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22431A - 反射率的调整方法、装置、车辆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反射率的调整方法、装置、车辆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22431A
CN117922431A CN202211263099.5A CN202211263099A CN117922431A CN 117922431 A CN117922431 A CN 117922431A CN 202211263099 A CN202211263099 A CN 202211263099A CN 117922431 A CN117922431 A CN 1179224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ow
color
transmittance
light intensity
chan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6309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坤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6309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2243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22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224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8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 B60R1/083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射率的调整方法、装置、车辆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涉及车辆控制领域,方法包括:获取车辆中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设置在车辆中的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接着,利用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和变色窗的透过率,确定射入车内后视镜的第二入射光线强度;基于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基于此,本发明使得车内后视镜在入射光线的强度过强或较弱时,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将对应地上升或下降,进而车内后视镜将能合适地反射车辆后方的光线,从而为驾驶员提供适宜的后方视野,保证驾驶员能合理地驾驶车辆。

Description

反射率的调整方法、装置、车辆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反射率的调整方法、装置、车辆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环境昏暗的情况下驾驶车辆时,驾驶员通常会开启车辆的前照灯,也因此,同一道路内前后行驶的两辆车辆中,后方车辆的前照灯产生的光线将穿过前方车辆的后挡风玻璃,并射入前方车辆的车内后视镜,进而反射至前方车辆的驾驶员的眼内。
若后方车辆的前照灯产生的光线的光强足够大,则前方车辆的车内后视镜将反射过强的光线,从而产生眩光,导致前方车辆的驾驶员难以正常驾驶车辆。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射率的调整方法、装置、车辆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改善因车内后视镜将反射车辆后方过强的光线,导致驾驶员难以正常驾驶车辆的现状。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反射率的调整方法,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光学传感器、车内后视镜及至少一个变色窗,所述车内后视镜和所述变色窗均包括可调光器件,所述车辆后方的光线穿过所述变色窗射入所述车内后视镜,所述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车辆后方的光线强度,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
根据所述透过率和所述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得到所述车内后视镜的第二入射光线强度;
基于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包括:
若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超过第一预设值,则控制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下降。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包括:
获取所述车辆内部的环境光强;
若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与所述环境光强的比值大于第二预设值,或是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与所述环境光强的差值大于第三预设值,则控制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下降。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变色窗包括后挡风变色窗和隔离变色窗,所述隔离变色窗位于所述后挡风变色窗和所述车内后视镜之间,所述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后挡风变色窗的入射光线强度;
所述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包括:
获取所述后挡风变色窗的第一透过率和所述隔离变色窗的第二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
所述根据所述透过率和所述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得到所述车内后视镜的第二入射光线强度,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透过率、所述第二透过率及所述第一入射光线强度的乘积,得到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包括:
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若所述透过率超过第一预设数值,则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包括:
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
若所述第一入射光线强度超过第四预设数值,则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之前,或所述基于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变色窗的第一眩光位置是否被遮挡;
若否,则执行所述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的步骤,或执行所述基于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的步骤。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包括:
确定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其中,所述变色状态包括变化态和稳定态;
若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稳定态,则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变色窗包括多个窗口子区域,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时,存在至少两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不一致;
所述确定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则获取每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
将所述每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的均值作为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则确定所述变色窗的起始透过率和目标透过率;
将所述起始透过率和所述目标透过率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作为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变色窗包括多个窗口子区域,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时,存在至少两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不一致;
所述确定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则获取每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
基于窗口子区域与权重的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每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权重;
对所述每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和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加权透过率;
将所述加权透过率作为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变色窗包括多个窗口子区域,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时,存在至少两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不一致;
所述确定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则确定所述变色窗中的第二眩光位置;
将所述第二眩光位置所在的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作为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反射率的调整装置,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光学传感器、车内后视镜及至少一个变色窗,所述车内后视镜和所述变色窗均包括可调光器件,所述车辆后方的光线穿过所述变色窗射入所述车内后视镜,所述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车辆后方的光线强度,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
光强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透过率和所述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得到所述车内后视镜的第二入射光线强度;
调整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存储器以及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在处理器上运行时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公开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在处理器上运行时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公开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中,首先获取车辆中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设置在车辆中的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接着,利用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和变色窗的透过率,确定射入车内后视镜的光线的光强,即第二入射光线强度;最后,基于第二入射光线强度,升高或降低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使得车内后视镜将因入射光线的强度而改变反射率,即在车内后视镜的入射光线的强度过强或较弱时,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将对应地上升或下降,进而车内后视镜将能合适地反射车辆后方的光线,从而为驾驶员提供适宜的后方视野,保证驾驶员能合理地驾驶车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在各个附图中,类似的构成部分采用类似的编号。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反射率的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反射率的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反射率的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率的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下文中,可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具有”及其同源词仅意在表示特定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首先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可能性。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限定,否则在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所述术语(诸如在一般使用的词典中限定的术语)将被解释为具有与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语境含义相同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具有理想化的含义或过于正式的含义,除非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被清楚地限定。
为更好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故对本发明实施例适用的应用场景进行简要说明,具体如下。
在环境昏暗的情况下驾驶车辆时,驾驶员通常会开启车辆的前照灯,也因此,同一道路内前后行驶的两辆车辆中,后方车辆的前照灯产生的光线将穿过前方车辆的后挡风玻璃,并射入前方车辆的车内后视镜,进而反射至前方车辆的驾驶员的眼内。
可以理解的是,若后方车辆的前照灯产生的光线的光强足够大,则前方车辆的车内后视镜将反射过强的光线,从而产生眩光,进而导致前方车辆的驾驶员的难以正常驾驶车辆。
还可以理解的是,若为避免因后方车辆的光线而将后挡风玻璃的透过率设置为较低值,则还可能出现前方车辆的车内后视镜反射的光线过弱,导致前方车辆的驾驶员难以正常观测到后方车辆的情形发生。
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反射率的调整方法,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车辆的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进而使前方车辆的驾驶员能正常行驶车辆。
需说明的是,上述应用场景仅为本发明实施例能适用的优选场景之一,并不用于对具体的适用场景进行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本发明实施例适用于各类场景/环境下。
实施例1
参照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反射率的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光学传感器、车内后视镜及至少一个变色窗,所述车内后视镜和所述变色窗均包括可调光器件,所述车辆后方的光线穿过所述变色窗射入所述车内后视镜,所述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车辆后方的光线强度。
需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变色窗至少包括后挡风玻璃。也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后挡风玻璃和车内后视镜均为可调光器件,能根据施加电压/电流更改自身的颜色,也即改变自身的透过率和反射率。可选的,后挡风玻璃和车内后视镜均为电致变色、LC(Liquid Crystal,低分子液晶)及PDLC(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聚合物分散液晶)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后方的光线,如后方车辆的前照灯所产生的光线,也因此,光学传感器还用于检测后挡风玻璃的入射光线的强度。
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包括:
步骤S110,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
也即,本发明实施例首先将获取变色窗的透过率,并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以在后续过程中根据透过率和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判断车内后视镜的入射光强是否将影响驾驶员的视线,从而对车内后视镜进行相应的变色控制。
可以理解的是,获取变色窗的透过率的方式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内容,如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因变色窗的变色情况由相应的控制器来控制,换言之,变色窗对应的控制器中记录有变色窗的当前变色情况/当前透过率,故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变色窗对应的控制器来得到变色窗的透过率。
而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行方式中,车辆中还设置有用于检测变色窗的透过率的光学传感器,故本发明实施例还将通过此第二光学传感器来得到变色窗的透过率。
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获取变色窗的透过率和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的先后执行顺序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内容,如为简化控制逻辑并优化执行顺序,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具体可参考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反射率的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此种可行方式的所述步骤S110,包括:
步骤S111,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步骤S112,若所述透过率超过第一预设数值,则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
需理解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变色窗的透过率超过第一预设数值,则表明车辆后方的光线能轻易穿透变色窗,变色窗难以起到阻挡后车辆后方的光线的作用,进而车辆后方的光线越强,车内后视镜则越容易产生眩光现象。
还需理解的是,若变色窗的透过率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数值,则表明车辆后方的光线难以穿透变色窗,车辆后方的光线始终难以影响驾驶员的视野。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首先将获取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在变色窗的透过率超过第一预设数值时,再执行后续其他步骤的方式,确保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仅在可能产生眩光的情形下改变,由此简化了反射率调整逻辑,确保了反射率调整的有效性。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若变色窗的透过率小于预设下限值,则亦将执行前述第一入射光线强度的检测步骤,以避免变色窗的透过率过低,导致驾驶员无法根据车内后视镜观察后方车况的情形发生。
此外,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预设数值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内容。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获取变色窗的透过率和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的先后执行顺序,也即步骤S110,包括:
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
若所述第一入射光线强度超过第二预设数值,则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需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第一入射光线强度超过第二预设数值,则表明车辆后方的光线的强度较高,进而车内后视镜产生眩光的可能性较大,越有调整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的可能。
而若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数值,则表明车辆后方的光线的强度较弱,难以对驾驶员造成视野上的负面影响,因此无需调整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
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首先进行第一入射光线强度的检测和数值判断,以确保在车内后视镜产生眩光的可能性较大时,再进行后续其他步骤,由此简化控制逻辑。
此外,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二预设数值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内容。
步骤S120,根据所述透过率和所述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得到所述车内后视镜的第二入射光线强度。
也即,本发明实施例将计算车辆后方的光线穿过变色窗后,射入车内后视镜的入射光线的强度,即第二入射光线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透过率和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得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的方式为可根据情况设置的内容,如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设透过率为T1,第一入射光线强度为M1,第二入射光线强度M2,则M2=T1*M1。
还可以理解的是,若车辆中同时设置有多个变色窗,则第二入射光线强度的计算需考虑每个变色窗的透过率。如当存在第一变色窗和第二变色窗时,设第一变色窗的透过率为T1,第二变色窗的透过率为T2,第一入射光线强度为M1,则第二入射光线强度M2的计算方式为:M2=M1*T1*T2。
步骤S130,基于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
也即,本发明实施例将根据车内后视镜的入射光线的光强,降低或升高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以避免眩光或视野过暗的现象发生。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的具体方式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内容,如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具体可参考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反射率的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即此种可行方式下的所述步骤S130包括:
步骤S140,若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超过第一预设值,则控制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下降。
需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超过第一预设值时,表明车内后视镜的入射光线的光强较高,车内后视镜存在眩目的情形,故本发明实施例将控制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下降,以消除眩目对驾驶员的负面影响。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根据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的具体方式中,所述步骤S130包括:
若第一预设值与第二入射光线强度的差值大于预设差值,则控制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上升。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预设值与第二入射光线强度的之差大于预设差值,则表明反射车辆后方的光线较弱,难以通过车内后视镜反射至驾驶员的眼内,导致驾驶员难以正确判断车辆后方的交通状态,由此,本发明实施例将控制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上升,以使车内后视镜将车辆后方的光线尽可能地反射,进而使驾驶员能合理观测车辆后方。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根据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的具体方式中,所述步骤S130包括:
获取所述车辆内部的环境光强;
若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与所述环境光强的比值大于第二预设值,或是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与所述环境光强的差值大于第三预设值,则控制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下降。
可以理解的是,如在午夜和正午等环境下,人眼对光线的容忍程度将存在差异,相对正午而言,人眼在午夜时分能容忍的光线的强度较低,眩目现象更容易产生。
也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环境光强指代的是驾驶员的视野内的入射光线的光强,或是驾驶员所处的位置,也即驾驶位的光线的光强。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选方式中,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内侧安装有相应的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驾驶员的视野内的入射光线的光强,即环境光强。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于此种可行方式下,将判断车内后视镜的入射光线的光强是否远高于车内的环境光线的光强,若是,则表明车内后视镜存在眩目现象,故控制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下降。
示范性的,设第二入射光线强度为M2,车辆内部的环境光强为M’,第二预设值为X2,第三预设值为X3,则当(M2-M’)>X2,或M2/M’>X3时,控制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下降。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二预设值和第三预设值均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内容。
还可以理解的是,在调整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过程中,具体需将当前的反射率调整至何值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内容,也即,如何确定车内后视镜的调整目标反射率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内容。
示范性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车辆中的存储器还用于存储有第二入射光线强度与反射率的对应关系的映射表,也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将根据第二入射光线强度的数值大小,确定对应的反射率,进而得到调整目标反射率。
进一步的,为改善因第二入射光线强度的实时变化,使得车辆需时刻更改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进而导致车辆的功耗较高的情况,在一种可行方式中,存储器存储的映射表包括第一预设数量个不同的第二入射光线强度和第二预设数量的不同的反射率,且第一预设数量大于第二预设数量。
也即,每个反射率对应一个或多个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进而,若第二入射光线强度在前后时刻的变化量较小时,则将对应同一个反射率,由此,使得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无需频繁调整,减低了车辆的功耗。
更进一步的,因车辆将通过改变车内后视镜的施加电压或电流等其他数值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来实现反射率的调整,故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映射表中还包括每个第二入射光线强度对应的施加电压或电流等其他数值中的一个或多个。进而,车辆根据第二入射光线强度确定对应的施加电压或电流等其他数值中的一个或多个,以完成反射率的调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中,首先获取车辆中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设置在车辆中的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接着,利用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和变色窗的透过率,确定射入车内后视镜的光线的光强,即第二入射光线强度;最后,基于第二入射光线强度,升高或降低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使得车内后视镜将因入射光线的强度而改变反射率,即在车内后视镜的入射光线的强度过强或较弱时,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将对应地上升或下降,进而车内后视镜将能合适地反射车辆后方的光线,从而为驾驶员提供适宜的后方视野,保证驾驶员能合理地驾驶车辆。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变色窗包括后挡风变色窗和隔离变色窗,所述隔离变色窗位于所述后挡风变色窗和所述车内后视镜之间,所述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后挡风变色窗的入射光线强度;
进而,所述步骤S110,包括:
获取所述后挡风变色窗的第一透过率和所述隔离变色窗的第二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
进而,所述步骤S120,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透过率、所述第二透过率及所述第一入射光线强度的乘积,得到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现有技术中存在设置有用于隔离前座与后座的隔断装置,用于隔离驾驶员与乘客以起到隐私/保密和驾驶安全的作用,换言之,能降低从后挡风玻璃射向车内后视镜的光线的强度。也因此,当车辆中设置有隔断装置,且隔断装置为玻璃且为可调光器件时,本发明实施例同时根据后挡风玻璃和隔断装置的透过率来确定车内后视镜的入射光线的光强,也即,根据后挡风变色窗的第一透过率、隔离变色窗的第二透过率以及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来计算第二入射光线强度。
示范性的,设后挡风变色窗的第一透过率为T1,隔离变色窗的第二透过率为T2,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为M1,第二入射光线强度为M2,则M2的计算过程为:M2=M1*T1*T2。
可以理解的是,(M1*T1)表示车辆后方的光线穿过后挡风玻璃后,射入隔离变色窗的光线的光强,((M1*T1)*T2)则表示车辆后方的光线穿过后挡风玻璃和隔断玻璃窗后,射入车内后视镜的光线的光强。
还可以理解的是,若存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隔离变色窗,则计算第二入射光线强度需同时每个隔离变色窗的透过率。
可选的,为简化控制逻辑,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步骤S110之前,或所述步骤S130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变色窗的第一眩光位置是否被遮挡;
若否,则执行所述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的步骤,或执行所述基于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的步骤。
可以理解的是,若车辆内存在遮挡车辆后方光线的遮挡物,使得车辆后方的光线穿过变色窗后无法射入车内后视镜,则当前时刻下,车内后视镜难以产生眩光现象,反射率调整操作为无效操作。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为避免进行反射率的无效调整,故将在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调整前,判断变色窗的眩光区域是否被遮挡。需理解的是,在变色窗的眩光区域被遮挡的情况下,即使第二入射光强较大,但因车内后视镜无法接收到车辆后方的光线,故车内后视镜实际上不会导致眩光现象,因而无需调整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由此,简化了控制逻辑,并保证了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的调整有效性。
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眩光位置及后文中的第二眩光位置均可指代变色窗中,入射光线的光强最高的位置。
需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眩光位置及后文中的第二眩光位置的设置方式均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内容,如在一种可行方式中,车辆中设置有用于拍摄车辆后方的图像的摄像头,且摄像头还用于拍摄深度图像,进而本发明实施例根据车辆后方的图像,确定光源的位置,及根据深度图像,确定光源距离车辆的距离,进而根据光源的位置和距离车辆的距离,确定光源产生的光线在变色窗上的主要落点,也即,确定第一/第二眩光位置。
而在另一种可行方式中,变色窗的不同区域/位置均设置有光强传感器,进而车辆根据各个光强传感器检测到的光强,确定最高光强所在的区域/位置,进而得到第一/第二眩光位置。
在又一种可行方式中,第一眩光位置和第二眩光位置则指代驾驶员从车内后视镜所能观测的变色窗的固定区域,且车辆内设置有用于拍摄包括变色窗的图像的摄像头,进而,本发明实施例将根据摄像头拍摄的图像确定变色窗的固定区域是否被遮挡,也即第一眩光位置是否被遮挡。
可以理解的是,若车辆内的变色窗仅包括后挡风玻璃,则摄像头用于包含后挡风玻璃的图像。而若车辆内的变色窗包括后挡风玻璃和前述隔离变色窗,则因光线沿直线方向传播,故摄像头则既可用于拍摄包含隔离变色窗的图像,亦可拍摄包含隔离变色窗的图像。
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行方式中,车辆设置有检测乘客数量的功能,而当车辆满载时,后座乘客将遮挡后挡风玻璃,也因此,当车辆根据乘客数量确定车辆满载时,则默认包括第一眩光位置在内的整个变色窗均被遮挡。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包括:
确定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其中,所述变色状态包括变化态和稳定态;
若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稳定态,则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需理解的是,因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变色窗为可调光器件,故变色窗在一个时刻下将为变色过程中或变色完毕的情况,也即,处于变化态或稳定态。
能够理解的是,当变色窗处于变化态时,变色窗的透过率实时改变,而当变色窗处于稳定态时,变色窗的透过率将维持稳定。也因此,变色窗分别处于变化态和稳定态时,变色窗的透过率的获取方式需进行对应调整,进而本发明实施例还将对变色窗的变色状态进行确定。
进一步的,若变色状态为稳定态,则本发明实施例可直接通过前述方式获取变色窗透过率,也即,通过记录有变色窗透过率的控制器来获取,或是通过用于检测变色窗的透过率的光学传感器来获取。
可以理解的是,确定变色状态的方式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内容,如在一种可行方式中,当变色窗对应的控制器控制变色窗变色时,将控制存储器中的变色标识的值为1,若变色窗完成变色,则控制器将控制存储器中的变色标识的值为0,进而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读取变色标识的值来确定变色状态。
而在另一种可行方式中,因变色窗将因施加电压和/或电流等数值的改变来完成变色,故本发明实施例将通过获取变色窗的运行状态参数来确定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也即,获取变色窗的施加电压和/或电流等数值来确定变色状态。
示范性的,当需判断变色窗的变色状态时,获取当前时刻下变色窗的施加电压和/或电流等数值中的一个或多个,在第三秒末,再次获取变色窗的施加电压和/或电流等数值中的一个或多个,并以此计算当前时刻和第三秒末的变化量。
不难想到的是,若变化量超过预设阈值,则表明变色窗处于变化态;而若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表明变色窗处于稳定态。
更进一步的,当变色窗处于稳定态,变色窗的透过率稳定不变,因而能直接通过控制器或光学传感器获取变色窗的透过率。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基于当前时刻和第三秒末进行变化量计算的内容仅用于示例说明,并不用于对本申请进行限定。
还可以理解的是,因在变色窗口需根据被施加的维持电压来保持当前色彩,故在一种可行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还将根据当前时刻下变色窗是否被施加维持电压来确定变色状态,如变色窗未被施加维持电压时,确定变色状态为变化态,被施加维持电压时则为稳定态。
以及,因现有技术中存在断电维持稳态的可调光器件,也即,当变色窗完成变色时将被停止施加电压,因此,在一种可行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还将根据当前时刻下变色窗是否被施加电压来确定变色状态,如当被施加电压时,认定为变化态,未施加电压时,认定为稳定态。
另外,能够理解的是,当变色窗处于变化态时的透过率获取方式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内容,如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变色窗包括多个窗口子区域,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时,存在至少两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不一致;
进而,所述确定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则获取每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
将所述每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的均值作为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现有技术中,变色窗通常是由外到内地逐步完成变色,即外侧的色彩变化速率通常是高于内侧的色彩变化速率,也因此,变色窗的不同区域的透过率不相同。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变色窗被划分为多个窗口子区域;相比于处于变色窗边缘位置的窗口子区域,处于变色窗中心位置的窗口子区域的色彩变化速率更慢。
还可以理解的是,窗口子区域的设置方式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内容,如在一种可行方式中,一个完整的变色窗将按照预设大小,均匀的划分为多个窗口子区域。示范性的,设变色窗长100cm,宽200cm,预设大小为10cm*10cm,则变色窗将被划分为200个窗口子区域。需说明的是,此种窗口子区域的设置为实例性的说明,具体的设置方式可参考现有技术,故不再进行过多的说明。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将获取变色窗中每个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以根据每个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来确定整个变色窗的透过率。
具体的,在获取到变色窗中每个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后,本发明实施例将对每个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进行平均值的计算,进而将平均值作为整个变色窗的透过率。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获取每个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的方式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内容,如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车辆中设置有变色窗的控制器,控制器用于不断增大或降低变色窗的施加电流/电压来调整变色窗的透过率,进而本发明实施例将根据变色窗的当前施加电流/电压来确定透过率。
而在另一种可行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车辆利用持续施加的预设大小的电压/电流的方式控制变色窗中的充入电量的大小,进而改变变色窗的透过率,也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将在确定变色窗为变化态时,将根据获取到的施加电压/电流的预设大小和施加电压/电流的持续时长确定透过率。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则确定所述变色窗的起始透过率和目标透过率;
将所述起始透过率和所述目标透过率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作为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也即,当变色窗的透过率需从起始透过率调整/变化至目标透过率时,本发明实施例将起始透过率或目标透过率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作为整个变色窗的透过率。
不难理解的是,获取/确定变色窗的起始透过率和目标透过率的方式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内容,如在一种可行方式中,因驾驶员触发的透过率调整操作时,需人工指定目标透过率或目标透过率档位,且车辆在调整变色窗的透过率时将记录起始透过率和目标透过率,或是记录起始透过率档位和目标透过率档位,故本发明实施例将直接读取起始透过率和目标透过率的记录,从而得到起始透过率和目标透过率。
可以理解的是,若将最大值作为变色窗的透过率,则计算得到的车内后视镜的第二入射光强较大,因而反射率的调整将根据第二入射光强最强的情况考虑,而在最强的第二入射光强将导致眩目现象时,本发明实施例将下调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以避免眩目现象发生。
还可以理解的是,若将最小值作为变色窗的透过率,则计算得到第二入射光强较小,因而反射率调整将以第二入射光强最弱的情况考虑,进而在第二入射光强过小,导致驾驶员难以观测后方车况时,本发明实施例将增大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
也因此,将最大值或最小值作为变色窗的透过率的内容需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变色窗包括多个窗口子区域,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时,存在至少两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不一致;
所述确定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则获取每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
基于窗口子区域与权重的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每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权重;
对所述每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和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加权透过率;
将所述加权透过率作为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也即,本发明实施例将根据基于每个窗口子区域对应的权重,计算每个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的加权值,并将每个窗口子区域的加权值求和,得到整个变色窗的加权透过率,从而将加权透过率作为变色窗的透过率以执行后续步骤。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变色窗包括多个窗口子区域,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时,存在至少两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不一致;
所述确定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则确定所述变色窗中的第二眩光位置;
将所述第二眩光位置所在的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作为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也即,本发明实施例将变色窗中,光线强度最高的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作为整个变色窗的透过率,也即,将第二眩光位置所在的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作为整个变色窗的透过率。
可以理解的是,车内后视镜是否产生眩光现象主要由穿过第二眩光位置所在的窗口子区域的光线决定,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将根据第二眩光位置所在的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确定整个变色窗的透过率,以此避免由其他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而带来的噪声。
实施例2
与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相对应的,本发明实施例2还提供一种反射率的调整装置,参照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率的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率的调整装置200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光学传感器、车内后视镜及至少一个变色窗,所述车内后视镜和所述变色窗均包括可调光器件,所述车辆后方的光线穿过所述变色窗射入所述车内后视镜,所述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车辆后方的光线强度,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210,用于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
光强确定模块220,用于根据所述透过率和所述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得到所述车内后视镜的第二入射光线强度;
调整模块230,用于基于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率的调整装置200能够实现实施例1对应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存储器以及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在处理器上运行时执行如实施例1中所述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在处理器上运行时执行如实施例1中所述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结构图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结构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结构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或单元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更多个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反射率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光学传感器、车内后视镜及至少一个变色窗,所述车内后视镜和所述变色窗均包括可调光器件,所述车辆后方的光线穿过所述变色窗射入所述车内后视镜,所述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车辆后方的光线强度,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
根据所述透过率和所述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得到所述车内后视镜的第二入射光线强度;
基于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包括:
若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超过第一预设值,则控制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下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包括:
获取所述车辆内部的环境光强;
若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与所述环境光强的比值大于第二预设值,或是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与所述环境光强的差值大于第三预设值,则控制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下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变色窗包括后挡风变色窗和隔离变色窗,所述隔离变色窗位于所述后挡风变色窗和所述车内后视镜之间,所述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后挡风变色窗的入射光线强度;
所述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包括:
获取所述后挡风变色窗的第一透过率和所述隔离变色窗的第二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
所述根据所述透过率和所述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得到所述车内后视镜的第二入射光线强度,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透过率、所述第二透过率及所述第一入射光线强度的乘积,得到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包括:
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若所述透过率超过第一预设数值,则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包括:
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
若所述第一入射光线强度超过第四预设数值,则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之前,或所述基于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变色窗的第一眩光位置是否被遮挡;
若否,则执行所述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的步骤,或执行所述基于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的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包括:
确定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其中,所述变色状态包括变化态和稳定态;
若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稳定态,则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色窗包括多个窗口子区域,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时,存在至少两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不一致;
所述确定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则获取每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
将所述每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的均值作为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则确定所述变色窗的起始透过率和目标透过率;
将所述起始透过率和所述目标透过率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作为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色窗包括多个窗口子区域,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时,存在至少两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不一致;
所述确定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则获取每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
基于窗口子区域与权重的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每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权重;
对所述每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和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加权透过率;
将所述加权透过率作为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色窗包括多个窗口子区域,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时,存在至少两个所述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不一致;
所述确定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变色窗的变色状态为变化态,则确定所述变色窗中的第二眩光位置;
将所述第二眩光位置所在的窗口子区域的当前透过率作为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
13.一种反射率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光学传感器、车内后视镜及至少一个变色窗,所述车内后视镜和所述变色窗均包括可调光器件,所述车辆后方的光线穿过所述变色窗射入所述车内后视镜,所述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车辆后方的光线强度,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变色窗的透过率,并利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的第一入射光线强度;
光强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透过率和所述第一入射光线强度,得到所述车内后视镜的第二入射光线强度;
调整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二入射光线强度,调整所述车内后视镜的反射率。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以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处理器上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率的调整方法。
CN202211263099.5A 2022-10-14 2022-10-14 反射率的调整方法、装置、车辆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9224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63099.5A CN117922431A (zh) 2022-10-14 2022-10-14 反射率的调整方法、装置、车辆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63099.5A CN117922431A (zh) 2022-10-14 2022-10-14 反射率的调整方法、装置、车辆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22431A true CN117922431A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57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63099.5A Pending CN117922431A (zh) 2022-10-14 2022-10-14 反射率的调整方法、装置、车辆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2243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37830B2 (en) Self-adjusting lighting based on viewing location
US7092007B2 (en) Vehicular forward-vision display system decreasing luminance with decreasing vehicle speed
JP4473937B2 (ja) 車両用防眩システム
JP4469839B2 (ja) 車両用防眩システム
CN108162729B (zh) 一种汽车防眩光系统及方法
US20180126907A1 (en) Camera-based system for reducing reflectivity of a reflective surface
CN108528343B (zh) 一种防眩目后视镜及其控制方法
CN107176103B (zh) 一种后视镜的控制方法以及后视镜控制系统
CN113059986A (zh) 一种智能高透车载遮阳屏装置
GB2342467A (en) Light responsive vehicle mirror control adaptive to vehicle window glass
JP2008222045A (ja) 自動車ガラスの調光システム
CN117922431A (zh) 反射率的调整方法、装置、车辆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4508595B (zh) 提供多级对准稳定性指示的车辆成像系统
GB2562248A (en) Driver anti-blinding system
CN111746237A (zh) 车辆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车辆
CN112776716B (zh) 一种防眩目后视镜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7512222B (zh) 一种车辆后视辅助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7922430A (zh) 反射率的调整方法、装置、车辆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888603B (zh) 一种用于可变透射率镜的系统
US20220194296A1 (en) Vehicle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ssistance drivers to reduce reflective light interference from rear sides
JP2019001293A (ja) 車載用表示装置
JP2007125963A (ja) 自動防眩装置
JP4604009B2 (ja) バックミラーを制御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バックミラーシステム
EP4328090A1 (en) Auto dimming mirror
US11964614B2 (en) Outside auto-dimming glare contro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