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21371A - 封堵装置和封堵系统 - Google Patents

封堵装置和封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21371A
CN118021371A CN202211419580.9A CN202211419580A CN118021371A CN 118021371 A CN118021371 A CN 118021371A CN 202211419580 A CN202211419580 A CN 202211419580A CN 118021371 A CN118021371 A CN 1180213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waist
flow blocking
defect
dis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195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晓阳
赵江浪
王永胜
陈民
王若仲
贺世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1958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21371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213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213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封堵装置和封堵系统,所述封堵装置用于封堵生物膜缺损及/或骨组织缺损,所述封堵装置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包括第一锚定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锚定部近侧的腰部;所述支撑体设置有阻流材料以在所述支撑体径向上阻挡体液流过,所述腰部外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所述阻流材料;所述封堵装置能够径向收缩与扩张,当所述封堵装置在不受外力而处于扩张状态下时,所述第一锚定部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腰部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一锚定部用于释放至所述缺损的内侧,所述腰部用于在径向扩张后抵顶所述缺损的周缘组织。本发明的封堵装置提高了封堵装置与生物膜缺损的贴壁性能,实现较好的封堵密封效果。

Description

封堵装置和封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封堵装置和封堵系统。
背景技术
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脑脊液漏分为脑脊液鼻漏和耳漏,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外伤或者医源性造成,此外还有少部分是自发性的脑脊液漏。外伤常会造成前颅底骨折和中颅底骨折,引起脑脊液鼻漏。医源性的因素包括各种手术,比如经鼻腔的垂体瘤手术或者听神经瘤手术、外耳道手术等,会导致相应的部位发生脑脊液漏。脑脊液漏可导致患者低颅内压症状、顽固性根性疼痛、围术期感染风险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生命。目前临床多采用延长引流时间、单纯术后换药、硬脊膜缝合、单纯使用自体组织(脂肪、肌肉和筋膜)、或单纯使用人工材料修补硬膜损伤等方式来预防以及治疗脑脊液漏。
目前,微创介入修复术已成为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使用生物医用材料替代自体组织也可减少对于患者的二次伤害。使用封堵器对缺损部位进行封堵已在心脏组织领域得到了满意的疗效。在生物膜缺损治疗领域,特别是硬脑膜缺损部位使用封堵器对脑脊液进行封堵也将成为日后医学研究的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封堵生物膜缺损及/或骨组织缺损的封堵装置,以优化封堵装置的性能,避免生物膜缺损及/或骨组织缺损内侧的体液经缺损流出至缺损外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封堵生物膜缺损及/或骨组织缺损的封堵系统,以优化封堵装置的性能,避免生物膜缺损及/或骨组织缺损内侧的体液经缺损流出至缺损外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封堵装置,用于封堵生物膜缺损及/或骨组织缺损,所述封堵装置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包括第一锚定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锚定部近侧的腰部;所述支撑体设置有阻流材料以在所述支撑体径向上阻挡体液流过,所述腰部外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所述阻流材料;所述封堵装置能够径向收缩与扩张,当所述封堵装置在不受外力而处于扩张状态下时,所述第一锚定部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腰部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一锚定部用于释放至所述缺损的内侧,所述腰部用于在径向扩张后抵顶所述缺损的周缘组织。生物膜缺损及/或骨组织缺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封堵系统,包括推杆、装载鞘、输送管以及上述封堵装置;所述推杆与所述封堵装置的近端相连,以用于推送所述封堵装置;所述装载鞘套设于所述推杆的外围,用于沿所述推杆向远端滑动以压缩并收容所述封堵装置;所述输送管用于建立由体表至所述缺损的通道,所述输送管用于与所述装载鞘连通,以接收所述装载鞘中的所述封堵装置,所述通道用于供所述推杆向远端推送所述封堵装置。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封堵装置中,封堵装置能够被释放至缺损处而径向扩张以用于封堵缺损,阻挡缺损内侧的体液经过缺损流出至缺损外侧。其中,封堵装置能够径向扩张,第一锚定部用于释放在缺损的内侧,从而将腰部定位在缺损的缺口处。
由于生物膜缺损及/或骨组织缺损封堵后,例如在脑脊液漏颅骨与硬脑膜的缺损部位被封堵后,缺损内侧的压力相较于缺损外侧压力较大,第一锚定部受到的远侧向近侧方向施加的压力有助于提高第一锚定部的锚定性能,便于将腰部固定在缺损处。
另外,由于缺损内侧的压力相较于缺损外侧压力较大,使得缺损内侧的脑脊液容易从支撑体与缺损的缺口之间的缝隙流出,本申请中腰部径向扩张后抵顶缺损的周向边缘,一方面有助于将腰部固定在缺损的缺口处,提高封堵装置的贴壁性能以及封堵装置植入后的锚定性能,另一方面,由于设置在支撑体上的阻流材料能够随着封堵装置以及支撑体的径向扩张而撑开,从而设置于腰部的阻流材料能够随着腰部径向扩张,并被抵顶贴靠至缺损的周向边缘,阻挡缺损内侧的体液经缺损的缺口与腰部之间的缝隙流出,实现较好的封堵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封堵装置在未受外力而处于扩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封堵装置中的支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封堵装置中的覆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封堵装置被释放到硬脑膜与颅骨缺损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沿图4中剖面线Ⅱ-Ⅱ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的覆膜设置粘接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覆膜与图2所示支撑骨架粘接后释放在硬脑膜与颅骨的剖视图;
图8为图4所示的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相互靠近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封堵装置的覆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覆膜与支撑骨架完全固定后释放在缺损的剖视图;
图11为图9所示的覆膜设置粘接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覆膜与支撑骨架完全固定后释放在缺损的剖视图;
图13为第三实施例封堵装置的未受外力作用下的扩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支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第四实施例封堵装置的未受外力作用下的扩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封堵装置中的支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第五实施例封堵装置的未受外力作用下的扩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封堵装置中的支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第六实施例封堵装置的未受外力作用下的扩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所示封堵装置中的支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第七实施例封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所示封堵装置中的支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第八实施例封堵装置的未受外力作用下的扩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所示封堵装置中的支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第十一实施例封堵装置的未受外力作用下的扩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所示封堵装置中的可吸水性树脂膨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第十二实施例封堵装置的未受外力作用下的扩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7所示球囊剖面后封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第十三实施例封堵装置的未受外力作用下的扩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第十四实施例封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1、颅骨;02、缺口;100、封堵装置;
001、第一锚定部;002、第二锚定部;003、腰部;004、阻流材料;
1、支撑骨架;11、第一盘;111、第一盘面;112、第三盘面;12、第二盘;121、第二盘面;122、第四盘面;13、中间段;14、第一连接头;15、第二连接头;16、倒刺;2、覆膜;21、第一阻流膜;22、第二阻流膜;23、第三阻流膜;24、中间阻流膜;25、第一外膜;26、第二外膜;27、第三外膜;221、第一点阵;222、第二点阵;223、第三点阵;224、第四点阵;22a,22b、粘接点;101,102、开口;3、吸水性树脂;4、球囊;5、泡沫;51、第一泡沫;52、第二泡沫;53、第三泡沫。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便于描述和理解,本文定义“近端/近侧”是指沿着患者体内的输送路径靠近操作者的一端/一侧,“远端/远侧”是指沿着患者体内的输送路径远离操作者的一端/一侧。
首先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能够被释放至生物膜及/或骨组织缺损处而径向扩张以用于封堵生物膜及/或骨组织缺损,阻挡生物膜及/或骨组织内侧的体液经过缺损流出至缺损外侧。本申请中的生物膜及/或骨组织缺损可理解为生物膜及/或骨组织形成的缺口或开口。封堵装置100具有径向可伸缩性能,使得封堵装置100具有径向的收缩状态和扩张状态。在收缩状态下,可便于封堵装置100经微导管在血管/组织内进行递送,输送至生物膜缺损部位。当到达生物膜缺损部位释放封堵装置100后,封堵装置100恢复扩张状态,进而对生物膜缺损部位进行封堵。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生物膜可以为硬脑膜,硬脑膜附着在颅骨上,医源性硬脑膜缺损伴随着颅骨缺损,此时体液可以为脑脊液。本实施方式中,封堵装置100用于对硬脑膜缺损以及颅骨缺损进行封堵,在其它应用环境中,封堵装置100还可以应用于封堵其它生物膜或者骨组织。
继续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包括支撑体,支撑体包括第一锚定部001、第二锚定部002、以及设置于第一锚定部001与第二锚定部002之间的腰部003。
支撑体设置有阻流材料004以在支撑体径向上阻挡体液流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锚定部001与第二锚定部002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所述阻流材料004,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锚定部001和第二锚定部002皆设置有所述阻流材料00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体本身材料与结构使其具有阻流作用,即支撑体包括阻流材料,比如在一些支撑体为球囊的实施方式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封堵装置100的支撑体不具有阻流作用,支撑体为支撑骨架的形式,封堵装置100包括支撑骨架以及设置于支撑骨架的阻流材料004。
封堵装置100能够径向收缩与扩张,当封堵装置100在不受外力而处于扩张状态下时,第一锚定部001的径向尺寸与第二锚定部002的径向尺寸均大于腰部003的径向尺寸。径向尺寸,是指部件的最大径向尺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封堵装置100在不受外力而处于扩张状态下时,封堵装置100中腰部003径向尺寸为20mm~30mm,封堵装置100第一锚定部001以及第二锚定部002的径向尺寸为28mm~36mm。
第一锚定部001和第二锚定部002能够在封堵装置100径向扩张后,分别定位在缺损的内侧和外侧,从而将腰部003固定在缺损的缺口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锚定部001,腰部003与第二锚定部002沿着由远端至近端的方向依次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体省略设置第二锚定部002,即支撑体包括第一锚定部001与腰部003,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扩张状态下,第一锚定部001的径向尺寸大于腰部003,整个封堵装置类似蘑菇形。由于第一锚定部001释放至缺损内侧,避免第一锚定部001从缺损内侧脱落至缺损外侧,另外,腰部003径向扩张后用于抵顶缺损周缘组织,提高腰部003与缺损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保证封堵装置能够稳定的固定于缺损处。
由于生物膜缺损及/或骨组织缺损封堵后,例如在脑脊液漏颅骨与硬脑膜缺损部位被封堵后,缺损内侧的压力较大,从而便于蘑菇形的封堵装置牢固的固定在缺损处。但是同时由于脑脊液漏缺损处的内侧压力相较于外侧压力较大,脑脊液容易从支撑体与缺损的缺口之间的缝隙流出。
本申请中腰部003径向扩张后抵顶缺损的周缘组织(即形成缺损(缺口)的周向边缘组织,或者是说围成缺损(缺口)的周围一圈组织),一方面有助于将腰部固定在缺损的缺口处,提高封堵装置100的贴壁性能以及封堵装置100植入后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腰部003外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阻流材料004,由于设置在支撑体上的阻流材料004能够随着封堵装置100以及支撑体的径向扩张而撑开,从而在腰部003径向扩张后抵顶缺损的周向边缘的基础上,设置于腰部003的阻流材料004能够阻挡缺损内侧的体液经缺损的缺口与腰部之间的缝隙流出,实现较好的封堵密封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腰部003外表面设置的阻流材料004与封堵装置100其他位置设置的阻流材料004采用相同的材料,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
参考图2和图3,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中的支撑体包括支撑骨架1,阻流材料004设置于支撑骨架1表面,阻流材料004包括覆膜2。支撑骨架1用于形成支撑体至少部分,覆膜2用于形成阻流材料004至少部分。
首先参考图2,其中,支撑骨架1在膨胀后其径向尺寸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空心管状结构,即支撑骨架1的形状类似哑铃,支撑骨架1的外周壁可呈网状结构,该网状结构可以是具有规则或不规则的孔状结构。
支撑骨架1具有收缩状态和扩张状态。在收缩状态下,支撑骨架1的径向尺寸最小,便于在血管内进行递送,以将支撑骨架1输送至病变部位。
支撑骨架1可采用如记忆性金属材质或具有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以便支撑骨架1被释放到血管/组织自膨胀而形成管状结构。具体地,可以通过编织或激光切割镍钛管材然后热定型而成形成,也可以通过激光切割镍钛板材然后卷曲热定型而成,进一步的还可以将镍钛丝材编织而成,或者可以使用其它具有生物相容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钴铬合金等,又或者使用具有弹性的塑料材料加工而成,支撑骨架1可以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或采用不可降解材料制成。在支撑骨架1被释放到血管/组织时,支撑骨架1自行膨胀,径向尺寸变大。在扩张状态下,支撑骨架1在生物膜及/或骨组织缺损部位撑开并依靠其径向支撑力抵顶固定于生物膜及/或骨组织缺损处。
支撑骨架1在扩张状态下呈管状结构。具体地,所述支撑骨架1包括用于形成第一锚定部001的第一盘11、用于形成第二锚定部002的第二盘12、以及设置于第一盘11与第二盘12之间并用于形成腰部003的中间段13。第一盘11、腰部13、第二盘12在由远端至近端的方向上顺序排布。本实施例中,在未收到外力的扩张状态下,中间段13可以理解为支撑骨架1的中部沿着径向向内凹陷形成的区域,中间段13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一盘11的径向尺寸和第二盘12的径向尺寸。其中,径向尺寸是指部件的最大径向尺寸,即中间段13的径向尺寸为中间段13的最大径向尺寸。
在支撑骨架1未设置第二盘12的实施方式中,中间段13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一盘11的径向尺寸。
本实施例中,第一盘11的网孔结构在远端汇聚以封闭支撑骨架1的远端,第二盘12的网孔结构在近端汇聚以封闭支撑骨架1的近端。支撑骨架1的近端和远端皆为封闭端,支撑骨架1可形成具有密闭管腔的管状结构。
支撑骨架1在其近端和远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头14和第二连接头15,第一盘11的远端汇聚至第一连接头14,也即第一盘11远离第二盘12的一端汇聚至第一连接头14。第二盘12的近端汇聚至第二连接头15,也即第二盘12远离第一盘11的一端汇聚至第二连接头15。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头14和第二连接头15用于将支撑骨架1的近端和远端收束,以便支撑骨架1的工艺成型。第一连接头14和第二连接头15可以采用相同或者不同的材料制成,第一连接头14和第二连接头15可以为镍钛合金套或者不锈钢螺栓。
第一盘11包括面向第二盘12的第一盘面111、以及背向第二盘12的第三盘面112,第二盘12包括面向第一盘111的第二盘面121、以及背向第一盘11的第四盘面122。本实施例中,第一盘面111、第二盘面112、第三盘面121、第四盘面122皆大体倾斜于支撑骨架1的轴向。具体地,第一盘面111和第二盘面121大致为弧面,第三盘面112和第四盘122面大致为锥面。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上述盘面的倾斜角度和形状还可以为任意情形。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骨架1在径向膨胀后,第一盘111和第二盘112的形状可以呈盘状,也可以呈球形,也可以呈周向边缘朝向腰部弯折的碗状,还可以呈其他具体形状,例如还可以呈伞状,即多根支撑杆的内端结合在一起,内端以外的其他部分相互间隔,每根支撑杆相当于一根伞骨。
参考图3,覆膜2具有阻流特性,覆膜2覆盖支撑骨架1的至少部分结构以在径向上阻挡体液从缺损的内侧流出至缺损外侧,设置于腰部003外表面的覆膜2用于在支撑骨架1的腰部003径向扩张后抵顶生物膜缺损的周向边缘,以阻挡缺损内侧的体液流出。
覆膜2的孔径应小于0.4nm,以避免体液分子穿过,覆膜2的最小厚度为100μm~1000μm,以保证覆膜2的机械强度和阻流特性。
覆膜2与支撑骨架1连接,为了将覆膜2固定于支撑骨架1上,覆膜2可以通过溶液直接浸渍成膜、静电纺丝成膜、生物胶黏等方式负载到支撑骨架1上。或者,覆膜2也可以预先在模具上成型,覆膜2成型后,再将脱模后的覆膜2粘接于支撑骨架1。其中,粘接的方式可以选择医用胶水粘接,或者使用浇铸溶液粘接。覆膜2避免采用缝合工艺固定在支撑骨架1上,避免体液在缝合孔中流动。
覆膜2包括第一阻流膜21、第二阻流膜22和第三阻流膜23。
第一阻流膜21覆盖第一盘11的外表面,从而在第一盘11处于扩张状态下时第一阻流膜21能够阻挡体液起到密封功能;第三阻流膜23覆盖第二盘12的外表面,从而在第二盘12处于扩张状态下时第三阻流膜23能够阻挡体液起到密封功能。另外,第二阻流膜22覆盖中间段13(腰部003)的外表面,从而在中间段13处于扩张状态下抵顶缺损周缘组织时,第二阻流膜22能够阻挡体液从支撑骨架1与缺损的缺口之间的缝隙之间流动,起到加强密封的功能。
其中,第一阻流膜21、第二阻流膜22、和第三阻流膜23沿着支撑骨架1的轴向顺次相连。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阻流膜21、第二阻流膜22、第三阻流膜23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一体成型的第一阻流膜21、第二阻流膜22、第三阻流膜23可以直接在模具上成型而制备。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阻流膜21、第二阻流膜22、第三阻流膜23也可以分别在不同的模具成型后再连接在支撑骨架1的各个对应部位,或者直接通过浇铸、涂覆工艺成型在支撑骨架1。图3示意了覆膜2的远端封闭,即第一阻流膜21远离腰部003的一端封闭以避免体液逃逸,同时第三阻流膜23的近端封闭于第二连接头15周向一圈。
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只将第一阻流膜21远离腰部003的一端(第一阻流膜21远端)设置为封闭,而将第三阻流膜23远离腰部003的一端(第三阻流膜23近端)设置为开放。或者只将第三阻流膜23远离腰部003的一端(第三阻流膜23近端)设置为封闭,而将第一阻流膜21远离腰部003的一端(第一阻流膜21远端)设置为开放。第一阻流膜21与第三阻流膜23可以设置于支撑骨架1的外侧或内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体表面任选第一阻流膜21与第三阻流膜23其中一个设置,即,其中第一盘11与第二盘12中的一个设置有阻流材料,另外一个可以不设置阻流材料,也可实现阻流的效果。
参考图4和图5,图4和图5示意了封堵装置100被释放到硬脑膜膜与颅骨缺损部位的状态示意图,硬脑膜相对于颅骨的厚度较薄,为表示清楚起见,图中并未示出生物膜,仅示出颅骨01以及颅骨01缺损,需要说明的是,在颅骨01缺损的对应位置存在硬脑膜缺损,封堵装置100用于封堵硬脑膜缺损以及颅骨01缺损。
腰部003自然状态下的径向尺寸大于植入至骨组织缺损中的尺寸,即根据组织缺损选型时,需要腰部003尺寸大于缺损尺寸的型号,从而保证器械植入缺损部位后,腰部003能够径向扩张并锚固于组织缺损位置以封堵缺损。支撑骨架1在颅骨01缺损处径向扩张后,支撑骨架1的第一盘11和第二盘12分别定位在颅骨01缺损的内侧(脑脊液所在一侧)和外侧,支撑骨架1径向扩张后腰部003的径向支撑力有助于将腰部003固定在颅骨01缺损的缺口02处。在此基础上,由于覆膜2能够随着支撑骨架1的径向扩张而撑开,从而能够在腰部003径向扩张后,腰部003周围设置的第二阻流膜22能够抵顶颅骨01缺损的周向边缘,以阻挡缺损内侧的脑脊液流出,提高了封堵装置100与颅骨01缺损的贴壁性能,实现较好的封堵密封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一阻流膜21在第一盘11的径向力支撑下扩张而抵顶颅骨01的内侧周缘,第二阻流膜22在腰部003的径向力支撑下扩张而抵顶腰部003与颅骨01缺损周缘之间,第三阻流膜23在腰部003的径向力支撑下扩张而抵顶颅骨01的外侧周缘。由此,第一阻流膜21、第二阻流膜22、第三阻流膜23与能够在缺损的内侧,缺损处以及缺损的外侧进行贴壁,确保了装置的封堵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覆膜2也可以不包括第三阻流膜23,即第二盘12外表面覆盖的第三阻流膜23可以省略,这并不会明显影响封堵装置100的封堵效果,取消第三阻流膜23的封堵装置100降低了覆膜对第二盘12收鞘的弹性阻力,使得封堵装置100整体更加容易收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只在第一盘11以及中间段13外表面设置第一阻流膜21与第二阻流膜22的情形而言,在具体操作使用封堵装置100时,可以将第一盘11释放在颅骨01缺损的内侧,第二盘12释放到颅骨01缺损的外侧,此时第一盘11应被理解为位于支撑骨架1的远端。当然,也可以将第一盘11释放在颅骨01缺损的外侧,第二盘12释放到颅骨01缺损的内侧,此时第一盘11应被理解为位于支撑骨架1的近端。
又或者,覆膜2可以不包括第一阻流膜21和第三阻流膜23,覆膜2仅仅包括覆盖腰部003外表面的第二阻流膜22。此时,支撑体可以设置为非骨架结构,例如第一锚定部001和第二锚定部002中的至少一者可以设置为球囊,形成球囊外表面的材料应理解为阻流材料,该球囊的外表面与第二阻流膜22轴向相连并共同作用,以阻挡生物膜或骨组织缺损内侧体液流出。
在封堵装置100处于扩张状态下,支撑体内部形成空腔。封堵装置100在第一锚定部001的厚度定义为封堵装置100在第一锚定部001的轴向位置上,朝向空腔的一侧表面与其背离所述空腔一侧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也即是,封堵装置100在第一锚定部001的轴向区段上,径向上的最内侧表面与最外侧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定义为封堵装置100在第一锚定部001轴向位置上的厚度。
类似地,封堵装置100在第二锚定部002的厚度定义为封堵装置100在第二锚定部002的轴向位置上,朝向空腔的一侧表面与其背离空腔一侧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封堵装置100在腰部003的厚度定义为封堵装置100在腰部003的轴向位置上,朝向空腔的一侧表面与其背离空腔一侧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
当封堵装置100在不受外力而处于扩张状态下时,封堵装置100在腰部003的厚度大于封堵装置100在第一锚定部001的厚度。封堵装置100在腰部003的厚度大于封堵装置100在第二锚定部002的厚度。该特性同样适用于支撑体中省略设置第二锚定部002的实施方式中,在改实施方式中,部存在第二锚定部002,满足封堵装置100在腰部003的厚度大于封堵装置100在第一锚定部001的厚度。
设置封堵装置100在腰部003的厚度大于封堵装置100在其他位置的厚度,有利于提高腰部003的支撑性能,从而提高腰部003的贴壁与阻流性能。特别是在封堵装置100在腰部003位置的外侧表面设置具有弹性材料的实施方式中,封堵装置100在腰部003的位置加厚,利用腰部003外侧弹性材料的弹性力,能够较好的适形于缺损的形状,在缺损边缘组织具有不光滑表面的使用场景下,腰部003外侧弹性材料被挤压进入腰部003与缺损周缘的间隙中,弹性的腰部003外侧弹性表面能够填充缺损周缘凹凸不平的表面,从而能够更好地填补腰部003与颅骨01缺损之间的间隙,达到完全密封缺损的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即是本实施方式中,当封堵装置100在不受外力而处于扩张状态下时,阻流材料004设置于腰部003外表面的厚度,大于阻流材料004设置于支撑体其他位置的厚度。
在一实施例中,参考图3和图5,第二阻流膜22的厚度大于第一阻流膜21和第三阻流膜23的厚度,以实现腰部003厚度的增加。
较佳地,设置于腰部003外表面的阻流材料004(第二阻流膜22)具有弹性,使得第二阻流膜22能够在径向上自适应缺损的形态,提高封堵性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封堵装置100设置于腰部003的阻流材料004与其他位置设置的阻流材料004为不同材料,为便于简化工艺流程,本实施方式中,封堵装置100中各个位置设置的阻流材料004均采用同一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
覆膜2可以但不限定为AB胶(丙烯酸、环氧、聚氨酯等成分)、硅橡胶、聚氨酯和聚氨酯衍生物。为了更容易理解,本发明将以浸渍成膜的制作方法进行示例性说明。
方法一:将A、B型硅橡胶混合均匀,加入有机溶剂进行稀释,调节硅橡胶溶液的粘度,有机溶剂包括但不限于硅油、二氯甲烷、氯仿、苯、甲苯、醋酸乙酯、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等有机溶液的一种或多种共混物,将编织或切割好的封堵装置100的支撑骨架1浸入硅橡胶溶液中,浸涂并缓慢旋转,使其表面均匀地附着一层硅橡胶薄膜,将涂覆好的支撑骨架1置于烘箱中交联,烘箱温度可设置为100~150℃,交联时间可设置为10min~20min。
方法二:将聚氨酯溶解于有机溶剂配制成浓度为25%~40%的聚氨酯溶液,所选有机溶剂包括但不限于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二氯甲烷等一种或多种混合物。将编织或切割好的支撑骨架缓慢浸入聚氨酯溶液中,使支架表面附着一层聚氨酯,将涂覆好的支撑骨架置于烘箱中干燥,烘箱温度可设置为100~150℃,干燥时间为15min~30min,聚氨酯干燥成膜后取出。
覆膜2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要求,其硬度较小,具体硬度0D-50D。覆膜2的柔韧性较强,不容易拉断,覆膜2的拉伸强度大于6MPa,延长率大于300%,基于覆膜2的以上特性,为覆膜2在收鞘和进鞘提供良好的变形特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支撑骨架1的轴向上,第二阻流膜22的厚度由第二阻流膜22的中心朝向第一盘11所在一侧和第二盘12所在一侧逐渐减小,直至第二阻流膜22的厚度在第二阻流膜22的远端与第一阻流膜21的厚度衔接,且在第二阻流膜22的近端与第三阻流膜23的厚度衔接。上述第二阻流膜22的厚度变化规律能够适应缺损的结构形态,在保证第二阻流膜22的中部贴壁以适应颅骨01缺损周边凹凸部位的解剖形态的同时,还有利于保证第一盘11与第二盘12形变的灵活性,减少两端的第一盘11和第二盘12贴壁的阻力,有利于第一盘11和第二盘12均能够贴壁,提高第一盘面11与第二盘面12与阻流材料结合实现的阻流性能,以此来增加支撑骨架1的贴壁面积,从而提高支撑骨架1在颅骨01缺损部位的锚固性能与封堵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阻流膜21的最大厚度范围为2mm-6mm,以便缺损部位形成完全封堵,第二阻流膜22和第三阻流膜23的厚度值为0.01mm-1mm。
为了方便将覆膜2设置于支撑骨架1,可以将覆膜2粘接于支撑骨架1。具体地,第一阻流膜21、第二阻流膜22、和第三阻流膜23的至少部分区域分别粘接于支撑骨架1的对应部位,在第一阻流膜21、第二阻流膜22、和第三阻流膜23为一体结构的基础上,可以相应减少覆膜2粘接于支撑骨架1的粘接点。
为了实现封堵装置100较好的密封效果,第一阻流膜21在沿着支撑骨架1的轴向靠近腰部2的一端(即第一阻流膜21的近端)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支撑骨架1固定连接,例如,可以在第一阻流膜21的近端设置多个周向间隔排布的粘接点,通过设置的该多个粘接点将第一阻流膜21的近端粘接于支撑骨架1。或者,可以在第一阻流膜21的近端设置至少一圈周向封闭的粘接环,通过设置的该至少一圈粘接环将第一阻流膜21的近端粘接于支撑骨架1。
通过上述设置,当第一盘11作为支撑骨架1的远端骨架而释放到颅骨01缺损内侧时,第一盘11的径向支撑力能够将第一阻流膜21撑起并使第一阻流膜21的近端抵顶颅骨01内侧周缘,实现缺损封堵。当第一盘11作为支撑骨架1的近端骨架而释放到颅骨01缺损外侧时,第一盘11的径向支撑力能够将第一阻流膜21撑起并使第一阻流膜21远端抵顶颅骨01外侧周缘。
第二阻流膜22的各个位置可以与中间段13完全固定连接。
参考图6与图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第二阻流膜22在缺损处的封堵效果,设置第二阻流膜22的至少部分区域与腰部003脱离。在腰部003释放于缺损部位后,第二阻流膜22与腰部003脱离的区域能与腰部003产生相对运动,该相对运动可以是周向上及/或是轴向上的相对运动。
第二阻流膜22中与腰部003固定连接的区域沿着周向间隔设置,从而便于第二阻流膜22在周向上的部分区域能够与腰部003脱离,并能够相对于腰部003产生相对运动,即第二阻流膜22在周向上的部分区域中能够相对于腰部003在周向上及/或轴向移动,使得第二阻流膜22中未与腰部003固定连接的区域能够灵活地适形于缺损的解剖结构,第二阻流膜22中未与腰部003固定连接的区域能够脱离支撑骨架1并被腰部003挤压填充在腰部003与缺损之间的缝隙中,特别是适用于不规则的缺损解剖结构,提高了腰部003覆膜2的贴壁性与封堵性能。
特别地,在释放过程中,医生可以在腰部003释放的过程中或者释放后,未释放第二锚定部002之前,通过输送装置周向旋转及/或轴向推拉封堵装置100,使得腰部003带动第二阻流膜22移动,促进第二阻流膜22相对于腰部003产生轴向及/或周向上的移动,即使得将更多的第二阻流膜22移动至腰部003与缺损之间缝隙较大的位置,提高第二阻流膜22对缺损的封堵性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经过医生旋转及/或推拉封堵装置后,第二阻流膜22与腰部003完全脱离,第二阻流膜自适应地填充至腰部003与缺损的周向缝隙中。
较佳地,在第二阻流膜22的一个轴向位置上,第二阻流膜22的内壁周长大于对应位置上腰部003的外壁周长。一方面,第二阻流膜22在周向上的材料增加,有利于提高具有弹性的第二阻流膜22的封堵性能;另一方面,第二阻流膜22固定于腰部003之后,在周向上,第二阻流膜22的内壁与腰部003的外壁不是完全贴合,便于第二阻流膜22与腰部003更容易发生相对运动,提高阻流性能。
较佳的,第二阻流膜22中与腰部003固定连接的区域沿着轴向间隔设置,从而便于将第二阻流膜22平整地固定在支撑体上,便于封堵装置100的收鞘与固定。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二阻流膜22中与腰部003固定连接的区域包括第二阻流膜22轴向间隔的两组粘接点,该轴向间隔的两组粘接点可以位于第二阻流膜22的轴向相对两端,也可以位于第二阻流膜22的轴向中心区域。第二阻流膜22轴向间隔的两组粘接点分别粘接于支撑骨架1。具体地,第二阻流膜22轴向间隔的两组粘接点分别设有第一点阵221和第二点阵222,第一点阵221和第二点阵222分别包括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粘接点22a,第二阻流膜22通过每一粘接点22a粘接于支撑骨架1。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阻流膜22的粘接点22a也可以设置在其它位置。
参考图8,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头14与第二连接头15活动连接,第一连接头14与第二连接头15能够沿轴向相对靠近,以使得支撑骨架1在第一盘11与第二盘12之间积蓄夹持缺损组织的夹持力,图8所示状态可视为由图4中的第一连接头14与第二连接头15相互靠近而形成。并且第一连接头14与第二连接头15能够沿轴向相对远离,以释放或者减小夹持缺损组织的夹持力,该释放的过程可以看作是由图8所示状态切换至图4所示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头14与第二连接头15活动连接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轴向距离可调的具体结构可以但不限定为以下几种形式。例如,第一连接头14与第二连接头15螺纹连接,在封堵装置100释放在缺损部位之前,可手动旋转第一连接头14与第二连接头15,将第一连接头14与第二连接头15之间的距离调节到期望值,从而在封堵装置1释放到缺损部位时,相互靠近的第一连接头14与第二连接头15能够带动第一盘11与第二盘12从缺损的近侧与远侧夹紧缺损的边缘,这相对于仅仅依靠腰部003的径向支撑力封堵缺损而言,封堵效果更加理想。又例如,第一连接头14与第二连接头15可以通过线体轴向相连,通过调节线体的轴向长度来改变两者之间轴向距离。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封堵装置100释放至缺损部位后,通过输送装置调节第一连接头14与第二连接头15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第一盘11与第二盘12之间用于夹紧缺损周缘组织的力,提高封堵装置的封堵性能。
第二实施例,参考图9所示覆膜2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覆膜2的设计不同。具体地,在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中,参考图9所示,所述覆膜2还包括覆盖于第二阻流膜22外表面的至少一层中间阻流膜24,第二阻流膜22与至少一层中间阻流膜24形成多层薄膜结构。第二阻流膜22与任意一层中间阻流膜24均可以认为是一层薄膜结构。
中间阻流膜24可以通过在模具上浸渍、或静电纺丝等工艺成型而得,中间阻流膜24从模具上脱模后,通过粘接的方式把中间阻流膜24覆膜固定于封堵装置100的腰部003的第二阻流膜22的外围。增加中间阻流膜24,就是提高了腰部003外围阻流膜的整体厚度,提高封堵装置100在腰部003所在区域的贴壁与阻流性能。
本实施例中,中间阻流膜24的数量为一个,此时中间阻流膜24可以理解为多层薄膜结构中的最外层的薄膜,第二阻流膜22可以理解为与中间阻流膜24相邻的内层薄膜。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当中间阻流膜24的数量为两个及以上时,此时最外层的中间阻流膜24可以理解为多层薄膜结构中的最外层薄膜,该最外层薄膜内侧相邻的一层中间阻流膜24为相邻的内层薄膜。
在所述多层薄膜结构中,位于最外层的薄膜中的全部区域与相邻的内层薄膜固定连接,参考图10所示,通过增设的中间阻流膜24明显提高了腰部003外围阻流膜的整体厚度,此时腰部003区域与缺损组织贴壁紧密。
参考图11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多层薄膜结构中,位于最外层的阻流膜中的部分区域与相邻的内层阻流膜固定连接,即相对位于外层的薄膜中的至少部分区域与其相邻的内层薄膜脱离。在腰部003径向扩张时,相对位于外层的薄膜中与其相邻的内层薄膜脱离的区域能够与内层薄膜产生相对运动,该相对运动可以是周向及/或轴向的相对运动。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中间阻流膜24具有弹性,从而在径向上能够灵活地适形于缺损周缘组织的具体形态,提高封堵性能。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最外层的薄膜(中间阻流膜24)中与内层薄膜(第二阻流膜22)固定连接的区域沿着周向间隔设置,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最外层的薄膜(中间阻流膜24)中与内层薄膜(第二阻流膜22)固定连接的区域沿着轴向间隔设置,其具体作用参见前述第二阻流膜22与腰部003的固定方式。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最外层的薄膜轴向间隔的两个粘接区域分别粘接于内层薄膜。相对位于外层的薄膜轴向间隔的两个区域分别设有第三点阵223和第四点阵224,第三点阵223和第四点阵224分别包括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粘接点22b,相对位于外层的薄膜通过每一粘接点22b粘接于其相邻的内层薄膜。可以理解,粘接点22b也可以设置在其它位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中间阻流膜24设置有多层,任意相邻的两层中间阻流膜24之间可以具有可相互脱离的部分,并采用上述的第三点阵223与第四点阵224相互连接。
参考图12,由于相对位于外层的薄膜未与其相邻内层薄膜固定连接的部分能够与其相邻内层阻流膜相对运动(周向及/或轴向),使得相对位于外层的薄膜未与其相邻的内层薄膜固定连接的部分能够灵活地适形于缺损的解剖结构,相对位于外层的薄膜中未与其相邻的内层薄膜固定连接的部分能够脱离其相邻内层薄膜并被腰部003挤压填充在腰部003与缺损之间的缝隙中,特别是适用于不规则的缺损解剖结构,提高了腰部003的贴壁性与封堵性能。
特别地,在释放过程中,医生可以在腰部003释放的过程中或者释放后,未释放第二锚定部002之前,通过输送装置周向旋转及/或轴向推拉封堵装置100,使得腰部003带动第二阻流膜22以及中间阻流膜24移动,促进第二阻流膜22以及中间阻流膜24相对于腰部003产生轴向及/或周向上的移动,即使得将更多的第二阻流膜22以及中间阻流膜24移动至腰部003与缺损之间缝隙较大的位置,提高第二阻流膜22与中间阻流膜24对缺损的封堵性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经过医生旋转及/或推拉封堵装置后,多层中间阻流膜24之间,中间阻流膜24与第二阻流膜22之间,第二阻流膜22与腰部003之间可能会完全脱离,中间阻流膜24与第二阻流膜22自适应地填充至腰部003与缺损的周向缝隙中。
较佳地,在中间阻流膜24的一个轴向位置上,相对位于外层的薄膜的内壁周长大于其相邻的内层薄膜的外壁周长。一方面,多层薄膜结构中的中间阻流膜24及/或第二阻流膜22在周向上的材料增加,有利于提高具有弹性的多层薄膜结构的封堵性能;另一方面,多层薄膜结构固定于腰部003之后,在周向上,多层薄膜结构中的多层薄膜之间不是完全贴合,便于多层薄膜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提高阻流性能。
第三实施例,参考图13所示封堵装置100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支撑骨架1的设计不同。具体地,在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中,参考图13和图14所示,支撑骨架1在第一盘11上设置有倒刺16,倒刺16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倒刺16沿支撑骨架1的周向间隔排布,当然,倒刺16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倒刺16的材质可以与支撑骨架1一致,倒刺16与支撑骨架1为一体成型结构,倒刺16可以与支撑骨架1一起通过激光雕刻方式制备。倒刺16的自由端沿支撑骨架1的径向向外辐射延伸,在扩张状态下,倒刺16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腰部。倒刺16的自由端向近端延伸,在颅内脑脊液的压力作用下钩住生物膜缺损的内壁,从而通过外翻的倒刺16将支撑骨架1远端的第一盘11锚定在颅骨01内侧的边缘组织中,以此来提高支撑骨架1整体的支撑性能。具体地,倒刺16呈弯钩状,倒刺16与第一盘11连接的部分向远端延伸,倒刺16的自由端向近端延伸。
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支撑骨架1也可以在第二盘12上设置倒刺16,第二盘12的倒刺16能够将支撑骨架近端的第二盘12锚定在颅骨01外侧的边缘组织中,以此来提高支撑骨架1的整体的支撑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覆膜2至少包括第一阻流膜21以及第二阻流膜22。覆膜2完全包裹倒刺16、至少部分支撑骨架1以及该支撑骨架1被覆盖区域中的的各网孔。
覆膜2可以通过在模具上浸渍或静电纺丝等工艺制备得到,脱模后的覆膜2能够被套进图14所示的支撑骨架1,使得倒刺16穿透覆膜2,然后再将覆膜2靠近腰部003的一侧粘接于支撑骨架1。具体地,覆膜2靠近腰部003的一侧可以设置周向间隔的多个粘接点,通过该多个粘接点将覆膜2固定于支撑骨架1。
颅骨01缺口位置通过腰部003覆膜形成完全密闭的空间从而达到封堵作用。通过激光雕刻方式制备的支撑骨架1其腰部径向支撑力更大,对于覆膜2有更大的支撑力,使覆膜2填补缺陷的能力增加达到封堵颅底缺口的效果。
第四实施例,参考图15至图16所示封堵装置100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支撑骨架1的设计不同。具体地,在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中,参考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盘11和第二盘12朝向腰部003所在一侧的盘面近似垂直于支撑骨架1的轴向,即第一盘11的第一盘面111和第二盘12的第二盘面121近似垂直于支撑骨架1的轴向。如此,腰部003的轴向长度更短,可以使得第一盘面111和第二盘面121夹持缺损边缘的夹持力更大,提高封堵性能。
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盘面111和第二盘面121中的一者垂直于支撑骨架1的轴向,这样也可以实现腰部003轴向长度的缩短,提高对应盘面对缺损周缘组织的夹持力。
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扩张状态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盘面111和/或第二盘面121垂直于支撑骨架1的轴向;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扩张状态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盘面111和/或第二盘面121与支撑骨架1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小于5度;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扩张状态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盘面111和/或第二盘面121与支撑骨架1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小于10度;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扩张状态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盘面111和/或第二盘面121与支撑骨架1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小于15度。
第五实施例,参考图17至图18所示封堵装置100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与图15所示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支撑骨架1的设计不同。具体地,在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中,参考图17和图18所示,第二盘12的近端面近似为平面,即第二盘12的第四盘面122近似为平面,该第二盘面122垂直于支撑骨架1的轴向。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盘11的远端面也可以近似为平面,即第一盘11的第三盘面112近似为平面,该第三盘面112垂直于支撑骨架1的轴向。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第三盘面112为平面,还是第四盘面122为平面有利于减小封堵装置100的体积与轴向尺寸。
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扩张状态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盘面112和/或第四盘面122垂直于支撑骨架1的轴向;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扩张状态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盘面112和/或第四盘面122与支撑骨架1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小于5度;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扩张状态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盘面112和/或第四盘面122与支撑骨架1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小于10度;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扩张状态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盘面112和/或第四盘面122与支撑骨架1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小于15度。
第六实施例,参考图19至图20所示封堵装置100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与图17所示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支撑骨架1和覆膜2的设计不同。具体地,在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中,第二盘12背向腰部003的一侧设置有开口101,即第二盘12的近端设置开口101,覆盖在第二盘12上的第三阻流膜23的近端同样被开口101贯穿,开口101连通支撑骨架1的内部与外部。由于第二盘12的近端是开放的,所以可以减少支撑骨架1的材料及覆膜材料,且还更有利于封堵装置100的进鞘和出鞘。
第七实施例,参考图21至图22所示封堵装置100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支撑骨架1和覆膜2的设计不同。具体地,在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中,第一盘11背向腰部003的一侧设置有开口102,即第一盘11的远端设置开口102,覆盖在第一盘11上的第一阻流膜21的远端同样被开口101贯穿,开口101连通支撑骨架1的内部与外部。由于第一盘11的远端是开放的,所以可以减少支撑骨架1的材料及覆膜材料,且还更有利于封堵装置100的进鞘和出鞘。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盘11的远端设置开口102的情形,覆膜2至少包括覆盖第二盘12表面的第三阻流膜23。本实施例中,第一盘11的结构也不同,第一盘11的远端外翻并朝向第二盘12所在一侧延伸,即第一盘11具有内层支撑网与外层支撑网,内层支撑网穿设于外层支撑网的径向内部,内层支撑网与外层支撑网在第一盘11的最远端相连,第一盘11在内层支撑网与外层支撑网相连的位置弯折。基于第一盘11远端外翻的结构,可以增加第一盘11的径向支撑力,以提高第一盘11在缺损部位的锚固性能,进而可以确保覆膜2的贴壁性能,阻挡体液。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阻流膜21在第一盘11封堵开口102,避免体液从开口102进入封堵装置100的内部,在这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盘12可以设置第三阻流膜23,也可以不设置第三阻流膜23。
如图22所示,支撑骨架中的第二盘12形成多个网格结构,便于提高第二盘12的径向支撑力,中间段13包括在近端与远端之间延伸的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杆体,降低中间段13的径向压缩难度,多个杆体延伸至第一盘,第一盘的自由端包括依次连接多个杆体末端的周向延伸的呈锯齿状的支撑环,从而保证第一盘11的锚定性能。在变更实施方式中,第一盘11、第二盘12以及中间段13可以采用任意其他的支撑体结构形式,比如三者均设置有网格。
第八实施例,参考图23至图24所示封堵装置100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与图22所示的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支撑骨架1的设计不同。具体地,在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中,参考图24,支撑骨架1为两端封闭的结构,第一盘11不存在杆体的自由端,径向支撑力较强,从而能够提高支撑骨架1在缺损部位的锚固性能,确保覆膜2的贴壁性能,阻挡体液。进一步地,第一盘11包括网格结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盘11与第二盘12为沿腰部003相互对称。
第九实施例(图未示),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封堵装置100的支撑体不同,本实施例的支撑体采用非骨架类结构,本实施例的支撑体为球囊,即第一锚定部001、第二锚定部002和腰部003皆为球囊的一部分,此时球囊本身具有阻流作用,即形成球囊的材料至少包括位于球囊外表面的阻流材料,球囊的外表面与缺损的周壁抵接以实现阻流。
对于支撑体整体采用球囊的结构形式,可以不需要再设置覆膜2,即封堵装置100可以不包括覆膜2,封堵装置100可以仅仅依靠球囊外表面与缺损的周壁组织抵接可实现封堵。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封堵装置100在腰部003位置的厚度大于封堵装置100在第一锚定部001的厚度和封堵装置100在第二锚定部002的厚度,可以仅仅在对腰部003进行加厚设计(即在扩张状态下,球囊在腰部位置的材料厚度大于第一锚定部的厚度以及第二锚定部的厚度),以及/或者设置覆盖腰部003外表面的覆膜2,覆膜2与球囊的外表面在周向贴合,该覆膜2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阻流膜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覆膜2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第二阻流膜22以及至少一层中间阻流膜24,位于腰部003外表面的覆膜2与腰部003外表面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再赘述,覆膜2特性可参考上文封堵装置100实施例所述。
第十实施例(图未示),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九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封堵装置100的支撑体不同,本实施例的支撑体既不采用全骨架类结构,也不采用全球囊结构,本实施例的支撑体采用部分骨架结构与部分球囊结构相结合的形态。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支撑体包括设置于远端的用于形成第一锚定部001的球囊、以及设置于近端的用于形成第二锚定部002的支撑骨架,腰部003的外表面由球囊或者支撑骨架形成,球囊的用于填充介质的开口位于第二锚定部002的空腔中,以使得腰部003径向尺寸可以足够大,径向尺寸足够大的腰部003能与缺损的周壁组织贴合更加紧密。若球囊的用于填充介质的开口位于腰部003所在区域,则在制作工艺上会要求腰部003的尺寸设置为较细,会导致腰部003贴壁困难。
对于支撑体整体采用部分球囊和部分骨架的结构形式,在腰部003的外表面由球囊形成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需要再设置覆膜2。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封堵装置100在腰部003的厚度大于封堵装置100在第一锚定部001的厚度和封堵装置100在第二锚定部002的厚度,可以仅仅在腰部003设置覆盖腰部003外表面的覆膜2,覆膜2与腰部003的外表面在周向贴合,该覆膜2可以为前述封堵装置100中所述的第二阻流膜22,或者是第二阻流膜22与至少一层中间阻流膜24,位于腰部003的覆膜2与腰部003外表面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第十一实施例,参考图25和图26所示封堵装置100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阻流材料004包括能够吸收气体或液体而径向膨胀的可膨胀部分,该可膨胀部分至少部分设置于腰部003。
本实施例中,图25和图26示意了阻流材料还包括设置于可膨胀部分内侧的阻流膜。该阻流膜可以为封堵装置100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阻流膜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阻流材料为球囊本身的兼具阻流与弹性的材料,即本实施方式中的支撑体可以为球囊。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支撑体可以是支撑骨架及/或球囊,在此不做限定。
图25和图26示意了该阻流材料为阻流膜,具体该阻流膜为第二阻流膜22。此时,阻流材料中独立于第二阻流膜22的可膨胀部分设置于第二阻流膜22的外围。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阻流材料也可以不包括设置于可膨胀部分内侧的阻流膜,例如,对于腰部003外表面为球囊表面的实施例,可膨胀部分设置于球囊表面的外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锚定部表面设置有第一阻流膜21,腰部003表面绕设有可膨胀部分,第一阻流膜21与可膨胀部分一同作用实现第一锚定部与腰部的阻流。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可膨胀部分至少部分围绕腰部003设置,且围绕腰部003设置的可膨胀部分位于第二阻流膜22的外表面。可膨胀材料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具有弹性,比如可膨胀部分可以为吸水性树脂、球囊、泡沫基质等。可膨胀材料可以为可降解或不可降解的可膨胀材料,以匹配更复杂且不规则的脑部缺损结构,达到更好的封堵效果。当可膨胀部分选择可降解材料时,该可降解材料的降解时间应与颅底缺损部位组织瘢痕化时间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图25示意了该可膨胀部分包括全部围绕腰部003设置的吸水性树脂3,该吸水性树脂3为树脂丝,该树脂丝沿着支撑骨架1的轴向缠绕腰部003外表面至少一圈。当封堵装置100被释放至生物膜缺损部位后,参考图26,缠绕在封堵装置100腰部003的树脂丝吸液膨胀,树脂丝在生理盐水中吸液后的体积膨胀倍数为100~150,可填充封堵装置100的腰部003与第一锚定部以及第二锚定部之间形成的凹陷部位,从而封堵装置100可稳固封堵住缺损部位,柔软的树脂丝尤其适用于不规则的生物膜缺损处的缺口。可以理解,吸水性树脂3也可以为缠绕腰部003外表面的树脂薄片。
需要说明的是,吸水性树脂3可采用天然类和合成聚合物类,具体可包括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水解聚丙烯腈、聚乙烯亚胺、乙氧基化聚乙烯亚胺、聚烯丙胺、聚琥珀酰亚胺酯、聚琥珀酰亚胺戊二酸酯、聚乙二醇胺、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聚赖氨酸、聚乙烯亚胺、三赖氨酸、四臂聚乙二醇胺、四臂聚乙二醇琥珀酰亚胺酯、四臂聚乙二醇琥珀酰亚胺戊二酸酯、四臂聚乙二醇琥珀酰亚胺丁二酸酯、四臂聚乙二醇琥珀酰亚胺碳酸酯、透明质酸、壳聚糖、胶原、明胶、纤维蛋白、葡聚糖或琼脂糖,及其衍生物、两种以上的共混物或相应单体的共聚物。吸水性树脂的形态可为粉末状、海绵状、纤维或球状颗粒,通过医用胶胶黏或缠绕或喷涂的方式负载于封堵装置100的腰部00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树脂丝可以采用水凝胶丝,水凝胶丝具体可以为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制作水凝胶丝时,可以在冰浴条件下配置丙烯酰胺类聚合物的反应液(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包括丙烯酸与丙烯酰胺共聚物或丙烯酰胺均聚物;丙烯酸与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反应液中包括0.03~0.05g/mL的氢氧化钠、0.07g/mL~0.14g/mL的丙烯酸、1.07g/mL~2.13g/mL的丙烯酰胺、0.0005g/mL~0.001g/mL的胺类交联剂和0.0009g/mL~0.0025g/mL的引发剂;丙烯酰胺均聚物的反应液中包括0.03~0.05g/mL的氢氧化钠、1.07g/mL~2.13g/mL的丙烯酰胺、0.0005g/mL~0.001g/mL的胺类交联剂和0.0009g/mL~0.0025g/mL的引发剂),吸入直径为22~32mm(不同规格的封堵器中,环形水凝胶干丝的直径比封堵器腰部直径略大2mm)的环形聚合反应管中,将聚合反应管悬垂在恒温干燥箱中进行烘焙反应(温度设置为40~60℃,悬垂2~8h),使反应液充分交联反应形成丙烯酰胺类聚合物水凝胶,置入真空干燥箱中烘干(温度设置为40~60℃,真空烘干4~8h)得到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干丝,将环形聚合反应管切段后用不锈钢丝推出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干丝,浸入浸泡液(纯化水或注射用水)进行纯化,得到丙烯酰胺类聚合物膨胀丝,固定膨胀丝两端,使其自然晾干,得到一种环形的超细均匀的丙烯酰胺类聚合物水凝胶丝,丙烯酰胺类聚合物水凝胶丝的加工周长可根据需求任意定制。
为了将制备得到的水凝胶丝附着在腰部003,可以采用单个环形线圈叠加的方式将水凝胶干丝套于封堵装置100的腰部003若干圈,比如1~3圈。可膨胀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干丝吸水膨胀前的预设直径为0.04mm~2mm,主要是实现吸水膨胀封堵作用,采用较细直径的干丝可减少占位体积,便于封堵装置100在使用过程中的进出鞘,同时也便于封堵装置100释放至缺损部位。
第十二实施例,参考图27和图28所示封堵装置100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与第十一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可膨胀部分的类型不同,参考图27,本实施例的可膨胀部分包括环绕腰部003的球囊4,该球囊4设置于第二阻流膜22的外表面,球囊4能够供填充介质填充而径向膨胀,径向膨胀后的球囊4能够填充封堵装置100的腰部003与第一锚定部以及第二锚定部之间形成的凹陷部位,从而封堵装置100可在腰部003完全封堵住缺损部位。其中,球囊4可以选择PA,PEBAX,PET,PU,TPU,PE,LATEX,Silicon rubber等热塑性材料,填充介质可以选择气体、水、水凝胶或其他填充物。
为了便于将填充介质输送至球囊4内,球囊4可以开设孔(图未示),孔的直径为2mm~3mm,孔内设置有单向阀,孔用于与输送填充介质的输送管的远端连接,输送管的近端可以裸露在例如鼻腔外部,从而输送管的近端可以外接注射器,借用注射器将填充介质由输送管的近端依次经过输送管、单向阀而注入到球囊内。需要说明的是,球囊4的选型应保证球囊4的内径与对应规格的封堵装置100腰部003最小直径匹配,球囊4被介质填充后的外径应与缺损部位的尺寸匹配,这可以通过控制球囊的充气量或者注液量来控制封堵装置100释放后球囊4的大小。较适宜的球囊4外径应大于缺损部位1mm~2mm,以确保球囊4稳固地封堵在缺损部位。一般地,球囊4充盈后具有弹性,便于在腰部003封堵缺损。
第十三实施例,参考图29所示封堵装置100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与第九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可膨胀部分的类型不同,参考图29,本实施例的可膨胀部分包括泡沫结构5,泡沫结构5能够供气体填充而膨胀,或者吸收液体而膨胀。
泡沫结构5选用医用级可膨胀泡沫,其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医用聚氨酯类、聚乙烯醇类、聚酯类、聚内酯类、聚碳酸酯类、壳聚糖类、蛋白质类纤维素或多糖类等不可降解或可降解材料,泡沫孔径为100-600μm,孔隙率为80-95%。
本实施例中,泡沫结构5覆盖于第一锚定部001所在区域和腰部003所在区域,具体地,覆膜2还包括第一外膜25和第二外膜26,第一外膜25设置于第二阻流膜22的外表面所在一侧,第二外膜26设置于第一阻流膜21的外表面所在一侧,第一外膜25与第二外膜26沿着支撑骨架1的轴向相连。可膨胀部分包括第一泡沫51和第二泡沫52,第一泡沫51填充于第一外膜25与第二阻流膜22之间,第二泡沫52填充于第二外膜26与第一阻流膜21之间。
第一泡沫51与第二泡沫52的材料可以相同或者不同,第一外膜25与第二外膜26的材料可以相同或者不同,第一外膜25与第二外膜26的材质可选用聚氨酯、硅橡胶、ePTFE、聚己内酯、PET等可降解或不可降解等高分子材料,第一外膜25的孔径与第二外膜26的孔径应小于0.4nm。
第一外膜25与第二外膜26结合形成的护套的远端封闭,近端开放,该护套可以通过医用胶粘合等方式负载到泡沫以起到阻流作用。填充在外膜与阻流膜之间的泡沫结构5可在封堵装置100释放后通过吸收气体膨胀或者吸收液体膨胀,优选为从缺损部位通过鼻腔吸收气体膨胀,这样可以减少封堵装置100重量的增加,并可减少器械植入后的异物感。泡沫结构5膨胀后的外径大于缺损部位1mm~2mm,从而封堵装置100能通过膨胀后的泡沫结构5稳固地封堵缺损。
一实施例中,在沿支撑骨架1的轴向由第一泡沫51的中心朝向近端和远端延伸的方向上,第一泡沫51的密度逐渐增大,及/或第一泡沫51的孔隙率逐渐减小。如此,第一泡沫51的中间区域柔软度相比两侧更高,能够使得膨胀后的第一泡沫51更好地顺应缺损部位的不规则形状,并且由于第一泡沫51两侧的密度更大,使得第一泡沫51接近盘面的部位能够提供更大的支撑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泡沫51的密度小于第二泡沫52的密度,及/或第一泡沫51的孔隙率大于第二泡沫52的孔隙率。如此,可以在确保腰部003膨胀后能够更好的顺应缺损部位不规则组织的前提下,还提升了封堵装置100中第一锚定部的支撑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泡沫51的孔径值为300~600μm,且其孔隙率为90%~95%;第二泡沫52的孔径值为100μm~250μm,且其孔隙率为80%~90%。
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外膜26与第二泡沫52可省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泡沫51与第二泡沫52膨胀后会起到阻流的作用,从而,第一外膜25,第二外膜26,第一阻流膜21以及第二阻流膜22可选择性的省略设置。
第十四实施例,参考图30所示封堵装置100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与第十三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参考图30,覆膜2还包括第三外膜27,第三外膜27设置于第三阻流膜23的外表面所在一侧,第三外膜27与第二外膜26轴向相连,第三外膜27的近端开放,从而便于泡沫结构5吸收气体或液体。本实施例的可膨胀部分还包括围绕第二锚定部002设置的第三泡沫53,第三泡沫53填充于第三外膜27与第三阻流膜23之间,第三泡沫53和第三外膜27的结构可以参考第二泡沫52和第二外膜26的结构,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阻流膜23可省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泡沫53膨胀后会起到阻流的作用,从而,第三阻流膜23与第三外膜27可选择性的省略设置。
以上各实施例的第一外膜25、第二外膜26和第三外膜27统称外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封堵系统,包括推杆、装载鞘和输送管以及以上任意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推杆与封堵装置100的近端相连,以用于推送封堵装置100;装载鞘套设于推杆的外围,用于沿推杆向远端滑动以压缩并收容封堵装置100;输送管用于建立由体表至缺损的通道,输送管用于与装载鞘连通,以接收装载鞘中的封堵装置100,通道用于供推杆向远端推送封堵装置100。
例如,在针对颅骨缺损进行介入治疗手术时,首先在DSA影像设备下,利用输送管经鼻建立好输送通道后,封堵装置100收入装载鞘,并将装载鞘与输送管连通,沿着建立好的输送通道,在DSA影像设备下利用推杆将封堵装置100由装载鞘推送至输送管,进而再由输送管释放至颅内缺损的缺口处,当封堵装置100被释放到生物膜与颅骨缺损部位并抵顶颅骨缺损周缘,回撤输送管完成手术。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在不违背本申请设计原理的条件下,本申请中的多个实施方式中的具体技术方案可以相互适用。

Claims (22)

1.一种封堵装置,用于封堵生物膜缺损及/或骨组织缺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装置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包括第一锚定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锚定部近侧的腰部;
所述支撑体设置有阻流材料以在所述支撑体径向上阻挡体液流过,所述腰部外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所述阻流材料;
所述封堵装置能够径向收缩与扩张,当所述封堵装置在不受外力而处于扩张状态下时,所述第一锚定部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腰部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一锚定部用于释放至所述缺损的内侧,所述腰部用于在径向扩张后抵顶所述缺损的周缘组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内部形成空腔,所述封堵装置在所述第一锚定部、以及所述腰部的厚度定义为所述封堵装置分别在述第一锚定部以及所述腰部的轴向位置上,朝向所述空腔的一侧表面与其背离所述空腔一侧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
当所述封堵装置在不受外力而处于扩张状态下时,所述封堵装置在所述腰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封堵装置在所述第一锚定部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包括设置于所述腰部近侧的第二锚定部,当所述封堵装置在不受外力而处于扩张状态下时,所述第二锚定部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腰部的径向尺寸;
所述封堵装置在所述第二锚定部的厚度定义为所述封堵装置在述第二锚定部的轴向位置上,朝向所述空腔的一侧表面与其背离所述空腔一侧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
当所述封堵装置在不受外力而处于扩张状态下时,所述封堵装置在所述腰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封堵装置在所述第二锚定部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封堵装置在不受外力而处于扩张状态下时,所述阻流材料设置于所述腰部外表面的厚度,大于所述阻流材料设置于所述支撑体其他位置的厚度,设置于所述腰部外表面的阻流材料具有弹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为球囊,形成所述球囊的材料至少包括位于所述球囊外表面的所述阻流材料;或者
所述支撑体包括设置于远端的用于形成所述第一锚定部的球囊、以及设置于近端的用于形成所述第二锚定部的支撑骨架,所述腰部的外表面由所述球囊或者所述支撑骨架形成,形成所述球囊的材料至少包括位于所述球囊外表面的所述阻流材料,所述球囊的用于填充介质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二锚定部的空腔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为能够径向收缩和扩张的支撑骨架;所述支撑骨架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锚定部的第一盘、用于形成所述第二锚定部的第二盘、以及用于形成所述腰部的中间段;所述阻流材料覆盖所述中间段外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所述阻流材料还设置于所述第一盘与所述第二盘中的至少一者。
7.根据权利要求3-6任意一项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流材料包括覆膜,所述覆膜包括覆盖所述第一锚定部表面的第一阻流膜,所述第一阻流膜远离所述腰部的一端封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还包括覆盖所述腰部外表面的第二阻流膜,所述第二阻流膜与所述第一阻流膜轴向相连,所述第二阻流膜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阻流膜的厚度;在所述支撑体的轴向上,所述第二阻流膜的厚度由所述第二阻流膜的中心朝向所述第一锚定部所在一侧和所述第二锚定部所在一侧逐渐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流膜的厚度范围为0.01mm-1mm;第二阻流膜的最大厚度范围为2mm-6m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流膜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腰部脱离,在所述腰部释放于缺损部位后,所述第二阻流膜与所述腰部脱离的区域能与所述腰部产生相对运动;
所述第二阻流膜中与所述腰部固定连接的区域沿着周向及/或轴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阻流膜粘接于所述腰部外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阻流膜的一个轴向位置上,所述第二阻流膜的内壁周长大于对应位置上所述腰部的外壁周长。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还包括覆盖所述第二锚定部外表面的第三阻流膜,所述第三阻流膜与所述第二阻流膜轴向相连,所述第一阻流膜、所述第二阻流膜、以及所述第三阻流膜为一体成型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包括覆盖于所述第二阻流膜外表面的至少一层中间阻流膜,所述第二阻流膜与所述至少一层中间阻流膜形成多层薄膜结构;
在所述多层薄膜结构中,相对位于外层的薄膜中的至少部分区域与其相邻的内层薄膜脱离;在所述腰部径向扩张时,相对位于外层的薄膜中与其相邻的内层薄膜脱离的区域能够与内层薄膜产生径向相对运动;
相对位于外层的薄膜中与其相邻的内层薄膜固定连接的区域沿着周向及/或轴向间隔设置;
所述相对位于外层的薄膜粘接于所述内层薄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阻流膜的一个轴向位置上,相对位于外层的薄膜的内壁周长大于其相邻的内层薄膜的外壁周长。
15.根据权利要求3-6任意一项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流材料包括能够吸收气体或液体而径向膨胀的可膨胀部分,所述可膨胀部分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腰部外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流材料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可膨胀部分内侧的阻流膜;及/或
所述封堵装置包括覆盖所述可膨胀部分外表面的外膜。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膨胀部分包括吸水性树脂,所述吸水性树脂围绕所述腰部设置,所述吸水性树脂为树脂丝或者树脂片,所述吸水性树脂沿着轴向延伸并缠绕所述腰部至少一圈。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膨胀部分包括环绕所述腰部设置的球囊,所述球囊能够供填充介质填充而径向膨胀,形成所述球囊的材料至少包括位于所述球囊外表面的所述阻流材料;
所述球囊设置有供填充介质填充的开口,所述填充介质能够在所述开口处固化并封堵所述开口,或者所述开口内设有单向阀,所述开口用于与输送管的远端连接,以使填充介质能够由所述输送管的近端依次经所述输送管、所述单向阀注入所述球囊。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膨胀部分包括泡沫结构,所述泡沫结构包括围绕所述腰部设置的第一泡沫,所述第一泡沫能够供气体填充而膨胀,或者所述第一泡沫能够吸收液体而膨胀;
在沿所述支撑体的轴向由所述第一泡沫的中心朝向近端和远端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泡沫的密度逐渐增大,及/或,所述第一泡沫的孔隙率逐渐减小。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沫结构还包括第二泡沫,所述第二泡沫围绕所述第一锚定部设置,所述第二泡沫能够供气体填充或者吸收液体而膨胀;所述第一泡沫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泡沫的密度,及/或,所述第一泡沫的孔隙率大于所述第二泡沫的孔隙率。
2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包括面向所述第二盘设置的第一盘面,以及背向所述第二盘设置的第三盘面;所述第二盘包括面向所述第一盘的第二盘面,以及背向所述第一盘的第四盘面;所述第一盘面、所述第二盘面、所述第三盘面与所述第四盘面中的至少一者垂直于所述支撑骨架的轴向;及/或
所述支撑骨架在所述第一盘和所述第二盘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倒刺,所述倒刺能够在所述支撑骨架径向膨胀时抵顶所述缺损的周向边缘;及/或
所述支撑骨架还包括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一盘远离所述第二盘的一侧汇聚至所述第一连接头,所述第二盘远离所述第一盘的一侧汇聚至所述第二连接头;
所述第一连接头与所述第二连接头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头与所述第二连接头能够沿轴向相对靠近和相对远离。
22.一种封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推杆、装载鞘、输送管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封堵装置;
所述推杆与所述封堵装置的近端相连,以用于推送所述封堵装置;
所述装载鞘套设于所述推杆的外围,用于沿所述推杆向远端滑动以压缩并收容所述封堵装置;
所述输送管用于建立由体表至所述缺损的通道,所述输送管用于与所述装载鞘连通,以接收所述装载鞘中的所述封堵装置,所述通道用于供所述推杆向远端推送所述封堵装置。
CN202211419580.9A 2022-11-14 2022-11-14 封堵装置和封堵系统 Pending CN1180213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19580.9A CN118021371A (zh) 2022-11-14 2022-11-14 封堵装置和封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19580.9A CN118021371A (zh) 2022-11-14 2022-11-14 封堵装置和封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21371A true CN118021371A (zh) 2024-05-14

Family

ID=90984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19580.9A Pending CN118021371A (zh) 2022-11-14 2022-11-14 封堵装置和封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2137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76431B2 (ja) 腹部大動脈瘤を治療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US11219436B2 (en) Tissue repair and sealing devices having a detachable graft and clasp assembly and methods for the use thereof
US20220008049A1 (en) Tissue plug
CN102202582B (zh) 用于肠瘘治疗的可充胀装置
JP2022501113A (ja) 生物学的構造の腔と管との間の接続およびシャント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技術
US7244270B2 (en) Systems and devices for soft tissue augmentation
JP2022115990A (ja) 左心耳を排除するためのデバイスおよび方法
US9610150B2 (en) Devices for sizing a cavity to fit an organ and related methods of use
KR101971511B1 (ko) 끝단이 글자 제이자 모양을 하고 있고, 신우 및/또는 요관깔때기 이음부의 절제된 조직의 조직 재건을 위한 장치용 지지체로서 사용하기 위해 부풀릴 수 있는 풍선을 구비한 장치
US20060058892A1 (en) Valved tissue augmentation implant
US20170049554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treating a hyper-inflated lung
JP2003529384A (ja) 左心房附属物を閉塞する方法および器具
JP2003530183A (ja) 体内の圧力波を減衰させ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KR20100131445A (ko) 심방중격결손 폐쇄 장치
JP2017528199A (ja) 瘻孔治療デバイス及び関連方法
CN110545738A (zh) 实现由装置部段分阶段展开的展开约束护套
US20220287697A1 (en) Medical implant and delivery device for a medical implant
CN118021371A (zh) 封堵装置和封堵系统
CN109718196A (zh) 可折叠式心肌贴片
CN219629681U (zh) 封堵装置和封堵系统
CN219354042U (zh) 封堵器
US20220370219A1 (en) Lumen apposing stent to deliver targeted therapy
CN116712126A (zh) 一种瓣周漏封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