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21739A - 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921739A CN117921739A CN202311833727.3A CN202311833727A CN117921739A CN 117921739 A CN117921739 A CN 117921739A CN 202311833727 A CN202311833727 A CN 202311833727A CN 117921739 A CN117921739 A CN 1179217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ibration suppression
- vibration
- frequency
- parallel robot
- movable platfo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483 mo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9/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nipulators, e.g. for monitoring, for viewing; Safety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nipulators
- B25J19/0091—Shock absor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003—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having parallel kinematic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ing means for manipulator elements
- B25J9/104—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ing means for manipulator elements with cables, chains or ribb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6—Programme contr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bo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及方法,针对索并联机器人在欠约束方向上的低频、大幅振动和受约束方向上的高频、小幅振动,分别设计了低频抑振系统和高频抑振系统,并提出了相应的抑振控制方法。本发明装置包括低频抑振系统、高频抑振系统、传感系统、控制系统。通过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上加装低频抑振系统和高频抑振系统,向动平台输出相应的抑振力,实现了对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振动能量的耗散,有效提高了索并联机器人运行过程中的终端精度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索并联机器人领域,具体设计一种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及方法,从而抑制索并联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动平台发生的振动,提高索并联机器人运动精度和稳定性。
背景技术
索并联机器人采用绳索代替刚性支链,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惯量更低、能够以较低成本实现大工作空间,在船舶涂装、大型设备吊装等领域获得了大量应用。然而,由于绳索的刚度低于刚性支链,因此机器人运行过程中也更容易受到各种内源及外源扰动发生振动,导致末端运动精度降低甚至发生失控。
索并联机器人使用绳索代替刚性支链,容易受到各种内源及外源扰动产生振动,其典型振动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欠约束自由度上的自由振动,此类振动特点在于频率较低、振幅较大,振动能量不易耗散,其抑振控制的重点是实现振动能量的持续耗散;另一类是受约束自由度上的弹性振动,此类振动特点在于频率较高、振幅较小,且振动能量会由于绳索的弹性和阻尼不断耗散,其抑振控制的重点是快速抑制振幅大小。
传统的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通常依靠控制索并联机器人已有绳索的收放进行实施,由于绳索的迟滞效应,此类方法在绳索较长或者弹性系数较低时效果不佳,且对欠约束自由度上的振动抑制效果有限。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面向索并联机器人的抑振控制,提供一种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及方法,通过在索并联机器人动平台上加装主动抑振装置,依靠抑振装置向动平台输出抑振力,使得索并联机器人动平台发生振动时,振动能够被快速抑制,从而有效改善索并联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包括:低频抑振系统2、高频抑振系统3、传感系统4、控制系统5,抑振控制装置的作用对象为索并联机器人1的动平台12。
其中,所述低频抑振系统2、高频抑振系统3、传感系统4安装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上,控制系统5安装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上或者集成到索并联机器人控制柜中,控制系统5与低频抑振系统2、高频抑振系统3、以及传感系统4之间通过线缆或无线信号进行通讯。
低频抑振系统2包括抑振旋翼24、旋翼调节杆23、调向电机22、基座21;基座21固连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上,调向电机22外壳安装在基座21上,旋翼调节杆23与调向电机22的电机轴相连接,抑振旋翼24固连在旋翼调节杆23上。抑振旋翼24和调向电机22通过信号线缆或无线信号与控制系统5通讯;低频抑振系统2通过抑振旋翼24的高速转动,向动平台12持续做功,从而实现动平台振动能量的耗散,实现对动平台低频、大幅度振动的持续抑制;同时,通过调向电机22的转动,带动旋翼调节杆23转动,从而调整抑振旋翼24的方向,进而调整旋翼抑振力的作用方向;低频抑振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持续向动平台输出抑振力,不足在于响应速率相对较低。
低频抑振系统可以利用调向电机22调节抑振旋翼24的方向,从而调节旋翼抑振力的方向;当动平台12存在多个需要抑振控制的自由度时,若这些自由度不易同时发生振动,则可使用一组低频抑振系统实现多个自由度的抑振;当某个自由度上发生振动时,调向电机22控制旋翼调节杆23和抑振旋翼24转动到相应自由度上,执行抑振任务;当该自由度上未发生振动而其余自由度上发生振动时,调向电机控制旋翼调节杆23和抑振旋翼24转动到发生振动的自由度上,执行相应的抑振任务。
高频抑振系统3包括质量块抑振系统31、飞轮抑振系统32、以及摆锤抑振系统33。
质量块抑振系统31包括抑振质量块314、滑轨313、滑轨电机312和质量块抑振基座311;质量块抑振基座311固连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上,滑轨313安装在质量块抑振基座311上,抑振质量块314由滑轨电机312进行驱动,可以在滑轨上滑动,滑轨电机312通过信号线缆或无线信号与控制系统5通讯;需要实施抑振控制时,滑轨电机312带动抑振质量块314沿滑轨313作加速运动,从而产生较大的瞬时反作用力,实现对动平台高频、小幅度瞬时振动的抑制。
飞轮抑振系统32包括抑振飞轮323、飞轮电机322和飞轮抑振基座321;飞轮抑振基座321固连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上,飞轮电机322外壳安装在飞轮抑振基座321上,抑振飞轮323与飞轮电机322的电机轴相连接,飞轮电机322通过信号线缆或无线信号与控制系统5通讯;需要实施抑振控制时,飞轮电机322转动带动抑振飞轮323加速转动,从而产生较大的瞬时反作用力矩,实现对动平台高频、小幅度瞬时振动的抑制。
摆锤抑振系统33包括抑振摆锤333、摆锤电机332和摆锤抑振基座331;摆锤抑振基座331固连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上,摆锤电机332外壳安装在摆锤抑振基座331上,抑振摆锤333与摆锤电机332的电机轴相连接,摆锤电机332通过信号线缆或无线信号与控制系统5通讯;需要实施抑振控制时,摆锤电机332转动带动抑振摆锤333执行加速摆动,从而产生较大的瞬时反作用力,实现对动平台高频、小幅度瞬时振动的抑制。
高频抑振系统的优势在于响应速度快,不足在于依赖加减速产生的惯性力进行抑振,只能在短时间内输出抑振力。其中,质量块抑振系统31用于抑制以平动为主的振动模态,飞轮抑振系统32用于抑制以转动为主的振动模态,摆锤抑振系统33既可以抑制以平动为主的振动模态,也可以抑振以转动为主的振动模态。
传感系统4内置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安装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上,通过信号线缆或无线信号与控制系统5通讯,用于测量动平台的加速度和角速度信息,并传回控制系统5中。
控制系统5安装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上或集成到索并联机器人控制柜中,用于接收传感系统4传输的信号,并控制低频抑振系统2和高频抑振系统3执行各项抑振控制运动。
优选的,滑轨电机312驱动抑振质量块314的传动方式是带轮、链轮、丝杆导轨,或使用直线电机作为滑轨电机,直接驱动抑振质量块运动。
基于所提出的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提出了一种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方法,实现对索并联机器人动平台振动的抑制。抑振控制方法的主要流程如下:
步骤一:通过对索并联机器人进行弹性动力学建模和模态分析,明确索并联机器人的典型振动形式和固有频率大小;或者,通过激振实验,实验测定索并联机器人的典型振动形式和固有频率大小;针对各模态特点,设定相应的阈值,当索并联机器人振动速度和角速度大于阈值时,将启动抑振控制装置实施抑振,否则不启动抑振控制装置;
步骤二:根据固有频率分析结果,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上相应位置布置抑振控制装置;对于在索并联机器人欠约束自由度上的模态,在振动方向上优先安装低频抑振系统2;对于在索并联机器人受约束自由度上的模态,在振动方向上优先安装高频抑振系统3;
步骤三:利用传感系统4持续检测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情况,并与索并联机器人的理论加速度和角速度进行对比,经低通滤波后辨识动平台12是否存在振动;若动平台12存在振动,则求解振动量对应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方向及大小;此外,在控制系统5中通过对加速度信号进行积分和高通滤波,获得动平台速度信号;
步骤四:判断动平台振动类型,若动平台的加速度和角速度出现在欠约束自由度上,则调动相应的低频抑振系统2实施抑振;若动平台的加速度和角速度出现在受约束自由度上,则调动相应的高度抑振系统3实施抑振;
对于需要调动低频抑振系统2实施抑振的振动,此类振动的抑振控制重点在于持续耗散振动能量;针对此类振动,根据振动速度信号方向,控制调向电机22转动,使得抑振旋翼24的作用力方向与振动速度方向相反,然后抑振旋翼24高速转动,向动平台持续输出抑振力,实现对振动能量的持续耗散;
对于需要调动高频抑振系统3实施抑振的振动,此类振动的抑振控制重点在于与产生抑振力与振动加速度快速抵消,减少振幅大小;针对此类振动,根据振动加速度信号方向,控制相应方向的电机驱动抑振质量块314、抑振飞轮323或抑振摆锤333执行加减速运动,使得高频抑振系统3向加速度信号相反的方向产生惯性力或惯性力矩,实现对振动的抑制;
步骤五:抑振过程中,持续检测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加速度和角速度,并将加速度积分求解得到速度信号;持续判断索并联机器人振动速度和角速度是否大于阈值,当索并联机器人相应模态上的速度和角速度小于阈值时,抑振控制系统停止工作。
在针对不同的索并联机器人进行抑振控制装置布置时,可以根据机器人的典型模态特性以及工作环境特点,选定需要抑振的模态,进而选配不同种类、数量和布局的低频抑振系统2和/或高频抑振系统3。同一自由度上可以选择配置多个同种或不同种类的低频抑振系统2和/或高频抑振系统3,通过多个抑振装置协作,实现更加全面的抑振控制效果。例如,通过配置多个低频抑振系统实现更大的持续抑振力,通过同时配置低频和高频抑振系统,实现对响应速度和持续抑振效果的兼顾。
此外,高频抑振系统和低频抑振系统的使用场景并非严格受到索并联机器人自由度类型的限制,根据实际运行需求,高频抑振系统也可以用于索并联机器人欠约束自由度上振动的抑制,实现对相应自由度振动的快速相应;低频抑振系统也可以用于索并联机器人受约束自由度上振动的抑制,实现对该方向振动能量的持续耗散。
例如,对于欠约束自由度,优先配置低频抑振系统2,若单个低频抑振系统抑振效果有限,则配置多个低频抑振系统共同执行抑振;对于受约束自由度,优先配置高频抑振系统3,并根据具体振动形式选定相应的高频抑振系统,对于以平动为主的模态,优先配置质量块抑振系统31;对于以转动为主的模态,优先配置飞轮抑振系统32或摆锤抑振系统33;对于兼具平动和转动的模态,既配置质量块抑振系统31,又配置飞轮抑振系统32或摆锤抑振系统33,依靠多个抑振系统协同作业实施抑振控制;对于刚度较低、振动能量较大的受约束自由度,既配置低频抑振系统2,又配置高频抑振系统3,从而实现对持续性和响应速度的兼顾。
索并联机器人运行过程中可能在多个自由度上同时发生振动,针对此种复合振动,多个抑振控制系统将同时执行抑振运动,协作实现对振动的抑制。
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及方法,通过在索并联机器人动平台上加装主动抑振装置,依靠抑振装置向动平台输出抑振力,从而实现对索并联机器人动平台振动能量的耗散。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本发明的实施可以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实施本发明提出的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及方法,能够有效抑制索并联机器人运行过程中的振动,有效改善索并联机器人的精度和稳定性。
2、通过本发明提出的抑振控制方法,实现了对索并联机器人受约束以及欠约束自由度上振动的抑制,且兼顾了响应速度和持续抑振效果,相比传统的依靠调节索力的抑振控制方法,更不易受到绳索迟滞效应的影响,抑振效果更加显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出的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在一种索并联机器人上安装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出的低频抑振系统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出的质量块抑振系统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出的飞轮抑振系统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出的摆锤抑振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的主要结构包括:低频抑振系统2、高频抑振系统3、传感系统4、控制系统5,抑振控制装置的作用对象为索并联机器人1的动平台12。
其中,所述抑振控制装置的低频抑振系统2、高频抑振系统3、传感系统4安装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上,控制系统5可以安装在索并联机器人动平台12上,也可以集成到索并联机器人的电控柜中。
如图2所示,低频抑振系统2包括抑振旋翼24、旋翼调节杆23、调向电机22、基座21。基座21固连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上,调向电机22外壳安装在基座21上,旋翼调节杆23与调向电机22的电机轴相连接,抑振旋翼24固连在旋翼调节杆23上。抑振旋翼24和调向电机22通过信号线缆或无线信号与控制系统5通讯。低频抑振系统2通过抑振旋翼24的高速转动,向动平台12持续做功,从而实现动平台振动能量的耗散,实现对动平台低频、大幅度振动的持续抑制。同时,通过调向电机22的转动,带动旋翼调节杆23转动,从而调整抑振旋翼24的方向,进而调整旋翼抑振力的作用方向。低频抑振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持续向动平台输出抑振力,不足在于响应速率相对较低。
低频抑振系统可以利用调向电机22调节抑振旋翼24的方向,从而调节旋翼抑振力的方向。当机器人存在多个需要抑振控制的自由度时,若这些自由度不易同时发生振动,则可使用一组低频抑振系统实现多个自由度的抑振。当某个自由度上发生振动时,调向电机22控制旋翼调节杆23和抑振旋翼24转动到相应自由度上,执行抑振任务;当该自由度上未发生振动而其余自由度上发生振动时,调向电机控制旋翼调节杆23和抑振旋翼24转动到发生振动的自由度上,执行相应的抑振任务。
高频抑振系统3包括质量块抑振系统31、飞轮抑振系统32、以及摆锤抑振系统33。
如图3所示,质量块抑振系统31包括抑振质量块314、滑轨313、滑轨电机312、质量块抑振基座311。质量块抑振基座311固连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上,滑轨313安装在质量块抑振基座311上,抑振质量块314由滑轨电机312进行驱动,可以在滑轨上滑动,滑轨电机312通过信号线缆或无线信号与控制系统5通讯。其中,滑轨电机312驱动抑振质量块314的传动方式可以是带轮、链轮、丝杆导轨,也可以使用直线电机作为滑轨电机,直接驱动抑振质量块运动,本实施例中使用直线电机作为驱动质量块运动的滑轨电机。需要实施抑振控制时,滑轨电机312带动抑振质量块314沿滑轨作加速运动,从而产生较大的瞬时反作用力,实现对动平台高频、小幅度瞬时振动的抑制。
如图4所示,飞轮抑振系统32包括抑振飞轮323、飞轮电机322、飞轮抑振基座321。飞轮抑振基座321固连在索并联机器人动平台12上,飞轮电机322外壳安装在飞轮抑振基座321上,抑振飞轮323与飞轮电机322的电机轴相连接,飞轮电机322通过信号线缆或无线信号与控制系统5通讯。需要实施抑振控制时,飞轮电机322转动带动抑振飞轮323加速转动,从而产生较大的瞬时反作用力矩,实现对动平台高频、小幅度瞬时振动的抑制。
如图5所示,摆锤抑振系统33包括抑振摆锤333、摆锤电机332、摆锤抑振基座331。摆锤抑振基座331固连在索并联机器人动平台12上,摆锤电机332外壳安装在基座331上,抑振摆锤333与摆锤电机332的电机轴相连接,摆锤电机332通过信号线缆或无线信号与控制系统5通讯。需要实施抑振控制时,摆锤电机332转动带动抑振摆锤333执行加速摆动,从而产生较大的瞬时反作用力,实现对动平台高频、小幅度瞬时振动的抑制。
高频抑振系统的优势在于响应速度快,不足在于依赖加减速产生的惯性力进行抑振,只能在短时间内输出抑振力。其中,质量块抑振系统31用于抑制以平动为主的振动模态,飞轮抑振系统32用于抑制以转动为主的振动模态,摆锤抑振系统33既可以抑制以平动为主的振动模态,也可以抑振以转动为主的振动模态。
传感系统4内置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安装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上,通过信号线缆或无线信号与控制系统5通讯,用于测量动平台的加速度和角速度信息,并传回控制系统5中。
控制系统5安装在索并联机器人动平台上或集成到索并联机器人控制柜中,用于接收传感系统4传输的信号,并控制低频抑振系统2和高频抑振系统3执行各项抑振控制运动。
基于所提出的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提出了一种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方法,实现对索并联机器人动平台振动的抑制。抑振控制方法的主要流程如下:
步骤一:通过对索并联机器人进行弹性动力学建模和模态分析,明确索并联机器人的典型振动形式和固有频率大小。或者,通过激振实验,实验测定索并联机器人的典型振动形式和固有频率大小。针对各模态特点,设定相应的阈值,当索并联机器人振动速度和角速度大于阈值时,将启动抑振控制装置实施抑振,否则不启动抑振控制装置。
步骤二:根据固有频率分析结果,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上相应位置布置抑振控制装置。对于在索并联机器人欠约束自由度上的模态,在振动方向上优先安装低频抑振系统2;对于在索并联机器人受约束自由度上的模态,在振动方向上优先安装高频抑振系统3。
步骤三:利用传感系统4持续检测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情况,并与索并联机器人的理论加速度和角速度进行对比,经低通滤波后辨识动平台2是否存在振动。若动平台12存在振动,则求解振动量对应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方向及大小。此外,在控制系统5中通过对加速度信号进行积分和高通滤波,获得动平台速度信号。
步骤四:判断动平台振动类型,若动平台的加速度和角速度出现在欠约束自由度上,则调动相应的低频抑振系统2实施抑振;若动平台的加速度和角速度出现在受约束自由度上,则调动相应的高度抑振系统3实施抑振。
对于需要调动低频抑振系统2实施抑振的振动,此类振动的抑振控制重点在于持续耗散振动能量。针对此类振动,根据振动速度信号方向,控制调向电机22转动,使得抑振旋翼24的作用力方向与振动速度方向相反,然后抑振旋翼24高速转动,向动平台持续输出抑振力,实现对振动能量的持续耗散。
对于需要调动高频抑振系统3实施抑振的振动,此类振动的抑振控制重点在于与产生抑振力与振动加速度快速抵消,减少振幅大小。针对此类振动,根据振动加速度信号方向,控制相应方向的电机驱动抑振质量块314、抑振飞轮323或抑振摆锤333执行加减速运动,使得高频抑振系统3向加速度信号相反的方向产生惯性力或惯性力矩,实现对振动的抑制。
步骤五:抑振过程中,持续检测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加速度和角速度,并将加速度积分求解得到速度信号。持续判断索并联机器人振动速度和角速度是否大于阈值,当索并联机器人相应模态上的速度和角速度小于阈值时,抑振控制系统停止工作。
下面结合图1,对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在一种典型索并联机器人上安装和使用的案例进行介绍。本实施例中,索并联机器人1的动平台12使用六根绳索11进行驱动,索并联机器人沿Y轴方向平动的自由度为欠约束自由度,振动主要为索并联机器人自由摆动,其频率较低,一般为0.01~1Hz;沿X轴和Z轴方向平动、以及绕X、Y、Z轴转动的自由度为受约束自由度,振动主要为绳索弹性变形造成的振动,其频率较高,一般为1~30Hz。
根据对索并联机器人的模态分析结果,索并联机器人在沿Z轴方向平动和绕Z轴转动自由度上的固有频率较高,不易发生振动,因此在剩余四个自由度上配置抑振控制装置。在沿Y轴方向平动自由度上加装低频抑振系统2,在沿X轴方向平动自由度上加装质量块抑振系统31,在绕Y轴转动的自由度上加装飞轮抑振系统32,在绕X轴转动的自由度上加装两套摆锤抑振系统33。
当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发生沿Y轴平动方向的振动且振动速度分量大于预设阈值时,低频抑振系统2开始工作,调向电机22将抑振旋翼24转动到振动方向上,抑振旋翼开始转动,向动平台12持续输出与振动速度相反的力,对振动进行抑制。此外,对于此种振动,摆锤抑振系统33也可以参与抑振控制,实施辅助抑振。通过摆锤电机332驱动抑振摆锤333向振动速度反方向加速摆动,产生惯性反作用力,实现对振动的辅助抑制。
当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发生沿X轴平动方向的振动且振动速度分量大于预设阈值时,质量块抑振系统31开始工作,通过滑轨电机312驱动抑振质量块314向振动速度反方向加速运动,产生惯性反作用力,实现对振动的抑制。此外,对于此种振动,低频抑振系统2也可以参与抑振控制,实施辅助抑振。通过调向电机22将抑振旋翼24转动到振动方向上,利用抑振旋翼转动产生的风力,向动平台12持续输出与振动速度相反的力,对振动进行抑制。
当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发生绕Y轴转动自由度上的振动,且角速度分量大于预设阈值时,飞轮抑振系统32开始工作,通过飞轮电机322驱动抑振飞轮323绕角速度反方向加速转动,产生惯性反作用力矩,实现对振动的抑制。
当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发生绕X轴转动自由度上的振动,且角速度分量大于预设阈值时,摆锤抑振系统33开始工作,通过摆锤电机332驱动抑振摆锤333绕角速度反方向加速转动,产生惯性反作用力矩,实现对振动的抑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本领域的相关技术人员受本发明的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低频抑振系统(2)、高频抑振系统(3)、传感系统(4)、控制系统(5),抑振控制装置的作用对象为索并联机器人(1)的动平台(12);
其中,所述低频抑振系统(2)、高频抑振系统(3)、传感系统(4)安装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上,控制系统(5)安装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上或者集成到索并联机器人控制柜中,控制系统(5)与低频抑振系统(2)、高频抑振系统(3)、以及传感系统(4)之间通过线缆或无线信号进行通讯;
所述低频抑振系统(2)包括抑振旋翼(24)、旋翼调节杆(23)、调向电机(22)和基座(21);基座(21)固连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上,调向电机(22)外壳安装在基座(21)上,旋翼调节杆(23)与调向电机(22)的电机轴相连接,抑振旋翼(24)固连在旋翼调节杆(23)上;抑振旋翼(24)和调向电机(22)通过信号线缆或无线信号与控制系统(5)通讯;低频抑振系统(2)通过抑振旋翼(24)的高速转动,向动平台(12)持续做功,从而实现动平台振动能量的耗散,实现对动平台低频、大幅度振动的持续抑制;同时,通过调向电机(22)的转动,带动旋翼调节杆(23)转动,从而调整抑振旋翼(24)的方向,进而调整抑振旋翼抑振力的作用方向;
所述高频抑振系统(3)包括质量块抑振系统(31)、飞轮抑振系统(32)、以及摆锤抑振系统(33);
所述质量块抑振系统(31)包括抑振质量块(314)、滑轨(313)、滑轨电机(312)和质量块抑振基座(311);质量块抑振基座(311)固连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上,滑轨(313)安装在质量块抑振基座(311)上,抑振质量块(314)由滑轨电机(312)进行驱动,能够在滑轨上滑动,滑轨电机(312)通过信号线缆或无线信号与控制系统(5)通讯;需要实施抑振控制时,滑轨电机(312)带动抑振质量块(314)沿滑轨(313)作加速运动,从而产生大的瞬时反作用力,实现对动平台高频、小幅度瞬时振动的抑制;
飞轮抑振系统(32)包括抑振飞轮(323)、飞轮电机(322)和飞轮抑振基座(321);飞轮抑振基座(321)固连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上,飞轮电机(322)外壳安装在飞轮抑振基座(321)上,抑振飞轮(323)与飞轮电机(322)的电机轴相连接,飞轮电机(322)通过信号线缆或无线信号与控制系统(5)通讯;需要实施抑振控制时,飞轮电机(322)转动带动抑振飞轮(323)加速转动,从而产生大的瞬时反作用力矩,实现对动平台高频、小幅度瞬时振动的抑制;
摆锤抑振系统(33)包括抑振摆锤(333)、摆锤电机(332)和摆锤抑振基座(331);摆锤抑振基座(331)固连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上,摆锤电机(332)外壳安装在摆锤抑振基座(331)上,抑振摆锤(333)与摆锤电机(332)的电机轴相连接,摆锤电机(332)通过信号线缆或无线信号与控制系统(5)通讯;需要实施抑振控制时,摆锤电机(332)转动带动抑振摆锤(333)执行加速摆动,从而产生大的瞬时反作用力,实现对动平台高频、小幅度瞬时振动的抑制;
所述质量块抑振系统(31)用于抑制以平动为主的振动模态,飞轮抑振系统(32)用于抑制以转动为主的振动模态,摆锤抑振系统(33)既能够抑制以平动为主的振动模态,也能够抑振以转动为主的振动模态;
传感系统(4)内置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通过信号线缆或无线信号与控制系统(5)通讯,用于测量动平台(12)的加速度和角速度信息,并传回控制系统(5)中;
控制系统(5)用于接收传感系统(4)传输的信号,并控制低频抑振系统(2)和高频抑振系统(3)执行各项抑振控制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针对不同的索并联机器人,根据索并联机器人的典型模态特性以及工作环境特点,选定需要抑振的模态,进而选配不同种类、数量和布局的低频抑振系统(2)和/或高频抑振系统(3);同一自由度上选择配置多个同种或不同种类的低频抑振系统(2)和/或高频抑振系统(3),通过多个低频抑振系统(2)和/或高频抑振系统(3)协作,实现更加全面的抑振控制效果;
具体的:对于欠约束自由度,优先配置低频抑振系统(2),若单个低频抑振系统抑振效果有限,则配置多个低频抑振系统共同执行抑振;对于受约束自由度,优先配置高频抑振系统(3),并根据具体振动形式选定相应的高频抑振系统,对于以平动为主的模态,优先配置质量块抑振系统(31);对于以转动为主的模态,优先配置飞轮抑振系统(32)或摆锤抑振系统(33);对于兼具平动和转动的模态,既配置质量块抑振系统(31),又配置飞轮抑振系统(32)或摆锤抑振系统(33),依靠多个抑振系统协同作业实施抑振控制;对于刚度低、振动能量大的受约束自由度,既配置低频抑振系统(2),又配置高频抑振系统(3),从而实现对持续性和响应速度的兼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索并联机器人抑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频抑振系统(2)利用调向电机(22)调节抑振旋翼(24)的方向,从而调节旋翼抑振力的方向;当动平台(12)存在多个需要抑振控制的自由度时,若这些自由度不易同时发生振动,则使用一组低频抑振系统(2)实现多个自由度的抑振;当某个自由度上发生振动时,调向电机(22)控制抑振旋翼(24)指向相应自由度,执行抑振任务;当该自由度上未发生振动而其余自由度上发生振动时,调向电机(22)控制抑振旋翼(24)指向发生振动的自由度上,执行相应的抑振任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索并联机器人抑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电机(312)驱动抑振质量块(314)的传动方式是带轮、链轮、丝杆导轨,或使用直线电机作为滑轨电机,直接驱动抑振质量块运动。
5.一种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利用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抑振控制装置,实现对索并联机器人动平台振动的抑制;
索并联机器人的典型振动包括两类,一类是欠约束自由度上的自由振动,此类振动特点在于频率低、振幅大,振动能量不易耗散;另一类是受约束自由度上的弹性振动,此类振动特点在于频率高、振幅小,且振动能量会由于绳索的弹性和阻尼不断耗散;因此,抑振控制方法如下:
步骤一:通过对索并联机器人(1)进行弹性动力学建模和模态分析,明确索并联机器人(1)的典型振动形式和固有频率大小;或者,通过激振实验,实验测定索并联机器人(1)的典型振动形式和固有频率大小;针对各模态特点,设定相应的阈值,当索并联机器人振动速度和角速度大于阈值时,将启动抑振控制装置实施抑振,否则不启动抑振控制装置;
步骤二:根据固有频率分析结果,在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上相应自由度上布置抑振控制装置;对于在索并联机器人欠约束自由度上的模态,在振动方向上优先安装低频抑振系统(2);对于在索并联机器人受约束自由度上的模态,在振动方向上优先安装高频抑振系统(3);
步骤三:利用传感系统(4)持续检测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情况,并与索并联机器人的理论加速度和角速度进行对比,经低通滤波后辨识动平台(12)是否存在振动;若动平台(12)存在振动,则求解振动量对应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方向及大小;此外,在控制系统(5)中通过对加速度信号进行积分和高通滤波,获得动平台速度信号;
步骤四:判断动平台(12)的振动类型,若动平台的加速度和角速度出现在欠约束自由度上,则调动相应的低频抑振系统(2)实施抑振;若动平台的加速度和角速度出现在受约束自由度上,则调动相应的高度抑振系统(3)实施抑振;对于需要调动低频抑振系统(2)实施抑振的振动,此类振动的抑振控制重点在于持续耗散振动能量;针对此类振动,根据振动速度信号方向,控制调向电机(22)转动,使得抑振旋翼(24)的作用力方向与振动速度方向相反,然后抑振旋翼(24)高速转动,向动平台(12)持续输出抑振力,实现对振动能量的持续耗散;
对于需要调动高频抑振系统(3)实施抑振的振动,此类振动的抑振控制重点在于与产生抑振力与振动加速度快速抵消,减少振幅大小;针对此类振动,根据振动加速度信号方向,控制相应方向的电机驱动抑振质量块(314)、抑振飞轮(323)或抑振摆锤(333)执行加减速运动,使得高频抑振系统(3)向加速度信号相反的方向产生惯性力或惯性力矩,实现对振动的抑制;
步骤五:抑振过程中,利用传感系统(4)持续检测索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12)的加速度和角速度,并将加速度积分求解得到速度信号;持续判断索并联机器人振动速度和角速度是否大于阈值,当索并联机器人相应模态上的速度和角速度小于阈值时,对应的抑振控制系统停止工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实际运行需求,高频抑振系统(3)也能够用于索并联机器人欠约束自由度上振动的抑制,低频抑振系统(2)也能够用于索并联机器人受约束自由度上振动的抑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索并联机器人运行过程中可能在多个自由度上同时发生振动,针对此种复合振动,多个抑振控制系统同时执行抑振运动,协作实现对振动的抑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833727.3A CN117921739A (zh) | 2023-12-28 | 2023-12-28 | 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及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833727.3A CN117921739A (zh) | 2023-12-28 | 2023-12-28 | 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及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921739A true CN117921739A (zh) | 2024-04-26 |
Family
ID=90754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833727.3A Pending CN117921739A (zh) | 2023-12-28 | 2023-12-28 | 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及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921739A (zh) |
-
2023
- 2023-12-28 CN CN202311833727.3A patent/CN117921739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Vaughan et al. | Control of tower cranes with double-pendulum payload dynamics | |
CN102092638B (zh) | 起重机减振系统 | |
CN1367887A (zh) | 电动机位置控制装置 | |
CN111037573B (zh) | 一种仿人柔性关节手臂的振动抑制方法 | |
EP1739047A1 (en) | Damping device of elevator | |
WO2020155644A1 (zh) | 自适应机械驱动调节转动惯量式控制系统 | |
CN107690376A (zh) | 一种振动调节方法、系统、装置及工业机器人 | |
WO2007125781A1 (ja) | 制振装置 | |
CN117921739A (zh) | 索并联机器人抑振控制装置及方法 | |
CN111055285B (zh) | 一种仿人柔性关节手臂变负载工况下的振动抑制方法 | |
Caporali | Iterativ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way of a payload on tower (slewing) cranes using a command profile approach | |
CN211293426U (zh) | 一种多自由度主动质量阻尼器减振系统 | |
JPS58223583A (ja) | 産業用ロボツトの制御装置 | |
WO2022126417A1 (zh) | 减振组件、无人机及无人机减振方法 | |
CN105257777B (zh) | 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元件的运动机构减振方法及其装置 | |
CN110119561B (zh) | 一种单振动体振动系统及同步特性分析方法 | |
WO2020155640A1 (zh) | 电磁变阻尼旋转控制系统 | |
CN204458972U (zh) | 一种针对运动执行机构到位振动的快速减振装置 | |
JP2005512828A5 (zh) | ||
Shu-Guang et al. | An ADRC-based Positioning and Anti-swing Control for Tower Crane | |
JP2011111303A (ja) | エレベータ乗りかご用縦振動抑制装置 | |
JP3621954B2 (ja) | クレーン船の吊枠揺れ止め装置 | |
JP2001254774A (ja) | 振幅拡大振動制御装置 | |
Guo et al. | Position control research based on wire rope connected twin directdrive motor system | |
JP4289275B2 (ja) | 多関節型ロボットの制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