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85448A -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加固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加固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85448A
CN117685448A CN202410155945.4A CN202410155945A CN117685448A CN 117685448 A CN117685448 A CN 117685448A CN 202410155945 A CN202410155945 A CN 202410155945A CN 117685448 A CN117685448 A CN 1176854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se
sealing
vehicle
repair
storage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5594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685448B (zh
Inventor
马保松
何春良
黄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Yat Se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un Yat Se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 Yat Se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41015594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854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76854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854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6854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854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p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管道修复加固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及方法,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包括工作车、供电机组、基体混合设备、软管浸渍压平设备、软管翻转设备和移动支架。工作车具有厢式车身和位于车尾的车载支撑架,厢式车身提供第一容纳空间,第一容纳空间设置有干软管材料储存区、基体材料储存区和导向套管储存区。供电机组、基体混合设备和软管浸渍压平设备均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软管翻转设备包括翻转机和空气泵,移动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设置于支架本体底部的轮子。车载支撑架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与翻转机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安装座,支架本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与翻转机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安装座。本发明可有效提升管道修复加固的施工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加固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管道修复加固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常温原位固化法是近些年来逐渐开始应用的埋地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其采用翻转180°的方式将浸渍了基体的软管置入破损原管道内,并在膨胀压力下使倒置后的软管与破损原管道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静置常温固化,进而达到修复加固的目的。
采用常温原位固化法对管道进行修复加固涉及到多种设备及多个环节,因此往往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完成施工,然而,随着城镇地下管道破损情况的逐年增多,目前的施工速度越来越无法满足现实中对管道修复加固的迫切需求,所以,如何尽可能地提升管道修复加固的施工效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加固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包括:
工作车,具有厢式车身和位于车尾的车载支撑架,所述厢式车身提供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容纳空间设置有干软管材料储存区、基体材料储存区和导向套管储存区;
供电机组,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
基体混合设备,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靠近车头侧的位置;
软管浸渍压平设备,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靠近车身中部的位置;
软管翻转设备,包括翻转机和空气泵;以及
移动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底部的轮子;
其中,所述车载支撑架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翻转机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安装座,所述支架本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翻转机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安装座。
可选地,在上述翻转内衬修复装备中,还包括:
抽真空设备,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通过管路与所述基体混合设备相连。
可选地,在上述翻转内衬修复装备中,所述软管浸渍压平设备包括:
机架,设置有由所述车头侧到车尾侧方向的传输线;
第一压辊组,包括至少两个配对的光圆辊;
第二压辊组,包括至少两个配对的凹槽辊;
其中,所述第二压辊组在所述传输线上位于所述第一压辊组的下游侧。
可选地,在上述翻转内衬修复装备中,所述传输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压辊组上游侧的第一传输段和位于所述第二压辊组下游侧的第二传输段,所述第一传输段和所述第二传输段均设置有多个无动力输送辊,所述第一传输段远离所述第一压辊组的一端呈上翘延伸状。
可选地,在上述翻转内衬修复装备中,所述翻转机包括:
密封筒节,所述密封筒节的一端设置有带入管口的端板,所述密封筒节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道密封体,所述密封体能够变形以与软管密封接触;
加压筒节,所述加压筒节的一端设置有圆形的出管口,所述出管口的外壁套设有可充气膨胀的环形的第一膨胀体;
密封组件,位于所述密封筒节和所述加压筒节之间,包括第一密封板、第二密封板和密封器,所述密封器夹紧于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之间,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均设置有供软管通过的扁平口,所述密封器设置有可充气膨胀的第二膨胀体。
可选地,在上述翻转内衬修复装备中,所述密封筒节的内部沿由所述入管口向所述出管口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密封体和第二密封体,所述第一密封体包括成对的可调节间距的密封辊,所述密封辊与所述密封筒节的内壁之间连接有密封帘,所述第二密封体包括成对的可充气膨胀的第三膨胀体。
可选地,在上述翻转内衬修复装备中,所述翻转机包括:
机身,所述机身包括所述密封筒节、所述加压筒节和所述密封组件;
底座,所述底座设置有固定安装孔;
调节机构,连接所述机身和所述底座,用于调节所述机身与所述底座的相对位置关系,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手轮和与所述手轮传动连接的升降杆,所述升降杆与所述机身连接。
可选地,在上述翻转内衬修复装备中,所述支架本体包括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安装座与所述轮子之间的竖向距离的升降机构。
可选地,在上述翻转内衬修复装备中,所述升降机构设置为剪叉式升降机构。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加固的翻转内衬修复方法,所述翻转内衬修复方法使用如上述任意一项所公开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包括以下步骤:
将工作车驶至施工现场停稳,车尾朝向地面的工作井,将翻转机安装到车载支撑架或者移动支架;
从基体材料储存区取所需基体置入基体混合设备混合均匀;
从干软管材料储存区取干软管铺放在软管浸渍压平设备,通过所述基体混合设备的出料孔将基体注入干软管中,并通过所述软管浸渍压平设备的压辊组实施碾压,获得待用软管;
将所述待用软管的一端从所述翻转机穿过后翻转固定于所述翻转机的出口侧;
从导向套管储存区取导向套管,将所述导向套管的一端放入所述工作井对准待修复管道,另一端对准所述翻转机的出口侧;
启动空气泵,通过空气动力推动所述待用软管行进,所述待用软管经所述导向套管进入所述待修复管道。
本发明提供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装备整体具有高度集成化特点,将施工所需设备全部集成在工作车的车厢内,整体占地面积小、机动性好,移动支架可供翻转机使用,用于进入现场车辆无法抵达的环境,能快速应对各种施工现场工况,且整套装备操作方便,无需大量工人即可操作。基体混合设备和软管浸渍压平设备完全满足内衬软管现场制造的需求,避免了内衬软管由异地运至现场,不会发生由运输途中温度、湿度等因素引起的内衬软管失效问题,降低了返工的风险。因此,本发明提供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能够有效提升管道修复加固的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管道修复加固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的第一种施工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基体混合设备200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软管浸渍压平设备300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翻转机400的正视图;
图7是图1中的翻转机400的立体图;
图8是图1中的翻转机4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的翻转机400的后视图;
图10是图1中的翻转机400的右视图;
图11是图7中的密封组件420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密封组件42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7中的操控面板460的示意图;
图14是翻转机400安装在移动支架140的立体图;
图15是翻转机400安装在移动支架140的正视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的第二种施工方式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00、工作车;101、车载支撑架;102、移动支架存放柜;103、照明设备;104、干软管物料柜;105、恒温控制系统;106、真空抽吸管路设备;107、工具柜;
200、基体混合设备;201、混合仓;202、出料孔;203、抽真空连接孔;204、搅拌电机;
300、软管浸渍压平设备;301、无动力输送辊;302、光圆辊;303、第一压辊调节装置;304、软管支架;305、凹槽辊;306、第二压辊调节装置;
400、翻转机;
410、密封筒节;411、端板;412、入管口;413、第一压力传感器;414、第二压力传感器;415、第一密封体;416、第二密封体;417、第一加压孔;418、第二加压孔;
420、密封组件;421、第三加压孔;422、第四加压孔;423、第三压力传感器;424、第四压力传感器;425、第一密封板;426、第二密封板;427、密封器;428、第二膨胀体;
430、圆柱筒节;431、防胀孔;432、第五加压孔;433、第五压力传感器;
440、锥形筒节;441、第六加压孔;442、第一膨胀体;
450、手轮;
460、操控面板;461、显示器;462、集线孔;463、总进气阀;464、第一控制开关;465、第二控制开关;466、第三控制开关;467、第四控制开关;468、第五控制开关;469、第六控制开关;4610、第七控制开关;
470、固定安装孔;
500、空气泵;600、抽真空设备;700、供电机组;
800、干软管;801、状态Ⅰ软管;802、状态Ⅱ软管;803、状态Ⅲ软管;804、状态Ⅳ软管;
900、基体材料;
110、导向套管;120、工作井;130、待修复管道;
140、移动支架;141、无动力滚筒;142、轮子;143、升降机构;144、定位槽;145、固定杆;146、伸缩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1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管道修复加固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包括工作车100、供电机组700、基体混合设备200、软管浸渍压平设备300、软管翻转设备和移动支架140,其中,工作车100即运载其他设备的车辆,工作人员驾驶工作车100可以实现翻转内衬修复装备的整体转移,例如由一个施工现场转移到另一个施工现场。工作车100具有厢式车身和位于车尾的车载支撑架101,厢式车身提供第一容纳空间,第一容纳空间设置有干软管材料储存区、基体材料储存区和导向套管储存区。容易理解,干软管材料储存区用于放置待用的干软管800,基体材料储存区用于放置待用的基体材料900,导向套管储存区用于放置待用的导向套管110。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为了展示车厢内的设备,对车厢的部分区域作了透明处理,车厢提供的上述第一容纳空间应当能够呈封闭状态,例如在工作车100行驶过程中,应关闭车厢上的车门(图中未示出),使车厢处于封闭状态。具体地,车厢上的车门一般设置在车厢的车尾侧,打开车门后工作人员可进出车厢。
供电机组700、基体混合设备200和软管浸渍压平设备300均位于上述第一容纳空间内,基体混合设备200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靠近车头侧的位置,软管浸渍压平设备300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靠近车身中部的位置,供电机组700在第一容纳空间内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例如可以将供电机组700设置在靠近车头侧的位置,供电机组700用于为翻转内衬修复装备的用电设备提供电力。
软管翻转设备用于对软管实施翻转和推进,包括翻转机400和空气泵500,空气泵500能够提供推动软管前进的气压动力。移动支架140包括支架本体和设置于支架本体底部的轮子142,容易理解,轮子142使得工作人员能够轻松推动支架本体从而实现移动功能。车载支撑架101和移动支架140都用来支撑翻转机400,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施工方式,即,车载支撑架101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与翻转机400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安装座,支架本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与翻转机400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安装座。如图3和图16所示,在第一种施工方式中,翻转机400固定安装在车载支撑架101上,在第二种施工方式中,翻转机400固定安装在移动支架140上。
基体混合设备200用于为浸渍提供混合好的基体材料,如图4所示,基体混合设备200的混合仓201内设置有由搅拌电机204驱动的搅拌器,混合仓201设置有出料孔202。出料孔202直接将混合后的基体导入预先放置在软管浸渍压平设备300上的干软管800中,从而得到状态Ⅰ软管801。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翻转内衬修复装备还包括抽真空设备600,抽真空设备600位于前述的第一容纳空间内,并通过管路与基体混合设备200相连。如图4所示,混合仓201设置有抽真空连接孔203,抽真空设备600通过管路与抽真空连接孔203相连,抽真空设备600用于去除基体搅拌过程中产生的气泡,从而可以提升基体混合设备200所提供的基体质量。具体地,混合仓201一般设置为竖立的圆柱桶,搅拌电机204位于混合仓201的顶部,混合仓201的底部可以设置多个支腿以使混合仓201相对车厢的地板处在一定的高度,这样混合仓201内的基体可在重力作用下由出料孔202流出,从而直接灌注到干软管800中。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出料孔202上连接出料管路,并在出料管路上设置出料泵,利用出料泵将混合仓201内的基体输送到干软管800中。
干软管800灌注混合好的基体后得到状态Ⅰ软管801,软管浸渍压平设备300用于状态Ⅰ软管801的压平和浸渍,从而得到状态Ⅱ软管802。如图5所示,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软管浸渍压平设备300包括机架、第一压辊组和第二压辊组,其中,机架设置有由工作车100的车头侧到车尾侧方向的传输线,第二压辊组在传输线上位于第一压辊组的下游侧,即状态Ⅰ软管801先经过第一压辊组,再经过第二压辊组。第一压辊组包括至少两个配对的光圆辊302,第二压辊组包括至少两个配对的凹槽辊305,光圆辊302用于软管的压平及基体与软管的浸渍,而凹槽辊305用于基体与软管的二次充分浸渍,能够进一步确保二者的结合程度。
第一压辊组和第二压辊组通过例如电机等动力装置驱动,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软管浸渍压平设备300设置有第一压辊调节装置303和第二压辊调节装置306,其中,第一压辊调节装置303能够为第一压辊组提供旋转光圆辊302所需动力,以及用于调节光圆辊302的辊缝大小;第二压辊调节装置306能够为第二压辊组提供旋转凹槽辊305所需动力,以及用于调节凹槽辊305的辊缝大小。
进一步优选地,第二压辊组的下游侧还可以设置有由光圆辊302组成的第三压辊组,第三压辊组用于将软管进一步压平。为了便于调整状态Ⅰ软管801的方向,软管浸渍压平设备300可以设置有软管支架304,状态Ⅰ软管801由第一压辊组出来后被软管支架304支撑,然后进入第二压辊组。为了减小状态Ⅰ软管801的运动阻力,软管支架304可以包括杆体和套设在杆体上的滚筒,滚筒与杆体之间的摩擦力相较于滚筒与状态Ⅰ软管801之间的摩擦力小很多,因此可以减小状态Ⅰ软管801的运动阻力,以及减小对软管的磨损。
进一步优选地,软管浸渍压平设备300的传输线包括位于第一压辊组上游侧的第一传输段和位于第二压辊组下游侧的第二传输段,第一传输段和第二传输段均设置有多个无动力输送辊301,第一传输段远离第一压辊组的一端呈上翘延伸状。具体地,无动力输送辊301可以包括杆体和套设在杆体上的滚筒,滚筒与杆体之间的摩擦力相较于滚筒与状态Ⅰ软管801之间的摩擦力小很多。如图1和图5所示,由于第一传输段远离第一压辊组的一端呈上翘延伸状,所以状态Ⅰ软管801中的基体不容易发生倒流,以避免基体从状态Ⅰ软管801远离第一压辊组的一端流出。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车厢内设置有真空抽吸管路设备106,真空抽吸管路设备106与抽真空设备600相连,用于抽取正在浸渍压平中的状态Ⅰ软管801中的多余气体,以使基体能够更好地充填浸渍软管。
参见图6~图13,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翻转机400包括密封筒节410、加压筒节和密封组件420,其中,密封组件420位于密封筒节410和加压筒节之间,密封筒节410的一端设置有带入管口412的端板411,密封筒节410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道密封体,密封体能够变形以与软管密封接触;加压筒节的一端设置有圆形的出管口,出管口的外壁套设有可充气膨胀的环形的第一膨胀体442;密封组件420包括第一密封板425、第二密封板426和密封器427,密封器427夹紧于第一密封板425和第二密封板426之间,第一密封板425和第二密封板426均设置有供软管通过的扁平口,密封器427设置有可充气膨胀的第二膨胀体428。
在翻转和推进软管开始之前,先将软管的一端从入管口412穿入翻转机400,依次经过密封筒节410、密封组件420和加压筒节后由出管口穿出,然后将软管的该端翻转后套到第一膨胀体442上并固定,这样,软管、密封组件420和加压筒节之间形成密闭空间,在翻转和推进软管时,空气泵500将空气不断注入该密闭空间,从而利用气压推动软管向前运动,并在前进过程中完成翻转。由于第一膨胀体442通过充气可以膨胀,形成不同的外径大小,所以能够更好地适应多种不同规格的软管。在将软管的一端翻转固定到第一膨胀体442上时,除了利用第一膨胀体442对软管的撑力固定软管外,还可以在第一膨胀体442的后侧设置环箍或扎带将软管进一步固定。密封器427的第二膨胀体428通过充气可以膨胀,形成向内的挤压,即第二膨胀体428体积增大后与软管更加紧密接触。如图12所示,第二膨胀体428具体可以设置为梯形体。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上下相拼的两个端板411在中间形成入管口412,密封筒节410的筒体设置有连接端板411的法兰结构,端板411通过螺栓安装到密封筒节410的筒体上。具体地,密封筒节410的筒体可以设置为长方体形。密封筒节410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道密封体,这样,与密封组件420的密封器427共同形成多重密封作用,可以使气密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如图8所示,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密封筒节410的内部沿由入管口412向出管口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密封体415和第二密封体416,第一密封体415包括成对的可调节间距的密封辊,密封辊与密封筒节410的内壁之间连接有密封帘,第二密封体416包括成对的可充气膨胀的第三膨胀体。第三膨胀体通过充气可以膨胀,形成向内的挤压,即第三膨胀体体积增大后与软管更加紧密接触。
如图6和图7所示,进一步优选地,加压筒节包括圆柱筒节430和锥形筒节440,圆柱筒节430与锥形筒节440的较大端通过紧固件相连,或者设置为一体式结构,锥形筒节440的较小端设置前述的出管口。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翻转机400包括机身、底座和调节机构,其中,机身包括前述的密封筒节410、加压筒节和密封组件420,底座设置有固定安装孔470,固定安装孔470用于与前述的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连接,调节机构连接翻转机400的机身和底座,用于调节机身与底座的相对位置关系,调节机构包括手轮450和与手轮450传动连接的升降杆,升降杆与机身连接。工作人员通过转动手轮450能够使升降杆上升和下降,从而改变翻转机400的机身和底座之间的距离。进一步优选地,密封筒节410和加压筒节各与一个调节机构相连,密封筒节410和加压筒节分别与升降杆的上端铰接,通过操作这两个调节机构的手轮450,可以调整机身相对于底座的俯仰角度,从而使翻转机400能够更好地适应施工现场对机身角度的需求。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翻转机400的操控面板460设置在密封筒节410的顶部,具体地,可以在密封筒节410的顶部设置能够水平旋转的基座,操控面板460与该基座呈一定夹角设置,如图6所示,操控面板460的下端与该基座铰接,操控面板460的背部通过可调节长度的斜撑装置与该基座连接,如此设置,操控面板460可实现上下转动调节和左右扭转调节,从而更好地便于工作人员操作操控面板460正面的例如开关等部件。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操控面板460设置有显示器461、集线孔462、总进气阀463和若干个控制开关,其中,总进气阀463通过管路与空气泵500相连,第一控制开关464为总进气压力调控开关,其他控制开关分别为各个用气支路的压力调控开关,例如,第二控制开关465与设置在加压筒节的第五加压孔432通过管路连接,提供加压筒节的内部压力;第三控制开关466和第四控制开关467分别与第二密封体416的第一加压孔417、第二加压孔418通过管路连接;第五控制开关468和第六控制开关469分别与密封组件420的第三加压孔421和第四加压孔422通过管路连接,为第二膨胀体428提供膨胀压力。第七控制开关4610与固定在加压筒节上的第六加压孔441通过管路连接,为第一膨胀体442提供膨胀压力,如图8所示,第一膨胀体442通过管路与第六加压孔441连接。
集线孔462为连接操控面板460和外部设备的线缆提供安装通道,即线缆穿过集线孔462进入操控面板460内部与操控面板460的电路板电连接。例如,翻转机400设置有若干压力传感器,这些压力传感器与操控面板460相连的线缆穿过集线孔462。如图6~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压力传感器413和第二压力传感器414用于检测第一密封体415的内部压力,第三压力传感器423和第四压力传感器424用于检测第二膨胀体428的内部压力,第五压力传感器433用于检测加压筒节的内部压力。加压筒节的内部压力用于实现软管的翻转和推进,即加压筒节的内部压力提供软管翻转所需的气压动力,因此加压筒节内部压力通常较高,为了进一步保证设备安全,加压筒节一般设置有防胀孔431,如图6所示,防胀孔431处于常闭状态,当加压筒节内部压力达到一定阈值时,防胀孔431打开起到泄压作用。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移动支架140的支架本体包括用于调节第二安装座与轮子142之间的竖向距离的升降机构143,通过该升降机构143可以调节第二安装座所在的高度。具体地,该升降机构143可以设置为剪叉式升降机构143,如图15所示,第二安装座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定位槽144,当升降机构143卡入不同的定位槽144中时,两个剪叉臂之间夹角不同,从而改变升降机构143的整体高度。进一步优选地,移动支架140可以仅在支架本体的一侧设置轮子142,而相对的另一侧设置脚垫,例如本实施例中,轮子142仅设置在支架本体靠近推手的一侧,这样,工作人员可以先对推手施加绕轮子142旋转的力使另一侧的脚垫脱离地面,然后对推手施加向前或向后移动的力使移动支架140运动,当移动支架140运动到目标位置后,再将支架本体脚垫侧放下使脚垫与地面接触,利用脚垫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移动支架140更好地保持在该目标位置。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移动支架140的推手包括可调节长度的伸缩臂146,这样便于不同身高的工作人员对移动支架140进行操作,而且可以在收纳移动支架140减小体积。移动支架140的推手上可以平行设置两个无动力滚筒141,用于软管导向整平,即状态Ⅱ软管802先从两个无动力滚筒141之间穿过,然后再穿入翻转机400。如图7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架本体通过固定杆145与翻转机400的底座上的固定安装孔470连接,从而将翻转机400安装到移动支架140上。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车厢内设置有移动支架存放柜102,移动支架140不用时可以存放在移动支架存放柜102中。为了更好地利用车厢内的空间,移动支架存放柜102可以设置为壁上柜。本实施例中,干软管物料柜104提供干软管材料储存区,待用的干软管800放置在干软管物料柜104,方便工作人员快速取用。干软管物料柜104优选设置为壁上柜,以最大化利用车厢内的空间。基体材料储存区和导向套管储存区可以直接设置在车厢的地板上,例如多桶基体材料900沿车厢的侧壁成排放置。此外,导向套管110一般采用柔性塑料管,因此可以折叠收纳,根据这一特点可在车厢内设置类似干软管物料柜104或者移动支架存放柜102的导向套管物料柜,用来提供导向套管储存区。车载支撑架101优选设置为姿态可调的支架,例如,车载支撑架101具有以下调节功能的至少一种:可沿水平方向伸长、沿高度方向升降,以及沿水平方向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如90°、180°、360°等)旋转。
进一步优选地,车厢内设置有以下设备中的至少一种:照明设备103,用于提供充足光源;恒温控制系统105,用于为车厢提供恒温的内部环境;工具柜107,用于放置施工作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具。基体在使用过程中一般要求温度不能太高,恒温控制系统105可以更好地满足基体的性能对温度的需求。
本说明书中对各部分结构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部分的结构重点说明的都是与现有结构的不同之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的整体及部分结构可通过组合上述多个部分的结构而得到。
基于本发明提供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管道修复加固的翻转内衬修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工作车100驶至施工现场停稳,车尾朝向地面的工作井120,将翻转机400安装到车载支撑架101或者移动支架140;
S2:从基体材料储存区取所需基体置入基体混合设备200混合均匀;
S3:从干软管材料储存区取干软管800铺放在软管浸渍压平设备300,通过基体混合设备200的出料孔202将基体注入干软管800中,并通过软管浸渍压平设备300的压辊组实施碾压,获得待用软管;
S4:将待用软管的一端从翻转机400穿过后翻转固定于翻转机400的出口侧;
S5:从导向套管储存区取导向套管110,将导向套管110的一端放入工作井120对准待修复管道130,另一端对准翻转机400的出口侧;
S6:启动空气泵500,通过空气动力推动待用软管行进,待用软管经导向套管110进入待修复管道130。
如图3和图16所示,当施工现场空间允许时,可以将工作车100直接停在工作井120处,翻转机400安装在车载支撑架101上使用。当施工现场空间有限,工作车100无法到达工作井120时,可以将翻转机400安装在移动支架140,然后将移动支架140推到工作井120处。通过配置移动支架140,提升了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对不同环境情况的适应性。
步骤S3获得的待用软管即图1中的状态Ⅱ软管802,状态Ⅱ软管802在翻转机400之后发生翻转,并在气压作用下沿导向套管110前进,最终进入待修复管道130。浸渍在软管内部的基体在软管翻转之后位于软管的外表面,从而与待修复管道130的内壁粘结固定,即状态Ⅳ软管804通过基体与待修复管道130固定连接。为了便于对导向套管110进行重复利用,导向套管110一般由例如四氟乙烯等特殊塑料制作,从而不会与基体发生粘结,即状态Ⅲ软管803不与导向套管110发生粘结。需要说明的是,在管道修复加固的最后阶段,应将状态Ⅲ软管803切离状态Ⅳ软管804。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步骤S2包括:在搅拌混合基体的过程中,对基体混合设备200进行抽真空,以去除搅拌后基体中的气体。上述步骤S3包括:在碾压过程中,通过负压抽吸方式连续抽出软管中的气体。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用于管道修复加固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工作车,具有厢式车身和位于车尾的车载支撑架,所述厢式车身提供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容纳空间设置有干软管材料储存区、基体材料储存区和导向套管储存区;
供电机组,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
基体混合设备,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靠近车头侧的位置;
软管浸渍压平设备,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靠近车身中部的位置;
软管翻转设备,包括翻转机和空气泵;以及
移动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底部的轮子;
其中,所述车载支撑架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翻转机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安装座,所述支架本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翻转机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安装座,所述翻转机包括:
密封筒节,所述密封筒节的一端设置有带入管口的端板,所述密封筒节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道密封体,所述密封体能够变形以与软管密封接触;
加压筒节,所述加压筒节的一端设置有圆形的出管口,所述出管口的外壁套设有可充气膨胀的环形的第一膨胀体;
密封组件,位于所述密封筒节和所述加压筒节之间,包括第一密封板、第二密封板和密封器,所述密封器夹紧于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之间,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均设置有供软管通过的扁平口,所述密封器设置有可充气膨胀的第二膨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抽真空设备,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通过管路与所述基体混合设备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浸渍压平设备包括:
机架,设置有由所述车头侧到车尾侧方向的传输线;
第一压辊组,包括至少两个配对的光圆辊;
第二压辊组,包括至少两个配对的凹槽辊;
其中,所述第二压辊组在所述传输线上位于所述第一压辊组的下游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压辊组上游侧的第一传输段和位于所述第二压辊组下游侧的第二传输段,所述第一传输段和所述第二传输段均设置有多个无动力输送辊,所述第一传输段远离所述第一压辊组的一端呈上翘延伸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筒节的内部沿由所述入管口向所述出管口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密封体和第二密封体,所述第一密封体包括成对的可调节间距的密封辊,所述密封辊与所述密封筒节的内壁之间连接有密封帘,所述第二密封体包括成对的可充气膨胀的第三膨胀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机包括:
机身,所述机身包括所述密封筒节、所述加压筒节和所述密封组件;
底座,所述底座设置有固定安装孔;
调节机构,连接所述机身和所述底座,用于调节所述机身与所述底座的相对位置关系,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手轮和与所述手轮传动连接的升降杆,所述升降杆与所述机身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包括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安装座与所述轮子之间的竖向距离的升降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设置为剪叉式升降机构。
9.一种用于管道修复加固的翻转内衬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内衬修复方法使用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包括以下步骤:
将工作车驶至施工现场停稳,车尾朝向地面的工作井,将翻转机安装到车载支撑架或者移动支架;
从基体材料储存区取所需基体置入基体混合设备混合均匀;
从干软管材料储存区取干软管铺放在软管浸渍压平设备,通过所述基体混合设备的出料孔将基体注入干软管中,并通过所述软管浸渍压平设备的压辊组实施碾压,获得待用软管;
将所述待用软管的一端从所述翻转机穿过后翻转固定于所述翻转机的出口侧;
从导向套管储存区取导向套管,将所述导向套管的一端放入所述工作井对准待修复管道,另一端对准所述翻转机的出口侧;
启动空气泵,通过空气动力推动所述待用软管行进,所述待用软管经所述导向套管进入所述待修复管道。
CN202410155945.4A 2024-02-04 2024-02-04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加固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及方法 Active CN1176854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55945.4A CN117685448B (zh) 2024-02-04 2024-02-04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加固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55945.4A CN117685448B (zh) 2024-02-04 2024-02-04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加固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85448A true CN117685448A (zh) 2024-03-12
CN117685448B CN117685448B (zh) 2024-04-16

Family

ID=90130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55945.4A Active CN117685448B (zh) 2024-02-04 2024-02-04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加固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8544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7236A (zh) * 2009-11-19 2011-10-05 盘导建设株式会社 管路修补用的管材翻转装置
CN105257948A (zh) * 2015-11-26 2016-01-20 上海管清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常温固化内衬的翻转型修复方法及其翻转装置
US20160258566A1 (en) * 2015-03-04 2016-09-08 Emagineered Solutions, Inc. Tubing everting apparatus, assemblies, and methods
CN205678356U (zh) * 2016-06-16 2016-11-09 李东海 一种用于新旧管道内翻衬复合软管的翻转机头
CN207674022U (zh) * 2017-10-11 2018-07-31 管丽环境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型树脂软管内衬翻转装置
CN116624696A (zh) * 2023-07-24 2023-08-22 中山大学 一种内衬软管翻转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17404551A (zh) * 2023-11-29 2024-01-16 中山大学 一种地下管道翻转式非开挖修复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7236A (zh) * 2009-11-19 2011-10-05 盘导建设株式会社 管路修补用的管材翻转装置
US20160258566A1 (en) * 2015-03-04 2016-09-08 Emagineered Solutions, Inc. Tubing everting apparatus, assemblies, and methods
CN105257948A (zh) * 2015-11-26 2016-01-20 上海管清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常温固化内衬的翻转型修复方法及其翻转装置
CN205678356U (zh) * 2016-06-16 2016-11-09 李东海 一种用于新旧管道内翻衬复合软管的翻转机头
CN207674022U (zh) * 2017-10-11 2018-07-31 管丽环境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型树脂软管内衬翻转装置
CN116624696A (zh) * 2023-07-24 2023-08-22 中山大学 一种内衬软管翻转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17404551A (zh) * 2023-11-29 2024-01-16 中山大学 一种地下管道翻转式非开挖修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85448B (zh) 202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6031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stalling a flexible tubular liner
CN102862305B (zh) 胎面供料系统
CN117685448B (zh)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加固的翻转内衬修复装备及方法
CN105622171B (zh) 一种陶瓷坐便器全自动管道施釉系统
CN208198018U (zh) 一种装胎充气一体机
US11187001B1 (en) Multi-sectioned boom concrete conveyor assembly having hinged
JP3566141B2 (ja) 可搬式硬質ポリウレタン発泡機
KR101870678B1 (ko) 정밀설비용 탄성지지형 에어케스터 운반장치
CN115625918A (zh) 一种静音轮胎气囊压合工艺
CN112721791B (zh) 用于钢筋混凝土管的随车式自动化运输装卸及安装设备
KR20110128028A (ko) 관라이닝재 반전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관라이닝재의 반전방법
CN212612785U (zh) 一种便于移动的无负压供水装置
JP2006312330A (ja) 金型開閉・加硫ステーション
US20210129419A1 (en) Mechanized inverter for pipe liners
CN114453883A (zh) 一种陶瓷塑料贴片式地下滴灌带装配线
KR20120066316A (ko) 상향 블라스팅 장치
CN206779874U (zh) 一种油泵总成装配系统
CN111593668A (zh) 一种快速稳定的桥梁施工平台
US20240149776A1 (en) Over the hole trailer
CN209835617U (zh) 一种油品装卸用自动装载臂装置
CN110027145A (zh) 多类型海绵复合塑性系统
CN218520666U (zh) 一种侧翻式液压翻板转机
CN116812560B (zh) 一种碳纳米粉气力输送装置
CN217226411U (zh) 一种用于喷涂聚乙烯缠绕保温管用聚氨酯喷涂发泡装置
CN217491386U (zh) 管路喷漆辅助工装及管路喷漆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