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03014A - 吸收芯及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吸收芯及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03014A
CN118103014A CN202180103395.6A CN202180103395A CN118103014A CN 118103014 A CN118103014 A CN 118103014A CN 202180103395 A CN202180103395 A CN 202180103395A CN 118103014 A CN118103014 A CN 1181030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ent
adhesive
superabsorbent particles
layer
materia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10339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曼
B·W·朔恩
T·韦科特朗
D·T·拉巴石
M·J·贝茨
张彤彤
石靖
王珏
A·T·巴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mberly Clark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mberly Clark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mberly Clark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mberly Clark Chin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1030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030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4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8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ibre orientation or weav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9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nection of the absorbent layers with each other or with the outer lay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2013/53048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superabsorbent materials, i.e. highly absorbent polymer gel materi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9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nection of the absorbent layers with each other or with the outer layers
    • A61F2013/53908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nection of the absorbent layers with each other or with the outer layers with adhesiv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吸收结构和形成吸收结构的方法。吸收结构可包括身体侧衬里(28)、外覆层(26)和吸收结构。吸收结构可包括顶部材料、底部材料、在顶部材料和底部材料之间的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以及在顶部材料和底部材料之间包括超吸水颗粒(318)和粘合剂长丝(316)的吸收层。按超吸收材料的重量计,超吸收颗粒(318)可以大于90%的量存在,且粘合剂长丝(316)可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该三维网状结构包括网状粘合剂长丝(316)和固定在网状结构内的超吸收颗粒(318),网状粘合剂长丝(316)和超吸收颗粒(318)在由网状粘合剂长丝(316)和超吸收颗粒(318)限定的整个三维空间中延伸,其中网状粘合剂长丝(316)在整个三维空间中沿随机取向延伸。

Description

吸收芯及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吸收芯,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具有高超吸收材料含量的吸收芯。
背景技术
个人护理吸收制品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和保留身体流出物,如尿液、粪便、血液和月经,并具有其他所需的属性,该属性包括从吸收制品的流出物的低泄漏性和吸收制品的穿戴者的干爽感。通过防止流出物从吸收制品的的泄漏,吸收制品可以防止身体流出物弄脏或污染穿戴者或护理者的衣物或可能与穿戴者接触的其他产品,例如床上产品。
吸收芯通常有助于吸收和储存吸收制品内的液体。许多吸收芯包含多种吸收材料,如超吸收材料和纸浆绒毛或其他纤维吸收材料。每种类型的吸收材料都有助于使这种吸收芯具有一定范围的有助于吸收和保留液态体液流出物的特性。例如,纸浆绒毛或其他纤维吸收材料会比超吸收材料更快地吸收液体,而每粒超吸收材料能比纸浆绒毛保留更多地液体。
吸收芯,特别是吸收芯的超吸收材料已经取得了许多进步。目前的一些吸收芯的吸收材料可具有主要包括超吸收材料且还仅包括一小部分其他吸收材料的吸收材料。而目前的其他吸收芯仅包括超吸收材料作为吸收材料。例如,图6表示已知的示例性吸收结构1030的横截面。如图所示,吸收结构1030包括面向顶部的材料层1042,该层可设置成接近吸收制品内的身体侧衬里。吸收结构1030还包括面向底部的材料层1044,该层可设置成接近吸收制品内的外覆层。吸收结构1030还包括第一粘合剂层1062和第二粘合剂层1064,第一吸收层1063设置在第一粘合剂层1062和第二粘合剂层1064之间。第一吸收层1062包括超吸收颗粒1055。
吸收结构1030包括第三粘合剂层1054和第四粘合剂层1052,第二吸收层1053设置在第三粘合剂层1054和第四粘合剂层1052之间。第二吸收层1053包括超吸收颗粒1055。在第一吸收层1063和第二吸收层1053之间是内部增强材料1046。最后,吸收芯1030包括设置在结构1030的横向侧的端部密封粘合剂1067。
示例性吸收结构1030的这种结构与一些含有传统纸浆绒毛吸收材料的吸收体相比,可以被制造得更薄并更柔韧。然而,对这种无纸浆吸收体的进一步改进是提高其性能的持续探索领域。
发明内容
在一实施例中,吸收制品可沿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延伸,并包括身体侧衬里;外覆层;以及吸收结构,其设置在身体侧衬里和外覆层之间。吸收结构可包括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其邻近身体侧衬里设置;面向底部的材料层,其邻近外覆层设置;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其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以及第一吸收层,其包括与粘合剂长丝混合的超吸收颗粒,其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之间或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按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吸收材料的重量计,超吸收颗粒可以大于或等于90%的量存在,且粘合剂长丝可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该三维网状结构包括网状粘合剂长丝和固定在网状结构内的超吸收颗粒,网状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在由网状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限定的整个三维空间中延伸,其中网状粘合剂长丝在整个三维空间中沿随机取向延伸。
在另一实施例中,吸收制品可沿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延伸,并包括:身体侧衬里;外覆层;以及吸收结构,其设置在身体侧衬里和外覆层之间。吸收结构可包括: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其邻近身体侧衬里设置;面向底部的材料层,其邻近外覆层设置;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其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第一吸收层,其包括与粘合剂长丝混合的超吸收颗粒,其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之间,第一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以100克/平方米(gsm)至250gsm之间的量存在;以及第二吸收层,其包括与粘合剂长丝混合的超吸收颗粒,其设置在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第二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以100gsm至250gsm之间的量存在;按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吸收材料的重量计,超吸收颗粒可以大于或等于90%的量存在,其中按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存在的超吸收颗粒的重量计,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粘合剂总量可以小于4.5%的量存在,并且其中粘合剂长丝可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该三维网状结构包括网状粘合剂长丝和固定在网状结构内的超吸收颗粒,网状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在由网状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限定的整个三维空间中延伸,其中网状粘合剂长丝在整个三维空间沿随机取向延伸。
在另一实施例中,吸收制品可沿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延伸,并包括身体侧衬里;外覆层;以及吸收结构,其设置在身体侧衬里和外覆层之间,该吸收结构包括超吸收颗粒,按吸收结构中吸收材料的重量计,超吸收颗粒以大于或等于90%的量存在。吸收结构还可包括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其邻近身体衬里设置;面向底部的材料层,其邻近外覆层设置;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其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第一吸收层,其包括与粘合剂长丝混合的超吸收颗粒,其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之间,第一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以大于0gs m且小于200gsm的量存在;以及第二吸收层,其包括与粘合剂长丝混合的超吸收颗粒,其设置在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第二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以大于0gsm且小于200gsm的量存在。按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层之间呈现的超吸收颗粒的重量计,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粘合剂总量可以小于4.0%的量存在,其中粘合剂长丝可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该网络包括网状粘合剂长丝和固定在网状结构中的超吸收颗粒,网状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在由网状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限定的整个三维空间中延伸,其中网状粘合剂长丝在整个三维空间中沿随机取向延伸,且其中根据SAM渗透测试方法,吸收结构的SAM渗透值小于或等于65%。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的其余部分中更具体地阐述了本发明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全面和有利的公开,其中参考附图:
图1是吸收制品如尿布在紧固状态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侧向透视图。
图2是图1中的吸收制品在拉伸、平放、未固定状态下的俯视平面图。
图3是吸收制品如尿裤的替代性实施例的前视透视图。
图4是图3中的吸收制品在拉伸、平放状态下的俯视平面图。
图5是沿图2的线5-5截取的前视透视截面图,其中高吸收制品处于松弛构型。
图6是示例性现有技术的吸收芯的截面图。
图7是描绘了根据本公开的制造吸收芯的示例性方法的工艺示意图。
图8是描绘了图6的示例性方法的一部分的工艺示意图。
图9是描绘了根据本公开的制造吸收结构的替代性示例性方法的工艺示意图。
图10A-10C是沿图7的线10-10截取的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制造方法形成的吸收结构的示例性前视截面图。
图11A-11C是沿图9的线11-11截取的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制造方法形成的吸收结构替代性示例性前视横截面视图。
图12A是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用于分析由图9的工艺形成的颗粒和粘合剂长丝的示例性混合物的micro-CT(微型断层扫描)工艺生成的三维图像的俯视透视图。
图12B是图12A的三维图像的俯视平面图。图12C是图12A的三维图像的切片的截面图。
图12D是图12C的截面图,其中颗粒只留下了粘合剂长丝。
本说明书和附图中重复使用的附图标记旨在表示本公开的相同或类似特征或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实施例中,本公开大体涉及包括高比例的超吸收材料的吸收芯吸收材料。每个示例均通过解释的方式而提供,并非意味着限制。例如,作为一个实施例或附图的一部分而图示或描述的特征可用于另一实施例或附图,以产生又一实施例。本公开旨在包括这种修改和变型。
在介绍本公开或其优选的(多个)实施例的元件时,冠词″一个″、″一件″、″该″和″所述″意味着有一个或多个元件。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旨在为包括性的并且意指可能存在所列元件之外的额外元件。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公开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因此,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不应被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定义:
术语″吸收制品″在本文中是指可紧贴或接近穿戴者的身体(即,与身体相邻)放置以吸收和容纳从身体排出的各种液体、固体和半固体流出物的制品。如本文所描述的此类吸收制品旨在过了有限使用期后被舍弃,而非被洗涤或以其他方式恢复以进行重复使用。应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本公开适用于各种一次性吸收制品,包括但不限于尿布、尿裤、训练裤、运动裤(youth pants)、游泳裤、女性卫生产品,该女性卫生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月经垫或月经裤、失禁用产品和其他成人护理服装、医用服装、手术垫和绷带、其他个人护理或保健服装等。
术语″采集层″在本文指能够接受和暂时容纳液体身体流出物的层,以减缓和扩散液体身体流出物的涌流和喷流,并随后将其中的液体身体流出物释放到吸收制品的另一层或多层中。
术语″结合″或″联接″在本文指两个元件的接合、粘接、连接、附接等。当两个元件直接或间接地彼此接合、粘接、连接、附接等时,如当每个元件直接接合到中间元件时,两个元件将被视为结合或联接在一起。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的结合或联接可以通过连续或间歇的结合发生。
″梳理纤网″在本文是指含有通常具有小于100mm(毫米)的纤维长度的天然或合成短纤维的纤网。成捆的短纤维可以经受开松工艺以分离纤维,该纤维然后被送入″梳理工艺,″梳理工艺分离并″梳理纤维,使其沿机器方向对齐,其后纤维沉积到移动的丝线上以用于进一步处理。这种纤网通常需要经过一些类型的粘合工艺,例如使用热和/或压力的热粘合。除此以外或替代地,纤维会经过粘合工艺以将纤维粘合在一起,如使用粉末粘合剂。梳理纤网会经过流体缠结,如水刺,以进一步包裹纤维,并从而改善梳理纤网的完整性。由于纤维沿机器方向的对齐,梳理纤网一旦粘合,将通常具有比横跨机器方向的强度更大的机器方向强度。
″弹性体的″指一种材料或复合材料,其可以伸长其松弛长度的至少50%,并且在释放外力时,将恢复其伸长率的至少20%。通常优选的是,弹性体材料或复合材料能伸长其松弛长度的至少50%,更优选地是至少100%,且更优选地是至少300%,并且在释放所施加的力时能恢复其伸长率的至少50%。
术语″膜″在本文指使用挤出和/或成型工艺如流延膜或吹塑膜挤出工艺制成的热塑性膜。该术语包括开孔膜、切缝膜和其他构成液体传输薄膜的多孔膜,以及不转移流体的膜,例如但不限于阻隔膜、填充膜、透气膜和定向膜。
术语″gsm″指克每平方米。
术语″亲水的″在本文中指因与纤维接触的水性液体而润湿的纤维或纤维表面。又可在所涉及的液体和材料的接触角和表面张力方面来描述材料的润湿程度。适合测量特定纤维材料或纤维材料混纺物的可润湿性的设备和技术可由Cahn SFA-222表面力分析系统(Cahn SFA-222Surface Force An alyzer System)或基本上等同的系统提供。当使用此系统测量时,将接触角小于90的纤维认定为“可润湿的”或亲水的,并将接触角大于90的纤维认定为“不可润湿的”或疏水的。
术语″液体不可渗透″在本文指一般使用条件下,在液体接触点处,在大体垂直于所述层或层压材料的平面的方向上,尿液等液体身体流出物将不会穿过所述层或层压材料。
术语″液体可渗透″在本文指非液体不可渗透的材料。
术语“熔喷”在本文中是指通过将熔融热塑性材料通过多个细的、通常圆形的模具毛细管挤出为熔融线或丝到汇聚的高速受热气(例如空气)流中而形成的纤维,高速受热气流使熔融热塑性材料的丝变细以减小其直径,所述直径可以是微纤维直径。此后,熔喷纤维由高速气流携载并且沉积在收集表面上以形成由随机分散的熔喷纤维组成的纤网。这种过程例如在授予Butin等人的第3,849,241号美国专利中公开,所述美国专利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熔喷纤维是微纤维,所述微纤维可以是连续的或非连续的,通常小于0.6旦尼尔,并且当沉积在收集表面上时可以是发黏的和自粘的。
术语“非织造”在本文中是指在不借助于织物机织或针织过程的情况下形成的材料或材料纤网。所述材料或材料纤网可具有单独的纤维、丝或线(统称为“纤维”维的结构,其可以是嵌插的(interlaid),但与针织物中的可识别方式不同。非织造材料或网可由许多过程形成,例如但不限于熔喷过程、纺粘过程、梳理纤网过程等。
术语“柔韧的”在本文中是指顺应性的并且很容易适形于穿戴者身体的大体形状和轮廓的材料。。
术语“纺粘”在本文中是指通过以下方式形成的小直径纤维:将熔融热塑性材料作为丝从具有圆形或其他构型的纺丝头的多个细毛细管中挤出,然后通过引出拉拔和以下专利中描述的过程等常规过程将挤出的丝的直径快速减小,所述专利为,授予Appel等人的第4,340,563号美国专利、授予Dorschner等人的第3,692,618号美国专利、授予Matsuki等人的第3,802,817号美国专利、授予Kinney的第3,338,992号和第3,341,394号美国专利、授予Hartmann的第3,502,763号美国专利、授予Peterson的第3,502,538号美国专利、以及授予Dobo等人的第3,542,615号美国专利,这些专利中的每一个均以全文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纺粘纤维为大体上连续的,并且通常平均旦尼尔大于0.3,并且在一个实施例中在0.6、5和10与15、20和40之间。当沉积在收集表面上时,纺粘纤维通常不会发黏。
术语“超吸收”在本文中是指水可溶胀的、水不溶性的有机或无机材料,该材料在含有0.9重量%氯化钠的含水溶液中,在大多数有利条件下能够吸收其重量的至少15倍,并且在一个实施例中其重量的至少30倍。超吸收材料可以是天然的、合成的和改性的天然聚合物和材料。此外,超吸收材料可以是诸如硅胶的无机材料或诸如交联聚合物的有机化合物。
术语″超级多数″在本文指至少65%的多数。
术语“热塑性”在本文中是指当暴露于热时可软化和可定形并且在冷却时基本上恢复到非软化状态的材料。
术语“使用者”或“护理者”在本文中是指这样的人:其将诸如但不限于尿布、尿裤、训练裤、青年裤、失禁用产品或其他吸收制品的吸收制品贴合在这些吸收制品之一的穿戴者周围。使用者和穿戴者可以是同一个人。
吸收制品:
参见图1和图2,示出了吸收制品10(例如尿布)的非限制性图示。虽然本文所述实施例和图示可以大体上应用于在产品纵向上制造的吸收制品(其在下文中被称为产品的机器方向制造),但应当指出,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将本文的信息应用于在产品的纬度方向上制造的吸收制品,其在下文中被称为产品的横跨机器方向制造。例如,图3至图4中的吸收制品210提供了可在横跨机器方向制造过程中制造的示例性吸收制品210。
图1和图2中示出的吸收制品10以及图3和图4中示出的吸收制品210可各自包括底片11。吸收制品10、210可包括前腰区12、后腰区14和裆区16,其中裆区设置在前腰区12和后腰区14之间并且分别互连前腰区12和后腰区14。前腰区12可被称为前端区,后腰区14可被称为后端区,并且裆区16可被称为中间区。在图3和图4示出的实施例中,描绘了吸收制品210的三件式构造,其中吸收制品210可具有底片11,该底片包括限定前腰区12的前腰片13、限定后腰区14的后腰片15,以及限定吸收制品210的裆区16的吸收片17。图3和图4的吸收片17可在前腰片13和后腰片15之间延伸吸收片17可与前腰片13和后腰片15重叠并粘结到前腰片13和后腰片15,以限定三件式构造。然而可以设想,吸收制品可在横跨机器方向上制造而不为三件式构造服装,例如,用一件式外覆层构造。
吸收制品10、210可具有一对纵向侧边缘18、20和一对相对的腰部边缘,这对腰部边缘分别被指定为前腰边缘22和后腰边缘24。前腰区12可与前腰边缘22邻接,并且后腰区14可与后腰边缘24邻接。纵向侧边缘18、20可从前腰边缘22延伸至后腰边缘24。纵向侧边缘18、20可在它们的整个长度上沿着与纵向方向30平行的方向延伸,诸如对于图1和图2所示的吸收制品10而言。在其他实施例中,纵向侧边缘18、20可在前腰边缘22和后腰边缘24之间弯曲。在图3和图4的吸收制品210中,纵向侧边缘18、20可包括前腰片13、吸收片17和后腰片15的部分。
前腰区12可包括吸收制品10、210的这样一部分:当被穿戴时,该部分被至少部分地定位在穿戴者的前部上;而后腰区14可包括吸收制品10、210的这样一部分:当被穿戴时,该部分被至少部分地定位在穿戴者的背部上。吸收制品10、210的裆区16可包括吸收制品10、210的这样一部分:当被穿戴时,该部分定位在穿戴者的腿部之间,并且可部分地覆盖穿戴者的下体。吸收制品10、210的腰部边缘22和24被构造成环绕穿戴者的腰部并且一起限定穿戴者腰部的中央腰部开口23(如图1和图3中所标记)。当吸收制品10、210被穿戴时,纵向侧边缘18、20在裆区16中的部分可大体限定穿戴者腿部的腿部开口。
图1-4的示例性吸收制品10、210包括外覆层26和身体侧衬里28。外覆层26和身体侧衬里28可形成底片11的一部分。在本公开所考虑的吸收制品的示例中,身体侧衬里28可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以叠加关系粘结到外覆层26,这些方式诸如但不限于粘合剂、超声粘结、热粘结、压力粘结或其他常规技术。外覆层26可限定纵向方向30上的长度和横向方向32上的宽度,它们在图1-2中制品10的示例中可与吸收制品10的长度和宽度一致。如图2和图4中所示,吸收制品10、210可具有在纵向方向30上延伸的纵向轴线29和在横向方向32上延伸的横向轴线31。
底部11包括吸收主体34。吸收主体34通常设置在外覆层26和身体侧衬里28之间。吸收芯34具有纵向边缘36和38,至少在一些示例中,它们可以分别形成吸收制品10、210的纵向侧边缘18和20的部分。吸收芯34具有相应地与第二端部边缘42相对的第一端部边缘40,在特定的示例中,它们分别形成吸收制品10的腰部边缘22和24的部分。在制品10、210的一些示例中,第一端部边缘40在前腰区12中和/或第二端部边缘42在后腰区14中。在制品10、210的一些示例中,吸收芯34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该长度和宽度与吸收制品10、210的长度和宽度相同或小于吸收制品10、210的长度和宽度。在一些示例中,身体侧衬里28、外覆层26和吸收芯34可视为形成吸收组件44的一部分。在图3和图4的吸收制品210中,吸收片17可以形成吸收组件44。在制品10、210的一些示例中,如本领域中已知的,吸收组件44还可包括流体转移层46(如图5中所示)和位于身体侧衬里28和流体转移层46之间的流体采集层(未示出)。吸收组件44还可包括设置在吸收芯34和外覆层26之间的间隔层48(如图5中所示)。
吸收制品10、210可被构造成容纳和/或吸收从穿戴者排出的液态、固态和半固态身体流出物。在一些示例中,防漏翼片50、52可被构造成提供针对身体流出物的横向流动的屏障。为了进一步增强对身体流出物的防漏和/或吸收效果,吸收制品10、210可适当地包括腰部防漏构件54。在一些实施例中,腰部防漏构件54可设置在吸收制品10、210的后腰区14中。尽管本文未示出,但可以设想,腰部防漏构件54可除此之外或作为替代设置在吸收制品10、210的前腰区12中。
腰部防漏构件54可设置在底片11的面向身体表面19上,以帮助容纳和/或吸收身体流出物。在一些实施例中,诸如在图1和图2描绘的吸收制品10中,腰部防漏构件54可设置在吸收组件44的面向身体表面45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腰部防漏构件54可设置在身体侧衬里28的面向身体表面56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诸如在图3和图4描绘的吸收制品210中,腰部防漏构件54可设置在后腰片15的面向身体表面58上。
吸收制品10、210还可以包括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腿部弹性构件60、62。腿部弹性构件60、62可以沿相对的纵向侧边缘18和20附接到外覆层26和/或身体侧衬里28,并定位于吸收制品10、210的裆区16中。如图2和图4所示,腿部弹性构件60、62可以平行于纵向轴线29,或也可以是如本领域已知的弯曲状。腿部弹性构件60、62可以是弹性体的,也可以提供弹性化腿箍。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收制品10、210可进一步包括纵向延伸的折叠线25a、25b,如图2和图4中所示。第一纵向延伸的折叠线25a可在吸收制品10、210的纵向轴线29的一侧上,而第二纵向延伸的折叠线25b可在纵向轴线29的相对侧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纵向延伸的折叠线25a、25b可大体平行于吸收制品10、210的纵向轴线29。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收制品10、210可进一步包括横向延伸的折叠线27。在一些实施例中,横向延伸的折叠线27可平行于吸收制品10、210的横向轴线31并且位于该横向轴线处。
关于本文所述吸收制品10、210的这些元件中的每一个的另外的细节可在下文中并且参照附图看到。
外覆层:
外覆层26和/或其一部分可以是可透气和/或液体不可渗透的。外覆层26和/或其部分可以是弹性的、可拉伸的或不可拉伸的。外覆层26可以由单层、多层、层合物、纺粘织物、膜、熔喷织物、弹性结网、微孔纤网、粘结的梳理纤网或由弹性体或聚合物材料提供的泡沫构造成。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外覆层26可以由聚乙烯或聚丙烯等微孔聚合膜构成。
在一实施例中,外覆层26可以是单层液体不可渗透材料,如聚合膜。在一实施例中,外覆层26可以至少在吸收制品10、210的横向方向32上是可适当拉伸的,并且更适当地有弹性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外覆层26可以是在横向方向32和纵向方向30两者上可拉伸的,并且更适当地弹性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外覆层26可以是多层层合物,其中至少一层为液体不可透过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外覆层26可以是两层构造,该构造包括可诸如通过层合物粘合剂粘结在一起的外层(未示出)和内层(未示出)。合适的层合物粘合剂可作为珠粒、喷涂、平行涡旋等以连续方式或间歇方式施加,但应理解,内层可通过包含但不限于超声粘结、热粘结、压力粘结等其他粘结方法粘结到外层。
外覆层26的外覆层可以是任何适当的材料,也可以是能为穿戴者提供大体衣物质地或外观的材料。这种材料的一个示例可以是由德国Sandler A.G.提供的具有菱形粘合图案的100%聚丙烯粘结的梳理纤网,如30gsm Sawabond或等同材料。另一种适于外覆层26外覆层的材料可以是20gsm的纺粘聚丙烯非织造纤网。外覆层也可以是与本文所述身体侧衬里28相同的材料造成。
外覆层26的液体不可渗透内层(或液体不可渗透外覆层26,其中外覆层26是单层构造)可以是蒸气可渗透的(即″可透气的″),也可以是蒸气不可渗透的。液体不可渗透内层(或者当外覆层26具有单层构造时,液体不可渗透外覆层26)可以由塑料薄膜制成。液体不可渗透内层(或液体不可渗透外覆层26,其中外覆层26为单层构造)可抑制液态身体流出物从吸收制品10、210漏出并打湿诸如床单和服装的制品以及穿戴者和护理者。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外覆层26是单层构造,可以提供压花和/或粗面处理,以提供更像衣物的质地或外观。外覆层26可以允许蒸气从吸收制品10中溢出,同时防止液体穿过。合适的液体不可渗透、蒸气可渗透材料可以由微孔聚合膜或非织造材料构成,该材料已被涂覆或以其他方式处理以赋予期望水平的液体不可渗透性。
身体侧衬里:
吸收制品10、110、210的身体侧衬里28可覆盖在吸收芯34和外覆层26之上,并且可将穿戴者的皮肤与由吸收芯34保留的废液隔离。在多种实施例中,流体转移层46可定位在身体侧衬里28与吸收芯34之间。在多种实施例中,采集层(未示出)可定位在身体侧衬里28与吸收芯34或流体转移层46(如果存在的话)之间。在多种实施例中,身体侧衬里28可经由粘合剂和/或通过点融合粘结而粘结到采集层或流体转移层46(如果不存在采集层)。点融合粘结可以选自超声粘结、热粘结、压力粘结、以及它们的组合
在一实施例中,身体侧衬里28可延伸超过吸收芯34和/或流体转移层46(如果存在的话)和/或采集层(如果存在的话)和/或间隔层48(如果存在的话),以便覆盖在外覆层26的一部分之上,并且可通过认为合适的任何方法粘结到外覆层(诸如,通过由粘合剂粘结到外覆层),以将吸收芯34基本上包封在外覆层26与身体侧衬里28之间。身体侧衬里28可比外覆层26窄。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身体侧衬里28和外覆层26可具有相同的宽度和长度尺寸。在其他实施例中,身体侧衬里28可比外覆层26宽。还可以设想,身体侧衬里28可以不延伸超过吸收芯34和/或可以不固定到外覆层26。在一些实施例中,身体侧衬里28可包裹吸收芯34的至少一部分,包括包裹在吸收芯34的纵向边缘36、38和/或一个或多个端部边缘40、42周围。可以进一步设想,身体侧衬里28可由多于一个材料段构成。身体侧衬里28可具有不同的形状,包括矩形、沙漏形或任何其他形状。身体侧衬里28可以是适当适形的、柔软舒适且对穿戴者的皮肤无刺激性的,并且可与吸收芯34的亲水性相同或更低,以允许身体流出物容易地渗透至吸收芯34并为穿戴者提供相对干燥的表面。
身体侧衬里28可以由各种类型的材料制成,例如合成纤维(例如,聚酯纤维或聚丙烯纤维)、天然纤维(例如,木纤维或棉纤维)、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组合、多孔泡沫、蜂窝状泡沫、有孔塑料膜等。合适的材料的实例包含但不限于人造丝、木材、棉花、聚酯、聚丙烯、聚乙烯、尼龙或其他可热粘结的纤维、聚烯烃,例如但不限于聚丙烯和聚乙烯的共聚物、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例如聚乳酸的脂族酯、带细孔的膜纤网、网材料等,以及其组合。
各种织造和非织造织物可用于身体侧衬里28。身体侧衬里28可包括织造织物、非织造织物、聚合物膜、膜-织物层合物等,以及它们的组合。非织造织物的实例可包含纺粘织物、熔喷织物、共成形织物、梳理纤网、粘结梳理纤网、双组分纺粘织物、水刺布等,以及其组合。身体侧衬里28不一定是单层结构,因此可包括多于一层的织物、膜和/或纤网,以及它们的组合。例如,身体侧衬里28可包括可被水力缠绕的支撑层和突出层。突出层可包括中空突出,诸如在Kirby、Scott S.C.等人的第9,474,660号美国专利中公开的那些。
例如,身体侧衬里28可由聚烯烃纤维的熔喷或纺粘纤网构成。作为替代,身体侧衬里28可以是由天然纤维和/或合成纤维构成的粘结的梳理纤网。身体侧衬里28可由基本上疏水的材料构成,并且疏水材料可以任选地用表面活性剂处理或以其他方式加工以赋予期望水平的润湿性和亲水性。可通过例如喷涂、印刷、刷涂等任何常规的方式施加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可被施加到整个身体侧衬里28,或者可以选择性地施加到身体侧衬里28的特定部段。
在一实施例中,身体侧衬里28可由非织造的双组分纤网构造成。非织造的双组分纤网可以是纺粘双组分纤网或粘结梳理双组分纤网。双组分短纤维的实例包含聚乙烯/聚丙烯双组分纤维。在此特定的双组分纤维中,聚丙烯形成芯,并且聚乙烯形成纤维的外皮。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使用具有例如多瓣、并列型、端对端的其他取向的纤维。在一个实施例中,身体侧衬里28可以是纺粘基底,其具有10或12至15或20gsm的基重。在一个实施例中,身体侧衬里28可以是12gsm的纺粘-熔喷-纺粘基底,在这两个纺粘层之间施加有10%的熔喷内容物。
虽然外覆层26和身体侧衬里28可包含弹性体材料,但可以设想,外覆层26和身体侧衬里28可以由大体上非弹性体的材料构成。在一个实施例中,身体侧衬里28可以是可拉伸的,并且更适当地有弹性的。在一个实施例中,身体侧衬里28可以是至少在吸收制品10、210的横向或周向方向上适当地可拉伸的,并且更适当地弹性的。在其他方面,身体侧衬里28可以是分别在横向方向32和纵向方向30两者上均可拉伸的,并且更适当地弹性的。
防漏翼片:
在一实施例中,吸收制品10、210可包括一对防漏翼片50、52。防漏翼片50、52可与吸收底片11分开形成并附接到底片11,或者可与底片11形成为一体。在一个实施例中,防漏翼片50、52可从腿部开口横向向内以彼此大体平行间隔开的关系固定到吸收制品10、210的底片11,以提供防止身体流出物流动的屏障。一个防漏翼片50可在纵向轴线29的第一侧上,而另一个防漏翼片52可在纵向轴线29的第二侧上。在一个实施例中,防漏翼片50、52可从吸收制品10的前腰区12大体在纵向方向30上延伸穿过裆区16到达吸收制品10的后腰区14。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漏翼片50、52可在基本上平行于吸收制品10、210的纵向轴线29的方向上延伸,但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漏翼片50、52如本领域中已知的那样可以是弯曲的。在其他实施例中,诸如在图3和图4中的吸收制品210中,防漏翼片50、52可设置在裆区16中的吸收片17上。
在其中防漏翼片50、52联接至底片11的实施例中,防漏翼片50、52可利用屏障粘合剂49粘结到身体侧衬里28,如图5中所示。替代地,防漏翼片50、52可用屏障粘合剂49粘结到外覆层26,或者粘结到间隔层48。当然,防漏翼片50、52可粘结到底片11的其他部件,并且可利用除屏障粘合剂49之外的其他合适的方式粘结。防漏翼片50、52可由纤维材料构造成,该材料可类似于形成身体侧衬里28的材料。也可采用其他常规材料,例如聚合物膜。
防漏翼片50、52可各自包括基部部分64和突出部分66。基部部分64可粘结到底片11,例如,如上所述粘结到身体侧衬里28或外覆层26。基部部分64可包括近侧端部64a和远侧端部64b。突出部分66可在底部部分64的近端64a处与底部部分64分离。如在此上下文中所用,突出部分66在底部部分64的近端64a处与底部部分64分离,因为底部部分64的近端64a限定了突出部分66与底部部分64之间的过渡。基部部分64的近侧端部64a可位于屏障粘合剂49附近。在一些实施例中,基部部分64的远侧端部64b可横向延伸到吸收制品10、210的相应纵向侧边缘18、20。在其他实施例中,基部部分64的远侧端部64b可侧向向内结束吸收制品10、210的相应纵向侧边缘18、20。防漏翼片50、52还可各自包括突出部分66,该突出部分被构造成当吸收制品10、210处于松弛构型时至少在裆区16中远离底片11的面向身体表面19延伸,如图5中所示。防漏翼片50、52可包含在前腰区12和后腰区14中的任一者或两者中的钉扎区71,突出部分66在此处联接到底片11的面向身体表面19。
可以设想,防漏翼片50、52可具有各种构型和形状,并且可通过各种方法构造。例如,图5的防漏翼片50、52描绘了具有在前腰区12和后腰区14两者中的钉扎区71的垂直防漏翼片50、52,在该钉扎区处,每个防漏翼片50、52的突出部分66朝向或远离吸收制品10、210的纵向轴线29钉扎到身体侧衬里28中。然而,防漏翼片50、52可包括钉扎区71,在该钉扎区处,防漏翼片50、52中每者的突出部分66折回到自身上并且以“回形”构型联接至自身和身体侧衬里28,如本领域中已知的和授予Robert L.Popp等人的第5,895,382号美国专利中所描述的。作为又一种替代形式,可以设想,防漏翼片50、52可以“以形”构型来构造,诸如Robert L.Popp等人的第9,259,362号美国专利中所述。这样的构型还可包括分别在前腰区12和后腰区14中的任一者或两者中的钉扎区71。当然,其他构型的防漏翼片50、52可用于吸收制品10、210中,并且仍处于本公开的范围内。
防漏翼片50、52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翼片弹性构件68,诸如图5中描绘的两条翼片弹性股线。用于翼片弹性构件68的合适的弹性体材料可包括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材料的片材、股线或带状物。当然,尽管在每个防漏翼片50、52中示出了两个弹性构件68,但可以设想,防漏翼片50、52可被构造成具有一个或三个或更多个弹性构件68。作为替代或除此之外,防漏翼片50、52可由本身表现出弹性体性质的材料构成。
如图5中所示的翼片弹性构件68可具有弹性体材料的两条股线,这两条股线以彼此大体平行间隔开的关系在防漏翼片50、52的突出部分66中纵向延伸。弹性构件68在处于可弹性收缩的状态时可位于防漏翼片50、52内,使得股束的收缩在纵向方向30上皱拢并缩短防漏翼片50、52的突出部分66。因此,当吸收制品10处于松弛构型时,在防漏翼片50、52的大体直立的取向下,弹性构件68可将防漏翼片50、52的突出部分66偏置为远离吸收组件44的面向身体表面45延伸,特别是在吸收制品10、210的裆区16中。
在制造防漏翼片50、52期间,可在弹性构件68伸长时将弹性构件68的至少一部分粘结到防漏翼片50、52。弹性构件68的伸长百分比可为例如110%至350%。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将弹性构件68附接到防漏翼片50、52之前,可在弹性构件68伸长到规定长度时将其涂上粘合剂。在拉伸状态下,弹性构件68的有粘合剂联接其上的长度可在防漏翼片50、52中提供活动的翼片弹性区70,如图2中所标记,该翼片弹性区将在吸收制品10松弛时皱拢。防漏翼片50、52的活动的翼片弹性区70可具有小于吸收制品10、210的长度的纵向长度。在将弹性构件68结合到防漏翼片50、52的该示例性方法中,弹性构件68的未涂布粘合剂的部分在弹性构件68和吸收制品10于制造过程中被切割以形成单个吸收制品10之后将缩回。如上所述,当吸收制品10、210处于松弛状态时弹性构件68在活动的翼片弹性区70中松弛可致使每个防漏翼片50、52皱拢并致使每个防漏翼片50、52的突出部分66远离底片11的面向身体表面19(例如,吸收组件44的面向身体表面45,或身体侧衬里28的面向身体表面56)延伸,如图5中所描绘。
当然,弹性构件68可以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各种其他方式粘结到防漏翼片50、52以提供活动的翼片弹性区70,这在本公开的范围内。除此之外,活动的翼片弹性区70可比本文所描绘的短或长,包括延伸到前腰边缘22和后腰边缘24,但仍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腿部弹性构件:
腿部弹性构件60、62可以固定到外覆层26,诸如,在吸收制品10、210的纵向侧边缘18和20大体横向向内的位置,通过用层合物粘合剂粘结到外覆层。腿部弹性构件60、62可形成弹性化腿箍,以进一步帮助容纳身体流出物。在一个实施例中,腿部弹性构件60、62可设置在外覆层26的内层与外层(未示出)之间或吸收制品10的其他层之间,例如,每个防漏翼片50、52的基部部分64与身体侧衬里28之间(如图5中所描绘)、每个防漏翼片50、52的基部部分64与外覆层26之间,或身体侧衬里28与外覆层26之间。腿部弹性构件60、62可以是每个纵向侧边缘18、20附近的一个或多个弹性部件。例如,如本文所示的腿部弹性构件60、62各自包括两条弹性股线。各种各样的弹性体材料可以用于腿部弹性构件60、62。
合适的弹性材料可包括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或热塑性弹性材料的片材、股束或条带。弹性体材料可被拉伸并固定到基底,固定到皱拢的基底,或固定到基底且接着例如通过施加热而经过弹性处理或收缩,使得弹性回缩力被赋予基底。除此之外,可以设想,在一些实施例中,腿部弹性构件60、62可形成有防漏翼片50、52,然后附接到底片11。当然,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腿部弹性构件60、62可从吸收制品10、210中省略。
腰部防漏构件:
在一实施例中,吸收制品10、210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腰部防漏构件。一个或多个腰部防漏构件54可设置在后腰区14中,如图1至图5中所示。一般而言,腰部防漏构件54可有助于容纳和/或吸收身体流出物(尤其是低粘度粪便),因而可能首选位于后腰区14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收制品10、210可具有设置在前腰区12中的腰部防漏构件54。前腰区12中的腰部防漏构件54可有助于在前腰区12中容纳和/或吸收身体流出物,诸如尿液。尽管不如在后腰区14中那样普遍,但在一些情况下,粪便也可能扩散到前腰区12,因此,设置在前腰区12中的腰部防漏构件54也可有助于容纳和/或吸收身体流出物。在其他实施例中,吸收制品10、210可具有在后腰区14和前腰区12两者中的腰部防漏构件54。
腰部防漏构件54可以设置在吸收组件44的面向身体表面45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2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腰部防漏构件54可以设置在身体侧衬里28的面向身体表面56上。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中的吸收制品210,腰部防漏构件54可以设置在后腰片15的面向身体表面58上。
腰部防漏构件54可以包括第一纵向侧边缘72和第二纵向侧边缘74。第一纵向侧边缘72可以与第二纵向侧边缘74相对。如图2所示,第一纵向侧边缘72和第二纵向侧边缘74之间的距离可以限定腰部防漏构件54沿横向方向32的宽度5,如图2中所示。
如图2和图5所示,腰部防漏构件54可以构造成使得第一纵向侧边缘72可从防漏翼片50的基部部分64的近侧端部64a横向向外设置。类似地,腰部防漏构件54可以构造成使得第二纵向侧边缘74可从防漏翼片52的基部部分64的近侧端部64a横向向外设置。如图2和图4所示,腰部防漏构件54可以构造成使得腰部防漏构件54的宽度51大于纵向延伸的折叠线25a和25b之间的横向距离。
腰部防漏构件54还可包括近侧部分(未示出)和远侧部分78。近侧部分可联接到底片11的面向身体表面19(例如,吸收组件44的面向身体表面45,或身体侧衬里28的面向身体表面56),而腰部防漏构件54的远侧部分78在吸收制品10、210处于松弛构型时可相对于底片11和吸收组件44自由移动,诸如图5中所示。当腰部防漏构件54处于松弛构型时,远侧部分78在竖直方向上延伸远离底片11和吸收组件44,该竖直方向垂直于由纵向轴线29和横向轴线31限定的平面。折叠79a可将腰部防漏构件54的近侧部分和远侧部分78分离。如在该语境中所用,折叠79a将近侧部分和远侧部分78分离,原因是折叠79a限定了近侧部分与远侧部分78之间的过渡。
在一些实施例中,腰部防漏构件54的近侧部分可联接到身体侧衬里28的面向身体表面56。在其他实施例中,腰部防漏构件54的近侧部分可联接到后腰片15的面向身体表面58。近侧部分可通过粘合剂、压力粘结、超声波粘结、热粘结及其组合联接到面向身体表面45。
由于腰部防漏构件54的远侧部分78在吸收制品10、210处于松弛构型时可相对于吸收组件44自由移动,所以远侧部分78在吸收制品10、210处于松弛构型时可有助于提供防漏袋82。防漏袋82可有助于提供屏障以容纳身体流出物并且/或者可有助于吸收身体流出物。防漏袋82可特别有利于容纳和/或吸收低粘度粪便(这种粪便对于年幼儿童可能是普遍的)。第一纵向侧边缘72可从防漏翼片50的基部部分64的近侧端部64a横向向外设置,因此,防漏袋82可从防漏翼片50的近侧端部64a侧向向外延伸。类似地,第二纵向侧边缘74可从防漏翼片52的基部部分64的近侧端部64a横向向外设置,因此,防漏袋82可从防漏翼片52的近侧端部64a横向向外延伸。这样的构型提供具有宽敞的防漏袋82的腰部防漏构件54以容纳和/或吸收身体流出物。
为了有助于防止腰部防漏构件54的防漏袋82所容纳的身体流出物横向流动,可分别在第一纵向侧边缘72和第二纵向侧边缘74附近将腰部防漏构件54的远侧部分78粘结到腰部防漏构件54的近侧部分和/或底片11的面向身体表面19。例如,图5描绘了钉扎区84,在这些钉扎区处,腰部防漏构件54的远侧部分78可粘结到腰部防漏构件54的近侧部分和/或底片11的面向身体表面19。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腰部防漏构件54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弹性构件,并且在进一步实施例中甚至包括更多的弹性构件。一般来讲,弹性构件可基本上从腰部防漏构件54的第一纵向侧边缘72跨到第二纵向侧边缘74。弹性构件可设置在腰部防漏构件54的远侧部分78中,并且优选地位于腰部防漏构件54的远侧部分78的自由边缘88附近。
各种各样的弹性体材料可用于腰部防漏构件54中的弹性构件。合适的弹性体材料可包括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弹性泡沫或热塑性弹性体材料(例如膜)的片材、股线或带状物。弹性体材料可被拉伸并固定到形成腰部防漏构件54的基底、固定到皱拢的基底,或固定到基底然后例如通过施加热而弹性化或收缩,使得弹性回缩力被赋予形成腰部防漏构件54的基底。
腰部防漏构件54可设置成通过被置于防漏翼片50、52上方或防漏翼片50、52之下而联接至底片11。更具体地,腰部防漏构件54可设置在底片11的面向身体表面19上,使得腰部防漏构件54的近侧部分设置在第一防漏翼片50和第二防漏翼片52的相应基部部分64之上。作为替代,腰部防漏构件54可设置在底片11的面向身体表面19上,使得腰部防漏构件54的近侧部分设置在第一防漏翼片50和第二防漏翼片52的相应基部部分64之下。这两种构型都可提供有利于腰部防漏构件54起效以容纳和/或吸收身体流出物的优点。
在腰部防漏构件54的近侧部分设置在防漏翼片50、52的基部部分64之上的情况下,防漏翼片50、52可具有活动的翼片弹性区70,当吸收制品10处于拉伸平放构型时,该活动的翼片弹性区与腰部防漏构件54的远侧部分78纵向重叠,诸如图2中所示。除此之外或作为替代,钉扎区71可不从后腰边缘24延伸到腰部防漏构件54的远侧部分78的自由边缘88,诸如图2中所示。
在腰部防漏构件54的近侧部分设置在防漏翼片50、52的基部部分64之下的情况下,防漏翼片50、52中的每一者的突出部分66的钉扎区71可与腰部防漏构件54的远侧部分78纵向重叠。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漏翼片50、52中的每一个的突出部分66的钉扎区71可延伸到腰部防漏构件54的自由边缘88,以进一步有助于将流出物容纳于腰部防漏构件54所产生的防漏袋82中。
腰部防漏构件54可以由多种材料组成。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腰部防漏构件54可以由纺粘-熔喷-纺粘(″SMS″)材料组成。然而,可以设想,腰部防漏构件54也可以由其他材料组成,包括但不限于纺粘-膜-纺粘(″SFS″)材料、粘结梳理纤网(″BCW″)或任何非织造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腰部防漏构件54可以由这些示例性材料中多于的一种层合物或其他材料组成。在一些实施例中,腰部防漏构件54可以由液体不可渗透材料组成。在一些实施例中,腰部防漏构件54可由涂覆有疏水性涂层的材料组成。形成腰部防漏构件54的材料的基重可能变化,然而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腰部防漏构件54中不包括弹性构件86的情况下,该基重可介于8gsm至120gsm之间。构成腰部防漏构件54的材料的基重可更优选地介于10gsm至40gsm之间,并且甚至更优选地介于15gsm至25gsm之间。
紧固系统:
在一实施例中,吸收制品10可以包括紧固系统。紧固系统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后紧固件91和一个或多个前紧固件92。图1和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描绘了带有一个前紧固件92的实施例。紧固系统的多个部分可被包括在前腰区12、后腰区14或这两者中。
紧固系统可被构造成在如图1所示的紧固状态下将吸收制品10固定在穿戴者的腰部周围并有助于将吸收制品10在使用期间保持在恰当位置。在一实施例中,如本领域中已知的,后紧固件91可包括粘结在一起形成复合耳片的一种或多种材料。例如,复合紧固件可由如图2中所标记的拉伸部件94、非织造载体或钩座96和紧固部件98构成。如图5中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腰部防漏构件54可延伸到后紧固件91。在一些实施例中,腰部防漏构件54可直接或间接地联接到后紧固件91的拉伸部件94。在一些实施例中,腰部防漏构件54可延伸到吸收制品10、210的纵向侧边缘18、2。
吸收芯:
吸收芯34可被适当地构造成大体上可压缩的、适形的、柔韧的、对穿戴者的皮肤无刺激性的,并且能够吸收和保持液态身体流出物。吸收芯34可以制成各种各样的尺寸和形状(例如,矩形、梯形、T形、I形、沙漏形等),并且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吸收芯34的尺寸和吸收容量应当与预期穿戴者(婴儿到成人)的体型和由吸收制品10、210的预期用途赋予的液体负荷相匹配。吸收芯34可具有可小于或等于吸收制品10、210的长度和宽度的长度和宽度。
吸收芯34通常由吸收材料组成,如纤维吸收材料和/或超吸收材料,还可以包括另外的材料,如粘合剂材料、表面活性剂、选定的疏水和亲水材料、颜料、乳液、芳香控制剂或类似物,以及它们的组合。在一些示例中,吸收芯34是纤维素绒毛和超吸收材料的基质。在其他示例中,吸收芯34的吸收材料只包括超吸收材料。吸收芯34可以由单层材料构成,或替代地,可以由两层或多层材料构成。
当至少部分由纤维材料组成时,各种类型的可润湿、亲水性纤维可在吸收芯34中使用。合适的纤维的实例包含:天然纤维;纤维素纤维;由纤维素或纤维素衍生物构成的合成纤维,例如人造纤维;由本质上可润湿材料构成的无机纤维,例如玻璃纤维;由本质上可润湿热塑性聚合物制成的合成纤维,例如特定的聚酯或聚酰胺纤维,或由不可润湿热塑性聚合物构成的合成纤维,例如已通过合适的方式亲水性化的聚烯烃纤维。例如通过用表面活性剂处理、用二氧化硅处理、用具有合适的亲水性部分且不易从纤维移除的材料处理,或通过在纤维形成期间或之后用亲水性聚合物对不可润湿的疏水纤维包覆,可将纤维亲水性化。
当至少部分由超吸收材料组成时,此类超吸收材料可选自天然的、合成的和改性的天然聚合物和材料。超吸收材料可以是例如硅胶的无机材料或例如交联聚合物的有机化合物。
如果存在间隔层48,则吸收芯34可设置在间隔层48上并且叠加在外覆层26上方。间隔层48可粘结到外覆层26,例如通过粘合剂粘结。在一些实施例实施例实施例中,可能不存在间隔层48,吸收芯34可直接接触外覆层26并且可直接粘结到外覆层26。然而,应当理解,吸收芯34可与外覆层26接触但不与该外覆层粘结,并且保持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在一个实施例实施例实施例中,外覆层26可由单层构成,并且吸收芯34可与外覆层26的单层接触。在一个实施例实施例实施例中,诸如但不限于流体转移层46和/或间隔层48的层的至少一部分可定位在吸收芯34与外覆层26之间,诸如图5中所示。吸收芯34可粘结到流体转移层46和/或间隔层48。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方面,吸收芯34或吸收芯34的至少一个部件可包括吸收结构,如关于图10A至图10C和图11A至图11C中更详细描述。在一些示例中,吸收结构是吸收芯34的整体。在替代性示例中,吸收结构仅包括吸收芯34的一部分。在这些示例中,吸收结构会与其它材料(诸如一种或多种纤网材料和/或附加的吸收材料)一起包含在吸收芯34内。这些其他材料连同吸收结构(总体上形成吸收芯34)通常会通过将其包含在流体转移层46下方和外覆盖件26或间隔层48上方而被识别为吸收芯34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实施例中,该流体转移层可缠绕或不缠绕吸收主体34的侧边缘。相比之下,设置在间隔层48或外覆层26和身体侧衬里28之间的吸收芯34和流体传送层46会一起构成制品10、210的吸收系统。
在特定的示例中,如图10A-10C和图11A-11C,按吸收结构的吸收材料的重量计,吸收结构的吸收材料内容物可主要包括超吸收材料。例如,按吸收结构的吸收材料的重量计,吸收结构的吸收材料内容物可包括大于80%的超吸收材料、大于85%的超吸收材料、大于90%的超吸收材料、大于95%的超吸收材料。在这些实施例中,剩余的吸收材料内容物可包括纤维吸收材料,如纤维素纤维,或任何其他合适的吸收材料。图10A-10C和11A-11C的结构的其它实施例,其中按吸收结构的吸收材料重量计,吸收结构的吸收材料内容物包括100%的超吸收材料,从而提供了一种不含纤维素的吸收结构。
根据公开的吸收结构可以按照在本文公开的工艺形成,如图7至图9中详述的工艺300、400。此类吸收结构可有利地提供比通过不同过程形成和/或包括不同材料或不同相对量的材料的吸收结构更大的薄度、柔韧性、超吸收材料捕获、衬垫完整性。尽管图1至图5集中描述了尿布吸收制品10、210,但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吸收结构可用于任何吸收制品,包括但不限于尿布、尿裤、训练裤、较大儿童裤、泳裤、女性卫生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月经垫或月经裤)、失禁用用产品和其他成人护理服装、医疗服装、手术垫和绷带、其他个人护理或保健服装等。
图7是形成吸收结构的吸收结构形成工艺300的示例性示意图,用于形成诸如结构101的吸收结构。工艺300包括展开纤网材料303并沿机器方向330移动纤网材料303。在一些特定的示例中,纤网材料303是吸收结构的芯包材料。纤网材料303沿机器方向330移动,并到达吸收材料沉积站302。在吸收材料沉积站302,超吸收材料317例如超吸收颗粒在沉积到纤网材料303上之前(例如在混合区312中)与一种或多种粘合剂308、310混合,并最终沉积到纤网材料303上。
超吸收材料317从料斗313流出,并通过斜槽315流向纤网材料303。料斗313可以是散装固体泵或进料器,其构造成保持超吸收材料317穿过吸收材料沉积站302的稳定流量。超吸收材料317流出料斗313的流速可以调整,以使料斗313就可以输送不同量的超吸收材料317,从而在成品吸收结构101中产生不同基重的超吸收材料317。超吸收材料317的这种基重差异会允许形成的吸收结构101用于不同的吸收最终用途,如用于尿布、女性用品、成人护理服装、绷带和类似物。
斜槽315具有斜槽端部354(如图8所示),该斜槽端部显示为沿竖直方向332取向,使得超吸收材料317(在图8中示为单个颗粒318)基本上沿竖直方向332下落离开斜槽315。超吸收材料317可优选地在没有任何气动力的情况下通过重力被供给通过吸收材料沉积站302。如本文所用,竖直方向332用于表示垂直于纤网材料303的方向。机器方向330可被定义为在纤网材料303内平行的方向,并且因此可垂直于竖直方向332。在纤网材料303相对于重力沿水平方向取向(例如,垂直于重力方向)的实施例中,竖直方向332可相对于重力基本上对准。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竖直方向332可相对于重力成一定角度,例如相对于重力相差高达25度的角度可能适合于竖直方向332。因此,在此类实施例中,超吸收材料317可朝向纤网材料303下落,纤网材料的方向包括竖直方向332和机器方向330(或可能与机器方向330相反)上的分量。
此外,不管竖直方向332相对于重力的取向如何,斜槽315可进一步相对于纤网材料303以非垂直的方式取向。例如,斜槽端部354可相对于纤网材料303垂直取向(如图8所示),或者可取向成相对于垂直于纤网材料303的方向形成大于0度且小于25度的角度。
一般来说,通过吸收材料沉积站302供给的超吸收材料317的量可构造成包括超吸收材料317的吸收结构101,超吸收材料317的设置量在50gsm至1000gsm之间、或在100gsm至1000gsm之间、或在150gsm至1000gsm之间、或在200gsm至800gsm之间、或在250gsm至800gsm之间、或在300gsm至700gsm之间、或在350gsm至700gsm之间、或在400gsm至700gsm之间、或在450gsm至700gsm之间、或在500gsm至700gsm之间、或在400gsm至600gsm之间、或在500gsm至600gsm之间。用于超吸收结构的这种超吸收材料317基重值的吸收结构会特别适于吸收衣物和女性卫生用品。虽然如此,根据本公开的方面可以形成的其他吸收结构甚至可以具有更小的超吸收材料317基重,如在5gsm至50gsm之间、或在5gsm至30gsm之间、或在10gsm至30gsm之间。
斜槽开口354沿机器方向330具有开口宽度356(在超吸收材料317离开斜槽315的位置测量)。开口宽度356可以在2mm至30mm之间、或在5mm至25mm之间、或在5mm至20mm之间、或在7mm至15mm之间。更具体地,当由吸收材料沉积站302沉积的超吸收材料317的量在50gsm至300gsm之间时,在2mm至10mm之间的开口宽度356是优选的。相反,当由吸收材料沉积站302沉积的超吸收材料317的量在300gsm至500gsm之间时,在10mm至14mm之间的开口宽度356是优选的;当由吸收材料沉积站302沉积的超吸收材料317的量在500gsm至1000gsm之间时,在14mm至20mm之间的开口宽度356是优选的。
重力进料方式和斜槽开口宽度356的这些特征组合会有助于产生流向纤网材料303的超吸收材料317的″片″或″流″。规定的宽度356会有助于确保超吸收材料317的流319具有足够的宽度和/或密度(特别是在粘合剂308和/或310接触流319的位置),这可以允许粘合剂308和/或310更好地渗透到流319,并与超吸收材料317混合。如下文详细介绍,这些构造可以有助于提高所产生的吸收结构101的有益性能。在一些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可使用空气流或气帘来帮助成形流319和/或保持流的期望宽度和/或密度。在这种实施例中,超吸收材料317可以在某种程度比仅通过重力更快地被导向纤网材料303,但这种实施例仍被视为包括重力供给系统,因为超吸收材料317并非气动地或以其他方式从斜道端部354推出。
随着超吸收材料317向纤网材料303下落,粘合剂施加器307和/或309可向下落的超吸收材料317喷涂粘合剂308和/或310喷涂。在超吸收材料317和粘合剂308和/或310的混合物沉积到纤网材料303上之前,粘合剂308和/或310与下落的超吸收材料317混合。图8是吸收材料沉积站302的特写示意图,示出了有关粘合剂施加器307和/或309、粘合剂308和/或310的更多细节。
由粘合剂施加器307和/或309施加的粘合剂308和/或310的量通常会小于7%、或小于6%、或小于5%、或小于4%、或小于3%、或小于2%的添加百分比来施加。在其他实施例中,添加百分比可以在1%至7%之间、或在1.5%至7%之间、或在2%至6%之间、或在2%至5.5%之间、或在2%至5%之间、或在2%至4.5%之间、或在2.5%至4%之间、或在3%至4%之间。如在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添加″量或百分比是添加的粘合剂的量,以使吸收结构内所产生的粘合剂的重量具有所期的与这种吸收结构内吸收材料的重量的关系。举例说明,在超吸收材料317以500gsm的基重设置在吸收结构中的情况下,而粘合剂308和/或310以5%的添加量施加的情况下,形成的吸收结构中所产生的粘合剂308和/或310的基重为25gsm(超吸收材料317的500gsm基重的5%)。如图7至图9中所示,吸收材料沉积站302可以包括两个粘合剂施加器307和309。第一粘合剂施加器307会定位于斜槽315的上游(相对于工艺方向330),而第二粘合剂施加器309会定位于斜槽315的下游。超吸收材料317可随着其朝向纤网材料303下落而形成超吸收材料317的流319。在粘合剂施加器307定位在斜槽315的上游侧的情况下,粘合剂施加器307被构造成在超吸收材料317的流319的第一侧352处喷涂第一粘合剂308。
粘合剂施加器307可被构造成喷涂第一粘合剂308,使得第一粘合剂308沿着流319的一部分接触超吸收材料317的流319的第一侧352,该部分具有沿着流319的长度363。在一些实施例中,长度363可以是不显著的,因为第一粘合剂308可作为具有最小至无扩散的流来喷涂喷涂。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粘合剂308会有具有一些扩散,且因此长度363在2mm至10mm之间,或在2mm至6mm之间,或在2mm至4mm之间。
为了允许第一粘合剂308在第一粘合剂308和超吸收材料317的混合物沉积到纤网材料303上之前有足够的时间与超吸收材料317的流319混合,第一粘合剂308通常可在位于距纤网材料303距离361的第一接触点处接触流319。距离361可以在4mm至40mm之间、或在4mm至35mm之间、或在5mm至30mm之间、或在6mm至25mm之间。喷涂在第一粘合剂308以扩散方式喷涂并沿某一长度363接触流319的情况下,相对于第一粘合剂308沿着其接触流319的长度363的中心测量第一接触点,并因此测量距离361。
为了获得此类距离361,喷嘴321可定位在距纤网材料303的距离355和距斜槽315的距离351处。可调整这些距离355、351以实现期望的距离361。作为一些非限定性示例,距离355通常可以在5mm至40mm之间,或在在10mm至30mm之间。作为比较,斜槽315可定位在距纤网材料303的距离359处。距离359可以在50mm至90mm之间、或在60mm至80mm之间、或在70mm至80mm之间。如果距离359大于70mm、80mm或90mm,可能导致流319的不期望的扩散。小于60mm或50mm的距离可能导致斜槽315和纤网材料303之间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允许超吸收材料317和第一粘合剂308(或下面更详细描述的第二粘合剂310)充分混合。
已经发现的是,喷嘴321相对于机器方向330取向的角度369a对于实现第一粘合剂308和流319之间的期望混合水平可能是重要的。优选地,角度369a可在40度和80度之间、或在45度和75度之间、或在50度和70度之间变化。
粘合剂施加器309可与粘合剂施加器307类似地构造。粘合剂施加器309可喷涂第二粘合剂310,使得第二粘合剂310沿着流319的一部分接触超吸收材料317的流319的第二侧354,该部分具有沿着流319的长度365。因此,长度365可以是不显著的,因为第二粘合剂310可作为具有最小至无扩散的流来喷涂。在其他构造中,第二粘合剂310可具有一些扩散,以使长度365可以在2mm至10mm之间、或在2mm至6mm之间、或在2mm至4mm之间变化。
为了允许第二粘合剂310在第二粘合剂310和超吸收材料317的混合物沉积到纤网材料303上之前有足够的时间与超吸收材料317的流319混合,第二粘合剂310通常可在流319上的第二接触点处接触流319,该第二接触点位于距纤网材料303的距离等于距离367加上距离361。距离367加上距离361通常可在4mm至40mm之间、或在4mm至35mm之间、或在5mm至30mm之间、或在6mm至25mm之间。除此之外,在第二粘合剂310以扩散方式喷涂并沿着某一长度365接触流319的情况下,第二接触点以及距离367加上距离361是相对于第二粘合剂310接触流319所沿着的长度365的中心测量的(如果第一粘合剂308接触流319一段可观的长度363,则是相对于长度363的中心测量的)。
距离361和距离361加上距离367在其优选范围内是重叠的。根据一些优选实施例,距离361小于距离361加上距离367。例如,可能优选的是,施加器307比施加器309更靠近纤网材料303定位。在此类实施例中,距离361可优选地在4mm至22mm之间、或在4mm至20mm之间、或在6mm至15mm之间。距离361加上距离367可比距离361大5mm至15mm之间、或6mm至13mm之间、或6mm和11mm之间,例如,距离367可在5mm至15mm之间、或在6mm至13mm之间、或在6mm至11mm之间。在此类实施例中,距离367可表示第一粘合剂308接触流319的第一接触点和第二粘合剂310接触流319的第二接触点之间的间距。
在流319处喷涂粘合剂308和/或310可能导致流319在喷涂方向上弯曲。不受理论的限制,据认为粘合剂308和/或310接触流的力和/或由施加器307和/或309供应的空气的任选图案可导致流319的这种弯曲。因此,在第一粘合剂308接触流319的第一接触点位于比第二粘合剂310接触流319的第二接触点更低的点的情况下,流319可在沉积到纤网材料303上之前在机器330中弯曲。流309在机器方向330上的这种弯曲有助于确保超吸收材料317和第一粘合剂308(以及任选的第二粘合剂310)的混合物的平滑沉积,从而产生更均匀的混合物320,这在超吸收材料317的捕获和稳定、所得吸收结构101的完整性以及超吸收材料317和第一粘合剂308(以及任选的第二粘合剂310)的均匀分布方面具有许多益处。
如同喷嘴321一样,喷嘴323可定位在距纤网材料303的距离357处和距斜槽315的距离353处,以便获得期望的距离361加上距离367。喷嘴323相对于材料纤网303取向的角度369b可进一步类似于角度369a。例如,角度369b可在40度和80度之间、或在45度和75度之间、或在50度和70度之间变化。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角度369a和角度369b可以相同,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角度369a、369b不同。
施加器307和/或309可被优选地构造成以基本上随机图案喷涂粘合剂308和/或310。已发现,更随机、不规则或不稳定的喷涂图案可在吸收结构101的性能方面产生更好的结果,诸如在超吸收材料317的捕获和稳定、所得吸收结构101的完整性以及超吸收材料317和粘合剂308和/或310的分布均匀性方面。一种这样的示例性喷涂图案是由可得自NordsonCorporation(总部位于28601Clemens Road,Westlake,OH44145USA)的UniversalTMSignatureTM喷嘴产生的图案。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更规则且更不随机但仍被认为是随机图案的不同粘合剂喷涂图案可能足以产生具有期望性能性质的吸收结构101。可以进一步设想,一些非随机喷涂图案也可能足以产生具有期望性能性质的吸收结构101。
尽管在图8中示为包括两个粘合剂施加器307和/或309,但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收材料沉积站302可仅包括粘合剂施加器307和/或309中的一者。此外,尽管如上所示和所述,粘合剂施加器307将粘合剂308引导至流319的第一侧352(其为流319的上游侧),该第一侧比粘合剂施加器309更靠近纤网材料303定位,但并非所有实施例都需要这种取向。例如,在进一步实施例中,粘合剂施加器307可定位成比粘合剂施加器309更远离纤网材料303,同时仍定位在流319的上游侧上。在上述任何一实施例中,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之间相对于彼此以及相对于前述纤网材料的距离可以颠倒。也就是说,距离361可描述第二接触点和纤网材料303之间的距离,而距离361加上距离367可描述第一接触点和纤网材料303之间的距离(其中距离367描述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之间的距离)。
当纤网303经过吸收材料沉积站302时,粘合剂308和/或310与超吸收材料317的混合物的沉积混合物320形成粘合剂和超吸收材料317的基质。一般而言,粘合剂308和/或310在混合区312中混合形成网状结构,超吸收材料317被捕获在其中。当该网状结构沉积到纤网303上时,粘合剂308和/或310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其中固定有超吸收材料317。
在混合物320的沉积期间,真空能量可任选地施加到纤网材料303。例如,纤网材料303可由成形表面(诸如本领域中常见的成形带或成形鼓)支撑。可将真空能量施加到成形表面,使得空气从纤网材料303所在的一侧被抽吸通过成形表面。因此,纤网材料303连同混合物320在其朝向纤网材料303下落时由于所施加的真空能量而被吸引到成形表面。这样的真空能量可有助于控制混合物320向纤网材料303下落时的扩散,从而有助于形成相对更均匀的吸收结构101。已发现,特别高的压差在成形表面是优选的,高于并超过本领域中的典型压差。例如,可能优选的是,真空能量在成形表面产生大于0.25m水柱的压差。在进一步实施例中,对于甚至更高的压差,诸如大于0.35m水柱、或大于0.5m水柱、或大于0.65m水柱的压差(如在成形表面处测量),这可能是更优选的。
内部增强纤网材料329还会施加到在沉积混合物320上。增强纤网材料329通常会一种膨松的非织造材料,并可为吸收结构101提供结构。在工艺300的实施例中,仅单个的吸收层可以形成吸收结构101的部分。在这些实施例中,其他的纤网材料324会被施加到增强纤网材料329。在将增强纤网材料329和纤网材料324结合之前,其他的层压粘合剂368可以由粘合剂施加器366施加到纤网材料324(或在其他实施例中施加到增强纤网材料329)。不过,应该理解的是,粘合剂施加器368只是可选的,且在一些实施例中不会存在。在存在的情况下,施加的粘合剂368会使纤网材料324更紧密地联接到增强纤网纤网材料329。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纤网材料303、沉积混合物320、增强纤网材料329和纤网材料324的组合会通过一个或多个辊隙站327,以帮助将这些组分压缩在一起。一般来说,辊隙站327会对纤网材料303、沉积混合物320、增强纤网材料329和纤网材料324的组合施加0.5磅/线性英寸(PLI)(88N/m)到1.5磅/线性英寸(263N/m)、或在0.75磅/线性英寸(131N/m)到1.25磅/线性英寸(219N/m)的压力。这种压力有助于进一步将沉积混合物连接到纤网材料303、324。虽然不是所有实施例都需要,但可能优选的是,辊隙站327定位在相对靠近材料沉积站302的位置,使得当纤网材料303、沉积混合物320和纤网材料324的组合通过辊隙站327时,粘合剂308和/或310仍然开。
经过一个或多个辊隙站327后,纤网材料303、沉积混合物320、增强纤网材料329和纤网材料324的组合会通到切割站329,其中纤网材料303、沉积混合物320、增强纤网材料329和纤网材料324的连接长度被切割成单个的吸收结构101。然后,这些单个的吸收结构101可以被组合到用于生产在本文所述的各种吸收产品的制造工艺中。
图9是替代性吸收结构形成工艺400的示例性示意图。除了工艺400采用了两个吸收材料沉积站302a、302b之外,工艺400与工艺300相似。已经发现的是,与单个吸收材料沉积站302相比,使用两个吸收材料沉积站302a、302b,从而形成两个独立的吸收层有一些优势。例如,当所期的沉积超吸收材料317量越大,单个吸收材料沉积站302形成具有所期的性能特性的吸收结构101的能力就越低。例如,如果所期的沉积超吸收材料317量过高,则单个吸收材料沉积站302会不能形成超吸收材料317和足以使超吸收材料317固定不动(特别是在期望的低粘合剂添加量下)的粘合剂的混合物。例如,在这种示例中,这种形成的吸收结构101的超吸收材料捕获特性会低于所期的值。
相反,通过采用两个吸收材料沉积站302a、302b,能够充分固定相同数量的沉积超吸收材料317,从而使产生的吸收结构101具有所期的超吸收材料捕获值。在这种实施例中,吸收结构101内所期的超吸收材料317的量可以在两个吸收材料沉积站302a、302b之间分开。此外,采用两个吸收材料沉积站302a、302b会允许提高生产率,即使在超吸收材料317量较低和粘合剂添加量较高的情况下。
在工艺400中,超吸收材料317和粘合剂308和/或310的混合物在吸收材料沉积站302a(其可等同于图7和图8中的吸收材料沉积站302)沉积到纤网材料303上后,纤网材料303和沉积的超吸收材料317和粘合剂308和/或310的混合物与增强纤网材料329层压。
与增强纤网材料329层压后,纤网材料303、超吸收材料317、粘合剂308和/或310的沉积混合物以及增强纤网材料329的组合移动到吸收材料沉积站302b。与吸收材料沉积站302a类似,吸收材料沉积站302b会构造成将超吸收性材料317的第二流331引向增强纤网材料329。吸收材料沉积站302b可包括粘合剂施加器333和/或335,它们可朝向下落的超吸收材料317的第二流331喷涂粘合剂334和/或336喷涂。粘合剂334和/或336在第二流331的超吸收材料317和粘合剂334和/或336的混合物沉积到纤网材料303以及先前沉积的超吸收材料317和粘合剂308和/或310的混合物上之前与下落的超吸收材料317混合。与沉积混合物320一样,粘合剂334和/或336与超吸收材料317在沉积到增强纤网材料329上之前在站302b混合,以形成其中捕获有超吸收材料317的网状结构。当该网状结构沉积到增强纤网材料329上时,粘合剂334和/或336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其中固定有超吸收材料317。最后,纤网材料324会联接到粘合剂334和/或336以及超吸收材料317的沉积混合物。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方面,吸收材料沉积站302b可以包括两个粘合剂施加器333和335。关于吸收材料沉积站302b,第一粘合剂施加器333(其可以是工艺400的第三粘合剂施加器)可定位在第二沉积站302b的斜槽315的上游(相对于工艺方向330),而第二粘合剂施加器335(其可以是工艺400的第四粘合剂施加器)可定位在第二沉积站302b的斜槽315的下游。粘合剂施加器333被构造成在超吸收材料317的第二流331的第一侧处喷涂第一粘合剂334(其可以是工艺400的第三粘合剂)。粘合剂施加器335被构造成在超吸收材料317的第二流331的第二侧处喷涂第二粘合剂336(其可以是工艺400的第四粘合剂)。
一般来说,关于图8所描述的吸收材料沉积站302的定向、位置、距离和其他特征以及可选部件或特征会与吸收材料沉积站302a相同。类似地,吸收材料沉积站302b会与吸收材料沉积站302a相同或基本上相似。吸收材料沉积站302b会定位在0.25m至3.0m之间,或更优选地在0.25m至2.0m之间,或甚至更优选地在0.25m至1.0m之间。
回到图7和图9中所示的纤网材料303和324,如图所示,纤网材料324会联接到增强纤网材料329或超吸收材料317与粘合剂334和/或336的沉积混合物,以形成吸收结构101。根据本公开的一些方面,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会完全停止使用纤网材料324。在这种实施例中,纤网材料303会足够宽,在混合物320沉积到纤网材料303上之后,纤网材料303缠绕混合物320以形成吸收结构101。
值得注意的是,工艺300和400中缺乏的一个特征是,在混合物320、320a、320b沉积或接触纤网材料303、324和/或增强纤网材料329的区域中,缺少直接施加到纤网材料303和/或324的粘合剂。至少在一些实施例中,超吸收材料317能够在粘合剂308、310、334和/或336的三维网状结构内稳定到足够的程度,以至于不需要在超吸收材料317的基质与包括第一吸收层和第二吸收层的粘合剂308、310、334和/或336之间设置粘合剂。这种实施例通常允许相对于更传统的吸收结构,如图6的结构1030更快的吸入时间。例如在本公开的吸收结构中会使用较少的粘合剂。粘合剂通常是疏水性的,并会阻碍流体流入吸收结构。因此,较少粘合剂的量有助于改善吸入时间。此外,正如将详细描述的那样,已经发现的是,与用于形成更传统的吸收结构(如吸收结构1030)的层工艺相比,根据工艺300、400形成吸收层可确保较少的超吸收材料317渗入增强纤网材料329。因此,即使在多次侵入后,增强纤网材料329仍能保持较高的空隙容积,因为侵入增强纤网材料329的超吸收材料317将在第一次和/或第二次渗入后膨胀,从而阻塞增强纤网材料329的空隙容积。该结果有助于确保本公开的吸收结构在处理多次液体侵入时保持良好的吸收。
图10A至图10C描绘了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由工艺300形成的示例性吸收结构101A-101C的不同横截面。图10A至图10C表示的横截面是沿图7的线10-10线截取的,示出了混合物320、纤网材料303、增强纤网材料329和纤网材料324(如有)的不同构造。
图10A描绘了本公开的吸收结构101A的一实施例,其包括纤网材料303、增强纤网材料329和纤网材料324,混合物320设置在纤网材料303和增强纤网材料329之间。纤网材料303和纤网材料324可以分别具有顶表面342和344以及底表面343和345。在根据图10A所示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混合物320可设置在纤网材料303的顶表面342上,增强纤网材料329可设置在混合物320和纤网材料324的底表面345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收结构101A还可包括接缝粘合剂346,接缝粘合剂设置于混合物320的外侧,并将纤网材料324的底表面345粘合到纤网材料303的顶表面342上。这种接缝粘合剂346会有助于将吸收结构101A的侧边缘358a、358b密封。然而,应该理解的是,这种粘合剂346并非在所有实施例中都是必要的,许多实施例都能充分捕获超吸收材料317,使得即使没有接缝粘合剂346,也几乎不会有超吸收材料317从吸收结构101A中逸出。
如果存在,接缝粘合剂346可以在混合物320的沉积之前或之后由粘合剂施加器施加(例如,可选的粘合剂施加器305和/或325会施加接缝粘合剂346)。替代地,接缝粘合剂346可以在混合物320的沉积期间由粘合剂施加器307、309、333和/或335施加,例如,在来自粘合剂施加器307、309、333和/或335的粘合剂喷涂喷涂比超吸收材料的流317更宽(例如,沿工艺300的横跨机器方向338)的情况下。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吸收结构101不可包括任何接缝粘合剂346。在这种实施例中,粘合剂308、310、334和/或336会足够以将纤网材料303粘合到纤网材料324上。
图10B描绘了本公开的吸收结构101B的另一实施例,它包括纤网材料303和纤网材料324,混合物320设置在纤网材料303和纤网材料324之间。在该实施例中,相较于图10A的实施例,替代将纤网材料324的底表面345粘合到纤网材料303的顶表面342,而是可将纤网材料324的底表面345粘合到纤网材料303的底面343。例如,纤网材料324可至少部分地缠绕混合物320,有时也称为C型缠绕,以使纤网材料324的底表面345围绕混合物32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一部分设置。在图10B所示的实施例中,纤网材料303可设置在混合物320和纤网材料324之间,其中纤网材料324和纤网材料303重叠。虽然如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纤网材料324可缠绕混合物320,并设置在混合物320和纤网材料303之间,其中纤网材料324和纤网材料303重叠。
在图10B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吸收结构101可包括接缝粘合剂346,该接缝粘合剂在吸收结构101的横向边缘附近将纤网材料324的底表面345连接到纤网材料303的底表面343。但应当理解,此类接缝粘结剂346是任选的,并且可能不存在于所有实施例中。如果存在,接缝粘合剂346可例如通过任选的粘合剂施加器305和/或325施加,或者可通过粘合剂施加器307、309、333和/或335中的一者或多者施加。
图10C描绘了本公开的吸收结构101C的另一实施例,该实施例仅包括纤网材料303而不包括纤网材料324。在该实施例中,纤网材料303缠绕混合物320,例如形成C型缠绕结构。如图10C所示,纤网材料303具有纤网端部部分347和349。在根据图10C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纤网材料303可缠绕混合物320,使得纤网端部部分347和349彼此重叠。此类构型可进一步包括一种或多种接缝粘合剂346,该一种或多种接缝粘合剂设置在纤网端部部分347和349之间并将材料303的纤网端部部分347和349粘结在一起。但此类接缝粘结剂346是任选的,并且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能不存在。在根据图9C的进一步实施例中,纤网端部部分347和349可彼此间隔开,使得纤网端部部分347和349不重叠。在此类实施例中,混合物320的一部分可能未被纤网材料303覆盖。
关于图10A-10C,示例性吸收结构101A-101C可具有顶侧362和底侧364。然而,应该理解的是,这些吸收结构101A-101C可沿任何取向使用。例如,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吸收结构101A-101C会放置到吸收制品内,如制品10内,以使顶侧362最接近面向身体表面19设置。在其他示例中,吸收结构101A-101C会放置到吸收制品,如制品10内,其底侧364最靠近面向身体表面19设置。
在纤网材料303形成吸收结构101A-101C的顶侧362的情况下且在顶侧362最靠近面向身体表面19设置的情况下,纤网材料303可以是任何合适的非织造材料,例如,粘结梳理纤网、熔喷材料、纺粘材料、包括通常称为SMS纤网或SMMS纤网等的纺粘和熔喷组合纤网、水刺布材料、水刺成网材料、气流成网材料、共成型材料,或者可以是根据用于形成上述材料的混合技术形成的材料,诸如纺粘-熔喷-纺粘材料或其他此类类似材料。这种纤网材料303的典型基重可以在8gsm至200gsm之间、或在10gsm至150gsm之间、或在10gsm至100gsm之间的范围。替代地,纤网材料303可由湿法成网纤维材料(诸如未起皱的风干薄纸或起皱的薄纸)、或由纤维素纤维制成的其他材料片材形成。纤网材料303可进一步包括非织造材料和纤维材料的组合,包括捕获在非织造材料或湿法成网纤维材料顶部或之间的纤维化纸浆。在此类实施例中,在纤维化纸浆用于捕获超吸收剂317和粘合剂308和/或310之前,纤维化纸浆可被致密化以形成纤网材料303。
不考虑任何特定类型的材料,已发现,纤网材料303理想地应当具有足够的透气度,以允许真空气流穿过纤网材料303,并且在这种真空气流中至少部分夹带超吸收材料317和粘合剂308和/或310(以及任选地,334和/或336)的流319(以及任选地,331)。例如,已发现,纤网材料303的透气度应大于25标准立方英尺每分钟(SCFM)空气(0.71标准立方米每分钟(SCMM))。在进一步实施例中,可能更优选的是,纤网材料303具有大于50SCFM(1.4SCMM)或大于75SCFM(2.1SCMM)的透气度。此类透气度测量可与用于测量透气度的标准工业实践一致。根据一些实施例,此类透气度测量可用Frazier Instruments公司的Frazier Instruments LP型透气度测试仪(位于马里兰州哈格斯敦的办公室)、Textest公司的Textest FX 3300透气度单元(位于瑞士施韦岑巴赫的办公室)或同等测试单元进行。
再者,在纤网材料303形成吸收结构101A-101C的顶侧362的情况下,且在顶侧362设置在最靠近面向身体表面19的情况下,可优选的是,纤网材料303的纤维或至少表面纤维具有足够的润湿性,以允许流体吸入、流体流动以及流体穿过纤网材料303分布到超吸收材料317。在一些实施例中,润湿性可来自纤维的组成。例如,形成纤网材料303的纤维可以是固有的可润湿纤维,包括例如来自棉花、木材或其他纤维的天然纤维素纤维。固有可润湿纤维的其他实例包括重组纤维素纤维,诸如人造纤维。在进一步实施例中,形成纤网材料303的纤维可能不是固有可润湿的,而是可以改变成可润湿的,诸如通过向纤维或至少向表面纤维添加表面活性剂处理。表面活性剂处理可以连续或不连续的方式至少施加到表面纤维。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在纤维内部加入表面活性剂处理剂,其最终将迁移到纤维表面。
在纤网材料324形成吸收结构101A-101C的底侧364的情况下,且在底侧364最接近面向身体表面19设置的情况下,纤网材料324可以是任何合适的非织造材料,例如,涉及纤网材料303所述的任何材料。此外,纤网材料324会优选地具有与上述纤网材料303相同的特性。在纤网材料324形成吸收结构101A-101C的底侧364且在顶侧362最接近面向身体表面19时,纤网材料324可以是上述关于纤网材料303的任何材料,包括具有任何特性及其所述范围。
粘合剂308和/或310通常可包括热熔性粘合剂,并且喷嘴321、323可被构造成将粘合剂308和/或310朝向超吸收材料317的流319喷涂,使得粘合剂308和/或310形成粘合剂长丝316。理想地,粘合剂308和/或310应具有足够的粘性和内聚力。示例性的合适的粘合剂是可得自Henkel Corporation的TECHNOMELT DM 5402U粘合剂,Henkel Corporation是一家在康涅狄格州洛基希尔设有办事处的公司。这种合适的粘合剂是基于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热熔粘合剂,其设计成具有高内聚力和强比粘附力,以在潮湿和干燥条件下提供超吸收材料317在吸收结构中的良好固定。通常进一步优选的是,粘合剂308和/或310是非水溶性的,以便在一次或多次液体侵入后帮助保持超吸收材料317在结构101内的定位。已发现,橡胶基粘合剂可能是优选的,因为它们可以产生性能优于其他粘合剂(诸如标准建筑粘合剂或烯烃基粘合剂)的结构101。
一般来说,粘合剂施加器307和/或309操作喷涂粘合剂308和/或310,以使粘合剂308和/或310形成接触流319的粘合剂长丝316。粘合剂施加器307和/或309通常会构造成喷涂粘合剂308和/或310,以使粘合剂308和/或310形成具有优选直径的长丝316。已经发现的是,长丝316的直径优选地在25百万分之一米(微米)到150微米之间、或在50微米到100微米之间、或在75微米到100微米之间。这些范围的长丝直径已经显示出可以与具有下述颗粒直径的超吸收材料317一起作用,为结构101提供有益的性能特性。
尽管已关于粘合剂308和/或310描述了上述粘合性质,但如果存在粘合剂334和/或336,粘合剂334和/或336可具有与上文关于粘合剂308和/或310所描述的性质了类似的性质。同样,如果存在施加器333和/或335,施加器333和/或335可被构造成以与粘合剂施加器307和/或309被配置成喷涂粘合剂308和/或310的方式类似的方式喷涂粘合剂334和/或336。例如,由从施加器333和/或335喷涂的粘合剂334和/或336形成的长丝316的直径可类似于上述关于由从施加器307和/或309喷涂的粘合剂308和/或310形成的长丝316的直径。
除此之外,已发现,超吸收材料317的各个颗粒318的尺寸可决定所形成的吸收结构101的某些期望性质。例如,各个颗粒318的粒度可至少部分地决定垫的完整性和超吸收材料的捕获值,特别是结合粘合剂长丝316的所述结构特征。例如,已发现,在块状超吸收材料317具有直径在150和1000微米(micrometer/micron)之间的平均粒度的情况下,提供了良好的结果,尤其是与上述粘合剂长丝316的直径相结合。在此类实施例中,可能优选的是,块状超吸收材料317的至少50%的质量具有大于180微米的直径。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能优选的是,块状超吸收材料317的至少60%、或至少70%、或至少80%的质量具有大于180微米的直径。在进一步实施例中,可能更优选的是,块状超吸收材料317的至少50%的质量具有大于300微米的直径,或者块状超吸收材料317的至少60%、或至少70%、或至少80%的质量具有大于300微米的直径。
在块状超吸收材料317的平均粒度太低的情况下(诸如低于300微米、或低于180微米),结构101的形成和性能会受到不利程度的影响。例如,此类小平均粒度可能影响超吸收材料317以相对均匀的流从斜槽315下落的能力,从而导致超吸收材料317和粘合剂308和/或310(以及任选地,334和/或336)相对更不均匀。除此之外,此类小平均粒度可能开始接近粘合剂长丝316的平均直径尺寸,既影响粘合剂长丝316对各个颗粒318的捕获,又降低吸收性能,因为粘合剂长丝316将更容易阻止液体进入各个颗粒318的所有部分。可通过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分类方法来确定块状超吸收材料317的不同部分的颗粒的质量。例如,众所周知,利用具有不同筛孔尺寸的多个筛从具有不同粒度的块状超吸收材料317中分离出不同部分的颗粒。可在此类分类工作中使用的一种特殊方法是ASTM D1921-18,标题为“塑料材料粒度的标准测试方法(筛分析)。
在吸收结构101A-101C的实施例中,可以是特别优选混合物320包括超吸收材料317,该超吸收性材料317的量在约100gsm至约700gsm之间,或更特别地在约150gsm至约700gsm之间、或在约200gsm至约700gsm之间、或在约250gsm至约700gsm之间、或在约250gsm至约600gsm之间、或在约250gsm至约550gsm之间。在这些实施例中,粘合剂308和/或310会组合成等于在约2%至约7%之间、或更特别地在约2%至约6%之间、或在约2%至约5.5%之间、或在约2%至约5%之间、或在约2%至约4.5%之间、或在约2.5%至约4.5%之间、或在约2.5%至约4%之间的添加百分比。会特别有利地是,粘合剂308和/或310组合成等于小于约5%、小于约4.5%、或小于约4%、或小于约3.5%、或小于约3%、或小于约2.5%的添加百分比。在该上下文中,添加百分比指相对于超吸收材料317的粘合剂的量。因此,如一个示例,吸收结构101A具有吸收材料317基重500gsm,且5%粘合剂添加百分比会导致粘合剂以约25gsm(500gsm的5%)的量存在。
在根据图10A-10C的结构101的上述实施例中,可特别有利的是纤网材料303、324是疏水性的,并且是一种纤网材料,如TABCW、水刺或纺粘材料,其具有在约10gsm至约80gsm之间的基重。特别地,这种纤网材料303、324可以由聚丙烯(PP)纤维、聚乙烯(PE)纤维、包括PP和PE材料或PE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的双组分纤维、人造丝纤维和纸浆纤维或这种材料的任何组合形成。
增强纤网材料329优选地可以是包括多种单纤维的非织造材料,如纺粘材料或纺粘-熔喷-纺粘(SMS)材料。在其他实施例中,非织造材料可以是多孔非织造材料,如热风粘合梳理纤网(TABCW)或化学粘合非织造材料或类似物。在更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非织造材料可以是水刺材料,包括TABCW材料与人造丝纤维的组合或SMS材料与人造丝纤维的组合。在更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增强纤网材料329基本上包括聚烯烃双组分纤维、或混合双组分纤维和偏心纤维的聚烯烃、或仅聚烯烃偏心纤维。在一些特定的优选示例中,会使用TABCW材料,其中包括按重量计在60%到80%之间的偏心双组分纤维(包括聚乙烯和聚丙烯),其具有在约3和约7之间之间的纤度(denier旦尼尔),并且包括按重量计在20%至40%之间的非偏心双组分纤维(由聚乙烯和聚丙烯组成),其具有在约1和约3之间的纤度。其他合适的材料会用于其他构想的实施例中。
增强纤网材料329可具有在约10gsm至约120gsm之间的优选基重。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增强纤网材料329可具有在约10gsm至约100gsm之间、或在约10gsm至约90gsm之间、或在约10gsm至约80gsm之间、或在约10gsm至约70gsm之间、或在约20gsm至约70gsm之间、或在约30gsm至约70gsm之间的基重,或任何其它合适的基重。
图11A-11C描绘了根据本公开的多个方面的由工艺400形成的示例性吸收结构101A′-101C′的不同横截面。图11A-11C表示的横截面是沿图9的线11-11截取的,示出了在存在的情况下,超吸收材料317和粘合剂308、310、334和/或336的混合物、纤网材料303、增强纤网材料329和纤网材料324(如果存在的话)的不同构造。
图11A描绘了本公开的吸收结构101A′的实施例,其包括纤网材料303、增强纤网材料329和纤网材料324,且混合物320a和320b设置在纤网材料303和纤网材料324之间。纤网材料303和纤网材料324可分别具有顶表面342和344以及底表面343和345。在根据图11A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混合物320a可设置在纤网材料303的顶表面342上,增强纤网材料329设置在混合物320a和纤网材料324之间。混合物320b可设置在纤网材料324的底表面345上,增强纤网材料329设置在混合物320b和纤网材料303之间。在这种实施例中,增强纤网材料329直接设置在混合物320a和混合物320b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收结构101A′还可包括接缝粘合剂346,该粘合剂设置在混合物320a、320b的外侧,并将纤网材料324的底表面345粘合到纤网材料303的顶表面342。这种接缝粘合剂346可有助于将吸收结构101A′的侧边缘358a、358b密封封闭。然而,应该理解,这种粘合剂346并非在所有实施例中都是必要的,许多实施例都能充分捕获超吸收材料317,使得即使没有接缝粘合剂346,几乎也没有超吸收材料317逸出吸收结构101A′。
当存在接缝粘合剂346时,在混合物320a、320b沉积之前或其后可以由粘合剂施加器施加接缝粘合剂346(例如,可选的粘合剂施加器305和/或325可施加接缝粘合剂346)。替代地,接缝粘合剂346可以在混合物320a、320b的沉积期间由粘合剂施加器307、309、333和/或335施加,例如,在从粘合剂施加器307、309、333和/或335喷涂的粘合剂比超吸收材料的流317更宽(例如,沿工艺300的横跨机器方向338上)。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吸收结构101A′不可包括任何接缝粘合剂346。在这类实施例中,粘合剂308、310、334和/或336可足以将纤网材料303粘合到纤网材料324上。
图11B描绘了本公开的吸收结构101B′的另一实施例,该吸收结构包括纤网材料303和纤网材料324,混合物320a和320b设置在纤网材料303和纤网材料324之间,增强纤网材料329直接设置在混合物320a和320b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1A的实施例不同,替代将纤网材料324的底表面345粘合到纤网材料303的顶表面342,而可将纤网材料324的底表面345粘合到纤网材料303的底表面343。例如,纤网材料324可至少部分地缠绕混合物320,有时也称为C型缠绕,以使纤网材料324的底表面345设置在混合物32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部分。在图11B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纤网材料303可设置在混合物320和纤网材料324之间,其中纤网材料324和纤网材料303重叠。虽然如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纤网材料324可缠绕混合物320,并设置在混合物320和纤网材料303之间,其中纤网材料324和纤网材料303重叠。
在图11B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吸收结构101B′可包括接缝粘合剂346,该接缝粘合剂将纤网材料324的底表面345连接到靠近吸收结构101B′的侧边缘的纤网材料303的底表面343。虽然如此,应该理解的是,这种接缝粘合剂346是可选的,且不会存在于所有实施例中。当存在时,接缝粘合剂346可例如由可选的粘合剂施加器305和/或325施加,或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粘合剂施加器307、309、333和/或335施加。
图11C描绘了本公开的吸收结构101C′的另一实施例,该实施例仅包括纤网材料303而不包括纤网材料324。在该实施例中,纤网材料303缠绕在混合物320周围,例如形成C型缠绕结构。如图11C中所示,纤网材料303具有纤网端部347和349。在根据图11C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纤网材料303可包裹混合物320,以使纤网端部部分347和349彼此重叠。这种构造还可包括一种或多种接缝粘合剂346,该接缝粘合剂设置在纤网端部部分347和349之间,并将材料303的纤网端部部分347和349粘合在一起。虽然如此,这种接缝粘合剂346是可选的,并在其他实施例中不会存在。在根据图11C的进一步实施例中,纤网端部部分347和349会彼此间隔开,以使纤网端部部分347和349不重叠。在这种实施例中,混合物320的部分不会被纤网材料303覆盖。
关于图11A-11C,示例性吸收结构101A′-101C′可具有顶侧362和底侧364。然而,应该理解的是,这些吸收结构101A′-101C′可以任何取向使用。例如,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吸收结构101A′-101C′可被放置吸收制品中,如制品10中,顶侧362最靠近面向身体的表面19设置。在其他示例中,吸收结构101A′-101C′可被放置吸收制品中,如制品10中,底侧364最靠近面向身体的表面19设置。
在吸收结构101A′-101C′的实施例中,可特别优选混合物320a、320b各自包括超吸收材料317,其含量在约50gsm至约350gsm之间、或更特别地在约50gsm至约300gsm之间、或在约50gsm至约275gsm之间、或在约75gsm至约275gsm之间、或在约100gsm至约275gsm之间、或在约100gsm至约250gsm之间。在这些实施例中,混合物320a中的粘合剂308和/或310与混合物320b中的粘合剂334和/或336会组合成等于在约2%至约7%之间、或更特别地在约2%至约6%之间、或在约2%至约5.5%之间、或在约2%至约5%之间、或在约2%至约4.5%之间、或在约2.5%至约4.5%之间、或在约2.5%至约4%之间、或在约2.5%至约4%之间的添加百分比。可特别有利的是,混合物320a内的粘合剂308和/或310与混合物320b内的粘合剂334、336组合成等于小于约5%、小于约4.5%、或小于约4%、或小于约3.5%、或小于约3%、或小于约2.5%的添加百分比。
此外,在吸收结构101A′-101C′的实施例中,用于纤网材料303、324的特别有利的材料和基重会与上述关于吸收结构101A-101C的材料相同。类似地,用于吸收结构101A′-101C′的增强纤网材料329的特别有利的材料和基重可与上述的吸收结构101A-101C的材料和基重相同。在吸收结构101A′-101C′的实施例中,增强纤网材料329的优选空隙容积可与上述用于吸收结构101A-101C的通常范围相同。
图12A是沉积混合物320的计算机生成图像420的透视图,该图像基于从由工艺300形成的示例性沉积混合物320中获取的显微CT图像。更具体地,用于示出图12A所示的计算机生成混合物420的混合物320通过工艺300形成,其中流319和粘合剂308和310被构造成与下面详述的第一示例性吸收结构所列出的相同,并且所得结构320具有以400gsm的量设置的超吸收材料317,并且其中粘合剂308、310、334和336以5%的添加率存在。混合物320用四氧化锇染色,然后根据标准的已知染色和扫描技术进行显微CT扫描。作为显微CT过程的一部分,选择沿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从混合物320(例如,结构101)的大致中心选择的一部分染色沉积混合物320用于成像。该部分具有大约3cm乘1cm的尺寸,并被切成沿横向方向392延伸的大约一千二百五十个单独的段,每个段从端边缘395a延伸到端边缘395b,并且在纵向维度上(例如,沿着纵向方向392)包括1986个像素。每个段进一步包括在第一表面391和第二表面393之间的竖直方向394上的504个像素。使用8.0微米的体素尺寸。根据捕获的段,生成三维模型,并在图12A至图12D中描绘出。
当粘合剂308、310、334和/或336与超吸收材料317混合时,由施加器307、309、311和/或313喷涂的粘合剂长丝316交叉并连接,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380,该三维网状结构具有基本上贯穿由图像420形成的三维空间延伸的网状粘合剂长丝381,如图12A和图12B中可见。网状粘合剂长丝381在整个三维网状结构380中以基本上随机的方式延伸或定向,这可能是由于在沉积之前粘合剂308、310、334和/或336与超吸收材料317混合的随机性和湍流性。如本文所用,网状粘合剂长丝381可被认为基本上延伸穿过由图像420的沉积混合物形成的整个三维空间,其中网状粘合剂长丝381在单个超吸收颗粒318的大部分或超大部分之间延伸并与之混合。这种构型与粘合剂长丝在超吸收颗粒的袋或组上延伸并且不延伸到袋或超吸收颗粒组的单个超吸收颗粒318中和之间的配置形成对比,和/或其中将粘合剂丝施加到沉积的超吸收性材料317上,特别是其中将粘合剂长丝以图案(例如喷雾、漩涡、线图案等)施加的情况。超吸收材料317也分布在整个三维网状结构380中,示出为颗粒318,并通过与一根或多根网状粘合剂长丝381接触而固定不动。
过程300和400可操作以将粘合剂308、310、334和/或336与超吸收材料317混合到一定程度,使得网状粘合剂长丝381接触各个超吸收材料317的基本上全部。网状粘合剂长丝381可缠绕各个超吸收颗粒318的大部分或超大部分。如本文所用,如果与各个超吸收颗粒318接触的各个网状粘合剂长丝381的组合长度等于各个超吸收颗粒318的最大周长的至少40%,则可认为网状粘合剂长丝381缠绕各个超吸收颗粒318。
如图12A和图12B以及图12C所示,图12B是图12A的图像420的一部分的顶部平面图,沉积混合物的图像420通常可具有第一表面391和与第一表面391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393,以及端边缘395a、395b和侧边缘397a、397b。第一表面391和第二表面393中的每一者通常在横向方向390和纵向方向392上延伸。在第一表面391和第二表面393的每一者处,网状结构380可包括网状粘合剂长丝381,该网状粘合剂长丝基本上在横向方向390和纵向方向392上延伸。例如,可以看到第一网状粘合剂长丝383基本上沿着第一表面391沿横向方向390和纵向方向392延伸。第二网状粘合剂长丝385(图12C中所示)可沿着第二表面393基本上在横向方向390和纵向方向392上延伸。
三维网状结构380的网状粘合剂长丝381可进一步包括竖直延伸的长丝387,其可在图12C中沿竖直方向394延伸。图12C表示图12A的图像420的横向延伸切片,其在纵向方向392上的长度为0.5mm,更详细地示出了颗粒318和粘合剂长丝381的相互作用。图12D是与图12C相同的图像,其中移除了颗粒318,以更详细地示出粘合剂长丝381及其沿竖直方向394的布置。
这些竖直延伸的长丝387中的至少一些从第一表面391一直延伸到第二表面393,并将第一网状粘合剂长丝383连接到第二网状粘合剂长丝385,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380。当然,可以看出,竖直延伸的长丝387可能不完全沿竖直方向394延伸,并且可能在各个超吸收颗粒318之间和周围扭曲和转向,使得竖直延伸的长丝387中的至少一些也沿横向方向390和/或纵向方向392延伸。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各个网状粘合剂长丝381本身可沿着第一表面391的一部分延伸(例如,沿横向方向390和/或纵向方向392),过渡到沿竖直方向394延伸,并且然后与第二表面392连接,可能在第二表面392处进一步沿着纵向方向392和/或横向方向390延伸。关于网络粘合剂长丝389a和389b可以看到这种行为。
在图12A至图12D中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看到的另一特征是网络粘合剂长丝381在由图像420表示的沉积混合物的不同竖直区内的相对分布。例如,如图12C和图12D所示,图像420可被分成外部区396和设置在外部区396之间的跨越竖直方向394的内部区398。外部区396可各自由结构420总厚度的33%的厚度限定,而内部区398可由结构420总厚度的33%的厚度限定。
已发现,理想情况下,过程300和/或400可将粘合剂308、310、334和/或336渗透到内部区398中,从而通过超吸收材料317和粘合剂308、310、334和/或336在整个结构420中更均匀的分布来促进高SAM捕获值和更大的垫均匀性。当本公开的成形混合物320的超吸收材料317的基重大于300gsm、或大于400gsm、或大于500gsm、或大于600gsm、或大于700gsm时尤其如此。随着混合物320中的超吸收材料317的期望基重的增加,粘合剂308、310、334和/或336渗透到流319和/或331的内部变得更加困难,并且与现有技术的过程相比,过程300和/或400更好。
为了评估过程300和/或400将粘合剂渗透到成形混合物320的内部区398中的能力,进行了两个样品代码的分析。在分析中,根据过程400产生两个样品代码,其具有500gsm的超吸收材料基重和以5%的添加量设置的粘合剂。根据上述标准流程和技术,从这两个样品代码中,形成了部分代码的显微CT图像。然后,在生成的显微CT图像上执行下文详细描述的粘合剂分布测试方法,以确定位于两个样品代码的成像部分的内部区398内的粘合剂的相对量。使用上述已知的染色和成像方法生成显微CT图像。
根据粘合剂分布测试方法,发现第一样品代码具有位于第一样品代码的内部区398内的第一样品代码内粘合剂总量的28.0%,标准偏差为8.4%。发现第二样品代码具有位于第二样品代码的内部区398内的第二样品代码内的粘合剂总量的30.7%,标准偏差为8.9%。因此,根据过程300和/或400形成的混合物320可导致混合物320内粘合剂总量的大于28%位于内部区398内,或者混合物320内粘合剂总量的大于30.5%位于内部区398内。然而,在进一步潜在实施方案中,据信,通过对过程300和/或400进行轻微修改,例如在粘合剂添加量、真空能量、辊隙压力、喷嘴的位置和角度等方面,可实现位于混合物320的内部区398内的混合物320中粘合剂总量的大于33%,甚至大于35%。过程300和/或400形成的混合物内部区域398中的高渗透量有助于改善吸收结构的性能,包括超吸收颗粒的捕获和稳定(例如,导致更少的″游离″颗粒)——垫完整性(尤其是湿垫完整性)——甚至在吸收结构101、101′内超吸收颗粒分布的相对均匀性。
由过程300和/或400所生产的吸收结构101、101′已显示出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吸收结构具有有益的特性。例如,过程300和/或400已示出生产的吸收结构101、101′其在超吸收性材料317的捕获和固定方面提供优异的性能,以及优异的液体吸入能力,特别是关于第三次吸入时间,如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
为了比较吸收结构,由所述过程400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吸收结构101′,并相对于由现有技术过程形成的吸收结构,如现有技术的吸收结构1030进行了测试。如下所述,将示例性吸收结构101′和示例性现有技术吸收结构1030相对于摇架吸入(Cradle Intake)时间测试方法、SAM渗透测试方法和游离SAM(Free SAM)测试方法进行比较,以得出比较结果。
第一示例性吸收结构
在本文标记成示例1的第一示例性吸收结构101′根据示例性过程400形成。具体地,根据示例性过程400形成的第一示例性吸收结构101′的超吸收颗粒具有320gsm的基重;160gsm的超吸收颗粒施加在混合物320a内,160gsm的超吸收颗粒施加在混合物320b内。各混合物320a和320b内的粘合剂添加量约为2.85%。
用于形成第一示例性吸收结构101′的过程400的设置包括使用两个粘合剂施加器307、309,粘合剂施加器307位于距纤网材料303和流319一定距离处,以使粘合剂在距离纤网材料303的6.4mm处(例如距离361)接触该流319。粘合剂施加器309位于距纤网材料303和流319一定距离处,以使粘合剂310在距离纤网材料303的16mm距离处(例如,距离367加上距离361)接触料319。此外,斜槽315定位在距纤网材料30376mm的距离359处。粘合剂喷嘴321相对于机器方向330以60度的角度359a定位,并且粘合剂喷嘴323也相对于机器方向330以60度的角度定位。喷嘴321和232是可得自Nordson Corporation的UniversalTMSignatureTM喷嘴。斜槽宽度356设定为12mm,并且在辊隙站327处的辊隙压力为1PLI(175.1N/m)。8gsm的SMS材料用于材料纤网料303和324,并且将TA BCW材料与人造丝纤维组合的40gsm水刺材料用于增强纤网料329。施加真空能量以使成形表面具有大约0.51m的水压差。
第二示例性吸收结构
除了每种混合物320a、320b内的粘合剂添加量约为3.56%之外,第二示例性吸收结构与示例1结构基本相同。第二示例性吸收结构在本文标记成示例2。
第三示例性吸收结构
除了每种混合物320a、320b内的粘合剂添加量约为1.44%之外,第三示例性吸收结构与示例1结构基本相同。第三示例性吸收结构在本文标记成示例3。
比较吸收结构
在此标记成比较例1的比较吸收结构1030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层过程形成的。第一粘合剂施加到第一纤网材料,第一层超吸收颗粒施加到第一粘合剂,且第二粘合剂施加到第一层超吸收颗粒。接着,增强纤网材料施加到第二粘合剂。重复吸收层过程,第三粘合剂施加到增强纤网材料,第二层超吸收颗粒施加到第三粘合剂,且第四粘合剂施加到第二层超吸收颗粒。最后,第二纤网材料施加到第四粘合剂。
形成的对比吸收结构1030具有320gsm的超吸收颗粒基重;其中160gsm的超吸收颗粒施加在第一层超吸收颗粒层内,且160gsm的超吸收颗粒施加在第二层超吸收颗粒内。粘合剂以5%的添加百分比施加,在第一到第四粘合剂之间大致平均分配。8gsm的SMS材料用于面向顶部的材料层1042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1044,并且将TABCW材料与人造丝纤维组合的40gsm的水刺材料用于内部增强纤网材料1046。施加真空能量以使成形表面具有约0.20m的水压差,且结构1030以1PLI(175.1牛/米)的压力受压。
为了根据下述的摇架吸入测试方法得出比较结果,将示例1和比较示例1的吸收结构放入相同的吸收性服装产品中。
游离SAM测定测试方法结果
本公开的吸收结构的一个优点是优异的超吸收颗粒捕获和保留能力,特别是在粘合剂添加量较低的情况下。在第一测试中,示例1、示例2、示例3和对比示例1测试方法是根据游离SAM测定测试方法来测试的,以作为每个示例1、示例2、示例3和对比示例1内的超吸收颗粒稳定性的测量。如下表1所示,即使粘合剂添加量较低,示例1和示例2结构也表现良好。相对地,令人惊讶的是,即使粘合剂添加率比示例1和示例2结构显着更高,比较例1的性能也明显比示例1和示例2结构差。
表1
SAM渗透测试方法结果
如上文游离SAM测定测试方法结果所示,本公开的吸收结构的一个优点是,与现有技术的过程和结构相比,超吸收颗粒被捕获和固定的程度更高。这一结果的一些益处是,更多的超吸收性颗粒被粘合剂捕获(而且添加率比现有技术结构低),以使更少的颗粒在增强纤网材料329内过滤和捕获。为了证明本公开的吸收结构的这一特征,根据SAM渗透测试方法测试了示例1和比较示例1结构,该测试方法是结构的超吸收颗粒在增强纤网材料内的捕获的测量。测试方法的结果表明,相较于对比示例1结构的约72%的SAM渗透值,用于示例1结构的约64%的SAM渗透值。
如果不是用于游离SAM测定测试方法,这样的结果就有些出人意料。例如,示例1结构比比较示例1结构使用明显更少的粘合剂,但却能更好地将超吸收颗粒作为粘合剂基质的部分保留下来,并防止超吸收颗粒渗透到增强纤网材料内。
摇架吸入(Cradle Intake)测试方法结果
本公开的示例1结构的超吸收颗粒的渗透率较低,其结果之一是,据信这一特征导致更优越的吸入性能。例如,与对比示例1结构相比,示例1结构中使用更少的粘合剂,这表明液体在渗透到结构内时受疏水性粘合剂的阻挡更少。此外,据信当后续侵入施加到吸收结构时,较少量的超吸收颗粒渗透到增强纤网材料内,导致吸收结构能够持续快速地吸入液体的能力。据信增强纤网材料内相对缺乏超吸收颗粒,导致吸收结构能够保持结构内的空隙空间,该空隙空间用于表示液体聚集的地方。因此,在增强纤网材料包括较多量的渗透的超吸收颗粒的情况下,我们预计这种吸收性结构的吸入率会随着结构的可用空隙体积的减小而降低,这是由于溶胀的超吸收颗粒堵塞了部分增强纤网材料。从下面表2所示的摇架吸入测试方法结果中可以看出,这种想法似乎是正确的,因为示例1结构涉及第三次摇架吸入时间表现优异。
表2
游离SAM测定(Free SAM Determination)测试方法
为执行游离SAM测定测试方法,使用成型产品或吸收芯样品。如果使用成型产品样品,则将其解构,只留下吸收芯。解构可通过简单地层从吸收芯撕开来进行。在一些示例中,可以使用市售的粘合剂去活性剂,如冷冻喷涂型粘合剂去除剂/去活性剂可有助于分离各层。
一旦吸收芯被隔离,可通过在芯的一端用第一只手抓住外部材料层中的第一个并且用第二只手抓住芯的其余部分(例如,其他外部材料层和内部增强材料)来将芯层剥离。接着利用第一只手的剥离动作将第一外层剥离。该剥离是在捕获盒上进行,该捕获盒捕获在剥离运动期间落下的任何游离的超吸收颗粒。
接下来,将分离的第一外层在捕获盒上轻微摇动两次,以捕获从第一外层掉落的任何超吸收颗粒。剩余吸收芯的其余部分也在捕获盒上轻微摇动两次。此时可记录捕获盒中超吸收颗粒的重量。
然后用第一只手抓住第二外部材料层,并用第二只手抓住剩余的芯(例如内部增强层)。然后将第二外部材料层从内部增强层剥离,该剥离在捕获盒上进行以捕获在剥离运动期间掉落的任何超吸收颗粒。
接下来,在捕获盒上对第二外层轻微摇动两次,以捕获从第二外层掉落的任何超吸收颗粒。在捕获盒上对剩余的内部增强材料轻微摇动两次。此时记录捕获盒中超吸收颗粒的总重量。
典型地,根据该测试方法可测量五个样本。游离SAM测定测试方法的输出结果可以是五个样品的捕获盒内捕获的超吸收颗粒总重的平均值。
SAM渗透测试方法
为了执行SAM渗透测试方法,需要使用成型产品或吸收芯样品。如果使用的是成型产品样本,则将其解构,只留下吸收芯。解构可通过简单地层从吸收芯撕开来进行。在一些示例中,可以使用市售的粘合剂去活性剂,如冷冻喷涂型粘合剂去除剂/去活性剂,可有助于分离各层。
一旦吸收芯已被隔离,可通过在芯的一端用第一只手抓住外部材料层中的第一个并且用第二只手抓住芯的其余部分(例如,其他外部材料层和内部增强材料)来小心地分离芯层。然后利用第一只手的剥离动作慢慢地剥离开第一外层。对剥离的第一外部材料层进行称重。
接着,第一只手抓住第二外部材料层,第二只手抓住芯的其余部分(如内部增强)。然后利用第一只手的剥离动作慢慢地剥离第二外层。对剥离的第二外部材料层进行称重。然后对剩余的内部增强材料进行称重。
内部增强材料的尺寸是已知的,可与材料的基重一起用于计算内部增强材料的重量。例如,如果内部增强材料长325mm,宽115mm,并具有40gsm基重,则内部增强材料的重量可计算成1.495g(克)(例如0.325x0.115x40=1.495g)。接下来,根据施加的粘合剂的添加率可以计算出内部增强材料和施加的粘合剂的组合重量。例如,如果粘合剂施加在内部增强材料的整个宽度和长度上,并以11.5gsm的添加率来施加,则粘合剂重量可计算成0.43g。因此,内部增强材料和粘合剂的组合重量为1.495+0.425=1.92g。根据该组合的内部增强材料和粘合剂的重量,通过从内部增强材料的测量重量减去组合的内部增强材料和粘合剂的重量,计算出内部增强材料内或其上含有的超吸收颗粒的量。例如,内部增强材料的重量为6.88g,则保留在内部增强材料上或其内的超吸收颗粒的量为6.88g-1.92g=4.96g。在一些情况下,通过超吸收颗粒的计算量除以内部增强材料的测量重量,再乘以100,将此值表示为内部增强材料测量重量的百分比可能是有用的。该值在本文称为SAM渗透值。对于上述的示例,SAM渗透值为4.96g/6.88gx100=72%。通常地,可用这种方法测量十种产品,并在报告数值时使用所得数值的平均值。
摇架吸入(Cradle Intake)测试方法
摇架吸入测试方法是在整个产品上执行的,且通常是在每个代码的十个样本上执行的,对测量结果取平均值后报告最终值。摇架吸入量测试方法对整个产品进行,通常对每个代码的十个样本进行,对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平均以报告最终值。摇架吸入量测试方法利用模拟儿童身体的测试摇架装置摇架吸入测试方法使用模拟儿童身体曲率的测试摇架装置。该装置由有机玻璃箱构成,有机玻璃箱的内壁向箱的横向中心线倾斜。内壁的角度约为45度,内壁在箱的横向中心线处相交,并形成约3.8cm曲率半径的圆形连接。
对于每个单个样品,都要打开样品成平整的(如果相关,则要切断侧缝)并拉伸其构造,然后标出产品的中心点,利用尺子或其他测量装置找到中心点。接下来,标记侵入点。第3步对于尿布或尿布裤来说,侵入点标记成从标记中心向前7.5cm(朝向制品的正面)。
在放入摇架内之前,使用合适的测量设备(例如可读取到0.01g的电子天平)对样品称重,精确到0.1g。如果产品包含防漏翼片,则应通过在防漏翼片下方移动手指,将翼片从衬里稍稍提起,以确保翼片的任何部分都不会粘到衬里。
将产品放在摇架中,将透明管一端(如出口直径约为1em的Masterflex透明管L/S16)放置在距离标记的目标侵入位置约1em处,管端直接指向目标侵入位置。
透明管连接到能够控制流速的合适的泵装置上(例如,科尔-帕默蠕动泵(Cole-Parmer peristaltic pump)P/N07551-20,泵头P/N77201-60)。该泵连接到储液器,储液器中含有加热至37泵连摄氏度的生理盐水溶液(0.9的生理盐水溶液储(w/w)等渗生理盐水)。
对于第3步规格的产品,每次侵入的总容积为60ml(毫升),且液体以15ml/s(毫升/秒)的速率输送。因此,泵被设置成适当地控制这些参数。利用秒表对第一侵入计时,从流体接触样品开始。一旦所有侵入液体都渗透到样品表面以下,计时器停止计时,并记录时间,精确到0.01s(秒)。如果有几滴以上的液体迁移到样品的非吸收部分,其中液体流入摇架(例如,从样品渗出)以及液体积聚超过5分钟,则可能发生故障。应注意这些故障,并将数据不包括在报告结果中。
记录时间后,开始倒计时15分钟。15分钟计时结束后,对随后发生的侵入重复上述过程。记录的时间可以报告成第1次、第2次、第3次等摇架吸入时间。
粘合剂分布测试方法
首先用四氧化锇烟雾对待成像的样品进行染色,使得粘合剂选择性地吸收足量的锇,以使其在显微CT成像期间更容易与高吸收性和聚合物纤维形成对比。将样品置于可封闭的气密室中,加入一小瓶四氧化锇,对样品进行染色。然后立即密封腔室,让四氧化锇与样品相互作用至少24小时。由于四氧化锇有剧毒,因此染色过程在通风柜中进行。24小时后,粘合剂的外观应变黑。重新打开腔室后,让它在通风柜中再通风24小时,以确保允许任何未反应的四氧化锇无害地逸出。在第二个24小时周期之后,样品现在准备好在显微-CT中成像。
使用Bruker SkyScan Model 1272显微CT或等效物对一部分染色样品进行成像。示例性X射线扫描条件包括以下内容:
-电压(kV)=35
-电流(uA)=231
-图像像素大小(微米)=8.0
-旋转步长(度)=0.20
-帧平均=5
样品切片必须取向成使得在扫描过程期间机器方向长度保持在竖直位置。在初始x射线扫描之后,然后使用Bruker的NRecon软件或其他供应商系统上的等效软件重建旋转x射线图像。使用灰度重建图像切片用于粘合剂分布分析。
用于执行粘合剂分布测量的图像分析软件平台可为可得自Leica Micr osystems(在Heerbrugg,Switzerland设有办事处)的QWIN Pro(3.2.1版)。使用Quantimet用户交互编程系统(QUIPS)语言,使用自定义编写的图像分析算法“Z-Adhesive Distribution”处理和执行灰度显微CT图像的测量。下面显示的自定义图像分析算法直接在存储在存储设备上的灰度重建图像切片上执行。自定义图像分析算法如下所示。
NAME:Z-Adhesive Distribution名称:z-粘合剂分布
PURPOSE:Measures z-distribution of osmium stained adhesive onActivTech/Blizzard Substrates目的:测量ActivTech/Blizzard基底上锇染色粘合剂的z分布
CONDITIONS:Images acquired on the Bruker SkyScan 1272Micro-CT条件:在Bruker SkyScan 1272显微CT上获取的图像
DATE:August 12,2020日期:2020年8月12日
AUTHOR:D.G.Biggs作者:D.G.Biggs
SET-UP设置
Clear Accepts清除接受
DATA FILES OPENED打开的数据文件
Open File打开文件(C:\Data\102888-Graverson\totdistribution.xls,channel通道#2)
Open File打开文件(C:\Data\102888-Graverson\adhesivedistribution.xls,channel通道#1)
Configure(Image Store 1968x504,Grey Images 201,Binaries 32)配置(图像存储器1968x 504,灰度图像201,二进制32)
--Calvalue=8.00um/px
CALVALUE=8.00计算值=8.00
Calibrate(CALVALUE CALUNITS$per pixel)校正(计算值计算单位$每像素)
Measure frame(x 160,y 2,Width 1600,Height 502)测量帧(x 160,y 2,宽度1600,高度502)
Image frame(x 0,y 0,Width 1968,Height 504)图像框(x 0,y 0,宽度1968,高度504)
Enter Results Header输入结果标头
File Results Header(channel#1)文件结果标头(通道#1)
File Line(channel#1)文件行(通道#1)
File Results Header(channel#2)文件结果标头(通道#2)
File Line(channel#2)文件行(通道#2)
PauseText(″Enter sample imagefile prefix name.″)暂停文本(“输入样品图像文件前缀名。”)
Input(TITLE$)输入(标题$)
File(TITLE$,channel#1)文件(标题$,通道#1)
File Line(channel#1)文件行(通道#1)
For(IMAGE=100to 900,step 100)对于(图像=100至900,步骤100)
Clear Feature Histogram#1清除特征直方图#1
Clear Feature Histogram#3清除特征直方图#3
DEFINE BINARY GRAPHICS VARIABLES定义二进制图形变量
GRAPHORGX=250
IMAGE ACQUISITION AND DETECTION图像采集和检测
ACQOUTPUT=0
--Location of Micro-CT images to be analyzed-待分析的显微CT图像的位置
ACQFILE$=″C:\Images\102888-Graverson\Code 2-Blizzard Tec h Osmium\″+TITLE$+″″+STR$(IMAGE)+″.JPG″
Read image(from file ACQFILE$into ACQOUTPUT)读取图像(从文件ACQFILE$至ACQOUTPUT)
Colour Transform(Mono Mode)色彩变换(单色模式)
--Detect all material-检测所有材料
Detect(whiter than 33,from Image0 into Binary0)检测(比33更白,从图像0进入二进制0)
IMAGE PROCESSING图像处理
PauseText(″Accept the primary structure and exclude any outlyingdebris.″)PauseText(″接受主要结构,排除任何外围碎片。″)
Binary Edit[PAUSE](Accept from Binary0 to Binary1,nib Fill,width 2)二进制编辑[暂停](从二进制0到二进制1接受,半字节填充,宽度2)
Binary Amend(Open from Binaryl to Binary1,cycles 1,operator Disc,edgeerode on)二进制修改(从二进制1到二进制1开启,循环1,运算符盘,边缘腐蚀开启)
Binary Amend(Close from Binary1 to Binary2,cycles 120,operat or Disc,edge erode on)二进制修改(从二进制1到二进制2关闭,循环120,运算符盘,边缘腐蚀开启)
Binary Identify(FillHoles from Binary2 to Binary3)二进制识别(从二进制2到二进制3填充洞)
Binary Amend(Open from Binary3 to Binary4,cycles 5,operator Disc,edgeerode on)二进制修改(从二进制3到二进制4开启,循环5,运算符盘,边缘腐蚀开启)
BOLEAN AND MEASUREMENT布尔和测量
For(BINGRAPH=1to 26,step 1)对于(BINGRAPH=1至26,步骤1)
GRAPHORGY=2
GRAPHNX=1
GRAPHNY=1
GRAPHWID=50
GRAPHHGHT=502
GRAPHTHIK=1
GRAPHORNT=0
GRAPHOUT=13
Graphics(Inverted Grid,GRAPHNX x GRAPHNY Lines,Grid Size GRAPHWID xGRAPHHGHT,Origin GRAPHORGX x GRAPHORGY,图形(倒置网格、GRAPHNX x GRAPHNY线、网格大小GRAPHWID x GRAPHHGHT、原点GRAPHORGX x GRAPHORGY、
Thickness GRAPHTHIK,Orientation GRAPHORNT,to GRAPHOUT Cleared)厚度GRAPHTHIK,取向GRAPHORNT,至GRAPHOUT清除)
Binary Logical(C=A AND B:C Binary5,A Binary4,B Binar y13)二进制逻辑(C=A AND B:C二进制5,A二进制4,B二进制13)
CENTER YPOS中心YPOS
Measure feature(plane Binary5,32ferets,minimum area:10,grey image:Colour0)测量特征(平面二进制5,32feret,最小面积:10,灰度图像:颜色0)
Selected parameters:UserDef1,YCentroid选择的参数:UserDef1,Y Centroid
Feature Expression(UserDef1(all features),title CalcA=(PYC ENTROID(FTR)-252))特征表达式(UserDef1(所有特征),title CalcA=(py centroid(FTR)-252))
GREYUTILIN=0
GREYUTILOUT=1
--Shift Grey Image-转移灰色图像
If(PUSERDEF1(FTR)<0)如果(PUSERDEF1(FTR)<0)
DISTANCE=(PUSERDEF1(FTR)**2)**0.距离=(PUSERDEF1(FTR)**2)**0.5
SHIFT.SIZE=DISTANCE SHIFT.SIZE=距离
SHIFT.DIRN=270
Grey Util(Shift GREYUTILIN to GREYUTILOUT by SHIFT.SIZE at SHIFT.DIRNdegs)
Endif
If(PUSERDEF1(FTR)>0)如果(PUSERDEF1(FTR)>0)
DISTANCE=PUSERDEF1(FTR)距离=PUSERDEF1(FTR)
SHIFT.SIZE=DISTANCE SHIFT.SIZE=距离
SHIFT.DIRN=90
Grey Util(Shift GREYUTILIN to GREYUTILOUT by SHIFT.SIZE at SHIFT.DIRNdegs)
Endif
If(PUSERDEF1(FTR)=0)如果(PUSERDEF1(FTR)=0)
Grey Util(Copy Image0 to Imagel)Grey Util(将图像0复制到图像1)
Endif
Display(Image0(on),frames(on,on),planes(off,off,off,off,off,off),lut0,x 0,y 0,z 1,Reduction off)显示(图像0(开启),帧(开启,开启),平面(关闭,关闭,关闭,关闭,关闭,关闭),lut 0,x 0,y 0,z 1,缩减关闭)
DETECT AFTER CENTERING居中后检测
--Detect adhesive-检测粘合剂
Detect(whiter than 84,from Imagel into Binary10)检测(比84更白,从图像1进入二进制10)
Binary Amend(Close from Binary10 to Binary10,cycles 1,operat or Disc,edge erode on)二进制修改(从二进制10到二进制10关闭,循环1,运算符盘,边缘腐蚀开启)
Binary Amend(Open from Binary10 to Binary11,cycles 1,operat or Disc,edge erode on)二进制修改(从二进制10到二进制11关闭,循环1,运算符盘,边缘腐蚀开启)
--Detect all material-检测所有材料
Detect(whiter than 33,from Image1 into Binary0)检测(比33更白,从图像1到二进制0)
Binary Amend(Close from Binary0 to Binary0,cycles 1,operator Disc,edge erode on)二进制修改(从二进制0到二进制0关闭,循环1,运算符盘,边缘腐蚀开启)
Binary Amend(Open from Binary0 to Binary0,cycles 1,operator Disc,edgeerode on)二进制修改(从二进制0到二进制0开启,循环1,运算符盘,边缘腐蚀开启)
MEASURE ADHESIVE Z-DISTRIBUTION测量粘合剂的Z分布
GRAPHORGY=2
GRAPHNX=1
GRAPHNY=1
GRAPHWID=50
GRAPHHGHT=502
GRAPHTHIK=1
GRAPHORNT=0
GRAPHOUT=12
Graphics(Inverted Grid,GRAPHNX x GRAPHNY Lines,Grid Size GRAPHWID xGRAPHHGHT,Origin GRAPHORGX x GRAPHORGY,图形(倒置网格、GRAPHNX x GRAPHNY线、网格大小GRAPHWID x GRAPHHGHT、原点GRAPHORGX x GRAPHORGY
Thickness GRAPHTHIK,Orientation GRAPHORNT,to GRAPHOUT Cleared)厚度GRAPHTHIK,取向GRAPHORNT,至GRAPHOUT清除)
Binary Logical(C=A AND B:C Binary6,A Binary12,B Binary11)二进制逻辑(C=A AND B:C二进制6,A二进制12,B二进制11)
Measure feature(plane Binary6,32ferets,minimum area:10,grey image:Image1)测量特征(平面二进制6,32feret,最小面积:10,灰度图像:图像1)
Selected parameters.Area,UserDef2,YCentroid选择的参数:Area,UserDef2,YCentroid
Feature Expression(UserDef2(all features),title YFEAT=PYC ENTROID(FTR)*CALVALUE)特征表达式(UserDef2(所有特征),title YF EAT=py centroid(FTR)*cal value)
Feature Histogram#1(Y Param Area,X Param UserDef2,from 0.to 4032.,linear,40bins)特征直方图#1(Y Param Area,X Param UserDe f2,从0.到4032.,线性,40箱)
Feature Histogram#2(Y Param Area,X Param UserDef2,from 0.to 4032.,linear,40bins)特征直方图#2(Y Param Area,X Param Use rDef2,从0.到4032.,线性,40箱)
MEASURE TOTAL MATERIAL Z-DISTRIBUTION测量总材料Z分布
Binary Logical(C=A AND B:C Binary7,A Binary12,B Binary0)二进制逻辑(C=A和B:C二进制7,A二进制12,B二进制0)
Measure feature(plane Binary7,32ferets,minimum area:10,grey image:Image1)测量特征(平面二进制7,32feret,最小面积:10,灰度图像:图像1)
Selected parameters:Area,X FCP,Y FCP,UserDef2,YCentroid选择的参数:面积,X FCP,Y FCP,UserDef2,Y中心线
Feature Expression(UserDef2(all features),title YFEAT=PYC ENTROID(FTR)*CALVALUE)特征表达式(UserDef2(所有特征),title YF EAT=py centroid(FTR)*cal value)
Feature Histogram#3(Y Param Area,X Param UserDef2,from 0.to 4032.,linear,40bins)特征直方图#3(Y Param Area,X Param Use rDef2,从0.到4032.,线性,40箱)
Feature Histogram#4(Y Param Area,X Param UserDef2,from 0.to 4032.,linear,40bins)特征直方图#4(Y Param Area,X Param Use rDef2,从0.到4032.,线性,40箱)
GRAPHORGX=GRAPHORGX+50
Next(BINGRAPH)下一个(BINGRAPH)
Display Feature Histogram Results(#2,horizontal,differential,bins+graph(Y axis linear),statistics)显示特征直方图结果(#2,水平,微分,箱+图形(Y轴线性),统计)
Data Window(10,871,640,300)数据窗口(10,871,640,300)
Display Feature Histogram Results(#4,horizontal,differential,bins+graph(Y axis linear),statistics)显示特征直方图结果(#4,水平,微分,箱+图形(Y轴线性),统计)
Data Window(962,880,640,300)数据窗口(962,880,640,300)
FILE ADHESIVE AND MATERIAL HISTOGRAMS FOR CURRENT IMAGE将当前图像的粘合剂和材料直方图归档
File Feature Histogram ReSults(#1,differential,statistics,bindetails,channel#1)文件特征直方图结果(#1,微分,统计,箱详细信息,通道#1)
File Line(channel#1)文件行(通道#1)
FileFeature Histogram ReSults(#3,differential,statistics,bin details,channel#2)文件特征直方图结果(#3,微分,统计,箱详细信息,通道#2)
File Line(channel#2)文件行(通道#2)
File Line(channel#2)文件行(通道#2)
MEASURE MEAN SUBSTRATE THICKNESS测量平均,基底厚度
MFLDIMAGE=4
Measure field(plane MFLDIMAGE,into FLDRESULTS(1),statistics intoFLDSTATS(7,1))测量字段(平面MFLDIMAGE,进入FLDRESUL TS(1),统计进入FLDSTATS(7,1))
Selected parameters:Area选择的参数:面积
MEANTHICK=FLDRESULTS(1)/(CALVALUE*1330)平均厚度=字段结果(1)/(CALMALUE*1330)
File(″Mean Substrate Thickness(um)=″,channel#1)文件(“平均基底厚度(μm)=”,通道#1)
File(MEANTHICK,channel#1,2digits after′.′)文件(MEANTHICK,通道#1,″.″后2数位)
File Line(channel#1)文件行(通道#1)
File Line(channel#1)文件行(通道#1)
Next(IMAGE)接下来(图像)
FILE CUMMULATIVE ADHESIVE AND MATERIAL HISTOGRAMS FOR CURRENT SLIDE为当前载玻片归档累积的粘合剂和材料直方图
File Feature Histogram Results(#2,differential,statistics,bindetails,channel#1)文件特征直方图结果(#2,微分,统计,箱详细信息,通道#1)
File Feature Histogram Results(#4,differential,statistics,bindetails,channel#2)文件特征直方图结果(#4,微分,统计,箱详细信息,通道#2)
CLOSE DATA FILES关闭数据文件
Close File(channel#1)关闭文件(通道#1)
Close File(channel#2)关闭文件(通道#2)
END结束
z方向的粘合剂分布数据直接导出到电子表格中。对于从显微CT图像的每个分析切片获取的数据,导出单独的粘合剂和总材料z分布直方图,以及来自所有九个切片的数据的累积直方图。后面这些累积直方图用于计算单个切片的显微CT图像厚度的每三分之一层中粘合剂的百分比。直方图中显示的面积单位是平方微米。为了确定材料顶部和底部表面边界的直方图位置,在总材料直方图上使用了95重量%的总面积规则。换句话说,当接近直方图的顶部和底部材料边缘时,当遇到最小2.5重量%的材料区域时,表面边界被认为是第一个直方图仓。然后将这些箱边界转置到仅粘合剂累积直方图上,以确定存在于顶部、中部和底部三分之一直方图箱中的粘合剂面积的百分比,包括计算的边界箱。在箱的数量不能被3整除的情况下(例如,8、10、14等),使用旋转技术来计算材料的每三分之一层中的粘合剂百分比。例如,在第一次遇到14个容器厚度时,顶层是4个容器,中间是5个,底部是5个。在接下来的遭遇中,顶层是五个箱,中间是四个,底部是五个。如果发生第三次相遇,底层将比顶部和中部少一个或多一个面元。如果发生第四次相遇,顶层再次成为包含比其他两层少一个或多一个bin的层。这种旋转方法根据数据的要求继续进行。
z分布深度的每三分之一层的最终样品平均粘合剂百分比值是基于来自七个单独的二次抽样区的N=7分析,每个区具有四个相邻的切割横截面。可使用90%置信水平的学生T分析进行不同样品之间的比较。
详细描述中引用的所有文件的相关部分均通过援引并入本文;引用任何文件不得解释为承认其为本发明的现有技术。如果本书面文件中术语的含义或定义与通过援引并入的文件中该术语的含义或定义相冲突,则以本书面文件中指定该术语的含义或定义为准。
虽然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已经图示和描述,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其他各种改变和修改。因此,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本发明旨在涵盖本发明范围内的所有这种改变和修改。
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吸收制品可沿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延伸,并包括身体侧衬里;外覆层;以及设置在身体侧衬里和外覆层之间的吸收结构,其中吸收结构包括邻近身体侧衬里设置的面向顶部的材料层;邻近外覆层设置的面向底部的材料层;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以及第一吸收层,该吸收层包括与粘合剂长丝混合的超吸收颗粒,其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之间,或设置在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其中按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吸收材料的重量计,超吸收颗粒可以大于或等于90%的量存在,且粘合剂长丝可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该三维网状结构包括网状粘合剂长丝和固定在网状结构内的超吸收颗粒,网状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在由网状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限定的整个三维空间中延伸,其中网状粘合剂长丝在整个三维空间中沿随机取向延伸。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实施例的吸收制品还会只包括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之间或在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第一吸收层,而不可包括设置在另一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之间或在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第二吸收层。
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二实施例的吸收制品的吸收结构可包括超吸收颗粒,这些超吸收颗粒在以50gsm至600gsm之间的平均基重设置在吸收结构内。
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吸收制品的吸收结构可构造成其中第一吸收层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之间,并且吸收结构还可包括设置在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第二吸收层。
在第五实施例中,第四实施例的吸收制品的吸收结构可包括第一吸收层内的超吸收颗粒,其量在100gsm至250gsm之间,以及第二吸收层内的超吸收颗粒,其量在100gsm至250gsm之间。
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五实施例的吸收制品的吸收结构可包括第一吸收层内的超吸收颗粒,其量以gsm为单位测量,大于或等于第二吸收层内超吸收颗粒的量的75%(也以gsm为单位测量)。
在第七实施例中,第四至第六实施例中任意一实施例的吸收制品的吸收结构可包括粘合剂长丝,按超吸收颗粒的重量计,该粘合剂长丝以小于5%的量存在。
在第八实施例中,第四至第六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吸收制品的吸收结构可包括粘合剂长丝,按超吸收颗粒的重量计,该粘合剂长丝以小于4%的量存在。
在第九实施例中,第三至第八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吸收制品的吸收结构可包括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它们在沉积到成形表面之前混合以形成吸收结构,并且除了超吸收颗粒混合的粘合剂之外,不含粘合剂。
在第十实施例中,第一至第九实施例中任何一实施例的吸收制品在吸收结构和身体侧衬里之间会缺少涌流层或分布层。
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第一至第十实施例中任意一实施例的吸收制品的吸收结构会不含纤维素。
在第十二实施例中,吸收制品可沿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延伸,并包括:身体侧衬里;外覆层;以及吸收结构,其设置在身体侧衬里和外覆层之间。吸收结构可包括: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其邻近身体侧衬里设置;面向底部的材料层,其邻近外覆层设置;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其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第一吸收层,其包括与粘合剂长丝混合的超吸收颗粒,其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之间,第一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以100克/平方米(gsm)至250gsm之间的量存在;以及第二吸收层,其包括与粘合剂长丝混合的超吸收颗粒,其设置在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第二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以100gsm至250gsm之间的量存在;按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吸收材料的重量计,超吸收颗粒可以大于或等于90%的量存在,其中按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存在的超吸收颗粒的重量计,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粘合剂总量可以小于4.5%的量存在,并且其中粘合剂长丝可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该三维网状结构包括网状粘合剂长丝,其中超吸收颗粒在网状结构内是固定不动的,网状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在由网状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限定的整个三维空间中延伸,其中网状粘合剂长丝在整个三维空间沿随机取向延伸。
在第十三实施例中,第十二实施例的吸收制品可包括第一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其以大于0gsm且小于200gsm的量存在,且其中第二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以大于0gsm且小于200gsm的量存在。
在第十四实施例中,第十二和第十三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吸收制品还可包括,按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存在的超吸收颗粒的重量计,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粘合剂以小于3.0%的量存在,且根据SAM渗透测试方法,吸收结构具有小于或等于65%的SAM渗透值。
在第十五实施例中,第十二个至第十四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吸收制品还可包括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粘合剂的总量,按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存在的超吸收颗粒的重量计,上述粘合剂的总量以小于3.0%的量存在,且根据游离SAM测定测试方法,吸收结构内的游离超吸收颗粒总量小于0.5g。
在第十六实施例中,第十二至第十五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吸收制品的吸收结构会不含纤维素。
在第十七实施例中,第十二至第十六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吸收制品还可包括在沉积到成形表面之前混合以形成吸收结构的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其中吸收结构中除了与超吸收颗粒混合的粘合剂之外,缺少粘合剂。
在第十八实施例中,吸收制品可沿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延伸,并包括身体侧衬里;外覆层;以及吸收结构,其设置在身体侧衬里和外覆层之间,该吸收结构包括超吸收颗粒,按吸收结构中吸收材料的重量计,超吸收颗粒以大于或等于90%的量存在。吸收结构还可包括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其邻近身体衬里设置;面向底部的材料层,其邻近外覆层设置;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其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第一吸收层,其包括与粘合剂长丝混合的超吸收颗粒,其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之间,第一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以大于0gsm且小于200gsm的量存在;以及第二吸收层,其包括与粘合剂长丝混合的超吸收颗粒,其设置在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第二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以大于0gsm且小于200gsm的量存在。按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层之间存在的超吸收颗粒的重量计,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粘合剂总量可以小于4.0%的量存在,其中粘合剂长丝可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该网络包括网状粘合剂长丝和固定在网状结构中的超吸收颗粒,网状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在由网状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限定的整个三维空间中延伸,其中网状粘合剂长丝在整个三维空间中沿随机取向延伸,且其中根据SAM渗透测试方法,吸收结构的SAM渗透值小于或等于65%。
在第十九实施例中,第十八实施例的吸收制品还可包括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粘合剂的总量,按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存在的超吸收颗粒的重量计,上述粘合剂的总量以小于3.0%的量存在。
在第二十实施例中,第十八和第十九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吸收制品还可包括,其中根据游离SAM测定测试方法,吸收结构内的游离超吸收颗粒的总量小于0.5g。
在第二十一实施例中,第十八至二十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吸收制品的吸收结构会不含纤维素。
在第二十二实施例中,第十八至二十一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吸收制品还可包括在沉积到成形表面之前混合以形成吸收结构的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其中吸收结构中除了与超吸收颗粒混合的粘合剂之外,缺少粘合剂。
在第二十三实施例中,形成吸收结构的方法可包括向沿机器方向移动的第一基底材料层供给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第一超吸收颗粒流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用具有第一粘合剂喷嘴的第一粘合剂施加器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的第一侧喷涂第一粘合剂,第一粘合剂接触第一超吸收颗粒流并在超吸收颗粒沉积到第一基底材料层之前与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的超吸收颗粒混合,第一粘合剂在具有从所述第一基底材料层测量的第一高度的第一接触点处接触所述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用具有第二粘合剂喷嘴的第二粘合剂施加器向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的第二侧喷涂第二粘合剂,第二粘合剂接触第一超吸收颗粒流并在所述超吸收颗粒沉积到第一基底材料层之前与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的超吸收颗粒混合,第二粘合剂在具有从所述第一基底材料层测量的第二高度的第二接触点处接触所述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第一高度不同于第二高度;将混合的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的超吸收颗粒、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沉积到第一基底材料层上;用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覆盖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的混合物;向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供给第二超吸收颗粒流,第二超吸收颗粒流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用具有第三粘合剂喷嘴的第三粘合剂施加器向第二超吸收颗粒流的第一侧喷涂第三粘合剂,第三粘合剂接触第二超吸收颗粒流并在所述超吸收颗粒沉积到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上之前与第二超吸收颗粒流的超吸收颗粒混合;用具有第二粘合剂喷嘴的第四粘合剂施加器向第二超吸收颗粒流的第二侧喷涂第四粘合剂,第四粘合剂接触第二超吸收颗粒流并在所述超吸收颗粒沉积到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上之前与第二超吸收颗粒流的超吸收颗粒混合;将混合的第二超吸收颗粒流的超吸收颗粒、第三粘合剂和第四粘合剂沉积到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上;以及用第二基底材料层覆盖第二超吸收颗粒流的超吸收颗粒、第三粘合剂和第四粘合剂的混合物,以形成吸收结构。
在第二十四实施例中,第二十三实施例的方法还可包括其中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的第一侧沿机器方向在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的第二侧的上游,并且其中第一接触点比第二接触点更靠近第一基底材料层。
在第二十五实施例中,第二十三实施例的方法还可包括其中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的第一侧沿机器方向在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的第二侧的上游,并且其中第一接触点比第二接触点更远离第一基底材料层。
在第二十六实施例中,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方法还可包括其中第一高度位于距第一基底材料层的4mm至40mm之间。
在第二十七实施例中,第二十三至第二十六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方法还可包括,其中第一高度与第二高度的间距在3mm至9.5mm之间。
在第二十八实施例中,第二十七实施例的方法还可包括其中第二粘合剂施加器相对于机器方向以45度和75度之间的第二角度定向,并且其中第一角度与第二角度相同。
在第二十九实施例中,第二十三至第二十八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方法还可包括将第一层材料、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的超吸收颗粒与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的混合物、以及第二基底材料层切割成单个吸收体。
在第三十实施例中,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九实施例中任一方法还可包括其中该方法不包括在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之间施加粘合剂的任何其他粘合剂施加步骤。
在第三十一实施例中,第二十三至第三十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方法还可包括,其中根据SAM渗透测试方法,所形成的吸收结构具有小于或等于65%的吸收结构的SAM渗透值。
在第三十二实施例中,第二十三至三十一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方法还可包括,其中根据游离SAM测定测试方法,吸收结构内的游离超吸收颗粒的总量小于0.5g。
在第三十三实施例中,形成吸收结构的方法可包括向第一基底材料层供给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第一超吸收颗粒流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其中供给第一超吸收颗粒流以使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的超吸收颗粒产生第一层超吸收颗粒,该层超吸收颗粒具有大于0gsm且小于200gsm的基重;用具有第一粘合剂喷嘴的第一粘合剂施加器向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的第一侧喷涂第一粘合剂,第一粘合剂接触第一超吸收颗粒流并在所述超吸收颗粒沉积到第一基底材料层之前与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的超吸收颗粒混合;用具有第二粘合剂喷嘴的第二粘合剂施加器向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的第二侧喷涂第二粘合剂,第二粘合剂接触第一超吸收颗粒流并在所述超吸收颗粒沉积到第一基底材料层之前与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的超吸收颗粒混合;将混合的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的超吸收颗粒、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沉积到第一基底材料层上,其中与第一层超吸收颗粒中的超吸收颗粒彼此混合的粘合剂总量按重量计小于4%的第一层超吸收颗粒的超吸收颗粒重量;用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覆盖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的超吸收颗粒、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的混合物;向该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供给第二超吸收颗粒流,该第二超吸收颗粒流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其中供给第二超吸收颗粒流以使第二超吸收颗粒流的超吸收颗粒产生第二层超吸收颗粒,该第二层超吸收颗粒具有大于0gsm且小于200gsm的基重;用具有第三粘合剂喷嘴的第三粘合剂施加器第二超吸收颗粒流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中的一侧喷涂第三粘合剂,第三粘合剂接触第二超吸收颗粒流并在所述超吸收颗粒沉积到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上之前与第二超吸收颗粒流的超吸收颗粒混合;用具有第四粘合剂喷嘴的第四粘合剂施加器第二超吸收颗粒流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中的另一侧喷涂第四粘合剂,第四粘合剂接触第二超吸收颗粒流并在所述超吸收颗粒沉积到蓬松的增强材料之前与第二超吸收颗粒流的超吸收颗粒混合;将混合的第二超吸收颗粒流的超吸收颗粒、第三粘合剂和第四粘合剂沉积到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上,并用第二基底材料层覆盖第二超吸收颗粒流的超吸收颗粒、第三粘合剂和第四粘合剂的混合物以形成吸收结构,其中与第二层超吸收颗粒的超吸收颗粒混合的粘合剂总量按重量计小于4%的第二层超吸收颗粒内的超吸收颗粒重量。
在第三十四实施例中,第三十三实施例的方法还可包括其中第一粘合剂在具有从第一基底材料层测量的第一高度的第一接触点处接触第一超吸收颗粒流,所述第三粘合剂在具有从第一基底材料层测量的第三高度的第三接触点处接触第一超吸收颗粒流,第二粘合剂在具有从第一基底材料层测量的第二高度的第二接触点处接触第二超吸收颗粒流,第四粘合剂在具有从第一基底材料层测量的第四高度的第四接触点处接触第二超吸收颗粒流,且第一高度不同于第三高度,且第二高度不同于第四高度。
在第三十五实施例中,第三十三至第三十四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方法还可包括,其中该方法不包括在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之间施加粘合剂的任何其他粘合剂施加步骤。
在第三十六实施例中,第三十三至第三十五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方法还可包括,其中根据SAM渗透测试方法,所形成的吸收结构具有小于或等于65%的吸收结构的SAM渗透值。
在第三十七实施例中,第三十三至三十六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方法还可包括,其中根据游离SAM测定测试方法,吸收结构内的游离超吸收颗粒的总量小于0.5g。

Claims (22)

1.一种沿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延伸的吸收制品,包括:
身体侧衬里;
外覆层;以及
吸收结构,其设置在身体侧衬里和外覆层之间,该吸收结构包括:
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其邻近身体侧衬里设置;
面向底部的材料层,其邻近外覆层设置;
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其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以及
包括与粘合剂长丝混合的超吸收颗粒的第一吸收层,该第一吸收层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之间或设置在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
其中,按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吸收材料的重量计,超吸收颗粒以大于或等于90%的量存在,以及
其中,粘合剂长丝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该三维网状结构包括网状粘合剂长丝,其中超吸收颗粒在网状结构内是固定不动的且网状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在由网状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限定的整个三维空间中延伸,其中网状粘合剂长丝在整个三维空间中沿随机取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吸收结构仅包括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与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之间或在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与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第一吸收层且不带有设置在另一面向顶部的材料层与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之间或在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与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第二吸收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超吸收颗粒以在50克/平方米至600克/平方米的平均基重设置在吸收结构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第一吸收层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之间,且其中吸收结构还包括设置在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第二吸收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第一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以在100克/平方米至250克/平方米之间的量存在,且其中第二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以在100克/平方米至250克/平方米之间的量存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第一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以用克/平方米测量的量存在,该量大于或等于第二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同样以克/平方米测量的量的75%。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按超吸收颗粒的重量计,粘合剂长丝以小于5%的量存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按超吸收颗粒的重量计,粘合剂长丝以小于4%的量存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在沉积到成形表面以形成吸收结构之前混合,并且除了与超吸收颗粒混合的粘合剂之外,吸收结构不带有粘合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吸收性服装在吸收结构和身体侧衬里之间不带涌流层或分布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吸收结构不含纤维素。
12.一种沿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延伸的吸收制品,包括:
身体侧衬里;
外覆层;以及
吸收结构,其设置在身体侧衬里和外覆层之间,该吸收结构包括:
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其邻近身体侧衬里设置;
面向底部的材料层,其邻近外覆层设置;
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其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
第一吸收层,其包括与粘合剂长丝混合的超吸收颗粒,该第一吸收层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蓬松的非织造材料之间,第一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以在100克/平方米至250克/平方米之间的量存在;以及
第二吸收层,其包括与粘合剂长丝混合的超吸收颗粒,该第二吸收层设置在蓬松的非织造材料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第二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以在100克/平方米至250克/平方米之间的量存在,
其中,按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的吸收材料重量计,超吸收颗粒以大于或等于90%的量存在,
其中,按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存在的超吸收颗粒的重量计,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粘合剂的总量以小于4.5%的量存在,以及
其中,粘合剂长丝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该三维网状结构包括网状粘合剂长丝,其中超吸收颗粒在网状结构内是固定不动的且网状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在由网状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限定的整个三维空间中延伸,其中网状粘合剂长丝在整个三维空间中沿随机取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第一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的以大于0克/平方米且小于200克/平方米的量存在,第二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以大于0克/平方米且小于200克/平方米的量存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按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存在的超吸收颗粒的重量计,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粘合剂总量以小于3.0%的量存在,并且其中根据SAM渗透测试方法,吸收结构的SAM渗透值小于或等于65%。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按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存在的超吸收颗粒的重量计,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粘合剂总量以小于3.0%的量存在,且其中根据游离SAM测定测试方法,吸收结构内的游离超吸收颗粒的总量小于0.5g。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吸收结构不含纤维素。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在沉积到成形表面以形成吸收结构之前混合,并且其中除了与超吸收颗粒混合的粘合剂之外,吸收结构不带有粘合剂。
18.一种沿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延伸的吸收制品,包括
身体侧衬里
外覆层;以及
吸收结构,其设置在身体侧衬里和外覆层之间,且该吸收结构包括超吸收颗粒,按吸收结构的吸收材料的重量计,该超吸收颗粒以大于或等于90%的量存在,该吸收结构还包括
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其邻近身体侧衬里设置;
面向底部的材料层,其邻近外覆层设置;
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其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
第一吸收层,其包括与粘合剂长丝混合的超吸收颗粒,该第一吸收层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蓬松的非织造材料之间,第一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以大于0克/平方米且小于200克/平方米的量存在;以及
第二吸收层,其包括与粘合剂长丝混合的超吸收颗粒,该第二吸收层设置在蓬松的非织造增强材料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第二吸收层的超吸收颗粒以大于0克/平方米且小于200克/平方米的量存在,
其中按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存在的超吸收颗粒的重量计,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粘合剂的总量以小于4.0%的量存在,
其中,粘合剂长丝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该三维网状结构包括网状粘合剂长丝,其中超吸收颗粒在网状结构内是固定不动的且网状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在由网状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限定的整个三维空间中延伸,其中网状粘合剂长丝在整个三维空间中沿随机取向延伸,以及
其中根据SAM渗透测试方法,根据SAM渗透测试方法的吸收结构的SAM渗透值小于或等于65%。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按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超吸收颗粒的重量计,设置在面向顶部的材料层和面向底部的材料层之间的粘合剂的总量以小于3.0%的量存在。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根据游离SAM测定测试方法,吸收结构内的游离超吸收颗粒的总量小于0.5克。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吸附制品,其中吸收结构不含纤维素。
22.根据权利要求18的吸水制品,其中粘合剂长丝和超吸收颗粒在沉积到成形表面以形成吸收结构之前混合,并且其中除了与超吸收颗粒混合的粘合剂之外,吸收结构不带有粘合剂。
CN202180103395.6A 2021-10-25 2021-10-25 吸收芯及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81030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125981 WO2023070240A1 (en) 2021-10-25 2021-10-25 Absorbent cor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03014A true CN118103014A (zh) 2024-05-28

Family

ID=86159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103395.6A Pending CN118103014A (zh) 2021-10-25 2021-10-25 吸收芯及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8103014A (zh)
AU (1) AU2021471614A1 (zh)
WO (1) WO202307024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40550A (en) * 1997-06-27 2000-10-31 Basf Aktiengesellschaft Water-absorbent article and method
US8986474B2 (en) * 2012-01-11 2015-03-24 Nordson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omposite superabsorbent core structure
GB201211577D0 (en) * 2012-06-29 2012-08-15 Concepts For Success C4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manufacturing of sandwich structures with free flowing materials and such structures
GB2503529A (en) * 2012-06-29 2014-01-01 Concepts For Success C4S Meltfusion bonded absorbent structure comprising fibres and superabsorbent particles
US9789014B2 (en) * 2013-03-15 2017-10-17 Dsg Technology Holdings Ltd. Method of making an absorbent composite and absorbent articles employing the same
CN205494179U (zh) * 2016-03-25 2016-08-24 黄山富田精工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吸收体
GB2584977B (en) * 2018-02-28 2022-06-01 Kimberly Clark Co Multi-layer absorbent cor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CN110840657A (zh) * 2019-11-27 2020-02-28 上海护理佳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非织造吸液芯体的一次性卫生用品及其制备工艺
CN111688307A (zh) * 2020-06-15 2020-09-22 东华大学 一种防止颗粒滑动的芯体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70240A1 (en) 2023-05-04
AU2021471614A1 (en) 2024-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52046B2 (en) Absorbent article with dual core
CN107427394B (zh) 具有选择性定位的腰部防漏构件的吸收制品
DE60209613T2 (de) Absorbierender Wegwerfartikel mit verbesserter oberer Schicht
KR101092808B1 (ko) 강화 흡수성 구조체를 갖는 흡수성 제품
KR101886392B1 (ko) 탄성 복합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흡수 용품
US11554055B2 (en) Absorbent article with absorbent body providing improved access to containment pocket of waist containment member
KR101660099B1 (ko) 옆으로 누운 누설 향상을 갖는 1회용 흡수성 물품
US20050027267A1 (en) Absorbent article with improved fit and free liquid intake
US6632205B1 (en) Structure forming a support channel adjacent a gluteal fold
CN118103014A (zh) 吸收芯及制造方法
CN116018116A (zh) 吸收结构和制造吸收结构的方法
KR20240093650A (ko) 흡수성 코어 및 제조 방법
CN116437888A (zh) 吸收结构和制造吸收结构的方法
CN116261440A (zh) 吸收结构和制造吸收结构的方法
CN116437887A (zh) 吸收结构和制造吸收结构的方法
CN116322591A (zh) 吸收结构和制造吸收结构的方法
AU759096B2 (en) Absorbent undergarments with improved absorbency system
RU2817588C1 (ru) Впитывающие структуры и способы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впитывающих структур
BE1022415A9 (nl) Absorberend luier kledingstuk
CN116615164A (zh) 具有腰带的吸收制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