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06626A - 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06626A
CN117706626A CN202410108287.3A CN202410108287A CN117706626A CN 117706626 A CN117706626 A CN 117706626A CN 202410108287 A CN202410108287 A CN 202410108287A CN 117706626 A CN117706626 A CN 1177066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mensional
aftershock
fault
data
earthqu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0828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晓
鲁人齐
杨晶
郭钊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Priority to CN20241010828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066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066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066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涉及模型构建技术领域,缓解了构建出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的模型准确度较低的技术问题。该方法包括:获取余震重定位数据;通过三维切片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余震重定位数据对应的余震投影在垂直剖面上的二维解译断层线;基于二维解译断层线进行空间插值,生成三维断层面的初始三维模型;确定指定大余震到初始三维模型的发震断层面的距离,并调整初始三维模型的发震断层面向指定大余震的中间靠近,以使多个指定大余震至发震断层面的距离在预设距离以内,得到三维断层面的最终三维模型;其中,指定大余震为大于预设震级的余震。

Description

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模型构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单次强震或大地震发生后,通常大量余震会沿着断裂带及其附近产生,因此可以用余震来刻画发震断层三维模型。用余震重定位数据来构建发震断层模型,关键是能够判定余震的数据集是具有相对集中的线性或者带状的结构特征,可以得到合理的断层二维几何结构。现有的基于余震目录刻画断层模型方法中,通常是通过余震数据进行定性约束,但是这种方法具有较大主观性,使构建出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的模型准确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以缓解构建出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的模型准确度较低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余震重定位数据;
通过三维切片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对应的余震投影在垂直剖面上的二维解译断层线;
基于所述二维解译断层线进行空间插值,生成三维断层面的初始三维模型;
确定指定大余震到所述初始三维模型的发震断层面的距离,并调整所述初始三维模型的发震断层面向所述指定大余震的中间靠近,以使多个所述指定大余震至所述发震断层面的距离在预设距离以内,得到三维断层面的最终三维模型;其中,所述指定大余震为大于预设震级的余震。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中,在所述获取余震重定位数据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判断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是否符合指定小震丛集特征,如果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符合所述指定小震丛集特征,则执行所述通过三维切片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对应的余震投影在垂直剖面上的二维解译断层线的步骤。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中,所述判断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是否符合指定小震丛集特征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在水平平面的余震密度分布数据以及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投影在垂直剖面上的余震密度分布数据,是否具有带状或线性特征,得到判断结果;
根据所述判断结果确定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的数据集在三维空间中的丛集特征是否符合指定小震丛集特征。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中,在所述判断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是否符合指定小震丛集特征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如果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符合所述指定小震丛集特征,综合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地表断层迹线和当地研究资料,确定发震断层性质及数量。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中,所述通过三维切片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对应的余震投影在垂直剖面上的二维解译断层线的步骤,包括:
根据沿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对应余震目录走向的每隔预设长度的三维切片结果,确定垂直剖面上的余震投影结果;
根据所述余震投影结果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断层的单条二维解译线,得到二维解译断层线。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中,所述基于所述二维解译断层线进行空间插值,生成三维断层面的初始三维模型的步骤,包括:
利用空间插值法对多个所述二维解译断层线进行造面处理,生成三维断层面的初始断层面;
基于所述初始断层面中包含多条分支断层的断裂带以及指定地质信息,分别确定各条所述分支断层的级联关系,并根据所述级联关系构建三维断层面的初始模型。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中,在所述得到三维断层面的最终三维模型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基于所述最终三维模型确定目标地震的断层数据,并根据所述断层数据构建所述目标地震的发震断层的三维属性模型;其中,所述断层数据包括下述任意一项或多项:
断层面的规模、产状信息、断层的类型以及属性。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余震重定位数据;
确定模块,用于通过三维切片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对应的余震投影在垂直剖面上的二维解译断层线;
生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二维解译断层线进行空间插值,生成三维断层面的初始三维模型;
调整模块,用于确定指定大余震到所述初始三维模型的发震断层面的距离,并调整所述初始三维模型的发震断层面向所述指定大余震的中间靠近,以使多个所述指定大余震至所述发震断层面的距离在预设距离以内,得到三维断层面的最终三维模型;其中,所述指定大余震为大于预设震级的余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第一方面所述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运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运行指令在被处理器调用和运行时,所述计算机可运行指令促使所述处理器运行上述的第一方面所述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能够获取余震重定位数据,通过三维切片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余震重定位数据对应的余震投影在垂直剖面上的二维解译断层线,基于二维解译断层线进行空间插值,生成三维断层面的初始三维模型,确定指定大余震到初始三维模型的发震断层面的距离,并调整初始三维模型的发震断层面向指定大余震的中间靠近,以使多个指定大余震至发震断层面的距离在预设距离以内,得到三维断层面的最终三维模型,其中,指定大余震为大于预设震级的余震,本方案中,通过三维切片、最小二乘法、空间插值、调整初始三维模型的发震断层面向指定大余震的中间靠近等过程,使多个指定大余震至发震断层面的距离在预设距离以内,使得到的三维断层面的最终三维模型的模型准确度更高。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另一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最小二乘原理拟合断层的单条二维解译线的;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震断层的三维模型;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余震重定位数据在水平平面的密度分布;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垂直余震目录走向的三维切片位置;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余震重定位数据在垂直剖面的投影分布;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其他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目前,现有的基于余震目录刻画断层模型方法通常是通过余震数据进行定性约束,但是,这种方法具有较大主观性,使构建出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的模型准确度较低。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通过该方法可以缓解构建出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的模型准确度较低的技术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进一步地介绍。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110,获取余震重定位数据。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收集震中区域的地表断层迹线、主震和余震重定位数据等资料。如图2所示,先获取余震重定位数据。
步骤S120,通过三维切片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余震重定位数据对应的余震投影在垂直剖面上的二维解译断层线。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余震数据的丛集特征,如图2所示,需要解译其投影在垂直剖面上的二维解译断层线,提出了新的三维切片技术,通过新的三维切片技术,提出新的拟合断层二维几何结构方法,可以用最小二乘方法直接定量的得到垂直剖面的断层二维几何结构。
在解译二维断层的几何结构的过程中,示例性的,根据沿余震目录走向的每隔2km三维切片结果,且该剖面上的余震投影结果,通过最小二乘原理拟合断层的单条二维解译线,例如,如图3所示的基于最小二乘原理拟合断层的单条二维解译线(以F1为例)。需要说明的是,该结果要求:1)解译的断层线最大程度穿过小震丛集的中间部位;2)如有地表破裂,需要和地表断层迹线进行连接;3)断层线向下延伸深度,参考余震群深度范围(建立的三维断层需要把所有的余震深度都包括在内),排除异常定位点。
步骤S130,基于二维解译断层线进行空间插值,生成三维断层面的初始三维模型。
在实际应用中,如图2所示,根据拟合的二维断层解译线,插值生成断层初始模型,实现建立三维断层面的初始模型。对包含多条分支断层的断裂带,结合地质信息,分别判定各分支断层的级联关系(交切、共轭、平行等),构建三维断层面的初始模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采用离散元插值算法等空间插值方法,对多条解译的断层线进行造面处理,形成三维断层面的初始断层面。断层面插值和光滑处理的三维断层面应符合下列要求:1)具备符合地质和数理约束的插值算法;2)产生三角网格或四边形网格节点;3)光滑处理应具备边界节点约束。
步骤S140,确定指定大余震到初始三维模型的发震断层面的距离,并调整初始三维模型的发震断层面向指定大余震的中间靠近,以使多个指定大余震至发震断层面的距离在预设距离以内,得到三维断层面的最终三维模型。
其中,指定大余震为大于预设震级的余震。例如,如图2所示,在模型的评估与改进中,选择的较大余震为:主震M-2.5。经过不断微调发震断层的三维初始模型,使得发震断层面不断地向较大余震中间靠近。最终,发震断层的三维断层面在较大余震中间稳定下来,保持较多较大余震到断层面的距离在2km以内。基于此,可以提高三维断层模型的合理性,例如,如图4所示的发震断层的三维模型。
在发震断层三维模型评估与改进中,通过计算较大余震到断层面的距离,来改进发震断层三维几何结构。利用该方法,可以定量评估断层模型,提高断层三维模型的合理性。具体的,通过计算较大余震到初始断层的距离,定量评估和改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断层三维模型的合理性。
通过三维切片、最小二乘法、空间插值、调整初始三维模型的发震断层面向指定大余震的中间靠近等过程,使多个指定大余震至发震断层面的距离在预设距离以内,使得到的三维断层面的最终三维模型的模型准确度更高。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某次地震后产生的余震重定位数据,刻画发震断层三维模型的方法,即通过余震目录直接构建发震断层的三维模型,为刻画发震断层的三维模型提出了全新的通过余震构建发震断层的工作流程,可以揭示发震断层的空间三维结构特征,为分析发震断层的地下几何结构、分段特征、级联关系,以及为地震动力学数值模拟、断层危险性评估、地震灾害分析等提供重要支撑。
下面对上述步骤进行详细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S110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判断余震重定位数据是否符合指定小震丛集特征,如果余震重定位数据符合指定小震丛集特征,则执行通过三维切片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余震重定位数据对应的余震投影在垂直剖面上的二维解译断层线的步骤。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提出了全新的余震丛集判定,可以判断余震数据在三维空间是否具有丛集性。在余震目录符合小震丛集的基础上,再通过三维切片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余震重定位数据对应的余震投影在垂直剖面上的二维解译断层线,进而为后续流程中处理数据的过程提供保障。
基于上述步骤a),上述步骤a)中判断余震重定位数据是否符合指定小震丛集特征的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b),判断余震重定位数据在水平平面的余震密度分布数据以及余震重定位数据投影在垂直剖面上的余震密度分布数据,是否具有带状或线性特征,得到判断结果;
步骤c),根据判断结果确定余震重定位数据的数据集在三维空间中的丛集特征是否符合指定小震丛集特征。
对于判断余震目录是否符合丛集性的过程,示例性的,首先,计算余震重定位数据在水平平面的密度分布,例如,如图5所示的余震重定位数据在水平平面的密度分布,分析余震在平面上是否具有带状或者线性特征。其次,沿着余震目录走向方向,每隔2km垂直其走向进行三维切片,如图6所示的垂直余震目录走向的三维切片位置,并将两侧的余震投影至该垂直剖面,如图7所示的余震重定位数据在垂直剖面的投影分布,分析余震在剖面上是否具有带状或者线性特征。以此,从三维空间判断余震数据是否具有小震丛集特征。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单条数目情况下,在平面上和在剖面上任意一项具有指定特征都可;多条数目情况下,在平面上和在剖面上都需要具有带状或者线性特征才可。其中,指定特征为带状或者线性特征中任意一种。
在新的余震丛集判断过程中,利用水平平面的余震密度分布,结合垂直剖面的余震投影,来综合判断余震重定位数据集是否符合小震丛集特征。基于水平平面和垂直剖面的余震密度分布,得到了一种新的定量化方式来判别余震数据在三维空间里的丛集特征,使定量化数据更加精确,提高丛集特征判断准确率。
基于上述步骤a),在上述步骤a)中判断余震重定位数据是否符合指定小震丛集特征的过程之后,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d),如果余震重定位数据符合指定小震丛集特征,综合余震重定位数据、地表断层迹线和当地研究资料,确定发震断层性质及数量。
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确定发震断层性质和数目过程中,在余震数据具有丛集性的情况下,结合地表断层迹线及余震重定位数据,确定发震断层性质(出露或隐伏活动断层)及数目(N),进而为后续流程中处理数据的过程提供数据支持。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20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e),根据沿余震重定位数据对应余震目录走向的每隔预设长度的三维切片结果,确定垂直剖面上的余震投影结果;
步骤f),根据余震投影结果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断层的单条二维解译线,得到二维解译断层线。
如图2所示,在解译二维断层的几何结构的过程中,示例性的,根据沿余震目录走向的每隔2km三维切片结果,且该剖面上的余震投影结果,通过最小二乘原理拟合断层的单条二维解译线,例如,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最小二乘原理拟合断层的单条二维解译线(以F1为例)。需要说明的是,该结果要求:1)解译的断层线最大程度穿过小震丛集的中间部位;2)如有地表破裂,需要和地表断层迹线进行连接;3)断层线向下延伸深度,参考余震群的整体深度,排除异常定位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余震目录符合小震丛集的基础上,通过新的三维切片技术,提出新的拟合断层二维几何结构方法。基于新的切片技术,通过最小二乘来拟合余震在垂直剖面上的二维断层线,克服了传统方式定性解译断层线的主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30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g),利用空间插值法对多个二维解译断层线进行造面处理,生成三维断层面的初始断层面;
步骤h),基于初始断层面中包含多条分支断层的断裂带以及指定地质信息,分别确定各条分支断层的级联关系,并根据级联关系构建三维断层面的初始模型。
如图2所示,根据拟合的二维断层解译线,插值生成断层初始模型,进而构建发震断层的三维模型,即建立三维断层面的初始模型。对包含多条分支断层的断裂带,结合地质信息,分别判定各分支断层的级联关系(交切、共轭、平行等),构建三维断层面的初始模型。
示例性的,采用离散元插值算法等空间插值方法,对多条解译的断层线进行造面处理,形成三维断层面的初始断层面。断层面插值和光滑处理的三维断层面应符合下列要求:1)具备符合地质和数理约束的插值算法;2)产生三角网格或四边形网格节点;3)光滑处理应具备边界节点约束。
通过利用空间插值法对多个二维解译断层线进行造面处理,生成三维断层面的初始断层面,再基于初始断层面中包含多条分支断层的断裂带以及指定地质信息,分别确定各条分支断层的级联关系,并根据级联关系构建三维断层面的初始模型,使构建的三维断层面初始模型的模型准确度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S140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i),基于最终三维模型确定目标地震的断层数据,并根据断层数据构建目标地震的发震断层的三维属性模型。
其中,断层数据包括下述任意一项或多项:断层面的规模、产状信息、断层的类型以及属性。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基于得到的三维断层模型,构建某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的三维属性模型,包括计算断层面的规模(长度、切割深度、面积)、产状信息(走向、倾向、倾角),结合收集到的地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断层的类型(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属性(出露地表断层,和盲断层/隐伏断层)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最终三维模型确定目标地震的断层数据并根据断层数据构建目标地震的发震断层的三维属性模型,使目标地震的发震断层的三维属性模型的模型准确度更高。
图8提供了一种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装置800包括:
获取模块801,用于获取余震重定位数据;
确定模块802,用于通过三维切片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对应的余震投影在垂直剖面上的二维解译断层线;
生成模块803,用于基于所述二维解译断层线进行空间插值,生成三维断层面的初始三维模型;
调整模块804,用于确定指定大余震到所述初始三维模型的发震断层面的距离,并调整所述初始三维模型的发震断层面向所述指定大余震的中间靠近,以使多个所述指定大余震至所述发震断层面的距离在预设距离以内,得到三维断层面的最终三维模型;其中,所述指定大余震为大于预设震级的余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装置,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具有相同的技术特征,所以也能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如图9所示,电子设备900包括处理器902、存储器901,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步骤。
参见图9,电子设备还包括:总线903和通信接口904,处理器902、通信接口904和存储器901通过总线903连接;处理器902用于执行存储器901中存储的可执行模块,例如计算机程序。
其中,存储器901可能包含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通过至少一个通信接口904(可以是有线或者无线)实现该系统网元与至少一个其他网元之间的通信连接,可以使用互联网,广域网,本地网,城域网等。
总线903可以是ISA总线、PCI总线或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9中仅用一个双向箭头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其中,存储器901用于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902在接收到执行指令后,执行所述程序,前述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揭示的过程定义的装置所执行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902中,或者由处理器902实现。
处理器90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90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90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简称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ing,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简称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901,处理器902读取存储器901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对应于上述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运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运行指令在被处理器调用和运行时,所述计算机可运行指令促使所述处理器运行上述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装置可以为设备上的特定硬件或者安装于设备上的软件或固件等。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装置,其实现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前述方法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装置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相应内容。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前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均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再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余震重定位数据;
通过三维切片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对应的余震投影在垂直剖面上的二维解译断层线;
基于所述二维解译断层线进行空间插值,生成三维断层面的初始三维模型;
确定指定大余震到所述初始三维模型的发震断层面的距离,并调整所述初始三维模型的发震断层面向所述指定大余震的中间靠近,以使多个所述指定大余震至所述发震断层面的距离在预设距离以内,得到三维断层面的最终三维模型;其中,所述指定大余震为大于预设震级的余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余震重定位数据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判断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是否符合指定小震丛集特征,如果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符合所述指定小震丛集特征,则执行所述通过三维切片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对应的余震投影在垂直剖面上的二维解译断层线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是否符合指定小震丛集特征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在水平平面的余震密度分布数据以及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投影在垂直剖面上的余震密度分布数据,是否具有带状或线性特征,得到判断结果;
根据所述判断结果确定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的数据集在三维空间中的丛集特征是否符合指定小震丛集特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判断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是否符合指定小震丛集特征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如果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符合所述指定小震丛集特征,综合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地表断层迹线和当地研究资料,确定发震断层性质及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三维切片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对应的余震投影在垂直剖面上的二维解译断层线的步骤,包括:
根据沿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对应余震目录走向的每隔预设长度的三维切片结果,确定垂直剖面上的余震投影结果;
根据所述余震投影结果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断层的单条二维解译线,得到二维解译断层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二维解译断层线进行空间插值,生成三维断层面的初始三维模型的步骤,包括:
利用空间插值法对多个所述二维解译断层线进行造面处理,生成三维断层面的初始断层面;
基于所述初始断层面中包含多条分支断层的断裂带以及指定地质信息,分别确定各条所述分支断层的级联关系,并根据所述级联关系构建三维断层面的初始模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得到三维断层面的最终三维模型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基于所述最终三维模型确定目标地震的断层数据,并根据所述断层数据构建所述目标地震的发震断层的三维属性模型;其中,所述断层数据包括下述任意一项或多项:
断层面的规模、产状信息、断层的类型以及属性。
8.一种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余震重定位数据;
确定模块,用于通过三维切片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所述余震重定位数据对应的余震投影在垂直剖面上的二维解译断层线;
生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二维解译断层线进行空间插值,生成三维断层面的初始三维模型;
调整模块,用于确定指定大余震到所述初始三维模型的发震断层面的距离,并调整所述初始三维模型的发震断层面向所述指定大余震的中间靠近,以使多个所述指定大余震至所述发震断层面的距离在预设距离以内,得到三维断层面的最终三维模型;其中,所述指定大余震为大于预设震级的余震。
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运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运行指令在被处理器调用和运行时,所述计算机可运行指令促使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410108287.3A 2024-01-25 2024-01-25 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77066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08287.3A CN117706626A (zh) 2024-01-25 2024-01-25 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08287.3A CN117706626A (zh) 2024-01-25 2024-01-25 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06626A true CN117706626A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46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08287.3A Pending CN117706626A (zh) 2024-01-25 2024-01-25 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06626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18744A (ja) * 2006-02-16 2007-08-30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震災リスクの評価方法及び震災リスク評価用の断層モデル形成プログラム
WO2018065684A1 (fr) * 2016-10-07 2018-04-12 Eliis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un modèle géologique vectoriel
CN109752759A (zh) * 2019-01-31 2019-05-14 深圳大学 一种余震断层结构可视化的实现方法及系统
CN111830561A (zh) * 2020-07-24 2020-10-2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地震分布特征构建断层三维结构的方法
CN113759421A (zh) * 2021-09-08 2021-12-07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基于余震定位数据研究地震发震构造形态分析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18744A (ja) * 2006-02-16 2007-08-30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震災リスクの評価方法及び震災リスク評価用の断層モデル形成プログラム
WO2018065684A1 (fr) * 2016-10-07 2018-04-12 Eliis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un modèle géologique vectoriel
CN109752759A (zh) * 2019-01-31 2019-05-14 深圳大学 一种余震断层结构可视化的实现方法及系统
CN111830561A (zh) * 2020-07-24 2020-10-2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地震分布特征构建断层三维结构的方法
CN113759421A (zh) * 2021-09-08 2021-12-07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基于余震定位数据研究地震发震构造形态分析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RIC RIEKEN: "Active fault surface modeling using earthquake hypocenters: Applications to the Cascadia Benioff zone, Washington, and the 1989 Loma Prieta aftershock sequence, California", THESIS OF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31 December 1993 (1993-12-31) *
G. OUILLON ;C. DUCORBIER ;D. SORNETTE;王福昌;: "由地震目录自动重构断层网络:三维最优各向异性动态群聚", 世界地震译丛, no. 02, 15 March 2008 (2008-03-15) *
刘华姣: "川南长宁地区地震构造特征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no. 2023, 15 February 2023 (2023-02-15), pages 011 - 37 *
鲁人齐 等: "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MS6.1强震构造精细特征", 地球物理学报, vol. 46, no. 1, 4 November 2022 (2022-11-04), pages 35 - 47 *
鲁人齐;徐锡伟;陈立春;陈桂华;姚琪;孙建宝;任俊杰;任治坤;许冲;魏占玉;谭锡斌;董绍鹏;石峰;吴熙彦;: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地震构造与震区三维断层初始模型", 地震地质, no. 01, 15 February 2018 (2018-02-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elmstetter et al. Comparison of short-term and time-independent earthquake forecast models for southern California
Van Remortel et al. Computing the LS factor for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through array-based slope processing of digital elevation data using a C++ executable
CN110608982A (zh) 检测方法、装置、移动设备、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ames et al. Automated modelling of spatially-distributed glacier ice thickness and volume
EP2092454B1 (e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geomodel uplayering
Graham et al. Modeling turbulent flow over fractal trees using renormalized numerical simulation: alternate formulations and numerical experiments
Stock et al. Adaptive kernel estimation and continuous probability representa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atalogs
JPWO2018008708A1 (ja) 震央距離推定装置、震央距離推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Shi et al. A parameter-free progressive TIN densification filtering algorithm for lidar point clouds
Rai et al. Empirical terrain-based topographic modification factors for use in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CN113486134B (zh) 降雨量异常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Wyszkowska et al. Processing TLS heterogeneous data by applying robust Msplit estimation
CN116977588B (zh) 基于体元栅格地质模型的截割曲线生成方法和装置
Stock et al. Comparison of seismicity models generated by different kernel estimations
CN114219917A (zh) 一种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漏洞修复方法
Liu et al. An iterative detection and removal method for detecting spatial clusters of different densities
CN117706626A (zh) 基于余震重定位数据的发震断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Huan et al. A new statistical parameter for determining 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 (JRC) considering the shear direction and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protrusions
CN116822285A (zh) 一种边坡失稳规模的估算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A2965867C (en) Determining non-linear petrofacies using cross-plot partitioning
CN110837707B (zh) 一种有限元分析系统、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911624A (zh) 基于机器学习的活动断层三维建模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465302B (zh) 一种断层运动的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JP5391635B2 (ja) 解析装置、データ保存方法およびデータ保存プログラム
CN112527622A (zh) 一种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