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71913A - 测试夹具 - Google Patents
测试夹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871913A CN117871913A CN202410277077.7A CN202410277077A CN117871913A CN 117871913 A CN117871913 A CN 117871913A CN 202410277077 A CN202410277077 A CN 202410277077A CN 117871913 A CN117871913 A CN 11787191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st terminal
- test
- battery
- support sleeve
- tes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3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5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816 latex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126 latex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13 imbibi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056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73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74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58 absorb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21645 metal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316 A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JLVVSXFLKOJNIY-UHFFFAOYSA-N Magnes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Mg+2] JLVVSXFLKOJNI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990 N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FKNQFGJONOIPTF-UHFFFAOYSA-N Sodium cation Chemical compound [Na+] FKNQFGJONOIPT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69 T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JDZCKJOXGCMJGS-UHFFFAOYSA-N [Li].[S] Chemical compound [Li].[S] JDZCKJOXGCMJ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QHGJSLXSVXVKHZ-UHFFFAOYSA-N dilithium;dioxido(dioxo)manganese Chemical compound [Li+].[Li+].[O-][Mn]([O-])(=O)=O QHGJSLXSVXVK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GELKBWJHTRAYNV-UHFFFAOYSA-K lithium iron phosphate Chemical compound [Li+].[Fe+2].[O-]P([O-])([O-])=O GELKBWJHTRAYNV-UHFFFAOYSA-K 0.000 description 1
- VVNXEADCOVSAER-UHFFFAOYSA-N lithium sodium Chemical compound [Li].[Na] VVNXEADCOVSAE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25 magnes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07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15 sod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01R1/0408—Test fixtures or contact fields; Connectors or connecting adaptors; Test clips; Test socket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78—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ype of battery or accumulato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测试夹具,测试夹具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第一测试端子、第二测试端子和第一吸液部件,第一测试端子设置于第一夹持件,第二测试端子设置于第二夹持件,第一吸液部件围绕第一测试端子设置,第一测试端子和第二测试端子用于夹持待测电池以测试待测电池的性能,第一吸液部件设置于第一夹持件,第一吸液部件用于吸收待测电池泄漏的电解液。测试夹具能够有效提高对待测电池性能的测试准确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测试夹具。
背景技术
扣式电池,也纽扣电池,是电池的形状分类之一,指形状如钮扣、按钮、硬币等大小的小型电池。
测试夹具是用于电池性能测试的夹具,测试夹具可以通过和电池分析仪的连接实现对电池性能的测试。测试夹具的测试端子受到电解液的腐蚀,会影响对待测电池的性能测试。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试夹具,能够有效提高对待测电池性能的测试准确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试夹具,测试夹具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第一测试端子和第二测试端子,所述第一测试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二测试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测试端子和所述第二测试端子用于夹持待测电池以测试所述待测电池的性能;其中,所述测试夹具还包括第一吸液部件,所述第一吸液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一吸液部件围绕所述第一测试端子设置,所述第一吸液部件用于吸收所述待测电池泄漏的电解液。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吸液部件,在电池测试过程中,第一测试端子和第二测试端子夹持电池,第一吸液部件与待测电池接触吸收待测电池泄漏的电解液,第一吸液部件在第一测试端子的周围抑制电解液向第一测试端子靠近,从而降低电解液与第一测试端子和第二测试端子接触风险,降低第一测试端子和第二测试端子被电解液腐蚀风险,从而提高对待测电池性能的性能测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液部件为柔性件。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吸液部件为柔性件,在第一测试端子和第二测试端子夹持待测电池时,第一吸液部件能够形变以贴合待测电池的表面,增加第一吸液部件与待测电池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第一吸液部件对电解液的吸收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液部件的材料为海绵、泡沫和乳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技术方案中,材料工艺成熟,材料成本低,方便第一吸液部件的制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液部件具有背离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测试端子具有背离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吸液部件包括自然状态和压缩状态,在所述自然状态,沿背离所述第一夹持件的方向,所述第一表面超出所述第一端面;在所述压缩状态,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平齐。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吸液部件的第一表面超出第一测试端子的第一端面。在第一测试端子和第二测试端子夹持待测电池过程中,第一吸液部件逐渐被压缩,直至第一测试端子和第二测试端子夹紧电池,此时第一吸液部件具有足够的压缩量,第一表面能够抵紧于待测电池,进一步增加第一吸液部件与待测电池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一吸液部件对电解液的吸收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自然状态,所述第一表面超出所述第一端面的尺寸为H,满足,5mm≤H≤7mm。
上述技术方案中,5mm≤H,使得第一测试端子和第二测试端子夹持待测电池时,第一吸液部件能够被压缩,以使第一表面抵接于待测电池,从而增加第一吸液部件与待测电池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一吸液部件对电解液的吸收效果。H≤7mm,使得第一吸液部件被压缩后,第一端面能够与第一表面平齐,从而第一测试端子能够有效接触待测电池,以进行测试。因此,5mm≤H≤7mm,能够兼顾第一吸液部件对电解液的吸收效果和第一测试端子的测试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试夹具还包括第一支撑套筒,第一支撑套筒可活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测试端子,所述第一支撑套筒连接于所述第一吸液部件,沿所述第一支撑套筒的轴向,所述第一支撑套筒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吸液部件的尺寸。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支撑套筒,第一支撑套筒能够对待测电池进行支撑,提高对待测电池的夹持稳定性。沿所述第一支撑套筒的轴向,所述第一支撑套筒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吸液部件的尺寸,使得第一吸液部件具有足够的压缩空间,从而能够大面积接触待测电池吸收电解液。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套筒具有背离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平齐。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平齐,使得在第一测试端子和第二测试端子夹持待测电池时,第一支撑套筒也能够直接接触待测电池以对待测电池进行支撑,从而提高对待测电池的夹持稳定性,提高测试准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液部件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包括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相较于所述第二孔段远离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一孔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的直径,以使所述第一孔段与所述第二孔段之间形成台阶面,所述第一测试端子容纳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支撑套筒容纳于所述第一孔段,所述第一支撑套筒具有面向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三端面,所述第三端面抵接于所述台阶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孔段与所述第二孔段之间形成台阶面,台阶面能够对第一支撑套筒进行限位,从而提高第一支撑套筒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测试端子为钢针。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测试端子为钢针,钢针耐腐蚀,且强度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测试端子的外周面涂覆有耐腐蚀层。
上述技术方案中,耐腐蚀层涂覆于第一测试端子能够抵抗周围的电池液腐对第一测试端子的腐蚀,能够进一步降低第一测试端子腐蚀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耐腐蚀层的材料为聚乙烯、聚四氟乙烯、环氧树脂和聚氨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试夹具还包括第二吸液部件,所述第二吸液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二吸液部件用于吸收所述待测电池泄漏的电解液。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吸液部件,在电池测试过程中,第一测试端子和第二测试端子夹持待测电池,第二吸液部件与待测电池接触能够吸收待测电池泄漏的电解液,进一步降低电解液与第一测试端子和第二测试端子接触风险,降低第一测试端子和第二测试端子,尤其是第二测试端子被电解液腐蚀风险,从而提高对待测电池性能的性能测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测试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测试夹具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测试夹具与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沿A-A的一种剖视图;
图5为图2沿A-A的另一种剖视图,其中,第一吸液部件为自然状态;
图6为图5中第一吸液部件为压缩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测试夹具包括第一支撑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吸液部件为自然状态;
图8为图7中第一吸液部件在压缩状态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支撑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吸液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2沿B-B的一种剖视图。
图标:100-测试夹具;10-第一夹持件;11-第一凸部;20-第二夹持件;21-本体;22-连接部;23-第二凸部;30-第一测试端子;31-第一端面;40-第二测试端子;50-第一吸液部件;51-第一通孔;511-第一孔段;512-第二孔段;513-台阶面;52-第一表面;60-第二吸液部件;70-第一支撑套筒;71-侧壁;711-第二端面;72-底壁;721-第三端面;722-第二通孔;80-第二支撑套筒;200-电池;Z-轴向。
各附图未按实际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垂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平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本申请中术语“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这两种情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应理解,附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部件的厚度、长宽等尺寸,以及集成装置的整体厚度、长宽等尺寸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本申请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本申请中,电池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一次电池、锂硫电池、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等。电池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方形或其它形状等。
本申请中,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由正极片、负极片和隔离膜组成。电池单体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移动来工作,金属离子(例如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出。隔离膜设置在正极和负极之间,可以起到防止正极片和负极片短路的作用,同时可以使活性离子通过。
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作为正极极耳。
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或锰酸锂等。正极集流体可采用金属箔片或复合集流体。例如,作为金属箔片,可以采用表面镀银处理的铝、表面镀银处理的不锈钢、不锈钢、铜、铝、镍、炭精电极、碳、镍或钛等。复合集流体可包括高分子材料基层和金属层。复合集流体可通过将金属材料(铝、铝合金、镍、镍合金、钛、钛合金、银及银合金等)形成在高分子材料基材(如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苯乙烯、聚乙烯等的基材)上而形成。
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作为负极极耳。
负极集流体可采用金属箔片或复合集流体。例如,作为金属箔片,可以采用表面镀银处理的铝、表面镀银处理的不锈钢、不锈钢、铜、铝、镍、炭精电极、用碳、镍或钛等。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或硅等。
为了保证通过大电流而不发生熔断,正极极耳的数量为多个且层叠在一起,负极极耳的数量为多个且层叠在一起。隔离膜的材质可以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或PE(polyethylene,聚乙烯)等。此外,电极组件可以是卷绕式结构,也可以是叠片式结构。
电池性能测试包括电压、内阻、容量、内压、自放电率、循环寿命等。
测试夹具是用于扣式电池性能测试夹具,测试夹具通过和电池分析仪的连接实现对电池性能的测试。在测试过程中电池漏液,测试端子长期接触电解液,会导致测试端子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影响对电池的性能测试准确度。
鉴于此,为了解决测试端子被电解液腐蚀影响待测电池性能测试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吸液部件,在测试过程中,吸液部件吸收待测电池泄漏的电解液,从而降低电解液与测试端子接触风险,降低测试端子被电解液腐蚀风险,从而提高对待测电池性能的性能测试。
以下结合附图对测试夹具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测试夹具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测试夹具100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测试夹具100与电池200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沿A-A的一种剖视图。
参照图1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试夹具100,测试夹具100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20、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第一测试端子30设置于第一夹持件,第二测试端子40设置于第二夹持件20,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用于夹持待测电池200以测试待测电池200的性能。
其中,测试夹具100还包括第一吸液部件50,第一吸液部件50设置于第一夹持件,第一吸液部件50围绕第一测试端子30设置,第一吸液部件50用于吸收待测电池200泄漏的电解液。
第一夹持件是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一吸液部件50的安装基础,第二夹持件20是第二测试端子40的安装基础。
第一测试端子30是与待测电池200接触且与第一测试导线(图中未示出)电连接的部件。第二测试端子40是与待测电池200接触且与第二测试导线(图中未示出)电连接的部件。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分别与待测电池200接触后,第一测试导线与第二测试导线导通从而实现对待测电池200性能的测试。
第一测试端子30为金属材料,第一测试端子30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铜、铁、钢及其合金等。第一测试端子30可以构造为圆柱、多棱柱等。
第二测试端子40为金属材料,第二测试端子40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铜、铁、钢及其合金等。第二测试端子40可以构造为圆柱、多棱柱等。
第一吸液部件50是用于与待测电池200接触以吸收电解液的部件,第一吸液部件50内部具有孔隙,第一吸液部件50可以利用毛细作用从而吸收电解液。第一吸液部件50可以选用吸水材料制成,吸水材料具有亲水基团、能大量吸收水分。第一吸液部件50可以全部采用吸水材料制备;第一吸液部件50也可以包括两部分,第一吸液部件50靠近待测电池200的一部分采用吸水材料制备,第一吸液部件50靠近第一夹持件的一部分采用其他强度更高的材料制备。
第一吸液部件50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矩形、异形等。
对待测电池200的性能测试包括但不限于容量、电压、内阻等。
通过设置第一吸液部件50,在电池200测试过程中,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夹持待测电池200,第一吸液部件50与待测电池200接触能够吸收待测电池200泄漏的电解液,第一吸液部件50在第一测试端子30的周围抑制电解液向第一测试端子30靠近,从而降低电解液与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接触风险,降低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被电解液腐蚀风险,从而提高对待测电池200性能的性能测试。
参照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吸液部件50围绕第一测试端子30设置。
即,第一吸液部件50围绕在第一测试端子30的周围。具体地,第一吸液部件可以设置一个,第一吸液部可以设置第一通孔51,第一测试端子30的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一通孔51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吸液部件50可以设置多个,多个第一吸热部件绕第一测试端子30的周向间隔设置。这样第一吸液部件50可以在第一测试端子30的周围吸收待测电池200泄漏的电解液,进一步降低电解液与第一测试端子30接触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第一测试端子30腐蚀风险。
第一吸液部件50围绕第一测试端子30设置,能够抑制电解液向第一测试端子30靠近,进一步降低电解液腐蚀第一测试端子30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吸液部件50为柔性件。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吸液部件50为非刚性材料制成,若第一吸液部件50受力会发生形变。
本实施例中,第一吸液部件50为柔性件,在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夹持待测电池200时,第一吸液部件50能够形变以贴合待测电池200的表面,增加第一吸液部件50与待测电池200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第一吸液部件50对电解液的吸收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吸液部件50的材料为海绵、泡沫和乳胶中的一种或多种。这些材料具有弹性变形特性,受力能被压缩,不受力能够快速恢复原状,方便及时对下一个待测电池200进行测试。
上述材料工艺成熟,材料成本低,方便第一吸液部件50的制备。
图5为图2沿A-A的另一种剖视图,其中,第一吸液部件50为自然状态;图6为图5中第一吸液部件50为压缩状态的示意图。
参照图5和图6,并结合参照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吸液部件50为柔性件,第一吸液部件50具有背离第一夹持件的第一表面52,第一测试端子30具有背离第一夹持件的第一端面31。
第一吸液部件50包括自然状态和压缩状态,如图5所示,在自然状态,沿背离第一夹持件的方向,第一表面52超出第一端面31。如图6所示,在压缩状态,第一表面52与第一端面31平齐。
自然状态,是指第一吸液部件50不受力,第一吸液部件50未被压缩时的状态。在自然状态,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未夹持待测电池200。压缩状态,是指,第一吸液部件50受力压缩时的状态,在压缩状态,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夹持待测电池200(如图3)。
第一表面52超出第一端面31,是指在自然状态,第一表面52与第一端面31存在高度差,第一表面52与第一夹持件的距离大于第一端面31与第一夹持件的距离。
第一表面52与第一端面31平齐,是指在压缩状态,第一表面52与第一端面31平齐。第一端面31是第一测试端子30远离第一夹持件的一端。第一端面31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外凸的弧面(如图8)。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表面52与第一端面31平齐,不要求第一表面52与第一端面31共面。若第一端面31为平面,在第一表面52与第一端面31平齐的状态下,第一表面52与第一端面31共面。若第一端面31为外凸的弧面,在第一表面52与第一端面31平齐的状态下,第一端面31距离第一夹持件最远的点位于第一表面52所在的平面内。
由于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采用金属材料制备,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为刚性,因此,测试夹具100主要通过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用力夹紧待测电池200。若第一端面31超出第一表面52,会导致第一吸液部件50压缩力不足,第一吸液部件50与待测电池200接触面积减小,影响第一吸液部件50吸收电解液。
本实施例中,第一吸液部件50的第一表面52超出第一测试端子30的第一端面31。在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夹持待测电池200过程中,第一吸液部件50逐渐被压缩,直至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夹紧电池200,此时第一吸液部件50具有足够的压缩量,第一表面52能够抵紧于待测电池200,进一步增加第一吸液部件50与待测电池200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一吸液部件50对电解液的吸收效果。
此外,由于第一测试端子30为金属材料第一测试端子30刚性结构。而第一测试端子30与第一吸液部件50分别制备,制备工艺的误差和安装工艺的误差会导致第一测试端子30的第一端面31超出第一吸液部件50的第一表面52,影响第一吸液部件50吸收电解液。因此,第一表面52超出第一端面31,使得第一端面31不容易超出第一表面52,降低了对第一吸液部件50和第一测试端子30的精度要求,降低了第一吸液部件50和第一测试端子30的制备难度。
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沿第一测试端子30的轴向Z,第一测试端子30的尺寸小于第一吸液部件50的尺寸,第一夹持件在底部,第一表面52高于第一端面31,第一测试端子30容纳于第一通孔51内,第一测试端子30没有穿出第一吸液部件50。
参照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自然状态,第一表面52超出第一端面31的尺寸为H,满足,5mm≤H≤7mm。
可理解地,H为第一表面52与第一端面31之间的高度差。
示例性地,H可以为5mm、5.2mm、5.3mm、5.4mm、5.7mm、6mm、6.1mm、6.3mm、6.5mm、6.6mm、6.8mm、7mm以及这之间的任意数值等。
5mm≤H,第一表面52超出第一端面31的距离不会太小,这样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夹持待测电池200时,第一吸液部件50能够被有效压缩,以使第一表面52抵接于待测电池200,从而增加第一吸液部件50与待测电池200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一吸液部件50对电解液的吸收效果。H≤7mm,第一表面52超出第一端面31的距离不会太大,这样的第一吸液部件50被压缩后,第一端面31能够与第一表面52平齐,从而第一测试端子30能够有效接触待测电池200,以进行测试。因此,5mm≤H≤7mm,能够兼顾第一吸液部件50对电解液的吸收效果和第一测试端子30与待测电池200的接触稳定性。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测试夹具100包括第一支撑套筒7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吸液部件50为自然状态;图8为图7中第一吸液部件50在压缩状态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支撑套筒70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7、图8,图9,并结合图3,在一些实施中,测试夹具100还包括第一支撑套筒70,第一支撑套筒70可活动地套设于第一测试端子30,第一支撑套筒70连接于第一吸液部件50,沿第一支撑套筒70的轴向Z,第一支撑套筒70的尺寸小于第一吸液部件50的尺寸。
第一支撑套筒70是用于增加对待测电池200夹持力的部件。可理解的是,第一支撑套筒70的强度大于第一吸液件的强度。第一支撑套筒70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连接于第一吸液部件50,从而利于第一吸液部件50固定第一支撑套筒70。
第一支撑套筒70可活动地套设于第一测试端子30,是指沿第一支撑套筒70的轴向Z,第一支撑套筒70与第一测试端子30可以相对移动。
第一支撑套筒70为筒状结构,参照图9,第一支撑套筒70可以包括底壁72和侧壁71,底壁72位于侧壁71靠近第一夹持件的一端,侧壁71为中空的环状结构,底壁72开设有第二通孔722,第一测试端子30穿设于第二通孔722,第一测试端子30的一部分容纳于第一支撑套筒70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取消底壁72,即,第一支撑套筒70只有侧壁71。
沿第一支撑套筒70的轴向Z,第一支撑套筒70的尺寸小于第一吸液部件50的尺寸,是指沿第一支撑套筒70的轴向Z,第一支撑套筒70比第一吸液部件50短。其中,第一吸液部件50的尺寸是指第一吸液部件50在自然状态下的尺寸。
具体地,沿第一支撑套筒70的轴向Z,第一支撑套筒70具有背离第一夹持件的第二端面711和面向第一夹持件的第三端面721。可以是第一支撑第二端面711和第三端面721均在第一吸液部件50内,没有超出第一吸液部件50。也可以是第二端面711与第一表面52平齐,第三端面721容纳于第一吸液部件50内(如图7)。
由于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较细,对待测电池200的夹持稳定性减弱,第一吸液部件50为柔性件,对待测电池200的夹持力也较弱,待测电池200距离第一夹持件较远,待测电池200夹持不稳存在打滑风险。
通过设置第一支撑套筒70,第一支撑套筒70能够对待测电池200进行支撑,提高对待测电池200的夹持稳定性。沿第一支撑套筒70的轴向Z,第一支撑套筒70的尺寸小于第一吸液部件50的尺寸,使得第一吸液部件50具有足够的压缩空间,从而能够大面积接触待测电池200吸收电解液。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支撑套筒70的轴向Z,第一支撑套筒70的尺寸小于第一吸液部件50的尺寸,第一支撑套筒70的尺寸小于第一测试端子30的尺寸。
可以理解的是,沿第一支撑套筒70的轴向Z,第一测试端子30的尺寸在第一吸液部件50的尺寸和第一支撑套筒70的尺寸之间,第一支撑套筒70的尺寸最小。
沿第一支撑套筒70的轴向Z,第一支撑套筒70的尺寸小于第一测试端子30的尺寸,从而不容易出现第二端面711超出第一端面31导致第一端面31无法与待测电池200接触导致测试失效的风险。
参照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套筒70具有背离第一夹持件的第二端面711,第一表面52与第二端面711平齐。
第一表面52与第二端面711平齐,是指第一吸液部件50在自然状态下,第一表面52与第二端面711平齐。
如图7所示,第一吸液部件50设置有第一通孔51,第一支撑套筒70安装于第一通孔51。如图8所示,第一吸液部件50压缩,第一支撑套筒70沿方向Z相对第一测试端子30向下移动,直至第一测试端子30接触待测电池200,此时第一端面31、第二端面711和第一表面52平齐,第二端面711也能够接触到待测电池200。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端面31与第二端面711平齐,使得在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夹持待测电池200时,第一支撑套筒70也能够直接接触待测电池200以对待测电池200进行支撑,从而提高对待测电池200的夹持稳定性,提高测试准确度。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吸液部件50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吸液部件50具有第一通孔51,第一通孔51包括第一孔段511和第二孔段512,第一孔段511相较于第二孔段512远离第一夹持件,第一孔段511的直径大于第二孔段512的直径,以使第一孔段511与第二孔段512之间形成台阶面513,第一测试端子30容纳于第一通孔51,第一支撑套筒70容纳于第一孔段511,第一支撑套筒70具有面向第一夹持件的第三端面721,第三端面721抵接于台阶面513。
在第一支撑套筒70包括底壁72和侧壁71的情况下,底壁72面向第一夹持件的表面为第三端面721。在第一支撑套筒70只有侧壁71的情况下,侧壁71面向第一夹持件的一端为第三端面721(如图9)。
示例性地,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一测试端子30一部分穿设于第二孔段512,另一部分容纳于第一支撑套筒70内,第一吸液部件50围绕在第一支撑套筒70的外周。
本实施例中,第一孔段511与第二孔段512之间形成台阶面513,台阶面513能够对第一支撑套筒70进行限位,从而提高第一支撑套筒70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测试端子30为钢针,钢针耐腐蚀,且强度高。
可选地,第一测试端子30的材料为不锈钢。
在一些实施了中,第一测试端子30的外周面涂覆有耐腐蚀层。
其中,第一测试端子30的外周面,是指围绕第一测试的轴线环绕的外表面,第一测试端子30的外周面不包括第一端面31。
耐腐蚀层,是指能耐受电解液腐蚀的涂层,耐腐蚀层的抗腐蚀能力较强。耐腐蚀层涂覆于第一测试端子30能够抵抗周围的电池200液腐对第一测试端子30的腐蚀,能够进一步降低第一测试端子30腐蚀风险。
在一些实施中,耐腐蚀层的材料为聚乙烯、聚四氟乙烯、环氧树脂和聚氨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2沿B-B的一种剖视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11,测试夹具100还包括第二吸液部件60,第二吸液部件60设置于第二夹持件20,第二吸液部件60用于吸收待测电池200泄漏的电解液。
第二吸液部件60是用于与待测电池200接触以吸收电解液的部件,第二吸液部件60内部具有孔隙,第二吸液部件60可以利用毛细作用从而吸收电解液。第二吸液部件60可以选用吸水材料制成,吸水材料具有亲水基团、能大量吸收水分。第二吸液部件60可以全部采用吸水材料制备;第二吸液部件60也可以包括两部分,第二吸液部件60靠近待测电池200的一部分采用吸水材料制备,第二吸液部件60靠近第一夹持件的一部分采用其他强度更高的材料制备。
第二吸液部件60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矩形、异形等。
通过设置第二吸液部件60,在电池200测试过程中,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夹持待测电池200,第二吸液部件60与待测电池200接触能够吸收待测电池200泄漏的电解液,进一步降低电解液与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接触风险,降低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尤其是第二测试端子40被电解液腐蚀风险,从而提高对待测电池200性能的性能测试。
参照图7和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液部件60与第一吸液部件50的结构相同,为了描述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测试夹具100还包括第二支撑套筒80,第二支撑套筒80可活动地套设于第二测试端子40,第二支撑套筒80连接于第一吸液部件50,沿第二支撑套筒80的轴向Z,第二支撑套筒80的尺寸小于第二吸液部件60的尺寸。
参照图7和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套筒80的结构与第一支撑套筒70的结构相同,为了描述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中,第二夹持件包括21本体和连接部22,21本体和连接部22相连形成L形,本体21与第一夹持件沿Z方向相对设置,沿本体21的长度方向,连接部22设于本体21的一端,第二测试端子40设置于本体21远离连接部22的一侧。可选地,本体21与连接部22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21还与第一夹持件10铰接,本体21与第一夹持件10靠近或远离,从而带动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靠近或远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持件20的材料为半刚性材料。半刚性材料是一种介于刚性材料和柔性材料之间的材料,半刚性材料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变形能力,可以在受到一定力量作用下发生形变的能力,但是变形后仍可以保持一定的形状和稳定性。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本体一端通过连接部连接第一夹持件,另一端悬空。第二夹持件20的材料为半刚性材料,从而本体21设有第二测试端子40的一端能够靠近或远离第一夹持件10。如图2所示,第一夹持件10面向本体21的一侧还可以设置第一凸部11,本体21面向第一夹持件10的一侧还可以设置第二凸部23,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23铰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持件20可以是塑料件。
参照图3、图7、图8和图11,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测试夹具100,测试夹具100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20、第一测试端子30、第二测试端子40、第一吸液部件50、第二吸液部件60、第一支撑套筒70和第二支撑套筒80。第一测试端子30设置于第一夹持件,第二测试端子40设置于第二夹持件20,第一测试端子30和第二测试端子40用于夹持待测电池200以测试待测电池200的性能。其中,第一测试端子30为不锈钢材料制备的钢针,第二测试端子40为不锈钢材料制备的钢针。第一测试端子30的外周面涂覆有耐腐蚀层,第二测试端子40的外周面涂覆有耐腐蚀层。第一吸液部件50设置于第一夹持件,第一吸液部件50为柔性件,第二吸液部件60设置于第二夹持件20,第二吸液部件60为柔性件。第一通孔51包括第一孔段511和第二孔段512,第一孔段511相较于第二孔段512远离第一夹持件,第一孔段511的直径大于第二孔段512的直径,以使第一孔段511与第二孔段512之间形成台阶面513,第一测试端子30容纳于第一通孔51,第一支撑套筒70容纳于第一孔段511。第一吸液部件50具有背离第一夹持件的第一表面52,第一测试端子30具有背离第一夹持件的第一端面31,第一支撑套筒70具有背离第一夹持件的第二端面711和面向第一夹持件的第三端面721,第三端面721抵接于台阶面513。第一支撑套筒70可活动地套设于第一测试端子30,第一支撑套筒70连接于第一吸液部件50,沿第一支撑套筒70的轴向Z,第一支撑套筒70的尺寸小于第一吸液部件50的尺寸,第一测试端子30的尺寸小于第一吸液件的尺寸。第一吸液部件50包括自然状态和压缩状态,在自然状态,沿背离第一夹持件的方向,第一表面52超出第一端面31,第一表面52与第二端面711平齐。在压缩状态,第一表面52、第一端面31和第二端面711三者平齐。第二吸液部件60与第一吸液部件50的结构相同。第二支撑套筒80,第二支撑套筒80可活动地套设于第二测试端子40,第二支撑套筒80连接于第二吸液部件60。第二支撑套筒80的结构与第一支撑套筒70的结构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第一测试端子和第二测试端子,所述第一测试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二测试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测试端子和所述第二测试端子用于夹持待测电池以测试所述待测电池的性能;
其中,所述测试夹具还包括第一吸液部件,所述第一吸液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一吸液部件围绕所述第一测试端子设置,所述第一吸液部件用于吸收所述待测电池泄漏的电解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液部件为柔性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液部件的材料为海绵、泡沫和乳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液部件具有背离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测试端子具有背离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一端面;
所述第一吸液部件包括自然状态和压缩状态,在所述自然状态,沿背离所述第一夹持件的方向,所述第一表面超出所述第一端面;在所述压缩状态,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自然状态,所述第一表面超出所述第一端面的尺寸为H,满足,5mm≤H≤7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夹具还包括:
第一支撑套筒,可活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测试端子,所述第一支撑套筒连接于所述第一吸液部件,沿所述第一支撑套筒的轴向,所述第一支撑套筒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吸液部件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套筒具有背离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平齐。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液部件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包括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相较于所述第二孔段远离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一孔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的直径,以使所述第一孔段与所述第二孔段之间形成台阶面,所述第一测试端子容纳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支撑套筒容纳于所述第一孔段,所述第一支撑套筒具有面向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三端面,所述第三端面抵接于所述台阶面。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试端子为钢针。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试端子的外周面涂覆有耐腐蚀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耐腐蚀层的材料为聚乙烯、聚四氟乙烯、环氧树脂和聚氨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夹具还包括:
第二吸液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二吸液部件用于吸收所述待测电池泄漏的电解液。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277077.7A CN117871913B (zh) | 2024-03-12 | 2024-03-12 | 测试夹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277077.7A CN117871913B (zh) | 2024-03-12 | 2024-03-12 | 测试夹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871913A true CN117871913A (zh) | 2024-04-12 |
CN117871913B CN117871913B (zh) | 2024-08-09 |
Family
ID=90577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277077.7A Active CN117871913B (zh) | 2024-03-12 | 2024-03-12 | 测试夹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871913B (zh)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226866A (ja) * | 2011-04-15 | 2012-11-15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溶融塩電池及びその液漏れ検知方法 |
CN207743082U (zh) * | 2018-01-20 | 2018-08-17 | 东莞市鸿安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高安全性的电解电容 |
CN208239480U (zh) * | 2018-02-28 | 2018-12-14 | 深圳市酷可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锂离子电池测试夹具 |
CN209327542U (zh) * | 2018-11-20 | 2019-08-30 | 中兴高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电芯充放电测试夹具和充放电测试装置 |
CN211697879U (zh) * | 2019-12-11 | 2020-10-16 |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纽扣电池夹持机构及电池测试装置 |
CN214427578U (zh) * | 2021-02-03 | 2021-10-19 | 联动天翼新能源有限公司 | 纽扣式三电极用测试夹具 |
CN113834606A (zh) * | 2021-11-26 | 2021-12-24 | 苏州英特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锂电池包进行气密性防爆阀封堵的测试系统 |
CN217901830U (zh) * | 2022-06-22 | 2022-11-25 | 武汉市蓝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纽扣电池检测工装 |
CN218584835U (zh) * | 2022-08-03 | 2023-03-07 | 上海电气国轩新能源科技(南通)有限公司 | 一种可拆卸式纽扣电池测试夹具 |
CN218601349U (zh) * | 2023-01-04 | 2023-03-10 | 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用于电池性能测试的电池夹 |
CN218647027U (zh) * | 2022-10-26 | 2023-03-17 | 深圳市新威尔电子有限公司 | 四线制纽扣电池测试夹具 |
CN220021409U (zh) * | 2023-05-11 | 2023-11-14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芯支架、电池包以及用电设备 |
-
2024
- 2024-03-12 CN CN202410277077.7A patent/CN11787191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226866A (ja) * | 2011-04-15 | 2012-11-15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溶融塩電池及びその液漏れ検知方法 |
CN207743082U (zh) * | 2018-01-20 | 2018-08-17 | 东莞市鸿安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高安全性的电解电容 |
CN208239480U (zh) * | 2018-02-28 | 2018-12-14 | 深圳市酷可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锂离子电池测试夹具 |
CN209327542U (zh) * | 2018-11-20 | 2019-08-30 | 中兴高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电芯充放电测试夹具和充放电测试装置 |
CN211697879U (zh) * | 2019-12-11 | 2020-10-16 |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纽扣电池夹持机构及电池测试装置 |
CN214427578U (zh) * | 2021-02-03 | 2021-10-19 | 联动天翼新能源有限公司 | 纽扣式三电极用测试夹具 |
CN113834606A (zh) * | 2021-11-26 | 2021-12-24 | 苏州英特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锂电池包进行气密性防爆阀封堵的测试系统 |
CN217901830U (zh) * | 2022-06-22 | 2022-11-25 | 武汉市蓝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纽扣电池检测工装 |
CN218584835U (zh) * | 2022-08-03 | 2023-03-07 | 上海电气国轩新能源科技(南通)有限公司 | 一种可拆卸式纽扣电池测试夹具 |
CN218647027U (zh) * | 2022-10-26 | 2023-03-17 | 深圳市新威尔电子有限公司 | 四线制纽扣电池测试夹具 |
CN218601349U (zh) * | 2023-01-04 | 2023-03-10 | 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用于电池性能测试的电池夹 |
CN220021409U (zh) * | 2023-05-11 | 2023-11-14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芯支架、电池包以及用电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871913B (zh) | 2024-08-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537958B2 (ja) |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 |
US7951486B2 (en) | Cap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 |
JP5712045B2 (ja) | 二次電池 | |
KR101308217B1 (ko) |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US7879491B2 (en) | Electrode assembly having member for holding electrodes and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 |
KR20040034248A (ko) | 캡 조립체 및 이를 채용한 이차전지 | |
KR20030059930A (ko) | 이차전지 | |
KR20130000360A (ko) | 파우치 및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 |
US9123926B2 (en) | Secondary battery with terminal plate | |
CN210110860U (zh) | 顶盖组件与二次电池 | |
US8187742B2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 |
CN111373589B (zh) | 通过最外面电极结构和集流体材料有改善使用安全性的电极组件及具有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 |
CN117871913B (zh) | 测试夹具 | |
CN114846678A (zh) | 纽扣式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
KR101770330B1 (ko) | 접속용 만입홈이 형성되어 있는 이차전지 팩 | |
CN218182424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115441105A (zh) |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 |
KR100393484B1 (ko) | 코인형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 | |
KR101274914B1 (ko) |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 |
KR20160013638A (ko) | 접속용 만입홈이 형성되어 있는 이차전지 팩 | |
KR101308260B1 (ko) | 이차전지 | |
WO2024179212A1 (zh) | 极柱组件、端盖组件、电池和储能装置 | |
CN219873938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KR20020030133A (ko) | 리튬 2차 전지 | |
CN220569784U (zh) | 二次电池、电池组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