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28751A - 液冷机组、控制方法和液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液冷机组、控制方法和液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28751A
CN117628751A CN202210962006.1A CN202210962006A CN117628751A CN 117628751 A CN117628751 A CN 117628751A CN 202210962006 A CN202210962006 A CN 202210962006A CN 117628751 A CN117628751 A CN 1176287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heat exchange
refrigeration
way valve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620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峰
高强
张荣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H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H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6200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2875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5567 priority patent/WO202403227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628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287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液冷机组、具有该液冷机组的液冷系统及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的液冷机组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控温组件和多通阀。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用于与第一待控温装置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用于与第二待控温装置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和所述控温组件中的每一者与所述多通阀连接以便通过所述多通阀的换向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转换。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液冷机组具有减低能耗、便于安装和维修的优点。

Description

液冷机组、控制方法和液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冷机组和具有该液冷机组的液冷系统,还涉及一种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季节及使用阶段的变化,待控温装置与外界温度之间温度需求会随之改变,相关技术中,制冷组件与待控温装置连接固定后,往往无法再改变制冷组件内的冷却气或冷却液的流动变化,造成在使用过程中功耗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液冷机组。该液冷机组具有减低能耗和便于安装和维修的优点。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液冷系统。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控温组件和多通阀。
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用于与第一待控温装置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用于与第二待控温装置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和所述控温组件中的每一者与所述多通阀连接以便通过所述多通阀的换向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转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具有减低能耗、便于安装和维修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温组件包括第一制冷组件和第二制冷组件;
所述液冷机组具有第一至第三工作模式,所述液冷机组通过所述多通阀在所述第一至第三工作模式之间转换;
其中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串联,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二制冷组件和所述第一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者通过所述多通阀连接形成制冷回路;
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制冷组件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的部分阀口连接形成以便形成第一回路,和/或所述第二制冷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的另一部分阀口连接以便形成第二回路;
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形成自热循环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三制冷组件;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二制冷组件、所述第一制冷组件和所述第三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形成制冷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三制冷组件;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制冷组件、第三制冷组件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依次连接形成第三回路,所述第二制冷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依次连接形成第四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冷组件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依次连接形成第五回路,所述第二制冷组件、所述第三制冷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依次连接形成第六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制冷组件、所述第一制冷组件和所述第三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形成多个制冷回路,多个所述制冷回路之间通过所述多通阀可转换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一回路、所述第二回路、所述第三回路、所述第四回路通过所述多通阀可转换地设置,或所述第一回路、所述第二回路、所述第五回路、所述第六回路通过所述多通阀可转换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三回路和所述第四回路形成第一回路组,与所述第五回路和所述第六回路形成第二回路组,所述第一回路组与所述第二回路组通过所述多通阀的阀芯实现通路之间的转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通阀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阀芯,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多个阀口,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与所述控温组件中的每一者对应地与所述阀口对应地连接以便通过所述阀芯的换向改变冷却液的流通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所述多通阀包括第一多通阀,所述第一多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及第八阀口,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进液口、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出液口、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进液口、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出液口、所述第一制冷组件的进液口、所述第一制冷组件的出液口、所述第二制冷组件的进液口及所述第二制冷组件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多通阀的阀口对应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所述多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八阀口、第九阀口及第十阀口,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进液口、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出液口、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进液口、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出液口、所述第一制冷组件的进液口、所述第一制冷组件的出液口、所述第二制冷组件的进液口、所述第二制冷组件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多通阀的阀口对应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所述多通阀包括第一多通阀和第二多通阀,所述第一多通阀的其中一个排液口与所述第一制冷组件的进液口通过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二多通阀设置在所述连接管上以便通过所述第二多通阀的换向实现所述第一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依次连接形成相应地并联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多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及第八阀口,所述第二多通阀为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具有第一进液阀口、第一排液口和第二排液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一制冷组件的进液口通过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二多通阀设置在所述连接管上,所述第一进液阀口与所述第一阀口连接,所述第一排液口与所述第三制冷组件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二排液口与所述第一制冷组件的进液口连接,以便通过所述第一进液阀口、所述第一排液口和所述第二排液口中每一者的开闭实现所述第一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冷组件为压缩制冷组件,所述第二制冷组件为第一干冷器组件,所述第三制冷组件为第二干冷器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缩制冷组件包括冷凝管路、板式换热器、压缩机、第一冷凝器和第一膨胀阀,所述板式换热器、所述压缩机、所述换热件及所述第一膨胀阀按照冷凝管路冷凝气的流向依次设置在所述冷凝管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机组还具有第四工作模式,所述控温组件还包括升温件,在第四工作模式下,所述升温件通过所述多通阀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实现对相应的控温装置加热,所述第一至第四工作模式之间转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温组件包括热泵组件,所述热泵组件包括冷凝端和蒸发端,所述冷凝端和所述蒸发端中的每一者均与所述多通阀的不同阀口连通,所述冷凝端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通热泵供热回路;
或所述蒸发端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通热泵制冷回路,所述热泵供热回路和热泵制冷回路可转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包括第一干冷器进液管、第一干冷器本体和第一干冷器出液管,所述第一干冷器进液管的进液口与所述多通阀的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一干冷器进液管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干冷器本体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一干冷器本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干冷器出液管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一干冷器出液管出液口与所述多通阀的进液口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包括第二干冷器进液管、第二干冷器本体和第二干冷器出液管,所述第二干冷器进液管的进液口与所述多通阀的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二干冷器进液管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干冷器本体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二干冷器本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干冷器出液管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二干冷器出液管出液口与所述多通阀的进液口连接。
所述的液冷机组还包括冷凝器旁路组件,所述冷凝器旁路组件与所述控温组件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旁路组件包括冷凝器旁管路、第二膨胀阀及除湿蒸发器和除湿风扇,所述第二膨胀阀和所述除湿蒸发器设置在所述冷凝器旁管路上,所述冷凝器旁管路的进气口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第一膨胀阀之间的管道上,所述除湿风扇与所述除湿蒸发器相对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液冷机组还包括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所述第一制冷组件、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中每一者的蒸发器对应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液冷机组还包括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第一制冷组件、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中的一者的蒸发器与所述第一风扇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制冷组件、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中的另两者的蒸发器与所述第二风扇对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液冷机组还包括第一风扇、第二风扇和第三风扇,所述第一风扇、所述第二风扇和所述第三风扇中一一对应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缩制冷组件、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和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多通阀之间设置截止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管、第一换热器本体和第一泵体,所述第一换热器本体和所述第一泵体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上,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多通阀循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第二换热管、第二换热器本体和第二泵体,所述第二换热器本体和所述第二泵体均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管上,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多通阀循环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外部环境温度,并获取第一换热组件和/或第二换热组件的温度,调整所述多通阀的工作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部环境温度为T0,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温度为T1,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温度为T2,所述控温组件包括压缩制冷组件、第一干冷器组件和第二干冷器组件;
若T0-T1≥预设值A1,且T2-T0≥预设值B1,所述压缩制冷组件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与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中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
若T0-T1≥预设值A1,且T2-T0<预设值B1,所述压缩制冷组件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与多通阀形成自循环;
若T2>T1>T0,预设值A3≤T1-T0<预设值A2,且T2-T0≥预设值B1;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及所述压缩制冷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
若T1-T0<预设值A3,且T2-T0≥预设值B1;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连接与所述压缩制冷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
T1-T0<预设值A3,且T2-T0≥预设值B1,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进行自循环,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与所述多通阀进行自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取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的温度,外部环境温度的温度为T0,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温度为T1,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温度为T2;所述控温组件包括压缩制冷组件、第一干冷器组件、第二干冷器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串联;
若T0>T1,T0>T2,所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和所述压缩制冷组件连接;
T1>T0,T2>T0,预设值A3≤T1,T1和T2的平均值-T0≤预设值A2,第一干冷器组件和第二干冷器组件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压缩制冷组件、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依次连接;
T1>T0,T2>T0,T1和T2的平均值-T0>预设值A2,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和第二干冷器组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依次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T1和T3的平均值-T0>预设值A3(单元1单元2不需要制冷),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形成自热循环回路。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系统可以包括第一待控温装置、第二待控温装置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机组,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一待控温装置相连,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二待控温装置相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制冷组件和第二制冷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一种流通方式。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制冷组件和第二制冷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二种流通方式。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制冷组件和第二制冷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三种流通方式。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制冷组件和第二制冷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四种流通方式。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制冷组件和第二制冷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五种流通方式。
图6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制冷组件、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一种流通方式。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制冷组件、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二种流通方式。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制冷组件、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三种流通方式。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制冷组件、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四种流通方式。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制冷组件、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五种流通方式。
图11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三个制冷组件并设置截止阀,多通阀内部的第一种流通方式。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三个制冷组件并设置截止阀,多通阀内部的第二种流通方式。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三个制冷组件并设置截止阀,多通阀内部的第三种流通方式。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三个制冷组件并设置截止阀,多通阀内部的第四种流通方式。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三个制冷组件并设置截止阀,多通阀内部的第五种流通方式。
图16是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压缩制冷组件和第二干冷器组件共用风扇,多通阀内部的第一种流通方式。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压缩制冷组件和第二干冷器组件共用风扇,多通阀内部的第二种流通方式。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压缩制冷组件和第二干冷器组件共用风扇,多通阀内部的第三种流通方式。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压缩制冷组件和第二干冷器组件共用风扇,多通阀内部的第四种流通方式。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压缩制冷组件和第二干冷器组件共用风扇,多通阀内部的第五种流通方式。
图21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所述多通阀包括第一多通阀和第二多通阀,多通阀内部的第一种流通方式。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所述多通阀包括第一多通阀和第二多通阀,多通阀内部的第二种流通方式。
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所述多通阀包括第一多通阀和第二多通阀,多通阀内部的第三种流通方式。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所述多通阀包括第一多通阀和第二多通阀,多通阀内部的第四种流通方式。
图25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采用九通阀,多通阀内部的第一种流通方式。
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采用九通阀,多通阀内部的第二种流通方式。
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采用九通阀,多通阀内部的第三种流通方式。
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采用九通阀,多通阀内部的第四种流通方式。
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采用九通阀,多通阀内部的第五种流通方式。
图3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采用九通阀,多通阀内部的第六种流通方式。
图3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采用九通阀,多通阀内部的第七种流通方式。
图3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采用九通阀,多通阀内部的第八种流通方式。
图33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采用热泵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一种流通方式。
图3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采用热泵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二种流通方式。
图3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采用热泵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三种流通方式。
图3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采用热泵组件控温,多通阀内部的第四种流通方式。
图37是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增设冷凝器旁路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一种流通方式。
附图标记:
第一换热组件1;第一换热管11;第一换热器本体12;第一泵体13;
第二换热组件2;第二换热管21;第二换热器本体22;第二泵体23;
压缩制冷组件31;冷凝管路311;板式换热器312;压缩机313;第一冷凝器314;第一膨胀阀315;第二冷凝器(冷凝端)302;蒸发器(蒸发端)303;
第一干冷器组件32;第一干冷器进液管321;第一干冷器本体322;第一干冷器出液管323;
第二干冷器组件33;第二干冷器进液管331;第二干冷器本体332;第二干冷器出液管333;
多通阀4;第一多通阀41;第二多通阀42;
第一风扇51;第二风扇52;
截止阀6;
冷凝器旁管路71;第二膨胀阀72;除湿蒸发器73;除湿风扇7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37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包括第一换热组件1、第二换热组件2、温度传感器、控温组件和多通阀4。
第一换热组件1用于与第一待控温装置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组件2用于与第二待控温装置进行热交换;第一换热组件1、第二换热组件2和控温组件中的每一者用于与多通阀4连接以便通过温度传感器相应的参数和多通阀4的换向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转换。可以理解的是,液冷机组具有多种工作模式,且多种工作模式之间可以实现转换。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多通阀4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转换,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转化,提高了液冷机组的能效。由此,具有节能优势。
此外,通过多通阀4实现转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管道的设置,有利于该液冷机组的安装和维修。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具有减低能耗、便于安装和维修的优点。
可选地,第一待控温装置可以为电池,第二待控温装置可以逆电器。
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待控温装置可以包括多个需要不同控温需要的独立的待控温单元。相应地,第二待控温装置也可以包括多个需要不同控温需要的独立的待控温单元。在实际的应用,多个待控温单元需要不同的控温需要。例如,可以将待控温单元并联。
如图1至图5所示,控温组件包括第一制冷组件和第二制冷组件。
液冷机组具有第一至第三工作模式,液冷机组通过多通阀4在第一至第三工作模式之间转换;
其中在第一工作模式,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形成串联换热元件,第一换热组件1、第二换热组件2与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一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者通过多通阀4连接形成制冷回路。
在第二工作模式,第一制冷组件与第一换热组件1通过多通阀4的部分阀口能够连接形成以便形成第一回路,第二制冷组件与第二换热组件2通过多通阀4的另一部分阀口能够连接以便形成第二回路。
在第三工作模式,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形成自热循环回路。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在第一至第三工作模式之间转换,使该液冷机组实现串并联的转化,可以实现该液冷机组在不同的工况下采取不同的工作模式,提高自然冷却利用率,从而提高液冷机组能效。同时当其中某个换热单元故障时,可切换到另一个换热单元,实现安全备份。
例如,控温组件包括第一制冷组件和第二制冷组件;第一制冷组件为压缩制冷组件31,第二制冷组件为第一干冷器组件32,多通阀4为八通阀,该八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及第八阀口。
在第一种工作模式下,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第一换热组件1、第二换热组件2与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一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者通过多通阀4连接形成制冷回路。
例如,图1中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并与第一干冷器组件32形成循环回路。具体地,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此种冷却液的流通方式,适用于环境温度小于第一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出液要求温度,且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换热量满足第一换热组件1及第二换热组件2的总热量需求。可以仅启动第一干冷器组件32进行制冷,具有进一步节省能耗的优点。
例如,图2中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并与压缩制冷组件31形成循环回路。具体地,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一阀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进液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出液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种冷却液的流通方式,具有控温能力强的优点。而且在当第一干冷器组件32发生故障时可作为安全备份方案切换。
例如,图3中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并与第一干冷器组件32、压缩制冷组件31形成循环回路。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一阀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进液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出液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种冷却液的流通方式,适用于环境温度小于第一或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出液要求温度,且干冷器的换热量不满足第一第二换热组件2的总热量需求。通过压缩制冷组和第一干冷器组件32并联,具有提升降温的速率的优点。当需要对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快速降温时,可以启动该种工作模式。
进一步地,图1中所示,图2中所示和图3中所示中所形成的循环回路可以通过多通阀4进行转换。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将图1中所示,图2中所示和图3中所示中所形成的循环回路可以通过多通阀4进行转换,可以实现液冷机组在不同的工况下采取不同的转换模式,提高自然冷却利用率,从而提高液冷机组能效。
在第二种工作模式下,第一换热组件1与第二换热组件2不连接,换言之,第一换热组件1与多通阀4之间形成自循环或第一换热组件1与压缩制冷组件31和第一干冷器组件32中的至少形成冷却通道,第二换热组件2与多通阀4之间形成自循环或第二换热组件2与压缩制冷组件31和第一干冷器组件32中的至少形成另一冷却通道。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将压缩制冷组件31、第一换热组件1及多通阀4中形成第一回路,第一干冷器组件32、第二换热组件2及多通阀4中形成第二回路适用于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要求的温度不同的场景,尤其适用于第二换热组件2要求的进出液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且第一换热组件1要求的进出液温度低于环境温度的情况。两个换热组件并联的系统,有利于两个换热组件独立运行,一个采用压缩制冷,另一个采用环境温度自然冷却,有利于降低压缩制冷组件31中压缩机313负荷,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冷却,提高该液冷机组能效。
例如,如图4所示,压缩制冷组件31、第一换热组件1及多通阀4中形成第一回路,第一干冷器组件32、第二换热组件2及多通阀4中形成第二回路。
具体地,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一阀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进液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出液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在第三工作模式,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形成自热循环回路。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形成自热循环回路,可以适用于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不需要制冷的场景,比如停机保温的场景。或者需要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一换热组件1平衡温度的场景。可以利用第一换热组件1中某个组件(例如,水泵)的发热对水温进行加热或保温。此外,利用两个换热组件形成自热循环回路,可以均衡两个系统的温度,或利用温度高的系统去加热温度低的系统。由此,具有进一步降低能耗的优点。
具体地,例如,如图5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如图6至图24所示,控温组件包括第一制冷组件、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在第一工作模式,串联换热元件与第二制冷组件、第一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者通过多通阀4连接形成制冷回路。其中,第一制冷组件为压缩制冷组件31,第二制冷组件为第一干冷器组件32,第三制冷组件为第二干冷器组件33;多通阀4为十通阀,该十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八阀口、第九阀口及第十阀口。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设置三个制冷组件,可以更进一步的提升该液冷机组的工作模式种类,进一步提升实际工况与制冷效果的匹配度。此外,还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制冷组件的换热面积,提高制冷能力,提高能效。
可选地,第一干冷器组件32和二干冷器组件中的循环介质采用50%乙二醇水溶液。
例如,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形成串联换热元件,串联换热元件与其中一个干冷器连接。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并与第一干冷器组件32形成循环回路。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并与第一干冷器组件32形成循环回路,适用于环境温度低于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出水要求温度,且第一干冷器组件32或第二干冷器组件33的换热量满足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的总热量需求。由此,采用干冷器进行制冷,具有能耗低的优点。
例如,图7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并与压缩制冷组件31形成循环回路。具体地,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一阀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进液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出液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和如图7所示的中冷却液的流通方式可以通过多通阀4转换。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并与压缩制冷组件31形成循环回路,同时串联干冷器和串联压缩制冷可以切换,提高了回路的安全性。任意一个回路故障时,可以切换另一个模式。
串联换热元件(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还可以与第二干冷器组件33形成循环回路。串联换热元件可以与第一干冷器组件32和压缩制冷组件31形成循环回路;串联换热元件还可以与第二干冷器组件33和压缩制冷组件31形成循环回路;串联换热元件还可以与第一干冷器组件32、第二干冷器组件33和压缩制冷组件31形成循环回路。
在第一工作模式,串联换热元件与第二制冷组件、第一制冷组件、第三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者对应的形成多个制冷回路,多个制冷回路之间通过多通阀4可转换地设置。
如图6至图36所示,控温组件包括第一制冷组件、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其中,第一制冷组件为压缩制冷组件31,第二制冷组件为第一干冷器组件32,第三制冷组件为第二干冷器组件33;在第二工作模式,第一制冷组件、第三制冷组件与第一换热组件1通过多通阀4依次连接形成第三回路,第二制冷组件与第二换热组件2通过多通阀4依次连接形成第四回路。
具体地,第一制冷组件为压缩制冷组件31,第二制冷组件为第一干冷器组件32,第三制冷组件为第二干冷器组件33;在第二工作模式,压缩制冷组件31、第二干冷器组件33与第一换热组件1通过多通阀4依次连接形成第三回路,第一干冷器组件32与第二换热组件2通过多通阀4依次连接形成第四回路。
例如,如图8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九阀口、第二干冷器组件33的进液口、第二干冷器组件33的出液口、第十阀口、第一阀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进液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出液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应用于当环境温度低于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出液口要求温度且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换热量不足时。由此,采用干冷器进行制冷,具有能耗低的优点。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第一换热组件1先经过第一干冷器组件32冷却后再进入压缩制冷组件31,可以降低压缩机313的负荷,具有进一步降低该液冷机组能耗的优点。
例如,如图9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一阀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进液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出液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九阀口、第二干冷器组件33的进液口、第二干冷器组件33的出液口、第十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在第三工作模式,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形成自热循环回路。
具体地,例如,如图10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其中在第二工作模式,多通阀4包括第一多通阀41和第二多通阀42,第一多通阀41的其中一个排液口与第一制冷组件的进液口通过连接管连接,第二多通阀42设置在连接管上以便通过第二多通阀42的换向实现第一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一换热组件1依次连接形成相应地并联回路。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设置两个多通阀4,可以简化多通阀4的结构,以及简化各多通阀4的流道结构,降低泄漏风险,提高可行性。
例如,多通阀4包括第一多通阀41和第二多通阀42,第一多通阀41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及第八阀口,第二多通阀42为三通阀,三通阀具有第一进液阀口、第一排液口和第二排液口,第一阀口与第一制冷组件的进液口通过连接管连接,第二多通阀42设置在连接管上,第一进液阀口与第一阀口连接,第一排液口与第三制冷组件的进液口连接,第二排液口与第一制冷组件的进液口连接,以便通过第一进液阀口、第一排液口和第二排液口中每一者的开闭实现第一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一换热组件1连接。
具体地,在第二种模式下,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一阀口、第一进液阀口、第一排液口(例如,图21-图24中b口)和/第二排液口(例如,图21-图24中C口)……,依次形成三种不同的通路。三种不同的通路可以通过控制三通阀的关闭即可以实现,具有转换方便的优点。
其中,例如,图21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一阀口、第一进液阀口、第一排液口(例如,图21-图24中b口)、第二干冷器组件33的进液口、第二干冷器组件33的出液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适用于环境温度低于第二换热组件2要求的进出水温度。第一换热组件1采用压缩制冷或者第一干冷器组件32冷却,第二换热组件2采用第二干冷器组件33冷却。两个换热单元独立运行,具有进一步提升能效的优点。
具体地,在第二种模式下,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一阀口、第一进液阀口、第一排液口(例如,图21-图24中b口)和/第二排液口(例如,图21-图24中C口)……,依次形成三种不同的通路。三种不同的通路可以通过控制三通阀的关闭即可以实现,具有转换方便的优点。
其中,例如,图22所示,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一阀口、第一进液阀口、第一排液口(例如,图21-图24中b口)、第二干冷器组件33的进液口、第二干冷器组件33的出液口、第二阀口、第五阀口及第二换热组件2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进液口形成第一换热组件1的自循环通路。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适用于第一换热组件1不需要制冷,第二换热组件2采用第一干冷器组件32或压缩制冷组件31进行压缩制冷。作为第二干冷器组件33故障时的应急处理,提高液冷机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23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七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回液口形成自循环通路。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适用于第二换热组不需要制冷,第一换热组件1用第二干冷器组件33冷却,应用于环境温度低于第一换热组件1要求的进出水温度工况,作为第一干冷器组件32或压缩制冷组件故障的应急处理,提高液冷机组可靠性。
在第三工作模式,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形成自热循环回路。
具体地,例如,如图24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本发明不限于此,如图25至图32所示,控温组件包括第一制冷组件、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在第一工作模式,串联换热元件与第二制冷组件、第一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者通过多通阀4连接形成制冷回路。其中,第一制冷组件为压缩制冷组件31,第二制冷组件为第一干冷器组件32,第三制冷组件为第二干冷器组件33;多通阀4为十通阀,该十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八阀口及第九阀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进液口和第二干冷器组件33的进液口共用第九阀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出液口与第二阀口相连,第二干冷器组件33的出液口与第一阀口相连。且第一干冷器组件32和第二干冷器组件33共用第一风机。压缩制冷组件31的冷凝器与第二风机相对设置。第一干冷器组件32和二干冷器组件中的循环介质采用50%乙二醇水溶液。
在第一种工作模式下,例如,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形成串联换热元件,串联换热元件与其中一个干冷器连接。
如图25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并与压缩制冷组件31形成循环回路。具体地,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九阀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进液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出液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进液口连通。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采用九通阀对液冷机组换向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转换,与采用八通阀+三通阀的结构相比,可以简化两个阀体之间的管路连接,使空间更紧凑。此种结构与十通阀相比,由于少一个阀口,可以提高阀的密封性,提高可靠性。
如图26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并与第一干冷器组件32形成循环回路。具体地,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进液口连通。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应用于环境温度低于第一第二换热组件2要求的进出水温,且第二干冷器组件33换热量满足第一第二换热组件2总的换热需求。有利于提高液冷机组能效,同时提高安全可靠性,作为第一干冷器组件32或压缩制冷组件故障的备份。
如图27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并与第一干冷器组件32、压缩制冷组件31形成循环回路。具体地,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九阀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进液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出液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进液口连通。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应用于环境温度低于第一第二换热组件2要求的进出水温,且第二干冷器组件33换热量小于第一第二换热组件2总的换热需求,因此需要先经过第二干冷器组件33再经过板换制冷。降低压缩机313负荷,提高液冷机组能效。
如图28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并与第一干冷器组件32、第二干冷器组件33形成循环回路。具体地,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九阀口、第二干冷器组件33的进液口、第二干冷器组件33的出液口、第一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进液口连通。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应用于环境温度低于第一换热组件1、第二换热组件2要求的进出水温,且第一和第二干冷器组件33换热量满足第一第二换热组件2总的换热需求,采用两个干冷器冷却,不需要开启压缩机313,因此提高液冷机组能效。
在第二种工作模式下,第一换热组件1与第二换热组件2不连接,换言之,第一换热组件1与多通阀4之间形成自循环或第一换热组件1与压缩制冷组件31和第一干冷器组件32中的至少形成冷却通道,第二换热组件2与多通阀4之间形成自循环或第二换热组件2与压缩制冷组件31和第一干冷器组件32中的至少形成另一冷却通道。
例如,如图29所示,压缩制冷组件31、第一换热组件1及多通阀4中形成第一回路,第一干冷器组件32、第二换热组件2及多通阀4中形成第二回路。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应用于环境温度高于第一换热组件1要求的进出水温,低于第二换热组件2要求的进出水温工况。第一换热组件1压缩制冷,第二换热组件2干冷器冷却。此案有两个相对独立回路,提高液冷机组能效以及两个回路相互不影响。
具体地,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九阀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进液口、压缩制冷组件31的出液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例如,如图30所示,第二干冷器组件33、第一换热组件1及多通阀4中形成第一回路,第一干冷器组件32、第二换热组件2及多通阀4中形成第二回路。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应用于环境温度低于第一第二换热组件2要求的进出水温,且第一干冷器组件32换热量满足第一换热组件1换热需求,第二干冷器组件33换热量满足第二换热组件2换热需求,提高液冷机组能效,且两个回路独立,相互不影响。
具体地,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九阀口、第二干冷器组件33的进液口、第二干冷器组件33的出液口、第一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例如,如图31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与多通阀4形成自循环回路,第一干冷器组件32、第二换热组件2及多通阀4中形成第一回路。具体地,第一换热组件1、第四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自循环回路。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应用于适用于换热组件不需要制冷的场景,比如停机保温的场景。或者需要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平衡温度的场景。可以利用水泵的发热量对水温进行加热或保温,具有降低能耗的优点。
在第三工作模式,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形成自热循环回路。
例如,如图32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液冷机组还具有第四工作模式,控温组件还包括升温件,在第四工作模式下,升温件通过多通阀4连通第一换热组件1和/或第二换热组件2实现对相应的控温装置加热,第一至第四工作模式之间转换。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设置第四工作模式,可以进一步提升该液冷机组的应用场景。
控温组件包括热泵组件,热泵组件包括(第二冷凝器302)冷凝端和(蒸发器303)蒸发端,冷凝端和蒸发端中的每一者均与多通阀4的不同阀口连通,冷凝端通过多通阀4与第一换热组件1和/或第二换热组件2连通形成热泵供热回路。换言之,冷凝端通过多通阀4与第一换热组件1连通形成第一热泵供热回路,冷凝端通过多通阀4与第二换热组件2连通形成第二热泵供热回路,冷凝端通过多通阀4与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连通形成第三热泵供热回路。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制冷组件与升温件进行集成形成热泵组件。此种设计具有占用空间小和能耗小的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采用热泵制热,相比传统的通过电加热制热更节能,能效更高。
可选地,第一热泵供热回路、第二热泵供热回路和第三热泵供热回路之间可通过多通阀4的阀芯的换向实现转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蒸发端通过多通阀4与第一换热组件1和/或第二换热组件2连通热泵制冷回路,热泵供热回路和热泵制冷回路可转换。
可选地,热泵组件包括热泵循环管路、冷凝端、蒸发端、压缩机313和第三膨胀阀,冷凝端、蒸发端、压缩机313和第三膨胀阀依次设置在热泵循环管路上。
可选地,例如,图33至图36所示,第一制冷组件包括热泵组件的蒸发端,第二制冷组件为第一干冷器组件32,第三制冷组件为第二干冷器组件33,升温件为热泵组件的冷凝端。热泵组件的蒸发端和冷凝端可转换地与多通阀4连通。多通阀4为十二通阀,该十二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八阀口、第九阀口、第十阀口、第十一阀口及第十二阀口。
在第一工作模式,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是,采用热泵组件的蒸发端替代压缩制冷组件31。冷凝端的对应地管道连接第十一阀口和第十二阀口。在第一工作模式,冷凝端的对应地管道连接第十一阀口和第十二阀口与多通阀4的阀芯不连通。例如,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并与热泵组件的蒸发端形成循环回路。或,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并与第一干冷器组件32形成循环回路。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并与第二干冷器组件33形成循环回路。
在第二工作模式,例如,如图33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一阀口、热泵组件的蒸发端的进液口、热泵组件的蒸发端的出液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出液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在第二工作模式,如图34所示,例如,第一换热组件1与第二干冷器组件33相连,第二换热组件2与第一干冷器组件32相连。具体地,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九阀口、第二干冷器组件33的进液口、第二干冷器组件33的出液口、第十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在第三工作模式,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形成自热循环回路。
具体地,例如,如图35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在第四工作模式,例如,如图36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四阀口、第十一阀口、热泵组件的冷凝端的进液口、热泵组件的冷凝端的出液口、第三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回液口形成热泵供热回路。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出液口、第五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回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1至图32所示,压缩制冷组件31包括冷凝管路311、板式换热器312、压缩机313、第一冷凝器314、第一膨胀阀315及第一换热管11路,板式换热器312、压缩机313、换热件及第一膨胀阀315按照冷凝管路311冷凝气的流向依次设置在冷凝管路311上并形成相应地制冷循环回路,第一换热管11路与板式换热器312、多通阀4连通形成散热循环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干冷器组件32包括第一干冷器进液管321、第一干冷器本体322和第一干冷器出液管323,第一干冷器进液管321的进液口与多通阀4的出液口连接,第一干冷器进液管321的出液口与第一干冷器本体322的进液口连接,第一干冷器本体322的出液口与第一干冷器出液管323进液口连接,第一干冷器出液管323出液口与多通阀4的进液口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干冷器组件33包括第二干冷器进液管331、第二干冷器本体332和第二干冷器出液管333,第二干冷器进液管331的进液口与多通阀4的出液口连接,第二干冷器进液管331的出液口与第二干冷器本体332的进液口连接,第二干冷器本体332的出液口与第二干冷器出液管333进液口连接,第二干冷器出液管333出液口与多通阀4的进液口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液冷机组还包括冷凝器旁路组件,冷凝器旁路组件与控温组件相连。
可选地,图37所示,冷凝器旁路组件包括冷凝器旁管路71、第二膨胀阀72及除湿蒸发器73和除湿风扇74,第二膨胀阀72和除湿蒸发器73设置在冷凝器旁管路71上,冷凝器旁管路71的进气口设置在冷凝器与第一膨胀阀315之间的管道上,除湿风扇74与除湿蒸发器73相对地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当环境湿度较大,需要除湿时,该制冷系统可以给箱体除湿,避免电子元器件凝露,造成电器短路的安全隐患。而且设置冷凝器旁路,可以对控温组件(例如冷凝器管路)进行除湿。由此,具有节能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冷机组还包括第一风扇51,第一风扇51、第一制冷组件、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中每一者的蒸发器对应地设置。换言之,第一制冷组件、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中每一者的蒸发器共用同一个第一风扇51。采用共用风扇方式,结合制冷剂先经过谁,保证干冷器或冷凝器的功能,另外串联时风阻较大。
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液冷机组还包括第一风扇51和第二风扇52,第一制冷组件、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中的一者的蒸发器与第一风扇51对应设置,第一制冷组件、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中的另两者的蒸发器与第二风扇52对应设置。
例如,图6至图15所示,第一制冷组件的蒸发器与第一风扇51对应地设置,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中每一者的蒸发器与第二风扇52对应地设置。
或者,例如,图16至图20所示,第一制冷组件的蒸发器与第三制冷组件中每一者的蒸发器与第一风扇51对应地设置,第二制冷组件的蒸发器与第二风扇52对应地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液冷机组还包括第一风扇51、第二风扇52和第三风扇,第一风扇51、第二风扇52和第三风扇中一一对应地设置。
具体地,第一风扇51与第一制冷组件的蒸发器的对应地设置,第二风扇52与第二制冷组件的蒸发器的对应地设置,第三风扇与第三制冷组件的蒸发器的对应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11-图20所示,压缩制冷组件31、第一干冷器组件32和第二干冷器组件33中的至少一者与多通阀4之间设置截止阀6。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设置截止阀6,可以短路第一干冷器组件32或第二干冷器组件33,使流阻减小,降低水泵功耗。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制冷组件31、第一干冷器组件32和第二干冷器组件33中的一者与多通阀4之间设置截止阀6。
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压缩制冷组件31、第一干冷器组件32和第二干冷器组件33中的两者一者与多通阀4之间设置截止阀6。
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压缩制冷组件31、第一干冷器组件32和第二干冷器组件33中的每一者与多通阀4之间设置截止阀6。
例如,图11-图20所示,第一制冷组件为压缩制冷组件31,第二制冷组件为第一干冷器组件32,第三制冷组件为第二干冷器组件33。截止阀6包括第一截止阀6、第二截止阀6和第三截止阀6。第一截止阀6设置在压缩制冷组件31的管道上,第二截止阀6设置在第一干冷器组件32的管道上,第三截止阀6设置在第二干冷器组件33的管道上。
第一换热组件1包括第一换热管11、第一换热器本体12和第一泵体13,第一换热器本体12和第一泵体13均设置在第一换热管11上,第一换热管11与多通阀4循环连接;第二换热组件2包括第二换热管21、第二换热器本体22和第二泵体23,第二换热器本体22和第二泵体23均设置在第二换热管21上,第二换热管21与多通阀4循环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外部环境温度,并获取第一换热组件1和/或第二换热组件2的温度,调整多通阀4的工作模式。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通过多通阀4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转换,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转化,提高了液冷机组的能效。由此,具有节能优势。通过多通阀4实现转换,可以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管道的设置,有利于安装和维修。
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取第一换热组件1、第二换热组件2的温度及环境温度。
外部环境温度为T0,第一换热组件1的温度为T1,第二换热组件2的温度为T2,控温组件包括压缩制冷组件31、第一干冷器组件32和第二干冷器组件33;第一制冷组件为压缩制冷组件31,第二制冷组件为第一干冷器组件32,第三制冷组件为第二干冷器组件33。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设置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中每一者的温度传感器对其相应的温度进行采集。
若T0-T1≥预设值A1,且T2-T0≥预设值B1,压缩制冷组件31与第一换热组件1连接,第一干冷器组件32与第二干冷器组件33中至少一者与第二换热组件2连接。
若T0-T1≥预设值A1,且T2-T0<预设值B1,压缩制冷组件31与第一换热组件1连接,第二换热组件2连接与多通阀4形成自循环。
若T2>T1>T0,预设值A3≤T1-T0<预设值A2,且T2-T0≥预设值B1;第一换热组件1连接、第一干冷器组件32及压缩制冷组件31连接,第二干冷器组件33与第二换热组件2连接;
若T1-T0<预设值A3,且T2-T0≥预设值B1;第一换热组件1连接与压缩制冷组件31连接,第二干冷器组件33与第二换热组件2连接;
T1-T0<预设值A3,且T2-T0≥预设值B1,第一换热组件1通过多通阀4进行自循环,第二干冷器组件33与第二换热组件2连接或第二换热组件2连接与多通阀4进行自循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获取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的温度,外部环境温度的温度为T0,第一换热组件1的温度为T1,第二换热组件2的温度为T2;控温组件包括压缩制冷组件31、第一干冷器组件32、第二干冷器组件33,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
若T0>T1,T0>T2,所第一换热组件1、第二换热组件2和压缩制冷组件31连接;
T1>T0,T2>T0,预设值A3≤T1,T1和T2的平均值-T0≤预设值A2,第一干冷器组件32和第二干冷器组件33中的至少一者、压缩制冷组件31、第一换热组件1、第二换热组件2依次连接;
T1>T0,T2>T0,T1和T2的平均值-T0>预设值A2,第一干冷器组件32和第二干冷器组件33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一换热组件1、第二换热组件2依次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T1和T3的平均值-T0>预设值A3,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形成自热循环回路。由此,可以在第一待控温装置和第二待控温装置不进行均不需要制冷的情况。由此,具有大大节约能耗的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系统包括第一待控温装置、第二待控温装置及上述任一项的液冷机组,第一换热组件1与第一待控温装置相连,第二换热组件2与第二待控温装置相连。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通过多通阀4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转换,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转化,提高了液冷机组的能效。由此,具有节能优势。通过多通阀4实现转换,可以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管道的设置,有利于安装和维修。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接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6)

1.一种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用于与第一待控温装置进行热交换;
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用于与第二待控温装置进行热交换;
控温组件和多通阀,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和所述控温组件中的每一者与所述多通阀连接以便通过所述多通阀的换向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转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组件包括第一制冷组件和第二制冷组件;
所述液冷机组具有第一至第三工作模式,所述液冷机组通过所述多通阀在所述第一至第三工作模式之间转换;
其中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串联,所述第二制冷组件和所述第一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者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以便形成制冷回路;
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制冷组件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的部分阀口连接形成以便形成第一回路,和/或所述第二制冷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的另一部分阀口连接以便形成第二回路;
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形成自热循环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三制冷组件;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二制冷组件、所述第一制冷组件和所述第三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形成制冷回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三制冷组件;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制冷组件、第三制冷组件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依次连接形成第三回路,所述第二制冷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依次连接形成第四回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组件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依次连接形成第五回路,所述第二制冷组件、所述第三制冷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依次连接形成第六回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组件、所述第一制冷组件和所述第三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形成多个制冷回路,多个所述制冷回路之间通过所述多通阀可转换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回路、所述第二回路、所述第三回路、所述第四回路通过所述多通阀可转换地设置,或所述第一回路、所述第二回路、所述第五回路、所述第六回路通过所述多通阀可转换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三回路和所述第四回路形成第一回路组,与所述第五回路和所述第六回路形成第二回路组,所述第一回路组与所述第二回路组通过所述多通阀的阀芯实现通路之间的转换。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通阀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阀芯,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多个阀口,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和所述控温组件中的每一者对应地与所述阀口对应地连接以便通过所述阀芯的换向改变冷却液的流通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其中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所述多通阀包括第一多通阀和第二多通阀,所述第一多通阀的其中一个阀口与所述第一制冷组件的进液口通过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二多通阀设置在所述连接管上以便通过所述第二多通阀的换向实现所述第一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依次连接形成相应地并联回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及第八阀口,所述第二多通阀具有第一进液阀口、第一排液口和第二排液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一制冷组件的进液口通过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二多通阀设置在所述连接管上,所述第一进液阀口与所述第一阀口连接,所述第一排液口与所述第三制冷组件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二排液口与所述第一制冷组件的进液口连接,以便通过所述第一进液阀口、所述第一排液口和所述第二排液口中每一者的开闭实现所述第一制冷组件和所述第三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3-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组件为压缩制冷组件,所述第二制冷组件为第一干冷器组件,所述第三制冷组件为第二干冷器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制冷组件包括冷凝管路、板式换热器、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一膨胀阀及第一换热管路,所述板式换热器、所述压缩机、所述换热件及所述第一膨胀阀按照冷凝管路冷凝气的流向依次设置在所述冷凝管路上并形成相应地制冷循环回路,所述第一换热管路与板式换热器、所述多通阀连通形成散热循环回路。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机组还具有第四工作模式,所述控温组件还包括升温件,在第四工作模式下,所述升温件通过所述多通阀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实现对相应的控温装置加热,所述第一至第四工作模式之间转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组件包括热泵组件,所述热泵组件包括冷凝端和蒸发端,所述冷凝端和所述蒸发端中的每一者的换热管均与所述多通阀的不同阀口连通,所述冷凝端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通热泵供热回路;
或所述蒸发端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通热泵制冷回路,所述热泵供热回路和热泵制冷回路可转换。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包括第一干冷器进液管、第一干冷器本体和第一干冷器出液管,所述第一干冷器进液管的进液口与所述多通阀的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一干冷器进液管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干冷器本体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一干冷器本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干冷器出液管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一干冷器出液管出液口与所述多通阀的进液口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包括第二干冷器进液管、第二干冷器本体和第二干冷器出液管,所述第二干冷器进液管的进液口与所述多通阀的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二干冷器进液管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干冷器本体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二干冷器本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干冷器出液管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二干冷器出液管出液口与所述多通阀的进液口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凝器旁路组件,所述冷凝器旁路组件与所述控温组件相连。
19.根据权利要求3-11中任一者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所述第一制冷组件、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中每一者的蒸发器对应地设置;
或者,还包括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第一制冷组件、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中的一者的蒸发器与所述第一风扇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制冷组件、第二制冷组件和第三制冷组件中的另两者的蒸发器与所述第二风扇对应设置;
或者,还包括第一风扇、第二风扇和第三风扇,所述第一风扇、所述第二风扇和所述第三风扇中一一对应地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制冷组件、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和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多通阀之间设置截止阀。
21.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管、第一换热器本体和第一泵体,所述第一换热器本体和所述第一泵体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上,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多通阀循环连接;
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第二换热管、第二换热器本体和第二泵体,所述第二换热器本体和所述第二泵体均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管上,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多通阀循环连接。
2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外部环境温度,并获取第一换热组件和/或第二换热组件的温度,调整所述多通阀的工作模式。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环境温度为T0,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温度为T1,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温度为T2,所述控温组件包括压缩制冷组件、第一干冷器组件和第二干冷器组件;
若T0-T1≥预设值A1,且T2-T0≥预设值B1,所述压缩制冷组件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与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中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
若T0-T1≥预设值A1,且T2-T0<预设值B1,所述压缩制冷组件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与多通阀形成自循环;
若T2>T1>T0,预设值A3≤T1-T0<预设值A2,且T2-T0≥预设值B1;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及所述压缩制冷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
若T1-T0<预设值A3,且T2-T0≥预设值B1;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连接与所述压缩制冷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
T1-T0<预设值A3,且T2-T0≥预设值B1,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进行自循环,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与所述多通阀进行自循环。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的温度,外部环境温度的温度为T0,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温度为T1,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温度为T2;所述控温组件包括压缩制冷组件、第一干冷器组件、第二干冷器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串联;
若T0>T1,T0>T2,所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和所述压缩制冷组件连接;
T1>T0,T2>T0,预设值A3≤T1,T1和T2的平均值-T0≤预设值A2,第一干冷器组件和第二干冷器组件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压缩制冷组件、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依次连接;
T1>T0,T2>T0,T1和T2的平均值-T0>预设值A2,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和第二干冷器组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依次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T1和T3的平均值-T0>预设值A3,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形成自热循环回路。
26.一种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待控温装置、第二待控温装置及根据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机组,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一待控温装置相连,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二待控温装置相连。
CN202210962006.1A 2022-08-11 2022-08-11 液冷机组、控制方法和液冷系统 Pending CN1176287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62006.1A CN117628751A (zh) 2022-08-11 2022-08-11 液冷机组、控制方法和液冷系统
PCT/CN2023/105567 WO2024032275A1 (zh) 2022-08-11 2023-07-03 液冷机组、控制方法和液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62006.1A CN117628751A (zh) 2022-08-11 2022-08-11 液冷机组、控制方法和液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28751A true CN117628751A (zh) 2024-03-01

Family

ID=89850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62006.1A Pending CN117628751A (zh) 2022-08-11 2022-08-11 液冷机组、控制方法和液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28751A (zh)
WO (1) WO202403227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96120A (zh) * 2018-11-16 2020-05-26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JP2021035214A (ja) * 2019-08-27 2021-03-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CN113580871B (zh) * 2020-04-30 2023-10-1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热管理系统
CN113580872B (zh) * 2020-04-30 2023-11-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热管理系统
CN112543709B (zh) * 2020-09-22 2022-10-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3660838B (zh) * 2021-08-20 2023-11-17 安徽中科新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热堆精密控温液冷源系统
CN114571955B (zh) * 2022-03-31 2024-05-03 美的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程序产品、存储介质和车辆
CN219014770U (zh) * 2022-12-09 2023-05-12 三花新能源热管理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液冷机组和具有该液冷机组的液冷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32275A1 (zh) 2024-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19514B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和新能源汽车
CN108518773B (zh) 一种蓄能式双循环热泵空调系统
US20190226767A1 (en) Machine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CN109282401A (zh) 分离式热管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4905935A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9014770U (zh) 液冷机组和具有该液冷机组的液冷系统
CN108471694B (zh) 分区域独立制冷温控装置及温度控制方法
CN115489262A (zh) 一种间接式多层级余热回收的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7628751A (zh) 液冷机组、控制方法和液冷系统
CN211011723U (zh) 一种空调冷液一体系统
CN109682105B (zh) 空调系统
CN108507237A (zh) 一种数据中心制冷系统
CN108633223B (zh) 一种空调电池热泵的控制方法
CN111251810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20764339U (zh) 换电站热泵热管理系统以及换电站
CN219612378U (zh) 一种机房机柜的间接蒸发冷却系统
CN214420170U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汽车
CN113432196B (zh) 空调系统
CN219534654U (zh) 一种紧凑型电池液冷机组
CN219029071U (zh) 间接式热泵空调系统
CN220842121U (zh) 一种可平衡热量分配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5892817U (zh) 一种集成冷站系统
CN117841609B (zh) 冷却液基板、热管理部件和车辆
CN111998430B (zh) 自除霜式空气源热泵机组及其运行方法
CN219761783U (zh) 间接蒸发冷式冷媒直冷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Gao Qiang

Inventor after: Wang Feng

Inventor after: Zhang Rongrong

Inventor before: Wang Feng

Inventor before: Gao Qia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Rong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