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17705A - 可实现非灌注密封的介入式导管泵 - Google Patents

可实现非灌注密封的介入式导管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17705A
CN117717705A CN202410176727.9A CN202410176727A CN117717705A CN 117717705 A CN117717705 A CN 117717705A CN 202410176727 A CN202410176727 A CN 202410176727A CN 117717705 A CN117717705 A CN 1177177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unit
sealing
seal
distal
to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767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717705B (zh
Inventor
张存义
马尔特·舍普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fe Shield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fe Shield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fe Shield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fe Shield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17672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177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77177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177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7177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177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实现非灌注密封的介入式导管泵,包括导管、连接至导管远端的泵组件。导管不包含用于向泵组件的驱动电机输送灌注液的腔,泵组件的叶轮近端设有用于阻止血液进入驱动电机的动密封组件,动密封组件包括套设于转轴上的第一和第二密封单元,第一密封单元响应于转轴沿工作方向的转动而被驱动朝向第二密封单元运动。在第一密封单元运动至其轴向端面贴合至第二密封单元的轴向端面时,第一密封单元解除与转轴的驱动配合关系而停止继续朝向第二密封单元运动,进而使第一密封单元保持于端面贴合的既有状态。

Description

可实现非灌注密封的介入式导管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非灌注密封的介入式导管泵。
背景技术
在进行高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时,患者自身心脏比较脆弱,供血能力不足,手术风险较高。为此,经皮介入式导管泵应运而生。介入式导管泵能够沿血管插入患者体内,使用于泵血的泵组件跨过主动脉瓣置于左心室内,将左心室里的血液泵到主动脉中,降低心脏工作负荷,维持血液循环,为高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顺利完成保驾护航。
根据电机技术路径的不同,导管泵分为体内电机和体外电机这两种类型。由于体内电机相较于体外电机具有更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目前仍是本领域的主流技术路线。其中,运用体内电机的导管泵需要对驱动电机进行密封,防止血液进入其内。目前,灌注液密封是最常见也是临床运用相对较成熟的方案。导管泵内设置灌注通道,使灌注液由体外被泵入驱动电机内部,最终由驱动电机远端的轴承处排出至血液中。
然而,灌注液密封方案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如下:
结构复杂度增加。为了将灌注液由体外输送至体内的驱动电机,用于将泵组件输送至左心室的导管需专门设置灌注液腔。同时,体外需配置提供灌注液的液袋、将灌注液经导管向远端泵送的蠕动泵、控制蠕动泵的控制器等构造。这些为实现灌注液密封而必不可少的部件及控制算法设置,增加了系统结构复杂性,也增加了系统运行发生故障的概率,如下文所述的灌注液堵塞及渗漏。
导管制作工艺难度增大。通过小尺寸介入是导管泵的普通需求,因为这会降低患者穿刺口发生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同时也可降低患者的痛苦,提高术后恢复速度。在这种需求的驱使下,尽可能的减小导管泵的直径尺寸是必经途径。因此,包括泵组件、导管等需要穿过穿刺口的部件的直径一般被最小化。而在如此细小的导管内设置灌注液腔,工艺实现难度大大提升。
影响手术的部署效率。由于导管设有灌注液腔,在实施介入术之前,需将导管在体外进行预充排气,以排空导管中的空气。这毫无疑问地会占据术前准备时间,不利于手术的快速部署。
灌注液存在堵塞及渗漏风险。为实现对驱动电机的密封,防止血液进入电机内,灌注液的压力至少要克服血液压力和在导管内向前流动的阻力。因此,灌注液的压力一般较高,这对灌注液腔的承压性能提出较大挑战。也就是说,一旦灌注液压力超过导管承压极限,导管存在被液压撑爆进而导致灌注液渗漏的风险。而灌注液渗漏将直接导致系统运行失效,造成较为严重的临床事故。此外,驱动电机及泵组件运行工作中会释放微粒物,这些微粒物主要是由于轴承自身磨损或者轴承与轴磨损而产生的。理想情况下,微粒物随灌注液一起经轴承与轴之间的轴承间隙进入人体。然而,由于轴承间隙较小,微粒物的持续释放可能会在轴承间隙中堆积,进而导致轴承间隙被微粒物封堵,造成灌注液无法通过轴承间隙。而灌注液堵塞会反过来造成导管内灌注液憋压,最终导致导管破裂、灌注液渗漏。
事实上,由上文描述可以看出,灌注液密封方案可能引发出来的一系列不利后果,彼此之间是互相关联和影响的。例如,由于导管必须配置用于输送灌注液的腔,导致导管结构复杂,于工艺简单实现和系统低故障稳定运行不利。同时,灌注液腔的存在要求必须进行预充排气操作,于临床便捷操作和手术快速部署不利。灌注液高压情况下流动以及对微粒物的携带作用,可能导致灌注液堵塞及渗漏,于临床和患者低风险不利。而这些例举的不利后果,是采用灌注液密封方案必然存在而无法被彻底消除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实现非灌注密封的介入式导管泵,可解决由于灌注液密封而存在的上述各种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可实现非灌注密封的介入式导管泵,包括:导管和可被导管输送至受试者体内的期望位置进行泵血的泵组件。泵组件包括:驱动电机、流体插管和叶轮。驱动电机包括:连接至导管的远端的电机壳体、可沿工作方向旋转且远端自电机壳体远端伸出的转轴。流体插管连接至电机壳体的远端,具有血液入口和血液出口。叶轮设于流体插管内并连接至转轴的远端,可被转轴驱动沿工作方向旋转,以将血液从血液入口向血液出口泵送。
其中,导管中不包含任意用于向驱动电机输送灌注液的腔。
叶轮的近端设有用于阻止流体插管内的血液进入至驱动电机的动密封组件,动密封组件包括套设于转轴上的第一密封单元和第二密封单元,第一密封单元和第二密封单元被配置为消除或减小转轴与电机壳体之间的间隙。
第一密封单元具有面对第二密封单元的第一轴向端面。
第二密封单元具有面对第一密封单元的第二轴向端面。
第一密封单元响应于转轴沿工作方向的转动而被驱动朝向第二密封单元运动。
在第一密封单元运动至第一轴向端面贴合第二轴向端面时,第一密封单元解除与转轴的驱动配合关系而停止继续朝向第二密封单元的运动,进而使第一密封单元保持于第一轴向端面与第二轴向端面贴合的既有状态。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转轴的转动可转变为第一密封单元在轴向上的直线移动,使得第一密封单元和第二密封单元的轴向端面可紧密地抵靠在一起。由于两个密封单元套设在转轴上,因此两个密封单元的轴向端面紧密贴合意味着从血液经端面间隙进入转轴与驱动电机(电机壳体)的路径被密封或阻断,从而阻止血液通过电机壳体的远端进入至驱动电机内。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密封方案可实现对驱动电机的非灌注密封,这为导管中不设置用于向驱动电机输送灌注液的灌注液腔提供可能。由此,本实施例的密封方案相较于灌注液密封方案而言,其优势也是明显的,具体包括如下:
结构简化。省去为灌注液密封而配置的灌注液腔、体外液袋、蠕动泵以及控制算法等,结构的简化通常意味着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对于此类介入人体尤其是心脏这种关键器官的医疗器械产品而言尤为重要。
降低工艺难度。针对灌注液腔的减省而大致导管的结构简化,于工艺而言也是十分有利。这也意味着,制作同等直径的导管,效率会得到提升。或者,效率同等的情况下,导管的直径可被制作的更小,这对于减小穿刺口尺寸,尤其是完成介入后缩小穿刺口的尺寸是有利于。而这有通常意味着更小的穿刺口感染、并发症风险和患者痛苦,以及更快的术后恢复速度。
可实现手术的快速部署。由于实现了非灌注,则术前导管的预充排气操作步骤也被省去,可缩短术前准备时间。
不存在灌注液渗漏、堵塞和微粒物进入人体的风险。如上文描述,该优势恰是灌注液密封不可规避的风险,且实际中这些风险业已发生过。而采用非灌注密封方案,可避免这些风险,这对临床及患者是及其有利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导管泵作为左心辅助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导管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驱动电机与叶轮、导管之间的装配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剖视图,对应第一密封单元为远端密封单元且不包括滑套的实施例;
图5为图3的剖视图,对应第一密封单元为远端密封单元且滑套处于初始位置的实施例;
图6为图3的剖视图,对应第一密封单元为远端密封单元且滑套处于工作位置的实施例;
图7为图5中虚线框的放大图;
图8为图3的剖视图,对应第二密封单元为远端轴承且包括滑套的实施例;
图9为图8中虚线框的放大图;
图10为对应图5、图6时的第一密封单元的立体剖视图;
图11为转轴与驱动轮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2为对应图5、图6时的第一密封单元与电机壳体之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3的剖视图,对应第二密封单元包括内密封环和形变环的实施例;
图14为图13中虚线框的放大图;
图15为第二密封单元只有一个内密封环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第二密封单元设有两个内密封环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3的剖视图,对应柔性密封件设有锥槽和锥头的实施例;
图18为图17中柔性密封件与锥头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9为血液出口处的血液流场模拟图;
图20为图19中A-A处截面的血液流场模拟图;
图21为遮挡槽处的血液流场模拟图;
图22为图21中虚线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发明所用术语“近”、“远”、“前”、“后”是相对于操纵导管泵的医生而言的。术语“近”、“后”是指相对靠近医生的部分,术语“远”、“前”则是指相对远离医生的部分。例如,导管的体外部分位于近端或后端,而泵组件位于远端或前端。应当理解的是,“近”、“远”、“前”、“后”这些方位是为了方便描述而进行的定义,并且导管泵可以在许多方向和位置使用,因此这些表达相对位置关系的术语并不是限制性的和绝对的。
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在一种示意性的应用场景中,本实施例的导管泵1000可用作为左心室辅助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导管泵1000包括导管100和连接至导管100远端的泵组件900,泵组件900包括具有血液入口420和血液出口410的流体插管400。泵组件900可采用经皮穿刺术插入受试者体内,在受试者的主动脉中被导管100向前推送,直至泵组件900的远端穿过主动脉瓣AV进入到左心室LV,并使流体插管400处于横跨主动脉瓣AV的位置,血液入口420位于左心室LV,血液出口410位于升主动脉AAO。这样,泵组件900在运行时,可将左心室LV中的血液泵送至升主动脉AAO中,以辅助心脏的泵血功能,减轻心脏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举例的被用作为左心室辅助仅是导管泵1000一种可行的适用场景。在其他可行且不可被明确排除的场景中,导管泵1000也可以用作为右心室辅助,泵组件900可被介入至右心室中,泵组件900运转时将静脉中的血液泵送至右心室中。当然,导管泵1000还可以适用于对肾脏的辅助,作为肾泵。下文主要以本导管泵1000用作左心室辅助为主述场景来阐述的。但基于上文描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因此而受到限定。
如图3-图9所示,导管泵1000还包括设于流体插管400内的叶轮300、用于驱动叶轮300旋转的驱动电机200、设于流体插管400远端的保护结构800。驱动电机200包括连接至导管100远端的电机壳体210、设在电机壳体210内的定子260、被定子260驱动的转子。转子包括转轴220、设在转轴220上的磁体270,磁体270与定子260耦合,以驱动转轴220沿工作方向O(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转轴220的远端自电机壳体210的远端伸出。流体插管400连接至电机壳体210的远端,叶轮300连接至转轴220的远端,且与转轴220固定连接(例如,过盈配合、胶粘至少一种),从而被转轴220驱动沿工作方向O旋转,将左心室LV内的血液通过血液入口420吸入流体插管400,并从血液出口410泵送至升主动脉AAO。
保护结构800在泵组件900介入过程中起导向作用,以引导泵组件900顺利进入左心室LV,同时在泵组件900进入到左心室LV后提供支撑,避免泵组件900在左心室LV内摆动。保护结构800可以为如图1和图2所示的圆头结构,或者为猪尾管(Pigtail)结构,具有圆润的外表面,以防止损伤血管和左心室LV内壁组织。
叶轮300的近端设有用于阻止流体插管400内的血液进入至驱动电机200的动密封组件。通过设置动密封组件实现驱动电机200的密封,从而避免在导管100内设置用于向驱动电机200输送灌注液的腔。
如图4-图6、图8、图13、图17所示,动密封组件包括套设于转轴220上的第一密封单元500和第二密封单元600。两个密封单元500、600沿轴向排布,将两者中位于轴向相对近端的定义为近端密封单元,位于轴向相对远端的定义为远端密封单元。
第一密封单元500具有面对第二密封单元600的第一轴向端面511,第二密封单元600具有面对第一密封单元500的第二轴向端面611。第一密封单元500响应于转轴220沿工作方向O的转动而被驱动朝向第二密封单元600运动,并且在第一密封单元500运动至第一轴向端面511贴合第二轴向端面611时,第一密封单元500解除与转轴220的驱动配合关系而停止继续朝向第二密封单元600的运动,进而使第一密封单元500保持于第一轴向端面511与第二轴向端面611贴合的既有状态。
通过转轴220的转动驱动第一密封单元500在轴向上直线移动,使得两个密封单元500、600的轴向端面511、611紧密地抵靠在一起,阻止血液通过电机壳体210的远端进入至驱动电机200内。
结合图10所示,第一密封单元500包括至少部分地设于电机壳体210内且可相对电机壳体210沿轴向移动的第一密封座510。根据第一密封单元500相对于第二密封单元600的轴向位置,第一密封座510与电机壳体210的收纳关系不同。因此,第一密封座510至少部分地设于电机壳体210内包括两种情形:当第一密封单元500为近端密封单元时,第一密封座510全部位于电机壳体210内,如图8所示。当第一密封单元500为远端密封单元时,第一密封座510部分位于电机壳体210内,如图4-图6、图13和图17所示。
第一密封座510为空心壳体状,设有供转轴220穿过的中空腔,中空腔包括靠近第二密封单元600的第一腔501,第一腔501的内壁设有第一齿部521。同样的,根据第一密封单元500相对于第二密封单元600的轴向位置,第一腔501的轴向位置也不同。当第一密封单元500为近端密封单元时,第一腔501位于远端,或者为中空腔的远端部分,如图8所示。反之,当第一密封单元500为远端密封单元时,第一腔501位于近端,或者为中空腔的近端部分,如图5、图6、图13和图17所示。
如图11所示,转轴220固定设有位于中空腔内的驱动轮222,驱动轮222的外周壁设有用于与第一齿部521啮合的第三齿部2221。驱动轮222的转动轴线与转轴220的转动轴线共线,驱动轮222可通过键连接、过盈连接、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于转轴220。当转轴220沿工作方向O旋转时,驱动轮222同步转动。驱动轮222只具有绕转动轴线转动的自由度,而不能在轴向产生位移。在驱动轮222转动时,第一齿部521与第三齿部2221啮合,驱动第一密封座510朝向第二密封单元600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向端面511为第一密封座510的端面。如图4-图6、图10、图13、图17所示,当第一密封单元500为远端密封单元时,第一密封座510在远端,第一轴向端面511为第一密封座510的近端端面。转轴220旋转时,第一密封座510向近端移动。如图8所示,当第一密封单元500为近端密封单元时,第一密封座510在近端,第一轴向端面511为第一密封座510的远端端面。转轴220旋转时,第一密封座510向远端移动。
当第一密封座510在远端时,第一密封座510的远端呈球状或锥状、近端呈圆柱状。第一密封座510的近端外径等于或略小于电机壳体210的内径,以实现相对于电机壳体210的移动。同理,当第一密封座510在近端时,也就是说,当第二密封单元600位于远端,此时,第二密封单元600的远端呈球状或锥状、近端呈圆柱状,近端呈圆柱状且固定至电机壳体210的远端内且不可相对电机壳体210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密封座510相对于电机壳体210仅具有沿轴向移动的自由度,而不应具有周向旋转的自由度,这是为了避免第一密封座510被转轴220带动旋转,并同时使其保持轴向移动的能力。为此,如图12所示,电机壳体210与第一密封座510之间设有防止第一密封座510转动的第一导向结构,包括设于电机壳体210内壁上且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232、设于第一密封座510近端外壁上的第一导向块231,第一导向块231嵌入第一导向槽232中。当第一密封座510移动时,第一导向块231在第一导向槽232内沿轴向滑移。
由于泵组件900工作过程中转轴220是持续转动的,因此当第一密封座510抵紧第二密封单元600后,是不希望第一密封座510继续移动的。鉴于此,第一密封单元500还包括设在第一密封座510内用于使第三齿部2221与第一齿部521脱离啮合关系的运动脱离结构,第一密封座510响应于运动脱离结构的作用而停止朝向第二密封单元600运动进而保持于上述既有状态。
如图4所示,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齿部521本身被构成运动脱离结构。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齿部521的轴向长度等于或略大于初始状态下第一轴向端面511与第二轴向端面611之间的距离M。当第一齿部521与第三齿部2221啮合时,第一密封座510朝向第二密封单元600运动,使第一轴向端面511与第二轴向端面611贴合。当第一齿部521与第三齿部2221脱离啮合关系时,第一密封座510停止继续朝向第二密封单元600运动。
其中,上述“略大于”是指第一齿部521的轴向长度超出距离M的部分的最大值为距离M的5%,或者,第一齿部521的轴向长度为距离M的1~1.05倍。上述“初始状态”为未驱动转轴220旋转时的状态,也就是泵组件900工作之前的状态。区别于下述图5、图6、图8、图10、图13、图17所示的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中空腔不再区分或包括第二腔520,即第一腔501即为中空腔。
如图5、图6、图8、图10、图13、图17所示,在另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中空腔还包括远离第二密封单元600的第二腔520,第二腔520较第一腔501远离第二密封单元600分布。同上述,当第一密封单元500为近端密封单元时,第一腔501位于远端,第二腔520位于近端,如图8所示。反之,当第一密封单元500为远端密封单元时,第一腔501位于近端,第二腔520位于远端,如图5、图6、图10、图13、图17所示。
第二腔520的内径大于第一腔501的内径,从而在第一腔501与第二腔520之间形成台阶504。运动脱离结构设于第二腔520内,包括呈筒状的滑套530,滑套530至少在靠近第一腔501的内壁设有与第一齿部521结构相同的第二齿部531,包括两种情况,即:第二齿部531遍布滑套530的整个内壁,或者第二齿部531仅分布在滑套530的部分内壁,滑套530远离第一腔501的内壁不设有第二齿部531。
第二腔520的内径大于第一腔501的内径,两者的内径差值与滑套530的厚度大致相等,以使滑套530内壁与第一腔501内壁平齐,也就是第一齿部521和第二齿部531平齐,以实现驱动轮222在第一齿部521与第二齿部531之间平顺的过渡啮合。
如图10所示,滑套530具有面对台阶504的第一抵持面502,台阶504具有面对滑套530的第二抵持面503。滑套530在第二腔520内可沿轴向滑动,具有使第一抵持面502抵靠至第二抵持面503的工作位置(如图6所示),以及与台阶504轴向间隔以使第一抵持面502与第二抵持面503之间存在轴向间距H的初始位置(如图5和图10所示)。
如图10和图11所示,轴向间距H小于驱动轮222沿轴向的宽度L,保证第一齿部521靠近第二腔520的端部在即将与第三齿部2221脱离啮合时,第二齿部531与第三齿部2221能够啮合。第二齿部531的作用是:与第三齿部2221形成啮合关系,驱使滑套530由初始位置运动至工作位置。具体地,当第一齿部521与第三齿部2221啮合,驱动第一密封座510沿轴向移动而使第三齿部2221进入至第二腔520内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轴向间距H时,第二齿部531与第三齿部2221啮合,滑套530在第二齿部531与第三齿部2221的啮合作用下由初始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齿部521的轴向长度与第二齿部531的轴向长度之和等于或略大于在初始状态下第一轴向端面511与第二轴向端面611之间的距离M,以使滑套530移动至工作位置时,第二齿部531与第三齿部2221脱离啮合关系。同样的,上述“略大于”是指第一齿部521的轴向长度与第二齿部531的轴向长度之和超出距离M的部分的最大值为距离M的5%,或者,第一齿部521的轴向长度与第二齿部531的轴向长度之和为距离M的1~1.05倍。
如图10所示,运动脱离结构还包括连接于滑套530与第二腔520的内壁之间的复位件540,复位件540向滑套530施加的复位力使其具有维持在初始位置或者具有向初始位置移动的趋势。
复位件540的作用:一方面,能够使滑套530保持于初始位置,防止滑套530受外力作用而在第二腔520内滑动。另一方面,使滑套530始终都具有朝向初始位置移动的趋势,以使第二齿部531抵紧于驱动轮222。如此,当转轴220沿逆工作方向O旋转时,第三齿部2221能够与第二齿部531重新啮合,使滑套530回到初始位置,第一密封座510复位。
复位件540沿初始位置至工作位置的方向延伸,可以为线性弹簧、线性柔性件等。复位件540外可套设有管状柔性护套(图未示),用于对其进行隔血保护。
上述已充分描述了运动脱离结构的具体结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如下的运动过程:
当第三齿部2221即将脱离与第一齿部521的啮合时,第二齿部531与第三齿部2221进入啮合状态,滑套530在驱动轮222的作用下由初始位置运动至工作位置,并且在工作位置时,第二齿部531与第三齿部2221脱离啮合关系。
在滑套530移动至工作位置后,第三齿部2221的端部与第二齿部531的端部抵持,相当于第三齿部2221与第二齿部531为彼此旋开对方的运动状态。从而第一密封座510被施加使第一轴向端面511压紧第二轴向端面611的恒定力,则第一密封单元500始终以该恒定力压紧第二密封单元600。而两个密封单元500、600的轴向端面在泵组件900工作过程中始终以预定力保持紧密贴合状态,即可为驱动电机200持续提供密封,进而防止血液进入驱动电机200。
同样的,在如图4所示的无滑套400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齿部521的轴向长度等于或略大于初始状态下两个轴向端面511、611之间的距离M,使得第一齿部521与第三齿部2221脱离啮合时,同样可达到与之相同的在两个轴向端面511、611之间产生恒定压紧力的效果。
该实施例相较于图4所示的实施例,可实现对驱动电机200的浮动式密封。具体而言,泵组件900工作过程中,心脏处于搏动状态。由于心脏搏动而产生的波动血压会间歇性或周期性的作用于叶轮300,使转轴220沿轴向位移,而转轴220的轴向移动会通过齿部的啮合作用传递至两个密封单元500、600,进而使两个轴向端面511、611之间的贴合力变化。而通过设置可滑动的滑套300和复位件400,借助滑套300的滑动以及复位件400的复位作用,可吸收上述由于心脏搏动而导致的转轴220轴向位移,使得两个轴向端面511、611之间的贴合力始终保持相对恒定,避免贴合力变化可能导致端面密封效果下降或转轴220卡死的现象。
需要的说明的是,下文描述的柔性密封件601、柔性缓冲件700同样具有上述吸收轴向移动的作用。
在这两个实施例中,齿部是螺旋状结构,例如可以为螺纹。此外,在齿部脱离啮合后,齿部的端部依然抵持以实现恒定力的加载,这对齿部的磨损提出较大的挑战。为此,可至少对齿部做耐磨处理,例如:可采用耐磨性较佳的材料例如陶瓷制作齿部或设置齿部的部件(驱动轮222、第一密封座510、滑套300),或者,齿部或设置齿部的部件(驱动轮222、第一密封座510、滑套300)擦用例如淬火等增强硬度的工艺处理,亦或者,在齿部的端面设置硬度增益涂层例如DLC涂层,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上述运动过程中,若第一齿部521的轴向长度略大于初始状态下第一轴向端面511与第二轴向端面611之间的距离M,那么在第三齿部2221与第二齿部531啮合时,第三齿部2221与第一齿部521还未脱离啮合。此时,第一轴向端面511与第二轴向端面611已贴合,第一密封座510已无运动余量。因此,第三齿部2221与第一齿部521之间的啮合作用受阻,将会反向导致转轴220卡死。
有鉴于此,如图4-图6所示,第二密封单元600的两个端面(即第一轴向端面511与第二轴向端面611之间,以及背对第一密封单元500的轴向一侧的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可设有缓冲件601,优选在至少在第二轴向端面611上设有缓冲件601。
缓冲件601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可大致呈薄片圆环形,套设在转轴220外,被挤压变形后仍与转轴220间隔。当第一轴向端面511压紧并贴合第二轴向端面611时,而第一密封座510继续朝向第二密封单元600运动的情况下,缓冲件601受第一密封座510施加的轴向力的作用下呈挤压状态,缓冲件601受压时能够在轴向上释放一些空间,从而起到缓冲作用,吸收上述距离差值而导致的轴向冗余,避免转轴220卡死。另外,缓冲件601受压变形会分别与轴向端面511、611贴合,取代两个刚性轴向端面511、611之间的直接贴合,端面密封效果更好。
如图7和图10所示,远端密封单元(第一密封单元500或第二密封单元600)的远端设有用于供转轴220的远端穿过的孔550,孔550的内壁与转轴220外壁形成间隙551。
叶轮300包括轮毂310和设于轮毂310外周的叶轮叶片320,轮毂310的近端面向内凹陷形成有遮挡槽311,远端密封单元的远端及上述间隙551收容于遮挡槽311内。如上文描述,远端密封单元的远端大致呈外壁平滑过渡的球状或锥状,则遮挡槽311为与之适配的球窝槽或锥形槽。遮挡槽311能够遮挡上述孔550的内壁与转轴220外壁之间的间隙551,这样,远端密封单元的远端与转轴220之间的间隙551不直接暴露于流体插管400内,能够减少血液进入上述间隙551,进而降低血液损伤。
远端密封单元的近端部分收纳于电机壳体210的远端内,而远端部分延伸至电机壳体210的远端外。轮毂310近端的边沿向近端延伸形成将远端密封单元的远端部分和间隙罩设在其内的裙边结构330,裙边结构330的近端端部与电机壳体210的远端端部间隔,以防止裙边结构330与电机壳体210的远端端部干涉。
如图7所示,裙边结构330可以看作为遮挡槽311的延伸,延长了轮毂310与远端密封单元远端的外壁之间的间隙312的长度,起到延长血液进入遮挡槽311内的路径长度、增大血液进入遮挡槽311的阻力作用,以增强阻止血液进入远端密封单元的效果。
裙边结构330的内壁与远端密封单元的远端外壁之间也存在间隙312,以避免叶轮300在转动的过程中与远端密封单元之间摩擦。如图7和图9所示,裙边结构330的内壁设有呈螺旋状的第一泵送元件331,第一泵送元件331在随叶轮300一起沿工作方向O旋转时对血液产生朝向近端的推力,以阻止血液进入裙边结构330与远端密封单元之间的间隙312。图7和图9中的空心箭头为第一泵送元件331产生的推力的方向。第一泵送元件331可以为凸起或凹槽。当叶轮300沿工作方向O转动时,第一泵送元件331形成泵效应,进而阻止血液进入裙边结构330内。
进一步地,裙边结构330的内壁与远端密封单元伸入至裙边结构330内的远端部分的外壁之间还设有多个沿轴向排布的凹凸结构333。凹凸结构333可以成型于裙边结构330的内壁上,也可以是成型于远端密封单元伸入至裙边结构330内的远端部分的外壁上,还可以是,裙边结构330的内壁和远端密封单元伸入至裙边结构330内的远端部分的外壁上同时设有凹凸结构333。
在凹凸结构333只设于裙边结构330的内壁时,凹凸结构333与远端密封单元伸入至裙边结构330内的远端部分的外壁之间存在间隙。在在凹凸结构333只设于远端密封单元伸入至裙边结构330内的远端部分的外壁时,凹凸结构333与裙边结构330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当裙边结构330的内壁和远端密封单元伸入至裙边结构330内的远端部分的外壁上同时设有凹凸结构333时,凹凸结构333之间存在有间隙。
凹凸结构333和第一泵送元件331在轴向上的相对位置有如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第一泵送元件331位于近端,凹凸结构333位于远端。此时,位于近端的第一泵送元件331产生的推力将大部分的血液阻挡于外,少量的血液在进入第一泵送元件331后,被凹凸结构333增大流动阻力,进而阻止血液继续向裙边结构330内流动。第二种情况:第一泵送元件331位于远端,凹凸结构333位于近端。此时,大量的血液被凹凸结构333阻隔于外,少量进入裙边结构330内的血液由第一泵送元件331产生的推力被向外排出。
凹凸结构333使得血液进入遮挡槽311的路径被最大程度的曲折,例如,凹凸结构呈S形,以增大血液进入遮挡槽311的阻力。或者,凹凸结构333呈现与第一泵送元件331相同的螺旋结构,在叶轮300旋转过程中,第一泵送元件331可与凹凸结构333共同形成用于将血液向外泵送的泵效应,防止血液进入遮挡槽311内,以达到拒止血液进入转轴220远端与远端密封单元之间间隙的作用。
其中,上述用于形成泵效应的螺旋状的螺旋结构(第一泵送元件331)的螺旋方向,与叶轮300在泵血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方向O关联。具体而言,从近端向远端的方向观察,在转轴220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螺旋结构为右旋。或者,在转轴220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螺旋结构为左旋。
在本实施例中,当远端密封单元为第一密封单元500时裙边结构330处的细节结构与当远端密封单元为第二密封单元600时裙边结构330处的细节是不同的,具体如下:
如图9所示,当远端密封单元为第二密封单元600时,裙边结构330的内壁与第二密封单元600伸入至裙边结构330内的远端部分的外壁之间还可设有柔性的密封凸部332,密封凸部332位于第一泵送元件331和凹凸结构333的远端。密封凸部332为柔性密封件,其在泵组件900工作过程中与第二密封单元600或轮毂310其中之一摩擦(这取决于密封凸部332设在哪个部件上),从而形成动密封点。这样,首先由第一泵送元件331和凹凸结构333将大部分血液驱离至遮挡槽311外,而可能越过第一泵送元件331和凹凸结构333的小部分且压力较低的血液进一步被密封凸部331密封。如此,形成第一泵送元件331-凹凸结构333-密封凸部332三个层次的血液阻隔方式,密封效果较佳。
如图7所示,当远端密封单元为第一密封单元500时,转轴220与第一密封座510的孔550相配合的外周面上设有呈螺旋状的第二泵送元件221,第二泵送元件221在转轴220沿工作方向O旋转时对血液产生朝向远端的推力,图7中的空心箭头为推力的示意方向,从而阻止血液通过转轴220与第一密封座510的孔550之间的间隙551进入至第一密封座510内。同样的,第二泵送元件221可以为凸起或凹槽。当转轴220沿工作方向O转动时,第二泵送元件221形成泵效应,阻止血液进入第一密封座510内。这样,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泵送元件331-凹凸结构333-第二泵送元件221也构成了三个层次的血液阻隔方式,密封效果较佳。
第二泵送元件221具体的螺旋方向设计可参见上文描述,但与上述第一泵送元件331的螺旋方向相反。即,从近端向远端的方向观察,在转轴220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第二泵送元件221的螺旋结构为左旋。或者,在转轴220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第二泵送元件221的螺旋结构为右旋。
如图3所示,远端密封单元的远端部分的外壁上设有与叶轮300的近端间隔的导流叶片522,导流叶片522位于叶轮300出口端的下游,远端与叶轮300的近端之间存在避让间距,从而避免导流叶片522与叶轮300之间干涉。
如图9所示,当远端密封单元为第二密封单元600时,导流叶片522固设于第二密封单元600的远端部分的外壁上。如图7图所示,当远端密封单元为第一密封单元500时,导流叶片522固设于第一密封座510的远端部分的外壁上。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密封座510能够在轴向上移动,因此,导流叶片522与电机壳体210远端之间的间隙大于初始状态下第一轴向端面511与第二轴向端面611之间的距离M。
导流叶片522用于调整泵后血液流场,降低泵后血液紊流,尤其是血液的径向流,使得血液基本呈轴流排出。并且,导流叶片522还能起到一定的泵后血液压力缓释作用,避免血液压力过大对主动脉AAO的冲击。
叶轮300和导流叶片522位于血液出口410处。叶轮叶片320和导流叶片522都呈螺旋形,且两者的扭转方向相反。将叶轮叶片320的扭转方向定义为第一扭转方向,将导流叶片522的扭转方向定义为第二扭转方向,在叶轮叶片320的作用下,血液沿第二扭转方向旋转。由于导流叶片522也是沿第二扭转方向扭转,即与血液的旋转方向一致,起到将血液导向至血液出口410的作用,以阻挡血液进入裙边结构330与远端密封单元的远端外壁之间的间隙的作用。
图19至图22为血液出口410处的流场模拟图,图19至图22中的单位均为米每秒。由图19和图20可知,血液在轮毂310靠近血液出口410的外表面处的流速最大,在轮毂310近端流速和压力均较低。遮挡槽311内虽然有血液进入(如图20中虚线框所示),但血液的量相较于轮毂310外周的血流量很少,几乎可忽略不计。并且,这部分血液的流速很低,由此说明经导流叶片522的整流后,大部分血液在形成轴向流后,从血液出口410流出,仅有少量的血液回进入遮挡槽311内,且进入遮挡槽311内的血液的流速较低。
而通过图21和图22可以进一步观察到,进入到遮挡槽311内的血液的流动方向是朝向近端的(如图22的虚线框所示)。由此说明,在第一泵送元件331的作用下,进入到遮挡槽311内的血液被向遮挡槽311外部的方向泵送,这对降低血液进入转轴220与远端密封单元之间的间隙是有利的。
值得注意的是,图19至图22的模拟流场图,是在导管泵1000的模型仅设有第一泵送元件331和导流叶片522,而不设有密封凸部332或第二泵送元件221的情况下模拟得到的。可以理解地,在进一步叠加密封凸部332或第二泵送元件221的方案后,血液密封效果会更佳。
在第一密封单元500设于远端、第二密封单元600设于近端的情况下,第二密封单元600的设置形式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图4-图6所示,第二密封单元600呈套筒状,且固定设置在电机壳体210的远端内,并被构造为用于对转轴220进行旋转支撑的远端轴承,具体为径向滑动轴承。电机壳体210的远端内壁设有台阶限位部211,第二密封单元600的近端通过台阶限位部211实现在轴向上的限位。则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单元600兼具轴承和密封这两种功能。而在图8所示的第二密封单元600设于远端、第一密封单元500设于近端的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单元600也兼具轴承和密封这两种功能。
第二种情况,如图13和图17所示,电机壳体210的远端内额外设置有用于对转轴220进行旋转支撑的远端轴承240,电机壳体210的近端内设有用于对转轴220进行旋转支撑的近端轴承250,转轴220通过近端轴承250和远端轴承240转动设置于电机壳体210。近端轴承250和远端轴承240可以为滚动轴承,也可以为径向滑动轴承。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单元600也可以呈套筒状,位于第一密封单元500与远端轴承240之间。如图14所示,远端轴承240与转轴220之间的间隙241大于第二密封单元600与转轴220之间的间隙612。这样,远端轴承240与转轴220之间的间隙241能够提供泵组件900的径向安装冗余,降低泵组件900的组装和工艺实施难度,提高组装效率。同时,这种径向安装冗余在后续泵组件900运行过程中能够提供部件的径向活动冗余,例如,吸收转轴220的径向跳动,这对降低部件被径向震动或卡死、提升泵运行稳定性是有利的。
如图13-图16所示,区别于如图4-6的套筒状单一结构构造成的第二密封单元60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单元600包括套设于转轴220外周面上的内密封环610和套设于内密封环610外周的形变环620,形变环620夹设于内密封环610与电机壳体210的内壁之间。形变环620采用柔性材料例如橡胶、硅胶制成,以在受到轴向挤压时发生径向形变。内密封环610采用高耐磨材料例如聚四氟乙烯(PTFE)制成,以与转轴220形成动密封点时减少或避免微粒物脱落。另外,采用聚四氟乙烯制成的内密封环610还具有较好的润滑性能,能够有效减小内密封环610与转轴220之间的摩擦,达到减阻的目的。
当第一密封座510在转轴220的驱使下抵紧于第二密封单元600时,第一密封座510对形变环620施加沿轴向的作用力F,形变环620在径向上产生内扩形变(如图15和图16中虚线所示),以径向向内挤压内密封环610,从而使内密封环610贴靠转轴220,实现密封。
内密封环610可以设有一个,也可以设有至少两个。如图15所示,当内密封环610为一个时,内密封环610轴向长度小于形变环620在初始状态下的轴向长度(两者存在轴向长度差N)。如图16所示,当内密封环610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内密封环610的轴向总长度小于形变环在初始状态下的轴向长度(两者存在轴向长度差N’),且任意相邻的两个内密封环610在轴向上存在安装间隙630。上述“初始状态”是指形变环620未被第一密封单元500挤压时的状态。
转轴220自远端轴承240/600伸出的部分构成悬臂结构,而悬臂伸出的距离越大,转轴220的径向跳动(表现为抖动或震动)越明显。通过设置多个内密封环610并使相邻内密封环610之间隔开来设置,能够对转轴220沿轴向不同位置的径向跳动进行缓冲或吸收,从而缓震效果更好。此外,转轴220的径向跳动施加在内密封环610上时,会导致内密封环610在轴向上伸长变形。安装间隙630为内密封环610提供轴向变形空间,避免相邻内密封环610由于轴向伸长而发生端部接触,这种接触会阻碍形变环620的进一步变形,进而导致对转轴220的震动吸收能力下降。
进一步地,安装间隙630内设有偏压件640,偏压件640用于向相邻两个内密封环610施加互相远离的作用力,以使相邻两个内密封环610维持轴向间隔而不接触的状态。即,偏压件640用于隔开相邻的内密封环610,避免相邻内密封环610的端部接触。
为了进一步减小内密封环610与转轴220之间的摩擦阻力,安装间隙630内填充有生物相容性润滑液,用于在转轴220在沿工作方向O转动时,对内密封环610与转轴220之间接触的表面进行润滑。考虑到第二密封单元600与转轴220之间在一些场景下存在间隙612,上述间隙612实则为内密封环610与转轴220之间的间隙。在安装间隙630收容有生物相容性润滑液的情况下,且形变环620在初始状态时,安装间隙630需为密闭空间。
为了使安装间隙630构造成密闭空间,间隙612取值为零,如图16所示。即内密封环610的内圈与转轴220的外周面贴合,使得由转轴220外周面、电机壳体210的内壁以及一对内密封环610的轴向端面围设形成的上述安装间隙630呈密闭状态,以阻止润滑液向外泄露。
如图13和图1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动密封组件还包括套设于转轴220并位于第一密封单元500与第二密封单元600之间的柔性密封件700,柔性密封件700在第一密封单元500运动至第一轴向端面511贴合第二轴向端面611时被挤压变形。同上述缓冲件601,被挤压变形后的柔性密封件700可分别与轴向端面511、611贴合,使端面密封效果更好。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6、图8所示,柔性密封件700构成缓冲件601。即,仅在两个轴向端面511、611之间设置一个柔性件,同时具有密封端面和缓冲轴向移动的双重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被挤压变形后的柔性密封件700与转轴220需间隔。上述“柔性密封件700与转轴220需间隔”是指柔性密封件700不能抱紧转轴220,柔性密封件700与转轴220配合的中心孔的孔径大于转轴220的直径,且即便是柔性密封件700在变形后,柔性密封件700中心孔的孔壁也不接触转轴220,以防止柔性密封件700抱死转轴220,影响转轴220的正常旋转。
进一步地,当第一密封单元500位于远端、第二密封单元600位于近端时,如图17、图18所示,柔性密封件700的远端面凹陷形成有沿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上孔径呈逐渐增大态势的锥槽710。第一密封单元500与柔性密封件700之间设有用于与锥槽710配合的锥头720。锥头720可以是单独的部件,也可以是第一密封座510的一部分,形成在第一轴向端面511。
如图18所示,在锥头720未嵌入锥槽710的初始状态,锥槽710的锥角a小于或等于锥头720的锥角b。当第一密封座510推动锥头720朝向柔性密封件700运动时,由于锥槽710的锥角a小于或等于锥头720的锥角b,锥头720在进入锥槽710时会挤压密封件700,促使锥槽710最终锥角与锥头720的锥角b相等,这导致在相同轴向挤压量的情况下,密封件700会有更大程度的变形(上述锥角设计会导致密封件700产生径向附加变形)。并且,带锥角的设计,使得端面接合密封面积增大,从而提高密封效果。
锥槽710呈锥形,一方面,用于收容锥头720,另外一方面,锥形的锥槽710还具有中心对位和导向的作用,便于锥头720压入锥槽710。其中,锥头720也采用柔性材料制成,锥头720中央的锥头孔721的孔径大于转轴220的直径,以防止锥头720抱紧转轴220。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Claims (28)

1.一种可实现非灌注密封的介入式导管泵,包括:
导管;
泵组件,可被所述导管输送至受试者体内的期望位置进行泵血,包括:
驱动电机,包括:连接至所述导管的远端的电机壳体、可沿工作方向旋转的转轴,所述转轴的远端自所述电机壳体的远端伸出;
流体插管,连接至所述电机壳体的远端,具有血液入口和血液出口;
叶轮,设于所述流体插管内,并连接至所述转轴的远端,可被所述转轴驱动沿所述工作方向旋转,以将血液从所述血液入口向血液出口泵送;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中不包含任意用于向所述驱动电机输送灌注液的腔;
所述叶轮的近端设有用于阻止所述流体插管内的血液进入至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密封组件,所述动密封组件包括套设于所述转轴上的第一密封单元和第二密封单元,所述第一密封单元和第二密封单元被配置为消除或减小所述转轴与所述电机壳体之间的间隙;
所述第一密封单元具有面对第二密封单元的第一轴向端面;
所述第二密封单元具有面对第一密封单元的第二轴向端面;
所述第一密封单元响应于所述转轴沿所述工作方向的转动而被驱动朝向所述第二密封单元运动;
在所述第一密封单元运动至所述第一轴向端面贴合所述第二轴向端面时,所述第一密封单元解除与所述转轴的驱动配合关系而停止继续朝向所述第二密封单元的运动,进而使所述第一密封单元保持于既有状态;
所述既有状态为所述第一轴向端面与所述第二轴向端面贴合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密封单元包括至少部分地设于所述电机壳体内且可相对所述电机壳体沿轴向移动的第一密封座,所述第一密封座设有供所述转轴穿过的中空腔,所述中空腔包括靠近所述第二密封单元的第一腔,所述第一腔的内壁设有第一齿部;
所述转轴固定设有位于所述中空腔内的驱动轮,所述驱动轮的外周壁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齿部啮合的第三齿部;当所述转轴沿所述工作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齿部与所述第三齿部啮合而驱动所述第一密封座朝向所述第二密封单元运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单元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密封座内用于使所述第三齿部与第一齿部脱离啮合关系的运动脱离结构,所述第一密封座响应于所述运动脱离结构的作用而停止朝向所述第二密封单元运动进而保持于所述既有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部的轴向长度等于或略大于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轴向端面与第二轴向端面之间的距离,以使得所述第一齿部本身被构成所述运动脱离结构;
其中,所述“略大于”是指:所述第一齿部的轴向长度为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轴向端面与第二轴向端面之间的距离的1~1.05倍。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空腔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密封单元的第二腔;所述第二腔的内径大于第一腔的内径,从而在所述第一腔与第二腔之间形成台阶;
所述运动脱离结构设于所述第二腔内,包括:呈筒状的滑套,所述滑套至少在靠近所述第一腔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齿部结构相同的第二齿部;
所述滑套具有面对所述台阶的第一抵持面;
所述台阶具有面对所述滑套的第二抵持面;
所述滑套在所述第二腔内可沿轴向滑动,具有使所述第一抵持面抵靠至第二抵持面的工作位置、与所述台阶轴向间隔以使所述第一抵持面与第二抵持面之间存在轴向间距的初始位置;所述轴向间距小于所述驱动轮沿轴向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齿部与第三齿部啮合驱动所述第一密封座沿轴向移动而使所述第三齿部进入至所述第二腔内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轴向间距时,所述第二齿部与所述第三齿部啮合,所述滑套在所述第二齿部与第三齿部的啮合作用下由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工作位置移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部的轴向长度与第二齿部的轴向长度之和等于或略大于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轴向端面与第二轴向端面之间的距离,以使得所述滑套移动至所述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二齿部与所述第三齿部脱离啮合关系;
所述初始状态为未驱动所述转轴旋转时的状态,所述“略大于”是指:所述第一齿部的轴向长度与所述第二齿部的轴向长度之和为,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轴向端面与第二轴向端面之间的距离的1~1.05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滑套移动至所述工作位置后,所述第三齿部的端部与第二齿部的端部抵持,从而所述第一密封座被施加使所述第一轴向端面压紧第二轴向端面的恒定力。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脱离结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滑套与所述第二腔的内壁之间的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向所述滑套施加的复位力使其具有维持在所述初始位置或者具有向所述初始位置移动的趋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密封单元和第二密封单元中位于轴向相对近端的定义为近端密封单元;
将所述第一密封单元和第二密封单元中位于轴向相对远端的定义为远端密封单元;
所述远端密封单元的远端设有用于供所述转轴的远端穿过的孔,所述孔的内壁与所述转轴外壁形成间隙;
所述叶轮包括轮毂和设于所述轮毂外周的叶轮叶片,所述轮毂的近端面向内凹陷形成有遮挡槽;所述远端密封单元的远端及所述间隙收容于所述遮挡槽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密封单元的近端部分收纳于所述电机壳体的远端内,远端部分延伸至所述电机壳体的远端外;
所述轮毂近端的边沿向近端延伸形成将所述远端密封单元的远端部分和所述间隙罩设在其内的裙边结构,所述裙边结构的近端端部与所述电机壳体的远端端部间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裙边结构的内壁设有呈螺旋状的第一泵送元件,所述第一泵送元件在随所述叶轮一起沿所述工作方向旋转时对血液产生朝向近端的推力。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密封单元为第二密封单元;
所述裙边结构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密封单元伸入至所述裙边结构内的远端部分的外壁之间设有柔性的密封凸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凸部位于所述第一泵送元件的远端。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裙边结构的内壁和/或所述远端密封单元伸入至所述裙边结构内的远端部分的外壁设有多个起伏的凹凸结构;多个所述凹凸结构沿轴向排布。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密封单元的远端部分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叶轮的近端间隔的导流叶片,所述导流叶片的扭转方向与所述叶轮叶片的扭转方向相反。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密封单元为第一密封单元;
所述转轴与所述远端密封单元的孔相配合的外周面上设有呈螺旋状的第二泵送元件,所述第二泵送元件在所述转轴沿所述工作方向旋转时对血液产生朝向远端的推力。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单元位于第二密封单元的远端;
所述第二密封单元呈套筒状,固定设置在所述电机壳体的远端内,并被构造为用于对所述转轴进行旋转支撑的远端轴承。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壳体的远端内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转轴进行旋转支撑的远端轴承;
所述第二密封单元呈套筒状,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单元与所述远端轴承之间;所述远端轴承与转轴之间的间隙大于所述第二密封单元与转轴之间的间隙。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单元包括套设于所述转轴外周面上的内密封环和套设于所述内密封环外周的形变环,所述形变环夹设于所述内密封环与所述电机壳体的内壁之间;
其中,所述形变环采用柔性材料制成,所述形变环响应于所述第一密封单元作用于所述第二密封单元的轴向作用力而在所述转轴径向上产生形变。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密封环设有一个,其轴向长度小于所述形变环在初始状态下的轴向长度;或者,
所述内密封环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内密封环的轴向总长度小于所述形变环在初始状态下的轴向长度;
所述初始状态为所述形变环未被所述第一密封单元挤压时的状态。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内密封环为至少两个时,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密封环在轴向上存在安装间隙。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间隙内设有偏压件,所述偏压件被配置为向相邻两个所述内密封环施加互相远离的作用力,以使相邻两个所述内密封环维持轴向间隔而不接触的状态。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环在初始状态下,所述内密封环的内圈与转轴的外周面贴合,以使由所述转轴外周面、所述电机壳体的内壁以及一对所述内密封环的轴向端面围设形成的所述安装间隙为密闭空间,所述密闭空间中填充有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润滑液。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密封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转轴并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单元与所述第二密封单元之间的柔性密封件,所述柔性密封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密封单元运动至所述第一轴向端面贴合所述第二轴向端面时被挤压变形,被挤压变形后的所述柔性密封件与所述转轴间隔。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密封件的远端面凹陷形成有沿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上孔径呈逐渐增大态势的锥槽,所述第一密封单元与所述柔性密封件之间设有用于与所述锥槽配合的锥头;在所述锥头未嵌入所述锥槽的初始状态,所述锥槽的锥角小于或等于所述锥头的锥角。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向端面与第二轴向端面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密封单元背对第一密封单元的轴向一侧设有柔性缓冲件。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介入式导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密封件构成所述柔性缓冲件。
CN202410176727.9A 2024-02-08 2024-02-08 可实现非灌注密封的介入式导管泵 Active CN1177177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76727.9A CN117717705B (zh) 2024-02-08 2024-02-08 可实现非灌注密封的介入式导管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76727.9A CN117717705B (zh) 2024-02-08 2024-02-08 可实现非灌注密封的介入式导管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17705A true CN117717705A (zh) 2024-03-19
CN117717705B CN117717705B (zh) 2024-04-16

Family

ID=90200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76727.9A Active CN117717705B (zh) 2024-02-08 2024-02-08 可实现非灌注密封的介入式导管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17705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97306A1 (en) * 2017-04-28 2018-11-01 Nuheart As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and method
CN111770765A (zh) * 2018-01-08 2020-10-13 韦德威申思有限公司 心脏辅助装置
CN113730794A (zh) * 2021-09-24 2021-12-03 安徽通灵仿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介入式临时左心辅助装置
CN115243629A (zh) * 2019-12-30 2022-10-25 赛恩泰克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心脏通路装置、可拆卸止血阀单元和包含心脏辅助单元的系统
CN115459507A (zh) * 2022-09-20 2022-12-09 安徽通灵仿生科技有限公司 导管泵电机
CN218420654U (zh) * 2022-06-09 2023-02-03 微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输送组件和介入式血泵系统
WO2023014742A1 (en) * 2021-08-04 2023-02-09 Kardion Gmbh Seal for a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device
CN116966415A (zh) * 2023-08-31 2023-10-31 苏州恒瑞宏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心室辅助装置
CN117018426A (zh) * 2020-09-28 2023-11-10 苏州恒瑞宏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心脏血泵
WO2024000758A1 (zh) * 2022-07-01 2024-01-04 微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医疗器械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97306A1 (en) * 2017-04-28 2018-11-01 Nuheart As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and method
CN111770765A (zh) * 2018-01-08 2020-10-13 韦德威申思有限公司 心脏辅助装置
US20200405932A1 (en) * 2018-01-08 2020-12-31 Vadovations, Inc. Heart assist device
CN115243629A (zh) * 2019-12-30 2022-10-25 赛恩泰克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心脏通路装置、可拆卸止血阀单元和包含心脏辅助单元的系统
CN117018426A (zh) * 2020-09-28 2023-11-10 苏州恒瑞宏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心脏血泵
WO2023014742A1 (en) * 2021-08-04 2023-02-09 Kardion Gmbh Seal for a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device
CN113730794A (zh) * 2021-09-24 2021-12-03 安徽通灵仿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介入式临时左心辅助装置
CN216603785U (zh) * 2021-09-24 2022-05-27 安徽通灵仿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介入式临时左心辅助装置
CN218420654U (zh) * 2022-06-09 2023-02-03 微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输送组件和介入式血泵系统
WO2024000758A1 (zh) * 2022-07-01 2024-01-04 微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医疗器械
CN115459507A (zh) * 2022-09-20 2022-12-09 安徽通灵仿生科技有限公司 导管泵电机
CN116966415A (zh) * 2023-08-31 2023-10-31 苏州恒瑞宏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心室辅助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17705B (zh) 202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024656A1 (en) Blood pump
US11957891B2 (en) Percutaneous blood pump and introducer system
US8684904B2 (en) Blood pump with expandable cannula
JP6387342B2 (ja) 遠位ベアリング支持体
CN113856036A (zh) 动力传递组件及血泵
CN217960999U (zh) 导管泵及其泵壳
CN114225214A (zh) 导管泵壳体结构以及导管泵装置
CN216061675U (zh) 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
US20210220634A1 (en) Intracardiac percutaneous pump for circulatory support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IL302716A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inimizing leaks during pump insertion
CN115944845B (zh) 一种导管泵的泵体结构
CN216908915U (zh) 心室辅助装置
WO2024000758A1 (zh) 医疗器械
CN116236683A (zh) 叶轮组件、泵头及介入式导管装置
CN117717705B (zh) 可实现非灌注密封的介入式导管泵
CN114259645A (zh) 泵血装置
CN116966415A (zh) 心室辅助装置
CN218636473U (zh) 导管泵
CN219050101U (zh) 介入式血泵
CN216934447U (zh) 导管泵
CN216366322U (zh) 心室辅助装置
CN216439826U (zh) 导管泵及其泵壳
CN115869530A (zh) 一种介入式导管装置
CN114733062A (zh) 心室辅助装置
CN211132644U (zh) 用于柔性传动的分隔壁上开孔的多腔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