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16610A - 电动机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16610A
CN117716610A CN202180097883.0A CN202180097883A CN117716610A CN 117716610 A CN117716610 A CN 117716610A CN 202180097883 A CN202180097883 A CN 202180097883A CN 117716610 A CN117716610 A CN 1177166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substrate
terminal
relay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788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村圭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716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166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25Detect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measur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or electric components
    • H02K2211/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 boards, e.g. pcb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电动机控制装置包括电动机和控制部。电动机具有机构部和将电力供给至所述机构部的电动机端子。控制部具有:单元壳体;基板,所述基板位于所述电动机与所述单元壳体之间并且具有电路;连接器,所述连接器接收从所述电动机控制装置的外部输入的电力和信号;以及中继部件,所述中继部件具有将所述电动机端子和所述电路连接的中继端子,且将所述电动机与所述基板之间的电连接中继,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电动机的驱动进行控制。所述单元壳体对所述基板、所述连接器以及所述中继部件进行固定。所述电动机端子从所述电动机向所述控制部延伸。所述电动机端子连接于所述中继部件的所述中继端子。所述中继端子电连接于所述电路。

Description

电动机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动机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机电一体的控制装置。机电一体的控制装置包括电动机和对电动机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控制部具有安装有向电动机供给电力的电源电路、控制电路以及电子部件的基板。在基板连接有从电动机及电源等延伸的配线的端子。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将电动机的端子和基板连接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65009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装置中,在基板上安装有母线。在将电动机的端子向母线压入并连接时,会存在向基板产生应力,而使安装于基板的电子部件损伤这样的技术问题。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机控制装置,能减轻在将电动机的端子与基板连接时在基板配线部及电子部件产生的应力。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包括电动机和控制部。电动机具有机构部和将电力供给至所述机构部的电动机端子。控制部具有:单元壳体;基板,所述基板位于所述电动机与所述单元壳体之间并且具有电路;连接器,所述连接器接收从所述电动机控制装置的外部输入的电力和信号;以及中继部件,所述中继部件具有将所述电动机端子与所述电路连接的中继端子,且将所述电动机与所述基板之间的电连接中继,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电动机的驱动进行控制。所述单元壳体对所述基板、所述连接器以及所述中继部件进行固定。所述电动机端子从所述电动机向所述控制部延伸。所述电动机端子连接于所述中继部件的所述中继端子。所述中继端子电连接于所述电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电动机控制装置,能减轻在基板产生的应力、在设置于基板上的电子部件产生的应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马达端子与中继部件的连接部的示意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3所示的X-X线的剖视图。
图5是省略了图3所示的插座和单元壳体的图,其是示意性地表示马达端子连接于中继端子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中继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5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结构的图,其是沿着图3所示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结构的图,其是表示将中继部件与连接器一体化而成的一体型中继部件组装于单元壳体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结构的图,其是表示中继部件与连接器一体化的一体型中继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2,对实施方式的电动机控制装置进行说明。在图1~图12中,对于彼此相同或同样的构成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
实施方式的电动机控制装置是电动机的机构部和对电动机进行控制的控制部一体而成的机电一体型的控制装置。
在实施方式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说明中,将构成电动机控制装置的马达10的轴向简称为“轴向”。将马达10的径向简称为“径向”。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6,对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控制装置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控制装置1例如应用于对驾驶员的转向操作进行辅助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电动机控制装置1将转向辅助扭矩输出至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基于从电动机控制装置1输入的转向辅助扭矩进行驱动。
<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整体结构>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电动机控制装置1包括马达10(机构部)和驱动控制装置20(控制部)。电动机控制装置1具有马达10和驱动控制装置20一体化而成的结构。
<马达10>
马达10作为电动机发挥作用。换言之,马达10作为旋转电机发挥作用。马达10是三相无刷马达。马达10包括马达壳体11、多个定子12、绕组13、转子14、轴15、环状连接环16以及马达端子18(电动机端子)。在马达壳体11内置有多个定子12、绕组13、转子14、轴15的一部分、环状连接环16以及马达端子18。多个定子12、绕组13、转子14以及轴15构成电动机的机构部。
<马达壳体11>
马达壳体11是由金属制构件构成的。构成马达壳体11的材料是考虑到从马达10产生的热量的散热性和马达壳体11的加工性来决定的。作为构成马达壳体11的材料,优选是例如铁、铝等。
马达壳体11具有通孔11a。通孔11a设置于驱动控制装置1的接地部。如后文所述,在通孔11a插通有螺钉50。
<定子12>
多个定子12固定于电动机壳体11的内壁。
多个定子12以包围转子14的方式配置成环状。多个定子12的每一个隔着间隙面向转子14。在多个定子12的每一个卷绕有绕组13。虽然并未在图1中详细图示,但在马达壳体11的内壁配置有与三相交流的U相、V相、W相的每一个相对的U相定子12U、V相定子12V以及W相定子12W。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三相的定子12简称为定子12。
<绕组13>
绕组13卷绕于U相定子12U、V相定子12V以及W相定子12W的每一个。具体而言,在U相定子12U卷绕有U相绕组13U。在V相定子12V卷绕有V相绕组13V。在W相定子12W卷绕有W相绕组13W。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三相的绕组13简称为绕组13。
<环状连接环16>
环状连接环16具有环状形状。U相绕组13U、V相绕组13V以及W相绕组13W各自的端部13T位于环状连接环16附近。具体而言,U相绕组13U的端部13TU、V相绕组13V的端部13TV以及W相绕组13W的端部13TW与环状连接环16连接。
<马达端子18>
马达端子18将用于驱动马达10的电力供给至绕组13。
马达端子18电连接于三相绕组13,即U相绕组13U、V相绕组13V以及W相绕组13W中的每一个。具体而言,U相马达端子18U与U相绕组13U连接。V相马达端子18V与V相绕组13V连接。W相马达端子18W与W相绕组13W连接。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三相的马达端子18简称为马达端子18。
马达端子18从马达10向驱动控制装置20延伸。
<转子14>
转子14在马达壳体11的内部固定于轴15的周围。转子14由永磁铁构成。
<轴15>
轴15是棒状的构件。使用公知的金属材料作为轴15的材料。从轴向观察时,轴15的中心与转子14的中心一致。轴15以从马达10向驱动控制装置20延伸的方式沿轴向延伸。轴15具有第一轴部15A和第二轴部15B。第一轴部15A是轴15中的内置于马达壳体11的部分。第二轴部15B是轴15中的从马达壳体11向驱动控制装置20突出的部分。
第一轴部15A被设置于马达壳体11内部的第一轴承40支承。
第二轴部15B被设置于后述的单元壳体27的第二轴承41支承。也就是说,轴15被第一轴承40以及第二轴承41支承成能旋转。由此,轴15以及转子14能旋转。换言之,第二轴部15B是马达10的输出轴。
<驱动控制装置20>
驱动控制装置20作为对马达10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发挥作用。
驱动控制装置20主要包括基板21、连接器25、单元壳体27以及中继部件60。在驱动控制装置20中,基板21以及中继部件60各自固定于单元壳体27。
驱动控制装置20在轴向上与上述马达10连接。在驱动控制装置20的中央部20C处,轴15将驱动控制装置20贯穿。
<基板21>
基板21位于马达10与单元壳体27之间。
作为基板21,例如是具有公知的电路的印刷基板。在本实施方式1中并未限定基板21的种类。
基板21具有相对于轴向垂直的面。关于基板21的面,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马达10相对的基板21的面称为第一面21a(马达相对面)。将基板21的与驱动控制装置20相对的面称为第二面21b(控制装置相对面)。
基板21通过螺钉51固定于后述的单元壳体27的基板支承部27c。优选的是,在基板21周围的多个部位对基板21和基板支承部27c进行固定。在这种情况下,能防止在将基板21组装于单元壳体27时产生的基板21从单元壳体27的浮动。
在第二面21b上安装有CPU 36(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以及电容器35。
另外,在第二面21b上形成有电连接于基板21的连接端子。具体而言,与后述的中继端子61的中继连接部61c(基板连接部)连接的连接端子、与后述的连接器25的连接器连接部25b(基板连接部)连接的连接端子以及与后述的旋转传感器26的传感器连接部26a(基板连接部)连接的连接端子形成于第二面21b上。
在基板21形成有供马达端子18插通的基板通孔21d。基板通孔21d形成于与马达端子18对应的位置。在比三个基板通孔21d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21I配置有电子部件。
在基板通孔21d中每一个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三个孔。三个孔形成于一个基板通孔21d附近,并沿着基板通孔21d的长边方向排列。后述的图5所示的中继连接部61c穿过上述三个孔中的每一个,并通过焊锡连接于基板21。
<单元壳体27>
单元壳体27包括基板支承部27c、保持部27S、旋转传感器26和旋转传感器用转子19。单元壳体27对基板21、连接器25以及中继部件60进行固定。
单元壳体27是由金属制构件构成的。构成单元壳体27的材料是考虑到从电动机控制装置1产生的热量的散热性和单元壳体27的加工性来决定的。作为构成单元壳体27的材料,优选的是例如铝等。
基板支承部27c是供插通基板21的通孔的螺钉51拧入的部位。在基板支承部27c中,通过螺钉51使基板21与单元壳体27固定。
保持部27S是对旋转传感器26以及旋转传感器用转子19进行保持的部位。旋转传感器26经由保持部27S固定于单元壳体27。
旋转传感器26例如是解析器。在旋转传感器26内置有解析器线圈。旋转传感器26具有传感器连接部26a。传感器连接部26a是通过焊锡等连接于基板21的端子。
旋转传感器用转子19安装在支承于第二轴承41的第二轴部15B。旋转传感器用转子19与旋转传感器26相对。当轴15随着马达10的驱动而旋转时,旋转传感器用转子19与第二轴部15B一起旋转。由此,旋转传感器26对轴15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
单元壳体27具有设置于与驱动控制装置20的中央部20C对应的位置的孔27H。轴15的第二轴部15B能贯穿孔27H。在单元壳体27的外周的一部分形成有连接器固定部27E。连接器固定部27E是单元壳体27的外周的一部分被切开的部位。在连接器固定部27E安装有连接器25。
在单元壳体27的外周缘27F形成有阴螺纹部27a。在阴螺纹部27a拧入有将马达壳体11的通孔11a插通的螺钉50。通过将螺钉50拧入到阴螺纹部27a,使得马达壳体11紧固并固定于单元壳体27。
驱动控制装置20的外形是通过金属制的单元壳体27的外形和后述的连接器25的树脂部25c的外形的组合而形成的。单元壳体27具有将驱动控制装置20覆盖的功能。单元壳体27也能称为外壳。
在单元壳体27中,除了形成有基板支承部27c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具有比轴向上的基板支承部27c的高度更低的高度。因此,在单元壳体27的上表面27U与基板21的第二面21b之间形成有间隙27e。单元壳体27具有后述的插座落座面27h和插座压入孔27g。插座落座面27h位于形成于上表面27U的凹部27B的底面。插座压入孔27g是设置于插座落座面27h的孔。
在间隙27e配置有具有高导热率的散热用构件37。散热用构件37将由CPU 36中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单元壳体27。此外,在上表面27U的与安装于第二面21b的电容器35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凹部27f。也能将散热用构件37配置于间隙27e,并将从电容器35产生的热量散热到单元壳体27。
<中继部件60>
中继部件60是使马达端子18与基板21连接的马达连接用部件。
换言之,中继部件60是使马达10与驱动控制装置20之间的电连接中继的中继部件。
中继部件60由中继端子61和插座62构成。插座62是树脂部件。中继端子61是连接于上述马达端子18的端子。如后文所述,中继端子61具有中继连接部61c。中继端子61对马达端子18与基板21的电路进行连接。
插座62固定于比基板21更靠近马达10的位置处。
作为变形例,插座62也可以在相对于基板21与马达10相反一侧的位置处固定于单元壳体27。
中继端子61电连接于三相的马达端子18,即U相马达端子18U、V相马达端子18V以及W相马达端子18W的每一个。具体而言,在U相马达端子18U连接有U相中继端子61U。在V相马达端子18V连接有V相中继端子61V。在W相马达端子18W连接有W相中继端子61W。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三相的中继端子61简称为中继端子61。
此外,有时将具有U相中继端子61U的中继部件称为U相中继部件。此外,有时将具有V相中继端子61V的中继部件称为V相中继部件。此外,有时将具有W相中继端子61W的中继部件称为W相中继部件。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三相的中继部件60简称为中继部件60。
在中继端子61中,将基板通孔21d插通的马达端子18通过按压配合连接的方式被连接。
中继端子61与插座62一体化。插座62固定于单元壳体27。此外,中继端子61通过焊锡等电连接于基板21。
即,马达端子18经由中继部件60的中继端子61连接于基板21。由此,驱动控制装置20经由中继部件60电连接于马达10。
<连接器25>
连接器25是露出到电动机控制装置1外部的部位。
连接器25接收从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外部输入的电力以及信号。
连接器25具有电源端子25a(电源系统端子)、未图示的信号端子、连接器连接部25b以及树脂部25c。电源端子25a以及信号端子设置于连接器25的内部。电源端子25a是与装设于车辆的电池连接的端子。信号端子是与对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各种信息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类连接的端子。
连接器25通过螺钉52固定于单元壳体27。连接器25的连接器连接部25b通过焊锡等与基板21电连接。
对制造上述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工序进行说明。
例如,首先,将连接器25和中继部件60组装于单元壳体27。随后,将基板21组装于单元壳体27。由此,能获得驱动控制装置20。接着,将驱动控制装置20和马达10组装在一起。此时,马达端子18经由中继端子61与基板21连接。
<端子连接结构>
接着,参照图3~图6,对电动机控制装置1中的端子连接结构进行说明。在所述端子连接结构中,从绕组13拉出的马达端子18与中继端子61连接在一起。
在图3~图5中示出了设置有基板21、马达端子18、中继端子61以及插座62的部分,并简化基板21以及单元壳体27的整体形状。
如图3~图6所示,中继部件60由中继端子61和插座62构成。中继端子61与插座62一体化。作为将中继端子61与插座62一体化的方法,例如列举外嵌成型法或内嵌成型法。通过将中继部件60压入到单元壳体27,从而将中继部件60组装于单元壳体27。
如图4及图6所示,插座62例如具有圆筒部62a和多个肋部62b。插座62具有与插座落座面27h相对的相对面62f。圆筒部62a从相对面62f突出。多个肋部62b设置于圆筒部62a的周围。肋部62b从圆筒部62a的表面朝向圆筒部62a的径向外侧突出。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肋部62b从相对面62f沿着圆筒部62a突出的方向延伸。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圆筒部62a的周围形成有两个肋部62b,但肋部62b的数量并不受限定。多个肋部62b等间隔地设置于圆筒部62a的周围。
肋部62b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图6所示的形状。例如,肋部62b也可以是从圆筒部62a的表面突出的多个点(点状部)。肋部62b也可以是从圆筒部62a的表面突出并且与圆筒部62a同心圆状的环(环状部)。肋部62b也可以从相对面62f沿着与圆筒部62a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肋部62b也可以呈螺旋状形成于圆筒部62a的表面。也就是说,肋部62b也可以具有在圆筒部62a的表面形成的阳螺纹形状。
只要在将插座62压入到插座压入孔27g时圆筒部62a以及肋部62b能弹性变形,则肋部62b的数量、肋部62b的配置以及肋部62b的形状不受限定。
如图4所示,单元壳体27具有插座压入孔27g。在图4中示出了一个插座压入孔27g,但根据三相的中继部件60,插座压入孔27a在单元壳体27上设置于三个部位。也就是说,在单元壳体27设置有U相插座压入孔27g、V相插座压入孔27g、W相插座压入孔27g。
插座压入孔27g的直径A大于插座62的圆筒部62a的直径B(A>B)。插座压入孔27g的直径A小于插座62的包括圆筒部62a和肋部62b在内的宽度C(C>A)。表述中“插座62的包括圆筒部62a和肋部62b在内的宽度C”是指在与相对面62f平行的圆筒部62a的截面中,圆筒部62a的径向的宽度的含义。另外,规定宽度C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既可以是两个肋部62b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一个肋部62b的端面与圆筒部62a的表面之间的距离。
中继部件60压入到具有上述形状的单元壳体27。在将中继部件60压入到单元壳体27时,首先,使形成有肋部62b的圆筒部62a与插座压入孔27g相对。接着,将圆筒部62a以及肋部62b插入到插座压入孔27g。直径A小于宽度C,因此,肋部62b通过插座压入孔27g的内壁面被朝向插座压入孔27g的径向内侧按压。通过施加于肋部62b的按压力或者施加于圆筒部62a以及肋部62b这两方的按压力,使得圆筒部62a以及肋部62b发生弹性变形,与此同时中继部件60被压入到单元壳体27。中继部件60朝向轴向压入到单元壳体27,直至插座62的相对面62f的至少一部分与单元壳体27的插座落座面27h接触。U相、V相、W相的中继部件60各自被压入到U相、V相、W相的插座压入孔27g。
将插座62压入并固定于单元壳体27是指插座62的圆筒部62a以及肋部62b在插座压入孔27g的内部发生弹性变形的含义。在圆筒部62a以及肋部62b的复原力的作用下,圆筒部62a固定于插座压入孔27g。
只要能将插座62压入到单元壳体27的插座压入孔27g,插座6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形状。
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将粘接剂涂覆于中继部件60与插座落座面27h之间,并将中继部件60固定于单元壳体27。由此,不仅能通过上述压入实现中继部件60与单元壳体27的固定,还能通过粘接剂的粘接力将中继部件60与单元壳体27固定。另外,作为粘接剂的种类,能使用公知的材料。
作为变形例,中继部件60和单元壳体27也可以通过压入而被固定。在上述情况下,通过粘接剂的粘接力,将中继部件60与单元壳体27固定。在上述情况下,也能充分获得将中继部件60与单元壳体27固定的固定力。
中继端子61是将铜材等金属板材弯折而形成的。
例如,如图5所示,中继端子61的平面部61a相对于轴向垂直配置。为了实现马达端子18与中继端子61的连接,平面部61a具有两个部位的通孔61b。
马达端子18的前端18a具有马达端子18的前端18a被一分为二的形状。换言之,马达端子18的前端18a具有两叉形状。在马达端子18的前端18a通过压入被插入到中继端子61的通孔61b时,马达端子18的前端18a在通孔61b中扩张,前端18a与通孔61b能弹性接触。由此,马达端子18与中继端子61电连接。
只要马达端子18和中继端子61能通过马达端子18相对于中继端子61的压入来使马达端子18与中继端子61电连接,则马达端子18以及中继端子61各自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形状。
中继端子61的中继连接部61c沿着相对于供马达端子18插通的平面部61a垂直的方向延伸。换言之,中继连接部61c以及平面部61a形成L字状。中继连接部61c具有中继端子61一分为三的形状。换言之,中继连接部61c具有三叉形状。换言之,中继连接部61c具有三个端子。中继连接部61c通过焊锡等连接于基板21。中继连接部61c的端子的数量并不局限于3。中继连接部61c的端子的数量既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四个以上。
如图5所示,中继连接部61c将基板通孔21d贯穿。优选的是,将基板通孔21d贯穿的中继连接部61c配置于基板21的径向外侧。在上述情况下,能将电子部件配置于位于比基板通孔21d更靠径向内侧的基板21的区域21I。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实施方式1中,基板21以及中继部件60各自固定于单元壳体27。根据所述结构,马达端子18并未直接连接于基板21。马达端子18经由中继部件60电连接于基板21。因此,能减小因将马达端子连接于基板引起在基板21产生的应力。
此外,通过将中继连接部61c向基板21的基板通孔21d的径向外侧配置,容易将电子部件配置于基板21中的位于基板通孔21d的径向内侧的区域21I。通过将电子部件配置于区域21I,即使在基板21以及连接端子产生应力的情况下,也能减小应力从基板通孔21d向电子部件的传递。
中继端子61的中继连接部61c具有分割后的多个端子。在本实施方式1中,中继连接部61c具有三个端子。在截面积恒定的条件下,若对中继连接部61c具有一个端子的情况与中继连接部61c具有多个端子的情况进行比较,则能使具有多个端子的中继连接部61c的刚性下降。因此,在中继连接部61c的多个端子产生应力的情况下,能减小应力相对于基板21的传递。此外,由于中继连接部61c具有多个端子,因此,即使在多个端子中的一个破裂的情况下,也能继续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基板21的第二面21b上形成与中继连接部61c连接的连接端子、与连接器连接部25b连接的连接端子和与传感器连接部26a连接的连接端子。换言之,这些连接端子并未形成于第一面21a。
因此,能通过焊锡等将传感器连接部26a、连接器连接部25b以及中继连接部61c接合于基板21的仅第二面21b。无需使第一面21a和第二面21b翻转,能在将基板21固定的情况下进行上述接合。能在一个接合工序中将传感器连接部26a、连接器连接部25b以及中继连接部61c一并接合于基板21,从而能高效地制造电动机控制装置1。
接着,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的多个实施方式的每一个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记,并且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实施方式2
参照图7,对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端子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2在将中继部件60固定于单元壳体的方法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基板形状和结构以及将单元壳体固定于基板的结构这一点上,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主要对实施方式1与实施方式2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控制装置2所包括的基板与上述基板21不同,其是由多个基板构成的。
具体而言,电动机控制装置2包括电源基板22和控制基板23。电源基板22具有将电力供给至马达10的逆变器电路。控制基板23具有对马达10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作为逆变器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的每一个,能使用公知的电路结构。
单元壳体28相当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单元壳体27。
电源基板22以及控制基板23通过连接端子38等相互电连接。例如,电源基板22以及单元壳体28配置成互为相对。控制基板23以及马达10配置成互为相对。电源基板22以及控制基板23配置成相对于马达端子18垂直。电源基板22以及控制基板23的每一个通过螺钉51固定于单元壳体28。
另外,还能替换电源基板22和控制基板23的配置。也就是说,也可以将电源基板22配置成与马达10相对。还可以将控制基板23配置成与单元壳体28相对。
连接于马达端子18的中继部件配置于电源基板22与单元壳体28之间。中继连接部61c连接于电源基板22。
然而,在一块基板兼具电源基板22的功能和控制基板23的功能的结构中,一块基板的面积会变大,而使得在外形尺寸变小上存在界限。换言之,为了将逆变器电路以及控制电路集中于一块基板,一块基板的面积将会增大。
与此相对的是,根据本实施方式2,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效果。另外,电源基板22以及控制基板23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无需将逆变器电路以及控制电路集中于一块基板。因此,与逆变器电路以及控制电路集中于一块基板的结构相比,能缩小每块基板的外形尺寸。另外,通过将电源基板22以及控制基板23配置成与轴向平行且互为相对,能使驱动控制装置20的径向的外形尺寸小型化。
实施方式3
参照图8,对实施方式3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端子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3在将中继部件固定于单元壳体的方法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中继部件以及基板的配置这些点和插座、中继端子、基板以及单元壳体的形状这些点上,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主要对实施方式1与实施方式3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3的电动机控制装置3中,中继部件65相当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中继部件60。基板24相当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基板21。单元壳体29相当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单元壳体27。
中继部件65配置于比基板24的外周更靠径向外侧处。基板24以及中继部件65固定于单元壳体29。
中继部件65由中继端子66和插座67构成。中继端子66相当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中继端子61。插座67相当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插座62。马达端子18和中继端子66的连接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将基板24与中继端子66连接的中继连接部位于比马达端子18更靠径向内侧处。与图3~图6所示的中继连接部61c同样地,中继端子66连接于基板24。
基板24没有供马达端子18插通的基板通孔。马达端子18并未将基板24插通。
根据本实施方式3,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效果。另外,由于马达端子18并未将基板24插通,因此,无需在基板24上开设插通孔。因此,用于安装基板24的部件的区域的面积会增加。
实施方式4
参照图9,对实施方式4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端子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4在将中继部件固定于单元壳体的方法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中继部件以及基板的配置这些点和中继端子、基板、连接器以及单元壳体的形状这些点上,实施方式4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主要对实施方式1与实施方式4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4的电动机控制装置4中,中继部件75相当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中继部件60。基板24相当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基板21。单元壳体30相当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单元壳体27。连接器39相当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连接器25。连接器连接部39相当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连接器连接部25b。
中继部件75配置于基板24与马达10之间。中继端子76面向马达10。中继端子76面向基板24的第一面24a。中继端子76连接于基板24。马达端子18和中继端子76的连接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将基板24与中继端子76连接的中继连接部面向马达10。
基板24具有连接于中继端子76的连接端子。然而,基板24没有供马达端子18插通的基板通孔。马达端子18并未将基板24插通。连接器39的连接器连接部39b配置于基板24与马达10之间。连接器连接部39b面向基板24的第一面24a。连接器连接部39b连接于基板24。
作为本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也可以使连接器39的连接器连接部39b从单元壳体30延伸,并将连接器连接部39b连接于基板24。
根据本实施方式4,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效果。另外,由于马达端子18并未将基板24插通,因此,无需在基板24开设插通孔。因此,用于安装基板24的部件的区域的面积会增加。此外,由于在基板24与单元壳体30之间并未配置中继部件75,因此,能使单元壳体30中的结构小型化。
实施方式5
参照图10,对实施方式5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端子连接结构进行说明。图10示出了设置有基板21、马达端子18、中继端子61和插座62的部分。在图10中简化基板21的形状和单元壳体27的形状。
实施方式5在单元壳体27以及中继部件60的形状和结构这些点上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将中继部件60固定于单元壳体27的方法这一点上,实施方式5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主要对实施方式1与实施方式5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5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主要对实施方式1与实施方式4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首先,将粘接剂60涂覆于插座压入孔27g和插座落座面27h。将中继部件60朝向轴向相对于单元壳体27压入。不仅通过中继部件60相对于单元壳体27的压入而被固定,还通过粘接剂63将中继部件60固定于单元壳体27。
根据本实施方式5,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效果。另外,能提高单元壳体27与中继部件60的接合强度。即使在因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工作环境导致接合强度下降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粘接剂确保接合强度。例如,在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工作温度是低温的情况下,有时会因插座62与单元壳体27的结构材料的不同导致的线膨胀系数的差,而使单元壳体27与中继部件60之间的压入部分处的接合强度下降。即使在上述情况下,也能通过使用粘接剂确保接合强度。
实施方式6
参照图11以及图12,对实施方式6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端子连接结构进行说明。以下,主要对实施方式1与实施方式6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6的电动机控制装置6包括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中继部件60以及连接器25一体化而成的一体型中继部件70。一体型中继部件70具有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中继端子61。
在电动机控制装置6中,单元壳体31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单元壳体27部分对应,但单元壳体31具有与单元壳体27不同的结构。
一体型中继部件70例如通过螺钉53固定于单元壳体31。
如图12所示,一体型中继部件70具有连接器部70a和插座部70b。连接器部70a和插座部70b一体化。在插座部70b一体化有三个中继端子61。作为将三个中继端子61与插座部70b一体化的方法,例如列举外嵌成型法或内嵌成型法。插座部70b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插座62对应。
插座部70b具有供螺钉插通的通孔71c。单元壳体31与实施方式1不同,具有对一体型中继部件70进行固定的阴螺纹部31e。单元壳体31以及一体型中继部件70是使用多个螺钉53相互固定而成的。
作为将一体型中继部件70固定于单元壳体31的固定方法,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方式1、5中说明的方法。
根据本实施方式6,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效果。另外,由于使用连接器和插座一体化而成的一体型中继部件70,因此,能简化将一体型中继部件70组装于单元壳体31的作业。此外,在一体型中继部件70中,连接器部70a和插座部70b在多个部位处被固定。因此,能将一体型中继部件70可靠地固定于单元壳体31。
另外,构成上述实施方式1~6中说明的电动机控制装置1~6的马达10具有在马达10的输出轴固定有驱动控制装置20的结构。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在与输出轴相反的一侧,在马达10固定有驱动控制装置20的结构。在上述结构中,作为马达端子与中继部件的连接结构以及基板与中继部件的连接结构,能采用与实施方式1~6同样的连接结构。
(符号说明)
1、2、3、4、6电动机控制装置;
10马达(电动机);
18马达端子(电动机端子);
20驱动控制装置(控制部);
21基板;
25连接器;
27单元壳体;
60中继部件;
61中继端子;
62插座。

Claims (7)

1.一种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动机,所述电动机具有机构部和将电力供给至所述机构部的电动机端子;以及
控制部具有:单元壳体;基板,所述基板位于所述电动机与所述单元壳体之间并且具有电路;连接器,所述连接器接收从所述电动机控制装置的外部输入的电力和信号;以及中继部件,所述中继部件具有将所述电动机端子和所述电路连接的中继端子,且将所述电动机与所述基板之间的电连接中继,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电动机的驱动进行控制,
所述单元壳体对所述基板、所述连接器以及所述中继部件进行固定,
所述电动机端子从所述电动机向所述控制部延伸,
所述电动机端子连接于所述中继部件的所述中继端子,
所述中继端子电连接于所述电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由将电力供给至所述电动机的电源基板和对所述电动机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构成,
所述中继端子连接于所述电源基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部件具有插座,
所述插座在比所述基板更靠近所述电动机的位置处或是在相对于所述基板位于与所述电动机相反一侧的位置处固定于所述单元壳体。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部件具有插座,
通过在所述插座产生的复原力以及涂覆于所述插座与所述单元壳体之间的粘接剂的粘接力中的至少任一方,所述插座被固定于所述单元壳体。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部件具有插座,
所述插座以及所述连接器一体构成。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具有输出轴,
所述控制部配置于所述电动机的所述输出轴。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具有输出轴,
所述控制部配置于与所述电动机的所述输出轴相反的一侧。
CN202180097883.0A 2021-05-31 2021-05-31 电动机控制装置 Pending CN1177166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20644 WO2022254502A1 (ja) 2021-05-31 2021-05-31 電動機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16610A true CN117716610A (zh) 2024-03-15

Family

ID=84323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7883.0A Pending CN117716610A (zh) 2021-05-31 2021-05-31 电动机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50954A1 (zh)
JP (1) JPWO2022254502A1 (zh)
CN (1) CN117716610A (zh)
WO (1) WO202225450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00952B2 (ja) 2014-07-31 2019-04-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7103849A (ja) * 2015-11-30 2017-06-0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載用装置、端子接続構造
EP3547509A4 (en) * 2016-11-22 2020-01-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CTRIC ROTATOR
EP3675335A4 (en) * 2017-08-23 2020-08-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CTRIC DRIVE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54502A1 (ja) 2022-12-08
JPWO2022254502A1 (zh) 2022-12-08
EP4350954A1 (en) 2024-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43055B2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7851918B (zh) 连接端子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电动驱动装置
CN111342587B (zh) 旋转电机
JP4697597B2 (ja) ブスバーおよびモータ
CN103283130A (zh) 电动机控制单元及无刷电动机
CN107660322B (zh) 控制装置
JP6485032B2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1929660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20220385144A1 (en) Drive device
US11339780B2 (en) Electric oil pump
CN111033977B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US6945756B2 (en) Motor-pump assembly, in particular an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CN117716610A (zh) 电动机控制装置
CN113924718A (zh) 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JP6338719B1 (ja) 電動駆動装置
US20050088054A1 (en) Motor pump unit, particularly a motor vehicle braking device
CN113169627A (zh) 电动驱动装置
CN114128099A (zh) 旋转电机
WO2023199463A1 (ja) 駆動装置
WO2022196456A1 (ja) 駆動装置
CN114069978A (zh) 马达控制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EP4379966A1 (en) Circuit connection devic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ircuit connection device
WO2022075317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電動ポンプ
CN111194519B (zh)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7616671A (zh) 旋转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