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69898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69898A
CN117769898A CN202280002352.3A CN202280002352A CN117769898A CN 117769898 A CN117769898 A CN 117769898A CN 202280002352 A CN202280002352 A CN 202280002352A CN 117769898 A CN117769898 A CN 1177698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shielding
substrate
light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23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翠翠
朱莉
叶建民
陈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769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698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1)、发光基板(3)以及遮光层组(5);发光基板(3)设于衬底基板(1)的一侧,发光基板(3)包括多个子像素(35);遮光层组(5)设于发光基板(3)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遮光层组(5)包括至少两层遮光层(501),各个遮光层(501)包括多个遮光部(502),各个遮光层(501)的遮光部(50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遮光部(50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35)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无交叠。该显示面板能够实现防窥视功能,减少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OLED)显示面板,由于其具有自发光、亮度高、画质好、能耗低等优点,已经成为显示技术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广泛应用在手机、穿戴、车载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上。
但是,目前的显示面板的防窥性能不佳。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发光基板,设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
遮光层组,设于所述发光基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遮光层组包括至少两层遮光层,各个所述遮光层包括多个遮光部,各个所述遮光层的所述遮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遮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无交叠。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相邻两层所述遮光层之间的距离,随着靠近或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所述遮光层与所述衬底基板的间距的增 加而增加。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遮光部位于所述子像素的第二方向的至少一侧,所述第二方向为防窥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衬底基板靠近所述发光基板的一面平行。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子像素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子像素、第二子像素以及第三子像素;多个所述第一子像素和多个所述第二子像素沿第一方向交替排列形成第一像素行,多个所述第三子像素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形成第二像素行,多个所述第一像素行与多个所述第二像素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替排布,所述第一像素行与所述第二像素行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遮光部设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所述遮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间隙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衬底基板靠近所述发光基板的一面平行,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像素、所述第二子像素以及所述第三子像素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相同。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层设置为五层,在从所述发光基板指向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依次为第一遮光层、第二遮光层、第三遮光层、第四遮光层和第五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一遮光部,第二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二遮光部,第三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三遮光部,第四遮光层包括多个第四遮光部,第五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五遮光部,所述第一遮光部、所述第二遮光部、所述第三遮光部、所述第四遮光部以及所述第五遮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最远离所述发光基板的所述遮光层与所述子像素之间的距离为Z1,
Z1=A/tanθ,
其中,θ为防窥视角,A为所述子像素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第二遮光层之间的距离为Z2,Z2=Z1×B/(B+A),所述第二遮光层与所述第三遮光层之间的距离为Z3,Z3=(Z1-Z2)×B/(B+A);所述第三遮光层与 所述第四遮光层之间的距离为Z4,Z4=(Z1-Z2-Z3)×B/(B+A);所述第四遮光层与所述第五遮光层之间的距离为Z5,Z5=(Z1-Z2-Z3-Z4)×B/(B+A);
其中,B为所述第一遮光部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最靠近所述发光基板的所述遮光层与所述子像素之间的距离为Z6,
Z6=(A+B)tanβ,
其中,β为临界角,大于所述临界角的光线不需要设置所述遮光层进行遮挡,B为所述第一遮光部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层的厚度大于等于1微米且小于等于3微米。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封装层组,设于所述发光基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封装层组的至少一部分膜层复用为所述遮光层组,或所述封装层组设于所述发光基板与所述遮光层组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层组还包括至少两层间隔层,所述间隔层设置在相邻两层所述遮光层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层设置为三层,在从所述发光基板指向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依次为第一遮光层、第二遮光层以及第三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一遮光部,第二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二遮光部,第三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三遮光部,所述第一遮光部、所述第二遮光部以及所述第三遮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至少两层间隔层包括:
第一间隔层,设于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第二遮光层之间;
第二间隔层,设于所述第二遮光层与所述第三遮光层之间,所述第一间隔层的折射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间隔层的折射率。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间隔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面设置有多个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且大于所述第三遮光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一间隔层包括多个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覆盖所述第二遮光部。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间隔层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间隔层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间隔层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间隔层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为盲孔,所述第二凹槽为过孔,所述第二凹槽连通至所述第一凹槽。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平坦化层,设于所述遮光层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平坦化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间隔层的折射率。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触控层组,设于所述发光基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层组包括触控导线,所述触控导线连接形成网格状,所述遮光部覆盖至少部分所述触控导线,或所述触控层组的一部分膜层复用为所述遮光层组的一部分膜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层组包括:
阻挡层,设于所述发光基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第一触控层,设于所述阻挡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触控层包括第一触控导线,所述第一触控导线连接形成网格状;
触控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触控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第二触控层,设于所述触控绝缘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触控层包括第二触控导线,所述第二触控导线连接形成网格状;
保护层,设于所述第二触控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阻挡层复用为所述第二间隔层,所述第二遮光部覆盖所述第一触控导线的至少一部分,所述触控绝缘层复用为所述第一间隔层,所述第一遮光部覆盖所述第二触控导线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保护层复用为所述平坦化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阻挡层复用为所述第二间隔层,所述第一触控层复用为所述第二遮光层,所述触控绝缘层复用为所述第一间隔层,所述第二触控层复用为所述第一遮光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层复用为所述第三遮光层,所述触控绝缘层复用为所述第二间隔层,所述第二触控层复用为所述第二遮光层,所述保护层复用为所述第一间隔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彩膜层,设于所述遮光层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层包括多个滤光部,相邻两个滤光部之间设置有交叠部,所述交叠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遮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彩膜层,设于所述遮光层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层包括多个滤光部和挡光部,挡光部设置在相邻两个滤光部之间,所述挡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遮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 的附图。
图1为车载显示器在夜间出现倒影的示意图。
图2为车载显示器贴附LCF后在夜间不会出现倒影的示意图。
图3为LCF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车载显示器贴附LCF后亮度随视角变化的曲线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显示面板另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中子像素排列方式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中子像素排列方式另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一遮光层与子像素之间的距离的计算原理示意图。
图10为第一遮光层与第二遮光层之间的距离的计算原理示意图。
图11为第二遮光层与第三遮光层之间的距离的计算原理示意图。
图12为第三遮光层与第四遮光层之间的距离的计算原理示意图。
图13为第四遮光层与第五遮光层之间的距离的计算原理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第四遮光层与第五遮光层设置的原理示意图。
图15为图5和图6中遮光层组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遮光层组的光路原理示意图。
图17为图5和图6中遮光层组第二示例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遮光层组的光路原理示意图。
图19为图5和图6中遮光层组第三示例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5和图6中遮光层组第四示例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5和图6中遮光层组第五示例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5和图6中遮光层组第六示例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光吸收材料
1、衬底基板;
2、驱动背板;21、遮挡层;22、缓冲层;23、有源层;24、栅绝缘层;25、栅极;26、层间介电层;27、第一源漏极层;271、源极;272、 漏极;28、钝化层;29、源漏绝缘层;30、第二源漏极层;301、连接结构;
3、发光基板;31、第一电极;32、像素定义层;33、发光层组;34、第二电极;35、子像素;351、第一子像素;352、第二子像素;353、第三子像素;
4、封装层组;
5、遮光层组;501、遮光层;502、遮光部;51、第一遮光层;511、第一遮光部;52、第二遮光层;521、第二遮光部;53、第三遮光层;531、第三遮光部;54、第四遮光层;541、第四遮光部;55、第五遮光层;551、第五遮光部;56、第一间隔层;561、第一突出部;562、第一过孔;563、第一凹槽;57、第二间隔层;571、第二突出部;572、第二过孔;573、第二凹槽;58、第三间隔层;59、第四间隔层;60、第五间隔层;
6、触控层组;61、阻挡层;62、第一触控层;63、触控绝缘层;64、第二触控层;65、保护层;
7、平坦化层;
8、彩膜层;81、滤光部;82、挡光部;83、交叠部;84、基底层;
91、降反射层;92、盖板;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 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车载方面,参照图1所示,由于显示面板没有防窥功能,车载显示器在夜间或者恶劣的天气环境时存在倒影问题,有安全隐患。参照图2所示,在车载显示器上贴附LCF(Light control film,光控制膜)膜,可以避免出现倒影。参照图3所示,LCF膜是一种可以用来调节光的透射的光学薄膜,其结构为由光吸收材料10形成的百叶窗形态;参照图4所示,由于光吸收材料10的影响,在垂直视角下观看时,图像是可视的,但是随着视角的增加,通过LCF透射的光的量将会逐步减少,当达到某个角度(例如,30°)时(光线的95%以上均被阻断),图像将不再可视,从而避免车载显示器大视角的光亮,通过前挡风玻璃反射成像形成倒影,影响驾驶员视线,造成驾驶风险。但是,常规贴附LCF膜后,车载显示器整体亮度会大幅度降低,降低大约25%。若需达到客户亮度要求,则对发光器件寿命是具有更高要求,而且能耗提高也较多。
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参照图5-图16所示,该显示面板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发光基板3以及遮光层组5;发光基板3设于衬底基板1的一侧,发光基板3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35;遮光层组5设于发光基板3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遮光层组5可以包括至少两 层遮光层501,各个遮光层501可以包括多个遮光部502,各个遮光层501的遮光部50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遮光部50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35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无交叠。
本公开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至少两层遮光层501的遮光部502可以对子像素35射出的角度较大的光线进行遮挡,避免这些光线射至侧面观察者的眼睛,从而达到防窥视的效果;而且,遮光部50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35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无交叠,使得遮光部502不会影响子像素35的正面出光效率,从而不会降低显示面板的出光亮度,不会影响子像素35的寿命和能耗。
参照图5和图6所示,显示面板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驱动背板2、发光基板3、封装层组4、遮光层组5、触控层组6、降反射层91和盖板等等,驱动背板2设置在衬底基板1的一侧,发光基板3设置在驱动背板2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在发光基板3的出光侧可以设置有封装层组4,即在发光基板3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封装层组4。在封装层组4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遮光层组5。
驱动背板2可以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驱动电路,发光基板3可以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器件,驱动电路可以驱动发光器件发光。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衬底基板1的材料可以包括无机材料,例如,该无机材料可以为玻璃、石英或金属等。衬底基板1的材料还可以包括有机材料,例如,该有机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醚酰亚胺、聚醚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类材料。该衬底基板1可以由多层材料层形成,例如衬底基板1可以包括多层基底层,基底层的材料可以是上述的任意一种材料。当然,衬底基板1还可以设置为单层,可以是上述任一一种材料。
在衬底基板1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遮挡层21,从衬底基板1射入有源层23的光线会在有源层23产生光生载流子,进而对薄膜晶体管的特性产生巨大影响,最终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画质;通过遮挡层21可以遮挡从衬底基板1射入的光线,从而避免对薄膜晶体管的特性产生影响,避免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画质。
在遮挡层21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还可以形成缓冲层22,缓冲层 22起到阻隔衬底基板1(特别是有机材料)中的水汽以及杂质离子的作用,并且起到为后续形成的有源层23增加氢离子的作用,缓冲层22的材质为绝缘材料,可以将遮挡层21与有源层23绝缘隔离。
在缓冲层22的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源层23,有源层23可以包括沟道部以及设置在沟道部两端的导体部,在有源层23的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栅绝缘层24,在栅绝缘层24的一侧设置有栅极25,在栅极25的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层间介电层26,在层间介电层26上设置有通过孔,通过孔连通至导体部;在层间介电层26的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源漏极层27,第一源漏极层27可以包括源极271和漏极272,源极271和漏极272分别对应通过两个通过孔连接至两个导体部。在源极271和漏极272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钝化层28,在钝化层28上设置有通过孔,通过孔连接至源极271。有源层23、栅极25、源极271和漏极272形成薄膜晶体管。
参照图6所示,在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源漏极层27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源漏绝缘层29,在源漏绝缘层29上也设置有过孔;在源漏绝缘层29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源漏极层30,第二源漏极层30可以包括连接结构301,连接结构301通过层间介电层26上的过孔连接至源极271。当然,根据需要还可以设置第三源漏极层、第四源漏极层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说明的薄膜晶体管为顶栅型薄膜晶体管,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薄膜晶体管还可以是底栅型或双栅型,对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而且,在使用极性相反的薄膜晶体管的情况或电路工作中的电流方向变化的情况等下,“源极271”及“漏极272”的功能有时互相调换。因此,在本说明书中,“源极271”和“漏极272”可以互相调换。
请继续参照图5和图6所示,在钝化层28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发光基板3,发光基板3可以包括第一电极31、像素定义层32、发光层组33以及第二电极34。
具体地,在钝化层28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极31,第一电极31通过通过孔连接至驱动背板2的源极271,第一电极31可 以是阳极(像素电极)。
在第一电极31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像素定义层32,像素定义层32上设置有开口部,开口部使得第一电极31的至少部分裸露;在开口部内设置有发光层组33,发光层组33与第一电极31接触连接。在发光层组33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极34,第二电极34可以是阴极(公共电极),第二电极34连接至地线VSS。一个开口部内的发光层组33发光形成一个子像素35,因此,一个开口部内的发光层组33为一个子像素35,使得子像素35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就是发光层组3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发光基板3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35。
发光层组33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空穴注入层与第一电极31接触连接,电子注入层与第二电极34接触连接。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发光层组33可以仅包括空穴传输层、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发光层组33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其具体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在第二电极34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封装层组4。封装层组4可以设置为多层,封装层组4可以包括有机层和无机层,具体地,封装层组4可以包括第一无机层,设置在第一无机层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的有机层,设置在有机层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的第二无机层。第一无机层、有机层和第二无机层的材料在此不再赘述。当然,封装层组4还可以包括更多层或更少的层数。
参照图5和图6所示,在封装层组4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遮光层组5。参照图7和图8所示,遮光部502位于子像素35的第二方向Y的至少一侧,第二方向Y为防窥方向,即在第二方向上实现防窥,例如,副驾驶的使用者看视频,但是主驾驶的人员看不到视频;或者,第二方向可以是从驾驶台指向挡风玻璃的方向,显示面板的光线不会射至挡风玻璃,不会在挡风玻璃上成像。
具体地,参照图7所示的子像素35排列方式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多个子像素35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子像素351、第二子像素352以及第三子像素353;多个第一子像素351和多个第二子像素352沿第 一方向X交替排列形成第一像素行,即相邻两个第一子像素351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子像素352,相邻两个第二子像素352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子像素351。也就是说第一像素行内设置有第一子像素351和第二子像素352两种子像素35。多个第三子像素353沿第一方向X排列形成第二像素行,也就是说第二像素行内设置有第三子像素353一种子像素35。
多个第一像素行与多个第二像素行在第二方向Y上交替排布,即相邻两行第一像素行之间设置有一行第二像素行,相邻两行第二像素行之间设置有一行第一像素行。第一像素行与第二像素行之间设置有间隙。
遮光部502可以设置为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条状,遮光部50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间隙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具体地,遮光部50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间隙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可以重合;也可以是遮光部50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与间隙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重叠。还可以是遮光部50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间隙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内,避免遮光部502遮挡从各个子像素35发出的光,避免降低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
而且,在各个子像素35的第二方向Y的两侧均设置有遮光部502,在该显示面板用于车载显示装置的时候,设置遮光部502的两侧均可以靠近挡风玻璃设置,从而使得遮光部502能够遮挡各个子像素射出的光线避免射至挡风玻璃,在挡风玻璃上不会形成显示装置的倒影,从而不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不会造成安全隐患。而且,在车载显示装置背离挡风玻璃的一侧没有人观看,因此,遮挡部502不会对观看者造成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与衬底基板1靠近发光基板3的一面平行,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交,例如,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垂直。而且,本申请中提及的“平行”、“垂直”,并不是完全平行、垂直,而是有一定的误差的;例如,两者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5°,即认为这两者相互平行;两者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85°且小于等于95°,即认为这两者相互垂直。
当然,所谓的“重合”并不是完全重合,由于工艺误差等原因,遮光部50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间隙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的重叠部分的面积是间隙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的95%以上,即可 认为遮光部50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间隙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是重合的;或者,遮光部50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沿与间隙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沿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4微米,也可以认为二者是重合的。
另外,子像素的排列方式不限于上述说明,参照图8所示,一个第一子像素351与一个第三子像素353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形成一排,两个第二子像素352设置在第三子像素353的背离第一子像素351的一侧。一个第一子像素351、一个第三子像素353与两个第二子像素352形成一个像素。多个像素可以根据需要排列,在此不再赘述。
遮光部502设置在各个子像素的第二方向Y的一侧,在该显示面板用于车载显示装置的时候,设置遮光部502的一侧靠近挡风玻璃,从而使得遮光部502能够遮挡各个子像素射出的光线避免射至挡风玻璃,在挡风玻璃上不会形成显示装置的倒影,从而不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不会造成安全隐患。
而且,遮光部502也可以与各个子像素对应设置,即在一个子像素的一侧设置有一个遮光部502。
在该显示面板用于车载显示装置的时候,驾驶员和副驾驶座的使用者的观看显示面板的角度一般是倾斜的,因此,在各个子像素35的第一方向X的两侧没有设置遮光部502,使得驾驶员和副驾驶座的使用者可以在第一方向X的两侧观看该显示面板,不会影响他们的观看。
当然,在本公开的另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各个子像素的外周均设置有遮光部502,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在360范围内均具有防窥功能。
具体地,第一子像素351可以是红色子像素,第二子像素352可以是绿色子像素,第三子像素353可以是蓝色子像素。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像素351可以是绿色子像素或蓝色子像素,第二子像素352可以是红色子像素或蓝色子像素,第三子像素353可以是红色子像素或绿色子像素。
而且,参照图7所示,第一子像素351、第二子像素352以及第三子像素353在所述第二方向Y的宽度相同。如此设置,在用户斜视该显 示面板时,被遮光部502遮挡的各个子像素35的宽度是相同的,没有被遮光部502遮挡的各个子像素35的宽度也是相同的,因此,可见的第一子像素351、第二子像素352以及第三子像素353的面积的比例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在斜视时不会产生色偏。
相邻两层遮光层501之间的距离,随着靠近或远离衬底基板1的遮光层501与衬底基板1的间距的增加而增加。
举例来讲,为了实现30度视角,95%的亮度被阻挡,遮光层组5可以包括五层遮光层501,在从发光基板3指向衬底基板1的方向上,依次为第一遮光层51、第二遮光层52、第三遮光层53、第四遮光层54和第五遮光层55,即第五遮光层55相对于第一遮光层51更靠近衬底基板1。第一遮光层51、第二遮光层52、第三遮光层53、第四遮光层54和第五遮光层55的材质可以是有机材料,具体可以是黑色树脂,可以通过光刻工艺形成。各层遮光层501的厚度大于等于1微米且小于等于3微米。例如,遮光层501的厚度为1.2微米、1.5微米、1.75微米、2微米、2.2微米、2.45微米、2.7微米、2.9微米等等。
第一遮光层51可以包括多个第一遮光部511,第二遮光层52可以包括多个第二遮光部521,第三遮光层53可以包括多个第三遮光部531,第四遮光层54可以包括多个第四遮光部541,第五遮光层55可以包括多个第五遮光部551。第一遮光部511、第二遮光部521、第三遮光部531、第四遮光部541以及第五遮光部55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可以重合。
当然,所谓的“重合”并不是完全重合,由于工艺误差等原因,第一遮光部511、第二遮光部521、第三遮光部531、第四遮光部541以及第五遮光部55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的重叠部分的面积是第一遮光部51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的95%以上,即可认为第一遮光部511、第二遮光部521、第三遮光部531、第四遮光部541以及第五遮光部55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重合。
当然,根据需要也可以将第一遮光部511、第二遮光部521、第三遮光部531、第四遮光部541以及第五遮光部551设置为逐渐增加大或逐渐减小的结构。
遮光层组5还可以包括五层间隔层,在从发光基板3指向衬底基板 1的方向上,依次为第一间隔层56、第二间隔层57、第三间隔层58、第四间隔层59和第五间隔层60,即第五间隔层60相对于第一间隔层56更靠近衬底基板1。第一间隔层56、第二间隔层57、第三间隔层58、第四间隔层59和第五间隔层60的材质可以是透明有机材料,例如,可以是丙烯酸树脂和环氧树脂;该透明有机材料的透光率较高,例如,透光率大于等于92%,因此,对显示面板的透光率影响不大,不会降低显示面板的整体亮度,对发光层组33的寿命没有更高的要求,而且不会增加显示面板的能耗。五层间隔层可以通过喷墨打印的工艺形成。
第五间隔层60设置在封装层组4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五遮光层55设置在第五间隔层60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四间隔层59设置在第五间隔层60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四遮光层54设置在第四间隔层59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三间隔层58设置在第四遮光层54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三遮光层53设置在第三间隔层58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二间隔层57设置在第三遮光层53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二遮光层52设置在第二间隔层57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一间隔层56设置在第二遮光层52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一遮光层51设置在第一间隔层56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
下面对各个遮光层501与子像素35之间的距离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9所示,图中光线L1为防窥的临界光线,该临界光线刚好被最远离发光基板3的遮光层501遮挡,最远离发光基板3的遮光层501可以为第一遮光层51,最远离发光基板3的遮光层501与子像素35之间的距离为Z1,即第一遮光层51与子像素35之间的距离为Z1,
Z1=A/tanα,
其中,θ为防窥视角,其取值可以为30°,当然,可以根据需要具体设定;A为子像素35在第二方向Y的宽度。
参照图10所示,图中光线L2为第一遮光层51与第二遮光层52的防窥的临界光线,该临界光线为即被第一遮光层51遮挡又被第二遮光层52遮挡的光线。第一遮光层51与第二遮光层52之间的距离为Z2,
Z2=Z1×B/(B+A),
其中,B为第一遮光部511在第二方向Y的宽度。
参照图11所示,图中光线L3为第二遮光层52与第三遮光层53的防窥的临界光线,该临界光线为即被第二遮光层52遮挡又被第三遮光层53遮挡的光线。第二遮光层52与第三遮光层53之间的距离为Z3,Z3=(Z1-Z2)×B/(B+A)。
参照图12所示,图中光线L4为第三遮光层53与第四遮光层54的防窥的临界光线,该临界光线为即被第三遮光层53遮挡又被第四遮光层54遮挡的光线。第三遮光层53与第四遮光层54之间的距离为Z4,Z4=(Z1-Z2-Z3)×B/(B+A)。
参照图13所示,图中光线L5为第四遮光层54与第五遮光层55的防窥的临界光线,该临界光线为即被第四遮光层54遮挡又被第五遮光层55遮挡的光线。第四遮光层54与第五遮光层55之间的距离为Z5,Z5=(Z1-Z2-Z3-Z4)×B/(B+A)。
进一步地,由于子像素的正面出光效率最高,视角越大子像素本身的出光效率也会减低,亮度也会降低,例如,在视角大于等于70°后,子像素的亮度衰减至20%以下,在加上触控层组6、彩膜层8、相邻的遮光部502等等的遮挡使得视角大于等于70°能够出射的极限光线不足10%;在视角大于等于70°的情况下,显示面板的子像素的亮度不会超过5%(10%×20%=2%<5%)。因此,在视角大于等于70°的情况下,不需要设置遮光层501进行光线的遮挡。
参照图13所示,图中光线L6为不需要设置遮光层501进行光线的遮挡的临界光线,该临界光线为大于该临界光线的光线不需要设置遮挡层遮挡,也不会形成窥视光线。最靠近发光基板3的遮光层501可以为第五遮光层55,最远离发光基板3的遮光层501与子像素35之间的距离为Z6,即第五遮光层55与子像素35之间的距离为Z6,
Z6=(A+B)tanβ,
其中,β为临界角,大于该临界角的光线不需要设置遮光层501进行遮挡,其取值可以是70°,当然,可以根据需要具体设定。
例如,在A=55微米,B=20微米的情况下,计算得到Z1=95微米、Z2=25微米、Z3=19微米、Z4=16微米、Z5=10微米。
通过第一遮光层51、第二遮光层52、第三遮光层53、第四遮光层 54和第五遮光层55可以将大于等于防窥视角α且小于等于临界角β的光线全部遮挡,达到防窥的效果。
另外,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4所示,由于射至第四遮光层54和第五遮光层55的光线的视角较大,在设置第四遮光层54和第五遮光层55的时候还可以考虑相邻两列遮光部502的出光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可以,适当增加第四遮光部541与第三遮光部531之间的距离,使得从第四遮光部541与第三遮光部531之间的间隙射出的光线会被相邻的第一遮光部511遮挡也可以达到防窥的效果;适当增加第五遮光部551与第四遮光部541之间的距离,使得从第五遮光部551与第四遮光部541之间的间隙射出的光线会被相邻的第二遮光部521遮挡也可以达到防窥的效果。第四遮光部541与第五遮光层55的设置可以通过画图软件进行计算。
另外,上述说明的五层遮光层501的具体结构,在本公开的另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两层、三层、四层或六层等更多层遮光层501;而且,在仅设置有两层遮光层501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上述的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由于子像素正面出光效率较高,设置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能够达到较好的遮光效果;在仅设置有三层遮光层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上述的第一遮光层、第二遮光层和第三遮光层,由于子像素正面出光效率较高,设置第一遮光层第二遮光层和第三遮光层能够达到较好的遮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计算中,由于第一遮光层51、第二遮光层52、第三遮光层53、第四遮光层54和第五遮光层55厚度较薄,可以忽略不计。
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封装层组4的一部分膜层可以复用为遮光层组5,例如,可以将有机层复用为遮光层501,第二无机层复用为间隔层;在第二无机层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设置其他的遮光层501和间隔层。当然,也可以将封装层组4设置为更多层的结构,封装层组4的各个膜层复用为遮光层组5的遮光层501或间隔层。如此设置,可以减少膜层的数量,使得显示面板更为轻薄化,以使显示面板能够适用于折弯显示装置。
参照图15所示,在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三层遮光层501,在从发光基板3指向衬底基板1的方向上,依次为第一遮光层51、第二遮光层52和第三遮光层53,即第三遮光层53相对于第一遮光层51更靠近衬底基板1。第一遮光层51、第二遮光层52和第三遮光层53的材质可以是有机材料,具体可以是黑色树脂,可以通过光刻工艺形成。
这种情况下,间隔层可以设置为两层,分别为第一间隔层56和第二间隔层57;第一间隔层56设于第一遮光层51与第二遮光层52之间;第二间隔层57设于第二遮光层52与第三遮光层53之间,即遮光层组5从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开始依次为第一遮光层51、第一间隔层56、第二遮光层52、第二间隔层57以及第三遮光层53。
第一间隔层56的折射率小于或等于第二间隔层57的折射率。
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平坦化层,平坦化层设于遮光层组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平坦化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二间隔层的折射率。
第一遮光层51可以包括多个第一遮光部511,第二遮光层52可以包括多个第二遮光部521,第三遮光层53可以包括多个第三遮光部531。第一遮光部511、第二遮光部521以及第三遮光部53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可以重合。
当然,所谓的“重合”并不是完全重合,由于工艺误差等原因,第一遮光部511、第二遮光部521以及第三遮光部53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的重叠部分的面积是第一遮光部51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的95%以上,即可认为第一遮光部511、第二遮光部521以及第三遮光部53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重合。
当然,根据需要也可以将第一遮光部511、第二遮光部521以及第三遮光部531设置为逐渐增加大或逐渐减小的结构。
而且,第二间隔层57覆盖第一遮光层51的遮光部以形成第二突出部571,即在第二间隔层57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面设置有第二突出部571,第二突出部57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覆盖且大于第三遮光部53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第一间隔层56可以包括多个第一突出部561,第一突出部561覆盖第二遮光层的遮光部521,使得第二突出部571在 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覆盖且大于第二遮光部52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
参照图16所示,从子像素35正面射出的光线G1直接射出,从子像素35射出的视角较大的光线G2和G3射至第一突出部561的侧壁和第二突出部571的侧壁,第一突出部561的侧壁和第二突出部571的侧壁会对光线进行反射,从而使得光线从显示面板的正面射出,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避免视角较大的光线被第一遮光部511和第二遮光部521吸收,而降低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而且,在第二间隔层与平坦化层之间的界面,由于平坦化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二间隔层的折射率,从第二间隔层射至平坦化层的光线G4为从光疏介质射至光密介质,从而使得光线的出射角小于入射线,对光线向中心进行会聚,提高显示面板正面出光效率。
参照图16所示,从子像素35射出的视角更大的光线G5和G6会射至第一遮光部511和第二遮光部521,直接被第一遮光部511和第二遮光部521吸收掉,以避免大视角的光线入射到人眼或反射至邻近玻璃造成反射,影响夜间开车安全;而且能够达到防窥的效果。
而且,在第一间隔层56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562,第一过孔56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35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例如,可以是第一过孔56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覆盖且大于子像素35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也可以是第一过孔56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与子像素35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有交叠,还可以是子像素35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覆盖且大于第一过孔56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如此设置,使得在子像素35的正面出光侧至少部分没有被第一间隔层56覆盖,从而避免子像素35正面射出的光线在第二间隔层57与第一间隔层56的界面产生反射,从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正面出光效率。当然,在第二间隔层57的材料和折射率与第一间隔层56的材料和折射率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一间隔层56上不设置上述第一过孔562。
进一步地,参照图17所示,在第二间隔层57上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573,第二凹槽57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35在衬底 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具体为,子像素35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覆盖多个第二凹槽57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
参照图18所示,如此设置,使得从子像素35射出的倾斜的光线G7射至第二凹槽573的侧壁,第二凹槽573的侧壁会对光线进行反射,从而使得光线尽量从显示面板的正面射出,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而且,第二凹槽573提高了第二间隔层57与后续形成的平坦化层7之间的结合力,避免平坦化层7与第二间隔层57之间的剥离,提高产品可靠性。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19所示,在第一间隔层56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563,第一凹槽56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凹槽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具体地,第一凹槽563和第二凹槽573可以通过同一步光刻工艺形成,因此,第二凹槽57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凹槽56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可以重合。当然,在第一凹槽563和第二凹槽573通过不同的光刻工艺形成时,第二凹槽57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与第一凹槽56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一部分可以交叠,还可以是第二凹槽57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覆盖且大于第一凹槽56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或第一凹槽56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覆盖且大于第二凹槽57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
而且,同理,从子像素35射出的倾斜的光线射至第一凹槽563的侧壁和第二凹槽573的侧壁,第一凹槽563的侧壁和第二凹槽573的侧壁会对光线进行反射,从而使得光线尽量从显示面板的正面射出,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而且,第一凹槽563和第二凹槽573提高了第二间隔层57与后续形成的平坦化层7之间的结合力,避免平坦化层7与第二间隔层57之间的剥离,提高产品可靠性。
参照图19所示,第一凹槽563可以设置为盲孔,第二凹槽573可以设置为过孔,第二凹槽573连通至第一凹槽563;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563也可以设置为过孔;第二凹槽573也可以设置为盲孔。盲孔是连接表层和内层而不贯通整板的孔。过孔是连接表层和内层而且贯通整板的孔。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所示,在遮光层组5背 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触控层组6,在触控层组6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降反射层91,在降反射层91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盖板92。降反射层91可以包括偏光片以及彩膜层。
触控层组6可以包括阻挡层61、第一触控层62、触控绝缘层63、第二触控层64以及保护层65,阻挡层61设置在封装层组4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阻挡层61的材料一般为SiNx材料。第一触控层62设置在阻挡层61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一触控层62可以为Ti/Al/Ti三层、ITO/Ag/ITO三层结构等等。触控绝缘层63设置在第一触控层62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触控绝缘层63的材料一般为SiNx材料。第二触控层64设置在触控绝缘层63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二触控层64可以为Ti/Al/Ti、ITO/Ag/ITO三层结构等等。保护层65设置在第二触控层64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保护层65的材料为PI(聚酰亚胺)。当然,上述各膜层的材料及结构只是举例说明,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设置。
触控层组6可以包括触控导线,触控导线连接形成网格状,具体为,第一触控层62包括第一触控导线,第一触控导线连接形成网格状;第二触控层64包括第二触控导线,第二触控导线连接形成网格状;也就是说,第一触控层62和第二触控层64设置为导电网格结构,即第一触控层62和第二触控层64由多根触控导线交织形成的多个网格,网格是由多个网格线构成的多边形。一个网格对应一个子像素35,且子像素35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网格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内,避免网格线遮挡子像素35发出的光,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遮光部502覆盖至少部分触控导线,或触控层组6的一部分膜层复用为遮光层组5的一部分膜层。
具体来讲,参照图20所示,在封装层组4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三遮光层53,在第三遮光层53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阻挡层61,阻挡层61复用为第二间隔层57,即阻挡层61既起到隔离第一触控层62与封装层组4的作用,又起到隔离第三遮光层53和第二遮光层52的作用。从而减少膜层的数量,使得显示面板更为轻薄化,以使显示面板能够折弯,以适用于折弯显示装置。
在阻挡层61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触控层62;在第一 触控层62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遮光层52,第二遮光层52的第二遮光部521覆盖第一触控导线的至少一部分;由于第一触控导线在各个子像素35的外围均有设置,而第二遮光部521有可能仅设置在子像素35的第二方向Y的相对两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遮光层52的第二遮光部521覆盖第一触控导线的一部分;当然,在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二遮光部521也有可能设置在子像素35的外围,此时,第二遮光层52的第二遮光部521可以将第一触控导线全部覆盖。通过第二遮光部521覆盖第一触控导线,可以减少第一触控导线对光线的反射,从而减少显示面板在外部成像的可能性,进而减少显示面板的外部可视性,进一步进行防窥。
在第二遮光层52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触控绝缘层63,触控绝缘层63复用为第一间隔层56,即触控绝缘层63既起到隔离第一触控层62与第二触控层64的作用,又起到隔离第二遮光层52与第一遮光层51的作用。从而减少膜层的数量,使得显示面板更为轻薄化,以使显示面板能够折弯,以适用于折弯显示装置。在触控绝缘层63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触控层64。
在第二触控层64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遮光层51,第一遮光层51的第一遮光部511覆盖第二触控导线的至少一部分;由于第二触控导线在各个子像素35的外围均有设置,而第一遮光部511有可能仅设置在子像素35的第二方向Y的相对两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遮光层51的第一遮光部511覆盖第二触控导线的一部分;当然,在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部511也有可能设置在子像素35的外围,此时,第一遮光层51的第一遮光部511可以将第二触控导线全部覆盖。同理,通过第一遮光部511覆盖第二触控导线,可以减少第二触控导线对光线的反射,从而减少显示面板在外部成像的可能性,进而减少显示面板的外部可视性,进一步进行防窥。
在第一遮光层51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保护层65,保护层65复用为平坦化层7,即保护层65既起到保护第二触控层64的作用,又起到保护第一遮光层51的作用。从而减少膜层的数量,使得显示面板更为轻薄化,以使显示面板能够折弯,以适用于折弯显示装置。
进一步地,参照图15-图20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彩膜层8。彩膜层8可以包括多个滤光部81,相邻两个滤光部81之间设置有交叠部83,相邻两个滤光部81的滤光颜色是不同的,例如,可以是红色滤光部81与蓝色滤光部81交叠,红色滤光部81只能透过红色光线,蓝色滤光部81只能透过蓝色光线;因此,透过红色滤光部81的红色光线是无法透过蓝色滤光部81的,在彩膜层8的交叠部83是无法透光的。
交叠部8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遮光部50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从而可以避免影响子像素35的开口面积,避免影响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而且交叠部83还可以起到遮挡倾斜光线的作用,进一步进行防窥,避免用于车载显示装置时,在挡风玻璃上形成倒影。
在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1所示,在封装层组4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三遮光层53,在第三遮光层53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阻挡层61,阻挡层61复用为第二间隔层57,即阻挡层61既起到隔离第一触控层62与封装层组4的作用,又起到隔离第三遮光层53和第二遮光层52的作用,而且,可以减少膜层的数量,使得显示面板更为轻薄化,以使显示面板能够折弯,以适用于折弯显示装置。
在阻挡层61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触控层62,第一触控层62复用为第二遮光层52,即第一触控层62既起到感测触控信号的作用,又起到阻挡倾斜角度较大的光线射出的作用,而且,可以减少膜层的数量,使得显示面板更为轻薄化,以使显示面板能够折弯,以适用于折弯显示装置。
在第一触控层62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触控绝缘层63,触控绝缘层63复用为第一间隔层56,即触控绝缘层63既起到隔离第一触控层62与第二触控层64的作用,又起到隔离第二遮光层52与第一遮光层51的作用,而且,可以减少膜层的数量,使得显示面板更为轻薄化,以使显示面板能够折弯,以适用于折弯显示装置。
在触控绝缘层63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触控层64。第二触控层64复用为第一遮光层51,即第二触控层64既起到感测触控信号的作用,又起到阻挡倾斜角度较大的光线射出的作用,而且,可以减 少膜层的数量,使得显示面板更为轻薄化,以使显示面板能够折弯,以适用于折弯显示装置。
在第二触控层64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保护层65,保护层65复用为平坦化层7。从而减少膜层的数量,使得显示面板更为轻薄化,以使显示面板能够折弯。另外,保护层65可以不覆盖第二触控层64,而是将第二触控层64上的过孔填满,即将子像素35处进行填充,起到平坦化的作用,为后续形成彩膜层8提供较为平整的基础平面。
当然,在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保护层65不仅可以将第二触控层64上的过孔填满,而且将第二触控层64覆盖,通过保护层65保护第二触控层64,避免第二触控层64与其他器件连接而短路。
进一步地,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彩膜层8。彩膜层8设于遮光层组5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具体地,彩膜层8设于保护层65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彩膜层8可以包括基底层84,以及设置在基底层84一侧的多个滤光部81和挡光部82,当然,也可以不设置基底层84。挡光部82设置在相邻两个滤光部81之间,且挡光部82位于第二触控层64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挡光部8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触控层64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例如,挡光部82可以将第二触控层64覆盖,通过挡光部82覆盖第二触控层64,可以减少第二触控层64和第一触控层62对光线的反射,从而减少显示面板在外部成像的可能性,进而减少显示面板的外部可视性,进一步进行防窥,避免用于车载显示装置时,在挡风玻璃上形成倒影。
而且,挡光部8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遮光部50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从而可以避免影响子像素35的开口面积,避免影响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
另外,将第一触控层和第二触控层复用为遮光层的情况下,第一触控层和第二触控层虽然不能够吸收光线,但是,第一触控层和第二触控层能够将光线G8反射至其第三遮光层53,从而被第三遮光层53吸收,避免光线射出,达到防窥和避免在挡风玻璃上形成倒影的目的。
在本公开的再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2所示,在封装层组4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触控层62,第一触控层62复用为第 三遮光层53,即第一触控层62既起到感测触控信号的作用,又起到阻挡倾斜角度较大的光线射出的作用,而且,可以减少膜层的数量,使得显示面板更为轻薄化,以使显示面板能够折弯,以适用于折弯显示装置。
在第一触控层62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触控绝缘层63,触控绝缘层63复用为第二间隔层57,即触控绝缘层63既起到隔离第一触控层62与第二触控层64的作用,又起到隔离第三遮光层53与第二遮光层52的作用,而且,可以减少膜层的数量,使得显示面板更为轻薄化,以使显示面板能够折弯,以适用于折弯显示装置。
在触控绝缘层63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触控层64。第二触控层64复用为第二遮光层52,即第二触控层64既起到感测触控信号的作用,又起到阻挡倾斜角度较大的光线射出的作用,而且,可以减少膜层的数量,使得显示面板更为轻薄化,以使显示面板能够折弯,以适用于折弯显示装置。
在第二触控层64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保护层65,保护层65复用为第一间隔层56。从而减少膜层的数量,使得显示面板更为轻薄化,以使显示面板能够折弯。
在保护层65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遮光层51,第一遮光层51包括第一遮光部511,第一遮光部51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触控层6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以及第二触控层64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从而使得第一遮光层51能够对第一触控层62和第二触控层64进行遮挡,可以减少第二触控层64和第一触控层62对光线的反射,从而减少显示面板在外部成像的可能性,进而减少显示面板的外部可视性,进一步进行防窥,避免用于车载显示装置时,在挡风玻璃上形成倒影。
在第一遮光层51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平坦化层7。平坦化层7可以不覆盖第一遮光层51,而是将第一遮光层51上的过孔填满,即将子像素35处进行填充,起到平坦化的作用,为后续形成彩膜层8提供较为平整的基础平面。
当然,在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平坦化层7不仅可以将第一遮光层51上的过孔填满,而且将第一遮光层51覆盖,通过保护层 65保护第一遮光层51。
进一步地,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彩膜层8。彩膜层8可以包括多个滤光部81,相邻两个滤光部81之间设置有交叠部83,相邻两个滤光部81的滤光颜色是不同的,例如,可以是红色滤光部81与蓝色滤光部81交叠,红色滤光部81只能透过红色光线,蓝色滤光部81只能透过蓝色光线;因此,透过红色滤光部81的红色光线是无法透过蓝色滤光部81的,在彩膜层8的交叠部83是无法透光的。
交叠部8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遮光部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从而可以避免影响子像素35的开口面积,避免影响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而且交叠部83还可以起到遮挡倾斜光线的作用,进一步进行防窥,避免用于车载显示装置时,在挡风玻璃上形成倒影。
再有,环境光经前挡风玻璃反射进入显示面板会被彩膜层8和遮光层组5所吸收,提高了车载显示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21和图22所示,在第二间隔层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过孔572,第二过孔572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例如,可以是第二过孔57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覆盖且大于子像素35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也可以是第二过孔57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与子像素35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有交叠,还可以是子像素35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覆盖且大于第二过孔57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如此设置,使得在子像素35的正面出光侧至少部分没有被第二间隔层覆盖,从而避免子像素35正面射出的光线在第二间隔层57与平坦化层的界面产生反射,从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正面出光效率。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该显示装置可以为车载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除了显示面板以外,还包括其他必要的部件和组成,具体例如外壳、电路板、电源线,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 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28)

  1. 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包括:
    衬底基板;
    发光基板,设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
    遮光层组,设于所述发光基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遮光层组包括至少两层遮光层,各个所述遮光层包括多个遮光部,各个所述遮光层的所述遮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遮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无交叠。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相邻两层所述遮光层之间的距离,随着靠近或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所述遮光层与所述衬底基板的间距的增加而增加。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遮光部位于所述子像素的第二方向的至少一侧,所述第二方向为防窥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衬底基板靠近所述发光基板的一面平行。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多个所述子像素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子像素、第二子像素以及第三子像素;多个所述第一子像素和多个所述第二子像素沿第一方向交替排列形成第一像素行,多个所述第三子像素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形成第二像素行,多个所述第一像素行与多个所述第二像素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替排布,所述第一像素行与所述第二像素行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遮光部设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所述遮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间隙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衬底基板靠近所述发光基板的一面平行,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所述第二子像素以及所述第三子像素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相同。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遮光层设置为五层,在从所述发光基板指向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依次为第一遮光层、第 二遮光层、第三遮光层、第四遮光层和第五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一遮光部,第二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二遮光部,第三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三遮光部,第四遮光层包括多个第四遮光部,第五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五遮光部,所述第一遮光部、所述第二遮光部、所述第三遮光部、所述第四遮光部以及所述第五遮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最远离所述发光基板的所述遮光层与所述子像素之间的距离为Z1,
    Z1=A/tanθ,
    其中,θ为防窥视角,A为所述子像素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第二遮光层之间的距离为Z2,Z2=Z1×B/(B+A),所述第二遮光层与所述第三遮光层之间的距离为Z3,Z3=(Z1-Z2)×B/(B+A);所述第三遮光层与所述第四遮光层之间的距离为Z4,Z4=(Z1-Z2-Z3)×B/(B+A);所述第四遮光层与所述第五遮光层之间的距离为Z5,Z5=(Z1-Z2-Z3-Z4)×B/(B+A);
    其中,B为所述第一遮光部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最靠近所述发光基板的所述遮光层与所述子像素之间的距离为Z6,
    Z6=(A+B)tanβ,
    其中,β为临界角,大于所述临界角的光线不需要设置所述遮光层进行遮挡,B为所述第一遮光部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遮光层的厚度大于等于1微米且小于等于3微米。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封装层组,设于所述发光基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封装层组的至少一部分膜层复用为所述遮光层组,或所述封装层组设于所述发光基板与所述遮光层组之间。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遮光层组还包括至少两层间隔层,所述间隔层设置在相邻两层所述遮光层之间。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遮光层设置为三 层,在从所述发光基板指向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依次为第一遮光层、第二遮光层以及第三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一遮光部,第二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二遮光部,第三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三遮光部,所述第一遮光部、所述第二遮光部以及所述第三遮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至少两层间隔层包括:
    第一间隔层,设于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第二遮光层之间;
    第二间隔层,设于所述第二遮光层与所述第三遮光层之间,所述第一间隔层的折射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间隔层的折射率。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间隔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面设置有多个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且大于所述第三遮光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一间隔层包括多个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覆盖所述第二遮光部。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第一间隔层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第二间隔层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7.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第二间隔层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第一间隔层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凹槽为盲孔,所述第二凹槽为过孔,所述第二凹槽连通至所述第一凹槽。
  20.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平坦化层,设于所述遮光层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平坦化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间隔层的折射率。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触控层组,设于所述发光基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层组包括触控导线,所述触控导线连接形成网格状,所述遮光部覆盖至少部分所述触控导线,或所述触控层组的一部分膜层复用为所述遮光层组的一部分膜层。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触控层组包括:
    阻挡层,设于所述发光基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第一触控层,设于所述阻挡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触控层包括第一触控导线,所述第一触控导线连接形成网格状;
    触控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触控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第二触控层,设于所述触控绝缘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触控层包括第二触控导线,所述第二触控导线连接形成网格状;
    保护层,设于所述第二触控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阻挡层复用为所述第二间隔层,所述第二遮光部覆盖所述第一触控导线的至少一部分,所述触控绝缘层复用为所述第一间隔层,所述第一遮光部覆盖所述第二触控导线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保护层复用为所述平坦化层。
  24.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阻挡层复用为所述第二间隔层,所述第一触控层复用为所述第二遮光层,所述触控绝缘层复用为所述第一间隔层,所述第二触控层复用为所述第一遮光层。
  25.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触控层复用为所述第三遮光层,所述触控绝缘层复用为所述第二间隔层,所述第二触控层复用为所述第二遮光层,所述保护层复用为所述第一间隔层。
  26. 根据权利要求1~25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彩膜层,设于所述遮光层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层包括多个滤光部,相邻两个滤光部之间设置有交叠部,所述交叠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遮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27. 根据权利要求1~25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彩膜层,设于所述遮光层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层包括多个滤光部和挡光部,挡光部设置在相邻两个滤光部之间,所述挡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遮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28. 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权利要求1~27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80002352.3A 2022-07-25 2022-07-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7698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107691 WO2024020741A1 (zh) 2022-07-25 2022-07-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69898A true CN117769898A (zh) 2024-03-26

Family

ID=89704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2352.3A Pending CN117769898A (zh) 2022-07-25 2022-07-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69898A (zh)
WO (1) WO202402074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03624A (ja) * 2010-03-26 2011-10-13 Seiko Epson Corp 画像表示体
CN106646954B (zh) * 2017-03-02 2019-09-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窥显示器及液晶显示装置
TWI615661B (zh) * 2017-06-13 2018-02-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
CN107219674B (zh) * 2017-08-01 2020-02-1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899354B (zh) * 2018-07-27 2021-03-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568641B (zh) * 2019-09-25 2022-0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窥显示装置及其防窥方向调节方法
CN112310321B (zh) * 2020-10-30 2024-04-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20741A1 (zh) 2024-02-01
WO2024020741A9 (zh) 2024-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95444B2 (ja) 表示装置
KR102663231B1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603232B1 (ko) 표시장치
KR102626690B1 (ko) 표시장치,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한 헤드 장착형 디스플레이
KR20180047592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와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9256399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6605441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5273661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354858B (zh) 显示装置
KR101853390B1 (ko) 표시장치와 그의 제조방법
CN219372999U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KR20200080923A (ko) 표시장치
CN11467848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180002471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한 헤드 장착형 디스플레이
KR102630000B1 (ko) 표시장치
KR20170131049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와 그를 포함한 헤드 장착형 디스플레이
CN117769898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2395860B1 (ko) 표시장치와 그의 제조방법
KR20210019675A (ko)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08091067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220328463A1 (en) Tiled display device
CN117616905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7320485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CN117082909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22170994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