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43997A - 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备其的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备其的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43997A
CN118043997A CN202280063310.0A CN202280063310A CN118043997A CN 118043997 A CN118043997 A CN 118043997A CN 202280063310 A CN202280063310 A CN 202280063310A CN 118043997 A CN118043997 A CN 1180439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electrode material
transition metal
lithium
material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633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栋
吴奇
范敬鹏
陈强
王婧
柳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043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439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7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thermal treatment, e.g. firing, sintering, backing particulate active material, thermal decomposition, pyrolys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正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具备该正极材料的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包括:内核,包含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以及包覆层,包覆在内核外表面,包覆层包括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过渡金属氧酸盐中的过渡金属选自Ti、Mo、W、V、Ta、Nb或Nd中的至少一种;复合材料为网状结构。采用该正极材料制备的二次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首次充放电效率、循环特性以及倍率性能。

Description

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备其的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化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备其的二次电池、以及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富锂锰基材料的放电电压平台较高,理论放电比容量较高,因此具有较高的理论比能量密度。但是,富锂锰基材料在首圈4.5V以上的高电压充电状态下,过渡金属层中的部分锂离子会和氧一起脱除,形成Li 2O脱出,这部分晶体空位在后续的充放电过程中较难再接纳锂离子,导致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效率变低,同时大量氧空位的形成,造成过渡金属离子发生迁移致使晶体结构发生重排,导致材料结构的不稳定,进而造成循环变差,此外由于富锂材料本身电子和离子电导率较低,且高电压下材料表面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加剧,导致材料的倍率性能极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是鉴于上述课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备其的二次电池、以及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该正极材料所制备的二次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首次充放电效率、循环特性、以及倍率特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正极材料,其中,包括:内核,包含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以及包覆层,包覆在所述内核外表面,包括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其中,所述过渡金属氧酸盐中的过渡金属选自Ti、Mo、W、V、Ta、Nb或Nd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复合材料为网状结构。
通过在富锂锰基材料表面包覆富含氧空位的材料,与一般的直接在材料表层形成氧空位的方式有所不同,材料表层的结构不会发生重 构或破坏,有利于材料本身结构的稳定。尤其当具有网状结构的复合材料中含有碳时,通过碳包覆的协同作用,既促进了氧空位的形成和保护,又改善了材料本身电子电导率低的问题,使得材料在高电压的循环过程中,减少了晶格氧的释放,提高氧阴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可逆性,同时材料的倍率性能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由上述正极材料制备的二次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首次充放电效率、循环特性、以及倍率特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金属氧酸盐中的过渡金属选自Ti、Mo、W、或V中的至少一种。由此,能够容易地在富锂锰基材料表面包覆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金属氧酸盐为Li、Na、K、Mg、Al盐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所述过渡金属氧酸盐为Li、Na、K盐中的至少一种。由此,能够容易地在富锂锰基材料表面包覆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分子式为xLi 2MnO 3·(1-x)LiNi yCo zMn aM 1-y-z-aO rA 2-r,其中0<x<1,0≤y≤1,0≤z≤1,0≤a≤1,0<r≤2,0<y+z+a≤1;M为Mg、B、Al、V、Ti、Zr、Sn和Mo中的至少一种,A为F、S、N和Cl中的至少一种。由此,能够在各种富锂锰基材料表面包覆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包覆层中,所述过渡金属氧酸盐包含氧空位,可选地,所述过渡金属氧酸盐满足条件:IO 2 2-/IO 2-的峰强比为0.5~1.2,可选地为0.6~0.8,其中IO 2 2-为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中531eV氧空位的峰强值,IO 2-为对应于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中529eV的晶格氧的峰强值。由此,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表层氧空位可以通过包覆物中IO 2 2-/IO 2-的峰强比来进行佐证,氧空位越多,峰强比越高。能够使形成于富锂锰基材料表面的氧空位处于合适的范围内,一方面可以抑制材料充放电过程中氧气的释放,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材料的容量发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材料在12MPa下的粉末电阻率小于等于3000Ω·cm,优选为小于等于2000Ω·cm。通过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表层具有的氧空位,可以促进材料电子和锂子的传输,表层碳包覆可 进一步提升材料的电子电导率,进一步提升正极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效率和倍率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材料的颗粒类型为二次颗粒、单晶或类单晶,所述颗粒的粒径D v50为1~20μm,可选为3~15μm。由此,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形貌规则,粒度分布均匀,结构稳定,从而确保了富锂锰基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优异的循环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为小于2.0m 2/g,可选为0.1~1m 2/g。由此,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具有较低的比表面积,较高的压实密度,从而确保了富锂锰基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优异的循环性能。
本申请第二方面在于提供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的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序:溶液制备工序:将过渡金属氧化物分散在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有机酸盐,调节溶液的pH值为中性至碱性范围后充分搅拌,制得溶液;水热反应工序:缓慢加入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于所述溶液中在50~100℃恒温反应2~10h;干燥工序:对所述水热反应工序的产物进行过滤,对过滤获得的固体进行干燥;烧结工序:将干燥后的固体在300~600℃于惰性气氛中烧结4~15h,获得表面改性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其中,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包含Ti、Mo、W、V、Ta、Nb或Nd的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有机酸盐的酸根离子为乙酸根离子、草酸根离子或柠檬酸根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上述方法,通过水热法将过渡金属氧化物与有机酸盐均匀包覆在富锂锰基材料表层,通过在惰性气氛中热处理,使有机酸盐发生热解,热解过程产生的碳和过渡金属氧化物与有机酸盐反应所产生的过渡金属氧酸盐同步生成,且碳的存在促进了过渡金属氧酸盐氧空位的生成,最终得到了含氧空位的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包覆在富锂锰基材料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有机酸盐中有机酸根离子的反离子为选自Li、Na、K、Mg、Al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离子,优选为选自Li、Na、K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离子。由此,能够容易地在富锂锰基材料表面包覆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溶液制备工序中,所述溶液的pH值控 制在7~15,优选为8~10。由此,能够容易地在富锂锰基材料表面包覆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所述有机酸盐的质量比为(0.05-10):1,优选为(0.5-2):1。由此,能够稳定地形成在富锂锰基材料表面包覆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并且能够适宜地调整过渡金属氧酸盐中氧空位的含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加入的所述富锂锰基材料的质量与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所述有机酸盐质量和的比为100:(0.1-30),优选为100:(1-10)。由此,通过富锂锰基材料的质量与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所述有机酸盐质量和的比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调控包覆层的厚度,通过使包覆量的增加,能够在包覆层中形成更多的过渡金属氧酸盐氧空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干燥工序中,干燥温度为60~120℃,优选为80~100℃,和/或,干燥时间为1~10h,优选为5~8h,和/或,干燥气氛为真空气氛,真空度保持在-0.5~-1bar。由此,通过真空干燥,去除材料表面多余的水分,避免材料表面的氧化,防止表层形成的氧空位的破环,从而适宜地调整过渡金属氧酸盐中氧空位的含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烧结工序中,所述惰性气氛为氮气或氩气气氛。由此,能够可以进一步促进过渡金属氧酸盐氧空位的形成,同时实现包覆物在表层均匀且紧密的包覆效果。
本申请第三方面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包括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的正极材料或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正极材料。
本申请第四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块,该电池模块包括根据本申请第三方面所述的二次电池。
本申请第五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该电池包包括根据本申请第四方面所述的电池模块。
本申请第六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用电装置,该用电装置包括根据本申请第三方面所述的二次电池、根据本申请第四方面所述的电池模块和根据本申请第五方面所述的电池包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申请,能够使二次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首次充放电 效率、循环特性、以及倍率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材料的扫描电镜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正极材料的不同放大倍数下的扫描电镜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材料的XPS图谱。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分解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分解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用作电源的用电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池包;2上箱体;3下箱体;4电池模块;5二次电池;51壳体;52电极组件;53顶盖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具体公开了本申请的正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电学装置的实施方式。但是会有省略不必要的详细说明的情况。例如,有省略对已众所周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实际相同结构的重复说明的情况。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不必要地变得冗长,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此外,附图及以下说明是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申请而提供的,并不旨在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主题。
本申请所公开的“范围”以下限和上限的形式来限定,给定范围是通过选定一个下限和一个上限进行限定的,选定的下限和上限限定了特别范围的边界。这种方式进行限定的范围可以是包括端值或不包括端值的,并且可以进行任意地组合,即任何下限可以与任何上限组合形成一个范围。例如,如果针对特定参数列出了60至120和80至110的范围,理解为60至110和80至120的范围也是预料到的。此外, 如果列出的最小范围值1和2,和如果列出了最大范围值3,4和5,则下面的范围可全部预料到:1至3、1至4、1至5、2至3、2至4和2至5。在本申请中,除非有其他说明,数值范围“a至b”表示a到b之间的任意实数组合的缩略表示,其中a和b都是实数。例如数值范围“0至5”表示本文中已经全部列出了“0至5”之间的全部实数,“0至5”只是这些数值组合的缩略表示。另外,当表述某个参数为≥2的整数,则相当于公开了该参数为例如整数2、3、4、5、6、7、8、9、10、11、12等。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实施方式以及可选实施方式可以相互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技术特征以及可选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所提到的“包括”和“包含”表示开放式,也可以是封闭式。例如,所述“包括”和“包含”可以表示还可以包括或包含没有列出的其他组分,也可以仅包括或包含列出的组分。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在本申请中,术语“或”是包括性的。举例来说,短语“A或B”表示“A,B,或A和B两者”。更具体地,以下任一条件均满足条件“A或B”:A为真(或存在)并且B为假(或不存在);A为假(或不存在)而B为真(或存在);或A和B都为真(或存在)。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出了一种正极材料,包括:内核,包含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以及包覆层,包覆在所述内核外表面,包括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其中,所述过渡金属氧酸盐中的过渡金属选自Ti、Mo、W、V、Ta、Nb或Nd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复合材料为网状结构。
虽然机理尚不明确,但本申请发明人意外地发现:通过将过渡金属氧酸盐和具有网状结构的复合材料包覆在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外表面,能够使二次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首次充放电效率、循环特性、以及倍率特性。
本申请发明人推测:通过在富锂锰基材料表面包覆富含氧空位的 过渡金属氧酸盐和具有网状结构的,与一般的直接在材料表层形成氧空位的方式有所不同,材料表层的结构不会发生重构或破坏,有利于材料本身结构的稳定。尤其当具有网状结构中含有碳时,通过碳包覆的协同作用,既促进了氧空位的形成和保护,又改善了材料本身电子电导率低的问题,使得材料在高电压的循环过程中,减少了晶格氧的释放,提高氧阴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可逆性,同时材料的倍率性能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图1为本申请后述的实施例1得到的正极材料的扫描电镜图。图2为图1所示的正极材料的不同放大倍数下的扫描电镜图。从图1、2可以看出,富锂锰基材料的外表面包覆了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其中,复合材料为网状结构。通过包覆层含有网状结构的复合材料,一方面能够保持包覆结构的稳定性,一方面还能够增加富锂锰基材料的电导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金属氧酸盐中的过渡金属选自Ti、Mo、W、或V中的至少一种。由此,能够容易地在富锂锰基材料表面包覆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金属氧酸盐为Li、Na、K、Mg、Al盐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所述过渡金属氧酸盐为Li、Na、K盐中的至少一种。由此,能够容易地在富锂锰基材料表面包覆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分子式为xLi 2MnO 3·(1-x)LiNi yCo zMn aM 1-y-z-aO rA 2-r,其中0<x<1,0≤y≤1,0≤z≤1,0≤a≤1,0<r≤2,0<y+z+a≤1;M为Mg、B、Al、V、Ti、Zr、Sn和Mo中的至少一种,A为F、S、N和Cl中的至少一种。由此,能够在各种富锂锰基材料表面包覆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
图3为本申请的后述的实施例1的正极材料的XPS谱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包覆层中,所述过渡金属氧酸盐包含氧空位,可选地,所述过渡金属氧酸盐满足以下条件:IO 2 2-/IO 2-的峰强比为0.5~1.2,可选地为0.6~0.8,其中IO 2 2-为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中531eV氧空位的峰强值,IO 2-为对应于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中529eV的晶格氧的峰强值(参考图3)。由此,富 锂锰基正极材料表层氧空位通过包覆物中IO 2 2-/IO 2-的峰强比来进行佐证,氧空位越多,峰强比越高。能够使形成于富锂锰基材料表面的氧空位处于合适的范围内,一方面可以抑制材料充放电过程中氧气的释放,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材料的容量发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材料在12MPa下的粉末电阻率小于等于3000Ω·cm,优选为小于等于2000Ω·cm。通过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表层具有的氧空位,可以促进材料电子和锂子的传输,表层碳包覆可进一步提升材料的电子电导率,进一步提升正极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效率和倍率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材料的颗粒类型为二次颗粒、单晶或类单晶,所述颗粒的粒径D v50为1~20μm,可选为3~15μm。由此,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形貌规则,粒度分布均匀,结构稳定,从而确保了富锂锰基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优异的循环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为小于2.0m 2/g,可选为0.1~1m 2/g。由此,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具有较低的比表面积,较高的压实密度,从而确保了富锂锰基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优异的循环性能。
进一步,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出了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序:溶液制备工序:将过渡金属氧化物分散在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有机酸盐,调节溶液的pH值为中性至碱性范围后充分搅拌,制得溶液;水热反应工序:缓慢加入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于所述溶液中在50~100℃恒温反应2~10h;干燥工序:对所述水热反应工序的产物进行过滤,对过滤获得的固体进行干燥;烧结工序:将干燥后的固体在300~600℃于惰性气氛中烧结4~15h,获得表面改性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其中,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包含Ti、Mo、W、V、Ta、Nb或Nd的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有机酸盐的酸根离子为乙酸根离子、草酸根离子或柠檬酸根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上述方法,通过水热法将过渡金属氧化物与有机酸盐均匀包覆在富锂锰基材料表层,通过在惰性气氛中热处理,使有机酸盐发生热解,热解过程产生的碳和过渡金属氧化物与有机酸盐反应所产生的过渡金属氧酸盐同步生成,且碳的存在促进了过渡金属氧酸盐氧空位 的生成,最终得到了含氧空位的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包覆在富锂锰基材料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有机酸盐中有机酸根离子的反离子为选自Li、Na、K、Mg、Al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离子,优选为选自Li、Na、K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离子。由此,能够容易地在富锂锰基材料表面包覆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溶液制备工序中,所述溶液的pH值控制在7~15,优选为8~10。由此,能够容易地在富锂锰基材料表面包覆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所述有机酸盐的质量比为(0.05-10):1,优选为(0.5-2):1。由此,能够稳定地形成在富锂锰基材料表面包覆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并且能够适宜地调整过渡金属氧酸盐中氧空位的含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加入的所述富锂锰基材料的质量与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所述有机酸盐质量和的比为100:(0.1-30),优选为100:(1-10)。由此,通过富锂锰基材料的质量与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所述有机酸盐质量和的比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调控包覆层的厚度,通过使包覆量的增加,能够在包覆层中形成更多的过渡金属氧酸盐氧空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干燥工序中,干燥温度为60~120℃,优选为80~100℃,和/或,干燥时间为1~10h,优选为5~8h,和/或,干燥气氛为真空气氛,真空度保持在-0.5~-1bar。由此,通过真空干燥,去除材料表面多余的水分,避免材料表面的氧化,防止表层形成的氧空位的破环,从而适宜地调整过渡金属氧酸盐中氧空位的含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烧结工序中,所述惰性气氛为氮气或氩气气氛。由此,能够可以进一步促进过渡金属氧酸盐氧空位的形成,同时实现包覆物在表层均匀且紧密的包覆效果。
另外,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进行说明。
[二次电池]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二次电池。
通常情况下,二次电池包括负极极片、正极极片、电解质和隔离膜。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活性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出。电解质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隔离膜设置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主要起到防止正负极短路的作用,同时可以使离子通过。
[正极极片]
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正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的正极膜层,所述正极膜层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的正极活性材料。
作为示例,正极集流体具有在其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正极膜层设置在正极集流体相对的两个表面的其中任意一者或两者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集流体可采用金属箔片或复合集流体。例如,作为金属箔片,可采用铝箔。复合集流体可包括高分子材料基层和形成于高分子材料基层至少一个表面上的金属层。复合集流体可通过将金属材料(铝、铝合金、镍、镍合金、钛、钛合金、银及银合金等)形成在高分子材料基材(如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等的基材)上而形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除了包含本申请第一方面的正极材料之外,还可以包括其它正极活性材料。这些正极活性材料可采用本领域公知的用于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作为示例,正极活性材料可包括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橄榄石结构的含锂磷酸盐、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各自的改性化合物。但本申请并不限定于这些材料,还可以使用其它可被用作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传统材料。这些正极活性材料可以仅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其中,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示例可包括但不限于锂钴氧化物(如LiCoO 2)、锂镍氧化物(如LiNiO 2)、锂锰氧化物(如LiMnO 2、LiMn 2O 4)、锂镍钴氧化物、锂锰钴氧化物、锂镍锰氧化物、锂镍钴锰氧化物(如LiNi 1/3Co 1/3Mn 1/3O 2(也可以简称为NCM 333)、LiNi 0.5Co 0.2Mn 0.3O 2(也可以简称为NCM 523)、LiNi 0.5Co 0.25Mn 0.25O 2(也可以简称为NCM 211)、LiNi 0.6Co 0.2Mn 0.2O 2(也 可以简称为NCM 622)、LiNi 0.8Co 0.1Mn 0.1O 2(也可以简称为NCM 811)、锂镍钴铝氧化物(如LiNi 0.85Co 0.15Al 0.05O 2)及其改性化合物等中的至少一种。橄榄石结构的含锂磷酸盐的示例可包括但不限于磷酸铁锂(如LiFePO 4(也可以简称为LFP))、磷酸铁锂与碳的复合材料、磷酸锰锂(如LiMnPO 4)、磷酸锰锂与碳的复合材料、磷酸锰铁锂、磷酸锰铁锂与碳的复合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膜层还可选地包括粘结剂。作为示例,所述粘结剂可以包括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偏氟乙烯-四氟乙烯-丙烯三元共聚物、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四氟乙烯三元共聚物、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及含氟丙烯酸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膜层还可选地包括导电剂。作为示例,所述导电剂可以包括超导碳、乙炔黑、炭黑、科琴黑、碳点、碳纳米管、石墨烯及碳纳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制备正极极片:将上述用于制备正极极片的组分,例如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任意其他的组分分散于溶剂(例如N-甲基吡咯烷酮)中,形成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覆在正极集流体上,经烘干、冷压等工序后,即可得到正极极片。
[负极极片]
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负极膜层,所述负极膜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
作为示例,负极集流体具有在其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负极膜层设置在负极集流体相对的两个表面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集流体可采用金属箔片或复合集流体。例如,作为金属箔片,可以采用铜箔。复合集流体可包括高分子材料基层和形成于高分子材料基材至少一个表面上的金属层。复合集流体可通过将金属材料(铜、铜合金、镍、镍合金、钛、钛合金、银及银合金等)形成在高分子材料基材(如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等的基材)上而形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材料可采用本领域公知的用于电池 的负极活性材料。作为示例,负极活性材料可包括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炭、硬炭、硅基材料、锡基材料和钛酸锂等。所述硅基材料可选自单质硅、硅氧化合物、硅碳复合物、硅氮复合物以及硅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锡基材料可选自单质锡、锡氧化合物以及锡合金中的至少一种。但本申请并不限定于这些材料,还可以使用其他可被用作电池负极活性材料的传统材料。这些负极活性材料可以仅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膜层还可选地包括粘结剂。所述粘结剂可选自丁苯橡胶(SBR)、聚丙烯酸(PAA)、聚丙烯酸钠(PAAS)、聚丙烯酰胺(PAM)、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聚甲基丙烯酸(PMAA)及羧甲基壳聚糖(CMCS)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膜层还可选地包括导电剂。导电剂可选自超导碳、乙炔黑、炭黑、科琴黑、碳点、碳纳米管、石墨烯及碳纳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膜层还可选地包括其他助剂,例如增稠剂(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制备负极极片:将上述用于制备负极极片的组分,例如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任意其他组分分散于溶剂(例如去离子水)中,形成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覆在负极集流体上,经烘干、冷压等工序后,即可得到负极极片。
[电解质]
电解质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本申请对电解质的种类没有具体的限制,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例如,电解质可以是液态的、凝胶态的或全固态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解质采用电解液。所述电解液包括电解质盐和溶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解质盐可选自六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高氯酸锂、六氟砷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三氟甲磺酸锂、二氟磷酸锂、二氟草酸硼酸锂、二草酸硼酸锂、二氟二草酸磷酸锂及四氟草酸磷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溶剂可选自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丙酯、碳酸甲丙酯、碳酸乙丙酯、碳酸亚丁酯、氟代碳酸亚乙酯、甲酸甲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丙酸丙酯、丁酸甲酯、丁酸乙酯、1,4-丁内酯、环丁砜、二甲砜、甲乙砜及二乙砜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解液还可选地包括添加剂。例如添加剂可以包括负极成膜添加剂、正极成膜添加剂,还可以包括能够改善电池某些性能的添加剂,例如改善电池过充性能的添加剂、改善电池高温或低温性能的添加剂等。
[隔离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中还包括隔离膜。本申请对隔离膜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选用任意公知的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的多孔结构隔离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隔离膜的材质可选自玻璃纤维、无纺布、聚乙烯、聚丙烯及聚偏二氟乙烯中的至少一种。隔离膜可以是单层薄膜,也可以是多层复合薄膜,没有特别限制。在隔离膜为多层复合薄膜时,各层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没有特别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可通过卷绕工艺或叠片工艺制成电极组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可包括外包装。该外包装可用于封装上述电极组件及电解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的外包装可以是硬壳,例如硬塑料壳、铝壳、钢壳等。二次电池的外包装也可以是软包,例如袋式软包。软包的材质可以是塑料,作为塑料,可列举出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以及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
本申请对二次电池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其可以是圆柱形、方形或其他任意的形状。例如,图4是作为一个示例的方形结构的二次电池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外包装可包括壳体51和盖板53。其中,壳体51可包括底板和连接于底板上的侧板,底板和侧板围合形成容纳腔。壳体51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开口,盖板53能够盖设于所 述开口,以封闭所述容纳腔。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可经卷绕工艺或叠片工艺形成电极组件52。电极组件52封装于所述容纳腔内。电解液浸润于电极组件52中。二次电池5所含电极组件5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电池模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可以组装成电池模块,电池模块所含二次电池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电池模块的应用和容量进行选择。
图6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电池模块4。参照图6,在电池模块4中,多个二次电池5可以是沿电池模块4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当然,也可以按照其他任意的方式进行排布。进一步可以通过紧固件将该多个二次电池5进行固定。
可选地,电池模块4还可以包括具有容纳空间的外壳,多个二次电池5容纳于该容纳空间。
电池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电池模块还可以组装成电池包,电池包所含电池模块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电池包的应用和容量进行选择。
图7和图8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电池包1。参照图7和图8,在电池包1中可以包括电池箱和设置于电池箱中的多个电池模块4。电池箱包括上箱体2和下箱体3,上箱体2能够盖设于下箱体3,并形成用于容纳电池模块4的封闭空间。多个电池模块4可以按照任意的方式排布于电池箱中。
用电装置
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装置,所述用电装置包括本申请提供的二次电池、电池模块、或电池包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二次电池、电池模块、或电池包可以用作所述用电装置的电源,也可以用作所述用电装置的能量存储单元。所述用电装置可以包括移动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动车辆(例如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电动踏板车、电动高尔夫球车、电动卡车等)、电气列车、船舶及卫星、储能系统等,但不限于此。
作为所述用电装置,可以根据其使用需求来选择二次电池、电池模块或电池包。
图9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用电装置。该用电装置为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等。为了满足该用电装置对二次电池的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可以采用电池包或电池模块。
作为另一个示例的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该装置通常要求轻薄化,可以采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
实施例
以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下面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的,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
<实施例1>
①制备方法
正极材料的制备
在实施例1中,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1)将五氧化二钒和柠檬酸钾按照质量比为2:1分散到去离子水中,并调节溶液pH至8并充分搅拌;
(2)缓慢加入富锂锰基材料0.5Li 2MnO 3·0.5LiNi 0.33Co 0.33Mn 0.33O 2于步骤1中的溶液,加入量与五氧化二钒和柠檬酸钾质量和的比为100:5,于80℃恒温反应10h;
(3)对恒温反应的产物进行过滤干燥,干燥温度为100℃,干燥时间为8h,干燥气氛为真空气氛,真空度保持在-1bar;
(4)将干燥后的样品在500℃于氩气气氛中烧结10h,即获得表面包覆具有氧空位的钒酸钾和碳的复合材料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负极极片的制备
将负极活性材料人造石墨、导电剂碳黑、粘结剂SBR按照质量比96:2.5:1.5进行混合的质量比混合,并在适量的去离子水中充分搅拌,使其形成均匀的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覆于负极集流体铜箔的表面 上,经干燥、冷压后,得到负极极片。
正极极片的制备
以SP(炭黑)作为导电剂,聚偏二氟乙烯(PVDF)作为粘结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溶剂,其中PVDF和NMP以质量比2:8进行制胶,并按照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正极材料、SP和PVDF的质量比为90:7:3的比例配置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覆于正极集流体铝箔的表面上,经干燥、冷压后,得到正极极片。
电解液的制备
将碳酸亚乙酯(E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体积比1:1:1混合,然后将LiPF 6均匀溶解在上述溶液中得到电解液,其中LiPF 6的浓度为1mol/L。
隔离膜
采用聚乙烯(PE)薄膜。
二次电池的制备
将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按顺序叠好,经卷绕后得到电极组件,将电极组件装入外包装中,加入上述电解液,经封装、静置、化成、老化等工序后,得到二次电池。
性能评价
对于上述①中制得的正极材料、正极极片、二次电池,通过下述方法进行性能测试。结果示于表1中。
(i)正极活性材料的形貌
正极活性材料的形貌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进行确认和测定,例如可以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或透射电子显微镜来确认。
(ii)正极活性材料的包覆层中氧空位与晶格氧的峰强比
正极活性材料的包覆层中氧空位与晶格氧的峰强比可以通过使用公知的方法进行确认和测定,例如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来分析,含有氧空位的包覆层中氧空位与晶格氧的峰强比会提高。
(iii)粉末电阻率的测定
正极活性材料电阻率通过使用公知的方法进行确认和测定,例如可以参照标准GBT30853-2014,使用粉末电阻率测试仪器(如晶格 ST-2722)测定。
(iv)Dv 50的测定
正极活性材料的Dv 50为本领域公知的含义,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测试。例如可以参照标准GB/T 19077.1-2016,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如Malvern Master Size 3000)测定。其中,Dv 50的物理定义为: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累计体积分布百分数达到50%时所对应的粒径。
(v)比表面积的测定
正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为本领域公知的含义,可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测试。例如可以参照GB/T 19587-2017,采用氮气吸附比表面积分析测试方法测试,并用BET(Brunauer Emmett Teller)法计算得出,其中氮气吸附比表面积分析测试可以通过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的Tri-Star 3020型比表面积孔径分析测试仪进行。
(vi)包覆层厚度的设定
正极活性材料的包覆层厚度为本领域公知的含义,可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测试。作为示例,可以使用高分辨率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测量。更精确地,可以测试多个(3个以上,如8个、10个、12个等)不同位置处包覆层的厚度值,取平均值记为包覆层的厚度。
(vii)首次效率测试
将注液后的软包电池在45℃条件下以0.02C的恒流充电至3.4V,静置5min,再以0.1C恒流充电至3.75V,记录容量为Z1,然后进行排气和二封,将二封后的电池置于25℃条件中,0.33C恒流充电至4.5V,恒压充电至0.02C,静置5分钟,记录容量为Z2;然后0.33C放电至2.0V,记录容量为D1。
首次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首次效率=D1/(Z1+Z2)
(viii)放电容量测试
在25℃的恒温环境下,在2.0V~4.5V下,按照0.33C充电至4.5V,然后在4.5V下恒压充电至电流为0.05C,静置5min,然后按照0.33C放电至2.0V,记录0.33C放电倍率时该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具体结果,静置5min,按照0.33C充电至4.5V,然后在4.5V下恒压充电至电流为0.05C,静置5min,然后按照0.5C放电至2.0V,记录0.5C放电倍率时该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具体结果。
(ix)全电池的循环测试
循环测试:在25℃或者45℃的恒温环境下,将全电池以0.5C恒流充电至电压为4.46V,然后以4.46V恒压充电至电流为0.05C,静置5min之后,以0.5C恒流放电至电压为2.3V,此为一个充放电循环过程,此次的放电容量为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将全电池按上述方法进行500次循环充放电测试后,记录剩余可逆放电容量。
<实施例2>
除了采用以下步骤制备正极材料,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制备方法,由此得到正极极片。
(1)将二氧化钛和草酸钠按照质量比为1.5:1分散到去离子水中,并调节溶液pH至8并充分搅拌;
(2)缓慢加入富锂锰基材料0.5Li 2MnO 3·0.5LiNi 0.33Co 0.33Mn 0.33O 2于步骤1中的溶液,加入量与二氧化钛和草酸钠质量和的比为100:10,于80℃恒温反应10h;
(3)对恒温反应的产物进行过滤干燥,干燥温度为100℃,干燥时间为8h,干燥气氛为真空气氛,真空度保持在-1bar;
(4)将干燥后的样品在500℃于氩气气氛中烧结10h,即获得表面包覆具有氧空位的钛酸钠和碳的复合材料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实施例3>
除了采用以下步骤制备正极材料,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制备方法,由此得到正极极片。
(1)将三氧化钼和乙酸钾按照质量比为1:1分散到去离子水中,并调节溶液pH至8并充分搅拌;
(2)缓慢加入富锂锰基材料0.5Li 2MnO 3·0.5LiNi 0.33Co 0.33Mn 0.33O 2于步骤1中的溶液,加入量与三氧化钼和乙酸钾质量和的比为100:8,于80℃恒温反应10h;
(3)对恒温反应的产物进行过滤干燥,干燥温度为100℃,干燥时间为8h,干燥气氛为真空气氛,真空度保持在-1bar;
(4)将干燥后的样品在500℃于氩气气氛中烧结10h,即获得表 面包覆具有氧空位的钼酸钾和碳的复合材料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实施例4>至<实施例5>
在实施例4至5中,除了如表1所示变更正极材料内核组成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制备方法,由此得到正极材料。
<实施例6>至<实施例10>
在实施例6至10中,除了如表2所示变更各制备工序中的条件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原料组成、相似的制备方法,由此得到正极材料。
<对比例1>
采用以下步骤制备对比例1的正极材料。
将钒酸钾和富锂锰基材料0.5Li 2MnO 3·0.5LiNi 0.33Co 0.33Mn 0.33O 2按照质量比5:100球磨混合2h,于500℃惰性气氛中烧结10h,即获得表面包覆钒酸钾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对比例2>
采用以下步骤制备对比例2的正极材料。
将葡萄糖和富锂锰基材料0.5Li 2MnO 3·0.5LiNi 0.33Co 0.33Mn 0.33O 2按照质量比2:100球磨混合2h,于500℃惰性气氛中烧结10h,即获得表面包覆碳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对比例3>
采用以下步骤制备对比例3的正极材料。
将钒酸钾和葡萄糖按照质量比2:1进行混合,然后加入富锂锰基材料0.5Li 2MnO 3·0.5LiNi 0.33Co 0.33Mn 0.33O 2,加入量与钒酸钾和葡萄糖的质量和比为100:5,并将混合物进行球磨混合2h,于500℃惰性气氛中烧结10h,即获得表面包覆钒酸钾和碳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对各实施例1至10、对比例1至3中获得的正极材料和二次电池的测试结果列于表1中。
<实施例11>至<实施例16>
在实施例11至16中,除了如表2所示变更溶液制备工序中的原料配比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制备方法,由此得到正极材料。
<实施例17>至<实施例22>
在实施例17至22中,除了如表2所示变更水热反应工序中的原料配比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制备方法,由此得到正极材料。
对各实施例1至3、6至22、对比例1至3中获得的正极材料的包覆层中氧空位与晶格氧的峰强比、以及包覆层厚度列于表2中。
从表1的结果可知,由包含氧空位的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包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实施例1~10中,其首次效率、0.33C和0.5C放电容量(倍率特性)、25℃和45℃的循环特性均优异。而对比例1~3中,虽然由包覆层包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但其单纯将过渡金属氧酸盐、碳或简单将两者进行混合后包覆,包覆层中并未形成氧空位,其首次效率、0.33C和0.5C放电容量、25℃和45℃的循环特性均较差。
另外,从实施例6、10与实施例7~9的对比可知,通过将包覆层中的氧空位设置在合适的范围内,能够更进一步提高首次效率、0.33C和0.5C放电容量、以及25℃和45℃的循环特性。
从表2的结果可知,从实施例6至10可知,通过改变水热反应工序、干燥工序、以及烧结工序中的温度和时间,能够改变包覆层中的氧空位含量,从而改变IO 2 2-/IO 2-的峰强比。从实施例11至16可知,通过改变溶液制备工序中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有机酸盐的质量比,也能够改变包覆层中的氧空位含量,从而改变IO 2 2-/IO 2-的峰强比。从实施例17至22可知,通过改变水热反应工序中的富锂锰基材料与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有机酸盐质量和的比值,对包覆层的包覆厚度会产生极大影响,包覆层越厚,则包覆层中的氧空位越多。过薄或过厚的包覆层,会影响包覆效果,进而影响材料电性能的发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仅为示例,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范围内具有与技术思想实质相同的构成、发挥相同作用效果的实施方式均包含在本申请的技术范围内。此外,在不脱离本申请主旨的范围内,对实施方式施加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将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加以组合而构筑的其它方式也包含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Claims (19)

  1. 一种正极材料,其中,
    包括:
    内核,包含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以及
    包覆层,包覆在所述内核外表面,包括过渡金属氧酸盐和碳的复合材料,其中,
    所述过渡金属氧酸盐中的过渡金属选自Ti、Mo、W、V、Ta、Nb或Nd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复合材料为网状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材料,其中,
    所述过渡金属氧酸盐中的过渡金属选自Ti、Mo、W、或V中的至少一种。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极材料,其中,
    所述过渡金属氧酸盐为Li、Na、K、Mg、Al盐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所述过渡金属氧酸盐为Li、Na、K盐中的至少一种。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材料,其中,
    所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分子式为xLi 2MnO 3·(1-x)LiNi yCo zMn aM 1-y-z-aO rA 2-r,其中0<x<1,0≤y≤1,0≤z≤1,0≤a≤1,0<r≤2,0<y+z+a≤1;M为Mg、B、Al、V、Ti、Zr、Sn和Mo中的至少一种,A为F、S、N和Cl中的至少一种。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材料,其中,
    所述包覆层中,所述过渡金属氧酸盐包含氧空位,可选地,所述过渡金属氧酸盐满足以下条件:
    IO 2 2-/IO 2-的峰强比为0.5~1.2,可选地为0.6~0.8,
    其中IO 2 2-为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中531eV氧空位的峰强值,IO 2-为对应于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中529eV的晶格氧 的峰强值。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材料,其中,
    所述正极材料在12MPa下的粉末电阻率小于等于3000Ω·cm,优选为小于等于2000Ω·cm。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材料,其中,
    所述正极材料的颗粒类型为二次颗粒、单晶或类单晶,所述颗粒的粒径D v50为1~20μm,可选为3~15μm。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材料,其中,
    所述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为小于2.0m 2/g,可选为0.1~1m 2/g。
  9. 一种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中,
    包括以下工序:
    溶液制备工序:将过渡金属氧化物分散在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有机酸盐,调节溶液的pH值为中性至碱性范围后充分搅拌,制得溶液;
    水热反应工序:缓慢加入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于所述溶液中在50~100℃恒温反应2~10h,
    干燥工序:对所述水热反应工序的产物进行过滤,对过滤获得的固体进行干燥;
    烧结工序:将干燥后的固体在300~600℃于惰性气氛中烧结4~15h,获得表面改性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其中,
    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包含Ti,Mo,W,V,Ta,Nb或Nd的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有机酸盐的酸根离子为乙酸根离子、草酸根离子或柠檬酸根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中,
    所述有机酸盐中有机酸根离子的反离子为选自Li、Na、K、Mg、Al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离子,优选为选自Li、Na、K中的至少一种金 属的离子。
  11. 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中,
    在所述溶液制备工序中,所述溶液的pH值控制在7~15,优选为8~10。
  12. 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中,
    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所述有机酸盐的质量比为(0.05-10):1,优选为(0.5-2):1。
  13. 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中,
    所加入的所述富锂锰基材料的质量与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所述有机酸盐质量和的比为100:(0.1-30),优选为100:(1-10)。
  14. 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中,
    在所述干燥工序中,
    干燥温度为60~120℃,优选为80~100℃,和/或,
    干燥时间为1~10h,优选为5~8h,和/或,
    干燥气氛为真空气氛,真空度保持在-0.5~-1bar。
  15. 根据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中,
    在所述烧结工序中,所述惰性气氛为氮气或氩气气氛。
  16. 一种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二次电池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材料或由权利要求9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正极材料。
  17. 一种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电池模块包括权利要求16所述的二次电池。
  18. 一种电池包,其中,
    所述电池包包括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模块。
  19. 一种用电装置,其中,
    所述用电装置包括选自权利要求16所述的二次电池、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模块和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池包中的至少一种。
CN202280063310.0A 2022-06-16 2022-06-16 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备其的二次电池 Pending CN1180439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99191 WO2023240544A1 (zh) 2022-06-16 2022-06-16 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备其的二次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43997A true CN118043997A (zh) 2024-05-14

Family

ID=89192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63310.0A Pending CN118043997A (zh) 2022-06-16 2022-06-16 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备其的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14386A1 (zh)
EP (1) EP4322259A4 (zh)
CN (1) CN118043997A (zh)
WO (1) WO20232405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00399B (zh) * 2024-02-29 2024-06-18 河南师范大学 一种聚合物碳点耦合锰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水系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CN117878244B (zh) * 2024-03-08 2024-09-1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55778A (ja) * 2008-08-26 2010-03-11 Sony Corp 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正極活物質
CN105185969B (zh) * 2015-10-20 2018-04-06 湘潭大学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321366B (zh) * 2017-12-28 2020-07-17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高镍三元镍钴锰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包覆方法
CN111916710A (zh) * 2020-08-17 2020-11-10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复合型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635767B (zh) * 2020-12-18 2022-02-08 浙江帕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多孔结构的纳米碳/钛酸锂复合包覆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4256457B (zh) * 2021-12-31 2023-12-05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均质复合包覆层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40544A1 (zh) 2023-12-21
US20240014386A1 (en) 2024-01-11
EP4322259A1 (en) 2024-02-14
EP4322259A4 (en) 2024-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52288B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EP3379603B1 (en) Electrode composit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US20240097124A1 (en)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positive electrode plate and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EP3220452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US20240014386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ame
JP6096985B1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CN115133020B (zh) 锰酸锂正极活性材料及包含其的正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JP7375222B2 (ja) 正極活性材料、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および電気装置
CN114788044A (zh) 二次电池、其制备方法、及其相关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和装置
CN113875047B (zh) 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含有该二次电池的装置
CN116799166A (zh) 负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包含其的装置
EP4394929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composite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positive electrode sheet, and secondary battery
EP4386899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and electric device
US20220102788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apparatus containing the same
EP4138158B1 (en) Composite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group including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ic apparatus including secondary battery.
CN117941101A (zh)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极片、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WO2021258275A1 (zh) 二次电池和包含该二次电池的装置
EP4358182A1 (en) Modified lithium-rich manganese-based material, modification method of lithium-rich manganese-based material,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ical device
US12107266B2 (en) Composite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group including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ic apparatus including secondary battery
CN117080415B (zh) 正极活性材料组合物、正极极片、电池及用电设备
EP4228079A1 (en)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device therefor
EP4213246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plat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power device
EP4293777A1 (en)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device
US20230163284A1 (en) Modified silicon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EP4207372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ic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