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51841A - 热交换元件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51841A
CN117651841A CN202180100277.XA CN202180100277A CN117651841A CN 117651841 A CN117651841 A CN 117651841A CN 202180100277 A CN202180100277 A CN 202180100277A CN 117651841 A CN117651841 A CN 1176518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ransfer
heat exchange
pedestal
exchange element
transfer pl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10027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胁田觉司
池内佑一郎
三宅史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651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518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8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3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9/003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conduits for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also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 F28F3/04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local deformations of the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 F28F3/04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local deformations of the element
    • F28F3/04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local deformations of the element the deformations being pontual, e.g. dimp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 F28F3/04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local deformations of the element
    • F28F3/046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local deformations of the element the deformations being linear, e.g. corrug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75/00Fastening; Joining
    • F28F2275/06Fastening; Joining by welding
    • F28F2275/065Fastening; Joining by welding by ultrasonic or vibration weld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80/00Mounting arrangements; 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of heat exchanger parts
    • F28F2280/04Means for preventing wrong assembling of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65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by using guiding means or impingement means inside the header box
    • F28F9/026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by using guiding means or impingement means inside the header box in the form of multiple deflectors for channeling the heat exchange mediu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热交换元件是通过层叠多个传热板(1)而形成的热交换元件,传热板(1)具有:热交换部(5),使在多个传热板(1)的层叠方向的一侧通过的空气与在层叠方向的另一侧通过的空气在相互对置的方向上通过而进行热交换;集管部(6a、6b),在沿着层叠方向观察时隔着热交换部(5)设置在一侧和另一侧;以及接合缘部(25~28),沿着热交换部(5)中的不与集管部(6a、6b)接触的边设置。层叠后的多个传热板(1)所具有的接合缘部(25~28)彼此相互接触并通过超声波熔接而被接合,在接合缘部(25~28)形成有沿着层叠方向凸出的第一凸部(16)、和供邻接的传热板的第一凸部(16)嵌入的凹部(15)。

Description

热交换元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过层叠传热板而形成的对置流型热交换元件。
背景技术
在对置流型热交换元件中,存在使由树脂片形成的传热板层叠而成的热交换元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使六边形形状的传热板层叠而形成为六棱柱的热交换元件。在六棱柱的热交换元件中,侧面的一部分成为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进出口。另外,传热板的边缘部中的除面向成为空气的进出口的侧面的边缘部以外的边缘部在所层叠的传热板彼此间相接合,防止空气从热交换元件泄漏。边缘部彼此的接合通过热熔接或使用环氧的粘接来进行。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93862号公报
近年来,在传热板彼此的接合方法中有时使用超声波熔接。通过使用超声波熔接,能够实现传热板彼此的接合时间的缩短。在超声波熔接中,通过夹持了边缘部的工具向边缘部传递超声波振动。在使用超声波熔接的传热板彼此的接合中,存在传热板的位置因超声波振动而偏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即使通过超声波熔接进行构成热交换元件的传热板彼此的固定,位置也不会偏移,能够准确且容易地进行传热板彼此的定位的热交换元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本公开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是通过层叠多个传热板而形成的热交换元件,传热板具有:热交换部,使在多个传热板的层叠方向的一侧通过的空气与在层叠方向的另一侧通过的空气在相互对置的方向上通过而进行热交换;集管部,在沿着层叠方向观察时隔着热交换部设置在一侧和另一侧;以及接合缘部,沿着热交换部中的不与集管部接触的边设置。层叠后的多个传热板所具有的接合缘部彼此相互接触并通过超声波熔接而被接合,在接合缘部形成有沿着层叠方向凸出的第一凸部、和供邻接的传热板的第一凸部嵌入的凹部。
根据本公开,能够获得即使通过超声波熔接进行构成热交换元件的传热板彼此的固定,位置也不会偏移,能够准确且容易地进行传热板彼此的定位的热交换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的一部分抽出后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传热板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中的第二传热板的俯视图。
图6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中的突起和台座部分放大后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中的突起和台座部分放大后的局部放大立体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1中的台座的俯视图。
图9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中的锥形盖和锥体部分放大后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0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中的锥形盖和锥体部分放大后的局部放大立体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的制造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导向销嵌入突起的状态的立体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的制造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详细地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的一部分抽出后的立体图。热交换元件50通过交替层叠六边形形状的第一传热板1和第二传热板2而整体形成为六棱柱。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一传热板1和第二传热板2的层叠方向简称为层叠方向。另外,将图1的纸面上的上下方向作为热交换元件50的上下方向进行说明。
热交换元件50的形成为方形形状的6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为空气向热交换元件50的内部流入的流入口即第一流入面61。朝向与第一流入面61相反的方向的侧面为供第一流入面61流入的空气流出的第一流出面71。在热交换元件50的内部形成有连结第一流入面61和第一流出面71的风路3。
与第一流出面71邻接的两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为空气向热交换元件50的内部流入的流入口即第二流入面62。朝向与第二流入面62相反的方向的侧面为供从第二流入面62流入的空气流出的第二流出面72。第一流入面61与第二流出面72相互邻接。在热交换元件50的内部形成有连结第二流入面62和第二流出面72的风路4。在热交换元件50的内部,风路3与风路4不相交。
热交换元件50例如设置在换气装置的内部,供从室内朝向室外的排气流通过风路3,并且供从室外朝向室内的供气流通过风路4,由此能够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
图4是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传热板的俯视图。第一传热板1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六边形形状。通过第一传热板1和第二传热板2的层叠,风路3形成在第一传热板1的一面侧,风路4形成在第一传热板1的另一面侧。在第一传热板1设置有使通过风路3的空气与通过风路4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5。热交换部5由以面向热交换元件50的侧面中的未形成第一流入面61、第一流出面71、第二流入面62、第二流出面72的侧面的边1a、1b为短边的长方形区域形成。虽然省略了详细构造的说明,但在热交换部5形成有具有多个凹凸的波形形状。在热交换部5中,通过风路3的空气和通过风路4的空气相互平行且反向地通过。
在第一传热板1设置有在俯视观察时为三角形形状的第一集管部6a。第一集管部6a具有热交换元件50的面向第一流入面61的边1c和面向第二流出面72的边1d。
在第一传热板1形成有在俯视观察时为三角形形状的第二集管部6b。第二集管部6b具有热交换元件50的面向第一流出面71的边1e和面向第二流入面62的边1f。第一集管部6a和第二集管部6b设置在隔着热交换部5的一侧和另一侧。第一传热板1的边1a、1b是不与第一集管部6a和第二集管部6b接触的边。
在第一集管部6a及第二集管部6b形成有肋8。形成于第一集管部6a的肋8从边1c朝向热交换部5延伸。形成于第一集管部6a的肋8与边1d大致平行地延伸,使从第一流入面61即边1c侧流入的空气朝向热交换部5顺畅地通过。
形成于第二集管部6b的肋8从边1e朝向热交换部5延伸。形成于第二集管部6b的肋8与边1f大致平行地延伸,使来自热交换部5的空气朝向边1e顺畅地通过。
在第一集管部6a的外缘设置有沿着边1c延伸的带状的平面区域亦即带状平面部21。在第一集管部6a的外缘设置有沿着边1d延伸的带状的平面区域亦即带状平面部22。在第一传热板1中,为了能够使空气从边1c流入,并防止空气从边1d流入,而在带状平面部21与带状平面部22之间设置有沿着层叠方向的台阶41。更具体而言,带状平面部21形成于比形成有肋8的区域靠下方的位置,带状平面部22形成于比带状平面部21靠上方的位置。此外,带状平面部21和形成有肋8的区域也可以形成在同一面上。
在第二集管部6b的外缘设置有沿着边1e延伸的带状的平面区域亦即带状平面部23。在第二集管部6b的外缘设置有沿着边1f延伸的带状的平面区域亦即带状平面部24。在第一传热板1中,为了能够使空气从边1e流出,并防止空气从边1f流出,而在带状平面部23与带状平面部24之间设置有沿着层叠方向的台阶42。更具体而言,带状平面部23形成于比形成有肋8的区域靠下方的位置,带状平面部24形成于比带状平面部23靠上方的位置。此外,带状平面部23和形成有肋8的区域也可以形成在同一平面上。
在热交换部5的外缘设置有沿着边1a延伸的带状的平面区域亦即带状平面部25、26。带状平面部25和带状平面部26在沿着边1a的方向的中间部分处相互设置台阶43而形成。带状平面部26形成于比带状平面部25靠上方的位置。
在热交换部5的外缘设置有沿着边1b延伸的带状的平面区域亦即带状平面部27、28。带状平面部27和带状平面部28在沿着边1b的方向的中间部分处相互设置台阶44而形成。带状平面部28形成于比带状平面部27靠上方的位置。第一传热板1在俯视观察时成为以六边形形状的中心位置为中心的点对称的形状。
图5是实施方式1中的第二传热板的俯视图。第二传热板2在俯视观察时成为六边形形状。对于与第一传热板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第二传热板2与第一传热板1成为镜像关系。
通过第一传热板1和第二传热板2的层叠,风路4形成在第二传热板2的一面侧,风路3形成在第二传热板2的另一面侧。在第二传热板2设置有使通过风路3的空气与通过风路4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5。在第二传热板2中,热交换部5由以面向热交换元件50的侧面中的未形成第一流入面61、第一流出面71、第二流入面62、第二流出面72的侧面的边2a、2b为短边的长方形区域形成。
在第二传热板2设置有在俯视观察时为三角形形状的第三集管部6c。第三集管部6c具有热交换元件50的面向第一流入面61的边2c和面向第二流出面72的边2d。
在第二传热板2形成有在俯视观察时为三角形形状的第四集管部6d。第四集管部6d具有热交换元件50的面向第一流出面71的边2e和面向第二流入面62的边2f。第三集管部6c和第四集管部6d设置在隔着热交换部5的一侧和另一侧。第二传热板2的边2a、2b是不与第三集管部6c和第四集管部6d接触的边。
在第三集管部6c及第四集管部6d形成有肋8。形成于第三集管部6c的肋8从边2d朝向热交换部5延伸。形成于第三集管部6c的肋8与边2c大致平行地延伸,使来自热交换部5的空气朝向边2d侧顺畅地通过。
形成于第四集管部6d的肋8从边2f朝向热交换部5延伸。形成于第四集管部6d的肋8与边2e大致平行地延伸,使从第二流入面62即边2f侧流入的空气朝向热交换部5顺畅地通过。
在第三集管部6c的外缘设置有沿着边2c延伸的带状的平面区域亦即带状平面部31。在第三集管部6c的外缘设置有沿着边2d延伸的带状的平面区域亦即带状平面部32。在第二传热板2中,为了能够使空气从边2d流出,并防止空气从边2c流出,而在带状平面部31与带状平面部32之间设置有沿着层叠方向的台阶51。更具体而言,带状平面部32形成于比形成有肋8的区域靠下方的位置,带状平面部31形成于比带状平面部32靠上方的位置。此外,带状平面部32和形成有肋8的区域也可以形成在同一平面上。
在第四集管部6d的外缘设置有沿着边2e延伸的带状的平面区域亦即带状平面部33。在第四集管部6d的外缘设置有沿着边2f延伸的带状的平面区域亦即带状平面部34。在第二传热板2中,为了能够使空气从边2f流入,并防止空气从边2e流入,而在带状平面部33与带状平面部34之间设置有沿着层叠方向的台阶52。更具体而言,带状平面部34形成于比形成有肋8的区域靠下方的位置,带状平面部33形成于比带状平面部34靠上方的位置。此外,带状平面部34和形成有肋8的区域也可以形成在同一平面上。
在热交换部5的外缘设置有沿着边2a延伸的带状的平面区域亦即带状平面部35、36。带状平面部35和带状平面部36在沿着边2a的方向的中间部分处相互设置台阶53而形成。带状平面部35形成于比带状平面部36靠上方的位置。
在热交换部5的外缘设置有沿着边2b延伸的带状的平面区域亦即带状平面部37、38。带状平面部37和带状平面部38在沿着边2b的方向的中间部分处相互设置台阶54而形成。带状平面部37形成于比带状平面部38靠上方的位置。第二传热板2在俯视观察时成为以六边形形状的中心位置为中心的点对称的形状。
接下来,对形成于第一传热板1及第二传热板2的突起13、台座14、锥形盖15、锥体16进行说明。
突起13及台座14形成于集管部6a、6b、6c、6d。图6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中的突起和台座部分放大后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7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中的突起和台座部分放大后的局部放大立体剖视图。图8是实施方式1中的台座的俯视图。
突起13形成为朝向下方凸出。突起13是第二凸部。突起13的背面成为凹陷。返回到图4及图5,突起13沿着成为空气的进出口的边1c、1e、2d、2f形成有多个。相对于各边1c、1e、2d、2f形成有多个突起13。突起13形成于将各边1c、1e、2d、2f的长度划分成等间隔的位置。突起13的高度相对于突起13的根部处的直径的比率为1以下。通过该比率,能够防止在通过真空成型来成型传热板1、2的情况下材料变得过薄而产生孔。
如图6及图7所示,台座14形成为朝向上方凸出。台座14的截面形状为梯形形状。在台座14的顶部设置有作为平面的区域,在作为该平面的区域形成有向下方凹下的凹陷14a。如图8所示,台座14的俯视形状为菱形形状。凹陷14a在俯视观察时成为以朝向传热板1、2的中心的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孔形状。凹陷14a的沿着短边方向的宽度成为供突起13嵌入的宽度。
台座14设置为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中的较长的对角线与该台座14所沿着的边1d、1f、2c、2e平行。即,只要将台座14设置为使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中的较长的对角线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即可。台座14尽可能靠近带状平面部22、24、31、33但在其间设置有空隙,并在台座14与带状平面部22、24、31、33以不重叠的程度分离的位置处设置在与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平行的一条直线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换言之,台座14配置在与带状平面部22、24、31、33大致平行的一条直线上。
突起13和台座14形成于在将第一传热板1和第二传热板2层叠时在俯视观察时相互重叠的位置。如图6及图7所示,在使传热板1、2层叠时,台座14的顶部的成为平面的区域与层叠在上方的传热板1、2抵接。另外,突起13嵌入台座14的凹陷14a。突起13由于嵌入凹陷14a,因此不会露出于风路3、4。此外,也可以为,突起13向上方凸出,台座14向下方凸出。
如图4及图5所示,锥形盖15形成于传热板1、2的带状平面部25、27、36、38。锥形盖15相对于各带状平面部25、27、36、38形成有多个。锥形盖15形成于将各带状平面部25、27、36、38的长度划分成等间隔的位置。锥形盖15形成于比各带状平面部25、27、36、38的宽度方向中心靠近热交换部5的位置。
图9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中的锥形盖和锥体部分放大后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0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中的锥形盖和锥体部分放大后的局部放大立体剖视图。锥形盖15是从下方朝向上方凹陷的凹部。锥形盖15在凹部的背面侧为凸出。锥形盖15由末端成为平面的圆锥状形成。锥形盖15的高度相对于热交换部5与锥形盖15的间隙距离的比率为1以下。通过该比率,能够防止在通过真空成型来成型传热板1、2的情况下材料变得过薄而产生孔。锥形盖15的凹部形成为沿各带状平面部25、27、36、38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
如图4及图5所示,锥体16形成于传热板1、2的带状平面部26、28、35、37。锥体16相对于各带状平面部26、28、35、37形成有多个。锥体16形成于将各带状平面部26、28、35、37的长度划分成等间隔的位置。锥体16形成于比各带状平面部26、28、35、37的宽度方向中心靠近热交换部5的位置。锥体16的高度相对于热交换部5与锥体16的间隙距离的比率为1以下。通过该比率,能够防止在通过真空成型来成型传热板1、2的情况下材料变得过薄而产生孔。
如图9及图10所示,锥体16是朝向上方凸出的第一凸部。锥体16由末端成为曲面的圆锥状形成。
在将传热板1、2层叠时,带状平面部21与下方的带状平面部31抵接。带状平面部22与上方的带状平面部32抵接。带状平面部23与下方的带状平面部33抵接。带状平面部24与上方的带状平面部34抵接。带状平面部25与下方的带状平面部35抵接。带状平面部26与上方的带状平面部36抵接。带状平面部27与下方的带状平面部37抵接。带状平面部28与上方的带状平面部38抵接。虽然在后文中详细说明,但抵接后的带状平面部21、22、23、24、25、26、27、28、31、32、33、34、35、36、37、38彼此成为通过超声波熔接而接合的接合缘部。
锥形盖15和锥体16形成于在将传热板1、2层叠时在俯视观察时相互重叠的位置。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将传热板1、2层叠时,锥体16嵌入锥形盖15的凹部。此外,也可以为,锥形盖15的凹部向下方凹陷,锥体16向下方凸出。
接下来,对热交换元件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的制造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制造装置具备用于放置传热板1、2的承接台17。对于承接台17而言,除了通过吸附等方法保持传热板1、2的功能之外,还在与突起13成为相同位置的部位设置有用于定位的孔(省略图示)。另外,在制造装置的上方,在与突起13成为相同位置的部位具备导向销18和导向销19。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导向销嵌入突起的状态的立体剖视图。导向销18能够上下移动,通过向下方移动,如图12所示,其末端插入到突起13的背面的凹陷。这对于导向销19也是同样的。
在热交换元件50的制造工序中,反复进行第一传热板1和第二传热板2的层叠和固定。图13~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的制造工序的图。
在热交换元件50的制造工序中,如图13所示,首先,将成为层叠的第一张的第一传热板1放置于承接台17,此时,通过使突起13与承接台17的孔对应,而将突起13嵌入承接台17的孔来进行定位。
接下来,如图14所示,将导向销18的末端嵌入接下来要层叠的第二传热板2的突起13的背面的凹部之后,如图15所示,层叠第二传热板2。由此,在上层和下层中的任一传热板1、2都被制造装置定位的状态下,通过超声波熔接将抵接的带状平面部22、24、26、28、32、34、36、38彼此固定。接下来,如图16所示,相对于接下来要层叠的第一传热板1,一边使用导向销19进行定位一边进行层叠。这样,交替重复第一传热板1和第二传热板2的层叠和固定,而层叠至任意的高度。从制造工序的说明中可知,导向销18用于第二传热板2的定位,导向销19用于第一传热板1的定位。
另外,导向销18、19的末端嵌入突起13的背面的凹部,将上层的传热板1、2推压于下方的传热板1、2,由此在嵌入了突起13的台座14的平面部与集管部6a、6b、6c、6d中的与台座14的平面部抵接的区域之间产生摩擦阻力。由此,超声波熔接的可靠性提高,成品率提高。
根据以上所示的热交换元件50,通过形成在传热板1、2的突起13、台座14、锥形盖15、锥体16,难以产生层叠状态下的位置偏移。因此,即使是对传热板1、2施加振动的超声波熔接,也难以在传热板1、2产生位置偏移。另外,仅通过将传热板1、2重叠,突起13就能嵌入台座14的凹陷14a,锥体16就能嵌入锥形盖15,因此能够准确且容易地进行定位。另外,只要使突起13紧紧地嵌入台座14的凹陷14a,使锥体16紧紧地嵌入锥形盖15,则能够更难以产生位置偏移。另外,传热板1、2在成型后朝向其中心收缩。由于凹陷14a在俯视观察时为以朝向传热板1、2的中心的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孔形状,因此即使在台座14的位置因朝向传热板1、2的中心的收缩而发生了位移的情况下,突起13也容易嵌入凹陷14a。另外,通过突起13与凹陷14a的抵接,能够防止传热板1、2彼此向与朝向传热板1、2的中心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偏移,因此还能够实现定位精度的提高。
另外,突起13和台座14即使位于集管部6a、6b、6c、6d的区域内也位于靠近带状平面部22、24、31、33的位置,锥形盖15和锥体16也位于带状平面部25、26、27、28、35、36、37、38,因此即使因超声波熔接而作用有欲使传热板1、2偏移的力,在传热板1、2产生的弯曲应力也停留在短距离的范围内,因此能够使传热板难以成为挠曲状态。
另外,突起13、台座14、锥形盖15以及锥体16相对于各带状平面部21、22、23、24、25、26、27、28、31、32、33、34、35、36、37、38形成有多个,由此更难以产生位置偏移。
另外,由于突起13为尖端变细的形状,锥形盖15为圆锥状,锥体16为圆锥状,因此在传热板1、2彼此或者传热板与制造装置的定位时容易找正,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传热板1、2彼此的定位。
另外,通过在已准确定位的状态下进行超声波熔接,所熔接的范围难以波及到其他范围,或难以产生成为熔接不良的部位。由此,能够防止由多余的熔接引起的堵塞以及空气从热交换元件50泄漏。
另外,由于台座14设置为使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中的较长的对角线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且台座14的顶部与所邻接的传热板1、2抵接,因此台座14难以妨碍空气的流动。另外,通过在台座14与带状平面部22、24、31、33之间设置空隙,与不设置空隙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台座14及边1d、1f、2c、2e周边的风的流动的紊乱,能够抑制压力损失的产生。另外,通过将台座14沿空气的流动方向配置为直线状,能够同样地减少流动的紊乱,能够抑制压力损失的产生。另外,通过将台座14和边1d、1f、2c、2e隔着空隙配置为尽量靠近,从而使熔接点与台座14的距离尽量变短,在熔接时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定位。
另外,由于将台座14设置于集管部6a、6b、6c、6d,因此与在带状平面部21、22、23、24、31、32、33、34设置台座14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带状平面部21、22、23、24、31、32、33、34的宽度变窄。如果是相同尺寸的传热板1、2,则带状平面部21、22、23、24、31、32、33、34的宽度窄的一方能够使集管部6a、6b、6c、6d变宽。虽然台座14设置于流路,但集管部6a、6b、6c、6d变宽,由此与在带状平面部21、22、23、24、31、32、33、34设置台座14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热交换元件50的压力损失。
以上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表示本公开的内容的一个例子。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可以与其他公知的技术组合。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省略或变更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传热板;1a、1b、1c、1d、1e、1f...边;2...第二传热板;2a、2b、2c、2d、2e、2f...边;3、4...风路;5...热交换部;6a...第一集管部;6b...第二集管部;6c...第三集管部;6d...第四集管部;8...肋;13...突起;14...台座;14a...凹陷;15...锥形盖;16...锥体;17...承接台;18、19...导向销;21、22、23、24、25、26、27、28、31、32、33、34、35、36、37、38...带状平面部;41、42、43、44、51、52、53、54...台阶;50...热交换元件;61...第一流入面;62...第二流入面;71...第一流出面;72...第二流出面。

Claims (7)

1.一种热交换元件,通过层叠多个传热板而形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板具有:热交换部,使在多个所述传热板的层叠方向的一侧通过的空气与在所述层叠方向的另一侧通过的空气在相互对置的方向上通过而进行热交换;集管部,沿着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隔着所述热交换部设置在一侧和另一侧;以及接合缘部,沿着所述热交换部中的不与所述集管部接触的边设置,
层叠后的多个所述传热板所具有的所述接合缘部彼此相互接触并通过超声波熔接而被接合,
在所述接合缘部形成有沿着所述层叠方向凸出的第一凸部、和供邻接的所述传热板的所述第一凸部嵌入的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集管部形成有台座和第二凸部,所述台座沿着所述层叠方向凸出并在其顶部形成有凹陷,所述第二凸部嵌入于邻接的所述传热板的所述凹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台座的顶部设置有平面区域,所述平面区域与邻接的所述传热板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板在沿着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为六边形形状,
所述第一凸部及所述台座沿着所述六边形形状的任一边设置,
所述第一凸部及所述台座相对于所述第一凸部及所述台座所沿着的边形成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一凸部及所述台座设置在将所述第一凸部及所述台座所沿着的边的长度划分成等间隔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座在沿着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为菱形形状,并且使两条对角线中的较长的对角线沿着在所述集管部通过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部的高度相对于所述第一凸部的在根部处的直径的比率为1以下。
CN202180100277.XA 2021-07-12 2021-07-12 热交换元件 Pending CN1176518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26095 WO2023286110A1 (ja) 2021-07-12 2021-07-12 熱交換素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51841A true CN117651841A (zh) 2024-03-05

Family

ID=84919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100277.XA Pending CN117651841A (zh) 2021-07-12 2021-07-12 热交换元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240880A1 (zh)
EP (1) EP4372304A4 (zh)
JP (1) JPWO2023286110A1 (zh)
CN (1) CN117651841A (zh)
CA (1) CA3226203A1 (zh)
WO (1) WO202328611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79021B2 (ja) * 2002-03-28 2009-06-17 パナソニックエ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2004293862A (ja) 2003-03-26 2004-10-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
KR100724225B1 (ko) * 2005-11-30 2007-05-31 마쓰시타 에코시스테무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열교환기
JP2007285691A (ja) * 2006-03-22 2007-11-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
JP4816517B2 (ja) * 2006-09-28 2011-11-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熱交換素子
KR100783599B1 (ko) * 2007-03-09 2007-12-07 충남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환기장치용 열교환기
CN102183077A (zh) * 2011-01-30 2011-09-14 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 能量回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86110A1 (ja) 2023-01-19
US20240240880A1 (en) 2024-07-18
JPWO2023286110A1 (zh) 2023-01-19
EP4372304A1 (en) 2024-05-22
EP4372304A4 (en) 2024-08-21
CA3226203A1 (en) 2023-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16517B2 (ja) 熱交換素子
JP6590917B2 (ja) プレート積層型熱交換器
JP2008116138A (ja) 熱交換用プレート
KR102217703B1 (ko) 판형 열 교환기를 위한 열 교환 판 및 상기 열 교환 판을 구비한 판형 열 교환기
KR20160078487A (ko) 열 교환기 및 열 교환기의 제조 방법
JP6562918B2 (ja) 種々のピッチを有する熱交換プレート
WO2017131240A1 (ja) プレート積層型熱交換器
CA2484856A1 (en) Cross-over rib plate pair for heat exchanger
CN113424009A (zh) 热交换器
WO2022210924A1 (ja) 熱交換器
JP2004184075A (ja) 伝熱プレート及び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117651841A (zh) 热交换元件
KR101317920B1 (ko) 인쇄기판형 열교환기 및 이의 제작방법
JP2016176618A (ja) 熱交換器
JP6066279B2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JP2003130571A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JPS6032800B2 (ja) 熱交換器
KR101980359B1 (ko) 적층식 판형 열교환기
JP2023534156A (ja) 二重壁プレート熱交換器
JP4230611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KR100819010B1 (ko) 열교환기
EP0977001B1 (en) Heat exchanger
CN113474613B (zh) 热交换器
JPH0464894A (ja) 熱交換器
JP2008133999A (ja) 熱交換用プレ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