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61729A - 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及间接式热泵系统 - Google Patents

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及间接式热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61729A
CN118061729A CN202410347274.1A CN202410347274A CN118061729A CN 118061729 A CN118061729 A CN 118061729A CN 202410347274 A CN202410347274 A CN 202410347274A CN 118061729 A CN118061729 A CN 1180617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water pump
inlet
outlet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34727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铎
穆景阳
余兆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taisi Thermal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taisi Thermal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taisi Thermal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taisi Thermal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34727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61729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61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617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及间接式热泵系统。该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包括壳体、流道盖板、冷却液处理组件、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壳体和流道盖板密封连接形成多个流道。冷却液处理组件包括冷水单元、热水单元、第一连通腔、第二连通腔和阀芯;冷水单元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热水单元包括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第一连通腔连通第一腔室的出口和第三腔室的出口,第二连通腔连通第二腔室的进口和第四腔室进口,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内均设置有阀芯,阀芯能分别控制第一连通腔和第二连通腔的通断。该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简化了连接管路的布置,提高了系统的控制效率和运行可靠性。

Description

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及间接式热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及间接式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系统中间接式热泵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间接式热泵系统的主要挑战在于冷却液回路的设计,其设计难度由整车负载需求复杂性造成。
通常整车对于汽车热泵空调提出了许多的负载需求,负载数量较多,并且车型配置(单空调箱、前后空调箱)、空调箱取暖方式(空气PTC、暖芯)等等造成负载搭配灵活多变。不同类型的负载往往具有不同的需求,如乘客舱和电池包,既需要冷源冷却、也需要热源加热;不同负载间连接方式不同,或并联或串联;负载间还可能组装小循环。而这些负载均需要通过冷却液流动换热吸收或者放出热量来满足需求,这导致间接式热泵系统中冷却液回路设计极其复杂,负载间的连接管路布置繁琐,增加了系统的装配难度,降低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因此,亟需提出一种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及间接式热泵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其集成了流道、水泵和控制阀,简化了间接式热泵系统中连接管路的布置,提高了系统的控制效率和运行可靠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包括:
壳体和流道盖板,所述流道盖板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并形成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所述流道盖板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冷水进口、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冷水出口、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的热水进口和与所述第四流道连通的热水出口;所述冷水进口和所述冷水出口用于与冷却器连接,所述热水进口和所述热水出口用于与水冷冷凝器连接;
冷却液处理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包括冷水单元、热水单元、第一连通腔、第二连通腔和阀芯;所述冷水单元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热水单元包括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第一连通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的出口和所述第三腔室的出口,所述第二连通腔连通所述第二腔室的进口和所述第四腔室进口,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内均设置有所述阀芯,所述阀芯能分别控制所述第一连通腔和所述第二连通腔的通断,所述第一连通腔和所述第二连通腔用于连接负载;所述第一腔室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腔室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三腔室的进口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所述第四腔室的出口与所述第四流道连通;
第一水泵,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冷水进口与所述第一水泵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水泵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
第二水泵,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热水进口与所述第二水泵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水泵的出口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二水泵位于所述冷却液处理组件的同侧,并且并列设置。
可选地,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上设有与所述冷水进口连通的第一接入孔和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一排出孔,所述第一水泵密封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水泵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接入孔连通,所述第一水泵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排出孔连通;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上设有与所述热水进口连通的第二接入孔和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的第二排出孔,所述第二水泵密封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水泵的进口与所述第二接入孔连通,所述第二水泵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排出孔连通。
可选地,在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周向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在所述第一水泵的外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的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将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在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周向设有多个第三连接孔,在所述第二水泵的外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孔一一对应的第四连接孔,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三连接孔和所述第四连接孔将所述第二水泵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第一安装槽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水泵与所述第二安装槽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可选地,所述壳体上还设有通道,所述第一连通腔的出口和所述通道的进口用于连接电机;所述壳体和所述流道盖板之间还具有第五流道和第六流道,所述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五流道连通,所述第六流道与所述第二连通腔的进口连通;所述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还包括第三水泵,所述第三水泵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三水泵的进口与所述第五流道连通,所述第三水泵的出口与所述第六流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上设有与所述第五流道连通的第三接入孔和与所述第六流道连通的第三排出孔,所述第三水泵密封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槽,并且所述第三水泵的进口与所述第三接入孔连通,所述第三水泵的出口与所述第三排出孔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通腔的进口处设有第一水温传感器;和/或,所述第一连通腔的出口处设有第二水温传感器。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通腔和所述第二连通腔均设有多个,所述第一连通腔和所述第二连通腔一一对应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间接式热泵系统,包括冷却器、水冷冷凝器和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冷水出口与所述冷却器的进口连通,所述冷却器的出口与冷水进口连通,热水出口与所述水冷冷凝器的进口连通,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出口与热水进口连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包括壳体、流道盖板、冷却液处理组件、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该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集成了冷却液处理组件、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并通过壳体和流道盖板形成的流道实现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与冷却液处理组件之间的连接,省去了多个连接管路,进而简化了管路布置,并且由于将冷却液处理组件、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集成在一起,既便于间接式热泵系统的安装,又能够减小占用空间。
该冷却液处理组件通过设置第一连通腔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通过第二连通腔连通第二腔室和第四腔室,并通过阀芯控制第一连通腔和第二连通腔的通断,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控制只有冷水或只有热水流出第一连通腔的出口,或控制冷水和热水中和后流出第一连通腔的出口,即该冷却液处理组件将冷水单元和热水单元集成在一起,能够实现三种模式的换热,简化了冷媒管路,管路连接简单,减少了管路控制阀的使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间接式热泵系统,包括冷却器、水冷冷凝器和上述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该间接式热泵系统由于采用了上述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管路布置简单,装配难度较低,运行可靠性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中流道盖板与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中壳体与阀芯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中壳体与第一水泵、第二水泵和第三水泵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的原理图。
图中:
100、壳体;110、第一流道;120、第二流道;130、第三流道;140、第四流道;150、第五流道;160、第六流道;170、第一安装槽;171、第一连接孔;172、第一接入孔;173、第一排出孔;180、第二安装槽;181、第三连接孔;182、第二接入孔;190、第三安装槽;191、第五连接孔;192、第三接入孔;
200、流道盖板;210、冷水进口;220、冷水出口;230、热水进口;240、热水出口;
300、冷却液处理组件;310、第一腔室;320、第二腔室;330、第三腔室;340、第四腔室;350、第一连通腔;360、第二连通腔;370、阀芯;
400、第一水泵;410、第二连接孔;420、第一密封圈;
500、第二水泵; 510、第四连接孔; 520、第二密封圈;
600、第三水泵; 610、第六连接孔; 620、第三密封圈;
700、第一水温传感器;
800、冷却器;900、水冷冷凝器;1000、电机;1100、电池;1200、暖芯;1300、冷芯;1400、散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其集成了流道、水泵和控制阀,简化了间接式热泵系统中连接管路的布置,提高了系统的控制效率和运行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1-图6所示,该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包括壳体100、流道盖板200、冷却液处理组件300、第一水泵400和第二水泵500。
其中,流道盖板200与壳体100密封连接,并形成第一流道110、第二流道120、第三流道130和第四流道140,流道盖板200上还设有与第一流道110连通的冷水进口210、与第二流道120连通的冷水出口220、与第三流道130连通的热水进口230和与第四流道140连通的热水出口240。冷水进口210和冷水出口220用于与冷却器800连接,热水进口230和热水出口240用于与水冷冷凝器900连接。
冷却液处理组件300设置在壳体100内,包括冷水单元、热水单元、第一连通腔350、第二连通腔360和阀芯370。冷水单元包括第一腔室310和第二腔室320,热水单元包括第三腔室330和第四腔室340,第一连通腔350连通第一腔室310的出口和第三腔室330的出口,第二连通腔360连通第二腔室320的进口和第四腔室340进口,第一腔室310、第二腔室320、第三腔室330和第四腔室340内均设置有阀芯370,阀芯370能分别控制第一连通腔350和第二连通腔360的通断。第一腔室310的进口与第一流道110连通,第二腔室320的出口与第二流道120连通,第三腔室330的进口与第三流道130连通,第四腔室340的出口与第四流道140连通。
第一水泵400安装于壳体100,冷水进口210与第一水泵400的进口连通,第一水泵400的出口与第一流道110连通。
第二水泵500安装于壳体100,热水进口230与第二水泵500的进口连通,第二水泵500的出口与第三流道130连通。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连通腔350和第二连通腔360用于连接负载,例如电机1000、电池1100、暖芯1200、冷芯1300等。
该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集成了第一水泵400、第二水泵500以及冷却液处理组件300,能够简化间接式热泵系统的安装,并且使得间接式热泵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减少了占用空间。通过设置壳体100和流道盖板200形成第一流道110、第二流道120、第三流道130和第四流道140来实现第一水泵400和第二水泵500与第一腔室310、第二腔室320、第三腔室330和第四腔室340的连通,省去了管路连接结构,实现了简化管路布置的目的,也降低了间接式热泵系统的装配难度,节省了装配时间,还降低了连接处泄露的风险,提高了间接式热泵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通过第一水泵400和第二水泵500,能够为冷水和热水的流动提供动力,以实现负载与冷水或热水之间的换热,使负载能够在最佳的温度下工作,同时降低能耗。
并且,该冷却液处理组件300集成了冷水单元和热水单元,通过阀芯370控制第一连通腔350和第二连通腔360的通断,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控制只有冷水或只有热水流出第一连通腔350的出口,或控制冷水和热水中和后流出第一连通腔350的出口,以实现三种模式的换热,简化了冷媒管路,管路连接简单,减少了管路控制阀的使用。并且,当冷水和热水同时流出时,阀芯370转动还能够控制不同冷水和热水的流量,从而调节流经负载的冷媒的温度,满足不同负载的换热需求,从而提高负载的性能,降低功耗。
可选地,流道盖板200和壳体100可以通过热板焊接的方式密封连接,也可以采用超声波、摩擦焊等方式实现密封连接。
可选地,第一连通腔350的出口和第二连通腔360的入口均可以设置成快接接头的结构,便于负载的快速连接。还可以通过设置橡胶垫等密封件实现连接处的密封。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5,第二连通腔360的进口处设有第一水温传感器700。通过设置第一水温传感器700,能够对流出负载的冷媒的温度进行监测,从而根据需要调节第一水泵400或第二水泵500的功率,以及阀芯370的开度,以实现对冷却液的动态监测和调节,使各负载处在最佳的工作温度,达到降低能耗的效果。
当然,也可以在第一连通腔350的进口处设置第二水温传感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通腔350的进口处设有第二水温传感器,第二连通腔360的进口处设有第一水温传感器700。
进一步地,为了使该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能够连接更多的负载,设置多个第一连通腔350和多个第二连通腔360,第一连通腔350和第二连通腔360一一对应设置。每一对对应的第一连通腔350和第二连通腔360用于连接一个负载。
可选地,第一连通腔350设置在第一腔室310远离第二腔室320,以及第三腔室330远离第四腔室340的一侧,第二连通腔360设置在第二腔室320远离第一腔室310,以及第四腔室340远离第三腔室330的一侧,如此设置,能够使壳体100的结构更加紧凑,布置更加合理。
可选地,多个第一连通腔350和多个第二连通腔360均可以沿第一腔室310(第二腔室320或第三腔室330或第四腔室34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1和图4,第一水泵400和第二水泵500位于冷却液处理组件300的同侧,并且并列设置。这种布置方式既能够提高美观性,又便于水泵的组装。
可选地,继续参见图2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0上设有第一安装槽170,第一安装槽170上设有与冷水进口210连通的第一接入孔172和与第一流道110连通的第一排出孔173,第一水泵400密封安装于第一安装槽170,第一水泵400的进口与第一接入孔172连通,第一水泵400的出口与第一排出孔173连通。通过第一安装槽170将第一水泵400集成在壳体100上,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4,可以在壳体100沿第一安装槽170的周向设置多个第一连接孔171,在第一水泵400的外壳上设置与第一连接孔171一一对应的第二连接孔410,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一连接孔171和第二连接孔410将第一水泵400安装于第一安装槽170。可选地,第一连接件可以为螺栓,螺栓连接强度较高,安装与拆卸也较为方便。
可选地,继续参见图4,第一水泵400与第一安装槽170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420,通过第一密封圈420将第一水泵400密封安装在第一安装槽170内,避免冷却液流出。
可选地,继续参见图2和图4,壳体100上还设有第二安装槽180,第二安装槽180上设有与热水进口230连通的第二接入孔182和与第三流道130连通的第二排出孔,第二水泵500密封安装于第二安装槽180,第二水泵500的进口与第二接入孔182连通,第二水泵500的出口与第二排出孔连通。通过第二安装槽180将第二水泵500集成在壳体100上,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进一步地,可以在壳体100沿第二安装槽180的周向设置多个第三连接孔181,在第二水泵500的外壳上设置与第三连接孔181一一对应的第四连接孔510,第二连接件通过第三连接孔181和第四连接孔510将第二水泵500安装于第二安装槽180。可选地,第二连接件可以为螺栓,螺栓连接强度较高,安装与拆卸也较为方便。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4,第二水泵500与第二安装槽180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520。通过第二密封圈520将第二水泵500密封安装在第二安装槽180内,避免冷却液流出。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1、图2、图4和图6,壳体100上还设有通道,第一连通腔350的出口和通道的进口用于连接电机1000。壳体100和流道盖板200之间还具有第五流道150和第六流道160,通道的出口与第五流道150连通,第六流道160与第二连通腔360的进口连通。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还包括第三水泵600,第三水泵600安装于壳体100,第三水泵600的进口与第五流道150连通,第三水泵600的出口与第六流道160连通。通过设置第三水泵600,能够对与电机1000换热的冷却液提供动力。
可选地,继续参见图2和图4,壳体100上还设有第三安装槽190,第三安装槽190上设有与第五流道150连通的第三接入孔192和与第六流道160连通的第三排出孔,第三水泵600密封安装于第三安装槽190,并且第三水泵600的进口与第三接入孔192连通,第三水泵600的出口与第三排出孔连通。通过第三安装槽190将第三水泵600集成在壳体100上,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4,可以在壳体100沿第三安装槽190的周向设置多个第五连接孔191,在第三水泵600的外壳上设置与第五连接孔191一一对应的第六连接孔610,第三连接件通过第五连接孔191和第六连接孔610将第三水泵600安装于第三安装槽190。可选地,第三连接件可以为螺栓,螺栓连接强度较高,安装与拆卸也较为方便。
可选地,继续参见图4,第三水泵600与第三安装槽190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620,通过第三密封圈620将第三水泵600密封安装在第三安装槽190内,避免冷却液流出。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泵400、第二水泵500和第三水泵600均位于冷却液处理组件300的同侧,并且并列排布,布置合理,便于装配。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间接式热泵系统,该间接式热泵系统包括冷却器800、水冷冷凝器900和上述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冷水出口220与冷却器800的进口连通,冷却器800的出口与冷水进口210连通,热水出口240与水冷冷凝器900的进口连通,水冷冷凝器900的出口与热水进口230连通。
该间接式热泵系统由于采用了上述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管路布置简单,装配难度较低,运行可靠性较高。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6,该间接式热泵系统还包括电池1100、暖芯1200和冷芯1300,其中,电池1100、暖芯1200和冷芯1300分别对应连接一对第一连通腔350和第二连通腔360。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6,该间接式空调热泵系统还包括散热器1400,散热器1400的进口与第一连通腔350的出口连通,散热器1400的出口与电机1000的进口连通,该散热器1400用于为电机1000散热。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0)和流道盖板(200),所述流道盖板(200)与所述壳体(100)密封连接,并形成第一流道(110)、第二流道(120)、第三流道(130)和第四流道(140),所述流道盖板(200)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110)连通的冷水进口(210)、与所述第二流道(120)连通的冷水出口(220)、与所述第三流道(130)连通的热水进口(230)和与所述第四流道(140)连通的热水出口(240);所述冷水进口(210)和所述冷水出口(220)用于与冷却器(800)连接,所述热水进口(230)和所述热水出口(240)用于与水冷冷凝器(900)连接;
冷却液处理组件(30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内,包括冷水单元、热水单元、第一连通腔(350)、第二连通腔(360)和阀芯(370);所述冷水单元包括第一腔室(310)和第二腔室(320),所述热水单元包括第三腔室(330)和第四腔室(340),所述第一连通腔(350)连通所述第一腔室(310)的出口和所述第三腔室(330)的出口,所述第二连通腔(360)连通所述第二腔室(320)的进口和所述第四腔室(340)进口,所述第一腔室(310)、所述第二腔室(320)、所述第三腔室(330)和所述第四腔室(340)内均设置有所述阀芯(370),所述阀芯(370)能分别控制所述第一连通腔(350)和所述第二连通腔(360)的通断,所述第一连通腔(350)和所述第二连通腔(360)用于连接负载;所述第一腔室(310)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流道(110)连通,所述第二腔室(320)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流道(120)连通,所述第三腔室(330)的进口与所述第三流道(130)连通,所述第四腔室(340)的出口与所述第四流道(140)连通;
第一水泵(400),安装于所述壳体(100),所述冷水进口(210)与所述第一水泵(400)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水泵(400)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流道(110)连通;
第二水泵(500),安装于所述壳体(100),所述热水进口(230)与所述第二水泵(500)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水泵(500)的出口与所述第三流道(13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泵(400)和所述第二水泵(500)位于所述冷却液处理组件(300)的同侧,并且并列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00)上设有第一安装槽(170),所述第一安装槽(170)上设有与所述冷水进口(210)连通的第一接入孔(172)和与所述第一流道(110)连通的第一排出孔(173),所述第一水泵(400)密封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70),所述第一水泵(400)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接入孔(172)连通,所述第一水泵(400)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排出孔(173)连通;
所述壳体(100)上还设有第二安装槽(180),所述第二安装槽(180)上设有与所述热水进口(230)连通的第二接入孔(182)和与所述第三流道(130)连通的第二排出孔,所述第二水泵(500)密封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180),所述第二水泵(500)的进口与所述第二接入孔(182)连通,所述第二水泵(500)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排出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100)沿所述第一安装槽(170)的周向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171),在所述第一水泵(400)的外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71)一一对应的第二连接孔(410),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171)和所述第二连接孔(410)将所述第一水泵(400)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70);
在所述壳体(100)沿所述第二安装槽(180)的周向设有多个第三连接孔(181),在所述第二水泵(500)的外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孔(181)一一对应的第四连接孔(510),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三连接孔(181)和所述第四连接孔(510)将所述第二水泵(500)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18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泵(400)与所述第一安装槽(170)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420),所述第二水泵(500)与所述第二安装槽(180)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52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00)上还设有通道,所述第一连通腔(350)的出口和所述通道的进口用于连接电机(1000);所述壳体(100)和所述流道盖板(200)之间还具有第五流道(150)和第六流道(160),所述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五流道(150)连通,所述第六流道(160)与所述第二连通腔(360)的进口连通;
所述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还包括第三水泵(600),所述第三水泵(600)安装于所述壳体(100),所述第三水泵(600)的进口与所述第五流道(150)连通,所述第三水泵(600)的出口与所述第六流道(160)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上还设有第三安装槽(190),所述第三安装槽(190)上设有与所述第五流道(150)连通的第三接入孔(192)和与所述第六流道(160)连通的第三排出孔,所述第三水泵(600)密封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槽(190),并且所述第三水泵(600)的进口与所述第三接入孔(192)连通,所述第三水泵(600)的出口与所述第三排出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通腔(360)的进口处设有第一水温传感器(700);和/或,所述第一连通腔(350)的出口处设有第二水温传感器。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腔(350)和所述第二连通腔(360)均设有多个,所述第一连通腔(350)和所述第二连通腔(360)一一对应设置。
10.间接式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器(800)、水冷冷凝器(900)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冷水出口(220)与所述冷却器(800)的进口连通,所述冷却器(800)的出口与冷水进口(210)连通,热水出口(240)与所述水冷冷凝器(900)的进口连通,所述水冷冷凝器(900)的出口与热水进口(230)连通。
CN202410347274.1A 2024-03-26 2024-03-26 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及间接式热泵系统 Pending CN1180617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47274.1A CN118061729A (zh) 2024-03-26 2024-03-26 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及间接式热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47274.1A CN118061729A (zh) 2024-03-26 2024-03-26 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及间接式热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61729A true CN118061729A (zh) 2024-05-24

Family

ID=91097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47274.1A Pending CN118061729A (zh) 2024-03-26 2024-03-26 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及间接式热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6172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60144646A (ko) 전기자동차의 배터리 팩 열관리 장치 및 열교환 모듈
TWM574983U (zh) 電池組以及電池熱管理系統和車輛
CN212979863U (zh) 车辆用冷却水综合热管理装置
CN210744096U (zh) 集成式电池换热装置及电动汽车
CN108417926B (zh) 动力电池组件及电动汽车
CN117261544A (zh) 一种应用于混动车辆的集成热管理系统及混动车
CN118061729A (zh) 集成式冷热源切换装置及间接式热泵系统
CN217532612U (zh) 冷却液集成模块和车辆
CN116461284A (zh) 热管理模块
CN113883747B (zh) 冷媒换热装置及间接式热泵系统
CN113071285B (zh) 副水箱总成和热管理系统
CN113629311B (zh) 换热器、车载电池热管理系统、车辆及充电站
CN218805331U (zh) 流道板壳体、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20374224U (zh) 冷媒侧组件、热管理集成装置和车辆
CN219066943U (zh) 电池液冷结构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CN215284321U (zh) 集成式热管理组件及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19534643U (zh) 动力电池温控板及车辆
US20230415544A1 (en) Multi-channel cooling pipeline integration apparatus, thermal management integration module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17284049A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及热管理系统总成
CN219220568U (zh) 冷却系统和车辆
CN219076949U (zh) 增程式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16545651U (zh) 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919040U (zh) 电池包的下壳体组件、电池包及车辆
CN213948063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热交换模块
CN218505614U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