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11551A -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11551A
CN118011551A CN202410201012.4A CN202410201012A CN118011551A CN 118011551 A CN118011551 A CN 118011551A CN 202410201012 A CN202410201012 A CN 202410201012A CN 118011551 A CN118011551 A CN 1180115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lectrode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0101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佳明
叶利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0101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11551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115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115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和底面,入光面连接出光面和底面,入光面用于接收光线,接收的光线自出光面出射,对应所述出光面,导光板包括多个用于调整出光面出光强度的调光单元,调光单元用于为出光面提供至少两个面积不同的出光区域。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包括光源、光学膜片和前述导光板的背光模组。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包括显示面板和前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Description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实现液晶显示面板中分区调光的功能,背光模组一般采用直下式背光源的方式,需要通过增加灯珠数量进行局部控制。但直下式背光模组需要大量的灯珠,使得成本和功耗都很高。而若采用侧入式背光源,即基于光源与导光板及反射片配合的发光模式,则又难以实现局部的调光。因此如何在采用侧入式背光源的显示设备中实现分区调节屏幕亮度的功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一种能实现分区调光的导光板、背光模组和现实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和底面,所述入光面连接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底面,所述入光面用于接收光线,接收的光线自所述出光面出射,对应所述出光面,所述导光板包括多个用于调整所述出光面出光强度的调光单元,所述调光单元用于为所述出光面提供至少两个面积不同的出光区域。
可选地,所述导光板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出光分区,所述调光单元在所述导光板中呈阵列排布,一个出光分区包括至少一个所述调光单元。
可选地,所述导光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还包括依次自所述第二基板表面层叠设置的第二电极层、反射层、电荷颗粒层和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用于形成电场,在所述第一电极层中对应每个所述调光单元区域内包括至少两个位于不同位置的电极,所述电荷颗粒层包括多个导电的电荷颗粒,两个位于不同位置的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层形成不同电场来驱动所述电荷颗粒聚集在不同区域,以显露不同面积的所述反射层反射光线至所述出光面。
可选地,对应所述调光单元,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邻近所述调光单元的中心区域设置,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中心区域的一侧,且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存在第一间隙。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为圆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内边缘和第一外边缘,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内边缘和第二外边缘,所述第一外边缘与所述第二内边缘间隔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为圆环形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为圆环形结构,所述圆环内的中空区域对应所述调光单元的中心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层接收到电源信号时,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层形成电场,所述电荷颗粒聚集在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对应的区域,并显露所述中心区域对应的反射层并作为第一出光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层接收到电源信号时,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层形成电场,所述电荷颗粒聚集在所述第二电极所对应的区域,并显露所述中心区域和所述第一电极对应的反射层作为第二出光区域。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膜片和前述的导光板,所述光源邻近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设置,用于为所述导光板提供光线;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的一侧和/或所述底面的一侧,所述光学膜片用于反射、聚集或扩散所述导光板出射的光线。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前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显示面板层叠设置,用于为所述显示面板执行图像显示提供光线。
相较于现有技术问题,通过在导光板中设置多个调光单元,每个调光单元至少包括两个面积不同的出光区域,通过选择不同的出光区域可以调整出光区域出射光线的多少,进而调整出光面的出光强度。当出光面需要较大的出光强度时,可以在调光单元中选择较大的出光区域以出射更多光线;当出光面需要较小的出光强度时,可以在调光单元中选择较小的出光区域以出射较少光线。位于导光板中的任一调光单元均可以选择不同的出光区域,不同的调光单元可以出射不同强度的光线,能够实现导光板分区调光的功能,进而增加显示画面的对比度,提高显示画面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显示面板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背光模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第一扩散片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导光板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导光板的正面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调光单元沿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第一电极层的俯视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调光单元中低亮度模式的工作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第一出光区域的俯视示意图;
图11为图7所示调光单元中高亮度模式的工作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第二出光区域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显示装置-1、显示面板-10、电源模组-20、支撑框架-30、显示区域-10a、非显示区域-10b、阵列基板-10c、对向基板-10d、介质层-10e、背光模组-11、反射层-110、导光板-111、第一扩散片-112、第一增亮片-113、第二增亮片-114、第二扩散片-115、光源-116、发光元件-116a、反射罩-117、入光面-111a、底面-111b、出光面-111c、侧面-111d、调光单元-111e、抗刮伤层-1130、透明层-1131、扩散层-1132、扩散粒子-1132a、第二基板-1110、第二电极层-1111、反射层-1112、电荷颗粒层-1113、第一电极层-1114、第一基板-1115、第一电极-1114a、第二电极-1114b、第一间隙-1114c、第一内边缘-a、第一外边缘-b、第二内边缘-c、第二内边缘-d、第一出光区域-A、第二出光区域-B、中心区域-m。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111d”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此外,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可以包括”、“包含”、或“可以包含”表示公开的相应功能、操作、元件等的存在,并不限制其他的一个或多个更多功能、操作、元件等。此外,术语“包括”或“包含”表示存在说明书中公开的相应特征、数目、步骤、操作、元素、部件或其组合,而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目、步骤、操作、元素、部件或其组合,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请参阅图1,图1为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面板10、电源模组20和支撑框架30。电源模组20设置于显示面板10的背面也即是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面。电源模组20用于为显示面板10进行图像显示提供驱动电压。支撑框架30包覆显示面板10,支撑框架30用于为显示面板10提供固定与支撑作用。其中,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当显示装置1为便携式电子装置时,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装置1可以无需设置支撑框架30。
请参阅图2,图2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10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图像显示区10a与非显示区10b。显示区10a用于执行图像显示,非显示区10b环绕设置于显示区10a周围以设置其他辅助部件或者模组,具体地,显示面板10包括阵列基板(Array substrate,AS)10c与对向基板10d,以及夹设于阵列基板10c与对向基板10d的显示介质层10e。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为液晶显示面板10,因此显示介质层10e为液晶分子。液晶分子通过偏转透射预设亮度的光线,从而进行图像显示。显示装置1还包括背光模组11(Back light Module,BM),背光模组11与显示面板10层叠设置,背光模组11用于提供显示用的光线至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域10a,显示面板10依据待显示的图像信号出射相应的光线以执行图像显示。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为图2所示背光模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第一扩散片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背光模组11包括导光板111、光学膜片11a、光源116以及反射罩117,其中,导光板111包括一个入光面111a、一个底面111b、一个出光面111c和一个侧面111d。底面111b与出光面111c相对设置,且底面111b与出光面111c相互平行。入光面111a连接出光面111c和底面111b,且入光面111a和与出光面111c邻接设置。侧面111d连接出光面111c与底面111b。
本实施例采用侧入式背光模组11,光源116设置在入光面111a的侧面111d,光源116为LED光源116。其中,光源116周围还设置有反射罩117,并在邻近入光面111a一侧开口,反射罩117用于将光源116沿不同方向出射的光线反射至入光面111a上,提高光源116出射光线的利用率。光源116出射的光线通过入光面111a导入导光板111,出光面111c将入射到其表面的光线自出光面111c出射,已用于显示面板10执行图像显示。
光学膜片11a设置在出光面111c的一侧以及底面111b的一侧,光学膜片11a用于反射自底面111b一侧出射的光线,还用于聚集、扩散自出光面111c一侧出射的光线。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1a可仅设置于导光板111的出光面111c的一侧,以用于对导光板111出射的光线进行聚集、扩散等光学处理,以有效提高出光效率与出光强度。
具体地,位于底面111b的一侧,光学膜片11a包括反射片110。位于出光面111c的一侧,光学膜片11a包括依次自出光面111c层叠设置的第一扩散片112、第一增亮片113、第二增亮片114以及第二扩散片115。
反射片110与底面111b连接,用于将自底面111b射出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111内,降低光线的过程损耗,提高光线的利用率,进而提高背光模组11的亮度。
在背光模组11中,通常需要两片扩散片,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1包括位于出光面111c一侧的第一扩散片112以及位于背光模组11最上侧的第二扩散片115,第一扩散片112用于将出光面111c射出的不均匀光线转换成均匀分布的面光源,同时起到遮挡导光板111的作用;第二扩散片115具备高光穿透的作用,用于改善视角、增加光源柔和性,同时还兼具扩散及保护第一增亮片113以及第二增亮片114的作用。
更为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扩散片112由三层结构组成,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抗刮伤层1130、透明层1131以及扩散层1132。透明层1131的材料为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扩散层1132分散着许多不同大小的扩散粒子1132a。第一扩散片112的工作原理是,光线从抗刮伤层1130入射,再穿过透明层1131,然后被分散在扩散层1132中的扩散粒子1132a所散射形成均匀的面光源。扩散粒子1132a多数为球状,其功能类似于凸透镜,光线在经过扩散粒子1132a时被聚焦到一定的出射角度内,从而达到增强出射光亮度的功能。此外,扩散层1132中粒径大小不同的扩散粒子1132a也保证了光线不会从第一扩散片112或第二扩散片115中直射出去,从而起到了雾化的效果。第二扩散片115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第一扩散片112相同,这里不在赘述。
在背光模组11中,通常需要两块增亮片,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1包括设置于第一扩散片112和第二扩散片115之间的第一增亮片113和第二增亮片114,增亮片具备棱形微观结构,又被称为棱镜片,第一增亮片113和第二增亮片114用于将第一扩散片112射出的均匀分布的面光源汇聚到轴向角度上,也即是正视角度上,在不增加出射总光通量的情况下提高轴向亮度,第一增亮片113和第二增亮片114对入射的光线进行选择,让符合汇聚条件的光线通过,将不符合汇聚条件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111中,重新通过第一扩散片112散射后再回到第一增亮片113和第二增亮片114,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符合条件出射为止。通过修正光的方向、控制光强分布,将散射的光线向轴向调度集中,并且将视角外未被利用的光通过光的反射实现再循环利用,减少光的损失,同时,提升整体辉度与均匀度,最终达到增加背光模组11亮度和控制可视角的效果。
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图5为图3所示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导光板的正面示意图。
如图5所示,发光元件116a出射的光线通过入光面111a导入导光板111,出光面111c将入射到其表面的光线导出导光板111用于显示面板10执行图像显示。发光元件116a出射的光线为线光源,通过导光板111的反射,能够将线光源转化为面光源。
如图6所示,导光板111根据需求可分成多个出光分区,如出光分区1A、出光分区1B、出光分区2A、出光分区2B等。对应出光分区,导光板111对应设置有调光单元111e。其中,调光单元111e在导光板111中呈阵列排布,对应出光面111c,导光板111包括多个用于调整出光面111c出光强度的调光单元111e,对应一个出光分区,至少对应设置一个调光单元111e。可以理解,调光单元111e的大小、数量以及排列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不作限制。
每个调光单元111e至少包括两个面积不同的出光区域,每个调光单元111e可以自发光元件116a接收光线,接收的光线自出光面111c出射。需要说明的是,根据需要,每个调光单元111e可以设置多个面积不同的出光区域,出光区域越多,调光精度越高。
由于每一帧显示画面都会有高亮度区域或者低亮度区域甚至显示黑色画面的区域,根据显示画面不同区域对于显示亮度不同的需求,调光单元111e拥有三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分别是高亮度模式、低亮度模式和暗模式。针对一帧图像的图像信息进行识别后,依据不同区域的亮度控制调光单元111e处于不同的工作模式,例如,若某区域处于高亮度时,则控制调光单元111e处于高亮度模式,即提供较大面积的出光区域,以自出光面111c出射更多的光线用于显示面板10在该区域执行高亮度的图像显示;若某区域处于低亮度时,则控制调光单元111e处于低亮度模式,即提供较小面积的出光区域,以自出光面111c出射较少的光线用于显示面板10在该区域执行低亮度的图像显示;若某区域处于0亮度时,则控制调光单元111e处于暗模式,即关闭出光区域,几乎无法反射光线用于显示面板10在该区域执行黑色画面的图像显示。
通过在导光板111不同区域设置调光单元111e,对不同区域调光单元111e的独立控制,达到对背光模组11的出射的光线的分区控制,进而达到对显示面板10的显示画面亮度的分区控制。同时,采用侧入式背光模组11,大大减少了发光元件116a的数量,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解决了由于大量发光元件116a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去导致的背光模组11温度过高的问题。
请一并参阅图7和图8,图7为图6所示调光单元沿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第一电极层的俯视示意图。
如图7所示,导光板1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115和第二基板1110,以及位于第一基板1115和第二基板1110之间依次自第二基板1110表面层叠设置的第二电极层1111、反射层1112、电荷颗粒层1113以及第一电极层1114。通过在第一电极层1114和第二电极层1111上施加电压,会在第一电极层1114和第二电极层1111间形成电场。
在第一电极层1114中对应每个调光单元111e区域内至少包括两个位于不同位置的电极。电荷颗粒层1113包括多个导电的电荷颗粒,两个位于不同位置的电极与第二电极层1111形成不同的电场来驱动电荷颗粒聚集在不同区域,用于显露不同面积的反射层1112反射光线至出光面111c。反射层1112显露面积越大,反射至出光面111c的光线越多,出光面111c出光面积与强度越大。
其中,第一基板1115远离第二基板1110的表面即是导光板111的出光面111c(图5),为了不影响出光面111c的出光,第一基板1115为透明材料。本实施例中,构成第一基板1115的透明材料可以沿用本领域常用的任意一种透明材料,例如可以为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PI(Polyimide,聚酰亚胺)、PES(Polyethersulfone,聚醚砜树脂)以及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本申请不作限制。
第二基板1110远离第一基板1115的表面即是导光板111的底面111b(图5),为了方便导光板111的制作,第二基板1110可采用第一基板1115相同的材料。
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层1111为整层的连续层结构,相对地,对应不同的调光单元111e,第一电极层1114包括多个独立的电极结构,相邻的调光单元111e之间是相互间隔预设距离,从而可以在每个调光单元111e内形成相对独立的电场,以便于独立调节出光分区的出光强度。
具体地,如图8所示,对应调光单元111e,第一电极层1114包括第一电极1114a和第二电极1114b。第一电极1114a邻近调光单元111e的中心区域m设置,第二电极1114b设置于第一电极1114a远离中心区域m一侧,且第二电极1114b和第一电极1114a之间存在第一间隙1114c。本实施例中,中心区域m为调光单元111e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的区域。
更为具体地,第一电极1114a为圆环形结构,第一电极1114a包括连续的第一内边缘a和连续的第一外边缘b,圆环内的中空区域对应调光单元111e的中心区域m,也即是第一内边缘a所环绕的内部区域对应调光单元111e的中心区域m。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内边缘a和第一外边缘b可以为断续设置,也即是第一电极1114a由多个间隔预设距离的电极结构环绕形成,且第一内边缘a和第一外边缘b的形状也可以为方形、矩形或者不规则图形。
第二电极1114b包括连续的第二内边缘c和连续的第二外边缘d,第二内边缘c为圆形,第二外边缘d为长方形,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内边缘c和第二外边缘d可以为断续设置,也即是第二电极1114b由多个间隔预设距离的电极结构环绕形成,且第二内边缘c和第二外边缘d的形状也可以为方形、矩形或者不规则图形。
第一外边缘b和第二内边缘c间隔第一间隙1114c,第一间隙1114c为圆环形结构。由于第一电极层1114靠近第一基板1115设置,为了不影响光线从第一基板1115射出的透过率,第一电极1114a和第二电极1114b均为透明电极。本实施例中,构成第一电极1114a和第二电极1114b的透明导电材料可以沿用现有技术中制备显示面板10中的各种透明电极的材料,例如可以为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以及FTO(Fluorine-Doped Tin Oxide,氟掺杂二氧化锡)中的任意一种,本申请不作限制。
反射层1112设置于第二电极层1111表面,用于反射自入光面111a入射的光线,当光线照射到反射层1112时,反射层1112将该光线朝着出光面111c的方向射出第一基板1115。本实施例中,由于银具有良好的反射能力,反射层1112可以为银材料涂布形成于第二电极层1111表面制成的银涂层,在其他实施例中,反射层1112也可以由其他具有良好反射能力的材料制成,本申请不作限制。
电荷颗粒层1113设置在反射层1112和第一电极层1114之间,电荷颗粒层1113中包括多个导电的电荷颗粒,本实施例中,电荷颗粒层1113中包括多个正电荷颗粒,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电极层1114和第二电极层1111未接收电压时,电荷颗粒层1113的正电荷颗粒均匀分布在电荷颗粒层1113中,反射层1112完全被正电荷颗粒覆盖,此时光线在第一基板1115中为全反射,光线几乎无法自出光面111c反射出去。
当第一电极1114a和/或第二电极1114b接收第一电压,第二电极层1111接收第二电压时,第一电极层1114中的第一电极1114a和/或第二电极1114b与第二电极层1111之间会形成电场,电场方向为第一电极1114a和/或第二电极1114b指向第二电极层1111。电荷颗粒层1113中的正电荷颗粒会在电场的作用下聚集在位于电场中的反射层1112表面,也即是说,位于电场中的反射层1112表面被正电荷颗粒遮挡,无法进行光线的反射,位于电场之外的反射层1112表面没有聚集正电荷颗粒被显露出来,反射层1112可以破坏第一基板1115的全反射光路,因此光线可以自出光面111c反射出去。需要说明的是,没有正电荷颗粒聚集的区域即为出光区域,根据显示画面不同区域对于显示亮度不同的需求,改变电极接收电压的情况,即可改变电场的位置,也即是改变正电荷颗粒聚集的位置,进而可以改变出光区域的大小。出光区域的面积越大,能够反射更多光线,用于显示面板10在该区域执行高亮度的图像显示;出光区域的面积越小,能够反射较少光线,用于显示面板10在该区域执行低亮度的图像显示;关闭出光区域,几乎无法反射光线,用于显示面板10在该区域执行黑色画面的图像显示。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电荷颗粒层1113中也包括多个负电荷颗粒,对应地,第一电极1114a和/或第二电极1114b接收的第一电压的极性以及第二电极层1111接收的第二电压的极性对应调整即可。
通过对不同区域调光单元111e中第一电极层1114和第二电极层1111的控制来实现对出光区域的面积大小的控制从而达到对背光模组11出射的光线的分区控制,进而达到对显示面板10的显示亮度的分区控制。
请参阅图9-图10,图9为图7所示调光单元111e中低亮度模式的工作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第一出光区域的俯视示意图。
如图9所示,第一电极1114a、第二电极1114b和第二电极层1111接收电源信号时,第一电极1114a、第二电极1114b与第二电极层1111形成电场,电荷颗粒层1113中的正电荷颗粒聚集在第一电极1114a和第二电极1114b所对应的区域,并显露中心区域m对应的反射层1112作为第一出光区域A。
具体地,第一电极1114a和第二电极1114b接收第一电压,第二电极层1111接收第二电压,第一电压大于第二电压,第一电极1114a和第二电极层1111之间会形成电场,电场方向由第一电极1114a指向第二电极层1111。第二电极1114b与第二电极层1111也会形成电场,电场方向由第二电极1114b指向第二电极层1111。电荷颗粒层1113中的正电荷颗粒会在电场的作用下聚集在位于电场中的反射层1112表面,也即是说,位于电场中的反射层1112表面被正电荷颗粒遮挡,无法进行光线的反射,位于电场之外的反射层1112表面没有聚集正电荷颗粒,反射层1112可以破坏第一基板1115中的全反射光路,因此光线可以自出光面111c反射出去,此时中心区域m对应的反射层1112被显露出来作为第一出光区域A,能够反射较少光线,用于显示面板10在该区域执行低亮度的图像显示。
更为具体地,如图10所示,电场位于第一内边缘a和第一外边缘b所围成区域内,电场还位于第二内边缘c和第二外边缘d所围成区域内,因此正电荷颗粒聚集在第一内边缘a和第一外边缘b所围成区域内的反射层1112表面,正电荷颗粒还聚集在第二内边缘c和第二外边缘d所围成区域内的反射层1112表面。位于第一内边缘a和第一外边缘b所围成区域内以及第二内边缘c和第二外边缘d所围成区域内的反射层1112表面被正电荷颗粒遮挡,无法进行光线的反射。由于中心区域m所在区域没有电极存在,也即是第一内边缘a所环绕的内部区域没有电极存在,因此对应第一内边缘a所环绕的内部区域的反射层1112没有正电荷颗粒聚集,也即是说,对应第一内边缘a所环绕的内部区域的反射层1112没有被正电荷颗粒遮挡,可以反射光线,因此对应第一内边缘a所环绕的内部区域为第一出光区域A。第一出光区域A的面积为第一内边缘a所围成的圆的面积。
若显示面板10某区域处于低亮度时,则控制调光单元111e处于低亮度模式,即提供第一出光区域A,以自出光面111c出射较少的光线用于显示面板10在该区域执行低亮度的图像显示。
请参阅图11-图12,图11为图7所示调光单元111e中高亮度模式的工作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第二出光区域B的俯视示意图。
如图11所示,第二电极1114b与第二电极层1111接收电源信号时,第二电极1114b与第二电极层1111形成电场,电荷颗粒层1113中的正电荷颗粒聚集在第二电极1114b所对应的区域,并显露中心区域m和第一电极1114a对应的反射层1112作为第二出光区域B。
具体地,第一电极1114a未接收第一电压,第二电极1114b接收第一电压,第二电极层1111接收第二电压,第一电压大于第二电压。第一电极1114a和第二电极层1111之间未形成电场,第二电极1114b和第二电极层1111之间会形成电场,电场方向由第二电极1114b指向第二电极层1111。电荷颗粒层1113中的正电荷颗粒会在电场的作用下聚集在位于电场中的反射层1112表面,也即是说,位于电场中的反射层1112表面被正电荷颗粒遮挡,无法进行光线的反射,位于电场之外的反射层1112表面没有聚集正电荷颗粒,反射层1112可以破坏第一基板1115中的全反射光路,因此光线可以自出光面111c反射出去,此时中心区域m和第一电极1114a对应的反射层1112被显露出来作为第二出光区域B,能够反射较多光线,用于显示面板10在该区域执行高亮度的图像显示。
更为具体地,如图12所示,电场位于第二内边缘c和第二外边缘d内的区域,因此正电荷颗粒聚集在第二内边缘c和第二外边缘d所围成区域内的反射层1112表面。位于第二内边缘c和第二外边缘d所围成区域内的反射层1112表面被正电荷颗粒遮挡,无法进行光线的反射。由于第一电极1114a未接收电压,因此对应第一外边缘b所围成区域内的反射层1112没有正电荷颗粒聚集,也即是说,对应第一外边缘b所围成区域内的反射层1112没有被正电荷颗粒遮挡,可以反射光线,因此对应第一外边缘b所环绕的内部区域为第二出光区域B,第二出光区域B的面积为第一外边缘b所围成的圆的面积,第二出光区域B的面积大于第一出光区域A的面积,且第二出光区域B包含第一出光区域A。
若显示面板10某区域处于高亮度时,则控制调光单元111e处于高亮度模式,即提供第二出光区域B,以自出光面111c出射较多的光线用于显示面板10在该区域执行高亮度的图像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当显示面板10某区域处于0亮度时,则控制调光单元111e处于暗模式。此时第一电极层1114和第二电极层1111均为接收电源信号,因此电荷颗粒层1113中点正电荷颗粒均匀分布在电荷颗粒层1113中,也即是说,反射层1112被正电荷颗粒均匀覆盖,反射层1112无法反射光线。第一基板1115自发光元件116a接收光线,光线在第一基板1115中全反射,几乎无法自出光面111c反射出去,显示面板10在该区域的背光亮度很小,因此显示面板10在该区域显示的画面近似于黑色画面。
根据显示画面不同区域对于显示亮度不同的需求,不同区域的调光单元111e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在需要高亮度显示的区域,采用高亮度模式,即选择第二出光区域B,能够反射较多光线用于显示面板10执行高亮度的图像显示;在需要低亮度显示的区域,采用低亮度模式,即选择第一出光区域A,能够反射较少光线用于显示面板10执行低亮度的图像显示;在需要显示黑色画面的区域,采用暗模式,即关闭出光区域,几乎无法进行光线的反射用于执行黑色画面的图像显示。通过改变显示面板10中不同调光单元111e中出光区域的大小,实现了显示面板10的分区调光,能够增加显示画面的对比度,提高显示画面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和底面,所述入光面连接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底面,所述入光面用于接收光线,接收的光线自所述出光面出射,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出光面,所述导光板包括多个用于调整所述出光面出光强度的调光单元,所述调光单元用于为所述出光面提供至少两个面积不同的出光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出光分区,所述调光单元在所述导光板中呈阵列排布,一个出光分区包括至少一个所述调光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还包括依次自所述第二基板表面层叠设置的第二电极层、反射层、电荷颗粒层和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用于形成电场,在所述第一电极层中对应每个所述调光单元区域内包括至少两个位于不同位置的电极,所述电荷颗粒层包括多个导电的电荷颗粒,两个位于不同位置的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层形成不同电场来驱动所述电荷颗粒聚集在不同区域,以显露不同面积的所述反射层反射光线至所述出光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调光单元,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邻近所述调光单元的中心区域设置,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中心区域的一侧,且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存在第一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圆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内边缘和第一外边缘,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内边缘和第二外边缘,所述第一外边缘与所述第二内边缘间隔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为圆环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圆环形结构,所述圆环内的中空区域对应所述调光单元的中心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层接收到电源信号时,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层形成电场,所述电荷颗粒聚集在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对应的区域,并显露所述中心区域对应的反射层并作为第一出光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层接收到电源信号时,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层形成电场,所述电荷颗粒聚集在所述第二电极所对应的区域,并显露所述中心区域和所述第一电极对应的反射层作为第二出光区域。
9.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光源以及光学膜片,所述光源邻近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设置,用于为所述导光板提供光线;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的一侧和/或所述底面的一侧,所述光学膜片用于反射、聚集或扩散所述导光板出射的光线。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和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显示面板层叠设置,用于为所述显示面板执行图像显示提供光线。
CN202410201012.4A 2024-02-22 2024-02-22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80115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01012.4A CN118011551A (zh) 2024-02-22 2024-02-22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01012.4A CN118011551A (zh) 2024-02-22 2024-02-22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11551A true CN118011551A (zh) 2024-05-10

Family

ID=90947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01012.4A Pending CN118011551A (zh) 2024-02-22 2024-02-22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1155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20229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display units separated by an optical sheet having an aperture with a width corresponding to one of the display units
KR100947680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6932958B (zh) 背光单元以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TW200540531A (en) Lighting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5290435B2 (ja) 調光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8054421B2 (en) Reflective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display panel
CN214704248U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10948773B2 (en) Backlight module including a light guide plate comprising concave and convex lens structures,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7258152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CN105892148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8121114A (zh) 具有二向色滤光器的显示装置
KR102431685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10076373A (ko) 엘에스에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CN110568657A (zh) 显示装置
CN114488619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8011551A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0262115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206523723U (zh) 内置光源的显示器
CN112987394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2771308B (zh) 导光组件、光源模组和显示装置
KR102082679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3377937B2 (ja)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KR20120075115A (ko) 도광판,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들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20087409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JP2005300775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面光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