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70085A -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870085A CN117870085A CN202410032764.2A CN202410032764A CN117870085A CN 117870085 A CN117870085 A CN 117870085A CN 202410032764 A CN202410032764 A CN 202410032764A CN 117870085 A CN117870085 A CN 1178700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carbon dioxide
- concentration
- conditioning system
- fresh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4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2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2
- 238000006213 oxyge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915 air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21143 Hypo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954 hypox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6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adding oxyge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F24F2110/70—Carbon dioxid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设备,所述空调系统包括新风模块,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检测室内空间的二氧化碳浓度;判断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是否大于等于第一浓度阈值;若是,则至少使所述新风模块处于运行状态。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谋求通过新风模块的运行来改善室内空间的空气品质。在运行的模块/装置/设备包括多个的情形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多个模块/装置/设备为同时运行或者按顺序运行,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形确定每个模块/装置/设备在运行期间的运行参数等,如运行参数可以为转速、时长、功率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在自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浓度(下文称作二氧化碳浓度)一般在300~400ppm的范围内。不过,在办公环境等人员密度较高的室内场所中,由于人的呼吸会导致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因此,二氧化碳浓度常常作为反映室内场所的通风效率和人员密度的监测指标之一。空调系统在对室内场所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内循环的方式来实现的。具体而言,通过风机将室内空间的空气从回风口吸入空调室内机的壳体内,在与壳体内的室内换热器进行换热之后,经送风口送回室内空间。如此循环。这样一来,当空调系统的运行时间较长时,与前述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相对应,室内空间的空气的新鲜程度便会下降,此时,便可通过空调系统的新风模块以引入新风的方式来改善空气品质。新风模块引入新风的原理是:通过将外部环境的新风引入室内空间并与室内空间的空间进行互换,来改善室内空间的空气的新鲜程度。
二氧化碳浓度对人体可能并无实质性的危害,不过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学习状态等。如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000ppm时,人体会有空气污浊的感觉;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2000ppm时,可能会导致人在在一定程度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现象;当二氧化碳浓度高于5000ppm时,有可能导致缺氧等更明显的感觉。因此,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对于提高人员密度较高的室内场所的体验具有相当的必要。因此,可针对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对室内场所进行不同的改善。如除了新风模块的引入还可以引入其他改善二氧化碳浓度的方式、在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某一区间的情形下才使新风模块处于工作状态等。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一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具体而言,通过降低室内空间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改善办公环境等人员密度较高的室内场所中放入空气品质。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系统包括新风模块,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检测室内空间的二氧化碳浓度;判断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是否大于等于第一浓度阈值;若是,则至少使所述新风模块处于运行状态。
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谋求通过新风模块的运行来改善室内空间的空气品质。
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第一浓度阈值的具体值,如可以是(但不限于)与背景技术中所说的人体会有空气污浊的感觉等现象的1000ppm的浓度节点。
如其中的“若是,至少使所述新风模块处于运行状态”应当理解为:在满足所述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二浓度阈值的情形下,可以仅运行新风模块,也可以除了新风模块,使其他也能够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模块/装置/设备也处于运行状态。
如在运行的模块/装置/设备包括多个的情形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多个模块/装置/设备为同时运行或者按顺序运行,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形确定每个模块/装置/设备在运行期间的运行参数等,如运行参数可以为转速、时长、功率等。
对于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判断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是否大于等于第一浓度阈值;若是,则至少使所述新风模块处于运行状态”包括: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一浓度阈值且小于第二浓度阈值的情形下,仅使所述新风模块处于运行状态且以第一运行参数运行;
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二浓度阈值的情形下,至少使所述新风模块处于运行状态且以运行参数运行。
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谋求通过差异化的运行参数来改善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状态的空气的品质。如第一运行参数和运行参数可以包括运行时间、风机的转速、风门的开度等。如在第一运行参数和运行参数仅包括一个参数且二者的参数类型相同、“至少使所述新风模块处于运行状态”为仅新风模块处于运行状态的情形下,运行参数应当大于等于第一运行参数。在其他情形下,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形确定运行参数的具体形式、组合方式以及模块装置设备的运行状态等。示例性地,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二浓度阈值的情形下,可新风模块与其他模块按顺序运行等。
对于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系统配置有二氧化碳去除模块,所述的“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二浓度阈值的情形下,至少使所述新风模块处于运行状态且以运行参数运行”包括: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二浓度阈值且小于第三浓度阈值的情形下,仅使所述新风模块处于运行状态且以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运行参数的第二运行参数运行;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三浓度阈值的情形下,至少使所述新风模块和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其中,所述第二运行参数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运行参数。
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谋求通过多种方式协作的方式提升室内空间的空气品质。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二氧化碳去除模块的具体形式以及在采用二氧化碳去除模块和新风模块组合运行的情形下,二者组合出的运行参数的具体形式等。如可以是同时运行、按顺序运行、间隔运行等。其中的新风模块的运行参数可以与提到的第一/第二运行参数的类型、大小等相同或者不同。如二氧化碳去除模块可以通过采用如物理吸附、化学反应、膜分离等原理实现的任意可实现二氧化碳的去除的结构形式,在此不作限定。
如其中的“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三浓度阈值的情形下,至少使所述新风模块和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应当理解为:可以是仅通过二者的协作来完成降低室内空间的二氧化碳浓度的目的,也可以是进一步引入其他具有能够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模块/装置/设备的方式。
对于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三浓度阈值的情形下,至少使所述新风模块和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的步骤中,所述新风模块的运行参数至少包括与所述第一运行参数同类型的新风模块运行参数,并且所述新风模块运行参数大于等于第一运行参数。
通过这样的构成,给出了运行参数的一种可能的组成形式。示例性地,新风模块的运行参数为转速,运行参数的组成方式为:使新风模块运行之后然后使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
对于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系统配置有增氧模块,所述的“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三浓度阈值的情形下,至少使所述新风模块和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包括: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三浓度阈值小于第四浓度阈值的情形下,使所述新风模块和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四浓度阈值的情形下,使所述新风模块、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和所述增氧模块运行。
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谋求通过多种模块的组合方式提升室内空间的空气品质。如增氧模块为可以产生氧气的任意形式的产品(如氧气发生器)。
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每种运行组合方式中的具体的参数类型以及具体的组合方式。示例性地,使新风模块先运行,使二氧化碳去除模块和增氧模块后运行且使其同时处于运行状态。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节二氧化碳去除模块和增氧模块的运行参数。为了保证气体品质调节时间,可以以新风模块的运行时长为限定条件来确定新风模块的转速等运行参数。
对于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四浓度阈值的情形下,使所述新风模块、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和所述增氧模块运行”的步骤中,使所述增氧模块在所述新风模块运行之后运行,并且使所述增氧模块在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之前、同时或者之后运行。
通过这样的构成,给出了三种调节方式的一种具体的协作形式。如首先通过新风模块的运行,对室内空间的空气品质作出基本的提升,在此基础上,通过主动去除与引入氧气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空气的品质。
如引入氧气本质上相当于新风模块的精简版,具体相当于在新风模块的基础上,增加了可去除同时引入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其他非氧气类气体的功能。因此可以更快速地实现室内空间的品质提升。
可以理解的是,与前述的第一浓度阈值类似,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第二/第三/第四浓度阈值的具体值。
其中,配置于空调系统的二氧化碳去除模块和增氧模块可以是在空调系统上增设的模块(如设置于壳体内靠近送风口的位置),也可以是与空调系统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地布设但是在控制逻辑上相关联的单独的模块。
对于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的“使所述增氧模块在所述新风模块运行之后运行,并且使所述增氧模块在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之前、同时或者之后运行”的步骤中,若所述空调系统具有制冷或者制热需求,则:在增氧模块运行的情形下,使所述空调系统以能够满足所述制冷制热需求的参数运行;并且/或者在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的情形下,使所述空调系统以不高于能够满足所述制冷制热需求的参数运行。
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谋求更好地提升室内空间的品质。
具体而言,在增氧模块运行的情形下,由于与氧气的“注入”与目前的空气品质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可使空调系统以满足制冷/制热需求为标准运行。而在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的情形下,由于去除的是目前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模块,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地“放缓”空气的流动速度的方式保证二氧化碳能够被更充分前地去除,进而更好地改善空气品质。
对于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使所述增氧模块在所述新风模块运行之后运行,并且使所述增氧模块在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之前、同时或者之后运行”步骤中,所述的使所述增氧模块在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之前、同时或者之后运行包括:获取或者确定参考信息;根据所述参考信息,使所述增氧模块在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之前、同时或者之后运行,并且所述增氧模块和/或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允许运行多次。
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谋求更好地通过多模块组合的方式实现对空气品质的提升。如参考信息可以为当前的时间段、基于主动问询的反馈信息、基于检测确定的当前室内空间的人数等。
在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适于存储多条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运行以执行前述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可以理解的是,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具有前述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实现其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理解的是,该程序代码包括但不限于执行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程序代码。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不包括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在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适于存储多条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适于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运行以执行前述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可以理解的是,该设备具有前述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该设备可以是包括各种电子设备形成的计算机控制设备。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
图2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发明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波轮空调系统的详细结构、清洗程序中每个阶段的程序的功能以及的具体的运行细节等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发明的主旨。
空调系统主要包括形成冷媒主回路的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节流部件(如毛细管、电子膨胀阀等)和四通阀,其中,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室外空调系统通过切换四通阀的连通方式,能够使空调系统具有常规的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通过冷媒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蒸发器-压缩机形成的回路中的循环流动,伴随着冷媒的相变,可以向室内换热器的表面发放冷量/热量。具体而言:当冷媒沿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压缩机的回路循环流动时,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循环。即:在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的情形下,室内换热器作为发放热量的冷凝器;而当冷媒沿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压缩机的回路循环流动时,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循环。即:在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的情形下,室内换热器作为发放冷量的蒸发器。
空调系统通常包括室外部分和室内部分,对于有的机型而言(如窗机等),室外部分和室内部分是集成在同一个壳体内。而对于绝大部分机型而言,室外部分和室内部分为分体式结构,其中的室外部分称作空调室外机,室内部分称作空调室内机,二者之间通过管路连接。
分体式结构的空调系统通常包括柜机、挂机以及嵌入式空调系统等。以挂机为例,空调系统的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的背部通常固定设置于室内空间的墙壁,壳体上具有送风口和回风口(如底部送风、底部回风),壳体内主要设置有室内换热器、室内风机、接水盘和电控箱等,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制热循环的过程中,在室内风机的作用下,室内空间的一部分空气经回风口被抽入壳体的内部,与室内换热器的表面进行热交换之后,这部分空气的温度得以降低/升高,之后这部分温度降低的空气经送风口被再次送入室内空间,如此反复,即可逐渐将由于冷媒的相变以及循环流动产生的冷量/热量逐渐发放至室内空间。
空调系统的一种结构形式是前述的由一个空调室外机、一个空调室内机构成的空调器,另一种结构形式是大型中央空调。对于空调器而言,可通过增设新风模块的方式引入室外环境的新鲜空气。对于中央空调而言,其向室内空间的送风方式通常采用风机盘管和新风机组(新风模块)相结合的方式。风机盘管能够向室内空间发放的空气能够基于前述的空调系统的原理来实现。新风模块主要用于引入室外环境的新鲜空气的方式来改善空气空间与二氧化碳浓度相关的品质。
在本示例中,空调系统的空调室内机的壳体内设置有二氧化碳去除模块,如在本示例中,二氧化碳去除模块是以物理吸附的方式去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
在本示例中,室内空间在与空调系统的空调室内机在空间上相独立的位置配置有增氧模块,增氧模块可以单独工作,也可以基于与空调系统信号连接对室内空间的空气进行与二氧化碳浓度相关的品质调节。
下面以上述结构为例,并参照图1和图2来介绍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
主要参照图1,图1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S110、在空调系统处于运行状态的情形下,检测室内空间的二氧化碳浓度;
S120、判断二氧化碳浓度是否大于等于第一浓度阈值;若是,则转入S130;若否,则转入S140;
S130、至少使空调系统的新风模块处于运行状态;
S140、使空调系统保持当前的制冷/制热运行状态。
可以看出,在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中,能够谋求通过包括但不限于仅通过新风模块的运行来改善室内空间的空气品质,下面将结合可在新风模块的基础上,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模块和增氧模块的协作运行来改善室内空间的空气品质来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主要参照图2,图2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具体流程示意图。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1、在空调系统处于运行状态的情形下,检测室内空间的二氧化碳浓度。
S22、判断二氧化碳浓度是否大于等于第一浓度阈值(如第一浓度阈值为500-1500ppm之间的某个值,示例性地,800ppm);若是,则转入S23;若否,则维持当前的制冷/制热运行参数。
S23、进一步判断二氧化碳浓度是否大于等于第一浓度阈值且小于第二浓度阈值(如第二浓度阈值为1000-2000ppm之间的某个值,示例性地,1500ppm);若是,则转入S24;若否,则转入S25。
S24、使新风模块的风机以第一转速运行。
S25、进一步判断二氧化碳浓度是否大于等于第二浓度阈值且小于第三浓度阈值(如第三浓度阈值为1500-3000ppm之间的某个值,示例性地,2000ppm)。若是,则转入S26;若否,则转入S27。
S26、使新风模块的风机以大于第一转速的第二转速运行,并使二氧化碳去除模块以第一功率运行。
S27、进一步判断二氧化碳浓度是否大于等于第三浓度阈值且小于第四浓度阈值(如第四浓度阈值为2500-5000ppm之间的某个值,示例性地,3000ppm)。若是,则转入S28;若否,则转入S29。
S28、使新风模块的风机仍以第二转速运行,并使二氧化碳去除模块以第一功率运行。
S29、使新风模块的风机仍以第二转速运行,并使二氧化碳去除模块和增氧模块组合运行。
如在本示例中,是在新风模块运行之后,使二氧化碳去除模块和增氧模块组合运行。其中,具体的组合运行方式与空调系统运行的时间段之间具有预设的映射关系。示例性地,在白天时段,二者同时运行且二氧化碳去除模块的功率为第一功率、增氧模块的运行挡位为二挡。夜晚时段,二者间隔运行且二氧化碳去除模块的功率为大于第一功率的第二功率、增氧模块的运行挡位为小于二挡的一挡。
可以看出,在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新风模块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二氧化碳去除模块和增氧模块,能够谋求针对当前的空气质量给出与之适配的品质改善方案。并且,通过对对应于三种模块的运行时机以及组合方式进行限定,能够在保证空气品质的基础上兼顾空调系统的制冷/制热性能。即:在保证空调系统的温度调节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下,以与当前的空气质量更为适配的方式改善了室内空间的空气品质,从而提升了空调系统的使用性能。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上述实施例中将各个步骤按照特定的先后顺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实现本发明的效果,不同的步骤之间并非必须按照这样的顺序执行,其可以同时执行或以其他顺序执行,也可以增加、替换或者省略某些步骤。如在检测到二氧化碳浓度小于第一浓度阈值的情形下,可再次检测以进一步确认该结果等。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以上述具体方式所构成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作为示例进行了介绍,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应不限于此。事实上,用户完全可根据以及实际应用场景等情形灵活地调整相关的步骤以及步骤中的参数等要素,如在S29中,可以基于主动问询的反馈信息来确定二氧化碳去除模块和增氧模块的协作方式。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新风模块,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检测室内空间的二氧化碳浓度;
判断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是否大于等于第一浓度阈值;
若是,则至少使所述新风模块处于运行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判断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是否大于等于第一浓度阈值;若是,则至少使所述新风模块处于运行状态”包括:
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一浓度阈值且小于第二浓度阈值的情形下,仅使所述新风模块处于运行状态且以第一运行参数运行;
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二浓度阈值的情形下,至少使所述新风模块处于运行状态且以运行参数运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配置有二氧化碳去除模块,
所述的“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二浓度阈值的情形下,至少使所述新风模块处于运行状态且以运行参数运行”包括:
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二浓度阈值且小于第三浓度阈值的情形下,仅使所述新风模块处于运行状态且以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运行参数的第二运行参数运行;
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三浓度阈值的情形下,至少使所述新风模块和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
其中,所述第二运行参数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运行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三浓度阈值的情形下,至少使所述新风模块和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的步骤中,所述新风模块的运行参数至少包括与所述第一运行参数同类型的新风模块运行参数,并且
所述新风模块运行参数大于等于第一运行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配置有增氧模块,
所述的“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三浓度阈值的情形下,至少使所述新风模块和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包括:
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三浓度阈值小于第四浓度阈值的情形下,使所述新风模块和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
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四浓度阈值的情形下,使所述新风模块、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和所述增氧模块运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第四浓度阈值的情形下,使所述新风模块、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和所述增氧模块运行”的步骤中,使所述增氧模块在所述新风模块运行之后运行,并且
使所述增氧模块在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之前、同时或者之后运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使所述增氧模块在所述新风模块运行之后运行,并且使所述增氧模块在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之前、同时或者之后运行”的步骤中,若所述空调系统具有制冷或者制热需求,则:
在增氧模块运行的情形下,使所述空调系统以能够满足所述制冷制热需求的参数运行;并且/或者
在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的情形下,使所述空调系统以不高于能够满足所述制冷制热需求的参数运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增氧模块在所述新风模块运行之后运行,并且使所述增氧模块在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之前、同时或者之后运行”步骤中,所述的使所述增氧模块在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之前、同时或者之后运行包括:
获取或者确定参考信息;
根据所述参考信息,使所述增氧模块在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运行之前、同时或者之后运行,并且
所述增氧模块和/或所述二氧化碳去除模块允许运行多次。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适于存储多条程序代码,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代码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运行以执行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10.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适于存储多条程序代码,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代码适于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运行以执行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032764.2A CN117870085A (zh) | 2024-01-09 | 2024-01-09 |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032764.2A CN117870085A (zh) | 2024-01-09 | 2024-01-09 |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870085A true CN117870085A (zh) | 2024-04-12 |
Family
ID=90591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032764.2A Pending CN117870085A (zh) | 2024-01-09 | 2024-01-09 |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870085A (zh) |
-
2024
- 2024-01-09 CN CN202410032764.2A patent/CN117870085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49646B (zh) | 调湿装置 | |
CN111426021A (zh) | 风管式空调器及其运行控制方法、装置 | |
KR20110119499A (ko) | 폐열을 이용한 히트펌프식 환기장치 | |
CN110375422B (zh) | 空调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空气调节设备 | |
CN112923461B (zh) | 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控制装置 | |
CN117870085A (zh) |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设备 | |
CN113692189A (zh) | 一种机房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 |
JP5532976B2 (ja) | 発熱体収納装置用冷却装置 | |
CN114543173B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 |
JP2018173247A (ja) | 給気器の制御方法、給気器の制御装置、および、換気システム | |
CN114811908B (zh) | 用于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器、存储介质 | |
CN114857755B (zh) | 室内机的控制方法、控制器、室内机、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 |
JP7360234B2 (ja) | 空調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空調システム | |
CN114234373B (zh) | 新风环控机组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新风环控机组 | |
CN113639339A (zh) | 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5352211A (zh) | 一种直接膨胀式机房节能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14163530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211120098U (zh) | 压缩空气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 |
JP2019163907A (ja)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JP2007198636A (ja) |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 |
JP2002106981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5218275A (zh) | 机柜空调风道组件和机柜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3958996A (zh) | 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 |
CN106839262A (zh) | 空调管路系统及空调管路系统控制方法、装置 | |
KR102580538B1 (ko) | 공기조화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