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10171B - 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10171B
CN117910171B CN202410315522.4A CN202410315522A CN117910171B CN 117910171 B CN117910171 B CN 117910171B CN 202410315522 A CN202410315522 A CN 202410315522A CN 117910171 B CN117910171 B CN 1179101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contour
lower die
position information
fol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3155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910171A (zh
Inventor
杨逸
谢晖
易建业
何蕤
杨冬冬
彭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41031552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101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7910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101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9101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101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模具加工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下模随型筋的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以及获取顶杆孔的第二轮廓位置信息,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包括两条封闭的轮廓线,根据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第二轮廓位置信息,识别下模随型筋与顶杆孔的重合位置,以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中心为圆心,以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半径加下模随型筋的厚度为半径作圆,得到补强圆,基于补强圆,对下模随型筋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剔除位于重合位置中的下模随型筋,通过补强圆,对下模随型筋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提高了下模随型筋的补强效率。

Description

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模具加工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下模随型筋是模具结构上型面与机床连通的筋,用来传递机床的压力。对下模随型筋进行补强是为了不影响顶杆与拉延模具工作的同时保证下模随型筋的强度。
但是,传统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需要人工找出下模随型筋与机床的顶杆孔的重合位置,并根据每个重合位置逐一对下模随型筋进行补强,但机床存在非常多的顶杆孔,且每个模具的下模随型筋位置不同,使用人工方法进行下模随型筋补强,步骤反复,费时费力。
因此,为了解决传统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因使用人工方法而费时费力的技术问题,亟需一种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补强圆,对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解决传统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因使用人工方法而费时费力的问题,能够快速找出下模随型筋与机床的顶杆孔的重合位置,提高了下模随型筋的补强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包括步骤:
获取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以及获取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二轮廓位置信息;所述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包括两条封闭的轮廓线;
根据所述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轮廓位置信息,识别所述下模随型筋与所述顶杆孔的重合位置;
以所述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中心为圆心,以所述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半径加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厚度为半径作圆,得到所述下模随型筋的补强圆;
基于所述补强圆,对所述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所述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
剔除所述下模随型筋在所述重合位置中的随型筋部分。
本申请提供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可以实现对下模随型筋进行补强,通过补强圆,对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解决传统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因使用人工方法而费时费力的问题,能够快速找出下模随型筋与机床的顶杆孔的重合位置,提高了下模随型筋的补强效率。
可选地,获取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以及获取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二轮廓位置信息,包括:
获取汽车覆盖件拉延模具在机床加工时的三维仿真模型结构示意图;
将所述三维仿真模型结构示意图中的下模随型筋和顶杆孔投影到二维平面,得到二维设计图像;
从所述二维设计图像中识别得到所述下模随型筋和所述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分别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第二轮廓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厚度小于任意两个所述顶杆孔的外轮廓线之间的距离;所述顶杆孔位于机床上,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顶杆孔的外轮廓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可选地,根据所述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轮廓位置信息,识别所述下模随型筋与所述顶杆孔的重合位置,包括:
当所述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中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之间的区域与所述第二轮廓位置信息中任一顶杆孔的外轮廓线所包围的区域存在重合区域时,确定下模随型筋与顶杆孔存在重合位置;
确定所述重合区域为所述下模随型筋与所述重合区域对应的顶杆孔的重合位置。
本申请提供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可以实现对下模随型筋进行补强,通过自动识别,确定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之间的区域与顶杆孔的外轮廓线所包围的区域是否存在重合区域,以确定下模随型筋与顶杆孔是否存在重合位置,自动识别重合位置,有利于提高下模随型筋的补强效率。
可选地,基于所述补强圆,对所述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所述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包括:
确定所述下模随型筋在所述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根据所述待补强轮廓线与所述补强圆的交点,确定所述补强圆被交点分割而成的两条圆弧中弧长较小的圆弧为补强圆弧;
基于所述待补强轮廓线与所述补强圆弧之间的位置,对所述下模随型筋进行补强。
本申请提供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可以实现对下模随型筋进行补强,通过待补强轮廓线与补强圆的交点,确定下模随型筋的补强位置,提高了下模随型筋的补强效率。
可选地,所述下模随型筋的轮廓线包括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和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确定所述下模随型筋在所述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包括:
当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在所述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大于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在所述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时,确定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当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在所述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大于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在所述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时,确定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可选地,确定所述下模随型筋在所述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还包括:
当所述重合位置中只包含有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或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中的任意一条轮廓线时,确定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另一条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下模随型筋补强装置,用于对下模随型筋进行补强,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以及获取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二轮廓位置信息;所述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包括两条封闭的轮廓线;
识别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轮廓位置信息,识别所述下模随型筋与所述顶杆孔的重合位置;
画圆模块,用于以所述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中心为圆心,以所述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半径加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厚度为半径作圆,得到所述下模随型筋的补强圆;
补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补强圆,对所述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所述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
剔除模块,用于剔除所述下模随型筋在所述重合位置中的随型筋部分。
该下模随型筋补强装置,通过补强圆,对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解决传统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因使用人工方法而费时费力的问题,能够快速找出下模随型筋与机床的顶杆孔的重合位置,提高了下模随型筋的补强效率。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运行如前文所述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中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运行如前文所述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中的步骤。
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补强圆,对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解决传统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因使用人工方法而费时费力的问题,能够快速找出下模随型筋与机床的顶杆孔的重合位置,提高了下模随型筋的补强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模随型筋补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获取模块;2、识别模块;3、画圆模块;4、补强模块;5、剔除模块;301、处理器;302、存储器;303、通信总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请参照图1,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用于对下模随型筋进行补强,包括:
步骤S101,获取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以及获取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二轮廓位置信息;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包括两条封闭的轮廓线;
步骤S102,根据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第二轮廓位置信息,识别下模随型筋与顶杆孔的重合位置;
步骤S103,以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中心为圆心,以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半径加下模随型筋的厚度为半径作圆,得到下模随型筋的补强圆;
步骤S104,基于补强圆,对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
步骤S105,剔除下模随型筋在重合位置中的随型筋部分。
该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通过补强圆,对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解决传统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因使用人工方法而费时费力的问题,能够快速找出下模随型筋与机床的顶杆孔的重合位置,提高了下模随型筋的补强效率。
具体地,在步骤S101中,获取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以及获取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二轮廓位置信息,包括:
获取汽车覆盖件拉延模具在机床加工时的三维仿真模型结构示意图;
将三维仿真模型结构示意图中的下模随型筋和顶杆孔投影到二维平面,得到二维设计图像;
从二维设计图像中识别得到下模随型筋和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分别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第二轮廓位置信息。
在步骤S101中,从汽车覆盖件拉延模具在机床加工时的三维仿真模型结构示意图中提取下模随型筋和顶杆孔投影到同一个二维平面上,得到下模随型筋和顶杆孔的二维设计图像,从二维设计图像中自动识别得到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信息和位置信息以及顶杆孔的轮廓信息和位置信息,将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信息和位置信息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将顶杆孔的轮廓信息和位置信息记为第二轮廓位置信息。其中,机床设置有多个固定位置的顶杆孔,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由多个固定位置的顶杆孔的外轮廓线组成,任意两个相邻的顶杆孔的外轮廓线之间的距离相等,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位置信息由两条封闭曲线(即轮廓线,包括外轮廓线和内轮廓线)组成,下模随型筋就是设置在两条封闭曲线之间的位置,两条封闭曲线之间的距离(即下模随型筋的厚度)相等,且两条封闭曲线之间的距离小于任意两个顶杆孔的外轮廓线之间的距离,以使补强后的下模随型筋不会干涉顶杆孔内顶杆的工作。
具体地,在步骤S102中,根据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第二轮廓位置信息,识别下模随型筋与顶杆孔的重合位置,包括:
当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中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之间的区域与第二轮廓位置信息中任一顶杆孔的外轮廓线所包围的区域存在重合区域时,确定下模随型筋与顶杆孔存在重合位置;
确定重合区域为下模随型筋与重合区域对应的顶杆孔的重合位置。
在步骤S102中,根据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第二轮廓位置信息,识别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之间的区域(两条轮廓线所包围的区域)与所有顶杆孔的外轮廓线所包围的区域的重合区域,将重合区域对应的位置确定为下模随型筋与对应顶杆孔的重合位置。在对下模随型筋进行补强时,只需要根据下模随型筋与各个顶杆孔的重合位置对下模随型筋的对应位置进行补强。
具体地,在步骤S103中,以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中心为圆心,以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半径加下模随型筋的厚度为半径作圆,得到下模随型筋的补强圆,遍历所有重合位置,得到多个补强圆。
具体地,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包括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和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外轮廓线为轮廓线中长度较长的轮廓线,表示下模随型筋的外表面对应的封闭曲线,内轮廓线为轮廓线中长度较短的轮廓线,表示下模随型筋的内表面对应的封闭曲线;在步骤S104中,基于补强圆,对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包括:
确定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根据待补强轮廓线与补强圆的交点,确定补强圆被交点分割而成的两条圆弧中弧长较小的圆弧为补强圆弧;
基于待补强轮廓线与补强圆弧之间的位置,对下模随型筋进行补强。
具体地,在步骤S104中,确定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包括:
当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在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大于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在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时,确定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当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在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大于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在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时,确定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在步骤S104中,下模随型筋的轮廓线包括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和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比较内轮廓线和外轮廓线在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选择在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较小的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内轮廓线和外轮廓线在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相等时,可以从内轮廓线和外轮廓线中选择任意一条轮廓线作为待补强轮廓线(需要保证补强的位置与待补强轮廓线位于下模随型筋的同一侧(内轮廓线所在的一侧或外轮廓线所在的一侧))。
具体地,在步骤S104中,确定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还包括:
当重合位置中只包含有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或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中的任意一条轮廓线时,确定下模随型筋的另一条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在步骤S104中,当重合位置中只包含有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或当重合位置中只包含有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确定下模随型筋的另一条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即当下模随型筋的任意一条轮廓线在重合位置中的长度为零时,选择该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在步骤S104中,待补强轮廓线与补强圆存在两个交点,这两个交点将补强圆划分为两条长度(弧长)不同的圆弧,其中,两条圆弧中长度较小的圆弧所在的方向即为下模随型筋的补强方向,因此,将长度较小的圆弧(即弧长较小的圆弧)设置为补强圆弧,而待补强轮廓线和补强圆弧之间的位置,就是下模随型筋的补强位置,在补强位置对下模随型筋进行补强(即在补强位置生成与下模随型筋等高的筋体,作为该下模随型筋的一部分),得到补强后的下模随型筋,通过补强后的下模随型筋,能够保证下模随型筋的强度的同时使得顶杆与拉延模具之间的工作不受下模随型筋影响(即顶杆与下模随型筋之间不干涉)。
具体地,在步骤S105中,从下模随型筋中剔除所有位于重合位置的下模随型筋部分,从而避免重合位置的下模随型筋部分影响顶杆与拉延模具之间的工作。
由上可知,该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通过获取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以及获取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二轮廓位置信息,根据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第二轮廓位置信息,识别下模随型筋与顶杆孔的重合位置,以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中心为圆心,以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半径加下模随型筋的厚度为半径作圆,得到下模随型筋的补强圆,基于补强圆,对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剔除位于重合位置中的下模随型筋;从而,通过补强圆,对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解决传统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因使用人工方法而费时费力的问题,能够快速找出下模随型筋与机床的顶杆孔的重合位置,提高了下模随型筋的补强效率。
参考图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下模随型筋补强装置,用于对下模随型筋进行补强,包括:
获取模块1,用于获取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以及获取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二轮廓位置信息;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包括两条封闭的轮廓线;
识别模块2,用于根据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第二轮廓位置信息,识别下模随型筋与顶杆孔的重合位置;
画圆模块3,用于以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中心为圆心,以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半径加下模随型筋的厚度为半径作圆,得到下模随型筋的补强圆;
补强模块4,用于基于补强圆,对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
剔除模块5,用于剔除位于重合位置中的下模随型筋。
该下模随型筋补强装置,通过补强圆,对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解决传统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因使用人工方法而费时费力的问题,能够快速找出下模随型筋与机床的顶杆孔的重合位置,提高了下模随型筋的补强效率。
具体地,获取模块1在获取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以及获取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二轮廓位置信息的时候,执行:
获取汽车覆盖件拉延模具在机床加工时的三维仿真模型结构示意图;
将三维仿真模型结构示意图中的下模随型筋和顶杆孔投影到二维平面,得到二维设计图像;
从二维设计图像中识别得到下模随型筋和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分别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第二轮廓位置信息。
获取模块1在执行时,从汽车覆盖件拉延模具在机床加工时的三维仿真模型结构示意图中提取下模随型筋和顶杆孔投影到同一个二维平面上,得到下模随型筋和顶杆孔的二维设计图像,从二维设计图像中自动识别得到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信息和位置信息以及顶杆孔的轮廓信息和位置信息,将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信息和位置信息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将顶杆孔的轮廓信息和位置信息记为第二轮廓位置信息。其中,机床设置有多个固定位置的顶杆孔,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由多个固定位置的顶杆孔的外轮廓线组成,任意两个相邻的顶杆孔的外轮廓线之间的距离相等,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位置信息由两条封闭曲线(即轮廓线,包括外轮廓线和内轮廓线)组成,下模随型筋就是设置在两条封闭曲线之间的位置,两条封闭曲线之间的距离(即下模随型筋的厚度)相等,且两条封闭曲线之间的距离小于任意两个顶杆孔的外轮廓线之间的距离,以使补强后的下模随型筋不会干涉顶杆孔内顶杆的工作。
具体地,识别模块2在根据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第二轮廓位置信息,识别下模随型筋与顶杆孔的重合位置的时候,执行:
当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中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之间的区域与第二轮廓位置信息中任一顶杆孔的外轮廓线所包围的区域存在重合区域时,确定下模随型筋与顶杆孔存在重合位置;
确定重合区域为下模随型筋与重合区域对应的顶杆孔的重合位置。
识别模块2在执行时,根据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第二轮廓位置信息,识别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之间的区域(两条轮廓线所包围的区域)与所有顶杆孔的外轮廓线所包围的区域的重合区域,将重合区域对应的位置确定为下模随型筋与对应顶杆孔的重合位置。在对下模随型筋进行补强时,只需要根据下模随型筋与各个顶杆孔的重合位置对下模随型筋的对应位置进行补强。
具体地,画圆模块3在执行时,以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中心为圆心,以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半径加下模随型筋的厚度为半径作圆,得到下模随型筋的补强圆,遍历所有重合位置,得到多个补强圆。
具体地,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包括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和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外轮廓线为轮廓线中长度较长的轮廓线,表示下模随型筋的外表面对应的封闭曲线,内轮廓线为轮廓线中长度较短的轮廓线,表示下模随型筋的内表面对应的封闭曲线;补强模块4在基于补强圆,对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的时候,执行:
确定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根据待补强轮廓线与补强圆的交点,确定补强圆被交点分割而成的两条圆弧中弧长较小的圆弧为补强圆弧;
基于待补强轮廓线与补强圆弧之间的位置,对下模随型筋进行补强。
具体地,补强模块4在确定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的时候,执行:
当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在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大于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在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时,确定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当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在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大于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在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时,确定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补强模块4在执行时,下模随型筋的轮廓线包括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和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比较内轮廓线和外轮廓线在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选择在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较小的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内轮廓线和外轮廓线在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相等时,可以从内轮廓线和外轮廓线中选择任意一条轮廓线作为待补强轮廓线(需要保证补强的位置与待补强轮廓线位于下模随型筋的同一侧(内轮廓线所在的一侧或外轮廓线所在的一侧))。
具体地,补强模块4在确定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的时候,还执行:
当重合位置中只包含有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或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中的任意一条轮廓线时,确定下模随型筋的另一条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补强模块4在执行时,当重合位置中只包含有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或当重合位置中只包含有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确定下模随型筋的另一条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即当下模随型筋的任意一条轮廓线在重合位置中的长度为零时,选择该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补强模块4在执行时,待补强轮廓线与补强圆存在两个交点,这两个交点将补强圆划分为两条长度(弧长)不同的圆弧,其中,两条圆弧中长度较小的圆弧所在的方向即为下模随型筋的补强方向,因此,将长度较小的圆弧(即弧长较小的圆弧)设置为补强圆弧,而待补强轮廓线和补强圆弧之间的位置,就是下模随型筋的补强位置,在补强位置对下模随型筋进行补强(即在补强位置生成与下模随型筋等高的筋体,作为该下模随型筋的一部分),得到补强后的下模随型筋,通过补强后的下模随型筋,能够保证下模随型筋的强度的同时使得顶杆与拉延模具之间的工作不受下模随型筋影响(即顶杆与下模随型筋之间不干涉)。
剔除模块5在执行时,从下模随型筋中剔除所有位于重合位置的下模随型筋部分,从而避免重合位置的下模随型筋部分影响顶杆与拉延模具之间的工作。
由上可知,该下模随型筋补强装置,通过获取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以及获取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二轮廓位置信息,根据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第二轮廓位置信息,识别下模随型筋与顶杆孔的重合位置,以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中心为圆心,以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半径加下模随型筋的厚度为半径作圆,得到下模随型筋的补强圆,基于补强圆,对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剔除位于重合位置中的下模随型筋;从而,通过补强圆,对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解决传统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因使用人工方法而费时费力的问题,能够快速找出下模随型筋与机床的顶杆孔的重合位置,提高了下模随型筋的补强效率。
请参照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301和存储器302,处理器301和存储器302通过通信总线303和/或其他形式的连接机构(未标出)互连并相互通讯,存储器302存储有处理器301可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当电子设备运行时,处理器301执行该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以实现以下功能:获取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以及获取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二轮廓位置信息,根据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第二轮廓位置信息,识别下模随型筋与顶杆孔的重合位置,以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中心为圆心,以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半径加下模随型筋的厚度为半径作圆,得到下模随型筋的补强圆,基于补强圆,对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上述实施例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以实现以下功能:获取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以及获取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二轮廓位置信息,根据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第二轮廓位置信息,识别下模随型筋与顶杆孔的重合位置,以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中心为圆心,以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半径加下模随型筋的厚度为半径作圆,得到下模随型筋的补强圆,基于补强圆,对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其中,存储介质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简称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 简称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 简称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d-Only Memory, 简称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 简称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另外,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既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再者,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用于对下模随型筋进行补强,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获取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以及获取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二轮廓位置信息;所述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包括两条封闭的轮廓线;
根据所述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轮廓位置信息,识别所述下模随型筋与所述顶杆孔的重合位置;
以所述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中心为圆心,以所述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半径加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厚度为半径作圆,得到所述下模随型筋的补强圆;
基于所述补强圆,对所述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所述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
剔除位于所述重合位置中的所述下模随型筋;
获取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以及获取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二轮廓位置信息,包括:
获取汽车覆盖件拉延模具在机床加工时的三维仿真模型结构示意图;
将所述三维仿真模型结构示意图中的下模随型筋和顶杆孔投影到二维平面,得到二维设计图像;
从所述二维设计图像中识别得到所述下模随型筋和所述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分别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第二轮廓位置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轮廓位置信息,识别所述下模随型筋与所述顶杆孔的重合位置,包括:
当所述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中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之间的区域与所述第二轮廓位置信息中任一顶杆孔的外轮廓线所包围的区域存在重合区域时,确定下模随型筋与顶杆孔存在重合位置;
确定所述重合区域为所述下模随型筋与所述重合区域对应的顶杆孔的重合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厚度小于任意两个所述顶杆孔的外轮廓线之间的距离;所述顶杆孔位于机床上,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顶杆孔的外轮廓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补强圆,对所述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所述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包括:
确定所述下模随型筋在所述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根据所述待补强轮廓线与所述补强圆的交点,确定所述补强圆被交点分割而成的两条圆弧中弧长较小的圆弧为补强圆弧;
基于所述待补强轮廓线与所述补强圆弧之间的位置,对所述下模随型筋进行补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随型筋的轮廓线包括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和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确定所述下模随型筋在所述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包括:
当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在所述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大于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在所述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时,确定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当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在所述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大于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在所述重合位置中所占的长度时,确定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下模随型筋在所述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还包括:
当所述重合位置中只包含有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外轮廓线或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内轮廓线中的任意一条轮廓线时,确定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另一条轮廓线为待补强轮廓线。
6.一种下模随型筋补强装置,用于对下模随型筋进行补强,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以及获取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二轮廓位置信息;所述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包括两条封闭的轮廓线;
识别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轮廓位置信息,识别所述下模随型筋与所述顶杆孔的重合位置;
画圆模块,用于以所述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中心为圆心,以所述重合位置对应的顶杆孔的半径加所述下模随型筋的厚度为半径作圆,得到所述下模随型筋的补强圆;
剔除模块,用于剔除位于所述重合位置中的所述下模随型筋;
补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补强圆,对所述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中在所述重合位置中长度较小的一条轮廓线所在位置进行补强;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下模随型筋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以及获取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记为第二轮廓位置信息,包括:
获取汽车覆盖件拉延模具在机床加工时的三维仿真模型结构示意图;
将所述三维仿真模型结构示意图中的下模随型筋和顶杆孔投影到二维平面,得到二维设计图像;
从所述二维设计图像中识别得到所述下模随型筋和所述顶杆孔的轮廓位置信息,分别记为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第二轮廓位置信息;
识别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轮廓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轮廓位置信息,识别所述下模随型筋与所述顶杆孔的重合位置,包括:
当所述第一轮廓位置信息中下模随型筋的两条轮廓线之间的区域与所述第二轮廓位置信息中任一顶杆孔的外轮廓线所包围的区域存在重合区域时,确定下模随型筋与顶杆孔存在重合位置;
确定所述重合区域为所述下模随型筋与所述重合区域对应的顶杆孔的重合位置。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运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中的步骤。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运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中的步骤。
CN202410315522.4A 2024-03-19 2024-03-19 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79101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15522.4A CN117910171B (zh) 2024-03-19 2024-03-19 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15522.4A CN117910171B (zh) 2024-03-19 2024-03-19 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10171A CN117910171A (zh) 2024-04-19
CN117910171B true CN117910171B (zh) 2024-05-28

Family

ID=90685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15522.4A Active CN117910171B (zh) 2024-03-19 2024-03-19 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1017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76779A (zh) * 2020-12-21 2021-04-20 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大尺寸薄壁复杂曲线截面环形件的成形方法
CN114549513A (zh) * 2022-03-02 2022-05-27 季华实验室 零件识别方法、装置、质检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512069A (zh) * 2022-09-29 2022-12-23 广东三维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三维模型挖孔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27405B2 (en) * 2017-06-21 2022-01-18 Apera Ai Inc. Determining positions and orientations of object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76779A (zh) * 2020-12-21 2021-04-20 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大尺寸薄壁复杂曲线截面环形件的成形方法
CN114549513A (zh) * 2022-03-02 2022-05-27 季华实验室 零件识别方法、装置、质检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512069A (zh) * 2022-09-29 2022-12-23 广东三维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三维模型挖孔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KATAN密码算法的相关密钥差分攻击;刘爱森 等;密码学报;20150215;第2卷(第1期);第77-90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10171A (zh) 2024-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99431B (zh) 汽车顶盖冲压成型工艺及修边整形复合模具
US6021270A (en) System for generating geometry of object associated with one of similar products, based on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is one product
US20060293776A1 (en) Determination of a model of a geometry of a metal sheet forming stage
US8140306B2 (en) Determination of process operations in order to describe forming processes on a forming part
CN115740198A (zh) 修边轮廓、翻边轮廓分段点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9344498B (zh) 一种斜楔模块的设计实现方法
US20100217416A1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program for creating tool reference plane
CN117910149A (zh) 弹簧顶销设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910171B (zh) 下模随型筋补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722538A (zh) 一种废料刀实体建模方法、记录媒体及系统
CN112037224B (zh) 一种根据标注线生成轴线的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03406449B (zh) 一种汽车覆盖件拉延模具
CN112489166A (zh) 汽车板激光切割自动排版制图方法及系统
CN113111458B (zh) 一种基于dxf的钣金件自动识别和定位方法
CN114818032A (zh) 一种废料滑槽展开排样方法、记录媒体及系统
CN117910147B (zh) 废料排出结构设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093812B (zh) 一种加工样板的制作方法
CN117910146B (zh) 压板槽和加强筋的设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874966B (zh) 分模线自动生成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3833693B2 (ja) 射出成形金型の設計方法
CN117951764B (zh) 一种修边冲孔模具修边线自动分段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7972944B (zh) 一种冲压模具初始辅筋网格生成方法及相关设备
JP3792617B2 (ja) 射出成形金型の設計方法
JPH09292906A (ja) 金型非成形部逃がし加工自動化用camシステム
CN116049986A (zh) 一种汽车冲压模具中修边刀块的设计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