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41662A - 曳力操杆及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 - Google Patents

曳力操杆及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41662A
CN117941662A CN202311438157.8A CN202311438157A CN117941662A CN 117941662 A CN117941662 A CN 117941662A CN 202311438157 A CN202311438157 A CN 202311438157A CN 117941662 A CN117941662 A CN 1179416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g
swing range
drag lever
lever
adju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3815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古濑广树
生田刚
武智邦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79416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416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2Brake devices for reels
    • A01K89/033Brake devices for 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for reels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46Manual pressure control
    • A01K89/047Radially appli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55Antibacklash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2Brake devices for reels
    • A01K89/033Brake devices for 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for reels with a rotating spool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能够抑制钓鱼中的线缠绕,能够调整曳力操杆的摆动范围。提供一种曳力操杆,是调整将卷筒的旋转制动的曳力机构的制动力的曳力操杆(80),其结构具有:装配部,旋转自如地被装配在绕线轮主体(10);操作部(82),从装配部在摆动轴的径向上延伸,在第1摆动范围(T1)中摆动;以及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被设置在操作部(82),将操作部(82)的第1摆动范围(T1)调整为第2摆动范围(T2)。

Description

曳力操杆及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曳力操杆及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设置于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操杆中,已知有设置从绕线轮主体的侧面向外方突出的凸部、通过使摆动的曳力操杆与该凸部抵接来规定该曳力操杆的摆动范围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9613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此情况下,由于凸部在绕线轮主体的侧面突出,所以在钓鱼中有可能发生钓线缠绕于凸部的线缠绕。因此,要求能够抑制钓鱼中的凸部导致的线缠绕、能够调整曳力操杆的摆动范围的技术,在这一点上有改良的余地。
此外,在将曳力操杆通用化而用于其他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时,有曳力操杆抵接于绕线轮主体而不能得到希望的摆动范围等的情况,从曳力操杆的通用化的观点看还有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是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钓鱼中的线缠绕、能够调整曳力操杆的摆动范围的曳力操杆及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所述的曳力操杆的技术方案1,是调整将卷筒的旋转制动的曳力机构的制动力的曳力操杆,其特征在于,具有:装配部,旋转自如地被装配在绕线轮主体;操作部,从前述装配部沿摆动轴的径向延伸,在第1摆动范围中摆动;以及调整部,被设置在前述装配部及前述操作部中的至少一方,将前述操作部的前述第1摆动范围调整为第2摆动范围。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曳力操杆的技术方案1,能够通过对于装配部及操作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的调整部来设定曳力操杆的规定的摆动范围,由此能够调整曳力机构的制动力。因此,能够由调整部从第1摆动范围调整为第2摆动范围,以成为作为曳力释放位置的自由位置与曳力机构的制动力变为最大曳力状态的最大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
此外,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调整部被设置在曳力操杆的装配部及操作部中的某一方,所以能够消除用来规定曳力操杆的摆动范围的凸部从绕线轮主体的侧面突出那样的结构。因此,在钓鱼中能够抑制线缠绕在绕线轮主体的侧面的情况。
进而,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不像以往那样将调整部设置在绕线轮主体的侧面,所以不会有调整部在绕线轮主体露出而外观变差的情况,外观设计性变好。
除此以外,在使曳力操杆通用化而安装到其他的绕线轮时,通过对应于其他的绕线轮形状而用调整部进行调整,能够调整为希望的摆动范围,还能够实现曳力操杆的通用化。
(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的曳力操杆中,优选前述调整部能够相对位置调整地被装配在前述装配部及前述操作部中的至少一方。
在此情况下,通过任意地变更调整部相对于操作部的相对位置,能够任意地调整曳力操杆的摆动范围。
(3)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1的曳力操杆中,优选前述调整部能够拆装地被装配在前述装配部及前述操作部中的至少一方。
在此情况下,由于调整部相对于操作部能够拆装,所以例如通过从形状、尺寸不同的调整部中选择适当的调整部而装配在装配部及操作部中的至少一方,能够任意地调整曳力操杆的摆动范围。
(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的任一项的曳力操杆中,其特征也可以在于,前述调整部被装配在前述操作部,通过与前述绕线轮主体抵接,变更前述操作部的摆动范围。
在此情况下,在通过曳力操杆的摆动操作而相对于绕线轮主体相对变位的操作部设置调整部,进行调整以便在规定的摆动位置将调整部抵接于绕线轮主体,从而能够设定操作部的摆动范围。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的任一项的曳力操杆中,其特征也可以在于,前述调整部被装配在前述操作部的与前述绕线轮主体面对的第一对置面。
在此情况下,由于在与绕线轮主体面对的第一对置面设置有调整部,所以能够抑制调整部在绕线轮外部露出,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钓线缠绕于调整部的线缠绕。
(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5的任一项的曳力操杆中,其特征也可以在于,前述操作部在前述操作部的与前述绕线轮主体面对的第一对置面具有第1定位部;前述绕线轮主体在与前述操作部面对的第2对置面具有与前述第1定位部卡合的第2定位部。
在此情况下,通过将操作部的第1定位部定位于被设置在绕线轮主体的第2定位部,能够将曳力操杆例如定位为位于自由位置与最大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
(7)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在技术方案6的曳力操杆中,其特征也可以在于,前述第1定位部具有朝向前述第2对置面进退自如的卡合销和保持前述卡合销的保持部;前述第2定位部具有沿着前述装配部的摆动方向形成、与前述卡合销卡合的凹凸部。
在此情况下,与操作部的摆动一起转动的卡合销以进退自如的状态被保持部保持,设置为能够与装配部的凹凸部卡合,所以与摆动位置对应而卡合销与凹凸部卡合。因此,通过将凹凸部配置在摆动范围的全域,在摆动范围中能够将曳力操杆阶段性地定位。
(8)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在技术方案6的曳力操杆中,其特征也可以在于,前述调整部与前述保持部接近地设置。
在此情况下,调整部和保持部被集中地设置在操作部内,所以操作部不会成为复杂的构造,并且能够消除从操作部突出的部件,能够防止在钓鱼中发生钓线缠绕于操作部、调整部的线缠绕。
(9)具备本发明所述的曳力操杆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的技术方案9其特征也可以在于,具备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8的任一项的曳力操杆。
在此情况下,能够提供具有上述曳力操杆的效果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曳力操杆及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能够抑制钓鱼中的线缠绕,能够调整曳力操杆的摆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双轴承绕线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手柄侧观察图1所示的双轴承绕线轮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双轴承绕线轮的纵剖视图。
图5是从斜前方观察双轴承绕线轮的局部剖切的立体图。
图6是从斜前方观察双轴承绕线轮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从后方观察曳力操杆的侧视图。
图8是从卷筒轴方向的内侧观察曳力操杆的剖切侧视图。
图9是表示曳力操杆的摆动范围的剖切侧视图,是从卷筒轴方向的外侧观察的图。
图10是曳力操杆的局部剖切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卡合销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卡合销与凹凸部的卡合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述的曳力操杆及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有时为了使各构成部件成为能够目视的大小而根据需要将各构成部件的比例尺适当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而举双轴承绕线轮为例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以下,称作双轴承绕线轮1)是能够将钓线卷取的中型的杆曳力式绕线轮。双轴承绕线轮1具备调整将卷筒3的旋转制动的曳力机构6的制动力的曳力操杆80。
双轴承绕线轮1具备筒状的绕线轮主体10、不能旋转且轴向移动自如地被装配在绕线轮主体10的中心部的卷筒轴2、旋转自如且在轴向上不能移动地被卷筒轴2支承的卷筒3和配置在绕线轮主体10的侧方的手柄4。此外,双轴承绕线轮1如图3所示,在绕线轮主体10的内部具备将手柄4的旋转传递给卷筒3的旋转传递机构5和将卷筒3的线抽出方向的旋转制动的曳力机构6。
(绕线轮主体)
绕线轮主体10具备金属制的左右一对的盘状的右侧板10A及左侧板10B、将右侧板10A及左侧板10B在前后及下部连结的多个连结部11、将右侧板10A的外方覆盖的右罩部件12A、以及以将左侧板10B的外方覆盖的方式与左侧板10B一体形成的左罩部件12B。
在连结部11,一体形成有用来将双轴承绕线轮1装配于钓竿的竿装配部13。右侧板10A、左侧板10B、连结部11及左罩部件12B通过金属的切削加工而一体成形。
右罩部件12A如图1所示,为金属制,将右侧板10A的外方覆盖。此外,右侧板10A及左侧板10B具有卷筒3能够穿过的开口。在左罩部件12B的内部,形成有将卷筒轴2的左端轴向移动自如且不能旋转地支承的凸台部(图示省略)。在左罩部件12B的内部,设置有对应于卷筒3的旋转而发声的卷筒发声机构(图示省略)。
在手柄4侧的右罩部件12A,如图1及图2所示,形成有向径向及轴向外方突出的隆起部122。在隆起部122,如图3所示,设置有旋转传递机构5。在隆起部122,形成有用来支承手柄4的手柄轴40的第1支承筒部123和用来支承曳力操杆80的第2支承筒部124。第1支承筒部123及第2支承筒部124分别向轴向外方突出而形成。
(卷筒轴)
卷筒轴2如图3所示,被左罩部件12B的凸台部(图示省略)和右罩部件12A轴向移动自如且不能旋转地支承。卷筒轴2通过配置在外周面的两个第1轴承221、第2轴承222旋转自如地支承卷筒3。第1轴承221被盘簧的等的施力部件64向轴向内侧(在图3中是右侧)施力。第2轴承222被螺旋弹簧(图示省略)向轴向内侧(在图3中是左侧)施力。此外,第1轴承221、第2轴承222的轴向内侧面被卷筒3及卷筒轴2限制向内侧的移动。由此,卷筒轴2和卷筒3能够在轴向上一体地移动。卷筒轴2通过曳力机构6在轴向上与卷筒3一起移动。
(卷筒)
卷筒3如图3所示,具有线卷绕体部31和一体形成在线卷绕体部31的两端的凸缘部32。在右侧的凸缘部32A的端面,利用螺纹件固定着构成曳力机构6的曳力盘61。
(手柄)
手柄4如图1及图2所示,被固定在与卷筒轴2平行地配置在卷筒轴2的下方的筒状的手柄轴40的突出端。手柄轴40被绕线轮主体10旋转自如地支承。手柄4具有在与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形成有贯通孔(图示省略)的手柄臂41和旋转自如地被装配在手柄臂41的尖端部的手柄把手42。手柄臂41是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在形成于基端部的非圆形的前述贯通孔中能够一体旋转地装配着手柄轴40。
(旋转传递机构)
旋转传递机构5如图3所示,具备能够切换为高低两个速度的变速操作机构50。变速操作机构50具有:高速卷取用的第1主齿轮(图示省略)及低速卷取用的第2主齿轮(图示省略),被手柄4的手柄轴40旋转自如地支承;第1小齿轮53及第2小齿轮54,在与第1主齿轮及第2主齿轮分别啮合的状态下旋转自如地被装配于卷筒轴2;卡合片(图示省略),将第1主齿轮及第2主齿轮的某一方与手柄轴40结合并传递旋转;以及操作轴55,将卡合片的位置设定为与第1主齿轮卡合的高速位置或与第2主齿轮卡合的低速位置的一方。操作轴55借助未图示的弹簧部件经由卡合片被向轴向外侧和第2主齿轮52侧施力。
第1小齿轮53是例如非磁性的不锈钢合金等的具有耐腐蚀性的金属制的筒状部件。第1小齿轮53其右端在卷筒轴2的外侧被装配于隆起部122的第4轴承531旋转自如地支承。此外,第1小齿轮53的左端与曳力机构6的小齿轮轴环62能够一体旋转地卡合。第2小齿轮54是与第1小齿轮53同样的材质的筒状部件,左端与曳力盘61能够一体旋转地卡合。卡合片不能旋转地配置在手柄轴40的狭缝内。
操作轴55如图1所示,被插通于手柄轴40的贯通孔。操作轴55的图2右侧的端部向手柄臂41的轴向外方(图2右侧)突出,能够将操作轴55向图2左方推入。操作轴55被未图示的螺母部件在轴向上移动自如地支承,所述螺母部件用来将被拧入在手柄轴40的突出端的手柄4固定于手柄轴40。
(曳力机构)
曳力机构6如图3所示,具备:曳力盘61,不能旋转地被装配于卷筒3;小齿轮轴环62,被传递来自手柄4的旋转,与曳力盘61的手柄4侧的第1面对置而配置,不能在卷筒轴方向上移动;曳力承接件63,被传递来自手柄4的旋转,与曳力盘61的与手柄4相反侧的第2面对置而配置,能够与卷筒轴2连动而在卷筒轴方向上移动;施力部件64,将曳力盘61和曳力承接件63向离开的方向施力;以及移动机构65,用来使卷筒轴2在轴向上往复移动。
曳力盘61是不锈钢制的圆盘状的制动盘,与卷筒3一起旋转。曳力盘61从卷筒3的手柄侧(右侧)的凸缘部32A的外周部朝向卷筒轴2的径向内侧延伸。在卷筒3的右侧的凸缘部32A与曳力盘61之间,夹装着使曳力盘61在与右侧的凸缘部32A之间背离的螺旋弹簧23。螺旋弹簧23为,曳力操杆80从自由位置P0到成为与最大位置P2之间的中间位置P1,向卷筒3的向右侧的移动,并且将曳力盘61向右侧推压。此时,曳力盘61通过与小齿轮轴环62的第1摩擦板621(后述)接触而产生摩擦力,产生曳力。
小齿轮轴环62形成有从与手柄4的旋转一起旋转的齿轮部(第1小齿轮53)朝向卷筒轴2的径向外侧延伸的圆盘状的圆盘部。小齿轮轴环62具有与曳力盘61的第1面61a对置的第1摩擦板621。在小齿轮轴环62,具有在卷筒轴方向上朝向曳力承接件63延伸的凸部(图示省略)。
曳力承接件63能够与卷筒轴2一起在卷筒轴方向上移动,形成有朝向卷筒轴2的径向外侧延伸的圆盘状的圆盘部。曳力承接件63被设置为,能够经由第3轴承632相对于卷筒轴2旋转。曳力承接件63具有与曳力盘61对置的第2摩擦板631。在曳力承接件63,具有能够沿着小齿轮轴环62的凸部移动地卡合的孔部(图示省略),与小齿轮轴环62一起旋转。
小齿轮轴环62的第1摩擦板621及曳力承接件63的第2摩擦板631是例如石墨、纤维强化树脂等的耐磨损性材料制的垫圈状的圆板部件,被在周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根安装螺栓固定在外侧面。
施力部件64采用多层卷绕型的波型圆环状螺旋弹簧,其与盘簧相比具有在高负荷下有线性、能得到稳定的曳力曲线的特性。
施力部件64通过将曳力操杆80从中间位置P1朝向最大位置P2摆动操作,由施力部件64的施力将曳力承接件63向右侧推压。由此,曳力承接件63的第2摩擦板631相对于先与小齿轮轴环62的第1摩擦板621接触的曳力盘61从左侧接触。即,曳力盘61被第1摩擦板621和第2摩擦板631夹持而产生摩擦力,产生更大的曳力。
另外,螺旋弹簧23的施力比施力部件64小,在施力部件64的施力作用之前(从自由位置P0到中间位置P1之间)作用。因此,在曳力机构6中,成为以下的结构:在从自由位置P0到中间位置P1之间,以仅螺旋弹簧23的施力作用曳力、在从中间位置P1到最大位置P2之间,除了螺旋弹簧23的施力以外还由施力部件64的施力而作用曳力。
移动机构65如图3所示,对应于曳力操杆80的从最大位置P2侧向自由位置P0侧的移动,使卷筒轴2向与手柄相反侧(左侧)移动,以使曳力盘61、小齿轮轴环62及曳力承接件63分别在卷筒轴方向上离开;对应于曳力操杆80的从自由位置P0侧向最大位置P2侧的移动,使卷筒轴2向手柄4侧(右侧)移动,以用小齿轮轴环62及曳力承接件63将曳力盘61夹持。
这样,在曳力机构6中,对应于曳力操杆80的从自由位置P0向最大位置P2侧的移动,使卷筒轴2向手柄4侧(右侧)移动以便由小齿轮轴环62及曳力承接件63将曳力盘61夹持,将卷筒3的向线抽出方向的旋转制动。
具体而言,移动机构65如图4~图6所示,具有:曳力操杆80,摆动自如地设置在右罩部件12A的第2支承筒部124的外周面124a(第2对置面);牵拉机构(图示省略),与曳力操杆80的图2所示的顺时针的摆动对应而将卷筒轴2牵拉,使其向右方移动;前述施力部件64,将卷筒轴2向左方施力,用来与曳力操杆80的逆时针的移动对应而使卷筒轴2向左方移动;以及曳力调整把手84,被装配在被第2支承筒部124支承的卷筒轴2的端部,用来调整曳力操杆80的制动力。
(曳力操杆)
曳力操杆80如图7~图10所示,在自由位置P0与最大位置P2之间摆动自如地被装配在右罩部件12A的第2支承筒部124的外周部(第2对置面124a),所述自由位置P0对应于卷筒3(参照图3)能够自由旋转的曳力自由状态,所述最大位置P2对应于曳力机构的最大曳力状态,以在自由位置P0与最大位置P2之间摆动的方式,限制第1摆动范围T1。
这里,在曳力操杆80中,以下设与曳力操杆80的摆动中心C正交的方向为径向,设在径向上摆动中心C侧为径向内方,设其相反侧(后述的操作部82的突出尖端侧)为径向外方而进行说明。
曳力操杆80具有:装配部81,向卷筒轴2的径向外方延伸,摆动自如(旋转自如)地被装配在向右罩部件12A的侧面突出的第2支承筒部124的外周部;操作部82,从装配部81的上表面朝向尖端部(径向外方)延伸,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操作;以及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调整部),设置在操作部82,将操作部82的第1摆动范围T1(从自由位置P0到最大位置P2的摆动范围)调整为第2摆动范围T2(从自由位置P0到中间位置P1的摆动范围)。另外,中间位置P1是自由位置P0与最大位置P2之间的位置。
装配部81不能旋转地被卡止在构成移动机构65(参照图5及图6)的未图示的凸轮部件,与操作部82的摆动操作对应,使卷筒轴2及卷筒3在卷筒轴方向上移动。装配部81是外形为大致圆形的筒状的部分。在装配部81的侧面中央部装配着卷筒轴2,在卷筒轴2的端部装配着帽状的曳力调整把手84。操作部82一体成形于装配部81。
操作部82被设置为,在前后方向(前方在图9中是顺时针的方向,后方在图9中是逆时针的方向)上能够在第1摆动范围T1中摆动操作。操作部82如图5及图6所示,摆动自如地被配置在相对于右罩部件12A的隆起部122的侧面122a和第2支承筒部124的外周面124a(第2对置面)的各自分别隔开稍稍的间隙而对置的位置。第2对置面124a是以圆弧状延伸的部分。
操作部82具有相对于第2支承筒部124的在周向上延伸的外周面124a在径向上隔开一定的间隔面对的内端面82a。在内端面82a,在卷筒轴方向的内侧固定着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在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的卷筒轴方向的外侧设置有后述的卡合销85。
这里,第2支承筒部124以比右罩部件12A的隆起部122的侧面122a突出的方式配置。通过设置在操作部82的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的接触面83a(后述)与第2支承筒部124的外周面124a接触,将曳力操杆80在中间位置P1处定位。
(摆动范围调整部件)
如图7~图10所示,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是块状的垫片部件。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被设置在操作部82的内端面82a,操作部82中的安装位置能够相对地调整,且拆装自如地装配。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被装配在操作部82的朝向右罩部件12A的外周面124a侧的内端面82a,与后述的推压板86接近地设置。
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具有相对于第2支承筒部124的外周面124a在径向上面对、并且能够与操作部82的摆动位置对应而接触于外周面124a的接触面83a(第一对置面)。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是接触面83a的一部分与外周面124a接触而能够将曳力操杆80在自由位置P0与最大位置P2之间的中间位置P1处定位的部件。接触面83a随着使操作部82从自由位置P0摆动到最大位置P2侧而相对于外周面124a接近、接触。具体而言,在中间位置P1,接触面83a的一部分开始相对于外周面124a接触,随着从中间位置P1朝向最大位置P2摆动而接触面积变大。这样,通过变更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的接触面83a的与外周面124a的接触位置,能够将基于操作部82的第1摆动范围T1变更为第2摆动范围T2。
这样,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如图9所示,在将曳力操杆80从自由位置P0朝向中间位置P1摆动操作时,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的接触面83a的一部分与右罩部件12A的第2支承筒部124的外周面124a接触而能够将曳力操杆80在中间位置P1处定位。曳力操杆80的中间位置P1通常将钓线的拉伸强度的1/3左右设定为目标。
如图7及图8所示,右罩部件12A在与操作部82面对的第2支承筒部124具有与卡合销85卡合的凹凸部14a(第2定位部)。凹凸部14a形成于环状的发声部件14的外周缘的一部分,所述环状的发声部件14被第2支承筒部124的外周面124a不能旋转地支承,与卷筒轴2同轴地形成。凹凸部14a沿着装配部81的摆动方向形成,与后述的卡合销85卡合。
此外,在摆动范围调整部83的接触面83a,具有卡合销85(第1定位部)和将卡合销85保持在操作部82的推压板86(保持部)。这些卡合销85及推压板86位于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与操作部82的基端部之间。卡合销85是通过将曳力操杆80转动操作来产生有节奏感的咔哒音的部件。
如图10所示,在右罩部件12A的外周面124a,设置有在内周侧支承轴承15的圆筒状的发声部件14,所述轴承15将卷筒轴2能够旋转地支承。发声部件14相对于右罩部件12A不能旋转地被固定。在发声部件14的外周面,沿着周向连续形成有与卡合销85卡合而发声的凹凸部14a。凹凸部14a既可以形成在环状的发声部件14的外周面的一定的圆弧区域(即,相当于操作部82的摆动范围),也可以遍及整周地形成。
如图11及图12所示,卡合销85被设置在操作部82的靠近装配部81的基部。卡合销85朝向发声部件14的凹凸部14a进退自如地设置。卡合销85的销尖端部851从操作部82的内端面82a向径向内方(摆动中心C侧)突出。卡合销85具备圆筒状的销尖端部851、一体地设置在销尖端部851的基端侧且比销尖端部851大径的大径筒部852、以及将销尖端部851向外周面124a侧(突出方向)施力的弹簧部件853。
弹簧部件853被装入在形成于操作部82的内端面82a的未图示的孔部,弹簧部件853的一端853a抵接于大径筒部852的与销尖端侧相反侧的外端面852a。由此,卡合销85成为相对于发声部件14的凹凸部14a被弹性施力的状态,通过将曳力操杆80转动操作,通过凹凸部14a与卡合销85的弹性卡合关系而产生咔哒音。根据发声部件14的构成材料、凹凸部14a的深度、与间距的组合,能够改变音质、音量。
推压板86从销轴方向观察在卡合销85的两侧设有一对,分别被固定在操作部82。一对推压板86彼此的对置尖端部86a以从销轴方向观察与大径筒部852的内端面852b重叠的状态被安装在操作部82。由此,卡合销85为,借助推压板86,被弹簧部件853施力而向突出的方向(径向内侧)的移动被限制,成为防松脱限制的状态。
在这样构成的双轴承绕线轮1中,如图9所示,在对曳力机构6的曳力进行强弱调整的情况下,使曳力操杆80摆动。如果将曳力操杆80在图1中配置在作为最跟前侧的摆动位置的曳力释放位置(自由位置P0),则如图3所示,在曳力机构6中,小齿轮轴环62及曳力承接件63从曳力盘61背离而成为曳力开放状态,卷筒3能够自由旋转。由此,能够进行抛投。如果从这里向图9所示的顺时针方向将曳力操杆80摆动操作,则向卷筒轴方向外方(图3的右侧)逐渐移动,卷筒轴2及卷筒3逐渐向右侧移动。结果,小齿轮轴环62及曳力承接件63对于曳力盘61的压接力变强,曳力变强。
而且,如图9所示,在将曳力操杆80从自由位置P0朝向中间位置P1摆动操作时,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的接触面83a的一部分与右罩部件12A的第2支承筒部124的外周面124a接触,曳力操杆80在中间位置P1被定位。进而,如果使曳力操杆80摆动到比中间位置P1靠前方,则接触面83a与外周面124a的接触面积变大,在接触面83a的大致整体与外周面124a接触的位置处成为最大位置P2,曳力操杆80的摆动被停止,成为曳力机构6的最大曳力状态。
接着,基于附图对这样构成的曳力操杆80及双轴承绕线轮1的作用详细地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曳力操杆80调整将卷筒3的旋转制动的曳力机构6的制动力。曳力操杆80具有旋转自如地被装配在绕线轮主体10的装配部81、从装配部81在摆动轴的径向上延伸并在第1摆动范围T1中摆动的操作部82、以及设置在操作部82并将操作部82的第1摆动范围T1调整为第2摆动范围T2的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
在此情况下,能够由相对于操作部82设置的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设定曳力操杆80的规定的摆动范围,由此能够调整曳力机构6的制动力。因此,能够由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从第1摆动范围T1调整为第2摆动范围T2,以成为作为曳力释放位置的自由位置P0与曳力机构6的制动力成为最大曳力状态的最大位置P2之间的中间位置P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曳力操杆80的操作部82设置有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所以能够消除用来规定曳力操杆80的摆动范围的凸部从绕线轮主体10的侧面突出那样的结构。因此,在钓鱼中能够抑制线缠绕在绕线轮主体10的侧面。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像以往那样将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设置在绕线轮主体10的侧面,所以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不会在绕线轮主体10露出而外观变差,外观设计性变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能够相对位置调整地被装配在操作部82,所以通过任意地变更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相对于操作部82的相对位置,能够任意地调整曳力操杆80的摆动范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能够拆装地被装配在操作部82。
在此情况下,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能够相对于操作部82拆装,所以例如通过从形状、尺寸不同的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中选择适当的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并装配到装配部及操作部82中的至少一方,能够任意地调整曳力操杆80的摆动范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构成为,被装配在操作部82,通过与绕线轮主体10抵接来变更操作部82的摆动范围。
因此,在曳力操杆80的借助摆动操作而相对于绕线轮主体10相对变位的操作部82设置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通过进行调整以使得在规定的摆动位置处将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抵接于绕线轮主体10,能够设定操作部82的摆动范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优选被装配在操作部82的与绕线轮主体10面对的接触面83a。
因此,由于在与绕线轮主体10面对的接触面83a设置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所以能够抑制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露出到绕线轮外部,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发生钓线缠绕于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的线缠绕。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与推压板86接近地设置,所以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和推压板86被集中设置在操作部82内,所以操作部82不会成为复杂的构造,并且能够消除从操作部82突出的部件,能够防止在钓鱼中发生钓线缠绕于操作部82、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的线缠绕。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曳力操杆80及双轴承绕线轮1中,能够抑制钓鱼中的线缠绕,能够调整曳力操杆80的摆动范围。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不用于限定发明的范围。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中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在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包含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想到的形态、实质上相同的形态、等价的范围的形态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中型的杆曳力式绕线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具有曳力操杆80的双轴承绕线轮1,能够对所有的双轴承绕线轮应用本发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调整部)被设置在操作部82的结构为一例,但也可以在装配部81设置调整部,也可以在装配部81及操作部82的两者设置调整部。
另外,作为调整部,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摆动范围调整部件83,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总之,只要调整部不是设置在绕线轮主体10、而是设置在装配部81及操作部82中的至少一方即可。
进而,令本实施方式的卡合销85和发声部件14的凹凸部14a为具有发声功能的部件而进行了例示,但也可以使它们拥有操作部82的定位的功能。
在此情况下,通过将操作部82的卡合销85定位于设置在绕线轮主体10的凹凸部14a,能够将曳力操杆80定位为例如成为自由位置P0与最大位置P2之间的中间位置P1。此外,在此情况下,随着操作部82的摆动而转动的卡合销85以进退自如的状态被推压板86保持,能够与装配部81的凹凸部14a卡合地设置,所以对应于摆动位置而卡合销85卡合于凹凸部14a。因此,通过将凹凸部14a配置在摆动范围的全域,能够在摆动范围中将曳力操杆80阶段性地定位。
附图标记说明
1 双轴承绕线轮(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
2 卷筒轴
3 卷筒
4 手柄
6 曳力机构
10 绕线轮主体
12A 右罩部件
14 发声部件
14a 凹凸部(第2定位部)
80 曳力操杆
81 装配部
82 操作部
82a 内端面
83 摆动范围调整部件(调整部)
83a 接触面(第一对置面)
85 卡合销(第1定位部)
86 推压板(保持部)
124 第2支承筒部
124a 外周面(第2对置面)
P0 自由位置
P1 中间位置
P2 最大位置
T1 第1摆动范围
T2 第2摆动范围。

Claims (9)

1.一种曳力操杆,调整对卷筒的旋转进行制动的曳力机构的制动力,其特征在于,
具有:
装配部,旋转自如地被装配在绕线轮主体;
操作部,从前述装配部沿摆动轴的径向延伸,在第1摆动范围中摆动;以及
调整部,被设置在前述装配部及前述操作部中的至少一方,将前述操作部的前述第1摆动范围调整为第2摆动范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力操杆,其特征在于,
前述调整部能够相对位置调整地被装配在前述装配部及前述操作部中的至少一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力操杆,其特征在于,
前述调整部能够拆装地被装配在前述装配部及前述操作部中的至少一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力操杆,其特征在于,
前述调整部被装配在前述操作部,通过与前述绕线轮主体抵接,变更前述操作部的摆动范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力操杆,其特征在于,
前述调整部被装配在前述操作部的与前述绕线轮主体面对的第一对置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力操杆,其特征在于,
前述操作部在前述操作部的与前述绕线轮主体面对的第一对置面具有第1定位部;
前述绕线轮主体在与前述操作部面对的第2对置面具有与前述第1定位部卡合的第2定位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曳力操杆,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定位部具有朝向前述第2对置面进退自如的卡合销和保持前述卡合销的保持部;
前述第2定位部具有沿着前述装配部的摆动方向形成、与前述卡合销卡合的凹凸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曳力操杆,其特征在于,前述调整部与前述保持部接近地设置。
9.一种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曳力操杆。
CN202311438157.8A 2022-10-31 2023-10-31 曳力操杆及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 Pending CN1179416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74777A JP2024065761A (ja) 2022-10-31 2022-10-31 ドラグレバーおよび魚釣用両軸受リール
JP2022-174777 2022-10-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41662A true CN117941662A (zh) 2024-04-30

Family

ID=90799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38157.8A Pending CN117941662A (zh) 2022-10-31 2023-10-31 曳力操杆及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38389A1 (zh)
JP (1) JP2024065761A (zh)
KR (1) KR20240062914A (zh)
CN (1) CN117941662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61378U (ja) 1982-10-14 1984-04-21 東京都 下水道取付管の取付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40062914A (ko) 2024-05-09
US20240138389A1 (en) 2024-05-02
JP2024065761A (ja) 2024-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15087B1 (ko) 듀얼 베어링 릴의 사운드 발생 장치
US7234661B2 (en) Drag adjustment device for a dual-bearing reel
KR101694222B1 (ko) 듀얼 베어링 릴의 변속 조작 기구
JP5961378B2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ドラグ調整装置
JP2011019427A5 (zh)
KR20140113475A (ko) 낚시용 릴의 래칫 휠
KR101606164B1 (ko) 듀얼 베어링 릴의 드래그 조정 장치
CN117941662A (zh) 曳力操杆及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
US5901913A (en) Fishing reel having an arrangement for indicating wear of a liner
US20240138388A1 (en) Dual-Bearing Reel for Fishing
US10869469B2 (en) Drag knob and fishing reel
JP4451744B2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ドラグ調整装置
CN117941663A (zh) 卷筒发声机构及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
TW202418988A (zh) 釣力閥推桿及釣魚用雙軸承捲線器
JP2000262196A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制動装置
JP6748598B2 (ja) 発音機構を備えた両軸受型リール
TW202418990A (zh) 釣魚用雙軸承捲線器
JP2020043876A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2000014289A (ja) 両軸受けリールのバックラッシュ防止装置
JP2018161139A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