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89274B - 热管理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热管理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89274B
CN118089274B CN202410488644.3A CN202410488644A CN118089274B CN 118089274 B CN118089274 B CN 118089274B CN 202410488644 A CN202410488644 A CN 202410488644A CN 118089274 B CN118089274 B CN 1180892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water cooling
thermal management
management devic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48864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089274A (zh
Inventor
张添
王军
郭永祥
方建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48864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892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8089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892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0892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892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热管理装置和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所述热管理装置应用于车辆,所述热管理装置包括水冷组件、冷媒组件和两个换热器;所述水冷组件包括位于上部的水壶,所述水冷组件用以对所述车辆进行温度控制;所述冷媒组件处于所述水冷组件的下部,所述冷媒组件包括卧式压缩机;在垂直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轴向的方向上,两个所述换热器分设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两侧,所述换热器内设有两组独立的换热流路,两组所述换热流路分别连通所述冷媒组件和所述水冷组件。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将水冷组件和冷媒组件集成设置,提升热管理装置的紧凑性和稳定性,便于空间布置。

Description

热管理装置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管理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用于保证汽车的电池包、电机等温控部件在正常温度范围内的工作,在避免车辆出现抛锚、电池自燃等情况非常必要。相关技术中,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水冷液系统和冷媒系统一般都是独立集成、独立安装,再经由换热器换热,然而,两套系统独立设置需要的安装空间较大,不利于空间布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热管理装置,通过将水冷组件和冷媒组件集成设置,提升热管理装置的紧凑性和稳定性,便于空间布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热管理装置应用于车辆,所述热管理装置包括:
水冷组件,所述水冷组件包括位于上部的水壶,所述水冷组件用以对所述车辆进行温度控制;
冷媒组件,处于所述水冷组件的下部,所述冷媒组件包括卧式压缩机;以及
两个换热器,在垂直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轴向的方向上,两个所述换热器分设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两侧,所述换热器内设有两组独立的换热流路,两组所述换热流路分别连通所述冷媒组件和所述水冷组件。
可选地,所述水冷组件包括能够连通所述水壶的流道板,所述冷媒组件还包括连通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冷媒板,所述冷媒板和所述流道板贴合层叠,两组所述换热流路分别连通于所述冷媒板和所述流道板,所述水壶位于所述流道板的上部。
可选地,所述水壶与所述流道板形成安装台阶位,所述安装台阶位处于所述流道板背离所述冷媒组件的一侧,所述水冷组件还包括泵体,所述泵体安装于所述安装台阶位,并连通于所述流道板。
可选地,所述水冷组件还包括多通水阀,所述多通水阀连通于所述流道板,并位于所述水壶和/或所述流道板的侧部,所述多通水阀用以连通所述车辆的待换热组件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中的一者,所述泵体用以连通所述待换热组件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中的另一者。
可选地,所述水冷组件包括两个所述泵体,两个所述泵体通过所述多通水阀分别连通两个所述待换热组件形成两个水冷回路,所述多通水阀还连通于另一所述待换热组件形成另一水冷回路,所述多通水阀能够切换多个所述水冷回路的连通性。
可选地,所述水壶设有至少一个容置腔,所述容置腔能够连通于所述流道板,用以容置水冷液,所述水壶对应所述容置腔还设有液位检测器,所述液位检测器用以检测所述容置腔内的水冷液的液位。
可选地,所述冷媒组件还包括储液器和冷媒阀,所述储液器和所述冷媒阀位于所述冷媒板和所述卧式压缩机之间,并沿所述卧式压缩机的轴向分布,所述储液器的上下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冷媒板和所述卧式压缩机。
可选地,所述冷媒阀包括膨胀阀,以及电磁阀和/或单向阀。
可选地,两个所述换热器分别抵接于所述储液器的相对两侧。
可选地,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防护罩,所述水冷组件和所述冷媒组件安装于所述防护罩内。
可选地,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探测器,所述探测器用以探测所述防护罩内的冷媒或水冷液。
可选地,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隔振件,所述隔振件设于所述防护罩与所述水冷组件或所述冷媒组件之间,和/或,所述隔振件设于所述防护罩,用以安装在所述车辆的车身。
可选地,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于所述冷媒组件和所述水冷组件,用以控制所述冷媒组件和所述水冷组件的运行。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设有连接端口,所述连接端口用于电连接于所述车辆的控制系统。
可选地,所述水冷组件和所述冷媒组件均设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器,用以检测水冷液或冷媒的参数。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前述热管理装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将水冷组件设置在冷媒组件的上部,并将水壶配置在水冷组件的上部,使得水壶和卧式压缩机分处于上下两侧,促使热管理装置的重心趋于竖向中部,提升了热管理装置在车辆上的紧凑性、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同时,在垂直于卧式压缩机的方向上,压缩机的两侧分设有换热器,使得两个换热器能够以卧式压缩机为支点,平衡两者之间的重力,使得热管理装置的重心能够水平居中,从而提升了热管理装置的紧凑性和稳定性,以更好地满足车辆的运行路况要求,如此,本方案提升了热管理装置的紧凑性和稳定性,进而减少热管理装置的体积,便于技术人员在车辆上布置热管理装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热管理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热管理装置一实施例中水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热管理装置一实施例中冷媒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热管理装置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热管理装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4,该热管理装置应用于车辆,热管理装置包括:
水冷组件,水冷组件包括位于上部的水壶110,水冷组件用以对车辆进行温度控制;
冷媒组件,处于水冷组件的下部,冷媒组件包括卧式压缩机210;以及
两个换热器240,在垂直于卧式压缩机210的轴向的方向上,两个换热器240分设于卧式压缩机210的两侧,换热器240内设有两组独立的换热流路,两组换热流路分别连通冷媒组件和水冷组件。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将水冷组件设置在冷媒组件的上部,并将水壶110配置在水冷组件的上部,使得水壶110和卧式压缩机210分处于上下两侧,促使热管理装置的重心趋于竖向中部,提升了热管理装置在车辆上的紧凑性、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同时,在垂直于卧式压缩机210的方向上,压缩机的两侧分设有换热器240,使得两个换热器240能够以卧式压缩机210为支点,平衡两者之间的重力,使得热管理装置的重心能够水平居中,从而提升了热管理装置的紧凑性和稳定性,以更好地满足车辆的运行路况要求,如此,本方案提升了热管理装置的紧凑性和稳定性,进而减少热管理装置的体积,便于技术人员在车辆上布置热管理装置。
其中,水冷组件对车辆的待换热组件进行温度控制,待换热组件可以是车辆的电机系统和车机系统形成的电驱系统、电池系统、成员舱内的温控系统或除湿系统、空调箱系统和前端模块等,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水冷组件外连通有水冷流路,水冷流路流经待换热组件,并与水冷组件内的流通形成水冷回路,连通一换热器240的水冷回路用于对乘员舱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连通另一换热器240的水冷回路用于对电池系统的温度和乘员舱内的温度及湿度进行控制,其余的水冷回路可以流经独立设置的舱外散热器和电驱系统,以对电驱系统中的电机系统、车机系统进行温度控制,以使车辆的各个功能系统达到良好的运行状态,保障司乘人员的驾驶和乘坐舒适度,同时也保障车辆的运行稳定及可靠。当然,对于以上未列举的待换热组件,本方案中热管理装置亦可对其进行温度调节或湿度调节,或者,将以上多个水冷流路进行串联或并联连通,以使一水冷回路能够在与冷媒组件进行热交换的情况下,也利用另一水冷回路的构件实现散热、降温或除湿等效果,从而提升热管理装置的功能集成,进一步降低热管理装置的体积和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水冷组件集成了水冷回路的换热和驱动功能,冷媒组件内形成了冷媒回路,水冷回路与冷媒回路在换热器240处进行热交换,两个换热器240均与卧式压缩机210处于下部,两个换热器240分别进行热端和冷端的热交换,以使水冷组件能够分别对车辆的待换热组件进行降温和升温,以维持车辆处于良好的温况,保障司乘人员的舒适性和车辆运行的稳定性。不失一般性,换热器240与卧式压缩机210并列连接于冷媒板250,如此,两个换热器240可以处于卧式压缩机210的同一侧,或者,两个换热器240也可上下分布,一个对应水冷组件设置,另一个对应冷媒组件设置。另外,在垂直于卧式压缩机210的轴向做截面,该截面的任意方向即为垂直于卧式压缩机210的轴向的方向,参照该截面上的水平方向,即为卧式压缩机210的宽度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换热器240沿卧式压缩机210的宽度方向分布。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4,水冷组件包括可连通水壶110的流道板140,冷媒组件还包括连通于卧式压缩机210的冷媒板250,冷媒板250和流道板140贴合层叠,两组换热流路分别连通于冷媒板250和流道板140,水壶110位于流道板140的上部。能够理解,流道板140内流动有水冷组件中的水冷液,水冷液自流道板140进入换热器240中的一换热流路与另一换热流路中流动的来自冷媒组件的冷媒进行热交换,而后再经流道板140或直接进入水冷流路,实现对待换热组件的温度控制,同理,冷媒回路中的冷媒自冷媒板250进入换热器240对应的换热流路后,与另一换热流路中流动的来自水冷组件的水冷液进行热交换,而后再经冷媒板250或直接回流至冷媒组件中的卧式压缩机210,实现冷媒循环,保障热管理装置对车辆进行温度控制的热源动力的稳定性。如此,将冷媒板250和流道板140贴合层叠,不仅保障了冷媒组件和水冷组件的热交换效率,也降低了热管理装置在竖向的高度,提升了热管理装置的紧凑性,减低其所占据的空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器240也可以夹设在流道板140和冷媒板250之间,或者,冷媒组件和水冷组件分别通过管路直接连通换热器240中的换热流路。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4,水壶110连通于流道板140,并位于流道板140的上部。能够理解到,水冷组件设于冷媒组件的上部,将水壶110配置在流道板140的上部,则可使水壶110配置在水冷组件的上侧位置,从而将水壶110处于热管理装置的上侧,如此,能够保障水壶110为水冷组件内的流通补充水冷液或回收多余的水冷液,从而维持水冷组件所处的水冷回路的稳定性和能效,再者,将水壶110配置在流道板140的上部,除适用重力作用维持水冷回路的能效外,也通过增加了水壶110的支撑面,在热管理装置安装于车身后,提升了水壶110的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3,水壶110与流道板140形成安装台阶位,安装台阶位处于流道板140背离冷媒组件的一侧,水冷组件还包括泵体130,泵体130安装于安装台阶位,并连通于流道板140。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台阶位和水壶110沿卧式压缩机210的轴向分布,水壶110和泵体130均能安装于流道板140的上部,也即流道板140背离冷媒组件的一侧,如此,使得热管理装置的重心更好地趋于中心位置,并充分利用了热管理装置的空间,提升了热管理装置的紧凑性,另外,泵体130在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震动,以流道板140做泵体130的支撑结构,能够减少泵体130的传递,提升热管理装置在车辆上的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水壶110和泵体130的分布方向相交或垂直于卧式压缩机210的轴向,或者,泵体130设于水壶110的侧面。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4,水冷组件还包括多通水阀120,多通水阀120连通于流道板140,并位于水壶110和/或流道板140的侧部,多通水阀120用以连通车辆的待换热组件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中的一者,泵体130用以连通待换热组件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中的另一者。需要说明的是,多通水阀120需要通过管路与待换热组件连通,并且,车辆的待换热组较多,比如电池系统、电机系统、车机系统、舱内系统等,使得多通水阀120需要连通的管路也较多,如此,将多通水阀120设置于水壶110或流道板140或两者的共同侧部,既保障多通水阀120对水冷回路的调控,也为多通水阀120与管路的连通提供了空间,便于热管理装置的安装和使用。不失一般性,多通水阀120、泵体130、水壶110、流道板140之间的连接处均采用固定连接,以使水冷组件形成整体模块,而后,利用流道板140上的接口连接于换热器240,从而组装出热管理装置,提升了热管理装置的组装便利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多通水阀120也可以设置在上述安装台阶位。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4,水冷组件包括两个泵体130,两个泵体130通过多通水阀120分别连通两个待换热组件形成两个水冷回路,多通水阀120还连通于另一待换热组件形成另一水冷回路,多通水阀120可切换多个水冷回路的连通性。可以理解,在热管理装置运行过程中,多个水冷回路中的至少一条水冷回路需要流通,而对于不同环境和用户需求,会运行不同的水冷回路,比如,冬天时,需要导通流经电池系统和舱内的水冷回路,夏天时,需要导通流经电机系统和舱内的水冷回路,如此,通过控制多通水阀120内的流道,以使某些水冷回路能够循环流动,某些水冷回路在多通水阀120处断开,以适应当前的环境和用户需求,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便利性,同样的,相对于将多个水冷回路独立设置而言,设置多通水阀120控制多个水冷回路的连通性的方式,提升了热管理装置的集成度,进而减少热管理装置所占据的空间,提升了稳定性和紧凑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水冷回路可以独立设置,仅共用流道板140和换热器240。
不失一般性,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4,水冷回路至少具有两条,两个换热器240分别配置为蒸发器和冷凝器,此时,流经蒸发器的水冷液的温度降低,流经冷凝器的水冷液的温度升高,能够理解到,这两个水冷回路之间应避免互相干扰,如此,流道板140内对应设有独立的流道,分别连通两个换热器240中的某一换热流道。同理,冷媒回路中也具有流经蒸发器和冷凝器的管段,两个管段之前也应避免互相干扰,如此,冷媒板250内也对应设有独立的流道,分别连通两个换热器240中的另一换热流道。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4,水壶110设有至少一个容置腔,容置腔能够连通于流道板140,用以容置水冷液,水壶110对应容置腔还设有液位检测器,液位检测器用以检测容置腔内的水冷液的液位。可以理解,当某一水冷回路中的水冷液缺少或者过多时,水壶110中的水冷液可以补充至该水冷回路中,或者,该水冷回路中的水冷液可以部分回流至水壶110,以保障该水冷回路进行热交换的效率,在此情况下,在水壶110内设置液位检测器,能够实时监测水壶110内的水冷液的液量,当液量过少时,则需要及时补充水冷液,当液量过多时,则排出水冷液或提醒查看热管理装置是否出现故障。特别地,对于不同的水冷回路,水壶110内可以设置不同的容置腔,以对不同的水冷回路进行水冷液的补充和回收。不失一般性,通过多通水阀120的控制,在多个水冷回路从隔断切换至连通时,某水冷回路的水冷液的量会变化较大,此时,通过液位检测器检测容置腔内的液位,以对应当前连通的水冷回路的运行情况,从而便于判断热管理装置是否正常运行或准确提示故障原因。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多个水壶110,以分别对不同的水冷回路进行水冷液的补充或回收。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和图4,冷媒组件还包括储液器220和冷媒阀230,储液器220和冷媒阀230位于冷媒板250和卧式压缩机210之间,并沿卧式压缩机210的轴向分布,储液器220和冷媒阀230均分别连通冷媒板250和卧式压缩机210。可以理解,卧式压缩机210、储液器220、冷媒板250、一换热器240、冷媒阀230、另一换热器240、卧式压缩机210实现冷媒循环,储液器220包含储液腔、分液腔、回液管、过滤器和干燥剂,其中,储液腔、分液腔用于储存系统中不参与循环的多余制冷剂液体,过滤器、干燥剂用于保障冷媒的饱和度,回液管用于保障冷媒能够顺利回流至卧式压缩机210,从而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对应的,冷媒板250内设有供冷媒自冷媒板250进入一换热器240的流路,具有供冷媒自一换热器240经冷媒阀230进入另一换热器240的流路,以及具有供冷媒自换热器240进入储液器220中回液管的流路,从而保障冷媒循环的正常运行。如此,将储液器220和冷媒阀230设置在冷媒板250和卧式压缩机210之间,即可保障冷媒循环的正常运行,也降低了热管理装置占据的空间,提升了热管理装置的紧凑性和稳定性。不失一般性,卧式压缩机210的进液口处设有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包含进口、回气管、气液分离腔、安装固定组件,实现对进卧式压缩机210之前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的作用,防止卧式压缩机210吸液产生液击等可靠性风险。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储液器220也可以设于卧式压缩机210的侧部,冷媒阀230设于冷媒板250的侧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和图4,两个换热器240分别抵接于储液器220的相对两侧。需要说明的是,两个换热器240均固定连接于冷媒板250的下方,并将储液器220夹设于两个换热器240之间,如此,既提升了热管理装置的紧凑性,也利用两个换热器240对储液器220的固定作用,提升热管理装置的整体性,从而保障热管理装置在车辆上的稳定性。不失一般性,卧式压缩机210可以通过储液器220对上部的水冷组件、冷媒板250和换热器240进行支撑,也可以并列于储液器220设置单独的支撑结构,对上部的水冷组件、冷媒板250和换热器240进行支撑,以保障热管理装置的稳定性。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300,冷媒板250、换热器240、储液器220、卧式压缩机210、冷媒阀230的连接处均采用固定连接,以使冷媒组件形成整体模块,再与水冷组件连接,从而组装出热管理装置,提升了热管理装置的组装便利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换热器240也可以与储液器220间隔设置,或者,换热器240和储液器220对应卧式压缩机210的不同轴向位置。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3和图4,冷媒阀230包括膨胀阀和电磁阀,或,膨胀阀和单向阀,或,膨胀阀、电磁阀和单向阀。可以理解,膨胀阀负责对冷媒流道的冷媒流量、压力进行节流控制,实现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温度需求;电磁阀负责对冷媒流道的通断,以配合冷媒板250或是储液器220中各种流道的切换,从而控制冷媒流道中各分路的通断,适应当前的工作模式,比如,以换热器240可以集成有冷凝器和储液干燥器、过冷器,某一工作模式下,电磁阀控制冷媒通过冷凝器,而不通过储液干燥器及过冷器,在另一工作模式下,电磁阀控制冷媒均通过冷凝器、储液干燥器和过冷器,实现不同温度的控制,满足当前的需求的同时,也降低了能耗;单向阀则作为冷媒流动方向的控制阀,仅运行冷媒单向流通,适应冷媒板250和换热器240中的换热流路,保障某一工作模式下,避免冷媒逆流,从而保障冷媒回路的正常运行。如此,通过将冷媒阀230配置成上述阀体,提升了冷媒回路与工作模式的对应性,降低了能耗的同时,也提升了热管理装置的集成度和紧凑性,进而降低热管理装置的体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冷媒阀230也可以仅配置为膨胀阀。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4,热管理装置还包括防护罩510,水冷组件和冷媒组件安装于防护罩510内。可以理解,防护罩510将水冷组件和冷媒组件包裹在内,以避免外部环境的构件对水冷组件和冷媒组件造成损伤,同时也提升了热管理装置的整体性,便于运输、安装和维护。不失一般性,防护罩510上开设有多个连通口,以使水冷组件能够通过连通口与车辆的待换热组件连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热管理装置也可以直接将水冷组件和冷媒组件裸露地安装于车辆上。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4,热管理装置还包括探测器530,探测器530用以探测防护罩510内的冷媒或水冷液。如此,当水冷组件中的水冷液泄漏,或是,冷媒组件中的冷媒泄漏时,探测器530均可以探测到泄漏在外的水冷液和冷媒,以提醒用户及时识别热管理装置中出现的泄漏问题,从而能够及时维护,保障热管理装置的使用稳定性。具体地,探测器530在具有冷媒和水冷液探测功能外,还可以具有温度、压力等功能,以判断热管理装置运行的环境和运行状态是否可控,从而给用户发出预警。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4,热管理装置还包括隔振件520,隔振件520设于防护罩510与水冷组件或冷媒组件之间,或者,隔振件520设于防护罩510,用以安装在车辆的车身,或者,在防护罩510和水冷组件或冷媒组件之间,以及防护罩510和车身之间均安装有隔振件520。如此,在车辆运行的过程中,隔振件520能够降低振动对热管理装置的影响,并避免热管理装置因振动而损坏,从而保障热管理装置的运行稳定性。具体地,隔振件520包括支撑架和阻尼垫,支撑架对热管理水冷组件和冷媒组件提供支撑作用,以使热管理装置能够固定安装于车身,阻尼垫能够吸收振动的能量,降低振动对热管理装置的影响。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和图4,热管理装置还包括控制器300,控制器300电连接于冷媒组件和水冷组件,用以控制冷媒组件和水冷组件的运行。可以理解,控制器300与卧式压缩机210、泵体130、多通水阀120、各个探测器530和传感器400等均控制连接,在运行模式上,控制器300控制多通阀以切换不同的水冷回路,实现对不同的待换热组件进行换热,适配当前用户和环境需求,从而保障车辆的运行稳定性和司乘人员的乘坐舒适性,在检测热管理装置的运行状况上,控制器300能够根据探测器530、传感器400的信号,控制出现状况的水冷回路断开运行,以切换至次要合适当前环境和需求的水冷回路,或者停止卧式压缩机210和泵体130的运行,并向用户发出维修提示,降低热管理装置损坏程度。不失一般性,控制器300通过线束与多通水阀120、冷媒阀230、探测器530和各个传感器400连接,保障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此,将热管理装置的控制零部件均集成在控制器300中,提升了热管理装置的集成度和紧凑性,既便于对控制器300的维护,也便于将控制器300与外部控制系统的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和图4,控制器300设有连接端口310,连接端口310用于电连接于车辆的控制系统。可以理解,热管理装置的控制器300通过连接口与车机系统联动,以提升车机系统的控制整体性,从而更好地适应车辆当前所处的环境和用户需求,并且,通过连接端口310与车机系统连接,便于热管理装置的拆装和维护。具体地,连接端口310可以集成多个连接部,也可以仅配置成一个连接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300也可以通过线束直接电连接于车机系统。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4,水冷组件和冷媒组件均设有传感器400,传感器400电连接于控制器300,用以检测水冷液或冷媒的参数。具体而言,水冷组件中的传感器400可以设置于流道板140与换热器240的接口处,以精确地检测水冷液经换热器240换热后的换热效果,从而控制多通水阀120对不同的水冷回路进行切换,以适应当前的环境和用户需求,即匹配不同的工作模式,或者,水冷组件的传感器400也可以设置于多通水阀120内,以检测多通水阀120在切换不同水冷回路的准确性,保障当前流通的水冷回路能够配对预设的工作模式;同理,冷媒组件中的传感器400可以设置于换热器240与冷媒板250的接口处,以精确地检测冷媒经换热器240换热后的换热效果,从而控制冷媒阀230在不同模式下调节冷媒流动的压力、流量和流动方向,以适应当前的工作模式,或者,冷媒组件中的传感器400也可以设置在储液器220或气液分离器的入口处,以检测当前冷媒的压力和温度,既可判断当前冷媒的状态是否在预期内,也在冷媒回路中形成反馈机制,保障冷媒组件的运行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传感器400能够检测其所在回路中水冷液或冷媒的温度、压力等参数,传感器400对应的配置为温度传感器400、压力传感器400或温压传感器400等。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热管理装置,该热管理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该热管理装置的水冷组件能够促进水冷液流经由电机系统和车机系统形成的电驱系统、电池系统、成员舱内的温控系统或除湿系统等,对于以上未列举的车辆的功能系统,本方案中水冷组件亦可对其进行温度调节或湿度调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热管理装置,应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装置包括:
水冷组件,所述水冷组件包括水壶、两个泵体、多通水阀和流道板,所述流道板能够连通所述水壶,所述水壶位于所述流道板上部,所述水壶与所述流道板形成安装台阶位,两个所述泵体安装于所述安装台阶位,并连通于所述流道板,所述多通水阀连通于所述流道板,并位于所述水壶和/或所述流道板的侧部,所述多通水阀用以连通所述车辆的待换热组件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中的一者,所述泵体用以连通所述待换热组件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中的另一者,两个所述泵体通过所述多通水阀分别连通两个所述待换热组件形成两个水冷回路,所述多通水阀还连通于另一所述待换热组件形成另一水冷回路,所述多通水阀能够切换多个所述水冷回路的连通性,所述水冷组件用以对所述车辆进行温度控制;
冷媒组件,处于所述水冷组件的下部,所述冷媒组件包括卧式压缩机,所述冷媒组件还包括连通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冷媒板,所述冷媒板和所述流道板贴合层叠,所述安装台阶位处于所述流道板背离所述冷媒组件的一侧;以及
两个换热器,在垂直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轴向的方向上,两个所述换热器分设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两侧,所述换热器内设有两组独立的换热流路,两组所述换热流路分别连通于所述冷媒板和所述流道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壶设有至少一个容置腔,所述容置腔能够连通于所述流道板,用以容置水冷液,所述水壶对应所述容置腔还设有液位检测器,所述液位检测器用以检测所述容置腔内的水冷液的液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组件还包括储液器和冷媒阀,所述储液器和所述冷媒阀位于所述冷媒板和所述卧式压缩机之间,并沿所述卧式压缩机的轴向分布,所述储液器的上下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冷媒板和所述卧式压缩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阀包括膨胀阀,以及电磁阀和/或单向阀;
和/或,两个所述换热器分别抵接于所述储液器的相对两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防护罩,所述水冷组件和所述冷媒组件安装于所述防护罩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探测器,所述探测器用以探测所述防护罩内的冷媒或水冷液;
和/或,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隔振件,所述隔振件设于所述防护罩与所述水冷组件或所述冷媒组件之间,和/或,所述隔振件设于所述防护罩,用以安装在所述车辆的车身。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于所述冷媒组件和所述水冷组件,用以控制所述冷媒组件和所述水冷组件的运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设有连接端口,所述连接端口用于电连接于所述车辆的控制系统;
和/或,所述水冷组件和所述冷媒组件均设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器,用以检测水冷液或冷媒的参数。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的所述热管理装置。
CN202410488644.3A 2024-04-23 2024-04-23 热管理装置和车辆 Active CN1180892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88644.3A CN118089274B (zh) 2024-04-23 2024-04-23 热管理装置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88644.3A CN118089274B (zh) 2024-04-23 2024-04-23 热管理装置和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89274A CN118089274A (zh) 2024-05-28
CN118089274B true CN118089274B (zh) 2024-07-09

Family

ID=91158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488644.3A Active CN118089274B (zh) 2024-04-23 2024-04-23 热管理装置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89274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79712A (zh) * 2022-07-07 2022-10-1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纯电动汽车热管理集成模块及方法
CN116619980A (zh) * 2023-06-20 2023-08-2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以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8577453U (zh) * 2022-11-09 2023-03-07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集成系统及车辆
CN218367328U (zh) * 2022-11-09 2023-01-24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79712A (zh) * 2022-07-07 2022-10-1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纯电动汽车热管理集成模块及方法
CN116619980A (zh) * 2023-06-20 2023-08-2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以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89274A (zh) 2024-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36957A1 (zh) 用于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以及基于该系统的热管理方法
CN111746225B (zh) 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它的电动汽车
JP5336467B2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冷却装置
CN107351627B (zh) 汽车热管理系统和电动汽车
CN218577453U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集成系统及车辆
EP4303044A1 (en) Integrated thermal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13580871B (zh) 车辆及其热管理系统
CN108417926B (zh) 动力电池组件及电动汽车
CN118089274B (zh) 热管理装置和车辆
CN113246687A (zh) 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和车辆
CN218986288U (zh) 热管理模块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367328U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1834694A (zh) 用于冷却车辆电池的装置
CN116215186A (zh) 车载热循环系统和车辆
JP2022505576A (ja) 着脱可能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を冷却するための冷却システムを備えた電気自動車又はハイブリッド車
CN219903987U (zh) 热管理集成系统和车辆
CN221315728U (zh) 一种冷却装置
CN220053437U (zh) 热管理模块和车辆
CN218367333U (zh) 水箱和换热器集成组件、热管理集成模块及其系统和车辆
CN219806683U (zh) 自由组合式热管理单元及车辆
US20240140271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module
CN118046710A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集成系统及车辆
CN219706605U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9856733U (zh) 车载热循环系统和车辆
WO2024135250A1 (ja) 冷媒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