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16905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16905A
CN117616905A CN202280001828.1A CN202280001828A CN117616905A CN 117616905 A CN117616905 A CN 117616905A CN 202280001828 A CN202280001828 A CN 202280001828A CN 117616905 A CN117616905 A CN 1176169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substrate
light
emitting devic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18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池
石博
吴启晓
蒋志亮
王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16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169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具有主体显示区(AA1)和透光显示区(AA2),包括:第一电极层(2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211);像素定义层(22)设有多个第一过孔(221),多个第一过孔(221)对应连通至多个第一电极(211);发光层组(23)至少部分设于第一过孔(221)内,设于第一过孔(221)内的发光层组(23)为发光部(231);在透光显示区(AA2),第二电极层(24)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241)和连接导线(242):多个第二电极(241)间隔设置,第二电极(241)位于发光部(231)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第二电极(241)在衬底基板(11)上正投影覆盖第一电极(21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该显示面板一体黑效果较好。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对显示显示面板感官追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显示面板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实现高的屏占比,达到极致的观感体验,将显示面板的一部分设置为透光显示区,将摄像头设置在透光显示区背面。
目前,透光显示区的反射率较大,导致显示面板一体黑效果较差。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具有相邻设置的主体显示区和透光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第一电极层,设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
像素定义层,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多个所述第一过孔对应连通至多个所述第一电极;
发光层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过孔内,设于所述第一过孔内的所述发光层组为发光部;
第二电极层,设于所述发光层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在所述透光显示区,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
多个第二电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发光部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多根连接导线,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多根所述连接导线相互平行。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孔的孔壁倾斜设置,以使所述第一过孔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截面的截面积,随着在第三方向上与所述衬底基板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所述孔壁的倾斜角度大于等于5°且小于等于50°,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面平行,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面垂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透光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一遮挡层,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遮挡层包括与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对应的多个第一遮挡部,所述第一遮挡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用于阻挡所述第一电极的反射光。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像素定义部,多个所述像素定义部与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对应设置,所述像素定义部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复用为所述第一遮挡层,所述像素定义部复用为所述第一遮挡部。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像素定义部设置为环状,所述像素定义部的外环面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边沿线重叠。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遮挡层设于所述像素定义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或,所述第一遮挡层设于所述像素定义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遮挡部设置为环状,所述第一遮挡部的内环面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过孔的孔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所述第一遮挡部的外环面在所述衬 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边沿线重叠。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透光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遮挡层,设于所述第二电极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遮挡层包括与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对应的多个第二遮挡部,所述第二遮挡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用于阻挡所述第二电极的反射光。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遮挡部设置为环状,所述发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遮挡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内环线之内,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遮挡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外环线之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遮挡层还包括:
第三遮挡部,所述第三遮挡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正投影与所述连接导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用于阻挡所述连接导线的反射光。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导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遮挡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正投影之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封装层组,设于所述第二电极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遮挡层设于所述封装层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彩膜层,设于所述封装层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层在所述透光显示区包括多个不同颜色的透光部,在所述主体显示区包括多个不同颜色的透光部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透光部之间的遮光部。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抗反射增透膜,设于所述彩膜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透光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挡光层,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所述挡光层包 括多个挡光部,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挡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挡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发光器件包括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发光部以及所述第二电极,所述透光显示区设置有多个发光器件,多个所述发光器件包括第一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和第三发光器件;发光单元包括一个第一发光器件、一个第二发光器件和一个第三发光器件,多组发光单元包括多组第一发光单元和多组第二发光单元,多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多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第一方向上交替排布,多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多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第二方向上也交替排布,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面平行,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设置在所述连接导线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的中心位于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设于所述连接导线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与连接导线有交叠;
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设置在所述连接导线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的中心位于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设于所述连接导线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与连接导线有交叠。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二发光器件设置在同一条所述连接导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设置在同一条所述连接导线的同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设置为圆形,所述第三发光器件设置为椭圆形。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发光器件包括所述第一电极、所 述发光部以及所述第二电极,所述透光显示区设置有多个发光器件,多个所述发光器件包括第一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和第三发光器件;发光单元包括两个第一发光器件、一个第二发光器件和一个第三发光器件,多组发光单元在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布,多组发光单元在第二方向上错位排布,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面平行,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位于所述连接导线的同一侧,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位于所述连接导线背离所述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的一侧,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器件之间,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器件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设置为水滴形、圆形、椭圆形中的一种,所述第二发光器件设置为水滴形、圆形、椭圆形中的一种。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设置为圆形,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所述第一电极包括:
第一电极本体;
第一电极连接线,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本体;
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所述第二电极包括:
第二电极本体;
第二电极连接线,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极本体,相对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导线;或,
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设置为水滴形或椭圆形,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电极本体,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电极本体。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电极本体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衬底 基板上的正投影无交叠。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为绿色发光器件,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为红色发光器件,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为蓝色发光器件。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导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组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根所述连接导线。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是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感光传感器,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面,且所述感光传感器在所述显示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透光显示区至少部分交叠。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区域划分示意图。
图2为在各个区域内像素、驱动电路以及发光器件的排布结构示意图。
图3为显示装置一体黑效果较差的效果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显示面板另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显示面板再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图5中的彩膜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一电极排布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在图8的基础上形成发光层和第一遮挡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在图9的基础上形成第二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在图10的基础上形成第二遮挡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2-图15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一电极排布第二示例实施方式以及依次形成发光层和第一遮挡层、第二电极层、第二遮挡层的各个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图16-图19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一电极排布第三示例实施方式以及依次形成发光层和第一遮挡层、第二电极层、第二遮挡层的各个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图20-图23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一电极排布第四示例实施方式以及依次形成发光层和第一遮挡层、第二电极层、第二遮挡层的各个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图24-图27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一电极排布第五示例实施方式以及依次形成发光层和第一遮挡层、第二电极层、第二遮挡层的各个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公开显示装置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像素电路;
11、衬底基板;12、遮光层;13、缓冲层;14、有源层;15、栅绝缘层;16、栅极;17、层间介电层;181、源极;182、漏极;183、挡光层;1831、挡光部;19、钝化层;
20、发光器件;21、第一电极层;211、第一电极;2111、第一电极本体;2112、第一电极连接线;22、像素定义层;221、第一过孔;222、像素定义部;23、发光层组;231、发光部;24、第二电极层;241、第二电极;2411、第二电极本体;2412、第二电极连接线;242、连接导线;25、第一遮挡层;251、第一遮挡部;2511、内环面;2512、外环面;26、第二遮挡层;261、第二遮挡部;262、第三遮挡部;
30、封装层组;
40、彩膜层;41、透光部;42、遮光部;
50、抗反射增透膜;
61、透明导线;62、平坦化层;
100、驱动背板;200、发光基板;
201、第一发光单元;202、第二发光单元;203、发光单元;
300、感光传感器;400、显示面板;
R、第二发光器件;G、第一发光器件;B、第三发光器件;
AA1、主体显示区;AA11、过渡区;AA12、正常显示区;AA2、透光显示区;PX、子像素;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和/或”,仅仅是一种 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参照图1-图27所示,该显示面板具有相邻设置的主体显示区AA1和透光显示区AA2,该显示面板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1、第一电极层21、像素定义层22、发光层组23以及第二电极层24;第一电极层21设于衬底基板11的一侧,第一电极层2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211;像素定义层22设于第一电极层21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像素定义层22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221,多个第一过孔221对应连通至多个第一电极211;发光层组23至少部分设于第一过孔221内,设于第一过孔221内的发光层组23为发光部231;第二电极层24设于发光层组23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在透光显示区AA2,第二电极层24可以包括多个第二电极241和多根连接导线242;多个第二电极241间隔设置,第二电极241位于发光部231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第二电极241在衬底基板11上正投影覆盖第一电极21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多根连接导线242连接于多个第二电极241之间。
本公开的显示面板,一方面,在透光显示区AA2,第二电极层24包括多根连接导线242和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电极241,即将第二电极层24图案化设置,减少第二电极层24的整体面积,也就减少了反射面积,从而降低了反射率,保证一体黑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第二电极241的面积较小的情况下,电阻必然会增大,从而导致电流减小,致使发光部231的发光亮度降低,将第二电极241在衬底基板11上正投影设计为覆盖第一电极21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使得第二电极241的面积尽量制作的较大,从而在保证降低了反射率的同时,保持发光部231的发光亮度;再一方面,将第二电极241制作的较大,避免与第二电极241连接的第二电极连接线2412沿伸至第一过孔221内,在第一过孔221的孔壁产生折弯而断裂。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与衬底基板11靠近第一电极层21的一面平行,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交,例 如,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垂直;第三方向Z与衬底基板11靠近第一电极层21的一面垂直。
显示面板可以是OLED(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有机发光半导体)显示面板、QLED(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等等;显示面板具有出光侧和非出光侧,出光侧与非出光侧相对设置,在出光侧能够显示画面,显示画面的一面为显示面。OLED显示面板具有自发光、高亮度、广视角、快速反应时间以及R、G、B全彩组件皆可制作等特质,因此被视为次世代显示器的明星产品。
下面以OLED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显示面板可以划分为透光显示区AA2和主体显示区AA1,主体显示区AA1可以包括过渡区AA11以及正常显示区AA12。过渡区AA11环绕主体显示区AA1,正常显示区AA12环绕过渡区AA11。
该显示面板适用于屏下安装摄像头的显示面板中。透光显示区AA2则对应安装摄像头元件,正常显示区AA12用于画面的显示。由于过渡区AA11和透光显示区AA2也需显示画面,但是,透光显示区AA2还需要使得光线能够透过射至非显示侧的摄像头,摄像头可利用透射至非显示侧的光线进行工作,为避免透光显示区AA2的像素元件(例如:薄膜晶体管、发光器件20等元件)遮挡摄像头,故仅在透光显示区AA2设置透明发光器件20,而不设置像素电路10。
而设置在透光显示区AA2的发光器件20需要像素电路10的驱动才能进行发光,因此,在过渡区AA11设置有多个像素电路10,过渡区AA11的像素电路10与透光显示区AA2的发光器件20通过透明导线61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透光显示区AA2不仅可以安装摄像头,还可以安装红外感应装置、指纹传感器等其他感光传感器。
OLED显示面板会反光,当外界自然光照射到OLED显示面板上,穿透过封装层组30之后就会从金属阴极反射回来。使得OLED显示面板看起来像一张银色反光的锡箔纸,导致在环境光稍微强一点的地方,OLED显示面板因为反光,显示效果和对比度就会大幅下降。这意味着, 如果在光照或阳光下观看OLED显示面板,由于反射光,很难看清显示面板。
因此,一般OLED显示面板需要采用偏光片来降低光反射,偏光片附着在显示面板上具有防反射作用,充当过滤和调节从外部进入的光线的过滤器作用。
但是,显示面板加上了偏光片,会使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降低,使显示面板的亮度在同等功耗下有所降低。偏光片理论上只能让一半的光线透过,也就是当光线通过偏光片时,亮度下降50%以上。为了让手机在日常使用中具备强光下可视性,显示面板不得不继续提高亮度,进而导致功耗提升和寿命降低。
另外,偏光片的厚度在50-100微米(μm)的水平,需要粘着剂,这也增加了显示面板的厚度。在目前的显示面板结构中,偏光片占据了一半的厚度,令整个OLED显示面板的厚度增加不少。
对于折叠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必须做到尽量薄,这样才能在弯折过程中减小弯折半径,防止折叠区部分长期拉伸,导致长度变化,最后形成褶皱,降低显示面板寿命。因此相对厚度较大的偏光片便成为折叠显示装置进一步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折叠显示装置的发展,无偏光片技术应用在显示面板上,以此来提升理论亮度和降低显示面板弯折半径提升耐用度。
目前无偏光片技术名为Pol-less结构,也称为COE结构(Color filter On Encapsulation)。主要原理为:当外界光线入射显示面板,部分光线会被黑矩阵吸收,另一部分光线会透过彩膜层40中的彩色滤光部入射,通过绿色滤光部的光线只有绿色光线,通过红色滤光部的光线只有红色光线,通过蓝色滤光部的光线只有蓝色光线;这些光线被反射后,射至黑矩阵的一部分光线会被黑矩阵吸收,射至彩色滤光部的另一部分光线大部分会被彩色滤光部吸收;因为,绿色滤光部只能通过绿色光线,红色滤光部只能通过红色光线,蓝色滤光部只能通过蓝色光线;例如,如果红色光线反射至绿色滤光部和蓝色滤光部,将会被吸收,只有红色光线反射至红色滤光部才能够被射出,因此,通过彩膜层40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显示面板的反射率。
无偏光片技术在相同的显示亮度下,显示面板功耗更低;或者在相同的功耗下,显示面板亮度更亮。此外,由于彩膜层40是涂覆上去的,通常厚度不会超过10微米,因此相比偏光片能够大幅降低显示面板的厚度,利于延长折叠显示装置的寿命,降低偏光片的使用成本。
但是,为了进一步增加透光显示区AA2的透光率,提高拍照质量;彩膜层40在透光显示区AA2没有设置黑矩阵,如此设置,会使外界光线的通过彩膜层40射至显示面板内部,显示面板内部的金属层将入射光线反射,反射的光线也没有黑矩阵的遮挡会射出显示面板,使得透光显示区AA2的反射率增加。而主体显示区AA1由于彩膜层40设置有黑矩阵,因此,主体显示区AA1的反射率较低。导致显示面板一体黑效果较差,形成如图3所示的效果,透光显示区AA2整体发亮。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图中只画出一个薄膜晶体管,下面以一个薄膜晶体管为例对像素电路10进行详细说明,显示面板可以包括驱动背板100和发光基板200,驱动背板100可以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像素电路10,发光基板200可以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发光器件20,像素电路10可以驱动发光器件20发光。
具体来讲,驱动背板100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1,衬底基板11的材料可以包括无机材料,例如,该无机材料可以为玻璃、石英或金属等。衬底基板11的材料还可以包括有机材料,例如,该有机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醚酰亚胺、聚醚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类材料。该衬底基板11可以由多层材料层形成,例如衬底基板11可以包括多层基底层,基底层的材料可以是上述的任意一种材料。当然,衬底基板11还可以设置为单层,可以是上述任一一种材料。
在衬底基板11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遮光层12,从衬底基板11射入有源层14的光线会在有源层14产生光生载流子,进而对薄膜晶体管的特性产生巨大影响,最终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画质;通过遮光层12可以遮挡从衬底基板11射入的光线,从而避免对薄膜晶体管的特性产生影响,避免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画质。
在遮光层12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还可以形成缓冲层13,缓冲层 13起到阻隔衬底基板11(特别是有机材料)中的水汽以及杂质离子的作用,并且起到为后续形成的有源层14增加氢离子的作用,缓冲层13的材质为绝缘材料,可以将遮光层12与有源层14绝缘隔离。
在缓冲层13的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设置有源层14,有源层14可以包括沟道部以及设置在沟道部两端的导体部,在有源层14的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设置有栅绝缘层15,在栅绝缘层15的一侧设置有栅极16,在栅极16的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设置有层间介电层17,在层间介电层17上设置有过孔,过孔连通至导体部;在层间介电层17的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设置有源极181和漏极182,源极181和漏极182分别对应通过两个过孔连接至两个导体部。在源极181和漏极182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设置有钝化层19,在钝化层19上设置有过孔,过孔连接至源极181。有源层14、栅极16、源极181和漏极182形成薄膜晶体管。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说明的薄膜晶体管为顶栅型薄膜晶体管,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薄膜晶体管还可以是底栅型或双栅型,对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而且,在使用极性相反的薄膜晶体管的情况或电路工作中的电流方向变化的情况等下,“源极181”及“漏极182”的功能有时互相调换。因此,在本说明书中,“源极181”和“漏极182”可以互相调换。
驱动背板100在正常显示区AA12和在过渡区AA11的结构可以相同。
由于在透光显示区AA2没有设置像素电路10,因此,驱动背板100在透光显示区AA2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基板11、缓冲层13、层间介电层17以及钝化层19等等,当然,还可以包括其他透明绝缘层。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照图4和图5所示,在透光显示区AA2,在层间介电层17和钝化层19之间可以设置挡光层183,使得挡光层183位于第一电极211和衬底基板11之间。挡光层183可以与源漏极层同层同材料设置,即挡光层183可以与源漏极层通过同一次构图工艺形成。
挡光层183可以包括多个挡光部1831,第一电极211在衬底基板11 上的正投影位于挡光部183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内,例如,可以是第一电极21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与挡光部183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重合,也可以是第一电极21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挡光部183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内,且第一电极21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小于挡光部183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如此设置,使得挡光部1831可以将第一电极211完全遮挡。由于形成第二电极241的过程是:在像素定义层22和发光层组23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形成第二电极材料层,然后,从衬底基板11一侧通过激光照射第二电极材料层去除不需要的第二电极材料层形成第二电极241。而第一电极211设置在第二电极241靠近衬底基板11的一侧,因此,在激光照射第二电极材料层时,必然会照射至第一电极211,对第一电极211造成伤害。通过挡光部1831可以遮挡激光,避免激光照射至第一电极211,从而避免对第一电极211造成的伤害。
而且,被挡光部1831遮挡的第二电极材料层的部分未被去除形成第二电极241,因此,挡光部183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电极24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重合。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重合并不是完全重合,而是有一定的误差的;例如,在使用的激光的功率较高或照射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去除的第二电极材料层的部分将会较多,从而使得第二电极24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挡光部183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之内,且第二电极24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挡光部183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面积;反之,在使用的激光的功率较低或照射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去除的第二电极材料层的部分将会较少,从而使得挡光部183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电极24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之内,且挡光部183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第二电极24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面积。也就是说,第二电极24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是,挡光部183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的90%~110%。但是它们之间差距均属于工艺误差,均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另外,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挡光层183也可以与栅极层同层同材料设置,即挡光层183可以与栅极层通过同一次构图工艺形 成。在设置有第二源漏极层的情况下,挡光层183也可以与第二源漏极层同层同材料设置,即挡光层183可以与第二源漏极层通过同一次构图工艺形成。在设置有第二栅极层的情况下,挡光层183也可以与第二栅极层同层同材料设置,即挡光层183可以与第二栅极层通过同一次构图工艺形成。当然,挡光层183也可以设置为一个、两个或多个,即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上述说明的任意一个、两个或多个挡光层183。
挡光层183设置的越靠近第一电极层21,对第一电极层21的遮挡越精准;而且,挡光层183设置的越靠近第一电极层21,也就越靠近第二电极层24,对第二电极层24的遮挡越精准,形成的第二电极241的误差越小。
当然,在通过其他工艺形成第二电极241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挡光层183。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照图4和图5所示,在透光显示区AA2和过渡区AA11,在钝化层19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设置有透明导电层,透明导电层可以包括多根透明导线61,透明导线61连接透光显示区AA2的发光器件20和过渡区AA11的像素电路10。
在透光显示区AA2的发光器件20密度较大、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两层或多层透明导电层,相邻两层透明导电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各层透明导电层可以包括多根透明导线61,从而满足连接透光显示区AA2的发光器件20和过渡区AA11的像素电路10的要求。反之,在透光显示区AA2的发光器件20密度较小、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一层透明导电层,就可以满足连接透光显示区AA2的发光器件20和过渡区AA11的像素电路10的要求。
透明导电层的材质可以是ITO(Indium Tin Txide,氧化铟锡)、IZO(铟锌氧化物)等等。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和图5、图6、图8、图12、图16、图20、图24所示,在透明导电层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设置有平坦化层62,在平坦化层62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极层21,第一电极层21可以包括多个第一电极211,第一电极211可以是像素电极,第一电极211通过平坦化层62上的过孔与透明导线61连接,从而将第 一电极211通过透明导线61连接至像素电路10。
第一电极层21可以具有层叠膜结构,而在该层叠膜结构中,高功函数材料层和反射材料层被层叠,且高功函数材料层可以包括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Zinc-Oxide,IZO)、氧化锌(ZnO)或氧化铟(In2O3),反射材料层可以包括银(Ag)、镁(Mg)、铝(Al)、铂(Pt)、钯(Pd)、金(Au)、镍(Ni)、钕(Nd)、铱(Ir)、铬(Cr)、锂(Li)、钙(Ca)或其混合物。高功函数材料层可布置在反射材料层上方以更靠近发光层组23。第一电极211可以具有ITO/Mg、ITO/MgF2、ITO/Ag和ITO/Ag/ITO的多层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图5和图6所示,在第一电极层21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设置有像素定义层22,在像素定义层2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221,多个第一过孔221对应连通至多个第一电极211,即第一过孔221与第一电极211是一一对应的,第一过孔221使得第一电极211的至少部分裸露。参照图5和图6所示,在像素定义层22没有复用为第一遮挡层25的情况下,像素定义层22是整体设置的。
第一过孔221的孔壁倾斜设置,以使第一过孔221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截面的截面积,随着在第三方向Z上与衬底基板11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即第一过孔221设置为开口部大于底部的形状,倾斜角度大于等于5°且小于等于50°,第一方向X与衬底基板11靠近第一电极层21的一面平行,第三方向Z与衬底基板11靠近第一电极层21的一面垂直。后续形成的第二电极,还形成在第一过孔221的孔壁上。
像素定义层22可以包括诸如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铪、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钽或氧化锌的无机绝缘材料,或者可包括诸如聚丙烯酸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不饱和涤纶树脂、聚苯醚树脂、聚苯硫醚树脂或苯并环丁烯(BCB)的有机绝缘材料。像素定义层22可为单层膜或多层膜,而该多层膜形成为不同材料的层叠层。
参照图4和图5、图6、图9、图13、图17、图21、图25所示,发光层组23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一过孔221内。例如,发光层组23可以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发光部231,发光部231与第一过孔221一一对应设 置,在一个第一过孔221内设置有一个发光部231,如此设置使得发光部231全部位于第一过孔221内,从而使得发光层组23的全部设于第一过孔221内,这种结构一般适用于各个发光器件20发光颜色不同的情况,例如,发光器件20发的光可以是红色、蓝色、绿色、白色。
参照图5所示,发光层组23还可以是整层设置的,发光层组23的一部分设于第一过孔221内,发光层组23设置在第一过孔221内的部分为发光部231,另一部设置在像素定义层22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设置在第一过孔221内的发光层组23通过第一电极211驱动发光,设置在像素定义层22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发光层组23由于没有第一电极211的驱动不会发光。
参照图4所示,像素定义层22可以复用为第一遮挡层25,即像素定义层22不仅可以起到对发光区域进行限定和容纳发光层组23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阻挡第一电极211对入射光进行反射的作用。
在像素定义层22复用为第一遮挡层25的情况下,需要将像素定义层22设置为黑色的才能起到遮挡光线的作用。像素定义层22不是整体设置,而是将像素定义层22设置为多个间隔设置的岛状,即像素定义层22(第一遮挡层25)可以包括多个像素定义部222(第一遮挡部251),多个像素定义部222(第一遮挡部251)与多个第一电极211一一对应地设置,像素定义部222(第一遮挡部251)位于第一电极211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像素定义部222复用为第一遮挡部251,由于在每个像素定义部222上设置有一个第一过孔221,因此,像素定义部222设置为环形,像素定义部222的外环面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一电极21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边沿线重合。具体地,像素定义部222的宽度可以大于等于1微米且小于等于10微米,该宽度为与衬底基板11靠近第一电极层21的一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宽度。
如此设置,使得像素定义部222与发光部231将第一电极211完全覆盖,避免外界的入射光线射至第一电极211,从而避免第一电极211反射外界的入射光产生反射光,降低透光显示区AA2的反射率,保证一体黑效果;而且像素定义部222的外环面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一电极21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重合,使得像素定义部222能 够起到遮挡第一电极211的作用,而且将像素定义部222设置的尽量的小,保证开口率,从而保证透光显示区AA2的透光率。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所示,在像素定义层22没有复用为第一遮挡层25的情况下,可以在像素定义层22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遮挡层25,第一遮挡层25可以包括多个第一遮挡部251,多个第一遮挡部251与多个第一电极211一一对应;第一遮挡部25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电极21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有交叠,使得第一遮挡部251可以阻挡外界的入射光线射至第一电极211,即使有部分入射光线射至第一电极211产生反射光,通过第一遮挡部251可以阻挡第一电极211的反射光射出,降低透光显示区AA2的反射率,保证一体黑效果。
由于第一遮挡部251需要避让第一过孔221,因此,可以将第一遮挡部251设置为环状,第一遮挡部251的内环面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一过孔221的孔壁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内。具体地,在发光层组23可以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发光部231,在一个第一过孔221内设置有一个发光部231的情况下,一般发光部231的厚度小于第一过孔221的深度,因此,发光部231没有将第一过孔221填满;第一遮挡部251的内边沿可以延伸至第一过孔221的孔壁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部分,使得第一遮挡部251的内环面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过孔221的孔壁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内,即第一过孔221的孔壁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覆盖且大于第一遮挡部251的内环面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具体地,第一遮挡部251的宽度可以大于等于1微米且小于等于10微米,该宽度为与衬底基板11靠近第一电极层21的一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宽度。
进一步地,第一遮挡部251的内环面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可以与发光部23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边沿线重合,而且第一遮挡部251的外环面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电极21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边沿线重叠。使得第一遮挡部251与发光部231将第一电极211完全覆盖,避免外界的入射光线射至第一电极211,从而避免第一电极211反射外界的入射光产生反射光,降低透光显示区AA2的反射 率,保证一体黑效果;而且,由于只有发光部231才能发光,第一遮挡部251没有遮挡发光部231,保证开口率,从而保证各个发光器件20的发光面积和亮度。
在发光层组23为整层设置的的情况下,发光层组23将第一过孔221的孔壁完全覆盖,因此,位于第一过孔221内的发光层组23都可以发光,避免第一遮挡部251遮挡发光层组23的发光,因此,可以将第一遮挡部251的内环面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过孔221的孔壁在所述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外边沿线重合,而且第一遮挡部251的外环面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电极21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边沿线重叠。从而使得第一遮挡部251与位于第一过孔221内的发光部231将第一电极211完全覆盖,使得第一遮挡部251可以阻挡外界的入射光线射至第一电极211,即使有部分入射光线射至第一电极211产生反射光,可以通过第一遮挡部251可以阻挡第一电极211的反射光射出,降低透光显示区AA2的反射率,保证一体黑效果。
当然,参照图6所示,可以在第一电极211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设置第一遮挡层25,第一遮挡层25的具体结构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在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一遮挡层25。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提及的重合或重叠并不是完全重合或重叠,而是有一定的误差的,例如相差在10%之内均可以认为是重合或重叠。也可以说是,重合或重叠均是设计时的要求,但是在制作形成产品后由于工艺过程的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上述均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发光层组23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空穴注入层与第一电极211接触,电子注入层与第二电极241接触。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发光层组23可以仅包括空穴传输层、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发光层组23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其具体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和图5、图6、图10、图14、图18、图22、图26所示,在发光层组23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极层24,第二电极241可以包括包含有Li、Ca、LiF/Ca、LiF/Al、Al、 Mg、Ag、Pt、Pd、Ni、Au、Nd、Ir、Cr、BaF2、Ba、其化合物或其混合物(例如,Ag和Mg的混合物)的低功函数材料层。第二电极241还可以包括布置在低功函数材料层上的透明金属氧化物层。
在主体显示区AA1第二电极层24可以设置为整片结构,即在主体显示区AA1第二电极层24覆盖整个显示面板;在透光显示区AA2第二电极层24进行图案化处理,在透光显示区AA2第二电极层24可以包括多根连接导线242和多个第二电极241,多个第二电极241间隔设置,且多个第二电极241一一对应地与多个第一电极211相对设置。多根连接导线242连接于多个第二电极241之间。第二电极层24可以为公共电极,整体第二电极层24需要提供统一的电信号,因此,通过多根连接导线242将多个第二电极241连接为一体。
具体来讲,参照图4所示,在发光层组23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发光部231,在一个第一过孔221内设置有一个发光部231的情况下,第二电极层24设置在发光部231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以及部分像素定义层22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
参照图5所示,在发光层组23为整层设置的情况下,第二电极层24设置在发光层组23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
第二电极24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电极21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例如,第二电极24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一电极21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重叠,还可以是第二电极24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覆盖且大于第一电极21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多根连接导线242相互平行,多根连接导线242的两端均连接于位于主体显示区AA1的第二电极层24,从而将整个显示面板的第二电极层24均连接为一体。将多根连接导线242相互平行设置,方便通过激光工艺形成多根连接导线242。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多根连接导线242可以不平行,多根连接导线242可以交叉设置连接为网状;而且连接导线242可以设置为曲线形状,可以是非周期设置的。
将位于透光显示区AA2的第二电极层24图案化设置,在保证第二 电极241能够为发光部231提供电子的情况下,可以减少透光显示区AA2中第二电极层24的面积,从而减少对入射的环境光的反射,降低透光显示区AA2的反射率,保证一体黑效果。
连接导线242的线宽不同,显示面板的反射率有很大的不同,参照表一所示的连接导线242不同线宽时对应的反射率。
表一
从表一中可以得到,连接导线242的线宽越窄反射率越低,反之,连接导线242的线宽越宽反射率越高,可以将反射率从22.5%降低至12.6%。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封装层组30,封装层组30设于第二电极层24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封装层组30可以设置为多层,封装层组30可以包括有机层和无机层,具体地,封装层组30可以包括第一无机层,设置在第一无机层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的有机层,设置在有机层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的第二无机层。第一无机层、有机层和第二无机层的材料在此不再赘述。当然,封装层组30还可以包括更多层或更少的层数。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和图5、图6、图11、图15、图19、图23、图27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二遮挡层26,第二遮挡层26可以设于封装层组30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二遮挡层26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二电极241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也可以将第二遮挡层26设置在封装层组30中;还可以将封装层组30中的某一层复用为第二遮挡层26。
第二遮挡层26可以包括多个第二遮挡部261,多个第二遮挡部261与多个第二电极241一一对应;第二遮挡部261在衬底基板11上正投影与第二电极24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有交叠,使得第二遮挡部261可以阻挡外界的入射光线射至第二电极241,即使有部分入射光线射至第二电极241产生反射光,可以通过第二遮挡部261可以阻挡第二电极 241的反射光射出,降低透光显示区AA2的反射率,保证一体黑效果。
由于第二遮挡部261需要避让发光部231,因此,可以将第二遮挡部261设置为环状,第二遮挡部26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也是环形,具有内环线和外环线,发光部23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遮挡部26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内环线之内,例如,发光部23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边沿线可以与第二遮挡部26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内环线重合,也可以是发光部23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边沿线位于第二遮挡部26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内环线的内侧,且发光部23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边沿线与第二遮挡部26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内环线之间的间距S1大于等于2微米且小于等于6微米,如图6所示。
第二电极24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遮挡部26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外环线之内,例如,第二电极24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二遮挡部26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外环线重合,也可以是第二电极24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边沿线位于第二遮挡部26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外环线的内侧。
使得第二遮挡部261将第二电极241不需要透光的部分完全覆盖,避免外界的入射光线射至第二电极241,从而避免第二电极241反射外界的入射光产生反射光,降低透光显示区AA2的反射率,保证一体黑效果;而且,由于只有发光部231才能发光,第二遮挡部261没有遮挡发光部231,保证开口率,从而保证各个发光器件20的发光面积和亮度。
第一遮挡部251以及第二遮挡部261的宽度不同,显示面板的反射率有很大的不同,参照表二所示的第一遮挡部251以及第二遮挡部261不同宽度时对应的反射率。
表二
从表二中可以得到,第一遮挡部251/第二遮挡部261在衬底基板11上正投影的宽度越宽,透光显示区AA2的反射率越低。表中的6微米和4微米可以是第一遮挡部251和第二遮挡部261在衬底基板11上正投影的宽度,第一遮挡部251在衬底基板11上正投影与第二遮挡部261在衬底基板11上正投影有部分重叠,第二遮挡部261的正投影的内侧的部分与第一遮挡部251的正投影的外侧的部分重叠,因此,第一遮挡部251和第二遮挡部261在衬底基板11上正投影的宽度指的是两者的正投影的最外侧边沿和最内侧边沿之间的距离。
在主体显示区AA1设置有第一遮挡部251时主体显示区AA1的反射率降低至5.88%。
进一步的,参照图4和图5、图6、图11、图15、图19、图23、图27所示,第二遮挡层26还可以包括第三遮挡部262,第三遮挡部262在衬底基板11上正投影与连接导线242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用于阻挡连接导线242的反射光。具体地,连接导线242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遮挡部262在衬底基板11上正投影内,例如,连接导线242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三遮挡部262在衬底基板11上正投影重叠,还可以是第三遮挡部262在衬底基板11上正投影覆盖且大于连接导线242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
使得第三遮挡部262将连接导线242完全覆盖,避免外界的入射光线射至连接导线242,从而避免连接导线242反射外界的入射光产生反射光,降低透光显示区AA2的反射率,保证一体黑效果。最终可以实现 反射率从12.6%降低到接近8%的水平。
虽然在透光显示区AA2,在第二电极层24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遮挡层26,但是第二遮挡层26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远远小于,现有显示面板中设置在彩膜层40的黑矩阵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因此,通过设置第二遮挡层26可以在牺牲较少的透光率的基础上,大大降低反射率。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彩膜层40,彩膜层40可以设于封装层组30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参照图7所示,为了提高透光显示区AA2的透光率,在透光显示区AA2彩膜层40可以包括多个不同颜色的透光部41,即在在透光显示区AA2彩膜层40不包括黑矩阵(遮光部42),在原来设置黑矩阵(遮光部42)的位置为完全透光的,或将各个透光部41的面积做大,使得相邻两个透光部41之间连接;在主体显示区AA1彩膜层40可以包括多个不同颜色的透光部41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透光部41之间的遮光部42,遮光部42连接为一体形成黑矩阵。
另外,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彩膜层40可以设于封装层组30靠近衬底基板11的一侧,即彩膜层40可以设于封装层组30与第二电极层24之间,使得彩膜层40更靠近发光层组,如此设置可以优化显示面板的视角。还有,封装层组30可以设置为多层结构,上述已经对封装层组30的具体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彩膜层40可以设置在封装层组30内部,例如,彩膜层40可以设置在第一无机层与有机层之间,或有机层与第二无机层之间。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抗反射增透膜50(Anti-Refletance,简称AR膜),抗反射增透膜50设于彩膜层40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另外,抗反射增透膜50也可以设于盖板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抗反射增透膜50可以包括低折射率和高折射率材料交替形成膜堆,利用干涉效应减少显示面板的反射率、增加显示面板的透光率。以使透光显示区AA2的反射率与主体显示区AA1的反射率基本一致。
下面对发光器件20排布方式进行举例说明。
一个发光器件20可以包括一个第一电极211、一个发光部231以及一个第二电极241,在透光显示区AA2设置有多个发光器件20;多个发光器件20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器件G、第二发光器件R和第三发光器件B。参照图11所示,一个第一发光器件G、一个第二发光器件R和一个第三发光器件B形成一组发光单元203,多组发光单元203阵列排布;第二发光器件R和第一发光器件G设置为圆形,第三发光器件B设置为椭圆形。
多组发光单元203可以包括多组第一发光单元201和多组第二发光单元202,多组第一发光单元201和多组第二发光单元202在第一方向X上交替排布,例如,两组第一发光单元201和两组第二发光单元202在第一方向X上依次排布为第一发光单元201、第二发光单元202、第一发光单元201、第二发光单元202,使得相邻两组第一发光单元201之间有一组第二发光单元202,且相邻两组第二发光单元202之间有一组第一发光单元201;多组第一发光单元201和多组第二发光单元202在第二方向Y上也交替排布,例如,两组第一发光单元201和两组第二发光单元202在第二方向Y上依次排布为第一发光单元201、第二发光单元202、第一发光单元201、第二发光单元202,使得相邻两组第一发光单元201之间有一组第二发光单元202,且相邻两组第二发光单元202之间有一组第一发光单元201。
第一发光单元201中第二发光器件R和第一发光器件G设置在连接导线242的相对两侧,且第二发光器件R的中心与第一发光器件G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三发光器件B与第一发光器件G设于连接导线242的同一侧,且第三发光器件B与连接导线242有交叠,使得连接导线242在第三发光器件B处断开,断开的连接导线242通过第三发光器件B的第二电极241连接。
第二发光单元202中第二发光器件R和第一发光器件G设置在连接导线242的相对两侧,且第二发光器件R的中心与第一发光器件G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三发光器件B与第二发光器件R设于连接导线242的同一侧,且第三发光器件B与连接导线242有交叠,使得连接导线242在第三发光器件B处断开,断开的连接导线242通过第三发光器件B的 第二电极241连接。
第一发光单元201中的第二发光器件R与第二发光单元202中的第二发光器件R设置在连接导线242的同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01中的第一发光器件G与第二发光单元202中的第一发光器件G设置在连接导线242的同一侧。
参照图15、图19、图23和图27所示,发光单元203可以包括两个第一发光器件G、一个第二发光器件R和一个第三发光器件B,多组发光单元203在第一方向X上依次排布,多组发光单元203在第二方向Y上错位排布。
两个第一发光器件G位于连接导线242的同一侧,第二发光器件R和第三发光器件B位于连接导线242背离第一发光器件G的一侧,第二发光器件R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器件G之间,第三发光器件B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器件G之间。
多组发光单元203在第二方向Y上错位排布,使得在第二方向Y上多个第二发光器件R与多个第三发光器件B交替排布形成一列,即相邻两个第二发光器件R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三发光器件B,相邻两个第三发光器件B设置有一个第二发光器件R;多个第一发光器件G排布形成一列。
参照图12-图15所示,第一发光器件G设置为圆形,第二发光器件R设置为水滴形,第三发光器件B设置为圆形。
参照图16-图19所示,第一发光器件G设置为水滴形,第二发光器件R设置为水滴形,第三发光器件B设置为圆形。
参照图20-图23所示,第一发光器件G设置为圆形,第二发光器件R设置为圆形,第三发光器件B设置为圆形。
参照图24-图27所示,第一发光器件G设置为椭圆形,第二发光器件R设置为圆形,第三发光器件B设置为圆形。
由于第三发光器件B的面积大于第一发光器件G的面积和第二发光器件R的面积,因此,第三发光器件B的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41不需要设置电极连接线。而第一发光器件G和第二发光器件R面积较小,而且考虑到发光中心不能偏移,需要设置第一电极连接线2112和第二电 极连接线2412。
具体地,在第一发光器件G和第二发光器件R设置为圆形的情况下,第一发光器件G和第二发光器件R的第一电极211可以包括第一电极本体2111和第一电极连接线2112;第一电极连接线211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电极本体2111;另一端连接于透明导线61连接至像素电路;同样的,第一发光器件G和第二发光器件R的第二电极241可以包括第二电极本体2411和第二电极连接线2412;第二电极连接线2412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电极本体2411,其相对另一端连接于连接导线。第一电极本体2111和第二电极本体2411均设置为圆形。
第一电极连接线2112和第二电极连接线2412制作的较细会产生衍射现象,影响显示效果,也影响摄像头的成像效果。
在第一发光器件G和第二发光器件R设置为水滴形或椭圆形的情况下,第一发光器件G和第二发光器件R的第一电极211包括第一电极本体2111,第一发光器件G和第二发光器件R的第二电极241包括第二电极本体2411。第一电极本体2111设置为水滴形或椭圆形,第二电极本体2411设置为水滴形或椭圆形。不需要设置第一电极连接线2112和第二电极连接线2412,因此,减少甚至不会产生衍射现象;保证显示和成像效果。
第一发光器件G为绿色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R为红色发光器件,第三发光器件B为蓝色发光器件。当然,第一发光器件G也可以为红色发光器件或蓝色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R也可以为绿色发光器件或蓝色发光器件;第三发光器件B也可以为绿色发光器件或红色发光器件。
第一过孔22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电极本体241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之内,第二电极连接线2412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过孔221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无交叠,避免与第二电极241连接的第二电极连接线2412沿伸至第一过孔221内,在第一过孔221的孔壁产生折弯而断裂,影响显示效果。
连接导线242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布的多组发光单元203连接于同一根连接导线242。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参 照图28所示,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400和感光传感器300,显示面板400的具体结构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感光传感器300设于显示面板400的非显示面,并且感光传感器300在显示面上的正投影与透光显示区AA2至少部分交叠,例如,感光传感器300在显示面上的正投影可以与透光显示区AA2重叠,感光传感器300在显示面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透光显示区AA2之内等等。
而该显示装置的具体类型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常用的显示装置类型均可,具体例如手机等移动装置、手表等可穿戴设备、VR装置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设备的具体用途进行相应地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装置除了显示面板以外,还包括其他必要的部件和组成,以显示器为例,具体例如外壳、电路板、电源线,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示例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示例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29)

  1. 一种显示面板,具有相邻设置的主体显示区和透光显示区,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第一电极层,设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
    像素定义层,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多个所述第一过孔对应连通至多个所述第一电极;
    发光层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过孔内,设于所述第一过孔内的所述发光层组为发光部;
    第二电极层,设于所述发光层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在所述透光显示区,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
    多个第二电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发光部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多根连接导线,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多根所述连接导线相互平行。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过孔的孔壁倾斜设置,以使所述第一过孔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截面的截面积,随着在第三方向上与所述衬底基板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所述孔壁的倾斜角度大于等于5°且小于等于50°,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面平行,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面垂直。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透光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一遮挡层,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遮挡层包括与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对应的多个第一遮挡部,所述第一遮挡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 正投影有交叠,用于阻挡所述第一电极的反射光。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像素定义部,多个所述像素定义部与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对应设置,所述像素定义部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复用为所述第一遮挡层,所述像素定义部复用为所述第一遮挡部。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像素定义部设置为环状,所述像素定义部的外环面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边沿线重叠。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遮挡层设于所述像素定义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或,所述第一遮挡层设于所述像素定义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之间。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遮挡部设置为环状,所述第一遮挡部的内环面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过孔的孔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所述第一遮挡部的外环面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边沿线重叠。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透光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遮挡层,设于所述第二电极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遮挡层包括与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对应的多个第二遮挡部,所述第二遮挡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用于阻挡所述第二电极的反射光。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遮挡部设置为环状,所述发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遮挡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内环线之内,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遮挡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外环线之内。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遮挡层还包括:
    第三遮挡部,所述第三遮挡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正投影与所述连接导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用于阻挡所述连接导线的反射光。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连接导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遮挡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正投影之内。
  13.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封装层组,设于所述第二电极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遮挡层设于所述封装层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彩膜层,设于所述封装层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层在所述透光显示区包括多个不同颜色的透光部,在所述主体显示区包括多个不同颜色的透光部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透光部之间的遮光部。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抗反射增透膜,设于所述彩膜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透光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挡光层,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所述挡光层包括多个挡光部,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挡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挡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1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发光器件包括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发光部以及所述第二电极,所述透光显示区设置有多个发光器件,多个所述发光器件包括第一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和第三发光器件;发光单元包括一个第一发光器件、一个第二发光器件和一个第三发光器件,多组发光单元包括多组第一发光单元和多组第二发光单元,多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多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第一方向上交替排布,多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多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第二方向上也交替排布,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面平行,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设置在所述连接导线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的中心位于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设于所述连接导线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与连接导线有交叠;
    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设置在所述连接导线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的中心位于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设于所述连接导线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与连接导线有交叠。
  20.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二发光器件设置在同一条所述连接导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设置在同一条所述连接导线的同一侧。
  21.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设置为圆形,所述第三发光器件设置为椭圆形。
  2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发光器件包括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发光部以及所述第二电极,所述透光显示区设置有多个发光器件,多个所述发光器件包括第一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和第三发光器件;发光单元包括两个第一发光器件、一个第二发光器件和一个第三发光器件,多组发光单元在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布,多组发光单元在第二方向上错位排布,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面平行,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两个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位于所述连接导线的同一侧,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位于所述连接导线背离所述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的一侧,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器件之间,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器件之间。
  24.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设 置为水滴形、圆形、椭圆形中的一种,所述第二发光器件设置为水滴形、圆形、椭圆形中的一种。
  25.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设置为圆形,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所述第一电极包括:
    第一电极本体;
    第一电极连接线,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本体;
    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所述第二电极包括:
    第二电极本体;
    第二电极连接线,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极本体,相对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导线;或,
    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设置为水滴形或椭圆形,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电极本体,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电极本体。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电极本体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无交叠。
  27. 根据权利要求18-26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为绿色发光器件,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为红色发光器件,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为蓝色发光器件。
  28. 根据权利要求18-26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连接导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组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根所述连接导线。
  29. 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
    显示面板,是权利要求1~28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感光传感器,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面,且所述感光传感器在所述显示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透光显示区至少部分交叠。
CN202280001828.1A 2022-06-21 2022-06-2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6169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100235 WO2023245447A1 (zh) 2022-06-21 2022-06-2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16905A true CN117616905A (zh) 2024-02-27

Family

ID=89378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1828.1A Pending CN117616905A (zh) 2022-06-21 2022-06-2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16905A (zh)
WO (1) WO202324544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29117A (zh) * 2019-07-30 2019-11-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器件、显示装置及有机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
CN111029382A (zh) * 2019-12-13 2020-04-17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多区域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834538B (zh) * 2020-02-26 2021-07-0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12909063B (zh) * 2021-02-03 2022-09-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28147B (zh) * 2021-02-09 2023-06-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53978B (zh) * 2021-03-12 2022-09-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45447A1 (zh) 2023-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22946B (zh) 有机发光显示器
CN107680989B (zh) 双面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783479B (zh) 显示装置
JP6777793B2 (ja) 表示装置
CN112106204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JP6605441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5942814B (zh) 显示装置
CN112366221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1354858B (zh) 显示装置
US20220085114A1 (en) Color transformation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200080729A (ko) 표시장치
EP3675176B1 (en) Display device
JP2021068501A (ja) 発光デバイス、表示装置、光電変換装置、電子機器、照明装置および移動体
KR20180036428A (ko) 표시장치,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한 헤드 장착형 디스플레이
TWI628789B (zh) 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2021136208A (ja)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露光システム、及び表示撮像装置
JP2020004724A (ja) 表示装置
US20220173341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3903769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130924A1 (en) Apparatus, display apparatus,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apparatus, electronic equipment,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moving object
CN117616905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714969B (zh) 发光装置、制备发光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13571667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20160043803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WO2023068227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