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49680A - 样本测定装置以及样本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样本测定装置以及样本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49680A
CN117949680A CN202311393695.XA CN202311393695A CN117949680A CN 117949680 A CN117949680 A CN 117949680A CN 202311393695 A CN202311393695 A CN 202311393695A CN 117949680 A CN117949680 A CN 1179496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mple
rack
section
unit
se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9369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多田雅志
井上拓
胜见宏则
长井孝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ysme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ysme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ysmex Corp filed Critical Sysmex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949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496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3/00Control devices, e.g. for safety, warning or fault-correcting
    • B65G43/08Control devices operated by article or material being fed, conveyed or discharg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22Devices influenc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r the attitude of articles during transit by convey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2035/1027General features of the devices

Landscapes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样本测定装置以及样本输送装置,能够缩小装置的设置面积,减轻与样本支架的处理相关的用户的作业负担。该样本测定装置(300)具备:从样本容器(1)吸引样本并进行所吸引的样本的测定的测定部(10)和向测定部输送样本容器的样本输送部(20)。样本输送部包括:支架设置部(21),其设置保持有由测定部吸引样本之前的样本容器的样本支架(2);支架回收部(22),其回收保持有由测定部吸引样本之后的样本容器的样本支架;及插入样本设置部(23),其能够设置与设置于支架设置部的样本支架所保持的样本容器相比优先由测定部进行样本吸引的样本容器的样本支架。支架设置部和支架回收部中的至少一方与插入样本设置部在上下方向上配置。

Description

样本测定装置以及样本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样本输送装置的样本测定装置以及样本输送装置,该样本输送装置向进行样本的测定的测定部输送样本支架,从测定部回收样本支架,并且能够应对保持有收容了需要优先于通常的样本进行测定的插入样本的样本容器的样本支架。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多项目分析装置,该多项目分析装置沿着一条输送线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起依次配置有样本投入部、第一以及第二分析测定模块以及样本收纳部。在样本投入部,收容有样本的多个样本支架排列配置成两列,向输送线每次输送一个间距。被移载到输送线上的样本支架通过位于输送线上的分析测定模块的采样位置。样本收纳部从输送线接收结束了样本采集处理的样本支架,并排列成两列。在输送线的上游侧端部有紧急样本投入部,在紧急样本投入部放置有样本支架的情况下,优先于位于样本投入部的样本支架,将位于紧急样本投入部的样本支架移载到输送线上。在专利文献1中,样本投入部、样本收纳部以及紧急样本投入部分别设置在输送线的不同位置。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样本测定系统,该样本测定系统具备样本设置单元、样本测定单元、从样本设置单元向样本测定单元输送样本支架的样本输送路径、设置在高度方向上与样本输送路径不同的位置并将样本支架从样本测定单元回收到样本设置单元的样本回收路径、以及将样本支架从样本输送路径移送到样本回收路径的移送机构。样本设置单元具备保持样本支架的推车,推车被收纳在样本设置单元的内部。推车的上层是设置保持有测定前的样本容器的样本支架的样本设置部,下层是回收保持有测定后的样本容器的样本支架的支架回收部。样本测定单元具备紧急样本/吸头输送部,该紧急样本/吸头输送部保持收容有需要插入从样本设置单元输送的样本进行检查的紧急样本的样本容器和用于吸引样本的一次性的吸移管吸头,并输送到样本分注臂的安装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043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1743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存在装置整体的设置面积变大的问题。因此,希望缩小装置的设置面积。另外,用户必须将向样本投入部设置样本支架的设置作业、向紧急样本投入部设置样本支架的设置作业、以及从样本收纳部回收处理完毕的样本支架的回收作业向各自的位置移动并分别单独进行,比较繁杂。
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样本设置部和支架回收部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因此,用户能够在相同位置实施向样本设置部设置样本支架的设置作业以及从支架回收部回收测定完毕的样本支架的回收作业。但是,用于设置紧急样本的紧急样本/吸头输送部配置于样本测定单元,样本测定单元的设置面积变大,伴随于此,存在装置整体的设置面积变大的问题。另外,需要在与向样本设置部设置样本支架的设置作业以及从支架回收部回收测定完毕的样本支架的回收作业不同的位置实施向紧急样本/吸头输送部设置紧急样本的设置作业,比较繁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缩小装置的设置面积,减轻了与样本支架的处理相关的用户的作业负担的样本测定装置以及样本输送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样本测定装置300具备:测定部10,所述测定部从样本容器1吸引样本,并进行所吸引的样本的测定;以及样本输送部20,所述样本输送部向测定部10输送样本容器1,样本输送部20包括:支架设置部21,所述支架设置部设置保持有由测定部10吸引样本之前的样本容器1的样本支架2;支架回收部22,所述支架回收部回收保持有由测定部10吸引样本之后的样本容器1的样本支架2;以及插入样本设置部23,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设置保持有与设置于支架设置部21的样本支架2所保持的样本容器1相比优先由测定部10进行样本吸引的样本容器1的样本支架2,支架设置部21和支架回收部22中的至少一方与插入样本设置部23在上下方向上配置。
在本发明的样本测定装置300中,支架设置部21和支架回收部22中的至少一方与插入样本设置部23在上下方向上配置。由此,与将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全部呈平面地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的情况相比,与插入样本设置部23同支架设置部21和支架回收部22中的至少一方上下排列相应地,能够缩小装置的设置面积。另外,由于支架设置部21和支架回收部22中的至少一方与插入样本设置部23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因此,用户能够在与针对支架设置部21和支架回收部22中的至少一方的作业位置相同的位置实施针对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样本支架2的设置作业。因此,能够减轻与样本支架2的处理相关的用户的作业负担。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样本输送装置20向从样本容器1吸引样本并进行所吸引的样本的测定的测定装置10输送样本容器1,其中,所述样本输送装置20包括:支架设置部21,所述支架设置部设置保持有由测定装置10吸引样本之前的样本容器1的样本支架2;支架回收部22,所述支架回收部回收保持有由测定装置10吸引样本之后的样本容器1的样本支架2;以及插入样本设置部23,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设置保持有与设置于支架设置部21的样本支架2所保持的样本容器1相比优先由测定装置10进行样本吸引的样本容器1的样本支架2,支架设置部21和支架回收部22中的至少一方与插入样本设置部23在上下方向上配置。
在本发明的样本输送装置20中,支架设置部21和支架回收部22中的至少一方与插入样本设置部23在上下方向上配置。由此,与将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全部呈平面地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的情况相比,与插入样本设置部23同支架设置部21和支架回收部22中的至少一方上下排列相应地,能够缩小装置的设置面积。另外,由于支架设置部21和支架回收部22中的至少一方与插入样本设置部23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因此,用户能够在与针对支架设置部21和支架回收部22中的至少一方的作业位置相同的位置实施针对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样本支架2的设置作业。因此,能够减轻与样本支架2的处理相关的用户的作业负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缩小装置的设置面积,减轻了与样本支架的处理相关的用户的作业负担的样本测定装置以及样本输送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样本测定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表示样本支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是局部地表示样本输送部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4是放大表示样本输送部的上部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5是对比图4所示的位置Qa、Qb以及Qc处的样本输送部的端面形状的示意图。
图6是用于说明样本输送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说明图。
图7是支架设置部的立体说明图。
图8是支架回收部的立体说明图。
图9是送出机构的立体说明图。
图10是插入样本设置部的立体说明图。
图11是工作台部的立体说明图。
图12是臂部的立体说明图。
图13是表示载置台位于原点位置的状态的侧视说明图。
图14是表示载置台位于卡合切换位置的状态的侧视说明图。
图15是表示载置台位于交接位置的状态的侧视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卡合部件与第一辊卡合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第二辊位于倾斜面上的状态的侧视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卡合部件与第一辊解除卡合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9是第一升降部的立体说明图。
图20是升降载置部的立体说明图。
图21是样本输送部的第一动作说明图。
图22是样本输送部的第二动作说明图。
图23是样本输送部的第三动作说明图。
图24是样本输送部的第四动作说明图。
图25是样本输送部的第五动作说明图。
图26是样本输送部的第六动作说明图。
图27是样本输送部的第七动作说明图。
图28是样本输送部的第八动作说明图。
图29是样本输送部的第九动作说明图。
图30是说明从样本输送部的插入样本设置部输送支架的第一说明图。
图31是说明从样本输送部的插入样本设置部输送支架的第二说明图。
图32是用于说明测定部的结构的俯视说明图。
图33是用于说明测定部的结构的示意性截面说明图。
图34是表示与样本测定装置的控制相关的结构的框图。
图35是用于说明样本测定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6是用于说明紧急样本支架送出处理的流程图。
图37是用于说明一般样本支架送出处理的流程图。
图38是用于说明支架回收处理的流程图。
图39是用于说明样本测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40是用于说明样本测定流程的图。
图41是用于说明第一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42是用于说明第二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43是用于说明样本支架的输送目的地的选择的示意图。
图44是用于说明样本支架的输送路径的示意图。
图45是用于说明第三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46是用于说明第四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47是用于说明第五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48是用于说明第六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49是用于说明第七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50是用于说明第八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51是用于说明第九变形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样本容器、2:样本支架、3:容器、10:测定部、10a:前表面、10b:背面、10c、10d:侧面、11:第一测定部、12:第二测定部、20:样本输送部、21、321a、321b:支架设置部、21b:载置面、21c:移动机构、22、322a、322b:支架回收部、22b:载置面、22c:移动机构、23:插入样本设置部、23a:载置面、23b:载置台、23c:载置台移动机构、25:基部、27:第一升降部、28:读取部、29:输送机构、31:第一输送路径、32:第二输送路径、33:第二升降部、91:第三输送路径、92:第四输送路径、93:第三升降部、110:测定机构、121:第一收容部、122:第二收容部、141:流体回路部、142:电源电路部、211:控制部、300:样本测定装置、CL:输送通道、P1、P1a、P1b:样本吸引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样本测定装置300具备测定部10、样本输送部20以及分析部400。
测定部10构成为从样本容器1吸引样本,并进行所吸引的样本的测定。具体而言,测定部10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检测样本中的待测物质的免疫测定装置。样本是血清或血浆。
测定部10具有前表面10a和背面10b以及一对侧面10c、10d。测定部10具有在箱状的框体中收容有用于进行样本测定的各种机构的结构,前表面10a和背面10b以及一对侧面10c、10d是框体的外表面。
以下,在水平面内,将沿着测定部10的前表面10a的横向设为X方向,将X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分别设为X1方向、X2方向。在水平面内,将沿着测定部10的侧面10c、10d的前后方向设为Y方向,将Y方向的里侧(背面10b侧)设为Y1方向,将Y方向的跟前侧(前表面10a侧)设为Y2方向。将与X方向以及Y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将Z方向中的上方向设为Z1方向,将下方向设为Z2方向。
样本输送部20构成为向测定部10输送样本容器1。即,样本输送部20是向从样本容器1吸引样本并进行所吸引的样本的测定的测定装置(测定部10)输送样本容器1的样本输送装置。
样本输送部20能够设置保持有样本容器1的样本支架2。在样本输送部20,由用户设置保持有在测定部10中吸引样本之前的样本容器1的样本支架2。样本输送部20构成为朝向测定部10输送所设置的样本支架2。样本输送部20构成为回收并储存保持有在测定部10中样本被吸引后的样本容器1的样本支架2(以下,称为样本吸引完毕的样本支架2)。样本吸引完毕的样本支架2由用户从样本输送部20取出。
样本输送部20以与测定部10的一方(X1侧)的侧面10c相邻的方式配置在测定部10的X1侧。样本输送部20沿着测定部10的X1侧的侧面10c在前后方向(Y方向)上延伸。样本输送部20具有前表面20a和背面20b以及一对侧面20c、20d。前表面20a和背面20b是样本输送部20的长边方向(Y方向)的各端面。一对侧面20c、20d是样本输送部20的短边方向(X方向)的各面。
如图2所示,样本支架2具有包括一对长边侧侧面2a和一对短边侧侧面2b的长方体形状。长边侧侧面2a延伸的方向是样本支架2的长边方向A,短边侧侧面2b延伸的方向是样本支架2的短边方向B。样本支架2具有多个从上表面向下方延伸的保持孔2c。通过向一个保持孔2c中插入一个样本容器1来保持样本容器1。多个保持孔2c沿着样本支架2的长边方向A隔开间隔地呈直线状设置。在一个长边侧侧面2a粘贴有表示用于识别样本支架2的识别信息的条形码标签2d。在样本支架2的底部形成有与后述的横向进给机构36的卡合片36a(参照图6)卡合的卡合槽2e。
样本容器1是具有圆筒形状、上端开口并且底部封闭的圆筒状容器。在样本容器1的内部收容从被检者采集的样本。在样本容器1的侧面粘贴有表示用于识别样本容器1的识别信息的条形码标签1b。各保持孔2c形成为与一个长边侧侧面2a相连的切口状,被插入到保持孔2c内的样本容器1的侧面从一个长边侧侧面2a部分地露出。用户对准样本容器1的朝向,以使样本容器1的条形码标签1b从长边侧侧面2a的切口部分露出,将样本容器1插入到保持孔2c中。
(样本输送部的结构)
如图1所示,样本输送部20包括支架设置部21、支架回收部22、插入样本设置部23、第一升降部27以及输送机构29。图3是局部地表示样本输送部20的示意性立体图。如图3所示,样本输送部20还包括支架设置部21、支架回收部22、插入样本设置部23以及后述的罩部24。罩部24是样本输送部20的外装部件。
在支架设置部21设置保持有由测定部10吸引样本之前的样本容器1的样本支架2。支架设置部21构成为朝向测定部10输送所设置的样本支架2。支架设置部21构成为能够设置多个样本支架2。
支架回收部22构成为回收保持有由测定部10吸引样本之后的样本容器1的样本支架2。支架回收部22构成为能够保持多个样本支架2,在用户取出样本支架2之前储存样本支架2。
插入样本设置部23设置样本支架2。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设置保持有与设置于支架设置部21的样本支架2所保持的样本容器1相比优先由测定部10进行样本吸引的样本容器1的样本支架2。插入样本设置部23构成为与设置于支架设置部21的样本支架2相比优先朝向测定部10输送所设置的样本支架2。在设置于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样本支架2,保持有收容了插入样本的样本容器1。作为插入样本,例如可举出作为被检者的样本的紧急样本、含有规定量的规定成分并用于测定部10的精度管理的控制样本、在用于将从测定部10输出的检测信号换算为规定成分的浓度的校准曲线的制作中使用的校准物质(calibrator)。
即,成为测定部10的测定对象的样本有一般样本和插入样本这两种。以下,对插入样本为紧急样本的情况进行说明。用户通常将保持有收容了一般样本的样本容器1的样本支架2设置于支架设置部21。在支架设置部21能够设置多个样本支架2。支架设置部21将所设置的样本支架2依次朝向测定部10送出。
在产生了想要比设置于支架设置部21的样本支架2先测定的紧急样本的情况下,用户将保持有收容了紧急样本的样本容器1的样本支架2设置于插入样本设置部23。当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设置有样本支架2时,暂时停止由支架设置部21进行的样本支架2的送出,插入样本设置部23优先(即,作为插入处理)朝向测定部10送出所设置的样本支架2。
支架设置部21、支架回收部22以及插入样本设置部23能够以样本支架2的长边方向A朝向X方向、短边方向B朝向Y方向的姿势设置样本支架2。在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中,多个样本支架2以沿着Y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支架设置部21、支架回收部22以及插入样本设置部23构成为,将保持有样本容器1的样本支架2向样本支架2的短边方向(即,Y方向)输送。换言之,支架设置部21、支架回收部22以及插入样本设置部23构成为,以样本支架2的长边方向A朝向各自的宽度方向(X方向)、样本支架2的短边方向(B方向)朝向各自的输送方向(Y方向)的姿势保持样本支架2。
如果没有想要优先处理的样本,则不使用插入样本设置部23,因此,与支架设置部21相比使用频度低。能够设置于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支架数比能够设置于支架设置部21的支架数少。作为一例,能够设置于支架设置部21的支架数是25个,能够设置于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支架数是一个。支架回收部22能够储存的支架数是能够设置于支架设置部21的支架数以上,作为一例,是30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即,样本输送部20具备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的三层的分层结构。由此,与将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全部呈平面地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装置的设置面积。另外,用户能够在与针对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的作业位置相同的位置实施针对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样本支架2的设置作业。即,由于能够将与样本支架2的设置以及回收相关的三个作业位置(紧急样本的设置位置、一般样本的设置位置、测定后的样本支架的取出位置)集中到同一部位,因此,能够有效地减轻与样本支架2的设置以及回收相关的用户的作业负担。
插入样本设置部23配置在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的上方。插入样本设置部23配置在样本输送部20的最上层(第三层)。如上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23与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相比,样本支架2的设置数量少,使用频度低。因此,通过将用户的作业频度低的插入样本设置部23配置在上侧,能够将用户的作业频度高的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配置在更低的高度位置。如后所述,从设置样本输送部20的地面到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载置面的距离(高度)作为一例约为105cm,即使是例如身高为150cm左右的用户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样本支架2的设置以及回收的作业。另外,由于样本支架2的设置数量多的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配置在下侧,因此,能够降低样本输送部20的重心,使样本输送部20结构稳定。
另外,支架设置部21配置在支架回收部22的上方。即,从下方(Z2方向)朝向上方(Z1方向),依次配置有第一层的支架回收部22、第二层的支架设置部21、第三层的插入样本设置部23。对于用户来说,最低的第一层是样本支架2的取出作业位置,第二层以及第三层是样本支架2的设置作业位置。
由此,能够将以分层结构设置的样本支架2的设置/回收场所中的上侧的两个部位(插入样本设置部23以及支架设置部21)集中为样本支架2的设置作业位置。因此,与例如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与支架设置部21之间设置支架回收部22的情况(插入样本设置部23与支架设置部21分开设置的情况)相比,样本支架2的各设置作业位置变近,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性。
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设置成与测定部10的X1方向侧的侧面10c(参照图1)相邻,并沿着侧面10c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由此,样本输送部20成为将分别沿着测定部10的侧面10c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单元(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三层的结构,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样本输送部20的专有空间。
另外,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都具有用于输送样本支架2的单一的输送通道CL。在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中,样本支架2沿着Y方向在一条直线上排列。由此,与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在水平面内具备多个通道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在水平面内的专有面积。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缩小样本输送部20的设置面积。
本实施方式的样本输送部20构成为,即使在样本输送部20工作中,也能够取出或放入样本支架2。因此,样本输送部20的罩部24设置成不覆盖支架回收部22的支架储存区域22a以及支架设置部21的支架储存区域21a而向外部开放。
如图4所示,支架回收部22中的样本支架2的载置面22b位于高度H1。支架设置部21的载置面21b位于高度H2。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载置面23a位于高度H3。需要说明的是,高度H1~H3都是指距设置样本输送部20的地面的高度。各个载置面的高度的关系为高度H1<高度H2<高度H3。作为一例,高度H1约为65cm,高度H3约为105cm。需要说明的是,高度H1~H3并未限定,但从使样本支架2的设置以及取出变得容易的观点出发,高度H1可以优选为35cm以上且95cm以下,更优选为45cm以上且85cm以下。从同样的观点出发,高度H3可以优选为75cm以上且135cm以下,更优选为85cm以上且125cm以下。
支架回收部22的载置面22b与支架设置部21的下表面之间的高度范围是载置面22b上的储存样本支架2的支架储存区域22a。支架设置部21的载置面21b与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下表面之间的高度范围是载置面21b上的储存样本支架2的支架储存区域21a。
如图3所示,罩部24设置成使样本输送部20的X1侧的侧面20c中的与载置面21b、22b上的支架储存区域21a、22a对应的范围向外部开放并覆盖样本输送部20。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回收部22以及支架设置部21构成为,在样本输送部20的工作中,能够从样本支架2的长边方向A取出或放入样本支架2。
因此,能够从支架回收部22的X1方向侧向X1方向侧取出储存于支架回收部22的样本支架2。同样地,能够从支架设置部21的X1方向侧向X1方向侧取出储存于支架设置部21的样本支架2。
另外,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都沿着测定部10的前后方向(Y方向)延伸,并且构成为能够在前端部进行样本支架2的设置或取出。
即,罩部24设置成进一步开放支架设置部21和支架回收部22各自的支架储存区域21a、22a的前端部(Y2方向侧端部)。配置在支架回收部22的前端部的样本支架2能够从Y2方向侧向Y2方向侧取出。在支架设置部21的前端部以及插入样本设置部23,能够从Y2方向侧设置样本支架2。
并且,如图4所示,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前端部配置在比支架设置部21的前端部靠后侧(Y1方向)的位置。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前端部配置在从支架设置部21的前端部向后侧偏移距离D1的位置。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前端部与支架设置部21的支架储存区域21a的Y2侧端部相比,向Y1方向偏移5个样本支架2的量。
由此,能够在支架设置部21的前端部的上方确保没有被插入样本设置部23覆盖的空间。因此,即使在支架设置部21的上方设置有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支架设置部21的前端部从上方设置样本支架2,因此,能够提高样本支架2的设置时的作业性。
同样地,支架设置部21的前端部配置在比支架回收部22的前端部靠后侧的位置。支架设置部21的前端部配置在从支架回收部22的前端部向后侧(Y1方向)偏移距离D2的位置。支架设置部21的前端部与支架回收部22的支架储存区域22a的Y2侧端部相比,向Y1方向偏移5个样本支架2的量。
由此,能够在支架回收部22的前端部的上方确保没有被支架设置部21覆盖的空间。因此,即使在支架回收部22的上方设置有支架设置部21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支架回收部22的前端部朝向上方取出样本支架2,因此,能够提高样本支架2的回收时的作业性。另外,在支架回收部22的前端部,样本支架2的上方未被覆盖而露出,因此,用户确认样本支架2时的视觉辨认性提高。
样本输送部20还包括从下方支承支架回收部22的基部25。支架回收部22设置在基部25上。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图4所示的Y方向的各位置Qa、Qb、Qc处的样本输送部20的X-Z端面形状的对比图。位置Qa是支架回收部22的前端部与支架设置部21的前端部之间的位置。位置Qb是支架设置部21的前端部与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前端部之间的位置。位置Qc是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的位置。
在位置Qa处,支架回收部22的支架储存区域22a的X2侧、X1侧以及Z1侧的各方向未被罩部24覆盖而向外部开放。这是因为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的前端部的Y方向位置相互错开。由此,用户能够容易地目视确认配置在支架回收部22的前端部的5个支架量的范围内的样本支架2,并且能够从任意的方向取出。
在位置Qb处,支架回收部22的支架储存区域22a的X1侧未被罩部24覆盖而向外部开放。由此,对于储存在比支架回收部22的前端部的5个支架靠后方侧(Y1侧)的样本支架2,用户也能够从X1侧目视确认,并且能够取出。另外,支架设置部21的支架储存区域21a的X2侧、X1侧以及Z1侧的各方向未被罩部24覆盖而向外部开放。由此,用户能够容易地目视确认配置在支架设置部21的前端部的5个支架量的范围内的样本支架2,并且能够从任意的方向取出。
在位置Qc处,支架回收部22的支架储存区域22a的X1侧未被罩部24覆盖而向外部开放。从位置Qa、位置Qb、位置Qc的各端面图可知,无论在支架回收部22的支架储存区域22a的哪个位置,用户都能够从X1侧目视确认储存于支架回收部22的样本支架2,并且能够取出。
另外,在位置Qc处,支架设置部21的支架储存区域21a的X1侧以及Z1侧的各方向未被罩部24覆盖而向外部开放。如后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23采用悬臂支承能够设置样本支架2的载置台23b的结构,因此,支架设置部21除了配置有载置台23b的位置以外,不会被插入样本设置部23覆盖。由此,用户能够容易地目视确认配置在比支架设置部21的前端部的5个支架靠后方侧(Y1侧)的样本支架2,并且能够从任意的方向取出。从位置Qb、位置Qc的各端面图可知,对于支架设置部21,无论在支架设置部21的支架储存区域21a的哪个位置,用户都能够从X1侧设置样本支架2,并且能够目视确认所设置的样本支架2。也容易在输送前取出一度设置的样本支架2。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插入样本设置部23配置在最上层,因此,X1侧以及Z1侧的各方向未被罩部24覆盖而向外部开放。由此,用户能够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容易地设置样本支架2。
(样本输送部的内部结构)
图6示意性地示出样本输送部20的除去了罩部24的内部结构。支架回收部22、支架设置部21以及插入样本设置部23分别组装于底架26。基部25相当于底架26的下部。
支架设置部21包括:能够载置多个样本支架2的载置面21b;以及收容在载置面21b的下表面侧,使载置面21b上的样本支架2移动的移动机构21c。用户能够在载置面21b的任意位置设置样本支架2。同样地,支架回收部22包括:能够载置多个样本支架2的载置面22b;以及收容在载置面22b的下表面侧,使载置面22b上的样本支架2移动的移动机构22c。用户能够从载置面22b的任意位置取出样本支架2。插入样本设置部23包括:能够载置样本支架2的载置台23b;以及从侧方悬臂支承载置台23b并且使其移动的载置台移动机构23c。通过这些结构,能够将与样本支架2的设置以及回收相关的三个作业位置(紧急样本的设置位置、一般样本的设置位置、测定后的样本支架的取出位置)集中到同一部位,因此,能够有效地减轻与样本支架2的设置以及回收相关的用户的作业负担。
另外,样本输送部20还具备第一升降部27、读取部28以及输送机构29。
第一升降部27设置在底架26的后端部(Y1方向端部)。第一升降部27构成为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支架回收部22、以及输送机构29的后述的第一输送路径31以及第二输送路径32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进行样本支架2的交接。即,第一升降部27从插入样本设置部23以及支架设置部21接收样本支架2,并将接收到的样本支架2交接到输送机构29。第一升降部27从输送机构29接收样本吸引完毕的样本支架2,并将接收到的样本支架2交接到支架回收部22。
由此,通过使第一升降部27分别相对于配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的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上下移动,能够进行样本支架2的交接。
样本输送部20包括一个第一升降部27。一个第一升降部27构成为能够移动到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及支架回收部22各自的交接位置、读取部28的读取位置、以及输送机构29的后述的第一输送路径31及第二输送路径32的各交接位置。
读取部28构成为读取样本支架2以及各样本容器1的识别信息。读取部28是从样本支架2的条形码标签2d以及样本容器1的条形码标签1b(参照图2)分别读取识别信息的光学式读取器。
读取部28设置在相对于第一升降部27的移动区域在Y1方向侧相邻的位置。第一升降部27如果从插入样本设置部23或支架设置部21接收到样本支架2,则在Z方向上移动,将接收到的样本支架2定位在读取部28的读取位置。由此,读取部28分别读取样本支架2以及各样本容器1的识别信息。
输送机构29构成为从第一升降部27接收样本支架2并向样本吸引位置P1输送,并且将样本吸引后的样本支架2输送到第一升降部27。输送机构29相对于第一升降部27的移动区域在X2侧相邻,并沿X2方向延伸。即,输送机构29设置成与测定部10的背面10b(参照图1)相邻并沿着背面10b在X方向上延伸。
输送机构29包括与第一升降部27的移动区域相邻的第一输送路径31。输送机构29包括配置在第一输送路径31的下方并且与第一升降部27的移动区域相邻的第二输送路径32。输送机构29包括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在第一输送路径31与第二输送路径32之间交接样本支架2的第二升降部3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送路径31以及第二输送路径32分别沿X方向延伸。第一输送路径31以及第二输送路径32分别具备驱动部34和通过驱动部34循环移动的输送带35。驱动部34例如是步进电机。第一输送路径31以及第二输送路径32分别构成为通过输送带35的循环移动在X方向上输送配置在输送带35的上表面的样本支架2。第一输送路径31以及第二输送路径32都能够在X1侧端部在其与第一升降部27之间进行样本支架2的交接,能够在X2侧端部在其与第二升降部33之间进行样本支架2的交接。第二升降部33具备与第一升降部27同等的结构,能够在与第一输送路径31以及第二输送路径32的每一个之间交接样本支架2。
由测定部10吸引样本的样本吸引位置P1被设定在第一输送路径31上。因此,输送机构29将从第一升降部27交接到第一输送路径31的样本支架2输送到第一输送路径31上的样本吸引位置P1。
输送机构29包括与被输送到第一输送路径31上的样本吸引位置P1的样本支架2卡合并使卡合的样本支架2在X方向上移动的横向进给机构36。横向进给机构36具有:使与样本支架2卡合的卡合片36a向与第一输送路径31上的样本支架2卡合的位置以及解除卡合的位置进退的卡合切换部36b;使卡合切换部36b在X方向上移动的直动机构36c;以及驱动直动机构36c的驱动部36d。驱动部36d例如是步进电机。横向进给机构36使第一输送路径31上的样本支架2的卡合槽2e与卡合片36a卡合,使样本支架2移动,以使样本支架2的多个保持孔2c一处一处地定位在样本吸引位置P1。由此,横向进给机构36使保持于样本支架2的各个保持孔2c的多个样本容器1一个一个地依次移动到样本吸引位置P1,供测定部10吸引样本。
在与横向进给机构36卡合的期间,该样本支架2不被第一输送路径31的输送带35移动。因此,第一输送路径31在横向进给机构36将第一个样本支架2保持在样本吸引位置P1的期间,能够从第一升降部27接收第二个以后的样本支架2,并将其输送到样本吸引位置P1的跟前(X1侧)。
如果从所有的样本容器1进行了样本吸引,则横向进给机构36解除卡合片36a与样本支架2的卡合。输送机构29将样本吸引完毕的样本支架2从第一输送路径31交接到第二升降部33,从第二升降部33交接到第二输送路径32,从第二输送路径32交接到第一升降部27。
由此,通过第一升降部27和输送机构29,能够进行从插入样本设置部23以及支架设置部21向样本吸引位置P1的样本支架2的输送以及样本吸引完毕的样本支架2向支架回收部22的输送。因此,不需要针对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的每一个分别设置输送机构29,因此,能够实现装置结构的简化以及装置的小型化。
(样本输送部的各部分的详细结构)
接着,对样本输送部20的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支架设置部〉
如图7所示,如上所述,支架设置部21包括载置面21b和收容在载置面21b的下表面侧的移动机构21c。载置面21b由沿Y方向延伸的平板部件构成。图7通过用双点划线表示载置面21b,从而示出载置面21b的下表面侧的移动机构21c的结构。
移动机构21c构成为具有一方爪部41和另一方爪部42,通过使一方爪部41和另一方爪部42与样本支架2接触并在Y方向上移动,使载置面21b上的样本支架2向Y1方向移动。一方爪部41和另一方爪部42在载置面21b的上方配置在X1侧和X2侧。
一方爪部41安装于从载置面21b的X1侧上下延伸的转动轴41a。转动轴41a由设置在比载置面21b靠下方的滑块41b保持。
移动机构21c具备引导轴43a、第一带43b、两个从动带轮43c、传动轴部43d、驱动带轮43e、第二带43f以及爪部驱动部43g,作为驱动一方爪部41的机构。
滑块41b能够移动地安装于引导轴43a,并且固定在第一带43b的规定位置。引导轴43a从支架设置部21的Y2侧的前端部沿Y方向延伸至Y1侧的后端部。第一带43b架设于两个从动带轮43c和传动轴部43d的一端部的带轮。
在驱动带轮43e和传动轴部43d的另一端部的带轮上架设有第二带43f。爪部驱动部43g使与输出轴连结的驱动带轮43e旋转。爪部驱动部43g例如是步进电机。通过驱动带轮43e的旋转,经由第二带43f使传动轴部43d旋转。通过传动轴部43d的旋转,第一带43b循环旋转。通过第一带43b的循环旋转,设置有一方爪部41的滑块41b沿着引导轴43a在Y1方向以及Y2方向上移动。
因此,通过爪部驱动部43g使第一带43b循环旋转,由此,能够使一方爪部41沿着引导轴43a在Y1方向以及Y2方向上移动。
另一方爪部42的结构与上述一方爪部41相同。即,另一方爪部42安装于从载置面21b的X2侧上下延伸的转动轴42a。转动轴42a由设置在比载置面21b靠下方的滑块42b保持。
驱动另一方爪部42的机构的结构与驱动上述一方爪部41的机构相同。移动机构21c具备引导轴44a、第一带44b、两个从动带轮44c、传动轴部44d、驱动带轮44e、第二带44f以及爪部驱动部44g,作为驱动另一方爪部42的机构。
与一方爪部41同样地,通过爪部驱动部44g使第一带44b循环旋转,由此,能够使另一方爪部42沿着引导轴44a在Y1方向以及Y2方向上移动。
当一方爪部41以及另一方爪部42从Y2侧的前端部向Y1方向移动时,一方爪部41以及另一方爪部42分别与样本支架2的X1侧和X2侧卡合,使样本支架2向Y1方向移动。
在一方爪部41以及另一方爪部42从Y1侧的后端部向Y2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一方爪部41以及另一方爪部42如果与样本支架2接触,则通过来自样本支架2的反作用力而转动至不与样本支架2卡合的角度位置,从而使样本支架2不动而向Y2方向移动。
由此,移动机构21c能够使设置在支架设置部21的载置面21b上的样本支架2朝向Y1方向侧的后端部移动,向与支架设置部21的Y1方向侧相邻的第一升降部27交接样本支架2。移动机构21c具备检测一方爪部41和另一方爪部42各自的原点位置的原点传感器48a、48b。原点位置设定在支架设置部21的Y2方向的端部。
在支架设置部21设置有:用于检测设置在载置面21b上的样本支架2的有无的支架有无传感器45a、45b、45c、45d;以及用于检测紧靠样本支架2的交接位置之前(后端部)的样本支架2的有无的后端部传感器46。支架有无传感器45a和45b是透射型的光学传感器的出光部和受光部,以倾斜地横穿载置面21b的Y2侧一半的上方的方式发送接收检测光。同样地,支架有无传感器45c和45d是透射型的光学传感器的出光部和受光部,以倾斜地横穿载置面21b的Y1侧一半的上方的方式发送接收检测光。通过支架有无传感器45a、45b、45c、45d,无论在载置面21b的哪个位置设置样本支架2,都能够检测样本支架2的有无。后端部传感器46是反射型的光学传感器,配置于载置面21b的后端部(Y1侧端部)。
支架设置部21在后述的控制部211的控制下,当通过支架有无传感器45a~45d检测到样本支架2时,通过移动机构21c使样本支架2朝向位于与支架设置部21的交接位置的第一升降部27在Y1方向上移动。
在支架设置部21的后端部设置有支架返回机构47。支架返回机构47具有使未交接到第一升降部27而残留于支架设置部21的样本支架2从支架设置部21的后端部向Y2方向返回规定的安全距离的功能。
支架返回机构47具备与样本支架2卡合而使样本支架2移动的一对爪部47a。在移动机构21c将样本支架2送出到第一升降部27时,支架返回机构47使一对爪部47a退避到载置面21b的下方。支架返回机构47在从移动机构21c向第一升降部27交接样本支架2之后,进行使位于支架设置部21的后端部的样本支架2向Y2方向返回的后退动作。具体而言,支架返回机构47经由形成于载置面21b的后端部的切口21d,使一对爪部47a从载置面21b的下方向载置面21b的上方突出,并且使一对爪部47a向Y2方向侧移动,从而使位于支架设置部21的后端部的样本支架2向Y2方向返回。由此,残留于支架设置部21的样本支架2向Y2侧后退至被后端部传感器46检测到的位置,能够防止样本支架2从后端部落下。
〈支架回收部〉
如图8所示,支架回收部22如上所述包括载置面22b和收容在载置面22b的下表面侧的移动机构22c。载置面22b由沿Y方向延伸的平板部件构成。图8通过用双点划线表示载置面22b,从而示出载置面22b的下表面侧的移动机构22c的结构。
移动机构22c构成为具有一方爪部51和另一方爪部52,通过使一方爪部51和另一方爪部52与样本支架2卡合并在Y方向上移动,使载置面22b上的样本支架2向Y2方向移动。一方爪部51和另一方爪部52在载置面22b的上方配置在X1侧和X2侧。
一方爪部51安装于从载置面22b的X1侧上下延伸的转动轴51a。转动轴51a由设置在比载置面22b靠下方的滑块51b保持。
移动机构22c具备引导轴53a、第一带53b、两个从动带轮53c、传动轴部53d、驱动带轮53e、第二带53f以及爪部驱动部53g,作为驱动一方爪部51的机构。
滑块51b能够移动地安装于引导轴53a,并且固定在第一带53b的规定位置。引导轴53a从支架回收部22的Y2侧的前端部沿Y方向延伸至Y1侧的后端部。第一带53b架设于两个从动带轮53c和传动轴部53d的一端部的带轮。
在驱动带轮53e和传动轴部53d的另一端部的带轮上架设有第二带53f。爪部驱动部53g使与输出轴连结的驱动带轮53e旋转。爪部驱动部53g例如是步进电机。通过驱动带轮53e的旋转,经由第二带53f使传动轴部53d旋转。通过传动轴部53d的旋转,第一带53b循环旋转。通过第一带53b的循环旋转,设置有一方爪部51的滑块51b沿着引导轴53a在Y1方向以及Y2方向上移动。
因此,通过爪部驱动部53g使第一带53b循环旋转,由此,能够使一方爪部51沿着引导轴53a在Y1方向以及Y2方向上移动。
另一方爪部52的结构与上述一方爪部51相同。即,另一方爪部52安装于从载置面22b的X2侧上下延伸的转动轴52a。转动轴52a由设置在比载置面22b靠下方的滑块52b保持。
驱动另一方爪部52的机构的结构与驱动上述一方爪部51的机构相同。移动机构22c具备引导轴54a、第一带54b、两个从动带轮54c、传动轴部54d、驱动带轮54e、第二带54f以及爪部驱动部54g,作为驱动另一方爪部52的机构。
与一方爪部51同样地,通过爪部驱动部54g使第一带54b循环旋转,由此,能够使另一方爪部52沿着引导轴54a在Y1方向以及Y2方向上移动。
在一方爪部51以及另一方爪部52从Y1侧的后端部向Y2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一方爪部51以及另一方爪部52分别与样本支架2的X1侧和X2侧卡合,使样本支架2向Y2方向移动。
在一方爪部51以及另一方爪部52从Y2侧的前端部向Y1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一方爪部51以及另一方爪部52如果与样本支架2接触,则通过来自样本支架2的反作用力而转动至不与样本支架2卡合的角度位置,从而使样本支架2不动而向Y1方向移动。
由此,移动机构22c能够使设置在支架回收部22的载置面22b上的样本支架2朝向Y2方向侧的前端部移动。在支架回收部22的后端部,设置有检测使样本支架2朝向Y2方向侧的前端部移动时的一方爪部51以及另一方爪部52的原点位置的原点传感器57a、57b。
在支架回收部22设置有用于检测设置在载置面22b上的样本支架2到达载置面22b的前端部的情况的到达检测部55。到达检测部55具有与到达了载置面22b的前端部的样本支架2抵接的抵接部件55a和检测抵接部件55a的移动的抵接传感器55b。抵接部件55a相对于载置面22b的前端部在前表面侧(Y2侧)相邻,比载置面22b向上侧突出。当通过移动机构22c在Y2方向上移动的样本支架2到达载置面22b的前端部时,抵接部件55a被样本支架2向Y2方向按压。抵接部件55a向Y2方向被按压的情况由抵接传感器55b检测。
在支架回收部22,设置有将第一升降部27上的样本支架2送入到支架回收部22的送入机构56。如图9所示,送入机构56具备安装于滑块56b的工作板56a、将滑块56b支承为能够在Y方向上移动的导轨56c、使滑块56b在Y方向上移动的回收驱动部56d、以及传递机构。工作板56a以避开第一升降部27的移动区域而绕到移动区域的后方(Y1侧)的方式设置成L字形。工作板56a的末端侧的卡合部56e能够与设置于第一升降部27的样本支架2抵接而向Y2方向推出。
传递机构具有配置在Y方向上的带轮56f、56g和架设于带轮56f以及56g的驱动带56h。回收驱动部56d通过使带轮56f旋转,从而使驱动带56h循环旋转。滑块56b与驱动带56h的一部分连结,伴随着驱动带56h的循环旋转,沿着导轨56c在Y方向上移动。由此,送入机构56在第一升降部27配置在与支架回收部22的交接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回收驱动部56d使工作板56a在Y2方向上移动,从而通过工作板56a向Y2方向推出保持于第一升降部27的样本支架2,使其向支架回收部22的载置面22b上移动。
支架回收部22在后述的控制部211(参照图34)的控制下,当保持有样本支架2的第一升降部27配置在与支架回收部22的交接位置时,执行由送入机构56送入样本支架2的送入动作,在送入动作执行后,通过移动机构22c进行使样本支架2朝向前端部向Y2方向移动的移动动作。
移动动作一直执行到到达检测部55检测到样本支架2到达支架储存区域22a的前端部为止。当在载置面22b上存在多个样本支架2的情况下,载置面22b上的所有的样本支架2一起移动,位于Y2侧的前头的样本支架2与抵接部件55a抵接,由此移动动作结束。因此,从一方爪部51以及另一方爪部52的原点位置起到移动动作的结束位置为止的Y2方向的移动距离根据载置面22b上存在的样本支架2的个数而变化。载置面22b上存在的样本支架2的个数越少,则一方爪部51以及另一方爪部52的移动距离越长,载置面22b上存在的样本支架2的个数越多,则一方爪部51以及另一方爪部52的移动距离越短。
因此,控制部211能够基于移动动作中的一方爪部51以及另一方爪部52的移动距离、即爪部驱动部53g以及爪部驱动部54g的驱动量,取得支架回收部22中储存的样本支架2的个数。
〈插入样本设置部〉
如图10所示,插入样本设置部23如上所述包括能够载置样本支架2的载置台23b和从侧方悬臂支承载置台23b并且使其移动的载置台移动机构23c。
载置台移动机构23c包括导轨61a、载置台驱动部61b以及传递部。导轨61a、载置台驱动部61b以及传递部安装于底架26(参照图6)中的X2侧的侧面部件26a。导轨61a沿着Y方向延伸。载置台驱动部61b例如是步进电机。传递部是由带61c以及带轮61d、61e构成的带-带轮机构。载置台驱动部61b通过旋转驱动带轮61d,使带61c循环移动。
载置台23b分别包括分别构成为能够在Y方向上移动的工作台部62和臂部63。工作台部62具有能够移动地与导轨61a卡合的滑块62a(参照图11)。臂部63具有能够移动地与导轨61a卡合的滑块65a(参照图12)。因此,载置台23b(工作台部62以及臂部63)经由导轨61a被侧面部件26a从X2侧悬臂支承。在载置台23b的X1侧未设置底架26,载置台23b的X1侧成为自由端。
工作台部62以及臂部63中的臂部63与带61c的规定部位连接,通过载置台驱动部61b在Y方向上移动。工作台部62不与带61c连接,通过与臂部63卡合,能够与臂部63一体地移动。
如图11所示,工作台部62具有沿X方向延伸的长方体形状,具有卡合部件62b和卡合辊62c。在工作台部62的X2侧端部设置有滑块62a。
工作台部62的上表面构成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载置面23a。工作台部62从下方支承样本支架2的下表面。工作台部62具有与样本支架2的宽度尺寸对应的Y方向宽度,能够设置一个样本支架2。
卡合部件62b在工作台部62的X2侧端部,具有从工作台部62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立起的壁状形状。臂部63的后述的第一辊64b与卡合部件62b卡合。卡合辊62c在工作台部62的X2侧端部,经由托架设置在工作台部62的下表面侧。
如图12所示,臂部63包括第一部件64和第二部件65。第一部件64具有臂64a、第一辊64b以及第二辊64c。第二部件65具有滑块65a、带连接部65b以及施力部件65c。该第一部件64和第二部件65通过设置于第一部件64的引导件63a和设置于第二部件65的滑块63b的卡合,能够上下(Z方向)相对移动地连接。
臂64a配置在工作台部62的上方、即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载置面23a的上方。臂64a由以包围配置在载置面23a上的样本支架2的周围的方式形成的板状部件构成。即,臂64a一体地具有沿X方向延伸的前表面部64a1、从前表面部64a1的X1侧端部以及X2侧端部分别向Y1侧延伸的侧面部64a2以及侧面部64a3。另外,侧面部64a2以及侧面部64a3的Y1侧末端部分别具有朝向彼此相向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64a4、64a5。臂64a的X2侧端部安装于第一部件64。
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设置样本支架2时,样本支架2从臂64a的上方通过臂64a的内周侧而载置于工作台部62的载置面23a上。由此,臂64a的前表面部64a1与样本支架2的Y2侧侧面相向,臂64a的弯曲部64a4、64a5与样本支架2的Y1侧侧面相向。
第一辊64b和第二辊64c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通过在该第一辊64b的Y1侧(第一辊64b与第二辊64c之间)的位置配置工作台部62的卡合部件62b,第一辊64b构成为能够与工作台部62的卡合部件62b卡合。第二辊64c具有通过后述的卡合切换机构66(参照图10)使第一辊64b与卡合部件62b卡合或解除卡合的功能。
第二部件65在X2侧具有滑块65a。带连接部65b固定于载置台移动机构23c的带61c(参照图10)。由此,伴随着带61c的移动,臂部63(第二部件65以及第一部件64)的整体在Y方向上移动。施力部件65c的一端安装于第一部件64,另一端安装于第二部件65。施力部件65c对第一部件64向下方(Z2方向)施力。
返回到图10,插入样本设置部23具备切换工作台部62与臂部63的卡合状态的卡合切换机构66。卡合切换机构66与位于与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交接位置的第一升降部27相邻地设置在Y1方向端部。卡合切换机构66具备使第二辊64c(参照图12)动作的倾斜块66a和与卡合辊62c(参照图11)卡合的定位部件66b。
倾斜块66a具有以从Y2侧端部朝向Y1方向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66a1和从倾斜面66a1的Y1侧端部向Y1方向延伸的水平面66a2。定位部件66b具有卡合凹部66b1,设置成能够以转动轴66b2为中心转动。
在卡合部件62b与第一辊64b卡合的卡合状态(参照图16)下,当臂部63在Y1方向上移动时,卡合部件62b被第一辊64b向Y1方向按压,由此工作台部62和臂部63向Y1方向一体地移动。另一方面,在卡合部件62b与第一辊64b未卡合的卡合解除状态(参照图18)下,臂部63在Y1方向上移动,由此留下工作台部62而臂部63向Y1方向移动。在卡合解除状态下,通过载置台驱动部61b仅使臂部63向Y1方向移动,工作台部62不移动。倾斜块66a切换卡合部件62b与第一辊64b的卡合状态。
工作台部62的滑块62a相对于臂部63的滑块65a配置在Y2侧。因此,在臂部63在Y2方向上移动时,无论是卡合状态还是卡合解除状态,工作台部62都被臂部63按压,由此臂部63和工作台部62一体地向Y2方向移动。在载置台23b(工作台部62以及臂部63)的移动范围的Y2方向端部,设置有检测配置在原点位置的载置台23b的原点传感器68(参照图10)。
如图13所示,在工作台部62以及臂部63位于Y2侧的原点位置的状态下,在载置面23a上设置样本支架2。当设置了样本支架2时,臂部63通过载置台驱动部61b向Y1方向驱动。在原点位置处,工作台部62和臂部63处于卡合状态,工作台部62和臂部63一体地移动。
如图14所示,当工作台部62以及臂部63到达紧靠Y1方向端部的交接位置之前的位置时,臂部63的第二辊64c登上倾斜块66a的倾斜面66a1。第二辊64c向Z1方向被抬起,由此臂部63的第一部件64的整体相对于第二部件65向上方(Z1方向)移动。通过该第一部件64的Z1方向移动,如图16~图18所示,臂部63的第一辊64b向比工作台部62的卡合部件62b的上端部靠上侧的位置移动。其结果是,第一辊64b与卡合部件62b的卡合被解除。当第二辊64c到达倾斜块66a的水平面66a2时,臂部63成为卡合解除状态。将卡合状态和卡合解除状态切换的位置称为卡合切换位置。在相比该卡合切换位置向Y1方向侧移动的情况下,仅臂部63向Y1方向移动。
另外,当臂部63到达卡合切换位置时,如图16~图18所示,工作台部62的下表面侧的卡合辊62c与定位部件66b抵接,使定位部件66b以从原点位置推开的方式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当卡合辊62c到达定位部件66b的卡合凹部66b1的位置时,通过对定位部件66b朝向原点位置施力的施力部件66b3的作用力,定位部件66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卡合辊62c收纳在卡合凹部66b1的内部。由此,与臂部63的卡合被解除的工作台部62与定位部件66b卡合。工作台部62在与臂部63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下,能够在Y方向上自由地移动,但通过与定位部件66b卡合,Y方向位置被固定。如图14所示,工作台部62与定位部件66b卡合的位置设定为在工作台部62与配置在交接位置的第一升降部27之间能够进行样本支架2的交接。
如图15所示,在卡合解除后,臂部63通过载置台驱动部61b进一步向Y1方向驱动。由此,臂部63的臂64a从工作台部62的上方位置向Y1方向移动至第一升降部27的上方位置。通过该臂64a,设置于工作台部62的样本支架2被臂64a按压而向Y1方向移动,并移动到第一升降部27的上表面上。这样,设置于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样本支架2被交接到配置在交接位置的第一升降部27。
在交接位置处,臂64a位于第一升降部27的上方。在该状态下,第一升降部27向Z2方向下移,由此样本支架2穿过臂64a的内侧向Z2方向输送。在样本支架2通过臂64a之后,臂部63通过载置台驱动部61b向Y2方向驱动,由此臂部63以及工作台部62向原点位置返回。在从交接位置向Y2方向移动时,第二辊64c沿倾斜块66a的倾斜面66a1下降,由此臂部63的第一部件64的整体相对于第二部件65向下方(Z2方向)移动。通过该第一部件64向Z2方向的移动,臂部63的第一辊64b向比工作台部62的卡合部件62b的上端部靠下侧的位置移动,第一辊64b与卡合部件62b再次卡合。第一部件64通过施力部件65c的作用力,可靠地复位到第一辊64b与卡合部件62b卡合的位置。
在工作台部62与臂部63再次卡合之后,臂部63通过载置台驱动部61b向Y2方向驱动,由此臂部63按压工作台部62而使其向Y2方向一体地移动。此时,工作台部62的卡合辊62c使定位部件66b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从卡合凹部66b1的内侧脱离,工作台部62与定位部件66b的卡合被解除。
通过以上那样的结构,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与第一升降部27之间进行样本支架2的交接。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0所示,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设置有检测在原点位置处设置在载置面23a上的样本支架2的光学式的支架传感器67a和检测在交接位置的跟前(卡合切换位置)设置在载置面23a上的样本支架2的光学式的支架传感器67b。
这样,插入样本设置部23与在载置面21b的下表面侧设置有移动机构21c这种结构的支架设置部21不同,成为通过设置于侧面部件26a的载置台移动机构23c使悬臂支承于底架26中的X2侧的侧面部件26a的载置台23b移动的结构。由此,通过将载置台移动机构23c设为悬臂支承结构,能够有效地减小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因此,如图4所示,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上下方向的厚度相当于载置台23b的上下方向尺寸,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上下方向的厚度比支架设置部21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小。样本输送部20中的配置在上侧的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厚度变小,因此,能够抑制样本输送部20的高度尺寸变大。另外,在用户确认设置于样本输送部20的样本支架2的情况等下,能够提高样本支架2的视觉辨认性。
另外,如图3所示,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中,由于是从X2侧悬臂支承载置台23b的结构,因此,罩部24仅覆盖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X2侧的侧面,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X1侧的侧面在除了与第一升降部27的交接位置以外的载置台23b的移动范围的大致整个范围未被覆盖而开放。另外,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下表面侧也在载置台23b的移动范围的大致整个范围未被覆盖而开放。由此,即使在支架设置部21的上方设置有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结构中,支架设置部21的上方也较大地开放,用户能够容易地目视确认设置于支架设置部21的样本支架2。需要说明的是,在用户将样本支架2设置于插入样本设置部23时,为了防止误使样本支架2落下,也可以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与支架设置部21之间设置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分隔板。
〈第一升降部〉
如图19所示,第一升降部27具有能够上下移动的升降载置部71、导轨72、升降驱动部73以及传递部74。导轨72、升降驱动部73以及传递部74安装于作为底架26(参照图6)的一部分的背面部件26b。导轨72沿着Z方向延伸,设置于升降载置部71的滑块71a能够移动地与导轨72卡合。升降驱动部73例如是步进电机。传递部74是由带74a、带轮74b以及74c构成的带-带轮机构。升降驱动部73通过旋转驱动带轮74b,使架设于在Z方向的上下设置的带轮74b以及74c的带74a循环移动。升降载置部71固定于带74a的一部分,伴随着带74a的循环移动而沿着导轨72在Z方向上移动。由此,通过升降驱动部73,升降载置部71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移动。
在升降载置部71载置样本支架2。如图20所示,升降载置部71具有止动件71b、支架传感器71c以及横向进给部75。
止动件71b以从升降载置部71的上表面的Y1侧端部向上方立起的方式设置。止动件71b与从插入样本设置部23或支架设置部21向升降载置部71上沿Y1方向送出的样本支架2抵接而使样本支架2停止。支架传感器71c是透射型的光传感器。支架传感器71c检测在升降载置部71上配置有样本支架2的情况。
横向进给部75具有在X方向上被循环驱动的输送带75a、带驱动部75b以及传递部75c。带驱动部75b例如是步进电机。传递部75c具有安装于带驱动部75b的输出轴的带轮75c1、安装于输送带75a的驱动轴的带轮75c2、以及架设于带轮75c1、75c2的传递带75c3。带驱动部75b经由传递部75c使输送带75a的驱动轴旋转。输送带75a在升降载置部71的上表面上露出。输送带75a通过带驱动部75b向X1方向或X2方向循环驱动,由此使载置于升降载置部71上的样本支架2在X方向上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图6所示的第二升降部33也具备与第一升降部27的升降载置部71同样的升降载置部。通过升降载置部的横向进给部,在第一输送路径31以及第二输送路径32与第二升降部33之间交接样本支架2。
(样本支架的输送动作)
接着,说明由样本输送部20输送样本支架2的输送动作的流程。
如图21所示,样本支架2由用户设置于支架设置部21。在开始向测定部10供给样本支架2的情况下,如图22所示,第一升降部27的升降载置部71移动到支架设置部21的交接位置P11。支架设置部21通过移动机构21c使样本支架2在Y1方向上移动,将设置于支架设置部21的样本支架2交接到第一升降部27。
如图23所示,接收到样本支架2的第一升降部27将升降载置部71移动到读取部28的读取位置P12。该读取位置P12也是第一升降部27与第一输送路径31之间的样本支架2的交接位置。读取部28读取升降载置部71上的样本支架2以及保持于样本支架2的各样本容器1各自的识别信息。
如图24所示,在读取识别信息之后,第一升降部27通过横向进给部75使样本支架2向X2方向移动,向第一输送路径31上送出。如图25所示,第一输送路径31使从第一升降部27接收到的样本支架2向X2方向移动至样本吸引位置P1。通过横向进给机构36,将保持于样本支架2的样本容器1一个一个地依次定位在样本吸引位置P1。在样本吸引位置P1处,通过测定部10依次吸引保持于样本支架2的各样本容器1中的样本。
在样本吸引后,如图26所示,第一输送路径31使样本吸引完毕的样本支架2向X2方向移动,向移动到了交接位置P21的第二升降部33上交接。如图27所示,接收到样本支架2的第二升降部33移动到第二输送路径32的交接位置P22。第二升降部33使样本支架2向X1方向移动,向第二输送路径32上送出。
如图28所示,第二输送路径32使从第二升降部33接收到的样本支架2向X1方向移动。第一升降部27使升降载置部71移动到与第二输送路径32的交接位置P13。第二输送路径32使样本支架2向X1方向移动,向移动到了交接位置P13的第一升降部27上交接。
如图29所示,接收到样本支架2的第一升降部27使升降载置部71移动到与支架回收部22的交接位置P14。支架回收部22通过送入机构56,使升降载置部71上的样本支架2在Y2方向上移动至载置面22b上,从第一升降部27接收样本支架2。
这样,进行直到设置于支架设置部21的样本支架2被回收到支架回收部22为止的样本支架2的输送。
如图30所示,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设置有样本支架2的情况下,第一升降部27的升降载置部71不是移动到图22所示的支架设置部21的交接位置P11,而是移动到图31所示的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交接位置P15。插入样本设置部23通过载置台移动机构23c使载置台23b在Y1方向上移动,将设置于载置台23b的样本支架2交接到第一升降部27。
样本支架2被交接到第一升降部27之后的动作与图23~图29所示的动作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测定部)
接着,参照图32,对测定部1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测定部10具备进行样本的测定的测定机构110。测定机构110包括样本分注部111、容器移送部112、容器供给部113、试剂分注部(114a~114e)、试剂冷藏箱115、反应部116、BF分离部117以及检测部118。测定机构110收容于框体120内的第一收容部121(参照图33)。框体120具有能够将测定部10的上述各部分收容在内部的箱状形状。
样本分注部111吸引通过样本输送部20输送到样本吸引位置P1的样本,并将所吸引的样本分注到容器3中。样本分注部111设置在框体120内的Y1侧(背面侧)端部且X2侧的角部附近。样本分注部111包括用于进行吸引以及排出的吸移管111a和使吸移管111a移动的吸移管移动机构111b。吸移管移动机构111b构成为能够进行使吸移管111a绕旋转轴111c转动的动作和使吸移管111a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动作。样本分注部111通过绕旋转轴111c的转动,能够使吸移管111a移动到第一输送路径31上的样本吸引位置P1和样本分注位置P31。样本分注部111通过使吸移管111a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使吸移管111a的末端部进入样本容器1内,或者从样本容器1内退避。
样本分注部111将分注吸头安装在吸移管111a的末端,将被输送到样本吸引位置P1的样本容器1中的样本向分注吸头内吸引规定量。样本分注部111将所吸引的样本分注到配置在样本分注位置P31的容器3中。在分注后,样本分注部111将分注吸头从吸移管111a的末端取下并废弃。
容器移送部112移送容器3。容器移送部112从容器供给部113取得空的容器3,将容器3移送到样本分注部111、试剂分注部114、反应部116、BF分离部117、检测部118等各个处理位置。容器移送部112由把持容器3的夹持器112a和使夹持器112a移动的移动机构构成。移动机构是能够在上下方向以及水平2方向的正交3轴方向上移动的正交机器人。移动机构也可以包括绕旋转轴水平旋转的臂机构、多关节机器人机构。
容器供给部113能够储存多个未使用的容器3。容器供给部113在规定的容器供给位置处向容器移送部112供给未使用的空的容器3。
试剂分注部吸引试剂容器内的试剂,并将所吸引的试剂分注到容器3中。试剂分注部包括:用于分注试剂容器131中的R1试剂的第一试剂分注部114a;用于分注试剂容器132中的R2试剂的第二试剂分注部114b;以及用于分注试剂容器133中的R3试剂的第三试剂分注部114c。另外,试剂分注部114包括用于分注R4试剂的第四试剂分注部114d和用于分注R5试剂的第五试剂分注部114e。试剂容器131、132、133收容于试剂冷藏箱115。
第一试剂分注部114a能够使吸移管114f在用于吸引R1试剂的吸引位置P32a与R1试剂分注位置P33a之间移动。第二试剂分注部114b能够使吸移管114f在用于吸引R2试剂的吸引位置P32b与R2试剂分注位置P33b之间移动。第三试剂分注部114c能够使吸移管114f在用于吸引R3试剂的吸引位置P32c与R3试剂分注位置P33c之间移动。
第四试剂分注部114d以及第五试剂分注部114e设置在从试剂冷藏箱115离开的位置。第四试剂分注部114d以及第五试剂分注部114e分别经由送液管与收容有R4试剂和R5试剂的试剂容器连接,能够向由容器移送部112移送来的容器3中排出试剂。
试剂冷藏箱115在隔热结构的壳体115a内具有容器保持部115b。容器保持部115b保持试剂容器。壳体115a通过冷却器将试剂容器内的试剂保冷到适合于保管的一定温度。在壳体115a的上表面设置有能够开闭的孔部,使得在吸引位置P32a、吸引位置P32b以及吸引位置P32c处吸移管114f能够进入壳体115a的内部。
容器保持部115b以在圆周方向上排列保持多个试剂容器的方式形成。容器保持部115b能够使同心圆状的多个试剂容器的列独立地沿周向旋转。由此,容器保持部115b能够在吸引位置P32a~P32c各自的正下方的位置配置从所保持的试剂容器的列中选择的所希望的试剂容器。在容器保持部115b设置分别收容R1试剂、R2试剂、R3试剂的试剂容器131、132、133。
反应部116具备加热器以及温度传感器,保持容器3,对容器3内收容的试样进行加热使其反应。通过加热,容器3内收容的样本以及试剂发生反应。
BF分离部117具有执行从容器3分离液相和固相的BF分离处理的功能。BF分离部117在通过磁力收集形成有后述的免疫复合体的磁性颗粒的状态下,通过吸引管吸引容器3内的液体成分,通过排出管供给清洗液。由此,BF分离部117构成为从形成有免疫复合体的磁性颗粒分离除去容器3内的液体成分所包含的不需要的物质。
检测部118用光检测器检测在与样本的抗原结合的标记抗体和发光基质的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光,输出与检测到的光量相应的检测信号。光检测器例如包括光电倍增管。
如图33所示,测定部10在框体120内具备第一收容部121、配置在第一收容部121的下方的第二收容部122、以及配置在第二收容部122的下方的第三收容部123。
第一收容部121是收容进行样本的测定的测定机构110(参照图32)的收容空间。在图33中,仅图示出样本分注部111,但图32所示的测定机构110的各部分配置在第一收容部121以及第二收容部122内。第二收容部122还是收容用于使测定机构110动作的流体回路部141的一部分的收容空间。流体回路部141分别与配置于第一收容部121的样本分注部111、第一试剂分注部114a、第二试剂分注部114b、第三试剂分注部114c、第四试剂分注部114d、第五试剂分注部114e以及BF分离部117流体连接。流体回路部141为了进行各分注部(111、114a~114e)以及BF分离部117中的液体的吸引以及排出,包括供给压力的泵和切换流路的阀。第三收容部是收容流体回路部141的收容空间。
在此,样本输送部20的第一输送路径31配置在比第二收容部122靠上方的高度位置,第二输送路径32配置在比第二收容部122的中央靠下方且比第三收容部123靠上方的高度位置。由此,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在第一输送路径31与第二输送路径32之间配置有第二收容部122的一半以上的区域。另外,在第二输送路径32的下方配置有第三收容部123的整个区域。因此,例如在进行收容于第二收容部122的流体回路部141的维护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从第一输送路径31与第二输送路径32之间够到第二收容部122的内部。另外,在进行收容于第三收容部123的流体回路部141的维护的情况下,第一输送路径31和第二输送路径32不会成为障碍。因此,在进行测定部10的维护时不需要分解以及再组装输送机构29,能够高效地进行维护作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样本设置部23以及支架设置部21配置在比第一输送路径31靠上方的高度位置,支架回收部22配置在比第二输送路径32靠上方的高度位置。
在此,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的高度位置优选设定在对用户而言易于作业的高度位置。另一方面,第一输送路径31以及第二输送路径32成为样本支架2相对于测定部10的输送路径,因此,要求将其配置在适合于进行样本吸引的测定部10的装置结构的高度位置。因此,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与第一输送路径31以及第二输送路径32之间设置有能够上下移动的第一升降部27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能够与第一输送路径31以及第二输送路径32的高度位置(即,适合于测定部10的装置结构的高度位置)无关地设定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的高度位置。其结果是,通过将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的高度位置设定在用户容易使用的较高的位置,能够提高样本支架2的设置/回收作业的作业性。
(与样本测定装置的控制相关的结构)
接着,对与样本测定装置300的控制相关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4所示,样本测定装置300具备设置于测定部10的主控制基板210和测定控制基板230、以及设置于样本输送部20的输送控制基板220。
主控制基板210具备控制部211、通信部212以及存储部213。控制部211构成为包括由CPU或FPGA构成的处理器和存储器,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部213的控制程序,对测定部10以及样本输送部20的各部分进行控制。存储部213由半导体存储元件构成,存储控制部211执行的程序、识别信息以及测定指令的数据、由检测部118取得的检测信号的数据。通信部212包括用于与样本输送部20以及分析部400进行通信的I/O接口以及通信接口。
输送控制基板220包括:取得来自设置于样本输送部20的各部分的传感器的信号的I/O电路、设置于样本输送部20的各部分的电机的驱动电路、以及与主控制基板210的通信电路。主控制基板210的控制部211经由输送控制基板220对支架设置部21、支架回收部22、插入样本设置部23、第一升降部27、读取部28、送入机构56、第一输送路径31、第二输送路径32、第二升降部33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211经由输送控制基板220取得从读取部28取得的样本支架2以及样本容器1的各识别信息。
测定控制基板230包括用于控制测定机构110的动作的传感器的I/O电路、电机及阀的驱动电路、以及与主控制基板210的通信电路。主控制基板210的控制部211经由测定控制基板230控制测定机构110的动作。控制部211经由测定控制基板230取得通过样本测定处理由检测部118取得的检测信号的数据。
分析部400由个人计算机(PC)构成,主要由包括CPU、ROM、RAM、固态驱动器(SSD)等的主体、包括液晶显示器的显示部、以及包括键盘和鼠标的输入设备构成。
分析部400与主控制基板的通信部212以及主计算机500能够通信地连接。分析部400经由主控制基板210取得由样本输送部20的读取部28读取的识别信息。分析部400构成为通过将识别信息与主计算机500进行对照来取得保持于样本支架2的各个样本容器1中的样本的测定指令。
分析部400将取得的测定指令经由主控制基板210的通信部212发送到控制部211。根据发送来的测定指令,控制部211控制样本输送部20以及测定部10的各部分。
控制部211将通过测定部10对样本容器1中的样本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检测部118的检测信号经由通信部212发送到分析部400。分析部400构成为基于取得的检测信号,分析样本中的待测物质的含量等。另外,分析部400将分析结果显示于显示画面或发送到主计算机500。
(样本测定装置的测定动作)
接着,使用图35说明样本测定装置300的测定动作。样本输送部20以及测定部10的动作由控制部211控制。
〈样本输送部〉
在步骤S1中,控制部211判断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是否设置有样本支架2。控制部211在通过支架传感器67a检测到设置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载置台23b上的样本支架2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步骤S2。
在步骤S2中,控制部211执行紧急样本支架送出处理。紧急样本支架送出处理是从插入样本设置部23向第一升降部27送出样本支架2,通过读取部28读取样本支架2以及样本容器1的识别信息,并将样本支架2向第一输送路径31交接的处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步骤S2的处理是插入处理,因此,在以下的步骤S3~S8的执行中,也继续执行步骤S1的判断处理。在步骤S3~S8的执行中,若在步骤S1中判断为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设置有样本支架2,则对作为步骤S3~S8的执行对象的样本支架2继续进行步骤S3~S8,并且并行地对设置于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样本支架2执行步骤S2、S5~S8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1中,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未设置样本支架2的情况下,即,在通过支架传感器67a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载置台23b上未检测到样本支架2的情况下,控制部211使处理进入步骤S3。
在步骤S3中,控制部211判断在支架设置部21是否设置有样本支架2。控制部211在通过支架有无传感器45a~45d检测到设置在支架设置部21的载置面21b上的样本支架2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步骤S4。
在步骤S4中,控制部211执行一般样本支架送出处理。一般样本支架送出处理是从支架设置部21向第一升降部27送出一个样本支架2,通过读取部28读取样本支架2以及样本容器1的识别信息,并将样本支架2向第一输送路径31交接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3中,在支架设置部21未设置样本支架2的情况下,即,在通过支架有无传感器45a~45d在支架设置部21的载置面21b上未检测到样本支架2的情况下,控制部211结束处理。
因此,如果通过步骤S1~S4检测到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和支架设置部21中的任一个设置有样本支架2,则进行将该样本支架2朝向测定部10的样本吸引位置P1送出的处理。当执行紧急样本支架送出处理或一般样本支架送出处理时,由读取部28读取被送出的样本支架2以及样本容器1的各识别信息,并发送到分析部400。
控制部211在步骤S2的紧急样本支架送出处理或步骤S4的一般样本支架送出处理之后,使处理进入步骤S5。在步骤S5中,控制部211控制第一输送路径31,将交接到第一输送路径31上的样本支架2向样本吸引位置P1输送。控制部211在每次从配置在样本吸引位置P1的样本容器1吸引样本时,通过横向进给机构36将下一个未吸引的样本容器1配置在样本吸引位置P1。当将保持于样本支架2的所有的样本容器1都配置在样本吸引位置P1时,控制部211使处理进入步骤S6。
在步骤S6中,控制部211进行将样本吸引完毕的样本支架2从第一输送路径31交接到第二升降部33的控制。控制部211控制第二升降部33,使第二升降部33移动到第一输送路径31与第二升降部33的交接位置P21。然后,控制部211控制第一输送路径31,将样本支架2输送到第二升降部33上。
在步骤S7中,控制部211进行将交接到第二升降部33的样本支架2从第二升降部33交接到第二输送路径32的控制。控制部211控制第二升降部33,使第二升降部33移动到第二输送路径32与第二升降部33的交接位置P22。然后,控制部211控制第二升降部33,使样本支架2横向进给到第二输送路径32上。
在步骤S8中,控制部211执行交接到第二输送路径32的样本支架2的支架回收处理。支架回收处理是将样本支架2从第二输送路径32经由第一升降部27向支架回收部22送入的处理。通过步骤S8将样本支架2回收到支架回收部22,由此对一个样本支架2的输送处理完成。
〈测定部〉
在测定部10中,在步骤S11中,控制部211基于由读取部28读取的识别信息,从分析部400取得测定指令。
在步骤S12中,控制部211进行通过样本分注部111吸引在步骤S5中被输送到样本吸引位置P1的样本容器1中的样本的控制。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211对所吸引的样本执行由测定机构110进行的样本测定处理。样本测定处理的结果,能够得到检测部118的检测信号的数据。
在步骤S14中,控制部211进行将得到的检测信号的数据通过通信部212输出到分析部400的控制。分析部400基于从测定部10取得的检测信号,分析样本中的待测物质的含量等,使显示部显示分析结果。
通过上述操作,进行样本测定装置300的动作处理。
控制部211为了执行下一个样本支架2的输送处理,从步骤S1起再次执行处理。因此,当用户将多个样本支架2集中设置于支架设置部21时,对支架设置部21的前头(Y1方向侧)的一个样本支架2执行到步骤S4~S8为止的处理。控制部211执行步骤S1~S8的处理,直到设置于支架设置部21的样本支架2没有为止。
控制部211对保持于样本支架2的多个样本容器1分别进行步骤S11~S14的处理,分别取得检测信号的数据。当下一个样本支架2在样本输送部20中被送出时,控制部211对保持于新的样本支架2的各样本容器1执行步骤S11~S14的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为了说明对一个样本支架2的输送处理,作为一系列的流程而图示出从样本支架2的送出起到回收为止,但实际上,多个样本支架2的输送处理错开定时而并行地执行。例如,对于某个样本支架2,在步骤S5中执行样本吸引的期间,可以执行下一个样本支架2的支架送出处理(步骤S2或S4)或对之前的样本支架2的支架回收处理(步骤S8)。
(紧急样本支架送出处理)
接着,参照图36,对图35的步骤S2的紧急样本支架送出处理进行说明。紧急样本支架送出处理由控制部211执行。样本输送部20的动作参照图21~图31。
在步骤S21中,控制部211控制升降驱动部73,使第一升降部27移动至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交接位置P15。
在步骤S22中,控制部211控制载置台驱动部61b,使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载置台23b从原点位置向Y1方向移动至交接位置P15。控制部211在通过升降载置部71的支架传感器71c检测到样本支架2时,使载置台驱动部61b的驱动停止。由此,样本支架2从插入样本设置部23被交接到第一升降部27。需要说明的是,在即使进行交接动作也未通过第一升降部27的支架传感器71c检测到样本支架2的情况下,控制部211执行规定的错误处理。
在步骤S23中,控制部211控制升降驱动部73,使第一升降部27移动至读取部28的读取位置P12。在步骤S24中,控制部211进行通过读取部28读取配置在读取位置P12的第一升降部27上的样本支架2的识别信息和保持于样本支架2的样本容器1的识别信息的控制。控制部211在从读取部28取得识别信息时,通过通信部212将取得的识别信息向分析部400发送。
在步骤S25中,控制部211控制带驱动部75b,通过横向进给部75使第一升降部27上的样本支架2向第一输送路径31上移动。由此,第一升降部27上的样本支架2向第一输送路径31交接。
通过上述操作,紧急样本支架送出处理完成,向步骤S5以后的处理返回。
(一般样本支架送出处理)
接着,参照图37,对图35的步骤S4的一般样本支架送出处理进行说明。一般样本支架送出处理由控制部211执行。
在步骤S31中,控制部211控制升降驱动部73,使第一升降部27移动至支架设置部21的交接位置P11。
在步骤S32中,控制部211控制支架设置部21的爪部驱动部43g以及爪部驱动部44g,使一方爪部41以及另一方爪部42从Y2侧的前端部向Y1方向移动。控制部211在通过升降载置部71的支架传感器71c检测到样本支架2时,使爪部驱动部53g以及爪部驱动部54g的驱动停止。由此,样本支架2从支架设置部21被交接到第一升降部27。需要说明的是,在即使进行交接动作也未通过支架传感器71c检测到样本支架2的情况下,控制部211执行规定的错误处理。
在步骤S33中,控制部211使支架返回机构47工作。由此,在支架设置部21设置有多个样本支架2的情况下,交接到了第一升降部27的前头的样本支架2以外的、第二个以后的样本支架2通过支架返回机构47的一对爪部47a向Y2方向返回规定的安全距离。需要说明的是,在即使使支架返回机构47工作也未通过后端部传感器46检测到样本支架2的情况下,控制部211执行规定的错误处理。
步骤S34~步骤S36的处理与紧急样本支架送出处理的步骤S23~步骤S25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通过上述操作,一般样本支架送出处理完成,向步骤S5以后的处理返回。
(支架回收处理)
接着,参照图38,对图35的步骤S8的支架回收处理进行说明。支架回收处理由控制部211执行。
在步骤S41中,控制部211控制升降驱动部73,使第一升降部27移动至第二输送路径32的交接位置P13。
在步骤S42中,控制部211控制第二输送路径32,将第二输送路径32上的样本支架2向X1方向输送到第一升降部27上。控制部211在通过升降载置部71的支架传感器71c检测到样本支架2时,使第二输送路径32的动作停止。由此,样本支架2从第二输送路径32被交接到第一升降部27。需要说明的是,在即使进行交接动作也未通过支架传感器71c检测到样本支架2的情况下,控制部211执行规定的错误处理。
在步骤S43中,控制部211控制升降驱动部73,使第一升降部27移动至支架回收部22的交接位置P14。
在步骤S44中,控制部211控制送入机构56的回收驱动部56d,使样本支架2从第一升降部27向支架回收部22移动。由此,样本支架2从第一升降部27被交接到支架回收部22。需要说明的是,在即使使送入机构56动作也仍通过支架传感器71c检测到样本支架2的情况下,控制部211执行规定的错误处理。
在步骤S45中,控制部211控制支架回收部22的爪部驱动部53g以及爪部驱动部54g,使一方爪部51以及另一方爪部52从Y1侧的原点位置向Y2方向移动。由此,样本支架2从由送入机构56送入的位置朝向支架回收部22的前端部输送。
支架回收部22将本次被送入的样本支架2向Y2方向输送。当样本支架2按压抵接部件55a,抵接部件55a的移动被到达检测部55检测到时,控制部211停止爪部驱动部53g以及爪部驱动部54g的驱动。需要说明的是,在即使使爪部驱动部53g以及爪部驱动部54g驱动也未通过到达检测部55检测到抵接部件55a的移动的情况下,控制部211执行规定的错误处理。
控制部211取得从原点位置到被到达检测部55检测到的位置为止的爪部驱动部53g以及爪部驱动部54g的驱动量,基于取得的驱动量,取得支架回收部22中储存的样本支架2的个数。
在步骤S46中,控制部211判断取得的样本支架2的个数是否与预先设定的上限值一致。在支架回收部22中储存的样本支架2的个数未达到上限值的情况下,支架回收处理结束,本次的样本支架2的输送处理结束。
在支架回收部22中储存的样本支架2的个数达到上限值的情况下,控制部211使处理进入步骤S47。在步骤S47中,控制部211通过通信部212向分析部400告知支架回收部22中储存的样本支架2的个数已达到上限值之后,结束支架回收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被告知了样本支架2的个数已达到上限值的情况下,在分析部400中,例如在显示部显示催促执行从支架回收部22取出样本支架2的取出作业的引导信息。由此,用户能够从分析部400的显示画面掌握需要从支架回收部22取出样本支架2的情况。
(样本测定处理)
接着,参照图39以及图40,对图35的步骤S13的样本测定处理进行说明。样本测定处理由控制部211执行。作为免疫测定的一例,对样本中含有的待测物质151为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步骤S51中,控制部211进行向容器3分注R1试剂的控制。控制部211进行使容器移送部112将容器3移送到R1试剂分注位置P33a并通过第一试剂分注部114a向容器3分注R1试剂的控制。
在步骤S52中,控制部211进行向容器3排出样本的控制。控制部211使容器移送部112将容器3移送到样本分注位置P31。控制部211使在步骤S12中吸引了样本的样本分注部111转动至样本分注位置P31,使所吸引的样本排出到样本分注位置P31的容器3中。如图40所示,R1试剂含有捕捉物质,与样本中的待测物质151反应而结合。例如,捕捉物质是用生物素修饰的抗体(生物素(biotin)抗体)。
在步骤S53中,控制部211进行通过容器移送部112将容器3移送到R2试剂分注位置P33b并通过第二试剂分注部114b向容器3分注R2试剂的控制。在R2试剂分注后,控制部211通过容器移送部112将容器3移送到反应部116。控制部211在反应部116中使容器3加热规定时间。如图40所示,R2试剂含有与捕捉物质结合的磁性颗粒152。磁性颗粒152例如是固定有与生物素结合的链霉亲和素的磁性颗粒(StAvi结合磁性颗粒)。加热的结果,待测物质151和捕捉物质与磁性颗粒152结合。
在步骤S54中,控制部211进行使BF分离部117执行一次BF分离处理的控制。首先,控制部211通过容器移送部112将容器3移送到BF分离部117。BF分离部117被控制为对容器3中的试样进行一次BF分离处理。如图40所示,通过一次BF分离处理,未反应的捕捉物质等不需要成分被从容器3中除去。
在步骤S55中,控制部211进行通过容器移送部112将容器3移送到R3试剂分注位置P33c并通过第三试剂分注部114c向容器3分注R3试剂的控制。在R3试剂分注后,控制部211通过容器移送部112将容器3移送到反应部116。控制部211在反应部116中使容器3加热规定时间。如图40所示,R3试剂含有标记物质153,与待测物质151反应而结合。标记物质153例如是ALP(碱性磷酸酶)标记抗体。加热的结果,在磁性颗粒152上形成包含待测物质151、标记物质153以及捕捉物质的免疫复合体154。
在步骤S56中,控制部211进行使BF分离部117执行二次BF分离处理的控制。首先,控制部211通过容器移送部112将容器3移送到BF分离部117。BF分离部117被控制为对容器3中的试样进行二次BF分离处理。如图40所示,通过二次BF分离处理,未反应的标记物质153等不需要成分被从容器3中除去。
在步骤S57中,控制部211进行向容器3分注R4试剂的控制。控制部211通过容器移送部112将容器3移送到第四试剂分注部114d,通过第四试剂分注部114d向容器3分注R4试剂。R4试剂含有缓冲液。与容器3中的磁性颗粒152结合的免疫复合体154被分散在缓冲液中。
在步骤S58中,控制部211进行向容器3分注R5试剂的控制。控制部211通过容器移送部112将容器3移送到第五试剂分注部114e,通过第五试剂分注部114e向容器3分注R5试剂。在R5试剂分注后,控制部211通过容器移送部112将容器3移送到反应部116。控制部211在反应部116中使容器3加热规定时间。如图40所示,R5试剂含有化学发光基质。R4试剂中含有的缓冲液具有促进免疫复合体154所包含的标记物质153的标记(酶)与基质的反应的组成。通过加热,使基质与标记反应而产生光。
在步骤S59中,控制部211进行免疫复合体154的检测处理的控制。控制部211通过容器移送部112将容器3移送到检测部118。控制部211使检测部118测定通过使基质与标记反应而产生的光的强度。检测部118的检测信号被输出到控制部211。控制部211经由通信部212向分析部400发送检测部118的检测信号的数据。
在检测结束后,在步骤S60中,容器移送部112被控制为从检测部118取出测定处理完毕的容器3并废弃到废弃口。
通过上述操作,由测定部10进行样本测定处理。
[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应理解为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的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还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第一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设置于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样本支架2和设置于支架设置部21的样本支架2双方在样本吸引后被输送到支架回收部22的例子,但在第一变形例中,设置于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样本支架2也可以在样本吸引后返回到插入样本设置部23。
如图41所示,在样本吸引完毕的保持过紧急样本的样本支架2从第二输送路径32交接到第一升降部27之后,在第一变形例中,第一升降部27移动到与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交接位置P15。
此时,如图15所示,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中,通过载置台驱动部61b,臂部63预先配置在第一升降部27的交接位置P15。因此,在第一升降部27到达交接位置P15时,第一升降部27上的样本支架2从下方插通到臂部63的臂64a的内部。
之后,插入样本设置部23如果通过载置台驱动部61b使臂部63向Y2方向移动,则通过臂64a的弯曲部64a4、64a5(参照图12)按压样本支架2,样本支架2从第一升降部27被交接到工作台部62。之后,插入样本设置部23通过载置台驱动部61b使臂部63向Y2方向移动到图13所示的前端部的原点位置。
这样,在第一变形例中,第一升降部27构成为,为了将从插入样本设置部23接收到的样本支架2移载到第一输送路径31而移动到与第一输送路径31的交接位置(读取位置P12(参照图24)),为了将从第二输送路径32接收到的样本支架2移载到插入样本设置部23而移动到与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交接位置P15。由此,能够使保持紧急样本的样本支架2返回到插入样本设置部23,而不是返回到支架回收部22。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区分设置于支架回收部22的一般样本的样本支架2和紧急样本的样本支架2并从样本输送部20回收。
(第二变形例)
在图42所示的第二变形例中,测定部10包括:从样本容器1吸引样本并进行所吸引的样本的测定的第一测定部11和从样本容器1吸引样本并进行所吸引的样本的测定的第二测定部12。即,样本测定装置300具备两台测定装置。
在一例中,第一测定部11和第二测定部12是同一测定装置。在另一例中,第一测定部11和第二测定部12是不同的测定装置,第一测定部11的测定项目和第二测定部12的测定项目的一部分或全部不同。
输送机构29能够通过第一输送路径31、第二输送路径32以及第二升降部33向第一测定部11的样本吸引位置P1a输送样本支架2。
在第二变形例中,输送机构29还包括:与第二升降部33的移动区域相邻的第三输送路径91;配置在第三输送路径91的下方并且与第二升降部33的移动区域相邻的第四输送路径92;以及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在第三输送路径91与第四输送路径92之间交接样本支架2的第三升降部93。在第三输送路径91上设定有第二测定部12的样本吸引位置P1b。第三输送路径91、第四输送路径92以及第三升降部93的结构分别与第一输送路径31、第二输送路径32以及第二升降部33的结构实质上相同。
即,第一测定部11构成为从保持于第一输送路径31上的样本支架2的样本容器1吸引样本,第二测定部12构成为从保持于第三输送路径91上的样本支架2的样本容器1吸引样本。
由此,能够经由第二升降部33在第一输送路径31或第二输送路径32与第三输送路径91或第四输送路径92之间交接样本支架2。因此,不需要在第一测定部11和第二测定部12分别单独设置支架设置部21、支架回收部22以及插入样本设置部23,因此,即使在设置多个测定部10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设置面积的增大。
如图43所示,在第二变形例中,控制部211基于由读取部28读取的识别信息,进行从第一测定部11以及第二测定部12中选择样本支架2的供给目的地的控制。即,在从插入样本设置部23或支架设置部21将样本支架2交接到第一升降部27之后,在读取位置P12通过读取部28读取样本支架2以及各样本容器1的识别信息时,控制部211将读取的识别信息发送到分析部400。分析部400将识别信息与主计算机500进行对照,取得与识别信息对应的测定指令,将取得的测定指令发送到控制部211。控制部211基于取得的测定指令,选择将第一升降部27上的样本支架2输送到第一测定部11的样本吸引位置P1a,还是输送到第二测定部12的样本吸引位置P1b。控制部211进行向所选择的输送目的地输送样本支架2的控制。
由此,能够基于识别信息,将设置于插入样本设置部23或支架设置部21的样本支架2输送到第一测定部11以及第二测定部12中的适当的供给目的地。
在第二变形例中,如图44所示,对于保持于第一输送路径31上的样本支架2的样本容器1,在由第一测定部11执行样本吸引的期间,其他样本支架2经由第二输送路径32以及第二升降部33向第三输送路径91输送。由此,对于保持于其他样本支架2的样本容器1,由第二测定部12进行样本吸引。如图43所示,当在第一输送路径31上未执行基于第一测定部11的样本吸引的情况下,能够经由第一输送路径31以及第二升降部33向第三输送路径91输送样本支架2。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2的第二变形例中,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设置成,与在X方向上排列的第一测定部11以及第二测定部12中的X1侧的第一测定部11的X1侧的侧面相邻。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的位置并不限于图42的例子。
(第三变形例)
在图45所示的第三变形例中,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配置于在X方向上排列的第一测定部11与第二测定部12之间。第一输送路径31、第二输送路径32以及第二升降部33设置成从第一升降部27向X1侧延伸,另一方面,第三输送路径91、第四输送路径92以及第三升降部93设置成从第一升降部27向X2侧延伸。
(第四变形例)
在图46所示的第四变形例中,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设置成,与在X方向上排列的第一测定部11以及第二测定部12中的X2侧的第一测定部11的X2侧的侧面相邻。
(第五变形例)
在图47所示的第五变形例中,样本输送部20包括两个支架设置部321a、321b。同样地,样本输送部20包括两个支架回收部322a、322b。
在第一测定部11的X1侧,插入样本设置部23和两个支架设置部321a以及321b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第二测定部12的X2侧,两个支架回收部322a以及322b在上下方向上配置。
在第五变形例中,从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321a以及321b中的任一方交接到了第一升降部27的样本支架2被输送到第一输送路径31上的第一测定部11的样本吸引位置、或第三输送路径91上的第二测定部12的样本吸引位置的任一方,供吸引样本。样本吸引后的样本支架2被交接到第三升降部93,向支架回收部322a以及322b中的任一方回收。
这样,在第五变形例中,插入样本设置部23和多个支架设置部321a、321b在上下方向上配置。由此,在水平面内,能够将插入样本设置部23和多个支架设置部321a以及321b的设置位置集中,因此,能够提高样本支架2的设置作业的作业性。另外,由于将多个支架设置部321a以及321b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因此,能够在不增大装置的设置面积的情况下增大能够设置于样本输送部20的样本支架2的数量。
(第六变形例)
在图48所示的第六变形例中,支架设置部321a、321b的位置和支架回收部322a、322b的位置与上述第五变形例不同。
在第一测定部11的X1侧,插入样本设置部23和两个支架回收部322a以及322b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第二测定部12的X2侧,两个支架设置部321a以及321b在上下方向上配置。
这样,在第六变形例中,插入样本设置部23和多个支架回收部322a以及322b在上下方向上配置。由此,在水平面内,能够将插入样本设置部23和多个支架回收部322a以及322b的设置位置集中,因此,能够提高样本支架2的设置作业以及回收作业的作业性。另外,由于将多个支架回收部322a以及322b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因此,能够在不增大装置的设置面积的情况下增大能够设置于样本输送部20的样本支架2的数量。
(第七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以及支架回收部22这三个上下配置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在图49所示的第七变形例中,样本输送部20具备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支架回收部322a以及322b。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支架回收部322a以及322b相对于在X方向上排列的第一测定部11以及第二测定部12配置在X2侧。
其中,插入样本设置部23和支架设置部21都以与第一测定部11的X2侧的侧面相邻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配置。由此,构成在上层配置有插入样本设置部23、在下层配置有支架设置部21的两层的分层结构的第一单元。而且,支架回收部322a以及322b都以与第一单元的X2侧的侧面相邻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配置。由此,构成在上层配置有支架回收部322a、在下层配置有支架回收部322b的两层的分层结构的第二单元。
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以及支架设置部21的Y1方向端部,设置有支架升降部327a。在支架回收部322a以及322b的Y1方向端部,设置有支架升降部327b。另外,以从支架升降部327a向X1方向延伸而通过第一测定部11以及第二测定部12的各样本吸引位置P1a、P1b之后,向X2方向折返而延伸至支架升降部327b的方式设置有支架输送路径329。
支架升降部327a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向插入样本设置部23以及支架设置部21的各高度位置移动,接收样本支架2,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向支架输送路径329的高度位置移动,将样本支架2向支架输送路径329上送出。
支架升降部327b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向支架输送路径329的高度位置移动,从支架输送路径329接收样本支架2,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向支架回收部322a以及322b的各高度位置移动,将样本支架2交接到支架回收部322a以及322b中的任一方。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第一单元设为在上层配置有插入样本设置部23、在下层配置有支架回收部322a的两层的分层结构,将第二单元设为在上层配置有支架设置部21、在下层配置有支架回收部322b的两层的分层结构。
(第八变形例)
在上述第七变形例中,示出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支架回收部322a以及322b相对于第一测定部11以及第二测定部12集中设置在X2侧的例子,但在图50所示的第八变形例中,插入样本设置部23、支架设置部21、支架回收部322a以及322b相对于第一测定部11以及第二测定部12分开地配置在X1侧和X2侧。
即,相对于第一测定部11以及第二测定部12,在X2侧配置有插入样本设置部23和支架设置部21。相对于第一测定部11以及第二测定部12,在X1侧配置有支架回收部322a和支架回收部322b。
在插入样本设置部23以及支架设置部21的Y1方向端部,设置有支架升降部327a。在支架回收部322a以及322b的Y1方向端部,设置有支架升降部327b。另外,以从支架升降部327a向X1方向延伸而通过第一测定部11以及第二测定部12的各样本吸引位置P1a、P1b并延伸至支架升降部327b的方式设置有直线状的支架输送路径329。
(第九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示出设置有第一升降部27、第二升降部33、第三升降部93、支架升降部327a以及支架升降部327b等使样本支架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升降部的例子,但如图51所示的第九变形例那样,也可以不设置升降部。
在图51所示的第九变形例中,相对于第一测定部11以及第二测定部12,在X2侧配置有插入样本设置部23和支架设置部21。相对于第一测定部11以及第二测定部12,在X1侧配置有支架回收部322a和支架回收部322b。
以横跨上层的插入样本设置部23和支架回收部322a的方式设置有上层的上侧输送路径329a。在上侧输送路径329a的下方,以横跨下层的支架设置部21和支架回收部322b的方式设置有下层的下侧输送路径329b。
上侧输送路径329a从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Y1侧端部向X1方向延伸,通过第一测定部11以及第二测定部12的各上侧吸引位置P2a、P2b,延伸至支架回收部322a的Y1侧端部。
下侧输送路径329b从支架设置部21的Y1侧端部向X1方向延伸,通过第一测定部11以及第二测定部12的各下侧吸引位置P3a、P3b,延伸至支架回收部322b的Y1侧端部。
第一测定部11通过使样本分注部11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能够在上侧吸引位置P2a和下侧吸引位置P3a分别从样本容器1吸引样本。第二测定部12通过使样本分注部11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能够在上侧吸引位置P2b和下侧吸引位置P3b分别从样本容器1吸引样本。
由此,设置于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样本支架2通过上层的上侧输送路径329a,在上侧吸引位置P2a或P2b供吸引样本,并被输送到支架回收部322a。设置于支架设置部21的样本支架2通过下层的下侧输送路径329b,在下侧吸引位置P3a或P3b供吸引样本,并被输送到支架回收部322b。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示出插入样本设置部与支架设置部和支架回收部中的至少一方在上下方向上配置的两层或三层的分层结构,但也可以是四层以上的分层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下方起按照支架回收部22、支架设置部21、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顺序配置,但配置顺序并未限定。另外,支架回收部22、支架设置部21以及插入样本设置部23中,支架回收部22的前端部最靠Y2侧,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前端部最靠Y1侧,支架设置部21位于它们之间,但它们的配置关系没有限定,只要支架回收部22的前端部、支架设置部21的前端部以及插入样本设置部23的前端部中的至少两个在前后方向上错开配置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示出测定部10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来检测样本中的待测物质的免疫测定装置的例子,但测定部10也可以是生化测定装置、凝血测定装置、尿分析装置或血细胞计数装置等其他种类的装置。

Claims (24)

1.一种样本测定装置,其中,所述样本测定装置具备:
测定部,所述测定部从样本容器吸引样本,并进行所吸引的样本的测定;以及
样本输送部,所述样本输送部向所述测定部输送所述样本容器,
所述样本输送部包括:
支架设置部,所述支架设置部设置保持有由所述测定部吸引样本之前的所述样本容器的样本支架;
支架回收部,所述支架回收部回收保持有由所述测定部吸引样本之后的所述样本容器的所述样本支架;以及
插入样本设置部,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设置保持有与设置于所述支架设置部的所述样本支架所保持的所述样本容器相比优先由所述测定部进行样本吸引的所述样本容器的所述样本支架,
所述支架设置部和所述支架回收部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在上下方向上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所述支架设置部以及所述支架回收部在上下方向上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配置在所述支架设置部以及所述支架回收部的上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支架设置部配置在所述支架回收部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测定部具有前表面、背面以及一对侧面,
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所述支架设置部以及所述支架回收部都构成为沿着所述测定部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前端部能够进行所述样本支架的设置或取出,
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的前端部配置在比所述支架设置部的前端部靠后侧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的前端部、所述支架设置部的所述前端部以及所述支架回收部的前端部中的至少两个在前后方向上错开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的前端部、所述支架设置部的所述前端部以及所述支架回收部的前端部在前后方向上错开配置。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测定部具有前表面、背面以及一对侧面,
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所述支架设置部以及所述支架回收部设置成与所述测定部的任一个所述侧面相邻,并沿着所述侧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所述支架设置部以及所述支架回收部都具有用于输送所述样本支架的单一的输送通道。
10.如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样本输送部还包括第一升降部,所述第一升降部在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所述支架设置部以及所述支架回收部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进行所述样本支架的交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样本输送部还包括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从所述第一升降部接收所述样本支架并向样本吸引位置输送,并且将样本吸引后的所述样本支架输送到所述第一升降部,
所述输送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升降部的移动区域相邻的第一输送路径;配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下方并且与所述第一升降部的移动区域相邻的第二输送路径;以及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在所述第一输送路径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之间交接所述样本支架的第二升降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以及所述支架设置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一输送路径靠上方的高度位置,
所述支架回收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二输送路径靠上方的高度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测定部具备收容部,所述收容部收容用于使进行样本的测定的测定机构动作的流体回路部,
所述第一输送路径配置在比所述收容部靠上方的高度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测定部包括:从所述样本容器吸引样本并进行所吸引的样本的测定的第一测定部;以及从所述样本容器吸引样本并进行所吸引的样本的测定的第二测定部,
所述输送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二升降部的移动区域相邻的第三输送路径;配置在所述第三输送路径的下方并且与所述第二升降部的移动区域相邻的第四输送路径;以及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在所述第三输送路径与所述第四输送路径之间交接所述样本支架的第三升降部,
所述第一测定部构成为从保持于所述第一输送路径上的所述样本支架的所述样本容器吸引样本,所述第二测定部构成为从保持于所述第三输送路径上的所述样本支架的所述样本容器吸引样本。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样本测定装置还包括读取设置于所述样本支架的识别信息的读取部,
所述样本测定装置还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识别信息,进行从所述第一测定部和所述第二测定部中选择所述样本支架的供给目的地的控制。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支架设置部将所设置的所述样本支架输送到所述第一升降部。
17.如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支架设置部包括:载置面,所述载置面能够载置多个所述样本支架;以及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收容在所述载置面的下表面侧,使所述载置面上的所述样本支架移动,
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包括:载置台,所述载置台能够载置所述样本支架;以及载置台移动机构,所述载置台移动机构从侧方悬臂支承所述载置台并且使其移动,
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的所述上下方向的厚度比所述支架设置部的所述上下方向的厚度小。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升降部构成为,为了将从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接收到的所述样本支架移载到所述第一输送路径而移动到与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交接位置,为了将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接收到的所述样本支架移载到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而移动到与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的交接位置。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和多个所述支架设置部在上下方向上配置。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和多个所述支架回收部在上下方向上配置。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和至少所述支架设置部在上下方向上配置。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配置在所述支架设置部的上方。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样本测定装置,其中,
所述测定部具有前表面、背面以及一对侧面,
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和所述支架设置部都构成为沿着所述测定部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前端部能够进行所述样本支架的设置或取出,
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的前端部配置在比所述支架设置部的前端部靠后侧的位置。
24.一种样本输送装置,向从样本容器吸引样本并进行所吸引的样本的测定的测定装置输送所述样本容器,其中,所述样本输送装置包括:
支架设置部,所述支架设置部设置保持有由所述测定装置吸引样本之前的所述样本容器的样本支架;
支架回收部,所述支架回收部回收保持有由所述测定装置吸引样本之后的所述样本容器的所述样本支架;以及
插入样本设置部,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设置保持有与设置于所述支架设置部的所述样本支架所保持的所述样本容器相比优先由所述测定装置进行样本吸引的所述样本容器的所述样本支架,
所述支架设置部和所述支架回收部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插入样本设置部在上下方向上配置。
CN202311393695.XA 2022-10-28 2023-10-25 样本测定装置以及样本输送装置 Pending CN1179496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73739 2022-10-28
JP2022-173738 2022-10-28
JP2022173739A JP2024064834A (ja) 2022-10-28 2022-10-28 検体測定装置および検体搬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49680A true CN117949680A (zh) 2024-04-30

Family

ID=9080251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93695.XA Pending CN117949680A (zh) 2022-10-28 2023-10-25 样本测定装置以及样本输送装置
CN202311388709.9A Pending CN117949679A (zh) 2022-10-28 2023-10-25 样本测定装置以及样本输送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88709.9A Pending CN117949679A (zh) 2022-10-28 2023-10-25 样本测定装置以及样本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064834A (zh)
CN (2) CN117949680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49679A (zh) 2024-04-30
JP2024064834A (ja) 2024-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54904B2 (ja)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部品供給装置
JP5439107B2 (ja) ラック回収ユニット
JP6189697B2 (ja) 検体移し替え装置及び検体処理システム
JP6173883B2 (ja) 検体容器取出装置及び検体処理システム
US20110316713A1 (en) Sample processing apparatus, sample container transporting apparatus, sample processing method and sample container transporting method
CN102621337B (zh) 吸头供应装置、样本分析装置及吸头供应方法
JP5342389B2 (ja) 検体処理装置及び検体の搬送装置
JP2884604B2 (ja) 自動免疫測定装置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JP7316763B2 (ja) 分析、特に医学分析の自動実行のための自動デバイス
JP6941672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3294991B2 (ja) デイスポーザブルな反応容器を用いる分析装置
CN117949680A (zh) 样本测定装置以及样本输送装置
CN111919122B (zh) 样本测定系统、架的运送方法
JP2023104001A (ja) 検体保管装置および検体検査システム
EP4361644A1 (en) Specimen measurement apparatus and specimen transport device
CN115032409A (zh) 样本分析系统的精度管理方法及样本分析系统
JP2024064833A (ja) 検体測定装置および検体搬送装置
CN113376367A (zh) 免疫分析仪
JP7407211B2 (ja) 検体検査システム、ラック搬送システム、ラック搬送制御装置およびラック搬送方法
CN116443579A (zh) 样本检查系统、支架输送系统及方法、支架输送控制装置
CN113811775B (zh) 输送机构以及分析装置
EP4212883A1 (en) Specimen testing system, rack transportation system, rack transportation control device, and rack transportation method
CN118624925A (zh) 样本分析装置以及样本处理系统
JP5792474B2 (ja) ピペットチップ供給装置
CN111751565A (zh) 样本测定装置和样本测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