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38302A - 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及水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及水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38302A
CN117638302A CN202311527221.XA CN202311527221A CN117638302A CN 117638302 A CN117638302 A CN 117638302A CN 202311527221 A CN202311527221 A CN 202311527221A CN 117638302 A CN117638302 A CN 1176383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water
current collector
plate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272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荣
黄珍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152722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383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38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383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及水冷系统,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包括:双向口琴板,其内部平行布置有第一冷却流道层和第二冷却流道层,第一冷却流道层和第二冷却流道层内的流道均沿双向口琴板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双向口琴板端部;对称设于双向口琴板长度方向端部的第一集流体、第二集流体;水冷系统包括多个如上水冷板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第一集流体和第二集流体均同时为进水侧和出水侧,双向口琴板内部设有两层流向流道,为第一冷却流道层与第二冷却流道层,第一冷却流道层与第二冷却流道层中冷却液流向相反,用此方法解决两侧电池温度分布不均匀,电池包提前失效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及水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水冷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及水冷系统。
背景技术
电池包作为纯电动汽车和增程式汽车的核心,对车辆续航里程起到关键作用。电池包的温度将直接影响电池单体的多项性能,如电池内阻,电池容量,电池自放电率和电池使用寿命等。此外,电池间温度差过大将会导致不同电池单体的失效时间差异过大,影响整体电池包寿命。因此亟需电池热管理系统保证电池温度控制在20~40℃和电池间温差在5℃以内。
液冷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凭借较好的冷却性能,较优秀的温度均匀性成为多数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的首选。水冷板作为液冷式电池热管理系统的重要零部件,在现有的电池包CTP高效成组技术中,水冷板作为整体作用在多个电池模组上,具有较好的冷却效能。
申请号为CN202210401809.X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水冷板组件、水冷系统、电池及其箱体以及用电装置,水冷板组件中内层冷却通道与外层冷却通道采用不同的冷却方式,其中一者为液冷,一者为空冷,一般内层冷却通道为空冷通道,外层冷却通道一般为液冷通道,分布于内层冷却通道两侧,液冷流道中的冷却液均由液冷板固定一侧流向另一侧,即从第一集流体流向第二集流体,第一集流体为进水侧,第二集流体为出水测。但上述专利记载的技术方案中存在以下缺陷:冷却液均由第一集流体一侧流入,经过和电池的热交换,冷却液温度分布沿第一集流体至第二集流体逐渐升高,导致两侧电池温度分布不均匀,即靠近进液口的电芯温度较低,靠近出液口的电芯温度较高,造成两侧电芯老化速度不一致,导致电池包提前失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中的至少一种而提供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及水冷系统,其可解决电池温度分布不均导致电池包提前失效该问题,第一集流体和第二集流体均同时为进水侧和出水侧,即所述的第一集流体和第二集流体置于双向口琴板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的双向口琴板内部设有两层流向流道,为第一冷却流道层与第二冷却流道层,所述的第一冷却流道层与第二冷却流道层中冷却液流向相反,用此方法解决两侧电池温度分布不均匀,电池包提前失效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目的之一在于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其安装于电池组中相邻两排电池单体之间,呈并排间隔设置,包括:
双向口琴板,其内部平行布置有第一冷却流道层和第二冷却流道层,第一冷却流道层和第二冷却流道层内的流道均沿双向口琴板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双向口琴板端部;
对称设于双向口琴板长度方向端部的第一集流体、第二集流体,第一集流体的进液口与第一冷却流道层内的流道相连通,第一集流体的出液口与第二冷却流道层内的流道相连通;第二集流体的进液口与第二冷却流道层内的流道相连通,第二集流体的出液口与第一冷却流道层内的流道相连通;
其中,第一集流体、第二集流体内均设有将进液口、出液口分隔开的隔板,隔板与双向口琴板长度方向端部抵接,分隔第一冷却流道层和第二冷却流道层。
更进一步地,双向口琴板,在其内部形成第一冷却流道层和第二冷却流道层,其中第一冷却流道层和第二冷却流道层中冷却液流向相反两层流道均沿着双向口琴板长度方向延伸。
更进一步地,第一集流体、第二集流体结构一致,均为双层集流设计。第一集流体,设在所述双向口琴板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并且形成有与所述液冷冷却通道的一端端口连通的第一集流空间,其中,第一集流体进液口与第一冷却流道层构成第一集流进水空间,第一集流体出液口与第二冷却流道层构成第一集流出水空间。第二集流体,设在所述双向口琴板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并且形成有与所述液冷冷却通道的一端端口连通的第二集流空间,其中,第二集流体出液口与第一冷却流道层构成第二集流出水空间,第二集流体出液口与第二冷却流道层构成第二集流进水空间。
由于存在双流双向设计,水冷板组件可以以双侧以进水出水对电池单体进行更为均匀的冷却,提高冷却效率和电池包的温度均匀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体包括:
第一外壳;
第一通道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内部,所述隔板将第一通道部分为第一进液通道部和第一出液通道部,所述第一进液通道部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层内流道的端口,另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外壳的进液口;所述第一出液通道部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层内流道的端口,另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外壳的出液口。
进一步地:
第一集流体包括:第一外壳;分隔板,设置第一外壳内部空间中,分隔第一集流进水空间与第一集流出水空间;第一进水通道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内部,其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层的一端端口,其另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外壳的外部,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一进水通道部的外表面共同限定所述第一集流进水空间;第一出水通道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内部,其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层的一端端口,其另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外壳的外部,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一出水通道部的外表面共同限定所述第一集流出水空间
第二集流体包括:第二外壳;分隔板,设置第二外壳内部空间中,分隔第二集流进水空间与第二集流出水空间;第二进水通道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内部,其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层的一端端口,其另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二外壳的外部,其中所述第二外壳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二进水通道部的外表面共同限定所述第二集流进水空间;第二出水通道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内部,其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层的一端端口,其另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二外壳的外部,其中所述第二外壳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出水通道部的外表面共同限定所述第二集流出水空间。
第一外壳面向双向口琴板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开口,以用于将口琴管板的第一端卡接到第一开口内侧,并且第二外壳面向口琴管板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开口以用于将口琴管板的第二端卡接到第二开口内侧。通过设置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将口琴管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体和第二集流体连接,分隔板与口琴板两层通道间隙连接,形成对两层流道的和集流空间的分隔。各水冷板组件的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设置在同一高度,分布在口琴板两侧;各水冷板组件的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设置在同一高度,分布在口琴板两侧;这样有利于相邻水冷板的连接。
由于各水冷板组件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均匀设置在口琴板两侧,将水冷板组装成水冷系统时,由于各个水冷板相同通道部的高度设置一致,允许多个水冷板组件相互平行的间隔组装,从而实现对电池单体的侧面冷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液通道部和第一出液通道部为互不干扰的独立腔体,腔体内的液体不会出现串流。具体而言,通过设计分隔板,将第一集流体分隔为第一集流进水空间与第一集流出水空间,上述两个空间独立运行,互不干扰;将第二集流体分隔为第二集流进水空间与第二集流出水空间,上述两个空间独立运行,互不干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层内的流道为液冷冷却流道,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层内的流道填充有相变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层和第二冷却流道层内均填充有相变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向口琴板中相邻流道之间设有加强结构,以增强结构的强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体、第二集流体上的进液口、出液口分别位于第一集流体、第二集流体的两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层和第二冷却流道层内的流道二者数量一致,且均沿双向口琴板高度方向均匀分布。
本发明目的之二在于一种水冷系统,其通过将多个水冷板组件连接形成一个冷却液循环系统,从而便于冷却液在其中进行循环。该水冷系统包括多个如上所述的水冷板组件,多个所述水冷板组件并排间隔布置;
对于多个所述水冷板组件中的任一相邻的两个水冷板组件,相邻两个所述水冷板组件中的一个水冷板组件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另一个水冷板组件的出液口和进液口连通,以实现相邻两个所述水冷板组件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进液管道,第二进液管道呈对称布置于水冷系统上部;第二出液管道,第一出液管道呈对称布置于水冷系统下部,这样有利于水冷系统进水分配和排水汇集,使水冷系统结构更加简单。通过将四根连接管将前后两个相邻的水冷板组件的进液口和出液口相连,提高了水冷板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还保证了相邻的水冷板组件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应用于容纳电池单体。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水冷板组件的间距大于等于电池单体的厚度,即相邻两个所述水冷板组件具有一定容置电池单体的间隙,使得水冷板组件可双面接触电池包,增大换热面积。通过置于两个电池包中间的口琴管式水冷板可以双面接触电池包,换热面积增大,并且可在极端环境下电池包可急速降温,缓解充电过程中温度过高的问题,水冷效果更加明显,而且有效阻隔电池包间的异常热量传导,双流双向设计大大提高电池包温度均匀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运用双流双向设计,水冷板组件可以从电池包双侧同时进水出水,冷却液通过第一集流体和第二集流体对电池单体进行更为均匀的冷却,解决传统水冷系统靠近进液口侧的电芯温度低,靠近出液口侧的电芯温度高的问题,提高电池包温度均匀性,延长电池包使用寿命;通过第一集流体和第二集流体分隔板结构设计,成功将进液口与出液口集成于两侧集流体,提高了水冷系统的集成度,大大简化了双向系统的复杂度。
(2)本发明将传统置于电池底部的液冷板改进为放置于电池之间,大大提高液冷散热面积,温度控制效果明显,大大提升电池冷却效率;此外,相邻的口琴板式冷却板并联安装,电池包两侧均有口琴板式冷却板,该结构可有效吸收电池因充放电和老化产生的膨胀形变,防止电池间的膨胀挤压,此结构还可大大提高电池包强度和刚度,提供更好的支撑性。本发明采用电池集成设计,与传统电池包的电芯—模组—电池包结构不同,该系统采用电芯—电池包结构,大大提高电池包集成度,提高电池包体积利用率。
(3)本发明通过置于两个电池包中间的口琴管式水冷板可以双面接触电池包,换热面积增大,并且可在极端环境下电池包可急速降温,缓解充电过程中温度过高的问题,水冷效果更加明显,而且有效阻隔电池包间的异常热量传导,双流双向设计大大提高电池包温度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水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水冷板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水冷板组件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的水冷板组件的双向口琴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的水冷板组件的第一集流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的水冷板组件的第一集流体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100-水冷板组件,110-第一集流体,111-第一外壳,112-第一进液通道部,113-第一出液通道部,114-分隔板,120-第二集流体,130-双向口琴板,131-第一冷却流道层,132-第二冷却流道层,133-加强结构,140-第一进液口,150-第二进液口,160-第二出液口,170-第一出液口,200-电池单体,300-连接管,310-第一进液管道,320-第二进液管道,330-第二出液管道,340-第一出液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一、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其安装于电池组中相邻两排电池单体之间,呈并排间隔设置,包括:
双向口琴板130,其内部平行布置有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和第二冷却流道层132,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和第二冷却流道层132内的流道均沿双向口琴板130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双向口琴板130端部;
对称设于双向口琴板130长度方向端部的第一集流体110、第二集流体120,第一集流体110的进液口与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内的流道相连通,第一集流体110的出液口与第二冷却流道层132内的流道相连通;第二集流体120的进液口与第二冷却流道层132内的流道相连通,第二集流体120的出液口与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内的流道相连通;
其中,第一集流体110、第二集流体120内均设有将进液口、出液口分隔开的隔板,隔板与双向口琴板130长度方向端部抵接,分隔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和第二冷却流道层13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双向口琴板130,在其内部形成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和第二冷却流道层132,其中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和第二冷却流道层132中冷却液流向相反两层流道均沿着双向口琴板130长度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流体110、第二集流体120结构一致,均为双层集流设计。第一集流体110,设在所述双向口琴板130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并且形成有与所述液冷冷却通道的一端端口连通的第一集流空间,其中,第一集流体进液口与第一冷却流道层131构成第一集流进水空间,第一集流体出液口与第二冷却流道层132构成第一集流出水空间。第二集流体,设在所述双向口琴板130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并且形成有与所述液冷冷却通道的一端端口连通的第二集流空间,其中,第二集流体出液口与第一冷却流道层131构成第二集流出水空间,第二集流体出液口与第二冷却流道层132构成第二集流进水空间。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流体包括:第一外壳111;分隔板114,设置第一外壳111的内部空间中,分隔第一集流进水空间与第一集流出水空间;第一进水通道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111的内部,其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层131的一端端口,其另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外壳111的外部,其中所述第一外壳111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一进水通道部的外表面共同限定所述第一集流进水空间;第一出水通道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111的内部,其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层132的一端端口,其另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外壳111的外部,其中所述第一外壳111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一出水通道部的外表面共同限定所述第一集流出水空间。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集流体包括:第二外壳;分隔板,设置第二外壳内部空间中,分隔第二集流进水空间与第二集流出水空间;第二进水通道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内部,其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层的一端端口,其另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二外壳的外部,其中所述第二外壳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二进水通道部的外表面共同限定所述第二集流进水空间;第二出水通道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内部,其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层的一端端口,其另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二外壳的外部,其中所述第二外壳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出水通道部的外表面共同限定所述第二集流出水空间。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外壳面向双向口琴板130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开口,以用于将双向口琴板130的第一端卡接到第一开口内侧,并且第二外壳面向双向口琴板130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开口以用于将双向口琴板130的第二端卡接到第二开口内侧。通过设置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将双向口琴板1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体110和第二集流体120连接,分隔板114与双向口琴板130两层通道间隙连接,形成对两层流道的和集流空间的分隔。各水冷板组件的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设置在同一高度,分布在口琴板两侧;各水冷板组件的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设置在同一高度,分布在口琴板两侧;这样有利于相邻水冷板的连接。由于各水冷板组件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均匀设置在双向口琴板130两侧,将水冷板组件组装成水冷系统时,由于各个水冷板组件相同通道部的高度设置一致,允许多个水冷板组件相互平行的间隔组装,从而实现对电池单体的侧面冷却。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液通道部112和第一出液通道部113为互不干扰的独立腔体,腔体内的液体不会出现串流。具体而言,通过设计分隔板,将第一集流体110分隔为第一集流进水空间与第一集流出水空间,上述两个空间独立运行,互不干扰;将第二集流体120分隔为第二集流进水空间与第二集流出水空间,上述两个空间独立运行,互不干扰。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内的流道为液冷冷却流道,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层132内的流道填充有相变材料;或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和第二冷却流道层132内均填充有相变材料。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向口琴板130中相邻流道之间设有加强结构133,以增强结构的强度。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体110、第二集流体120上的进液口、出液口分别位于第一集流体110、第二集流体120的两侧。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和第二冷却流道层132内的流道二者数量一致,且均沿双向口琴板高度方向均匀分布。
二、一种水冷系统,其通过将多个水冷板组件连接形成一个冷却液循环系统,从而便于冷却液在其中进行循环。该水冷系统包括多个如上所述的水冷板组件,多个所述水冷板组件并排间隔布置;
对于多个所述水冷板组件中的任一相邻的两个水冷板组件,相邻两个所述水冷板组件中的一个水冷板组件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另一个水冷板组件的出液口和进液口连通,以实现相邻两个所述水冷板组件之间的连接。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液管道,第二进液管道呈对称布置于水冷系统上部;第二出液管道,第一出液管道呈对称布置于水冷系统下部,这样有利于水冷系统进水分配和排水汇集,使水冷系统结构更加简单。通过将四根连接管将前后两个相邻水冷板组件的进液口和出液口相连,提高了水冷板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还保证了相邻的水冷板组件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应用于容纳电池单体。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水冷板组件的间距大于等于电池单体的厚度,即相邻两个所述水冷板组件具有容置电池单体的空间,以使水冷板组件可双面接触电池包,增大换热面积。通过置于两个电池包中间的双向口琴板130可以双面接触电池包,换热面积增大,并且可在极端环境下电池包可急速降温,缓解充电过程中温度过高的问题,水冷效果更加明显,而且有效阻隔电池包间的异常热量传导,双流双向设计大大提高电池包温度均匀性。
实施例
详见图2、3,一种水冷板组件包括:第一集流体110、第二集流体120、口琴板130、第一进液口140、第二进液口140、第二出液口160、第一出液口170。如图3所示,口琴板130内部形成有双层冷却流道,即第一冷却流道层131,第二冷却流道层132,两层流道液体流向相反,均沿着口琴板130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一集流体110设置在口琴板130的一端,且由分隔板114将第一集流空间分隔为第一集流进水空间和第一集流出水空间;第二集流体120设置在口琴板130的另一端,同样由分隔板将第二集流空间分隔为第二集流进水空间和第二集流出水空间。集流体将冷却液汇集后导入或引出对应连接管。
详见图4,本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口琴板130的内部形成有双层冷却流道,即第一冷却流道层131,第二冷却流道层132,每层流道数量根据需求可进行调整,不应视流道数量为专利限制,口琴板流道之间设置加强结构,可大大提高口琴板强度。
详见图5、6。本实施例提出的第一集流体110包括:第一外壳111;分隔板114,设置第一外壳内部空间中,分隔第一集流进水空间与第一集流出水空间;第一进水通道部112,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内部,其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层131的一端端口,其另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外壳的外部,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一进水通道部的外表面共同限定所述第一集流进水空间;第一出水通道部113,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内部,其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层的一端端口,其另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外壳的外部,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一出水通道部的外表面共同限定所述第一集流出水空间。
第二集流体120的第二外壳,第二进水通道部,第二出水通道部和分隔板设置方式与第一集流体的类似,这里不再重复叙述,第二集流体120与第一集流体110呈镜像对称布置。
第一外壳111面向所述口琴管板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开口,以用于将口琴板130的第一端卡接到所述第一开口内侧,分隔板嵌入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和第二冷却流道层132间的加强结构133中。
第二外壳及其内部结构设置同第一外壳设置在口琴板另一侧。
详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冷系统包括上述的水冷板组件,其中,多个水冷板组件并排间隔设置,对于多个水冷板组件中的任一相邻两个水冷板组件:相邻两个水冷板组件的第一进液口140通过第一进液管道310连接,第一出液口170通过第一出液管道340连接,第二进液口150通过第二进液管道320连接,第二出液口160通过第二出液管道330连接,通过上述方式以实现相邻两个水冷板组件之间的连接。
请再详见图1,第一进液管道310,第二进液管道320呈对称布置于水冷系统上部;第二出液管道330,第一出液管道340呈对称布置于水冷系统下部,这样有利于水冷系统进水分配和排水汇集,使水冷系统结构更加简单。
请再详见图1,冷却系统内部的冷却液由分流进入水冷系统上部的第一进液管道310和第二进液管道320,第一进液管道310内的冷却液流经第一进液口140,汇集于第一集流进水空间,再流经第一冷却流道层131,汇集于第二集流出水空间,再由水冷系统下部的第二出液管道330流出;第二进液管道320内的冷却液流经第二进液口150,汇集于第二集流进水空间,再流经第二冷却流道层132,汇集于第二集流出水空间,再由水冷系统下部的第一出液管道340流出。第二出液管道330和第一出液管道340中的冷却液经汇流后流出电池热管理系统。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双向口琴板(130),其内部平行布置有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和第二冷却流道层(132),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和第二冷却流道层(132)内的流道均沿双向口琴板(130)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双向口琴板(130)端部;
对称设于双向口琴板(130)长度方向端部的第一集流体(110)、第二集流体(120),第一集流体(110)进液口与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内的流道相连通,第一集流体(110)出液口与第二冷却流道层(132)内的流道相连通;第二集流体(120)进液口与第二冷却流道层(132)内的流道相连通,第二集流体(120)出液口与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内的流道相连通;
其中,第一集流体(110)、第二集流体(120)内均设有将进液口、出液口分隔开的隔板,隔板与双向口琴板(130)长度方向端部抵接,分隔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和第二冷却流道层(1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体(110)包括:
第一外壳(111);
第一通道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111)的内部,所述隔板将第一通道部分为第一进液通道部(112)和第一出液通道部(113),所述第一进液通道部(112)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内流道的端口,另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外壳的进液口;所述第一出液通道部(113)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层(132)内流道的端口,另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外壳的出液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进液通道部(112)和第一出液通道部(113)为互不干扰的独立腔体,腔体内的液体不会出现串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内的流道为液冷冷却流道,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层(132)内的流道填充有相变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和第二冷却流道层(132)内均填充有相变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口琴板(130)中相邻流道之间设有加强结构(13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体(110)、第二集流体(120)上的进液口、出液口分别位于第一集流体(110)、第二集流体(120)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层(131)和第二冷却流道层(132)内的流道二者数量一致,且均沿双向口琴板高度方向均匀分布。
9.一种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冷板组件,多个所述水冷板组件并排间隔布置;
对于多个所述水冷板组件中的任一相邻的两个水冷板组件,相邻两个所述水冷板组件中的一个水冷板组件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另一个水冷板组件的出液口和进液口连通,以实现相邻两个所述水冷板组件之间的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水冷板组件的间距大于等于电池单体的厚度。
CN202311527221.XA 2023-11-16 2023-11-16 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及水冷系统 Pending CN1176383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27221.XA CN117638302A (zh) 2023-11-16 2023-11-16 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及水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27221.XA CN117638302A (zh) 2023-11-16 2023-11-16 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及水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38302A true CN117638302A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33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27221.XA Pending CN117638302A (zh) 2023-11-16 2023-11-16 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及水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3830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111272A1 (en) Nickel-hydrogen battery pack heat removal system for hybrid vehicle
CN111403845B (zh) 一种可排废气的动力电池极耳散热系统
CN219892253U (zh) 电池包
CN211182447U (zh) 液冷板
CN219144347U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壳体及大容量电池
CN117638302A (zh) 一种双流双向水冷板组件及水冷系统
CN218123544U (zh) 一种集成液冷结构的电芯壳体
EP4273996A1 (en) Battery cell and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same
CN210430028U (zh) 电池冷却装置及动力电池箱
CN111477994B (zh) 具有分流结构的一体式动力电池组冷却系统及电池组
CN218827457U (zh) 电池液冷装置
CN217903235U (zh) 一种标准箱电池液冷装置
CN220121953U (zh) 一种液冷结构及电池包
CN219419184U (zh) 储能装置
CN220155619U (zh) 一种冷却系统及电池包
CN220474721U (zh)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CN220652114U (zh) 液冷板、动力电池总成和车辆
CN219286512U (zh) 电池包
CN221126048U (zh) 一种换热结构及电池包
CN216054847U (zh) 电池包及车辆
CN221201321U (zh) 一种含复合式翅片的液冷板
CN221080129U (zh) 流道并联式液冷板、电池系统和电动汽车
CN220209066U (zh) 三层式冷却系统
CN217009312U (zh) 一种电池模组总成、电池包和车辆
CN219892239U (zh) 一种换热板、热管理组件及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