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03929A - 车载通信系统及通信线缆 - Google Patents

车载通信系统及通信线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03929A
CN118103929A CN202280069195.8A CN202280069195A CN118103929A CN 118103929 A CN118103929 A CN 118103929A CN 202280069195 A CN202280069195 A CN 202280069195A CN 118103929 A CN118103929 A CN 1181039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cable
sheath
wire
vehicle
covered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691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健太
岩间健一郎
皆川亚由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0866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6265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3693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068025A1/ja
Publication of CN1181039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039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以容易维持所车载的线缆的导体间距离为目的。车载通信系统具备:发送器,发送差动信号;接收器,接收所述差动信号;以及通信线缆,在所述发送器与所述接收器之间连接,传输所述差动信号。所述通信线缆包括绞线、覆盖所述绞线的护套、以及设置在所述绞线与所述护套之间的滑石层。所述护套具有一对肋,在所述通信线缆的横截面中,一对肋位于隔着将第1包覆电线的导体中心和第2包覆电线的导体中心连接的直线的位置。所述滑石层沿着所述绞线的表面设置。

Description

车载通信系统及通信线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载通信系统及通信线缆。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进行车辆的电装装置间的信号传输的通信装置的接口电路。在专利文献1的通信装置中,接口电路的信号传输线通过一对差动传输线路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202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接口电路的一对差动传输线路经由连接器与线缆连接。在该线缆中,希望维持导体间距离。
因此,以容易维持所车载的线缆的导体间距离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车载通信系统具备:发送器,发送差动信号;接收器,接收所述差动信号;通信线缆,在所述发送器与所述接收器之间连接,传输所述差动信号,所述通信线缆包括:第1包覆电线及第2包覆电线绞合而成的绞线;护套,覆盖所述绞线;以及滑石层,设置在所述绞线与所述护套之间,所述护套具有:筒状部,包围所述第1包覆电线和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周围;和一对肋,分别从所述筒状部向所述第1包覆电线与所述第2包覆电线之间朝向所述通信线缆的内侧突出,并且朝向所述通信线缆的延伸方向呈螺旋状延伸,在所述通信线缆的横截面中,所述一对肋以划定配置所述第1包覆电线的第1空间和配置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第2空间的方式,位于隔着将所述第1包覆电线的导体中心和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导体中心连接的直线的位置,所述滑石层沿着所述绞线的表面设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容易维持所车载的线缆的导体间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车载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车载通信系统的示意框图。
图3是示出通信线缆的俯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通信线缆的弯曲区间的一例的图。
图6是示出通信线缆的端部的图。
图7是示出通信线缆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8是示出通信线缆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9是示出样品S8的通信线缆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样品S13的通信线缆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测定弯曲状态的特性阻抗时的通信线缆的弯曲姿势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车载通信系统如下。
(1)车载通信系统具备:发送器,发送差动信号;接收器,接收所述差动信号;通信线缆,在所述发送器与所述接收器之间连接,传输所述差动信号,所述通信线缆包括:第1包覆电线及第2包覆电线绞合而成的绞线;护套,覆盖所述绞线;以及滑石层,设置在所述绞线与所述护套之间,所述护套具有:筒状部,包围所述第1包覆电线和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周围;和一对肋,分别从所述筒状部向所述第1包覆电线与所述第2包覆电线之间朝向所述通信线缆的内侧突出,并且朝向所述通信线缆的延伸方向呈螺旋状延伸,在所述通信线缆的横截面中,所述一对肋以划定配置所述第1包覆电线的第1空间和配置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第2空间的方式,位于隔着将所述第1包覆电线的导体中心和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导体中心连接的直线的位置,所述滑石层沿着所述绞线的表面设置。根据这样构成的车载通信系统,因为滑石层沿着绞线的表面设置,所以不阻碍各肋进入第1包覆电线与第2包覆电线之间。由此,通过一对肋能分别限制第1包覆电线及第2包覆电线通过的位置,所以能降低在通信线缆中成为问题的、由绞线的电线彼此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动引起的噪声。进一步地,通过滑石层,通信线缆中的护套的剥皮容易。
(2)在(1)的车载通信系统中,也可以为,所述通信线缆的沿着延伸方向的一部分区间形成为直线状延伸的直线区间,另一部分区间形成为弯曲延伸的弯曲区间,所述一对肋在所述直线区间和所述弯曲区间双方的区间中划定所述第1空间及所述第2空间。由此,在直线区间和弯曲区间双方的区间中,能良好地限制第1包覆电线和第2包覆电线的位置关系。
(3)在(2)的车载通信系统中,也可以为,所述第1包覆电线和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导体间距离无论在所述直线区间还是在所述弯曲区间都为恒定。由此,能降低在通信线缆中成为问题的、由绞线的电线彼此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动引起的噪声。
(4)在(1)至(3)中的任一个车载通信系统中,也可以为,所述一对肋设置在所述护套的全长上。由此,能在护套的全长上良好地限制第1包覆电线和第2包覆电线的位置关系。
(5)在(1)至(4)中的任一个车载通信系统中,也可以为,所述一对肋的末端彼此分开,在所述一对肋之间,所述第1空间和所述第2空间连通,并且所述第1包覆电线的绝缘包覆部和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绝缘包覆部不隔着所述滑石层,而是直接接触。由此,能减小第1包覆电线和第2包覆电线和导体间距离及通信线缆的直径。
(6)在(1)至(5)中的任一个车载通信系统中,也可以为,所述一对肋各自的螺旋的间距在设置有所述一对肋的区间的全长上设定为恒定。由此,容易将在由一对肋划定的第1空间及第2空间通过的第1包覆电线及第2包覆电线的间距保持为恒定。
(7)在(1)至(6)中的任一个车载通信系统中,也可以为,所述通信线缆的沿着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形成为所述绞线从所述护套向外延伸出的护套外区间,在所述一端部的所述护套外区间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绞线和所述发送器的第1连接器,在所述另一端部的所述护套外区间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绞线和所述接收器的第2连接器。由此,通信线缆能简单地与发送器及接收器分别连接。
(8)在(1)至(7)中的任一个车载通信系统中,也可以为,所述护套仅覆盖所述绞线及所述滑石层。由此,通信线缆的结构变得简单,成本降低。
(9)在(1)至(8)中的任一个车载通信系统中,所述滑石层中的粉末滑石含有氢氧化镁和硅酸盐,所述粉末滑石是白色系的颜色,所述护套的颜色与所述粉末滑石的颜色不同。由此,在将护套剥皮时,通过确认被剥皮的部分的颜色,容易识别剥皮的完成。
(10)在(1)至(9)中的任一个车载通信系统中,也可以为,所述滑石层中的粉末滑石的平均粒径是1μm至20μm。由此,在通信线缆中,容易得到良好的剥皮性及良好的特性阻抗。
(11)在(1)至(10)中的任一个车载通信系统中,也可以为,用特性阻抗测定方法测定的弯曲状态下的所述通信线缆的特性阻抗的值是94Ω以上且106Ω以下,
所述特性阻抗测定方法为除了下述的方面以外依据IEC62153-1-1规定的测定方法:
被测定对象样品的测定姿势取代通常的直线状姿势而设为弯曲姿势,
所述弯曲姿势是所述被测定对象样品的中间部以弯曲半径20mm弯曲一周而形成环,且所述环中为中空的姿势。
由此,即使通信线缆在车辆弯曲地配置,也容易得到良好的特性阻抗。
(12)在(1)至(11)中的任一个车载通信系统中,也可以为,在所述通信线缆中,在使用300g的重量及直径15mm的心轴的疲劳试验后用依据IEC62153-1-1的测定方法测定的特性阻抗的值是94Ω以上且106Ω以下,所述疲劳试验是ISO19642-2规定的疲劳试验。所车载的通信线缆由于振动等而容易产生反复弯曲。即使在该情况下,作为ISO19642-2规定的疲劳试验的、使用300g作为重量且心轴直径设为15mm的疲劳试验后的特性阻抗的值是94Ω以上且106Ω以下,从而在长年使用后的通信线缆中也容易得到良好的特性阻抗。
(13)另外,本公开的通信线缆使用于采用差动信号的车载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线缆具备:第1包覆电线及第2包覆电线绞合而成的绞线;护套,将所述绞线一并覆盖;以及滑石层,设置在所述绞线与所述护套之间,所述护套具有:筒状部,包围所述第1包覆电线和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周围;和一对肋,分别从所述筒状部向所述第1包覆电线与所述第2包覆电线之间朝向所述通信线缆的内侧突出,并且朝向所述通信线缆的延伸方向呈螺旋状延伸,在所述通信线缆的横截面中,所述一对肋以划定配置所述第1包覆电线的第1空间和配置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第2空间的方式,位于隔着将所述第1包覆电线的导体中心和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导体中心连接的直线的位置,所述滑石层沿着所述绞线的表面设置。由此,在使用该通信线缆的采用差动信号的车载通信系统中,能降低噪声。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车载通信系统的具体例。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以下,关于JIS、ISO及IEC等规格,在没有特别提及的情况下,采用本发明专利申请时的最新规格。
[实施方式1]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车载通信系统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车载通信系统10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车载通信系统10的示意框图。图3是示出通信线缆40的俯视图。
图4是沿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通信线缆40的弯曲区间42的图。图6是示出通信线缆40的端部的图。
车载通信系统10具备发送器21、接收器31以及通信线缆40。发送器21发送差动信号。接收器31接收差动信号。发送器21及接收器31在车辆90中配置于相互离开的位置。通信线缆40在发送器21与接收器31之间连接,传输差动信号。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车载通信系统10具备第1ECU(电子控制单元)20及第2ECU30。第1ECU20具备发送器21,第2ECU30具备接收器31。通信线缆40在第1ECU20及第2ECU30之间连接。各ECU20、30具备发送器21及接收器31双方,第1ECU20及第2ECU30也可以经由通信线缆40能双向通信地设置。
第1ECU20除发送器21之外,还具备并行串行转换器22及第1ECU侧连接器23。在第1ECU20的内部或者外部,生成向第2ECU30发送的并行数据PTX。并行数据PTX的内容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图像数据、音频数据等。并行串行转换器22将并行数据PTX转换成串行数据STX。第1ECU20经由第1ECU侧连接器23与通信线缆40的一端连接。发送器21与通信线缆40的一端耦合,根据串行数据STX驱动通信线缆40。由此,串行数据STX从第1ECU20向第2ECU30发送。
第2ECU30除接收器31之外还具备串行并行转换器32及第2ECU侧连接器33。第2ECU30经由第2ECU侧连接器33与通信线缆40的另一端连接。接收器31与通信线缆40的另一端耦合,并接收从第1ECU20发送的串行数据S。串行并行转换器32将接收器31接收的串行数据SRX转换成并行数据PRX。并行数据PRX被向未图示的电路块提供。
通信线缆40以在发送器21与接收器31之间具有直线区间41和弯曲区间42的方式布设。通信线缆40的沿着延伸方向的一部分区间形成为呈直线状延伸的直线区间41,另一部分区间形成为弯曲延伸的弯曲区间42。
直线区间41是发送器21与接收器31之间的一部分区间,且是沿着直线状路径的区间。在直线区间41中,通过通信线缆40以使两点在最短路径上延伸的方式配置,从而在车辆90中,通信线缆40的线缆长度变短。
弯曲区间42是发送器21与接收器31之间的一部分区间,且是沿着弯曲路径的区间。在弯曲区间42中,通过通信线缆40弯曲,从而通信线缆40能避开车辆90中不适合布设的部位而布设。车辆90中不适合布设的部位例如是有障碍物的部位、横穿室内的部位、在室内露出的部位等。
通信线缆40具备绞线50、护套60以及滑石层70。
绞线50包括第1包覆电线51及第2包覆电线52。第1包覆电线51及第2包覆电线52绞合。
护套60覆盖绞线50。在此,护套60仅覆盖绞线50及滑石层70。除绞线50及滑石层70以外,还可以具有被护套60覆盖的部分。护套60通过在绞线50及滑石层70的周围挤压成形软化的树脂材料等而形成。成为护套60的主要成分的树脂材料例如也可以是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等。在护套60中,除了成为主要成分的树脂材料之外,还可以添加增塑剂等添加剂。护套60具有筒状部61和一对肋64。
筒状部61包围第1包覆电线51和第2包覆电线52的周围。在此,在通信线缆40的横截面中,护套60的外形是圆形。因此,在此筒状部61具有圆筒状部分62和内侧部分63。如图4所示,通信线缆40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是通信线缆40的横截面。
圆筒状部分62是包括护套60中的最外侧部分在内的厚度为恒定的部分。圆筒状部分62的厚度与将第1包覆电线51的中心轴及第2包覆电线52的中心轴连接的直线(图4的假想线L)的延伸方向上的护套60的厚度相同。圆筒状部分62例如是图4的假想线C与护套60外表面之间的部分。
内侧部分63是从圆筒状部分62向内侧突出的部分。内侧部分63是圆筒状部分62与肋64之间的部分。内侧部分63例如是图4的假想线C与假想线T之间的部分。假想线T在第1包覆电线51及第2包覆电线52相互面对的部分成为第1包覆电线51侧的滑石层70和第2包覆电线52侧的滑石层70的共同切线。
一对肋64分别从筒状部61向第1包覆电线51与第2包覆电线52之间朝向通信线缆40的内侧突出。肋64从内侧部分63朝向通信线缆40的内侧突出。肋64例如是比图4的假想线T靠向通信线缆40的内侧部分。肋64的末端向比第1包覆电线51及第2包覆电线52的共同切线靠内侧(假想线L侧)突出。肋64的末端彼此的间隔小于包覆电线的直径。
在通信线缆40的横截面中,一对肋64位于隔着将第1包覆电线51的导体中心和第2包覆电线52的导体中心连接的直线(假想线L)的位置。一对肋64将筒状部61的内部空间划定为第1空间65和第2空间66。第1空间65是配置第1包覆电线51的空间。第2空间66是配置第2包覆电线52的空间。一对肋64的末端彼此分开。第1空间65和第2空间66连通。
一对肋64朝向通信线缆40的延伸方向呈螺旋状延伸。一对肋64各自的螺旋的间距在设置有一对肋64的区间的全长上设定为恒定。一对肋64设置在护套60的全长上。
一对肋64在直线区间41和弯曲区间42双方的区间中划定第1空间65及第2空间66。
第1包覆电线51在护套60内的位置及第2包覆电线52在护套60内的位置被一对肋64限制。第1包覆电线51和第2包覆电线52的导体间距离无论在直线区间41还是在弯曲区间42都是恒定。
护套60也可以形成为具有预定硬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护套60的硬度的基准使用肖氏A(JIS K6253-3)。预定硬度是指满足肖氏A40以上且100以下的硬度。护套60的硬度优选是肖氏A60以上且90以下。
改变护套60的硬度的方法可以是任何方法。例如,护套60的硬度能通过改变成为主要成分的树脂材料的聚合度而变更。另外,例如,护套60的硬度也可以通过改变添加剂的配合而变更。
滑石层70设置于绞线50与护套60之间。滑石层70沿着绞线50的表面设置。在通信线缆40的横截面中,滑石层70的形状形成为与绞线50的表面形状对应的形状。在此,滑石层70与绞线50及护套60双方接触。滑石层70与绞线50的外表面接触。滑石层70与护套60的内表面接触。
在此,滑石层70不在第1包覆电线51与第2包覆电线52之间。第1包覆电线51的绝缘包覆部54和第2包覆电线52的绝缘包覆部54在一对肋64之间不隔着滑石层70而是直接接触。滑石层70设置于第1包覆电线51的表面和第2包覆电线52的表面中除第1包覆电线51和第2包覆电线52的接触部分以外的表面。滑石层70的全部沿着护套60的内表面设置。但是,也可以使滑石层70的一部分位于第1包覆电线51与第2包覆电线52之间。
滑石层70例如通过无数的粉末滑石附着于绞线50的表面而形成。使粉末滑石向绞线50的表面附着的方法可以是任何方法,例如,既可以将粉末滑石喷雾到绞线50,也可以使绞线50穿过粉末滑石槽。
滑石层70中的粉末滑石含有氢氧化镁和硅酸盐。粉末滑石是白色系的颜色。护套60的颜色与粉末滑石的颜色不同。此外,粉末滑石可以是与护套60相同系统的颜色,也可以采用白色系以外的各种颜色。粉末滑石与使用其他润滑剂、例如液态润滑剂的情况相比,能降低给予通信线缆40的通信特性的影响。
滑石层70中的粉末滑石的平均粒径例如是1μm以上且20μm以下。滑石层70中的粉末滑石的平均粒径也可以是2μm以上且12μm以下。滑石层70中的粉末滑石的平均粒径也可以是3μm以上且6μm以下。粉末滑石的平均粒径例如使用激光衍射/散射方式的粒度分布计求出。
通信线缆40的沿着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形成为绞线50从护套60向外延伸出的护套外区间43。在通信线缆40的一端部的护套外区间43设置有第1连接器80。第1连接器80连接绞线50和发送器21。在通信线缆40的另一端部的护套外区间43设置有第2连接器81。第2连接器81连接绞线50和接收器31。
第1连接器80包括一对连接器端子82和连接器壳体83。第2连接器81也同样包括一对连接器端子82和连接器壳体83。
各连接器端子82具有电线连接部和对方侧连接部。一对连接器端子82中的一方连接器端子82的电线连接部与第1包覆电线51的端部连接。一对连接器端子82中的另一方连接器端子82的电线连接部与第2包覆电线52的端部连接。连接器端子82的电线连接部和电线的芯线53的连接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通过压接、压焊、焊接等连接。
连接器壳体83通过具有绝缘性的树脂等模具成型。连接器壳体83收纳一对连接器端子82。与连接器端子82连接的包覆电线的端部也收纳于连接器壳体83。连接器壳体83也可以是不将连接器端子82及电线端部作为嵌件部件,而与连接器端子82及电线端部独立成形的部件。也可以在连接器壳体83的腔中插入连接器端子82及电线端部。连接器壳体83也可以是将连接器端子82及电线端部作为嵌件部件而嵌件模制成型的部件。
通信线缆40的通信质量例如与特性阻抗有关。通信线缆40的特性阻抗能够根据通信线缆40的状态而改变。一般的通信线缆40的特性阻抗在通信线缆40未弯曲的状态下测定。例如,直线状态的通信线缆40的特性阻抗的测定方法依据IEC62153-1-1规定的测定方法。
在通信线缆40中,弯曲状态的特性阻抗的测定方法除了下述的方面之外,依据上述IEC62153-1-1规定的测定方法。被测定对象样品是将通常以直线进行的部位设为将中间部以弯曲半径20mm弯曲一周的状态。该弯曲一周的状态不是卷绕在物体上的状态,而是将被测定对象样品单独弯曲的状态。这是因为:若将被测定对象样品设为卷绕在物体上的状态,则有可能给特性阻抗的测定结果带来影响。在通信线缆40中,通过上述测定方法测定的弯曲状态的特性阻抗可以是90Ω以上且110Ω以下,优选为94Ω以上且106Ω以下,更优选为97Ω以上且103Ω以下。
在通信线缆40中,作为ISO19642-2规定的疲劳试验的、使用300g作为重量且心轴直径设为15mm的疲劳试验后的特性阻抗的值可以是90Ω以上且110Ω以下,优选为94Ω以上且106Ω以下,更优选为97Ω以上且103Ω以下。
<效果等>
根据这样构成的车载通信系统10及通信线缆40,因为滑石层70沿着绞线50的表面设置,所以不阻碍各肋64进入第1包覆电线51与第2包覆电线52之间。由此,通过一对肋64能分别限制第1包覆电线51及第2包覆电线52通过的位置,所以能降低在通信线缆40中成为问题的、由于绞线50的电线彼此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动引起的噪声。进一步地,通过滑石层70,通信线缆40中的护套60的剥皮容易。
另外,通信线缆40的沿着延伸方向的一部分区间形成为直线状延伸的直线区间41,另一部分区间形成为弯曲延伸的弯曲区间42,一对肋64在直线区间41与弯曲区间42双方的区间中划定第1空间65及第2空间66。由此,在直线区间41和弯曲区间42双方的区间中,能良好地限制第1包覆电线51和第2包覆电线52的位置关系。
另外,第1包覆电线51和第2包覆电线52的导体间距离无论在直线区间41还是在弯曲区间42都为恒定。由此,能降低在通信电缆40中成为问题的、由绞线50的电线彼此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动引起的噪声。
另外,一对肋64设置在护套60的全长上。由此,能在护套60的全长上良好地限制第1包覆电线51和第2包覆电线52的位置关系。
另外,一对肋64的末端彼此分开,在一对肋64之间,第1空间65和第2空间66连通,并且该第1包覆电线51的绝缘包覆部54和第2包覆电线52的绝缘包覆部54不隔着滑石层70,而是直接接触。由此,能减小第1包覆电线51和第2包覆电线52的导体间距离及通信线缆40的直径。
另外,一对肋64各自的螺旋的间距在设置有一对肋64的区间的全长上设定为恒定。由此,容易将在由一对肋64划定的第1空间65及第2空间66通过的第1包覆电线51及第2包覆电线52的间距保持为恒定。
另外,通信线缆40的沿着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形成为绞线50从护套60向外延伸出的护套外区间43,在一端部的护套外区间43设置有用于连接绞线50和发送器21的第1连接器80,在另一端部的护套外区间43设置有用于连接绞线50和接收器31的第2连接器81。由此,通信线缆40能简单地与发送器21及接收器31分别连接。
另外,护套60仅覆盖绞线50及滑石层70。由此,通信线缆40的结构变得简单,成本降低。
另外,滑石层70中的粉末滑石含有氢氧化镁和硅酸盐,粉末滑石是白色系的颜色,护套60的颜色与粉末滑石的颜色不同。由此,在将护套60剥皮时,通过确认被剥皮的部分的颜色,容易识别剥皮的完成。
另外,滑石层70中的粉末滑石的平均粒径是1μm至20μm。由此,在通信线缆40中,容易得到良好的剥皮性及良好的特性阻抗。
另外,当通信线缆40使用于车辆时,希望通信线特性在基准范围内。通信线特性一般来说用通常状态下的特性阻抗来评价。在通信线缆40布设于车辆时,也有可能至少一部分区间沿着弯曲路径配置。因此,也希望弯曲状态下的通信特性(特性阻抗)在基准范围内。在通信线缆40中,弯曲状态的特性阻抗除了下述的方面之外,用依据上述IEC62153-1-1规定的测定方法的测定方法测定。被测定对象样品的测定姿势取代通常的直线状姿势而形成为弯曲姿势。该弯曲姿势是被测定对象样品的中间部以弯曲半径20mm弯曲一周而形成环,且环中为中空的姿势。即,被测定对象样品是将通常以直线进行的部位设为使中间部以弯曲半径20mm弯曲一周的状态。该弯曲一周的状态不是缠绕于物体的状态,而是使被测定对象样品单独弯曲的状态。弯曲状态下的特性阻抗可以是90Ω以上且110Ω以下,优选为94Ω以上且106Ω以下,更优选为97Ω以上且103Ω以下。由此,即使通信线缆40在车辆90中弯曲地配置,也容易得到良好的特性阻抗。
另外,当通信线缆40使用于车辆时,希望通信线特性在基准范围内。通信线特性一般来说用通常状态下的特性阻抗来评价。当通信线缆40配置于车辆时,有可能因振动导致的反复弯折而劣化。因此,也希望反复弯曲后的通信特性(特性阻抗)在基准范围内。在通信线缆40中,作为ISO19642-2规定的疲劳试验的、使用300g作为重量且心轴直径设为15mm的疲劳试验后的特性阻抗的值可以是90Ω以上且110Ω以下,优选为94Ω以上且106Ω以下,更优选为97Ω以上且103Ω以下。配置于车辆90的通信线缆40由于振动等而容易产生反复弯曲。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上述疲劳试验后的特性阻抗的值是90Ω以上且110Ω以下,94Ω以上且106Ω以下,更优选97Ω以上且103Ω以下,在长年使用后的通信线缆40中也容易得到良好的特性阻抗。
[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关于使通信线缆40的结构变化后的样品S1-S13,说明弯曲前的特性阻抗、弯曲状态下的特性阻抗、反复弯曲后的特性阻抗以及剥皮性的评价。评价通过特性阻抗的测定试验及剥皮试验而导出。
<关于样品>
样品S1至样品S7的通信线缆均是在肋“有”、护套硬度“最佳”的条件下使滑石粉末的平均粒径在1μm至20μm的范围下变化。在此,护套硬度的“最佳”是肖氏A60以上且90以下。具体地说,样品S1至样品S7的通信线缆中的滑石粉末的平均粒径分别是“1μm”、“2μm”、“3μm”、“4μm”、“6μm”、“12μm”、“20μm”。样品S1至样品S7的通信线缆由于滑石粉末的平均粒径不同,从而滑石层的厚度可能改变。样品S1至样品S7的通信线缆除了滑石层的厚度以外,基本上具有与图4所示的通信线缆40同样的横截面。
样品S8至样品S13的通信线缆是以样品S4的通信线缆为基准,使肋的有无、护套硬度以及滑石层的有无中的任一个变化的。
样品S8的通信线缆是以样品S4的通信线缆为基准,从样品S4的通信线缆仅将肋的有无的条件变为肋“无”的。样品S8的通信线缆通过变为肋“无”,从而具有与图4所示的通信线缆40不同的横截面。图9是示出样品S8的通信线缆100的剖视图。
样品S8的通信线缆100中的护套102不具有进入第1包覆电线51及第2包覆电线52之间的肋64。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护套102形成为与上述护套60的筒状部61对应的形状。护套102的内表面沿着与第1包覆电线51及第2包覆电线52的共同切线对应的线。在护套102的内侧产生空的空间104。空间104相对于在第1包覆电线51的导体中心及第2包覆电线52的导体中心通过的线设置于两侧。空间104沿着通信线缆100的延伸方向呈螺旋状延伸。
样品S9至样品S12的通信线缆是以样品S4的通信线缆为基准,从样品S4的通信线缆仅使护套硬度的条件分别变为“软”、“稍软”、“稍硬”、“硬”的。样品S9至样品S12的通信线缆具有与图4所示的通信线缆同样的横截面。“软”是不足肖氏A40的硬度。“稍软”是肖氏A50程度、肖氏A40以上且不足60的硬度。“稍硬”是肖氏A95程度、超过肖氏A90的硬度,且是肖氏A100以下的硬度。“硬”是超过肖氏A100的硬度。
样品S13的通信线缆是以样品S4的通信线缆为基准,从样品S4的通信线缆仅将滑石层的条件变为滑石层“-(无)”的。样品S13的通信线缆通过变为滑石层“-(无)”,从而具有与图4所示的通信线缆40不同的横截面。图10是示出样品S13的通信线缆200的剖视图。
样品S13的通信线缆200不具备滑石层70。因此,如图10所示,通信线缆200中的护套202与第1包覆电线51的绝缘包覆部54及第2包覆电线52的绝缘包覆部54直接接触。在护套202和绝缘包覆部54直接接触的部分,护套202的树脂和绝缘包覆部54的树脂能够熔接。
<关于评价符号>
在图7及图8中,特性阻抗评价及剥皮性评价的符号“◎”表示评价结果为“最佳(Excellent)”。另外,符号“〇”表示评价结果为“良(Good)”。另外,符号“△”表示评价结果为“可(Passing)”。另一方面,符号“×”表示评价结果为“不可”。
<关于特性阻抗评价>
在特性阻抗评价中,将特性阻抗为97Ω以上且103Ω以下设为“◎”。另外,将特性阻抗为94Ω以上106Ω以下且不满足“◎”的设为“〇”。另外,将特性阻抗为90Ω以上110Ω以下且不满足“◎”及“〇”的设为“△”。另外,将特性阻抗为90Ω以上且不足110Ω以下的设为“×”。
<关于样品S1至样品S7>
关于在肋“有”、护套硬度“最佳”的条件下使滑石粉末的平均粒径变化得到的样品S1至样品S7,在弯曲前特性阻抗评价、弯曲后状态特性阻抗评价以及反复弯曲后特性阻抗评价中,哪个样品的评价都是“△”以上。另外,关于样品S1至样品S7的各样品,在弯曲前特性阻抗评价、弯曲后状态特性阻抗评价以及反复弯曲后特性阻抗评价中,评价没有改变。
样品S1至样品S7中的滑石粉末的平均粒径是“1μm”的样品S1及滑石粉末的平均粒径是“20μm”的样品S7的评价是“△”。另外,滑石粉末的平均粒径是“2μm”的样品S2及滑石粉末的平均粒径是“12μm”的样品S7的评价是“○”。另外,滑石粉末的平均粒径是“3μm”到“6μm”的样品S3至样品S5的评价是“◎”。
<关于样品S8至样品S13>
关于以样品S4为基准,使肋的有无、护套硬度及滑石层的有无的任一条件变化得到的样品S8至样品S13,弯曲前特性阻抗评价均是“◎”。样品S8至样品S13中的设为肋“无”的样品S8的弯曲后状态特性阻抗评价是“△”,反复弯曲后特性阻抗评价是“×”。样品S8至样品S13中的将护套硬度设为“软”、“稍硬”的样品S9及样品S11的弯曲后状态特性阻抗评价及反复弯曲后特性阻抗评价均是“○”。另外,将护套硬度设为“稍软”的样品S10的弯曲后状态特性阻抗评价是“◎”,反复弯曲后特性阻抗评价是“○”。另外,关于将护套硬度设为“硬”的样品S12,在弯曲时绝缘包覆部破裂,因此弯曲后状态特性阻抗评价及反复弯曲后特性阻抗评价是不能评价。样品S8至样品S13中的没有滑石层的样品S13的弯曲后状态特性阻抗评价及反复弯曲后特性阻抗评价均是“◎”。
关于特性阻抗评价,通过有肋,可看到弯曲后状态及反复弯曲后的特性阻抗得到改善的效果。另外,在设置滑石层的情况下,随着滑石粉末的平均粒径接近“3μm”至“6μm”的范围,可看到特性阻抗得到改善的效果。另外,通过使护套硬度接近最佳,从而可看到弯曲后状态及反复弯曲后的特性阻抗得到改善的效果。
<关于剥皮性评价>
在剥皮性评价中,将剥皮性最良好的设为“◎”。另外,将剥皮性良好的设为“〇”。另外,将剥皮性一般的设为“△”。另外,将剥皮性差的设为“×”。
在剥皮性评价中,没有滑石层的样品S13的评价是“×”,有滑石层的样品S1至样品S12的评价是“△”以上。
使滑石粉末的平均粒径变化得到的样品S1至样品S7中的滑石粉末的平均粒径是“1μm”的样品S1的评价是“△”。另外,滑石粉末的平均粒径是“2μm”的样品S2的评价是“○”。另外,滑石粉末的平均粒径是“3μm”至“20μm”的样品S3至样品S7的评价是“◎”。
滑石粉末的平均粒径及护套硬度与样品S4相同,没有肋的样品S8的评价是“◎”。
肋的有无及滑石粉末的平均粒径与样品S4相同,护套硬度与样品S4不同的样品S9至样品S12的评价是“○”或者“△”。
关于剥皮性评价,通过具有滑石层,可看到剥皮性变得良好的效果。另外,通过滑石粉末的平均粒径变大,可看到剥皮性变得良好的效果。另外,通过使护套硬度接近最佳,可看到剥皮性变得良好的效果。
[附记]
在此之前假设如下进行了说明:一对肋64的末端彼此分开,在一对肋64之间,第1空间65和第2空间66连通,并且第1包覆电线51的绝缘包覆部54和第2包覆电线52的绝缘包覆部54不隔着滑石层70而是直接接触,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例如,第1包覆电线51的绝缘包覆部54和第2包覆电线52的绝缘包覆部54也可以隔着滑石层70接触。第1包覆电线51及第2包覆电线52的至少一方可以在整周上设置有滑石层70。
参照图11更具体地说明测定弯曲状态的特性阻抗时的通信线缆40的弯曲姿势。图11是示出测定弯曲状态的特性阻抗时的通信线缆40的弯曲姿势的图。如图11所示,这样的弯曲姿势是通信线缆40的中间部弯曲一周而形成环44且环44中为中空的姿势。环44是半径为20mm的圆形。通信线缆40中的包括环44的区间支承于台的上表面或者地板面等平坦的水平面LS上。在环44设置有通信线缆40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重叠的重叠部分45。重叠部分45是从形成环44的区间中的中心朝向一端侧延伸的部分和朝向另一端侧延伸的部分重叠的部分。以通信线缆40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在水平面LS上重叠的方式设置重叠部分45。由此,环44的轴方向与水平面LS正交。
为了容易保持环44的圆形,通信线缆40也可以通过粘合带TP等固定于水平面LS。通信线缆40的固定部在水平面LS上的位置只要是能保持环44的圆形的位置即可,可以是环44的位置,但是优选是环44以外的位置。作为环44以外的位置,可以是环44的附近,也可以是离开环44的位置。例如,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固定部设置于从重叠部分45离开环44的直径程度的位置。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相对于环44的一端侧的固定部及另一端侧的固定部设置于到重叠部分45的距离相同的位置,但是也可以设置于到重叠部分45的距离相互不同的位置。
环44例如可以使用导向构件形成。导向构件是半径20mm的圆柱状构件。导向构件立设于水平面LS。通信线缆40绕该导向构件卷绕而形成环44。通信线缆40中的比导向构件靠向一端侧的部分及另一端侧的部分分别通过粘合带TP等固定于水平面LS,由此保持环44。导向构件在形成环44后(利用粘合带TP固定后),从水平面LS被卸下,成为环44中为中空的图11的状态。通过使用导向构件形成环44,从而环44的圆形容易成为恒定形状。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果只要相互不矛盾就能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载通信系统
20第1ECU
21 发送器
22 并行串行转换器
23第1ECU侧连接器
30第2ECU
31 接收器
32 串行并行转换器
33第2ECU侧连接器
40 通信线缆
41 直线区间
42 弯曲区间
43 护套外区间
44 环
45 重叠部分
50 绞线
51第1包覆电线
52第2包覆电线
53 芯线
54 绝缘包覆部
60 护套
61 筒状部
62 圆筒状部分
63 内侧部分
64 肋
65第1空间
66第2空间
70滑石层
80第1连接器
81第2连接器
82 连接器端子
83 连接器壳体
90 车辆
100、200通信线缆
102、202护套
104 空间
LS 水平面
TP 粘合带

Claims (13)

1.一种车载通信系统,具备:
发送器,发送差动信号;
接收器,接收所述差动信号;
通信线缆,在所述发送器与所述接收器之间连接,传输所述差动信号,
所述通信线缆包括:
第1包覆电线及第2包覆电线绞合而成的绞线;
护套,覆盖所述绞线;以及
滑石层,设置在所述绞线与所述护套之间,
所述护套具有:筒状部,包围所述第1包覆电线和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周围;和一对肋,分别从所述筒状部向所述第1包覆电线与所述第2包覆电线之间朝向所述通信线缆的内侧突出,并且朝向所述通信线缆的延伸方向呈螺旋状延伸,
在所述通信线缆的横截面中,所述一对肋以划定配置所述第1包覆电线的第1空间和配置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第2空间的方式,位于隔着将所述第1包覆电线的导体中心和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导体中心连接的直线的位置,
所述滑石层沿着所述绞线的表面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通信线缆的沿着延伸方向的一部分区间形成为直线状延伸的直线区间,另一部分区间形成为弯曲延伸的弯曲区间,
所述一对肋在所述直线区间和所述弯曲区间双方的区间中划定所述第1空间及所述第2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第1包覆电线和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导体间距离无论在所述直线区间还是在所述弯曲区间都为恒定。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一对肋设置在所述护套的全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一对肋的末端彼此分开,
在所述一对肋之间,所述第1空间和所述第2空间连通,并且所述第1包覆电线的绝缘包覆部和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绝缘包覆部不隔着所述滑石层,而是直接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一对肋各自的螺旋的间距在设置有所述一对肋的区间的全长上设定为恒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通信线缆的沿着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形成为所述绞线从所述护套向外延伸出的护套外区间,
在所述一端部的所述护套外区间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绞线和所述发送器的第1连接器,在所述另一端部的所述护套外区间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绞线和所述接收器的第2连接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护套仅覆盖所述绞线及所述滑石层。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滑石层中的粉末滑石含有氢氧化镁和硅酸盐,
所述粉末滑石是白色系的颜色,
所述护套的颜色与所述粉末滑石的颜色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滑石层中的粉末滑石的平均粒径是1μm至20μm。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
用特性阻抗测定方法测定的弯曲状态下的所述通信线缆的特性阻抗的值是94Ω以上且106Ω以下,
所述特性阻抗测定方法为除了下述的方面以外依据IEC62153-1-1规定的测定方法:
被测定对象样品的测定姿势取代通常的直线状姿势而设为弯曲姿势,
所述弯曲姿势是所述被测定对象样品的中间部以弯曲半径20mm弯曲一周而形成环,且所述环中为中空的姿势。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
在所述通信线缆中,在使用300g的重量及直径15mm的心轴的疲劳试验后用依据IEC62153-1-1的测定方法测定的特性阻抗的值是94Ω以上且106Ω以下,所述疲劳试验是ISO19642-2规定的疲劳试验。
13.一种通信线缆,使用于采用差动信号的车载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线缆具备:
第1包覆电线及第2包覆电线绞合而成的绞线;
护套,将所述绞线一并覆盖;以及
滑石层,设置在所述绞线与所述护套之间,
所述护套具有:筒状部,包围所述第1包覆电线和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周围;和一对肋,分别从所述筒状部向所述第1包覆电线与所述第2包覆电线之间朝向所述通信线缆的内侧突出,并且朝向所述通信线缆的延伸方向呈螺旋状延伸,
在所述通信线缆的横截面中,所述一对肋以划定配置所述第1包覆电线的第1空间和配置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第2空间的方式,位于隔着将所述第1包覆电线的导体中心和所述第2包覆电线的导体中心连接的直线的位置,
所述滑石层沿着所述绞线的表面设置。
CN202280069195.8A 2021-10-21 2022-10-03 车载通信系统及通信线缆 Pending CN1181039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2592 2021-10-21
JP2022-086604 2022-05-27
JP2022086604A JP2023062657A (ja) 2021-10-21 2022-05-27 車載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ケーブル
PCT/JP2022/036934 WO2023068025A1 (ja) 2021-10-21 2022-10-03 車載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ケーブ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03929A true CN118103929A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44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69195.8A Pending CN118103929A (zh) 2021-10-21 2022-10-03 车载通信系统及通信线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10392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71554B1 (ko) 차동 전송 케이블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복합 케이블
US11107603B2 (en) Multi-core flat cable for vehicle
US20030121694A1 (en) Flexible electric cable
US6531658B2 (en) Shielded cable
CN103339690B (zh) 多芯线缆及其制造方法
US20040026101A1 (en) Parallel two-core shielding wir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18181591A (ja) 二芯平行ケーブル
US20090283296A1 (en) coaxial cable
CN103515018A (zh) 多芯线缆
CN101819826A (zh) 电缆
CN102473482A (zh) 卷绕有金属箔的屏蔽电线
JP4044766B2 (ja) フラットシールドケーブル
CN110192255B (zh) 通信用电线
CN118103929A (zh) 车载通信系统及通信线缆
CN113508441B (zh) 通信用屏蔽电线
WO2023068025A1 (ja) 車載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ケーブル
US20070105437A1 (en) Coaxial cable
JP2023062657A (ja) 車載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ケーブル
CN111048257A (zh) 汽车通信线缆
US11158439B2 (en) Shielded two-core electric wire routing structure which can be rerouted by bent-twisting the electric wire at a number of points per unit length
JP3691394B2 (ja)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
EP2259270B1 (en) Cable element, data transmission cabl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d use of data transmission cable.
JP4345950B2 (ja)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
CN112837853A (zh) 医用线缆组件、医用线缆及其制造方法
CN217157746U (zh) 一种高速率汽车网关集成化电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