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80624A - 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阻尼阀及螺线管 - Google Patents

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阻尼阀及螺线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80624A
CN117980624A CN202280064193.XA CN202280064193A CN117980624A CN 117980624 A CN117980624 A CN 117980624A CN 202280064193 A CN202280064193 A CN 202280064193A CN 117980624 A CN117980624 A CN 1179806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orifice
back pressure
main
pressure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6419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门仓皓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9806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806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如果先导阀动作而使固定有阀芯的动作杆向轴向移动,则动作杆进入/退出阀芯背压室的体积量的工作液经由节流孔在先导室和阀芯背压室(杆室)之间移动(体积补偿)。此时,因工作液穿过节流孔而产生的阻尼作用于阀芯,由此能够抑制先导阀的自激振动(振荡)。

Description

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阻尼阀及螺线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由活塞杆的行程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而调整阻尼力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用于该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的阻尼阀以及调整该阻尼阀的开阀压力的螺线管。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具备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压力控制阀)的缓冲器1(以下称为“以往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上述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具有落座于阀座部26E(座面)的阀芯32、对阀芯32的开阀压力进行调整的螺线管33以及作用使阀芯32向阀座部26E侧施力的方向的内压的背压室47(阀芯背压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110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以往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中,如果先导室的压力达到一定的压力(开阀压力)而先导阀开阀,则工作液从先导室经由阀机构部的外周的流路流向储液器。但是,如果从先导室流出的工作液的流量增加,则先导阀有时会自激振动(流体激励振动)。这种先导阀的自激振动(振荡)因成为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产生的异响的原因而需要抑制。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对由先导阀的自激振动引起的异响的产生进行抑制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用于该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的阻尼阀以及对该阻尼阀的开阀压力进行调整的螺线管。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筒体,在其中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装于该筒体内;流路,通过所述筒体内的所述活塞的滑动,在该流路中产生工作流体的流动;压力控制阀,其设置于该流路,通过螺线管产生的推力而调整阻尼阀的开阀压力;其中,所述阻尼阀具备:主阀,其控制在所述流路中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主背压室,其使闭阀方向的内压作用于该主阀;先导阀,其具有在座面落座的阀芯,调整所述主阀的开阀压力;所述螺线管具备:轴部,其设置于所述阀芯,并且在内部设置有向轴向延伸的连通路;柱塞,在其中插入该轴部,通过向线圈的通电而产生使所述阀芯向所述座面侧施力的推力;阀芯背压室,其作用使所述阀芯向所述座面侧施力的方向的内压;在所述阀芯背压室和所述阀芯之间设置有第一节流孔。
本发明提供一种阻尼阀,其通过螺线管产生的推力而调整开阀压力,其特征在于,具备:主阀,其控制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主背压室,其使闭阀方向的内压作用于该主阀;先导阀,其具有在座面落座的阀芯,调整所述主阀的开阀压力;所述螺线管具备:轴部,其设置于所述阀芯,并且在内部设置有向轴向延伸的连通路;柱塞,在其中插入该轴部,通过向线圈的通电而产生使所述阀芯向所述座面侧施力的推力;阀芯背压室,其作用使所述阀芯向所述座面侧施力的方向的内压;在所述阀芯背压室和所述阀芯之间设置有第一节流孔。
本发明提供一种螺线管,其调整阻尼阀的开阀压力,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阀具备:主阀,其控制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主背压室,其使闭阀方向的内压作用于该主阀;先导阀,其具有在座面落座的阀芯,调整所述主阀的开阀压力;所述螺线管具备:轴部,其设置于所述阀芯,并且在内部设置有向轴向延伸的连通路;柱塞,在其中插入该轴部,通过向线圈的通电而产生使所述阀芯向所述座面侧施力的推力;阀芯背压室,其作用使所述阀芯向所述座面侧施力的方向的内压;在所述阀芯背压室和所述阀芯之间设置有第一节流孔。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阻尼阀及螺线管,能够抑制由先导阀的自激振动引起的异响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阻尼力调整机构的放大图。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阻尼力调整机构31横设于外筒3的侧部的所谓的控制阀横设型的阻尼力调整式液压缓冲器1(以下称为“缓冲器1”)的剖视图。方便起见,将图1中的上下方向称为“上下方向”。
缓冲器1形成为在外筒3的内侧设置有筒体2的多筒结构,在筒体2和外筒3之间形成有储液器4。在筒体2内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装有将筒体2内区划成筒体上室2A和筒体下室2B这两室的活塞5。缓冲器1具备活塞杆6,该活塞杆6的下端部(一端部)与活塞5连结,上端部(另一端部)穿过筒体上室2A从外筒3的开口向外部突出。活塞杆6插通于在筒体2的上端部设置的杆引导件7中。筒体上室2A和外部被在垫圈8安装的油封9密封。需要说明的是,在外筒3的外周侧设置有弹簧座60。
在活塞5中设置有将筒体上室2A和筒体下室2B连通的伸长侧通路11及收缩侧通路12。在伸长侧通路11中设置有盘阀13(减压阀),该盘阀13在筒体上室2A侧的压力达到设定压力时开阀而将筒体上室2A侧的压力向筒体下室2B侧释放。另一方面,在收缩侧通路12中设置有盘阀14(止回阀),该盘阀14允许工作流体从筒体下室2B向筒体上室2A的流通。
在筒体2的下端部设置有对筒体下室2B和储液器4进行区划的底阀10。在底阀10中设置有将筒体下室2B和储液器4连通的伸长侧通路15及收缩侧通路16。在伸长侧通路15中设置有盘阀17(止回阀),该盘阀17允许工作流体从储液器4侧向筒体下室2B侧的流通。另一方面,在收缩侧通路16中设置有盘阀18(减压阀),该盘阀18在筒体下室2B侧的压力达到设定压力时开阀而将筒体下室2B侧的压力向储液器4侧释放。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工作流体,在筒体2内封入有油液,在储液器4内封入有油液及气体。
在筒体2的外周经由上下一对密封部件19、19安装有分离管20。在筒体2和分离管20之间形成有环状油路21。在筒体2的上部侧壁设置有将环状油路21和筒体上室2A连通的通路22。在分离管20的下部侧壁设置有向图2中的右侧(筒体径向外侧)突出的圆筒形的连接口23。在外筒3的侧壁设置有与连接口23同轴的安装孔24。另外,在外筒3的侧壁设置有将安装孔24包围的圆筒形的壳体25。
如图2所示,在壳体25中收容有阻尼力调整机构31(压力控制阀)。阻尼力调整机构31具备阀零件一体化而成的阀机构部33(阻尼阀)和对先导阀61(阀芯81)的开阀压力进行调整的螺线管101。阀机构部33具有背压型的主阀41、控制主阀41的开阀压力的先导阀61以及在先导阀61的下游设置的故障安全阀91。
在外筒3的安装孔24插通接头部件28。接头部件28具有图2中的左侧(筒体径向内侧)的端部插入连接口23的圆筒形的筒部29以及在筒部29的图2中的右侧(筒体径向外侧)的开口周缘设置且在壳体25内收容的凸缘部30。筒部29及凸缘部30被密封材料包覆。凸缘部30中,图2中的左侧的端面与壳体25的内凸缘部26的图2中的右侧的端面抵接,图2中的右侧的端面与主体42的图2中的左侧的环状的端面抵接。需要说明的是,阀机构部33的外周的流路35和储液器4通过在壳体25的内凸缘部26设置的多条通路27(槽)连通。
阀机构部33具备环状的主体42、环状的先导体62以及使主体42和先导体62结合的先导销63。在主体42的图2中的右侧(筒体径向外侧)的端面的外周缘部形成有环状的座部43。主盘44的外周缘部能够离座、落座地抵接于座部43。主盘44的内周部被夹持于主体42的内周部和先导销63的大径部64之间。
在主盘44的图2中的右侧(筒体径向外侧)的端面的外周部设置有环状的衬垫46。在主体42的图2中的右侧的端面设置有环状凹部47。通过主盘44落座于座部43,在主体42和主盘44之间形成环状通路48。环状通路48经由在主盘44形成的节流孔(省略附图标记)与主体42的外周的流路35连通。在主体42的图2中的左侧(筒体径向内侧)的端面的中央形成有凹部49。凹部49和图2中的右侧的端面的环状凹部47(环状通路48)通过在主体42形成的多条(在图2中仅显示“两条”)通路50连通。
先导销63形成为图2中的右侧(筒体径向外侧)的端面开口的有底圆筒形。在先导销63的图2中的左侧(筒体径向内侧)的底部形成有导入节流孔65(第二节流孔)。先导销63的图2中的左侧的端部被压入主体42的轴孔51。先导销63的图2中的右侧的端部被压入在先导体62的图2中的左侧的端面形成的凹部66。在先导销63的图2中的右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向轴线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多条(在图2中仅显示“一条”)通路67(槽)。
先导体62形成为图2中的右侧(筒体径向外侧)开口的大致有底圆筒形。在先导体62的图2中的左侧(筒体径向内侧)的端面设置有被先导体62的内周部和先导销63的大径部64夹持的挠性盘69。在先导体62的图2中的左侧的端部的外周部形成有与先导体62同轴的圆筒部70。主阀41的衬垫46能够滑动地抵接于圆筒部70的内周面。由此,在主盘44的背面形成主背压室45。主背压室45的内压沿闭阀方向(向座部43按压的方向)作用于主盘44。
在先导体62的底部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向轴向延伸的多条(在图2中仅显示“两条”)通路72。通过挠性盘69落座于在先导体62的图2中的左侧(筒体径向内侧)的端面设置的环状的座部73上,在座部73的内侧(内周)形成环状通路(省略附图标记)。在该环状通路中开设有通路72的图2中的左侧的端。通过挠性盘69承受主背压室45的内压而挠曲,对主背压室45赋予体积弹性。
挠性盘69由多张盘层叠而构成。在挠性盘69的内周部设置有切口75。切口75经由盘连通路78(第三节流孔)将通路67和主背压室45连通。由此,环状油路21的油液经由接头部件28的流路36(轴孔)被导入阻尼力调整机构31,并且经由导入节流孔65(第二节流孔)、先导室71被导入主背压室45。在此,先导室71是由先导销63的内部通路(轴孔)、先导体62的底部以及阀芯81划定的空间,包含通路67和在挠性盘69的内周部形成的切口75(通路)。
在先导体62的图2中的右侧(筒体径向外侧)的端面开设有凹部77。在凹部77的底部中央设置有供阀芯81能够离座、落座地抵接的环状的座面80(阀座)。座面80设置于供工作流体穿过的先导体62的底部中央的开口周缘。阀芯81形成为大致圆筒形,图2中的左侧(筒体径向内侧)的端部形成为锥状。在阀芯81的图2中的右侧(筒体径向外侧)的端部设置有外凸缘形的弹簧承受部82。阀芯81通过先导弹簧68向开阀方向(远离座面80的方向,图2中的右方向)施力。
在先导体62的图2中的右侧(筒体径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圆筒部74。在圆筒部74从图2中的左侧依次层叠有先导弹簧68、间隔件93、故障安全盘94、护圈95、间隔件96以及垫圈97。层叠的零件通过在圆筒部74的外周嵌装的盖98固定。在盖98上形成有将凹部77(阀室)和阀机构部33的外周的流路35连通的通路99(切口)。
作为阻尼力调整机构31的阻尼力可变致动器发挥作用的螺线管101由线圈102、柱塞103(可动铁芯)、铁芯104(固定铁芯)、覆盖模117、动作杆106(轴部)、一对套筒107、108、背压室形成部件87、阀芯背压室88、盖部件131等构成。螺线管101例如为比例螺线管。
螺线管壳体110形成为与动作杆106的轴线(螺线管101的轴线,以下称为“轴线”)同轴的圆筒形。螺线管壳体110由磁性体(磁性材料)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轭部件,在通电时形成磁路。在螺线管壳体110的图2中的左侧(筒体径向内侧)的端部的外周嵌合有壳体25。螺线管壳体110和壳体25之间被密封环111液密地密封。螺线管110和壳体25通过使用紧固夹具(省略图示)形成的多个(在图2中仅显示“两个”)紧固部114结合。
在螺线管壳体110的圆筒部112装入有覆盖模117。圆筒部112的开口部和覆盖模117之间被密封环113液密地密封。在螺线管壳体110的内凸缘部115嵌合有盖部件131的大径部132。内凸缘部115和盖部件131之间被密封环116液密地密封。
覆盖线圈102的绕线架105设置于盖部件131的外周侧。绕线架105由热固化性树脂等树脂部件形成,通过模制成形而包覆线圈102的内周侧。在绕线架105的图2中的右侧(筒体径向外侧)的开口端部嵌合盖部件131的小径部134。在绕线架105的内周侧埋设嵌件铁芯118。在此,绕线架105的内径和嵌件铁芯118的内径大致相同,并且被设定为比盖部件131的中径部133的外径略大。
柱塞103与动作杆106(轴部)一体地固定,并且设置为能够在盖部件131的内周侧向轴向移动。柱塞103为所谓的电枢,例如由铁类的磁性体形成为有底圆筒形。柱塞103在通过线圈102的通电而产生磁力时,被铁芯104吸引而产生推力。柱塞103的外径以能够在盖部件131内向轴向移动的方式形成得比盖部件131的中径部133的内径略小。
铁芯104为所谓的锚,配置于盖部件131的内周侧。铁芯104具有在内侧插通动作杆106的凸台部119和在该凸台部119的图2中的左侧(筒体径向内侧)的端部形成的凸缘部120。铁芯104通过线圈102的通电而产生磁力,由此将柱塞103向图2中的左方向(阀芯81的闭阀方向)吸引。
在凸台部119的图2中的右侧(筒体径向外侧)的端面设置有供被铁芯104吸引的柱塞103进入的凹部121。并且,在铁芯104的内周侧设置有套筒嵌合部122。在套筒嵌合部122嵌装有对动作杆106进行支承的套筒108。需要说明的是,在铁芯104的图2中的右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柱塞103侧直径减小的锥面状的圆锥部123。圆锥部123以使铁芯104和柱塞103之间的磁特性为线性(直线)的方式发挥作用。
动作杆106配置于柱塞103、铁芯104及背压室形成部件87的内周侧。动作杆106的图2中的右侧(与安装有阀芯81的一侧为相反侧且阀芯背压室88侧)的端部通过在背压室形成部件87压入的套筒107支承为能够向轴向移动。在动作杆106中形成有沿轴向贯通动作杆106且将阀芯81和背压室形成部件87连通的连通路124。由此,经由通过连通路124划定的杆室125将先导室71和阀芯背压室88连通。
动作杆106的图2中的左侧(筒体径向内侧)的端部从铁芯104突出,在该突出端固定阀机构部33的阀芯81。由此,阀芯81与柱塞103、动作杆106一体地移动(位移)。换言之,阀芯81的开度和开阀压力与通过向线圈102的通电而进行调整的柱塞103的推力对应。即,阀机构部33(阻尼阀)中的先导阀61的开闭通过柱塞103向轴向的移动而进行。
背压室形成部件87由非磁性体(非磁性材料)构成,与轴线垂直的平面的截面形成同心圆。背压室形成部件87在经由动作杆106的连通路124(杆室125)流入的工作流体被填充到阀芯背压室88的状态下,相对降低作用于阀芯81的压力。阀芯背压室88由背压室形成部件87、动作杆106及套筒107划定。阀芯背压室88的受压面积被设定得比阀芯81在与座面80之间承受油压力时的受压面积小。
在阀芯81的底部83的中央设置将先导室71和杆室125连通的节流孔84(第一节流孔)。由此,经由节流孔84及杆室125在先导室71和阀芯背压室88之间进行压力传播。节流孔84的面积(开口面积)被设定得与盘连通路78(第三节流孔)的面积相同或比其小(第一节流孔84的面积)≤(第三节流孔78的面积)。
在此,即使在将节流孔84(第一节流孔)的面积设定得与盘连通路78(第三节流孔)的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因为阀芯背压室88的容积为主背压室45的容积的1/10左右,所以从先导室71经由节流孔84、杆室125向阀芯背压室88传播的压力的速度(以下称为“杆传播速度”)不会比从先导室71经由盘连通路78向主背压室45传播的压力的速度(以下称为“主传播速度”)慢。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不向线圈102通电时,阀芯81通过先导弹簧68向图2中的右方向(开阀方向)施力,阀芯81的弹簧承受部82抵接(落座)于故障安全盘94。另一方面,在向线圈102通电时,在柱塞103产生向图2中的左方向(阀芯81的闭阀方向)的推力。由此,动作杆106(轴部)克服先导弹簧68的作用力而向图2中的左方向移动。
在向线圈102的通电的电流值小的软模式下,先导阀61通过先导弹簧68的作用力和柱塞103的推力平衡,以一定的开阀量(软特性时开阀量)开阀。此时,通过以动作杆106的端面109承受阀芯背压室88的压力即经由节流孔84及杆室125传播的先导室71的压力,产生辅助柱塞103的推力的辅助推力。通过该辅助推力,即使柱塞103产生的推力小,也能够增大先导阀61的开阀压力,即能够减小向线圈102通电的电流值,能够使阻尼力调整机构31低功耗化。
在伸长行程时,活塞5的盘阀14因筒体上室2A内的压力上升而闭阀,在盘阀13开阀前,筒体上室2A侧的工作液被加压。经加压的工作液经由通路22、环状流路21、连接口23及接头部件28被导入阻尼力调整机构(压力调整阀)31。此时,活塞5移动的量的工作液通过使底阀10的盘阀17开阀而从储液器4流向筒体下室2B。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筒体上室2A的压力达到活塞5的盘阀13的开阀压力而使盘阀13开阀,则将筒体上室2A的压力向筒体下室2B释放。由此,避免筒体上室2A的过度的压力上升。
在收缩行程时,活塞5的盘阀14因筒体下室2B内的压力上升而开阀,底阀10的伸长侧通路15的盘阀17闭阀。在盘阀18开阀前,活塞下室2B的工作液流入筒体上室2A,活塞杆6侵入筒体2内的体积量的工作液从筒体上室2A经由通路22、环状流路21、连接口23及流路36被导入阻尼力调整机构31。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筒体下室2B的压力达到底阀10的盘阀18的开阀压力而使盘阀18开阀,则将筒体下室2B的压力向储液器4释放。由此,避免筒体下室2B的过度的压力上升。
被导入阻尼力调整机构31的工作液经由导入节流孔65、先导室71、凹部77及通路72使挠性盘69开阀,并被导入主背压室45。在主阀41开阀前(活塞速度为低速范围时)流入凹部77的工作液穿过先导弹簧68、故障安全盘94、垫圈97、在盖98形成的通路99、阀机构部33的外周的流路35以及在壳体25的内凸缘部26形成的多条通路27向储液器4流通。
如果经由环状油路21、流路36及通路50被导入环状通路48的工作液的压力因活塞速度的上升而达到一定的压力(开阀压力)而使主阀41开阀,则被导入环状通路48的工作液经由阀机构部33的外周的流路35及在壳体25的内凸缘部26形成的多条通路27向储液器4流通。
这样,阻尼力调整机构31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及收缩行程这两个行程中,在主阀41开阀前(活塞速度为低速范围时),产生由工作液穿过导入节流孔65及先导阀61而产生的阻尼力。并且,在主阀41开阀后(活塞速度为中速范围时),产生与主阀41的开度相应的阻尼力。此时,通过控制对螺线管101的线圈102的通电而调整先导阀61的开阀压力,从而能够直接控制阻尼力调整机构31产生的阻尼力。
并且,在线圈102的断线或车载控制器的故障等故障发生时丧失柱塞103的推力的情况下,通过先导弹簧68(兼做故障安全弹簧)的作用力使阀芯81向图2中的右方向(阀芯81的开阀方向)移动,使先导阀61开阀。并且,通过使阀芯81的弹簧承受部82与故障安全盘94抵接,切断阀机构部33的内侧的流路(省略附图标记)和阀机构部33的外侧的流路35的连通。
由此,通过调整故障安全阀91的开阀压力,并控制从环状油路21经由接头部件28的流路36、先导销63的导入节流孔65、先导室71、先导体62的凹部77、垫圈97的轴孔、在盖98形成的通路99(切口)、阀机构部33的外周的流路35以及在壳体25的内凸缘部26形成的多条通路27向储液器4流通的工作液的流动,即使在故障发生时也能够产生一定的阻尼力。同时,可以调整主背压室45的内压甚至主阀41的开阀压力,即使在故障发生时也能够得到一定的阻尼力。
在此,在以往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中,如果先导室的压力达到一定的压力(开阀压力)而先导阀开阀,则工作液从先导室经由阀机构部的外周的流路流向储液器,但如果从先导室流出的工作液的流量增加,则先导阀有时会自激振动(流体激励振动)。这种先导阀的自激振动(振荡)成为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产生异响的原因。
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阀芯81的底部83设置节流孔84(第一节流孔),经由该节流孔84在先导室71和阀芯背压室88(杆室125)之间授受工作液。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如果由先导阀61动作而与阀芯81一体的动作杆106(轴部)向轴向移动,则动作杆106进入/退出阀芯背压室88的体积量的工作液经由节流孔84在先导室71和阀芯背压室88(杆室125)之间移动(体积补偿)。此时,通过因工作液穿过节流孔84而产生的阻尼作用于阀芯81,抑制先导阀61的自激振动(振荡)。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因为阀芯背压室88经由节流孔84(第一节流孔)及杆室125与先导室71连通,所以杆室125相对于先导阀61的下游压力(先导体62的凹部77的压力)成为高压。
其结果是,在先导阀61的下游侧的流路中产生的气泡不会从节流孔84进入杆室125内,在与杆室125连通的阀芯背压室88发生空气积存的情况被抑制。由此,能够抑制因该空气积存引起的工作液的体积弹性模量的降低,能够抑制体积补偿中的工作液的不足或响应性的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3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共同部分使用相同的名称及附图标记,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阀芯81的底部83的中央设置节流孔84(第一节流孔),经由该节流孔84在先导室71和杆室125之间进行工作液的授受。
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阀芯81的底部83和动作杆106(轴部)之间夹装有垫圈85,在垫圈85的中央设置有节流孔84(第一节流孔)。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等的作用效果。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因为无需在阀芯81加工节流孔84(第一节流孔),所以能够使阀芯81的加工容易。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即使节流孔84(第一节流孔)的面积为不同的规格,也可以用同一型号的阀芯81应对,零件管理容易,并且能够消减制造成本。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4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共同部分使用相同的名称及附图标记,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阀芯81的底部83的中央设置有节流孔84(第一节流孔),经由该节流孔84在先导室71和杆室125之间进行工作液的授受。
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动作杆106的阀芯背压室88侧(与安装有阀芯8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节流孔84(第一节流孔),经由该节流孔84在杆室125和阀芯背压室88之间进行工作液的授受。
如图4所示,在阀芯81的底部83形成有与以往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的阀芯相同的连通路86即与连通路124大致相同直径的连通路86。由此,杆室125的内压与先导室71的内压同等。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果先导阀61动作而固定有阀芯81的动作杆106向轴向移动,则动作杆106进入/退出阀芯背压室88的体积量的工作液经由节流孔84在杆室125(先导室71)和阀芯背压室88之间移动(体积补偿)。此时,通过因工作液穿过节流孔84而产生的阻尼作用于阀芯81,抑制先导阀61的自激振动(振荡)。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而进行了详细说明,并不限于一定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并且,可以将某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并且也可以在某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加入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并且,对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可以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替换。
本申请基于申请日为2021年11月10日、申请号为特愿第2021-183426号的日本申请要求优先权。通过参照包含申请日为2021年11月10日、申请号为特愿第2021-183426号的日本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附图以及摘要在内的所有公开内容作为本申请。
附图标记说明
1: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2:筒体;5:活塞;31:阻尼力调整机构(压力控制阀);41:主阀;45:主背压室;80:座面;81:阀芯;84:节流孔(第一节流孔)88:阀芯背压室;101:螺线管;106:动作杆(轴部)。

Claims (7)

1.一种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具备:
筒体,在其中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装于所述筒体内;
流路,通过所述筒体内的所述活塞的滑动,在所述流路中产生工作流体的流动;
压力控制阀,其设置于所述流路,通过螺线管产生的推力来调整阻尼阀的开阀压力;
所述阻尼阀具备:
主阀,其控制在所述流路中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流动来产生阻尼力;
主背压室,其使闭阀方向的内压作用于所述主阀;
先导阀,其具有在座面落座的阀芯,调整所述主阀的开阀压力;
所述螺线管具备:
轴部,其设置于所述阀芯,并且在内部设置有向轴向延伸的连通路;
柱塞,在其中插入所述轴部,通过向线圈的通电而产生使所述阀芯向所述座面侧施力的推力;
阀芯背压室,其作用使所述阀芯向所述座面侧施力的方向的内压;
在所述阀芯背压室和所述阀芯之间设置有第一节流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具备:
第二节流孔,其从所述主阀的上游侧向所述主背压室侧导入流体;
第三节流孔,其设置于所述第二节流孔的下游侧,将流体的流动的一部分导入所述主背压室;
所述第一节流孔的面积≤所述第三节流孔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流孔形成于所述阀芯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流孔形成于在所述阀芯的底部和所述轴部之间夹装的垫圈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流孔形成于所述轴部的所述阀芯背压室侧的端部。
6.一种阻尼阀,其通过螺线管产生的推力来调整开阀压力,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阀具备:
主阀,其控制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
主背压室,其使闭阀方向的内压作用于所述主阀;
先导阀,其具有在座面落座的阀芯,调整所述主阀的开阀压力;
所述螺线管具备:
轴部,其设置于所述阀芯,并且在内部设置有向轴向延伸的连通路;
柱塞,在其中插入所述轴部,通过向线圈的通电而产生使所述阀芯向所述座面侧施力的推力;
阀芯背压室,其作用使所述阀芯向所述座面侧施力的方向的内压;
在所述阀芯背压室和所述阀芯之间设置有第一节流孔。
7.一种螺线管,其调整阻尼阀的开阀压力,所述螺线管的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阀具备:主阀,其控制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主背压室,其使闭阀方向的内压作用于所述主阀;先导阀,其具有在座面落座的阀芯,调整所述主阀的开阀压力;
所述螺线管具备:
轴部,其设置于所述阀芯,并且在内部设置有向轴向延伸的连通路;
柱塞,在其中插入该轴部,通过向线圈的通电而产生将所述阀芯向所述座面侧施力的推力;
阀芯背压室,其作用使所述阀芯向所述座面侧施力的方向的内压;
在所述阀芯背压室和所述阀芯之间设置有第一节流孔。
CN202280064193.XA 2021-11-10 2022-09-09 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阻尼阀及螺线管 Pending CN1179806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83426 2021-11-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80624A true CN117980624A (zh) 2024-05-03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00462B2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KR101730286B1 (ko) 감쇠 밸브
US11721464B2 (en) Solenoid, solenoid valve, and damper
KR101754010B1 (ko) 솔레노이드 밸브
KR101756569B1 (ko) 솔레노이드 밸브
US9810280B2 (en) Damping valve
CN110475985B (zh) 缓冲器
CN111051730B (zh) 缓冲器
KR102589604B1 (ko) 완충기 및 완충기의 조립 방법
US10465765B2 (en) Damping force adjustment mechanism
JP6652895B2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US11846366B2 (en) Solenoid, electromagnetic valve, and buffer
US6729446B2 (en) Solenoid-operated driving apparatus and damping force control type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using the same
WO2021117800A1 (ja) ソレノイド、減衰力調整機構および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KR102587418B1 (ko) 감쇠력 조정식 완충기
JP2011007322A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JP2008138757A (ja)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JP4797969B2 (ja) 電磁弁
US20010002639A1 (en) Solenoid apparatus for use in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JP3864352B2 (ja)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CN117980624A (zh) 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阻尼阀及螺线管
WO2023084896A1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減衰バルブ、及びソレノイド
WO2021049396A1 (ja) ソレノイド、電磁弁、及び緩衝器
JP2023064403A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及びソレノイド
WO2022070641A1 (ja) ソレノイド、電磁弁、および緩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