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97381A - 一种介入导管及左心室辅助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介入导管及左心室辅助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97381A
CN117797381A CN202410205725.8A CN202410205725A CN117797381A CN 117797381 A CN117797381 A CN 117797381A CN 202410205725 A CN202410205725 A CN 202410205725A CN 117797381 A CN117797381 A CN 1177973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heter
pipe section
conduit
hole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057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琪
陈飞
吴振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iyua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Diyua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Diyua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Diyua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0572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973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97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973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左心室辅助系统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介入导管及左心室辅助系统,该介入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导管本体至少具有连通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第一管段包括第一导管以及设置在第一导管内侧的第一弹性膜,第一导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一过流孔,第一弹性膜的膜面上设置有第二过流孔,且第一过流孔与第二过流孔错位无重合布置;第二管段包括第二导管以及设置在第二导管外侧的第二弹性膜,第二导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三过流孔,第二弹性膜的膜面上设置有第四过流孔,且第三过流孔与第四过流孔错位无重合布置。本发明提供的介入导管,流动的血液量会增加,不会对泵血效率产生消极影响,不会增大介入导管内血液流动的阻力,也不容易引起血液滞止。

Description

一种介入导管及左心室辅助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左心室辅助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介入导管及左心室辅助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左心室辅助装置包括隔膜泵,隔膜泵上设置有以柔性膜分隔的血腔和气腔,血腔用于储血;气腔具有连接到充放气设备的通气口,以使血腔压缩或者膨胀;介入导管,介入导管的远端具有管口,与血腔连通,介入导管近端依次穿过主动脉伸入左心室内,具有与左心室对应的进口;单向阀,设置于介入导管上,单向阀上开设有与主动脉连通的阀口,单向阀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时,阀口关闭并连通于进口,以使左心室的血液进入血腔内;在第二状态时,阀口打开并连通于管口,以使血腔的血液进入主动脉内。
但是,对于介入导管而言,单向阀的结构设计存在以下缺陷:首先,当单向阀阀叶开闭不完全时,会导致介入导管的流道面积减小,相同流速下,流动的血液量会减少;其次,从流速角度分析,由于流速可分为轴向流速与径向流速两个分量,为提高泵血效率,提升轴向流速而降低径向流速较为关键。但是,由于单向阀的设置,血液吸入时因混合而导致的流动损失影响了其轴向流速,从而对泵血效率产生了消极影响;最后,单向阀的存在本身也会增大介入导管内血液流动的阻力,且当阀叶与过流通道缝隙处容易引起血液滞止,增加了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介入导管采用单向阀的结构设计导致血液输送量减少,输送效率低以及容易引起血液滞止,从而提供一种介入导管及左心室辅助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介入导管,包括: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至少具有连通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包括第一导管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管内侧的第一弹性膜,所述第一导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一过流孔,所述第一弹性膜的膜面上设置有第二过流孔,且所述第一过流孔与所述第二过流孔错位无重合布置;所述第二管段包括第二导管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管外侧的第二弹性膜,所述第二导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三过流孔,所述第二弹性膜的膜面上设置有第四过流孔,且所述第三过流孔与所述第四过流孔错位无重合布置;其中,当所述导管本体的内压小于外压时,流体从所述第一管段流入,所述第一弹性膜向内收缩并与所述第一导管的内壁分离,以使所述第一过流孔与第二过流孔形成的第一过流通道处于打开状态,流体可在所述第一过流通道流通;所述第二弹性膜向内收缩并贴紧所述第二导管的外壁,以使所述第三过流孔与第四过流孔形成的第二过流通道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流体可在所述第二导管内流通;当所述导管本体的内压大于外压时,流体从所述第二管段流出,所述第二弹性膜向外膨胀与所述第二导管的外壁分离,以使第二过流通道处于打开状态,所述流体可在所述第二过流通道内流通;所述第一弹性膜向外膨胀并贴紧所述第一导管的内壁,以使所述第一过流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膜与第一导管内壁形状相契合,所述第一弹性膜的端膜面密封连接在所述第一导管的内壁上;
和/或,所述第二弹性膜与第二导管外壁形状相契合,所述第二弹性膜的端膜面密封连接在所述第二导管的外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管的管壁上设置有至少两排所述第一过流孔,且至少两排所述第一过流孔沿周向均匀分布;沿第一导管的轴向,每个所述第一过流孔的孔口的截面形状均为由两个相交的倾斜面形成的V形;
和/或,所述第二导管的管壁上设置有至少两排所述第三过流孔,且至少两排所述第三过流孔沿周向均匀分布;沿第二导管的轴向,每个所述第三过流孔的孔口的截面形状均为由两个相交的倾斜面形成的V形。
进一步地,第一导管上的第一过流孔与第二导管上的第三过流孔的孔洞结构和排布方式相同;
和/或,第一弹性膜上的第二过流孔和第二弹性膜上的第四过流孔的孔洞结构和排布方式相同。
进一步地,每排所述第二过流孔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过流孔之间的间距范围为3mm-15mm;所述第一过流孔与所述第二过流孔沿第一管段周向的距离大于2mm;
每排所述第四过流孔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四过流孔之间的间距范围为3mm-15mm;所述第三过流孔与所述第四过流孔沿第二管段周向的距离大于2mm。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本体还包括连接管段,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通过所述连接管段相连,所述连接管段上设置有显影环。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本体还包括主体管段,所述主体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段远离所述连接管段的一端相连,另一端适于与驱动系统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管段和/或所述连接管段包括内外两层高分子材料覆膜层以及位于两层高分子材料覆膜层之间的弹性金属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段相对于所述第二管段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20°-179°。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左心室辅助系统,包括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介入导管,还包括驱动系统;所述介入导管远离第一管段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系统相连通,通过所述驱动系统改变所述介入导管的内压。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介入导管,在抽血阶段,介入导管内压小于外压,第一弹性膜向内收缩并与第一导管的内壁分离,使得第一过流通道处于打开状态,从而使心室内的血液可以进入到介入导管内,完成抽血,与此同时,第二弹性膜向内收缩并贴紧第二导管的外壁,使得第二过流通道处于关闭状态,避免介入导管内的血液进入到主动脉内;在排血阶段,介入导管内压大于外压,第二弹性膜向外膨胀并与第二导管的外壁分离,使得第二过流通道处于打开状态,从而使介入导管内的血液可以进入到主动脉内,完成排血,与此同时,第一弹性膜向外膨胀并贴紧第一导管的内壁,使得第一过流通道处于关闭状态,避免心室内的血液进入到介入导管内,无论是在抽血阶段还是排血阶段,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都可以相互配合且互不干扰。而且,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介入导管而言,本申请无需在介入导管内额外设置单向阀,介入导管的流道面积不会减小,相同流速下,流动的血液量会增加;而且,可以减小血液吸入时因混合而导致的流动损失,保证血液的轴向流速,从而不会对泵血效率产生消极影响;而且,不会增大介入导管内血液流动的阻力,也不容易引起血液滞止,降低了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介入导管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介入导管中第一管段的示意图;
图3为在抽血阶段图2中的第一管段的示意图;
图4为在排血阶段图2中的第一管段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介入导管中第二管段的示意图;
图6为在排血阶段图5中的第二管段的示意图;
图7为在抽血阶段图5中的第二管段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中的介入导管中第一管段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中的介入导管中第二管段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介入导管在抽血阶段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介入导管在排血阶段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介入导管中主体管段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介入导管中连接管段的示意图。
1、第一管段;101、第一导管;102、第一弹性膜;
2、第二管段;201、第二导管;202、第二弹性膜;
3、主体管段;301、覆膜层;302、弹性金属件;
4、血泵;41、膜泵组件;
5、驱动系统;6、连接管段;7、显影环;8、第一过流孔;9、第二过流孔;10、第三过流孔;11、第四过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图2、图3、图4以及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介入导管,介入导管能够通过手术或经皮的方式而被引入到心脏中,并且用于将血液从心脏或循环系统中的一个位置输送到心脏或循环系统中的另一个位置。可选的,介入导管可以应用于左心室辅助装置、右心室辅助装置等,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介入导管置于左心室时,能够将左心室内的血液从心脏的左心室泵入到主动脉中。
介入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导管本体至少具有用于伸入左心室内进行抽血的第一管段1;第一管段1包括第一导管101以及设置在第一导管101内的第一弹性膜102,第一导管101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一过流孔8,例如,第一导管101上的第一过流孔8可以间隔设置多个,也可以间隔设置多排。第一弹性膜102的膜面上设置有第二过流孔9,例如,第一弹性膜102上的第二过流孔9可以间隔设置多个,也可以间隔设置多排。但是,需要保证第一过流孔8与第二过流孔9错位无重合布置。
其中,当介入导管的内压小于外压时,流体从第一管段流入,第一弹性膜102向内收缩并与第一导管101的内壁分离,以使第一过流孔8与第二过流孔9形成的第一过流通道处于打开状态,流体可在第一过流通道,能够将左心室内的血液吸入第一管段1内;当介入导管的外压小于内压时,第一弹性膜102向外膨胀并贴紧第一导管101的内壁,以使第一过流孔8与第二过流孔9形成的第一过流通道处于关闭状态,防止第一管段1内的血液流入左心室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介入导管,在抽血阶段,第一弹性膜102向内收缩并与第一导管101的内壁分离,使得第一过流孔8与第二过流孔9形成的第一过流通道处于打开状态,从而使左心室内的血液可以进入到介入导管内,完成抽血。如此设置,无需在介入导管内额外设置单向阀,介入导管的流道面积不会减小,流动的血液量会增加。除第一导管内部原先的流道面积过流外,还增加了第一过流孔和第二过流孔之间的过流,使得血液总流量得到增加;而且,可以减小血液吸入时因混合而导致的流动损失,保证血液的轴向流速,从而不会对泵血效率产生消极影响;而且,不会增大介入导管内血液流动的阻力,也不容易引起血液滞止。此外,在排血阶段,第一弹性膜102向外膨胀并贴紧第一导管101的内壁,以使第一过流通道处于关闭状态,从而避免血液经第一管段1被排出至左心室内,使得第一管段1的设计能够满足抽血阶段的功能需求的同时,又不会对排血阶段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介入导管,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单向阀的介入导管而言,结构更简单,可靠性强,成本也更低。避免了单向阀阀叶开闭不完全时,对血流量的影响。
如图5、图6、图7以及图11所示,其中,导管本体还具有用于伸入主动脉内进行排血的第二管段2,第二管段2与第一管段1连通;第二管段2包括第二导管201以及设置在第二导管201外的第二弹性膜202,第二导管201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三过流孔10,例如,第二导管201上的第三过流孔10可以间隔设置多个,也可以间隔设置多排。第二弹性膜202的膜面上设置有第四过流孔11,例如,第二弹性膜202上的第四过流孔11可以间隔设置多个,也可以间隔设置多排。但是,需保证第三过流孔10与第四过流孔11错位无重合布置。
其中,当介入导管的内压小于外压时,第二弹性膜202向内收缩并贴紧第二导管201的外壁,以使第三过流孔10与第四过流孔11形成的第二过流通道处于关闭状态,流体可在第二导管201内流通,同时能够防止将主动脉内的血液吸入第二管段2内;当介入导管的内压大于外压时,第二弹性膜202向外膨胀与第二导管201的外壁分离,以使第二过流通道处于打开状态,流体可在第二过流通道内流通,以使第二管段2内的血液从第二管段流出至主动脉内。
如此设置,在排血阶段,第二弹性膜202向外膨胀并与第二导管201的外壁分离,使得第三过流孔10与第四过流孔11形成的第二过流通道处于打开状态,从而使血液可以进入到主动脉内,完成排血。同时,第一弹性膜102向外膨胀并贴紧第一导管101的内壁,以使第一过流孔8与第二过流孔9形成的通道处于关闭状态,从而避免血液经第一管段1被排出至左心室内。如此设置,无需在介入导管内设置单向阀,介入导管的流道面积不会减小,相同流速下,流动的血液量会增加。除第二导管内部原先的流道面积过流外,还增加了第三过流孔和第四过流孔之间的过流,流动的血液总流量得以增加;而且,可以减小血液排出时因混合而导致的流动损失,保证血液的轴向流速,从而不会对泵血效率产生消极影响;而且,不会增大介入导管内血液流动的阻力,也不容易引起血液滞止。
此外,在抽血阶段,第二弹性膜202向内收缩并贴紧第二导管201的外壁,以使第三过流孔10与第四过流孔11形成的第二过流通道处于关闭状态,从而避免主动脉内的血液经第二管段2被抽吸至血泵4内,同时,第一弹性膜102向内收缩并与第一导管101的内壁分离,使得第一过流孔8与第二过流孔9形成的第一过流通道处于打开状态,从而使左心室内的血液可以进入到介入导管内,完成抽血。
如此设置,使得第二管段2的设计能够满足排血阶段的功能需求的同时,又不会对抽血阶段产生负面影响。
可见,第一管段1与第二管段2在抽血阶段和排血阶段相互配合,两者“一进一出”,可以实现血液循环的辅助功能。
进一步地,第一导管101上的第一过流孔8与第二导管201上的第三过流孔10的孔洞结构和排布方式相同,第一弹性膜102上的第二过流孔9和第二弹性膜202的膜面上设置的第四过流孔11的孔洞结构和排布方式相同。在抽血阶段第一过流孔8与第二过流孔9形成的第一过流通道,与排血阶段第三过流孔10与第四过流孔11形成的第二过流通道交替性开闭,保证了吸血和排血量的稳定和平衡,增大了介入导管应用于心室辅助装置的持久性。
例如,第一弹性膜102整体呈管状结构,第一弹性膜102的端膜面密封连接在第一导管101的内壁上。即第一弹性膜102的外膜面的端部边缘密封连接在第一导管101的内壁上。可选地,第一弹性膜102与第一导管101粘接固定,粘接时,可以在第一弹性膜102的外膜面的端部边缘的整周均涂上粘接剂,提高固定效果的同时,还可以保证连接处的密封性。例如,也可以采用热复合的方式将第一弹性膜102固定在第一导管101上,即通过热处理方式将第一弹性膜102与第一导管101连接固定。
例如,第二弹性膜202整体呈管状结构,第二弹性膜202的端膜面密封连接在第二导管201的外壁上。即第二弹性膜202的内膜面的端部边缘密封连接在第二导管201的外壁上,可选地,第二弹性膜202与第二导管201粘接固定。粘接时,可以在第二弹性膜202的内膜面的端部边缘的整周均涂上粘接剂,提高固定效果的同时,还可以保证连接处的密封性。例如,也可以采用热复合的方式将第二弹性膜202固定在第二导管201上。
其中,第一弹性膜102与第二弹性膜202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弹性模量,材料可采用尼龙、硅胶、聚氨酯、聚乙烯、聚四氟乙烯等薄膜,当其在受到压力时容易变形,快速密封贴合或膨胀。第一弹性膜102与第二弹性膜202的厚度范围可以在0.1mm-0.2mm,长度范围可以在20mm-25mm,硬度范围可以在20HA-50HA。
其中,第一导管101与第二导管201应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其弹性模量应小于第一弹性膜102与第二弹性膜202,第一导管101与第二导管201可以是具有一定刚性的高分子材料,便于承受径向压力。
如图8所示,一种实施方式下,第一导管101的管壁上设置有至少两排第一过流孔8,且至少两排第一过流孔8沿周向均匀分布;例如,第一导管101的管壁上设置有两排第一过流孔8,且两排第一过流孔8彼此间隔180°分布;又例如,第一导管101的管壁上设置有三排第一过流孔8,且三排第一过流孔8彼此间隔120°分布;沿第一导管101的轴向,每个第一过流孔8的孔口的截面形状均为由两个相交的倾斜面形成的V形,其中,交叉的倾斜面可以为平面、齿面或者曲面(如凹面),使得第一过流孔8的孔口更大。
例如,第一导管101可以采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医用不锈钢制成。需要说明的是,血流依次流经错位且不重叠的带孔第二导管201和带孔第二弹性膜202有一定的流动阻力,对于带孔的第二导管201这类多孔介质中,孔隙的形状和排布等孔隙结构影响血液的流动阻力,本实施例第一过流孔8的孔口的截面形状的设计,孔隙体积更大,孔隙度增加,从而降低了血液吸入时的阻力,吸血状态时血液进入带孔的第一导管101并流经带孔的第一弹性膜102时更顺畅、更容易,提高血流搏动性。
如图9所示,又一种实施方式下,第二导管201的管壁上设置有至少两排第三过流孔10,且至少两排第三过流孔10沿周向均匀分布;例如,第二导管201的管壁上设置有两排第三过流孔10,两排第三过流孔10彼此间隔180°分布;又例如,第二导管201的管壁上设置有三排第三过流孔10,三排第三过流孔10彼此间隔120°分布;沿第二导管201的轴向,每个第三过流孔10的孔口的截面形状均为由两个相交的倾斜面形成的V形,其中,交叉的倾斜面可以为平面、齿面或者曲面(如凹面),使得第三过流孔10的孔口更大。例如,第二导管201可以采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医用不锈钢制成。需要说明的是,血流依次流经错位且不重叠的带孔第二导管201和带孔第二弹性膜202有一定的流动阻力,对于带孔的第二导管201这类多孔介质中,孔隙的形状和排布等孔隙结构影响血液的流动阻力,本实施例第三过流孔10的孔口的截面形状的设计,孔隙体积更大,孔隙度增加,从而降低了血液排出时的阻力,排血状态时血液排出带孔的第二导管201并流经带孔的第二弹性膜202时更顺畅、更容易,提高血流搏动性。
如图13所示,其中,导管本体还包括连接管段6,第一管段1与第二管段2通过连接管段6相连。
其中,该介入导管还包括显影环7,设置在连接管段6上。例如,显影环7的材料可为铂铱合金、钽等,通过显影设备照射,如X光,可观察并确认其位置。
其中,导管本体还包括主体管段3,主体管段3的一端与第二管段2远离连接管段6的一端相连,另一端适于与驱动系统5相连。
如图12所示,其中,主体管段3包括内外两层高分子材料覆膜层301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弹性金属件302。其中,主体管段3的内外层高分子材料覆膜层301应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材料应选择光滑并具有低摩擦系数,如聚四氟乙烯、聚氨酯等,便于减少血液流动阻力,使其可以快速实现血液循环;当主体管段3通过复杂迂曲的血管组织和抽排血液时,具有插管阻力小、良好的柔顺性和韧性等优点。中间的弹性金属件302具有一定刚性,可以提供介入导管在介入过程中的支撑力。连接管段6与主体管段3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弹性金属件302例如金属有镍钛合金、铂、镍、铱和钨材质,例如镍钛丝弹簧,本申请在此并不限定。
如图13所示,其中,第一管段1相对于第二管段2倾斜设置,且第一管段1与第二管段2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20°-179°。如此设置,可以使介入导管更快速精准的通过主动脉瓣置于左心室中,减少对主动脉瓣叶损伤和主动脉瓣的反流;其次,当心肌收缩时,弯折角度设计更不易撞击室间隔前壁,可有效避免引起心内膜损伤,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
其中,第一弹性膜102上间隔设置有多排第二过流孔9,第二过流孔9包括圆孔、腰型孔、三角孔、方孔以及多边形孔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第二过流孔9为易加工的圆孔或者腰型孔。
其中,第二弹性膜202上间隔设置有多排第四过流孔11,第四过流孔11包括圆孔、腰型孔、三角孔、方孔以及多边形孔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第四过流孔11为易加工的圆孔或者腰型孔。
例如,可采用激光打孔或直接钻孔等加工方式,且孔边缘应光滑无毛刺,防止第一弹性膜102或第二弹性膜202吸附或膨胀时破坏而影响血液循环辅助。
其中,每排第二过流孔9中相邻的两个第二过流孔9之间的间距范围为3mm-15mm;在该间距范围内,可以保证较高的血流量和第一弹性膜102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例如,相邻的两个第二过流孔9之间的间距可以为5mm。第一过流孔8与第二过流孔9沿第一管段1周向的距离大于2mm,在该范围内,流体流经第一过流孔8与第二过流孔9更加顺畅且避免第一过流通道关闭时出现漏血。例如,第一过流孔8与第二过流孔9沿第一管段1周向的距离可以为3mm。
其中,每排第四过流孔11中相邻的两个第四过流孔11之间的间距范围为3mm-15mm,在该间距范围内,可以保证较高的血流量和第二弹性膜202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例如,相邻的两个第四过流孔11之间的间距可以为5mm。第三过流孔10与第四过流孔11沿第二管段2周向的距离大于2mm,在该范围内,流体流经第三过流孔10与第四过流孔11更加顺畅且避免第二过流通道关闭时出现漏血。例如,第三过流孔10与第四过流孔11沿第二管段2周向的距离可以为3mm。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第一管段1、连接管段6、第二管段2以及主体管段3之间可以采用粘接、螺接或铆接等方式进行连接。
使用时:
在心脏收缩期时,将第一管段1置于左心室内,在驱动系统5作用下,膜泵组件41的血腔内的气压减小,介入导管的腔内形成负压,腔外压力大于腔内压力,第一弹性膜102的中间部位受挤压,使其中间部位脱离第一导管101,快速流动的血液依次通过第一过流孔8和第二过流孔9,进入介入导管内。同时,第二管段2置于主动脉内,由于腔外压力大于腔内压力,主动脉内血液将带第二弹性膜202压紧包裹住第二导管201,使其形成一个密闭腔,开启“储血模式”。
在心脏舒张期时,在驱动系统5作用下,膜泵组件41的血腔内的气压增大,介入导管腔内形成正压,腔内压力大于腔外压力。腔内的血液迅速通过第三过流孔10冲开并膨胀第二弹性膜202,并经第四过流孔11,将血液排入至主动脉内。同时,由于腔内压力大于腔外压力,血液将远端流入第一管段1内层的第一弹性膜102紧紧压住贴合第一导管101的内壁,形成密闭腔,血液顺利的实现从介入导管内排入至主动脉内,开启“排血模式”。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左心室辅助系统,包括上述中任一项的介入导管,还包括血泵4和驱动系统5。血泵4可以是气动泵、轴流泵或离心泵。在一些实施例中,血泵4可以采用膜泵组件41,膜泵组件41的内腔被柔性膜分隔成血腔与气腔,血腔与介入导管相连通,可以暂存血液。气腔与外界的驱动系统5相连,在驱动系统5的作用下,气腔的气压改变从而通过变形的膜改变血腔的容积(气压)。其中,膜泵组件41与驱动系统5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悉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使用时,在驱动系统5作用下,血液通过介入导管与血腔“一进一出”,实现血液循环辅助。而且,驱动系统5可以与心衰患者的心率保持同步,使得第一弹性膜102与第二弹性膜202在一定频率下具有周期性收缩和膨胀的特点,进而实现血液周期性的流入和流出,可有效提高血液的搏动性,增强对各组织器官的灌注效果。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至少具有连通的第一管段(1)和第二管段(2);
所述第一管段(1)包括第一导管(10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管(101)内侧的第一弹性膜(102),所述第一导管(101)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一过流孔(8),所述第一弹性膜(102)的膜面上设置有第二过流孔(9),且所述第一过流孔(8)与所述第二过流孔(9)错位无重合布置;
所述第二管段(2)包括第二导管(20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管(201)外侧的第二弹性膜(202),所述第二导管(201)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三过流孔(10),所述第二弹性膜(202)的膜面上设置有第四过流孔(11),且所述第三过流孔(10)与所述第四过流孔(11)错位无重合布置;
其中,当所述导管本体的内压小于外压时,流体从所述第一管段(1)流入,所述第一弹性膜(102)向内收缩并与所述第一导管(101)的内壁分离,以使所述第一过流孔(8)与第二过流孔(9)形成的第一过流通道处于打开状态,流体可在所述第一过流通道流通;所述第二弹性膜(202)向内收缩并贴紧所述第二导管(201)的外壁,以使所述第三过流孔(10)与第四过流孔(11)形成的第二过流通道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流体可在所述第二导管(201)内流通;
当所述导管本体的内压大于外压时,流体从所述第二管段流出,所述第二弹性膜(202)向外膨胀并与所述第二导管(201)的外壁分离,以使所述第二过流通道处于打开状态,所述流体可在所述第二过流通道内流通;所述第一弹性膜(102)向外膨胀并贴紧所述第一导管(101)的内壁,以使所述第一过流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膜(102)与第一导管内壁形状相契合,所述第一弹性膜(102)的端膜面密封连接在所述第一导管(101)的内壁上;
和/或,所述第二弹性膜(202)与第二导管外壁形状相契合,所述第二弹性膜(202)的端膜面密封连接在所述第二导管(201)的外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管(101)的管壁上设置有至少两排所述第一过流孔(8),且至少两排所述第一过流孔(8)沿周向均匀分布;沿第一导管(101)的轴向,每个所述第一过流孔(8)的孔口的截面形状均为由两个相交的倾斜面形成的V形;
和/或,所述第二导管(201)的管壁上设置有至少两排所述第三过流孔(10),且至少两排所述第三过流孔(10)沿周向均匀分布;沿第二导管(201)的轴向,每个所述第三过流孔(10)的孔口的截面形状均为由两个相交的倾斜面形成的V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
第一导管(101)上的第一过流孔(8)与第二导管(201)上的第三过流孔(10)的孔洞结构和排布方式相同;
和/或,第一弹性膜(102)上的第二过流孔(9)和第二弹性膜(202)上的第四过流孔(11)的孔洞结构和排布方式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
每排所述第二过流孔(9)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过流孔(9)之间的间距范围为3mm-15mm;所述第一过流孔(8)与所述第二过流孔(9)沿第一管段(1)周向的距离大于2mm;
每排所述第四过流孔(11)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四过流孔(11)之间的间距范围为3mm-15mm;所述第三过流孔(10)与所述第四过流孔(11)沿第二管段(2)周向的距离大于2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本体还包括连接管段(6),所述第一管段(1)与所述第二管段(2)通过所述连接管段(6)相连,所述连接管段(6)上设置有显影环(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本体还包括主体管段(3),所述主体管段(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段(2)远离所述连接管段(6)的一端相连,另一端适于与驱动系统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管段(3)和/或所述连接管段(6)包括内外两层高分子材料覆膜层(301)以及位于两层高分子材料覆膜层(301)之间的弹性金属件(30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段(1)相对于所述第二管段(2)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管段(1)与所述第二管段(2)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20°-179°。
10.一种左心室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介入导管,还包括驱动系统(5);
所述介入导管远离第一管段(1)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系统相连通,通过所述驱动系统改变所述介入导管的内压。
CN202410205725.8A 2024-02-23 2024-02-23 一种介入导管及左心室辅助系统 Pending CN1177973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05725.8A CN117797381A (zh) 2024-02-23 2024-02-23 一种介入导管及左心室辅助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05725.8A CN117797381A (zh) 2024-02-23 2024-02-23 一种介入导管及左心室辅助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97381A true CN117797381A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34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05725.8A Pending CN117797381A (zh) 2024-02-23 2024-02-23 一种介入导管及左心室辅助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97381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836043U (zh) * 2023-03-09 2023-10-17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一种微创型导管式左心室辅助装置
CN219836023U (zh) * 2023-03-09 2023-10-17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一种微创型导管式右心室辅助装置
CN117442866A (zh) * 2023-09-25 2024-01-26 杭州晟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膜泵组件及具有其的心脏辅助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836043U (zh) * 2023-03-09 2023-10-17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一种微创型导管式左心室辅助装置
CN219836023U (zh) * 2023-03-09 2023-10-17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一种微创型导管式右心室辅助装置
CN117442866A (zh) * 2023-09-25 2024-01-26 杭州晟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膜泵组件及具有其的心脏辅助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94666B2 (en) Non-porous smooth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conduit
US8231519B2 (en) Multi-lumen cannula
US6974409B2 (en) Catheter pump, catheter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organ perfusion
US20090259089A1 (en) Expandable catheter for delivery of fluids
EP2282789B1 (en) Heart assist device
US9981078B2 (en)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US10894143B2 (en) Percutaneous catheter and method of using percutaneous catheter
CN114082001B (zh) 植入式液体转运装置及液体转运控制系统
US20200121838A1 (en) Catheter for the directional conveyance of a fluid, particularly a body fluid
US11318281B2 (en) Catheter for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lator
CN217091800U (zh) 一种具有舒张功能的心室辅助装置
US8162900B2 (en) Method for substantially non-delaminable smooth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conduit and product from same
CN117797381A (zh) 一种介入导管及左心室辅助系统
CN219836023U (zh) 一种微创型导管式右心室辅助装置
WO2000003754A1 (en) Double-tube heart-assistance system
CN219836043U (zh) 一种微创型导管式左心室辅助装置
US20210260354A1 (en) Vascular Access Tube
CN215938702U (zh) 一种用于血液导流的导管组件、能有效减少再循环的引流导管装置及体外生命支持系统
JPH1052489A (ja) カニューレ及び補助循環装置
US20220370190A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ing blood from a lower pressure region to a higher pressure region
CN117398600A (zh) 血泵
US20220273853A1 (en) Arrangement for Transporting a Liquid Through a Cannula System, Corresponding Kit and Method
CN216877594U (zh) 一种左心室辅助装置
CN116173385A (zh) 一种微创型导管式右心室辅助装置
CN115177859A (zh) 球囊导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