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38432A - 注液装置及注液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注液装置及注液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638432A CN117638432A CN202311853212.XA CN202311853212A CN117638432A CN 117638432 A CN117638432 A CN 117638432A CN 202311853212 A CN202311853212 A CN 202311853212A CN 117638432 A CN117638432 A CN 11763843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injection
- connecting pipeline
- output
- injected
- liq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7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5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0000037452 prim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1802 infu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29 fi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09—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with liquid, e.g. electrolytes
- H01M50/618—Pressure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73—Containers for storing liquids; Delivery conduits therefo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注液装置及注液控制方法,注液装置包括存储件、第一连接管路、第二连接管路、第三连接管路和真空机组,存储件具有容纳冷却液的容纳腔;第一连接管路的第一管口用于与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连通;第一连接管路上设置有压力检测件;第二连接管路的第一管口与第一连接管路的第二管口连接并连通,第二连接管路的第二管口与存储件的容纳腔连通;第二连接管路可通断地设置,第二连接管路上设置有注液泵;第三连接管路的第一管口与第一连接管路的第二管口连接并连通;第三连接管路可通断地设置;真空机组的进气口与第三连接管路的第二管口连通。本申请的注液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人工注液方式存在较多不便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液充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注液装置及注液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储能领域逐渐采用液冷代替风冷,液冷可以使电池冷却效果更好、温度更均匀。
当前液冷系统冷却液的充注,仍然使用人工注液的方法,利用外置加液泵进行加液,人工注液对冷却液充注量难以把控,仅能靠充注压力进行判断冷却液是否充足,但该判断方法受环境温度、内部空气含量等因素影响较大,人工充注过程中容易带入大量空气,使系统内部压力受温度变化较大,系统内排出空气后压力又会降低,需要频繁进行补液排气的操作,操作过程繁琐;且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注液过程需要多人同时配合;充注压力把控不好容易超压破坏系统部件,导致冷却液泄露、腐蚀器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电芯短路打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液装置及注液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人工注液方式存在较多不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注液装置,其包括:存储件,存储件具有容纳冷却液的容纳腔;第一连接管路,第一连接管路的第一管口用于与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连通;第一连接管路上设置有压力检测件;第二连接管路,第二连接管路的第一管口与第一连接管路的第二管口连接并连通,第二连接管路的第二管口与存储件的容纳腔连通;第二连接管路可通断地设置,第二连接管路上设置有注液泵;第三连接管路,第三连接管路的第一管口与第一连接管路的第二管口连接并连通;第三连接管路可通断地设置;真空机组,真空机组的进气口与第三连接管路的第二管口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管路上还设置有流量检测件。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以控制第二连接管路的通断。
进一步地,第三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以控制第三连接管路的通断。
进一步地,第三连接管路上设置有气液分离装置和第二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第三连接管路的通断;气液分离装置位于第二控制阀和真空机组之间。
进一步地,待注液部件为电池液冷板或冷水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注液控制方法,其适用于上述的注液装置;注液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使注液装置的第二连接管路处于断开状态,使注液装置的第三连接管路处于连通状态,并启动注液装置的真空机组,以对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进行抽真空;步骤S2:通过注液装置的压力检测件的示数判断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是否符合要求;当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符合要求时,关闭真空机组并使第三连接管路转变为断开状态;步骤S3:使第二连接管路转变为连通状态;并依靠压力差,使注液装置的存储件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流向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内;步骤S4:当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内和存储件的容纳腔内的压力达到平衡后,开启注液装置的注液泵,以使存储件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继续流向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内。
进一步地,判断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是否符合要求的方法包括:步骤S21:当压力检测件的示数达到第一预设值后,关闭真空机组并使第三连接管路转变为断开状态,保压第一预设时间;其中,第一预设值的取值范围为第一预设范围;步骤S22:当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压力回升幅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判定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符合要求;当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压力回升幅度大于第二预设值,判定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不符合要求;步骤S23:当判定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不符合要求时,使第三连接管路转变为连通状态并启动真空机组,以继续抽真空;重复步骤S21至步骤S23,直至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符合要求。
进一步地,当开启注液泵进行注液操作后,注液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5:当压力检测件的示数达到第三预设值时,使第二连接管路转变为断开状态并关闭注液泵,保压第二预设时间;步骤S6:当在第二预设时间内,压力降低幅度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值,完成注液;步骤S7:当在第二预设时间内,压力降低幅度大于第四预设值,使第二连接管路转变为连通状态并开启注液泵,以继续向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内注液;重复步骤S5至步骤S7,直至完成注液。
进一步地,在通过注液泵进行注液操作的过程中,注液控制方法还包括:每隔预设间隔时间t计算一次压力升高速率V,V=△Ps/t;△Ps为在预设间隔时间内的实际压力差;Ps为实际压力,Pt为目标压力;当Ps≤Pt-P1时,注液泵的输出为100%;当Pt-P1<Ps≤Pt-P2,且当V1≤V时,每隔预设间隔时间使注液泵的输出降低第一输出;当Pt-P1<Ps≤Pt-P2,且当V2≤V<V1时,每隔预设间隔时间使注液泵的输出降低第二输出;当Pt-P1<Ps≤Pt-P2,且当V3≤V<V2时,使注液泵维持当前输出;当Pt-P1<Ps≤Pt-P2,且当V<V3时,每隔预设间隔时间使注液泵的输出提高第三输出;当Pt-P2<Ps≤Pt-P3,且当V2≤V时,每隔预设间隔时间使注液泵的输出降低第一输出;当P t-P2<Ps≤Pt-P3,且当V4≤V<V2时,每隔预设间隔时间使注液泵的输出降低第二输出;当Pt-P2<Ps≤Pt-P3,且当V5≤V<V4时,使注液泵维持当前输出;当Pt-P2<Ps≤Pt-P3,且当V<V5时,每隔预设间隔时间使注液泵的输出提高第三输出;当Pt-P3<Ps时,使注液泵的输出维持第二输出,直至注液完成;其中,V3<V2<V1,V5<V4<V2,P3<P2<P1,第一输出大于第二输出,第二输出大于第三输出。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注液装置包括存储件、第一连接管路、第二连接管路、第三连接管路和真空机组,存储件具有容纳冷却液的容纳腔;第一连接管路的两个管口分别为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第二连接管路的两个管口分别为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第三连接管路的两个管口分别为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第一连接管路的第一管口用于与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连通;第一连接管路上设置有压力检测件;第二连接管路的第一管口与第一连接管路的第二管口连接并连通,第二连接管路的第二管口与存储件的容纳腔连通;第二连接管路可通断地设置,第二连接管路上设置有注液泵;第三连接管路的第一管口与第一连接管路的第二管口连接并连通,第三连接管路和第二连接管路并联设置;第三连接管路可通断地设置;真空机组的进气口与第三连接管路的第二管口连通。
具体实施过程中,先使第二连接管路处于断开状态,并使第三连接管路处于连通状态,并启动真空机组,以对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进行抽真空;通过压力检测件的示数判断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是否符合要求;当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符合要求时,关闭真空机组,并使第三连接管路转变为断开状态;使第二连接管路转变为连通状态,此时由于存储件的容纳腔内的压力大于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内的压力,故依靠压力差,使存储件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流向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内;当存储件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向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内注入一段时间后,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内和存储件的容纳腔内的压力达到平衡,此时存储件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不能再自动流向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内,故开启注液泵,以在注液泵的作用下,使存储件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继续流向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内,直至向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内注入所需量的冷却液后,关闭注液泵,并使第二连接管路转变为断开状态。可见,本申请的注液装置能够实现向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内自动注液,使得对待注液部件的流通通道的注液操作变得比较方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人工注液方式存在较多不便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注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存储件;
20、第一连接管路;21、压力检测件;22、流量检测件;
30、第二连接管路;31、注液泵;32、第一控制阀;
40、第三连接管路;41、第二控制阀;42、气液分离装置;50、真空泵;
200、待注液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注液装置,请参考图1,注液装置包括存储件10、第一连接管路20、第二连接管路30、第三连接管路40和真空机组,存储件10具有容纳冷却液的容纳腔;第一连接管路20的两个管口分别为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第二连接管路30的两个管口分别为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第三连接管路40的两个管口分别为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第一连接管路20的第一管口用于与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连通;第一连接管路20上设置有压力检测件21;第二连接管路30的第一管口与第一连接管路20的第二管口连接并连通,第二连接管路30的第二管口与存储件10的容纳腔连通;第二连接管路30可通断地设置,第二连接管路30上设置有注液泵31;第三连接管路40的第一管口与第一连接管路20的第二管口连接并连通,第三连接管路40和第二连接管路30并联设置;第三连接管路40可通断地设置;真空机组的进气口与第三连接管路40的第二管口连通。
具体实施过程中,先使第二连接管路30处于断开状态,并使第三连接管路40处于连通状态,并启动真空机组,以对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进行抽真空;通过压力检测件21的示数判断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是否符合要求;当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符合要求时,关闭真空机组,并使第三连接管路40转变为断开状态;使第二连接管路30转变为连通状态,此时由于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压力大于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的压力,故依靠压力差,使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流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当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注入一段时间后,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和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压力达到平衡,此时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不能再自动流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故开启注液泵31,以在注液泵31的作用下,使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继续流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直至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注入所需量的冷却液后,关闭注液泵31,并使第二连接管路30转变为断开状态。可见,本申请的注液装置能够实现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自动注液,使得对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注液操作变得比较方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人工注液方式存在较多不便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对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完成抽真空后,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已无空气或空气含量极少,即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压力大于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的压力,故可以依靠压力差进行注液操作,即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自动吸入冷却液。当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和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压力达到平衡后,自动吸入过程停止。
具体地,第一连接管路20的第一管口用于与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一端连通。
具体地,真空机组包括真空泵50。
可选地,压力检测件21为电子压力表。
可选地,存储件10为存储罐。
可选地,注液泵31为变速泵。
具体地,第二连接管路30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32,以通过第一控制阀32控制第二连接管路30的通断。
可选地,第一控制阀32为电动球阀。
具体地,第三连接管路40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41,以通过第二控制阀41控制第三连接管路40的通断。
可选地,第二控制阀41为电动球阀。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路20上还设置有流量检测件22。
具体实施过程中,当依靠压力差进行注液操作时,流量检测件22记录注液量;当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和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压力达到平衡后,自动吸入过程停止,流量检测件22发出无流量信号,以提示开启注液泵31。
可选地,流量检测件22为电子流量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管路40上还设置有气液分离装置42;沿第三连接管路40内的气体流动方向,气液分离装置42位于第二控制阀41和真空机组之间;气液分离装置42用于气液分离,以使经过气液分离后的气体流向真空机组,从而对真空机组起到保护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待注液部件200为电池液冷板或冷水机。
电池液冷板用于对电池进行冷却,电池液冷板的流通通道与冷水机的流通通道连通,以形成冷却液的循环回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注液控制方法,其适用于上述的注液装置;注液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使注液装置的第二连接管路30处于断开状态,使注液装置的第三连接管路40处于连通状态,并启动注液装置的真空机组,以对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进行抽真空;步骤S2:通过注液装置的压力检测件21的示数判断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是否符合要求;当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符合要求时,关闭真空机组,并使第三连接管路40转变为断开状态;步骤S3:使第二连接管路30转变为连通状态;并依靠压力差,使注液装置的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流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步骤S4:当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和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压力达到平衡后,开启注液装置的注液泵31,以使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继续流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
具体地,在步骤S1之前,使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容纳足量冷却液。
需要说明的是,注液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控制阀32和第二控制阀41均处于关闭状态,所有负载均为关闭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判断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是否符合要求的方法包括:步骤S21:当压力检测件21的示数达到第一预设值后,关闭真空机组并使第三连接管路40转变为断开状态,保压第一预设时间;其中,第一预设值的取值范围为第一预设范围;步骤S22:当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压力回升幅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判定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符合要求;当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压力回升幅度大于第二预设值,判定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不符合要求;步骤S23:当判定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不符合要求时,使第三连接管路40转变为连通状态并启动真空机组,以继续抽真空;重复步骤S21至步骤S23,直至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符合要求。
可选地,第一预设值为-1.0bar;第一预设时间为5min;第二预设值为0.05bar。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压力检测件21的示数判断是否完成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注液。
具体地,当开启注液泵31进行注液操作后,注液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5:当压力检测件21的示数达到第三预设值时,使第二连接管路30转变为断开状态并关闭注液泵31,保压第二预设时间;步骤S6:当在第二预设时间内,压力降低幅度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值,完成注液;步骤S7:当在第二预设时间内,压力降低幅度大于第四预设值,使第二连接管路30转变为连通状态并开启注液泵31,以继续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注液,即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进行补液操作;重复步骤S5至步骤S7,直至完成注液。
可选地,第二预设时间为10min。
在本实施例中,在通过注液泵31进行注液操作的过程中,即在通过注液泵31使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流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的过程中,根据压力检测件21的示数的变化幅度和变化速率来调节注液泵31的输出,以对注液流量的速度进行控制,提高注液效率,保证对注液流量和压力的精准控制。
具体地,在通过注液泵31进行注液操作的过程中,即在通过注液泵31使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流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的过程中,注液控制方法还包括:每隔预设间隔时间t计算一次压力升高速率V,V=△Ps/t;△Ps为在预设间隔时间内的实际压力差,即压力检测件21在预设间隔时间内的前后示数差值,△Ps=Ps后-Ps前;Ps为实际压力,即压力检测件21的实时示数;Pt为目标压力;
当Ps≤Pt-P1时,注液泵31的输出为100%;
当Pt-P1<Ps≤Pt-P2,且当V1≤V时,每隔预设间隔时间使注液泵31的输出降低第一输出;
当Pt-P1<Ps≤Pt-P2,且当V2≤V<V1时,每隔预设间隔时间使注液泵31的输出降低第二输出;
当Pt-P1<Ps≤Pt-P2,且当V3≤V<V2时,使注液泵31维持当前输出;
当Pt-P1<Ps≤Pt-P2,且当V<V3时,每隔预设间隔时间使注液泵31的输出提高第三输出;
当Pt-P2<Ps≤Pt-P3,且当V2≤V时,每隔预设间隔时间使注液泵31的输出降低第一输出;
当Pt-P2<Ps≤Pt-P3,且当V4≤V<V2时,每隔预设间隔时间使注液泵31的输出降低第二输出;
当Pt-P2<Ps≤Pt-P3,且当V5≤V<V4时,使注液泵31维持当前输出;
当Pt-P2<Ps≤Pt-P3,且当V<V5时,每隔预设间隔时间使注液泵31的输出提高第三输出;
当Pt-P3<Ps时,使注液泵31的输出维持第二输出,直至注液完成;
其中,V3<V2<V1,V5<V4<V2,P3<P2<P1,第一输出大于第二输出,第二输出大于第三输出。
可选地,P1为0.8bar;P2为0.5bar;P3为0.2bar。
可选地,V1为0.1bar/s;V2为0.05bar/s;V3为0.02bar/s;V4为0.03bar/s;V5为0.01bar/s。
可选地,第一输出为20%;第二输出为10%;第三输出为5%。
可选地,t为3秒。
需要说明的是,注液泵31的输出是指注液泵31的输出功率或输出压力;当注液泵31的输出为100%时,此时注液泵31的输出功率或输出压力为最大值,此时输出流量最大;降低第一输出是指降低注液泵31的最大输出的20%,降低第二输出是指降低注液泵31的最大输出的10%,提高第三输出是指提高注液泵31的最大输出的5%。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本发明提供的注液装置中,注液装置包括存储件10、第一连接管路20、第二连接管路30、第三连接管路40和真空机组,存储件10具有容纳冷却液的容纳腔;第一连接管路20的两个管口分别为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第二连接管路30的两个管口分别为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第三连接管路40的两个管口分别为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第一连接管路20的第一管口用于与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连通;第一连接管路20上设置有压力检测件21;第二连接管路30的第一管口与第一连接管路20的第二管口连接并连通,第二连接管路30的第二管口与存储件10的容纳腔连通;第二连接管路30可通断地设置,第二连接管路30上设置有注液泵31;第三连接管路40的第一管口与第一连接管路20的第二管口连接并连通,第三连接管路40和第二连接管路30并联设置;第三连接管路40可通断地设置;真空机组的进气口与第三连接管路40的第二管口连通。
具体实施过程中,先使第二连接管路30处于断开状态,并使第三连接管路40处于连通状态,并启动真空机组,以对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进行抽真空;通过压力检测件21的示数判断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是否符合要求;当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符合要求时,关闭真空机组,并使第三连接管路40转变为断开状态;使第二连接管路30转变为连通状态,此时由于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压力大于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的压力,故依靠压力差,使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流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当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注入一段时间后,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和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压力达到平衡,此时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不能再自动流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故开启注液泵31,以在注液泵31的作用下,使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继续流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直至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注入所需量的冷却液后,关闭注液泵31,并使第二连接管路30转变为断开状态。可见,本申请的注液装置能够实现向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自动注液,使得对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注液操作变得比较方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人工注液方式存在较多不便的问题。
本申请的注液装置具有如下优点:1、能够准确控制冷却液的充注量;2、提前去除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的空气,无需进行重复排气操作;3、能够准确控制加注压力,避免过压导致待注液部件200的器件损坏而造成事故;4、省时省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件(10),所述存储件(10)具有容纳冷却液的容纳腔;
第一连接管路(20),所述第一连接管路(20)的第一管口用于与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路(20)上设置有压力检测件(21);
第二连接管路(30),所述第二连接管路(30)的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路(20)的第二管口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路(30)的第二管口与所述存储件(10)的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路(30)可通断地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路(30)上设置有注液泵(31);
第三连接管路(40),所述第三连接管路(40)的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路(20)的第二管口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管路(40)可通断地设置;
真空机组,所述真空机组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三连接管路(40)的第二管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路(20)上还设置有流量检测件(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路(30)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32),以控制所述第二连接管路(30)的通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管路(40)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41),以控制所述第三连接管路(40)的通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管路(40)上设置有气液分离装置(42)和第二控制阀(41),所述第二控制阀(41)用于控制所述第三连接管路(40)的通断;所述气液分离装置(42)位于所述第二控制阀(41)和所述真空机组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注液部件(200)为电池液冷板或冷水机。
7.一种注液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注液装置;所述注液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使所述注液装置的第二连接管路(30)处于断开状态,使所述注液装置的第三连接管路(40)处于连通状态,并启动所述注液装置的真空机组,以对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进行抽真空;
步骤S2:通过所述注液装置的压力检测件(21)的示数判断所述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是否符合要求;当所述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符合要求时,关闭所述真空机组并使所述第三连接管路(40)转变为断开状态;
步骤S3:使所述第二连接管路(30)转变为连通状态;并依靠压力差,使所述注液装置的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流向所述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
步骤S4:当所述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和所述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压力达到平衡后,开启所述注液装置的注液泵(31),以使所述存储件(10)的容纳腔内的冷却液继续流向所述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注液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所述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是否符合要求的方法包括:
步骤S21:当所述压力检测件(21)的示数达到第一预设值后,关闭所述真空机组并使所述第三连接管路(40)转变为断开状态,保压第一预设时间;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值的取值范围为第一预设范围;
步骤S22:当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内,压力回升幅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判定所述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符合要求;当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内,压力回升幅度大于第二预设值,判定所述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不符合要求;
步骤S23:当判定所述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不符合要求时,使所述第三连接管路(40)转变为连通状态并启动所述真空机组,以继续抽真空;重复步骤S21至步骤S23,直至所述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的真空度符合要求。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注液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开启所述注液泵(31)进行注液操作后,所述注液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5:当所述压力检测件(21)的示数达到第三预设值时,使所述第二连接管路(30)转变为断开状态并关闭所述注液泵(31),保压第二预设时间;
步骤S6:当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压力降低幅度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值,完成注液;
步骤S7:当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压力降低幅度大于第四预设值,使所述第二连接管路(30)转变为连通状态并开启所述注液泵(31),以继续向所述待注液部件(200)的流通通道内注液;重复步骤S5至步骤S7,直至完成注液。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注液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注液泵(31)进行注液操作的过程中,所述注液控制方法还包括:
每隔预设间隔时间t计算一次压力升高速率V,V=△Ps/t;△Ps为在所述预设间隔时间内的实际压力差;Ps为实际压力,Pt为目标压力;
当Ps≤Pt-P1时,所述注液泵(31)的输出为100%;
当Pt-P1<Ps≤Pt-P2,且当V1≤V时,每隔所述预设间隔时间使所述注液泵(31)的输出降低第一输出;
当Pt-P1<Ps≤Pt-P2,且当V2≤V<V1时,每隔所述预设间隔时间使所述注液泵(31)的输出降低第二输出;
当Pt-P1<Ps≤Pt-P2,且当V3≤V<V2时,使所述注液泵(31)维持当前输出;
当Pt-P1<Ps≤Pt-P2,且当V<V3时,每隔所述预设间隔时间使所述注液泵(31)的输出提高第三输出;
当Pt-P2<Ps≤Pt-P3,且当V2≤V时,每隔所述预设间隔时间使所述注液泵(31)的输出降低第一输出;
当Pt-P2<Ps≤Pt-P3,且当V4≤V<V2时,每隔所述预设间隔时间使所述注液泵(31)的输出降低第二输出;
当Pt-P2<Ps≤Pt-P3,且当V5≤V<V4时,使所述注液泵(31)维持当前输出;
当Pt-P2<Ps≤Pt-P3,且当V<V5时,每隔所述预设间隔时间使所述注液泵(31)的输出提高第三输出;
当Pt-P3<Ps时,使所述注液泵(31)的输出维持第二输出,直至注液完成;
其中,V3<V2<V1,V5<V4<V2,P3<P2<P1,所述第一输出大于所述第二输出,所述第二输出大于所述第三输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853212.XA CN117638432B (zh) | 2023-12-28 | 2023-12-28 | 注液装置及注液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853212.XA CN117638432B (zh) | 2023-12-28 | 2023-12-28 | 注液装置及注液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638432A true CN117638432A (zh) | 2024-03-01 |
CN117638432B CN117638432B (zh) | 2024-10-08 |
Family
ID=90025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853212.XA Active CN117638432B (zh) | 2023-12-28 | 2023-12-28 | 注液装置及注液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638432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74417U (ja) * | 2011-12-27 | 2012-03-22 | アドバンス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蓄電装置のための注液システム |
CN111692074A (zh) * | 2020-04-24 | 2020-09-22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真空注液装置及真空注液方法 |
CN116417764A (zh) * | 2022-06-23 | 2023-07-11 | 骆驼集团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 | 一种铝壳锂电池注液机设备及注液方法 |
CN116487837A (zh) * | 2023-01-06 | 2023-07-25 | 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院(广东顺德创新设计研究院) | 一种铝壳电池电解液真空注液系统及其注液方法 |
-
2023
- 2023-12-28 CN CN202311853212.XA patent/CN11763843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74417U (ja) * | 2011-12-27 | 2012-03-22 | アドバンス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蓄電装置のための注液システム |
CN111692074A (zh) * | 2020-04-24 | 2020-09-22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真空注液装置及真空注液方法 |
CN116417764A (zh) * | 2022-06-23 | 2023-07-11 | 骆驼集团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 | 一种铝壳锂电池注液机设备及注液方法 |
CN116487837A (zh) * | 2023-01-06 | 2023-07-25 | 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院(广东顺德创新设计研究院) | 一种铝壳电池电解液真空注液系统及其注液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638432B (zh) | 2024-10-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443784B2 (en) | System for controlling gas supply unit | |
JP4337374B2 (ja) | 蒸散燃料ガスリーク検出装置 | |
CN108266164B (zh) | 一种通过气水交替驱油提高采收率的实验方法及实验装置 | |
CN108779895B (zh) | 气体填充方法 | |
CA2290601A1 (en) | Automated beverage brewing system | |
US10629925B2 (en) | Fuel cell system | |
CN102896729B (zh) | 一种超临界流体增压计量装置 | |
CN103545478A (zh) | 电解液注液系统及注液方法 | |
ATE237269T1 (de) | Automatisches brühsystem | |
CN202660239U (zh) | 一种冷却系统的恒压供液装置 | |
CN105592937A (zh) | 液体材料填充装置及方法 | |
CN117638432B (zh) | 注液装置及注液控制方法 | |
CN211374445U (zh) | 一种多孔介质低压驱替微观可视化观测系统 | |
CN111257068B (zh) | 一种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置换方法及装置 | |
CN201387907Y (zh) | 锂离子电池注液机自动上液装置 | |
CN213841475U (zh) | 一种舰载液冷源定压排气补液装置 | |
CN110823487B (zh) | 多功能可调式压力试验系统 | |
CN208856891U (zh) | 制动液真空加注机 | |
CN116220983A (zh) | 喷射器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 |
CN216829291U (zh) | 免酸洗助焊剂喷涂机构及免酸洗助焊剂自动添加装置 | |
CN106443030A (zh) | 气瓶自动化试验系统 | |
CN111076090B (zh) | 一种注水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208997703U (zh) | 钢制环氧套筒一体化灌注系统 | |
CN201877513U (zh) |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流场单通道流体测试装置 | |
JPH01260293A (ja) | ヒートパイプの作動液注入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