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05009A - 一种打桩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打桩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05009A
CN117605009A CN202311386617.7A CN202311386617A CN117605009A CN 117605009 A CN117605009 A CN 117605009A CN 202311386617 A CN202311386617 A CN 202311386617A CN 117605009 A CN117605009 A CN 1176050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clamping
fixing
annular
grou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8661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丕晏
楚占旭
梁润华
闻宇辉
惠靖
赵昕
龚志威
刘祖龙
张井秋
霍亚康
程兴
王英豪
尚飞扬
曾靖岚
尚惊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14th Bureau Urban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14th Bureau Urban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14th Bureau Urban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14th Bureau Urban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8661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050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05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050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34Concrete or concrete-like piles cast in position ;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 E02D5/38Concrete or concrete-like piles cast in position ;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making by use of mould-pipes or other moulds
    • E02D5/385Concrete or concrete-like piles cast in position ;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making by use of mould-pipes or other moulds with removal of the outer mould-pip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5/00Handling building or like materials f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or found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3/00Testing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placing sheet pile bulkheads, piles, mouldpipes, or other moulds
    • E02D7/18Placing by vibrat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250/00Production methods
    • E02D2250/0023Cast, i.e. in situ or in a mold or other formwork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300/00Materials
    • E02D2300/0004Synthetics
    • E02D2300/0018Cement used as binder
    • E02D2300/0023Slur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打桩方法,包括进行桩位定位放样,从轴线引出桩位,在桩位点的中心处做出标记;利用打桩护套结构在桩位点处进行引桩,利用打桩装置进行振动沉管定位;将制作好的钢筋笼结构进行吊放进入打桩护套结构内进行安装,同时安装注浆管,形成树根桩模型建模;本发明提供的打桩方法,采用振动沉管法将打桩护套结构成孔,定桩效率高,设置了二次压力补浆,使得最后的树根桩结构稳固,成型后的树根桩利用发散的树根的形状有利于稳固周边的土体,增加混凝土结构桩体在地基面上的牢固性。

Description

一种打桩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临海打桩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临海打桩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领域中,打桩是常见的施工项目,例如在临海岸的环境进行打桩施工时,要考虑施工环境周边的地表水、地下水、水文条件及工程地质的因素影响,例如在有明显的河口冲积形态,区内水网密布,地势平坦,如果陆地的绝大部分为平原田地,并且是由河道沉积和人工围垦共同作用形成的填海开发地区环境中,由于其沉积平原的形成机制,新区陆域海拔较低,如果平均高程在2m以下,且大多为淤泥、软土,部分地区软土层厚度可达40m,针对这些地貌环境因素,普通形状的桩体结构已不适合填海开发地区的环境中施工,施工后的结构不稳固,且现有的打桩施工效率也较低,因此可以将桩体的结构设置成树根状模型,树根状桩体是在树根状钢筋模型上进行浇筑成型,在进行打桩施工时还需充分考虑以上的地质及环境因素,设计出一种能适应临海环境的树根桩施工,成型后的桩体结构稳固,施工效率高的打桩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应临海环境的树根桩施工,桩体结构稳固的打桩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使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打桩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进行桩位定位放样,从轴线引出桩位,在桩位点的中心处做出标记;
S2、利用打桩护套结构在桩位点处进行引桩,利用打桩装置进行沉管定位;
S3、将制作好的钢筋笼结构进行吊放进入打桩护套结构内进行安装,同时安装注浆管,形成树根桩模型建模;
S4、逐铲灌入碎石进行填灌,碎石填灌顶标高不低于桩顶标高,灌入的碎石量不小于计算桩孔体积的0.9倍;
S5、碎石灌入达到桩顶标高后,通过预置注浆管进行压力注浆,设定注浆压力值在0.3-1.0MPa之间;
S6、将打桩护套结构进行第一次振动拔管,将打桩护套结构拔出2m-3m,进行二次填充石料至桩顶高程,补充因拔管振捣密实下沉部分的石料;
S7、将打桩护套结构进行第二次振动拔管,将打桩护套结构全部拔出后,通过预置注浆管进行二次压力补浆,设置注浆压力值为2-4MPa之间;
S8、注浆完成后,同步进行护套桩顶2.1m范围内的碎石注浆施工;
S9、碎石注浆施工完成后,将打桩护套结构拔出,采用低应变检测桩身完整性,采用静载荷试验检验承载力,同时将打桩装置移至下一桩位点进行沉管定位;
按照上述步骤S1-S9完成单个桩位上树根桩的施工及检测。
作为优选,所述钢筋笼结构包括环形套件及连接于所述环形套件内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柱单元,所述支撑柱单元设有多个,每个所述支撑柱单元呈轴向且间隔连接于所述环形套件内,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环形固定单元,所述环形固定单元设有多个,每个所述环形固定单元呈径向间隔连接于所述环形套件内,即所述环形固定单元与所述支撑柱单元在所述环形套件内形成上部和中部为树状,底部为锥形状的浇筑空间;
支撑柱单元为钢筋结构的支撑柱,制作所述钢筋笼时,设定支撑柱的长度偏差值在±100mm以内;设定支撑柱的间距偏差值为士10mm,环形套件的间距偏差值为士20mm;支撑柱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50mm,设定偏差值为+20mm;
所述打桩护套结构桩径的大小不小于设计桩径的大小,桩位平面允许偏差不得大于±20mm。
作为优选,所述环形套件为螺旋状的套件,所述环形套件上形成有弧形状的连接固定面,同时所述环形套件内形成有环形状的空间,所述环形套件的另一端为呈锥形设置的收缩端;
所述环形套件也可以为多个圆形套圈间隔连接而成的同心圆套圈组合;
所述支撑柱单元设有三个以上,支撑柱单元为钢筋结构的支撑柱,每个支撑柱单元以轴向间隔连接于环形套件的上的连接固定面上,且每个支撑柱单元的尾部形成的空间对应环形套件的收缩端呈收缩状设置,所述环形固定单元设有三个以上,每个所述环形固定单元间隔固定连接于支撑柱单元的上部、中部及下部的连接面上,即每个所述支撑柱单元连接在所述环形固定单元与环形套件之间,所述环形固定单元为圆环形的钢筋结构件,所述圆环固定单元用于加强支撑柱单元连接在环形套件内后的结构强度;
所述注浆管为软管,所述注浆管设置于浇筑空间内,注浆管内径不小于8mm,注浆管上端宜高出地面0.5m,在钢筋笼结构安装过程中,将注浆管绑扎在钢筋笼结构内侧,设定绑扎间距为1m,注浆管管底距钢筋笼结构底1m,在钢筋笼结构吊放入桩护套结构时同步放入。
作为优选,所述注浆管设置于所述浇筑空间的中部位置,所述注浆管的一端与所述环形套件一端的开口端相齐平,所述注浆管的另一端朝向环形套件的底部延伸,所述注浆管设有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注浆管的输入端为与所述环形套件一端相齐平的开口端,所述输出端为朝向环形套件的底部延伸的开口端,输出端用于向浇筑空间的内的底部进行注浆。
作为优选,所述打桩护套结构包括护套主体及连接在护套主体上的活动叶片组件,所述护套主体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护套主体的另一端为连接端,所述活动叶片组件连接于所述连接端上,所述活动叶片组件内形成有叶片内腔,所述叶片内腔与所述护套主体相连通,所述活动叶片组件包括叶片单元,所述叶片单元设有多个,每个所述叶片单元的一端依次环绕所述连接端的端口连接,每个所述叶片单元的另一端形成有活动闭合及张开的尖端,所述尖端用于将护套主体快速的插入淤泥中。
作为优选,所述叶片组件还包括环形连接座,所述环形连接座连接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端的外表面,所述环形连接座的表面上设有连接位,所述连接位用于转动连接活动叶片,所述连接位设有多个,每个所述连接位间隔环绕设置于环形连接座的表面上;
所述连接位上设置有连接耳片,所述连接耳片上形成有连接空间,所述叶片单元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连接空间内;
所述叶片单元为锥形状的叶片单元,所述叶片单元上设有中部连接片体,所述中部连接片体一体成型设置于所述叶片单元的中部位置,且所述中部连接片体的一端凸出于所述叶片单元的的一端,即所述中部连接片体的一端设有凸出连接端,中部连接片体的另一端朝向叶片单元的锥形端延伸,所述中部连接片体呈直线凸出片体状与所述叶片单元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叶片单元通过所述中部连接片体的一端的凸出连接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环形连接座的连接耳片上,所述叶片单元设有四个以上,四个叶片单元依次连接于所述环形连接座上,形成底部为锥形的护套尖端,所述护套尖端为可以自由闭合和张开的护套尖端,所述护套尖端内形成有所述叶片内腔,所述护套主体为管体状的护套主体,所述管体状的护套主体内形成有管内容纳腔,所述管内容纳腔与所述叶皮内腔相连通,所述护套主体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灌入浇筑流体,所述开口外壁设有夹持边,所述夹持边用于定桩夹持时增加摩擦面积。
作为优选,所述打桩装置包括夹持机构及安装座体,所述夹持机构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体上,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柱体固定组件和夹持组件,所述柱体固定组件与所述夹持组件均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体上,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夹持件和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体内,所述夹持件活动连接于安装座体内并与所述驱动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件带动夹持件相对所述柱体固定组件前后移动,所述夹持件与所述柱体固定组件之间形成有夹持固定空间,所述夹持固定空间用于夹持待施工的工件体。
作为优选,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夹持固定套,所述夹持固定套上设有上部固定套体和下部固定套体,所述上部固定套体与所述下部固定套体一体成型设置,所述下部固定套体为锥形套体,所述上部固定套体内部与所述下部固定套体内部相连通,即所述夹持固定套内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夹持固定套靠近所述柱体固定组件设置,所述上部固定套体上设有夹持开口,所述夹持开口朝向柱体固定组件开设,所述夹持件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夹持件的三分之二夹持面凸出于所述夹持开口,所述夹持件在容纳空间内朝向柱体固定组件进行小范围的前后移动;
所述柱体固定组件包括柱体固定件,所述柱体固定件的一端连接于安装座体上,另一端为自由端,另一端的底部呈锥形的尖端;
所述安装座体包括第一安装座体和第二安装座体,所述柱体固定组件和夹持组件安装于所述二安装座体的上,所述第二安装座体通过连接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体的两边,还包括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的输出端连接夹持机构,动力机构可以带动第二安装座体上的夹持机构对待施工的工件体进行震动力作用,所述第二安装座体上设有动力机构安装位,所述动力机构安装位靠近夹持机构设置,所述动力机构安装位上用于安装动力机构;
还包括机械臂机构,所述机械臂机构包括机械连接臂,所述机械连接臂的一端通过连接座体与所述第一安装座体的侧面可转动连接,所述机械连接臂的另一端连接于外部的吊机设备。
作为优选,设定所述桩位的偏差值为±20mm,所述打桩护套结构的护套体垂直度允许偏差应为±1%。
本实发明的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本发明提供一种打桩方法,本方法是针对树根桩的定位定桩、浇筑施工及检测的步骤,结合施工环境中地貌地质因素对树根桩施工的影响,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在树根桩的施工过程中,采用振动沉管法将打桩护套结构成孔,定桩效率高,设置了二次压力补浆,使得最后的树根桩结构稳固,成型后的树根桩利用发散的树根的形状有利于稳固周边的土体,增加混凝土结构桩体在地基面上的牢固性。
附图说明
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发明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发明的主旨。
图1为本发明打桩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钢筋笼结构的实施例平面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中钢筋笼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打桩护套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3-1为本发明中打桩护套结构中叶片单元的示意图;
图3-2为本发明中打桩护套结构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打桩装置的侧视图;
图4-1为本发明中打桩装置的中夹持机构的示意图;
图4-2为本发明中打桩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4-3为本发明中打桩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打桩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示意图;
图5-1为本发明中的打桩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中:1、环形套件;2、支撑柱单元;3、环形固定单元;4、浇筑空间;5、注浆管;1-1、护套主体;1-10管内容纳腔;1-11、开口;1-2、活动叶片组件;1-20、叶片内腔;1-21、叶片单元;1-22、中部连接片体;1-23、凸出连接端;1-3、环形连接座;1-30、连接位;1-31、连接耳片;1-4、夹持边;2-1、安装座体;2-11、第一安装座体;2-12、第二安装座体;2-2、柱体固定组件;2-20、固定件;2-3、夹持组件;2-30、驱动件;2-31、夹持件;2-310、夹持面;2-32、夹持固定空间;2-33、夹持固定套;2-331、上部固定套体;2-332、下部固定套体;2-4、夹持开口;2-5、动力机构安装位;3-1、钻杆组件;3-10、钻杆连接本体;3-11、第一连接位;3-12、第二连接位;3-13、轴向搅拌叶片单元;3-131、十字搅拌叶片;3-14、螺旋搅拌叶片;3-2、第一搅拌组件;3-3、第二搅拌组件;3-4、连接柱体;3-5、锥形搅拌头;3-51、第一搅拌叶片;3-6、旋体式搅拌头;3-61、第二搅拌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另,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如未特别说明部件之间的连接或固定方式,其连接或固定方式均可为通过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螺栓固定或焊接固定或销轴固定等方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详述。
如图1-5所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打桩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进行桩位定位放样,从轴线引出桩位,在桩位点的中心处做出标记;根据设计图纸确定的桩位,利用全站仪、钢卷尺进行桩位定位放样;
S2、利用打桩护套结构在桩位点处进行引桩,利用打桩装置进行沉管定位;
具体的,采用直径350mm,长度为6m的钢管在桩位点处进行引桩,目的是先行穿过桩位地下抛石层,并为后面的沉管成孔做指引,待引桩顺利完成后采用液压打桩机将沉管放入引桩形成的孔洞中去,其中钢管采用内径245mm,外径300mm,长为15.5m的钢管,在钢管底部安装桩尖,然后进一步调整好框架位置、专人用水准仪校正桩管垂直度,允许桩位偏差≤±20mm,垂直度偏差≤±1%;在进行沉管定位时,开启打桩装置进行振动沉管,打至钢管顶距离打桩平台0.5m,沉管速度不宜过快,控制在2.5m/min左右,沉管期间禁止将桩管提起后再进行沉管,桩管下沉至设计标高后停机,可用吊砣检查管内有无泥浆、渗水,同时确认孔深,本实施例步骤中的钢管和桩尖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打桩护套结构;
S3、将制作好的钢筋笼结构进行吊放进入打桩护套结构内进行安装,同时安装注浆管,形成树根桩模型建模;钢筋笼结构是树根桩桩体的钢筋结构框架,;
S4、逐铲灌入碎石进行填灌,碎石填灌顶标高不低于桩顶标高,灌入的碎石量不小于计算桩孔体积的0.9倍;
注浆管处理好后填灌碎石,碎石应经过冲洗和筛分后再使用,填灌碎石时,通过逐铲的方式灌入,不采用一筐或一整车的倒入量对孔内进行填充,是为了碎石填灌的过程中,填灌均匀,保证桩体内部的实心结构;
S5、碎石灌入达到桩顶标高后,通过预置注浆管进行压力注浆,设定注浆压力值在0.3-1.0MPa之间;
其中,压浆料采用水泥浆液,采用P.0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浆液水灰比不小于0.5:1,通过压力注浆,安装配比制成合格的水泥浆液,是为了保证树根桩在前期的地基牢固,为后期树根桩的结构牢固做好地基的加固,在压浆过程中,压浆浆液从孔底泛起,直至孔口泛浆为止,待桩身压力注浆至桩顶孔口泛浆后,再启动拔管,施工中应防止浆液大量流失,当注浆量过大或无法从孔口溢出时,应停止注浆,分析原因,检查漏浆位置,进行封堵后再注浆。
S6、将打桩护套结构进行第一次振动拔管,将打桩护套结构拔出2m-3m,进行二次填充石料至桩顶高程,补充因拔管振捣密实下沉部分的石料;
二次补充石料是为了保证填充石料充足,确保后期桩体结构的平整,稳固;
S7、将打桩护套结构进行第二次振动拔管,将打桩护套结构全部拔出后,通过预置注浆管进行二次压力补浆,设置注浆压力值为2-4MPa之间;
S8、注浆完成后,同步进行护套桩顶2.1m范围内的碎石注浆施工;在此步骤中,若注入的水泥浆液浸入、扩散至土体,应持续注浆至树根桩桩顶设计高程,注浆过程结束后,注浆管中应充满水泥浆液并维持注浆压力一定时间,并且在1-2m范围内补充注浆。
S9、碎石注浆施工完成后,将打桩护套结构拔出,采用低应变检测桩身完整性,采用静载荷试验检验承载力,同时将打桩装置移至下一桩位点进行沉管定位;
具体的,在进行间隔施工时,先确保每一个桩体结构的完整性,再进行下一桩位点的沉管定位,在检测时,检测桩数不得少于总桩数10%,其承载力检验采用静载荷试验,检验桩数不得少于总桩数的1%;
在进行注浆时,为防止浆液发生离析,水泥浆液应严格按预定配合比制作,为防止灰浆离析,放浆前必须搅拌至少30秒再倒入存浆桶,另外,通过流量计测注浆量,保证实际量不低于设计掺量的要求,保证配合比满足要求,保证树根桩桩体在成型后的结构稳固;
在以上步骤中如需要进行搅拌操作,可以利用搅拌装置进行搅拌,保证填料的均匀。
如图1-2、2-1所示,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钢筋笼结构包括环形套件1及连接于环形套件内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柱单元2,支撑柱单元2设有多个,每个支撑柱单元2呈轴向且间隔连接于环形套件内,支撑柱单元2在环形套件胡竖向方向上对环形套件连接,进行支撑固定,支撑组件还包括环形固定单元3,环形固定单元3设有多个,每个环形固定单元3呈径向间隔连接于环形套件内,环形固定单元3在环形套件内胡横向方向上连接,进行横向胡支撑固定,即环形固定单元3与支撑柱单元2在环形套件内形成上部和中部为树状,底部为锥形状的浇筑空间4,设置成底部为锥形的固定空间,是为了配合底部设有锥形插入端的打桩护套,环形套件的一端为开口端,开口端与浇筑空间相连通;
支撑柱单元为钢筋结构的支撑柱,制作所述钢筋笼时,设定支撑柱的长度偏差值在±100mm以内;设定支撑柱的间距偏差值为士10mm,环形套件的间距偏差值为士20mm;支撑柱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50mm,设定偏差值为+20mm;保证每根树根桩体的结构稳固,缩小每个桩体的大小偏差,得到树根状的混凝土桩体结构,发散的树根的形状有利于稳固与周边地基土体之间的稳固性。
打桩护套结构桩径的大小不小于设计桩径的大小,桩位平面允许偏差不得大于±20mm,设置的桩位平面允许偏差值,是为了保证定桩准确,桩体结构偏差小,结构稳固。
如图1-2、2-1所示,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环形套件1为螺旋状的套件,环形套件1上形成有弧形状的连接固定面,同时环形套件内形成有环形状的空间,环形套件1的另一端为呈锥形设置的收缩端,设置成螺旋状的主体,相当于环形套件1是以螺旋延伸成笼状的结构设置,形成的环形状空间内浇筑混凝土成型为树状的桩体结构,另一端设置为收缩的锥形端也是为了配合底部的一端是锥形插入端的打桩护套的结构,在打桩护套结构在淤泥或者地基面上定位好后,将钢筋笼结构放置桩护套结构内,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
具体的,环形套件1也可以为多个圆形套圈间5隔连接而成的同心圆套圈组合,环形套件也可以由多个铁质的圆形套圈依次间隔连接而成一个笼状的结构,可以由多种方法来形成笼状结构的主体。
支撑柱单元2设有三个以上,支撑柱单元2为钢筋结构的支撑柱,每个支撑柱单元2以轴向间隔连接于环形套件的上的连接固定面上,且每个支撑柱单元2的尾部形成的空间对应环形套件的收缩端呈收缩状设置,支撑柱单元2连接在环形套件内的竖向方向上,当环形套件内浇筑的混凝土结构成型后表表面就会有树根状的凸面造型,得到树根状的混凝土结构,发散的树根的形状有利于稳固与周边地基土体之间的稳固性。
环形固定单元3设有三个以上,每个环形固定单元3间隔固定连接于支撑柱单元的上部、中部及下部的连接面上,环形固定单元3相当于在横向方向上对环形套件进行支撑固定,使得笼状的结构稳固,即每个支撑柱单元2连接在环形固定单元与环形套件之间,保证连接结构稳固。
环形固定单元3为圆环形的钢筋结构件,环形固定单元3用于加强支撑柱单元2连接在环形套件内后的结构强度,使得浇筑前的钢筋笼结构稳固,成型后的混凝土结构匀称,整体结构稳固。
所述注浆管为软管,所述注浆管设置于浇筑空间内,注浆管内径不小于8mm,注浆管上端宜高出地面0.5m,在钢筋笼结构安装过程中,将注浆管绑扎在钢筋笼结构内侧,设定绑扎间距为1m,注浆管管底距钢筋笼结构底1m,在钢筋笼结构吊放入桩护套结构时同步放入。
如图1-2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注浆组件,注浆组件包括注浆管5,注浆管5为软管,注浆管设置于浇筑空间内;
注浆管6为软管,注浆管设置于浇筑空间内,也就是相当于设置在环形套件内的中部位置,可以向环形套件的底部进行注浆。
注浆管6设置于浇筑空间的中部位置,注浆管6的一端与环形套件一端的开口端相齐平,注浆管6的另一端朝向环形套件的底部延伸,使得注浆管6可以对钢筋笼结构底部锥形的固定空间内进行注浆,加混凝土结构的灌入及结构成型。
如图2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在S2步骤中,在二次注浆时,若注入的水泥浆液浸入、扩散至土体,应持续注浆至大桩护套结构桩顶设计高程,注浆过程结束后,注浆管中应充满水泥浆液并维持注浆压力一定时间,并且在1-2m范围内补充注浆,本优选实施例提供的钢筋笼结构中,每个支撑柱单元呈轴向且间隔连接于所述环形套件内,每个环形固定单元呈径向间隔连接于环形套件内,即环形固定单元与支撑柱单元在环形套件内形成上部和中部为树状,底部为锥形状的浇筑空间,与现有的具有锥形状插接端的护套结构相配合,将钢筋笼结构设置成有树根面的树状形钢筋笼,利用发散的树根的形状有利于稳固周边的土体,增加混凝土结构桩体在地基面上的牢固性。
如图3、图3-1和图3-2所示,本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打桩护套结构,包括护套主体1-1及连接在护套主体上的活动叶片组件1-2,护套主体1的一端设有开口1-11,开口1-11端用于伸入类似钢筋笼之类的浇筑模型工件,护套主体的另一端为连接端,活动叶片组件连接于连接端上,活动叶片组件1-2内形成有叶片内腔1-20,叶片内腔1-20与护套主体相连通,叶片内腔1-20与护套主体1的内部的腔体相连通,可以将钢筋笼直接放入护套主体1-1内,活动叶片组件1-2包括叶片单元1-21,叶片单元1-21设有多个,每个叶片单元1-21的一端依次环绕连接端的端口连接,每个叶片单元1-21的另一端形成有活动闭合及张开的尖端,当要将护套主体插入淤泥或施工地时,此时的多个叶片连接而成的尖端是闭合状态的,尖端用于将护套主体快速的插入淤泥中,当护套主体插入淤泥地后,进行主体内的建筑钢筋模型浇筑时,多个叶片组成的尖端会因为叶片内腔中水泥砂石的灌入产生的压力而慢慢张开,叶片内腔的空间由尖端部分会变成内径较小的圆柱状。
参考图3、图3-1和图3-2所示,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叶片组件1-2还包括环形连接座1-3,环形连接座1-3连接固定连接于连接端的外表面,环形连接座1-3的内径大小与护套主体上的连接端部分的外径大小相同,环形连接座1-3可以牢固的连接在连接端上,环形连接座的1-3表面上设有连接位1-30,连接位1-30用于转动连接活动叶片,连接位设有多个,每个连接位1-30间隔环绕设置于环形连接座的表面上,将每个叶片单元1-21按每个连接位进行依次连接,组成便于插入淤泥中的插接端。
参考图3、图3-1和图3-2所示,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连接位1-30上设置有连接耳片1-31,连接耳片1-31上形成有连接空间,连接耳片1-31是由两个连接单片组合而成的连接件,叶片单元1-21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连接空间内,形成的连接空间方便叶片单元的连接。
参考图3、图3-1和图3-2所示,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叶片单元1-21为锥形状的叶片单,叶片单元1-21上设有中部连接片体1-22,中部连接片体1-22一体成型设置于叶片单元1-21的中部位置,设置的中部连接体1-22一体成型设置,一方面用于加强叶片单元1-21的结构强度,且中部连接片体的一端凸出于叶片单元1-21的的一端,即中部连接片体1-22的一端设有凸出连接端1-23,设置的凸出连接端1-23用于容纳在连接空间内,方便与连接端的转动连接,中部连接片体1-22的另一端朝向叶片单元1-21的锥形端延伸,增加叶片单元1-21锥形端部的强度,设置的连接片体1-22另一方面也方便与环形连接座的连接。
参考图3、图3-1和图3-2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中部连接片体1-22呈直线凸出片体状与叶片单元一体成型设置,具体的,中部连接片体1-22为凸出的直线条状一体成型设置,加强了叶片单元整体的强度和耐用性能。
参考图3、图3-1和图3-2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叶片单元1-21通过中部连接片体1-22的一端的凸出连接端1-23转动连接于环形连接座的连接耳片上,通过连接轴连接,叶片单元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连接耳片上形成的连接空间内,使得叶片单元的锥形部可以张开和闭合。
参考图3、图3-1和图3-2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叶片单元1-21设有四个以上,四个叶片单元依次连接于环形连接座上,形成底部为锥形的护套尖端,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的叶片单元有四个,四个叶片单元依次连接在环形连接座的连接位上,形成锥形状的插接端,方便护套主体快速的插入淤泥中。
参考图3、图3-1和图3-2所示,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护套尖端为可以自由闭合和张开的护套尖端,护套尖端内形成有叶片内腔1-20,护套主体1为管体状的护套主体,管体状的护套主体1内形成有管内容纳腔1-10,管内容纳腔1-10与叶片内腔相连通,叶片内腔1-20与护套主体的内部的腔体相连通,可以将钢筋笼直接放入护套主体内,当要将护套主体插入淤泥或施工地时,此时的多个叶片连接而成的尖端是闭合状态的,尖端用于将护套主体快速的插入淤泥中,当护套主体插入淤泥地后,进行主体内的建筑钢筋模型浇筑时,多个叶片组成的尖端会因为叶片内腔中水泥砂石的灌入产生的压力而慢慢张开,叶片内腔的空间由尖端部分会变成内径较小的圆柱状。
参考图3、图3-1和图3-2所示,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护套主体的一端设有开口1-11,开口1-11用于灌入浇筑流体,在进行插桩护套完成后,将钢筋笼模型放入护套主体内,然后水泥砂石从开口灌入,开口外壁设有夹持边1-4,夹持边1-4用于定桩夹持时增加摩擦面积,当护套主体要通过打桩设备进行夹持定位时,开口外壁的夹持边用于增加两者接触的摩擦面,保证定位护套主体时的稳定。
如图4、4-1-4-3所示,在优选实施列中,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打桩装置,包括夹持机构及安装座体2-1,夹持机构安装于安装座体上,夹持机构包括柱体固定组件2-2和夹持组件2-3,柱体固定组件2-2与夹持组件2-3均连接于安装座体1上,夹持组件2-3包括夹持件2-31和驱动件2-30,驱动件2-30安装于安装座体内,夹持件2-31活动连接于安装座体内并与驱动件传动动连接,驱动件2-30带动夹持件2-31相对柱体固定组件2-2前后移动,夹持件2-31与柱体固定组件2-2之间形成有夹持固定空间2-32,夹持固定空间2-32用于夹持待施工的工件体,具体胡,在本实施例中,工件体为护套的管体,夹持固定空间2-32是为护套的管体厚度而设定,因为夹持件是可以相对柱体固定组件进行前后移动的,因此夹持固定空间2-32是可以适应厚度不一的护套管体厚度。
参考图4、4-1-4-3所示,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夹持件2-31的正表面设有夹持面,夹持面为齿形夹持面2-310,将夹持面2-310设置成齿形的夹持面,是为了增加夹持件与护套管体面之间的摩擦力,齿形夹持面2-310与柱体固定组件之间形成夹持固定空间,夹持空间内有齿形的夹持面,在进行护套的定位夹持时更稳定,防止护套管体产生位移或者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倾斜。
参考图4、4-1-4-3所示,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夹持组件2-3还包括夹持固定套2-33,夹持固定套2-33上设有上部固定套体2-331和下部固定套体2-332,上部固定套2-331体与下部固定套体2-332一体成型设置,具体的,上部固定套为长方体状固定套体,下部固定套体2-332为锥形套体,将下部固定套体2-332设置为锥形的套体,是为了方便护套管体进入夹持固定空间,在夹持件2-31与柱体固定组件2-2两者间的下方形成较宽的开口,同时也是考虑了护套管体是弧形的表面,这样设置较宽的开口都是为了方便护套管体面的进入。
参考图4、4-1-4-3所示,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上部固定套体2-331内部与下部固定套体2-332内部相连通,即夹持固定套内形成有容纳空间,夹持固定套是中空的设计,是为了安装夹持件设置。
参考图4、4-1-4-3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夹持固定套2-33靠近柱体固定组件设置,上部固定套体上设有夹持开口2-4,夹持开口2-4是为凸出齿形的夹持面设置,夹持开口朝向柱体固定组件开设,是为了让齿形的夹持面与柱体固定组件之间的接触的摩擦力及夹持力度强一点,使得夹持稳定。
参考图4、4-1-4-3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夹持件2-31容纳于容纳空间内,夹持件2-31的三分之二夹持面凸出于夹持开口,夹持件2-31在容纳空间内朝向柱体固定组件进行小范围的前后移动,当需要对护套的管体进行夹持时,驱动件就驱动夹持件31朝向柱体固定组件靠近,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2-30可以为气缸,气缸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夹持件的一端,驱动件2-30推动夹持件在夹持固定套内进行小范围的前后移动,需要松开护套管体时就将夹持件进行收回操作,气缸已为现有技术,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详细说明和图示。
参考图4、4-1-4-3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柱体固定组件2-2包括柱体固定件2-20,柱体固定件2-20的一端连接于安装座体的上,另一端为自由端,另一端的底部呈锥形的尖端,柱体固定件2-20为圆柱形状的固定件,是为了在进行夹持时,圆柱形的固定件可以更好的贴合弧形的护套管体面,保证稳定性。
参考图4、4-1-4-3所示,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安装座体2-1包括第一安装座体2-11和第二安装座体2-12,柱体固定组件和夹持组件安装于二安装座体2-12上,第二安装座体2-12连接于第一安装座体2-11上,第二安装座体2-12可以通过连接轴与第二安装座体2-12的两侧边转动连接,还包括动力机构,动力机构可以带动第二安装座体上的夹持机构对待施工的工件体进行震动力作用,具体的,动力机构可以为液压气缸,当夹持机构作用在护套管体上进行夹持时,同时液压气缸也作用在夹持机构上,带动夹持机构在护套上震动,也就是夹持组件和柱体固定件的震动力转移至护套管体上,震动力作用在护套管体上,然后护套管体慢慢插入淤泥里进行定桩,打桩完成后,则进行下一步的浇筑施工工序,液压气缸的技术原理及传动连接的结构模式为现有技术,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详细说明。
参考图4、4-1-4-3所示,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座体2-11上设有动力机构安装位2-5,动力机构安装位2-5靠近夹持机构设置,动力机构安装位2-5上用于安装动力机构,第一安装座相当于大的安装座体,第二安装座体在第一安装座体上活动连接,对护套管体进行夹持操作。
参考图4、4-1-4-3所示,还包括机械臂机构,机械臂机构包括机械连接臂,机械连接臂的一端通过连接座体与第一安装座体2-11的侧面可转动连接,机械臂与第一安装座体的侧面可以通过铰接结构的连接件2-6连接,便于随时转变第一安装座体2-11的方向,方便操作,机械连接臂的另一端连接于外部的吊机设备,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动力机构、驱动件、及机械连接臂的工作,控制器,机械连接臂为现有技术,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详细说明和图示。
如图4、4-1-4-3所示所示,在优选实施列中,设定所述桩位的偏差值为±20mm,所述打桩护套结构的护套体垂直度允许偏差应为±1%,结合周围的环境中地貌地质因素,设定合适的偏差值,保证后续成型的桩体位、桩体结构的检测率误差小。
如图5、5-1所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搅拌装置,包括钻杆组件3-1、搅拌组件及驱动机构,搅拌组件设置于所述钻杆组件上,驱动机构与钻杆组件传动连接,驱动机构用于带动钻杆组件转动,钻杆组件包括钻杆连接本体10,搅拌组件包括第一搅拌组件3-2和第二搅拌组件3-3,第一搅拌组件3-2连接于钻杆连接本体的第一连接位上,第二搅拌组件3-3连接于钻杆连接本体的第二连接位上,第一搅拌组件3-2用于在第一方位上对搅拌物进行搅拌,第二搅拌组件3-3用于在第二方位上对搅拌物进行搅拌,第二搅拌组件3-3可拆卸连接于第二连接位上,因为搅拌桩机在施工目的地上的面对的搅拌空间范围一般都比较大,设置了两个方位上的搅拌组件,是为了保证在同一个搅拌空间内,不管是上部分的搅拌空间范围还是下部分的搅拌空间范围,都能够同时兼顾到,使得物料搅拌均匀。
钻杆组件3-1还包括连接柱体3-4,连接柱体3-4与钻杆连接本体呈伸缩状连接,可以通过伸缩机构连接,连接柱体3-4用于连接桩机,第一连接位3-11设置于钻杆连接本体的中上部位置,保证在搅拌空间的上部位置可以对搅拌物料进行搅拌均匀,第二连接位3-12设置于钻杆连接本体的下部位置,保证在搅拌空间的下部位置为物料搅拌均匀。
在另一种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搅拌组件包括轴向搅拌件和螺旋搅拌件,轴向搅拌件包括轴向搅拌叶片单元3-13,轴向搅拌叶片单元3-13设有多个,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六个以上,每个轴向搅拌叶片单元3-13间隔连接于钻杆连接本体的上部位置,每个轴向搅拌叶片单元3-13的一端可以与间隔相邻轴向搅拌叶片单元的一端呈夹角,另一端则成夹角的开口状设置,螺旋搅拌件包括螺旋搅拌叶片3-14,螺旋搅拌叶片3-14一体成型连接于钻杆连接本体的中部位置,螺旋搅拌叶片3-13转动后可以将物料传送到上部空间,也就是传至轴向搅拌叶片单元的周边,将发散后的物料通过至轴向搅拌叶片的搅拌,搅拌效果能更均匀。
轴向搅拌叶片单元3-13的两端设有十字搅拌叶片3-131,十字搅拌叶片与轴向搅拌叶片单元的两端可以一体成型设置,十字搅拌叶片3-131用于将搅拌物搅拌均匀,设置的十字叶片相当于可以将泥团类的物料进行细化粉碎,使得物料的搅拌后的均匀效果好。
轴向搅拌叶片单元3-13呈螺旋式连接于钻杆连接本体上,作为另一种的实施例,六个以上的轴向搅拌叶片单元可以向上述实施例中所说明那样,每个相邻的轴向搅拌叶片单元之间可以呈夹角形式设置,其整体的形状设置类似于螺旋式那样设置,是为了证将物料进行范围内的推散,然后搅拌,使得搅拌均与作为另一种实施例,也可以呈平行设置,就是每个轴向搅拌叶片单元之间是呈水平平行间隔的方式来设置。
第二搅拌组件3-3包括锥形搅拌头3-5,锥形搅拌头3-5可拆卸连接于第二连接位上,锥形搅拌头3-5面对的是底部空间范围内的搅拌物,将底部的搅拌物进行彻底粉碎,然后通过中部的螺旋搅拌叶片传送到上部的轴向搅拌叶片单元的范围内,相互配合运行,对物料进行搅拌均匀。
可以将锥形搅拌头3-5设置成包括连接部和搅拌主体的一种可替换锥形搅拌头,其中连接部和搅拌主体固定连接,锥形搅拌头通过连接部可拆卸连接于钻杆连接本体的下部,搅拌主体上设有搅拌叶片,搅拌叶片为第一搅拌叶片3-51,第一搅拌叶片3-51至少设有四个以上,每个第一搅拌叶片3-51一体成型式间隔连接于搅拌主体上,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锥形搅拌头是可以面对泥团类或者有比较坚硬的砂砾团的物料的搅拌。
也就是作为另一种的实施例,第二搅拌组件还包括旋体式搅拌头3-6,旋体式搅拌头3-6包括旋体连接部及搅拌叶主体,旋体连接部与搅拌叶主体固定连接,旋体式搅拌头通过旋体连接部可拆卸连接于第二连接位上,设置的旋体式搅拌头可以面对淤泥块较多,或者泥团类较大的物料的搅拌,搅拌时,根据具体的物料情况进行选择搅拌头的类型。
搅拌叶主体包括搅拌叶片及叶片连接座,搅拌叶片为第二搅拌叶片3-61,第二搅拌叶片3-61设有多个,每个第二搅拌叶片3-61的首部依次间隔连接于叶片连接座上,且尾部呈发散的旋体状,设置成尾部呈发散的旋体状是为了能够快速的分解淤泥块,或者泥团,保证搅拌均匀。
还包驱动安装座,驱动安装座,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驱动安装座上,驱动安装座可以是安装于桩机上的安装座,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轴与钻杆组件传动连接,具体的,可以通过连接柱体的一端转动连接,驱动机构用于钻杆组件相对驱动安装座转动,当钻杆组件伸入要打桩的地表面内后,启动驱动机构带动钻杆组件转动进行搅拌作业,具体的,驱动机构可以为电机,驱动安装座,电机为现有技术,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提供的打桩装置设置了第一搅拌组件和第二搅拌组件,两个搅拌组件连接在钻杆本体的不同方位上,第一搅拌组件在第一方位上对搅拌物进行搅拌,第二搅拌组件在第二方位上对搅拌物进行搅拌,第二搅拌组件可拆卸连接于第二连接位上,可以更换第二搅拌组件,以使物料被搅拌均匀,进一步的可以提高搅拌效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本发明提供一种打桩方法,本方法是针对树根桩的定位定桩、浇筑施工及检测的步骤,结合施工环境中地貌地质因素对树根桩施工的影响,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在树根桩的施工过程中,采用振动沉管法将打桩护套结构成孔,定桩效率高,设置了二次压力补浆,使得最后的树根桩结构稳固,成型后的树根桩利用发散的树根的形状有利于稳固周边的土体,增加混凝土结构桩体在地基面上的牢固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优选实施例”、“再一实施例”、“其他实施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进行桩位定位放样,从轴线引出桩位,在桩位点的中心处做出标记;
S2、利用打桩护套结构在桩位点处进行引桩,利用打桩装置进行振动沉管定位;
S3、将制作好的钢筋笼结构进行吊放进入打桩护套结构内进行安装,同时安装注浆管,形成树根桩模型建模;
S4、逐铲灌入碎石进行填灌,碎石填灌顶标高不低于桩顶标高,灌入的碎石量不小于计算桩孔体积的0.9倍;
S5、碎石灌入达到桩顶标高后,通过预置注浆管进行压力注浆,设定注浆压力值在0.3-1.0MPa之间;
S6、将打桩护套结构进行第一次振动拔管,将打桩护套结构拔出2m-3m,进行二次填充石料至桩顶高程,补充因拔管振捣密实下沉部分的石料;
S7、将打桩护套结构进行第二次振动拔管,将打桩护套结构全部拔出后,通过预置注浆管进行二次压力补浆,设置注浆压力值为2-4MPa之间;
S8、注浆完成后,同步进行护套桩顶2.1m范围内的碎石注浆施工;
S9、碎石注浆施工完成后,将打桩护套结构拔出,采用低应变检测桩身完整性,采用静载荷试验检验承载力,同时将打桩装置移至下一桩位点进行沉管定位;
按照上述步骤S1-S9完成单个桩位上树根桩的施工及检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结构包括环形套件及连接于所述环形套件内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柱单元,所述支撑柱单元设有多个,每个所述支撑柱单元呈轴向且间隔连接于所述环形套件内,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环形固定单元,所述环形固定单元设有多个,每个所述环形固定单元呈径向间隔连接于所述环形套件内,即所述环形固定单元与所述支撑柱单元在所述环形套件内形成上部和中部为树状,底部为锥形状的浇筑空间;
支撑柱单元为钢筋结构的支撑柱,制作所述钢筋笼时,设定支撑柱的长度偏差值在±100mm以内;设定支撑柱的间距偏差值为士10mm,环形套件的间距偏差值为士20mm;支撑柱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50mm,设定偏差值为+20mm;
所述打桩护套结构桩径的大小不小于设计桩径的大小,桩位平面允许偏差不得大于±20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套件为螺旋状的套件,所述环形套件上形成有弧形状的连接固定面,同时所述环形套件内形成有环形状的空间,所述环形套件的另一端为呈锥形设置的收缩端;
所述环形套件也可以为多个圆形套圈间隔连接而成的同心圆套圈组合;
所述支撑柱单元设有三个以上,支撑柱单元为钢筋结构的支撑柱,每个支撑柱单元以轴向间隔连接于环形套件的上的连接固定面上,且每个支撑柱单元的尾部形成的空间对应环形套件的收缩端呈收缩状设置,所述环形固定单元设有三个以上,每个所述环形固定单元间隔固定连接于支撑柱单元的上部、中部及下部的连接面上,即每个所述支撑柱单元连接在所述环形固定单元与环形套件之间,所述环形固定单元为圆环形的钢筋结构件,所述圆环固定单元用于加强支撑柱单元连接在环形套件内后的结构强度;
所述注浆管为软管,所述注浆管设置于浇筑空间内,注浆管内径不小于8mm,注浆管上端宜高出地面0.5m,在钢筋笼结构安装过程中,将注浆管绑扎在钢筋笼结构内侧,设定绑扎间距为1m,注浆管管底距钢筋笼结构底1m,在钢筋笼结构吊放入桩护套结构时同步放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管设置于所述浇筑空间的中部位置,所述注浆管的一端与所述环形套件一端的开口端相齐平,所述注浆管的另一端朝向环形套件的底部延伸,所述注浆管设有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注浆管的输入端为与所述环形套件一端相齐平的开口端,所述输出端为朝向环形套件的底部延伸的开口端,输出端用于向浇筑空间的内的底部进行注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步骤中,在二次注浆时,若注入的水泥浆液浸入、扩散至土体,应持续注浆至大桩护套结构桩顶设计高程,注浆过程结束后,注浆管中应充满水泥浆液并维持注浆压力一定时间,并且在1-2m范围内补充注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桩护套结构包括护套主体及连接在护套主体上的活动叶片组件,所述护套主体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护套主体的另一端为连接端,所述活动叶片组件连接于所述连接端上,所述活动叶片组件内形成有叶片内腔,所述叶片内腔与所述护套主体相连通,所述活动叶片组件包括叶片单元,所述叶片单元设有多个,每个所述叶片单元的一端依次环绕所述连接端的端口连接,每个所述叶片单元的另一端形成有活动闭合及张开的尖端,所述尖端用于将护套主体快速的插入淤泥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组件还包括环形连接座,所述环形连接座连接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端的外表面,所述环形连接座的表面上设有连接位,所述连接位用于转动连接活动叶片,所述连接位设有多个,每个所述连接位间隔环绕设置于环形连接座的表面上;
所述连接位上设置有连接耳片,所述连接耳片上形成有连接空间,所述叶片单元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连接空间内;
所述叶片单元为锥形状的叶片单元,所述叶片单元上设有中部连接片体,所述中部连接片体一体成型设置于所述叶片单元的中部位置,且所述中部连接片体的一端凸出于所述叶片单元的的一端,即所述中部连接片体的一端设有凸出连接端,中部连接片体的另一端朝向叶片单元的锥形端延伸,所述中部连接片体呈直线凸出片体状与所述叶片单元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叶片单元通过所述中部连接片体的一端的凸出连接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环形连接座的连接耳片上,所述叶片单元设有四个以上,四个叶片单元依次连接于所述环形连接座上,形成底部为锥形的护套尖端,所述护套尖端为可以自由闭合和张开的护套尖端,所述护套尖端内形成有所述叶片内腔,所述护套主体为管体状的护套主体,所述管体状的护套主体内形成有管内容纳腔,所述管内容纳腔与所述叶皮内腔相连通,所述护套主体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灌入浇筑流体,所述开口外壁设有夹持边,所述夹持边用于定桩夹持时增加摩擦面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桩装置包括夹持机构及安装座体,所述夹持机构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体上,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柱体固定组件和夹持组件,所述柱体固定组件与所述夹持组件均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体上,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夹持件和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体内,所述夹持件活动连接于安装座体内并与所述驱动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件带动夹持件相对所述柱体固定组件前后移动,所述夹持件与所述柱体固定组件之间形成有夹持固定空间,所述夹持固定空间用于夹持待施工的工件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夹持固定套,所述夹持固定套上设有上部固定套体和下部固定套体,所述上部固定套体与所述下部固定套体一体成型设置,所述下部固定套体为锥形套体,所述上部固定套体内部与所述下部固定套体内部相连通,即所述夹持固定套内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夹持固定套靠近所述柱体固定组件设置,所述上部固定套体上设有夹持开口,所述夹持开口朝向柱体固定组件开设,所述夹持件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夹持件的三分之二夹持面凸出于所述夹持开口,所述夹持件在容纳空间内朝向柱体固定组件进行小范围的前后移动;
所述柱体固定组件包括柱体固定件,所述柱体固定件的一端连接于安装座体上,另一端为自由端,另一端的底部呈锥形的尖端;
所述安装座体包括第一安装座体和第二安装座体,所述柱体固定组件和夹持组件安装于所述二安装座体的上,所述第二安装座体通过连接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体的两边,还包括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的输出端连接夹持机构,动力机构可以带动第二安装座体上的夹持机构对待施工的工件体进行震动力作用,所述第二安装座体上设有动力机构安装位,所述动力机构安装位靠近夹持机构设置,所述动力机构安装位上用于安装动力机构;
还包括机械臂机构,所述机械臂机构包括机械连接臂,所述机械连接臂的一端通过连接座体与所述第一安装座体的侧面可转动连接,所述机械连接臂的另一端连接于外部的吊机设备。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设定所述桩位的偏差值为±20mm,所述打桩护套结构的护套体垂直度允许偏差应为±1%。
CN202311386617.7A 2023-10-24 2023-10-24 一种打桩方法 Pending CN1176050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86617.7A CN117605009A (zh) 2023-10-24 2023-10-24 一种打桩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86617.7A CN117605009A (zh) 2023-10-24 2023-10-24 一种打桩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05009A true CN117605009A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54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86617.7A Pending CN117605009A (zh) 2023-10-24 2023-10-24 一种打桩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0500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68833B (zh) 用于内河航道的水上钻孔灌注桩施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5569560B (zh) 全套管式长螺旋钻孔桩机及利用该桩机施工的方法
CN108755729B (zh) 一种cfg桩基桩帽与桩身一体化施工装置及方法
CN110629747A (zh) 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基础全套管全回转施工工艺
CN105604001A (zh) 劲芯水泥土筒桩及施工方法和筒形旋搅钻具
CN104711975B (zh) 一种长螺旋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CN110725303B (zh) 刚性插入件结合喷浆搅拌加固体的斜向受力体施工方法
JP5078511B2 (ja) アースドリル機を使用した埋込み杭工法
CN109083591B (zh) 一种钻孔灌注桩桩身与桩帽一体化钻进成孔方法
CN214245694U (zh) 岩溶地区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成桩体系
CN108978742A (zh) 一种截桩迫降纠倾结构、方法
CN104563104B (zh) 桩工钻机用联动式护壁装置及使用其的施工方法
KR101620789B1 (ko) 연약지반의 소구경 하수관 매설 공법
CN209066518U (zh) 一种截桩迫降纠倾结构及微型钢管桩的施工结构
CN110792077A (zh) 一种适用于淤泥质软土中的支盘桩装置及其施工工艺
CN117605009A (zh) 一种打桩方法
CN108035357B (zh) 灌注桩施工方案及其漏斗
CN215211021U (zh) 一种基于同步钻孔和预制桩拼接的施工设备
CN113529725A (zh) 硬土层地基中高压水射流破岩水泥土桩施工系统及其方法
CN202323934U (zh) 用于现浇三角形复合地基桩的成孔器
CN115324039B (zh) 简易基桩的施工工艺
CN112832241B (zh) 一种土木工程用小直径快速拔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20927821U (zh) 一种钻孔灌注桩结构
CN116892202B (zh) 用于桩基灌注桩施工中的钢筋笼及导管定位安装装置
CN112431195B (zh) 一种管桩植桩注浆工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Sun Piyan

Inventor after: Huo Yakang

Inventor after: Cheng Xing

Inventor after: Wang Yinghao

Inventor after: Shang Feiyang

Inventor after: Zeng Jinglan

Inventor after: Shang Jingpeng

Inventor after: Wen Yuhui

Inventor after: Chu Zhanxu

Inventor after: Liang Runhua

Inventor after: Hui Jing

Inventor after: Zhao Xin

Inventor after: Gong Zhiwei

Inventor after: Liu Zulong

Inventor after: Zhang Jingqiu

Inventor before: Sun Piyan

Inventor before: Huo Yakang

Inventor before: Cheng Xing

Inventor before: Wang Yinghao

Inventor before: Shang Feiyang

Inventor before: Zeng Jinglan

Inventor before: Shang Jingpeng

Inventor before: Chu Zhanxu

Inventor before: Liang Runhua

Inventor before: Wen Yuhui

Inventor before: Hui Jing

Inventor before: Zhao Xin

Inventor before: Gong Zhiwei

Inventor before: Liu Zulo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Jingqiu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