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81824A - 针织物、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此针织物的衣料 - Google Patents

针织物、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此针织物的衣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81824A
CN117881824A CN202280059086.8A CN202280059086A CN117881824A CN 117881824 A CN117881824 A CN 117881824A CN 202280059086 A CN202280059086 A CN 202280059086A CN 117881824 A CN117881824 A CN 1178818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knitted fabric
fiber
knitted
p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90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田智广
水桥秀章
西山豊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wa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wa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wa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wab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881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818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02Pile fabrics or articles having similar surface features
    • D04B1/04Pile fabrics or articles having similar surface fea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针织物,其是选自背面绒毛针织物及背面起绒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的针织物,背纱是含有合成纤维且被加捻的短纤维纱,且在从所述针织物的表面直至表纱毛圈下侧为止的表面层中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满足规定的范围的针织物。此外,本发明涉及针织物,其是选自背面绒毛针织物、垫纱针织物、背面起绒针织物及垫纱起绒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的针织物,背纱为含有合成纤维且被加捻的短纤维纱,所述背纱的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1根以上且200根以下。此外,本发明涉及针织物,其是背面绒毛针织物及/或垫纱针织物,背纱为含有聚丙烯系纤维及/或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当所述背纱为含有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时所述背纱满足规定的主要条件,且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满足规定的范围。

Description

针织物、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此针织物的衣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背纱及表纱的针织物、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此针织物的衣料。
背景技术
以往,一直在改进编织物、特别是衣料中所使用的编织物的抗起球性。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作为含有合成纤维的短纤维纱而使用毛羽量及断面纤维根数满足特定关系式的空气交织短纤维纱的抗起球性织物。专利文献2中提出:通过使用含有纤度为1.3dtex以上且在纤维断面外周上在纤维长度方向连续存在3个以上的突起部的、异型度为1.8以上的异型断面聚酯短纤维的环锭短纤维纱,从而改善编织物的抗起球性。专利文献3中提出:在木纹样聚酯编织物中,通过将至少一方具有异型断面的阳离子染料易染性聚酯短纤维A及阳离子染料难染性聚酯短纤维B按特定的混合率构成、且将构成外层部的纤维束的捻角大于构成内层部的捻角的复合短纤维纱至少配置在表面层,从而改善抗起球性。专利文献4中提出:在包含表面层及背面层的布帛中,通过使用含有聚丙烯系纤维、且具有规定的毛羽量、气孔率及扭转系数的短纤维纱,从而改善抗起球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972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335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56070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公报第2019/146787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4中,没有研究背纱对针织物表面的抗起球性的影响,而本申请的发明人等发现,有时针织物表面的抗起球性因背纱而恶化。
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本发明在含有背纱及表纱的针织物中,提供一种抑制了因背纱而产生的针织物表面的抗起球性的恶化的针织物、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此针织物的衣料。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物,其是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所述针织物为选自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及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所述背纱是含有合成纤维且被加捻的短纤维纱,在从所述针织物的表面直到表纱毛圈下侧为止的表面层中,当所述针织物为背面绒毛针织物时,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为每0.5英寸(12.7mm)14.0根以下,当所述针织物为背面起绒针织物时,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为每0.5英寸(12.7mm)19.0根以下。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物,其是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所述针织物为选自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垫纱针织物、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以及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垫纱起绒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所述背纱是含有合成纤维且被加捻的短纤维纱,所述背纱中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1根以上且200根以下。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物,其是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所述针织物是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所述背纱是含有聚丙烯系纤维及/或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当所述背纱是含有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时,所述背纱中所含有的聚酯系纤维满足下述的(1)~(2)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针织物中,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为每0.5英寸(12.7mm)14.0根以下。
(1)以超过90质量%含有单纤维拉伸强度为2.0cN/dtex以上的聚酯系纤维。
(2)含有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当将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的合计设定为100质量%时,以超过90质量%含有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物,其是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所述针织物为选自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以及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垫纱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所述背纱是含有聚丙烯系纤维及/或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当所述背纱是含有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时,所述背纱中所含有的聚酯系纤维满足下述的(1)~(2)中的至少一个,所述背纱中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200根以下。
(1)以超过90质量%含有单纤维拉伸强度为2.0cN/dtex以上的聚酯系纤维。
(2)含有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当将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的合计设定为100质量%时,以超过90质量%含有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
此外本发明涉及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是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针织物为选自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垫纱针织物、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以及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垫纱起绒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作为背纱,使用含有合成纤维且被加捻的短纤维纱,用所述背纱编织成毛圈绒头,所述背纱中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1根以上且200根以下。
此外本发明涉及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是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针织物为选自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以及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垫纱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作为背纱,使用含有聚丙烯系纤维及/或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用所述背纱编织成毛圈绒头,当所述背纱是含有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时,所述背纱中所含有的聚酯系纤维满足下述的(1)~(2)中的至少一个,所述背纱中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200根以下。
(1)以超过90质量%含有单纤维拉伸强度为2.0cN/dtex以上的聚酯系纤维。
(2)含有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当将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的合计设定为100质量%时,以超过90质量%含有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衣料,其特征在于,含有所述针织物。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含有背纱及表纱的针织物中抑制了因背纱而产生的针织物表面的抗起球性恶化的针织物、以及含有该针织物的衣料。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能够得到含有背纱及表纱、且抑制了因背纱而产生的针织物表面的抗起球性恶化的针织物。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针织物的断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2是实施例2的针织物的断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3是实施例3的针织物的断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4是实施例4的针织物的断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5是实施例5的针织物的断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6是比较例1的针织物的断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7是比较例2的针织物的断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8是比较例3的针织物的断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9是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的测定方法的说明图。
图10是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的测定方法的说明图。
图11是针织物的一个例子的针织组织图。
图12是针织物的一个例子的针织组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发明人等在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中为了改善抗起球性而进行了反复研究。其结果是,惊讶地发现: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表面的抗起球性有时因含有合成纤维的背纱而恶化,通过使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在规定范围内、或者使背纱的毛羽量在规定范围,从而使上述针织物表面的抗起球性提高。
(针织物)
针织物为选自含有表纱及背纱、且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垫纱针织物、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以及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垫纱起绒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具体地讲,为选自由表纱、中支纱(也称为接结纱)、背纱构成且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由表纱、中支纱、背纱构成且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由表纱和背纱(也称为垫纱)构成且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垫纱针织物;以及由表纱和背纱构成且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垫纱起绒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从保温性及膨松性的观点出发,背面绒毛针织物及背面起绒针织物是合适的。从不易发生走形、且设计性优异的观点出发,垫纱针织物及垫纱起绒针织物是合适的。
当针织物为背面绒毛针织物时,从针织物的表面直到表纱毛圈下侧为止的表面层中的背纱的毛羽量为每0.5英寸(12.7mm)14.0根以下。从更有效地抑制背纱对针织物表面的抗球性的不良影响的观点出发,向上述表面层贯通的毛羽量更优选为每0.5英寸(12.7mm)10.0根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根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5.0根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4.0根以下,特别优选为3.0根以下。
当针织物为背面起绒针织物时,向从针织物的表面直到表纱毛圈下侧为止的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为每0.5英寸(12.7mm)19.0根以下。由此,可抑制因背纱而产生的针织物表面的抗起球性恶化,具有使针织物表面的抗起球性提高的倾向。从更有效地抑制背纱对针织物表面的抗起球性的恶影响的观点出发,向表面层贯通的毛羽量更优选为每0.5英寸(12.7mm)16.0根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3.0根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11.0根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10.0根以下,特别优选为6.0根以下。
在本发明的背面绒毛针织物或背面起绒针织物中,在从针织物的表面直到表纱毛圈的下侧为止的表面层中,所谓表纱毛圈下侧,具体地讲,在通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针织物的断面而得到的断面SEM像的邻接的3个表纱毛圈中,与朝两端的2个表纱毛圈的下侧的轮廓线所引出的2个表纱毛圈通用的切线相对应。再者,当不能确认表纱毛圈的下侧时,所谓表纱毛圈的下侧,在邻接的3个中支纱的毛圈中,与朝两端的2个中支纱的毛圈的上侧的轮廓线所引出的2个中支纱的毛圈通用的切线相对应。这里,所谓毛圈下侧,是指将针织物的表里方向作为断面SEM像的上下方向来观察毛圈时的毛圈下侧。将上述切线与两端的2个表纱的毛圈的接点间的线段作为基准线(相当于2个毛圈的范围),在构成背纱的纤维中,纤维的一方的端部位于基准线的下侧、且在表纱及中支纱的内部中不存在、而且纤维的另一方的端部位于基准线的上侧、且在表纱及中支纱的内部中不存在的纤维相当于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合计在3处测定了上述2个毛圈的范围内所存在的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数量,将其平均值作为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数量,通过下述数式(1),算出每0.5英寸(12.7mm)的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
[数式1]
每0.5英寸的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每0.5英寸的坯布表面的纵行线圈密度(针织物纬方向的线圈密度)/2×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的数量
图9是针织物的一个例子的断面SEM像,在上述断面SEM像的邻接的3个表纱毛圈中,朝两端的2个表纱毛圈的下侧引出的2个表纱毛圈通用的切线1与表纱毛圈下侧相对应。切线1与两端的2个表纱毛圈的接点2和3之间的线段4成为基准线,在构成背纱的纤维中,纤维的一方的端部位于基准线的下侧、且不存在于表纱及中支纱的内部、而且纤维的另一方的端部位于基准线的上侧、且不存在于表纱及中支纱的内部的纤维,相当于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在上述断面SEM像中,用箭头5表示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
图10是针织物的一个例子的断面SEM像,在上述断面SEM像中,因不能确认表纱毛圈的下侧,在上述断面SEM像的邻接的3个中支纱毛圈中,规定朝两端的2个中支纱的毛圈的上侧引出的2个中支纱毛圈通用的切线11相当于表纱的下侧。切线11与两端的2个中支纱毛圈的接点12和13间的线段成为基准线,在构成背纱的纤维中,纤维的一方的端部位于基准线的下侧且在表纱及中支纱的内部中不存在、而且纤维的另一方的端部位于基准线的上侧且在表纱及中支纱的内部中不存在的纤维,相当于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在上述断面SEM像中,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不存在。
背纱能够适合地使用含有合成纤维且被加捻的短纤维纱。本发明中所说的含有合成纤维且被加捻的短纤维纱,是指不含有空气涡流精纺纱的短纤维纱。通过在背纱中使用被加捻的短纤维纱,变得容易得到手感柔软的背面绒毛针织物或垫纱针织物,而且容易实施起绒加工。作为含有合成纤维且被加捻的短纤维纱,例如,能够使用环锭短纤维纱、赛络纱、紧密纱、气流纺纱短纤维纱等。作为紧密纱,能够适合地使用紧密赛络纱(也称为紧密赛络纱)等。从降低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以及提高起绒加工的生产性的观点出发,背纱优选为紧密纱,更优选为紧密赛络纱。
背纱中所含有的合成纤维可以是单一成分纤维,也可以是复合纤维。背纱中所含有的合成纤维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适宜使用由聚烯烃系树脂、聚酯系树脂、尼龙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醋酸酯系树脂、乙烯-乙烯醇系树脂等树脂中的1种或2种以上构成的单一成分纤维及/或复合纤维等。此外,这些树脂可以是均聚物,也可以是共聚物。具体地讲,背纱中所含有的合成纤维也可以是聚烯烃系纤维、聚酯系纤维及丙烯酸系纤维等的单一成分纤维及/或复合纤维。作为聚烯烃系纤维,可列举出聚丙烯系纤维、聚乙烯系纤维等。通过使用聚丙烯系纤维,轻质性及保温性得到改善。通过使用聚酯系纤维,能够提高速干性。通过使用丙烯酸系纤维,能够提高保温性及染色性。优选背纱含有选自聚丙烯系纤维、聚酯系纤维及丙烯酸系纤维中的一种以上的合成纤维,更优选含有选自聚丙烯系纤维及聚酯系纤维中的一种以上,特别优选含有聚丙烯系纤维。上述合成纤维的断面形状可以为圆型断面,也可以为异型断面。
背纱可以以3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含有聚丙烯系纤维,也可以以5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含有聚丙烯系纤维,也可以以7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含有聚丙烯系纤维。背纱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也可以以30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含有聚酯系纤维。
背纱中,除合成纤维以外也可以含有天然纤维及再生纤维等其它纤维。作为天然纤维,例如可列举出棉花纤维、麻纤维、生丝纤维、羊毛纤维及山羊绒纤维等。作为再生纤维,例如可列举出粘胶人造丝纤维、铜氨纤维及溶剂纺纱纤维素纤维等再生纤维素纤维。背纱例如也可以以60质量%以下含有其它纤维。上述再生纤维的断面形状可以是圆型断面,也可以是异型断面。
当上述针织物为背面绒毛针织物及/或垫纱针织物时,背纱也可以是含有聚丙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通过使用空气涡流精纺纱,因在纤维间形成许多微小的毛细管而变得容易产生毛细管现象,从而使吸水速干性提高,而且通过在背纱(皮肤侧)中使用而使清凉感提高,因此舒适性优异。另外,含有聚丙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的针织物因轻质性及速干性优异,而使表面的抗起球性也容易变得良好。空气涡流精纺纱优选以2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更优选以25质量%以上且8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以30质量%以上且60质量%以下含有聚丙烯系纤维。空气涡流精纺纱中,除聚丙烯系纤维以外,也可以适宜含有上述聚丙烯系纤维以外的合成纤维、天然纤维及再生纤维等其它纤维。作为其它纤维,例如也可以以20质量%以上且80质量%以下含有聚酯系纤维。
当上述针织物为背面绒毛针织物及/或垫纱针织物时,背纱也可以是含有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通过使用含有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因在纤维间形成许多微小的毛细管而变得容易产生毛细管现象,从而使吸水速干性提高,而且通过在背纱(皮肤侧)中使用而使清凉感提高,因此舒适性优异。另外,含有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的针织物因对聚酯系纤维实施除臭加工、抗菌防臭加工等后加工处理而而变得容易赋予功能性,因此是优选的。空气涡流精纺纱优选以2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更优选以30质量%以上且8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以40质量%以上且65质量%以下含有聚酯系纤维。空气涡流精纺纱中,除聚酯系纤维以外,也可以适宜含有上述聚酯系纤维以外的合成纤维、天然纤维及再生纤维等其它纤维。作为其它纤维,例如也可以以20质量%以上且80质量%以下含有棉花纤维。
当上述针织物为背面绒毛针织物及/或垫纱针织物时,作为背纱,也可以使用含有聚酯系纤维、且上述背纱中所含有的聚酯系纤维满足下述的(1)~(2)中的至少一个主要条件的空气涡流精纺纱。通过满足下述的主要条件(1)~(2),含有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的可纺性提高,使用了上述空气涡流精纺纱的针织物的表面的抗起球性也容易变得良好。
(1)以超过90质量%含有单纤维的拉伸强度为2.0cN/dtex以上的聚酯系纤维。
(2)含有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当将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的合计设定为100质量%时,以超过90质量%含有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
在上述主要条件(1)中,上述单纤维的拉伸强度优选为2.0cN/dtex以上,更优选为2.0cN/dtex以上且10.0cN/dtex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cN/dtex以上且9.0cN/dtex以下,特别优选为4.0cN/dtex以上且8.0cN/dtex以下。如果拉伸强度为2.0cN/dtex以上,则即使接受纤维加工时的外力(例如纺纱张力等),纤维也不容易断。此外,如果拉伸强度为10.0cN/dtex以下,则可得到抗起球性进一步改善的纤维。另外,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则在加工性的观点方面是优选的。
在上述主要条件(2)中,上述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的含量优选超过90质量%,更优选超过90质量%且10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1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92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只要在上述范围内,则纱的强力就不会降低,而且还可确保抗起球性,因此是优选的。
当上述针织物为背面绒毛针织物及/或垫纱针织物时,作为背纱,也可以使用含有聚酯系纤维、且聚酯系纤维含有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其中,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的单纤维纤度大于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的单纤维纤度。例如,单纤维纤度的差可以为0.01dtex以上且1.60dtex以下,也可以为0.03dtex以上且1.40dtex以下,也可以为0.05dtex以上且1.20dtex以下。只要在上述范围内就可确保抗起球性,因此是优选的。
作为背纱,从提高表面层的抗起球性以及降低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等观点出发,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优选为200根以下,更优选为160根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0根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0根以下,特别优选为50根以下。背纱的毛羽量的下限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也可以为0.1根以上,也可以为0.3根以上,也可以为0.5根以上,也可以为1根以上。
背纱的支数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按英制棉纱支数(以下也称为恒重式棉支数)计,也可以在5以上且100以下的范围。更优选按恒重式棉支数计在6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构成背纱的纤维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单纤维纤度也可以为0.4dtex以上且20dtex以下,也可以为0.5dtex以上且3.5dtex以下,也可以为0.6dtex以上且2.5dtex以下。构成上述背纱的纤维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纤维长度也可以为24mm以上且100mm以下。
表纱及/或中支纱可以是短纤维纱,也可以是长丝。作为短纤维纱,可列举出环锭短纤维纱、紧密纱、空气涡流精纺纱、气流纺纱短纤维纱等。长丝可以是单长丝,也可以是复丝。从提高针织物表面的抗起球性的观点出发,表纱及/或中支纱优选为选自紧密纱、空气涡流精纺纱及复丝中的一种以上,更优选为选自紧密纱及空气涡流精纺纱中的一种以上。作为紧密纱,能够适合地使用紧密赛络纱等。作为空气涡流精纺纱,能够适合地使用MVS纱等。
表纱及/或中支纱没有特别的限定,也可以含有合成纤维、天然纤维及再生纤维等。作为合成纤维、天然纤维及再生纤维,能够适宜使用在有关背纱的栏中所例示出的纤维。
表纱及/或中支纱中,例如也可以以3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也可以以5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也可以以7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含有聚丙烯系纤维。表纱及/或中支纱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也可以以3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含有聚酯系纤维。当表纱及/或中支纱含有聚酯系纤维时,优选为空气涡流精纺纱。表纱及/或中支纱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也可以以1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含有聚氨酯纤维。
构成表纱及/或中支纱的纤维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单纤维纤度也可以为0.4dtex以上且20dtex以下,也可以为0.5dtex以上且3.5dtex以下,也可以为0.6dtex以上且2.5dtex以下。
作为表纱及/或中支纱,从提高针织物表面的抗起球性的观点出发,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优选为200根以下,更优选为150根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根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根以下,特别优选为10根以下。
在背纱、表纱或中支纱中,作为聚丙烯系纤维,也可以将水分率低于0.15%的通常的聚丙烯系纤维与水分率为0.15%以上且低于0.50%的亲水性聚丙烯系纤维并用。如果使用水分率为0.15%以上的亲水性聚丙烯系纤维,则短纤维纱制作时的生产性变得容易提高。此外,通过使水分率低于0.50%,使针织物的洗涤干燥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在短纤维纱中,亲水性聚丙烯系纤维相对于聚丙烯系纤维全体的比例例如也可以为5质量%以上,虽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从纺纱工序的生产性的观点出发,亲水性聚丙烯系纤维的比例优选为3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5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0质量%。本说明书中,水分率是按照JIS L1015:2010测定的。
作为聚丙烯系纤维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使用含有聚丙烯的纤维即可。聚丙烯可以是丙烯的均聚物,也可以是丙烯含量超过50摩尔%的含有丙烯及可与丙烯共聚合的成分的共聚物。作为可与丙烯共聚合的成分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列举出乙烯、丁烯、甲基戊烯等烯烃系单体。聚丙烯优选为丙烯均聚物。上述聚丙烯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二种以上。
聚丙烯系纤维也可以含有亲水性成分。通常,不含亲水性成分的聚丙烯系纤维的水分率低于0.15%,但通过含有亲水性成分,能够得到水分率为0.15%以上且低于0.50%的亲水性聚丙烯系纤维。
在背纱、表纱或中支纱中,聚酯系纤维的水分率优选为0.3%以上,更优选为0.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7%以上。聚酯系纤维的水分率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如果聚酯系纤维的水分率在上述范围内,则从吸水扩散性及洗涤干燥性的观点出发是优选的。聚酯系纤维的水分率可通过在原棉的阶段中用表面活性剂等进行亲水处理、使聚酯系树脂中含有亲水剂、或者在形成针织物等布帛后进行后述的吸水处理、得到被赋予吸水性的布帛等手段来进行调整。
聚酯系纤维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使用由聚酯系树脂构成的纤维。作为聚酯系树脂,例如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三亚甲基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乳酸、聚丁烯琥珀酸酯以及它们的共聚物等。此外,聚酯树脂也可以是采用来自石油的原料及/或来自植物的原料且被缩聚而成的原生聚酯、回收的聚酯、所谓再生聚酯中任一种。在近来的谋求CO2排放削减及环境友好型材料之中,可适宜使用采用来自植物的原料的生物质聚酯、再生聚酯。作为回收的聚酯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使用以资源再生为目的而回收的容器(饮料等液体用瓶子等)及衣料聚酯、产业废弃物聚酯、或者用于制造纤维、薄膜及其它成形品的各工序中发生的不合格品或碎屑聚酯等。
上述聚酯系纤维的断面形状可以是圆型断面,也可以是异型断面。上述聚酯系纤维优选具有异型断面,更优选具有选自多角型及具有3个以上凸部的多叶型中的一种以上的异型断面形状,进一步优选具有带有3个以上的凸部的多叶型的断面形状。通过聚酯系纤维具有多角型及/或多叶型的断面形状,使纱断面中的纤维的填充率提高,因此短纤维纱的气孔率下降,布帛的抗起球性提高。
聚酯系纤维可以是聚酯系树脂的单一成分纤维,也可以是聚酯彼此或聚酯与其它树脂的复合纤维。其中,从廉价且容易对纤维提供身骨(コシ)的观点出发,能够适宜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从环境友好的观点出发,优选上述聚酯系纤维为再生聚酯系纤维。
中支纱从膨松性、伸缩性以及弹性的观点出发也可以含有具有伸缩性的纱。作为具有伸缩性的纱,也可以使用短纤维纱、长丝纱以及它们的复合纱中任一种。具有伸缩性的短纤维纱,是指含有具有伸缩性的短纤维、且只由短纤维构成的纱。作为上述具有伸缩性的短纤维的断面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从提高可纺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芯鞘型、偏心芯鞘型或并列型,更优选并列型。作为构成纤维,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三亚甲基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具有伸缩性的长丝纱是指含有具有伸缩性的长纤维、且只由长纤维构成的纱。作为上述具有伸缩性的长纤维的纤维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从兼顾伸缩性和坯布的审美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波型或螺旋型,更优选为螺旋型。上述具有伸缩性的长纤维的断面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从兼顾伸缩性和坯布的审美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圆型、椭圆型、芯鞘型、偏心芯鞘型或并列型,更优选并列型。作为构成纤维的组合,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氨酯、聚对苯二甲酸三亚甲基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三亚甲基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此外,当具有伸缩性的长纤维为聚氨酯时,也可以是由聚氨酯长纤维和聚酯长纤维构成的加工纱(也称为FTY)。作为具有伸缩性的长丝纱,例如能够使用Toray Opelontex株式会社制造的莱克拉T400(注册商标)等。具有伸缩性的复合纱是由短纤维和具有伸缩性的长纤维构成的纱,短纤维也可以具有伸缩性。上述复合纱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是以用短纤维包覆具有伸缩性的长纤维的周围的方式纺纱而成的包芯线,也可以是用短纤维纱包覆了具有伸缩性的长纤维而成的包芯花线,从兼顾伸缩性和坯布的审美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包芯线。作为用短纤维纱包覆的方法,可列举出单层包芯花线、双层包芯花线等。这样的构成的复合纱优选使用聚氨酯作为具有伸缩性的长纤维。
作为针织物,从抗起球性优异的观点出发,优选使基于JIS L 1076A法:2012所测定的针织物表面的起球为3级以上,更优选为3.5级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级以上,特别优选为4.5级以上。如果基于JIS L 1076A法:2012所测定的针织物表面的起球为3.5级以上,则还能够适合地用于运动服衣料。
作为针织物,从抗起球性优异的观点出发,当使用与用于对象针织物中的表纱相同的纱而制作了规定的平针织物时、或从对象针织物中取出表纱而制作了规定的平针织物时,基于JIS L1076 A法:2012所测定的起球优选为3.0级以上,更优选为3.5级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级以上,最优选为4.5级以上。这里,所谓“规定的平针织物”,是指以布面覆盖系数成为1.30以上且1.70以下的方式制作的针织物。通过如此地使用表纱制作平针织物来评价抗起球性,能够间接地评价所使用的表纱的抗起球性。
当针织物为背面绒毛针织物及/或背面起绒针织物时,在针织物中,从轻质性的观点出发,在将按照JIS L1096 8.8:2010年求算的由表纱或中支纱构成的组织的布面覆盖系数分别除以构成表纱或中支纱的纤维的比重而得的值即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中,大的一方的值优选为1.10以下,更优选为1.09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0.8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70以下。从抗起球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0.50以上。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的值越大则坯布表面的开口率越小,因此具有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降低的倾向。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的值越小则坯布表面的开口率越大,因此具有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增大的倾向。在上述针织物中,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越大则坯布表面的组织变得越紧密,抗起球性越具有效果,即使在本来起球性较大地降低的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即坯布表面的毛圈密度较粗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本发明中规定的背纱,也能够达到高的抗起球性。再者,当表纱或中支纱由多种纤维构成时,构成表纱或中支纱的纤维的比重,可通过将全部构成纤维的比重与混用率各自除以100所得的值相乘并进行加法运算来算出。
当针织物为垫纱针织物及/或垫纱起绒针织物时,在针织物中,从轻质性的观点出发,表纱所构成的组织的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的值优选为1.35以下,更优选为1.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5以下。此外,从抗起球性的观点出发,表纱所构成的组织的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的值优选为0.80以上,更优选为0.9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0以上。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的值越大则坯布表面的开口率越小,因此具有背纱朝表面层的露出被抑制、表面层中存在的源自背纱的毛羽量降低的倾向。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的值越小则坯布表面的开口率越大,因此具有背纱朝表面层的露出变大,表面层中存在的源自背纱的毛羽量增大的倾向。在上述针织物中,表纱所构成的组织的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越大则抗起球性越具有效果,即使是本来背纱在表面容易露出且难以确保抗起球性的垫纱针织物及/或垫纱起绒针织物,通过使用本发明中规定的背纱,也能够达到高的抗起球性。再者,当表纱由多种纤维构成时,构成表纱的纤维的比重可通过将全部构成纤维的比重与混用率各自除以100所得的值相乘并进行加法运算来算出。
针织物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从洗涤干燥性高的观点出发,优选按照Boken标准BQEA 024-2016所测定的干燥率达到90%所需的时间为400分钟以下,更优选为300分钟以下。干燥率达到90%所需的时间的具体的测定方法如实施例中记载。
针织物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从保温性高的观点出发,采用Katotech公司制造的THERMO Lab 2用干式接触法所测定的保温率优选为25%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保温率的具体的测定方法如实施例中记载。
针织物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从轻质性等穿着性的观点出发,例如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450g/m2以下,更优选为400g/m2以下,特别优选为350g/m2以下。此外,针织物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从保温性等的观点出发,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150g/m2以上。
针织物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从保温性的观点出发,厚度优选为0.5mm以上,更优选为1.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mm以上。针织物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从穿着舒适性的观点出发,厚度优选为5.0mm以下。
针织物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从轻质感的观点出发,膨松密度优选为0.3g/cm3以下,更优选为0.2g/cm3以下。此外,从保温性的观点出发,针织物的膨松密度也可以为0.1g/cm3以上。具体的测定方法如后面所述。
(针织物的制造方法)
当针织物为背面绒毛针织物或垫纱针织物时,通过作为背纱,使用含有合成纤维、且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1根以上且200根以下的被加捻的短纤维纱、或者使用含有聚丙烯系纤维、且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200根以下的空气涡流精纺纱,并且用上述背纱编织毛圈绒头,能够制造针织物。背面绒毛针织物通过用表纱、中支纱及背纱编织,能够适合地得到向表面层贯通的毛羽量为每0.5英寸(12.7mm)14.0根以下的针织物。当针织物为垫纱针织物时,可用表纱和背纱(垫纱)编织。作为背纱,也可以使用上述的含有聚酯系纤维、且该聚酯系纤维满足上述(1)~(2)中的至少一个的空气涡流精纺纱。
当针织物为背面起绒针织物时,通过作为背纱,使用含有合成纤维、且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1根以上且200根以下的短纤维纱,用上述背纱编织毛圈绒头,并且对背纱进行起绒加工,能够适合地得到向表面层贯通的毛羽量为每0.5英寸(12.7mm)19.0根以下的针织物。背面起绒针织物可用表纱、中支纱及背纱编织。从抑制掉毛的观点出发,起绒加工优选在背纱被表纱保持而编织毛圈绒头的部分中,以表纱保持着背纱的接结部位不起绒的方式实施。通过使背纱的毛羽量在上述的范围内,且按上述方式实施起绒加工,使背纱的毛羽变得难以在针织物表面露出,因此能够抑制起球恶化。
当针织物为垫纱起绒针织物时,通过作为背纱,使用含有合成纤维、且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1根以上且200根以下的被加捻的短纤维纱,并且用上述背纱编织毛圈绒头,对背纱进行起绒加工,能够制造针织物。垫纱起绒针织物可用表纱和背纱(垫纱)编织。从抑制掉毛的观点出发,优选在背纱被表纱保持而编织毛圈绒头的部分中,以表纱保持着背纱的接结部位不起绒的方式实施起绒加工。通过使背纱的毛羽量在上述的范围内,且按上述方式实施起绒加工,使背纱的毛羽变得难以在针织物表面露出,因此能够抑制起球恶化。
作为背纱、表纱及中支纱,能够适宜使用上述的纱。作为表纱,在使用与对象针织物中所使用的表纱相同的纱制作了规定的平针织物时,或在从对象针织物中取出表纱而制作了规定的平针织物时,基于JIS L 1076A法:2012所测定的起球优选为3.0级以上,更优选为3.5级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级以上,最优选为4.5级以上。这里,所谓“规定的平针织物”,是指以布面覆盖系数成为1.30以上且1.70以下的方式制作的针织物。通过如此使用表纱制作平针织物来评价抗起球性,能够间接地评价所使用的表纱的抗起球性。
针织物中,没有特别的限定,横列线圈密度(针织物经向的线圈数)例如每0.5英寸(12.7mm)也可以为5.0根以上且20.0根以下,纵行线圈密度(针织物纬向的线圈数)例如每0.5英寸(12.7mm)也可以为5.0根以上20.0根以下。表纱及中支纱的梳针插入长度(也称为毛圈长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每100针(100纵行(w))也可以为30cm以上且80cm以下。背纱的飞数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也可以为1以上且5以下。此外,关于喂纱比,例如在将中支纱设定为1.00时,表纱也可以为1以上且2以下,背纱也可以为0.3以上且0.8以下。再者,当是没有中支纱的垫纱针织物时,喂纱比例如在将表纱设定为1.00时,背纱也可以为0.3以上且0.8以下。
针织物可以在精练工序加工后进行染色加工,也可以进行皂洗。此外,成品加工时也可以一并进行吸水加工、SR(Soil release,防污)加工、抗菌加工、防静电加工等。
针织物能够用于衣料及物料等。作为衣料,例如可列举出运动服衣料类、家居服类、贴身内衣类、外衣类等。作为运动服衣料类,可列举出户外衬衫、训练衣服、运动衫及裤子、保罗衫等。作为贴身内衣类,可列举出T恤衫、内裤、运动短裤、女用衬衣背心、短裤等。作为物料,例如可列举出衬里类、鞋材类、运动护具类、袜子类、地毯类、床上用品类等。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更具体地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述的实施例。
(测定方法)
(1)水分率
按照JIS L1015:2010,在温度20℃、相对湿度65%的标准状态下进行了测定。
(2)毛羽量
按照JIS L1095:2010 9.22.2B法进行了测定。作为毛羽试验机,采用F-INDEXTESTER(敷岛纺纱株式会社制造),试验条件规定为纱速30m/分钟、试验长度10m、N=30。
(3)英制棉纱支数
按照JIS L1095:2010 9.4.1的一般短纤维纱的公量特克斯-支数测定的棉支数测定方法进行了测定。
(4)捻数及加捻系数
按照JIS L1095:2010 9.15.1A法测定捻数,通过下式算出了加捻系数。
加捻系数=捻数(T/英寸)/√支数(Ne)
(5)布面覆盖系数
按照JIS L1096 8.8:2010进行了测定。
(6)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
在针织物中,将按照JIS L1096 8.8:2010所求算的由表纱或中支纱构成的组织的布面覆盖系数分别除以构成表纱或中支纱的纤维的比重,将所得的值作为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也就是说,将表纱所构成的组织的布面覆盖系数除以构成表纱的纤维的比重而得的值成为表纱所构成的组织的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将中支纱所构成的组织的布面覆盖系数除以构成中支纱的纤维的比重而得的值成为中支纱所构成的组织的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再者,当表纱由多种纤维构成时,构成表纱的纤维的比重可通过将全部构成纤维的比重与混用率各自除以100所得的值相乘并进行加法运算来算出,当中支纱由多种纤维构成时,构成中支纱的纤维的比重,可通过将全部构成纤维的比重与混用率各自除以100所得的值相乘并进行加法运算来算出。
(7)背纱的贯通毛羽量
关于针织物的断面,将构成针织物的纱解开,以表纱毛圈和背纱在针织物端部露出的方式制作样品,用KEYENCE制造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VE-9800(倍率30倍)进行拍摄。
将针织物的表里方向作为断面SEM像的上下方向,在所得到的断面SEM像中,确认表纱毛圈下侧。如图9所示的那样,当能够确认表纱毛圈的下侧时,在邻接的3个表纱毛圈中,朝两端的2个表纱毛圈的下侧引出的2个表纱毛圈通用的切线1相当于表纱毛圈下侧,切线1与两端的2个表纱毛圈的接点2和3间的线段4成为基准线。如图10所示的那样,当不能确认表纱毛圈的下侧时,在邻接的3个中支纱毛圈中,朝两端的2个中支纱的毛圈的上侧引出的2个中支纱毛圈通用的切线11相当于表纱的下侧,切线11与两端的2个中支纱的毛圈的接点12和13间的线段14成为基准线。接着,在构成背纱的纤维中,将纤维的一方的端部位于基准线的下侧、且表纱及中支纱的内部中不存在、而且纤维的另一方的端部位于基准线的上侧、且表纱及中支纱的内部中不存在的纤维,作为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合计在3处测定在上述2个毛圈的范围中存在的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数量,将其平均值作为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数量。另外,通过下述数式(1),算出每0.5英寸(12.7mm)的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背纱的贯通毛羽量)。
[数式1]
每0.5英寸的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每0.5英寸的坯布表面的纵行线圈密度(针织物纬方向的线圈密度)/2×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的数量
(8)抗起球性
通过基于JIS L 1076A法:2012,采用ICI形试验机进行起球试验,确认了起球的发生程度。
(9)表纱平针织物的抗起球性
使用与实施例及比较例的针织物中所使用的表纱相同的表纱,使用以布面覆盖系数成为规定的值的方式制作的针织物,通过基于JIS L 1076A法:2012,采用ICI形试验机进行起球试验,确认了起球的发生程度。
(10)单位面积重量、厚度及膨松密度
单位面积重量及厚度按照JIS L1096:2010进行了测定。膨松密度是基于单位面积重量及厚度算出的。
(11)保温性
采用Katotech公司制造的THERMO Lab2,用干式接触法测定了保温率,评价了保温性。具体地讲,通过在固定的空气流(30cm/s)中,测定从设定在环境温度+10℃的热板经由试验片(20×20cm)散热的散热速度(消耗电力),求出了保温率。保温率的数字越大可判定保温性越高。
(12)洗涤干燥性
按照Boken标准BQE A 024-2016,用以下的试验方法测定了干燥率达到90%的时间,评价了洗涤干燥性。干燥率达到90%的时间越短,则洗涤干燥性能越高。
(a)按标准状态(20℃、65%RH)调整试验片,测定了质量(W)。
(b)在水中浸渍30分钟后,实施了30秒钟脱水。
(c)在测定了脱水后的质量(W1)后,在标准状态(20℃、65%RH)的环境下悬挂试验片,测定每规定时间的质量(Wx),通过下述公式求出了干燥率。
干燥率(%)={(W1-W)-(Wx-W)}/(W1-W)×100
(纱的制造例1)
使用2根由聚丙烯系纤维(大和纺纱公司制造、品名Duron(注册商标)、圆型断面、黑色原液染色、单纤维纤度1.87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2%)100质量%构成的粗纱(50格令/12yd),通过导入有紧密纺纱系统的环锭精纺机赋予40倍的牵伸,通过空气向粗纱的前进方向吸引,在使纤维收束后,按表1中所示的加捻系数进行捻丝,由此制作了表1中所示的英制棉纱支数的短纤维纱(紧密赛络纱)。
(纱的制造例2)
通过将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SHANGHAIDIFFERENT CHEMICAL FIBER公司制造、品名“Cool smart”、十字型断面、单纤维纤度1.62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4%)95质量份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CHINA SHANGHAIDIFFERENT CHEMICAL FIBER公司制造、阳离子可染、品名“超柔丽”、圆型断面、单纤维纤度1.37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56%)5质量份混棉而得到纱条,然后将所得到的纱条供给VORTEX精纺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制造、型号”VORTEX 861”)的牵伸区,在牵伸后,按喷嘴压0.60MPa、纺纱速度280m/分钟的条件进行纺纱,然后卷取,由此制作了表1中所示的英制棉纱支数的短纤维纱(MVS纱)。锭子径为1.2mm。
(纱的制造例3)
除了使用通过将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SHANGHAIDIFFERENT CHEMICALFIBER公司制造、品名“Cool smart”、十字型断面、单纤维纤度1.62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4%)92质量份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CHINA SHANGHAIDIFFERENT CHEMICALFIBER公司制造、阳离子可染、品名“超柔丽”、圆型断面、单纤维纤度1.37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56%)8质量份混棉而得到的纱条以外,按与制造例2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表1中所示的英制棉纱支数的短纤维纱(MVS纱)。
(纱的制造例4)
除了使用通过将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SHANGHAIDIFFERENT CHEMICALFIBER公司制造、品名“Cool smart”、十字型断面、单纤维纤度1.62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4%)60质量份与聚丙烯系纤维(大和纺纱公司制造、品名Duron(注册商标)、圆型断面、白色、单纤维纤度1.6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1%)40质量份混棉而得到的纱条以外,按与制造例2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表1中所示的英制棉纱支数的短纤维纱(MVS纱)。
(纱的制造例5)
除了使用通过将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SHANGHAIDIFFERENT CHEMICALFIBER公司制造、品名“Cool smart”、圆型断面、单纤维纤度1.62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4%)92质量份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CHINA SHANGHAIDIFFERENT CHEMICAL FIBER公司制造、阳离子可染、品名“超柔丽”、单纤维纤度1.37dtex、纤维长38mm、圆断面、水分率0.56%)8质量份混棉而得到的纱条以外,按与制造例2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表3中所示的英制棉纱支数的短纤维纱(MVS纱)。
(纱的制造例6)
除了使用通过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CHINA SINOPEC YIZHENG CHEMICALFIBER公司制造、普通式、圆型断面、单纤维纤度1.27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59%)95质量份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CHINA SHANGHAIDIFFERENT CHEMICAL FIBER公司制造、阳离子可染、品名“超柔丽”、单纤维纤度1.37dtex、纤维长38mm、圆型断面、水分率0.56%)5质量份混棉而得到的纱条以外,按与制造例2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表3中所示的英制棉纱支数的短纤维纱(MVS纱)。
(纱的制造例7)
除了使用2根由聚丙烯系纤维(大和纺纱公司制造、品名Duron(注册商标)、圆型断面、黑色原液染色、单纤维纤度1.87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2%)100质量%构成的粗纱(60格令/12yd),通过导入有紧密纺纱系统的环锭精纺机赋予13.2倍的牵伸,按表1中所示的加捻系数进行捻丝以外,按与制造例1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表1中所示的英制棉纱支数的短纤维纱(紧密赛络纱)。
(纱的制造例8)
除了使用2根由聚丙烯系纤维(大和纺纱公司制造、品名Duron(注册商标)、圆型断面、单纤维纤度1.60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1%)100质量%构成的粗纱(60格令/12yd),通过导入有紧密纺纱系统的环锭精纺机赋予28.8倍的牵伸,按表1中所示的加捻系数进行捻丝以外,按与制造例1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表1中所示的英制棉纱支数的短纤维纱(紧密赛络纱)。
(纱的制造例9)
除了使用2根由聚丙烯系纤维(大和纺纱公司制造、品名Duron(注册商标)、圆型断面、单纤维纤度1.60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1%)100质量%构成的粗纱(60格令/12yd),通过导入有紧密纺纱系统的环锭精纺机赋予28.8倍的牵伸,按表1中所示的加捻系数进行捻丝以外,按与制造例1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表1中所示的英制棉纱支数的短纤维纱(紧密赛络纱)。
(纱的制造例10)
除了使用2根由聚丙烯系纤维(大和纺纱公司制造、品名Duron(注册商标)、圆型断面、单纤维纤度1.60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1%)100质量%构成的粗纱(60格令/12yd),通过导入有紧密纺纱系统的环锭精纺机赋予24.0倍的牵伸,按表2中所示的加捻系数进行捻丝以外,按与制造例1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表1中所示的英制棉纱支数的短纤维纱(紧密赛络纱)。
(纱的制造例11)
通过将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SHANGHAIDIFFERENT CHEMICAL FIBER公司制造、品名“Cool smart”、十字型断面、单纤维纤度1.62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4%)95质量份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CHINA SHANGHAIDIFFERENT CHEMICAL FIBER公司制造、阳离子可染、品名“超柔丽”、圆型断面、单纤维纤度1.37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56%)5质量份混棉而得到纱条,然后将所得到的纱条供给VORTEX精纺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制造、型号VORTEX861)的牵伸区,在牵伸后,按喷嘴压0.60MPa、纺纱速度280m/分钟的条件进行纺纱,然后卷取,由此制作了表2中所示的英制棉纱支数的短纤维纱(MVS纱)。锭子径为1.2mm。
(纱的制造例12)
除了使用2根由聚丙烯系纤维(大和纺纱公司制造、品名Duron(注册商标)、圆型断面、黑色原液染色、单纤维纤度1.87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2%)100质量%构成的粗纱(60格令/12yd),通过导入有紧密纺纱系统的环锭精纺机赋予28.8倍的牵伸,按表1中所示的加捻系数进行捻丝以外,按与制造例1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表2中所示的英制棉纱支数的短纤维纱(紧密赛络纱)。
(纱的制造例13)
通过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SHANGHAIDIFFERENT CHEMICAL FIBER公司制造、十字型断面、单纤维纤度1.62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4%)95质量份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Wuhe(Jiangsu)Differential FIBER公司制造、阳离子可染、圆型断面、单纤维纤度1.67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56%)5质量份混棉而得到纱条,然后将所得到的纱条供给VORTEX精纺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制造、型号VORTEX861)的牵伸区,在牵伸后,按喷嘴压0.5MPa、纺纱速度300m/分钟的条件进行纺纱,然后卷取,由此制作了表2中所示的英制棉纱支数的短纤维纱(MVS纱)。锭子径为1.1mm。
(纱的制造例14)
使用由聚丙烯系纤维(大和纺纱公司制造、品名Duron(注册商标)、圆型断面、黑色原液染色、单纤维纤度1.87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2%)100质量%构成的粗纱(60格令/12yd),通过环锭精纺机赋予13.2倍的牵伸,按表3中所示的加捻系数进行捻丝,由此制作了表3中所示的英制棉纱支数的短纤维纱(环锭细纱)。
(纱的制造例15)
除了使用1根由聚丙烯系纤维(大和纺纱公司制造、品名“Duron(注册商标)”、圆型断面、单纤维纤度1.3dtex、纤维长38mm、水分率0.1%)100质量%构成的粗纱(60格令/12yd),且按表3中所示的加捻系数进行了捻丝以外,按与制造例14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表3中所示的英制棉纱支数的短纤维纱(环锭细纱)。
(实施例1)
作为表纱及中支纱,使用制造例1的短纤维纱(紧密赛络纱),作为背纱,使用制造例7的短纤维纱(紧密赛络纱),按照图11中所示的针织组织图及表1中所示的条件,采用30英寸11G隔距的背面起绒用单面编织机,用表纱及中支纱构成表面的平针线圈,在背面中,一边按两跳线法将背纱插入表纱中,一边编织毛圈绒头,制作了背面绒毛针织物。在将所得到的针织物精练后,采用针布起绒机,以不使表纱保持着背纱的接结部位起绒的方式,对背纱(绒头)实施起绒加工,采用拉幅机实施130℃、90秒的成品定形。所得到的针织物是表面层为平针组织、背纱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
(实施例2)
除了作为表纱及中支纱使用制造例2的短纤维纱(MVS纱),作为背纱使用制造例8的短纤维纱(紧密赛络纱),且采用30英寸20G隔距的背面起绒用单面编织机,按照图11中所示的针织组织图及表1中所示的条件编织针织物,在将所得到的针织物精练后,对聚酯系纤维实施染色加工以外,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背纱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
(实施例3)
除了作为表纱及中支纱使用制造例3的短纤维纱(MVS纱),作为背纱使用制造例9的短纤维纱(紧密赛络纱),且采用30英寸12G隔距的背面起绒用单面编织机,按照图11中所示的针织组织图及表1中所示的条件编织针织物,在将所得到的针织物精练后,对聚酯系纤维实施染色加工以外,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背纱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
(实施例4)
除了作为表纱及中支纱使用制造例4的短纤维纱(MVS纱),作为背纱使用制造例9的短纤维纱(紧密赛络纱),且采用30英寸20G隔距的背面起绒用单面编织机,按照图11中所示的针织组织图及表1中所示的条件编织针织物以外,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背纱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
(实施例5)
作为表纱及中支纱,使用制造例2的短纤维纱(MVS纱),作为背纱,使用制造例10的短纤维纱(紧密赛络纱),按照图11中所示的针织组织图及表1中所示的条件,采用30英寸20G隔距的背面起绒用单面编织机,用表纱及中支纱构成表面的平针线圈,在背面中,一边按两跳线法将背纱插入表纱中,一边编织毛圈绒头,如此制作了背面绒毛针织物。在将所得到的针织物精练后,对聚酯系纤维实施染色加工,然后采用拉幅机实施130℃、90秒的成品定形。
(实施例6)
除了作为表纱及中支纱使用制造例11的短纤维纱(MVS纱),作为背纱使用制造例10的短纤维纱(紧密赛络纱),且采用30英寸20G隔距的背面起绒用单面编织机,按照图11中所示的针织组织图及表2中所示的条件编织针织物,在将所得到的针织物精练后,对聚酯系纤维实施染色加工以外,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背纱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
(实施例7)
除了作为表纱及中支纱使用制造例3的短纤维纱(MVS纱),作为背纱使用制造例12的短纤维纱(紧密赛络纱),且采用30英寸12G隔距的背面起绒用单面编织机,按照图11中所示的针织组织图及表2中所示的条件编织针织物,在将所得到的针织物精练后,对聚酯系纤维实施染色加工以外,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背纱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
(实施例8)
作为表纱,使用制造例13的短纤维纱(MVS纱),作为中支纱,使用具有表2中所示的恒长式支数(旦尼尔)的聚酯系伸缩纱(Toray Opelontex株式会社制造的莱克拉T400(注册商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三亚甲基酯的双组分纤维),作为背纱,使用制造例9的短纤维纱(紧密赛络纱),且采用34英寸20G隔距的背面起绒用单面编织机,按照图11中所示的针织组织图及表2中所示的条件编织针织物,在实施染色加工之前采用拉幅机实施130℃、90秒钟的预定形,通过上述热处理实现聚酯系伸缩纱的卷缩,除上述以外,按与实施例5相同的程序制作了具有伸缩性的背面绒毛针织物。
(实施例9)
作为表纱,使用制造例2的短纤维纱(MVS纱),作为中支纱,使用具有表2中所示的恒长式支数(旦尼尔)的聚酯系伸缩纱(Toray Opelontex株式会社制造的莱克拉T400(注册商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三亚甲基酯的双组分纤维),作为背纱,使用制造例9的短纤维纱(紧密赛络纱),且采用34英寸20G隔距的背面起绒用单面编织机,按照图11中所示的针织组织图及表2中所示的条件编织针织物,采用拉幅机对所得到的针织物实施130℃、90秒钟的预定形,通过上述热处理实现聚酯系伸缩纱的卷缩,在精练后,对聚酯系纤维实施染色加工,除上述以外,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程序制作了具有伸缩性的背纱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
(实施例10)
作为表纱及背纱,使用制造例4的短纤维纱(MVS纱),作为中支纱,使用具有表2中所示的恒长式支数(旦尼尔)的聚酯系伸缩纱(Toray Opelontex株式会社制造的莱克拉T400(注册商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三亚甲基酯的双组分纤维),且采用34英寸20G隔距的背面起绒用单面编织机,按照图11中所示的针织组织图及表2中所示的条件编织针织物,在实施染色加工之前采用拉幅机进行130℃、90秒预定形,通过上述热处理实现聚酯系伸缩纱的卷缩,除上述以外,按与实施例5相同的程序制作了具有伸缩性的背面绒毛针织物。
(实施例11)
除了作为表纱、中支纱及背纱使用制造例4的短纤维纱(MVS纱),采用34英寸20G隔距的背面起绒用单面编织机,按照图11中所示的针织组织图及表3中所示的条件编织针织物以外,按与实施例5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背面绒毛针织物。
(实施例12)
作为表纱,使用制造例13的短纤维纱(MVS纱),作为背纱(垫纱),使用制造例12的短纤维纱(紧密赛络纱),且采用34英寸20G隔距的单面编织机,按照图12中所示的针织组织图及表3中所示的条件构成表面的平针线圈,一边在背面中将背纱按三跳线法插入表纱中,一边编织并织入毛圈绒头,如此编织了垫纱针织物。在将所得到的针织物精练后,采用拉幅机实施130℃、90秒的成品定形。
(实施例13)
除了作为表纱使用制造例13的短纤维纱(MVS纱),作为背纱(垫纱)使用制造例12的短纤维纱(紧密赛络纱),且采用34英寸20G隔距的单面编织机,按照图12中所示的针织组织图及表3中所示的条件编织针织物以外,按与实施例12相同的程序制作了垫纱针织物。
(比较例1)
除了作为背纱使用制造例14的环锭细纱以及按表3中所示的条件编织针织物以外,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背纱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
(比较例2)
除了作为表纱及中支纱使用制造例5的短纤维纱(MVS纱),作为背纱使用制造例15的环锭细纱,以及按表3中所示的条件编织针织物以外,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背纱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
(比较例3)
除了作为表纱及中支纱使用制造例6的短纤维纱(MVS纱),作为背纱使用制造例15的环锭细纱,以及按表3中所示的条件编织针织物以外,按与实施例5相同的程序制作了背面绒毛针织物。
在实施例及比较例的针织物中,按照上述测定了单位面积重量、厚度、膨松密度、保温性、洗涤干燥性及风格以及针织物表面的抗起球性,其结果在下述表1~3中示出。此外,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实施例及比较例的针织物的断面,按照上述测定了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图1~8中分别示出实施例1~5及比较例1~3的针织物的断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表1~3中还示出了纱的英制棉纱支数、捻数、加捻系数及毛羽量。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按照上述测定了只用表纱制作的平针织物的抗起球性、由表纱及中支纱所构成的组织的布面覆盖系数,其结果在表1~3中示出。此外,算出了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其结果在表1~3中示出。
/>
/>
由上述表1~3可知,实施例的针织物的表面抗起球性良好。另一方面,比较例1及2的背纱被起绒而成的背面绒毛针织物中,因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每0.5英寸(12.7mm)超过19根,使针织物表面的抗起球性恶化。此外,比较例3的背面绒毛针织物中,因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每0.5英寸(12.7mm)超过14根,使针织物表面的抗起球性恶化。
本发明没有特别的限定,但至少可以包含下述的实施方式。
[1]一种针织物,其是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其中,
所述针织物为选自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以及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
所述背纱是含有合成纤维且被加捻的短纤维纱,
在从所述针织物的表面直到表纱毛圈的下侧为止的表面层中,
当所述针织物为背面绒毛针织物时,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为每0.5英寸(12.7mm)14.0根以下,
当所述针织物为背面起绒针织物时,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为每0.5英寸(12.7mm)19.0根以下。
[2]一种针织物,其是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其中,
所述针织物为选自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垫纱针织物、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以及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垫纱起绒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
所述背纱是含有合成纤维且被加捻的短纤维纱,
所述背纱中,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1根以上且200根以下。
[3]一种针织物,其是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其中,
所述针织物是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
所述背纱是含有聚丙烯系纤维及/或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
当所述背纱是含有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时,所述背纱中所含有的聚酯系纤维满足下述的(1)~(2)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针织物中,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为每0.5英寸(12.7mm)14.0根以下。
(1)以超过90质量%含有单纤维拉伸强度为2.0cN/dtex以上的聚酯系纤维。
(2)含有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当将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的合计设定为100质量%时,以超过90质量%含有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
[4]一种针织物,其是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其中,
所述针织物为选自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以及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垫纱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
所述背纱是含有聚丙烯系纤维及/或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
当所述背纱是含有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时,所述背纱中所含有的聚酯系纤维满足下述的(1)~(2)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背纱中,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200根以下。
(1)以超过90质量%含有单纤维拉伸强度为2.0cN/dtex以上的聚酯系纤维。
(2)含有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当将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的合计设定为100质量%时,以超过90质量%含有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
[5]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针织物,其中,在所述针织物中,背纱为紧密纱。
[6]根据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物,其中,所述针织物满足下述(1)~(5)中的至少一个。
(1)基于JIS L 1076A法:2012所测定的针织物表面的起球为3.0级以上
(2)在从针织物中取出表纱来制作规定的平针织物时,基于JIS L 1076A法:2012所测定的起球为3.0级以上。
(3)在所述针织物为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时,在将按照JIS L10968.8:2010求算的由表纱或中支纱所构成的组织的布面覆盖系数分别除以构成表纱或中支纱的纤维的比重而得的值即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中,大的一方的值为1.10以下。
(4)当所述针织物是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垫纱针织物、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垫纱起绒针织物时,在将按照JIS L1096 8.8:2010求算的由表纱或中支纱所构成的组织的布面覆盖系数分别除以构成表纱或中支纱的纤维的比重而得的值即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中,大的一方的值为1.35以下。
(5)表纱及/或中支纱中,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200根以下。
[7]根据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物,其中,在所述针织物中,表纱及/或中支纱为选自紧密纱、空气涡流精纺纱、气流纺纱短纤维纱及复丝中的至少一个。
[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物,其中,所述针织物含有中支纱,中支纱含有具有伸缩性的纱。
[9]一种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是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针织物为选自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垫纱针织物、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以及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垫纱起绒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
作为背纱,使用含有合成纤维且被加捻的短纤维纱,用所述背纱编织成毛圈绒头,
所述背纱中,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1根以上且200根以下。
[10]一种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是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针织物为选自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以及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垫纱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
作为背纱,使用含有聚丙烯系纤维及/或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
用所述背纱编织成毛圈绒头,
所述背纱中,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200根以下。
当所述背纱为含有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时,所述背纱满足下述的(1)~(2)中的至少一个。
(1)以超过90质量%含有单纤维拉伸强度为2.0cN/dtex以上的聚酯系纤维。
(2)含有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当将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的合计设定为100质量%时,以超过90质量%含有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
[11]根据上述[9]或[10]所述的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针织物为选自所述背面绒毛针织物及所述背面起绒针织物中的一个以上,
作为表纱及/或中支纱,使用满足下述(I)~(III)中的至少一个的纱。
(I)关于表纱,只由表纱制作规定的平针组织时的起球为3.0级以上。
(II)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200根以下。
(III)在将按照JIS L1096 8.8:2010求算的由表纱或中支纱所构成的组织的布面覆盖系数分别除以构成表纱或中支纱的纤维的比重而得的值即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中,大的一方的值为1.10以下。
[12]根据上述[9]~[10]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针织物为选自所述垫纱针织物及所述垫纱起绒针织物中的一个以上,
作为表纱,使用满足下述(I)~(III)中的至少一个的纱。
(I)关于表纱,只由表纱制作规定的平针组织时的起球为3.0级以上。
(II)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200根以下。
(III)将按照JIS L1096 8.8:2010求算的表纱所构成的组织的布面覆盖系数除以构成表纱的纤维的比重而得的值即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为1.35以下。
[13]根据上述[9]、[11]或[12]所述的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对所述背纱进行起绒加工。
[14]根据上述[13]所述的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起绒加工以不对表纱保持着背纱的接结部位进行起绒加工的方式实施
[15]一种衣料,其特征在于,含有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物。

Claims (15)

1.一种针织物,其是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其中,
所述针织物为选自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以及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
所述背纱是含有合成纤维且被加捻的短纤维纱,
在从所述针织物的表面直到表纱毛圈的下侧为止的表面层中,
当所述针织物为背面绒毛针织物时,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为每0.5英寸(12.7mm)14.0根以下,
当所述针织物为背面起绒针织物时,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为每0.5英寸(12.7mm)19.0根以下。
2.一种针织物,其是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其中,
所述针织物为选自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垫纱针织物、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以及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垫纱起绒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
所述背纱是含有合成纤维且被加捻的短纤维纱,
所述背纱中,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1根以上且200根以下。
3.一种针织物,其是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其中,
所述针织物是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
所述背纱是含有聚丙烯系纤维及/或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
当所述背纱是含有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时,所述背纱中所含有的聚酯系纤维满足下述的(1)~(2)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针织物中,向表面层贯通的背纱的毛羽量为每0.5英寸(12.7mm)14.0根以下,
(1)以超过90质量%含有单纤维拉伸强度为2.0cN/dtex以上的聚酯系纤维,
(2)含有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当将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的合计设定为100质量%时,以超过90质量%含有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
4.一种针织物,其是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其中,
所述针织物为选自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以及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垫纱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
所述背纱是含有聚丙烯系纤维及/或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
当所述背纱是含有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时,所述背纱中所含有的聚酯系纤维满足下述的(1)~(2)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背纱中,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200根以下,
(1)以超过90质量%含有单纤维拉伸强度为2.0cN/dtex以上的聚酯系纤维,
(2)含有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当将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的合计设定为100质量%时,以超过90质量%含有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物,其中,在所述针织物中,背纱为紧密纱。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物,其中,所述针织物满足下述(1)~(5)中的至少一个,
(1)基于JIS L 1076A法:2012所测定的针织物表面的起球为3.0级以上,
(2)在从针织物中取出表纱来制作规定的平针织物时,基于JIS L 1076A法:2012所测定的起球为3.0级以上,
(3)当所述针织物是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时,在将按照JIS L10968.8:2010求算的由表纱或中支纱所构成的组织的布面覆盖系数分别除以构成表纱或中支纱的纤维的比重而得的值即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中,大的一方的值为1.10以下,
(4)当所述针织物是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垫纱针织物、以及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垫纱起绒针织物时,在将按照JIS L10968.8:2010求算的由表纱或中支纱所构成的组织的布面覆盖系数分别除以构成表纱或中支纱的纤维的比重而得的值即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中,大的一方的值为1.35以下,
(5)表纱及/或中支纱中,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200根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物,其中,在所述针织物中,表纱及/或中支纱为选自紧密纱、空气涡流精纺纱、气流纺纱短纤维纱及复丝中的至少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物,其中,所述针织物含有中支纱,中支纱含有具有伸缩性的纱。
9.一种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是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针织物为选自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垫纱针织物、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背面起绒针织物、以及用背纱所编织的毛圈绒头被起绒而成的垫纱起绒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
作为背纱,使用含有合成纤维且被加捻的短纤维纱,用所述背纱编织成毛圈绒头,
所述背纱中,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1根以上且200根以下。
10.一种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是含有表纱及背纱的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针织物为选自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背面绒毛针织物、以及用背纱编织了毛圈绒头的垫纱针织物中的一种以上,
作为背纱,使用含有聚丙烯系纤维及/或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
用所述背纱编织成毛圈绒头,
当所述背纱是含有聚酯系纤维的空气涡流精纺纱时,所述背纱中所含有的聚酯系纤维满足下述的(1)~(2)中至少一个,
所述背纱中,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200根以下,
(1)以超过90质量%含有单纤维拉伸强度为2.0cN/dtex以上的聚酯系纤维,
(2)含有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当将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及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的合计设定为100质量%时,以超过90质量%含有非阳离子可染聚酯系纤维。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针织物为选自所述背面绒毛针织物及所述背面起绒针织物中的一个以上,
作为表纱及/或中支纱,使用满足下述(I)~(III)中的至少一个的纱,(I)关于表纱,只由表纱制作规定的平针组织时的起球为3.0级以上,(II)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200根以下,
(III)在将按照JIS L1096 8.8:2010求算的由表纱或中支纱所构成的组织的布面覆盖系数分别除以构成表纱或中支纱的纤维的比重而得的值即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中,大的一方的值为1.10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针织物为选自所述垫纱针织物及所述垫纱起绒针织物中的一个以上,
作为表纱,使用满足下述(I)~(III)中至少一个的纱,
(I)关于表纱,只由表纱制作规定的平针组织时的起球为3.0级以上,(II)每10m纱线长度中存在的长度为3mm以上的毛羽量为200根以下,
(III)将按照JIS L1096 8.8:2010求算的表纱所构成的组织的布面覆盖系数除以构成表纱的纤维的比重而得的值即比重标准化布面覆盖系数为1.35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9、11或12所述的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对所述背纱进行起绒加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起绒加工以不对表纱保持着背纱的接结部位进行起绒加工的方式实施。
15.一种衣料,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物。
CN202280059086.8A 2021-08-31 2022-08-31 针织物、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此针织物的衣料 Pending CN1178818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41942 2021-08-31
JP2021141942 2021-08-31
PCT/JP2022/032878 WO2023033087A1 (ja) 2021-08-31 2022-08-31 編地、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含む衣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81824A true CN117881824A (zh) 2024-04-12

Family

ID=85412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9086.8A Pending CN117881824A (zh) 2021-08-31 2022-08-31 针织物、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此针织物的衣料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84882B1 (zh)
CN (1) CN117881824A (zh)
WO (1) WO202303308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02176B2 (ja) 2012-08-24 2015-10-28 東洋紡Stc株式会社 表面毛羽が少ない編物
WO2019146787A1 (ja) 2018-01-29 2019-08-01 ダイワボウ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紡績糸、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含む布帛
WO2020170469A1 (ja) 2019-02-19 2020-08-27 ダイワボウ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紡績糸、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含む布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84882B1 (ja) 2023-05-31
JPWO2023033087A1 (zh) 2023-03-09
WO2023033087A1 (ja) 2023-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40476B2 (en) Stretch polyester/cotton spun yarn
US6306499B1 (en) Soft stretch yarns and their method of production
TWI790346B (zh) 紡織線與其製造方法及包含其之布帛
US8513146B2 (en) Scalloped oval bicomponent fibers with good wicking, and high uniformity spun yarns comprising such fibers
US20050202741A1 (en) Woven or knit fabric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6919131B2 (en) Latent-elasticity interlaced-textured yarn and suede-like elastic woven fabric produced using the same
TWI828715B (zh) 包含聚酯短纖維的織物和細紗
CN101437996A (zh) 适合于泳衣应用的可拉伸的织物
JP2007056407A (ja) 経編地
TW202124799A (zh) 一種複合紗線及由其製得的面料
JP4581324B2 (ja) 抗ピリング性編地
CN117881824A (zh) 针织物、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此针织物的衣料
JP2023042301A (ja) 防風用丸編地
KR100829477B1 (ko) 스웨드 효과가 우수한 스웨드조 직편물
CN108138399B (zh) 保温性优异的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16113734B (zh) 双层结构纺织纱线和编织品
WO2022176797A1 (ja) 多層構造織編物
WO2024014456A1 (ja) 丸編地
JP2005344219A (ja) 肌着用編地
KR102561648B1 (ko) 정방교연 장단복합사, 이를 이용한 신축성 및 내세탁성이 우수한 편물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EP4337817A1 (en) Fabric and garments made of such fabric
TW202237918A (zh) 複合纖維以及包含其之複合混纖纖維、織編物及衣類
CN115997053A (zh) 短纤维纱、其制造方法及含有该短纤维纱的布帛
JP4214626B2 (ja) 強撚織物
JP2018178321A (ja) 複合紡績糸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繊維構造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