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95130U - 一种升降底座及座椅单元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升降底座及座椅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95130U
CN219895130U CN202320636929.8U CN202320636929U CN219895130U CN 219895130 U CN219895130 U CN 219895130U CN 202320636929 U CN202320636929 U CN 202320636929U CN 219895130 U CN219895130 U CN 2198951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lifting
connecting rod
support
backr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3692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赛军
李晓鸿
宋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ma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uim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im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im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3692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951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951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951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降底座及座椅单元,升降底座包括上座板;一对升降机构,对称设置于所述上座板上;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座、升降座、伸缩件,以及枢转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和所述升降座之间的第一支撑连杆,所述固定座安装于所述上座板,所述伸缩件设置于所述上座板和所述升降座或者所述第一支撑连杆之间,以驱动升降座或者所述第一支撑连杆使得该升降底座在伸展姿态与收纳姿态之间切换。本实用新型的一对升降机构配合使用,能够进一步提高该升降底座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同时,升降座使得与该升降底座和与其装配的座椅单元之间具备足够的接触面积,从而为二者之间的连接强度提供了保证,安全性高。

Description

一种升降底座及座椅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支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升降底座及座椅单元。
背景技术
常见的功能座椅在进行高度调节时多使用气缸等伸缩件作为支撑和驱动元件,结构简单,调节反馈迅速,但是伸缩件的结够决定了其与座椅主体的接触面积小,也就意味着二者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不够高,同时在用户使用时,一般处于坐姿状态才能进行高度调节,其他如躺姿状态下通过伸缩件调节高度时座椅的稳定性差,容易出现倾翻的现象,安全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降底座,其能够为装配在其上的座椅支架提供升降功能,结构稳定可靠,相较于传统的伸缩件安全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单元,该座椅单元应用前述的升降底座,该座椅单元高度调节方便,安全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升降底座,包括:上座板;一对升降机构,对称设置于所述上座板上;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座、升降座、伸缩件,以及枢转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和所述升降座之间的第一支撑连杆,所述固定座安装于所述上座板,所述伸缩件设置于所述上座板和所述升降座或者所述第一支撑连杆之间,以驱动升降座或者所述第一支撑连杆使得该升降底座在伸展姿态与收纳姿态之间切换。这里的一对升降机构配合使用,能够进一步提高该升降底座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同时,升降座使得与该升降底座和与其装配的座椅单元之间具备足够的接触面积,从而为二者之间的连接强度提供了保证,安全性高。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撑连杆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撑连杆平行设置。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支撑连杆与所述固定座的枢接点为第一连接点,另一个所述第一支撑连杆与所述固定座的枢接点为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处于所述第二连接点的上方或者下方。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升降座上配置有垫块,当所述升降底座处于所述收纳姿态时,所述垫块抵接至所述固定座。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上座板包括上座板主体和设置于所述上座板主体上的一组支梁,所述固定座设置于一组所述支梁之间;所述伸缩件的固定端枢接至任一所述支梁。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升降底座还包括支承座,所述上座板与所述支承座转动连接。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支承座上配置有下座板;所述上座板的下侧面上设置有上导向槽,所述下座板的上侧面上设置有下导向槽,所述上导向槽和所述下导向槽均呈圆弧状;所述上导向槽和所述下导向槽限定而成的间隙构成导向间隙;于所述导向间隙内设置有若干滚动体。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支承座上设置有加固梁,所述下座板固定于所述加固梁上。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支承座上转动安装有活塞杆,所述上座板装配至所述活塞杆。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固定座包括彼此连接的底板和第一侧板,所述底板固定安装至所述上座板,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处于所述第一侧板上。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点所在的枢转轴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点所在的枢转轴轴线之间的高度差为15mm-105mm。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升降座包括彼此连接的安装板和延伸竖板;所述第一支撑连杆枢转连接至所述安装板。
一种升降底座,包括:上座板;一对升降机构,对称设置于所述上座板上;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座、升降座、伸缩件,以及枢转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和所述升降座之间的第一支撑连杆,所述固定座安装于所述上座板,所述伸缩件设置于所述上座板和所述升降座或者所述第一支撑连杆之间,以驱动升降座或者所述第一支撑连杆使得该升降底座在伸展姿态与收纳姿态之间切换;所述升降座在处于所述伸展姿态与所述收纳姿态时的高度差为30mm-200mm。
一种座椅单元,包括第一座椅支架和上述的升降底座;所述第一座椅支架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一腿部组件、第一联动组件和第一靠背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腿部组件、第一联动组件和第一靠背组件依次枢接,第一联动组件可调节地装配至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固定安装至所述升降座;所述第一腿部组件包括枢转连接至第一联动组件的驱动连杆和第二支撑连杆,还包括第一延伸连杆、第二延伸连杆和第一搁脚件;所述第一延伸连杆的一端枢接至所述第一搁脚件,所述第一延伸连杆的另一端枢接至所述第二支撑连杆的自由端,第一延伸连杆与第二支撑连杆的枢接点为第一枢接点;所述第二延伸连杆的一端枢接至所述第一搁脚件,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二枢接点,第二延伸连杆的另一端枢接至所述驱动连杆的自由端;所述第二延伸连杆和所述第二支撑连杆枢接,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三枢接点;当驱动连杆绕其与所述第一联动组件的枢接点转动时,定义所述第一延伸连杆的处于所述第二枢接点和所述第一枢接点之间的杆段为主杆段,当从所述第二延伸连杆的外侧沿驱动连杆的转轴轴向朝向所述第一延伸连杆观察时,所述主杆段的上沿能够被所述第二延伸连杆遮挡。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联动组件包括第一座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其中:所述第一座框通过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杆活动连接至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一连杆的一端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一座框,另一端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支撑连杆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一座框;所述驱动连杆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杆,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四枢接点,所述驱动连杆与所述第二延伸连杆之间的枢接点为第五枢接点,所述驱动连杆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一座框,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六枢接点,所述第六枢接点处于所述第五枢接点与第四枢接点之间;所述第二连杆枢转连接至最靠近所述第一靠背组件的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枢转连接至所述驱动连杆,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七枢接点,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一靠背组件;所述第七枢接点处于所述第六枢接点与所述第五枢接点之间。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靠背组件包括第一靠背支板,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一靠背支板,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八枢接点;所述第一靠背支板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一座框,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九枢接点,所述第八枢接点与所述第九枢接点不重合。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杆的数量为两个。
一种座椅单元,包括第二座椅支架和上述的升降底座;所述第二座椅支架包括:坐席部,位于坐席部后方的靠背,位于坐席部前方或下方的脚凳,摆动机构,用于为所述第二座椅支架提供摆动功能,以及倾斜机构,包括多连杆机构并且用于附接至第二座椅支架的坐席部、靠背和脚凳,被构造为能够实现第二座椅支架在两个终端位置、也即在坐姿位置与躺姿位置之间的变换,在所述坐姿位置中,脚凳收拢在坐席部下方;在所述躺姿位置中,靠背向后倾斜并且脚凳向前伸展至坐席部前方;用于使第二座椅支架在坐姿位置与躺姿位置之间变换的电动促动单元,其中,所述倾斜机构被构造为,使得第二座椅支架在坐姿位置与躺姿位置之间的变换通过电动促动单元实现,其中,当第二座椅支架从坐姿位置变换至躺姿位置时,在靠背向后倾斜的同时脚凳向前伸展至坐席部前方,而当第二座椅支架从躺姿位置变换至坐姿位置时,在靠背向前复位倾斜的同时脚凳向后复位收拢在坐席部下方;所述摆动机构安装至升降座。
本实用新型基于的实用新型构思是,所述座椅单元仅在两个终端位置之间变换,也即在对于使用者来说最为常用的坐姿位置和躺姿位置之间变换,而且靠背的位置变换与脚凳的位置变换同时进行。这一方面舍弃不常用的座椅姿态,使相关的设计结构更简单,制造成本更低廉,另一方面使用者由此能够以最便捷方式获得其所期望的座椅姿态。此外,这两个终端位置的变换通过电动促动单元完成,使用者由此能够省力地对座椅单元进行操作。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倾斜机构包括:依次枢转连接的用于安装脚凳的腿部伸缩单元、用于安装坐席部的座部支架和用于安装靠背的靠背支架。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倾斜机构被构造为,允许在坐姿位置中的座椅单元相对于地面前后摆动,而在躺姿位置中则不允许座椅单元相对于地面的前后摆动。为实现这一点,所述倾斜机构包括摆动限位机构,所述摆动限位机构设计用于,在坐姿位置中允许倾斜机构的座部支架和靠背支架相对于座椅单元的基座前后摆动,在躺姿位置中阻止座部支架相对于基座前后摆动。
为了更有利地实现座椅单元在坐姿位置与躺姿位置之间的变换,还优选的是,所述摆动或摇动机构包括与座椅支架固定连接的传动连接杆,其中,在传动连接杆与座部支架之间设置有支承连杆,所述支承连杆一端与传动连接杆连接、优选固定连接,或者也可以枢转连接,另一端与座部支架固定连接,以实现传动连接杆与座部支架之间相对位置的固定。通过这一设计方式,能够特别有效地在座椅单元的姿态变换期间使座部支架相对于摆动或摇动机构保持位置稳定,从而确保座部支架与靠背支架之间的枢转连接点、也即靠背枢转点相对于摆动或摇动机构的位置保持不变,有利于靠背支架在第一靠背连接件的带动下靠背枢转点向前或向后翻转。
一种座椅单元,包括第三座椅支架和上述的升降底座,所述第三座椅支架包括联动机构、安装侧板和靠背机构,所述安装侧板上设置有第十七连接点和第十八连接点,所述安装侧板在所述第十八连接点处与所述联动机构枢转连接,所述安装侧板在所述第十七连接点处与所述靠背机构枢转连接;所述靠背机构包括靠背安装件和第二靠背连接件,所述靠背安装件的两端分别枢转连接在所述第十七连接点和所述第二靠背连接件之间,当所述靠背机构收缩到极限位置时,所述靠背安装件的两端点连线、与所述第十七连接点和第十八连接点的连线之间的夹角α为锐角;所述联动机构安装至升降座。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安装侧板与所述靠背机构连接的一端设置有靠背连接部,所述第十七连接点设置在所述靠背连接部上。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所述靠背机构收缩到极限位置时,所述靠背安装件的两端点连线、与所述第十七连接点和第十八连接点的连线之间的夹角α小于70°。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所述靠背机构伸展到极限位置时,所述靠背安装件的两端点连线、与所述第十七连接点和第十八连接点的连线之间的夹角β小于45°。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靠背安装件上设置有突出的框架安装部,所述框架安装部用于安装座椅的靠背框架,当所述座椅支架伸展到极限位置时,所述框架安装部与水平面的夹角γ小于等于35°。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升降底座处于伸展姿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升降底座处于收纳姿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升降底座处于伸展姿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座椅单元中第一座椅支架处于伸展状态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座椅单元中第一座椅支架处于收纳状态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座椅单元中第一座椅支架处于伸展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第一座椅支架处于伸展状态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座椅单元中第二座椅支架处于伸展状态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座椅单元中第二座椅支架处于伸展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座椅单元中第二座椅支架处于收纳状态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座椅单元中第二座椅支架处于收纳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第二座椅支架(单侧)处于伸展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第二座椅支架(单侧)处于收纳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摆动限位机构处于摆动释放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摆动限位机构处于摆动限位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座椅单元中第三座椅支架处于收纳状态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座椅单元中第三座椅支架处于收纳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第三座椅支架处于收纳状态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座椅单元中第三座椅支架处于伸展状态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座椅单元中第三座椅支架处于伸展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第三座椅支架处于伸展状态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升降底座;101、支承座;1011、加固梁;1012、活塞杆;102、下座板;103、上座板主体;104、支梁;1041、第一固定梁;1042、第二固定梁;105、固定座;1051、底板;1052、第一侧板;106、升降座;1061、延伸竖板;1062、延伸横板;1063、垫块;1064、安装板;107、伸缩件;108、第一支撑连杆;109、联动梁;110、座梁;200、第一座椅支架;210、第一腿部组件;211、第二延伸连杆;212、第一延伸连杆;213、第一搁脚件;214、第二支撑连杆;215、驱动连杆;220、第一联动组件;221、第一座框;222、第一连杆;223、第二连杆;224、第三连杆;231、第一靠背支板;240、第一枢接点;241、第二枢接点;242、第三枢接点;243、第四枢接点;244、第五枢接点;245、第六枢接点;246、第七枢接点;247、第八枢接点;248、第九枢接点;249、第十枢接点;250、第一固定板;260、第一轴;270、第二轴;280、第一电推杆;300、第二座椅支架;310、摆动机构;311、摆动基板;312、前摆动杆;313、后摆动杆;320、倾斜机构;321、靠背支架;3211、水平区段;3212、竖向区段;322、联动装置;3221、第一靠背连接件;3222、联动连杆;3223、后连接件;340、腿部伸缩单元;341、前连接件;342、第一脚杆;343、第二脚杆;344、脚凳支撑板;345、第三脚杆;350、座部支架;361、传动连接杆;362、支承连杆;370、摆动限位机构;371、第一限位件;3711、第一限位衬套;372、第二限位件;3721、第二限位衬套;373、滑槽限位件;3731、限位滑槽;374、限位连杆;400、第三座椅支架;410、联动机构;411、安装底座;412、第一支撑件;413、摆动件;414、中部连接件;415、连动件;416、第二支撑件;420、安装侧板;421、靠背连接部;422、侧板主体;430、靠背机构;431、靠背安装件;4311、框架安装部;432、第二靠背连接件;a、第一连接点;b、第二连接点;c、第三连接点;d、第四连接点;e、第五连接点;f、第六连接点;g、第七连接点;h、第八连接点;i、第九连接点;j、第十连接点;k、第十一连接点;l、第十二连接点;m、第十三连接点;n、第十四连接点;o、第十五连接点;p、第十六连接点;q、第十七连接点;r、第十八连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至图3,一种升降底座100,应用于座椅单元,常配合座椅支架使用,该升降底座100包括上座板和一对升降机构。具体如图1所示,这里的一对升降机构为两个升降机构,两个升降机构在左、右方向上对称设置于上座板上。进一步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座105、升降座106、伸缩件107,以及枢转连接于固定座105和升降座106之间的第一支撑连杆108,固定座105安装于上座板,伸缩件107设置于上座板和升降座106或者第一支撑连杆108之间,以驱动升降座106或者第一支撑连杆108使得该升降底座100在伸展姿态与收纳姿态之间切换。本实施例中,固定座105和升降座106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一支撑连杆108,两个第一支撑连杆108平行设置。如此设置,使得两个第一支撑连杆108、升降座106和固定座105四者构成四杆机构,具体为平行四边形结构的平面四杆机构,因此,可保证该升降机构在伸展姿态与收纳姿态的切换过程中,升降座106相对于固定座105保持平动,从而提高了该升降底座100的结构稳定性。这里的一对升降机构配合使用,能够进一步提高该升降底座100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同时,升降座106使得与该升降底座100和与其装配的座椅单元之间具备足够的接触面积,从而为二者之间的连接强度提供了保证,安全性高。
本实施例中,升降底座100应用于座椅单元,具体通过升降底座100的姿态调整实现装配该升降底座100的座椅单元的高度调节。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升降底座100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进行升降调节的场景,以被调节的设备或者产品能够固定在升降座106上为原则即可。
具体地,两个升降机构通过联动梁109联动。更具体地,该联动梁109的第一端连接至处于右侧的升降机构中靠上设置的第一支撑连杆108,联动梁109的第二端连接至处于左侧的升降机构中靠上设置的第一支撑连杆108。伸缩件107的一端枢接至联动梁109,另一端枢接至上座板或者上座板上方的一固定位置处,以此,通过伸缩件107的伸缩运动实现对两个升降机构的联合驱动。
本实施例中,上座板包括上座板主体103和设置于上座板主体103上的一组支梁104,固定座105设置于一组支梁104之间;伸缩件107的固定端通过销轴枢接至任一支梁104。如图1所示,优选的,伸缩件107的固定端枢接至靠后侧设置的支梁104上,以使得该升降底座100在收纳姿态时升降座106和固定座105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差更小。这里的支梁104可以通过螺栓或者焊接的方式安装在上座板主体103的上侧面。固定座105通过螺栓安装在支梁104上。
本实施例中,伸缩件107可以是液压缸、气缸或者电推杆。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伸缩件107为电推杆。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一个第一支撑连杆108与固定座105的枢接点为第一连接点a,另一个第一支撑连杆108与固定座105的枢接点为第二连接点b;第一连接点a处于第二连接点b的上方或者下方。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点a和第二连接点b之间的连线与地面基本垂直或者垂直。如此设置,能够使得升降机构处于收纳状态时,构成该升降机构的平面四杆机构基本呈矩形状或者矩形状,因此,其在由收纳状态调整为伸展姿态时,第一支撑连杆108自前向后转动的角度更大,也即升降座106在此过程中在上、下方向上被调节的尺寸区间更大,以此能够使得该升降底座100或者更大的升降调节范围。优选的,第一连接点a和第二连接点b之间的连线与地面垂直。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一连接点a和第二连接点b均处于固定座105的一个侧平面上,这个侧平面与地面垂直。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点a所在的枢转轴轴线与第二连接点b所在的枢转轴轴线之间的高度差为15-105mm。具体地,第一连接点a所在的枢转轴轴线和第二连接点b所在的枢转轴轴线的高度差为第一连接点a和第二连接点b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差,上、下方向垂直于地面。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点b处于第一连接点a上方。二者之间的高度差为60mm,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点a和第二连接点b的高度差还可以是50mm、70mm或者80mm。
如图1和图2所示,升降座106上配置有垫块1063,当升降底座100处于收纳姿态时,垫块1063抵接至固定座105。这里的垫块1063配合固定座105在该升降底座100处于收纳姿态时用于对升降座106进行限位,以防止伸缩件107故障时升降座106与固定座105出现碰撞事故。
具体地,固定座105包括彼此连接的底板1051和第一侧板1052,底板1051固定安装至上座板,第一连接点a和第二连接点b处于第一侧板1052上;升降座106处于与该升降座106对应的第一侧板1052远离另一升降机构的一侧。如此设置,可使得该升降底座100的结构紧凑,节省空间。本实施例中,底板1051和第一侧板1052垂直且一体成型。底板1051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支梁104上。在使用时,升降底座100处于收纳姿态时,垫块1063抵接至底板1051的上侧面。
本实施例中,升降底座100还包括支承座101,上座板与支承座101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支承座101上配置有下座板102;上座板的下侧面上设置有上导向槽,下座板102的上侧面上设置有下导向槽,上导向槽和下导向槽均呈圆弧状;上导向槽和下导向槽限定而成的间隙构成导向间隙;于导向间隙内设置有若干滚动体。具体地,上座板上的导向槽开设在上座板主体103的下侧面上。滚动体为钢球。这里的上导向槽和下导向槽配合滚动体实现上座板相对于下座板102的转动,以使得被该升降底座100支撑的产品能够在平行于地面的平面内转动。
本实施例中,支承座101上设置有加固梁1011,下座板102固定于加固梁1011上。这里的支承座101呈圆环状,加固梁1011焊接至支承座101内,以加强该支承座101的结构强度。下座板102通过螺栓或者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加固梁1011上。
如图1所示,升降座106包括彼此连接的安装板1064和延伸竖板1061,延伸竖板1061处于安装板1064的外侧设置;第一支撑连杆108枢接至安装板1064。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支撑连杆108与安装板1064之间的枢接点分别为第三连接点c和第四连接点d。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点a、第二连接点b、第三连接点c和第四连接点d为呈平行四边形状的平面四杆机构的四个顶点。本实施例中,延伸竖板1061呈L状,其小端一体连接至安装板1064,延伸竖板1061的大端底部安装有延伸横板1062,该延伸横板1062与底板1051平行,垫块1063设置在延伸横板1062的下侧面。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支承座101上转动安装有活塞杆1012,上座板装配至活塞杆1012。该实施例中,支承座101呈圆盘状,上座板包括两个支梁104,两个支梁104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一固定梁1041,第一固定梁1041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固定梁1042,两个第一固定梁1041上的第二固定梁1042之间的间隙用于夹持固定活塞杆1012。
本实施例中,升降座106在处于所述伸展姿态与所述收纳姿态时的高度差为30mm-200mm。本实施例中,升降座106在处于所述伸展姿态与所述收纳姿态时的高度差为150mm。在其他实施例中,该高度差可以是70mm、120mm或者170m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应用,重复的内容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4至图7所示,一种座椅单元,包括第一座椅支架200和前述的升降底座100;第一座椅支架200包括第一固定板250、第一腿部组件210、第一联动组件220和第一靠背组件,其中,第一腿部组件210、第一联动组件220和第一靠背组件依次枢接,第一联动组件220可调节地装配至第一固定板250,第一固定板250固定安装至升降座106;第一腿部组件210包括枢转连接至第一联动组件220的驱动连杆215和第二支撑连杆214,还包括第一延伸连杆212、第二延伸连杆211和第一搁脚件213;第一延伸连杆212的一端枢接至第一搁脚件213,第一延伸连杆212的另一端枢接至第二支撑连杆214的自由端,第一延伸连杆212与第二支撑连杆214的枢接点为第一枢接点240;第二延伸连杆211的一端枢接至第一搁脚件213,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二枢接点241,第二延伸连杆211的另一端枢接至驱动连杆215的自由端;第二延伸连杆211和第二支撑连杆214枢接,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三枢接点242;当驱动连杆215绕其与第一联动组件220的枢接点转动时,定义第一延伸连杆212的处于第二枢接点241和第一枢接点240之间的杆段为主杆段,当从第二延伸连杆211的外侧沿驱动连杆215的转轴轴向朝向第一延伸连杆212观察时,主杆段的上沿能够被第二延伸连杆211遮挡。
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座椅支架200对应装配在两个升降机构上,两个第一座椅支架200联动。具体地,第一腿部组件210、第一联动组件220和第一靠背组件被配置为能够在第一电推杆280的作用下联动,以使得第一座椅支架200在收纳姿态和伸展姿态之间切换,其中,当第一座椅支架200处于收纳姿态时,第一腿部组件210处于第一联动组件220下方。具体地,在使用时,升降底座100通过调节升降座106与固定座105之间的距离,实现第一座椅支架200的高度调节,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具体地,如图6所示,两个第一座椅支架200分别通过第一轴260和第二轴270联动,其中第一轴260的端部固定在第二支撑连杆214上,第二轴270的端部固定在第一固定板250上,第一电推杆的一端枢转连接至第一轴260,另一端枢转连接至第二轴270。
为了方便描述,如图7所示,为单个第一座椅支架200。如图4和图7所示,第一延伸连杆212与第一搁脚件213的枢接点为第十枢接点249;第二枢接点241与第十枢接点249不重合。这里的第十枢接点249与第二枢接点241不重合使得第一搁脚件213、第一延伸连杆212、第二延伸连杆211以及第二支撑连杆214能够组成四杆机构中,从而使得其在收纳姿态第一搁脚件213能够呈现出相对于地面倾斜的状态,从而增加收纳后功能沙发与地面的高度,使得功能沙发与地面之间有足够的间隙,有利于卫生打扫。在使用时,第一腿部组件210用于支撑用户的小腿或者脚部,使得用户能够实现舒适的躺姿,有效缓解下肢疲劳。具体地,由第一搁脚件213、第一延伸连杆212、第二延伸连杆211以及第二支撑连杆214组成的四杆机构中,第一延伸连杆212在空间上分布于第二延伸连杆211的斜下侧。而在常规的四杆机构中,第一延伸连杆212的上沿与第二延伸连杆211的下沿之间的间隙能够对用户造成夹伤。本实施例中,由第二延伸连杆211对第一延伸连杆212进行遮挡,可防止第一延伸连杆212和第二延伸连杆211之间因姿态调整出现狭隙造成对用户的夹伤,安全性高。这里的第一搁脚件213用于装配搁脚板,用于支撑用户的下肢。
进一步地,第一联动组件220包括第一座框221、第一连杆222、第二连杆223和第三连杆224,其中:第一座框221通过至少两个第一连杆222活动连接至第一固定板250,第一连杆222的一端枢转连接至第一座框221,另一端枢转连接至第一固定板250;第二支撑连杆214枢转连接至第一座框221;驱动连杆215枢转连接至第二连杆223,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四枢接点243,驱动连杆215与第二延伸连杆211之间的枢接点为第五枢接点244,驱动连杆215枢转连接至第一座框221,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六枢接点245,第六枢接点245处于第五枢接点244与第四枢接点243之间;第二连杆223枢转连接至最靠近第一靠背组件的第一连杆222;第三连杆224的第一端枢转连接至驱动连杆215,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七枢接点246,第三连杆224的第二端枢转连接至第一靠背组件;所述第七枢接点246处于所述第六枢接点245与所述第五枢接点244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靠背组件包括第一靠背支板231,第三连杆224的第二端枢转连接至第一靠背支板231,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八枢接点247;第一靠背支板231枢转连接至第一座框221,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九枢接点248,第八枢接点247与第九枢接点248不重合。
进一步地,第一连杆2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杆222平行设置。这里的两个第一连杆222、第一座框221和第一固定板250构成平面四杆机构,使得第一联动组件220在姿态调节过程中稳定性高。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应用,重复的内容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8至图15,一种座椅单元,包括第二座椅支架300和前述的升降底座100,第二座椅支架300包括:倾斜机构320、摆动机构310、电动促动单元。
在升降底座100上方,具体地如图8至图11所示,升降座106上固定连接有倾斜机构320。倾斜机构参照座椅单元的纵向方向在左右两边镜像对称地设置,为简明起见,仅示出并具体阐释其中的半部。倾斜机构包括座部支架350、靠背支架321、腿部伸缩单元340。
本实施例中,靠背支架321构造为具有在坐姿位置中大体上水平延伸的水平区段3211和大体上竖直延伸的竖向区段3212,在水平区段3211的前端处在第十六连接点p处与座部支架350的后端可枢转连接,靠背支架321可围绕第十六连接点p前后翻转。
如图8至13所示,腿部伸缩单元340由多个相互枢转连接的连杆构成,其中,座部支架350在第五连接点处与前连接件341的后端可枢转连接,前连接件341的前端与第一脚杆342的后端在第六连接点f处可枢转连接,第一脚杆342和第二脚杆343的前端分别可枢转连接在脚凳支撑板344上,第二脚杆343的后端与第三脚杆345的前端在第七连接点g处可枢转连接,第三脚杆345的后端在第八连接点h处可枢转连接在座部支架350上,第二脚杆343又与前连接件341在第九连接点i处可枢转连接。
如图2和图4所示,倾斜机构320还包括联动装置322,联动装置322包括第一靠背连接件3221和大致沿座椅单元的纵向延伸的联动连杆3222。在所示的设计方式中,联动连杆3222以其前端在第十连接点j处与腿部伸缩单元340的第三脚杆345的中部可枢转连接,联动连杆3222以其后端在第十一连接点k处与第一靠背连接件3221可枢转连接,第一靠背连接件3221在第十二连接点l处与靠背支架321可枢转连接。
座椅单元还包括相应的摆动机构310。摆动机构310相应具体地构造为用于座椅单元的摆动机构,其包括摆动基板311、前摆动杆312、后摆动杆313和传动连接杆361,其中,摆动基板311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升降座106上,摆动基板311以位于其顶部的前端与前摆动杆312的顶端可枢转连接,摆动基板311以其顶部的后端与后摆动杆313的顶端可枢转连接,前摆动杆312的下端和后摆动杆313的下端分别与纵向延伸的传动连接杆361可枢转连接。
优选地,传动连接杆361利用其前端与座部支架350固定连接、尤其铆接或焊接,利用其后端经由后连接件3223与第一靠背连接件3221可枢转连接。本实施例中,后连接件3223的顶端在第十三连接点m处与第一靠背连接件3221可枢转连接,后连接件3223的下端在第十四连接点n处与传动连接杆361的后端可枢转连接。
进一步地,还额外地在传动连接杆361与座部支架350之间设置有支承连杆362,支承连杆362以其一端与传动连接杆361可枢转连接,并且以其另一端与座部支架350固定连接,从而在结合传动连接杆361与座部支架350的固定连接的情况下,实现传动连接杆361与座部支架350之间相对位置的固定。
如图10、图14和图15所示,优选地,座椅单元具有摆动限位机构370,摆动限位机构370包括第一限位件371、第二限位件372、滑槽限位件373和限位连杆374。第一限位件371以其中部在第十五连接点o处可枢转连接在传动连接杆361上,在第一限位件371的前端上设有第一限位衬套3711,第一限位件371的后端与第二限位件372的前端可枢转连接,第二限位件372的后端上设有第二限位衬套3721。滑槽限位件373固定连接在传动连接杆361上并从传动连接杆361向上延伸出带有限位滑槽3731的区段,第二限位衬套3721可活动地嵌合在摆动限位滑槽3731中。限位连杆374的一端可枢转连接在第一限位件371的第十五连接点o与第一限位衬套3711之间,其另一端与联动连杆3222可枢转连接,从而使得限位连杆374能够在联动连杆3222的带动下移动,由此摆动限位机构370能够在摆动释放状态和摆动限位状态之间切换变换。
在如图14所示的摆动释放状态中,座椅单元处于坐姿位置中,第一限位衬套3711和第二限位衬套3721与前摆动杆312和后摆动杆313均不发生接触,从而允许前摆动杆312和后摆动杆313的前后枢转运动,从而使得倾斜机构320可相对于升降底座100前后摆动。当座椅单元从坐姿位置向躺姿位置转变时,腿部伸缩单元340展开,促使联动连杆3222向前移动,限位连杆374在联动连杆3222的牵引下也向前运动,从而带动第一限位件371围绕第十五连接点o枢转,以其第一限位衬套3711移动,直至第一限位衬套3711抵靠在前摆动杆312的内侧上;与此同时,第一限位件371的后端向后移动,从而推动第二限位件372以其第二限位衬套3721在滑槽限位件373的限位滑槽3731中向后移动,直至第二限位衬套3721抵靠在后摆动杆313的内侧上。由此达到如图15所示的摆动限位状态,从而阻止前摆动杆312和后摆动杆313的枢转,使得倾斜机构320不能再相对于升降底座100前后摆动。
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摆动基板311通过螺栓或者焊接地方式固定装配在升降座106上,通过升降底座100驱动第二座椅支架300升降以使得座椅单元纵向调节,从而适应不同用户或者场景的使用需求。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应用,重复的内容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单元,包括第三座椅支架400和上述的升降底座,第三座椅支架400包括联动机构410、安装侧板420和靠背机构430,安装侧板420枢转连接于联动机构410,靠背机构430枢转连接于安装侧板420;安装侧板420上设置有第十七连接点q和第十八连接点r,安装侧板420在第十八连接点r处与联动机构410枢转连接,安装侧板420在第十七连接点q处与靠背机构430枢转连接;联动机构410安装至升降座106。
靠背机构430包括靠背安装件431和第二靠背连接件432,靠背安装件431的两端分别枢转连接在第十七连接点q和第二靠背连接件432之间,当靠背机构430收缩到极限位置时,靠背安装件431的两端点连线、与第十七连接点q和第十八连接点r的连线之间的夹角α为锐角。
具体地,安装侧板420与靠背机构430连接的一端设置有靠背连接部421,第十七连接点q设置在靠背连接部421上。安装侧板420包括L形的侧板主体422,侧板主体422与靠背连接部421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安装侧板420的外侧还设置有座框安装面,座框安装面用于安装座椅座框,座框安装面到底座底面的高度小于19cm,优选地,可以为16cm、17cm或18cm。本实施座框安装面的高度满足低座高座椅的要求。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当靠背机构430收缩到极限位置时,靠背安装件431的两端点连线与靠背连接部421之间的夹角α小于70°,优选地为48°、50°、55°、60°、65°或68°。当靠背机构430伸展到极限位置时,靠背安装件431的两端点连线与靠背连接部421之间的夹角β小于45°。优选地,为30°、35°、40°或43°。靠背安装件431的两端点连线、与第十七连接点q和第十八连接点r的连线之间的夹角用于对靠背框架的角度进行定位和限制,本实施例中靠背机构的角度变化,使得在伸展过程中靠背机构带动靠背框架向前移动的距离大于等于靠背框架向后转动产生的距离。
具体地,靠背安装件431上设置有突出的框架安装部4311,框架安装部4311用于安装座椅的靠背框架40,当座椅支架伸展到极限位置时,框架安装部4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γ小于等于35°。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当伸展到极限位置时框架安装部4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γ可以为30°、32°或35°,靠背安装件431向后转动伸展与水平面的夹角减小,即向后转动角度增加,进一步增加了靠背机构430的总伸展长度。
具体地,联动机构410包括安装底座411、第一支撑件412、摆动件413、中部连接件414、连动件415和第二支撑件416,安装底座411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件412和第二支撑件416枢转连接,中部连接件414分别连接摆动件413和连动件415,摆动件413枢转连接在安装侧板420上。具体地,摆动件413一端与安装侧板420连接,摆动件413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件412连接,连动件415上设置有四个连接点,且分别与中部连接件414、安装侧板420、第二支撑件416和第二靠背连接件432枢转连接。
本实施例中,安装底座411通过螺栓或者焊接的方式装配在升降座上。通过升降底座调节该第三座椅支架的高度,从而实现座椅单元高度的调节,以适应不同用户或者场景的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座椅支架还包括腿部机构,腿部机构枢转连接在安装侧板的前方,腿部机构能够在安装侧板前方展开和收缩。驱动机构驱动腿部机构向前伸展从而带动联动机构410、安装侧板和靠背机构移动调节,使得座椅支架能够在坐姿、伸展姿和躺姿的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坐姿状态时腿部机构和靠背机构均完全收缩到极限位置;伸展姿时腿部机构向前伸展;躺姿状态时腿部机构和靠背机构均完全伸展到极限位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限制靠背连接部与靠背安装件的角度关系,在保证座椅伸展长度的条件下,使座椅支架在伸展过程中,联动机构410和安装侧板带动靠背机构向前和向上平移能够抵消靠背机构向后转动产生的距离,以使座椅单元的靠背框架能够零间隙靠墙设置,节省空间。
本实施例中,升降底座100中,支梁104搭接在两个座梁110上,座梁110放置在地面。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26)

1.一种升降底座(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座板;
一对升降机构,对称设置于所述上座板上;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座(105)、升降座(106)、伸缩件(107),以及枢转连接于所述固定座(105)和所述升降座(106)之间的第一支撑连杆(108),所述固定座(105)安装于所述上座板,所述伸缩件(107)设置于所述上座板和所述升降座(106)或者所述第一支撑连杆(108)之间,以驱动升降座(106)或者所述第一支撑连杆(108)使得该升降底座(100)在伸展姿态与收纳姿态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底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连杆(108)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撑连杆(108)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底座(100),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支撑连杆(108)与所述固定座(105)的枢接点为第一连接点(a),另一个所述第一支撑连杆(108)与所述固定座(105)的枢接点为第二连接点(b);
所述第一连接点(a)处于所述第二连接点(b)的上方或者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底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座(106)上配置有垫块(1063),当所述升降底座(100)处于所述收纳姿态时,所述垫块(1063)抵接至所述固定座(1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底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座板包括上座板主体(103)和设置于所述上座板主体(103)上的一组支梁(104),所述固定座(105)设置于一组所述支梁(104)之间;
所述伸缩件(107)的固定端枢接至任一所述支梁(10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底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底座(100)还包括支承座(101),所述上座板与所述支承座(101)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升降底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座(101)上配置有下座板(102);
所述上座板的下侧面上设置有上导向槽,所述下座板(102)的上侧面上设置有下导向槽,所述上导向槽和所述下导向槽均呈圆弧状;
所述上导向槽和所述下导向槽限定而成的间隙构成导向间隙;
于所述导向间隙内设置有若干滚动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升降底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座(101)上设置有加固梁(1011),所述下座板(102)固定于所述加固梁(1011)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升降底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座(101)上转动安装有活塞杆(1012),所述上座板装配至所述活塞杆(1012)。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底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05)包括彼此连接的底板(1051)和第一侧板(1052),所述底板(1051)固定安装至所述上座板,所述第一连接点(a)和所述第二连接点(b)处于所述第一侧板(1052)上。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底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点(a)所在的枢转轴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点(b)所在的枢转轴轴线之间的高度差为15mm-105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底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座(106)包括彼此连接的安装板(1064)和延伸竖板(1061);
所述第一支撑连杆(108)枢转连接至所述安装板(1064)。
13.一种升降底座(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座板;
一对升降机构,对称设置于所述上座板上;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座(105)、升降座(106)、伸缩件(107),以及枢转连接于所述固定座(105)和所述升降座(106)之间的第一支撑连杆(108),所述固定座(105)安装于所述上座板,所述伸缩件(107)设置于所述上座板和所述升降座(106)或者所述第一支撑连杆(108)之间,以驱动升降座(106)或者所述第一支撑连杆(108)使得该升降底座(100)在伸展姿态与收纳姿态之间切换;
所述升降座(106)在处于所述伸展姿态与所述收纳姿态时的高度差为30mm-200mm。
14.一种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座椅支架(200)和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底座(100);
所述第一座椅支架(200)包括第一固定板(250)、第一腿部组件(210)、第一联动组件(220)和第一靠背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腿部组件(210)、第一联动组件(220)和第一靠背组件依次枢接,第一联动组件(220)可调节地装配至第一固定板(250),第一固定板(250)固定安装至所述升降座(106);
所述第一腿部组件(210)包括枢转连接至第一联动组件(220)的驱动连杆(215)和第二支撑连杆(214),还包括第一延伸连杆(212)、第二延伸连杆(211)和第一搁脚件(213);
所述第一延伸连杆(212)的一端枢接至所述第一搁脚件(213),所述第一延伸连杆(212)的另一端枢接至所述第二支撑连杆(214)的自由端,第一延伸连杆(212)与第二支撑连杆(214)的枢接点为第一枢接点(240);
所述第二延伸连杆(211)的一端枢接至所述第一搁脚件(213),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二枢接点(241),第二延伸连杆(211)的另一端枢接至所述驱动连杆(215)的自由端;
所述第二延伸连杆(211)和所述第二支撑连杆(214)枢接,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三枢接点(242);
当驱动连杆(215)绕其与所述第一联动组件(220)的枢接点转动时,定义所述第一延伸连杆(212)的处于所述第二枢接点(241)和所述第一枢接点(240)之间的杆段为主杆段,当从所述第二延伸连杆(211)的外侧沿驱动连杆(215)的转轴轴向朝向所述第一延伸连杆(212)观察时,所述主杆段的上沿能够被所述第二延伸连杆(211)遮挡。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组件(220)包括第一座框(221)、第一连杆(222)、第二连杆(223)和第三连杆(224),其中:
所述第一座框(221)通过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杆(222)活动连接至所述第一固定板(250),第一连杆(222)的一端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一座框(221),另一端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一固定板(250);所述第二支撑连杆(214)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一座框(221);
所述驱动连杆(215)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杆(223),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四枢接点(243),所述驱动连杆(215)与所述第二延伸连杆(211)之间的枢接点为第五枢接点(244),所述驱动连杆(215)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一座框(221),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六枢接点(245),所述第六枢接点(245)处于所述第五枢接点(244)与第四枢接点(243)之间;所述第二连杆(223)枢转连接至最靠近所述第一靠背组件的所述第一连杆(222);
所述第三连杆(224)的第一端枢转连接至所述驱动连杆(215),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七枢接点(246),所述第三连杆(224)的第二端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一靠背组件;所述第七枢接点(246)处于所述第六枢接点(245)与所述第五枢接点(244)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靠背组件包括第一靠背支板(231),所述第三连杆(224)的第二端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一靠背支板(231),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八枢接点(247);所述第一靠背支板(231)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一座框(221),二者之间的枢接点为第九枢接点(248),所述第八枢接点(247)与所述第九枢接点(248)不重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者16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222)的数量为两个。
18.一种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座椅支架(300)和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升降底座(100);
所述第二座椅支架(300)包括:
坐席部,
位于坐席部后方的靠背,
位于坐席部前方或下方的脚凳,
摆动机构(310),用于为所述第二座椅支架(300)提供摆动功能,以及
倾斜机构(320),包括多连杆机构并且用于附接至第二座椅支架(300)的坐席部、靠背和脚凳,被构造为能够实现第二座椅支架(300)在两个终端位置、也即在坐姿位置与躺姿位置之间的变换,在所述坐姿位置中,脚凳收拢在坐席部下方;在所述躺姿位置中,靠背向后倾斜并且脚凳向前伸展至坐席部前方;
用于使第二座椅支架(300)在坐姿位置与躺姿位置之间变换的电动促动单元;
其中,所述倾斜机构(320)被构造为,使得第二座椅支架(300)在坐姿位置与躺姿位置之间的变换通过电动促动单元实现,其中,当第二座椅支架(300)从坐姿位置变换至躺姿位置时,在靠背向后倾斜的同时脚凳向前伸展至坐席部前方,而当第二座椅支架(300)从躺姿位置变换至坐姿位置时,在靠背向前复位倾斜的同时脚凳向后复位收拢在坐席部下方;
所述摆动机构(310)安装至升降座(106)。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机构(320)包括:依次枢转连接的用于安装脚凳的腿部伸缩单元(340)、用于安装坐席部的座部支架(350)和用于安装靠背的靠背支架(321)。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机构(320)被构造为,允许在坐姿位置中的座椅单元相对于地面前后摆动,而在躺姿位置中则不允许座椅单元相对于地面的前后摆动。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机构(310)包括与座部支架(350)固定连接的传动连接杆(361),其中,在传动连接杆(361)与座部支架(350)之间设置有支承连杆(362),所述支承连杆(362)一端与传动连接杆(361)连接,另一端与座部支架(350)固定连接。
22.一种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座椅支架(400)和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升降底座(100),
所述第三座椅支架(400)包括联动机构(410)、安装侧板(420)和靠背机构(430),所述安装侧板(420)上设置有第十七连接点(q)和第十八连接点(r),所述安装侧板(420)在所述第十八连接点(r)处与所述联动机构(410)枢转连接,所述安装侧板(420)在所述第十七连接点(q)处与所述靠背机构(430)枢转连接;
所述靠背机构(430)包括靠背安装件(431)和第二靠背连接件(432),所述靠背安装件(431)的两端分别枢转连接在所述第十七连接点(q)和所述第二靠背连接件(432)之间,当所述靠背机构(430)收缩到极限位置时,所述靠背安装件(431)的两端点连线、与所述第十七连接点(q)和第十八连接点(r)的连线之间的夹角α为锐角;
所述联动机构(410)安装至升降座(106)。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侧板(420)与所述靠背机构(430)连接的一端设置有靠背连接部(421),所述第十七连接点(q)设置在所述靠背连接部(421)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靠背机构(430)收缩到极限位置时,所述靠背安装件(431)的两端点连线、与所述第十七连接点(q)和第十八连接点(r)的连线之间的夹角α小于70°。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靠背机构(430)伸展到极限位置时,所述靠背安装件(431)的两端点连线、与所述第十七连接点(q)和第十八连接点(r)的连线之间的夹角β小于45°。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安装件(431)上设置有突出的框架安装部(4311),所述框架安装部(4311)用于安装座椅的靠背框架,当所述座椅支架伸展到极限位置时,所述框架安装部(4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γ小于等于35°。
CN202320636929.8U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升降底座及座椅单元 Active CN2198951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36929.8U CN219895130U (zh)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升降底座及座椅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36929.8U CN219895130U (zh)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升降底座及座椅单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95130U true CN219895130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64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36929.8U Active CN219895130U (zh)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升降底座及座椅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951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44498B2 (en) Linkage mechanism for a dual-motor lifting recliner
US8308228B2 (en) Zero-wall clearance linkage mechanism for a lifting recliner
CN106163333B (zh) 用于双马达升降躺椅的零墙壁间隙联动机构
AU2015218473B2 (en) Powered rocker and glider recliner linkage mechanisms
US9375089B2 (en) Zero-wall clearance linkage mechanism for providing additional layout
CN110811193B (zh) 用于提供额外的布局的零墙壁间隙联动机构
US8398165B2 (en) Powered rocker recliner linkage mechanism
US8398168B2 (en) Powered glider recliner linkage mechanism
CA2255687C (en) Health care reclining chair
US9474375B2 (en) Adjustable furniture
MX2012008659A (es) Mecanismo articulado de espacio cero de pared para unidad de asiento de extremidad alta.
CN112867421A (zh) 用于座椅单元和模块化座椅单元连接系统的扶手上方枢转式倾斜机构
US6808234B2 (en) Seat
WO2013104150A1 (zh) 坐卧式家具的家具底架
CN219895130U (zh) 一种升降底座及座椅单元
CN113509017B (zh) 用于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及座椅单元
CN216124115U (zh) 可活动的摆椅或摇椅
CN218141203U (zh) 座椅脚踏翻转机构
CN220360255U (zh) 用于可活动座椅的机械伸展装置和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CN218127733U (zh) 一种机械伸展装置
JPS6223479Y2 (zh)
CN115227060A (zh) 一种坐具
CN116898230A (zh) 一种扶手可升降的角度可调式办公椅
CN117412689A (zh) 可转换椅子
CN117461955A (zh) 用于可活动的座椅单元的机械伸展装置及座椅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