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54702A - 蓄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蓄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54702A
CN117954702A CN202311395366.9A CN202311395366A CN117954702A CN 117954702 A CN117954702 A CN 117954702A CN 202311395366 A CN202311395366 A CN 202311395366A CN 117954702 A CN117954702 A CN 1179547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body
extension
electrode
sealing plate
power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9536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乌野魁人
高林洋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7954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547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4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plate-like electrode stacks, e.g. electrode pole straps or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8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thermal insulation or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09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with liquid, e.g. electrolytes
    • H01M50/627Filling por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 Filling, Topping-Up Batte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以简单的结构抑制电极体在外装体的内部沿着上下方向活动。蓄电设备(100)具备电极体(20)、外装体(12)、封口板(14)、集电体(50)以及绝缘部件(91)。电极体(20)具有极耳(22t)。外装体(12)是具有底面(12a)、和与底面(12a)对置的开口(12h)并容纳电极体(20)的部件。封口板(14)堵塞开口(12h)。集电体(50)安装于封口板(14),并经由极耳(22t)与电极体(20)电连接。绝缘部件(91)配置于封口板(14)与集电体(50)之间。另外,绝缘部件(91)具备朝向电极体(20)延伸并将电极体(20)压靠到底面(12a)的延伸部(80)。

Description

蓄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蓄电设备。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具备电极体、容纳电极体的外装体、堵塞外装体的盖、以及电极端子的蓄电装置。在该蓄电装置的盖中,在外装体内设置有用于注液电解液的注液孔。另外,在盖设置有以包围该盖的电极体侧的面中的注液孔的开口的方式从盖朝向电极体延伸的筒体。而且,该筒体具备与该筒体连结并介于注液孔与电极体之间的遮挡部。在该文献中记载有:通过具备遮挡部,从而能够使注入到外装体内的电解液与电极体碰撞时的电解液的流速降低。而且记载有:由此,能够抑制电极体的材料的损伤、剥离以及滑落的产生。
另外,在该文献中,在盖设置有将电极体与电极端子电连接的集电体。在集电体设置有贯通孔,并向该贯通孔插入筒体。另外,在电极体与集电端子的连接中,将从电极体延伸的极耳安装于集电体。此时,极耳的前端与插入至贯通孔的筒体的侧面对置。另外,该文献的蓄电装置具有两个电极体,在从一个电极体延伸的极耳、与从另一个电极体延伸的极耳之间夹入筒体。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19-129129号公报
另外,在具有将电极极耳配置于盖侧的结构的蓄电设备中,有时在封口板与电极体的上端面之间形成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向蓄电设备施加振动、冲击,则电极体容易在外装体的内部沿着上下方向活动。本发明人考虑试图以简单的结构抑制电极体在外装体的内部沿着上下方向活动。
发明内容
这里公开的蓄电设备具备:电极体,具有电极极耳;外装体,具有底面和与该底面对置的开口,并容纳上述电极体;封口板,堵塞上述开口;集电体,安装于上述封口板,并经由上述电极极耳与上述电极体电连接;以及绝缘部件,配置于上述封口板与上述集电体之间。上述绝缘部件具备延伸部,该延伸部朝向上述电极体延伸,并将该电极体压靠到上述底面。
根据该结构,通过绝缘部件具备上述那样的延伸部,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电极体在外装体的内部沿着上下方向活动。
在这里公开的蓄电设备的优选的一个方式中,上述延伸部从上述绝缘部件朝向上述电极体倾斜。上述延伸部的前端与包含上述电极体的上端面的长边方向的中央线与该上端面的短边方向的中央线的交点在内的中央区域相接触。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上述的效果提高。
在这里公开的蓄电设备的优选的另一个方式中,上述延伸部是大致矩形板状。另外,上述延伸部在前端具备直线部分,并在该直线部分的两端具备两个弯曲部分。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上述的效果提高。另外,能够实现抑制由延伸部损伤电极体的效果。
在这里公开的蓄电设备的优选的另一个方式中,上述延伸部的前端在与上述电极体的接触部位具有圆弧形状。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的电极体损伤抑制效果。
在这里公开的蓄电设备的优选的另一个方式中,在上述延伸部,与上述电极体的接触部位由比除了该接触部位之外的其他的部位柔软的树脂材料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的电极体损伤抑制效果。
在这里公开的蓄电设备的优选的另一个方式中,上述延伸部在除了前端之外的区域中的上述电极体侧的表面具有朝向上述电极体突出的凸起。根据该结构,除了这里公开的技术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提高延伸部的刚性。
也可以构成为:蓄电设备具备电解液、和设置于上述封口板并将上述电解液注液于上述外装体内的注液孔。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延伸部夹设于上述注液孔与上述电极体之间。根据该结构,除了这里公开的技术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抑制由所注液的电解液损伤电极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蓄电设备100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第1绝缘部件91的立体图。
图4是电极体20的俯视图。
图5是第1绝缘部件291的侧视图。
图6是第1绝缘部件391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蓄电设备;12…外装体;14…封口板;20…电极体;29…电极体保持件;30…正极端子;40…负极端子;50…正极集电体;60…负极集电体;70…隔离件;80、280、380…延伸部;90…垫圈;91、291、391…第1绝缘部件(正极侧);92…第1绝缘部件(负极侧);93…第2绝缘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这里公开的蓄电设备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说明的实施方式当然并不旨在特别地限定这里公开的技术。只要没有特别地提及,这里公开的技术就不限于这里说明的实施方式。示意性地描绘了各附图,并不一定反映实物。另外,对起到相同的作用的部件·部位适当地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只要没有特别地提及,表示数值范围的“A~B”的表述是指“A以上B以下”,并且也包含“超过A、并且低于B”的意思。
在本说明书中,“蓄电设备”是指通过电荷载体经由电解质在一对电极(正极与负极)之间移动而发生充放电的设备。该蓄电设备包含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等二次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双电层电容器等电容器。以下,作为上述的蓄电设备的一例,对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对象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蓄电设备100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在图1中,示出了沿着蓄电设备100的外装体12的宽幅面12b使内部露出的状态。在图2中,示出了沿着蓄电设备100的外装体12的窄幅面12c使内部露出的状态。此外,附图中的附图标记L、R、U、D、F、Rr表示左、右、上、下、前、后。另外,附图中的附图标记X表示蓄电设备100的短边方向,附图标记Y表示蓄电设备100的长边方向,附图标记Z表示蓄电设备100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为了便于说明的方向,丝毫不限定蓄电设备100的设置形态。
如图1和图2所示,蓄电设备100具备外装体12、封口板14、电极体20、正极端子30、负极端子40、正极集电体50、负极集电体60以及绝缘性的部件。这里,蓄电设备100是锂离子二次电池。虽然省略图示,但是这里,蓄电设备100还具备电解液。
外装体12例如是容纳电极体20的壳体。如图1和图2所示,外装体12具有开口12h、底面12a、一对宽幅面12b、以及一对窄幅面12c。在该实施方式中,底面12a是大致矩形状,并与开口12h对置。另外,一对宽幅面12b从底面12a的一对对置的长边延伸。另外,一对窄幅面12c从底面12a的一对对置的短边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宽幅面12b的面积大于窄幅面12c的面积。另外,开口12h是大致矩形状,安装封口板14。而且,通过将封口板14与开口12h的周边接合,从而将外装体12与封口板14一体化,并气密地密封。
封口板14例如是将开口12h封口的平板状的部件。封口板14例如是与开口12h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即可。在该实施方式中,封口板14是大致矩形状。如图1和图2所示,封口板14具有对置的一对长边部14a、和对置的一对短边部14b。在图1中,一对短边部14b分别配置于左端部和右端部。如图1所示,例如,在封口板14设置有注液孔15和排出阀17。注液孔15用于在将封口板14组装于外装体12后向外装体12内注液电解液。注液孔15被密封部件16密封。排出阀17是构成为在该密封后的外装体12内的压力变为了规定值以上时断裂来将内部的气体向外部排出的薄壁部。
电极体20例如是蓄电设备100的发电元件。如图2所示,蓄电设备100具备相邻配置的两个电极体20。如图1和图2所示,该邻接的两个电极体20在被电极体保持件29覆盖的状态下容纳于外装体12。如图1所示,电极体20具备矩形片状的正极板22、矩形片状的负极板24、以及作为隔离件的隔离件70。正极板22和负极板24具备隔着隔离件70层叠的层叠构造。这里,电极体20例示了使隔离件70介于形成为预先决定好的形状的正极板22和负极板24之间来进行重叠的所谓的层叠型电极体。
如图1所示,正极板22具备大致矩形状的正极集电箔22c、和形成于正极集电箔22c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2a。正极活性物质层22a分别形成于正极集电箔22c的两侧面。在该实施方式中,正极活性物质层22a的形成区域是矩形状。正极板22具有从正极活性物质层22a的形成区域的一个边突出的正极极耳22t。正极极耳22t是正极集电箔22c的一部分,是未在表面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22a的未形成部。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正极活性物质层22a与正极极耳22t的边界形成有正极保护层22p。这里,正极保护层22p形成于正极极耳22t的突出方向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2a的端部,并与正极极耳22t邻接。此外,正极保护层22p的形成并不是必需的。
正极集电箔22c例如能够使用铝箔。正极活性物质层22a是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层。例如,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正极活性物质是如锂过渡金属复合材料那样能够在充电时放出锂离子并在放电时吸收锂离子的材料。一般来说,除了锂过渡金属复合材料以外,也提出有各种正极活性物质,并不特别地限定。正极保护层22p例如是包含氧化铝等无机填料的层。
如图1所示,负极板24具备大致矩形状的负极集电箔24c、和形成于负极集电箔24c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4a。负极活性物质层24a分别形成于负极集电箔24c的两侧面。在该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物质层24a的形成区域是矩形状。负极板24具有从该负极活性物质层24a的形成区域的一个边突出的负极极耳24t。负极极耳24t是负极集电箔24c的一部分,是未在表面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24a的未形成部。
负极集电箔24c例如能够使用铜箔。负极活性物质层24a是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层。例如,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负极活性物质是如天然石墨那样能够在充电时吸留锂离子并在放电时放出在充电时吸留的锂离子的材料。一般来说,除了天然石墨以外,也提出有各种负极活性物质,并不特别地限定。
在该实施方式中,隔离件70是大致矩形状,形成得比负极活性物质层24a大一圈,以使得能够覆盖负极活性物质层24a。隔离件70例如能够使用具有所需要的耐热性并能够供电解质通过的多孔质的树脂片。对于隔离件70,也提出有各种结构,并不特别地限定。
如图1所示,底面12a的长边方向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4a的宽度P2大于同方向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2a的宽度P1。底面12a的长边方向上的隔离件70的宽度P3大于负极活性物质层24a的宽度P2。正极极耳22t和负极极耳24t具备所需要的长度,以使得从隔离件70突出。如图1所示,正极板22、负极板24以及隔离件70以如下方式重叠:在使隔离件70介于之间的状态下由负极活性物质层24a覆盖正极活性物质层22a,并且正极极耳22t和负极极耳24t分别从隔离件70突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正极板22和负极板24隔着隔离件70重叠而形成的矩形的区域中,在正极板22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22a,并在负极板24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24a。另外,在上述矩形的区域的一个端部(这里,为电极体20的上端面20e),多个正极极耳22t在重合的状态下突出。另外,在上述的一个端部,多个负极极耳24t在重合的状态下突出。
如图1和图2所示,电极体20的除了正极极耳22t和负极极耳24t之外的主体部是具有一对宽幅矩形面20a的扁平的立方体形状。在该实施方式中,各电极板和隔离件70的层叠方向(在图2中,为方向X)的端面构成了宽幅矩形面20a。上述主体部中的、除了一对宽幅矩形面20a之外的4个侧面是正极板22、负极板24以及隔离件70的层叠面。
正极端子30例如是与电极体20的正极板22电连接的部件。如图1所示,正极端子30贯通插入于端子引出孔18,并在封口板14的外表面露出。这里,正极端子30具有第1导电部件31和第2导电部件32。第1导电部件31具有轴部31a和基座部31b。轴部31a例如是圆筒状,贯通插入于端子引出孔18和第2导电部件32的贯通孔,并且贯通插入于正极集电体50的贯通孔50h。基座部31b例如是平板状,沿着封口板14的外表面配置。在图1所示的形态中,第2导电部件32例如是平板状,沿着封口板14的外表面配置。第1导电部件31与第2导电部件32在封口板14的外表面侧相互连接。第1导电部件31例如能够由铝或者铝合金构成。第2导电部件32例如能够由铝、铝合金、铜、铜合金等构成。
负极端子40例如是与电极体20的负极板24电连接的部件。如图1所示,负极端子40贯通插入于端子引出孔19,并在封口板14的外表面露出。这里,负极端子40具有第1导电部件41和第2导电部件42。第1导电部件41例如能够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另外,负极端子40能够具有与正极端子30相同的结构。因此,这里,省略对于负极端子40的结构的说明。
正极集电体50例如是经由多片重叠而成的正极极耳22t与电极体20电连接的部件。正极集电体50例如是矩形平板状的导电部件。在图1所示的形态中,正极集电体50沿着封口板14的内表面延伸。在图1所示的形态中,正极集电体50以不与注液孔15重叠的方式安装于封口板14。正极集电体50具有贯通孔50h。在贯通孔50h贯通插入有正极端子30。另外,在正极集电体50接合有多片重叠而成的正极极耳22t。正极集电体50例如能够由铝或者铝合金构成。
负极集电体60例如是经由多片重叠而成的负极极耳24t与电极体20电连接的部件。负极集电体60例如是矩形平板状的导电部件。在图1所示的形态中,负极集电体60沿着封口板14的内表面延伸。在图1所示的形态中,负极集电体60以不与注液孔15重叠的方式安装于封口板14。负极集电体60具有贯通孔60h。在贯通孔60h贯通插入有负极端子40。另外,在负极集电体60接合有多片重叠而成的负极极耳24t。负极集电体60例如能够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
在蓄电设备100中,使用了各种绝缘性的部件。蓄电设备100例如具备电极体保持件29、垫圈90、第1绝缘部件91、92以及第2绝缘部件93(参照图1和图2)。电极体保持件29例如是防止电极体20与外装体12的导通的部件。这里,电极体20在被电极体保持件29覆盖的状态下配置于外装体12的内部。电极体保持件29例如由绝缘性的树脂片构成。
垫圈90和第2绝缘部件93例如是防止正极端子30与封口板14的导通、和负极端子40与封口板14的导通的部件。这里,垫圈90配置于正极侧的第1导电部件31与封口板14的外表面之间、和负极侧的第1导电部件41与封口板14的外表面之间。另外,垫圈90安装于端子引出孔18的内周和端子引出孔19的内周。这里,第2绝缘部件93配置于正极侧的第2导电部件32与封口板14的外表面之间、和负极侧的第2导电部件42与封口板14的外表面之间。
图3是第1绝缘部件91的立体图。在图3中示出了从图1中的封口板14侧的第1面91a观察的第1绝缘部件91的立体图。第1绝缘部件91例如是防止正极集电体50与封口板14的导通的部件。这里,第1绝缘部件91配置于正极集电体50与封口板14的内表面之间。如图1和图3所示,第1绝缘部件91具有主体部911和延伸部80。主体部911例如是配置于封口板14与正极集电体50之间的部位。如图3所示,主体部911具有平坦部912和壁部913。平坦部912例如是矩形平板状,是配置正极集电体50的部位。在图1所示的形态中,平坦部912使第1面91a位于封口板14的内表面侧并使第2面91b位于电极体侧来安装于封口板14的内表面。这里,在第2面91b配置有正极集电体50。在图1中,第2面91b是第1面91a的相反侧的面,是容纳于外装体12内的电极体20侧的面。这里,平坦部912具有贯通孔91h。在正极集电体50向平坦部912的配置中,例如,将正极集电体50的贯通孔50h与贯通孔91h重叠。例如,将垫圈90的一部分贯通插入于贯通孔91h。
壁部913例如是包围配置于平坦部912(这里,为第2面91b)的正极集电体50的周缘的部位。如图1和图3所示,壁部913从平坦部912的周缘(这里,为第2面91b的周边)延伸。在图1所示的形态中,壁部913朝向电极体20延伸。如图3所示,壁部913具有对置的一对第1壁部913a、913b、和对置的一对第2壁部913c、913d。第1壁部913a、913b例如与封口板14的短边部14b大致平行。第1壁部913a例如配置于封口板14的中心侧(在图1中,为注液孔15侧)(参照图1)。第1壁部913b例如配置于封口板14的左侧端部(参照图1)。第2壁部913c、913d例如与封口板14的长边部14a大致平行。第2壁部913c例如配置于封口板14的近前侧(省略图示)。第2壁部913d例如配置于封口板14的里侧(省略图示)。
在壁部913的延伸端913e设置有延伸部80。这里,在第1壁部913a中的延伸端913e设置有延伸部80。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绝缘部件91的主体部911与延伸部80一体地形成。在第1绝缘部件91,通过设置为延伸部80从主体部911延伸,从而能够省略为了安装延伸部80而使用别的部件。此外,第1绝缘部件91是这里公开的蓄电设备中的“绝缘部件”的一例。
这里,延伸部80是将电极体20压靠到底面12a的部位。在该实施方式中,延伸部80朝向电极体20延伸。如图3所示,延伸部80相对于平坦部912倾斜地延伸。用图3中的箭头T示出了延伸部80的延伸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该方向简称为“延伸方向T”。这里,延伸方向T是从延伸部80的基端801朝向前端802的方向。此外,在图1所示的形态中,延伸部80的上表面80u与封口板14的内表面对置。另外,延伸部80的下表面80d与电极体20的上端面20e对置。在该实施方式中,上表面80u和下表面80d是未设置凸部、凹部等的平坦面。
如图1所示,延伸部80从第1绝缘部件91(这里,为主体部911)朝向电极体20倾斜。在本说明书中,“延伸部80朝向电极体20倾斜”是指延伸部80与电极体20的上端面20e形成的角(以下,也简称为“延伸部80的倾斜角”。)大于10度。电极体20的上端面20e例如是与封口板14的内表面对置的面。这里,上端面20e是设置有电极极耳的面。延伸部80的倾斜角大体是45度以下,例如是40度以下、30度以下、20度以下、15度以下即可。通过延伸部80朝向电极体20倾斜,从而延伸部80的前端802能够从主体部911以最短距离到达至电极体20中的目的部位。因此,能够使延伸部80更紧凑。
图4是电极体20的俯视图。在图4中示出了使宽幅矩形面20a彼此对置来排列的两个电极体20的上端面20e。在图4所示的形态中,延伸部80的前端802与电极体20的上端面20e的中央区域20CR相接触。这里,中央区域20CR是包含上端面20e的长边方向的中央线CL1与上端面20e的短边方向的中央线CL2的交点(中心点)CP的区域。上端面20e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区域20CR的宽度W2相对于上端面20e的长边方向上的宽度W1大体是1/8~1/4(例如1/6~1/5)即可。优选上端面20e的中心点CP与中央区域20CR的中心点(未图示)一致,但是只要实现这里公开的技术效果,也可以不一致。通过延伸部80的前端802与上端面20e的中央区域20CR相接触,从而在延伸部80挤压电极体20时,能够更稳定地挤压电极体20。另外,能够减少电极体20因该挤压而倾倒的风险。因此,能够抑制电极体20在外装体12的内部沿着上下方向活动。
另外,在图1所示的形态中,延伸部80介于注液孔15与电极体20之间。在该情况下,延伸部80的上表面80u接受从注液孔15注液的电解液,并且成为电解液的流路。由此,能够抑制所注液的电解液直接接触电极体20。因此,能够抑制电极体20的内部因由所注入的电解液形成的冲击而损伤。
在图3所示的形态中,延伸部80是大致矩形板状。另外,延伸部80在前端802具有直线部分81和两个弯曲部分82。两个弯曲部分82配置于直线部分81的两端。如图3所示,弯曲部分82向外侧弯曲。这里,直线部分81的下缘81e(直线部分81的下表面80d侧的缘)整体与电极体20的上端面20e相接触。通过延伸部80在前端802具有直线部分81,从而能够使前端802与上端面20e相接触的范围变大。因此,能够更好地抑制电极体20在外装体12的内部沿着上下方向活动。另外,能够使施加于上端面20e的压力分散。并且,通过在直线部分81的两端分别设置弯曲部分82,从而前端802的角部消失。由此,能够减少电极体20的上端面20e因与延伸部80的接触而损伤的风险。
虽然并不特别地限定,但是优选延伸部80的前端802在与电极体20的接触部位具有圆弧形状。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对直线部分81的下边缘81e进行圆弧倒角。由此,能够减少电极体20的上端面20e因与延伸部80的接触而损伤的风险。或者,从相同的观点出发,前端802与上端面20e也可以面接触。在该情况下,对直线部分81的下边缘81e进行倒角(例如,斜面倒角)即可。通过直线部分81的下边缘81e的被倒角的部分与上端面20e面接触,从而能够使施加于上端面20e的压力分散。
构成延伸部80的材料例如是树脂材料。延伸部80例如可以由1个种类的树脂材料构成,也可以由两种以上的树脂材料构成。例如,延伸部80中与电极体20的接触部位也可以由比除了该接触部位之外的其他的部位更柔软的树脂材料构成。在该情况下,例如,延伸部80具有上表面80u侧的上层与下表面80d侧的下层的双层构造即可。例如,由相对柔软的树脂材料构成下层,并由相对较硬的树脂材料构成上层即可。由此,能够减少延伸部80的前端802(这里,为直线部分81的下边缘81e)使电极体20的上端面20e损伤的风险。另外,通过由相对较硬的树脂材料构成延伸部80的其他的部位,能够在延伸部80提高刚性。此外,作为延伸部80的构成材料,例如,能够举出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聚烯烃树脂、全氟烷氧基树脂、聚四氟乙烯(PTFE)等氟类树脂等合成树脂材料。另外,延伸部80也可以由与第1绝缘部件91相同的材料构成。
第1绝缘部件92例如是防止负极集电体60与封口板14的导通的部件。这里,第1绝缘部件92配置于负极集电体60与封口板14的内表面之间。如图1所示,第1绝缘部件92具备贯通孔92h、平坦部921以及壁部922。这里,第1绝缘部件92不具备延伸部80。除此之外,具有与正极侧的第1绝缘部件91相同的结构。因此,这里省略对于第1绝缘部件92的结构的说明。
构成电极体保持件29、垫圈90、第1绝缘部件91、92以及第2绝缘部件93的材料并不特别地限定。作为该构成材料,能够使用上述的树脂材料。
如上述的那样,蓄电设备100具备电极体20、外装体12、封口板14、正极集电体50以及第1绝缘部件91。电极体20具有正极极耳22t。外装体12是具有底面12a、和与底面12a对置的开口12h并容纳电极体20的部件。封口板14堵塞开口12h。正极集电体50安装于封口板14,并经由正极极耳22t与电极体20电连接。第1绝缘部件91配置于封口板14与正极集电体50之间。另外,第1绝缘部件91具备朝向电极体20延伸并相对于底面12a按压电极体20的延伸部80。
在蓄电设备100中,使用了具备将电极体20压靠到外装体12的底面12a的延伸部80的第1绝缘部件91。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电极体20在外装体12的内部沿着上下方向活动。
蓄电设备100能够用于各种用途,但是例如能够适用作搭载于乘用车、卡车等各种车辆的马达用的动力源(驱动用电源)。车辆的种类并不特别地限定,但是例如能够举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混合动力汽车(HEV)、电动汽车(BEV)等。
以上,对这里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旨在将这里公开的技术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这里公开的技术也能够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实施。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包括对上述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形、变更后的技术。例如,也能够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的变形方式,也能够将其他的变形方式追加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另外,只要未说明为其技术特征是必需的,也能够适当地删除。
<第2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延伸部80的上表面80u和下表面80d都是平坦面。但是,这里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图5是第1绝缘部件291的侧视图。在图5所示的形态中,在第1绝缘部件291中,延伸部280从主体部911延伸。在延伸部280中,在除了前端802之外的区域中的下表面80d,具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凸起281。延伸部280中的除了前端之外的区域例如是比弯曲部分82靠基端801侧的区域。通过在该区域设置凸起281,从而能够提高延伸部280的刚性。
在该实施方式中,凸起281是圆筒状。另外,在图5中,沿着延伸方向T,设置有3个凸起281。凸起281的形状和数量并不特别地限定,但是根据需要适当地设定。例如,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沿着延伸方向T,在下表面80d设置梁状的凸起。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凸起281不与电极体20的上端面20e相接触。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从更好地抑制电极体20在外装体12的内部沿着上下方向活动的观点出发,也可以使凸起281与上端面20e相接触。
<其他的实施方式>
另外,从除了抑制电极体20的移动的效果之外,还抑制由所注液的电解液造成的电极体20的内部的损伤产生的观点出发,也可以在延伸部80、280的上表面80u设置狭缝。优选该狭缝例如沿着延伸方向T设置。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延伸部80、280是板状。但是,这里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能够采用块状的延伸部。图6是第1绝缘部件391的侧视图。在图6所示的形态中,在第1绝缘部件391中,延伸部380从主体部911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延伸部380是块状。这里,下表面380d将电极体20的上端面20e压靠到底面12a。由此,能够使与上端面20e的接触面积变大,并且能够将延伸部380的自重施加于上端面20e。因此,能够更好地抑制电极体20在外装体12的内部沿着上下方向活动。此外,在图6中,延伸部380的上表面380u是没有倾斜的平坦面,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上表面380u设置沿着延伸方向T的狭缝。或者也可以使上表面380u为从基端381朝向前端382变低的斜面。此外,在图5和图6中,附图标记“912”表示平坦部,附图标记“913”表示壁部,附图标记“91h”表示贯通孔。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延伸部80、延伸部280以及延伸部380设置于正极侧的第1绝缘部件91、第1绝缘部件291或者第1绝缘部件391。但是,这里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延伸部80、延伸部280以及延伸部380也可以设置于负极侧的第1绝缘部件92。
如以上那样,作为这里公开的技术的具体的方式,能够举出以下的各项所记载的方式。
项1:一种蓄电设备,其具备:电极体,具有电极极耳;外装体,具有底面和与该底面对置的开口,并容纳上述电极体;封口板,堵塞上述开口;集电体,安装于上述封口板,并经由上述电极极耳与上述电极体电连接;以及绝缘部件,配置于上述封口板与上述集电体之间,其中,上述绝缘部件具备延伸部,该延伸部朝向上述电极体延伸,并将该电极体压靠到上述底面。
项2:根据项1所记载的蓄电设备,其中,上述延伸部从上述绝缘部件朝向上述电极体倾斜,上述延伸部的前端与包含上述电极体的上端面的长边方向的中央线、与该上端面的短边方向的中央线的交点在内的中央区域相接触。
项3:根据项1或2所记载的蓄电设备,其中上述延伸部构成为:是大致矩形板状,在前端具备直线部分,并在该直线部分的两端具备两个弯曲部分。
项4:根据项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蓄电设备,其中,上述延伸部的前端在与上述电极体的接触部位具有圆弧形状。
项5:根据项1~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蓄电设备,其中,上述延伸部的与上述电极体的接触部位由比除了该接触部位之外的他的部位更柔软的树脂材料构成。
项6:根据项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蓄电设备,其中,上述延伸部在除了前端之外的区域中的上述电极体侧的表面具有朝向上述电极体突出的凸起。
项7:根据项1~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蓄电设备,其中,具备:电解液;和注液孔,设置于上述封口板,并将上述电解液注入到上述外装体内,上述延伸部介于上述注液孔与上述电极体之间。

Claims (7)

1.一种蓄电设备,其具备:
电极体,具有电极极耳;
外装体,具有底面和与该底面对置的开口,并容纳所述电极体;
封口板,堵塞所述开口;
集电体,安装于所述封口板,并经由所述电极极耳与所述电极体电连接;以及
绝缘部件,配置于所述封口板与所述集电体之间,
其中,
所述绝缘部件具备延伸部,该延伸部朝向所述电极体延伸,并将该电极体压靠到所述底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设备,其中,
所述延伸部从所述绝缘部件朝向所述电极体倾斜,
所述延伸部的前端与包含所述电极体的上端面的长边方向的中央线与该上端面的短边方向的中央线的交点在内的中央区域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设备,其中,
所述延伸部构成为:
是大致矩形板状,
在前端具备直线部分,并在该直线部分的两端具备两个弯曲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设备,其中,
所述延伸部的前端在与所述电极体的接触部位具有圆弧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设备,其中,
所述延伸部的与所述电极体的接触部位由比除了该接触部位之外的其他的部位更柔软的树脂材料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设备,其中,
所述延伸部在除了前端之外的区域中的所述电极体侧的表面具有朝向所述电极体突出的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设备,其中,
具备:
电解液;和
注液孔,设置于所述封口板,并将所述电解液注入到所述外装体内,所述延伸部介于所述注液孔与所述电极体之间。
CN202311395366.9A 2022-10-28 2023-10-25 蓄电设备 Pending CN1179547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73421A JP2024064663A (ja) 2022-10-28 2022-10-28 蓄電デバイス
JP2022-173421 2022-10-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54702A true CN117954702A (zh) 2024-04-30

Family

ID=90797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95366.9A Pending CN117954702A (zh) 2022-10-28 2023-10-25 蓄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45879A1 (zh)
JP (1) JP2024064663A (zh)
CN (1) CN117954702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45879A1 (en) 2024-05-02
JP2024064663A (ja) 2024-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82283B1 (ko) 이차전지
KR20190024290A (ko) 이차 전지
CN104350633A (zh) 具有单一电极端子连接部的电池组件
KR102055852B1 (ko) 변형된 리드를 구비한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KR20140023756A (ko) 벤팅 유도부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CN109428043B (zh) 二次电池
KR102654717B1 (ko)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0770956A (zh) 电化学电池单元的堆叠式棱柱形架构
CN107170947B (zh) 二次电池以及二次电池集合体
JP2019087341A (ja) 蓄電素子
KR102596537B1 (ko) 이차전지
CN117954702A (zh) 蓄电设备
CN115719864A (zh) 电池
CN111725473B (zh) 二次电池
CN117954701A (zh) 蓄电设备
JP4078892B2 (ja) 電池接続構造体
JP7304372B2 (ja) 二次電池
KR102104966B1 (ko) 전극단자들 사이에 열융착 돌출부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전지셀
JP2019057444A (ja) 蓄電素子
US20230291083A1 (en) Battery
JP2019061893A (ja) 蓄電素子
KR102065136B1 (ko) 내충격성 부재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전지셀
CN116345080A (zh) 二次电池
JP2024021232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池
CN117954809A (zh) 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