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81822A - 织筘和用于制造织筘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织筘和用于制造织筘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81822A
CN117881822A CN202280058328.1A CN202280058328A CN117881822A CN 117881822 A CN117881822 A CN 117881822A CN 202280058328 A CN202280058328 A CN 202280058328A CN 117881822 A CN117881822 A CN 1178818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ed
textile yarn
teeth
width direction
to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83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布鲁斯克
S·沃纳斯
P·迈纳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oz Beckert KG
Original Assignee
Groz Beckert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oz Beckert KG filed Critical Groz Beckert KG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EP2022/07031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025479A1/de
Publication of CN117881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818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9/00Details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oms of a particular type
    • D03D49/60Construction or operation of slay
    • D03D49/62Reeds mounted on slay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9/00Details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oms of a particular type
    • D03D49/68Reeds or beat-up combs not mounted on the s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近年来总是产生对于织物而言的新应用领域,例如作为过滤介质。为了满足这样应用的要求需要非常精细的织物,其仅可以以具有相应较小节距的织筘来制造。在这样的织筘的制造的情形中,由于在织筘的齿之间的较小间距例如毛细管效应的物理效应起作用,这些物理效应在带有较大节距的织筘的制造的情形中目前可被忽略。本发明的任务是说明考虑这些特点的带有最大八分之一毫米的节距的织筘和用于其制造的方法。

Description

织筘和用于制造织筘的方法
技术领域
编织机自17世纪以来已众所周知。自那时起,编织机技术发展非常强劲。在此随着时间使得带有增加的精度的越来越精细的织物的生产成为可能。编织机和编织方法的基本工作原理然而保持不变且在该处不作更详细描述,而是假设为已知的。编织机的织筘具有对编织机发展的较大的影响。通常,织筘由大量齿构成,这些齿在宽度方向上在保持均匀的间距的情形下彼此并排地排列。由于间距,在相邻的齿之间在机器宽度方向上形成齿间隙。在编织运行中,在这些齿间隙中引导有经线。因此,织筘具有对经线在编织机宽度方向上的定位且因此同样对经线在后续织物中的位置的直接影响。织筘中的不规则性因此在编织的情形中导致在所产生的织物中的不规则性(例如条纹)。织筘的一个特征参量是其节距,其是由齿的宽度和齿间隙的宽度构成的和。节距描述了齿或者齿间隙如何密集(精细)地依次排列且待以织筘所产生的织物相应地如何精细。织筘的基本结构虽然几百年来几乎没有改变,然而存在设计上的改变,其通常旨在于使得织筘的更经济且/或更精确的制造成为可能。早期织筘的齿仍由芦苇杆形成,很快过渡到由金属带制造齿,其中,织筘的齿随着织筘的增加的精细度须由越来越薄的金属带制造。现今,织筘通常具有每厘米80齿或更多的较小节距。齿由其制造的金属带因此如此地薄,即,其非常柔软且可更确切地说被称为金属箔。在带有较粗节距的织筘的情形中如下是已经已知的,即,以线(例如棉纱)和在宽度方向上伸延的轮廓杆(大多数情况下是半圆形杆)将齿绑扎在一起。在此,线一方面具有调整在相邻齿之间的间距的功能,从而得出期望的齿间隙。另一方面,以线的绑扎用于产生在齿与轮廓杆之间的对于进一步的制造步骤(例如织筘的粘接)而言足够牢固的连接。
背景技术
GB727546A指出了一种这样的织筘,其与棉纱相连结。在该织筘的齿的端部区域中布置有半圆形杆,其中,齿在各两个在高度方向上相对而置的半圆形杆之间被包围。棉纱呈螺旋形地围绕各两个相对而置的成对布置的半圆形杆被缠绕,其中,在织筘的相邻齿之间相应地伸延有呈螺旋形被缠绕的棉纱的线圈,且因此确保相邻齿的间隔。为了建立在齿与半圆形杆之间的牢固连接,棉纱当时通常被浸泡在沥青中。沥青在织筘的绑扎之后硬化成固体块,以便于产生在织筘的组成部分之间的牢固连接。
DE2428097指出了一种用于织筘制造的方法,在其中织筘以尼龙纱替代金属丝来绑扎。在此,尼龙纱对织筘的齿的间距不应具有影响。为此,该尼龙纱应是一种弱捻的尼龙纱,其对于在其横截面上的变形而言不反抗或仅反抗较小的阻力。相反作如下设置,即,齿在该制造方法中通过合适的机器被精确地定位在其最终位置中。尼龙纱是弹性的且在预紧的情形下围绕织筘的轮廓杆(导轨)被缠绕,从而使得轮廓杆应将齿夹紧在其最终位置中。通过该夹紧应防止齿的滑动。紧接着,齿以已知的方式(通常以U形轮廓)被彼此粘接。在粘接的情形中,粘性的粘合剂被带入在织筘的齿之间,其中,毛细管力作用到齿上。在此如下是缺点,即,毛细管力可能引起齿在粘接区域中的变形和/或不均匀的位移。在齿之间的间距越小且齿自身越薄(即尤其在带有较小节距的织筘的情况中),该效果越强烈地起作用。在DE2428097中描述的尼龙纱由于其轻微的组力不可抵消变形且因此不适合于带有较小节距的织筘。
在GB693629A中所公开的织筘的情形中得出类似的问题。在该处所描述的织筘以热塑性纱线被绑扎。然而,齿、纱线和轮廓杆不通过浇注以粘合剂彼此粘接,而是通过热塑性纱线的软化和紧接着的硬化彼此连接。在软化的情形中,纱线失去其预紧和阻力且可在织筘的齿之间变形。在此,齿彼此的位置不再可确保。在织筘的各个齿之间的均匀的间距因此不可被确保。
对织筘精度和越来越精细的织筘的制造的增加的要求导致如下,即,作为纱线的替代金属丝被用于绑扎织筘。CA2130760C例如指出了一种织筘,其以金属丝被绑扎。在绑扎之后,齿的端部被插入到U形型材的开口侧中且在这些U形型材中以浇注胶或粘合剂粘接,以便于建立在织筘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牢固的连接。通过使用薄线代替棉纱可产生在齿之间的更小的间距。然而如下是该技术的缺点,即,线的厚度须与齿之间相应所需的间距相符。因此,织筘的制造商为了在织筘的齿之间的任意期望的间距须预留适当的线。此外,金属线的现今常见的制造公差尤其在制造非常精细的织筘(多于80齿/cm,或者小于八分之一毫米的节距)、即带有在各个齿之间的非常小的间距的织筘的情形中导致在织筘中且因此同样在以此所制造的织物中的不精确性。例如,在直径上过大的线导致在相邻齿之间的过大的间距。经由织筘的大量齿,这些间距误差累加,从而使得织筘最终过大。过大的织筘然而不可被用在编织机中。因此在过去已存在同样改进该技术的尝试。
近年来出现了对于织物而言的新的应用领域,例如作为过滤介质。WO2017060765A2描述了针对对于这样的应用而言的织物(“合成单丝精密织物”)所提的要求:其需要带有均匀大小的纱线间距的非常均匀的织物,从而织物在每个点处具有所需的性质。为了满足在这些应用中的要求,额外地需要带有非常小节距的织物。因此,例如WO2020115625描述了一种用于柴油过滤器的织物,其适用于从柴油-水混合物中滤出水。为此使用由带有在10μm与90μm之间的纱线直径的纱线所编织且具有在5μm与150μm之间的网格间距的织物。为了可制造这样的织物需要具有15μm至240μm的节距的织筘。在WO2019025885A1中描述了另一对于精细织物的新的应用领域而言的示例。在此,织物被用作用于智能手机中的扬声器的防止灰尘(固体颗粒)的透水或透气的密封件。对于这样的织物而言同样需要带有20μm至300μm的较小节距的织筘。在WO2011132062A1和EP3219837A1中公开了另外的示例。在上述段落中所描述的织筘然而不适合用于在保持织物所需的均匀性的情形下制造这样精细的织物。下面此时探讨试图说明用于制造这样精细的织物的合适的织筘的现有技术。
EP3425096A1在[0002]至[0015]段落中详细描述了当前的现有技术,尤其同样鉴于带有较小节距的织筘。为了可实现较小节距,织筘的齿具有较小厚度,其可小于0.1mm。如下同样被描述,即,这样的齿由于其较小的厚度具有较高的柔韧性。齿的该柔韧性使得带有较小节距的织筘的制造已由于“处理问题”变得困难。
此外,前面已提及的毛细管力增加,其在织筘的粘接的情形中在其齿之间起作用。因为齿的厚度在用于计算防止弯曲的阻力矩的公式中以平方的方式涉及,所以对于精细的织筘而言所需的薄的齿恰好非常弯曲柔软。在齿之间的毛细管力因此可使得这样的齿由于其较高的柔韧性(在弯曲的情形中较小的复位力)变形或移位。结果是在织筘中的不规则性。
EP3425095B1指出了一种织筘,其齿如此地设计,即,尽管在织筘粘接的情形中出现的毛细管力在相邻齿之间的保持相同的间距被确保。为此,这些齿具有间隔块,其提供在相邻接片之间的最小间距。由此应防止齿的不规则性或变形由于在齿粘接的情形中的毛细管力的形成。间隔块然而在达到最小间距的情形中才反作用于毛细管力且因此引起不规则性的限制。然而其尽管如此可能产生在织筘的相邻齿之间的不同大小的间距,其在编织的情形中导致在织物中的不规则性。
发明内容
在当前的现有技术的背景下,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说明一种带有精细的节距的已抵消其齿的较小的由于毛细管力引起的移动的织筘以及一种用于其制造的方法。
该任务通过一种带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织筘和一种带有权利要求13的特征的方法来解决。带有最大八分之一毫米的节距的用于编织机的织筘包括至少两个齿,其中,齿主要在其纵向上延伸且在其垂直于纵向延伸的宽度方向上在构造齿间隙的情形下彼此并排布置。齿间隙是在相邻齿之间的空余的空间,其由齿在其宽度方向上的间隔形成。至少两个齿相应地具有至少两个端面,其在其垂直于其纵向和其宽度方向的高度方向上限制相应的齿且在该高度方向上彼此间隔。织筘包括至少两个形成功能对的轮廓杆,其在至少两个端面处(优选面型地)贴靠且成对地在高度方向上相对而置。轮廓杆主要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在由纵向和高度方向撑开的平面中具有通常呈半圆形的轮廓横截面。然而任意其它的轮廓横截面同样是可设想的,例如矩形的横截面。优选地,织筘包括四个轮廓杆,其形成两个功能对。此外,织筘包括至少一个连结器件,其将至少两个相对而置的形成功能对的轮廓杆至少部分包围且彼此拉紧,其中,连结器件至少部分区段地在至少两个齿之间的齿间隙中伸延。通常,连结器件呈螺旋形地围绕轮廓杆的功能对被缠绕,其中,齿处在呈螺旋形布置的连结器件的至少一个线圈内。在两个齿之间可布置有多个线圈。连结器件是纺织纱线,其包括多个细丝,其中,纺织纱线在至少一个其与轮廓杆中的至少一个处在直接接触中的位置处相比在高度方向上处在轮廓杆之间的区域中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的更大的宽度。当轮廓杆具有呈半圆形的横截面时,纱线通常被放置在半圆形的圆周处且在该区域中具有相对轮廓杆的直接接触。在该区域中,纺织纱线在宽度方向上以大于纺织纱线通过其伸延的齿间隙的宽度延伸。其在齿间隙之外因此变宽。由此,在纺织纱线与轮廓杆之间的接触面被增大且因此通过增大的摩擦面防止纱线在轮廓杆上的滑动。因此,由纺织纱线同样更好地固定齿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以该方式因此可制造带有精细的节距和其齿和齿间隙在宽度方向上的精确的定向的织筘。纺织纱线因此具有对位置或者齿的位置的确保的直接影响。因为纺织纱线的变宽在保持纱线体积的情形下发生,所以在此在变宽的区域中纱线垂直于宽度方向的高度降低。纱线横截面在这些区域中因此不是呈圆形的。令人惊讶地证实如下,即,以上述方式同样可特别均匀地制造带有八分之一毫米或更小的相对较小节距的织筘。相比这在常见的在其中金属线被用作结合器件的织筘的情形中可实现的,可获得齿间隙的更大的均匀性。
有利地,纺织纱线是弹性的。优选地,纺织纱线弹性预紧地包围轮廓杆。利用弹性的纺织纱线,齿在织筘的粘接之前在施加预紧力的情形下可被固定在其位置中。这具有如下优点,即,在织筘中的较小的移动通过纺织纱线的拉伸或收缩同样可被补偿,而不完全失去预紧力。由于那么虽然可最小地变化的预紧力,在此防止先前所连结的齿在轮廓杆之间的松开或移位。
如下是特别有利的,纺织纱线具有相邻的线圈,其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如此大的宽度,即,相邻的线圈在其处其与轮廓杆中的至少一个处在直接接触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处彼此贴靠。因此至少部分区段地在宽度方向上不存在在纺织纱线的相邻线圈之间的间距。通过纺织纱线的相邻线圈的接触,这些线圈相互确保其相对于轮廓杆的位置且因此防止织筘的与这些线圈在功能上处在连接中的齿在宽度方向上的移位。
当纺织纱线的细丝具有最高与齿间隙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的一半相符的最高直径时,得出进一步的优点。有利地,细丝具有齿间隙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的最大三分之一、优选地然而最大四分之一的最高直径。这样的纺织纱线是可压缩的且在其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上可匹配于齿间隙,然而同时提供足够大的防止压缩的阻力,当齿间隙的宽度低于其额定尺寸时。由此,纺织纱线反作用于齿在宽度方向上的例如可能由于在粘接的情形中的毛细管力引起的变形和/或移位且因此改善织筘的齿间隙的均匀性。同样地,纱线的细丝的数量可能对织筘的均匀性具有影响。有利地,织筘包括至少五个细丝、然而优选至少十五个细丝。
有利地,纺织纱线可在施加压缩力的情形下被压缩,其中,压缩力随着纺织纱线的增加的压缩而逐渐增大。带有这些特性的纺织纱线可以以如下方式预防不规则的齿间隙在织筘中的形成,即,压缩力尤其在织筘粘接的情形中反作用于作用到齿上的毛细管力,当额定尺寸低于齿间隙的宽度时。
当纺织纱线在织筘的在高度方向上处在轮廓杆之间的区域中在宽度方向上在两侧贴靠在各至少一个齿处时,得出关于齿间隙的均匀性的进一步的优点。纺织纱线在这些区域中因此至少部分区段地在宽度方向上完全填满在相邻齿之间的整个齿隙。为此,纺织纱线有利地在织筘的装配期间被压缩到齿间隙的额定尺寸上。纺织纱线因此有利地具有大于齿间隙的额定尺寸的直径,然而可被压缩到齿间隙的额定尺寸上。
纺织纱线有利地被加捻且具有至少20的捻系数α,其中,对于捻系数α而言适用如下公式:
其中
t=每米纺织纱线的捻数
Pt=纺织纱线的细度,单位为tex。
有利地,纺织纱线然而具有20至100的捻系数。捻系数在DIN EN ISO 2061中进行描述且在该标准中被无单位地说明。该标准如下实施:“捻系数描述了在纱线表面处的纤维相对纱线轴线占据的角度且是对于纱线的通过扭转所产生的硬度的量度。在此,纱线的扭转与围绕纱线的纵轴线以360°的扭转相符。通过纱线的扭转可能影响其横截面形状以及拉伸和压缩特性。捻系数在文献中经常也被称为捻度或捻因子。其表征捻硬度且适合用于彼此比较不同细度的纱线的拉伸和压缩特性。捻系数说明了关于一米长度的捻数量,其在相同捻硬度的情形中具有带有1000tex的细度的参考纱线。纱线具有相同的捻硬度,当其捻系数相同大小时。显然,在精细的织筘以纺织纱线的绑扎的情形中带有在上述选择范围中的捻系数的纺织纱线的拉伸和压缩特性随之带来鉴于织筘的均匀性的优点。如下然而是特别有利的,纺织纱线具有45至65的捻系数。在此,纺织纱线被压缩至少直到齿间隙的宽度的额定尺寸。然而如果低于齿间隙的宽度的额定尺寸,压缩力随着增加的压缩至少逐渐上升。上升的压缩力以该方式反作用于低于齿间隙的宽度的额定尺寸。
当纺织纱线具有每米500至2000捻时,得出进一步的优点。有利地,纺织纱线然而具有每米800至1800捻。随着每米纱线的捻的数量,纺织纱线的拉伸和压缩特性可被如此地匹配,即,在制造织筘的情形中得出尽可能均匀的齿间隙。
有利地,纺织纱线具有至少一个细丝,其包含如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聚酰胺、聚酰胺6.6、聚酰胺6、聚酯、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丙烯、聚氨酯。尤其,聚酰胺由于其材料特性适合形成具有所需拉伸和压缩特性的纺织纱线。有利地,纺织纱线然而同样可由其它在上述列表中未提及然而使得带有所需的拉伸和压缩特性的纱线的形成成为可能的材料构成。纺织纱线的细丝有利地同样可包含多于一种材料。纺织纱线因此例如可包括聚酰胺细丝和涤纶细丝、不同的聚酰胺细丝或不同的聚酯细丝。有利地,然而纺织纱线的所有细丝包含聚酰胺。
为了获得尽可能均匀的预紧力和均匀的齿间隙,如下是有利的,纺织纱线具有至少20cN/tex的与细度相关的最高拉力。有利地,纺织纱线具有最大100cN/tex的与细度相关的最高拉伸力。然而如下是特别有利的,纺织纱线具有30cN/tex至60cN/tex的与细度相关的最高拉伸力。与细度相关的最高拉伸力可根据DIN EN ISO 2062来确定。
当纺织纱线具有10%至80%、优选地然而20%至45%的最高拉伸力伸长率时,得出进一步的优点。最高拉伸力伸长率可根据DIN EN ISO 2062来确定。
织筘的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不包括通过其布置预先给定在至少两个齿之间的齿间隙的宽度的间隔垫片。间隔垫片可例如是金属的(基本上不可压缩的)线、金属的螺旋或弹簧。这样的间隔垫片由现有技术已知且除了结合器件以外被使用。其在根据现有技术的织筘的情形中布置在织筘的齿之间。尤其在带有小于0.1mm的较小节距的织筘的情形中,这经常与非常复杂的手工工作相联系。因此,带有每cm多于150齿的在其中在齿之间插入间隔垫片的织筘的制造可能持续多个月。因此,该技术不适合于带有这样较小节距的织筘的工业化制造。
有利地,织筘的至少一个齿具有至少一个间隔块,其在宽度方向B上相对齿的大部分至少在一侧突出且防止低于相对至少一个相邻的齿在宽度方向B上的最小间距。这样的间隔块已由EP3425095B1已知。在该处,例如图4和5显示了织筘的齿(#16),其具有间隔块(#30)。间隔块的所有在该专利文献中所公开的实施形式有利地可与当前根据本发明的教导组合。利用间隔块可反作用于在相邻齿之间出现的毛细管力。因此同样可均匀地制造带有较小节距的织筘的齿间隙。
下面描述了一种用于制造带有最大八分之一毫米的节距的织筘的方法。在第一方法步骤中,至少两个主要在其纵向上延伸的齿在构造齿间隙的情形下在其垂直于纵向伸延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并排布置,其中,至少两个齿相应地具有两个端面,其在其垂直于其纵向和其宽度方向伸延的高度方向上限制且在该高度方向上彼此间隔。紧接着,至少一个结合器件如此地围绕至少两个形成功能对且成对地在高度方向上相对而置的轮廓杆被缠绕,即,其将至少两个轮廓杆至少部分包围且如此地彼此拉紧,即,至少两个轮廓杆被放置在至少两个齿的至少两个端面上。在此,结合器件至少部分区段地在至少两个齿之间的齿间隙中伸延。作为结合器件使用纺织纱线,其包括多个细丝,其中,纺织纱线如此地在预紧的情形下被缠绕,即,其在其与轮廓杆中的至少一个处在直接接触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处相比纱线在高度方向上处在轮廓杆之间的区域中的宽度在宽度方向上变宽。在预紧下的纱线缠绕意味着如下,即,纱线为了沿着其纵向缠绕被加载以预紧力且被拉伸。纺织纱线在齿间隙之外加宽,或者其变宽。由此,在纺织纱线与轮廓杆之间的接触面被增大且因此通过增大的摩擦面防止纱线在轮廓杆上的滑动。因此,由纺织纱线同样更好地确保齿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以该方式,因此可制造带有精细节距和其齿和齿间隙在宽度方向上的精确定向的织筘。所描述的方法适用于制造带有所有在上述段落中已描述的特征的织筘。
有利地,纺织纱线如此地在预紧下被缠绕,即,其在其与轮廓杆中的至少一个处在直接接触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处在宽度方向上如此地变宽,即,纺织纱线的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并排而置的线圈在宽度方向上侧向上彼此贴靠。纺织纱线的相邻线圈以该方式相互固定以防在宽度方向上的滑动且同样防止织筘的齿在制造期间的滑动。
在额外的方法步骤中,纺织纱线在至少两个齿之间在宽度方向上被压缩到齿间隙的宽度上。在此,纺织纱线的细丝然而未被压缩。纱线的压缩有利地引起如下,即,纺织纱线的细丝的位置变化(即被移位)且纱线的横截面形状、然而不是各个细丝的横截面形状被改变。细丝有利地因此彼此重新布置。
当纺织纱线的细丝在低于齿间隙的宽度的额定尺寸的情形中被压缩时,得出进一步的优点。以该方式,压缩力在低于额定尺寸的情形中不成比例地上升且纺织纱线或者其细丝反作用于低于齿间隙的宽度的额定尺寸。由此,在制造织筘的情形中可确保齿间隙的尽可能均匀的宽度。
附图说明
图1图1显示了带有大量在宽度方向(B)上在构造齿间隙(5)的情形下彼此并排布置的齿(2)的织筘的空间视图。
图2图2显示了穿过根据图1的织筘的截面,该织筘处在由纵向(L)和高度方向(H)撑开的平面中且正好在两个齿(2)之间伸延穿过齿间隙(5)。
图3图3显示了根据图2的截面A-A。
图4图4显示了根据图2的截面B-B。
图5图5显示了根据图2的细节C,其中,纺织纱线(4)具有捻。
图6图6如同图3一样显示了根据图2的截面A-A。相比图3,纺织纱线(4)然而包括更多的细丝(8)。
图7图7如同图4一样显示了根据图2的截面B-B。相反于4,纺织纱线(4)的相邻线圈然而侧向上在宽度方向(B)上彼此贴靠。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了织筘1的空间视图。织筘1包括大量齿2,其在宽度方向B上在构造在相邻齿2之间的齿间隙5的情形下彼此并排布置。四个轮廓杆3在高度方向H上被定位在齿2之上和之下。各两个在高度方向H上镜像相对而置的轮廓杆3形成功能对且在高度方向H上在其之间包围齿2。各一个纺织纱线4相应地呈螺旋状地包围轮廓杆3的功能对,从而通过其齿间隙5相应地伸延有纺织纱线4的线圈且以该方式连接轮廓杆3和齿2。
图2显示了穿过根据图1的织筘1的截面。该截面在由纵向L和高度方向H撑开的平面中伸延且正好在两个齿2之间处在齿间隙5中。齿间隙5因此在该图示中未设有附图标记。仅示出一个齿2,因为该齿在该视图中遮盖了织筘的其余齿2。在齿2的在图示中处在左侧和右侧的端部处布置有各两个形成功能对的轮廓杆3。轮廓杆3被放置在齿2的端面6上且通过以预紧包围轮廓杆3的纺织纱线4被压到端面6上。由此,夹紧力被施加到齿2上,其适合用于确保齿2的位置且防止在宽度方向B上的移位。在图示中,围绕轮廓杆3的每个功能对缠绕有纺织纱线4的各一个线圈。这些线圈相应地在纺织纱线4的在高度方向H上最高的位置处开始,这可对此被识别出,即,纺织纱线4在该位置处被切割。纺织纱线4的切割面7被阴影地示出。这些线圈相应一次完整地围绕轮廓杆3的功能对伸延且然后过渡到纺织纱线4的下一线圈中,其在处在所示出的齿2之后的齿间隙5中伸延。
图3显示了根据图2的截面A-A。可识别出纺织纱线4如何布置在齿间隙5中。在该实施例中,纺织纱线4由十一个细丝8构成且如此地围绕轮廓杆3被缠绕,即,在每个齿间隙5中伸延有纺织纱线4的各一个线圈。因此,纺织纱线4在该图示中在每个齿间隙5中被一次切割地示出。纺织纱线4是加捻纱线且在其在缠绕轮廓杆3之前的原始状态中具有大致呈圆形的横截面。在装配织筘1的情形中,该横截面然而被压缩。在图3中可例如识别出如下,即,纺织纱线4的横截面在织筘1的齿2之间被如此地压缩,即,其在宽度方向B上被匹配于齿间隙5的宽度9。纺织纱线4因此在宽度方向B上在两侧相应地贴靠在齿2处。在此,细丝8的位置可彼此移近。优选地,各个细丝8然而不被压缩。由此,纺织纱线4可以以定义的力消耗被压缩到齿间隙5的宽度9的额定尺寸上。在低于额定尺寸的情形中有利地然而产生各个细丝8的压缩,这要求明显更大的压缩力。以该方式可反作用于低于齿间隙5的宽度9的额定尺寸。纺织纱线4的该特性可通过以下来获得,即,细丝8具有最大与齿间隙5的宽度9的一半相符的最高直径13。在图2中同样再次示出在本专利申请的意义中节距11应被理解为什么。节距11是齿间隙5的宽度9和齿宽10在宽度方向B上构成的总和。
图4显示了穿过根据图2的织筘1的截面B-B。大量齿2被切割地示出。在截平面之后的纵向L上,在齿2上方示出轮廓杆3。在宽度方向B上在相邻的齿2之间布置有各一个齿间隙5。两个在图示中处在左侧的齿间隙5在宽度方向B和高度方向H上完全被纺织纱线4填充。纺织纱线4由此可引起齿间隙5的均匀构造。为了图解说明,在图示中示出了不带有纺织纱线4的三个齿间隙5。实际上,这些齿间隙5同样由纺织纱线4填充。纺织纱线4以扭转角度12围绕其纵轴线被扭转且在高度方向H上在上方从齿间隙5中离开。随着从齿间隙5中离开,纺织纱线贴靠在轮廓杆3处且在宽度方向B上变宽。因此,其在其中其贴靠在轮廓杆3处的区域中相比在其中其在齿2之间在齿间隙5中伸延的区域中具有更大的宽度。在此,纺织纱线4在高度方向H上随着与齿间隙5的增加的距离越来越远地变宽,直至纺织纱线4的相邻线圈在宽度方向B上彼此贴靠。纺织纱线4的相邻线圈以该方式相互确保其位置以及齿2在宽度方向2上的位置。在纺织纱线4在宽度方向B上变宽时,其高度14垂直于宽度方向B且垂直于纺织纱线4的纵向延伸降低。纺织纱线4的该特性在图5中被示出,其显示了根据图2的细节C。纺织纱线4在宽度方向B上变宽多少或者在其高度14上收缩多少,可经由纺织纱线4的扭转被影响。在弱捻纱线(较小扭转角度12)或无捻纱线的情形中相比在强捻纱线(较大扭转角度12)的情形中,该效果更强显现。
图6大致显示了与图3相同的视图。纺织纱线4然而包括更多细丝(恰22根细丝)。细丝具有较小的最高直径13,其小于齿间隙5的宽度9的三分之一。这样的纺织纱线4可更好地匹配齿间隙5。因此,以此可制造带有齿间隙的更高均匀性的织筘1。
图7大致显示了与图4相同的视图。纺织纱线4然而具有不同的伸长和压缩特性。同样地在该实施例中,纺织纱线4在齿间隙5之外在宽度方向B上变宽。相反于在图4中所显示的实施例,纺织纱线4然而不如此程度地变宽,即,纺织纱线4的相邻线圈在宽度方向B上侧向上彼此贴靠。
图1至7部分未示出织筘1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实际尺寸比例。其因此不是按比例的图而是显示本发明的基本特征的原理草图。
附图标记列表
1 织筘
2 齿
3 轮廓杆
4 纺织纱线
5 齿间隙
6 端面
7纺织纱线4的切割面
8细丝
9齿间隙5的宽度
10 齿宽
11 节距
12 扭转角度
13细丝8的最高直径
14纺织纱线4的高度
B 宽度方向
H 高度方向
L 纵向
α 捻系数

Claims (16)

1.一种带有最大1/8mm的节距(11)的用于编织机的织筘(1),具有如下特征:
a)至少两个齿(2),其中,所述齿(2)主要在其纵向(L)上延伸且在其垂直于所述纵向(L)延伸的宽度方向(B)上在构造齿间隙(5)的情形下彼此并排布置,
b)其中,所述至少两个齿(2)相应地具有两个端面(6),其在其垂直于其纵向(L)和其宽度方向(B)伸延的高度方向(H)上限制相应的齿(2)且在该高度方向(H)上彼此间隔,
c)至少两个形成功能对的轮廓杆(3),其贴靠在所述至少两个端面(6)处且在高度方向(H)上成对地彼此相对而置,
d)至少一个结合器件,其将形成功能对的至少两个相对而置的轮廓杆(3)至少部分包围且彼此拉紧,
e)其中,所述结合器件至少部分区段地在所述至少两个齿(2)之间的齿间隙(5)中伸延,
其特征在于,
f)所述结合器件是纺织纱线(4),其包括多个细丝(8),
g)且所述纺织纱线(4)在其与所述轮廓杆(3)中的至少一个处在直接接触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处相比在高度方向(H)上处在所述轮廓杆(3)之间的区域中在宽度方向(B)上具有更大的宽度。
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织筘(1),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织纱线(4)是弹性的。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筘(1),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织纱线(4)具有相邻的线圈,其在宽度方向(B)上具有如此大的宽度,即,所述相邻的线圈在其与所述轮廓杆(3)中的至少一个处在直接接触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处彼此贴靠。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筘(1),其特征在于,所述细丝(8)具有最高直径(13),其最高与所述齿间隙(5)的宽度(9)的一半相符。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筘(1),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织纱线(4)可在施加压缩力的情形中被压缩,其中,所述压缩力随着所述纺织纱线(4)的增加的压缩逐渐增加。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筘(1),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织纱线(4)在高度方向(H)上处在所述轮廓杆(3)之间的区域中在宽度方向(B)上在两侧贴靠在各至少一个齿(2)处。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筘(1),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织纱线(4)被加捻,且所述纺织纱线(4)具有至少20的捻系数α,其中,对于捻系数而言适用如下公式:
其中
t=每米所述纺织纱线(4)的捻数,
Pt=所述纺织纱线(4)的细度,以tex为单位。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筘(1),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织纱线(4)具有至少一种细丝,其优选包含如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聚酰胺、聚酰胺6.6、聚酰胺6、聚酯、聚酰亚胺、聚酰亚胺、聚丙烯、聚氨酯。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筘(1),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织纱线(4)具有至少20cN/tex的与细度相关的最高拉力。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筘(1),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织纱线(4)具有10%至80%、然而优选20%至45%的最高拉伸力伸长率。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筘(1),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筘(1)不包括通过其布置预先给定在所述至少两个齿(2)之间的齿间隙(5)的宽度的间隔垫片。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筘(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齿(2)具有至少一个间隔块,其在宽度方向(B)上相对所述齿(2)的大部分至少在一侧突起且在宽度方向(B)上防止低于相对至少一个相邻的齿(2)的最小间距。
13.一种用于制造带有最大1/8mm的节距(11)的织筘(1)的方法,具有如下步骤:
a)至少两个主要在其纵向(L)上延伸的齿(2)在构造齿间隙(5)的情形下在其垂直于纵向(L)伸延的宽度方向(B)上彼此并排布置,
b)其中,所述至少两个齿(2)相应地具有两个端面(6),其在其垂直于其纵向(L)和其宽度方向(B)伸延的高度方向(H)上限制相应的齿(2)且在该高度方向(H)上彼此间隔,
c)至少一个结合器件如此地围绕至少两个形成功能对且在高度方向(H)上成对地相对而置的轮廓杆(3)被缠绕,即,其将所述至少两个轮廓杆(3)至少部分区段地包围且如此地彼此拉紧,即,所述至少两个轮廓杆(3)被放置在所述至少两个齿(2)的至少两个端面(6)上,
d)其中,所述结合器件至少部分区段地在所述至少两个齿(2)之间的齿间隙(5)中伸延,
其特征在于,
e)作为结合器件使用包括多个细丝(8)的纺织纱线(4),
f)且所述纺织纱线(4)在预紧的情形下被如此地缠绕,即,其在其与所述轮廓杆(3)中的至少一个处在直接接触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处在宽度方向(B)上变宽。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制造织筘(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织纱线(4)在预紧的情形下被如此地缠绕,即,其在其与所述轮廓杆(3)中的至少一个处在直接接触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处在宽度方向(B)上如此地变宽,即,所述纺织纱线(4)的在宽度方向(B)上彼此并排而置的线圈在宽度方向(B)上侧向上彼此贴靠。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制造织筘(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a)所述纺织纱线(4)在所述至少两个齿(2)之间在宽度方向(B)上被压缩到所述齿间隙(5)的宽度(9)上,
b)且所述纺织纱线(4)的细丝(8)在此不被压缩。
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制造织筘(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织纱线(4)的细丝(8)在低于所述齿间隙(5)的宽度(9)的额定尺寸的情形中被压缩。
CN202280058328.1A 2021-08-27 2022-07-20 织筘和用于制造织筘的方法 Pending CN1178818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1122220.6A DE102021122220A1 (de) 2021-08-27 2021-08-27 Webblat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Webblatts
DE102021122220.6 2021-08-27
DE102021122217.6 2021-08-27
PCT/EP2022/070319 WO2023025479A1 (de) 2021-08-27 2022-07-20 Webblat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webblatt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81822A true CN117881822A (zh) 2024-04-12

Family

ID=85175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8328.1A Pending CN117881822A (zh) 2021-08-27 2022-07-20 织筘和用于制造织筘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81822A (zh)
DE (1) DE10202112222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693629A (en) 1950-04-27 1953-07-01 British Celanese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reeds for textile purposes
NL80048C (zh) 1952-08-09
US5415205A (en) 1994-02-25 1995-05-16 Steel Heddle Mfg. Co. Double dent reed with increased separation between front and back dent rows
IT1399905B1 (it) 2010-04-21 2013-05-09 Saati Spa Struttura tessile laminare, particolarmente idonea per componenti acustici.
ITUB20154103A1 (it) 2015-10-05 2017-04-05 Saati Spa Procedimento per fabbricare una struttura tessile multistrato per la protezione di dispositivi acustici, procedimento per fabbricare un componente di protezione di dispositivi acustici mediante la struttura tessile multistrato e componente di protezione di dispositivi acustici ottenuto
EP3219837B1 (de) 2016-03-15 2019-08-14 Sefar AG Elektrisches gerät mit einer akustikkomponente und einem textilelement
IT201700076151A1 (it) 2017-07-06 2019-01-06 Matteo Antonio Schoch Metodo di fabbricazione di un pettine per telai di tessitura e pettine ottenuto con tale metodo
EP3425095B1 (de) 2017-07-07 2020-09-30 Groz-Beckert KG Webblatt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JP7079841B2 (ja) 2017-08-01 2022-06-02 サーティ エス.ピー.エー. 防水型電子デバイスのスピーカから排水させる機能を有する構成要素、及び、防水型電子デバイス
IT201800010762A1 (it) 2018-12-03 2020-06-03 Saati Spa Tessuto ad alta prestazione per filtri di separazione acqua/gasoli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1122220A1 (de) 2023-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80319B1 (en)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US4891040A (en) Woven fabric belt
US4452284A (en) Paper machine screen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AU726081B2 (en) Flat strip, in particular for reinforcing ducts, method for making same, and ducts reinforced therewith
US20100266831A1 (en) Metal element based textile product with improved widthwise stability
KR20150016593A (ko) 합성 섬유 로프
EP2659039A2 (de) Sicherheitsgurtband für ein sicherheitsgurtsystem
US20190346014A1 (e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belt
CN117881822A (zh) 织筘和用于制造织筘的方法
CN1188570C (zh) 缝合工业用织物
JP2009155747A (ja) 製紙用フェルト
DE102019105300A1 (de) Strukturelement
DE3402620A1 (de) Drahtgliederband
US4388365A (en) Porous FRP shee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2845932B1 (de) Polymerschlauch mit einem textilen Festigkeitsträger
CN115485488A (zh) 传动带
DE102007055761A1 (de) Spiralgliederband
DE3411112C2 (zh)
DE3929310C2 (de) Drahtwendel sowie diese enthaltendes Drahtgliederband
WO2023025479A1 (de) Webblat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webblatts
JPS63295786A (ja) 抄紙機用織成帯
CN111699289A (zh) 机织针织物
EP0510682A1 (en) Mesh sheet for use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thereof
DE102021122217A1 (de) Webblat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Webblatts
JP2935507B2 (ja) 伸縮性糸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