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50562A - 电路板控制方法与电路板 - Google Patents

电路板控制方法与电路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50562A
CN117750562A CN202410057925.3A CN202410057925A CN117750562A CN 117750562 A CN117750562 A CN 117750562A CN 202410057925 A CN202410057925 A CN 202410057925A CN 117750562 A CN117750562 A CN 1177505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oven
switching tube
power
electromagnetic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579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春龙
吴所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T Intelligent Contro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T Intelligent Contro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T Intelligent Contro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T Intelligent Contro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5792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505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505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505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路板控制方法与电路板。电路板控制方法包括接收第一电磁灶的第一目标功率与第二电磁灶的第二目标功率。确定在功率调节周期内第一电源的脉动波的总个数。确定第一电磁灶的第一实际功率及第二电磁灶的第二实际功率。基于第一目标功率、第一实际功率及总个数确定第一电磁灶的工作功率达到第一目标功率所需脉动波的第一个数。基于第二目标功率、第二实际功率及总个数确定第二电磁灶的工作功率达到第二目标功率所需脉动波的第二个数。在功率调节周期内,选取第一个数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驱动第一电磁灶工作,并选取第二个数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驱动第二电磁灶工作。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实现多个电磁灶共用一个滤波电路,以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电路板控制方法与电路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磁灶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路板控制方法与电路板。
背景技术
电磁感应加热,简称感应加热,是利用电磁感应的方法使被加热的材料的内部产生涡流,依靠这些涡流的能量达到加热的目的。由于电磁感应加热具有无明火、环保、安全、节能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电磁灶进行感应加热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生活。
目前当多个电磁灶设置在同一电路板时,每个电磁灶均需要设置一组滤波器,并采用各个电磁灶单独控制的方式。然而,该种方式的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电路板控制方法与电路板,能够实现多个电磁灶共用一个滤波电路,以降低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路板控制方法,所述电路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磁灶、至少一个第二电磁灶及滤波电路,所述滤波电路的一端与第一电源连接,所述滤波电路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一电磁灶及所述第二电磁灶连接,所述第一电源用于通过所述滤波电路为所述第一电磁灶与所述第二电磁灶供电,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电磁灶的第一目标功率与所述第二电磁灶的第二目标功率;
确定在预设的功率调节周期内所述第一电源的脉动波的总个数,其中,所述第一电源包括多个在时序上依次首尾排列的脉动波;
确定所述第一电磁灶工作时的第一实际功率,及所述第二电磁灶工作时的第二实际功率;
基于所述第一目标功率、所述第一实际功率及所述总个数确定所述第一电磁灶的工作功率达到所述第一目标功率所需的脉动波的第一个数,并基于所述第二目标功率、所述第二实际功率及所述总个数确定所述第二电磁灶的工作功率达到所述第二目标功率所需的脉动波的第二个数;
在所述功率调节周期内,选取所述第一个数的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驱动所述第一电磁灶工作,并选取所述第二个数的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驱动所述第二电磁灶工作。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每个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内,至少驱动所述第一电磁灶或所述第二电磁灶工作。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脉冲宽度调制信号驱动所述第一电磁灶及所述第二电磁灶工作,并且在所述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一个周期对应的时间段内,驱动所述第一电磁灶及驱动所述第二电磁灶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高电平持续时间段不重叠,其中,每个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包括多个所述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周期。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个数与所述第二个数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总个数。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电磁灶包括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电磁灶包括第二开关管;
所述采用脉冲宽度调制信号驱动所述第一电磁灶及所述第二电磁灶工作,包括:
采用脉冲宽度调制信号驱动所述第一开关管交替导通与关断,以驱动所述第一电磁灶工作,采用脉冲宽度调制信号驱动所述第二开关管交替导通与关断,以驱动所述第二电磁灶工作。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路板,还包括:
控制处理单元,所述控制处理单元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上所述的方法。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电磁灶还包括第一线盘与第一谐振电容,所述第二电磁灶还包括第二线盘与第二谐振电容;
所述第一线盘与所述第一谐振电容并联连接,所述第二线盘与所述第二谐振电容并联连接,所述第一线盘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线盘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节点,所述滤波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一节点及所述第一电源之间,所述第一线盘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非控制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线盘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非控制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及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均与所述控制处理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非控制端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开关管非控制端的第一端均接地。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感与第一滤波电容;
所述第一滤波电感与所述第一滤波电容串联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及地之间,且所述第一滤波电感与所述第一滤波电容之间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电磁灶还包括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磁灶还包括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还通过所述第一电阻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非控制端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还通过所述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非控制端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四电阻接地。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包括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与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输入至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输入至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
所述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与所述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频率相同。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电路板控制方法通过第一电磁灶的第一目标功率、第一实际功率及总个数确定第一电磁灶的工作功率达到第一目标功率所需的脉动波的第一个数,并基于第一个数的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驱动第一电磁灶工作。同时,通过第二电磁灶的第二目标功率、第二实际功率及总个数确定第二电磁灶的工作功率达到第二目标功率所需的脉动波的第二个数,并基于第二个数的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驱动第二电磁灶工作。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实现对包括多个电磁灶的电路板进行控制,并且这多个电磁灶还共用一个滤波电路。可见,相对于相关技术需要针对每个电磁灶均设置一个滤波器的方案,本申请的方案的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电源与工频交流电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控制处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与图1所示的结构对应的一种电路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路板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路板中各信号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图6所示的信号中部分信号及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路板1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磁灶10、至少一个第二电磁灶20、滤波电路30及控制处理单元40。其中,在该实施例中,以电路板100包括第一个第一电磁灶10与一个第二电磁灶20为例。
其中,滤波电路30的一端与第一电源V1连接,滤波电路30的另一端均与第一电磁灶10及第二电磁灶20连接。
具体地,第一电源V1用于通过滤波电路30为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供电。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源V1由工频交流电经过全波整流得到。图2示例性示出了工频交流电VIN与第一电源V1的一种曲线,其中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电压。如图2所示,工频交流电VIN通常为50Hz或60Hz的正弦曲线。工频交流电VIN经过全波整流后为脉动曲线(即图2中的第一电源V1的曲线)。第一电源V1中每两个相邻的零点之间的波形称之为一个脉动波,如时刻T11与时刻T12为两个相邻的零点,时刻T11与时刻T12之间为一个脉动波;又如时刻T12与时刻T13为两个相邻的零点,时刻T12与时刻T13之间为一个脉动波.以此类推,第一电源V1包括多个在时序在依次首尾排列的脉动波。
在一实施方式中,滤波电路30用于实现EMC滤波(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 Filtering),以用于减少电子设备中的电磁干扰。EMC滤波可以通过滤除特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噪音和干扰信号,来确保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的正常运行和无干扰地工作。
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均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进行加热的厨房电器。它们通过在磁性底部的锅具中产生电流,从而使锅具本身发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使用电磁线圈产生高频交流磁场,放置在它们上面的磁性锅具中通过感应产生涡流,从而加热锅具和其中的食物。
控制处理单元40可以采用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或者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控制器等。
请参照图3,图3示例性示出了控制处理单元40的一种结构。如图3所示,控制处理单元4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41以及存储器42,其中,存储器42可以内置在控制处理单元40中,也可以外置在控制处理单元40外部,存储器42还可以是远程设置的存储器,通过网络连接控制处理单元40。
存储器42作为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易失性软件程序、非易失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存储器42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4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42可选包括相对于处理器4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终端。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处理器41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42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42内的数据,执行终端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终端进行整体监控,例如实现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路板控制方法。
处理器4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图3中以一个处理器41为例。处理器41和存储器42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处理器41可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控制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设备等。处理器41还可以被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与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结合DSP核心的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其它此类配置。
请参照图4,图4示例性示出了与图1所示的结构对应的一种电路。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电磁灶10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一线盘L1与第一谐振电容C1。第二电磁灶20包括第二开关管Q2、第二线盘L2与第二谐振电容C2。
其中,第一线盘L1与第一谐振电容C1并联连接,第二线盘L2与第二谐振电容C2并联连接,第一线盘L1的第一端与第二线盘L2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节点N1,滤波电路30连接于第一节点N1及第一电源V1之间,第一线盘L1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Q1非控制端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线盘L2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管Q2非控制端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及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均与控制处理单元40连接,第一开关管Q1非控制端的第一端及第二开关管Q2非控制端的第一端均接地GND。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磁灶10还包括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第二电磁灶20还包括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
其中,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还通过第一电阻R1接地GND,第一开关管Q1非控制端的第一端通过第二电阻R2接地GND,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还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GND,第二开关管Q2非控制端的第一端通过第四电阻R4接地GND。
在一实施例中,滤波电路30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3与第一滤波电容C3。
其中,第一滤波电感L3与第一滤波电容C3串联连接于第一电源V1及地GND之间,且第一滤波电感L3与第一滤波电容C3之间的连接点与第一节点N1连接。
具体地,第一线盘L1与第二线盘L2是用于产生电磁感应加热的线圈或盘状线圈。这些线盘通常由导电材料制成,通常是铜或铝,它们通过通电产生交变电流,从而在盘状线圈周围产生交变磁场。当放置在这个磁场中的导电材料(例如锅具)时,就会产生涡流,从而导致材料加热。第一谐振电容C1用于与第一线盘L1形成谐振,以实现加热;第二谐振电容C2用于与第二线盘L2形成谐振,以实现加热。第一滤波电感L3与第一滤波电容C3的组合用于实现EMC滤波。第一开关管Q1用于控制第一电磁灶10的工作过程;第二开关管Q2用于控制第二电磁灶20的工作过程。第一电阻R1与第三电阻R3均为下拉电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关管Q1与第二开关管Q2均被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所驱动。具体为,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包括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与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其中,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输入至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输入至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并且,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与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频率相同。通过配置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与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频率相同,可便于对第一开关管Q1与第二开关管Q2的导通与关断时长的控制,以减小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在工作时互相干扰的风险。
其中,在该实施例中,以第一开关管Q1与第二开关管Q2均为IGBT开关管为例。IGBT开关管的栅极为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IGBT开关管的发射极为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非控制端的第一端,IGBT开关管的集电极为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非控制端的第二端。
除此之外,第一开关管Q1与第二开关管Q2可以是任何可控开关,比如,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器件、门极关断晶闸管(GTO)器件、可控硅整流器(SCR)器件、MOS控制晶闸管(MCT)器件等。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电磁灶10的完整工作过程如下:第一电源V1上电后给第一滤波电容C3充电。在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一个周期对应的时间段内,当第一开关管Q1导通时,电流流过第一线盘L1,第一滤波电容C3和第一滤波电感L3释放电流给第一线盘L1,第一线盘L1上积蓄能量;当第一开关管Q1关断时,第一线盘L1对第一谐振电容C1进行充电,第一谐振电容C1充满后又对第一线盘L1进行反向放电,以形成第一线盘L1与第一谐振电容C1的谐振过程。在谐振过程,能量在第一线盘L1中以电流的形式存在,在第一谐振电容C1中以电压的形式存在。在谐振过程,产生电磁场对铁质锅具进行加热。
在相关技术中,针对于多个电磁灶设置于同一电路板的应用场景而言,通常针对一个电磁灶配置一个滤波电路30(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3和第一滤波电容C3),并采用各个电磁灶单独控制的方式。然而,一方面,各个电磁灶单独控制容易导致各电磁灶之间相互影响,进而影响到各电磁灶的加热效果;另一方面,该种方式需要配置多组滤波电路30,则需付出较高的成本。
基于此,本申请一方面提供如图1与图4所示的电路板,以实现各电磁(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磁灶10与至少一个第二电磁灶20)之间共用一个滤波电路30,能够较大程度的节省成本;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路板控制方法对图1与图4所示的电路板进行控制,能够基于第一电源V1合理分配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的工作时长,以降低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几率,有利于保持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均具有较佳的加热效果。
请参照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其中,电路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磁灶、至少一个第二电磁灶及滤波电路,滤波电路的一端与第一电源连接,滤波电路的另一端均与第一电磁灶及第二电磁灶连接,第一电源用于通过滤波电路为第一电磁灶与第二电磁灶供电。其中,电路板的具体结构可参照针对图1与图4的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5所示,电路板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01:接收第一电磁灶的第一目标功率与第二电磁灶的第二目标功率。
步骤502:确定在预设的功率调节周期内第一电源的脉动波的总个数。
步骤503:确定第一电磁灶工作时的第一实际功率,及第二电磁灶工作时的第二实际功率。
步骤504:基于第一目标功率、第一实际功率及总个数确定第一电磁灶的工作功率达到第一目标功率所需的脉动波的第一个数,并基于第二目标功率、第二实际功率及总个数确定第二电磁灶的工作功率达到第二目标功率所需的脉动波的第二个数。
步骤505:在功率调节周期内,选取第一个数的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驱动第一电磁灶工作,并选取第二个数的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驱动第二电磁灶工作。
其中,第一目标功率为第一电磁灶在一个功率调节周期需要加热的功率。第二目标功率为第二电磁灶在一个功率调节周期需要加热的功率。
预设的功率调节周期为第一电磁灶输出第一目标功率的周期及第二电磁灶输出第二目标功率的周期。功率调节周期可基于实际应用场景所需要的加热功率大小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第一电源包括多个在时序上依次首尾排列的脉动波,例如图2所示的第一电源V1。在功率调节周期内,第一电磁灶能够输出的最大功率应大于或等于第一目标功率,且第二电磁灶能够输出的最大功率应大于或等于第二目标功率。
第一实际功率为第一电磁灶实际加热的功率,第一实际功率具体可通过第一电磁灶在输入第一电源V1之后,第一电磁灶的电流与电压的乘积确定;第二实际功率为第二电磁灶实际加热的功率,第二实际功率具体可通过第二电磁灶在输入第一电源V1之后,第二电磁灶的电流与电压的乘积确定。
在该实施例中,基于第一目标功率与第一实际功率的比值,能够确定第一电磁灶的工作功率达到第一目标功率所需的脉动波的数量占总个数的比例。继而,再将上述比值与总个数相乘,就能够得到第一电磁灶的工作功率达到第一目标功率所需的脉动波的个数(记为第一个数)。继而,在每个功率调节周期内,在总个数中任选第一个数的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驱动第一电磁灶工作,就能够使第一电磁灶的工作功率为第一目标功率。
同样地,基于第二目标功率与第二实际功率的比值,能够确定第二电磁灶的工作功率达到第二目标功率所需的脉动波的数量占总个数的比例。继而,再将上述比值与总个数相乘,就能够得到第二电磁灶的工作功率达到第二目标功率所需的脉动波的个数(记为第二个数)。继而,在每个功率调节周期内,在总个数中任选第二个数的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驱动第二电磁灶工作,就能够使第二电磁灶的工作功率为第二目标功率。
综上,实现了基于第一电源V1分配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的工作时长,以使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输出相应的目标功率。同时,基于总个数的脉动波为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选取合适的工作时间段,以尽量减少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之间的相互影响,则有利于保持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均具有较佳的加热效果。
请参照图6,图6示例性示出了在一实际应用场景中第一电源V1、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上的电压以及第二开关管Q2的集电极的电压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电压。从上到下的三个曲线分别为第一电源V1、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上的电压VC1与第二开关管Q2的集电极的电压VC2。
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中,预设的功率调节周期包括时刻T21与时刻T28之间的时长。在该功率调节周期内,第一电源V1总共包括21个脉动波。假设21个脉动波对应功率2100W,即以21个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驱动第一电磁灶10或第二电磁灶20时,第一电磁灶10或第二电磁灶20输出的功率为2100W。亦即,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在一个功率调节周期内的实际功率均为2100W(即第一实际功率与第二实际功率均为2100W)。假设第一目标功率为2000W,且第二目标功率为1700W。则第一个数为2000/2100*21=20,第二个数为1700/2100*21=17。继而,在21个脉动波中任意选择20个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驱动第一电磁灶10工作;并在21个脉动波中任意选择17个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驱动第二电磁灶20工作。而在第一电磁灶10被驱动工作时,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上的电压VC1会因为第一线盘L1与第一谐振电容C1的谐振而使其峰值大于第一电源V1的峰值;在第一电磁灶10未被驱动工作时,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上的电压VC1则与第一电源V1相同。由电压VC1可知,在一个功率调节周期内,第一电磁灶10在21个脉动波中的20个脉动波(除了时刻T22与时刻T23之间的一个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内运行。第一电磁灶10在一个功率调节周期内的输出功率为2000W。与第一电磁灶10类似,在一个功率调节周期内,第二电磁灶20在21个脉动波中的17个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内运行。第二电磁灶20在一个功率调节周期内的输出功率为1700W。至此,即实现了在图4所示的电路结构的基础上控制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输出相应的目标功率。通过为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选取合适的工作时间段,可尽量减少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有利于保持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均具有较佳的加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之和大于或等于总个数。
若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之和小于总个数,那么即使第一个数对应的脉动波与第二个数对应的脉动波完全错开,也会导致至少存在一个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既没有驱动第一电磁灶10运行,也没有驱动第二电磁灶20运行,会导致功率的损耗。反之,通过设置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之和大于或等于总个数,则能够减少功率损耗。
在一实施例中,该电路板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在每个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内,至少驱动第一电磁灶或第二电磁灶工作。
以图4所示电路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假设在某个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内,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均未工作,即第一开关管Q1与第二开关管Q2均保持关断。则在该时间段内,由于充电时间较长,第一滤波电容C3将会被充电至其电压为一恒定不变的电压,即第一节点N1的电压保持不变,从而不再存在脉动波,第一线盘L1与第一谐振电容C1不再谐振,第二线盘L2与第二谐振电容C2也不再谐振,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的加热效果较差。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配置在每个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内,至少驱动第一电磁灶或第二电磁灶工作,以保持第一节点N1的电压为脉动波,同样有利于保持第一电磁灶10与第二电磁灶20具有较佳的加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该电路板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采用脉冲宽度调制信号驱动第一电磁灶及第二电磁灶工作,并且在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一个周期对应的时间段内,驱动第一电磁灶及驱动第二电磁灶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高电平持续时间段不重叠。
其中,每个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包括多个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周期。
其中,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是一种调节脉冲信号占空比的技术。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电路板如图4所示包括第一开关管Q1与第二开关管Q2时,通过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与关断,以驱动第一电磁灶10工作;并通过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控制第二开关管Q2导通与关断,以驱动第二电磁灶20工作。具体为,当需要驱动第一电磁灶10在某个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工作时,则在该时间段内通过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管Q1不断导通与关断,那么在该时间段内第一开关管Q1集电极上的电压VC1为峰值高于脉动波峰值的波形,例如如图6所示的第一开关管Q1集电极上的电压VC1在时刻T26与时刻T27之间的时间段的波形。当需要驱动第二电磁灶20在某个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工作时,则在该时间段内通过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控制第二开关管Q2不断导通与关断,那么在该时间段内第二开关管Q2集电极上的电压VC2为峰值高于脉动波峰值的波形,例如如图6所示的第二开关管Q2集电极上的电压VC2在时刻T26与时刻T27之间的时间段的波形。
其中,驱动第一电磁灶10及驱动第二电磁灶20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高电平持续时间段不重叠,可对应在一个周期内第一开关管Q1与第二开关管Q2不同时导通。
请参照图7,图7示例性示出了图6所示的在时刻T24与时刻T25之间的时间段内电压VC1以及电压VC2的示意图。并同时示出了在该时间段内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W1与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W2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W1的高电平驱动第一开关管Q1导通,低电平驱动第一开关管Q1关断;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W2的高电平驱动第二开关管Q2导通,低电平驱动第二开关管Q2关断。
如图6与图7所示,时刻T24与时刻T25之间的时间段为一个脉动波的一部分,该部分包括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两个周期的时长。其中一个周期的时长为时刻T31与时刻T32之间的时间段。从时刻T31开始,由于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W1与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W2均为低电平,则第一开关管Q1与第二开关管Q2均保持关断,此时电压VC1随着第一线盘L1与第一谐振电容C1的谐振而逐渐增大,电压VC2随着第二线盘L2与第二谐振电容C2的谐振而逐渐减小。
直至T33时刻,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W2切换为高电平,第二开关管Q2导通,并将第二开关管Q2的集电极拉低至地,以使电压VC2为零;第一开关管Q1保持关断,电压VC1随着第一线盘L1与第一谐振电容C1的谐振而增大至峰值后又重新逐渐减小。
直至时刻T34,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W1切换为高电平,同时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W2切换为低电平。第一开关管Q1导通且第二开关管Q2关断。第一开关管Q1导通以将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拉低至地,从而使电压VC1为零;第二开关管Q1关断,电压VC2随着第二线盘L2与第二谐振电容C2的谐振而逐渐增大至峰值后又重新逐渐减小。
直至T32时刻,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W1切换为低电平,同时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W2保持为低电平。一个周期结束,后续的周期按照相同的方式循环执行。
综上,在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一个周期对应的时间段内,第一开关管Q1与第二开关管Q2不同时导通。从而,能够防止因第一开关管Q1与第二开关管Q2的同时导通而导致流经滤波电流30的电流较大,并导致滤波电流30的元器件较易老化与损坏的异常情况出现,有利于对滤波电流30的元器件起到保护作用,以延长滤波电流30的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在每个周期只需控制第一开关管Q1与第二开关管Q2不同时导通即可,至于第一开关管Q1与第二开关管Q2的导通时长可基于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路板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电路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磁灶、至少一个第二电磁灶及滤波电路,所述滤波电路的一端与第一电源连接,所述滤波电路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一电磁灶及所述第二电磁灶连接,所述第一电源用于通过所述滤波电路为所述第一电磁灶与所述第二电磁灶供电,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电磁灶的第一目标功率与所述第二电磁灶的第二目标功率;
确定在预设的功率调节周期内所述第一电源的脉动波的总个数,其中,所述第一电源包括多个在时序上依次首尾排列的脉动波;
确定所述第一电磁灶工作时的第一实际功率,及所述第二电磁灶工作时的第二实际功率;
基于所述第一目标功率、所述第一实际功率及所述总个数确定所述第一电磁灶的工作功率达到所述第一目标功率所需的脉动波的第一个数,并基于所述第二目标功率、所述第二实际功率及所述总个数确定所述第二电磁灶的工作功率达到所述第二目标功率所需的脉动波的第二个数;
在所述功率调节周期内,选取所述第一个数的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驱动所述第一电磁灶工作,并选取所述第二个数的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驱动所述第二电磁灶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每个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内,至少驱动所述第一电磁灶或所述第二电磁灶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脉冲宽度调制信号驱动所述第一电磁灶及所述第二电磁灶工作,并且在所述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一个周期对应的时间段内,驱动所述第一电磁灶及驱动所述第二电磁灶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高电平持续时间段不重叠,其中,每个脉动波对应的时间段包括多个所述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周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数与所述第二个数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总个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灶包括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电磁灶包括第二开关管;
所述采用脉冲宽度调制信号驱动所述第一电磁灶及所述第二电磁灶工作,包括:
采用脉冲宽度调制信号驱动所述第一开关管交替导通与关断,以驱动所述第一电磁灶工作,采用脉冲宽度调制信号驱动所述第二开关管交替导通与关断,以驱动所述第二电磁灶工作。
6.一种电路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处理单元,所述控制处理单元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灶还包括第一线盘与第一谐振电容,所述第二电磁灶还包括第二线盘与第二谐振电容;
所述第一线盘与所述第一谐振电容并联连接,所述第二线盘与所述第二谐振电容并联连接,所述第一线盘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线盘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节点,所述滤波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一节点及所述第一电源之间,所述第一线盘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非控制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线盘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非控制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及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均与所述控制处理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非控制端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开关管非控制端的第一端均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感与第一滤波电容;
所述第一滤波电感与所述第一滤波电容串联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及地之间,且所述第一滤波电感与所述第一滤波电容之间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灶还包括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磁灶还包括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还通过所述第一电阻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非控制端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还通过所述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非控制端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四电阻接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包括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与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输入至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输入至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
所述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与所述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频率相同。
CN202410057925.3A 2024-01-12 2024-01-12 电路板控制方法与电路板 Pending CN1177505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57925.3A CN117750562A (zh) 2024-01-12 2024-01-12 电路板控制方法与电路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57925.3A CN117750562A (zh) 2024-01-12 2024-01-12 电路板控制方法与电路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50562A true CN117750562A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61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57925.3A Pending CN117750562A (zh) 2024-01-12 2024-01-12 电路板控制方法与电路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5056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ucia et al. Induction heating appliances: Toward more flexible cooking surfaces
EP3771288B1 (en) Method for supplying power to induction cooking zones of an induction cooking hob having a plurality of power converters, and induction cooking hob using such method
JP5872235B2 (ja) 電磁誘導加熱装置
KR102101736B1 (ko) 전자기 조리 기구 및 그의 전력 제어 방법
CN114080860B (zh) 用于控制向感应线圈提供电功率的方法
WO2015043650A1 (en) Synchronization circuit for powering cooktop dual induction coil heating zone
Crisafulli et al. New control method to increase power regulation in a AC/AC quasi resonant converter for high efficiency induction cooker
JP2018032619A (ja) 誘導加熱装置
US20180176998A1 (en) Evaluating zero-voltage switching condition of quasi-resonant inverters in induction cooktops
CN117750562A (zh) 电路板控制方法与电路板
CN109945248B (zh) 电磁烹饪器具及其功率控制方法
US20180176997A1 (en) Ac decoupling and filtering of multi-channel quasi-resonant (qr) inverters in induction cooktops
CN210807707U (zh) 一种功率控制电路及电磁炉
KR100692634B1 (ko) 유도가열 조리기 구동회로 및 그 구동방법
CN112888100B (zh) 半桥电磁器具的电磁加热控制方法和半桥电磁器具
CN209120505U (zh) 加热电路及电磁炉
JP3592458B2 (ja) 電磁調理器
CN108347794B (zh) 双线圈加热盘加热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13131761A (zh) 烹饪器具、驱动控制电路和控制方法
CN214704444U (zh) 一种电磁炉炉面温度控制电路
CN116546682B (zh) 电磁炉谐振功率控制方法、装置及电磁炉
CN112351535B (zh) 电磁加热电路的加热控制方法及装置、电器设备
CN117460106A (zh) 电磁炉功率板控制方法、系统、功率板和电磁炉
JP2002075620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Reshma et al. ZVS high—Frequency series resonant inverter for induction heating appl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