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56096A - 空气调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56096A
CN118056096A CN202280063815.7A CN202280063815A CN118056096A CN 118056096 A CN118056096 A CN 118056096A CN 202280063815 A CN202280063815 A CN 202280063815A CN 118056096 A CN118056096 A CN 1180560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versing device
heat exchange
air
port
exchang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6381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信博
都学敏
孟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21035447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6928820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21034671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6928779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CN2022/11972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18489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80560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560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1000),包括第一壳体(10)、分隔部(15)、第一换热器(13)、第二换热器(14)、压缩机、膨胀阀、四通阀、多个吸附件(100)、第一换向装置(20)、第二换向装置(30)和控制器(90)。第一壳体(10)具有室外进风口(OA)、室外排风口(EA)、室内送风口(SA)以及室内回风口(RA),分隔部(15)设置于第一壳体(10)内,用于将第一壳体(10)的内部分隔为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第一换热器(13)设置在第一换热腔(11)中,第二换热器(14)设置在第二换热腔(12)中。多个吸附件(100)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3)或第二换热器(14)的表面,被配置为遇冷吸附周围空气中的水分,遇热释放已吸附的水分。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设置在第一壳体(10)内,并分别具有四个连接口,四个连接口中的两个连接口分别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连接,另外两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和室内回风口(RA)连接,或者,另外两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排风口(EA)和室内送风口(SA)连接。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被配置为能够切换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与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当前运行模式相匹配。

Description

空气调湿装置
本申请要求于2022年03月31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2210346713.8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于2022年03月31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2220753930.4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于2022年03月31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2210354479.3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于2022年03月31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2220753929.1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环境的品质,需要对空气进行调节。空气调节包括温度调节和湿度调节,空气质量以及舒适度日益被每个家庭及各类商业、办公场所重视。
发明内容
提供一种空气调湿装置,所述空气调湿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分隔部、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压缩机、膨胀阀、四通阀、多个吸附件、第一换向装置、第二换向装置和控制器。第一壳体具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和室内回风口。分隔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分隔部将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分隔为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腔中。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腔中。压缩机被配置为压缩冷媒。膨胀阀被配置为调节所述冷媒的流量,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膨胀阀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依次连接,以形成冷媒回路,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作为冷凝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作为蒸发器。四通阀连接与所述冷媒回路内,且被配置为切换所述冷媒在所述冷媒回路中的流向。多个吸附件设置于所述多个换热器的表面,所述多个吸附件被配置为遇冷吸附周围空气中的水分,遇热释放已吸附的水分。所述第一换向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具有四个连接口,所述第一换向装置的四个连接口分别与所述室外排风口、所述室内送风口、所述第一换热腔以及所述第二换热腔连通。所述第二换向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具有四个连接口,所述第二换向装置的四个连接口分别与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内回风口、所述第一换热腔以及所述第二换热腔连通,所述第一换向装置或所述第二换向装置被配置为切换所述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使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内送风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一个连通,所述室内回风口、所述室外排风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另一个连通。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和所述四通阀耦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换向装置或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切换所述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改变气流流向,控制所述四通阀导通或断开以改变所述冷媒的流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然而,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空气调湿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空气调湿装置的冷媒回路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空气调湿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第二壳体的内部结构图;
图5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第二壳体的外部结构图;
图6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第一换向装置的结构图;
图7是图6中的第一换向装置的另外一种角度的结构图;
图8是图6中的第一换向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空气调湿装置的结构图;
图10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的第一换向装置的结构图;
图11是图10中的第一换向装置的另一种视角的结构图;
图12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第一换向装置处于一种状态的内部结构图;
图13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第一换向装置处于另一种状态的内部结构图;
图14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空气调湿装置处于除湿模式时的一种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5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空气调湿装置处于除湿模式的另一种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6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空气调湿装置处于加湿模式的一种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7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空气调湿装置处于加湿模式的另一种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8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空气调湿装置处于内循环除湿模式的一种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9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空气调湿装置的调湿方法的流程图;
图20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空气调湿装置的调湿方法的流程图;
图21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空气调湿装置的调湿方法的流程图;
图22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空气调湿装置的调湿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000、空气调湿装置;
10、第一壳体;11、第一换热腔;12、第二换热腔;13、第一换热器;14、第二换热器;15、分隔部;OA、室外进风口;EA、室外排风口;SA、室内送风口;RA、室内回风口;100、吸附件;120、第一检测装置;130、第二检测装置;110、排风机;80、送风机;90、控制器;
70、第二壳体;701、第二装配孔;702、管孔;703、挂接部;704、散热孔;51、第一截止阀;52、第二截止阀;53、第一连接管;54、第二连接管;
20、第一换向装置;201、第一连接口;202、第二连接口;203、第三连接口;204、第四连接口;205、阀片;208、第一侧板;210、阀腔;214、第二侧板;213、第三侧板;207、第四侧板;209、盖板;211、隔挡部;2111、挡框;2112、连通口;2113、齿轮;2114、齿条;212、驱动装置;30、第二换向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 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 “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耦接”和“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又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耦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然而,术语“耦接”或“通信耦合(communicatively coupled)”也可能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并无直接接触,但仍彼此协作或相互作用。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
如本文中所使用,根据上下文,术语“如果”任选地被解释为意思是“当……时”或“在……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根据上下文,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任选地被解释为是指“在确定……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在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本文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约”、“大致”或“近似”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平行”、“垂直”、“相等”包括所阐述的情况以及与所阐述的情况相近似的情况,该相近似的情况的范围处于可接受偏差范围内,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例如,“平行”包括绝对平行和近似平行,其中近似平行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可以是5°以内偏差;“垂直”包括绝对垂直和近似垂直,其中近似垂直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也可以是5°以内偏差。“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其中近似相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例如可以是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其中任一者的5%。
通常,室内加湿有湿膜加湿、蒸汽加湿等,此类加湿方式需要单独的加湿装置连接新风机并且供水才能实现。加湿装置、新风机以及供水组件之间需要管路进行连接,结构复杂,而且占用空间大。或者,将加湿装置设置于新风机内,这样缩短了管路连接所需要的长度,但是加湿装置在新风机中占用空间较大,且管路连接仍较为复杂,使新风机整体占用空间较大。或者,夏季室外空气湿度大,室外新风携带的水分需先经过吸附材料的吸收,再经过室内排风将吸附材料中的水分带走,从而实现使室外新风中携带的水分无法进入室内的目的;过程中需要换热器不断从蒸发器变成冷凝器,再由冷凝器变成蒸发器,而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也需要不断的相互之间进行切换。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切换的切换阀的数量较多,结构较为复杂,不利于后期安装和检修,且占用空间大以及工作噪音高。
本公开提出了一种空气调湿装置,如图1至图5所示,空气调湿装置1000包括第一壳体10和分隔部15,第一壳体10具有室外进风口OA、室外排风口EA、室内送风口SA以及室内回风口RA,室外进风口OA和室内回风口RA设置于第一壳体10的同一侧,室外排风口EA和室内送风口SA设置于第一壳体10的与所述同一侧相对的一侧。新风通过室外进风口OA流入第一壳体10内,通过室内送风口SA离开第一壳体10并流入室内。室内污风通过室内回风口RA流入第一壳体10,通过室外排风口EA流出第一壳体10并流入室外。分隔部15设置于第一壳体10内,分隔部15将第一壳体10的内部分隔为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
需要说明的是,新风为室外的新鲜空气,污风为在室内停留一段时间的污浊空气。
空气调湿装置1000还包括多个换热器,分别设置在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空气调湿装置1000包括两个换热器为例进行说明,两个换热器分别为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4,第一换热器13设置在第一换热腔 11中,第二换热器14设置在第二换热腔12中。
如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4通过冷媒管分别与压缩机40、四通阀50以及膨胀阀60连接,依次连接的压缩机40、第一换热器13、膨胀阀60和第二换热器14形成冷媒回路,冷媒在所述冷媒回路中循环流动,实现冷媒的输送。
压缩机40被配置为压缩冷媒以使得低压冷媒受压缩形成高压冷媒。
第一换热器13被配置为将第一换热腔11中的空气与在第一换热器13中传输的冷媒进行热交换。例如,第一换热器13作为冷凝器进行工作,使得由压缩机40压缩的冷媒通过第一换热器13将热量散发至第一换热腔11中而冷凝。第一换热器13作为蒸发器进行工作,使得减压后的冷媒通过第一换热器13吸收第一换热腔11中的热量而蒸发。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3还包括换热翅片,以扩大第一换热腔11中的空气与第一换热器13中传输的冷媒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第一换热腔11中的空气与冷媒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膨胀阀60连接于第一换热器13与第二换热器14之间,由膨胀阀60的开度大小调节流经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4的冷媒压力,以调节流通于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4之间的冷媒流量。流通于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4之间的冷媒的流量和压力将影响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4的换热性能。膨胀阀60可以是电子阀。膨胀阀60的开度是可调节的,以控制流经膨胀阀60的冷媒的流量和压力。
四通阀50连接于所述冷媒回路内,四通阀50被配置为切换冷媒在冷媒回路中的流向。
第二换热器14被配置为将第二换热腔12中的空气与在第二换热器14中传输的冷媒进行热交换。例如,第二换热器14作为蒸发器进行工作,使得经由第一换热器13散热后的冷媒通过第二换热器14吸收第二换热腔12中空气的热量而蒸发。第二换热器14作为冷凝器进行工作,使得经由第一换热器13吸热后的冷媒通过第二换热器14将热量散发至第二换热腔12中的空气而冷凝。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14还包括换热翅片,以扩大第二换热腔12中的空气与第二换热器14中传输的冷媒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第二换热腔12中的空气与冷媒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如图3所示,空气调湿装置1000还包括控制器90。控制器90与压缩机40、膨胀阀60、四通阀50耦接,控制器90被配置为控制压缩机40的工作频率和膨胀阀60的开度,控制四通阀50导通或断开,进而控制冷媒的流向,以实现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4的制冷或者制热功能,当第一换热器13制冷时,第二换热器14制热。当第一换热器13制热时,第二换热器14制冷。
控制器90与压缩机40、膨胀阀60、四通阀50通过数据线相连以传输通信信息。
控制器90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并且可以被配置为当处理器执行存储在耦合到控制器90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程序时,执行控制器90中描述的相应操作。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磁存储设备(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智能卡或闪存设备(例如,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PROM)、卡、棒或键盘驱动器)。
空气调湿装置1000还包括多个换向装置,多个换向装置设置于第一壳体10内,例如空气调湿装置1000包括两个换向装置,两个换向装置分别为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分别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具有四个连接口,四个连接口中的两个连接口分别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连接。四个连接口中的另外两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和室内回风口RA连接,或者,四个连接口中的另外两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排风口EA和室内送风口SA连接。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能够切换其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实现四个连接口 两两连通,以与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当前运行模式相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向装置的四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排风口EA、室内送风口SA、第一换热腔11以及第二换热腔12对应连通。第二换向装置30的四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室内回风口RA、第一换热腔11以及第二换热腔12对应连通。
控制器90还被配置为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切换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改变气流的流向,使得室外进风口OA、室内送风口SA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中的一个连通,室内回风口RA、室外排风口EA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中的另一个连通。控制器90可通过控制四通阀50导通或断开以改变冷媒的流向实现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的制冷和制热功能的互换,同时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的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能够实现切换新风气流和污风气流的流向,且保持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运行模式不变,以在提供新风的同时,实现除湿或者加湿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内部具有与各连接口连通的阀腔210,以下以第一换向装置20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换向装置20的四个连接口分别为第一连接口201、第二连接口202、第三连接口203以及第四连接口204,该四个连接口分别与第一换向装置20的阀腔210连通。
第一换向装置20还包括阀片205,阀片205设置于第一换向装置20的阀腔210中阀片205能够在阀腔210中转动。
阀片205转动至不同位置时,可将阀腔210隔挡成两个独立的、互不连通的空间,用于将第一连接口201、第三连接口203与同一空间连通,第二连接口202、第四连接口204与另一空间连通。
或者,将第一连接口201、第二连接口202与同一空间连通,第三连接口203、第四连接口204与另一空间连通。与同一空间连通的两个连接口可相互连通。
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一连接口201与室内送风口SA连接,第一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204与室外排风口EA连接,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202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的中一个连通,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203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中的另一个连通。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一连接口301与室外进风口OA连接,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四连接口304与室内回风口RA连接,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二连接口302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中的一个连接,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303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中的另一个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包括依次连接第一侧板208、第二侧板214、第四侧板207以及第三侧板213,第一侧板208与第四侧板207相对,第二侧板214与第三侧板213相对。第一侧板208、第二侧板214、第四侧板207以及第三侧板213围成阀腔210。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还包括两个盖板209,两个盖板209相对设置且盖设于阀腔210上。第一连接口201设置于第一侧板208上,第四连接口204设置于第四侧板207上,第二连接口202和第三连接口203设置于两个盖板209中的一个盖板209上。例如,第二连接口202和第三连接口203沿垂直于第一连接口201和第四连接口204的连线方向排布。阀片205的转动轴位于第二连接口202和第三连接口203之间,能够将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二连接口202连通,以及将第三连接口203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或者将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三连接口203连通,以及将第二连接口202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208和第四侧板207具有弧面。第一侧板208的弧面和第四侧板的弧面的轴向垂直于盖板209。阀片205的转动轴位于阀片205的中心轴,且与第一侧板208的弧面和第四侧板207的弧面的同轴设置。如图6至图8所示,阀片205的相对两侧边分别沿着第一侧板208和第四侧板207的弧面转动, 当阀片205沿第一方向(如逆时针方向)转动至位置Ⅰ时,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三连接口203连通,第二连接口202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当阀片205沿第二方向(如顺时针方向)转动至位置Ⅱ时,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二连接口202连通,第三连接口203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3所示,第一换向装置20还包括隔挡部211和驱动装置212,隔挡部211设置在阀腔210中。驱动装置212与隔挡部211、控制器90连接,控制器90还被配置为控制驱动装置212带动隔挡部211运动,控制器90控制驱动装置212带动隔挡部211运动,以将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二连接口202连通以及第三连接口203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或者将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三连接口203连通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口202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从而将室外进风口OA、室内送风口SA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的中的一个连通,室内回风口RA、室外排风口EA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中的另一个连通。
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运行模式包括除湿模式和加湿模式。当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运行模式为除湿模式时,空气调湿装置1000向室内输送湿度较小的气流,以降低室内湿度。当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运行模式为加湿模式时,空气调湿装置1000向室内输送湿度较大的气流,以提高室内湿度。
控制器90控制驱动装置212带动隔挡部211运动,以将室外进风口OA、室内送风口SA与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并且将室内回风口RA、室外排风口EA与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由此可使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运行模式切换为除湿模式。
控制器90控制驱动装置212带动隔挡部211运动,以将室外进风口OA、室内送风口SA与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并且将室内回风口RA、室外排风口EA与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由此可使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运行模式切换为加湿模式。
第二换向装置30的结构与第一换向装置20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2和图15所示,当第一换向装置20的隔挡部211将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二连接口202连通以及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三连接口203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时,第二换向装置30的隔挡部211将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一连接口301与第二连接口302连通,且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三连接口303与第四连接口304连通。
如图13所示,当第一换向装置20的隔挡部211将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三连接口203连通以及第二连接口202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时,第二换向装置30的隔挡部211将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一连接口301与第三连接口303连通以及第二连接口302与第四连接口304连通。
如图10和图13所示,隔挡部211包括挡框2111,挡框2111的侧壁与两个盖板209垂直,两个盖板209盖合在挡框2111的相对两侧,挡框2111将阀腔210隔断为分别位于挡框2111内侧和挡框2111外侧的两个独立空间,挡框2111靠近第一连接口201或者第四连接口204的一侧具有连通口2112。如图13所示,连通口2112位于挡框2111靠近第一连接口201的一侧上。控制器90控制驱动装置212带动挡框2111在第二连接口202与第三连接口203之间运动,使得空气调湿装置1000在不同运行模式时,第二连接口202和第三连接口203中的一个位于挡框2111内侧,第二连接口202和第三连接口203中的另一个位于挡框2111外侧,连通口2112始终与第一连接口201或者第四连接口204连通。
如图12和图13所示,当第二连接口202位于挡框2111的内侧时,第三连接口203位于挡框2111的外侧,第二连接口202与第一连接口201连通,第三连接口203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
当第三连接口203位于挡框2111的内侧时,第二连接口202位于挡框2111的外侧。第三连接口203与第一连接口201连通,第二连接口202与第四连接口204 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12为电机,如图13所示,隔挡部211还包括齿轮2113和齿条2114,齿轮2113与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齿条2114与挡框2111上固定,且齿条2114与齿轮2113啮合,齿条211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连接口202与第三连接口203的连线方向。电机带动齿轮2113转动,齿轮2113带动齿条2114沿齿条2114的延伸方向运动,进而带动挡框2111在第二连接口202与第三连接口203之间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固定在两个盖板209中的一个上,电机驱动挡框2111在两个盖板209中的一个的内表面上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调湿装置1000还包括第二壳体70,压缩机40、四通阀50以及膨胀阀60固定在第二壳体70中,第二壳体70设置于第一壳体10的一侧,第二壳体70通过可拆卸连接与第一壳体10固定,以节省室内空间。或者将第二壳体70固定在室外,第二壳体70与第一壳体10分体式设置,可以减少向室内传递的机器运行噪音。如图1和图5所示,第二壳体70具有第二装配孔701,第一壳体10具有的第一装配孔以及螺栓,螺栓穿过第一装配孔和第二装配孔701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70连接,便于第二壳体70与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和拆卸。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空气调湿装置1000还包括挂接部703,挂接部703设置于第二壳体70上,第二壳体70通过挂接部703挂接在第一壳体10上。压缩机40、四通阀50以及膨胀阀60通过连接管与位于第一壳体10内部的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4连通。
如图2和图4所示,四通阀50具有四个端口,压缩机40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四通阀50的四个端口中的两个端口分别与压缩机40的进气口和排气口连通。空气调湿装置1000还包括第一截止阀51、第二截止阀52、第一连接管53和第二连接管54。四通阀50的四个端口中的另外两个端口分别与第一截止阀51和第二截止阀52对应连接,第一截止阀51通过第一连接管53与两个换热器中的一个换热器连接,第二截止阀52通过第二连接管54与两个换热器中的另一个换热器连接。这样,当空气调湿装置1000整机和压缩机40分开进行运输,空气调湿装置1000整机和压缩机40安装时通过第一截止阀51、第二截止阀52和整机上的第一连接管53和第二连接管54进行连接,起到密封冷媒,安装连接管路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70的侧壁上具有管孔702,第一连接管53和第二连接管54穿过管孔702探入至第一壳体1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装配孔701和管孔702位于第二壳体70的同一侧壁上,便于第二壳体70与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时方便第一连接管53和第二连接管54穿过。
第二壳体70挂设在第一壳体10的一侧,第二装配孔701和管孔702均设在第二壳体70靠近第一壳体10的侧壁上,这样,第一连接管53和第二连接管54的配置长度最短,节省第一连接管53和第二连接管54的材料的同时,方便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70装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70具有散热孔704,散热孔704与第二壳体70内部连通,便于为压缩机40散热,有助于延长压缩机40的使用寿命。
如图9所示,空气调湿装置1000还包括排风机110和送风机80,排风机110设置于阀腔210内靠近室外排风口EA的一侧,排风机110用于通过室外排风口EA向室外排风,送风机80设置于送风机80内靠近室内送风口SA的一侧,送风机80用于通过室内送风口SA向室内送风。
空气调湿装置1000还包括吸附件100,吸附件100以块状、片状、网状包裹的颗粒等形式设置(例如,涂覆)在第一换热器13或第二换热器14的表面。吸附件100被配置为遇冷吸附周围空气中的水分,遇热释放已吸附的水分。
当控制器90确定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运行模式为除湿模式时,控制器90控制 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将室外进风口OA、室内送风口SA与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并且室内回风口RA、室外排风口EA与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从户外引入的新风通过室外进风口OA再经过蒸发器时,新风中水蒸气的热量被蒸发器中的冷媒吸收,水蒸气凝结成水并被该换热腔中的吸附件100吸收,达到除湿的目的。
当控制器90确定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运行模式为加湿模式时,控制器90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将室外进风口OA、室内送风口SA与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并且室内回风口RA、室外排风口EA与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从户外引入的新风通过室外进风口OA再经过冷凝器时,冷凝器对与冷凝器靠近的吸附件100加热,吸附件100中的水分被蒸发并进入的新风中,实现为室内加湿目的。
这样,在夏季室外空气湿度大时,室外新风携带的水分需先经过吸附件100的吸收,再经过室内排风将吸附件100中的水分带走,从而实现使室外新风中携带的水分无法进入室内的目的。或者冬季加湿时,将室内排风中的水分通过吸附件100吸收,控制器控制室外进风口OA、室内送风口SA所连通的换热腔切换,同时控制四通阀50导通或断开以改变冷媒的流向,实现为进入室内的新风加湿。由于吸附件100设置于换热器的表面,吸附件100占用空间较小,且通过换向装置切换室外进风口OA、室内送风口SA所连通的换热腔,不需要单独设置用于除湿的换热腔以及用于加湿的换热腔,使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体积较小。
当空气调湿装置1000初始运行时,在吸附件100吸附的水分饱和或吸附件100干燥时,控制器90被配置为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切换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改变气流的流向,控制四通阀50导通或断开以改变冷媒的流向。控制器90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第二换向装置30切换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改变气流的流向,从而实现对吸附了水分的吸附件100干燥,干燥了的吸附件100吸附水分,以及控制器90控制四通阀换向以改变冷媒的流向,使得空气调湿装置1000持续保持高效的除湿能力或者加湿能力。
如图2和图14中所示,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三连接口203与第一换热器13所在的第一换热腔11连通,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二连接口202与第二换热器14所在的第二换热腔12连通,第一换热器13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4作为冷凝器。
此时控制器90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将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三连接口203连通,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二连接口202与第四连接口204导通。控制器90控制第二换向装置30将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一连接口301与其第三连接口303连通,第二连接口302与第四连接口304导通。
除湿模式下的新风的流通路径如下:室外进风口OA、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一连接口301、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三连接口303、第一换热腔11(内部换热器为蒸发器)、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三连接口203、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
第一换热器13(蒸发器)中的冷媒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新风流经蒸发器时,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水珠,被蒸发器的吸附件100吸收,新风被干燥后通过室内送风口SA输送到室内。
除湿模式下的污风的流通路径如下:室内回风口RA、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四连接口304、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二连接口302、第二换热腔12(内部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二连接口202、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四连接口204、室外排风口EA。
第二换热器14(冷凝器)中的冷媒向周围空气中释放热量,污风流经冷凝器时,冷凝器的吸附件100中的水分被蒸发,释放至污风中,并被排出至室外。
当靠近第一换热器13(蒸发器)设置的吸附件100达到饱和时,同时靠近第二 换热器14(冷凝器)设置的吸附件100被烘干,如图16所示,控制器90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切换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使得新风流经第二换热腔12,污风流经第一换热腔11,控制同时控制四通阀导通或断开以改变冷媒的流向,使得第二换热器14为蒸发器,第一换热器13为冷凝器。新风被靠近第二换热器14的吸附件100干燥后输送到室内。
当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切换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后,新风和污风的流通路径由图14切换为图15中的状态。如图15所示,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切换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后,新风的流通路径如下:室外进风口OA、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一连接口301、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二连接口302、第二换热腔12(内部换热器为蒸发器)、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二连接口202、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
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切换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后,污风的流通路径如下:室内回风口RA、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四连接口304、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三连接口303、第一换热腔11(内部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三连接口203、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四连接口204、室外排风口EA。
如图2和图16所示,第一换热器13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4作为冷凝器。控制器90控制将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一连接口301与第二连接口302连通,将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三连接口303与第四连接口304连通,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三连接口303与第一换热器13所在的第一换热腔11连通,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二连接口302与第二换热器14所在的第二换热腔12连通。
将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一连接口201与其第二连接口202连通、将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三连接口203与其第四连接口204连通。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三连接口203与第一换热器13所在的第一换热腔11连通,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二连接口202与第二换热器14所在的第二换热腔12连通。
加湿模式下的新风的流通路径如下:室外进风口OA、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一连接口301、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二连接口302、第二换热腔12(内部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二连接口202、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
第二换热器14(冷凝器)中的冷媒向周围空气中释放热量,新风流经冷凝器时,位于冷凝器一侧的吸附件100中的水分被蒸发,释放至新风中,并随着新风的气流输送至室内为室内加湿。
加湿模式下的污风的流通路径如下:室内回风口RA、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四连接口304、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三连接口303、第一换热腔11(内部换热器为蒸发器)、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三连接口203、第一换向装置30的第四连接口204、室外排风口EA。
第一换热器13(蒸发器)中的冷媒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污风流经蒸发器时,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水珠,被位于蒸发器一侧的吸附件100吸收,污风被干燥后通过室外排风口EA排出到室外。
当靠近第二换热器14(冷凝器)的吸附件100被烘干时,丧失释放水分能力,此时控制器90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切换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使得室外进风口OA、室内送风口SA与第一换热腔11连通,同时第一换热器13切换作为冷凝器,由靠近第一换热器13的吸附件100继续向新风中释放水分。
当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切换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后,新风和污风的流通路径由图16切换为图17中的状态。如图17所示,加湿模式下的新风的流通路径如下:室外进风口OA、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一连接口301、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三连接口303、第一换热腔11(内部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三连接口203、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
加湿模式下污风的流通路径如下:室内回风口RA、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四连 接口304、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二连接口302、第二换热腔12(内部换热器为蒸发器)、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二连接口202、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四连接口204、室外排风口EA。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运行模式还包括内循环除湿模式和内循环加湿模式。
当室外空气污染或者不需要室外空气进入室内时,可将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运行模式切换为内循环除湿模式,如图18所示,控制器90控制四通阀导通或断开以改变冷媒的流向,使得第一换热器13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4作为蒸发器。
控制器90控制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二连接口302与其第四连接口连通,控制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一连接口301与其第三连接口302连通。
控制器90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二连接口202连通,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三连接口203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
内循环除湿模式下污风的流通路径为:室内回风经室内回风口RA、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四连接口304、第二换向装置30的第二连接口302、第二换热腔12(内部换热器为蒸发器)、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二连接口202、第一换向装置20的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
内循环加湿模式与内循环除湿模式类似,通过控制器90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第二换向装置30和四通阀实现,在此不作赘述。
如图19所示,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调湿方法如下:
步骤S1,控制器90判断吸附件100中的水分是否饱和,若否,执行步骤S2;若是,执行步骤S3。
步骤S2,空气调湿装置1000运行第一预设时间,返回步骤S1。
步骤S3,控制器90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第二换向装置30切换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改变气流的流向,控制四通阀50导通或断开,进而改变冷媒的流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调湿装置1000还包括第一检测装置120,第一检测装置120与控制器90耦接,第一检测装置120被配置为检测吸附件100中的水分含量,并输出水分含量。如图20所示,步骤S1包括步骤S11和步骤S12。
步骤S11,控制器90获取水分含量。
步骤S12,控制器90判断吸附件100中的水分含量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水分含量,或吸附件100中的水分含量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水分含量,若否,执行步骤S2;若是,执行步骤S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设水分含量小于第二预设水分含量。
在步骤S12中,控制器90通过根据吸附件100的水分含量,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切换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改变气流的流向,控制四通阀50导通或断开,进而改变冷媒的流向,控制精度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当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运行模式为除湿模式时,步骤S1还包括步骤S13和步骤S14。
步骤S13,控制器90获取空气调湿装置1000处于除湿模式的运行时长;
步骤S14,控制器90判断空气调湿装置1000处于除湿模式的运行时长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时间;若否,执行步骤S2;若是,执行步骤S3。
第二预设时间T的获取方法为:根据除湿速度计算出位于蒸发器一侧的吸附件100饱和所需的时间,所述吸附件100饱和所需的时间即为第二预设时间。除湿速度可根据室内空气的含湿量和室外空气的含湿量计算,即吸附件100每秒中吸附的水分质量Wa。计算公式如下:
Wi=G×(dw-dn)/3600g/s;
T=Wa/Wi;
式中,Wi为除湿速度,G为空气调湿装置输送的新风量;dw为室外空气的含湿量;dn为室内空气的含湿量。
在步骤S14中,通过判断空气调湿装置1000处于加湿模式的运行时长来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切换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改变气流的流向,控制四通阀50导通或断开,进而改变冷媒的流向,控制逻辑简单,响应速度快。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调湿装置1000还包括第二检测装置130,第二检测装置130与控制器90耦接,第二检测装置130被配置为检测室内送风口处的含湿量,并输出室内送风口处的含湿量。如图22所示,当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运行模式为加湿模式时,步骤S1包括步骤S15至步骤S17。
步骤S15,控制器90每隔第三预设时间获取室内送风口处的含湿量。
例如,第三预设时间为1分钟。
步骤S16,计算相邻两个时刻的含湿量的差值的绝对值。
步骤S17,控制器90判断相邻两个时刻的含湿量的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含湿量差值,若否,执行步骤S2;若是,执行步骤S3。当相邻两个时刻的含湿量的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含湿量差值,说明室内送风口处的含湿量变化越来越小,接近稳定;同时说明,吸附件100中的水分即将被完全蒸发,此时控制器90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切换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改变气流的流向,控制四通阀50导通或断开,进而改变冷媒的流向。
当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包括阀片205时,控制器90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的方法如下:
控制器90每隔第四预设时间获取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运行模式以及阀片205的当前位置;控制器90判断阀片205的当前位置与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运行模式是否匹配,当阀片205的当前位置与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运行模式不匹配时,控制阀片205旋转以切换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的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从而改变气流的流向。
当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包括挡框2111时,控制器90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的方法如下:
控制器90每隔第四预设时间获取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运行模式以及挡框2111的当前位置;控制器90判断挡框2111的当前位置与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运行模式是否匹配,当挡框2111的当前位置与空气调湿装置1000的运行模式不匹配时,控制挡框2111运动以切换第一换向装置20或第二换向装置30的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从而改变气流的流向。
控制器90可以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中的一个切换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或者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同时切换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本发明的公开范围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例的某些要素进行修改和替换。本申请的范围受所附权利要求的限制。

Claims (20)

  1.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具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和室内回风口;
    分隔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分隔部将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分隔为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
    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腔中;
    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腔中;
    压缩机,被配置为压缩冷媒;
    膨胀阀,被配置为调节所述冷媒的流量,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膨胀阀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依次连接,以形成冷媒回路,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作为冷凝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作为蒸发器;
    四通阀,连接与所述冷媒回路内,且被配置为切换所述冷媒在所述冷媒回路中的流向;
    多个吸附件,设置于所述多个换热器的表面,所述多个吸附件被配置为遇冷吸附周围空气中的水分,遇热释放已吸附的水分;
    第一换向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具有四个连接口,所述第一换向装置的四个连接口分别与所述室外排风口、所述室内送风口、所述第一换热腔以及所述第二换热腔连通;
    第二换向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具有四个连接口,所述第二换向装置的四个连接口分别与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内回风口、所述第一换热腔以及所述第二换热腔连通,所述第一换向装置或所述第二换向装置被配置为切换所述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使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内送风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一个连通,所述室内回风口、所述室外排风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另一个连通;和
    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和所述四通阀耦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换向装置或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切换所述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改变气流流向,控制所述四通阀导通或断开以改变所述冷媒的流向。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换向装置或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包括:
    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四侧板以及第三侧板,所述四个侧板两两相对并围成阀腔,以使气流在所述阀腔内流动;和
    多个盖板,所述多个盖板相对设置且盖设于所述阀腔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中,所述四个连接口分别为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第三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第四连接口位于所述第四侧板上,所述第二连接口和所述第三连接口位于所述多个盖板中的一个盖板上,所述第二连接口和所述第三连接口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的连线方向排布,以使气流向所述第二连接口或所述第三连接口流动。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换向装置或所述第二换向装置还包括:
    隔挡部,设置于所述阀腔中;和
    驱动装置,与所述隔挡部、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所述隔挡部运动,以将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内送风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中的一个连通,所述室内回风口、所述室外排风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另一个连通,以使气流向所述第一换热腔或所述第二换热腔流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中,所述隔挡部包括:
    挡框,所述挡框的侧壁与所述多个盖板垂直,所述多个盖板盖合在所述挡框的相对两侧,所述挡框将所述阀腔分隔为位于所述挡框内侧和所述挡框外侧的两个空间,所述挡框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口或所述第四连接口的一侧具有连通口,以使气流向所述挡框内侧或所述挡框外侧流动;
    所述第二连接口和所述第三连接口中的一个位于所述挡框内侧,所述第二连接口和第 三连接口中的另一个位于所述挡框外侧,所述连通口与所述第一连接口或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装置为电机;
    所述隔挡部还包括:
    齿轮,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和
    齿条,与所述挡框连接,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齿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三连接口的连线方向,以使所述齿轮沿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三连接口的连线方向移动。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换向装置或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包括:
    阀片,设置于所述阀腔中,且将所述阀腔分隔成两个空间,所述阀片被配置为在所述阀腔中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或者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三连接口与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中,所述阀片的转动轴位于所述阀片的中心轴;
    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具有弧面,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的弧面的轴向垂直于所述多个盖板,所述阀片的相对两侧边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的弧面转动。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空气调湿装置的运行模式,控制所述阀片的转动方向,以使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或者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三连接口与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还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压缩机、所述四通阀以及所述膨胀阀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和
    挂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挂接部挂接在所述第一壳体上。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中,
    所述四通阀的四个端口中的两个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和排气口连通;
    所述空气调湿装置还包括:
    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与所述四通阀的四个端口中的另两个端口连接;和
    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截止阀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连接,所述第二截止阀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换热器连接。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上具有管孔和散热孔,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穿过所述管孔进入所述第一壳体中,所述散热孔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连通,以使所述压缩机散热。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还包括:
    排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靠近所述室外排风口的一侧,且用于通过所述室外排风口向室外排风;和
    送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靠近所述室内送风口的一侧,且用于通过所述室内送风口向室内送风。
  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控制所述第一换向装置或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切换所述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将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内送风口与所述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并将所述室内回风口、所述室外排风口与所述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从而降低室内空气的湿度。
  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控制所述第一换向装置或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切换所述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 将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内送风口与所述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并将所述室内回风口、所述室外排风口与所述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从而提高所述室内空气的湿度。
  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当所述空气调湿装置运行第一预设时间时,判断所述吸附件中的水分是否饱和;
    当确定所述吸附件中的水分饱和时,控制所述第一换向装置或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切换所述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改变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内送风口所连通的换热腔,并且控制所述四通阀导通或断开,以改变所述冷媒的流向。
  1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还包括:
    第一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器耦接,所述第一检测装置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吸附件中的水分含量,并输出所述水分含量;其中,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获取所述水分含量;
    当所述吸附件中的水分含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水分含量,或所述吸附件中的水分含量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水分含量时,控制所述第一换向装置或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切换所述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改变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内送风口所连通的换热腔,并且控制所述四通阀导通或断开,以改变所述冷媒的流向,所述第一预设水分含量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水分含量。
  1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当所述空气调湿装置运行以降低室内空气的湿度,且运行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第一换向装置或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切换所述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改变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内送风口所连通的换热腔,并且控制所述四通阀导通或断开,以改变所述冷媒的流向。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室内空气的含湿量和室外空气的含湿量得到除湿速度;
    根据除湿速度得到所述蒸发器表面的吸附件饱和所需的时间,所述蒸发器表面的吸附件饱和所需的时间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
  2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还包括:
    第二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器耦接,且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室内送风口处的含湿量,并输出所述室内送风口处的含湿量;其中,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配置为:
    每隔第三预设时间获取所述室内送风口处的含湿量;
    计算相邻两个时刻的所述室内送风口处的含湿量的差值的绝对值;
    当所述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含湿量差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换向装置或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切换所述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改变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内送风口所连通的换热腔,并且控制所述四通阀导通或断开,以改变所述冷媒的流向。
CN202280063815.7A 2022-03-31 2022-09-19 空气调湿装置 Pending CN1180560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467138 2022-03-31
CN202210354479.3A CN116928820A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CN202210346713.8A CN116928779A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CN2022103544793 2022-03-31
PCT/CN2022/119725 WO2023184894A1 (zh) 2022-03-31 2022-09-19 空气调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56096A true CN118056096A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46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63815.7A Pending CN118056096A (zh) 2022-03-31 2022-09-19 空气调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5609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31415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及び調湿装置
US11465095B2 (en) Ventilation system
WO1999022182A1 (fr) Installation de climatisation avec deshumidification et procede de fonctionnement de cette installation
JP5868416B2 (ja) 冷凍空調装置及び調湿装置
JP2010151337A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506829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711365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7082837U (zh)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JP4639485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13566307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EP2693132B1 (en) Humidity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device
CN109425063B (zh) 空调机
JP5594030B2 (ja) コントローラ、調湿用制御部および空調処理システム
JP2007327684A (ja) デシカント空調機
JP2002089902A (ja) 空気調和機
KR100728590B1 (ko) 절전형 고효율 히트펌프 환기장치
WO2007123144A1 (ja) 換気システム
CN118056096A (zh) 空气调湿装置
JP712661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3184894A1 (zh) 空气调湿装置
WO2019194097A1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0281502A (ja) 調湿装置
JP723353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5446665U (zh) 空调器
WO2023085166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