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21082A - 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和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 Google Patents

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和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21082A
CN118021082A CN202410266593.XA CN202410266593A CN118021082A CN 118021082 A CN118021082 A CN 118021082A CN 202410266593 A CN202410266593 A CN 202410266593A CN 118021082 A CN118021082 A CN 1180210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vot point
pivotally connected
link
seat frame
mechan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6659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晓春
李晓鸿
李元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ma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uim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im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im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6659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210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210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210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1),所述机械伸展装置(1)能够在坐姿位置、TV姿位置与躺姿位置之间变换,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伸展装置(1)包括:固定板(12);相对于所述固定板(12)可前后移动的坐框(10);与所述坐框(10)的后部连接的靠背组件(2);和与坐框(10)的前部连接的腿部伸展装置(3),其中,在所述躺姿位置中,腿部伸展装置(3)向前且向上伸展,并且所述腿部伸展装置(3)的最高点较之所述靠背支架(21)的最高点高出至少280mm。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Description

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和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以及一种包括所述机械伸展装置的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多种用于可活动的座椅,例如具备多位置变换功能的沙发或座椅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沙发、座椅的舒适性要求也日益提高。在已知的设计中,可活动的座椅单元通常具备机械伸展装置,借此能够在收拢位置、TV姿位置和躺姿位置之间变换,在所述座椅从收拢位置变换至TV姿位置时,座椅单元的脚凳向前伸出,靠背与坐席部之间的角度基本不变,在所述座椅单元从休闲位置向躺姿位置变换时,脚凳较之休闲位置进一步向前且向上抬升,靠背显著后仰。
在该类座椅的现有设计中,往往需要数量众多且连接关系较为复杂的机械结构,甚至有时会因不甚合理的设计导致座椅的姿态变换被卡滞。此外,然而随着用户对于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对零靠墙布置的极致追求,现有设计的可活动座椅也不能完全满足用户在舒适度和空间节约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在躺姿位置中时,零靠墙设计的座椅往往不能充分将用户的腿部抬升至舒适高度,从而在舒适度方面欠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和相应的可活动的座椅单元,其具有紧凑的结构和改进的舒适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所述机械伸展装置能够在坐姿位置、TV姿位置与躺姿位置之间变换,所述机械伸展装置包括:
-固定板;
-相对于所述固定板可前后移动的、用于附接可活动座椅的坐席部的坐框;
-与所述坐框的后部连接的靠背组件,所述靠背组件包括靠背支架、靠背连杆和曲拐件,其中,所述靠背支架用于附接所述座椅单元的靠背,所述靠背支架借助所述靠背连杆和曲拐件与所述坐框枢转连接,使得在所述机械伸展装置从坐姿位置至躺姿位置的变换过程中,所述靠背支架的最后端具有向前的运动趋势;和
-与坐框的前部连接的腿部伸展装置。
根据本发明,在所述躺姿位置中,腿部伸展装置向前且向上伸展,并且所述腿部伸展装置的最高点较之所述靠背支架的最高点高出至少280mm。
优选地,在所述躺姿位置中,所述腿部伸展装置的最高点较之所述靠背支架的最高点高出至少360mm。
优选地,所述靠背连杆包括位于其上端部的第一枢转点和位于其下端部的第二枢转点,其中,所述靠背连杆在第一枢转点处与所述靠背支架的前端枢转连接,在第二枢转点处与所述坐框枢转连接,其中,在坐姿位置中,所述第一枢转点与所述第二枢转点的连线相对于坐框的上表面形成开口朝向腿部伸展装置的第一夹角,在坐姿位置中,所述第一夹角大于90°。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角在坐姿位置中为95°至130°。
优选地,所述靠背支架的前侧面与地面形成开口朝向腿部伸展装置的方向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在躺姿位置中较之在坐姿位置中增大至少35°。优选地,所述第二夹角在躺姿位置中较之在坐姿位置中增大至少40°。
优选地,所述曲拐件包括三个枢转点,也即第三枢转点、第四枢转点和第五枢转点,其中,所述第三枢转点和第五枢转点分别位于所述曲拐件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上,第四枢转点位于所述第三枢转点与第五枢转点之间,其中,曲拐件在第三枢转点处与靠背支架的后端枢转连接,在第四枢转点处与坐框枢转连接,在第五枢转点处至少间接地与所述固定板耦连。
优选地,所述坐框通过主连动组件和副连动组件可前后移动地附接在所述固定板上,其中,所述坐框与主连动组件枢转连接,并且所述副连动组件与所述固定板枢转连接。
优选地,所述主连动组件包括前摆动杆、后摆动杆和与副连动组件枢转连接的中间连杆,在所述机械伸展装置从坐姿位置变换至TV姿位置的过程中,通过主连动组件驱使坐框的后端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杆向下且向前运动,其中,所述中间连杆相对于固定板无相对位移;在所述机械伸展装置从TV姿位置变换至躺姿位置的过程中,通过所述副连动组件驱使坐框连同主连动组件一起相对于与固定板向前且向上运动。
优选地,所述前摆动杆和所述后摆动杆的上端与所述坐框枢转连接,前摆动杆的下端在第六枢转点处与所述中间连杆枢转连接,后摆动杆的下端在第七枢转点处与所述中间连杆枢转连接。
优选地,所述副连动组件包括副前摆动杆、副后摆动杆、副前联动杆、副后联动杆、副中间连杆和随动连杆,其中,副后联动杆的下端与在第八枢转点处与所述中间连杆的后端枢转连接,副后联动杆的顶端在第九枢转点处与副后摆动杆的中部枢转连接,所述副中间连杆的后端在第十枢转点处与副后联动杆的中部枢转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七枢转点位于第六枢转点与第八枢转点之间,其中,第八枢转点与第七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第六枢转点与第八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不大于0.35。
优选地,所述第十枢转点位于所述第八枢转点与第九枢转点之间,其中,第九枢转点与第十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第八枢转点与第十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不大于1。
优选地,副前摆动杆的顶端与所述副中间连杆的前端枢转连接,副前摆动杆的下端与所述固定板枢转连接,所述副后摆动杆的顶端在第十一枢转点处与所述随动连杆的后端枢转连接,副后摆动杆的下端在第十二枢转点处与所述固定板枢转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九枢转点位于第十一枢转点与地十二枢转点之间,其中,第十一枢转点与第九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第十二枢转点与第九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不大于1。
由此,在坐姿位置中,位于靠背连杆上端部的第一枢转点和位于其下端部的第二枢转点之间的连线坐框上表面所形成的第一夹角为钝角,而在躺姿位置中第一夹角则变为锐角。通过这种设计方式,在座椅单元从坐姿位置变换至躺姿位置的过程中,靠背连杆的上端部能够划过具有更大角度的圆弧轨迹。这不仅使得与靠背连杆耦连的靠背支架随之以更大的幅度向前、也即朝腿部伸展装置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彻底的零靠墙;另外,与靠背支架附接的座椅靠背的下边缘位于靠背连杆的上端部,在从坐姿位置变换至躺姿位置的过程中,座椅靠背的下边缘以更大的幅度向前和向上突出,从而充分支撑在用户的腰部。这种腰部支撑尤其在人体工程学上的克服了原本腰部悬空的不适感,为用户的腰部提供更有力、更舒适的支撑。
此外,通过中间连杆、副后摆动杆和副后联动杆相互间枢转点的合理设计,确保了座椅单元在不同姿态变换过程中的流畅性,避免机械上的卡滞,另外还提高了机械伸展装置及相关的座椅单元在躺姿位置中腿部伸展装置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从而实现改进的零重力姿态。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活动的座椅单元,其包括机械伸展装置、与所述机械伸展装置附接的扶手部、靠背、坐席部,其中,所述机械伸展装置能够使座椅单元在坐姿位置、TV姿位置与躺姿位置之间变换,所述机械伸展装置包括:
-固定板;
-相对于所述固定板可前后移动的、用于附接坐席部的坐框;
-与所述坐框的后部连接的靠背组件,所述靠背组件包括靠背支架、靠背连杆和曲拐件,其中,所述靠背支架用于附接靠背,所述靠背支架借助所述靠背连杆和曲拐件与所述坐框枢转连接,使得在所述机械伸展装置从坐姿位置至躺姿位置的变换过程中,所述靠背支架的最后端具有向前的运动趋势;和
-与坐框的前部连接的腿部伸展装置。
根据本发明,在所述躺姿位置中,腿部伸展装置向前且向上伸展,并且所述腿部伸展装置的最高点较之所述靠背支架的最高点高出至少280mm。
优选地,在所述躺姿位置中,所述腿部伸展装置的最高点较之所述靠背支架的最高点高出至少360mm。
优选地,所述靠背连杆包括位于其上端部的第一枢转点和位于其下端部的第二枢转点,其中,所述靠背连杆在第一枢转点处与所述靠背支架的前端枢转连接,在第二枢转点处与所述坐框枢转连接,其中,在坐姿位置中,所述第一枢转点与所述第二枢转点的连线相对于坐框的上表面形成开口朝向腿部伸展装置的第一夹角,在坐姿位置中,所述第一夹角大于90°。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角在坐姿位置中为95°至130°。
优选地,所述靠背支架的前侧面与地面形成开口朝向腿部伸展装置的方向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在躺姿位置中较之在坐姿位置中增大至少35°。优选地,所述第二夹角在躺姿位置中较之在坐姿位置中增大至少40°。
优选地,所述曲拐件包括三个枢转点,也即第三枢转点、第四枢转点和第五枢转点,其中,所述第三枢转点和第五枢转点分别位于所述曲拐件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上,第四枢转点位于所述第三枢转点与第五枢转点之间,其中,曲拐件在第三枢转点处与靠背支架的后端枢转连接,在第四枢转点处与坐框枢转连接,在第五枢转点处至少间接地与所述固定板耦连。
优选地,所述坐框通过主连动组件和副连动组件可前后移动地附接在所述固定板上,其中,所述坐框与主连动组件枢转连接,并且所述副连动组件与所述固定板枢转连接。
优选地,所述主连动组件包括前摆动杆、后摆动杆和与副连动组件枢转连接的中间连杆,在所述机械伸展装置从坐姿位置变换至TV姿位置的过程中,通过主连动组件驱使坐框的后端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杆向下且向前运动,其中,所述中间连杆相对于固定板无相对位移;在所述机械伸展装置从TV姿位置变换至躺姿位置的过程中,通过所述副连动组件驱使坐框连同主连动组件一起相对于与固定板向前且向上运动。
优选地,所述前摆动杆和所述后摆动杆的上端与所述坐框枢转连接,前摆动杆的下端在第六枢转点处与所述中间连杆枢转连接,后摆动杆的下端在第七枢转点处与所述中间连杆枢转连接。
优选地,所述副连动组件包括副前摆动杆、副后摆动杆、副前联动杆、副后联动杆、副中间连杆和随动连杆,其中,副后联动杆的下端与在第八枢转点处与所述中间连杆的后端枢转连接,副后联动杆的顶端在第九枢转点处与副后摆动杆的中部枢转连接,所述副中间连杆的后端在第十枢转点处与副后联动杆的中部枢转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七枢转点位于第六枢转点与第八枢转点之间,其中,第八枢转点与第七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第六枢转点与第八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不大于0.35。
优选地,所述第十枢转点位于所述第八枢转点与第九枢转点之间,其中,第九枢转点与第十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第八枢转点与第十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不大于1。
优选地,副前摆动杆的顶端与所述副中间连杆的前端枢转连接,副前摆动杆的下端与所述固定板枢转连接,所述副后摆动杆的顶端在第十一枢转点处与所述随动连杆的后端枢转连接,副后摆动杆的下端在第十二枢转点处与所述固定板枢转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九枢转点位于第十一枢转点与第十二枢转点之间,其中,第十一枢转点与第九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第十二枢转点与第九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不大于1。
在此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前后方向”是就座椅单元或机械伸展装置的腿部伸展装置的伸展方向而言的,具体来说,“前方”是指朝向腿部伸展装置的方向,“后方”是指朝向靠背的方向。
以上针对机械伸展装置部分所述的优点也同样适用于具有这种机械伸展装置的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附图说明
以下借助附图详细阐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座椅单元的局部立体图;
图2以立体图方式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用于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其处于坐姿位置;
图3以立体图方式示意性示出图2所示机械伸展装置的TV姿位置;
图4以立体图方式示意性示出图2所示机械伸展装置的躺姿位置;
图5以侧视图方式示出图2所示机械伸展装置的坐姿位置;
图6以侧视图方式示意性示出图2所示机械伸展装置的TV姿位置;
图7以侧视图方式示意性示出图2所示机械伸展装置的躺姿位置;
图8以另一角度侧视图方式示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机械伸展装置,其处于坐姿位置;
图9示意性示出图8所示机械伸展装置处于TV姿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10示意性示出图8所示机械伸展装置处于躺姿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11示意性示出图7所示机械伸展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以另一角度侧视图方式示出图11所示机械伸展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并且
图13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座椅单元的位置变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方式”或“实施方式”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图1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局部立体图;图2至图4以立体图方式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1,图5至图7以侧视图方式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
座椅单元包括机械伸展装置1和框架结构6。
机械伸展装置1包括多连杆机构,并构造为使得可活动座椅能够在坐姿位置、TV位置和躺姿位置之间变换。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活动座椅也可以仅在收拢位置与TV位置之间或者仅在收拢位置与躺姿位置之间变换。
如图1至图7所示,机械伸展装置1构造用于扶手落地式的可活动的座椅单元,并包括在左右两边镜像对称地设置的机械伸展装置半部,每个机械伸展装置半部均具有沿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前后方向纵长延伸的固定板12。框架结构6包括在左右两边镜像对称地设置的扶手框架60和在两个扶手框架之间可活动地延伸的靠背框架61。每个机械伸展装置半部借助其各自的固定板12安置扶手框架60的内侧上,在扶手框架60的外侧固定附接有扶手部602。由此,固定板12相对于扶手部602固定连接。具体而言,固定板12利用前安装孔12a和后安装孔12b与扶手框架60固定连接。此外,每个固定板12分别借助固定接片51附接至共同的固定横梁52,该固定横梁52位于靠背侧、也即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后部。扶手框架60的底部分别设置由支座601,借助所述支座601将整个座椅单元支承在地面上,从而使机械伸展装置“悬空式”地支撑在地面上方。
机械伸展装置1还包括坐框10、可枢转连接在坐框10的后部的靠背组件2、可枢转连接在坐框10的前部的腿部伸展装置3。
坐框10用于承载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未图示的坐席部,并且坐框10包括固定设置在其后部的向上延伸的坐框后延部11,该坐框后延部11可以与坐框的主体部分一体式成型,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与其固定连接,例如可以通过焊接、铆接等方式固定安装。
靠背组件2包括靠背支架21,其用于利用靠背框架61附接未图示的靠背,靠背组件2还包括靠背连杆22和曲拐件23。
靠背支架21大致L形构造,其上部与靠背框架61固定连接,其前端与坐框10之间连接有靠背连杆22,在其后端与坐框10之间连接有曲拐件23。靠背固定安装在靠背框架61的正面,也即面向座椅单元的腿部伸展装置的方向。
靠背连杆22的上端在第一枢转点P1处与靠背支架21的前端可枢转连接,其下端在第二枢转点P2处与坐框10的后端枢转连接。
曲拐件23包括三个枢转点,也即第三枢转点P3、第四枢转点P4和第五枢转点P5,其中,在该曲拐件23的上端部设置第三枢转点P3,在其下端部设置第五枢转点P5,在其中部设置位于第三枢转点P3与第五枢转点P5之间的第四枢转点P4。曲拐件23借助其上端部在第三枢转点P3处与靠背支架21的后端可枢转连接,并且曲拐件23以其中部在第四枢转点P4处与坐框后延部11的上端可枢转连接,由此与坐框10的后端枢转连接,其中,第四枢转点P4较之第二枢转点P2更靠后地设置,也即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看更远离腿部伸展装置3。此外,曲拐件23以其下端部在第五枢转点P5处与固定板连杆24的上端可枢转连接,固定板连杆24的下端则可枢转连接在固定板12的后部。
为使座椅单元的姿态变换更顺畅,将第二间距L2与第三间距L3的比例设置为0.4至1.0,在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间距L2与第三间距L3的比例优选为0.6至0.8。将第一间距L1与第二间距L2的比例设置为0.6至1.2,在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间距L1与第二间距L2的比例设置为0.7至1.0。
此外,在图5所示的坐姿位置中,靠背连杆22的第一枢转点P1相对于第二枢转点P2在水平方向上更靠后,也即更靠近靠背的方向,从而使第一枢转点P1与第二枢转点P2之间的连线相对于过第二枢转点P2的垂直线E0形成一向后的角度γ。在如图7所示的坐姿位置中,靠背连杆22的第一枢转点P1相对于第二枢转点P2在水平方向上更靠前,也即更靠近腿部伸展装置的方向,从而使第一枢转点P1与第二枢转点P2之间的连线相对于过第二枢转点P2的垂直线E0形成向前的角度γ。如图8所示,靠背连杆22的第一枢转点P1与第二枢转点P2之间的连线相对于坐框10的上表面形成开口朝向腿部伸展装置3的第一夹角α。在坐姿位置中,第一夹角α大于90°,优选为95°至130°。
这种设计使得机械伸展装置1在从坐姿位置变换至躺姿位置的过程中允许靠背连杆22以更大的角度行程向前枢转。这一方面弥合了原本可能存在于靠背与坐席部之间的缝隙,避免将使用者衣物拉出,另外,零缝隙的设计也避免了对儿童的安全隐患和异物落入的风险;另一方面,允许靠背支架21在围绕第一枢转点P1向后枢转的同时整体上以更大幅度前移,避免靠背与后方墙壁的干涉,实现彻底的零靠墙。
靠背支架21的前侧面与地面或者平行于地面的水平参照面形成第二夹角β。在图8和图10所示实施方式中,以固定板12的后安装孔12b的中心水平面为水平参照面E1。在从坐姿位置变换至躺姿位置的过程中,靠背支架21以更大的角度向后倾斜,其中,第二夹角β增大至少35°,优选增大至少40°。由于座椅单元的靠背固定附接在靠背支架21上,靠背、尤其靠背的前侧面相对于水平参照面的夹角也增大至少35°、优选增大至少40°。
如前所述,机械伸展装置1的固定板12固定安装在扶手框架60上。坐框10借助连杆组件相对于固定板12可活动地连接。该连杆组件包括主连杆组件和副连杆组件,其中,所述主连杆组件至少包括前摆动杆13、后摆动杆14、中间连杆15;副连杆组件至少包括副前摆动杆17、副后摆动杆18、副附前联动杆17a、副后联动杆18a、副中间连杆19a和随动连杆19b。主连杆组件用于在座椅单元在坐姿位置与TV姿位置之间的变换过程中使坐框10相对于中间连杆15前后移动,与此同时,中间连杆15相对于扶手部基本保持位置不变;副连杆组件用于在座椅单元在TV姿与躺姿位置之间的变换过程中使坐框连同主连杆组件一起相对扶手部前后移动。
前摆动杆13和后摆动杆14的上端分别与坐框10枢转连接,前摆动杆13的下端与中间连杆15的前部在第六枢转点P6处枢转连接,后摆动杆14的下端与中间连杆15的后方在第七枢转点P7处枢转连接。此外,在中间连杆15的前端与坐框10之间还枢转连接有坐框联动杆16。从而通过坐框10、前摆动杆13、后摆动杆14和中间连杆15构成一个四连杆机构。当腿部伸展装置3在线性电驱动装置的作用下从坐姿位置开始伸展时带动坐框10向前移动,进而使前摆动杆13和后摆动杆14分别围绕其在中间连杆15上的枢转点向前倾斜。
副前联动杆17a的上端与副前摆动杆17的上端枢转连接,下端与中间连杆15的前部枢转连接;副后联动杆18a的下端在第八枢转点P8处与中间连杆15的后端枢转连接,上端与在第九枢转点P9处与副后摆动杆18的中部枢转连接,其中,第七枢转点P7位于第六枢转点P6与第八枢转点P8之间。
副中间连杆19a的后端在第十枢转点P10处枢转连接在副后联动杆18a的中部,副中间连杆19a的前端与副前摆动杆17的顶端枢转连接。此外,还设置了连接在副中间连杆19a与副后摆动杆18之间的随动连杆19b,其中,随动连杆19b的前端与副中间连杆19a的中部枢转连接,随动连杆19b的后端在第十一枢转点P11处与副后摆动杆18的顶端之间枢转连接。
副前摆动杆17的下端枢转连接在固定板12的前端,副后摆动杆18的下端在第十二枢转点P12处枢转连接在固定板12上。
由此,通过副连杆组件将中间连杆15可前后移动地悬挂支承在固定板12上。
当坐框联动杆16被带动向前移动至极限位置时,也即达到TV姿位置时,如果线性电驱动装置朝相同方向继续作用,则中间连杆15连同坐框10共同向前移动,从而带动副前摆动杆17和副后摆动杆18分别围绕其下端与固定板12的枢转点向前枢转倾斜。
为使机械伸展装置1在不同姿态之间的变换流畅,并使坐框在躺姿位置中更大幅度地上扬,对其中一些部件的尺寸比例进行了优化设计。
尤其如图11所示,中间连杆15的第七枢转点P7位于第六枢转点P6与第八枢转点P8之间,其中,将第六枢转点P6与第八枢转点P8之间的距离设置为L1,将八枢转点P8与第七枢转点P7之间的距离设置为L2,L2/L1≤0.35。
副后联动杆18a的第十枢转点P10位于第八枢转点P8与第九枢转点P9之间,其中,将第八枢转点P8与第十枢转点P10之间的距离设置为L3,将第九枢转点P9与第十枢转点P10之间的距离设置为L4,L4/L3≤1。
尤其如图12所示,副后摆动杆18的第九枢转点P9位于第十一枢转点P11与第十二枢转点P12之间,其中,将第十二枢转点P12与第九枢转点P9之间的距离设置为L5,将第十一枢转点P11与第九枢转点P9之间的距离设置为L6,L6/L5≤1。
由此,克服了座椅单元在姿态变换过程中的卡滞,还使坐框连同与其附接的坐席部在躺姿位置中将其前端以更大角度上扬,进而促使腿部伸展装置3进一步向上且向前伸展,进而达到零重力状态,也即在躺姿位置中,腿部伸展装置3的最高点较之靠背的最高点更高。
腿部伸展装置3包括第一连杆311、第二连杆312、第三连杆321及第四连杆322、用于附接脚踏631的连接端面331及末端面332。第二连杆312设有限位槽3120。第四连杆322包括限位钉3220。第一连杆311与第四连杆322转动连接,第二连杆312与第三连杆321转动连接。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12均转动安装于坐框10,其中,第一连杆311与坐框10的枢转点位于第二连杆312与坐框10的枢转点后方。脚踏631借助连接端面331和末端面332与第三连杆321及第四连杆322转动连接。在腿部伸展装置3展开时,也即在如图6所示的TV姿位置和图7所示的躺姿位置中,第二连杆312较之第一连杆311更靠前地突伸。
所示的机械伸展装置1还包括线性电致动装置4,该线性电致动装置4包括电机头41和相对于电机头41可伸缩的电机推杆42。电机头41相对于扶手部位置固定地安装,例如电机头41与电机头支架41a可枢转连接,电机头支架41a固定安装在固定横梁52上。在此,电机头支架41a在座椅单元从坐姿位置至躺姿位置之间的变换过程中并无前后方向的运动分量,而是可围绕横向于前后方向的轴线发生枢转。电机推杆42作用于横向连接在腿部伸展装置3的第二连杆312之间的前驱动管44上。当然,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电机头41与电机推杆42的位置倒转。电机推杆42借助电机支架43附接在前驱动管44上,其中,电机推杆42与电机支架43枢转连接,电机支架43与前驱动管44固定连接。
如果座椅单元要从图2和图5所示的坐姿位置变换至图3和图6所示的TV姿位置,机械伸展装置1在线性电致动装置4的作用下开始伸展,电机推杆42相对于电机头41伸长,推动腿部伸展装置3的第二连杆312向前移动,并带动坐框10向前移动,前摆动杆13和后摆动杆14向前倾斜,从而实现图3所示的TV姿位置。在此过程中,由于坐框10整体向前移动,使得图2至图3中所示的靠背连杆22具有围绕其下端的第二枢转点P2向后枢转、也即在图中以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为此,在坐框10上设置了位于靠背连杆22后方的第一限位部101,从而能够从靠背连杆22的后侧支撑靠背连杆22,以防止靠背连杆22在坐姿位置发生晃动,进而保持靠背支架21的稳定支撑。在此情况下,靠背支架21、靠背连杆22、曲拐件23连同具有坐框后延部11的坐框10以基本上保持不变的相对位置共同向前移动,从而带动固定板连杆24围绕其下端与固定板12的枢转点向前转动。
在机械伸展装置从图2和图5所示的坐姿位置变换至图3和图6所示的TV姿位置的过程中,由于坐框10向前移动,靠背支架21整体向前移动,靠背支架21与靠背连杆22的第一枢转点P1具有向前移动的轨迹,且靠背支架21最靠后的端点具有向前移动的分量。
如果座椅单元要从图3和图6所示的TV姿位置变换至图4和图7所示的躺姿位置,电机推杆42继续相对于电机头41进一步伸长,坐框10被腿部伸展装置3向前带动,前摆动杆13和后摆动杆14向前倾斜至极限位置,中间连杆15连同坐框10共同向前移动并同时向上抬升,从而带动副前摆动杆17和副后摆动杆18分别围绕其下端与固定板12的枢转点向前枢转倾斜。此外,曲拐件23如图4所示围绕其下端与固定板连杆24的第五枢转点P5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也即朝腿部伸展装置的方向倾斜,使得其上端相对于中部的第四枢转点P4的高度差变小,进而将靠背支架21整体上向前推动,且靠背支架21的上部向后进一步倾斜,并使靠背连杆22相对于坐框10的角度减小。由此,实现图4所示的躺姿位置。在此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坐框10本身向前移动,另一方面靠背支架21还同时借助靠背连杆22和曲拐件23的联动作用而相对于坐框10向前移动,因此靠背支架21整体上具有向前移动的轨迹,其中,靠背支架21最靠后的端点和靠背支架21的顶端均显著向前移动。
图13直观地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机械伸展装置在坐姿位置、TV姿位置与躺姿位置之间的姿态变换。为了更清楚地示意,以坐姿位置中靠背支架21的顶端所处的垂直面为水平方向的第一基准面E1。在姿态变换过程中,第一基准面E1相对于座椅单元的落地式扶手部保持位置固定不变。其中,图13上方示出机械伸展装置的坐姿位置,中部示出机械伸展装置的TV姿位置,下方示出机械伸展装置的躺姿位置。
在坐姿位置中,借助靠背框架61与靠背支架21附接的靠背大体上竖直定向,腿部伸展装置收拢。在TV姿位置中,靠背未发生明显倾斜,腿部伸展装置向前且向上伸展。在躺姿位置中,靠背框架61在靠背连杆22的带动下向前移动,靠背框架61的下端尤其以更大的幅度向前移动,其下边缘向上且向前顶起,并且在水平方向上占据坐席部的较大空间,由此使用户的腰部得到充分支撑。此外,在躺姿位置中,腿部伸展装置进一步向上升,其最高点在高度方向上超过靠背最高点,从而实现零重力姿态。尤其如图10所示,腿部伸展装置3的最高点高于靠背支架21的最高点,高度差H至少为280mm。
上述说明已经充分披露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做的任何改动均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相应地,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前述具体实施方式。

Claims (30)

1.一种用于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所述机械伸展装置能够在坐姿位置、TV姿位置与躺姿位置之间变换,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伸展装置包括:
固定板;
相对于所述固定板可前后移动的、用于附接可活动座椅的坐席部的坐框;
与所述坐框的后部连接的靠背组件,所述靠背组件包括靠背支架、靠背连杆和曲拐件,其中,所述靠背支架用于附接所述座椅单元的靠背,所述靠背支架借助所述靠背连杆和曲拐件与所述坐框枢转连接,使得在所述机械伸展装置从坐姿位置至躺姿位置的变换过程中,所述靠背支架的最后端具有向前的运动趋势;和
与坐框的前部连接的腿部伸展装置,
其中,在所述躺姿位置中,腿部伸展装置向前且向上伸展,并且所述腿部伸展装置的最高点较之所述靠背支架的最高点高出至少28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躺姿位置中,所述腿部伸展装置的最高点较之所述靠背支架的最高点高出至少36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连杆包括位于其上端部的第一枢转点和位于其下端部的第二枢转点,其中,所述靠背连杆在第一枢转点处与所述靠背支架的前端枢转连接,在第二枢转点处与所述坐框枢转连接,其中,在坐姿位置中,所述第一枢转点与所述第二枢转点的连线相对于坐框的上表面形成开口朝向腿部伸展装置的第一夹角,在坐姿位置中,所述第一夹角大于9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在坐姿位置中为95°至1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支架的前侧面与地面形成开口朝向腿部伸展装置的方向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在躺姿位置中较之在坐姿位置中增大至少3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在躺姿位置中较之在坐姿位置中增大至少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拐件包括三个枢转点,也即第三枢转点、第四枢转点和第五枢转点,其中,所述第三枢转点和第五枢转点分别位于所述曲拐件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上,第四枢转点位于所述第三枢转点与第五枢转点之间,其中,曲拐件在第三枢转点处与靠背支架的后端枢转连接,在第四枢转点处与坐框枢转连接,在第五枢转点处至少间接地与所述固定板耦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坐框通过主连动组件和副连动组件可前后移动地附接在所述固定板上,其中,所述坐框与主连动组件枢转连接,并且所述副连动组件与所述固定板枢转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连动组件包括前摆动杆、后摆动杆和与副连动组件枢转连接的中间连杆,在所述机械伸展装置从坐姿位置变换至TV姿位置的过程中,通过主连动组件驱使坐框的后端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杆向下且向前运动,其中,所述中间连杆相对于固定板无相对位移;在所述机械伸展装置从TV姿位置变换至躺姿位置的过程中,通过所述副连动组件驱使坐框连同主连动组件一起相对于与固定板向前且向上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摆动杆和所述后摆动杆的上端与所述坐框枢转连接,前摆动杆的下端在第六枢转点处与所述中间连杆枢转连接,后摆动杆的下端在第七枢转点处与所述中间连杆枢转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连动组件包括副前摆动杆、副后摆动杆、副前联动杆、副后联动杆、副中间连杆和随动连杆,其中,副后联动杆的下端与在第八枢转点处与所述中间连杆的后端枢转连接,副后联动杆的顶端在第九枢转点处与副后摆动杆的中部枢转连接,所述副中间连杆的后端在第十枢转点处与副后联动杆的中部枢转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枢转点位于第六枢转点与第八枢转点之间,其中,第八枢转点与第七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第六枢转点与第八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不大于0.35。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十枢转点位于所述第八枢转点与第九枢转点之间,其中,第九枢转点与第十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第八枢转点与第十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不大于1。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其特征在于,副前摆动杆的顶端与所述副中间连杆的前端枢转连接,副前摆动杆的下端与所述固定板枢转连接,所述副后摆动杆的顶端在第十一枢转点处与所述随动连杆的后端枢转连接,副后摆动杆的下端在第十二枢转点处与所述固定板枢转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九枢转点位于第十一枢转点与地十二枢转点之间,其中,第十一枢转点与第九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第十二枢转点与第九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不大于1。
16.一种可活动的座椅单元,其包括机械伸展装置、与所述机械伸展装置附接的扶手部、靠背、坐席部,其中,所述机械伸展装置能够使座椅单元在坐姿位置、TV姿位置与躺姿位置之间变换,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械伸展装置包括:
固定板;
相对于所述固定板可前后移动的、用于附接坐席部的坐框;
与所述坐框的后部连接的靠背组件,所述靠背组件包括靠背支架、靠背连杆和曲拐件,其中,所述靠背支架用于附接靠背,所述靠背支架借助所述靠背连杆和曲拐件与所述坐框枢转连接,使得在所述机械伸展装置从坐姿位置至躺姿位置的变换过程中,所述靠背支架的最后端具有向前的运动趋势;和
与坐框的前部连接的腿部伸展装置,
其中,在所述躺姿位置中,腿部伸展装置向前且向上伸展,并且所述腿部伸展装置的最高点较之所述靠背支架的最高点高出至少280mm。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躺姿位置中,所述腿部伸展装置的最高点较之所述靠背支架的最高点高出至少360mm。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连杆包括位于其上端部的第一枢转点和位于其下端部的第二枢转点,其中,所述靠背连杆在第一枢转点处与所述靠背支架的前端枢转连接,在第二枢转点处与所述坐框枢转连接,其中,在坐姿位置中,所述第一枢转点与所述第二枢转点的连线相对于坐框的上表面形成开口朝向腿部伸展装置的第一夹角,在坐姿位置中,所述第一夹角大于90°。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在坐姿位置中为95°至130°。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支架的前侧面与地面形成开口朝向腿部伸展装置的方向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在躺姿位置中较之在坐姿位置中增大至少35°。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在躺姿位置中较之在坐姿位置中增大至少40°。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拐件包括三个枢转点,也即第三枢转点、第四枢转点和第五枢转点,其中,所述第三枢转点和第五枢转点分别位于所述曲拐件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上,第四枢转点位于所述第三枢转点与第五枢转点之间,其中,曲拐件在第三枢转点处与靠背支架的后端枢转连接,在第四枢转点处与坐框枢转连接,在第五枢转点处至少间接地与所述固定板耦连。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坐框通过主连动组件和副连动组件可前后移动地附接在所述固定板上,其中,所述坐框与主连动组件枢转连接,并且所述副连动组件与所述固定板枢转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连动组件包括前摆动杆、后摆动杆和与副连动组件枢转连接的中间连杆,在所述机械伸展装置从坐姿位置变换至TV姿位置的过程中,通过主连动组件驱使坐框的后端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杆向下且向前运动,其中,所述中间连杆相对于固定板无相对位移;在所述机械伸展装置从TV姿位置变换至躺姿位置的过程中,通过所述副连动组件驱使坐框连同主连动组件一起相对于与固定板向前且向上运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摆动杆和所述后摆动杆的上端与所述坐框枢转连接,前摆动杆的下端在第六枢转点处与所述中间连杆枢转连接,后摆动杆的下端在第七枢转点处与所述中间连杆枢转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连动组件包括副前摆动杆、副后摆动杆、副前联动杆、副后联动杆、副中间连杆和随动连杆,其中,副后联动杆的下端与在第八枢转点处与所述中间连杆的后端枢转连接,副后联动杆的顶端在第九枢转点处与副后摆动杆的中部枢转连接,所述副中间连杆的后端在第十枢转点处与副后联动杆的中部枢转连接。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枢转点位于第六枢转点与第八枢转点之间,其中,第八枢转点与第七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第六枢转点与第八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不大于0.35。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十枢转点位于所述第八枢转点与第九枢转点之间,其中,第九枢转点与第十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第八枢转点与第十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不大于1。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其特征在于,副前摆动杆的顶端与所述副中间连杆的前端枢转连接,副前摆动杆的下端与所述固定板枢转连接,所述副后摆动杆的顶端在第十一枢转点处与所述随动连杆的后端枢转连接,副后摆动杆的下端在第十二枢转点处与所述固定板枢转连接。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九枢转点位于第十一枢转点与第十二枢转点之间,其中,第十一枢转点与第九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第十二枢转点与第九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不大于1。
CN202410266593.XA 2024-03-08 2024-03-08 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和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Pending CN1180210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66593.XA CN118021082A (zh) 2024-03-08 2024-03-08 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和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66593.XA CN118021082A (zh) 2024-03-08 2024-03-08 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和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21082A true CN118021082A (zh) 2024-05-14

Family

ID=90998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66593.XA Pending CN118021082A (zh) 2024-03-08 2024-03-08 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和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2108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40291B2 (en) Off-the-floor reclining chair
EP1173083B1 (en) Footrest mechanism and furniture item
US3858932A (en) Reclining chair assembly
US4244620A (en) Wall-proximity reclining chair
CN112867421A (zh) 用于座椅单元和模块化座椅单元连接系统的扶手上方枢转式倾斜机构
EP0638266B1 (en) Dual leg rest assembly
JPH09164036A (ja) 座部が背もたれ部の位置に適した適当な位置を占めることを保証する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含む椅子
US5845961A (en) Dual leg rest assembly having selectable height ottoman
US6808234B2 (en) Seat
US4895411A (en) Shiftable carriage mechanism for incliner chair
US5186518A (en) Carriage mechanism for a glider/three-way recliner chair having rear drive link and rear ottoman link
US10206508B2 (en) Chair, in particular office chair
CN112293997A (zh) 一种动力伸展装置
CN118021082A (zh) 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和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CN220360255U (zh) 用于可活动座椅的机械伸展装置和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CN220800565U (zh) 用于可活动座椅的机械伸展装置和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CN220876338U (zh) 用于可活动座椅的机械伸展装置和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CN220360254U (zh) 用于可活动座椅的机械伸展装置和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CN116831405A (zh) 用于可活动座椅的机械伸展装置和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CN117179471A (zh) 用于可活动座椅的机械伸展装置和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CN219895130U (zh) 一种升降底座及座椅单元
US11612246B2 (en) Seat chassis
WO2024016418A1 (zh) 用于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及座椅单元
CN220988194U (zh) 座椅框架及座椅单元
CN117137277A (zh) 用于可活动座椅的机械伸展装置和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