CN116961732A - 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61732A
CN116961732A CN202311014663.4A CN202311014663A CN116961732A CN 116961732 A CN116961732 A CN 116961732A CN 202311014663 A CN202311014663 A CN 202311014663A CN 116961732 A CN116961732 A CN 1169617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transmission rate
master node
maximum transmission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1466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鹏
刘家祥
彭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31101466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617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617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617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85Space-based or airborne stations; Stations for satellite systems
    • H04B7/1851Systems using a satellite or space-based relay
    • H04B7/18513Transmission in a satellite or space-based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04W28/0236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radio quality, e.g. interference, losses or d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58Management thereof based on metrics o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主节点接收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以及从节点上报的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第一通信接口为主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二通信接口为从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三通信接口为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主节点根据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进行数据分流。该方法根据各个通信接口信道质量进行数据分流,考虑了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信道状态,能够合理分配在主节点和从节点传输的数据量。

Description

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双连接数据分流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卫星高低轨协同组网场景下,采用双连接方式进行卫星通信可以大幅提高非陆地网络(Non-Terrestrial Network,NTN)的宽带业务服务能力。与此同时,随着卫星能力的逐步提升,基站上星将成为常见的组网方式,在基站上星(即,基站部署在卫星上)架构下的双连接能够进一步降低数据服务的传输时延。
现有双连接数据分流策略中,主要考虑终端设备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数据传输能力、以及终端设备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数据传输能力,不会考虑主从节点间的信道质量和数据传输能力。然而在基站上星架构下,由于主节点和从节点为高速移动的卫星节点,除了考虑终端设备与主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数据传输能力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卫星间移动对无线链路状态变化的影响,因此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数据传输能力成为数据分流的瓶颈。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双连接数据分流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根据终端设备和从节点上报的各个通信接口信道质量进行数据分流,考虑了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信道状态,能够合理分配在主节点和从节点传输的数据量。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主节点接收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以及从节点上报的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其中,第一通信接口为所述主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二通信接口为所述从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三通信接口为所述主节点与所述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进行数据分流。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进行数据分流,包括: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确定所述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根据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确定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根据所述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确定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确定分流策略;所述主节点基于所述分流策略,通过所述主节点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将数据分流到所述主节点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和所述从节点的无线链路控制层。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确定分流策略,包括: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确定分流到所述主节点的数据量和分流到所述从节点的数据量;其中,分流到所述从节点的数据量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中的最小值。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分流策略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判断是否更新所述从节点;若是,则所述主节点添加目标从节点,所述主节点释放所述从节点,通过所述主节点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将数据分流到所述目标从节点;若否,则所述主节点确定不更新所述从节点。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判断是否更新所述从节点,包括:所述主节点判断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是否小于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以及所述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的速率和是否小于预设传输速率阈值;若是,则所述主节点确定更新所述从节点。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节点添加目标从节点,包括:所述主节点向候选从节点发送从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其中,所述从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包括预设传输速率需求;所述主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从节点发送的从节点添加确认消息;其中,所述目标从节点为所述候选从节点中的节点,所述目标从节点满足所述预设传输速率需求。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从节点满足所述预设传输速率需求为所述目标从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的速率和大于等于预设传输速率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双连接数据分流装置,应用于主节点,包括信道信息接收单元和数据分流单元;其中,所述信道信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以及从节点上报的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其中,第一通信接口为所述主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二通信接口为所述从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三通信接口为所述主节点与所述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所述数据分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进行数据分流。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配置为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主节点可以接收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第二通信接口信息质量,还可以接收从节点上报的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其中,第一通信接口为主节点和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二通信接口为从节点和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三通信接口为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可见主节点可以获取到双连接中各个通信接口的信道质量,进而根据各个通信接口的信道质量进行数据分流。如此,不仅考虑了主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信道状态、从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信道状态,还考虑了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信道状态,使得主节点能够根据各个通信接口信道状态动态调整数据分流策略,进而进行数据分流,实现了数据分流和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数据传输能力相匹配,解决了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数据传输能力成为数据分流的瓶颈的问题,能够合理分配在主节点和从节点传输的数据量。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
图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适用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种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主节点根据通信接口信道质量进行数据分流的过程图;
图4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主节点添加目标从节点并进行数据分流的过程图;
图5示出了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一种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基站上星架构下的双连接数据分流示例图;
图7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双连接数据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用于对多个对象进行区分,不用于限定多个对象的顺序、时序、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并且“第一”、“第二”的描述也并不限定对象一定不同。
NTN是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在R17阶段制定的基于新空口技术的终端与卫星直接通信技术,其思路是:卫星发射5G信号,直接和终端设备相连,地面上再架设信关站作为网关,最终连接到5G核心网。其中,卫星和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叫做服务链路(Service Link);卫星和信关站之间的链路叫做馈电链路(Feeder Link);卫星之间的链路叫做星间链路(Inter-Satellite Link)。
在NTN网络中,存在多种轨道高度的卫星,如近地轨道(Low Earth Orbit,LEO)卫星、中地轨道(Medium Earth Orbit,MEO)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Geostationary EarthOrbit,GEO)卫星。LEO卫星通常具有250-1500km的轨道高度和90-120分钟的轨道周期;MEO卫星通常具有5000-25000km的轨道高度和3-15小时的轨道周期;GEO卫星具有大约35786km的轨道高度和大约24小时的轨道周期。
在卫星高低轨协同组网场景下,存在大量卫星节点可以提供通信服务。单个卫星,尤其是高轨卫星难以提供高速率数据服务。因此,采用双连接方式进行卫星通信可以大幅提高非陆地网络的宽带业务服务能力。与此同时,随着卫星能力的逐步提升,基站上星将成为常见的组网方式,在基站上星架构下的双连接能够进一步降低数据服务的传输时延。
图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适用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示意图。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可以实现基站上星架构下的双连接。如图1所示,该网络架构中包括终端设备110、第一基站120、第二基站130、第一信关站140、第二信关站150、核心网160和数据网络170。
其中,终端设备110可以是各种电子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穿戴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还可以部署在空中等。可选地,不同的终端设备中安装的应用程序的客户端是相同的,或基于不同操作系统的同一类型应用程序的客户端。基于终端平台的不同,该应用程序的客户端的具体形态也可以不同,比如,该应用程序客户端可以是手机客户端、电脑客户端等。
第一基站120和第三基站130均为部署在卫星上的基站,例如5G基站(gNB)或5G以后版本的基站。第一基站120和第二基站130可以通过Xn接口进行通信。
终端设备110可以通过NR Uu接口(即,卫星无线接口)与第一基站120进行通信,以及,终端设备110可以通过NR Uu接口与第二基站130进行通信。
第一基站120与第一信关站140通过馈电链路进行通信,第一信关站140与核心网160通过NG接口(即,无线接入网与5G核心网之间的接口)进行通信;以及,第二基站130与第二信关站150通过馈电链路进行通信,第二信关站150与核心网160通过NG接口进行通信。
核心网160通过N6接口(即,用户面功能网元与数据网络之间的接口)与数据网络170进行通信,其中,数据网络170可以为运营商服务、互联网接入或第三方服务。
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可以实现基站上星架构下的双连接。其中,第一基站120和第二基站130均与终端设备110建立连接,并且第一基站120和第二基站130均部署在卫星上,而卫星是高速移动的,因此在基站上星架构下的双连接技术中,主节点和从节点可以为移动的卫星节点。
现有双连接数据分流策略中,主要考虑终端设备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数据传输能力、以及终端设备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数据传输能力,不会考虑主从节点间的信道质量和数据传输能力。然而在基站上星架构下,由于主节点和从节点为高速移动的卫星节点,除了考虑终端设备与主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数据传输能力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卫星间移动对无线链路状态变化的影响,因此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数据传输能力成为数据分流的瓶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案,根据终端设备和从节点上报的各个通信接口信道质量进行数据分流,不仅考虑了终端设备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数据传输能力、终端设备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数据传输能力,还考虑了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信道状态,能够合理分配在主节点和从节点传输的数据量。
图2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种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的流程图。图2实施例提供的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可以由主节点执行。如图2所示,该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210至步骤S220。
步骤S210,主节点接收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以及从节点上报的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
步骤S220,主节点根据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进行数据分流。
其中,第一通信接口为主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二通信接口为从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三通信接口为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
本公开实施例中,主节点和从节点为卫星节点。第一通信接口和第二通信接口为终端设备与卫星节点之间的接口,具体可以为Uu接口,其可实现终端设备与卫星节点之间的通信。Uu接口主要用来传输用户数据或是相关信令,对应分为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第三通信接口为卫星节点之间的接口,具体可以为Xn接口,其可支持卫星之间交换信令。Xn接口是一个无线接入网节点之间的P2P的接口,也就是说,即使两个无线接入网节点之间不存在直连的物理链路也能够工作。
由于主节点和从节点为高速移动的卫星节点,各个通信接口信道质量是不断变化的。终端设备可以向主节点周期性上报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从节点可以向主节点周期性上报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这样,主节点可以获取各个通信接口的信道状态,然后主节点根据各个通信接口的信道状态动态调整数据分流策略,以进行数据分流。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不仅考虑了主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信道状态、从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信道状态,还考虑了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信道状态,使得主节点能够根据各个通信接口信道状态动态调整数据分流策略,进而进行数据分流,实现了数据分流和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数据传输能力相匹配,解决了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数据传输能力成为数据分流的瓶颈的问题,能够合理分配在主节点和从节点传输的数据量。
图3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主节点根据通信接口信道质量进行数据分流的过程图。图3示出了主节点根据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进行数据分流的具体步骤。
如图3所示,图2实施例中的步骤S220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21,主节点根据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确定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根据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确定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根据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确定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
主节点与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接口进行数据传输,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可以为主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信道的信道质量,其可以为第一通信接口信道状态信息。根据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可以确定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即主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从节点与终端设备通过第二通信接口进行数据传输,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可以为从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信道的信道质量,其可以为第二通信接口信道状态信息。根据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可以确定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即从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主节点与从节点通过第三通信接口进行数据传输,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可以为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信道的信道质量,其可以为第三通信接口信道状态信息。根据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可以确定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即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步骤S222,主节点根据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确定分流策略。
由于主节点和从节点是高速移动的卫星节点,各个通信接口的信道质量是不断变化的,那么不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是变化的,主节点在获取到各个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之后,可以根据各个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动态调整分流策略,以基于分流策略进行数据分流。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主节点根据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确定分流策略,可以包括:主节点根据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确定分流到主节点的数据量和分流到从节点的数据量。
其中,分流到从节点的数据量小于等于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中的最小值,就是说,分流到从节点的数据量不能超过min{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
由于主节点和从节点为高速移动的卫星节点,主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从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以及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信道状态会变化,各个通信节点的最大传输速率也是变化的,所以主节点获取到各个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之后,可以根据各个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调整分流到主节点的数据量和分流到从节点的数据量。
步骤S223,主节点基于分流策略,通过主节点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将数据分流到主节点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和从节点的无线链路控制层。
主节点可以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Contr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端口物理(Port Physical Layer,PHY)层,以及从节点可以包括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
主节点基于分流策略,通过主节点的PDCP层将数据分流到主节点的RLC层,然后通过主节点的MAC层和PHY层,最后将分流到主节点的数据传输到终端设备。以及,主节点基于分流策略,通过主节点的PDCP层将数据分流到从节点的RLC层,然后通过从节点的MAC层和PHY层,最后将分流到从节点的数据传输到终端设备。
本公开实施例中,主节点根据各个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确定各个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然后根据各个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调整分流策略,即调整分流到主节点的数据量和分流到从节点的数据量,进而基于分流策略将数据从主节点的PDCP层分流到主节点的RLC层和从节点的RLC层,最后将数据传输到终端设备。由于各个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是变化的,而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各个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调整分流策略以进行分流,能够合理分配分流到主节点和从节点的数据量。
以及,分流到从节点的数据量不能超过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中的最小值,考虑了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数据传输能力,使得数据分流和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数据传输能力相匹配。
图4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主节点添加目标从节点并进行数据分流的过程图。如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10,主节点根据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判断是否更新从节点。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10可以进一步包括:主节点判断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是否小于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以及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的速率和是否小于预设传输速率阈值;若是,则主节点确定更新从节点。
具体的,如果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小于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即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小于从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则说明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已经到达数据分流的瓶颈。并且,如果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的速率和小于预设传输速率阈值,即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的速率和无法满足速率需求。此种情况下,主节点确定需要更新从节点。
步骤S420,若是,则主节点添加目标从节点,主节点释放从节点,通过主节点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将数据分流到目标从节点。
其中,目标从节点为更新后的从节点,目标从节点可以包括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
主节点确定需要更新从节点之后,主节点添加目标从节点,即终端设备与目标从节点建立连接,通过主节点的PDCP层将数据分流到目标从节点的RLC层和主节点的RLC层。并且,主节点释放与终端设备连接的原来的从节点。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主节点添加目标从节点,可以包括:主节点向候选从节点发送从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其中,从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包括预设传输速率需求;主节点接收目标从节点发送的从节点添加确认消息,其中,目标从节点为候选从节点中的节点,目标从节点满足预设传输速率需求。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目标从节点满足预设传输速率需求为目标从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的速率和大于等于预设传输速率阈值。
主节点确定需要更新从节点后,向候选从节点发送从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其中,网络侧知晓卫星星座信息以及各个卫星节点的通信能力,因此主节点可以确定候选从节点具体包括哪些从节点。主节点向候选从节点发送从节点添加请求消息,该从节点添加请求消息中携带预设传输速率需求,即主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从节点(即,更新后的从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的速率和需要大于等于预设传输速率阈值。
满足预设传输速率需求的候选从节点(即,目标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从节点添加确认消息,使得主节点可以将该候选从节点添加为从节点,并且终端设备与该候选从节点建立连接。
步骤S430,若否,主节点确定不更新从节点。
如果主节点判断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大于等于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或者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的速率和大于风衣预设传输速率阈值,则主节点确定不需要更新从节点。
本公开实施例中,主节点可以在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达到数据分流的瓶颈以及不满足数据速率需要时更新从节点,进而通过更新后的从节点进行数据分流。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列举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进行说明。
图5示出了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一种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的流程图。图5实施例的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示出了终端设备、主节点MN、从节点SN1和从节点SN2之间的信令交互过程。
如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01,终端设备与主节点MN和从节点SN1建立双连接。
其中,主节点MN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为MN Uu、最大传输速率为MN Uu最大传输速率,从节点SN1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为SN1Uu、最大传输速率为SN1 Uu最大传输速率,主节点MN与从节点SN1之间的通信接口为Xn1、最大传输速率为Xn1最大传输速率。
步骤S502,终端设备向主节点MN周期性上报MN Uu信道质量和SN Uu信道质量。
步骤S503,从节点SN1向主节点MN周期性上报Xn1信道质量。
步骤S504,主节点MN根据终端设备和从节点SN1上报的各个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确定MN Uu最大传输速率、SN1 Uu最大传输速率和Xn1最大传输速率。
步骤S505,主节点MN根据MN Uu最大传输速率、SN1 Uu最大传输速率和Xn1最大传输速率,调整分流策略,即确定分流到主节点MN的数据量和分流到从节点SN1的数据量。
步骤S506,主节点MN基于分流策略,通过主节点MN的PDCP层将数据分流到主节点MN的RLC层,最后传输到终端设备。
步骤S507,主节点MN基于分流策略,通过主节点MN的PDCP层将数据分流到从节点SN1的RLC层,最后传输到终端设备。
具体的,主节点MN基于分流策略,通过主节点MN的PDCP层将数据分流到主节点MN的RLC层,然后通过主节点MN的MAC层和PHY层,最后将分流到主节点MN的数据传输到终端设备。以及,主节点MN基于分流策略,通过主节点MN的PDCP层将数据分流到从节点SN1的RLC层,然后通过从节点SN1的MAC层和PHY层,最后将分流到从节点SN1的数据传输到终端设备。
步骤S508,主节点MN判断Xn1最大传输速率是否小于SN1 Uu最大传输速率,若是,则执行步骤S509。
步骤S509,主节点MN判断MN Uu最大传输速率与SN1 Uu最大传输速率的速率和是否小于预设传输速率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S510。
步骤S510,主节点MN向候选从节点SN2、从节点SN3和从节点SN4发送从节点添加请求消息。
其中,主节点MN发送的从节点添加请求消息中携带预设传输速率需求,即主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从节点(即,更新后的从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的速率和需要大于等于预设传输速率阈值。
步骤S511,从节点SN2接收到主节点MN发送的从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后,判断满足预设传输速率需求,即MN Uu最大传输速率与SN2 Uu最大传输速率的速率和大于等于预设传输速率阈值,从节点SN2向主节点MN发送从节点添加确认消息。
其中,SN2 Uu最大传输速率为从节点SN2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为SN2 Uu的最大传输速率。
步骤S512,主节点MN接收到从节点SN2发送的从节点添加确认消息后,主节点MN向从节点SN1发送连接释放消息。
步骤S513,主节点MN添加从节点SN2为终端设备的从节点,终端设备与从节点SN2建立连接。
步骤S514,主节点MN通过主节点MN的PDCP层向主节点MN的RLC层和从节点SN2的RLC层进行数据分流。
图6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基站上星架构下的双连接数据分流示例图。如图6所示,MN通过PDCP层将数据分流到MN的RLC层和SN1的RLC层,最后传输到终端设备;以及,当MN与SN1之间的通信接口达到数据分流的瓶颈以及不满足数据速率需要时,MN更新从节点,终端设备与MN和SN2建立双连接,MN通过PDCP层将数据分流到MN的RLC层和SN2的RLC层,最后传输到终端设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不仅考虑了主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信道状态、从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信道状态,还考虑了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信道状态,使得主节点能够根据各个通信接口信道状态动态调整数据分流策略,进而进行数据分流,实现了数据分流和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数据传输能力相匹配,解决了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数据传输能力成为数据分流的瓶颈的问题,能够合理分配在主节点和从节点传输的数据量;并且,主节点可以在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达到数据分流的瓶颈以及不满足数据速率需要时更新从节点,进而通过更新后的从节点进行数据分流。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连接数据分流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
图7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双连接数据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双连接数据分流装置可以应用于主节点。如图7所示,双连接数据分流装置700可以包括:信道信息接收单元710和数据分流单元720。
其中,信道信息接收单元710可用于:接收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以及从节点上报的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其中,第一通信接口为主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二通信接口为从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三通信接口为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数据分流单元720可用于:根据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进行数据分流。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数据分流单元720还可用于:根据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确定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根据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确定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根据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确定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根据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确定分流策略;基于分流策略,通过主节点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将数据分流到主节点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和从节点的无线链路控制层。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数据分流单元720还可用于:根据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确定分流到主节点的数据量和分流到从节点的数据量;其中,分流到从节点的数据量小于等于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中的最小值。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双连接数据分流装置700可以包括从节点更新单元730,可用于:根据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判断是否更新从节点;若是,则添加目标从节点;若否,则主节点确定不更新从节点。以及,数据分流单元720还可用于:释放从节点,通过主节点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将数据分流到目标从节点。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从节点更新单元730还可用于:判断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是否小于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以及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的速率和是否小于预设传输速率阈值;若是,则确定更新从节点。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从节点更新单元730还可用于:向候选从节点发送从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其中,从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包括预设传输速率需求;接收目标从节点发送的从节点添加确认消息,其中,目标从节点为候选从节点中的节点,目标从节点满足预设传输速率需求。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目标从节点满足预设传输速率需求为目标从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的速率和大于等于预设传输速率阈值。
由于该双连接数据分流装置实施例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相似,因此该通信认证装置实施例的实时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8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8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8所示,电子设备8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8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8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8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8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8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8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 801、ROM 802以及RAM 803通过总线8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805也连接至总线804。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8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8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807;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808;以及包括诸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809。通信部分8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8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805。可拆卸介质8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8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808。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8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811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801执行时,执行本公开的系统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终端设备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终端设备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终端设备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发送单元、获取单元、确定单元和第一处理单元。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发送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向所连接的服务端发送图片获取请求的单元”。
作为另一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一个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实现如下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例如,所述的电子设备可以实现如图2所示的各个步骤。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各种可选实现方式中提供的方法。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公开附图中的任何元素数量均用于示例而非限制,以及任何命名都仅用于区分,而不具有任何限制含义。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主节点接收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以及从节点上报的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其中,第一通信接口为所述主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二通信接口为所述从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三通信接口为所述主节点与所述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
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进行数据分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进行数据分流,包括:
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确定所述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根据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确定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根据所述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确定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
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确定分流策略;
所述主节点基于所述分流策略,通过所述主节点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将数据分流到所述主节点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和所述从节点的无线链路控制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确定分流策略,包括:
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确定分流到所述主节点的数据量和分流到所述从节点的数据量;其中,分流到所述从节点的数据量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中的最小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分流策略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判断是否更新所述从节点;
若是,则所述主节点添加目标从节点,所述主节点释放所述从节点,通过所述主节点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将数据分流到所述目标从节点;
若否,则所述主节点确定不更新所述从节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判断是否更新所述从节点,包括:
所述主节点判断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是否小于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以及所述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的速率和是否小于预设传输速率阈值;
若是,则所述主节点确定更新所述从节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节点添加目标从节点,包括:
所述主节点向候选从节点发送从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其中,所述从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包括预设传输速率需求;
所述主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从节点发送的从节点添加确认消息;其中,所述目标从节点为所述候选从节点中的节点,所述目标从节点满足所述预设传输速率需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从节点满足所述预设传输速率需求为所述目标从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一通信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的速率和大于等于预设传输速率阈值。
8.一种双连接数据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主节点,包括信道信息接收单元和数据分流单元;其中,
所述信道信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以及从节点上报的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其中,第一通信接口为所述主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二通信接口为所述从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三通信接口为所述主节点与所述从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
所述数据分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信道质量、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信道质量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信道质量进行数据分流。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配置为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
CN202311014663.4A 2023-08-11 2023-08-11 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9617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14663.4A CN116961732A (zh) 2023-08-11 2023-08-11 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14663.4A CN116961732A (zh) 2023-08-11 2023-08-11 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61732A true CN116961732A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58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14663.4A Pending CN116961732A (zh) 2023-08-11 2023-08-11 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6173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82658B (zh) 一种卫星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6529740B1 (en) Group radio with subscriber-radio controlled channel selection
RU2192095C2 (ru) Система двусторонней/широковещательной мобильной и портативной спутниковой связи
JP3342591B2 (ja) 通信システムの情報伝送方法
US6408179B1 (en) Group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shared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channel
CA2794400C (en)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JP2001502510A (ja) 対称的/非対称的なデュアルモード通信制御システム
CN111245845A (zh) 空地异构网络中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数据处理方法
JP2003536283A (ja) ページングの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CN115362639B (zh) 确定卫星频段、频段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7835529B (zh) 天基骨干网动态接入系统、节点、管理中心及方法
CN114900226B (zh) 一种低轨星座卫星通信系统及其通信方法
CN114785400A (zh) 一种ntn卫星网络架构及其构建方法
JP2002529983A (ja) Vsat衛星遠距離通信システム
CN113853024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JP2002141901A (ja) インターネットシステム
CN116961732A (zh) 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JPH0759159A (ja) 周回衛星を用いる移動体衛星通信システム
CN114884555B (zh) 一种基于卫星网络的地面通信方法及通信系统
WO2022217613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582875B (zh) 双连接建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5459828A (zh) 一种面向低轨星座边缘微云的服务自主迁移方法
CN113891393A (zh) 链路自适应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77632A (zh) 一种基于卫星通道传输的精密单点定位方法及系统
CN114884552B (zh) 一种基于卫星网络的地面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