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47701A - 一种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47701A
CN117747701A CN202311595000.6A CN202311595000A CN117747701A CN 117747701 A CN117747701 A CN 117747701A CN 202311595000 A CN202311595000 A CN 202311595000A CN 117747701 A CN117747701 A CN 1177477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olar cell
electrode
metal copper
transfer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9500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盼
刘文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wu Research Institute Of Fudan University
Fud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iwu Research Institute Of Fudan University
Fud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wu Research Institute Of Fudan University, Fud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Yiwu Research Institute Of Fud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159500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4770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47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477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包括:在转移衬底表面层叠形成临时粘合介质层和金属铜电极层和感光层在具有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表面设置导电胶层;将转移衬底倒置与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贴合,加热去除临时粘合介质层以及固化导电胶层,转移衬底与金属铜电极层分离,金属铜电极层转移到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上。本发明制备工艺避免了制备过程中使用刻蚀液、显影液等对电池片的不良影响,解决现有制备工艺中电镀液与刻蚀液等残留物对衬底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取得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在太阳能电池金属栅极的制备工艺中,银浆丝网印刷是传统的主流方式。然而银作为贵金属,价格昂贵,其大批量的使用使得太阳能电池金属栅极的制备成本较高。如何降本提效成为制备太阳能电池电极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新兴的电镀铜工艺为实现太阳能电池电极制备的去银化提供可能。同时,铜栅线具有更小的金属线电阻,进一步提高了太阳能电池金属栅极的线宽比,实现了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
在电镀铜制备太阳能金属电极的工艺过程中,涉及到种子层的制备、电极的图形化与金属化以及后处理等工艺流程。其中,电极的图形化与金属化是最为核心的工艺步骤。然而,现有的制备工艺中,电极的图形化与金属化使用到的电镀液与刻蚀液等残留物难以完全去除,会对硅片衬底造成有机物污染等不良影响。而且,现有电镀制备铜电极工艺中容易出现侧边挂壁铜的问题,会导致电池短路和组装时漏电的问题,降低了太阳能电池片的可靠性。
因此,提出一种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以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以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0,提供转移衬底,在所述转移衬底的表面涂覆粘性材料形成临时粘合介质层,在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背离所述转移衬底的表面形成金属铜电极层;
S20,提供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所述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包括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在所述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表面设置导电胶层;
S30,将步骤S10中得到的表面依次设置临时粘合介质层和金属铜电极层的转移衬底倒置与步骤S20中得到的设置有导电胶层的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贴合,加热去除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以及固化所述导电胶层形成粘合介质层,所述转移衬底与所述金属铜电极层分离,所述金属铜电极层转移到所述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上,且所述金属铜电极层的图案与所述粘合介质层的图案相同。
优选地,步骤S10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11,在所述金属铜电极层背离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的表面形成感光层,对所述感光层进行图形化处理形成具有预设形状的感光层,在所述具有预设形状的感光层的缕空部分对应的金属铜电极层的表面形成电极种子层;
S12,去除所述感光层以及未被电极种子层覆盖的金属铜电极层。
优选地,所述感光层的厚度为1-3μm;所述感光层的材料包括感光高分子化合物或感光油墨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电极种子层包括铜、镍或铜镍合金中的一种;所述种子层的厚度为10-1000nm
优选地,步骤S12中,对所述金属铜电极层进行刻蚀,去除未被电极种子层覆盖的金属铜电极层。
优选地,使用碱性溶液清洗去除所述感光层;采用湿法酸性刻蚀对所述金属铜电极层进行刻蚀,刻蚀液为氯化铁或氯化铜。
优选地,步骤S30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40,在所述金属铜电极层背离半成品电池片的表面沉积焊接层,所述焊接层用于减缓所述金属铜电极氧化。
优选地,所述焊接层的材料包括锡或银;所述焊接层的厚度为0.5-3μm。
优选地,所述金属铜电极层的厚度为5-25μm。
优选地,所述临时粘合介质的分解温度低于220℃,且在180-220℃的温度区间内分解完全。
优选地,所述导电胶层在180-220℃的温度区间内能够固化形成所述粘合介质层,且所述粘合介质层的厚度为25-2000nm。
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为非直接接触式工艺,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完成在转移衬底上,通过粘合介质的作用完成将电极从转移衬底到半成品电池片上的转移。同时在此过程中,临时粘合介质的分解,实现了带有侧壁铜的转移衬底与电极的分离。解决了现有电镀制备铜电极工艺中出现的侧边挂壁铜的问题,避免了由于侧壁铜而导致的电池短路和组装时漏电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片的可靠性。
(2)本发明的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是在金属铜电极层转移到半成品电池片之前对金属铜电极层进行刻蚀,极大程度上减小了太阳能电池电极制备工艺中使用到的刻蚀液、显影液等材料对电池片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了电池片的工作寿命。
(3)本发明的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实现只有经过测试、检验合格后的金属铜电极才可以从转移衬底上贴合转移到半成品电池片上,极大地提高了现有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的容错性,将对电池片的伤害降到最低,保证了一定程度的电极制备良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中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中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例1中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的过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例2中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的过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例3中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的过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例3中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的操作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得到的电池片的形貌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转移衬底10,临时粘合介质层11,金属铜电极层12,感光层13,电极种子层14,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15,粘合介质层16,焊接层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的描述中,本发明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发明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符号“-”表示包括“-”前后的两个端点数据以及两个端点之间的所有数据,例如A-B,表示大于等于A小于等于B的所有数据。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0,提供转移衬底,在所述转移衬底的表面涂覆粘性材料形成临时粘合介质层,在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背离所述转移衬底的表面形成金属铜电极层;
S20,提供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所述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包括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在所述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表面设置导电胶层;
S30,将步骤S10中得到的表面依次设置临时粘合介质层和金属铜电极层的转移衬底倒置与步骤S20中得到的设置有导电胶层的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贴合,加热去除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以及固化所述导电胶层形成粘合介质层,所述转移衬底与所述金属铜电极层分离,所述金属铜电极层转移到所述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上,且所述金属铜电极层的图案与所述粘合介质层的图案相同。
步骤S10中,所述转移衬底可以包括柔性衬底或者刚性衬底,作为示例,所述转移衬底可以为但不限于硅片、陶瓷片或聚酰亚胺薄膜等。本实施例中,所述转移衬底为硅片衬底。
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具有较好的粘性,能够使得金属铜电极层粘结在转移衬底的表面。
优选地,请参阅图2,步骤S10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11,在所述金属铜电极层背离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的表面形成感光层,对所述感光层进行图形化处理形成具有预设形状的感光层,在所述具有预设形状的感光层的缕空部分对应的金属铜电极层的表面形成电极种子层;
S12,去除所述感光层以及未被电极种子层覆盖的金属铜电极层。
步骤S11中,所述感光层的材料可以是干膜或者湿膜。干膜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感光高分子化合物。湿膜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感光油墨、正性光刻胶、负性光刻胶等。干膜可以使用卷对卷贴膜机贴覆在金属电极层背离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的表面,湿膜可以使用浸涂、旋涂、喷涂以及刷涂等方式中的一种形成在金属电极层背离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的表面。感光层过厚,可能导致光线难以透过,造成曝光和显影的误差,从而影响图案的精度;感光层过薄,可能会导致保护效果不佳,无法提供的阻挡作用,以及一些精细的细小图案无法被精确保留下来。所述感光层的厚度优选但不限于为1-3μm。所述感光层的图形化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掩膜光刻、激光直写、激光开槽以及喷墨打印等方式。感光层的预设形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中,采用旋涂的方式在金属铜电极层的表面涂覆一层厚度为2μm的感光油墨。
所述电极种子层的主要作用是提升金属铜电极层与透明导电氧化物(TCO)间的附着性和导电性。所述电极种子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铜、镍或铜镍合金中的一种。电极种子层过厚,会造成工艺成本的增加与材料的浪费;电极种子层过薄,会导致提升界面处的附着性与导电性不明显,造成结构的脆弱性与性能的不稳定。电极种子层的厚度优选但不限于为10-1000nm。在具有预设形状的感光层的缕空部分对应的金属铜电极层的表面形成电极种子层,进而使得电极种子层与所述具有预设形状的感光层的形貌互补。
步骤S12中,去除所述感光层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优选但不限于采用碱性溶液洗去感光层。本实施例中,感光层的材料为感光油墨,使用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洗去。
优选地,对所述金属铜电极层进行刻蚀,去除未被电极种子层覆盖的金属铜电极层。对所述金属铜电极层进行刻蚀的方法优选但不限于为湿法酸性刻蚀。刻蚀液包括但不限于氯化铁和氯化铜中的一种。对所述金属电极层进行刻蚀,去除未被电极种子层覆盖的金属电极层,进而获得具有与所述电极种子层相同形貌的金属铜电极层。
优选的,请参阅图3,步骤S30之后,还包括步骤S40,在所述金属铜电极层背离所述半成品电池片的表面沉积焊接层,所述焊接层用于减缓或避免金属铜电极氧化。所述焊接层的材料为抗氧化材料,优选但不限于锡或银。焊接层材料可能会吸收或反射入射的光且其导电能力一般弱于铜,因此,焊接层过厚,影响光线吸收与电极层的导电能力;厚度过薄可能导致在使用过程中磨损较快,降低电池电极的寿命以及带来热传递效率不足的问题。所述焊接层的厚度优选为0.5-3μm。在该厚度范围内,焊接层既能起到很好的抗氧化作用,保护易氧化的铜电极层。在所述金属铜电极层背离所述半成品电池片的表面沉积焊接层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电镀、溅射以及蒸镀等方式。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金属铜电极层背离所述半成品电池片的表面电镀焊接层。
优选的,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在180-220℃的温度区间内能够完全分解成气体,使得将金属铜电极层转移到半成品电池片上之后,能够通过加热完全去除。作为示例,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的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聚碳酸亚丙酯(PPC)塑料。本实施例中,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的材料为PPC。180-220℃范围的温度区间低于太阳能电池的工作温度,不会引起因为温度较高而导致的元件损伤;并且180-220℃温度区间为所述临时粘合介质PPC的分解温度区间,在此温度下,临时粘合介质分解,逃逸为气体,实现界面之间无残留材料的分离。
其他可以使用的临时粘合介质层可以根据工作温度进行选择,可以选择的可以为环氧胶粘剂,在150℃会进行分解,在180-220℃区间内分解完成;在考虑加工时间短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使用更低温度的胶粘剂作为临时粘合介质层。
在所述转移衬底的表面涂覆粘性材料形成临时粘合介质层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作为示例,可以通过旋涂、喷涂、印刷等方式在所述转移衬底的表面涂覆粘性材料形成临时粘合介质层。
临时粘合介质层过厚,临时介质去除时间增长,可能存在材料去除不完全的情况,进而污染电极且降低电极导电性能;临时粘合介质层过薄,粘合强度较低不能起到很好的连接作用,界面脱落导致后续工艺不能正常进行。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的厚度优选但不限于为5-15μm。本实施例中,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的厚度为10μm。
可以通过沉积方式在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背离所述转移衬底的表面形成金属铜电极层,沉积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电镀、溅射以及蒸镀等方式。金属铜电极层过薄,无法提供足够的机械强度支撑,增加了电极电阻,导致电极的导电率下降,从而降低整个太阳能电池的功率输出;金属铜电极层过厚,增加电极制造的成本导致材料浪费,同时金属铜电极层过厚可能会阻挡更多的光线射入,降低电池的光接收效率,以及可能存在着增大金属铜电极层与电池其他部分之间的应力问题,导致开裂等影响电池可靠性的情况。优选的,所述金属铜电极层的厚度为5-25μm。本实施例中,金属铜电极层通过电镀的方式沉积在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背离所述转移衬底的表面,金属铜电极层的厚度为15μm。金属铜电极具有较小的金属线电阻,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金属栅极的线宽比,实现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
步骤S20中,所述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可以为现有的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所述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可以为现有太阳能电池片中常用的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作为示例,可以为但不限于氧化铟锡(ITO);氟化锡(FTO);氧化锌铝(AZO)。
所述导电胶为具有良好导电特性的粘性材料,使得贴合之后电极种子层能够牢固的粘结在半成品电池片的表面。所述导电胶层的材料优选但不限于银系导电胶、金系导电胶以及铜系导电胶,或者选用热固性环氧树脂或聚氨酯胶粘剂。更优选的,所述导电胶层的材料为银系导电胶。其中,所述导电胶层的图案与所述电极种子层的图案相同。
优选的,所述导电胶在180-220℃的温度区间能够完成材料固化。所述导电胶层的形貌与所述电极种子层的形貌相同,进而使得后续步骤中表面依次设置临时粘合介质层、金属铜电极层和电极种子层的转移衬底倒置与设置有导电胶层的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贴合时,所述电极种子层和导电胶层能够完全对应贴合。所述导电胶层固化后形成粘合介质层,粘合介质层的厚度为25-2000nm。粘合介质层过厚,会影响电流的传输,影响太阳能电池的吸光能力以及造成材料上的浪费;粘合介质层过薄,界面连接作用较弱,完全脱落导致电极失效,并且还可能导致电极粘合的不均匀性,影响电池的电性能,也无法为TCO层一定的保护能力。
步骤S30中,加热温度可以根据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的分解温度以及所述导电胶层的固化温度进行选择。优选的,加热温度为180-220℃。加热可以使得临时粘合介质层分解成气体去除,进而使得转移衬底和金属铜电极层能够轻松分离,加热之后导电胶层固化形成粘合介质层,增加电极种子层和半成品电池片之间的粘结力,进而将所述金属电极层转移到所述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上。
可以理解,上述步骤S10-S40是为了描述方便,并不限定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的步骤顺序,例如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和步骤S12的顺序能够互换。
本发明的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是在金属铜电极层转移到半成品电池片之前对金属铜电极层进行刻蚀,极大程度上减小了太阳能电池电极制备工艺中使用到的刻蚀液、显影液等材料对电池片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了电池片的工作寿命。本发明的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实现只有经过测试、检验合格后的金属铜电极才可以从转移衬底上贴合转移到半成品电池片上,极大地提高了现有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的容错性,将对电池片的伤害降到最低,保证了一定程度的电极制备良率。
本发明的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为非直接接触式工艺,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完成在转移衬底上,通过粘合介质的作用完成将电极从转移衬底到半成品电池片上的转移。同时在此过程中,临时粘合介质的分解,实现了带有侧壁铜的转移衬底与电极的分离。解决了现有电镀制备铜电极工艺中出现的侧边挂壁铜的问题,避免了由于侧壁铜而导致的电池短路和组装时漏电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片的可靠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浸没式电镀工艺中,电镀工艺各方向上的均一性难以控制,且由于是直接接触的方式在半成品电池片上进行的电极电镀制备,因而存在着电池片存在侧壁铜的技术问题。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进行介绍:
实例1:
本实施例提供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如图4和图8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0,提供聚酰亚胺(PI)薄膜作为转移衬底10,在硅片衬底上旋涂一层PPC材料,厚度为10μm,作为临时粘合介质层11,在临时粘合介质层11上涂覆一层具有预设形状的铜浆,直至厚度为15μm,形成具有预设形貌的金属铜电极层12;
S20,使用选择涂覆机在已经具有透明氧化物薄膜的半成品电池片15上涂覆一层与金属铜电极层12具有相同预设形貌的热固性环氧胶黏剂,作为粘合介质层16;
S30,将转移衬底10倒置并与已覆有预设形貌的粘合介质层16的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15贴合,在200℃的温度下加热5分钟,此时PPC材料完全分解成气体逸出,实现转移衬底10与金属铜电极层12的分离;同时,环氧胶黏剂完成固化,作为粘合介质层16连接TCO层和金属铜电极层12,实现将金属铜电极转移到太阳能电池片上。
实例2:
本实施例提供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如图5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0,提供硅片衬底作为转移衬底10,在硅片衬底上旋涂一层PPC材料,厚度为10μm,作为临时粘合介质层11,将旋涂PPC材料的硅片衬底浸泡在含有硫酸铜的电镀溶液当中并通电,在此过程中,铜离子(Cu2+)被还原,铜在临时粘合介质层上沉积,直至厚度为15μm,形成金属铜电极层12;
S11,采用旋涂的方式在金属铜电极层12涂覆一层厚度为2μm的感光油墨形成感光层13,经过紫外曝光,使用碳酸钠显影液,显影1-3分钟后,形成具有预设形状的感光层13;随后,使用溅射的方式在具有预设形状的感光层13上沉积一层厚度为0.7μm的薄层铜作为电极种子层14;
S12,使用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洗去剩余的感光油墨,采用氯化铁刻蚀剂对金属铜电极层12进行刻蚀,获得具有与所述电极种子层14相具有同形貌的金属铜电极层12;
S20,使用选择涂覆机在已经具有透明氧化物薄膜的半成品电池片15上涂覆一层与所述电极种子层14形貌相同的商用汉高导电胶( ICP 8000),作为粘合介质层16;
S30,将转移衬底10倒置并与已覆有特定形貌的粘合介质层16的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15贴合,在200℃的温度下加热5分钟,此时PPC材料完全分解成气体逸出,实现转移衬底10与金属铜电极层12的分离;同时,导电胶完成固化,作为粘合介质层16连接TCO层与电极种子层14,实现将具有预设形状的金属铜电极转移到太阳能电池片上。
实例3:
本实施例提供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如图6-7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0,提供硅片衬底作为转移衬底10,在硅片衬底上旋涂一层PPC材料,厚度为10μm,作为临时粘合介质层11,将旋涂PPC材料的硅片衬底浸泡在含有硫酸铜的电镀溶液当中并通电,在此过程中,铜离子(Cu2+)被还原,铜在临时粘合介质层上沉积,直至厚度为15μm,形成金属铜电极层12;
S11,采用旋涂的方式在金属铜电极层12涂覆一层厚度为2μm的感光油墨形成感光层13,经过紫外曝光,使用碳酸钠显影液,显影1-3分钟后,形成具有预设形状的感光层13;随后,使用溅射的方式在具有预设形状的感光层13上沉积一层厚度为0.7μm的薄层铜作为电极种子层14;
S12,使用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洗去剩余的感光油墨,采用氯化铁刻蚀剂对金属铜电极层12进行刻蚀,获得具有与所述电极种子层14相具有同形貌的金属铜电极层12;
S20,使用选择涂覆机在已经具有透明氧化物薄膜的半成品电池片15上涂覆一层与所述电极种子层14形貌相同的商用汉高导电胶( ICP 8000),作为粘合介质层16;
S30,将转移衬底10倒置并与已覆有特定形貌的粘合介质层16的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15贴合,在200℃的温度下加热5分钟,此时PPC材料完全分解成气体逸出,实现转移衬底10与金属铜电极层12的分离;同时,导电胶完成固化,作为粘合介质层16连接TCO层与电极种子层14,实现将具有预设形状的金属铜电极转移到太阳能电池片上;
S40,在金属铜电极12背离所述半成品电池片15的表面上电镀一层厚度为1μm的薄层锡,形成抗氧化的焊接层17。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发明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1)

1.一种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提供转移衬底,在所述转移衬底的表面涂覆粘性材料形成临时粘合介质层,在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背离所述转移衬底的表面形成金属铜电极层;
S20,提供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所述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包括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在所述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表面设置导电胶层;
S30,将步骤S10中得到的表面依次设置临时粘合介质层和金属铜电极层的转移衬底倒置与步骤S20中得到的设置有导电胶层的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贴合,加热去除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以及固化所述导电胶层形成粘合介质层,所述转移衬底与所述金属铜电极层分离,所述金属铜电极层转移到所述半成品太阳能电池片上,且所述金属铜电极层的图案与所述粘合介质层的图案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10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11,在所述金属铜电极层背离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层的表面形成感光层,对所述感光层进行图形化处理形成具有预设形状的感光层,在所述具有预设形状的感光层的缕空部分对应的金属铜电极层的表面形成电极种子层;
S12,去除所述感光层以及未被电极种子层覆盖的金属铜电极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层的厚度为1-3μm;所述感光层的材料包括感光高分子化合物或感光油墨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种子层包括铜、镍或铜镍合金中的一种;所述种子层的厚度为10-1000n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12中,对所述金属铜电极层进行刻蚀,去除未被电极种子层覆盖的金属铜电极层。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使用碱性溶液清洗去除所述感光层;采用湿法酸性刻蚀对所述金属铜电极层进行刻蚀,刻蚀液为氯化铁或氯化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30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40,在所述金属铜电极层背离半成品电池片的表面沉积焊接层,所述焊接层用于减缓所述金属铜电极氧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层的材料包括锡或银;所述焊接层的厚度为0.5-3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铜电极层的厚度为5-25μ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粘合介质在180-220℃的温度区间内分解完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胶层在180-220℃的温度区间内能够固化形成所述粘合介质层,且所述粘合介质层的厚度为25-2000nm。
CN202311595000.6A 2023-11-27 2023-11-27 一种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 Pending CN1177477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95000.6A CN117747701A (zh) 2023-11-27 2023-11-27 一种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95000.6A CN117747701A (zh) 2023-11-27 2023-11-27 一种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47701A true CN117747701A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51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95000.6A Pending CN117747701A (zh) 2023-11-27 2023-11-27 一种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4770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312120A1 (en) Absorber repair in substrate fabricated photovoltaics
US9916936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conductive electrode pattern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cells comprising the same
JPH0619674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354283B2 (ja) 太陽電池用電極基材
JP6568518B2 (ja) 結晶シリコン系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結晶シリコン系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4701410A (zh) 一种硅基异质结电池片上金属栅线的制作方法
JP2011199020A (ja) 太陽電池裏面回路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7352585A (zh) 一种防止光伏电池边缘短路的电极制作方法及通过该方法形成的光伏电池
CN109427917A (zh) 一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电极制作方法
CN114284396B (zh) 栅线电极制备方法及太阳能电池
JP2011035070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バック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834470A (zh) 一种交叉网状电接触的背接触异质结电池及组件制作方法
EP2511961A1 (en) Device for generating photovoltaic pow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17747701A (zh) 一种可转移的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
US9680042B2 (en) Plated electrical contacts for solar modules
CN115274884A (zh) 一种硅基太阳能电池金属电极的制备工艺
CN215163230U (zh) 一种单面或双面太阳能电池的图形化掩膜及太阳能电池
CN115117183B (zh) 异质结电池的加工方法
US20180102452A1 (en) Corrosion resistant photovoltaic modules
CN116154008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制作过程边缘保护方法
CN117712195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制备方法
CN118263360A (zh) 一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17747711A (zh) 光伏电池栅线制备方法和光伏电池片
CN117476802A (zh) 一种低成本异质结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JP2015050295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の集電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