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45163A - 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及作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及作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45163A
CN117645163A CN202311801918.1A CN202311801918A CN117645163A CN 117645163 A CN117645163 A CN 117645163A CN 202311801918 A CN202311801918 A CN 202311801918A CN 117645163 A CN117645163 A CN 1176451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e
unloading
ship
conveyor
st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0191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星铭
徐俊
浦伟庆
高培峰
张振
余政
谢磊
潘瑞鹤
庄宁
黄劲松
丁同文
范寅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CC Third Harbor Consultants
Original Assignee
CCCC Third Harbor Consultant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CC Third Harbor Consultants filed Critical CCCC Third Harbor Consultants
Priority to CN20231180191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451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451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451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hip Loading And Unload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及作业方法,作业系统,由卸船进场作业区、矿石储备料场区和出场装船作业区三部分组成;作业方法,分为矿石卸船至料场堆料储备作业与矿石储备料场取料至码头装船作业。本发明可实现连片式大料堆布置,提升矿石堆存能力,从而节约港口珍贵的土地资源,降低工程基础投资费用,而且通过移动设备覆盖全场,提高作业灵活性并提升码头经济收益,有利于打造资源集约、运行经济型港口。

Description

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及作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石码头装卸作业领域,特别涉及开展矿石储备场合的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及作业方法。
背景技术
钢铁工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钢铁行业的平稳发展,离不开炼钢的原料铁矿石。目前,国产矿石无法满足国内钢铁工业的需求,每年需大量进口。目前港口矿石料场均采用条形料堆布置方式,装卸作业选用轨道式斗轮堆取料机、斗轮取料机或堆料机等机械设备。由于堆取料设备的合理臂架长度在50~55m,另外考虑设备基础宽度以及相邻设备作业影响等因素,相邻2条料场作业线的轨道基础布置间距在80~110m,以确保相邻2台设备的工作臂架可以覆盖整个作业料堆宽度。同时堆场根据码头卸船、装船等主集疏运流程要求,堆场配置作业线4~5条,确保整个港口矿石料场的堆存容量大概在500万吨,以满足矿石的正常周转要求。
为提高矿石保供能力,港口需建设大储备能力矿石料场。传统采用轨道式装卸设备布置方式由于受制于固定轨道基础影响以及设备作业幅度限制,使得单位堆场面积仅可堆存矿石容量约5t/m2,若为满足大储备能力(1000万吨以上)堆存要求,堆场占地面积需扩大一倍,从而造成港口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以及工程投资大幅增加,降低港口运营收益率。
基于此,本发明针对矿石码头建设储备料场具有堆存容量大、周转速度低等特点,通过配置移动式组合装卸作业系统,以提高堆场单位面积的堆存容量,提升土地利用价值。此方式不但可节约港口珍贵的土地资源,降低工程基础投资费用,而且通过移动设备覆盖全场,提高作业灵活性和提升码头经济收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以提高料场堆存能力,实现料场作业灵活性和便捷性,打造资源集约、运行经济型港口。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由卸船进场作业区、矿石储备料场区和出场装船作业区三部分组成;
所述卸船进场作业区布置在矿石储备料场区的前方,包括桥式抓斗卸船机、第一轨道卸船码头皮带机;
所述卸船进场作业区的桥式抓斗卸船机两侧门腿支撑在码头两根第一轨道上,沿着第一轨道行走以覆盖散货船的各个舱口抓料作业;
所述卸船码头皮带机布置在桥式抓斗卸船机对应的两根第一轨道内;
所述矿石储备料场区由组合移动式堆料系统和组合移动式取料系统组成;
所述出场装船作业区包括装船机、第四轨道和装船码头皮带机,布置在矿石储备料场区的后方;
所述装船机两侧门腿支撑在码头两根第四轨道上,沿着第四轨道行走以覆盖散货船的各个舱口装料作业;
所述装船码头皮带机布置在装船机对应的两根第四轨道内。
进一步的,所述组合移动式堆料系统包括堆料机、移动式输矿机和移动式排矿机;
进一步的,所述堆料机布置在1#料场和2#料场中间的第二轨道上,可沿着第二轨道行走以覆盖料场的长度范围;
进一步的,所述堆料机对应的两根第二轨道内布置来自卸船码头方向的上料皮带机;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式输矿机长度约40m,由钢结构机架、短输送机、尾部导料槽、头部漏斗和下部行走机构组成,尾部导料槽斜向布置,以降低尾部结构布置高度,而靠近头部区域为水平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行走机构设置在钢结构机架下方,采用轮胎式或履带式结构,并且为头尾两组布置,可原地转向以提高使用灵活性;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式排矿机,同样由钢结构机架、短输送机、尾部导料槽和下部行走机构组成,差异仅在于短输送机采用约13°斜向布置,以抬高头部高度,满足矿石料堆的堆高作业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组合移动式堆料系统在堆料作业过程中,采用移动式输矿机的不同台数组合(3台或2台)以适应布料位置的变化。
进一步的,所述组合移动式取料系统包括履带式斗轮挖矿机、移动式输矿机和受料斗;
进一步的,所述履带式斗轮挖矿机由斗轮、受料短输送机、排料短输送机和履带式行走机构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斗轮布置在受料短输送机的头部;
进一步的,所述受料短输送机和排料短输送机可各自绕着回转中心独立旋转,以实现与移动式输矿机的不同角度组合;
所述斗轮挖矿机作业过程中产生荷载大,采用履带式行走机构有利于提高设备整体稳定性,同时可降低对堆场面的压力;
进一步的,所述受料斗两侧门腿支撑在堆场两根第三轨道上,可沿着第三轨道行走以覆盖料场的长度范围,受料斗对应的两根第三轨道内布置出场皮带机。
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作业方法,使用上述矿石码头储备料场装卸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分为矿石卸船至料场堆料储备作业与矿石储备料场取料至码头装船作业两方面;
所述矿石卸船至料场堆料储备作业包括码头卸货,第一段布料、第二段布料三部分;
所述矿石储备料场取料至码头装船作业分为第一、二、三段取料。
所述矿石卸船至料场堆料储备作业包括以下步骤:
S1.散货船靠泊卸船码头,桥式抓斗卸船机内的抓斗从船舱内抓取矿石后,经机内漏斗下放至卸船码头皮带机,然后转运至入场皮带机,到1#料场和2#料场中部的上料皮带机;
S2.料皮带机将矿石转入堆料机,堆料机通过臂架皮带机及头部漏斗,转入数台头、尾部相互搭接的移动式输矿机后,矿石运输至移动式排矿机的尾部导料槽内,通过机内短输送机后经头部抛料至料场,形成整个卸船至堆料的作业过程,完成1#料堆的第一段布料;
S3.在1#料场的第一段布料全部完成后,进行第二段布料时,由于料堆与上料皮带机距离变小,此时需移出部分台数移动式输矿机,并重新搭接组合成新的移动式堆料系统,最终形成连片式大料堆布置,实现矿石堆存能力比原传统码头料场增加一倍左右。
进一步的,所述S2作业过程中,移动式输矿机和移动式排矿机的行走机构均沿着码头长度方向布置,并与堆料机组合,形成的移动式堆料系统可根据每次布料情况进行整体移动,从而实现料堆作业的不断加长。
所述矿石储备料场取料至码头装船作业包括以下步骤:
S4.履带式斗轮挖掘机的斗轮料堆挖取矿石后经受料短输送机转运至排料短输送机,再转入数台头、尾部相互搭接的移动式输矿机后,进入受料斗内,再卸入地面出场皮带机,然后经侧面出场皮带机接入装船码头皮带机,将矿石转移至装船机内臂架皮带机,卸入船舱内,实现从料场至装船的第一段取料作业过程;
S5.在2#料场的第一段取料全部完成后,进行第二段、第三段等取料时,由于料堆与出场皮带机距离变大,此时需加入部分台数移动式输矿机,并重新搭接组合成新的移动式取料系统,完成作业。
进一步的,所述S4作业过程中,履带式斗轮挖矿机、移动式输矿机的行走机构均沿着码头长度方向布置,并与受料斗组合,形成的移动式取料系统可根据履带式斗轮挖矿机每次取料情况进行整体移动,从而实现取料作业的不断推进。
本申请的优点和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可实现连片式大料堆布置,提升矿石堆存能力,从而节约港口珍贵的土地资源,降低工程基础投资费用,而且通过移动设备覆盖全场,提高作业灵活性并提升码头经济收益,有利于打造资源集约、运行经济型港口。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从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以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申请的上述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传统矿石料场装卸作业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的第一段布料、取料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的第二段布料、第三段取料平面示意图。
图4为图2、图3所示A-A为卸船码头作业断面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B-B为矿石储备料场第一段布料作业断面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C-C为矿石储备料场第二段布料作业断面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D-D为矿石储备料场第一段取料作业断面示意图。
图8为图3所示E-E为矿石储备料场第三段取料作业断面示意图。
图9为图2、图3所示F-F为装船码头作业断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卸船进场作业区;11-桥式抓斗卸船机;111-抓斗;112-机内漏斗;12-第一轨道;13-卸船码头皮带机;14-矿石;15-入场皮带机;2-矿石储备料场区;21-组合移动式堆料系统;211-堆料机;2111-臂架皮带机;2112-头部漏斗;212-移动式输矿机;2121-钢结构机架;2122-短输送机;2123-尾部导料槽;2124-头部漏斗;2125-下部行走机构;213-移动式排矿机;2131-尾部导料槽;2132-机内短输送机;22-组合移动式取料系统;221-履带式斗轮挖矿机;2211-斗轮;2212-受料短输送机;2213-排料短输送机;2214-履带式行走机构;222-受料斗;23-第二轨道;24-上料皮带机;25-第三轨道;26-出场皮带机;27-侧面出场皮带机;3-出场装船作业区;31-装船机;311-臂架皮带机;32-第四轨道;33-装船码头皮带机;
具体实施例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实施例中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应该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本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一个实施例”或“本实施例”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并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本文中术语“/和”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
本文中术语“至少一种”,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B的至少一种,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介绍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结合图2、3,图2为本发明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的第一段布料、取料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的第二段布料、第三段取料平面示意图。
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由卸船进场作业区1、矿石储备料场区2和出场装船作业区3三部分组成;
所述卸船进场作业区1布置在矿石储备料场区2的前方,包括桥式抓斗卸船机11、第一轨道12卸船码头皮带机13;
所述卸船进场作业区1的桥式抓斗卸船机11两侧门腿支撑在码头两根第一轨道12上,沿着第一轨道12行走以覆盖散货船的各个舱口抓料作业;
所述卸船码头皮带机13布置在桥式抓斗卸船机11对应的两根第一轨道12内;
优选的,所述矿石储备料场区2由组合移动式堆料系统21和组合移动式取料系统22组成;
所述出场装船作业区3包括装船机31、第四轨道32和装船码头皮带机33,布置在矿石储备料场区2的后方;
优选的,所述装船机31两侧门腿支撑在码头两根第四轨道32上,沿着第四轨道32行走以覆盖散货船的各个舱口装料作业;
所述装船码头皮带机33布置在装船机31对应的两根第四轨道32内。
优选的,所述组合移动式堆料系统21包括堆料机211、移动式输矿机212和移动式排矿机213;
所述堆料机211布置在1#料场和2#料场中间的第二轨道23上,可沿着第二轨道23行走以覆盖料场的长度范围;
优选的,所述堆料机211对应的两根第二轨道23内布置来自卸船码头方向的上料皮带机24;
优选的,所述移动式输矿机212长度约40m,由钢结构机架2121、短输送机2122、尾部导料槽2123、头部漏斗2124和下部行走机构2125组成,尾部导料槽2123斜向布置,以降低尾部结构布置高度,而靠近头部区域为水平布置;
优选的,所述行走机构2125设置在钢结构机架2121下方,采用轮胎式或履带式结构,并且为头尾两组布置,可原地转向以提高使用灵活性;
优选的,所述移动式排矿机213,同样由钢结构机架、短输送机、尾部导料槽和下部行走机构组成,差异仅在于短输送机采用约13°斜向布置,以抬高头部高度,满足矿石料堆的堆高作业要求。
优选的,所述组合移动式堆料系统21在堆料作业过程中,采用移动式输矿机212的不同台数组合(附图2为3台组合,附图3为2台组合)以适应布料位置的变化。
所述组合移动式取料系统22包括履带式斗轮挖矿机221、移动式输矿机212和受料斗222;
优选的,所述履带式斗轮挖矿机221由斗轮2211、受料短输送机2212、排料短输送机2213和履带式行走机构2214组成;
优选的,所述斗轮2211布置在受料短输送机2212的头部;
优选的,所述受料短输送机2212和排料短输送机2213可各自绕着回转中心独立旋转,以实现与移动式输矿机212的不同角度组合;
所述斗轮挖矿机221作业过程中产生荷载大,采用履带式行走机构2214有利于提高设备整体稳定性,同时可降低对堆场面的压力;
所述受料斗222两侧门腿支撑在堆场两根第三轨道25上,可沿着第三轨道25行走以覆盖料场的长度范围,受料斗222对应的两根第三轨道25内布置出场皮带机26。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介绍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的装卸作业方法:
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作业方法,使用上述矿石码头储备料场装卸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分为矿石卸船至料场堆料储备作业与矿石储备料场取料至码头装船作业两方面。
如图2、3、4、5、6所示,图2为本发明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的第一段布料、取料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的第二段布料、第三段取料平面示意图。图4为图2、图3所示A-A为卸船码头作业断面示意图。图5为图2所示B-B为矿石储备料场第一段布料作业断面示意图。图6为图3所示C-C为矿石储备料场第二段布料作业断面示意图。
所述矿石卸船至料场堆料储备作业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2、3、4所示,图2为本发明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的第一段布料、取料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的第二段布料、第三段取料平面示意图。图4为图2、图3所示A-A为卸船码头作业断面示意图。
S1.散货船靠泊卸船码头1,桥式抓斗卸船机11内的抓斗111从船舱内抓取矿石14后,经机内漏斗112下放至卸船码头皮带机13,然后转运至入场皮带机15,到1#料场和2#料场中部的上料皮带机24;
如图2、5所示,图2为本发明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的第一段布料、取料平面示意图。图5为图2所示B-B为矿石储备料场第一段布料作业断面示意图。
S2.料皮带机24将矿石转入堆料机211,堆料机211通过臂架皮带机2111及头部漏斗2112,转入数台头、尾部相互搭接的移动式输矿机212后(附图2为3台组合,附图3为2台组合),矿石运输至移动式排矿机213的尾部导料槽2131内,通过机内短输送机2132后经头部抛料至料场,形成整个卸船至堆料的作业过程,完成1#料堆的第一段布料;
如图3、6所示,图3为本发明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的第二段布料、第三段取料平面示意图。图6为图3所示C-C为矿石储备料场第二段布料作业断面示意图。
S3.在1#料场的第一段布料全部完成后,进行第二段布料时,由于料堆与上料皮带机24距离变小,此时需移出部分台数移动式输矿机212(附图2为3台组合,附图3为2台组合),并重新搭接组合成新的移动式堆料系统21,最终形成连片式大料堆布置,实现矿石堆存能力比原传统码头料场增加一倍左右。
所述S2作业过程中,移动式输矿机21和移动式排矿机213的行走机构均沿着码头长度方向布置,并与堆料机211组合,形成的移动式堆料系统21可根据每次布料情况进行整体移动,从而实现料堆作业的不断加长。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作业方法,具体涉及矿石储备料场取料至码头装船作业方面。
所述矿石储备料场取料至码头装船作业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2、7、9所示,图2为本发明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的第一段布料、取料平面示意图。图7为图2所示D-D为矿石储备料场第一段取料作业断面示意图。图9为图2、图3所示F-F为装船码头作业断面示意图。
S4.履带式斗轮挖掘机221的斗轮2211从料堆挖取矿石后经受料短输送机2212转运至排料短输送机2213,再转入数台头、尾部相互搭接的移动式输矿机212后,进入受料斗222内,再卸入地面出场皮带机26,然后经侧面出场皮带机27接入装船码头皮带机33,将矿石转移至装船机31内臂架皮带机311,卸入船舱内,实现从料场至装船的第一段取料作业过程;
如图3、8、9所示,图3为本发明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的第二段布料、第三段取料平面示意图。图8为图3所示E-E为矿石储备料场第三段取料作业断面示意图。图9为图2、图3所示F-F为装船码头作业断面示意图。
S5.在2#料场的第一段取料全部完成后,进行第二段、第三段等取料时,由于料堆与出场皮带机26距离变大,此时需加入部分台数移动式输矿机212(附图2为3台组合,附图3为2台组合),并重新搭接组合成新的移动式取料系统22,完成作业。
所述S4作业过程中,履带式斗轮挖矿机221、移动式输矿机212的行走机构均沿着码头长度方向布置,并与受料斗222组合,形成的移动式取料系统22可根据履带式斗轮挖矿机221每次取料情况进行整体移动,从而实现取料作业的不断推进。
本发明的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可实现连片式大料堆布置,提升矿石堆存能力,从而节约港口珍贵的土地资源,降低工程基础投资费用,而且通过移动设备覆盖全场,提高作业灵活性并提升码头经济收益,有利于打造资源集约、运行经济型港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其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通过常规的替代或者能够实现相同的功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整合和参数变更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由卸船进场作业区(1)、矿石储备料场区(2)和出场装船作业区(3)三部分组成;
所述卸船进场作业区(1)布置在矿石储备料场区(2)的前方,包括桥式抓斗卸船机(11)、第一轨道(12)卸船码头皮带机(13);
所述卸船进场作业区(1)的桥式抓斗卸船机(11)两侧门腿支撑在码头两根第一轨道(12)上,沿着第一轨道(12)行走以覆盖散货船的各个舱口抓料作业;
所述卸船码头皮带机(13)布置在桥式抓斗卸船机(11)对应的两根第一轨道(12)内;
所述矿石储备料场区(2)由组合移动式堆料系统(21)和组合移动式取料系统(22)组成;
所述出场装船作业区(3)包括装船机(31)、第四轨道(32)和装船码头皮带机(33),布置在矿石储备料场区(2)的后方;
所述装船机(31)两侧门腿支撑在码头两根第四轨道(32)上,沿着第四轨道(32)行走以覆盖散货船的各个舱口装料作业;
所述装船码头皮带机(33)布置在装船机(31)对应的两根第四轨道(3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移动式堆料系统(21)包括堆料机(211)、移动式输矿机(212)和移动式排矿机(213);
所述堆料机(211)布置在1#料场和2#料场中间的第二轨道(23)上,可沿着第二轨道(23)行走以覆盖料场的长度范围;
所述堆料机(211)对应的两根第二轨道(23)内布置来自卸船码头方向的上料皮带机(24);
所述移动式输矿机(212)长度约40m,由钢结构机架(2121)、短输送机(2122)、尾部导料槽(2123)、头部漏斗(2124)和下部行走机构(2125)组成,尾部导料槽(2123)斜向布置,以降低尾部结构布置高度,而靠近头部区域为水平布置;
所述行走机构(2125)设置在钢结构机架(2121)下方,采用轮胎式或履带式结构,并且为头尾两组布置,可原地转向以提高使用灵活性;
所述移动式排矿机(213),同样由钢结构机架、短输送机、尾部导料槽和下部行走机构组成,差异仅在于短输送机采用约13°斜向布置,以抬高头部高度,满足矿石料堆的堆高作业要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移动式堆料系统(21)在堆料作业过程中,采用移动式输矿机(212)的不同台数组合,以适应布料位置的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移动式取料系统(22)包括履带式斗轮挖矿机(221)、移动式输矿机(212)和受料斗(222);
所述履带式斗轮挖矿机(221)由斗轮(2211)、受料短输送机(2212)、排料短输送机(2213)和履带式行走机构(2214)组成;
所述斗轮(2211)布置在受料短输送机(2212)的头部;
所述受料短输送机(2212)和排料短输送机(2213)可各自绕着回转中心独立旋转,以实现与移动式输矿机(212)的不同角度组合;
所述斗轮挖矿机(221)作业过程中产生荷载大,采用履带式行走机构(2214)有利于提高设备整体稳定性,同时可降低对堆场面的压力;
所述受料斗(222)两侧门腿支撑在堆场两根第三轨道(25)上,可沿着第三轨道(25)行走以覆盖料场的长度范围,受料斗(222)对应的两根第三轨道(25)内布置出场皮带机(26)。
5.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作业方法,使用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分为矿石卸船至料场堆料储备作业与矿石储备料场取料至码头装船作业两方面;
所述矿石卸船至料场堆料储备作业包括码头卸货,第一段布料、第二段布料三部分;
所述矿石储备料场取料至码头装船作业分为第一、二、三段取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矿石卸船至料场堆料储备作业包括以下步骤:
S1.散货船靠泊卸船码头(1),桥式抓斗卸船机(11)内的抓斗(111)从船舱内抓取矿石(14)后,经机内漏斗(112)下放至卸船码头皮带机(13),然后转运至入场皮带机(15),到1#料场和2#料场中部的上料皮带机(24);
S2.料皮带机(24)将矿石转入堆料机(211),堆料机(211)通过臂架皮带机(2111)及头部漏斗(2112),转入数台头、尾部相互搭接的移动式输矿机(212)后,矿石运输至移动式排矿机(213)的尾部导料槽(2131)内,通过机内短输送机(2132)后经头部抛料至料场,形成整个卸船至堆料的作业过程,完成1#料堆的第一段布料;
S3.在1#料场的第一段布料全部完成后,进行第二段布料时,由于料堆与上料皮带机(24)距离变小,此时需移出部分台数移动式输矿机(212),并重新搭接组合成新的移动式堆料系统(21),最终形成连片式大料堆布置,实现矿石堆存能力比原传统码头料场增加一倍左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作业过程中,移动式输矿机(212)和移动式排矿机(213)的行走机构均沿着码头长度方向布置,并与堆料机(211)组合,形成的移动式堆料系统(21)可根据每次布料情况进行整体移动,从而实现料堆作业的不断加长。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矿石储备料场取料至码头装船作业包括以下步骤:
S4.履带式斗轮挖掘机(221)的斗轮(2211)从料堆挖取矿石后经受料短输送机(2212)转运至排料短输送机(2213),再转入数台头、尾部相互搭接的移动式输矿机(212)后,进入受料斗(222)内,再卸入地面出场皮带机(26),然后经侧面出场皮带机(27)接入装船码头皮带机(33),将矿石转移至装船机(31)内臂架皮带机(311),卸入船舱内,实现从料场至装船的第一段取料作业过程;
S5.在2#料场的第一段取料全部完成后,进行第二段、第三段等取料时,由于料堆与出场皮带机(26)距离变大,此时需加入部分台数移动式输矿机(212),并重新搭接组合成新的移动式取料系统(22),完成作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作业过程中,履带式斗轮挖矿机(221)、移动式输矿机(212)的行走机构均沿着码头长度方向布置,并与受料斗(222)组合,形成的移动式取料系统(22)可根据履带式斗轮挖矿机(221)每次取料情况进行整体移动,从而实现取料作业的不断推进。
CN202311801918.1A 2023-12-25 2023-12-25 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及作业方法 Pending CN1176451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01918.1A CN117645163A (zh) 2023-12-25 2023-12-25 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及作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01918.1A CN117645163A (zh) 2023-12-25 2023-12-25 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及作业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45163A true CN117645163A (zh) 2024-03-05

Family

ID=90047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01918.1A Pending CN117645163A (zh) 2023-12-25 2023-12-25 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及作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4516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08615B2 (en) Stockyard for bulk materials
CA2523392C (en) Movable belt conveyor system
CN105800327A (zh) 一种履带式移动堆料装置
US4037735A (en) Reclaiming and stacking system
KR100758732B1 (ko) 하역컨베이어바지선을 이용한 토사 이송장치
CN110745573B (zh) 一种转载运输机搭接自移式布料方法
CN117645163A (zh) 一种矿石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及作业方法
US3049244A (en) Stacking and reclaiming material
JP2018535894A (ja) 超浅喫水ばら積貨物船
CN210047977U (zh) 一种移动式堆料系统
KR200431865Y1 (ko) 하역컨베이어바지선을 이용한 토사 이송장치
CN111961846B (zh) 用于矿山堆浸场的利用排土机的筑堆方法
CN220375802U (zh) 料场系统
KR101159583B1 (ko) 연속식 하역장치
CN205257542U (zh) 港口散货卸船和装船转运一体机
CN217296414U (zh) 一种斜井箕斗铁路皮带机联合运输系统
CN113120636B (zh) 一种采用胶带输送机与自移桥式布料机联合筑堆工艺
Bach Coal handling along the supply chain
CN214455125U (zh) 一种用于斗轮机半趴尾车的导料装置
CN220054084U (zh) 一种散货物料装卸的分料装置
AU773671B2 (en) A stockyard for bulk materials
JP4051642B2 (ja) ばら物運搬船
JPH01290831A (ja) 浚渫物搬送システム
CN205418836U (zh) 刮板式地表给料机
HU187391B (en) Method for reloading, transporting lump bulk goods e.g. at openwork and universal conveyor for carrying out the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