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80657A - 交换网板组件、通信设备和交换网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交换网板组件、通信设备和交换网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80657A
CN117880657A CN202211246578.6A CN202211246578A CN117880657A CN 117880657 A CN117880657 A CN 117880657A CN 202211246578 A CN202211246578 A CN 202211246578A CN 117880657 A CN117880657 A CN 1178806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board
assembly
circuit board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4657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荣亮
邵明嵩
郑光明
滕强院
鄢思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4657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806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80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806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00Details of selecting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 H04Q1/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Q1/10Exchange station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00Details of selecting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 H04Q1/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00Details of selecting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 H04Q1/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Q1/04Frames or mounting racks for selector switche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rame co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tructure Of Telephone Exchang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交换网板组件、通信设备和交换网板组件的制作方法,属于通信技术领域。交换网板组件包括交换网板、转接板和线缆组件,交换网板的交换网芯片与第一连接器电连接,且通过线缆组件与转接板的第二连接器电连接,则交换网板的交换网芯片能够对交换网板上的第一连接器和转接板上的第二连接器传输的报文均进行处理。转接板上不需要配置交换网芯片,所以,转接板较交换网板的成本较低。并且,由于转接板上具有第二连接器,所以转接板具有与交换网板相同的对接能力。因此,通过在通信设备中应用本公开提供的交换网板组件,能够减少交换网芯片的数量,降低通信设备的成本。

Description

交换网板组件、通信设备和交换网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交换网板组件、通信设备和交换网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正交架构(orthogonal direct,OD)是指业务板和交换网板连接之后,业务板所处的平面与交换网板所处的平面垂直。正交架构能够将业务板和交换网板之间的走线长度控制在最短。
在正交架构的通信设备中,要求每个业务板与所有的交换网板均连接。这使得无论通信设备中插入的业务板是多少,均需要满配交换网板,这无疑增大了通信设备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交换网板组件、通信设备和交换网板组件的制作方法,交换网板组件包括交换网板、转接板和线缆组件,转接板上不需要配置交换网芯片,所以,交换网板组件的成本较低。所述交换网板组件、通信设备和交换网板组件的制作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交换网板组件,所述交换网板组件包括交换网板、转接板和线缆组件。所述交换网板包括第一电路板、交换网芯片和第一连接器,所述交换网芯片和所述第一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且通过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所述转接板包括承载板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固定于所述承载板。所述线缆组件分别与所述交换网芯片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
其中,交换网板还可以称为交换网单元(switch fabric unit,SFU)和交换卡。第一电路板为交换网芯片和第一连接器的载体,第一电路板可以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PCB)。交换网芯片与第一连接器电连接,且通过线缆组件与转接板的第二连接器电连接,因此,交换网芯片能够对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传输的报文均进行处理。
转接板的第二连接器与交换网板的交换网芯片电连接,则转接板不需要配置交换网芯片,所以,转接板的成本较交换网板的成本较低。并且,由于转接板具有第二连接器,所以,转接板和交换网板具有相同的对接能力。承载板为第二连接器的载体,承载板可以为PCB,也可以为其它板体,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均用于与对侧单板对接。本公开对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类型不作限定,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交换网板组件应用在正交架构的通信设备中时,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均为正交连接器。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转接板具有第二连接器,所以,转接板具有与交换网板相同的对接能力。而通过设置交换网芯片与第一连接器电连接,且通过线缆组件与转接板的第二连接器电连接,使得交换网板的交换网芯片能够对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传输的报文均进行处理,则转接板不需要配置交换网芯片,转接板较交换网板的成本较低。
可见,对于具有相同对接能力的交换网板组件以及相关技术中的多个交换网板,由于交换网板组件使用了低成本的转接板替换交换网板,所以,本公开提供的交换网板组件的成本较低。这样,在通信设备中,当插入的业务板的数量较少时,通过采用本公开提供的交换网板组件,能够降低通信设备的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接板和所述交换网板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板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用于对接同一单板的两个连接器。
其中,所述单板为业务板、主控板或背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器和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位置一一对应,且位置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位于同一列。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当交换网板组件应用在正交架构的通信设备中时,位于同一列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可用于对接同一业务板或主控板上的两个连接器。则实际上,具有一个交换网板和一个转接板的交换网板组件的对接能力,与相关技术中的两个交换网板的对接能力相同,但由于转接板的成本远低于交换网板的成本,所以,通过应用本公开提供的交换网板组件能够降低通信设备的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承载板与所述第一电路板互相平行,且间隔排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线缆组件包括第一在板连接器、第二在板连接器和线缆,所述第一在板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且通过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交换网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二在板连接器位于所述承载板,且通过所述承载板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所述承载板为第二电路板。所述线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在板连接器和所述第二在板连接器电连接。
其中,第一在板连接器通过第一电路板上的走线与交换网芯片电连接。第二在板连接器通过承载板上的走线与第二连接器电连接。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承载板仅需要承载第二在板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而无需承载交换网芯片和配套的外围芯片,经实验计算,承载板的尺寸相较于第一电路板的尺寸可以更小,从而,使得承载板的成本低于第一电路板的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线缆组件包括第一在板连接器和线缆。所述第一在板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且通过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交换网芯片电连接。所述线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在板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
其中,第一在板连接器通过第一电路板上的走线与交换网芯片电连接。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线缆直接与第二连接器电连接,所以,承载板仅需要承载第二连接器,而不需要承载第二在板连接器,使得承载板的尺寸可以更小,降低了承载板的成本。并且,由于承载板不需要实现第二连接器与线缆组件的电连接,所以承载板可不采用电路板,进一步降低了承载板的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线缆组件包括线缆,所述线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交换网芯片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一方面,由于线缆直接与第二连接器电连接,所以,承载板的尺寸可以更小,且无需采用电路板,从而降低了承载板的成本。另一方面,仅通过线缆将交换网芯片和第二连接器电连接,也避免了信号在在板连接器发生损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管脚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壳体和端子,所述端子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端子具有管脚,所述管脚伸出所述壳体,且与所述线缆电连接。
其中,管脚在壳体的底侧伸出,底侧可以理解为壳体朝向交换网板的一侧,或者与承载板接触的一侧。线缆与第二连接器的管脚电连接的连接方式,可以称为第二连接器下出线缆。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现有的连接器一般均在底侧伸出管脚,所以,通过以线缆与管脚电连接的方式实现线缆与第二连接器的电连接,使得第二连接器可以采用现有的连接器,而无需定制,降低了第二连接器的成本。
另外,由于现有的连接器的各个参数都是明确的,所以,也便于对线缆的长度和第一在板连接器的位置等进行设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壳体和端子,所述端子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线缆穿过所述壳体背向对接端的侧壁,且与所述端子电连接。
其中,壳体背向对接端的侧壁也可以称为壳体的后侧,线缆穿过第二连接器的后侧与端子电连接的连接方式,可以称为第二连接器后出线缆。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第二连接器直接与线缆电连接,而无需通过承载板内部的走线电连接(承载板也无需采用电路板),所以,第二连接器不必设置管脚。通过设置线缆穿过第二连接器的后侧与端子电连接,减少了第二连接器中的端子外露的部分,提高了第二连接器的抗串扰性能。并且,由于线缆直接从第二连接器的后侧伸出,也便于线缆的排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交换网板组件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承载板间隔排布,且通过所述支撑组件相固定。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支撑组件将第一电路板与承载板相固定,使得支撑组件能够将第一电路板和承载板的间距控制在目标间距范围内,使得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间距,与对侧单板的两个连接器的间距相同,保证了交换网板组件与对侧单板的顺利对接。
并且,支撑组件的存在使得第一电路板和承载板不会发生相对运动,则线缆组件不会因拉扯而断裂,提高了交换网板组件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柱、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支撑柱支撑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承载板。所述第一固定件将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相固定,所述第二固定件将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与所述承载板相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接板为多个。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交换网板组件包括的转接板的数量越多,该交换网板组件包括的交换网芯片的数量,相较于具有同样对接能力的多个交换网板的交换网芯片的数量越少,则成本越低。
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具有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交换网板组件。
其中,该通信设备可以为路由器、交换机和光传输设备等任何需要交换网板的设备。该通信设备可以为正交架构的通信设备,也可以为非正交架构的通信设备,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设备包括所述交换网板组件、业务板和主控板。所述交换网板组件以正交架构的形式与所述业务板、所述主控板对接。
其中,位于同一列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与同一业务板或同一主控板上的连接器对接,列的方向垂直于交换网板组件的交换网板的板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设备包括所述交换网板组件、业务板、主控板和背板。所述交换网板组件、所述业务板和所述主控板均插接在所述背板上。
第三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交换网板组件的制作方法,所述制作方法包括:将交换网芯片和第一连接器设置在第一电路板上,且所述交换网芯片和所述第一连接器通过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得到交换网板。将第二连接器设置在承载板上,得到转接板。将线缆组件分别与所述交换网芯片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得到交换网板组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器和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位置一一对应,且位置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位于同一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承载板与所述第一电路板互相平行,且相对排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将线缆组件分别与所述交换网芯片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得到交换网板组件,包括:将第一在板连接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且所述第一在板连接器通过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交换网芯片电连接。将第二在板连接器设置在所述承载板上,且所述第二在板连接器通过所述承载板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其中,所述承载板为第二电路板。将线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在板连接器和所述第二在板连接器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将线缆组件分别与所述交换网芯片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得到交换网板组件,包括:将第一在板连接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且所述第一在板连接器通过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交换网芯片电连接。将线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在板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将线缆组件分别与所述交换网芯片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得到交换网板组件,包括:将线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交换网芯片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将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包括:将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管脚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将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包括:将所述线缆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壳体背向对接端的侧壁,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端子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支撑组件将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承载板相固定,且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承载板间隔排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支撑组件将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承载板相固定,包括:通过支撑柱支撑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承载板。通过第一固定件将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相固定,通过第二固定件将所述支撑柱的第二端与所述承载板相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接板为多个。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正交架构的通信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换网板组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换网板的走线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换网板组件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换网板组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连接器与线缆的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连接器与线缆的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换网板组件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组件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组件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组件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组件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换网板组件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正交架构的通信设备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非正交架构的通信设备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交换网板,11、第一电路板,12、交换网芯片,13、第一连接器;
2、转接板,21、承载板,22、第二连接器,221、壳体,222、端子,2221、管脚;
3、线缆组件,31、第一在板连接器,32、第二在板连接器,33、线缆;
4、支撑组件,41、支撑柱,42、第一固定件,43、第二固定件;
100、交换网板组件,200、业务板,201、业务板连接器,202、交换网接入控制器,300、主控板,400、背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正交架构(orthogonal direct,OD)是指交换网板1和业务板200对接之后,业务板200所处的平面与交换网板1所处的平面垂直。如果业务板200是横插,则交换网板1采用竖插(如图1所示);而如果业务板200是竖插,则交换网板1采用横插。正交架构能够将交换网板1和业务板200之间的走线长度控制在最短。
其中,业务板200还可以称为线卡板、线卡和线路处理单元(line processingunit,LPU)等,业务板200用于提供对外的端口。交换网板1还可以称为交换卡、交换网单元(fabric element,FE)等,交换网板1用于实现报文的交换。
如图1所示,业务板200具有多个业务板连接器201和交换网接入控制器(fabricinterface controller,FIC)202,多个业务板连接器201均与交换网接入控制器202电连接。交换网板1具有交换网芯片(switch fabric,SF)12和多个第一连接器13,多个第一连接器13均与交换网芯片12电连接。
在正交架构的通信设备中,要求每个业务板200中的交换网接入控制器202与所有交换网板1上的交换网芯片12均连接,以实现报文能够从业务板200的任一端口交换到另外的任意一个端口。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业务板200上的所有业务板连接器201均需要对接第一连接器13,而不能空置,否则空置的业务板连接器201所传输的报文无法进入交换网板1进行交换。
按照上述连接关系,如图1所示,以业务板200包括6个业务板连接器201为例,交换网板1需要配置6个,且6个业务板连接器201分别与6个交换网板1的一个第一连接器13对接。并且,无论业务板200的数量是多少,交换网板1的数量均需要配置6个(该数量可以称为交换网板1的满配数量)。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在使用通信设备时通常是逐渐扩容的,在初始配置时对带宽的需要很低,只需要配置少量的业务板200。之后,可能需要几年才会再次扩容。那么,如果在初始配置时就满配交换网板1,无疑使得初始配置的通信设备的成本较高。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交换网板组件,该交换网板组件可以应用在正交架构的通信设备中,能够降低通信设备的初始配置成本。
下面,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网板组件进行示例性说明:
如图2-图5所示,交换网板组件包括交换网板1、转接板2和线缆组件3。交换网板1包括第一电路板11、交换网芯片12和第一连接器13,交换网芯片12和第一连接器13位于第一电路板11,且通过第一电路板11电连接。转接板2包括承载板21和第二连接器22,第二连接器22固定于承载板21。线缆组件3分别与交换网芯片12和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
其中,第一电路板11为交换网芯片12和第一连接器13的载体,第一电路板11可以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交换网芯片12与第一连接器13电连接(如图3所示),且通过线缆组件3与转接板2的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因此,交换网芯片12能够对第一连接器13和第二连接器22传输的报文均进行处理。
转接板2的第二连接器22与交换网板1的交换网芯片12电连接,则转接板2不需要配置交换网芯片,所以,转接板2的成本较交换网板1的成本较低。并且,由于转接板2具有第二连接器22,所以,转接板2和交换网板1具有相同的对接能力。承载板21为第二连接器22的载体,承载板21可以为PCB,也可以为其它板体,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第一连接器13和第二连接器22均用于与对侧单板对接。本公开实施例对第一连接器13和第二连接器22的类型不作限定,在一些示例中,当交换网板组件应用在正交架构的通信设备中时,第一连接器13和第二连接器22均为正交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3和第二连接器22用于传输的可以为高速串行/并行电路(serializing/deserializing circuitry,SERDES)信号。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转接板2具有第二连接器22,所以,转接板2具有与交换网板1相同的对接能力。而通过设置交换网芯片12通过第一电路板11与第一连接器13电连接,且通过线缆组件3与转接板2的第二连接器22对接,使得交换网板1的交换网芯片12能够对第一连接器13和第二连接器22传输的报文均进行处理,则转接板2不需要配置交换网芯片,转接板2较交换网板1的成本较低。
可见,对于具有相同对接能力的交换网板组件以及相关技术中的多个交换网板1,由于交换网板组件使用了低成本的转接板2替换交换网板1,所以,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网板组件的成本较低。这样,在通信设备中,当插入的业务板200的数量较少时,通过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网板组件,能够降低通信设备的初始配置成本。
而如果后续业务板200的数量较多,使得交换网板组件不能满足通信设备的交换需求时,可以使用高规格的交换网板1替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网板组件。
下面,以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网板组件包括一个交换网板1和一个转接板2为例,将交换网板组件和相关技术进行对比。
如图1所示,该正交架构的通信设备需要配置6个交换网板1,才能保证业务板200的6个业务板连接器201不空置。
而如果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网板组件,则需要3个交换网板组件,也即,3个交换网板1和3个转接板2。与相关技术中需要采用6个交换网板1相比,通过采用3个交换网板组件节约了3个交换网芯片12,从而,降低了通信设备的成本。
另外,除了节约交换网芯片12之外,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网板组件还节约了与交换网芯片12配套的外围芯片。并且,由于不需要承载交换网芯片12以及配套的外围芯片,所以,承载板21的尺寸可以较第一电路板11小一些,这也降低了交换网板组件的成本。再者,交换网板组件中由于交换网芯片12以及配套的外围芯片的数量减少,也降低了交换网板组件的发热量,提高了交换网板组件的散热能力。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假设交换网板组件包括1个交换网板1和N-1个转接板2,则该交换网板组件的对接能力与N个交换网板1的对接能力相同。并且,N越大,交换网板组件的成本相较于N个交换网板1的成本优势越明显。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由于相关技术中的N个交换网板1采用了N个交换网芯片12,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网板组件采用了一个交换网芯片12。则为了实现相同的交换能力,交换网板组件中所采用的交换网芯片12的规格可能较相关技术中采用的交换网芯片12的规格要高,这可能会使得交换网板组件包括的单个交换网芯片12的成本高于相关技术中采用的单个交换网芯片12的成本。
然而,对交换网芯片12的成本影响最大的是数量。经计算,即使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网板组件采用的是1个较高规格的交换网芯片12,而相关技术中的N个交换网板1采用的N个较低规格的交换网芯片12,则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网板组件的成本仍然较低。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第一连接器13和第二连接器22均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器13和多个第二连接器22的位置一一对应,且位置对应的第一连接器13和第二连接器22位于同一列。
其中,列的方向为图2中的箭头方向,该方向与交换网板1的第一电路板11的板面垂直。
当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互网板组件应用在正交架构的通信设备中时,交换网板组件能够与业务板200或主控板300对接,且位于同一列的第一连接器13和第二连接器22能够与同一业务板200或同一主控板300上的两个连接器对接。可见,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转接板2具有与交换网板1相同的对接能力。其中,主控板还可以称为主处理单元(mainprocessing unit,MPU),用于负责交换网板组件和业务板200的管理。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承载板21与第一电路板11互相平行,且相对排布。
本公开实施例对线缆组件3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下面,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线缆组件3包括第一在板连接器31、第二在板连接器32和线缆33。第一在板连接器31位于第一电路板11,且通过第一电路板11与交换网芯片12电连接。第二在板连接器32位于承载板21,且通过承载板21与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第二承载板21为第二电路板。线缆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在板连接器31和第二在板连接器32电连接。
其中,第一在板连接器31还可以称为第一线缆连接器或第一cable连接器,第二在板连接器32还可以称为第二线缆连接器或第二cable连接器。
第一在板连接器31通过第一电路板11上的走线与交换网芯片12电连接。第二在板连接器32通过承载板21上的走线与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承载板21为第二电路板,例如,PCB板,则第二连接器22具有管脚2221,管脚2221伸入至承载板21的连接孔中,并以压接或焊接等方式实现与承载板21的电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承载板21仅需要承载第二在板连接器32和第二连接器22,而无需承载交换网芯片12和配套的外围芯片,经实验计算,承载板21的尺寸相较于第一电路板11的尺寸可以更小,从而,使得承载板21的成本低于第一电路板11的成本。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线缆组件3包括第一在板连接器31和线缆33。第一在板连接器31位于第一电路板11,且通过第一电路板11与交换网芯片12电连接。线缆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在板连接器31和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
其中,第一在板连接器31通过第一电路板11上的走线与交换网芯片12电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线缆33直接与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所以,承载板21仅需要承载第二连接器22,而不需要承载第二在板连接器32,使得承载板21的尺寸可以更小,降低了承载板21的成本。
另一方面,承载板21只用于支撑第二连接器22,不需要具有走线,所以承载板21可不采用电路板,进一步降低了承载板21的成本。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线缆组件3包括线缆33,线缆33的两端分别与交换网芯片12和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方面,由于线缆33直接与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所以,承载板21的尺寸可以更小,且无需采用电路板,从而降低了承载板21的成本。另一方面,仅通过线缆33将交换网芯片12和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也避免了信号在在板连接器发生损耗。
下面,对第二连接器22与线缆33直接电连接的实现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连接器22包括壳体221和端子222,端子222固定于壳体221。端子222具有管脚2221,管脚2221伸出壳体221,且与线缆33电连接。
其中,管脚2221在壳体221的底侧伸出,底侧可以理解为壳体221朝向交换网板1的一侧,或者,壳体221与承载板21接触的一侧。对于这种实现方式,可以称为第二连接器22下出线缆33。线缆33可以与管脚2221焊接。
由于现有的连接器一般均在底侧伸出管脚2221,所以,通过以线缆33与管脚2221电连接的方式实现线缆33与第二连接器22的电连接,使得第二连接器22可以采用现有的连接器,而无需定制,降低了第二连接器22的成本。另外,由于现有的连接器的各个参数都是明确的,所以,便于对线缆33和第一在板连接器31进行设计。
举例来说,在设计上要求所有信号从第二连接器22传输至交换网芯片12的传输长度一致,也即,各个端子222的长度+对应线缆33的长度+对应第一在板连接器31与交换网芯片12之间走线的长度均相同,以保证各个信号的时延都是相同的。
由于第二连接器22采用现有的连接器,所以,第二连接器22包括的各个端子222的长度都是已知的,因此,可以方便的通过对线缆33的长度和第一在板连接器31的位置的设计,来保证各个信号的传输长度的一致性。这一设计过程可称为走线补偿。
需要说明的是,常规的连接器的管脚2221需要焊接或压接在电路板的连接孔中,以通过电路板上的走线实现与电路板上的其它部件的电连接。而由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连接器22的管脚2221可直接与线缆33连接,而无需通过电路板上的走线,所以,在承载板21上可不必开设用于容纳管脚2221的连接孔。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连接器22包括壳体221和端子222,端子222固定于壳体221。线缆33穿过壳体221背向对接端的侧壁,且与端子222电连接。
其中,对接端为第二连接器22用于与对侧的连接器对接的一端。第二连接器22背向对接端的一侧可以称为第二连接器22的后侧,则对于这种实现方式,可以称为第二连接器22后出线缆33。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第二连接器22直接与线缆33电连接,而无需通过承载板21的走线电连接(承载板21也无需采用电路板),所以,第二连接器22不必设置管脚2221。
通过设置线缆33穿过第二连接器22的后侧与端子222电连接,减少了第二连接器22中的端子222外露的部分,提高了第二连接器22的抗串扰性能。并且,由于线缆33直接从第二连接器22的后侧伸出,也便于线缆33的排布。
本公开实施例对交换网板1和转接板2的连接方式不作限定,在一些示例中,交换网板1和转接板2不连接,则交换网板组件安装过程中,交换网板1和转接板2需要分别插入至机框的内部,并分别通过机框内部的限位结构限位和固定。
在另一些示例中,交换网板1和转接板2也可以相固定。这样,在交换网板组件安装过程中,交换网板组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插入至机框的内部。并且,交换网板1和转接板2不会发生相对运动,则线缆组件3不会因拉扯而断裂,提高了交换网板组件的可靠性。
下面,对交换网板1和转接板2相固定的实现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所示,交换网板组件还包括支撑组件4,第一电路板11与承载板21间隔排布,且通过支撑组件4相固定。
支撑组件4能够将第一电路板11和承载板21的间距控制在目标间距范围内,从而,使得第一连接器13和第二连接器22的间距,与对侧单板的两个连接器的间距相同,保证了交换网板组件与对侧单板的顺利对接。
下面,对支撑组件4的实现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9-图12所示,支撑组件4包括支撑柱41、第一固定件42和第二固定件43,支撑柱41支撑第一电路板11和承载板21。第一固定件42将支撑柱41的一端与第一电路板11相固定,第二固定件43将支撑柱41的另一端与承载板21相固定。
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支撑柱41包括主体段411和螺柱段412,螺柱段412与主体段41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且主体段411的外径大于螺柱段412的外径。主体段4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路板11和承载板21相抵。
第一固定件42为粘贴件,如胶水,第二固定件43为螺母。主体段411的第二端通过第一固定件42粘贴在第一电路板11上,螺柱段412穿过承载板21,第二固定件43与螺柱段412螺纹连接。
示例性的,如图10所示,支撑柱41包括主体段411和两个螺柱段412,两个螺柱段412分别与主体段411两端固定连接,且主体段411的外径大于螺柱段412的外径。主体段4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路板11和承载板21相抵。
第一固定件42和第二固定件43均为螺母。一个螺柱段412穿过第一电路板11,且第一固定件42与该螺柱段412螺纹连接,另一个螺柱段412穿过承载板21,且第二固定件43与该螺柱段412螺纹连接。
示例性的,如图11所示,支撑柱4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路板11和承载板21相抵。
第一固定件42和第二固定件43均为螺钉。第一固定件42穿过第一电路板11,且与支撑柱41螺纹连接,第二固定件43穿过承载板21,且与支撑柱41螺纹连接。
示例性的,如图12所示,支撑柱41包括主体段411和螺柱段412,螺柱段412与主体段41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且主体段411的外径大于螺柱段412的外径。主体段4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路板11和承载板21相抵。
第一固定件42为螺钉,第二固定件43为螺母。第一固定件42穿过第一电路板11,且与主体段411的第二端螺纹连接,螺柱段412穿过承载板21,第二固定件43与螺柱段412螺纹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对支撑组件4的数量不作限定,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所示,支撑组件4为四个,四个支撑组件4位于承载板21的四个角落位置,从而,能够稳定的支撑承载板21。
在另一些示例中,对于支撑组件4为长条形的情况(如图4所示),支撑组件4也可以为两个,两个支撑组件4位于承载板21的两端。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通过支撑组件4将第一电路板11与承载板21相固定之外,在另一些示例中,承载板21也可以与第一电路板11直接固定。
本公开实施例对交换网板组件中包括的转接板2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图4、图5和图8所示,转接板2为一个。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13所示,转接板2为多个,例如,为两个(图13中隐藏了线缆33)。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网板组件不仅可应用于正交架构的通信设备中,还可以应用于非正交架构的通信设备中,例如,背板架构的通信设备中。并且,由于交换网板组件的成本较低,因此,也能够降低非正交架构的通信设备的初始配置成本。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如图14和图15所示,该通信设备具有上述交换网板组件100。
其中,该通信设备可以为路由器、交换机和光传输设备等任何需要交换网板1的设备。
该通信设备可以为正交架构的通信设备,也可以为非正交架构的通信设备,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下面,对该通信设备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4所示,通信设备采用正交架构,包括交换网板组件100、业务板200和主控板300。交换网板组件100以正交架构的形式与业务板200、主控板300对接。其中,位于同一列的第一连接器13和第二连接器22与同一业务板200或同一主控板300上的连接器对接。图14中箭头方向即为列的方向,该方向与交换网板1的第一电路板11的板面垂直。
图14示出的通信设备配置有三个交换网板组件100,而如果对接同样的业务板200和主控板300,相关技术中的通信设备需要配置6个交换网板1。则与相关技术中的通信设备相比,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节约了三个交换网芯片12和配套的外围芯片,以及,部分电路板等,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成本较低。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5所示,通信设备采用非正交架构,包括交换网板组件100、业务板200、主控板300和背板400。交换网板组件100、业务板200和主控板300均插接在背板400上。
需要说明的是,图14和图15中示出的通信设备可以应用于初始配置阶段。如果后续通信设备的业务量增大,采用当前的交换网板组件100不能满足通信设备的性能需求时,可以使用高规格的交换网板1对交换网板组件100进行替换。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换网板组件的制作方法,该制作方法包括:
将交换网芯片12和第一连接器13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1上,且交换网芯片12和第一连接器13通过第一电路板11电连接,得到交换网板1。
将第二连接器22设置在承载板21上,得到转接板2。
将线缆组件3分别与交换网芯片12和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得到交换网板组件。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连接器13和第二连接器22均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器13和多个第二连接器22的位置一一对应,且位置对应的第一连接器13和第二连接器22位于同一列。
在一些示例中,承载板21与第一电路板11互相平行,且间隔排布。
在一些示例中,将线缆组件3分别与交换网芯片12和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包括:
将第一在板连接器31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1,且第一在板连接器31通过第一电路板11与交换网芯片12电连接。
将第二在板连接器32设置在承载板21,且第二在板连接器32通过承载板21与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其中,承载板21为第二电路板。
将线缆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在板连接器31和第二在板连接器32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将线缆组件3分别与交换网芯片12和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包括:
将第一在板连接器31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1,且第一在板连接器31通过第一电路板11与交换网芯片12电连接。
将线缆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在板连接器31和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将线缆组件3分别与交换网芯片12和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包括:
将线缆33的两端分别与交换网芯片12和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将线缆33与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包括:
将线缆33与第二连接器22的管脚2221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将线缆33与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包括:
将线缆33穿过第二连接器22的壳体221背向对接端的侧壁,且与端子222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该制作方法还包括:
通过支撑组件4将第一电路板11和承载板21相固定,且第一电路板11与承载板21间隔排布。
在一些示例中,通过支撑组件4将第一电路板11和承载板21相固定,包括:
通过支撑柱41支撑第一电路板11和承载板21。
通过第一固定件42将支撑柱41的一端与第一电路板11相固定,通过第二固定件43将支撑柱41的另一端与承载板21相固定。
在一些示例中,转接板2为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网板组件的制作方法与上述交换网板组件的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交换网板组件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公开。除非另作定义,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交换网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换网板(1)、转接板(2)和线缆组件(3);
所述交换网板(1)包括第一电路板(11)、交换网芯片(12)和第一连接器(13),所述交换网芯片(12)和所述第一连接器(13)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11),且通过所述第一电路板(11)电连接;
所述转接板(2)包括承载板(21)和第二连接器(22),所述第二连接器(22)固定于所述承载板(21);
所述线缆组件(3)分别与所述交换网芯片(12)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换网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13)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2)均为多个;
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器(13)和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器(22)的位置一一对应,且位置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器(13)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2)位于同一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换网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21)与所述第一电路板(11)互相平行,且相对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交换网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组件(3)包括第一在板连接器(31)、第二在板连接器(32)和线缆(33);
所述第一在板连接器(31)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11),且通过所述第一电路板(11)与所述交换网芯片(12)电连接;
所述第二在板连接器(32)位于所述承载板(21),且通过所述承载板(21)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其中,所述承载板(21)为第二电路板;
所述线缆(3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在板连接器(31)和所述第二在板连接器(32)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交换网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组件(3)包括第一在板连接器(31)和线缆(33);
所述第一在板连接器(31)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11),且通过所述第一电路板(11)与所述交换网芯片(12)电连接;
所述线缆(3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在板连接器(31)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交换网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组件(3)包括线缆(33),所述线缆(3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交换网芯片(12)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交换网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2)包括壳体(221)和端子(222);
所述端子(222)固定于所述壳体(221);
所述端子(222)具有管脚(2221),所述管脚(2221)伸出所述壳体(221),且与所述线缆(33)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交换网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2)包括壳体(221)和端子(222);
所述端子(222)固定于所述壳体(221);
所述线缆(33)穿过所述壳体(221)背向对接端的侧壁,且与所述端子(222)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交换网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网板组件还包括支撑组件(4),所述第一电路板(11)与所述承载板(21)间隔排布,且通过所述支撑组件(4)相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换网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4)包括支撑柱(41)、第一固定件(42)和第二固定件(43);
所述支撑柱(41)支撑所述第一电路板(11)和所述承载板(21);
所述第一固定件(42)将所述支撑柱(4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路板(11)相固定,所述第二固定件(43)将所述支撑柱(41)的另一端与所述承载板(21)相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交换网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板(2)为多个。
12.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具有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交换网板组件。
13.一种交换网板组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将交换网芯片(12)和第一连接器(13)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1)上,且所述交换网芯片(12)和所述第一连接器(13)通过所述第一电路板(11)电连接,得到交换网板(1);
将第二连接器(22)设置在承载板(21)上,得到转接板(2);
将线缆组件(3)分别与所述交换网芯片(12)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2)电连接,得到交换网板组件。
CN202211246578.6A 2022-10-12 2022-10-12 交换网板组件、通信设备和交换网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Pending CN1178806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46578.6A CN117880657A (zh) 2022-10-12 2022-10-12 交换网板组件、通信设备和交换网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46578.6A CN117880657A (zh) 2022-10-12 2022-10-12 交换网板组件、通信设备和交换网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80657A true CN117880657A (zh) 2024-04-12

Family

ID=90579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46578.6A Pending CN117880657A (zh) 2022-10-12 2022-10-12 交换网板组件、通信设备和交换网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8065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47963B1 (en) Interchangeable backplane interface connection panel
US10084255B2 (en) Perpendicular and orthogonal interconnec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5808876A (en) Multi-function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US8009438B2 (en) Server infrastructure having independent backplanes to distribute power and to route signals
US20050186807A1 (en) Apparatus inteconnecting circuit board and mezzanine card or cards
US12058803B2 (en) Circuit board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0129031B1 (ko) 기능 유닛
WO2017075558A1 (en) Hot-pluggable connection for data communications
JP2006509351A (ja) ラックマウントシステムのための後部接続ブレード
US5982634A (en) High speed switch package provides reduced path lengths for electrical paths through the package
TW201820945A (zh) 使用模組化vpx技術的電子介面
JP4332557B2 (ja) モジュラープラットホーム応用のためのインタフェース拡張
US10880622B2 (en) Assembly for high-speed interconnection of digital electrical components
US9451719B2 (en) U form-factor 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 (IED) hardware platform with matching of IED wiring, from a non U form-factor IED hardware platform using adapter structure
US9723744B1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acks with integrated data signal and power distribution
EP4432477A1 (en) Expansion card, mainboard, serv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xpansion card
CN217643937U (zh) 一种功能模组以及网络设备
CN117880657A (zh) 交换网板组件、通信设备和交换网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EP3039953B1 (en) Mechanical assembly and method to provide form-factor and wire alike adaptation of existing platform hardware modules into new products
CN112055499B (zh) 服务器机柜
US20230109006A1 (e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placeable elements within network switches
CN113835483B (zh) 一种固定支架及电子设备
CN212991513U (zh) 连接装置、包括其的外部接口设备及机柜
JP2962609B2 (ja) 交換機におけるパッケージの接続構造
JP2012008818A (ja) 連結型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