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14770U - 液冷机组和具有该液冷机组的液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液冷机组和具有该液冷机组的液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14770U
CN219014770U CN202223320905.6U CN202223320905U CN219014770U CN 219014770 U CN219014770 U CN 219014770U CN 202223320905 U CN202223320905 U CN 202223320905U CN 219014770 U CN219014770 U CN 2190147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assembly
way valve
exchange assembly
dry coo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2090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峰
高强
蒋建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H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H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2090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147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147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147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液冷机组和具有该液冷机组的液冷系统。其中,所述的液冷机组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一干冷器组件、多通阀和稳压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用于与第一待控温装置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连通以便形成第一回路,所述稳压组件与所述第一回路连通以便稳定所述第一回路内的循环压力。可以稳定第一回路中的液压避免第一回路中的液体因温度变化出现大幅度的变动,从而避免第一回路内的中管路及相应的接头部分出现疲劳和泄露的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液冷机组具有减低液冷机组出现泄漏风险及提升该液冷机组使用寿命的优点。

Description

液冷机组和具有该液冷机组的液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冷机组和具有该液冷机组的液冷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季节及使用阶段的变化,待控温装置与外界温度之间温度需求会随之改变,相关技术中,通过干冷器组件与待控温装置连通并形成制冷循环通路,该制冷循环通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压力会随着管内液体中的温度变化出现大幅度的变动,进而造成相应的制冷循环通路中的接头会出现疲劳,造成泄露风险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液冷机组。该液冷机组具有减低液冷机组出现泄漏风险及提升该液冷机组使用寿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液冷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一干冷器组件、多通阀和稳压组件。
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用于与第一待控温装置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连通以便形成第一回路,所述稳压组件与所述第一回路连通以便稳定所述第一回路内的循环压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所形成的第一回路中设置稳压组件,具有稳定第一回路中的液压的作用,由此避免了第一回路中的液压因温度变化出现大幅度的变动,从而避免第一回路内的中管路及相应的接头部分出现疲劳和泄露的问题。由此,具有减低液冷机组出现泄漏风险及提升该液冷机组使用寿命的优点。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液冷机组具有减低液冷机组出现泄漏风险及提升该液冷机组使用寿命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液冷机组还包括板式换热组件,所述板式换热组件与所述多通阀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板式换热组件连通形成第二回路,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二回路可切换地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液冷机组还包括板式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和所述板式换热组件连通形成第三回路,所述稳压组件与所述第三回路连通,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三回路可切换地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连通形成所述第一回路,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板式换热组件连通形成第二回路,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和所述板式换热组件连通形成第三回路,所述第一回路、所述第二回路和所述第三回路可切换地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液冷机组还包括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用于与第二待控温装置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所述板式换热组件中的每一者均与所述多通阀连接以便通过所述多通阀的换向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转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机组通过所述多通阀在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和第三工作模式之间转换。
其中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串联,所述板式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中的至少一者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以便形成制冷回路。
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多通阀与所述第一干冷器连通形成所述第一回路,所述第二换热组件通过多通阀与所述板式换热组件连通。
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形成自热循环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液冷机组还包括第二干冷器组件,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稳压组件与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和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中的每一者连通,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和所述板式换热组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串联形成相应制冷组合件,所述制冷组合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以便形成所述制冷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连通以便形成所述第一回路,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和所述板式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连通,或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与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串联形成第一制冷组合件;所述板式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串联形成第二制冷组合件;所述板式换热组件、所述第一干冷器和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形成第三制冷组合件,所述第一制冷组合件、第二制冷组合件及第三制冷组合件通过所述多通阀可切换地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以便形成多个所述制冷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板式换热组件包括冷凝管路、旋流管路、第一板式换热器、压缩机、冷凝器及膨胀阀,所述膨胀阀设置在所述旋流管路上,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旋流管路及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按照所述冷凝管路中介质的流向设置并形成相应的制冷循环回路;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通形成相应地调温循环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板式换热组件包括冷凝管路、旋流管路、第一板式换热器、压缩机、第二板式换热器和膨胀阀,所述膨胀阀设置在所述旋流管路上,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所述旋流管路及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按照所述冷凝管路中介质的流向设置并形成相应的制冷循环回路;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或第二换热组件连通形成相应地调温循环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液冷机组还包括供热管路、蒸发器及电磁阀,所述供热管路与所述冷凝管路并联设置,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所述蒸发器、所述旋流管路及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按照所述供热管路中介质的流向设置并形成相应的加热循环回路;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或第二换热组件连通形成相应地调温循环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连通,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多通阀连通(图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液冷机组还包括升温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相连的换热件、换热进液管和换热排液管,所述换热进液管和换热排液管均与所述多通阀的不同的阀口连通,所述升温件设置在所述换热进液管或所述换热排液管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液冷机组还包括升温件,所述升温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调温循环回路和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均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板式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设置在所述冷凝管路位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膨胀阀之间的管段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板式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二过滤器设置在所述供热管路位于所述电磁阀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管段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热管路还包括毛细管段,所述毛细管段设置在所述电磁阀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管段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板式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湿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冷循环回路上以便监测所述冷循环回路内的温度和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板式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湿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加热循环回路上以便监测所述加热循环回路内的温度和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包括第一干冷器进液管、第一干冷器本体和第一干冷器出液管,所述第一干冷器进液管的进液口与所述多通阀的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一干冷器进液管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干冷器本体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一干冷器本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干冷器出液管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一干冷器出液管出液口与所述多通阀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包括第二干冷器进液管、第二干冷器本体和第二干冷器出液管,所述第二干冷器进液管的进液口与所述多通阀的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二干冷器进液管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干冷器本体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二干冷器本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干冷器出液管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二干冷器出液管出液口与所述多通阀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稳压组件与所述第一干冷器出液管和所述第二干冷器出液管均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稳压组件包括稳压箱和稳压管,所述稳压管与所述第一干冷器出液管和所述第二干冷器出液管均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管、第一换热器本体和第一泵体,所述第一换热器本体和所述第一泵体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上,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多通阀循环连接;
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第二换热管、第二换热器本体和第二泵体,所述第二换热器本体和所述第二泵体均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管上,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多通阀循环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系统包括第一待控温装置及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机组,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一待控温装置相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换热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一种流通方式。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换热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二种流通方式。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换热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三种流通方式。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换热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四种流通方式。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换热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五种流通方式。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换热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六种流通方式。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换热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七种流通方式。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一种流通方式。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二种流通方式。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三种流通方式。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四种流通方式。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五种流通方式。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布置图,具有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多通阀内部的第六种流通方式。
附图标记:
第一换热组件1;第一换热管11;第一换热器本体12;第一泵体13;
第二换热组件2;第二换热管21;第二换热器本体22;第二泵体23;
板式换热组件3;冷凝管路31;旋流管路32;第一板式换热器33;压缩机34;冷凝器35;膨胀阀36;压力开关37;第二板式换热器38;第一过滤器39;第一温度传感器310;第一湿度传感器311;
供热管路301;蒸发器302;电磁阀303;第二过滤器304;毛细管段305;第二温度传感器306;第二湿度传感器307;
第一干冷器组件4;第一干冷器进液管41;第一干冷器本体42;第一干冷器出液管43;
第二干冷器组件5;第二干冷器进液管51;第二干冷器本体52;第二干冷器出液管53;
升温件6;
稳压组件7;稳压箱71;稳压管72;
多通阀8;第一多通阀81;第二多通阀8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3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和液冷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包括第一换热组件1、第一干冷器组件4、多通阀8和稳压组件7。
第一换热组件1用于与第一待控温装置进行热交换,第一换热组件1、第一干冷器组件4通过多通阀8连通以便形成第一回路,稳压组件7与第一回路连通以便稳定第一回路内的循环压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在第一换热组件1、第一干冷器组件4通过多通阀8所形成的第一回路中设置稳压组件7,具有稳定第一回路中的液压的作用,由此避免了第一回路中的液压因温度变化出现大幅度的变动,从而避免第一回路内的中管路及相应的接头部分出现疲劳和泄露的问题。由此,具有减低液冷机组出现泄漏风险及提升该液冷机组使用寿命的优点。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液冷机组具有减低液冷机组出现泄漏风险及提升该液冷机组使用寿命的优点。
如图1至图13所示,该液冷机组还包括板式换热组件3,板式换热组件3与多通阀8连接,第一换热组件1通过多通阀8与板式换热组件3连通形成第二回路,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可切换地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第一换热组件1与第一干冷器组件4和板式换热组件3对应形成的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可切换地连通,以便可根据第一待控温装置所需要的温度选择不同的控温件(第一干冷器组件4或板式换热组件3),进而保持在使用过程中既具有控温效果好,又具有节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液冷机组还包括板式换热组件3,第一换热组件1通过多通阀8与第一干冷器组件4和板式换热组件3连通形成第三回路,稳压组件7与第三回路连通以便稳定第三回路内的液压,第一回路和第三回路可切换地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第一回路和第三回路可切换地连通,以便可根据第一待控温装置所需要的温度选择第一回路或第三回路连通,进而在使用过程中既具有控温效果好,又具有节能的优点。
第一换热组件1、第一干冷器组件4通过多通阀8连通形成第一回路,第一换热组件1通过多通阀8与板式换热组件3连通形成第二回路,第一换热组件1通过多通阀8与第一干冷器组件4和板式换热组件3连通形成第三回路,第一回路、第二回路和第三回路可切换地连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回路、第二回路和第三回路均是独立的回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多通阀8使第一回路、第二回路和第三回路中的一者连通。
第一换热组件1、第一干冷器组件4通过多通阀8连通形成第一回路。
例如,图1和图2中所示,多通阀8为八通阀,该八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及第八阀口,第一换热组件1、第一干冷器组件4通过多通阀8连通形成第一回路。具体地,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五阀口、第四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4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4的出液口、第三阀口、第六阀口、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形成循环液道。
第一换热组件1通过多通阀8与板式换热组件3连通形成第二回路。
例如,图3中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五阀口、第四阀口、板式换热组件3的进液口、板式换热组件3的出液口、第三阀口、第六阀口、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形成第二回路。
例如,图4中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五阀口、第二阀口、板式换热组件3的进液口、板式换热组件3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七阀口、第一阀口、第六阀口、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形成第二回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第一换热组件1、第一干冷器组件4通过多通阀8连通形成第一回路,第一换热组件1通过多通阀8与板式换热组件3连通形成第二回路,第一换热组件1通过多通阀8与第一干冷器组件4和板式换热组件3连通形成第三回路,并第一回路、第二回路和第三回路可切换地连通,以便可根据第一待控温装置所需要的温度选择不同的控温件(第一干冷器组件4和板式换热组件3串联件及第一干冷器组件4、板式换热组件3)。由此,既具有控温效果好,又具有节能的优点。例如,可以在第一待控温装置的温度低于第一临界值时,选择开启第一回路,可以在第一待控温装置的高于低于第一临界值时,选择开启第二回路,可以在第一待控温装置的高于低于第二临界值时,选择开启第三回路,第二临界值大于第一临界值。
如图8至图13所示,该液冷机组还包括第二换热组件2,第二换热组件2用于与第二待控温装置进行热交换,第一换热组件1、第二换热组件2、第一干冷器组件4、板式换热组件3中的每一者均与多通阀8连接以便通过多通阀8的换向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转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设置第二换热组件2与多通阀8连接以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转换,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转化,提高了液冷机组的能效。由此,进一步提升了该液冷机组的能效。此外,通过多通阀8的换向与第一换热组件1、第二换热组件2、第一干冷器组件4、板式换热组件3中的每一者连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管道的设置,有利于该液冷机组的安装和维修。由此,具有减低能耗、便于安装和维修的优点。
液冷机组通过多通阀8在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和第三工作模式之间转换。
在第一工作模式,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板式换热组件3和第一干冷器组件4中的至少一者通过多通阀8与第一换热组件1、第二换热组件2连接以便形成制冷回路;
在第二工作模式,第一换热组件1通过多通阀8与第一干冷器连通形成第一回路,第二换热组件2通过多通阀8与板式换热组件3连通;
在第三工作模式,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形成自热循环回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液冷机组的第一至第三工作模式之间转换,使该液冷机组实现串并联的转化,可以实现该液冷机组在不同的工况下采取不同的工作模式,提高自然冷却利用率,从而提高了液冷机组的能效。同时当其中某个换热单元故障时,可切换到另一个换热单元,实现安全备份的作用。
液冷机组还包括第二干冷器组件5,稳压组件7与第一干冷器组件4和第二干冷器组件5中的每一者连通,在第一工作模式,第一干冷器组件4和板式换热组件3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二干冷器组件5串联形成相应制冷组合件,制冷组合件通过多通阀8与第一换热组件1、第二换热组件2连接以便形成制冷回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设置的第二干冷器组件5,使该第二干冷器组件5可以与第一干冷器组件4和板式换热组件3进行配合。由此,进一步提升了该液冷机组的能效。
第一工作模式下,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后,并与板式换热组件3和第二干冷器组件5中的至少一者及第一干冷器组件4形成循环回路。
图8所示,多通阀8包括第一多通阀81和第二多通阀82。例如,其中第一多通阀81可以为八通阀,第二多通阀82可以为三通阀。该八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及第八阀口;该三通阀具有第九阀口、第十阀口及第十一阀口,其中第五阀口与第十一阀口连通,第九阀口和第十阀口可切换地与第十一阀口连通。
具体地,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七阀口、第八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三阀口、第二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4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4的出液口、第一阀口、第四阀口、第二干冷器组件5的进液口、第二干冷器组件5的出液口、第十阀口、第六阀口、第一换热组件1的进液口形成第一串联循环回路。
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七阀口、第八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三阀口、第二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4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4的出液口、第一阀口、第四阀口、板式换热组件3的进液口、板式换热组件3的出液口、第九阀口、第六阀口、第一换热组件1的进液口形成第二串联循环回路。
例如,第一串联循环回路和第二串联循环回路可切换地连通。此种冷却液的流通方式,适用于环境温度小于第一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出液要求温度,且第一干冷器组件4的换热量满足第一换热组件1及第二换热组件2的总热量需求。可以仅启动第一干冷器组件4进行制冷,具有进一步节省能耗的优点。
具体地,例如,图8中所示,第一干冷器组件4包括第一干冷器进液管41、第一干冷器本体42和第一干冷器出液管43,第一干冷器进液管41的进液口与多通阀8的出液口连接,第一干冷器进液管41的出液口与第一干冷器本体42的进液口连接,第一干冷器本体42的出液口与第一干冷器出液管43进液口连接,第一干冷器出液管43出液口与多通阀8的进液口连接;第二干冷器组件5包括第二干冷器进液管51、第二干冷器本体52和第二干冷器出液管53,第二干冷器进液管51的进液口与多通阀8的出液口连接,第二干冷器进液管51的出液口与第二干冷器本体52的进液口连接,第二干冷器本体52的出液口与第二干冷器出液管53进液口连接,第二干冷器出液管53出液口与多通阀8的进液口连接,稳压组件7与第一干冷器出液管43和第二干冷器出液管53均连通。
稳压组件7包括稳压箱71和稳压管72,该稳压管72与第一干冷器出液管43和第二干冷器出液管53均连通。
进一步地,在第一工作模式,第一干冷器组件4与第二干冷器组件5串联形成第一制冷组合件;板式换热组件3与第二干冷器组件5串联形成第二制冷组合件;板式换热组件3、第一干冷器和第二干冷器组件5形成第三制冷组合件,第一制冷组合件、第二制冷组合件及第三制冷组合件通过多通阀8可切换地与第一换热组件1、第二换热组件2连接以便形成多个制冷回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种冷却液的流通方式,具有控温能力强的优点。而且在当第一干冷器组件4发生故障时可作为安全备份方案切换。
第一工作模式,第一换热组件1、第二换热组件2、第一干冷器组件4与板式换热组件3串联形成循环回路。
例如,图9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七阀口、第六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五阀口、第四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4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4的出液口、第三阀口、第八阀口、板式换热组件3的进液口、板式换热组件3的出液口、第二阀口、第一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进液口形成第四串联循环回路。此种冷却方式适用于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所对应的待控温装置温度要求一致的情况。
第一工作模式,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串联后,并与板式换热组件3形成循环回路。
例如,图10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七阀口、第六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五阀口、第二阀口、板式换热组件3的进液口、板式换热组件3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一阀口、第一换热组件1的进液口形成第五串联循环回路。
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一干冷器组件4通过多通阀8连通以便形成第一回路,第二干冷器组件5和板式换热组件3通过多通阀8与第一换热组件1连通,或第二干冷器组件5通过多通阀8与第一换热组件1连通。
在第二工作模式,第一换热组件1与板式换热组件3和第一干冷器中的一者连通,第二换热组件2与板式换热组件3和第一干冷器中的另一者连通。
例如,图11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七阀口、板式换热组件3的进液口、板式换热组件3的出液口、第二阀口、第一阀口、第一换热组件1的进液口。且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五阀口、第四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4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4的出液口、第三阀口、第六阀口及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
此种结构适用于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要求的温度不同的场景,尤其适用于第二换热组件2要求的进出液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且第一换热组件1要求的进出液温度低于环境温度的情况。两个换热组件并联的系统,有利于两个换热组件独立运行,一个采用板式换热组件3,另一个采用环境温度自然冷却,有利于降低板式换热组件3中压缩机34负荷,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冷却,提高该液冷机组能效。
可选地,第一干冷器组件4和二干冷器组件中的循环介质采用50%乙二醇水溶液。
此种冷却液的流通方式,适用于环境温度小于第一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出液要求温度,且第一干冷器组件4的换热量满足第一换热组件1及第二换热组件2的总热量需求。可以仅启动第一干冷器组件4进行制冷,具有进一步节省能耗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将第一换热组件1、第一干冷器组件4通过多通阀8连通形成的第一回路,第一换热组件1通过多通阀8与板式换热组件3连通形成第二回路,第一换热组件1通过多通阀8与第一干冷器组件4和板式换热组件3连通形成第三回路,适用于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要求的温度不同的场景,尤其适用于第二换热组件2要求的进出液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且第一换热组件1要求的进出液温度低于环境温度的情况。两个换热组件并联的系统,有利于两个换热组件独立运行,一个采用板式换热组件3制冷,另一个采用环境温度自然冷却,有利于降低板式换热组件3中压缩机34负荷,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冷却,提高该液冷机组能效。
在第三工作模式,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形成自热循环回路。
例如,图13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七阀口、第八阀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进液口、第二换热组件2的出液口、第三阀口、第六阀口及第一换热组件1的进液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形成自热循环回路,可以适用于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不需要制冷的场景,比如停机保温的场景。或者需要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一换热组件1平衡温度的场景。可以利用第一换热组件1中某个组件(例如,水泵)的发热对水温进行加热或保温。此外,利用两个换热组件形成自热循环回路,可以均衡两个系统的温度,或利用温度高的系统去加热温度低的系统。由此,具有进一步降低能耗的优点。
如图2、图4、图6、图7至13所示,板式换热组件3包括冷凝管路31、旋流管路32、第一板式换热器33、压缩机34、冷凝器35及膨胀阀36,膨胀阀36设置在旋流管路32上,第一板式换热器33的第一换热管11、压缩机34、冷凝器35、旋流管路32及第一板式换热器33的第一换热管11按照冷凝管路31中介质的流向依次设置并形成相应的制冷循环回路;第一板式换热器33的第二换热管21通过多通阀8与第一换热组件1和/或第二换热组件2连通形成相应地调温循环回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采用压缩机34、膨胀阀36和冷凝器35、第一板式换热器33形成制冷循环回路,具有制冷效果好的有点。
该液冷机组还包括供热管路301、蒸发器302及电磁阀303,供热管路301与冷凝管路31并联设置,第一板式换热器33、蒸发器302、旋流管路32及第一板式换热器33按照供热管路301中介质的流向依次设置并形成相应的加热循环回路;第一板式换热器33的第二换热管21通过多通阀8与第一换热组件1和/或第二换热组件2连通形成相应地调温循环回路。可以理解的是,板式换热组件3包括并联设置的制冷循环回路和加热循环回路,所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设置的板式换热组件3既可以实现制冷,又可以进行制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并联设置的制冷循环回路和加热循环回路,相比传统的通过电加热制热,具有能效高和占用空间小的优点。
具体地,参见图2、图4、图6-图13所示。例如图4所示,若第一换热组件1需要制冷时,可以控制由第一板式换热器33的第一换热管11、压缩机34、冷凝器35、旋流管路32及第一板式换热器33的第一换热管11按照冷凝管路31中介质的流向依次设置形成相应的制冷循环回路打开,且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五阀口、第二阀口、板式换热组件3的进液口、板式换热组件3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七阀口、第一阀口、第六阀口、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形成第二回路处于连通状态。从而实现对第一换热组件1所对应的第一待控温装置的冷却。
当需要对第一待控温装置进行加热时,可以使由第一板式换热器33、蒸发器302、旋流管路32及第一板式换热器33按照供热管路301中介质的流向依次设置并形成相应的加热循环回路连通。从而实现对第一换热组件1所对应的第一待控温装置的制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将供热管路301与冷凝管路31并联设置,既具有占用空间小的优点,又提升了液冷机组的适用性。
参见图1、图3和图5所示,板式换热组件3包括冷凝管路31、旋流管路32、第一板式换热器33、压缩机34、第二板式换热器38及膨胀阀36,膨胀阀36设置在旋流管路32上,第一板式换热器33的第一换热管11、压缩机34、第二板式换热器38的第一换热管11、旋流管路32及第一板式换热器33的第一换热管11按照冷凝管路31中介质的流向依次设置并形成相应的制冷循环回路;第一板式换热器33的第二换热管21通过多通阀8与第一换热组件1和/或第二换热组件2连通形成相应地调温循环回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制冷循环回路中使用第一板式换热器33和第二板式换热器38,具有节能有点。
具体地,例如,图5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五阀口、第八阀口、第二板式换热器38的进液口、第二板式换热器38的出液口、第七阀口、第六阀口、第一换热组件1的进液口。与此同时,第一干冷器组件4的出液口、第一阀口、第四阀口、第一板式换热器33的进液口、第一板式换热器33的出液口、第三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一干冷器组件4的进液口依次连通,且第一板式换热器33和第二板式换热器38串联设置。
进一步地,由第一板式换热器33的第一换热管11、压缩机34、第二板式换热器38的第一换热管11、旋流管路32及第一板式换热器33的第一换热管11按照冷凝管路31中介质的流向依次设置并形成相应的制冷循环回路,也可以与第一板式换热器33、蒸发器302、旋流管路32及第一板式换热器33按照供热管路301中介质的流向依次设置并形成相应的加热循环回路并联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并联设置的制冷循环回路和加热循环回路,相比传统的通过电加热制热,具有能效高、空间小的优点。
进一步地,第一板式换热器33的第二换热管21与第一干冷器组件4通过多通阀8连通,第二板式换热器38的第二换热管21与第一换热组件1通过多通阀8连通。由此,可以先通过第一干冷器组件4对第一板式换热器33进行冷却,进而冷却第二板式换热器38的第二换热管21的气体。可以较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冷却,提高该液冷机组能效。由此,既具有冷却效率高的优点,又提升了节能效果。
如图1、图3及图5中所示,液冷机组还包括升温件6,第一换热组件1包括相连的换热件、换热进液管和换热排液管,换热进液管和换热排液管均与多通阀8的不同的阀口连通,升温件6设置在换热进液管或换热排液管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设置在换热进液管或换热排液管上的升温件6,使根据第一待控温装置的所需的温度对需要可选择地对其供热和制冷。由此,具有提升液冷机组适用性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升温件6通过多通阀8与调温循环回路和第一换热组件1均连通。
例如,图6所示,第一换热组件1的出液口、第二阀口、第一干冷器组件4的进液口、第一干冷器组件4的出液口、第八阀口、第七阀口、第一阀口、第六阀口、第一换热组件1的进液口。其中,在第七阀口和第一阀口之间设置加热管,升温件6设置在该加热管上。
如图1所示,板式换热组件3还包括第一过滤器39,第一过滤器39设置在冷凝管路31位于冷凝器35和膨胀阀36之间的管段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设置的第一过滤器39,可以对该循环内的气体进行净化。由此,具有提高第一换热组件1的使用寿命的优点。
如图1至图13所示,板式换热组件3还包括第二过滤器304,第二过滤器304设置在供热管路301位于电磁阀303和蒸发器302之间的管段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设置的第二过滤器304,可以对其循环内的气体进行净化。由此,具有进一步提高第一换热组件1的使用寿命的优点。
如图1至图13图所示,供热管路301还包括毛细管段305,毛细管段305设置在电磁阀303和蒸发器302之间的管段上。由此,具有进一步降低能耗的优点。
如图1至图13图所示,板式换热组件3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310和第一湿度传感器311,第一温度传感器310和第一湿度传感器311设置在冷循环回路上以便监测冷循环回路内的温度和湿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在板式换热组件3中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310和第一湿度传感器311,可以对制冷循环回路中的气体的温度和湿度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地调控循环气体。由此,具有提升该液冷机组的制冷效率的优点。
板式换热组件3还包括压力开关37,压力开关37设置在制冷循环回路上。
如图1至图13图所示,板式换热组件3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306和第二湿度传感器307,第二温度传感器306和第二湿度传感器307设置在加热循环回路上以便监测加热循环回路内的温度和湿度。由此,具有提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制冷效率的优点。
进一步地,板式换热组件3、第一干冷器组件4和第二干冷器组件5中的至少一者与多通阀8之间设置截止阀(未示出)。
第一换热组件1包括第一换热管11、第一换热器本体12和第一泵体13,第一换热器本体12和第一泵体13均设置在第一换热管11上,第一换热管11与多通阀8循环连接;
第二换热组件2包括第二换热管21、第二换热器本体22和第二泵体23,第二换热器本体22和第二泵体23均设置在第二换热管21上,第二换热管21与多通阀8循环连接。
如图1至图13图所示,第一干冷器组件4包括第一干冷器进液管41、第一干冷器本体42和第一干冷器出液管43,第一干冷器进液管41的进液口与多通阀8的出液口连接,第一干冷器进液管41的出液口与第一干冷器本体42的进液口连接,第一干冷器本体42的出液口与第一干冷器出液管43进液口连接,第一干冷器出液管43出液口与多通阀8的进液口连接;第二干冷器组件5包括第二干冷器进液管51、第二干冷器本体52和第二干冷器出液管53,第二干冷器进液管51的进液口与多通阀8的出液口连接,第二干冷器进液管51的出液口与第二干冷器本体52的进液口连接,第二干冷器本体52的出液口与第二干冷器出液管53进液口连接,第二干冷器出液管53出液口与多通阀8的进液口连接,稳压组件7与第一干冷器出液管43和第二干冷器出液管53均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将稳压组件7与第一干冷器出液管43和第二干冷器出液管53均连通,在管路设置(一般第一干冷器和第二干冷器一般布设在较近的位置)上,具有节省管路的长度,具有节省成本的优点。此外,因为第一干冷器出液管43和第二干冷器出液管53一般温差波动较大,将稳压组件7与第一干冷器出液管43和第二干冷器出液管53均连通,具有温差效果好的优点。
如图1至图13图所示,稳压组件7包括稳压箱71和稳压管72,该稳压管72与第一干冷器出液管43和第二干冷器出液管53均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通过稳压管72使稳压箱71与第一干冷器出液管43和第二干冷器出液管53均连通,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具体地,稳压管72的一端与稳压箱71,稳压管72的另一端与第一干冷器出液管43和第二干冷器出液管53均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系统,包括第一待控温装置和根据上述中任一项的液冷机组,第一换热组件1与第一待控温装置相连。由此,具有节能的优点。
进一步地,该液冷系统还包括第二待控温装置,第一换热组件1与第一待控温装置相连,第二换热组件2与第二待控温装置相连。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通过多通阀8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转换,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转化,提高了液冷机组的能效。由此,具有节能的优势。通过多通阀8实现转换,可以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管道的设置,有利于安装和维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6)

1.一种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用于与第一待控温装置进行热交换;
第一干冷器组件和多通阀,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连通以便形成第一回路;
稳压组件,所述稳压组件与所述第一回路连通以便稳定所述第一回路内的循环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板式换热组件,所述板式换热组件与所述多通阀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板式换热组件连通形成第二回路,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二回路可切换地连通;
或,还包括板式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和所述板式换热组件连通形成第三回路,所述稳压组件与所述第三回路连通,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三回路可切换地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连通形成所述第一回路,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板式换热组件连通形成第二回路,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和所述板式换热组件连通形成第三回路,所述第一回路、所述第二回路和所述第三回路可切换地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用于与第二待控温装置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所述板式换热组件中的每一者均与所述多通阀连接以便通过所述多通阀的换向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转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冷机组通过所述多通阀在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和第三工作模式之间转换;
其中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串联,所述板式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中的至少一者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以便形成制冷回路;
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多通阀与所述第一干冷器连通形成所述第一回路,所述第二换热组件通过多通阀与所述板式换热组件连通;
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形成自热循环回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干冷器组件,所述稳压组件与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和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中的每一者连通,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和所述板式换热组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串联形成相应制冷组合件,所述制冷组合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以便形成所述制冷回路;
和/或,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连通以便形成所述第一回路,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和所述板式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连通,或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与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串联形成第一制冷组合件;所述板式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串联形成第二制冷组合件;所述板式换热组件、所述第一干冷器和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形成第三制冷组合件,所述第一制冷组合件、第二制冷组合件及第三制冷组合件通过所述多通阀可切换地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以便形成多个所述制冷回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组件包括冷凝管路、旋流管路、第一板式换热器、压缩机、冷凝器及膨胀阀,所述膨胀阀设置在所述旋流管路上,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旋流管路及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按照所述冷凝管路中介质的流向设置并形成相应的制冷循环回路;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通形成相应地调温循环回路;
或,所述板式换热组件包括冷凝管路、旋流管路、第一板式换热器、压缩机、第二板式换热器和膨胀阀,所述膨胀阀设置在所述旋流管路上,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所述旋流管路及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按照所述冷凝管路中介质的流向设置并形成相应的制冷循环回路;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或第二换热组件连通形成相应地调温循环回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热管路、蒸发器及电磁阀,所述供热管路与所述冷凝管路并联设置,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所述蒸发器、所述旋流管路及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按照所述供热管路中介质的流向设置并形成相应的加热循环回路;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或第二换热组件连通形成相应地调温循环回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通过所述多通阀连通,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通过多通阀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温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相连的换热件、换热进液管和换热排液管,所述换热进液管和换热排液管均与所述多通阀的不同的阀口连通,所述升温件设置在所述换热进液管或所述换热排液管上;
或,还包括升温件,所述升温件通过所述多通阀与所述调温循环回路和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均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设置在所述冷凝管路位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膨胀阀之间的管段上;
和/或,所述板式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二过滤器设置在所述供热管路位于所述电磁阀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管段上;
和/或,所述供热管路还包括毛细管段,所述毛细管段设置在所述电磁阀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管段上;
和/或,所述板式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湿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冷循环回路上以便监测所述冷循环回路内的温度和湿度;
和/或,所述板式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湿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加热循环回路上以便监测所述加热循环回路内的温度和湿度。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冷器组件包括第一干冷器进液管、第一干冷器本体和第一干冷器出液管,所述第一干冷器进液管的进液口与所述多通阀的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一干冷器进液管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干冷器本体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一干冷器本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干冷器出液管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一干冷器出液管出液口与所述多通阀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二干冷器组件包括第二干冷器进液管、第二干冷器本体和第二干冷器出液管,所述第二干冷器进液管的进液口与所述多通阀的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二干冷器进液管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干冷器本体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二干冷器本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干冷器出液管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二干冷器出液管出液口与所述多通阀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稳压组件与所述第一干冷器出液管和所述第二干冷器出液管均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组件包括稳压箱和稳压管,所述稳压管与所述第一干冷器出液管和所述第二干冷器出液管均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4-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管、第一换热器本体和第一泵体,所述第一换热器本体和所述第一泵体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上,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多通阀循环连接;
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第二换热管、第二换热器本体和第二泵体,所述第二换热器本体和所述第二泵体均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管上,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多通阀循环连接。
16.一种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待控温装置及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机组,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一待控温装置相连。
CN202223320905.6U 2022-12-09 2022-12-09 液冷机组和具有该液冷机组的液冷系统 Active CN2190147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20905.6U CN219014770U (zh) 2022-12-09 2022-12-09 液冷机组和具有该液冷机组的液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20905.6U CN219014770U (zh) 2022-12-09 2022-12-09 液冷机组和具有该液冷机组的液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14770U true CN219014770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47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20905.6U Active CN219014770U (zh) 2022-12-09 2022-12-09 液冷机组和具有该液冷机组的液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147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2275A1 (zh) * 2022-08-11 2024-02-15 三花新能源热管理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液冷机组、控制方法和液冷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2275A1 (zh) * 2022-08-11 2024-02-15 三花新能源热管理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液冷机组、控制方法和液冷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18773B (zh) 一种蓄能式双循环热泵空调系统
CN104896641A (zh) 一种双蒸发器动态冰蓄冷系统
CN219014770U (zh) 液冷机组和具有该液冷机组的液冷系统
US20190017712A1 (en) High-efficiency extra-large cooling capacity series chiller in energy station
CN204730381U (zh) 双蒸发器动态冰蓄冷系统
CN111322828B (zh) 恒温箱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788447A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饮水机
CN218442837U (zh) 空调机组
CN1381701A (zh) 一种适于大温差、可充分利用能源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CN115764056A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3564311U (zh) 多温冷水机组
CN207842707U (zh) 一种动力电池冷却加热管理系统及动力电池
CN111998581A (zh) 自除霜式空气源热量采集装置及其运行方法
CN219534654U (zh) 一种紧凑型电池液冷机组
CN117628751A (zh) 液冷机组、控制方法和液冷系统
CN220471827U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CN216080131U (zh) 一种冷冻水系统
CN219029071U (zh) 间接式热泵空调系统
CN220764339U (zh) 换电站热泵热管理系统以及换电站
CN219454079U (zh) 一种分体式空气能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供系统
CN218495213U (zh) 一种冷水系统及空调
CN219776097U (zh) 一种节能水冷制冷机组
CN211011723U (zh) 一种空调冷液一体系统
CN110035644B (zh) 一种集中冷却式热管空调多联机系统
CN111998430B (zh) 自除霜式空气源热泵机组及其运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