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81830A - 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81830A
CN117981830A CN202410150588.2A CN202410150588A CN117981830A CN 117981830 A CN117981830 A CN 117981830A CN 202410150588 A CN202410150588 A CN 202410150588A CN 117981830 A CN117981830 A CN 1179818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oxamer
beverage
curcumin
octacosanol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5058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卓华
黄炜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Lvhui New Materi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Lvhui New Materi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Lvhui New Materi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Lvhui New Materi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15058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8183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81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818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包括以下组分:疗效物黄酮、疗效物二十八烷醇、疗效物姜黄素、疗效物部分水解瓜儿豆胶、增溶剂、促进剂、稳定剂、复配遮光辅料、功能糖醇、防腐剂、蒸馏水;根据各提取物特点,进行交叉及集成,将纳米级超高纯度提取物引入饮料,在保持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生理活性的同时,增加其水溶性、稳定性,增加在体内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率,避免过早的被体内清除,确保血液中有效剂量维持;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调节组分的变化,用作减肥、保健、疾病预防、航天员和开发军需高能、特殊功能饮料饮品和新一代运动饮料领域;调整制备方式,得到液体或固体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Description

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设计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药食同源,是指既可以作为食物,直接饮食,又可以作为药物,用来治病的一类物品。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现存最早的重要医书—《黄帝内经》,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药食同源的观点,该观点距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书中表现出了药食同功和药食同理的思想,是最早的食疗原则;我baio 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薏仁、荷叶、蜂蜜、山楂、百合、陈皮等,都是有药性的食物,经常作为配制药膳的原料;充分的体现了药品和食品并没有严格区分的思想,是药食同源思想的萌芽状态;唐代孙思邈言曰"知其所犯,以食制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赞成食疗应该优于药疗,应该以食物保健为主,才是健康的养生之道。
就整体健康状况和与健康有关的成本而言,肥胖的有害影响大于吸烟和饮酒;肥胖本身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也是导致冠心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中风和癌症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适度的减肥,即使只有5%至10%,就足以获得显著的健康益处,并预防与肥胖有关的疾病;
阿兹海默症是最最常见的失智症类型,约占所有病例的60-70%,主要表现出渐进式的记忆、思考、语言及学习能力下降,末期时甚至失去自主能力,须由旁人照护,因此如何预防值得关注。
在防治慢性病方面,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先进理念起到重要的作用;很多资料显示,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膳食的营养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作为预防、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各种粗粮、杂粮和水果中富含的成份可以通过其生理学特性改善脂质代谢,减轻体重,也可防治慢性病和代谢综合症;科学、健康、合理的饮食方式,对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慢性病治疗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药食同源类食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蕴含着深厚的文
化底蕴,便于推广和开发,是药食同源类食品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食药同源”的思想根深蒂固,随着人们近年来对健康的不断重视,对疾病的态度,由原来的治疗向现在的预防不断转移,保健的观念,越来越被人们认可;由于化学药物的副作用和价格较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市场上的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的中草药功能食品。
但是目前草本饮料的研究,主要是单一食品功能性的饮料,有的虽然让饮料更加营养和色泽更加漂亮,将几种物质混合在一起然后加工;大部分的草本饮料的研究,主要以工艺为主,加工工艺都比较简单,缺乏较深入的药食理论研究。
⒈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
2021年4月份最新发表的一篇日本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文章The effect ofpartily hydrolyzed guar gum on preventing influenza infection(部分水解瓜尔豆胶预防流感感染的效果观察),探讨了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预防流感感染的效果;2020年发表在Nutrients上的一篇文章,采用了微生物模型来研究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的作用,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对改善肠道微生态的作用;已知公开文献研究表明,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除了改善肠道健康外,也可改善血糖,降低胆固醇和血脂,增强矿物质的吸收等;经研究证实,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可增加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丰度以及SCFAs的含量,改善腹胀、胀气、便秘和腹泻等。因此,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无毒副作用,具有提高免疫力和改善肠道环境,开发应用于作为辅助防治
疾病及肥胖的功能性食品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⒉竹叶黄酮属于植物黄酮的一种。
一项由荷兰专家主持的研究发现:由 4807位参与者的实验表明,每天饮375毫升绿茶的人,其心脏病的发病概率是那些不喝茶的人的一半,致命性心脏病发病率只有三分之一;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绿茶中所含的黄酮(<<美国临床营养学>>2002.4.25);
对竹叶黄酮的生理功效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
⑴竹叶黄酮在防止血管硬化、抗血管增生、抗心肌缺血、降血压、降血脂、保护心脑血管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具有防辐射、保肝、解肝毒、肝硬化、泻下、止咳、祛痰、平喘、解痉及抗变态、抗变应性和抗病毒等药理功效;可以明显降低运动后血乳酸的含量,同时增强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可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促进机体健康;
⑵人体营养过剩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的脂肪会氧化变性,这是肥胖者难以减肥的原因之一,生物黄酮有预防脂质过氧化作用,减少脂肪积存,成为新的减肥途径;
⑶竹叶黄酮结构中含酚羟基,与人体胃液、肠液酸性环境一致,可避免首关效应;亲水性强,有利于药品、食品等的开发;是一种天然抗氧化物,抗氧化性能可以与VE相媲美,可防止或延缓食品被氧化,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和延长贮存期;具有抑菌功能,对很多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都具有程度不等的抑菌活性;可以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⑷近年来的研究报道表明:对竹叶黄酮釆用急性毒性试验(霍恩氏法),据Ames试验结果判断标准,所测试的竹叶黄酮无致突变作用;在其有效成分中,迄今尚未发现任何有毒、有害成分,不像银杏叶中含有一定量的白果酸,对人体有害;1998 年,(淡)竹叶又被卫生部批准列入“药、食两用的天然植物名单”,可见竹叶本身就具有安全使用性;并且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于1998-1999年间又对竹叶黄酮粉、竹叶黄酮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证实了竹叶黄酮无毒副作用,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⒊二十八烷醇是一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
二十八烷醇的存在及功能性质,是1949年由美国Illinois大学Cureton博士经过20年对894人42个项目测试提出的,后经过多位营养专家临床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结论:具有抗疲劳、增进耐力、精力(包括提高反应灵敏性,提高应激能力)和体力;提高肌肉力量(肌肉机能),改善肌肉疼痛,减少肌肉摩擦;缩短肌神经反应时间,提高应激能力,提高反应敏锐性;强化心脏机能,改善心肌功能;
⑸提高应激能力、机体新陈代谢的比率;增强对高山等应力的抵抗性;降低收缩期血压;提高氧的输送能、机体氧利用率,减少必要的需氧量;刺激性激素。增强性功能的功效,刺激动物及人类的性行为,对人体的生殖障碍疾病有治疗作用;Cureton博士也因上述研究而被称为“世界健康之父”。
二十八烷醇的安全性极高。经小白鼠口服试验确认,二十八烷醇的L粒径中值D50为18000mg/kg以上,安全性比食盐(L粒径中值D50=3000mg/kg)还高;同时经小鼠精子畸变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和Ames试验等均呈现阴性,古巴天然产物中心C.L.Aleman等学者的论证也证实了这点;完全可以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运动组织的任何审核。
美国FDA1999年的DSSI(Dietary Supplement Sales Information)中明确列出二十八烷醇是天然植物来源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GB 1674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允许把二十八烷醇作为保健(功能) 食品的功效成分。
⒋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姜黄中提取的,也存在于其他姜科植物中。
美国VITY维他命杂志报道:“姜黄素的主要药理作用有抗氧化、抗炎、抗凝、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衰老消除自由基及抑制肿瘤生长等。
2006年11月,美国《关节炎与风湿病》期刊一篇文章指出,姜黄素可以防止关节肿大、关节炎,对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有效。
根据clinicaltrails.gov的统计,到目前为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批准的以人为实验对象的姜黄素临床试验共有139例(包括已完成的与正在进行的),主要涉及腺瘤、星形细胞瘤、头颈部肿瘤、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结肠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以及由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淋巴系统等功能异常所导致的各种类型的人类疾病;由于姜黄素可以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系的生长,预防化学性和放射性诱导的实验动物多种肿瘤的形成,显著减少肿瘤数目、缩小瘤体体积,因此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已经将姜黄素列为第3代癌化学预防药物。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研究人员在新一期《抗衰老研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以果蝇为对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如果果蝇经常进食姜黄素,它们的寿命能延长20%,且活动更灵活,不易罹患癌症;研究负责人马赫塔卜·贾法里说,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姜黄素含有多种抗炎症、抗氧化和抗癌的成分,能对果蝇体内导致衰老的基因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人员说,姜黄素的“延年益寿”效果可能同样适用于人类,因为果蝇和人类“具有许多相同的基因和衰老机理”。
根据美国知名期刊(J.Am.Chem.Soc.)研究指出,天然姜黄素的抗氧化能力是生物类黄酮的2.33倍,维生素E的1.6倍及维生素C的2.75倍,能帮助人体对抗许多疾病。
许多研究显示,姜黄素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脂、抑制Ⅱ型糖尿病并发症、抑制血栓和心肌梗塞、抑制肥胖、延缓衰老、抗癌、抗溃疡、保护肝脏、抗心肌缺血、抗抑郁、抗菌、消炎、抗病毒和抗真菌等作用,预防老年痴呆和心血管疾病、延缓衰老和保护神经等广泛的生物及药理活性;对于运动引起的肌肉损伤、牙周炎、复发性口疮性口炎、多囊卵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口腔粘膜下纤维化、骨关节炎、大肠激躁症、溃疡性结肠炎、辅助减肥、过敏性鼻炎、预防骨量减少、疼痛缓解、改善肌少症、改善经前症候群、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对抗
氧化压力能带来正面帮助;可用于治疗癌症、糖尿病、冠心病、关节炎、阿尔茨
海默氏病(早老性痴呆)以及其他慢性疾病。
姜黄被人类使用已有4000多年历史,属于姜科植物,咖哩中黄色的来源就是它,在古印度及中国医学都曾使用姜黄来治疗发炎性疾病、保护肝脏、皮肤疾病及创伤,在印度草药系统,也有使用姜使身体变暖并加强药效的方法,通常用途包括改善消化、改善肠道蠕动、缓解肠胃胀气、清洁和加强肝胆功能、调节月经、缓解关节炎和肿胀等,堪称草本阿斯匹灵。同时,姜黄素还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可的安全性很高的天然食用产品之一,将姜黄和姜黄素列为食品添加剂。
⒌根据公开文献、本领域常规技术知识及业界共识。
⑴目前国内外研究黄酮、二十八烷醇的提取技术状况及现状:
中国专利“200610053436.2从竹叶中提取竹叶黄酮类系列产品的生产工艺”显示:竹叶黄酮纯度为60%;中国专利“200810195064.6竹叶黄酮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显示:竹叶黄酮纯度为40%~65%;
古巴Policosanol中所含24~34碳高级烷醇占提取物重量90%以上,其中二十八烷醇含量为60%~70%;中国专利“CN105237339B-以糖厂混合汁浮渣为原料提取二十八烷醇的方法”的权利要求(5)显示:取结晶物3,重复上述结晶操作步骤(4),即在20℃条件下进行多次重结晶操作,所得结晶物4,结晶物4的得率为1.00%-2.00%,所得到的结晶物4中二十八烷醇的含量为68.00%-80.00%。
基于业界公知认知,不同纯度的黄酮、二十八烷醇在不同的领域,起着不同的的效果;由于黄酮、二十八烷醇的纯度越高,其活性也就越强,极性越大,因此,纯度决定一个药物的生理活性;目前市场上述这种纯度,只能用于抗疲劳和提高人体机能的保健作用,因而限制了其在药食、医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二十八烷醇虽然具有很强的功能性,但是,由于二十八烷醇是大分子脂溶性物质,这种形状的大分子脂溶性物质一旦进入体内,将会在体液中水分子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疏水作用;二十八烷醇给大鼠灌胃实验表明,因其亲水指数低,导致体内吸收差,药理作用不易发挥;另外,其在水相体系中分散性较差,主要表现为二十八烷醇在复配功能性饮料和食品中分散困难,因而其在饮料等产品中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增加二十八烷醇在水中溶出度是十分必要的。
⑵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及制剂学研究进展:
姜黄素由于其药理作用丰富、毒性低,应该具有广阔的药物应用前景;然而,姜黄素几乎不溶于水,对光敏感、在PH7.8至碱性环境中,极易降解、容易受胃肠道环境变化的影响;此外,姜黄素会在体内迅速广泛代谢为二氢姜黄素、四氢姜黄素和六氢姜黄素,然而,这些代谢物的生物活性通常比姜黄素弱得多;所以,血药浓度低、药物半衰期短;这些因素导致了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极低,当以姜黄素2000mg/kg的剂量口服给予大鼠时,最大血清浓度为1.35±0.23µg/mL,在大鼠血浆中生物利用度约为1%,由于人体对姜黄素的吸收效率低,即使口服8g/天的姜黄素,血液中的姜黄素仍然难以被检测到,并且体内代谢快,导致其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低,使得姜黄素的实际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⑶姜黄素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口服姜黄素的体内吸收很差,生物利用度低:
英国莱斯特大学研究者针对姜黄素口服剂量问题进行了临床试验研究,研究
者将姜黄素提供给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口服(180mg/d),连续服用4个月后,发
现该剂量姜黄素对患者几乎无不良反应,但生物利用度非常低;大鼠给予高剂量
口服姜黄素后(饮食中含2%姜黄素,相当于口服给于姜黄素1.2g/kg),却在血
浆、肝脏和结肠黏膜组织中,只检测到纳摩尔级含量的姜黄素;Ravindranath等采用体外肠吸收试验研究了姜黄素的吸收过程,用标记的[3H]姜黄素进行实验,发现姜黄素在肠吸收过程中即发生了生物转化,发现姜黄素口服给药绝大部分随粪便排泄掉,而且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以姜黄素原型存在的;Shoba等给大鼠口服2g/kg姜黄素,用HPLC法分别测定0、0.25、0.50、0.75、1、2、3、4、5、6h时的血药浓度,发现0.75-1h血清姜黄素含量达到峰值(1.00±0.26)mg/L,然后血药浓度逐渐降低,5h时达到零,给8名志愿者口服2g 姜黄素,人血清姜黄素含量很低或检测不到,峰值浓度仅为(0.OO6±0.005)mg/L,3h时浓度就达到零;
Ireson 等以人类肝细胞、肝组织或肠道的微粒体悬液对姜黄素进行了体外处理研究,结果再一次证明姜黄素的代谢极其迅速,只需几分钟即被完全转化。
从目前已有的临床试验结果看来,虽然有很多证据证明了姜黄素的药用价值与安全性,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口服姜黄素,经胃肠道给药存在较为严重的首过效应,并且经历了肠-肝循环,大部分被转化清除,在身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极低,具有低生物利用度,生理pH条件下不稳定性,水中不溶性,细胞摄取缓慢,并在细胞内快速代谢等不足;以及易被人体清除等限制,其在人类疾病防治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瓶颈。
近三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姜黄素吸收差,代谢快,代谢产物失去活性,同时药物在体内的消除极为迅速;这无疑成了阻碍研究前进的拦路石,学界对姜黄素的研究热情就此沉寂了近20年。
综上所述:
⑴目前,对竹叶黄酮、二十八烷醇、姜黄素的提取方法虽然已经有一定的成果,但基于业界公知认知,不同纯度的竹叶黄酮、二十八烷醇、姜黄素,在不同的领域起着不同的效果;竹叶黄酮、二十八烷醇、姜黄素的纯度越高,其活性也就越强,极性越大,因此,纯度决定一个药物的生理活性;目前市场上文所述的纯度,只能用于抗疲劳和提高人体机能的保健作用,且也给进一步分离带来很多麻烦,后续精制工艺流程操作相对繁琐、费时;因而限制了其在食品及医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⑵目前市场上进行单一添加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竹叶黄酮、二十八烷醇、姜黄素的功能性饮料种类很多,但大多是生产厂商由于技术的限制,实际上只是一种商品名称。且其单一体系方式也限制了应用范围和效果;在功能性饮料工业运用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在本申请中,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黄酮均是热水溶性疗效物,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则是水溶性极差的难溶性疗效物;但不论是古人的经验传承还是现代的科学研究,都提示了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在捍卫人类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剂型研究中多集中于环糊精包合物、纳米粒、微球、脂质体等,但均存在着载药率往往不尽理想、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的问题,大多数剂型仅能用于外用,同时研究内容多停留在剂型的研究方法上,关于剂型对有效血药浓度、药理作用的影响等研究报道较少;因而,研制理想的新剂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迫切的需求。如何改善竹叶黄酮、二十八烷醇、姜黄素的各方面缺点,制备生物利用度高、用药量低的高效、强效竹叶黄酮、二十八烷醇、姜黄素衍生物及其制剂,已经成为近年来药食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解决上述问题,在保持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药理活性的同时,提高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的血药浓度、延长代谢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是提高姜黄素应用价值的关键因素;通过改变剂型来提高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的药理作用性能是一种重要而又方便的手段。
经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目前单独的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竹叶黄酮、二十八烷醇或姜黄素单一用在饮料加工技术中,都有一定的技术尝试,而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竹叶黄酮、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本身的优良性质已经不言而喻,其组合运用的方式方法,如今尚未见有较为成功的案例;本申请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及其制备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的溶解度与溶出度,而且可以增加制剂的种类,充分发挥其卓越的生理活性,扩大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竹叶黄酮、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在用作减肥、保健、疾病预防、航天员和军队开发军需高能、特殊功能饮料饮品和新一代运动饮料等领域中的应用,该方面尚未见报道。因此,提供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及其制备方法,具有技术与应用的迫切性,是符合人们期望的,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组分:疗效物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2.5~4份、疗效物黄酮0.05~0.1份、疗效物二十八烷醇0.01~0.02份、疗效物姜黄素0.2~0.6份、增溶剂1.5~3份、促进剂1~2.5份、稳定剂1.5~3份、复配遮光辅料1.5~3份、功能糖醇0.8~2.3份、防腐剂0.015~0.025份、蒸馏水300份;
所述的黄酮为纯度99.9%、粒径中值D50=0.084μm的纳米级竹叶黄酮分散体,所述的二十八烷醇为纯度99.5%、粒径中值D50=0.07μm的纳米级蔗类二十八烷醇分散体,均由广州绿徽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所述检测方法为釆用激光粒度仪进行湿法粒径检测,所述纯度的检测方法为釆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进行检测测定;
所述的姜黄素为购自美国Sigma公司的纯度≥99.5%的姜黄素,由广州绿徽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磨至粒径中值D50=0.082μm纳米级姜黄素分散体,所述检测方法为釆用激光粒度仪进行湿法粒径检测。
2.所述的增溶剂为下述泊洛沙姆二元组份混合物中的任一种;
所述的泊洛沙姆复配物为泊洛沙姆403/泊洛沙姆338、泊洛沙姆403/泊洛沙姆288、泊洛沙姆403/泊洛沙姆407、泊洛沙姆403/泊洛沙姆238、泊洛沙姆403/泊洛沙姆188、泊洛沙姆401/泊洛沙姆338、泊洛沙姆401/泊洛沙姆288、泊洛沙姆401/泊洛沙姆407、泊洛沙姆181/泊洛沙姆407、泊洛沙姆331/泊洛沙姆335,两者比例为1:2。
3.所述的促进剂为香蜂草精油、中国肉桂精油、锡兰肉桂精油、蓖麻精油、生姜精油、真正薰衣草精油、醒目薰衣草精油、穗花薰衣草精油、橙花精油、甜橙精油、玫瑰草精油、黑胡椒精油、大马士革玫瑰精油、干叶玫瑰精油、白玫瑰精油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4.所述的稳定剂为亚微米级固体有机植物纤维、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型阴离子瓜尔胶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所述的亚微米级固体有机植物纤维为粒径中值D50=0.261μm的甘蔗纤维、粒径中值D50=0.316μm的竹纤维、粒径中值D50=0.230μm的荷叶纤维中的任一种,均由广州绿徽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所述检测方法为釆用激光粒度仪进行湿法粒径检测。
5.所述的复配遮光辅料为茶多酚、亚微米级淀粉两者的混合物,两者比例为1:2;
所述的亚微米级淀粉为粒径中值D50≦0.320μm的软米淀粉、粳米淀粉、籼米淀粉、玉米淀粉、高直链小麦淀粉、高直链玉米淀粉中的任一种,均由广州绿徽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所述检测方法为釆用激光粒度仪进行湿法粒径检测。
6.所述的功能糖醇为麦芽糖醇、赤藓糖醇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7.所述的防腐剂为乳酸链球菌素。
8.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⑴按照重量份配比称取疗效物二十八烷醇0.01~0.02份、疗效物姜黄素0.2~0.6份、增溶剂1.5~3份、促进剂1~2.5份加入密封分散反应釜,同时加热至40~50℃,以转速为300~500rpm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备用;
⑵按照重量份配比称取疗效物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2.4~4份、疗效物黄酮0.06~0.1份、稳定剂1.5~3份、遮光复配辅料1.5~3份、蒸馏水300份加入密封研磨乳化反应釜,在常温下,以转速为300~500rpm,搅拌至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⑴,同时加热至75℃~80℃,在10000~22000rpm转速下研磨乳化处理5~15min后,降温至45~50℃,加入功能糖醇0.8%~2.3份、防腐剂0.015~0.025份,以转速为300~500rpm,继续搅拌30min,得到初乳;
⑶将⑵得到的初乳放入高压均质机,在60℃、200bar的压力下处理一次,然后在500~1000bar的压力下处理2~4遍,得到液体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⑷将⑶得到的液体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喷雾冷冻干燥,得到固体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9.所述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PH值为5.8~6.8。
10.所述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调节组分的变化,用作减肥、保健、疾病预防、航天员和军队开发军需高能、特殊功能饮料饮品和新一代运动饮料领域。
有益效果:
为了克服目前国内外现有技术的不足而造成的限制,本申请研究集中在开发新方法,并设计出多组合超高纯度提取物和多组合协同精制方法;提高了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的溶解度与溶出度,而且可以增加制剂的种类,充分发挥其卓越的生理活性,改善了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和递送特性;这些努力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策略。
⒈本申请采用纳米级材料制剂制备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⑴基于业界公知认知:
①不同纯度的竹叶黄酮、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在不同的领域起着不同的效果;由于纯度越高,其活性也就越强,极性越大,因此,纯度决定一个药物的生理活性;目前市场上述这种纯度,只能用于提高人体机能的保健和膳食调理作用,而且也给进一步分离带来很多麻烦,后续精制工艺流程操作相对繁琐、费时;因而限制了其在药食及医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②根据Noyes-Whitney和 Friendly Ostwald方程,从药物学原理来说,药物的溶出速度和溶解度与药物的颗粒比表面积呈正比,比表面积与粒径成反比。
⑵本申请采用纯度99.9%、粒径中值D50=0.084μm的纳米级竹叶黄酮分散体、纯度99.5%、粒径中值D50=0.07μm的纳米级蔗类二十八烷醇分散体、纯度≥99.5%
(HPLC)、粒径中值D50=0.082μm的纳米级姜黄素分散体,经实验研究发现并验证了:
其表面积,分散性、吸附能力、表面活性等比较原药都发生了综合性变化;极大增加了其比表面积,从而可显著增加其溶解度和溶解速率、易分散,溶解在胃肠液中,且与胃肠黏膜的接触面积变大,附着力增强,使本申请所得的纳米级材料在消化道内停留时间延长,使得有效成分的吸收更充分,更完全,大大提高了本申请所得的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还可以减少局部刺激性。
①不同纯度竹叶黄酮样品对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x±s) ,见表1:
注:常规市场纯度50%的竹叶黄酮组和本申请纯度99.9%的纳米级竹叶黄酮组均饲喂高脂饲料,喂养5周后,不禁食随机取小鼠各3只取血,测定血清TC、TG。
由表1可以看出,高脂饲料组的TC、TG 水平均比普通饲料组明显升高(P<0.01),表明小鼠高脂血症模型造模成功,高脂饲料完全可使小鼠患高脂血症。与高脂饲料组、常规市场纯度70%的竹叶黄酮组相比,本申请纯度99.9%的纳米级竹叶黄酮组明显降低小鼠的TC、TG水平(P<0.01),血脂明显的降低。且本申请纯度99.9%的纳米级竹叶黄酮组样品用量,仅为常规市场纯度70%的竹叶黄酮组样品的1/4,而降低TC、TG的效果尚优于后者,为釆用纯度高的纳米级黄酮原料,制备高效低毒的降脂药物,进行防病治病机制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大规模市场化可操作性的基础。
②二十八烷醇提取物对负重游泳小鼠生化指标影响(x±s,n=15),见表2:
注:小鼠灌胃给药30d,于末次给药之后30min,放入30℃水中游泳90min后取出,测定血乳酸、肝糖原含量、血清尿素氮。
由表2可以看出,灌胃30d 的小鼠负重游泳后,仅有本申请纯度为≥99.5%的纳米级二十八烷醇组血乳酸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该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受试物的纯度和剂量有关;本申请纯度为99.5%的纳米级二十八烷醇组肝糖原含量均比常规市场纯度为80%的二十八烷醇和对照组显著增加,常规市场纯度为80%的二十八烷醇组无明显变化,说明本申请纯度为99.5%的纳米级二十八烷醇,能够提高动物体内糖原的蓄积能力;灌胃给药30d的小鼠游泳后测定血清尿素氮水平,各给药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本申请纯度为99.5%的纳米级二十八烷醇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说明本申请纯度为99.5%的纳米级二十八烷醇能够降低血清尿素氮,提高机体耐力和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性。
③不同纯度姜黄素样品对辅助治疗人体骨关节炎的影响,见表3:
注:治疗方法:每次500mg,2次/天;实验周期:8个月。
实验结果:本申请纯度≥99.5%的纳米级姜黄素组对炎症因子水平/疼痛感均显著改善,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在这项研究中,进一步确认了,补充本申请纯度≥99.5%的纳米级姜黄素组有助于改善骨骼健康,能明显减少抗发炎药物布洛芬的使用频率,口服姜黄素或许能带来正面帮助。
本申请采用的纯度≥99.5%姜黄素,符合美国的姜黄素药品级标准;而在中国,基于现有技术原因,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GB1886.76-2015》的姜黄素标准,药品级规范以及食品级规范尚无。因此,本申请采用的纯度≥99.5%、粒径中值D50≦0.082μm的纳米级姜黄素分散体,在药食方面的应用范畴,不言而喻。
因此,本申请采用的纳米级超高纯度的竹叶黄酮分散体、二十八烷醇分散体和姜黄素分散体,可极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⒉本申请以纳微乳制备方式,采用二元组份的泊洛沙姆嵌段共聚物、促进剂,提高本申请纳米级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在胃肠道中的溶解度,提高难溶性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的溶解性、溶出度,然后增强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在胃肠道中的吸收,从而全面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
众所周知,药物必须先溶解于水溶液中,才会起到治疗的效果,一些水难溶性药物由于在水中溶解度很低,限制了药物的扩散与吸收,对于口服给药,由于药物在吸收之前必须先溶解于胃肠道消化液中,才能以被动扩散或主动转运等吸收机制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药物在胃肠液中溶解速率差,直接导致药物吸收不完全,使口服生物利用度降低,严重影响了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对疾病的治疗;基于上述不利因素,尽管某些水难溶性化合物有着较高的治疗活性,但是此类药物很难进入临床应用。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常规方法包括形成盐,使用增溶剂、络合剂等;但是,由于与盐的形成,共溶剂的添加以及制剂中大量赋形剂所带来的副作用,越来越限制了常规方法的使用;其他改善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包括微乳剂,环糊精的包合,热熔挤出,乳剂,脂质体和固体分散体;这些方法已经成功用于开发水溶性差的药物,特别开发难溶性药物的制剂是具有一定效果的,但是这些解决方案往往有物理稳定性差、载药量低、工业化生产困难等实际问题。
作为难溶性的药物,溶解度是一项重要的物理性质,是设计制剂处方的重要依据之一,考察溶解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到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的水溶性极差,在蒸馏水中72h内,没有检测到药物的浓度;因为这些药物比较低的水中溶解度,在胃肠道中溶出差,如果使用传统制剂方法开发,会存在生物利用度差、起效缓慢、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
⑴本申请采用二元组份两亲分子的的泊洛沙姆的原理及其相互作用:
泊洛沙姆为一系列的嵌段共聚物,有几十种型号,HLB值1-40;泊洛沙姆以单体形式溶解,但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和临界胶束温度(CMT)时,它们可以在温度的作用下,改变它们的结构,可以自行聚集、自组装形成胶束;由于这些泊洛沙姆的分子量和疏水亲水性不同,具有不同的行为特性,合适组分的两亲分子混合常产生比单一组分优越得多的表面活性,由于该化合物无毒、无刺激性,其胶束对憎水化合物具有很强的增溶能力,将两种不同分子量的泊洛沙姆材料混合制备的胶束,可弥补单一胶束稳定性差、载药量低和稀释不稳定等缺陷,为聚合物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因而其复配规律对产品配方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其次,研究泊洛沙姆二元组份两亲分子的相互作用规律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理解两亲分子自组织的机理,这对于自然现象本质的揭示,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泊洛沙姆二元组份混合物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相当复杂,这使得迄今为止,还很少开展有关二元泊洛沙姆共聚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目前仅有一篇文献报导237、F88和407三种偏亲水的泊洛沙姆嵌段共聚物,分别组成二元混合质量比为1:1时的情况,他们认为二组分泊洛沙姆共聚物分子的PPO 嵌段长度比,决定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二组分PPO嵌段长度相近时,产生相互混合聚集,而当PPO 嵌段长度相差较远时,则难以发生相互作用。
但,本申请实验用12探针增溶分光光度法考察二元/多元泊洛沙姆两亲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行为,研究发现并验证了结果表明:
①对于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分子量的泊洛沙姆搭配混合组合且分子PPO嵌段长度不等的混合体系,当水溶液体相中低分子量的泊洛沙姆的质量分数<0.5时,由于混合体系混合预胶束的形成,使高分子量的泊洛沙姆在较高浓度时才生成单组分胶束,当低分子量的泊洛沙姆的质量分数>0.5后,溶液中生成了混合体系混合胶束,温度升高促进了胶束化行为;
②由偏疏水的泊洛沙姆与偏亲水的泊洛沙姆联合制备的混合胶束中,经模拟生理环境中被体液稀释后,胶束的剩余药物含量均大于90%,结果表明,具有相同疏水链结构的易于形成具有协同作用的胶束,混合胶束具有很强的热力学稳定性,不容易解离,这些分子在全部浓度比例范围内都发生相互作用,均生成了混合胶束,其临界胶束总浓度介于组成混合体系的组分,各自以单一组分存在时的临界胶束浓度之间;两者PPO链相互作用改变了单一胶束的聚集行为,与混合胶束较低的CMC值相关,使得聚合物胶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溶液及体液的稀释;
③与相同PPO/PEO比的泊洛沙姆相比,凝胶形成的有效浓度相同,且随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
④泊洛沙姆水溶液的CMC值,随温度和PEO链段数的增加而降低,表明具有较大疏水(PPO)结构域的聚合物,在较低的浓度和温度下形成胶束;
⑤氧乙烯链段比例越大,HLB值越高;在氧乙烯链段比例相同的情况下,则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小,HLB值越高;选择适宜的泊洛沙姆配合使用,容易取得乳化液体所需要的HLB值;
⑥乙烯链段较小,而聚氧丙烯链段较大以及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泊洛沙姆品种,具有较强的润湿能力;含10%氧乙烯链段的101、231、331、401、181等几乎不溶于水或溶解度很小(<1%),均具良好的润湿性;其中以401相对分子质量最大,对于像疏水性物质的铺展效果最佳;
⑦聚氧乙烯比例在30%以上的共聚物,则无论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在水中均易溶解(>10%),尤其是338具有代表性的泊洛沙姆;338具有较低的毒性和有效的病毒转导能力,尤其是在T细胞来源的难以转化的细胞中,是最好的选择。
本申请实验研究发现并验证了:
①具有较高比例疏水链的聚合物,如泊洛沙姆401、403等虽然具有较大体积的疏水内核,易于溶解较多的疏水性药物,但由于亲水链所占比例较低,往往造成具有较薄的亲水外壳,使得粒子在溶液环境中易聚集,稳定性差;为了增加稳定性,可与其他材料,如泊洛沙姆338等形成混合物;
②泊洛沙姆335嵌段共聚物具有中间体亲水亲脂平衡(HLB)值为15,可以在水溶液中形成球形胶束粒径小;泊洛沙姆331是具有长聚体的疏水性泊洛沙姆(HLB long1),通常可以形成在a-中具有较大尺寸(1000nm)的层状聚集体溶解度更高的水溶液比亲水性形成的球形胶束;这些结果表明,将少量疏水性331插入335中胶束系统可以提高溶解能力。
③以泊洛沙姆338为原料制备的聚合物;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了其粒径、Zeta电位和多分散性,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其进行了表征,观察到聚合物根据pH调节药物的释放;
体内实验表明,这种新的聚合物制剂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在增强肿瘤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为了提高晚期和转移性疾病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④众所周知,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的水溶性极差,但在本申请所采用的增溶剂和促进剂复合溶液中则溶解度大大增加,溶解度实验结果表明,本申请纳米级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水中的溶解度(>10mg/mL)比纯姜黄素原粉(8.02ng/mL)高出约100万倍,为生物利用度的提高提供了可能;体外释放结果表明,通过与本申请所采用的增溶剂和促进剂复合溶液的结合,可显著提高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的溶解速率;这提示我们可选择本申请所采用的增溶剂和促进剂复合溶液,作为制剂辅料促进本申请纳米级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溶解性、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⑵乳剂液滴的粒径可作为微乳重要的评价指标,乳滴的粒径决定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乳滴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药物的吸收越多,并且微乳可经淋巴转运,避免肝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乳化过程的速度是决定乳滴大小的直接决定因素,直接影响着微乳最终的粒径;搅拌速度越大,体系受到的剪切力越大,使油相作为分散相在连续相中的分散效果越好,微乳的粒径越小;本申请实验研究发现并验证了:除粒径所带来的微乳性质的差别外,改变乳化速度对微乳的其他特征无显著影响,根据本申请要求,设定在10000~22000rpm转速,500~1000bar的压力下处理,形成平均粒径为30~70nm的纳米级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本申请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
①采用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与采用传统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灌胃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对比:
A.采用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灌胃给药后的血药浓度,见表4
B.采用传统工艺制备的疗效物粉末溶液灌胃给药后的血药浓度,见表 5
由表4、表5可以看出,两组疗效物给药后体内血药浓度,在初始阶段即有吸收,采用传统工艺制备的疗效物粉末溶液灌胃给药时, 血药浓度在 1h左右迅速达到峰值,然后较缓慢地下降;但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灌胃给药时,峰浓度出现在 3h,且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组给药后的峰浓度,明显高于传统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组,为传统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组达峰浓度的7倍左右,并且各个时间点的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组血药浓度,均高于相同时间点的传统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组血药浓度;因此达峰时间和最大峰浓度都具有显著性差异。
传统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组给药2.5h后,血药浓度低于检测低限,而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组给药后15h,仍能测到原形疗效物,说明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组给药后,明显提高了疗效物的吸收量和疗效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
②采用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与采用传统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灌胃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对比:
A.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灌胃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见表6
B.采用传统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灌胃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见表7
③采用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溶液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对比,见表8
表5-8显示了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和采用传统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的主要动力学参数,达峰时间,峰浓度,消除速率常数,半衰期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结果表明:与采用传统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相比,采用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其血药浓度2h释放率是纯疗效物溶液制剂的7.9倍,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是纯疗效物溶液制剂的11.4倍;
采用传统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在1h达到峰浓度,然后浓度迅速下降,2.5h开始难以被检测到,消除速率常数为0.42,半衰期为1.94,表明采用传统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在体内被快速代谢;采用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制剂后,疗效物溶液在3h达到峰浓度,达峰时间明显延长,19h仍可被检测到82ng/mL-¹,消除速率常数为0.15,半衰期为4.69,这表明采用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制剂后,可以延长作用时间,消除速率常数明显降低,半衰期显著延长,表明其可以提高疗效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从而降低消除速率,提高生物利用度;
采用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了15.44倍,表现出最大的峰浓度和最小的消除速率常数,说明采用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可增强药物吸收及缓释;明显改善了疗效物的体内吸收过程。
在分离血浆过程中,发现采用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溶液灌胃给药后,血浆样品比较浑浊,有脂肪乳滴存在于其中,说明采用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灌胃给药后,疗效物在血液中存留时间长,疗效物需要从本申请的
促进剂中缓慢释放入血中,减慢了清除速度,因此产生了一定的缓释作用。
以上结果均表明,采用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制剂消除较慢,达到一定的缓释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体内循环时间。
⒊本申请釆用合用两种类型的稳定剂,提高本申请疗效物溶液制剂的稳定性,使本申请饮料具有更好的长期稳定性。
根据吸附作用原理,稳定剂主要分为离子型稳定剂、空间型稳定剂(聚合物型);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靠静电排斥作用防止颗粒聚集,空间型稳定剂作用方式主要是聚合物吸附到颗粒表面,增加颗粒间的空间距离,产生立体排斥,从而阻止粒子相互靠近;在这些稳定剂的选择和使用,面临诸多问题的考量:如材料的长度和分子大小,影响其与药物粒子的相互吸附作用;较高浓度的稳定剂,也可能会引起纳米药物溶解度降低,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某些稳定剂的使用,可能会增加药品的副作用;因此,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疗效物溶液时,稳定剂的选择和使用,已经成为实验过程中的一个必须考察的重要环节;
本申请釆用的羧甲基型阴离子瓜尔胶为离子型稳定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亚微米级固体有机植物纤维为空间型稳定剂。
本申请釆用亚微米级固体有机植物纤维,作为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疗效物溶液的稳定机制,主要有四种:
①界面膜机械阻碍机制;亚微米级固体有机植物纤维吸附在油/水两相界面,在乳液滴表面紧密排布,形成固体界面膜,其空间位阻作用阻碍乳液液滴之间的碰撞聚并;同时亚微米级固体有机植物纤维吸附在液滴表面,增加了乳液滴之间的斥力,提高了乳液的稳定性;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的固体有机植物纤维界膜,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外力作用或液滴相互挤压、碰撞时,乳液液滴表面的固体有机植物纤维界膜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但不至于破乳;
②三维黏弹粒子网络机制;在 乳液体系中,未被吸附的固体粒子,相互连接,形成粒子-粒子三维网络结构,增加了乳液黏度,限制了分散相液滴的流动,降低了液滴之间的相互聚并和碰撞频率,有效地提高了乳液的稳定性;
③三维液滴桥联网络机制;液滴表面的亚微米级固体有机植物纤维,通过相互作用桥联, 使相邻液滴连接起来,形成液滴-液滴三维网络结构, 使液滴稳定存在于乳液体系中;
④乳液的稳定性通常随固体粒子尺寸减小而提高,这是因为亚微米级固体有机植物纤维尺寸减小,在油/水两相界面上排列的固体有机植物纤维更多、更紧密,乳液滴外包裹的固体界面膜更坚固,从而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在一定粒子浓度范围内,亚微米级固体有机植物纤维浓度的增大,会使所得乳液液滴的粒径减小,从而提高乳液的稳定性。
本申请经实验研究发现并验证了:
⑴体外溶出试验显示,在纯疗效物溶液制剂时,释放率在初始时间内很快增加到20%,但2h内药物发生快速沉淀,释放量减少至原来的1/7;
⑵而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加入本申请加入稳定剂后,形成一种新的释药系统,处于过饱和状态下的乳剂,能明显抑制疗效物结晶,延长疗效物在胃肠道的过饱和状态,从而增加疗效物溶解度,降低本申请所采用的增溶剂和促进剂的用量;
⑶由于本申请溶液独特的界面固体层及其空间位阻效应,活性物质被包封后难以从界面溢出,因而具有良好的包封稳定性,可将生物活性物质稳定在食品体系中;
⑷形成了网格或者其包裹于油滴的表面,为油滴提供了紧密的障碍,可防止油滴的聚并和奥斯瓦尔德熟化,导致本申请溶液界面强度和连续相中网络结构的增强,本申请溶液流变性和稳定性,获得明显改善;
⑸研究显示,合用两种类型的稳定剂,可以使本申请纳微乳工艺制备的疗效物溶液制剂,具有更好的长期稳定性。
⒋影响因素试验。
稳定性研究,有助于预测疗效物在本申请高能饮料中的稳定性,通过本申请经实验研究发现并验证了:
⑴基于在光照条件下,姜黄素极易分解成阿魏酸和香草醛,影响其应用受到限制,本申请提出采用光稳定复配辅料,解决姜黄素的光稳定性方案。
本申请结果表明,对于纯姜黄素,在光照5分钟后,稳定性降低至60%左右,姜黄素稳定性随着连续光照射而呈现线性降低;而本申请纳米微乳复配加入复配遮光辅料,在室内光和4500lux光强下比较稳定,24h内几乎没有本申请疗效物降解,表现出了优异的稳定性,可达到95%;从结果还可以看出,当增加复配遮光辅料与本申请纳米微乳的比例,可得到更好的稳定性和更低的光解效率,复配遮光辅料可阻断和吸收大部分的光能;实验结果表明,复配遮光辅料越多,光稳定性越好,说明本申请复配遮光辅料起到了保护本申请纳米微乳免受光照的
作用,制备过程不需避光进行;
在食品成分中,具有生物活性的一些小分子由于受到温度,氧气和光的影响
而常常表现出不稳定现象;本申请复配遮光辅料作为载体,不仅本身是一种良好的营养成分,同时可以改善包埋疗效物对温度和氧气的稳定性。
⑵通过研究表明,本申请疗效物溶液在pH4至pH6.8条件下稳定,而在其它酸碱性范围内药物易降解,生成其它物质;考虑到本申请饮料体系的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直接影响,以及人体肠道pH约为弱酸性,本申请饮料所有原料均为弱酸性,本申请饮料最终确定pH值为5.8~6.8,处于人体能耐受的pH范围,故制备后,无需对本申请饮料的pH进行调节。
单纯本申请疗效物的溶液,在80℃水浴条件下,24h内降解35%,其降解过程呈一级动力学过程;而本申请疗效物加入促进剂后的溶液,可在80℃水浴高温条件下48小时内稳定,提示在制备本申请饮料时,将本申请疗效物溶于促进剂中,可保持本申请疗效物稳定性。
⒌本申请采用与功能糖醇配伍使用,其应用于本申请饮料生产时的优势,综合表现在:
⑴麦芽糖醇不会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不刺激胰岛素分泌。
日本细谷等1971年对27岁至56岁的成年男子,以每公斤体重0.5g的麦芽糖醇摄食量进行试验,经一周后,发现血液中各种成份,如血糖、胰岛素及无机物等并无显著变化;在同样情况下,摄食葡萄糖者结果相反;证明麦芽糖醇摄食后不会引起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因而对糖尿病患者是一种福音;并且具有一定的脂肪特性,即一定的乳化增稠性,还可促进钙的吸收,对儿童和老年人因钙吸收不足,而引起的骨病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⑵赤藓糖醇,一种新型的纯天然甜味填充剂。
具有不吸潮、速溶、无热量、清爽口感、防龋齿、耐受量高、不升血糖、加工性能稳定等特性。其有效掩盖其它辅料后味的特性,使其更适合饮料。
本申请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其他已知方法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⑴本申请采用的纳米级超高纯度的竹叶黄酮、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极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经实验研究发现并验证了:本申请采用的纳米级超高纯度的竹叶黄酮、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其表面积,分散性、吸附能力、表面活性等比较原药都发生了综合性变化;极大增加了其比表面积,从而可显著增加其溶解度和溶解速率、易分散,溶解在胃肠液中,且与与胃肠黏膜的接触面积变大,附着力增强,使本申请所得的纳米级材料制剂在消化道内停留时间延长,使有效成分的吸收更充分,更完全,大大提高了本申请所得的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还可减少局部刺激性。
本申请采用的纳米级的疗效物,由于粒径小,受到包埋保护极好,从而提高抗氧化活性,生物活性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其在体内极易通过肠胃屏障得到吸收,具很强的表面吸附力和亲和力,极大地提高产品被人体的消化及吸收率间,且极大提高产品的生物利用度;以纳米级的疗效物为基础的产品,可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加口服和非口服剂型的药物暴露,最常用给药途径的合适配方可用毫克剂量的药物来确定,为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另一种筛选和识别优良新药的途径。
本申请采用的纳米级的疗效物,具备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同样的村料所没有的特殊理化性质,如十分显著的分散性、吸附性、溶解性、化学反应活性等;这是本申请采用的纳米级材料技术的一大优势!因此该技术在食品、医药等领域上将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2)本申请采用二元组份两亲分子的的泊洛沙姆嵌段共聚物,以相对简单的成分自发形成,增溶和递送亲水性和亲脂性本申请疗效物,提高本申请纳米级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在胃肠道中的溶解度,然后增强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在胃肠道中的吸收,从而全面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
微乳是一种透明或半透明、低黏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体系,将其作为难溶性药物的载体,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可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目前微乳主要用于药物载体,用于食品功能因子载体的较少,将微乳负载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尚无报道;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微乳体系需要较多量的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用量约为30%~60%,且一般需加助乳化剂,而乳化剂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同时乳化剂及其代谢产物在机体内引起的生物学变化,亦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副作用,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同时,大剂量乳化剂可引起膜损伤和细胞死亡;另一方面,大部分传统微乳液体系中的乳化剂多为合成乳化剂,合成乳化剂存在毒性大、刺激性强的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消费者心中日益加深,微乳液中常见的合成乳化剂,很难满足消费者对天然绿色食品的追求;所以,传统表面活性剂的可食用性与安全性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虽然已有较多纳米乳方面的研究,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个别产品上市,而且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诸如可供选择的辅料种类少,尚未深入了解纳米载体或药物颗粒与机体生物分子和细胞的行为和作用,纳米粒及其降解产物的细胞毒性及长期蓄积产生的副作用等等;目前,传统微乳化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只是应用于除浊、防霉剂、增效测定食品中微量元素萃取等方面;目前,关于应用微乳化技术解决添加剂溶解性的报道,还只见于抗氧化剂。
本申请采用的泊洛沙姆,被FDA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药物赋形剂和药物输送载体;具备下列条件:①HLB值1-28,具高效的乳化能力;②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对人体无毒害性、无刺激性;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不影响负载功能成分的作用;④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能耐受热压灭菌和低温冰冻,而不改变其物理稳定性及长时间贮存不分解等。
本申请采用的泊洛沙姆二元组份两亲分子的的泊洛沙姆嵌段共聚物,HLB值1-28,相间排列的亲水链泊洛沙姆增加了混合物的固有水化层厚度,克服了单一偏疏水的泊洛沙姆胶束壳水化层较薄的弊端,有助于保护胶束内核不受稀释的破坏,增强胶束的空间稳定性;既可发挥偏疏水的泊洛沙姆高载药量和高包封率的优势,又可通过联合具有较高亲水链比例的泊洛沙姆,增加胶束的空间稳定性,从而实现药量的高负载、高稳定性和缓慢释放;以相对简单的成分自发形成,增溶和递送亲水性和亲脂性于本申请疗效物,泊洛沙姆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本申请纳米微乳作为本申请疗效物转运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①疗效物被包于内相,使疗效物避免与体液或组织液直接接触,这种隔离起到了增加稳定性的作用,可以延长其降解时间,增加药物稳定性;从而可在长时间内靶向缓释,增加疗效物的疗效效果;
②难溶性疗效物,往往具有一定的亲脂性,将其溶解或增溶于适宜的促进剂中制成的纳米微乳,可提高难溶性疗效物的溶解度;
③本申请采用的泊洛沙姆HLB值1-28;而卵磷脂尽管是制备食品级微乳优先选择的表面活性剂,但也存在缺点:因其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较小,在水相体系中流散性不好,较难形成O/W的微乳剂,为食品级的微乳制备造成了困难。
综上所述,由于两亲嵌段共聚物分子链的双亲性质及其分子结构的微观相分离趋势,使其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能,使得其在本申请中乳化、增溶、缓释控制、药物载体等诸多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⑶本申请采用亚微米级固体有机植物纤维,作为本申请纳米微乳工艺制备疗效物乳液的稳定剂体系,较其他体系而言,有着独特的优势。
第一,由于乳液本质上是一种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在贮藏阶段,乳液体系中液滴不断运动发生碰撞,使得油水界面不稳定性增大,液滴分散性变差,形成更大乳液液滴,致使平均粒径增大而沉降和分解作用;本申请采用亚微米级固体有机植物纤维代替传统沉淀抑制剂,不可逆地吸附于油-水界面形成的乳液,较传统乳液而言,表现出更高的抗聚结与奥斯特瓦尔德熟化能力,粒径增长不到1%,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而传统沉淀抑制剂稳定的乳液,在贮藏期内粒径变化显著增大而沉降和分解;与普通悬浮液相比,本申请具有更高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第二,本申请纳米微乳中,加入亚微米级固体有机植物纤维,处于过饱和状态下的乳剂,能明显抑制本申请疗效物结晶,延长疗效物在胃肠道的过饱和状态,从而增加疗效物溶解度,降低增溶剂的用量,具有较强的助乳化性。
第三,本申请纳米微乳中,加入亚微米级固体有机植物纤维,由于亚微米级固体有机植物纤维的不可逆吸附,其形成界面层更加稳固,可以有效隔绝氧气与内部促进剂的接触,从而降低了促进剂氧化;因此,本申请纳米微乳有着更强的抗氧化稳定性;与添加传统沉淀抑制剂乳液相比,可以降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带来的潜在风险;本申请溶液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活性物质的控释、油脂的氧化抑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第四,本申请纳米微乳中,加入亚微米级固体有机植物纤维,可有效保护内部封装的活性物质;因此,本申请体系具备保护被封装物质的营养价值与生物活性,可为活性成分提供必要的保护,这主要归因于其稳定的结构。
第五,有望作为提高本申请疗效物的理化性质和口服吸收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为其他对水相对不稳定药物,提供制备纳米制剂中稳定剂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⑷本申请以纳米微乳方式制备,显著提高了本申请疗效物生物利用度。
①纳米微乳显著提高了疗效物的溶解度,并改善疗效物的溶出;②分散形成纳米微乳剂,从而具有较大界面积,表面张力低,易通过胃肠壁的水化层;③由于使用了增溶剂、促进剂,改变了肠表面粘液的流变学性质,降低粘度,增加了肠道上皮细胞的穿透性,促进药物吸收;④纳米微乳的黏附性,可使乳滴较长时间地与胃肠道黏膜紧密接触,可促进疗效物在胃肠道黏膜的跨膜转运;肠道吸收后经淋巴转运,避免了肝的首过效应,延续了疗效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提高疗效物的生物利用度;⑤疗效物如同脂肪一样以纳米液滴的形式吸收,进入体内后,疗效物依旧被包裹于纳米液滴中,疗效物需从其扩散出来才能被代谢,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发生延迟,使原型疗效物在体内消除过程减慢,进而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本申请将水不溶性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制成的纳米微乳给药系统,解决了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本身所存在的体内外应用缺陷,为难溶性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的增溶提供了方法,制成的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水溶性溶液,通过采取不同措施进一步优化处方,极大地提高了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的稳定性,并通过药物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评价生物利用度,为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在食品行业或药用方面的广泛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基础和依据;目前,大量水溶性差、在水中不稳定、生物利用度差的药物口服和注射给药,在胃肠液中溶解速率差,直接导致药物吸收不完全,使口服生物利用度降低,严重影响了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对疾病的治疗;基于上述不利因素,尽管某些水难溶性化合物有着较高的治疗活性,但是由于此类药物很难进入临床应用,故许多制药企业在进行药物筛选的初期,就己将其排除在外。本申请的纳米微乳给药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选择提供了科学借鉴,对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应用意义,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5)本申请饮料所有原料均为弱酸性,本申请饮料最终确定pH值为5.8~6.8,处于人体能耐受的pH范围,可根据pH调节本申请疗效物的释放;这种行为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因为肿瘤水平的pH值(pH6.8)的变化将导致比在血流中循环时,更快的药物释放。
⑹本申请饮料所有原料,均被FDA批准为食品添加剂或辅料,杜绝了对人体可能造成的毒副作用,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刺激性。
⑺本申请饮料制备方法,固液两种均可,具有使用方便、体积小、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便于运输。
综上所述,本申请饮料的疗效物组合物,利用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纳米级超高纯度黄酮、二十八烷醇和姜黄素提取物四种疗效物的协同作用,为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提供了新途径,长期饮用还能调节机体代谢、促进体质的改善,对于丰富我国第三代功能食品以及促进人类的健康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失为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尝试;本申请工艺简单,质量稳定,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与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这方面可见报道很少,目前国内外尚无该组方的产品,本申请填补了这一空白。
由于很多对人体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药食两用的,所以借鉴本申请饮料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为其它草本植物饮料的研发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申请,并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⑴按重量份配比称取0.01份疗效物二十八烷醇、0.2份疗效物姜黄素、0.5份泊洛沙姆401、1份泊洛沙姆288、0.5份香蜂草精油、0.5份中国肉桂精油加入密封分散反应釜,同时加热至40℃,以转速为300rpm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备用;
⑵按照重量份配比称取2.5份疗效物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0.05份疗效物黄酮、1.2份粒径中值D50=0.261μm的甘蔗纤维、0.3份羧甲基型阴离子瓜尔胶、0.5份茶多酚、1.5份粒径中值D50=0.320μm的软米淀粉、300份蒸馏水加入密封研磨乳化反应釜,在常温下,以转速为300rpm,搅拌至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⑴,同时加热至75℃,在10000rpm转速下研磨乳化处理5min后,降温至45℃,加入0.8份麦芽糖醇、0.015份防腐剂,以转速为300rpm,继续搅拌30min,得到初乳;
⑶将⑵得到的初乳放入高压均质机,在60℃、200bar的压力下处理一次,然后在500bar的压力下处理2遍,得到液体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⑷将⑶得到的液体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喷雾冷冻干燥,得到固体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所述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PH值为5.8~6.8。
实施例2
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⑴按照重量份配比称取0.015份疗效物二十八烷醇、0.4份疗效物姜黄素、0.8份泊洛沙姆331、1.6份泊洛沙姆335、1份锡兰肉桂精油、0.5份蓖麻精油加入密封分散反应釜,同时加热至45℃,以转速为300rpm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备用;
⑵按照重量份配比称取3.2份疗效物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0.08份疗效物黄酮、1.8份粒径中值D50=0.316μm的竹纤维、0.4份羧甲基型阴离子瓜尔胶、0.6份茶多酚、1.4份粒径中值D50=0.320μm的籼米淀粉、300份蒸馏水加入密封研磨乳化反应釜,在常温下,以转速为400rpm,搅拌至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⑴,同时加热至75℃,在16000rpm转速下研磨乳化处理10min后,降温至47℃,加入1.5份赤藓糖醇、0.02份防腐剂,以转速为400rpm,继续搅拌30min,得到初乳;
⑶将⑵得到的初乳放入高压均质机,在60℃、200bar的压力下处理一次,然后在800bar的压力下处理3遍,得到液体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⑷将⑶得到的液体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喷雾冷冻干燥,得到固体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所述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PH值为5.8~6.8。
实施例3
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⑴按照重量份配比称取0.02份疗效物二十八烷醇、0.6份疗效物姜黄素、1份泊洛沙姆403、2份泊洛沙姆338、2份生姜精油、0.5份真正薰衣草精油加入密封分散反应釜,同时加热至50℃,以转速为500rpm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备用;
⑵按照重量份配比称取4份疗效物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0.1份疗效物黄酮、2.5份粒径中值D50=0.230μm的荷叶纤维、0.5份羧甲基型阴离子瓜尔胶、1份茶多酚、2份粒径中值D50=0.320μm的高直链玉米淀粉、蒸馏水300份加入密封研磨乳化反应釜,在常温下,以转速为500rpm,搅拌至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⑴,同时加热至80℃,在22000rpm转速下研磨乳化处理15min后,降温至50℃,加入麦芽糖醇2.3%份、防腐剂0.025份,以转速为500rpm,继续搅拌30min,得到初乳;
⑶将⑵得到的初乳放入高压均质机,在60℃、200bar的压力下处理一次,然后在1000bar的压力下处理4遍,得到液体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⑷将⑶得到的液体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喷雾冷冻干燥,得到固体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所述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PH值为5.8~6.8。
高脂高糖饮食诱发的脂代谢紊乱,是加重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之一;一方面,肥大增生的脂肪细胞会释放过量游离脂肪酸;另一方面,脂肪组织可产生慢性炎症,抑制脂联素的分泌,从而降低靶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因此,寻求既可以作为饮料,直接饮食,又可以将饮料用以药用,用来防病治病、强身健体,能明显减少抗发炎药物的使用频率的措施,是药食同源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尚无十分有效的措施。
本申请根据上述实施例所得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在对高脂高糖饮食诱导小鼠代谢紊乱的调节的作用实验研究发现并验证了:
⑴实验方法
正常组饲喂低脂饲料,其余小鼠以高脂高糖小鼠饲料喂养至与正常组
相比体质量超重40%的小鼠,视为高脂高糖饲料诱导成功的模型;分别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本申请饮料组;灌胃剂量按照小鼠单位体质量计算,根据本申请前期预实验结果,设定本申请饮料组本申请饮料灌胃的剂量为3000mg/(kg·d),二甲双胍组灌胃二甲双胍,剂量为150mg/(kg·d);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给药8周;灌胃期间,正常组饲喂低脂饲料,其余各组小鼠继续饲喂高脂高糖饲料;给药期结束后,将小鼠隔夜禁食,取样检测。
⑵本申请饮料对高脂高糖饮食小鼠体质量变化的影响,见表9
由表9可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周后,小鼠体质量显著升高;开始灌胃后,各组的饮食条件不变;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下,体质量及增长率持续升高,灌胃二甲双胍后,小鼠的体质量比初始下降4.3%;灌胃8周本申请饮料后,小鼠的体质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体质量增长率降低,表明本申请饮料可控制高脂高糖饮食下的小鼠体质量增长。
⑶本申请饮料对高脂高糖饮食小鼠血糖稳态的影响,见表10
由表10可知,模型组小鼠在摄入高脂高糖饮食16周后,空腹血清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小鼠,胰岛素抵抗指数(4.7mol/IU)比正常组(0.9mol/IU)增加了5.2倍,糖化血红蛋白含量(999μg/mL)是正常组小鼠的(299.2μg/mL)3.3倍;二甲双胍及本申请饮料干预后,各组小鼠体内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本申请饮料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下降,但血清胰岛素含量未出现明显变化;二甲双胍、本申请饮料组小鼠的血清葡萄糖含量分别下降至4.5、5.2mmol/L,胰岛素含量分别下降至10.6、11.9mol/L,胰岛素抵抗指数比模型组分别下降了61%、48%;研究结果表明,本申请饮料可维持小鼠基础状态胰岛素分泌的稳定以及葡萄糖稳态。
⑷本申请饮料对高脂高糖饮食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见表11
由表11可知,本申请饮料干预后,小鼠血清中的甘油三酯含量下降效果与二甲双胍组(1.6mmol/L)一致;与模型组相比,本申请饮料组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均显著下降;此外,高脂高糖诱导后小鼠体内脂联素的质量浓度(8.5mg/L)比正常组的(11.8mg/L)下降28%,而二甲双胍、本申请饮料组小鼠的脂联素水平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
该结果提示,本申请饮料可改善小鼠体内脂代谢紊乱,并且本申请饮料血糖调节作用与脂肪组织相关。
⑸本申请饮料不仅能维持高脂高糖饮食小鼠的脂肪组织的正常形态,降低血清中的游离脂肪酸,更值得注意的是,高脂高糖饮食小鼠补充本申请饮料后,脂肪细胞中的脂联素可以恢复到正常分泌水平,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缓解胰岛素抵抗,对改善体质量及胰岛素抵抗具有积极意义。
⑹本申请饮料对高脂高糖饮食诱导小鼠的糖脂代谢稳态及肠道环境进行调节的结果表明:本申请饮料可控制体质量增加、降低空腹血糖、提升糖耐量、改善血脂异常并保护脂肪组织形态,具有良好的降糖降脂功效;本申请饮料可改善高脂高糖饮食诱发小鼠的代谢紊乱,降低糖尿病、肥胖等发生的风险。
⑺将本申请饮料作为防治糖尿病及肥胖的功能性食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上所有前述对本申请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申请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申请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申请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或者对其
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可以想到的其他替代手段,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列,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组分:疗效物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2.5~4份、疗效物黄酮0.05~0.1份、疗效物二十八烷醇0.01~0.02份、疗效物姜黄素0.2~0.6份、增溶剂1.5~3份、促进剂1~2.5份、稳定剂1.5~3份、复配遮光辅料1.5~3份、功能糖醇0.8~2.3份、防腐剂0.015~0.025份、蒸馏水300份;
所述的疗效物黄酮为纯度99.9%、粒径中值D50≦0.084μm的纳米级竹叶黄酮分散体;
所述的疗效物二十八烷醇为纯度99.5%、粒径中值D50≦0.07μm的纳米级蔗类二十八烷醇分散体;
所述的疗效物姜黄素为纯度≥99.5%、粒径中值D50≦0.082μm的纳米级姜黄素分散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溶剂为下述泊洛沙姆二元组份混合物中的任一种;
所述的泊洛沙姆复配物为泊洛沙姆403/泊洛沙姆338、泊洛沙姆403/泊洛沙姆288、泊洛沙姆403/泊洛沙姆407、泊洛沙姆403/泊洛沙姆238、泊洛沙姆403/泊洛沙姆188、泊洛沙姆401/泊洛沙姆338、泊洛沙姆401/泊洛沙姆288、泊洛沙姆401/泊洛沙姆407、泊洛沙姆181/泊洛沙姆407、泊洛沙姆331/泊洛沙姆335,两者比例为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促进剂为香蜂草精油、中国肉桂精油、锡兰肉桂精油、蓖麻精油、生姜精油、真正薰衣草精油、醒目薰衣草精油、穗花薰衣草精油、橙花精油、甜橙精油、玫瑰草精油、黑胡椒精油、大马士革玫瑰精油、干叶玫瑰精油、白玫瑰精油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稳定剂为亚微米级固体有机植物纤维、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型阴离子瓜尔胶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所述的亚微米级固体有机植物纤维为粒径中值D50≦0.261μm的甘蔗纤维、粒径中值D50≦0.316μm的竹纤维、粒径中值D50≦0.230μm的荷叶纤维中的任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配遮光辅料为茶多酚、亚微米级淀粉两者的混合物,两者比例为1:2;
所述的亚微米级淀粉为粒径中值D50≦0.320μm的软米淀粉、粳米淀粉、籼米淀粉、玉米淀粉、高直链小麦淀粉、高直链玉米淀粉中的任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功能糖醇为麦芽糖醇、赤藓糖醇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腐剂为乳酸链球菌素。
8.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⑴按照重量份配比称取疗效物二十八烷醇0.01~0.02份、疗效物姜黄素0.2~0.6份、增溶剂1.5~3份、促进剂1~2.5份加入密封分散反应釜,同时加热至40~50℃,以转速为300~500rpm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备用;
⑵按照重量份配比称取疗效物部分水解瓜儿豆胶(PHGG)2.4~4份、疗效物黄酮0.06~0.1份、稳定剂1.5~3份、遮光复配辅料1.5~3份、蒸馏水300份加入密封研磨乳化反应釜,在常温下,以转速为300~500rpm,搅拌至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⑴,同时加热至75℃~80℃,在10000~22000rpm转速下研磨乳化处理5~15min后,降温至45~50℃,加入功能糖醇0.8%~2.3份、防腐剂0.015~0.025份,以转速为300~500rpm,继续搅拌30min,得到初乳;
⑶将⑵得到的初乳放入高压均质机,在60℃、200bar的压力下处理一次,然后在500~1000bar的压力下处理2~4遍,得到液体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⑷将⑶得到的液体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喷雾冷冻干燥,得到固体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其特征在于:PH值为5.8~6.8。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其特征在于: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调节组分的变化,用作减肥、保健、疾病预防、航天员和军队开发军需高能、特殊功能饮料饮品和新一代运动饮料领域。
CN202410150588.2A 2024-02-02 2024-02-02 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Pending CN1179818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50588.2A CN117981830A (zh) 2024-02-02 2024-02-02 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50588.2A CN117981830A (zh) 2024-02-02 2024-02-02 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81830A true CN117981830A (zh) 2024-05-07

Family

ID=90895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50588.2A Pending CN117981830A (zh) 2024-02-02 2024-02-02 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8183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elal et al. Nutraceuticals’ novel formulations: the good, the bad, the unknown and patents involved
Chen et al. Multifaceted role of phyto-derived polyphenols in nanodrug delivery systems
Ting et al. Common delivery systems for enhancing in vivo bioavailability and biological efficacy of nutraceuticals
Yuan et al. Effect of sophorolipid on the curcumin-loaded ternary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self-assembled from zein and chondroitin sulfate
KR20130079645A (ko) 나노에멀젼 조성물 및 이의 제조 및 사용 방법
CN102405046B (zh) 表现出抗炎性质的药物组合物
CN101954070A (zh) 纳米sod与植物药和保健食品或其提取物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EP2417970A2 (en) Coenzyme q10 nanoparticles,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composition containing said nanoparticles
Verma et al. Nanoencapsulated curcumin emulsion utilizing milk cream as a potential vehicle by microfluidization: Bioaccessibility, cytotoxicity and physico-functional properties
Shende et al. Nanonutraceuticals: A way towards modern therapeutics in healthcare
US11241472B2 (en)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made from hydrophobic phytochemicals dispersed in sesame oil to enhance bioactivity
CN115105472A (zh) 一种用于口腔粘膜给药的纳米混悬剂及其制造方法
AU2018251624B2 (en) Cold-water-dispersible chemical delivery system
CN1698620A (zh) 一种可过滤除菌的葫芦素乳剂及制备方法
WO2021067452A1 (en) Cannabinoid product for improving musculoskeletal health
CN102284041A (zh) 一种平胃散整合型新剂型制备技术及其生产方法
Cui et al. Simple and novel icariin-loaded pro-glycymicelles as a functional food: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vitro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in vivo experimental hyperlipidemia prevention evaluations
WO2020217258A1 (en) Bioaccessibile compositions of lipophilic compounds and process thereof
CN117981830A (zh) 一种多组合协同精制的饮料
JPH09278662A (ja) 抗アレルギー剤
CN1565420A (zh) 口服纳米营养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42635B (zh) 萜烯类药物组合物的口服乳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Gupta et al. Review on nanogel/emulgel formulations of traditional medicines
US11241462B2 (en) Synergistic curcuminoids and probiotic compositions
CN101912388B (zh) 逆向蒸发-高压微射流制备中链脂肪酸-维生素c脂质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