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98060A - 连续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连续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98060A
CN117698060A CN202410023490.0A CN202410023490A CN117698060A CN 117698060 A CN117698060 A CN 117698060A CN 202410023490 A CN202410023490 A CN 202410023490A CN 117698060 A CN117698060 A CN 1176980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jection molding
lifting
piece
mold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2349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玲
匡国贤
姜成
周焕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glida Precision Components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glida Precision Components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glida Precision Components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glida Precision Components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2349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9806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98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980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连续注塑模具,连续注塑模具包括模具组件、脱模机构、举升机构和驱动机构,模具组件包括上模具、下模具和支撑座;脱模机构包括顶出件;举升机构包括举升件和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驱动举升件举升或放下注塑件;驱动机构包括传动组件和第二驱动件,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举升件带动注塑件的部分结构移出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通过举升件和传动组件将注塑件的部分结构移出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注塑件的滞留于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的部分结构与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新成型的注塑件采用套啤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连续注塑模具可以生产连续的带状的注塑件,并且可以尽量避免注塑件发生断裂,提高了注塑件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Description

连续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连续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注塑模具用于将熔融态的塑料颗粒定型成注塑件,长度较长的带状的注塑件采用拼接的方式进行加工,其中,当注塑件采用拼接加工时,注塑件被拆分为多个子注塑件,每个子注塑件首先均采用独立注塑加工的方式注塑成型,然后多个子注塑件通过胶水粘合或热熔接的方式依次连接形成带状的注塑件,这种加工方法加工带状的注塑件需要对多个子注塑件进行拼接处理,降低了带状的注塑件的生产效率,并且,相邻的两个子注塑件之间的拼接处的拼接质量难以把控,导致带状的注塑件容易在拼接处发生断裂,降低了注塑件的产品品质。
发明内容
为了在生产带状的注塑件时无需采用胶水粘合或热熔接的方式拼接注塑件的各部分结构,以及尽量避免注塑件发生断裂,本申请提供一种连续注塑模具。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连续注塑模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连续注塑模具,包括:模具组件,所述模具组件包括上模具、下模具和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与所述下模具沿所述连续注塑模具的长度方向排布设置,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相对设置,且所述上模具适于靠近或远离所述下模具运动,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止抵时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间形成有注塑间隙,所述上模具具有进料口和进料流道,所述进料流道连通于所述进料口与所述注塑间隙之间,所述支撑座用于支撑所述注塑间隙内注塑成型的注塑件。
脱模机构,所述脱模机构包括顶出件,所述顶出件穿过所述下模具且用于将注塑件从所述下模具顶出;举升机构,所述举升机构包括举升件和第一驱动件,所述举升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配合,所述举升件被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时举升或放下注塑件。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传动组件和第二驱动件,所述传动组件适于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件和所述举升件之间,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通过所述传动组件驱动所述举升件在所述下模具与所述支撑座之间运动,以使所述举升件带动所述注塑件的部分结构移出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连续注塑模具内设置举升件和传动组件,举升件和传动组件将注塑件的部分结构移出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注塑件的滞留于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的部分结构与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新成型的注塑件采用套啤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与现有技术相比,连续注塑模具生产注塑件时无需使用胶水或采用热熔接的方式将两个注塑件连接在一起,减少了相邻的两个注塑件之间的拼接工序,从而可以提高注塑件的生产效率,并且采用套啤加工的方式加工注塑件可以尽量避免注塑件发生断裂,从而可以提高注塑件的产品品质。
优选的,所述举升件包括举升件本体和举升部,所述举升部设于所述举升件本体的顶壁,所述第一驱动件设于所述举升件本体的底壁,所述第一驱动件适于与所述举升件本体连接配合;所述下模具的侧壁和所述支撑座的侧壁均具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举升部,所述举升件被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时,所述举升部伸入所述容纳槽内,或所述举升部伸出所述容纳槽且与注塑件止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件通过驱动举升件本体带动举升部沿连续注塑模具的高度方向运动,从而可以实现将注塑件举升的技术效果。并且,第一驱动件通过举升件本体驱动举升部伸出容纳槽,注塑件能够被举升部举升以与下模具分离,从而可以降低注塑件移动至支撑座的难度,进而可以提高连续注塑模具的使用体验。
优选的,所述举升件本体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设置,所述举升件被所述第一驱动件举升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配合,所述第二驱动件适于驱动所述第一传动件带动所述举升件从所述下模具朝向所述支撑座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一传动件带动举升件靠近支撑座运动,可以使被举升件举升的注塑件移动至支撑座上方,从而可以实现将注塑件由下模具移动至支撑座的技术效果。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构造为第一啮合齿,所述第一传动件构造为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沿所述连续注塑模具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齿条的与所述第一啮合齿相对的第二啮合齿构造为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啮合齿适于与所述第二啮合齿啮合连接,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啮合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齿条带动举升件靠近支撑座运动,从而可以实现将注塑件从下模具移动至支撑座的技术效果。并且,通过利用第二啮合齿同时与第二驱动件和第一连接部连接配合,可以提高第二啮合齿的功能性。
优选的,所述举升机构具有多个所述举升件,多个所述举升件沿所述连续注塑模具的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所述举升机构还设有开合组件,所述开合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和多个开合件,所述开合件连接于所述第三驱动件和所述举升件间,所述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开合件带动多个所述举升件相互靠近或远离运动。
所述举升件本体设有第三连接部,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设有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相对设置,多个所述举升件被所述开合组件相互分离后,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配合,所述第二驱动件适于驱动所述第二传动件带动所述举升件从所述支撑座朝向所述下模具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件驱动举升件远离注塑件运动,以使举升部与注塑件分离,第三驱动件驱动开合件带动多个举升件相互远离运动,举升部可以脱离容纳槽。并且,第三驱动件驱动开合件带动多个举升件相互靠近运动,以使举升部进入容纳槽内,从而可以使举升件能够继续举升位于下模具的注塑件,进而可以实现连续注塑模具连续工作的技术效果。
优选的,所述第三连接部构造为第三啮合齿,所述第二传动件构造为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沿所述连续注塑模具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齿条的与所述第三啮合齿相对的第四啮合齿构造为所述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啮合齿适于与所述第四啮合齿啮合连接,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啮合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齿条与第二驱动件啮合连接,以使第二齿条可以带动举升件靠近下模具运动,从而可以实现将举升件复位至下模具的初始位置的技术效果。
优选的,所述举升件本体设有多个所述举升部,多个所述举升部沿所述连续注塑模具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单个举升件损坏时,其余未损坏的举升部均可以举升注塑件,可以使连续注塑模具继续正常工作,从而可以提高连续注塑模具的使用体验。并且,通过使用多个举升部举升注塑件,可以降低单个举升部的体积,从而可以降低举升件的制造成本,进而可以降低连续注塑模具的制造成本。
优选的,所述下模具的上端壁设有多个注塑凸起,多个所述注塑凸起沿所述连续注塑模具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所述上模具的下端壁设有多个注塑凹陷,多个所述注塑凹陷沿所述连续注塑模具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多个所述注塑凹陷与多个所述注塑凸起一一对应,所述注塑凸起适于伸入所述注塑凹陷内,所述注塑凸起和所述注塑凹陷间形成有所述注塑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塑间隙的形状与注塑件的设计形状匹配,进而可以使注塑间隙能够将熔融态的塑料颗粒定型成符合形状设计要求的带状的注塑件。
优选的,多个所述注塑凹陷中远离所述支撑座的至少一个所述注塑凹陷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多个所述注塑凹陷中靠近所述支撑座的所述注塑凹陷的横截面尺寸。
所述上模具还设有替换件,所述替换件嵌设于所述上模具靠近所述支撑座的端部,所述替换件具有第一替换部和第二替换部,所述第一替换部和所述第二替换部沿所述替换件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替换部和所述第二替换部均适于与所述注塑凸起正对设置,所述第一替换部和所述第二替换部均具有所述注塑凹陷,且所述第一替换部的至少一个所述注塑凹陷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替换部的所述注塑凹陷的横截面尺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首次加工的过程中,通过第一替换部与上模具连接配合,上模具与下模具合模后前端被封闭,熔融态的塑料颗粒不易从上模具与下模具的前端溢出,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形成的注塑件不易产生过多的边缘毛刺和孔洞等缺陷,这样连续注塑模具在首次加工时可以形成品质良好的注塑件。并且,在进行套啤加工的过程中,第二替换部与上模具连接配合,位于支撑座上的注塑件通过第二替换部与下模具之间形成的敞开口进入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在注塑间隙成型的塑料件可以与位于支撑座上的注塑件连接在一起,从而可以实现对长度更长的带状的注塑件的加工。
优选的,连续注塑模具还包括:第五驱动件,所述替换件与所述第五驱动件连接配合,所述第五驱动件适于驱动所述替换件绕所述替换件的中心轴线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替换部与所述注塑凸起正对设置,或使所述第二替换部与所述注塑凸起正对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首次加工时,第五驱动件驱动替换件绕替换件的中心轴线转动,以使第一替换部插入上模具的避让槽内,在进行套啤加工时,第五驱动件驱动替换件绕替换件的中心轴线转动,以使第二替换部与上模具连接配合,相较于操作工人用双手转动替换件,如此设置可以降低操作工人的工作难度,从而可以提高连续注塑模具的使用体验。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在连续注塑模具内设置举升件和传动组件,举升件和传动组件将注塑件的部分结构移出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注塑件的滞留于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的部分结构与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新成型的注塑件采用套啤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与现有技术相比,连续注塑模具生产注塑件时无需使用胶水或采用热熔接的方式将两个注塑件连接在一起,减少了相邻的两个注塑件之间的拼接工序,从而可以提高注塑件的生产效率,并且采用套啤加工的方式加工注塑件可以尽量避免注塑件发生断裂,从而可以提高注塑件的产品品质;
2.通过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一传动件带动举升件靠近支撑座运动,可以使被举升件举升的注塑件移动至支撑座上方,从而可以实现将注塑件由下模具移动至支撑座的技术效果;
3.在进行首次加工时,第五驱动件驱动替换件绕替换件的中心轴线转动,以使第一替换部插入上模具的避让槽内,在进行套啤加工时,第五驱动件驱动替换件绕替换件的中心轴线转动,以使第二替换部与上模具连接配合,相较于操作工人用双手转动替换件,如此设置可以降低操作工人的工作难度,从而可以提高连续注塑模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连续注塑模具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连续注塑模具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下模具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连续注塑模具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连续注塑模具的侧视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连续注塑模具的另一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连续注塑模具;
10、模具组件;101、上模具;1011、注塑凹陷;1012、替换件;1013、第一替换部;1014、第二替换部;1015、第五驱动件;1016、避让槽;102、下模具;1021、注塑凸起;103、支撑座;104、容纳槽;
20、举升机构;201、举升件;2011、举升件本体;2012、举升部;2013、第一连接部;2014、第三连接部;202、第一驱动件;203、开合组件;2031、第三驱动件;2032、开合件;
30、驱动机构;301、传动组件;3011、第一传动件;3012、第二连接部;3013、第二传动件;3014、第四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图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连续注塑模具100,连续注塑模具100用于注塑长度较长的带状的注塑件,带状的注塑件可以用于连接两个距离较远的机器。
参照图1、图2、图5,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连续注塑模具100包括:模具组件10、脱模机构、举升机构20和驱动机构30,模具组件10包括上模具101、下模具102和支撑座103,支撑座103与下模具102沿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长度方向排布设置,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长度方向可以指图2中的前后方向,并且支撑座103的远离驱动机构30的端面与下模具102的靠近驱动机构30的端面止抵配合,注塑成型后的注塑件能够从下模具102移动到支撑座103上,支撑座103用于支撑注塑成型后的注塑件,支撑座103可以尽量防止注塑件弯折断裂,从而可以使上模具101和下模具102之间可以继续正常注塑成型注塑件。
上模具101与下模具102相对设置,并且上模具101适于靠近或远离下模具102运动,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如图2所示,上模具101位于下模具102的正上方,且上模具101适于沿图5中的上下方向相对下模具102运动。当连续注塑模具100注塑加工注塑件时,上模具101靠近下模具102运动,以使上模具101与下模具102止抵,上模具101与下模具102止抵时上模具101与下模具102间形成有注塑间隙,且上模具101与下模具102共同封闭注塑间隙,注塑间隙用于注塑件的成型,并且注塑间隙的形状与注塑件的形状匹配,当注塑件在连续注塑模具100内成型后,上模具101远离下模具102运动,注塑间隙被打开,脱模机构可以顶出位于下模具102的注塑件,注塑件可以从上模具101与下模具102之间移出,从而可以使上模具101和下模具102件的注塑间隙能够继续成型注塑件。
进一步地,上模具101的构成注塑间隙的端面的长度尺寸和下模具102的构成注塑间隙的端面的长度尺寸相等,如此可以尽量防止熔融态塑料颗粒从注塑间隙内溢出,可以尽量避免溢出的熔融态塑料颗粒在注塑件的表面固化形成凸起缺陷,从而可以使注塑成型后的注塑件的外形符合设计要求,进而可以提高注塑件的产品质量。
并且,上模具101具有进料口和进料流道,进料流道连通于进料口与注塑间隙之间,进料口设置于上模具101的远离注塑间隙的端面,进料口与注塑装置连接配合,注塑装置内的熔融态塑料颗粒可以通过进料口注入至注塑间隙内,熔融态塑料颗粒可以在注塑间隙内冷却定型形成注塑件。当注塑间隙内的注塑件定型后,注塑间隙内的注塑件需要被移出注塑间隙,被移出的注塑件可以放置于支撑座103上。
同时,脱模机构包括顶出件,顶出件穿过下模具102且用于将注塑件从下模具102顶出,当连续注塑模具100完成注塑后,上模具101远离下模具102运动,下模具102内的顶出件靠近上模具101运动,以顶出位于下模具102的构成注塑间隙的端面的注塑件。进一步地,顶出件可以构造为顶针,顶出件可以为多个,并且多个顶出件沿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在顶出注塑件时,多个顶出件同时靠近上模具101运动,以使注塑件被均匀顶出,从而可以避免注塑件发生倾斜并与下模具102发生碰撞,可以防止下模具102的构成注塑间隙的端面被注塑件刮花。
举升机构20包括举升件201和第一驱动件202,举升件201与第一驱动件202连接配合,第一驱动件202与注塑设备的安装支架固定连接,举升件201与注塑件的下端壁止抵,举升件201被第一驱动件202驱动时举升或放下注塑件,在注塑件的顶出过程中,第一驱动件202驱动举升件201上升以举升注塑件,举升件201和顶出件同步顶升注塑件,从而可以降低注塑件从下模具102内的顶出难度,当注塑件被顶出后,顶出件远离注塑件运动,此时举升件201支撑注塑件,举升件201能够限制注塑件返回至下模具102表面,然后通过移动举升件201,举升件201可以带动注塑件运动以将注塑件的部分结构从上模具101与下模具102之间移出。
驱动机构30用于移动举升件201带动注塑件运动,其中,驱动机构30包括传动组件301和第二驱动件,传动组件301适于传动连接于第二驱动件和举升件201之间,第二驱动件用于通过传动组件301驱动举升件201在下模具102与支撑座103之间运动,以使举升件201带动注塑件的部分结构移出上模具101与下模具102之间,并且举升件201将注塑件的被移出的部分结构移动至支撑座103上方,从而可以将注塑件的被移出的部分结构放置于支撑座103上,可以实现将注塑件从下模具102移动至支撑座103的技术效果。
并且,注塑件的另一部分结构位于上模具101和下模具102之间,当上模具101和下模具102重新止抵时,熔融态塑料颗粒与注塑件的滞留于上模具101与下模具102之间的部分结构在注塑间隙内共同形成一段注塑件,从而可以使注塑件在连续注塑模具100内连续成型,连续注塑模具100可以采用套啤的方式注塑成型带状的注塑件,且通过调节连续注塑模具100的注塑工序次数可以改变注塑件的长度尺寸。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202可以为油缸,但本申请不限于此,第一驱动件202也可以为气缸等。
由此,通过在连续注塑模具100内设置举升件201和传动组件301,举升件201和传动组件301将注塑件的部分结构移出上模具101与下模具102之间,注塑件的滞留于上模具101与下模具102之间的部分结构与上模具101与下模具102之间新成型的注塑件采用套啤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与现有技术相比,连续注塑模具100生产注塑件时无需使用胶水或采用热熔接的方式将两个注塑件连接在一起,减少了相邻的两个注塑件之间的拼接工序,从而可以提高注塑件的生产效率,并且采用套啤加工的方式加工注塑件可以尽量避免注塑件发生断裂,从而可以提高注塑件的产品品质。
参照图1、图2、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举升件201包括举升件本体2011和举升部2012,举升部2012设置于举升件本体2011的顶壁,举升部2012与注塑件的底壁止抵,以使注塑件能够被举升件201沿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高度方向举升,第一驱动件202设置于举升件本体2011的底壁,第一驱动件202适于与举升件本体2011连接配合,第一驱动件202通过驱动举升件本体2011带动举升部2012沿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高度方向运动,从而可以实现将注塑件举升的技术效果。
当连续注塑模具100具有两个举升件201时,下模具102的左侧壁、下模具102的右侧壁、支撑座103的左侧壁和支撑座103的右侧壁均具有容纳槽104,容纳槽104用于容纳举升部2012,容纳槽104的宽度尺寸与举升部2012的宽度尺寸匹配,举升部2012能够填充容纳槽104的朝向注塑间隙内的开口,从而可以避免注塑件的边缘出现毛边等缺陷,进而可以提高注塑件的产品品质。
举升件201被第一驱动件202驱动时,举升部2012伸入容纳槽104内,或举升部2012伸出容纳槽104且与注塑件止抵。当连续注塑模具100进行注塑时,第一驱动件202通过举升件本体2011驱动举升部2012伸入容纳槽104内,举升部2012可以填充容纳槽104,在熔融态的塑料颗粒被注入至注塑间隙内时,熔融态的塑料颗粒不会通过容纳槽104向外流出,从而可以使熔融态的塑料颗粒能够在注塑间隙内定型成塑料件。
当注塑件成型后,第一驱动件202通过举升件本体2011驱动举升部2012伸出容纳槽104,注塑件能够被举升部2012举升以与下模具102分离,从而可以降低注塑件移动至支撑座103的难度,进而可以提高连续注塑模具100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举升部2012与下模具102的靠近上模具101的端面平齐设置,从而可以避免在注塑件成型的过程中,注塑件的与下模具102止抵端面出现凹坑或凸起等缺陷,进而可以提高注塑件的产品品质。
参照图1、图6、图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举升件本体2011设有第一连接部2013,传动组件301包括第一传动件3011,第一传动件3011设置有第二连接部3012,沿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高度方向(即图5中的上下方向)上,第一连接部2013与第二连接部3012相对且间隔开设置,在举升件201靠近上模具101运动的过程中,如此可以避免第一连接部2013与第二连接部3012发生干涉导致注塑件无法被举升件201举升,从而可以确保连续注塑模具100能够正常工作。
并且,举升件201被第一驱动件202举升后第一连接部2013与第二连接部3012连接配合,第二驱动件适于驱动第一传动件3011带动举升件201从下模具102朝向支撑座103运动,具体而言,当举升件201将注塑件举升至预设高度时,第一连接部2013与第二连接部3012连接配合,此时第一传动件3011运动时可以带动举升件201运动,通过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一传动件3011带动举升件201靠近支撑座103运动,可以使被举升件201举升的注塑件移动至支撑座103上方,从而可以实现将注塑件由下模具102移动至支撑座103的技术效果。进一步地,当举升件201被第一驱动件202降下时,第一连接部2013与第二连接部3012分离,此时第一传动件3011运动时不能带动举升件201运动。
参照图1、图6、图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013构造为第一啮合齿,第一传动件3011构造为第一齿条,第一齿条沿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一齿条被第二驱动件驱动时可以沿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长度方向运动。
并且,第一齿条的与第一啮合齿相对的第二啮合齿构造为第二连接部3012,第一啮合齿适于与第二啮合齿啮合连接,第一齿条与第二驱动件啮合连接,以使第一齿条带动举升件201靠近支撑座103运动,从而可以实现将注塑件从下模具102移动至支撑座103的技术效果。并且,通过利用第二啮合齿同时与第二驱动件和第一连接部2013连接配合,可以提高第二啮合齿的功能性。
并且,第二驱动件包括动力件和驱动齿轮,动力件与驱动齿轮啮合连接,驱动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连接,动力件可以驱动驱动齿轮转动以带动第一齿条沿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长度方向运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件可以为驱动电机,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动力件也可以为液压马达等。
参照图1、图5、图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举升机构20具有多个举升件201,多个举升件201沿连续注塑模具100的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举升件201可以为两个,沿连续注塑模具100的宽度方向,两个举升件201对称设置于下模具102的两侧,连续注塑模具100的宽度方向可以指图5中的左右方向。其中一个举升件201设置于下模具102的左侧壁,另外一个举升件201设置于下模具102的右侧壁,如此设置可以使注塑件被举升件201均匀举升,从而可以避免注塑件倾覆导致注塑件从举升件201上脱离,进而可以提高连续注塑模具100的工作可靠性。进一步地,下模具102和支撑座103对应设置有多个容纳槽104。
举升机构20还可以设置有开合组件203,开合组件203可以包括第三驱动件2031和多个开合件2032,开合件2032连接于第三驱动件2031和举升件201间,第三驱动件2031用于驱动开合件2032带动多个举升件201相互靠近或远离运动,在举升件201将注塑件放置于支撑座103上后,第一驱动件202驱动举升件201远离注塑件运动,以使举升部2012与注塑件分离,第三驱动件2031驱动开合件2032带动多个举升件201相互远离运动,举升部2012可以脱离容纳槽104。
举升件本体2011设置有第三连接部2014,传动组件301包括第二传动件3013,第二传动件3013设置有第四连接部3014,沿连续注塑模具100的宽度方向,第三连接部2014与第四连接部3014相对设置,多个举升件201被开合组件203相互分离、并且举升部2012脱离容纳槽104后,第三连接部2014与第四连接部3014连接配合,第二驱动件适于驱动第二传动件3013带动举升件201从支撑座103朝向下模具102运动,可以使举升件201运动至与下模具102的容纳槽104相对,第三驱动件2031驱动开合件2032带动多个举升件201相互靠近运动,以使举升部2012进入容纳槽104内,从而可以使举升件201能够继续举升位于下模具102的注塑件,进而可以实现连续注塑模具100连续工作的技术效果。
参照图6、图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2014构造为第三啮合齿,第二传动件3013构造为第二齿条,第二齿条沿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二齿条被第二驱动件驱动时可以沿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长度方向运动。
并且,第二齿条的与第三啮合齿相对的第四啮合齿构造为第四连接部3014,第三啮合齿适于与第四啮合齿啮合连接,第二齿条与第二驱动件啮合连接,以使第二齿条可以带动举升件201靠近下模具102运动,从而可以实现将举升件201复位至下模具102的初始位置的技术效果。并且,通过利用第三啮合齿同时与第二驱动件和第三连接部2014连接配合,可以提高第三啮合齿的功能性。
参照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举升件本体2011设置有多个举升部2012,多个举升部2012沿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并且多个举升部2012的伸入注塑间隙内的端面均平齐设置,多个举升部2012可以同步举升注塑件,相较于在举升件201的本体设置单个举升件201,如此设置在单个举升件201损坏时,其余未损坏的举升部2012均可以举升注塑件,可以使连续注塑模具100继续正常工作,从而可以提高连续注塑模具100的使用体验。并且,通过使用多个举升部2012举升注塑件,可以降低单个举升部2012的体积,从而可以降低举升件201的制造成本,进而可以降低连续注塑模具100的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多个举升部2012与举升部2012本体可拆卸地连接配合,当举升部2012损坏时,可以将损坏的举升部2012拆下并更换待使用的举升部2012,如此设置可以降低举升件201的维护成本,从而可以降低连续注塑模具100的维护成本。
进一步地,下模具102和支撑座103设置有多个容纳槽104,任意相邻的两个举升部2012的间隔距离与任意相邻的两个容纳槽104的间隔距离相等,如此可以确保多个举升部2012能够同时伸入对应的容纳槽104内,可以尽量避免部分举升部2012与容纳槽104发生干涉。
参照图2-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下模具102的上端壁设有多个注塑凸起1021,多个注塑凸起1021沿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注塑凸起1021可以根据注塑件的下端面的形状进行匹配,上模具101的下端壁设有多个注塑凹陷1011,多个注塑凹陷1011沿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注塑凹陷1011可以根据注塑件的上端面的形状进行匹配,多个注塑凹陷1011与多个注塑凸起1021一一对应,注塑凸起1021适于伸入注塑凹陷1011内,注塑凸起1021和注塑凹陷1011间形成有注塑间隙,从而可以使注塑间隙的形状与注塑件的设计形状匹配,进而可以使注塑间隙能够将熔融态的塑料颗粒定型成符合形状设计要求的带状的注塑件。
参照图2-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注塑凹陷1011中远离支撑座103的至少一个注塑凹陷1011的横截面尺寸小于多个注塑凹陷1011中靠近支撑座103的注塑凹陷1011的横截面尺寸,也就是说,在注塑件的注塑过程中,横截面尺寸较小的注塑凹陷1011处注塑形成的注塑件的形状不满足设计要求,当注塑件注塑完成,且注塑件的部分结构从上模具101和下模具102之间移出后,注塑件的另外部分结构位于上模具101和下模具102之间,上模具101与下模具102合模后,连续注塑模具100再次进行注塑时,结构不完整的注塑件伸入靠近支撑座103的注塑凹陷1011内,形状不符合要求的注塑件可以被再次套啤注塑形成形状符合要求的注塑件,这样可以实现两段注塑件连接在一起的技术效果。
上模具101还设置有替换件1012,替换件1012嵌设于上模具101靠近支撑座103的端部,替换件1012具有第一替换部1013和第二替换部1014,第一替换部1013和第二替换部1014沿替换件1012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第一替换部1013和第二替换部1014均适于与注塑凸起1021正对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替换部1013可以与注塑凸起1021正对设置,或第二替换部1014可以与注塑凸起1021正对设置,具体而言,上模具101具有与注塑凸起1021相对的避让槽1016,第一替换部1013和第二替换部1014均可以伸入避让槽1016内以与注塑凸起1021正对设置。
并且,第一替换部1013和第二替换部1014均具有注塑凹陷1011,第一替换部1013的注塑凹陷1011与上模具101的注塑凹陷1011能够共同形成连续的注塑凹陷组,第二替换部1014的注塑凹陷1011与上模具101的注塑凹陷1011能够共同形成连续的注塑凹陷组。通过将替换件1012从避让槽1016内拔出,然后驱动替换件1012绕替换件1012的中心轴线转动180°,再将替换件1012插入避让槽1016内,可以使连续注塑模具100根据加工需要选择第一替换部1013和第二替换部1014中适宜的一个与注塑凸起1021正对设置,从而可以使连续注塑模具100加工形成适宜形状的注塑件。
其中,第一替换部1013的至少一个注塑凹陷1011的横截面尺寸小于第二替换部1014的注塑凹陷1011的横截面尺寸,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替换部1013的靠近支撑座103的至少一个注塑凹陷1011的横截面尺寸与对应的注塑凸起1021的横截面尺寸相同,当上模具101和下模具102合模后,第一替换部1013的横截面尺寸较小的注塑凹陷1011与对应的注塑凸起1021配合后不形成注塑间隙,即上模具101和下模具102合模后前端被封闭,需要说明的是,上模具101和下模具102合模后的前后方向为图2中的前后方向。
注塑件的加工工序可以分为首次加工和套啤加工,在进行首次加工的过程中,通过第一替换部1013与上模具101连接配合,上模具101与下模具102合模后前端被封闭,熔融态的塑料颗粒不易从上模具101与下模具102的前端溢出,上模具101与下模具102之间形成的注塑件不易产生过多的边缘毛刺和孔洞等缺陷,这样连续注塑模具100在首次加工时可以形成品质良好的注塑件。
在进行套啤加工的过程中,第二替换部1014与上模具101连接配合,位于支撑座103上的注塑件通过第二替换部1014与下模具102之间形成的敞开口进入上模具101和下模具102之间,在注塑间隙成型的塑料件可以与位于支撑座103上的注塑件连接在一起,从而可以实现对长度更长的带状的注塑件的加工。
参照图2、图4、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连续注塑模具100还包括:第五驱动件1015,替换件1012与第五驱动件1015连接配合,第五驱动件1015适于驱动替换件1012绕替换件1012的中心轴线转动,以使第一替换部1013与注塑凸起1021正对设置,或使第二替换部1014与注塑凸起1021正对设置。需要理解的是,在第五驱动件1015驱动替换件1012转动之前,还需要将替换件1012从避让槽1016内移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驱动件1015可以从上模具101的上方或侧方将替换件1012移出避让槽1016,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替换件1012可以采用人工或设置其他驱动件的方式从避让槽1016内移出。
在进行首次加工时,第五驱动件1015驱动替换件1012绕替换件1012的中心轴线转动,以使第一替换部1013插入上模具101的避让槽1016内,在进行套啤加工时,第五驱动件1015驱动替换件1012绕替换件1012的中心轴线转动,以使第二替换部1014与上模具101连接配合,相较于操作工人用双手转动替换件1012,如此设置可以降低操作工人的工作难度,从而可以提高连续注塑模具100的使用体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驱动件1015可以为旋转液压缸,但本申请不限于此,第五驱动件1015也可以为电机等。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连续注塑模具100,连续注塑模具100的具体工作原理为:当注塑件在注塑间隙内成型后,顶出件和举升件201同步靠近上模具101运动,以使注塑件能被从下模具102内顶出,当注塑件被顶出至预设高度时,顶出件脱离注塑件靠近下模具102运动,举升件201继续支撑注塑件,第二驱动件启动工作通过传动组件301驱动举升件201靠近支撑座103运动,当举升件201到达预设位置时,第二驱动件停止工作并且第一驱动件202启动工作,第一驱动件202驱动举升件201靠近支撑座103运动,以使注塑件的部分结构放置于支撑座103,当注塑件被放置于支撑座103后,第一驱动件202停止工作并且第三驱动件2031开始工作,第三驱动件2031通过开合件2032带动举升件201相互远离运动,以使举升件201脱离容纳槽104并且使举升件201与第二传动件3013连接配合,当举升件201与第二传动件3013连接配合后,第三驱动件2031停止工作并且第二驱动件开始工作,第二驱动件通过传动组件301驱动举升件201靠近下模具102移动,当举升件201靠近下模具102移动到预设位置时,第二驱动件停止工作第三驱动件2031开始工作,第三驱动件2031通过开合件2032带动举升件201相互靠近运动,以使举升件201回到初始位置,此时注塑件的另一部分结构位于上模具101和下模具102之间,当上模具101和下模具102重新止抵时,在注塑间隙内成型的注塑件的部分结构与位于支撑座103上的注塑件的另一部分结构连接在一起,通过重复上述步骤,以使连续注塑模具100可以实现长度较长的带状注塑件的连续加工。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连续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模具组件(10),所述模具组件(10)包括上模具(101)、下模具(102)和支撑座(103),所述支撑座(103)与所述下模具(102)沿所述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长度方向排布设置,所述上模具(101)与所述下模具(102)相对设置,且所述上模具(101)适于靠近或远离所述下模具(102)运动,所述上模具(101)与所述下模具(102)止抵时所述上模具(101)与所述下模具(102)间形成有注塑间隙,所述上模具(101)具有进料口和进料流道,所述进料流道连通于所述进料口与所述注塑间隙之间,所述支撑座(103)用于支撑所述注塑间隙内注塑成型的注塑件;
脱模机构,所述脱模机构包括顶出件,所述顶出件穿过所述下模具(102)且用于将注塑件从所述下模具(102)顶出;
举升机构(20),所述举升机构(20)包括举升件(201)和第一驱动件(202),所述举升件(201)与所述第一驱动件(202)连接配合,所述举升件(201)被所述第一驱动件(202)驱动时举升或放下注塑件;
驱动机构(30),所述驱动机构(30)包括传动组件(301)和第二驱动件,所述传动组件(301)适于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件和所述举升件(201)之间,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通过所述传动组件(301)驱动所述举升件(201)在所述下模具(102)与所述支撑座(103)之间运动,以使所述举升件(201)带动所述注塑件的部分结构移出所述上模具(101)与所述下模具(10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件(201)包括举升件本体(2011)和举升部(2012),所述举升部(2012)设于所述举升件本体(2011)的顶壁,所述第一驱动件(202)设于所述举升件本体(2011)的底壁,所述第一驱动件(202)适于与所述举升件本体(2011)连接配合;
所述下模具(102)的侧壁和所述支撑座(103)的侧壁均具有容纳槽(104),所述容纳槽(104)用于容纳所述举升部(2012),所述举升件(201)被所述第一驱动件(202)驱动时,所述举升部(2012)伸入所述容纳槽(104)内,或所述举升部(2012)伸出所述容纳槽(104)且与注塑件止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续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件本体(2011)设有第一连接部(2013),所述传动组件(301)包括第一传动件(3011),所述第一传动件(3011)设有第二连接部(3012),所述第一连接部(201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012)相对设置,所述举升件(201)被所述第一驱动件(202)举升后所述第一连接部(201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012)连接配合,所述第二驱动件适于驱动所述第一传动件(3011)带动所述举升件(201)从所述下模具(102)朝向所述支撑座(103)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连续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013)构造为第一啮合齿,所述第一传动件(3011)构造为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沿所述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齿条的与所述第一啮合齿相对的第二啮合齿构造为所述第二连接部(3012),所述第一啮合齿适于与所述第二啮合齿啮合连接,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啮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续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机构(20)具有多个所述举升件(201),多个所述举升件(201)沿所述连续注塑模具(100)的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
所述举升机构(20)还设有开合组件(203),所述开合组件(203)包括第三驱动件(2031)和多个开合件(2032),所述开合件(2032)连接于所述第三驱动件(2031)和所述举升件(201)间,所述第三驱动件(2031)用于驱动所述开合件(2032)带动多个所述举升件(201)相互靠近或远离运动;
所述举升件本体(2011)设有第三连接部(2014),所述传动组件(301)包括第二传动件(3013),所述第二传动件(3013)设有第四连接部(3014),所述第三连接部(2014)与所述第四连接部(3014)相对设置,多个所述举升件(201)被所述开合组件(203)相互分离后,所述第三连接部(2014)与所述第四连接部(3014)连接配合,所述第二驱动件适于驱动所述第二传动件(3013)带动所述举升件(201)从所述支撑座(103)朝向所述下模具(102)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连续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2014)构造为第三啮合齿,所述第二传动件(3013)构造为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沿所述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齿条的与所述第三啮合齿相对的第四啮合齿构造为所述第四连接部(3014),所述第三啮合齿适于与所述第四啮合齿啮合连接,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啮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续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件本体(2011)设有多个所述举升部(2012),多个所述举升部(2012)沿所述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102)的上端壁设有多个注塑凸起(1021),多个所述注塑凸起(1021)沿所述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所述上模具(101)的下端壁设有多个注塑凹陷(1011),多个所述注塑凹陷(1011)沿所述连续注塑模具(10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多个所述注塑凹陷(1011)与多个所述注塑凸起(1021)一一对应,所述注塑凸起(1021)适于伸入所述注塑凹陷(1011)内,所述注塑凸起(1021)和所述注塑凹陷(1011)间形成有所述注塑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连续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注塑凹陷(1011)中远离所述支撑座(103)的至少一个所述注塑凹陷(1011)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多个所述注塑凹陷(1011)中靠近所述支撑座(103)的所述注塑凹陷(1011)的横截面尺寸;
所述上模具(101)还设有替换件(1012),所述替换件(1012)嵌设于所述上模具(101)靠近所述支撑座(103)的端部,所述替换件(1012)具有第一替换部(1013)和第二替换部(1014),所述第一替换部(1013)和所述第二替换部(1014)沿所述替换件(1012)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替换部(1013)和所述第二替换部(1014)均适于与所述注塑凸起(1021)正对设置,所述第一替换部(1013)和所述第二替换部(1014)均具有所述注塑凹陷(1011),且所述第一替换部(1013)的至少一个所述注塑凹陷(1011)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替换部(1014)的所述注塑凹陷(1011)的横截面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连续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驱动件(1015),所述替换件(1012)与所述第五驱动件(1015)连接配合,所述第五驱动件(1015)适于驱动所述替换件(1012)绕所述替换件(1012)的中心轴线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替换部(1013)与所述注塑凸起(1021)正对设置,或使所述第二替换部(1014)与所述注塑凸起(1021)正对设置。
CN202410023490.0A 2024-01-05 2024-01-05 连续注塑模具 Pending CN1176980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23490.0A CN117698060A (zh) 2024-01-05 2024-01-05 连续注塑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23490.0A CN117698060A (zh) 2024-01-05 2024-01-05 连续注塑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98060A true CN117698060A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57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23490.0A Pending CN117698060A (zh) 2024-01-05 2024-01-05 连续注塑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9806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71261B2 (en) Injection-molding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profiled elongated parts
CN111148616A (zh) 用于工件一体式成型设备
CN117698060A (zh) 连续注塑模具
CN110193916B (zh) 汽车后背门注塑模具双斜顶结构
US5962042A (en) Injection mold
CN115107219A (zh) 一种高效间歇性多规则塑料注塑机
JP3630446B2 (ja) モールド金型
CN214056248U (zh) 一种方便脱模的注塑模具
CN215550616U (zh) 型芯反置的注塑模具
CN214605618U (zh) 一种汽车电动座椅传动杆注塑模具
KR200434302Y1 (ko) 사출금형
CN213382681U (zh) 一种高效式多工位一体化注塑机
CN220219497U (zh) 小型扁平产品自动断浇口防粘模模具结构
CN218256513U (zh) 一种注塑管件模具的滑出机构
CN219294641U (zh) 一种生产汽车配件用注塑模具
CN212472232U (zh) 注塑模具型腔定位结构
CN214521631U (zh) 一种收纳盒制品生产用成型模具
CN215434776U (zh) 一种橡胶工具箱制造用模具
JP7145246B2 (ja) 射出成形装置及び該射出成形装置で得られる成形品のエジェクト方法
CN214820566U (zh) 一种汽车模具生产注塑设备
CN218462814U (zh) 一模双出型汽车零部件注塑模具
CN216373171U (zh) 一种抽芯兼浮动双功能的前模抽芯结构
CN215242521U (zh) 具有模内镶块式结构的高精度注塑成型模具
CN217916556U (zh) 一种生产圆弧塑件用注塑模具
CN212979094U (zh) 一种光学镜片的精密注塑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