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59212A - 负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负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59212A
CN117859212A CN202280055204.8A CN202280055204A CN117859212A CN 117859212 A CN117859212 A CN 117859212A CN 202280055204 A CN202280055204 A CN 202280055204A CN 117859212 A CN117859212 A CN 1178592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equal
secondary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52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文博
冯鹏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859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592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负极极片,其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设置于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层,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该负极活性材料包括具有孔的第一颗粒和除第一颗粒外的第二颗粒,其中,在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截面的200μm×200μm区域内,所述第一颗粒满足:0.10≤a/b≤0.85且0.89≤0.98×C‑(a/b)2≤1.86;其中,aμm表示所述第一颗粒中孔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bμm表示所述第一颗粒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C g/cm3表示负极活性材料在5t压力下的压实密度,其中,1.65≤C≤1.95。本申请的负极极片兼具高压实密度与高孔隙率,进而能够在保证二次电池高能量密度的基础上,有效改善二次电池的阻抗及放电温升。还提供包括该负极极片的二次电池。

Description

负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负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二次电池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对其各项性能的要求也逐渐增高。例如在电动工具与无人机领域中,都需要二次电池具备大倍率下放电的能力,使电动工具与无人机能发挥较大功率。但由于二次电池本身的内阻,在大倍率放电过程中,其内部温度上升非常块,进而使得二次电池在高温环境下产生较大的损伤。现有技术主要是通过降低极片的涂布厚度并减小活性材料的粒度来改善二次电池的阻抗与放电温升,但这种方式会明显的降低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而且成本也较高。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负极极片及包括该负极极片的二次电池,本申请的负极极片中负极活性材料兼具高压实密度与高孔隙率,进而使得负极极片具有优异的电解液浸润性,能够有效改善二次电池的阻抗及放电温升。
在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负极极片,其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设置于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层,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该负极活性材料包括具有孔的第一颗粒和除第一颗粒外的第二颗粒,其中,在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截面的200μm×200μm区域内,所述第一颗粒满足:0.10≤a/b≤0.85且0.89≤0.98×C-(a/b) 2≤1.86;其中,aμm表示第一颗粒中孔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bμm表示第一颗粒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C g/cm 3表示负极活性材料在5t压力下的压实密度,其中,1.65≤C≤1.95。负极活性材料颗粒具有孔可以增大活性材料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同时负极活性材料的孔也会增大负极极片对电解液的毛细吸收效应,有利于电解液的浸润与存储。一方面,电解液在负极极片内的浸润性提高,有利于活性离子的扩散,另一方面,负极极片中负极活性材料存在孔,也会减小活性离子迁移到负极活性材料中的距离,有利于活性离子的快速脱嵌,两者都会降低活性离子在二次电池中的扩散阻抗,从而改善大倍率放电条件下,二次电池的温升性 能。但是负极活性材料中孔的尺寸过大时,会降低负极活性材料的机械强度,进而易在负极极片压制过程时中被破坏,同时尺寸过大,需要的电解液量会增加,致使二次电池的成本额外增加;负极活性材料中孔的尺寸过小时,电解液在负极极片内的浸润性差,活性离子扩散较困难,二次电池的放电温升改善效果不佳。本申请通过将负极活性材料截面中孔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该孔所在的第一颗粒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以及负极活性材料的5t压实密度控制在上述范围内,负极活性材料的压实密度与孔结构具有良好的匹配性,负极活性材料兼具高压实密度与高孔隙率的特征,进而使得包含该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极片具有优异的电解液浸润性,能够有效降低溶剂化活性离子的迁移阻抗,提升二次电池的大倍率温升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0.15≤a/b≤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0.2≤a/b≤0.6。负极活性材料中孔的尺寸过大时,会降低负极活性材料的机械强度,进而易在负极极片压制过程时中被破坏,同时尺寸过大,需要的电解液量会增加,致使二次电池的成本额外增加。负极活性材料中孔的尺寸过小时,电解液在负极极片内的浸润性差,活性离子扩散较困难,二次电池的放电温升改善效果不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0.5≤a≤13。负极活性材料中孔的尺寸过大时,负极活性材料的机械强度低,负极极片压制过程时中易被破坏。负极活性材料中孔的尺寸过小时,电解液在负极极片内的浸润性差,活性离子扩散较困难,二次电池的放电温升改善效果不佳。在一些实施方式中,1≤a≤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4≤b≤25。当具有孔的活性颗粒的粒径在此范围内时,可保证电解液的浸润,提高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改善活性离子的扩散,提升二次电池的大倍率放电性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4.5≤b≤1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1.2≤0.98×C-(a/b) 2≤1.8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1.3≤0.98×C-(a/b) 2≤1.8。负极活性材料截面中孔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该孔所在的第一颗粒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以及负极活性材料的5t压实密度在上述范围内,可进一步提升二次电池的大倍率温升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1.65≤C≤1.95。负极活性材料的压实密度与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动力学有关,负极活性材料压实密度较低时,极片的压实密度也较低,相应的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也会降低。负极活性材料的压密密度过高时,二次电池的动力学会恶化,影响大倍率下的电池性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1.7≤C≤1.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截面的200μm×200μm区域内,具有孔的第 一颗粒数量占第一颗粒和第二颗粒数量之和的35%至95%。具有孔的活性材料颗粒占比太少时,负极极片的孔隙结构较少,其对电解液的吸收能力差,进而使得活性离子扩散较困难,二次电池的放电温升改善效果不佳。具有孔的活性材料颗粒占比太大时,负极活性材料的机械强度不够,负极极片在压制时,负极活性材料颗粒容易被破坏,造成其性能损失。同时占比太大,负极活性材料与电解液的副反应也会明显增加,进而会影响二次电池的存储与循环性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颗粒的数量占第一颗粒和第二颗粒数量之和的50%至8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截面的200μm×200μm区域内,通过拉曼测试,负极活性材料层满足:0.1≤ID/IG≤0.5,其中,ID为拉曼光谱中1350cm -1峰的强度,IG为拉曼光谱中1580cm -1处峰的强度。ID/IG比值可以表征负极活性材料层的缺陷度,ID/IG比值越大,表明缺陷度越高。负极活性材料层缺陷度高时,其内部原子排列无序度高,晶格缺陷较多,有利于增加活性离子的脱嵌通道,提高活性离子脱嵌速度,负极活性材料的动力学会明显提升。但过多的缺陷会影响二次电池的首效、循环、存储等性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0.2≤ID/IG≤0.4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极片的取向度OI满足:OI≤35。负极极片OI值是反映极片中颗粒晶体取向度的一个参数。OI值越大,晶体取向度越高,活性离子在极片中活性材料上脱嵌的面就越局限。OI值越小,晶体取向度越低,活性离子可以在极片中活性材料上从多个方向脱嵌。本申请通过将负极极片的OI值限定在上述范围内,活性离子可以快速在负极极片中脱嵌,能够进一步改善二次电池的阻抗及放电温升性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15≤OI≤2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极片的孔隙率K满足:15%≤K≤50%。孔隙率太小时,活性离子的扩散阻抗较大,二次电池的放电温升改善效果不佳。孔隙率太大时,极片的压实密度太低,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太低,同时需要的电解液量会增加,致使二次电池的成本额外增加。在一些实施方式中,20%≤K≤4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极片的厚度H满足:H≤220μm。负极极片的厚度过高时,负极活性材料层的厚度过高,进而会增加活性离子从电解液扩散到负极极片内部活性材料颗粒的距离,使得二次电池容易在大倍率充电下析锂,同时距离增加也会增大电荷转移阻抗,影响二次电池的放电温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50μm≤H≤200μ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G满足:92%≤G≤98%。高石墨化度的负极活性材料具有高容量和高压实密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材料的克容量Cap满足:Cap≥330mAh/g。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BET满足:1.0m 2/g≤BET≤4.5m 2/g。比表面积过大时,负极活性材料表面反应活性较高,易与电解液发生反应,会对二次电池的存储性能等产生不利影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石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材料包括天然石墨。
在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第一方面的负极极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在0℃1C放电至50%SOC时的阻抗DCR满足:DCR≤55.0m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在25℃3C放电时,温升T满足:T≤8.0℃。
在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第二方面的二次电池。
本申请提供的负极极片中负极活性材料兼具高压实密度与高孔隙率,进而使得包含该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极片具有优异的电解液浸润性,能够有效降低溶剂化活性离子的迁移阻抗,提升二次电池的大倍率温升性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2和对比例1的二次电池的DCR值,其中,1—实施例2,2—对比例1。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2和对比例1的二次电池的温升,其中,1—实施例2,2—对比例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简明,本文仅具体地公开了一些数值范围。然而,任意下限可以与任何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以及任意下限可以与其它下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同样任意上限可以与任意其它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此外,每个单独公开的点或单个数值自身可以作为下限或上限与任意其它点或单个数值组合或与其它下限或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
在本文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以上”、“以下”包含本数。
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公知含义。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中提到的各参数的数值可以用本领域常用的各种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例如,可以按照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给出的方法进行测试)。
术语“中的至少一者”、“中的至少一个”、“中的至少一种”或其他相似术语所连接的项目的列表可意味着所列项目的任何组合。例如,如果列出项目A及B,那么短语“A及B中的至少一者”意味着仅A;仅B;或A及B。在另一实例中,如果列出项目A、B及C,那么短语“A、B及C中的至少一者”意味着仅A;或仅B;仅C;A及B(排除C);A及C(排除B);B及C(排除A);或A、B及C的全部。项目A可包含单个组分或多个组分。项目B可包含单个组分或多个组分。项目C可包含单个组分或多个组分。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申请。应理解,这些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一、负极极片
在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负极极片,其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设置于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层,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该负极活性材料包括具有孔的第一颗粒和除第一颗粒外的第二颗粒,其中,在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截面的200μm×200μm区域内,该第一颗粒满足:0.10≤a/b≤0.85且0.89≤0.98×C-(a/b) 2≤1.86;其中,aμm表示第一颗粒中孔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bμm表示第一颗粒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C g/cm 3表示负极活性材料在5t压力下的压实密度,其中,1.65≤C≤1.95。负极活性材料颗粒具有孔可以增大活性材料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同时负极活性材料的孔也会增大负极极片对电解液的毛细吸收效应,有利于电解液的浸润与存储。一方面,电解液在负极极片内的浸润性提高,有利于活性离子的扩散,另一方面,负极极片中负极活性材料存在孔,也会减小活性离子迁移到负极活性材料中的距离,有利于活性离子的快速脱嵌,两者都会降低活性离子在二次电池中的扩散阻抗,从而改善大倍率放电条件下,二次电池的温升性能。但是负极活性材料中孔的尺寸过大时,会降低负极活性材料的机械强度,进而易在负极极片压制过程时中被破坏,同时尺寸过大,需要的电解液量会增加,致使二次电池的成本额外增加。负极活性材料中孔的尺寸过小时,电解液在负极极片内的浸润性差,活性离子扩散较困难,二次电池的放电温升改善效果不佳。本申请通过将负极活性材料截面中孔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a、该孔所在的第一颗粒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b以及负极活性材料的5t压实密度C控制在上述范围内,负极活性材料的压实密度与孔结构具有良好的匹配性,负极活性材料兼具高压实密度与高孔隙率的特征,进而使得包含该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极片具有优异的电解液浸润性,能够有效降低溶剂化活性离子的迁移阻抗,提升二次电池的大倍率温升性能。
本申请中,“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截面”可以为沿负极活性材料层厚度方向的截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a/b为0.13、0.17、0.19、0.21、0.23、0.25、0.27、0.3、0.33、0.35、0.37、0.4、0.43、0.45、0.57、0.5、0.53、0.55、0.57、0.59、0.63、0.65、0.67、0.69、0.73、0.75、0.77、0.8、0.83或这些值中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0.15≤a/b≤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0.2≤a/b≤0.6。负极活性材料中孔的尺寸过大时,会降低负极活性材料的机械强度,进而易在负极极片压制过程时中被破坏,同时尺寸过大,需要的电解液量会增加,致使二次电池的成本额外增加。负极活性材料中孔的尺寸过小时,电解液在负极极片内的浸润性差,活性离子扩散较困难,二次电池的放电温升改善效果不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0.5≤a≤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a为0.7、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10.5、11.0、11.5、12.0、12.5或这些值中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负极活性材料中孔的尺寸过大时,负极活性材料的机械强度低,负极极片压制过程时中易被破坏。负极活性材料中孔的尺寸过小时,电解液在负极极片内的浸润性差,活性离子扩散较困难,二次电池的放电温升改善效果不佳。在一些实施方式中,1≤a≤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4≤b≤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b为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或这些值中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4≤b≤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4.5≤b≤1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0.98×C-(a/b) 2为0.9、0.93、0.95、0.97、1.0、1.03、1.05、1.07、1.1、1.13、1.15、1.17、1.2、1.23、1.25、1.27、1.3、1.33、1.35、1.37、1.4、1.43、1.45、1.47、1.5、1.53、1.55、1.57、1.6、1.63、1.65、1.67、1.7、1.73、1.75、1.77、1.8、1.83、1.85或这些值中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1.2≤0.98×C-(a/b) 2≤1.8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1.3≤0.98×C-(a/b) 2≤1.8。负极活性材料截面中孔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该孔所在的第一颗粒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以及负极活性材料的5t压实密度在上述范围内,可进一步提升二次电池的大倍率温升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C为1.67、1.7、1.73、1.75、1.77、1.8、1.83、1.85、1.87、1.9、1.93或这些值中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1.65≤C≤1.9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1.7≤C≤1.9。负极活性材料的压实密度与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动力学有关,负极活性材料压实密度较低时,极片的压实密度也较低,相应的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也会降低。负极活性材料的压密密度过高时,二次电池的动力学会恶化,影响大倍率下的电池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截面的200μm×200μm区域内,具有孔的第 一颗粒数量占第一颗粒和第二颗粒数量之和的35%至95%,例如为40%、43%、45%、47%、49%、53%、55%、57%、60%、63%、65%、67%、70%、73%、75%、77%、79%、83%、85%、87%、90%、93%或这些值中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具有孔的活性材料颗粒占比太少时,负极极片的孔隙结构较少,其对电解液的吸收能力差,进而使得活性离子扩散较困难,二次电池的放电温升改善效果不佳。具有孔的活性材料颗粒占比太大时,负极活性材料的机械强度不够,负极极片在压制时,负极活性材料颗粒容易被破坏,造成其性能损失。同时占比太大,负极活性材料与电解液的副反应也会明显增加,进而会影响二次电池的存储与循环性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颗粒的数量占第一颗粒和第二颗粒数量之和的50%至8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截面的200μm×200μm区域内,通过拉曼测试,负极活性材料层满足:0.1≤ID/IG≤0.5,其中,ID为拉曼光谱中1350cm -1峰的强度,IG为拉曼光谱中1580cm -1处峰的强度。ID/IG比值可以表征负极活性材料层的缺陷度,ID/IG比值越大,表明缺陷度越高。负极活性材料层缺陷度高时,其内部原子排列无序度高,晶格缺陷较多,有利于增加活性离子的脱嵌通道,提高活性离子脱嵌速度,负极活性材料的动力学会明显提升。但过多的缺陷会影响二次电池的首效、循环、存储等性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ID/IG为0.15、0.17、0.23、0.25、0.3、0.33、0.35、0.37、0.4、0.43、0.47或这些值中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0.2≤ID/IG≤0.4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极片的取向度OI满足:OI≤35。负极极片OI值是反映极片中颗粒晶体取向度的一个参数。OI值越大,晶体取向度越高,活性离子在极片中活性材料上脱嵌的面就越局限。OI值越小,晶体取向度越低,活性离子可以在极片中活性材料上从多个方向脱嵌。本申请通过将负极极片的OI值限定在上述范围内,活性离子可以快速在负极极片中脱嵌,能够进一步改善二次电池的阻抗及放电温升性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OI为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或这些值中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OI≤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15≤OI≤2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极片的孔隙率K满足:15%≤K≤50%。孔隙率太小时,活性离子的扩散阻抗较大,二次电池的放电温升改善效果不佳。孔隙率太大时,极片的压实密度太低,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太低,同时需要的电解液量会增加,致使二次电池的成本额外增加。在一些实施方式中,K为17%、19%、23%、25%、27%、30%、33%、35%、37%、39%、43%、45%、47%、49%或这些值中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20%≤K≤4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极片的厚度H满足:H≤220μm。负极极片的厚度过高时,负极活性材料层的厚度过高,进而会增加活性离子从电解液扩散到负极极片内部活性材料颗粒的距离,使得二次电池容易在大倍率充电下析锂,同时距离增加也会增大电荷转移阻抗,影响二次电池的放电温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H为30μm、60μm、70μm、80μm、90μm、100μm、110μm、120μm、130μm、140μm、150μm、160μm、170μm、180μm、190μm、210μm或它们之间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50μm≤H≤200μ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G满足:92%≤G≤98%,例如G为93%、94%、95%、96%或97%。高石墨化度的负极活性材料具有高容量和高压实密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材料的克容量Cap满足:Cap≥330mAh/g。在一些实施方式中,330mAh/g≤Cap≤500mAh/g。在一些实施方式中,330mAh/g≤Cap≤450mAh/g。在一些实施方式中,330mAh/g≤Cap≤400mAh/g。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BET满足:1.0m 2/g≤BET≤4.5m 2/g。在一些实施方式中,BET为1.3m 2/g、1.5m 2/g、1.7m 2/g、2.0m 2/g、2.3m 2/g、2.5m 2/g、2.7m 2/g、3.0m 2/g、3.3m 2/g、3.5m 2/g、3.7m 2/g、4.0m 2/g、4.3m 2/g或它们之间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比表面积过大时,负极活性材料表面反应活性较高,易与电解液发生反应,会对二次电池的存储性能等产生不利影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石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材料包括天然石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石墨的制备过程包括:选取石墨化度在92.0%至95.0%的人造石墨混合鳞片石墨,其中鳞片石墨质量占比为10%至80%,然后再混合石墨质量的2%至6%的造孔剂例如碳酸钠,在上述混合物中最后加混合物质量的例如10%至20%比例的沥青进行包覆处理。将上述处理后的混合物进行球磨使颗粒聚合并球形化,球形化后造孔剂已经分布在颗粒内部。球磨结束后将其混合物在高温800℃至1200℃条件下进行沥青的碳化及造孔剂的分解,在高温下造孔剂分解并产生气体膨胀,颗粒发生变形并内部形成孔隙。
二、二次电池
在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第一方面的负极极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在0℃1C放电至50%SOC时的阻抗DCR满足:DCR≤55.0m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在25℃3C放电时,温升T满足:T≤8.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集流体包括:铜箔、铝箔、镍箔、不锈钢箔、钛箔、泡沫镍、泡沫铜、覆有导电金属的聚合物基底或其任意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材料层还包括粘结剂和导电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粘结剂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醇、羟丙基纤维素、二乙酰基纤维素、聚氯乙烯、羧化的聚氯乙烯、聚氟乙烯、含亚乙基氧的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偏1,1-二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丁苯橡胶、丙烯酸(酯)化的丁苯橡胶、环氧树脂或尼龙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电剂包括,但不限于:基于碳的材料、基于金属的材料、导电聚合物和它们的混合物。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碳的材料选自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碳黑、乙炔黑、科琴黑、碳纤维或其任意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金属的材料选自金属粉、金属纤维、铜、镍、铝或银。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聚合物为聚亚苯基衍生物。
本申请的二次电池还包括正极,正极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材料层,正极活性材料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和导电剂。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正极集流体可以采用金属箔片或复合集流体。例如,可以使用铝箔。复合集流体可以通过将金属材料(铜、铜合金、镍、镍合金、钛、钛合金、银及银合金等)形成在高分子基材上而形成。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钴酸锂、镍锰钴酸锂、镍锰铝酸锂、磷酸铁锂、磷酸钒锂、磷酸钴锂、磷酸锰锂、磷酸锰铁锂、硅酸铁锂、硅酸钒锂、硅酸钴锂、硅酸锰锂、尖晶石型锰酸锂、尖晶石型镍锰酸锂和钛酸锂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粘结剂包括粘合剂聚合物,例如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烯烃类、羧甲基纤维素钠、羧甲基纤维素锂、改性聚偏氟乙烯、改性SBR橡胶或聚氨酯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聚烯烃类粘结剂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烯酯、聚烯醇或聚丙烯酸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剂包括碳基材料,例如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炭黑、乙炔黑、科琴黑或碳纤维;金属基材料,例如铜、镍、铝、银等的金属粉或金属纤维;导电聚合物,例如聚亚苯基衍生物;或它们的混合物。
本申请的二次还包括隔离膜,本申请的二次电池中使用的隔离膜的材料和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其可为任何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技术。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包括由对本申请的电解液稳定的材料形成的聚合物或无机物等。
例如隔离膜可包括基材层和表面处理层。基材层为具有多孔结构的无纺布、膜或复合膜,基材层的材料选自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具体的,可选用聚丙烯多孔膜、聚乙烯多孔膜、聚丙烯无纺布、聚乙烯无纺布或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多孔复合膜。
基材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表面处理层,表面处理层可以是聚合物层或无机物层,也可以是混合聚合物与无机物所形成的层。无机物层包括无机颗粒和粘结剂,无机颗粒选自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钛、二氧化铪、氧化锡、二氧化铈、氧化镍、氧化锌、氧化钙、氧化锆、氧化钇、碳化硅、勃姆石、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氢氧化钙和硫酸钡中的至少一种。粘结剂选自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聚酰胺、聚丙烯腈、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聚乙烯呲咯烷酮、聚乙烯烷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氟乙烯和聚六氟丙烯中的至少一种。聚合物层中包含聚合物,聚合物的材料选自聚酰胺、聚丙烯腈、丙烯酸酯聚合物、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聚乙烯呲咯烷酮、聚乙烯烷氧、聚偏氟乙烯、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的二次还包括电解液。可用于本申请的电解液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电解液。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电解液包括有机溶剂、锂盐和可选的添加剂。本申请的电解液中的有机溶剂可为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可作为电解液的溶剂的有机溶剂。根据本申请的电解液中使用的电解质没有限制,其可为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电解质。根据本申请的电解液的添加剂可为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可作为电解液添加剂的添加剂。在一些实施例中,有机溶剂包括,但不限于: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亚丙酯或丙酸乙酯。在一些实施例中,有机溶剂包括醚类溶剂,例如包括1,3-二氧五环(DOL)和乙二醇二甲醚(DME)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锂盐包括有机锂盐或无机锂盐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锂盐包括,但不限于:六氟磷酸锂(LiPF 6)、四氟硼酸锂(LiBF 4)、二氟磷酸锂(LiPO 2F 2)、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iN(CF 3SO 2) 2(LiTFSI)、双(氟磺酰)亚胺锂Li(N(SO 2F) 2)(LiFSI)、双草酸硼酸锂LiB(C 2O 4) 2(LiBOB)或二氟草酸硼酸锂LiBF 2(C 2O 4)(LiDFOB)。在一些实施例中,添加剂包括氟代碳酸乙烯酯和己二腈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本申请的二次电池包括,但不限于:锂离子电池或钠离子电池。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
三、电子装置
本申请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本申请第二方面所述的二次电池。
本申请的电子设备或装置没有特别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笔输入型计算机、移动电脑、电子书播放器、便携式电话、便携式 传真机、便携式复印机、便携式打印机、头戴式立体声耳机、录像机、液晶电视、手提式清洁器、便携CD机、迷你光盘、收发机、电子记事本、计算器、存储卡、便携式录音机、收音机、备用电源、电机、汽车、摩托车、助力自行车、自行车、照明器具、玩具、游戏机、钟表、电动工具、闪光灯、照相机、家庭用大型蓄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等。
在下述实施例及对比例中,所使用到的试剂、材料以及仪器如没有特殊的说明,均可商购获得。
实施例及对比例
实施例1
负极活性材料制备
选取石墨化度在93.5%的人造石墨100kg,混合50kg的鳞片石墨,然后再混合石墨质量的4kg的造孔剂碳酸钠,将混合物搅拌2h,搅拌均匀后加入20kg的沥青进行混合并进行球形化处理,即球磨6h,使颗粒聚合成球形。然后讲混合物置于1000℃高温下进行碳化及造孔剂分解处理,1000℃下保温时间为2h,完成后自然冷却到室温,即可得到实施例1的负极活性材料。
负极的制备
将上述负极活性材料、添加剂、粘结剂丁苯橡胶(简写为SBR)、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简写为CMC)按照重量比95.7∶1.5∶1.8∶1配比,再用适量的去离子水溶剂中充分搅拌混合,使其形成均匀的负极浆料;将此浆料涂覆于集流体Cu箔上,烘干、冷压,即可得到上述所说的负极极片。
正极的制备
将磷酸铁锂(化学式:LiFePO 4)、导电剂乙炔黑、粘结剂聚偏二氟乙烯(简写为PVDF)按重量比96.3∶2.2∶1.5在适量的N-甲基吡咯烷酮(简写为NMP)溶剂中充分搅拌混合,使其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将此浆料涂覆于集流体Al箔上,烘干、冷压,得到正极极片。
电解液的制备
在干燥的氩气气氛手套箱中,将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按照质量比为EC:EMC:DEC=1:3:3:3进行混合,接着加入氟代碳酸乙烯酯和1,3-丙烷磺内酯,溶解并充分搅拌后加入锂盐LiPF 6,混合均匀后得到电解液。其中,LiPF 6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2.5%,氟代碳酸乙烯酯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 1,3-丙烷磺内酯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各物质的质量百分含量为基于电解液的质量计算得到。
隔离膜的制备
以厚度9μm的聚乙烯多孔聚合物薄膜作为隔离膜。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将正极、隔离膜、负极按顺序叠好,使隔离膜处于正极和负极之间起到隔离的作用,然后卷绕得到电极组件;焊接极耳后将电极组件置于外包装箔铝塑膜中,将上述制备好的电解液注入到干燥后的电极组件中,经过真空封装、静置、化成、整形、容量测试等工序,获得软包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2至实施例10、对比例1至对比例5
负极活性材料制备
负极活性材料的制备过程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通过调整鳞片石墨的比例、造孔剂的量、球形化时间及高温处理的温度等参数来制备相应的负极活性材料,沥青质量维持在人造石墨质量的五分之一,保温时间2h保持不变。具体制备参数如表a所示:
表a
负极、正极、隔离膜、电解液以及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同实施例1。
实施例11至实施例18
负极活性材料制备
负极活性材料的制备过程与实施例5类似,不同之处在于通过调整造孔剂的量来调整第一颗粒的数量占比,实施例11至实施例18的制备过程中造孔剂的量分别为4.2kg、4.3kg、4.4kg、4.5kg、4.6kg、4.7kg、4.8kg、5.0kg。
负极、正极、隔离膜、电解液以及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同实施例5。
实施例19至实施例23
负极活性材料制备
负极活性材料的制备过程与实施例14类似,不同之处在于通过调整高温处理温度来调整负极活性材料层的ID/IG值,实施例19至实施例23的制备过程中高温处理温度分别为990℃、980℃、970℃、960℃、950℃。
负极、正极、隔离膜、电解液以及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同实施例14。
实施例24至实施例39
负极活性材料制备
负极活性材料的制备过程与实施例21相同。
负极制备,负极的制备过程与实施例2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通过调整球形化时间来调整负极极片的OI值以及孔隙率,实施例24至实施例39的制备过程中球形化的时间分别为5.3h、5.4h、5.5h、5.6h、5.7h、5.8h、5.9h、6.0h、6.1h、6.2h、6.3h、6.4h、6.5h、6.6h、6.7h、6.8h。
正极、隔离膜、电解液以及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同实施例21。
实施例40至实施例50
负极活性材料制备
负极活性材料的制备过程与实施例38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人造石墨质量90kg保持不变,通过调整鳞片石墨的质量来调整负极活性材料的克容量和比表面积,实施例40至 实施例50的制备过程中鳞片石墨的质量分别为53kg、60kg、51kg、65kg、52kg、54kg、55kg、56kg、57kg、58kg、59kg。
负极、正极、隔离膜、电解液以及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同实施例38。
测试方法
1、最大费雷特直径以及具有孔的第一颗粒数量占比测试
负极极片氩离子抛光(CP)样品制备流程:拆解锂离子电池得到负极极片,将负极极片裁剪为6.0mm×6mm大小,然后固定在样品台上,使用氩离子抛光(参数:6KV的加速电压,每个样品3h)对负极活性物质层的一端进行处理,得到负极活性材料层CP样品。
负极活性材料层CP样品制样完成后,利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分析。
本申请中使用的扫描电镜为JEOL公司的JSM-6360LV型。
孔结构截面的最大费雷特直径:观察负极活性材料层CP样品,在负极活性材料层厚度方向的截面上的200um×200um区域内,存在某些颗粒具有孔结构,颗粒的孔截面呈不规则形状,费雷特直径指沿一定方向测得的颗粒孔截面两边界平行线间的距离,最大距离即该孔截面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对于一个颗粒中的孔截面,以两根平行线沿着孔截面外切线转动一周,其中在某一位置平行线距离最大的尺寸即为该孔结构截面的最大费雷特直径。依次测试负极活性材料层切面200μm×200μm区域所有颗粒孔截面的最大费雷特直径,然后计算得到平均值,即可得负极活性材料层厚度方向的截面上孔结构截面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a。
具有孔的活性材料颗粒截面的最大费雷特直径:观察负极活性材料层CP样品,在上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厚度方向的截面上的200μm×200μm区域内,存在一定数量颗粒的截面,这些截面呈不规则形状,费雷特直径指沿一定方向测得的该颗粒截面两边界平行线间的距离,最大距离即该颗粒截面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对于一个颗粒截面,以两根平行线沿着颗粒外切线转动一周,其中在某一位置平行线距离最大的尺寸即为该颗粒截面的最大费雷特直径。依次测试负极活性材料层切面200um×200um区域所有颗粒的最大费雷特直径,然后计算得到平均值,即可得负极活性材料层厚度方向的截面上活性颗粒截面的最大费雷特直径b。
第一颗粒数量占第一颗粒和第二颗粒数量之和的占比:选取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截面的200μm×200μm区域,计数该区域中总颗粒的数量,即为第一颗粒和第二颗粒数量之和。计数该区域中具有孔的活性材料颗粒的数量,即为第一颗粒的数量。
2、粉末压实密度测试
粉末压实密度的测试标准参照GB/T 24533-2009《锂离子电池石墨类负极材料》。具体测试方法为:
称量1.0000±0.0500g的负极活性材料样品置于测试模具(CARVER#3619(13mm)中,然后将样品置于测试设备中,测试设备为三思纵横UTM7305测试吨位0.3t、0.5t、0.75t、1.0t、1.5t、2.0t、2.5t、3.0t、4.0t、5.0t,升压速率为10mm/min,升压保持时间为30s,泄压速率为30mm/min,泄压保持时间为10s。
本申请中,粉末压实密度均为5t泄压后测得的压实密度。压实密度的计算公式为:压实密度=材料质量/(材料受力面积×样品的厚度)。
3、负极活性材料层Raman测试
在负极活性材料层截面上选取一个大小为100μm×100μm的面积,利用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Raman,HR Evolution,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扫描该面积内的颗粒,得到该面积范围内所有颗粒的D峰和G峰,采用LabSpec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每一个颗粒的D峰和G峰的峰强,分别为ID和IG,ID/IG以0.02为步长统计ID/IG的频次得到正态分布图,统计这些颗粒的(ID/IG)max、(ID/IG)min,计算IDIG的平均值,即为负极活性材料层的ID/IG值,拉曼光谱仪的激光波长可处于532nm至785nm的范围内。
D峰:一般在1350cm -1附近,由芳香环中sp2碳原子的对称伸缩振动径向呼吸模式引起(结构缺陷);
G峰:出现在1580cm -1附近,由sp2碳原子间的拉伸振动引起,它对应布里渊区中心的E2g光学声子的振动(碳原子面内振动)。
4、负极极片的孔隙率测试
分析原理:气体置换法,应用气体驱赶的阿基米德原理(密度=质量/体积),利用小分子直径的惰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的波尔定律(PV=nRT),精确测量被测材料的真实体积,从而得到其真密度与孔隙率。
测试:极片裁切为10mm×10mm的小方块,称量样品质量。随后将其置于真密度测试仪器中(型号为AccuPycⅡ1340),密闭测试系统,按程度通入氮气,通过检测样品室与膨胀室中气体的压力,再根据波尔定律(PV=nRT)来计算真实体积V2。表观体积V1=S×H(S为样品的表面积,H为样品的厚度),然后计算孔隙率K,K=(V1-V2)/V1×100%。
5、负极极片OI值测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JB/T 4220-2011《人造石墨的点阵参数测定方法》测试负极活性材料层的X射线衍射图谱中的(004)面衍射线图形和(110)面衍射线图形。试验条件如下:X射线采用CuKα辐射,CuKα辐射由滤波片或单色器除去。X射线管的工作电压为(30-35)kV,工作电流为(15-20)mA。计数器的扫描速度为1/4(°)/min。在记录004衍射线图形时,衍射角2θ的扫描范围为53°-57°。在记录110衍射线图形时,衍射角2θ的扫描范围为75°-79°。由(004)面衍射线图形得到的峰面积记为C004。由(110)面衍射线图形得到的峰面积记为C110。计算负极极片的C004/C110的比值,即为负极极片的OI值。
6、锂离子电池的DCR测试
在25℃满充,流程如下
(1)1C直流充电(DC)至2.5V;
(2)静置10min;
(3)1C恒流(CC)至3.6V,恒压(CV)至0.05C;
在0℃条件环境中放电,温度0℃
(4)静置60min
(5)0.1C DC 10s,1.5C DC 1s;
(6)静置10min;
(7)1C DC 8min;
(8)静置30min;
(9)重复步骤(5)至(8)11次;
(保护电压设为2.0V),取50%SOC时电池的阻抗DCR,测试结束。
7、锂离子电池的放电温升测试
(1)调整炉温至25℃,静置30min;
(2)0.5C DC至2.5V;
(3)静置30min;
(4)1C CC至3.6V,CV至0.05C
(5)静置60min;
(5)测试电池表面中心位置温度T1
(6)3C DC至2.5V;
(7)静置1min;
(8)测试电池表面中心位置温度T2
(8)温升T=T2-T1,测试结束。
测试结果
表1示出了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截面的200μm×200μm区域内,具有孔的第一颗粒中孔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aμm、该孔所在的第一颗粒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bμm以及负极活性材料的5t压实密度C g/m 3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表1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第一颗粒中孔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aμm,该孔所在的第一颗粒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b,负极活性材料的5t压实密度C满足0.10≤a/b≤0.85、1.65≤C≤1.95,且0.89≤0.98×C-(a/b) 2≤1.86时,锂离子电池具有低的阻抗DCR和放电温升T。
表2示出了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截面的200μm×200μm区域内,具有孔的第一颗粒数 量占第一颗粒和第二颗粒数量之和的比例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其中,除表2中列出的参数外,实施例11至实施例18的其余参数与实施例5相同。
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颗粒的数量占该区域总颗粒数量的比例在40%值95%这个范围内,负极极片中孔隙结构发达且负极极片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锂离子电池可以发挥出良好的放电温升性能。
表3示出了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截面的200μm×200μm区域内,ID/IG比值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其中,除表3中列出的参数外,实施例19至实施例23的其余参数与实施例14相同。
表3
从表3的结果可以发现,ID/IG比值范围满足0.15至0.50时,锂离子电池的阻抗与温升性能得到了改善,相比于实施例14,实施例19至实施例23的阻抗DCR减小,放电 温升T降低,这表明合适的缺陷度有利于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发挥。
表4示出了负极极片的OI值、孔隙率K以及厚度H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其中,除表4中列出的参数外,实施例24至实施例39的其余参数与实施例21相同。
表4
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负极极片满足OI值≤25的条件,锂离子可以快速在负极极片中脱嵌,从而改善了锂离子电池的阻抗及放电温升性能。负极极片孔隙率K在15%至50%范围内时,锂离子的扩散阻抗低,极片的压实密度高,锂离子电池的放电性能得到有效改善。
表5示出了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G、克容量Cap、比表面积BET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其中,除表5中列出的参数外,实施例40至实施例50的其余参数与实施例38相同。
表5
如表5所示,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G在93.0%至98.0%范围内,克容量Cap≥340mAh/g,同时BET≤2.5m 2/g时,锂离子电池的阻抗与温升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尽管已经演示和描述了说明性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上述实施例不能被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原理及范围的情况下对实施例进行改变,替代和修改。

Claims (10)

  1. 一种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设置于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层,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具有孔的第一颗粒和除第一颗粒外的第二颗粒,
    其中,在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截面的200μm×200μm区域内,所述第一颗粒满足:0.10≤a/b≤0.85且0.89≤0.98×C-(a/b) 2≤1.86;
    其中,aμm表示所述第一颗粒中孔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bμm表示第一颗粒的最大费雷特直径平均值;
    C g/cm 3表示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在5t压力下的压实密度,其中,1.65≤C≤1.95。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极片,其中,所述负极极片满足如下条件(i)至(v)中的至少一者:
    (i)0.15≤a/b≤0.7;
    (ii)1.2≤0.98×C-(a/b) 2≤1.86;
    (iii)1.7≤C≤1.9;
    (iv)0.5≤a≤13;
    (v)4≤b≤25。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极片,其中,所述负极极片满足如下条件(vi)至(ix)中的至少一者:
    (vi)0.2≤a/b≤0.6;
    (vii)1.3≤0.98×C-(a/b) 2≤1.8;
    (viii)1≤a≤10;
    (ix)4.5≤b≤16。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极片,其中,在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截面的200μm×200μm区域内,所述第一颗粒的数量占所述第一颗粒和第二颗粒数量之和的35%至95%;和/或
    在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截面的200μm×200μm区域内,通过拉曼测试,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满足:0.1≤ID/IG≤0.5,其中,ID为拉曼光谱中1350cm -1峰的强度,IG为拉曼光谱中1580cm -1处峰的强度。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极极片,其中,所述第一颗粒的数量占所述第一颗粒和第二颗粒数量之和的50%至80%;和/或,0.2≤ID/IG≤0.45。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极片,其中,所述负极极片满足如下条件(vi)至(viii)中的至少一者:
    (x)所述负极极片的取向度OI满足:OI≤35;
    (xi)所述负极极片的孔隙率K满足:15%≤K≤50%;
    (xii)所述负极极片的厚度H满足:H≤220μm。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极片,其中,所述负极极片满足如下条件(ix)至(xii)中的至少一者:
    (xiii)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G满足:92%≤G≤98%;
    (xiv)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克容量Cap满足:Cap≥330mAh/g;
    (xv)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BET满足:1.0m 2/g≤BET≤4.5m 2/g;
    (xvi)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石墨。
  8. 一种二次电池,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负极极片。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二次电池在0℃1C放电至50%SOC时的阻抗DCR满足:DCR≤55.0mΩ,和/或
    所述二次电池在25℃3C放电时,温升T满足:T≤8.0℃。
  10.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二次电池。
CN202280055204.8A 2022-08-30 2022-08-30 负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78592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115828 WO2024044963A1 (zh) 2022-08-30 2022-08-30 负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59212A true CN117859212A (zh) 2024-04-09

Family

ID=90100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5204.8A Pending CN117859212A (zh) 2022-08-30 2022-08-30 负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59212A (zh)
WO (1) WO202404496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7512B (zh) * 2010-04-21 2013-12-1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FR2970245B1 (fr) * 2011-01-07 2013-01-25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Materiau composite silicium/carbone, procede de synthese et utilisation d'un tel materiau
JP5927788B2 (ja) * 2011-06-23 2016-06-01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WO2017216558A1 (en) * 2016-06-14 2017-12-21 Nexeon Limited Electrodes for metal-ion batteries
WO2021069381A1 (en) * 2019-10-09 2021-04-15 Umicore A powder for use in the negative electrode of a battery and a battery comprising such a powder
WO2022140982A1 (zh) * 2020-12-28 2022-07-07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包含该负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KR102417880B1 (ko) * 2021-03-11 2022-07-06 에스케이온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사용해 제조된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13086978B (zh) * 2021-03-30 2023-08-15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2205152A1 (zh) * 2021-03-31 2022-10-0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包含该负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471419A (zh) * 2021-06-09 2021-10-01 济南精智方正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44963A1 (zh) 2024-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37250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795947B (zh) 负极活性材料及包含其的负极、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US20220231276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plate, and electrochem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such negative electrode plate
CN112689919B (zh) 负极活性材料及使用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US20230335712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plate, electrochemical device containing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7317137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086978A (zh) 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5000393A (zh) 负极活性材料及使用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7038974A (zh) 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US20220052324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and electrochem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ontaining the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CN112421031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6391284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7859212A (zh) 负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WO2024044974A1 (zh) 负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CN114843489B (zh) 负极活性材料、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EP4270532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pole piece, electrochemical device comprising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7916903A (zh) 负极材料、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CN116581245A (zh) 一种负极及使用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7882209A (zh) 负极材料、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CN115939493A (zh) 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CN117941103A (zh) 负极活性材料、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CN117882218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882217A (zh) 负极材料、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CN117642902A (zh) 电解液、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487527A (zh) 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