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74224U - 冷媒侧组件、热管理集成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冷媒侧组件、热管理集成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374224U CN220374224U CN202321737072.5U CN202321737072U CN220374224U CN 220374224 U CN220374224 U CN 220374224U CN 202321737072 U CN202321737072 U CN 202321737072U CN 220374224 U CN220374224 U CN 22037422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heat exchanger
- heat
- side assembly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JEGUKCSWCFPDGT-UHFFFAOYSA-N h2o 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O JEGUKCSWCFPDG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媒侧组件、热管理集成装置和车辆,所述冷媒侧组件包括:冷媒板、多个换热器,所述冷媒板具有冷媒流道;多个所述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冷媒板上,并连通所述冷媒流道,多个所述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冷媒板的同一侧。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媒侧组件,通过将多个换热器均安装于冷媒板的同一侧,并连通冷媒流道,可以提高冷媒侧组件的换热效率和集成效果,且利于减少和缩短连接线路,利于简化结构,提高紧凑性,便于装配和管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媒侧组件和具有该冷媒侧组件的热管理集成装置以及具有该冷媒侧组件或热管理集成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辆热管理系统的冷媒侧系统中一般包括多个换热器,多个换热器布置在不同的位置通过线束与冷媒板连接,而多个换热器分开布置不利于管理和空间布置,存在线路复杂且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冷媒侧组件,可以提高冷媒侧组件的换热效率和集成效果,且利于减少和缩短连接线路,利于简化结构,提高紧凑性,便于装配和管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热管理集成装置,包括前述的冷媒侧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冷媒侧组件或热管理集成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媒侧组件,包括:冷媒板、多个换热器,所述冷媒板具有冷媒流道;多个所述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冷媒板上,并连通所述冷媒流道,多个所述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冷媒板的同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媒侧组件,通过将多个换热器均安装于冷媒板的同一侧,并连通冷媒流道,可以提高冷媒侧组件的换热效率和集成效果,且利于减少和缩短连接线路,利于简化结构,提高紧凑性,便于装配和管理。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冷媒侧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多个所述换热器铺设于所述冷媒板的同一表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多个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冷媒侧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分别用于连接压缩机的出口和入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所述另一端并排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多个换热器还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一连接管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管设于所述第三换热器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多个换热器还包括第四换热器和第五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五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四换热器并排设置,所述第三换热器和所述第五换热器并排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和所述第五换热器在所述冷媒板上呈阵列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冷媒板上设有多个冷媒接口,所述多个冷媒接口分别通过冷媒流道连通所述多个换热器,多个所述冷媒接口设于所述冷媒板的侧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多个所述冷媒接口设于所述冷媒板的同一侧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还包括第一换热区、第二换热区和第三换热区,所述冷媒接口包括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区,所述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区连通压缩机的出口,所述第二换热区和所述第三换热区连通压缩机入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装置,包括:水侧组件和前述的冷媒侧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装置,通过设置前述的冷媒侧组件,可以提高热管理集成装置的集成化,利于简化装置的结构,提高装置内部布置的紧凑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前述的冷媒侧组件或前述的热管理集成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车辆上应用前述的冷媒侧组件或前述的热管理集成装置,可以提高整车装配效率,提高车辆内部空间布置的紧凑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冷媒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冷媒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冷媒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传感器和阀体);
图4是图3中圈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冷媒侧组件;10、冷媒板;101、第一安装孔;102、第二安装孔;110、第一换热器;120、第二换热器;130、第三换热器;140、第四换热器;150、第五换热器;
210、第一传感器;220、第二传感器;
30、阀体;310、第一阀体;320、第二阀体;330、第三阀体;340、第四阀体;350、第五阀体;301、出线端;302、引出线;
401、第一连接管;402、第二连接管;410、第一支撑件;420、第二支撑件;430、第三支撑件;440、第四支撑件;
501、第一进口;502、第一出口;503、第二进口;504、第二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媒侧组件100,包括:冷媒板10和多个换热器,冷媒板10具有冷媒流道(图中未示出),冷媒流道内流通冷媒,多个换热器安装于冷媒板10上,并连通冷媒流道,以使冷媒流道内的冷媒可以与多个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利于提高换热效率,可以将多个换热器集成于冷媒板10上,且多个换热器安装于冷媒板10的同一侧,可以进一步提高集成效果,利于减少和缩短连接线路,提高冷媒侧组件100的结构紧凑性,便于装配和管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媒侧组件100,通过将多个换热器均安装于冷媒板10的同一侧,并连通冷媒流道,可以提高冷媒侧组件100的换热效率和集成效果,且利于减少和缩短连接线路,利于简化结构,提高紧凑性,便于装配和管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换热器铺设于冷媒板10的同一表面上,以便于装配和管理。具体地,在实际应用时,多个换热器设于冷媒侧组件100的指定区域,形成换热区或换热模块,出现异常时,可以对该区域进行检查,便于管理冷媒侧组件;且多个换热器设于同一表面上,利于集中装配和管理。进一步地,多个换热器铺设于冷媒板10的同一表面上,可以缩小换热器与冷媒板10之间的间隙,增大了换热器与冷媒板10的接触面积,利于提高安装的稳定性,且利于减小换热器安装于冷媒板10后的厚度,从而提高结构的紧凑性,利于减小冷媒侧组件100厚度方向的尺寸。
结合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冷媒侧组件100还包括:第一连接管401和第二连接管402,第一连接管401的一端连接第一换热器110;第二连接管402的一端连接第二换热器120,其中,第一连接管401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接管402的另一端分别用于连接压缩机的出口和入口。具体地,通过在压缩机出口与第一换热器110之间设置第一连接管401,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可以在第一连接管401内流通时进行散热,可以适当降低冷媒的温度,以避免冷媒进入换热器时温度过高,利于降低有害传热,提高换热效率。向压缩机输入冷媒时,冷媒从第二换热器120回到压缩机需要经过第二连接管402,第二连接管402可以减少第二换热器120内温度对于压缩机进气段低温冷媒温度的影响,从而提升换热效率。此外,通过设置第一连接管401和第二连接管402的方式降低冷媒侧组件100内部有害传热的方式利于简化结构,且易于实现,利于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且利于降低成本。
也就是说,压缩机的出口和第一换热器110之间设置第一连接管401,可以在冷媒传输过程中,释放高温冷媒的一部分热量,提高冷媒在第一换热器110内的换热效果,可以减少能量浪费,即第一连接管401可以在压缩机与换热器或换热模块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可以避免高温冷媒突然进入换热器,产生有害传热。压缩机的入口和第二换热器120之间设置第二连接管402,也可以减少第二换热器120内冷媒进入压缩机时对压缩机内低温冷媒的温度的影响,即第二连接管402可以在换热器或换热模块与压缩机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可以避免换热器与压缩机内的冷媒温差过大能造成的能量损失,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结合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401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接管402的另一端并排设置,可以便于与压缩机连接,便于空间布置。也就是说,第一连接管401和第二连接管402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相连,另一端延伸到压缩机所在位置,可以便于将压缩机与换热器连接起来,且连接时不容易受空间或布置位置的限制,利于提高布置灵活性。
结合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换热器还包括第三换热器130,第一连接管401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接管402设于第三换热器130上,由此,第三换热器130可以支撑第一连接管401和第二连接管402,提高连接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工作时,第一连接管401和第二连接管402内流通冷媒时,可以提高冷媒侧组件100运行时的稳定性。这样,第一连接管401和第二连接管402的接口可以直接设于外部(即第三换热器130的外部),以便于装配,且便于在使用时延伸出接口,利于提高使用灵活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2,第三换热器130上可以设置用于支撑和固定第一连接管401的第一支撑件410和用于支撑和固定第二连接管402的第二支撑件420,装配时,第一支撑件410可以用于固定第一连接管401,第二支撑件420可以用于固定第二连接管402,以提高连接管设置的稳定性以及连接管与压缩机出口和入口连接的稳定性。
更为具体地,第一支撑件410和第二支撑件420均包括安装部和定位部,安装部与定位部并排设置并相连,结合图2,安装部和定位部可以沿左右方向连接,定位部与第三换热器130的表面连接,安装部内具有安装孔,连接管可以嵌设于安装孔内,以提高安装效果,定位部面向压缩机的一侧可以设有定位孔,定位孔可以用于连接压缩机或连接其他部件等,以提高结构的紧凑性的装配灵活性。
更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110上设有用于支撑和固定第一连接管401的第三支撑件430,第二换热器120上设有用于支撑和固定第二连接管402的第四支撑件440。其中,第三支撑件430和第四支撑件440上均设有安装孔和定位孔,第一连接管401和第二连接管402的一端分别嵌入第三支撑件430和第四支撑件440的安装孔内,以起到支撑和固定第一连接管401和第二连接管402的效果,且第三支撑件430和第四支撑件440上的定位孔适于装配其他部件,利于提高布置的紧凑性和灵活性。
结合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换热器还包括第四换热器140和第五换热器150,第四换热器140设于第一换热器110与第二换热器120之间,第五换热器150设于第二换热器120和第三换热器130之间。也就是说,冷媒板10上可以安装五个换热器,五个换热器均铺设与冷媒板10的同一侧表面上,且多个换热器之间相邻布置,可以提高冷媒侧组件100的整体结构紧凑性。多个换热器可以具有不同功能,实际装配时,可以根据换热器的功能或形状将多个换热器进行合理排布,以使功能上互相有联系的换热器相邻设置或者形状上互补的换热器相邻设置,以便于装配和使用。
结合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120与第四换热器140并排设置,第三换热器130和第五换热器150并排设置,可以提高布置的紧凑性。具体地,可以根据多个换热器的形状和功能对多个换热器进行合理布置。例如,第二换热器120、第三换热器130、第四换热器140和第五换热器150在冷媒板10上呈阵列布置。参见图2,第三换热器130和第四换热器140沿前后方向布置,第五换热器150和第二换热器120沿前后方向布置,第三换热器130与第五换热器150沿左右方向相对,第四换热器140与第二换热器120沿左右方向相对,第二换热器120与第一换热器110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
具体而言,多个换热器可以是功能不同的换热器,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冷媒板10的冷媒流道流路以及换热器的功能进行换热器位置的合理布置,以保证流路贯通,同时,还可以根据冷媒板10的形状进行布置,以使多个换热器安装于冷媒板10后,换热器不会超出冷媒板10的边界,以充分利用空间,利于空间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媒板10上设有多个冷媒接口,多个冷媒接口分别通过冷媒流道连通多个换热器,多个冷媒接口设于冷媒板10的侧面,可以便于外部部件与接口连接,便于装配。具体地,通过将冷媒结构设置在冷媒侧组件100的外包络面上,可以便于冷媒侧组件100与其他外部部件进行连接,且便于维护。
更为具体地,结合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冷媒接口设于冷媒板10的同一侧面,可以便于冷媒侧组件100直接与其他外部部件相连,利于减少、缩短连接线路,以便于装配,利于简化结构,且冷媒侧组件100可以直接连接于外部部件的一侧,便于提高整车或设备的集成化,便于装配和管理。
结合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换热区、第二换热区和第三换热区,冷媒接口包括第一进口501、第一出口502、第二进口503和第二出口504,第一进口501连通第一换热区,第二出口504连通第二换热区,第一出口502和第二进口503连通第三换热区。也就是说,冷媒侧组件100可以包括多个换热区,多个换热区可以根据冷媒的压力或温度进行划分,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换热,利于提高换热效率。举例而言,第一换热区、第二换热器120和第三换热区内流通的冷媒可以分别对应高压冷媒、中压冷媒以及低压冷媒,第一进口501和第一出口502可以为室外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第二进口503和第二出口504可以为蒸发器的进口和出口。换言之,高压换热区可以接通室外换热器的进口,中压换热区可以接通室外换热器的出口和蒸发器的入口,低压换热区可以接通蒸发器的出口。
更为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区连通压缩机的出口,第二换热区和第三换热区连通压缩机入口,由此,可以根据压缩机出口和压缩机入口的冷媒压力或温度将压缩机出口和压缩机入口与相应的换热区相连,以提高换热效率。结合前述,压缩机出口排出的冷媒的压力和温度较大,因此压缩机出口可以连通第一换热区,第一换热区可以为高压换热区,压缩机入口可以连通第二换热区和第三换热区,即中压换热区和低压换热区,以使换热模块的冷媒压力和温度与压缩机相匹配,从而避免能量浪费,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装置,包括:水侧组件和前述的冷媒侧组件100,通过设置前述的冷媒侧组件100,可以提高热管理集成装置的集成化,利于简化装置的结构,提高装置内部布置的紧凑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前述的冷媒侧组件100或前述的热管理集成装置,通过在车辆上应用前述的冷媒侧组件100或前述的热管理集成装置,可以提高整车装配效率,提高车辆内部空间布置的紧凑性。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冷媒侧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媒侧组件100,包括:冷媒板10、阀装置、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气液分离器(简称气分)、储液器及各类换热器等中两个及以上部件。
冷媒侧组件100中,以冷媒板10为基体,所述阀装置、储液器或气液分离器及换热器与冷媒板10的外部流道相连,均相对固定并密封连接在冷媒板10上。冷媒板10内部还开设有流道,用于连通各阀装置及其余车辆热管理组件(如压缩机、前端模块、空调箱等),同时冷媒板10、换热器上包含与车辆其余热管理部件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间接连接指通过冷媒管短管与外部转接相连)的接口,通过冷媒组件的各接口、通道、阀装置、储液器或气液分离器、换热器及车辆其余热管理组件共同构成冷媒侧回路。冷媒侧组件100包含多个不同功能的换热器。回热器回路的部分流道中布置有传感器,可以监测所需流道中流体温度或者压力,其中,传感器通道也可以不在流道中,单独开设传感器通道用于测量该点温度或者压力。
具体而言,冷媒板10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多个不同功能的换热器,如第一换热器110、第二换热器120、第三换热器130、第四换热器140和第五换热器150,其中,第一换热器110、第二换热器120、第三换热器130、第四换热器140和第五换热器150可以是电池冷却换热器、电池加热换热器、水水换热器、热泵换热器、水冷冷却器等换热器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多个换热器均可以为板式换热器,以利于管理和空间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冷媒侧组件100,第一换热器110为水冷冷却器,第二换热器120为热泵换热器,第三换热器130为电池加热换热器,第四换热器140为水水换热器,第五换热器150为电池冷却换热器。冷媒侧组件100还可以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换热器110与压缩机出口的第一连接管401和用于连接第二换热器120与压缩机入口的第二连接管402,第一连接管401和第二连接管402可以为跳管。应用时,压缩机出口进入换热模块先用第一连接管401连接至第一换热器110,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连接管401与第一换热器110中经过放热降温后再集成至冷媒板10,从而减小高温冷媒对模块的有害传热,从而提升系统的效率;回压缩机的冷媒会先通过第二换热器120然后通过第二连接管402再连接外部的压缩机入口,也可以减少模块内温度对于压缩机进气段低温冷媒温度的影响,从而提升系统的效率。
进一步地,冷媒板10上设有多个冷媒接口,冷媒接口包括室外换热器进出口和蒸发器进出口,其中、外换热器进出口、蒸发器进出口和压缩机进出口都位于冷媒侧组件100的外包络面上,可以便于装配,便于整车安装。
结合图3和图4,冷媒板10的另一侧表面上设有传感器和多个阀体30,其中,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210和第二传感器220,多个阀体30包括第一阀体310,第二阀体320、第三阀体330、第四阀体340和第五阀体350;冷媒板10具有冷媒流道、第一安装孔101和第二安装孔102,第一安装孔101和第二安装孔102设于冷媒板10的上表面。
具体地,第一安装孔101的轴向相对与冷媒板10表面倾斜,第二安装孔102的轴线垂直于冷媒板10的表面。其中,第一安装孔101和第二安装孔102可以沿冷媒板10的厚度方向延伸,以在冷媒板10表面上构造出凸台,便于传感器或阀体30装配于第一安装孔101或第二安装孔102上,利于增大装配的接触面积,提高装配后的稳定性。更为具体地,第一传感器210和第二传感器220可以是温度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等用于监测流体状态或冷媒流道内状态的传感器。多个阀体30可以是电子膨胀阀、电磁阀或单向阀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媒侧组件100,第一阀体310和第二阀体320可以为电子膨胀阀,第三阀体330、第四阀体340和第五阀体350可以是电磁阀。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状态布置阀体30数量及种类,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更为具体地,冷媒板10上设有一个第一安装孔101和多个第二安装孔102。装配时,第一传感器210可以安装于第一安装孔101内,第二传感器220、第一阀体310,第二阀体320、第三阀体330、第四阀体340和第五阀体350均可以安装于第二安装孔102内。
结合图1,第一安装孔101上安装有第一传感器210,第一传感器210设于靠近冷媒板10第一边沿110的一侧,第二安装孔102上安装有第二阀体320,第二阀体320的出线端301朝向第一传感器210所在的方向延伸,由于第一传感器210安装后倾斜延伸,使得第二阀体320的出线端301具有插拔的空间,且第二阀体320的出线端301的引出线302可以沿第一传感器210的外周朝集和线束所在的方向延伸,引出线302无需缠绕或避让第一传感器210。因此,通过设置第一安装孔101,可以缩短第一传感器210与第二阀体320的布置距离,利于提高结构紧凑性。而第二传感器220安装于第二安装孔102上,第二传感器220设于靠近冷媒板10第二边沿120的一侧,第二传感器220安装后垂直于冷媒板10表面,第二传感器220周围设有第三阀体330和第四阀体340,其中第三阀体330的出线端301朝向第二传感器220,但第三阀体330与第二传感器220之间的距离较远,不会发生干涉,第四阀体340与第二传感器220之间的距离较近,但第四阀体340的出线端301朝向背离第二传感器220的方向,也不会与第二传感器220发生干涉,因此,第二传感器220可以无需倾斜布置。
也就是说,当冷媒板10上需要布置多个传感器和多个阀体30时,多个阀体30均具有多个出线端301,可以根据多个阀体30的布置情况以及多个阀体30出线端301的朝向来确定传感器的设置方式,以提高布置的紧凑性和灵活性。
综上,可以看出,冷媒板10上可以设置两种用于装配部件的安装孔,一种安装孔是安装孔的轴线是相对于冷媒板10表面倾斜设置的形式,即安装孔的轴线与冷媒板10表面不垂直或存在小于九十度的夹角;另一种安装孔是安装孔的轴线是相对于冷媒板10表面垂直设置的形式,即安装孔的轴线与冷媒板10表面垂直或存在九十度的夹角。通过设置两种安装孔,使得多个部件安装后,可以垂直延伸或倾斜延伸,倾斜延伸布置的部件可以为垂直延伸的部件提供让位空间,便于缩短两个相邻部件之间的间距,利于提高布置的紧凑性。因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安装孔101和第二安装孔102不限于安装传感器或阀件,而是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灵活布置,以提高布置的灵活性和布置结构紧凑性。因此,第一安装孔101和第二安装孔102可以根据实际的布置情况设置一个或多个,并且可以根据部件的实际布置情况进行布置,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媒板,所述冷媒板具有冷媒流道;
多个换热器,多个所述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冷媒板上,并连通所述冷媒流道,多个所述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冷媒板的同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器铺设于所述冷媒板的同一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冷媒侧组件还包括:
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
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分别用于连接压缩机的出口和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所述另一端并排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换热器还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一连接管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管设于所述第三换热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换热器还包括第四换热器和第五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五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之间;和/或
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四换热器并排设置,所述第三换热器和所述第五换热器并排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和所述第五换热器在所述冷媒板上呈阵列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板上设有多个冷媒接口,所述多个冷媒接口分别通过冷媒流道连通所述多个换热器,多个所述冷媒接口设于所述冷媒板的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冷媒接口设于所述冷媒板的同一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换热区、第二换热区和第三换热区,所述冷媒接口包括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区,所述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区连通压缩机的出口,所述第二换热区和所述第三换热区连通压缩机入口。
11.一种热管理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侧组件;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侧组件。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侧组件或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集成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37072.5U CN220374224U (zh) | 2023-07-03 | 2023-07-03 | 冷媒侧组件、热管理集成装置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37072.5U CN220374224U (zh) | 2023-07-03 | 2023-07-03 | 冷媒侧组件、热管理集成装置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374224U true CN220374224U (zh) | 2024-01-23 |
Family
ID=89563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737072.5U Active CN220374224U (zh) | 2023-07-03 | 2023-07-03 | 冷媒侧组件、热管理集成装置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374224U (zh) |
-
2023
- 2023-07-03 CN CN202321737072.5U patent/CN22037422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276630B (zh) | 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和电动车辆 | |
CN112606676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零部件分层集成结构 | |
CN108417926B (zh) | 动力电池组件及电动汽车 | |
CN103253148A (zh) | 电池冷却组、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 |
CN116829387A (zh) | 集成冷却模块 | |
CN220374224U (zh) | 冷媒侧组件、热管理集成装置和车辆 | |
CN113968113A (zh) | 热管理组件 | |
CN110471513B (zh) | 一种散热器组件、风冷散热器以及空调设备 | |
CN217319971U (zh) | 一种热管理系统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2178003U (zh) | 阀块组件及冷却器 | |
CN219727801U (zh) | 集成式冷路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219727802U (zh) | 冷路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219903986U (zh) | 热管理集成装置、热管理集成系统和车辆 | |
CN109728379B (zh) | 板组件、电池组件和电池换热系统 | |
CN218267383U (zh) | 一种整体式冷媒控制部件及热管理组件 | |
CN217623047U (zh) | 歧管及热管理装置 | |
CN219890250U (zh) | 中间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220720766U (zh) | 一种车载热管理装置的集成安装板 | |
CN221172637U (zh) | 热管理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221605592U (zh) | 热管理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219706605U (zh) |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221505768U (zh) | 一种换热器结构以及压缩机 | |
CN218805331U (zh) | 流道板壳体、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218296851U (zh) |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冷却系统用板式换热器 | |
CN220220328U (zh) | 热管理模块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