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48691A - 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48691A
CN117948691A CN202211274419.7A CN202211274419A CN117948691A CN 117948691 A CN117948691 A CN 117948691A CN 202211274419 A CN202211274419 A CN 202211274419A CN 117948691 A CN117948691 A CN 1179486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conditioner
angle
conditioner
def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744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明
李紫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7441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4869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486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486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响应于检测到相邻的第一风管机空调和第二风管机空调均开启,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方向;响应于所述出风口方向朝向所述第二风管机空调所在的方向,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最小送风角度;根据所述最小送风角度,调整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本方案实现了相邻两个风管机空调之间的智能联控,使得前一空调的出风不会进入到后一空调的回风区,从而保证了后一空调的回风温度传感器感应到的室内温度的准确性,确保了后一空调能够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家电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商场、写字楼等场所内通常安装风管机空调进行温度调节。风管机空调一般为前出风、下回风。当相邻两个风管机空调开启时,如果两个风管机空调之间的距离较近,则前一空调的出风可能进入后一空调的回风区,导致后一空调的回风温度感应器感应到较低(制冷时)或较高(制热时)的温度,使得后一空调误判室内温度已经达到设定值,而停止工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检测到相邻的第一风管机空调和第二风管机空调均开启,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方向;
响应于所述出风口方向朝向所述第二风管机空调所在的方向,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最小送风角度;
根据所述最小送风角度,调整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风管机空调的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响应于检测到相邻的第一风管机空调和第二风管机空调均开启,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方向;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出风口方向朝向所述第二风管机空调所在的方向,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最小送风角度;
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最小送风角度,调整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于所述存储器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响应于检测到相邻的第一风管机空调和第二风管机空调均开启,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方向;响应于所述出风口方向朝向所述第二风管机空调所在的方向,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最小送风角度;根据所述最小送风角度,调整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采用本公开的方案,实现了相邻两个风管机空调之间的智能联控,使得前一空调的出风不会进入到后一空调的回风区,从而保证了后一空调的回风温度传感器感应到的室内温度的准确性,确保了后一空调能够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相邻两个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区和回风区出现重叠区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a)示出了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风管机空调直接通信的结构示意图;
图3(b)示出了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风管机空调共享通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c)示出了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风管机空调面板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立面空间尺寸与导风板角度的定义图;
图5示出了前一个风管机空调的出风不会进入后一个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区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两个风管机空调之间出现无风区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空调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应当理解,本公开的方法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个步骤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执行,和/或并行执行。此外,方法实施方式可以包括附加的步骤和/或省略执行示出的步骤。本公开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本文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是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基于”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一些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些实施例”。其他术语的相关定义将在下文描述中给出。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目前,风管机空调之间无法进行通信连接,各个风管机空调是独立运行的,无法联动联调。当室内存在至少两个风管机空调时,相邻两个风管机空调之间,前一空调的出风区和后一空调的回风区可能存在重叠区域,如图1所示,空调1和空调2均为前出风、下回风的风管机空调,空调1的出风口方向在右侧,空调2所在的位置也在右侧,即空调1的出风口方向朝向空调2所在的方向,如果两个空调之间的距离较近,空调1的出风很可能达到空调2的回风区,使得空调2的回风口吸入的是空调1的出风,导致空调2的回风温度传感器感应到较低(制冷时)或较高(制热时)的温度,使得后一空调误判室内温度已经达到设定值,而停止工作,从而导致室内温度调节效率降低。
针对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通过本方案,能够根据获取的最小送风角度,调整两个空调中前一个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角度,实现了相邻两个风管机空调之间的智能联控,使得前一空调的出风不会进入到后一空调的回风区,从而保证了后一空调的回风温度传感器感应到的室内温度的准确性,确保了后一空调能够正常工作。
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由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空调的控制装置执行,其中该装置可以采用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可集成在风管机空调的主板中,也可以集成在多个风管机空调共享的通讯组件的主板中,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示例性地,如图3(a)所示,每个风管机空调中可以设置通讯组件,通讯组件包括主板、通讯天线等,空调1和空调2之间通讯连接。本公开提供的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可以部署在通讯组件的主板中,空调1和空调2均可以实现本公开的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具体由哪个风管机空调来执行,可以根据两者之间的位置确定,如果空调1在空调2之前,即空调1的出风可能进行空调2的回风区,则由空调1执行本公开的控制方法,如果空调1在空调2之后,即空调2的出风可能进行空调1的回风区,则由空调2执行本公开的控制方法。其中,执行本公开的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的风管机空调可以称为第一风管机空调,与之相邻的后一个风管机空调可以称为第二风管机空调。也就是说,当本公开的方法被配置于风管机空调中执行时,执行主体可以是下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天花机空调,此时在确定出最小送风角度之后,可以根据最小送风角度调整自身出风口内的导风板。
示例性地,如图3(b)所示,空调1和空调2可以共享一个通讯组件,每个风管机空调只接收通讯信息并执行。通讯组件包括主板、通讯天线等,本公开提供的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可以部署在通讯组件的主板中。主板检测到空调1和空调2均开启时,根据空调1和空调2的位置信息,确定出两者的位置关系,结合两个空调的出风口方向,确定出空调1和空调2中的哪一个空调是第一风管机空调,哪一个空调是第二风管机空调,比如,空调2在空调1的右侧,两个空调的出风口方向也均为右侧,则可以将空调1确定为第一风管机空调,将空调2确定为第二风管机空调,空调1的出风可能进入空调2的回风区。进而可以根据确定的最小送风角度直接对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进行调整,或者,也可以根据最小送风角度生成调整指令发送给第一风管机空调,由第一风管机空调根据调整指令调整出风口内导风板。
其中,风管机空调的通讯组件之间,或者风管机空调与通讯组件之间的通讯连接方式,可以是有线连接,也可以是蓝牙、WiFi等无线连接方式,还可以是其他能够实现通信功能的连接方式,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另外,根据实际应用需要,风管机空调上还可以安装红外传感器、3D拓扑成像仪、支持独立控制的导风板、温度感应器等。示例性地,图3(c)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风管机空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c)所示,风管机空调的面板上安装有3D拓扑成像仪,其中,3D拓扑成像仪通过空间扫描可以对室内环境进行3D建模,以便主板确定空调之间的间距、离地高度等信息。回风格栅安装在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口,回风口内安装的导风板未示出,图3(c)中所示出的导风板是安装在出风口内的。另外,虽然图3(c)中未示出,但能够理解的是,风管机空调的回风格栅处安装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回风温度作为室内温度,以便判断室内温度是否达到设定值。
如图2所示,该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响应于检测到相邻的第一风管机空调和第二风管机空调均开启,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方向。
示例性地,在如图3(a)所示的结构中,假设空调1的出风区与空调2的回风区可能出现重叠区域,则可以将空调1确定为第一风管机空调,将空调2确定为第二风管机空调,第一风管机空调为本方法的执行主体,则第一风管机空调开启后,可以与第二风管机空调进行通信,如果接收到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响应消息,则确定第二风管机空调也处于开启状态,此时可以确定相邻的空调1和空调2均已开启,则空调1可以获取自身的出风口方向。
其中,出风口方向可以指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的朝向,可以利用东西南北、或者前后左右,或者不同朝向对应的标识来表示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方向。每个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方向可以由安装人员在安装时进行输入并保存在对应的风管机空调中。另外,针对每个风管机空调,可以在安装时将与之相邻的后一个风管机空调进行关联,从而使得与之相邻的风管机空调是已知的,在检测到相邻的另一风管机空调也开启时,可以获取自身的出风口方向。
示例性地,在如图3(b)所示的结构中,通信组件可以实时或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检测两个风管机空调的状态,当检测到两个风管机空调均开启时,可以获取两个风管机空调的位置坐标,并根据两个空调的位置坐标判断这两个风管机空调是否相邻;或者,可以根据预先配置的每相邻两个风管机空调的空调对,判断开启的两个风管机空调是否相邻。对于相邻的两个风管机空调,可以根据两个空调的位置坐标从两个空调中确定出在前的一个空调和在后的一个空调,将在前的那个空调确定为第一风管机空调,将在后的那个空调确定为第二风管机空调,并获取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最小送风角度。
为了更准确地确定出第一风管机空调、第二风管机空调,还可以结合相邻两个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方向来确定。比如图3(b)中空调1和空调2的出风口方向均为前侧出风,根据两个空调的位置坐标,确定空调2位于空调1的前方,即空调1的出风口方向朝向空调2所在的方向,则可以将空调1确定为第一风管机空调,将空调2确定为第二风管机空调。又比如,空调1的出风口方向为朝南,空调2的出风口方向为朝东,空调2在空调1的南侧或者偏西南侧的为准,则可以将空调1确定为第一风管机空调,将空调2确定为第二风管机空调。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获取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方向时,假设由第一风管机空调内的通讯组件的主板执行本公开的方法,则主板可以从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内存中读取其出风口方向。假设由多个风管机空调共享的通讯组件的主板执行本公开的方法,则主板可以与确定的第一风管机空调进行通信,请求第一风管机空调反馈自身的出风口方向。其中,出风口方向可以由安装人员在安装风管机空调时根据出风口的真实朝向输入至对应的风管机空调中。
步骤102,响应于所述出风口方向朝向所述第二风管机空调所在的方向,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最小送风角度。
其中,第二风管机空调所在的方向是相对于第一风管机空调所在的位置而言的,方向可以用前后左右、东西南北,或者不同方向对应的标识来表示。第二风管机空调所在的方向可以根据两个风管机空调的位置坐标进行确定,或者可以由安装人员在安装风管机空调时,根据相邻两个风管机空调实际的位置关系,将第二风管机空调相对于第一风管机空调的方向预先写入第一风管机空调中,后续需要时可以直接查询到。
本公开实施例中,对于获取的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方向,可以将其与第二风管机空调所在的位置相对于第一风管机空调的方向进行比较,如果两个方向一致,则可以确定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方向朝向第二风管机空调所在的方向,则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可能进入到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区,这种情况下,可以进行联调,从而,可以获取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最小送风角度。
示例性地,可以针对不同的离地高度、空调间距和回风口内导风板的导风板角度的组合,分别计算出对应的最小送风角度,并将离地高度、空调间距和导风板角度与最小送风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关联存储,以供后续查询。从而,在需要获取最小送风角度时,可以根据两个空调之间的间距、离地高度和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口内导风板的导风板角度,通过查询预先构建的对应关系,确定出对应的最小送风角度。
示例性地,可以根据两个空调之间的间距、离地高度和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口内导风板的导风板角度,基于预设的公式计算出最小送风角度。具体计算方式将在后续实施例中进行详细说明,此处不作赘述。
步骤103,根据所述最小送风角度,调整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
示例性地,在如图3(a)所示的结构中,假设空调1为第一风管机空调,空调2为第二风管机空调。由空调1执行本公开的方法,则确定了空调1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最小送风角度之后,空调1可以调整自身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角度为不小于最小送风角度,根据当前的送风模式以固定角度送风,或者以不低于最小送风角度的扫风范围进行送风。
示例性地,在如图3(b)所示的结构中,假设空调1为第一风管机空调,空调2为第二风管机空调,则通讯组件的主板获取了最小送风角度之后,可以按照最小送风角度对空调1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角度进行控制,或者按照最小送风角度生成携带送风角度或扫风范围的调整指令,并将调整指令发送给空调1,空调1接收到调整指令后,根据调整指令调整自身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角度。
通过按照获取的最小送风角度对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进行调整,使得第一风管机空调以不小于最小送风角度的送风角度进行送风,从而第一风管机的出风不会进入到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区内,进入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口的气流是室内气流而非第一风管机空调吹出的风,从而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口处安装的温度传感器感应到的是正常的室温,而非第一风管机空调吹出的气流的温度,从而保证了检测到的室温的准确性,不会因为感应到的是第一风管机空调吹出的风的温度而导致误判室内温度已经达到设定值,从而避免了第二风管机空调因误判室内温度而停止工作的现象,保证了第二风管机空调的正常运行。本公开实施例的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实现了相邻两个风管机空调之间的智能联控,使得前一空调的出风不会进入到后一空调的回风区,从而保证了后一空调的回风温度传感器感应到的室内温度的准确性,确保了后一空调能够正常工作。
在本公开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在获取最小送风角度时,可以通过预设的计算公式确定最小送风角度。具体地,可以获取第一风管机空调与第二风管机空调之间的间距,以及获取第一风管机空调和第二风管机空调的离地高度。
其中,第一风管机空调以及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安装位置可以由安装人员在安装风管机空调时输入,根据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安装位置和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安装位置,可以确定两者之间的间距;或者,可以利用第一风管机空调和第二风管机空调上安装的3D拓扑成像仪进行空间扫描,根据扫描结果确定两者之间的间距和离地距离。另外,对于同一平整的室内地面和天花板,不同位置安装的风管机空调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因此,获取的离地高度可以是同一室内环境中风管机空调与地面之间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3D拓扑成像仪对真实环境进行3D建模是目前常用的技术,本公开对此不作详细说明。
另外,还可以获取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口内导风板的导风板角度。通常,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口内导风板的角度是在出厂时即确定的,是一个固定参数,可以在出厂时写入风管机空调的内存中,或者,可以由安装人员在安装风管机空调时,根据使用说明书中记载的回风口内导风板的角度,将其输入风管机空调中并存储在内存中,以便后续查询。从而,可以从内存中获取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口内导风板的导风板角度。
接着,根据获取的间距、离地高度以及导风板角度,确定最小送风角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可以利用如下公式(1),确定最小送风角度。
在上述公式(1)中,αmin表示计算得到的最小送风角度,β表示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口内导风板的导风板角度,H表示离地高度,D表示间距,即第一风管机空调和第二风管机空调之间的距离。
图4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立面空间尺寸与导风板角度的定义图,图4中,空调1和空调2均为风管机空调,其中空调1为第一风管机空调,D表示空调1和空调2之间的间距,H表示风管机空调的离地高度,α即表示空调1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角度,β表示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口内导风板的导风板角度。在图4所示定义图的基础上,结合图5可以看出,若希望空调1的出风不会进入空调2的回风区,则图5中的x1和x2之和应当不大于空调1和空调2之间的间距D,基于此,可以推倒出上述公式(1),也就是说,通过公式(1)计算得到的最小送风角度,是使得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不会进入到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区的最小角度,空调1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角度以不小于最小送风角度的角度送风时,出风不会进入到空调2的回风区。其中,图5中,α表示第一导风板角度,β表示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口内导风板的导风板角度,β是一个固定值。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可以预先设置多个参数组合,每个参数组合中包括相邻两个空调之间的间距、离地高度和导风板角度三个参数,并在任意两个参数组合中至少有一个参数是不同的,针对每个参数组合,预先利用上述公式(1)计算得到对应的最小送风角度,建立每个参数组合与对应的最小送风角度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存储该映射关系在风管机空调的内存中,以便后续查询使用。从而,在确定最小送风角度时,可以根据获取的间距、离地高度和导风板角度,查询保存的上述映射关系,以确定对应的最小送风角度。由此,避免了每次需要确定最小送风角度时再进行计算导致的计算耗时和资源消耗,有利于提高智能联控的速度和效率。
随着风管机空调的功能越来越丰富,目前的风管机空调支持风随人动等多种工作模式,当风管机空调工作在风随人动的工作模式时,风管机空调的出风需要到达人体,以使人感受到出风。然而,如果出风进入到相邻空调的回风区,则在地面附近会出现无风区,导致处于无风区的人体感受不到出风,影响人体的体感。因此,对于工作在风随人动模式的风管机空调,在确定最小送风角度时,需要将人体高度作为其中一个考虑因素,无风区的高度小于人体高度时,才能保证人体能够感受到出风。从而,在本公开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在获取最小送风角度之前,还可以先获取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工作模式,即当前工作模式,并判断当前工作模式是否为风随人动模式,如果是,则进一步获取人体高度;如果不是,则可以利用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式来获取最小送风角度。
示例性地,人体高度可以是预先设定的。通常,人体坐立时的高度一般小于1.5米,则可以预先设置人体高度为不大于1.5的任意值,比如设置人体高度为1.5、1.4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示例性地,人体高度可以通过检测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区域内人体的身高确定。比如,可以在室内的天花板上安装多个雷达,通过雷达测得雷达与障碍物(人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天花板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减去雷达与人体之间的距离,即得到每个人体的身高,从这些身高中确定出一个最小值作为获取的人体高度。
接着,在确定最小送风角度时,可以根据获取的人体高度、第一风管机空调与第二风管机空调之间的间距、第一风管机空调或第二风管机空调的离地高度,以及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口内导风板的导风板角度,确定最小送风角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可以通过如下公式(2),计算得到最小送风角度。
在上述公式(2)中,h表示获取的人体高度,αmin、β、H和D表示的含义与其在前述实施例中公式(1)中的含义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从而,当第一风管机空调以不小于最小送风角度的角度进行送风时,出风区域内的人体能够感知到出风,提高人体的体感。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可以预先设置多个参数组合,每个参数组合中包括人体高度、相邻两个空调之间的间距、离地高度和导风板角度四个参数,并在任意两个参数组合中至少有一个参数是不同的,针对每个参数组合,预先利用上述公式(2)计算得到对应的最小送风角度,建立每个参数组合与对应的最小送风角度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存储该映射关系在风管机空调的内存中,以便后续查询使用。从而,在确定最小送风角度时,可以根据获取的人体高度、两空调间的间距、离地高度以及导风板角度,查询保存的上述映射关系,以确定对应的最小送风角度。由此,避免了每次需要确定最小送风角度时再进行计算导致的计算耗时和资源消耗,有利于提高智能联控的速度和效率。
图6示出了两个风管机空调之间出现无风区的示意图,图6中,α表示空调1的当前送风角度,β表示空调2的回风区内导风板的导风板角度,h表示人体高度,h1表示空调1以当前送风角度送风时,产生的无风区的高度,称为目标无风高度从图6可以看出,当目标无风高度大于或等于人体高度时,处于无风区的人体无法感受到吹风,需要进行联控联调;当目标无风高度小于人体高度时,表明无风区的高度较小,空调1的出风能够到达人体,无需调整空调1的出风角度,因此,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将目标无风高度是否大于获取的人体高度,作为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联控联调的条件。
具体地,可以获取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当前送风角度。当第一风管机空调以固定角度送风时,获取的当前送风角度为固定值,当第一风管机空调以扫风模式送风时,获取的当前送风角度是随着第一风管机空调的运行不断变化的,从而确定的目标无风高度也是随之变化的。
之后,根据获取的当前送风角度,可以确定出当前送风角度对应的目标无风高度。
示例性地,可以通过如下公式(3)计算得到目标无风高度。
在上述公式(3)中,h1表示计算得到的目标无人高度,α表示当前送风角度,β、H和D表示的含义与其在前述实施例中公式(1)中的含义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地,可以预先根据第一风管机空调与第二风管机空调之间的间距、离地高度、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口内导风板的导风板角度,分别与不同的送风角度组合,计算得到多个无风高度,并建立送风角度与对应的无风高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表,将对应关系表保存在第一风管机空调中,从而,在确定目标无风高度时,根据获取的当前送风角度,通过查询上述对应关系表,可以确定出对应的目标无风高度。
接着,可以将目标无风高度与获取的人体高度进行比较,如果确定目标无风高度大于或等于人体高度,则继续执行后续获取最小送风角度的操作,实现联控联调;否则,无需执行后续操作。
通常,风管机空调在出厂时,其出风口的最远吹风距离是已知的,比如最远吹风距离为8米、10米等,最远吹风距离越大,出风口的吹风进入到相邻空调的回风区的可能性就越高,如果最远吹风距离大于相邻两个空调之间的间距,则出风口的吹风很可能进入到相邻空调的回风区,导致相邻空调停止工作。因此,在本公开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在确定最小送风角度之前,可以先获取第一风管机空调的送风距离,其中,送风距离可以是其出风口的最远吹风距离。
示例性地,可以在风管机空调出厂时或安装后将出风口的最远吹风距离写入内存中进行存储,在需要时从内存中获取最远吹风距离作为送风距离。
接着,可以将获取的送风距离与第一风管机空调和第二风管机空调之间的间距进行比较,如果确定送风距离大于两空调之间的间距,则认为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进入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区的可能性较大,需要进行联控联调,则执行获取最小送风距离的操作;否则,认为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不会进入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区,无需进行联控联调,从而无需执行获取最小送风角度的操作,两个空调独立运行即可。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确定送风距离大于两空调之间的间距的情况下才获取最小送风角度,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操作,达到节约能耗的目的。
能够理解的是,针对不同的送风模式,天花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摆动角度不同,从而,在本公开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在根据最小送风角度调整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时,可以先获取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送风模式,进而基于送风模式,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送风。
其中,送风模式为固定角度送风或者扫风模式。
在本公开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如果获取到的送风模式为固定角度送风,则可以进一步获取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送风角度,称为当前送风角度,并将获取的当前送风角度与最小送风角度进行比较,如果当前送风角度小于最小送风角度,则可以确定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会进入到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区,影响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口处温度传感器感应的室内温度的准确性,这种情况下,可以改变第一风管机空调的送风角度,将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送风角度调整为不小于最小送风角度的角度进行送风。
示例性地,可以从出风口内导风板的送风范围中,随机选择一个不小于最小送风角度的角度值,作为第一风管机空调调整后的目标送风角度,并控制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按照目标送风角度进行送风。
如果获取到的当前送风角度大于或等于最小送风角度,则无需调整第一风管机空调的送风角度,第一风管机空调仍按照原送风角度进行送风。
在本公开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如果获取到的送风模式为扫风模式,则需要按照最小送风角度确定出目标扫风范围,其中,目标扫风范围的下限值为最小送风角度,目标扫风范围的上限值为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最大送风角度。
举例而言,假设出风口内导风板的扫风范围为0~90°,最小送风角度为40°,则确定的目标扫风范围为40°~90°。
进而,可以控制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在目标扫风范围内进行摆动,实现扫风模式的送风。
相应于上述方法实施例,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风管机空调的控制装置,该装置可以采用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可集成在风管机空调的主板中,也可以集成在多个风管机空调共享的通讯组件的主板中,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空调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风管机空调的控制装置20可以包括:第一获取模块210、第二获取模块220和调整模块230。
其中,第一获取模块210,用于响应于检测到相邻的第一风管机空调和第二风管机空调均开启,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方向;
第二获取模块220,用于响应于所述出风口方向朝向所述第二风管机空调所在的方向,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最小送风角度;
调整模块230,用于根据所述最小送风角度,调整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
在本公开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获取模块220,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与所述第二风管机空调之间的间距和离地高度;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口内导风板的导风板角度;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间距、所述离地高度和所述导风板角度,确定所述最小送风角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
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到所述最小送风角度:
其中,αmin表示所述最小送风角度,β表示所述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口内导风板的导风板角度,H表示所述离地高度,D表示所述间距。
在本公开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获取模块220,还包括: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当前工作模式;
第四获取单元,用于响应于所述当前工作模式为风随人动模式,获取人体高度;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
根据所述人体高度、所述间距、所述离地高度和所述导风板角度,确定所述最小送风角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风管机空调的控制装置20,还包括: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当前送风角度;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当前送风角度,确定所述当前送风角度对应的目标无风高度;
判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目标无风高度不小于所述人体高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调整模块230,包括:
第五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送风模式;
第六获取单元,用于响应于所述送风模式为固定角度送风,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当前送风角度;
调整单元,用于响应于所述当前送风角度小于所述最小送风角度,将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送风角度调整为不小于所述最小送风角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调整模块230,还包括:
控制单元,用于响应于所述送风模式为扫风模式,控制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在目标扫风范围内进行送风;
其中,所述目标扫风范围的下限值为所述最小送风角度。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风管机空调的控制装置,可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任意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本公开装置实施例中未详尽描述的内容可以参考本公开任意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于所述存储器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所示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检测到相邻的第一风管机空调和第二风管机空调均开启,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方向;
响应于所述出风口方向朝向所述第二风管机空调所在的方向,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最小送风角度;
根据所述最小送风角度,调整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最小送风角度,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与所述第二风管机空调之间的间距和离地高度;
获取所述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口内导风板的导风板角度;
根据所述间距、所述离地高度和所述导风板角度,确定所述最小送风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间距、所述离地高度和所述导风板角度,确定所述最小送风角度,包括:
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到所述最小送风角度:
其中,αmin表示所述最小送风角度,β表示所述第二风管机空调的回风口内导风板的导风板角度,H表示所述离地高度,D表示所述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当前工作模式;
响应于所述当前工作模式为风随人动模式,获取人体高度;
并且其中,所述根据所述间距、所述离地高度和所述导风板角度,确定所述最小送风角度,包括:
根据所述人体高度、所述间距、所述离地高度和所述导风板角度,确定所述最小送风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人体高度、所述间距、所述离地高度和所述导风板角度,确定所述最小送风角度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当前送风角度;
根据所述当前送风角度,确定所述当前送风角度对应的目标无风高度;
确定所述目标无风高度不小于所述人体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最小送风角度,调整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送风模式;
响应于所述送风模式为固定角度送风,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当前送风角度;
响应于所述当前送风角度小于所述最小送风角度,将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送风角度调整为不小于所述最小送风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送风模式为扫风模式,控制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在目标扫风范围内进行送风;
其中,所述目标扫风范围的下限值为所述最小送风角度。
8.一种风管机空调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响应于检测到相邻的第一风管机空调和第二风管机空调均开启,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方向;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出风口方向朝向所述第二风管机空调所在的方向,获取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的最小送风角度;
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最小送风角度,调整所述第一风管机空调的出风口内导风板。
9.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于所述存储器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211274419.7A 2022-10-18 2022-10-18 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9486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74419.7A CN117948691A (zh) 2022-10-18 2022-10-18 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74419.7A CN117948691A (zh) 2022-10-18 2022-10-18 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48691A true CN117948691A (zh) 2024-04-30

Family

ID=90796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74419.7A Pending CN117948691A (zh) 2022-10-18 2022-10-18 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4869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23502A (zh) 空调送风控制方法及装置
WO2019034122A1 (zh) 一种基于人体位置的空调器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05465966A (zh) 空调送风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525237A (zh) 一种智能空调器控制方法及智能空调器
JP6091655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105485855A (zh) 空调送风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571066A (zh) 空调送风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2032841A (zh) 控制方法、嵌入机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5546748A (zh) 空调送风控制方法及装置
US10876746B2 (en) Air distribution hub
JP2016130600A (ja) 空気調和機、その外部端末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11306737A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0762815A (zh)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2361557A (zh)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500744A (zh) 出风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915753A (zh) 用于提高舒适性的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机组
CN105546746A (zh) 空调送风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7948691A (zh) 风管机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5465965A (zh) 空调送风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642834B (zh) 空调室外机自动烘干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9990428B (zh) 空调器安装位置确定方法和装置
JPWO2019043834A1 (ja) 空調システム制御装置
CN105371418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
JP2017096603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7824107A (zh) 天花机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