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59942A - 封装基底的端面设置外连接部石英谐振器及其制造方法、电子器件 - Google Patents

封装基底的端面设置外连接部石英谐振器及其制造方法、电子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59942A
CN117559942A CN202210959240.9A CN202210959240A CN117559942A CN 117559942 A CN117559942 A CN 117559942A CN 202210959240 A CN202210959240 A CN 202210959240A CN 117559942 A CN117559942 A CN 1175599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ackage substrate
substrate
packaging substrate
quartz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5924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庞慰
张孟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ianj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095924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5994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0649 priority patent/WO202402773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559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599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05Holders; Supports
    • H03H9/0538Constructional combinations of supports or holde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or other electronic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impedance networks, resonating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3/007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impedance networks, resonating circuits, resonator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or networks
    • H03H3/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impedance networks, resonating circuits, resonator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or network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resonators o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05Holders; Suppor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05Holders; Supports
    • H03H9/10Mounting in enclosur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125Driving means, e.g. electrodes, coils
    • H03H9/13Driving means, e.g. electrodes, coils for network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1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 H03H9/1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having a single resonator
    • H03H9/19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having a single resonator consisting of quartz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iezo-Electric Or Mechanical Vibrators, Or Delay Or Filter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英谐振器及其制造方法,所述石英谐振器包括:石英压电层;底电极和顶电极,顶电极和底电极中的一个电极为第一电极、另一个为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处于压电层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处于压电层的另一侧;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分别设置在压电层的一侧和另一侧,第一封装基板与第一电极相对,第二封装基板与第二电极相对,其中:第一电极的电极引出端包括至少经由第二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的第一外连接部,或者第二电极的电极引出端包括至少经由第一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的第二外连接部。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子器件。

Description

封装基底的端面设置外连接部石英谐振器及其制造方法、电 子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半导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封装基底的端面设置外连接部石英谐振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一种电子器件。
背景技术
高基频、小型化和低矮化是石英晶振片(下文中简称为晶片)发展的趋势。传统晶片制造方案多采用研磨切片的方式获得一定频率的散粒薄片,然后进行后续的镀电极与调频。然而,切片所采用的线切割技术对1mm×1mm及以下尺寸难以实现,基本无法覆盖1.2mm×1.0mm及以下尺寸的晶片制造,更无法满足1.0mm×0.8mm及以下尺寸规格晶片制造。晶片的基频主要受晶片谐振区域的厚度决定,晶片的基频由以下公式支配:
f0(MHz)=1670(MHz·μm)/d(μm) (1)
晶圆级制造可以实现单颗谐振器制造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谐振器之间的品控一致性;通常来说,晶圆尺寸越大,单颗谐振器的制造成本越低。然而,对于晶圆级制造方案,几百至数千颗晶片排列在单片晶圆上,对各个位置点石英厚度的精确控制挑战巨大,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整片晶圆上晶片频率的准确性与一致性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晶圆级晶片调频存在极大的挑战。目前已有技术采取的办法主要集中在采用具有超高精度膜厚监控系统的研磨技术,制备厚度均一度在几纳米之内的石英薄膜。这种频率控制与调节技术对材料和制造工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且晶圆面积越大,制造难度越高,阻碍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制造方案的产生。
现有的石英谐振器的顶电极的电极引出部和底电极的电极引出部中的一个经由压电层的边缘延伸到与另一个电极引出部同侧的位置,这种跨压电层布置电极引出部的方式,容易出现电极连接电阻不稳定(偏大甚至电连接断开)的问题。
此外,还希望在晶圆级制造单颗谐振器的基础上,优化谐振器的边界条件、减少声波横向泄漏,从而进一步提高谐振器的性能。但是,通过现有的机械研磨减薄方式难以优化谐振器的边界条件。
发明内容
为缓解或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提出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石英谐振器,包括:
石英压电层;
底电极和顶电极,顶电极和底电极中的一个电极为第一电极、另一个为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处于压电层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处于压电层的另一侧;
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分别设置在压电层的一侧和另一侧,第一封装基板与第一电极相对,第二封装基板与第二电极相对,
其中:
第一电极的电极引出端包括至少经由第二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的第一外连接部,或者第二电极的电极引出端包括至少经由第一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的第二外连接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石英谐振器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
提供石英晶圆;
以石英晶圆形成谐振结构,包括步骤:至少利用微/纳机电系统光刻技术在石英晶圆上形成与多个石英谐振器对应的石英压电层,在石英压电层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设置包括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层和包括第二电极的第二电极层;
提供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和所述第二封装基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石英压电层的两侧以形成复合结构,第一封装基板与第一电极层相对,第二封装基板与第二电极层相对;和
分割:至少将所述复合结构切割或者裂片,以形成机械分离的多个结构散粒;
为结构散粒提供外连接部,包括步骤:使得每个结构散粒的第一电极的电极引出端包括第一外连接部,所述第一外连接部至少经由第二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或者使得每个结构散粒的第二电极的电极引出端包括第二外连接部,所述第二外连接部至少经由第一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涉及一种电子器件,包括上述的石英谐振器。
附图说明
以下描述与附图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本发明所公布的各种实施例中的这些和其他特点、优点,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1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石英谐振器的制作过程的截面示意图;
图12-30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石英谐振器的制作过程的截面示意图;
图3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石英谐振器的截面示意图;
图32为石英晶圆的谐振区域的基频调节的流程示意图;
图33为石英谐振器的谐振频率调节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一种限制。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微/纳机电系统(M/NEMS)光刻技术的石英晶片制造工艺,可以用于制作小尺寸、频率精准的石英谐振器。本发明中,采用了晶圆级频率/厚度监测与调控方法,降低了对石英晶圆片厚度加工均一度的要求,降低了加工难度。本方案对不同频段的石英晶片的制造普遍适用,并且不受石英晶圆面积的限制,具有明显的优势。
本发明基于微纳机电系统(M/NEMS)的晶片制造方案充分利用了MEMS光刻技术和晶圆级工艺制造方式的优势,利用湿法刻蚀晶片轮廓的方法,摆脱了切割技术对晶片尺寸的限制,可以实现1210、1008及以下更小尺寸晶片的加工。此外,晶圆制造的晶片加工方案能够提高尺寸加工精度,提高晶片加工效率。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晶圆级晶片制造与频率控制制程,摆脱了石英晶片对超高精度研磨技术的需求,同时大大降低了调频的难度,使得调频完全不受晶圆面积扩大的制约。同时,该方案满足了从低频到高频(30-300MHz)、超高频率(300MHz-3GHz)晶片的小型化制造,对推动石英晶片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参照图1-33示例性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石英谐振器的制作过程。本发明中,附图标记示意性说明如下:
10:石英晶圆或晶圆或压电层。
12:谐振区域。
14:凸台。
20A:第一掩膜层或掩膜。
20B:第二掩膜层或掩膜。
20C:第三掩膜层或掩膜。
22:掩膜槽或掩膜开孔。
30:顶电极,材料可选钼、钌、金、铝、镁、钨、铜,钛、铱、锇、铬或以上金属的复合或其合金等。
32:顶电极的电连接部,材料可选钼、钌、金、铝、镁、钨、铜,钛、铱、锇、铬或以上金属的复合或其合金等。在可选的实施例中,顶电极及其电连接部、底电极及其电连接部可以是相同的金属材料。
34:外连接部,材料可选钼、钌、金、铝、镁、钨、铜,钛、铱、锇、铬或以上金属的复合或其合金等。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外连接部、顶电极及其电连接部、底电极及其电连接部可以是相同的金属材料。
40:底电极,材料可选钼、钌、金、铝、镁、钨、铜,钛、铱、锇、铬或以上金属的复合或其合金等。
50:第一封装石英晶圆或第一封装基板。
52:第一封装基板导电通孔。
52’:导电盲孔。
54:空腔
60:第二封装石英晶圆或第二封装基板。
62:第二封装基板导电通孔。
64:空腔。
72A、72B:金属键合层,可以是金金、金锡、铜锡键合等方式。
74A、74B:填充金属层,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填充金属层、外连接部、顶电极及其电连接部、底电极及其电连接部可以是相同的金属材料。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各部分以其中可行的一种材料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
图1-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石英谐振器的制作过程的截面示意图。下面参照图1-图11示例性说明石英谐振器的制作过程,其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1:制作掩膜20A。如图1所示,在石英晶圆(例如直径为1-8英寸,厚度为100μm至1mm)的一侧(例如正面)和另一侧(例如次面)制作掩膜20A,利用微/纳机电系统光刻的方式使得处于两面的掩膜20A被图案化,以露出石英晶圆的谐振区域。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图案化后的掩膜20A为边框掩膜的形式。
这里,对于后续使用湿法刻蚀(例如图1-图11所示实施例的步骤2),掩膜可以是金属掩膜,例如铬金(上面一层金、下面一层铬),或者其他惰性金属;对于后续使用干法刻蚀(例如图1-图11所示实施例的步骤2),掩膜可以是SU-8胶,或者其他适合干法刻蚀的光刻胶。掩膜20A的材料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实施例,后面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图1-图11中,仅仅示出了晶圆上的单个石英谐振器对应的区域,如能够理解的,在石英晶圆10上存在多个图1-图10所示的区域。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应做相似的理解,后面不再赘述。
步骤2:湿法刻蚀。如图2所示,以掩膜20A作为阻挡层,利用刻蚀液(例如温度高于20℃、浓度高于5%的HF刻蚀液、HF/NH4F混合刻蚀液)对上述石英晶圆10进行刻蚀,刻蚀深度为d1(d1等于石英谐振器设定频率对应的石英膜厚d0)。例如,在高温高浓度刻蚀液作用下,可以获得较高的刻蚀速率和较为陡峭的晶面坡度。如图2所示,石英晶圆形成了双面反高台结构。
如能够理解的,也可以仅仅在一侧设置反高台结构,不过,此时,与石英晶圆接合的基底需要有空腔。
图3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谐振器结构,其中:第一封装基板50和第二封装基板60面对压电层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空腔54和64,所述谐振器的谐振区域在厚度方向上的投影落入所述空腔内。在图31中,压电层的双侧为平坦面,但是,如能够理解的,在图31中,压电层的一侧或两侧也可以为反高台结构,或者,在图31中,在压电层的一侧为反高台结构的情况下,对应的基底与之面对的一侧也可以不设置有空腔,这些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虽然没有示出,步骤2也可以用干法刻蚀代替,或者将湿法刻蚀与干法刻蚀结合。
步骤3:去除掩膜20A。如图3所示,上述石英晶圆10刻蚀之后,可以进行清洗、烘干,然后湿法刻蚀的方式去除掩膜20A。
步骤4:制作顶电极。如图4所示,利用金属溅射或者蒸镀的方式在上述石英晶圆10的一侧制作谐振器的顶电极30。顶电极30至少由一层金属构成,其中在石英晶圆10表面直接接触的金属可以为铬、钛钨、钼、金、银等。顶电极30覆盖了谐振区域12。
步骤5:晶圆级膜厚测量。利用光学方法对研磨后的谐振区域石英厚度进行厚度测量。测量点必须选在石英薄膜另一面有顶电极的区域。如图5所示,利用光学测量透明薄膜厚度的方法对各个晶片的谐振区域石英薄膜厚度进行测量,并得到与设计值d0之间的差值,以为下一步逐个晶片进行膜厚调节提供依据。
步骤6:调节石英薄膜厚度。如图6所示,利用离子束刻蚀或者湿法刻蚀的方式对晶片谐振区域石英片进行二次刻蚀。重复图5和图6操作,对晶片进行多次厚度调节,最终获得精准的厚度。该流程可以参见图32。
步骤7:制作底电极。如图7所示,利用金属溅射或者蒸镀的方式在上述石英晶圆10的另一侧制作谐振器底电极40。底电极40至少由一层金属构成,其中在石英晶圆10表面直接接触的金属应为铬、钛钨、钼、金、银等。
步骤8:接合第一封装基板。如图8所示,将制作了底电极40的上述石英晶圆10与石英晶圆或第一封装基板50对准。第一封装基板50与石英晶圆10可以利用金属扩散键合方式键合在一起,可以是金金、金锡、铜锡键合等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接合在一起,这里不做限定。第一封装基板50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封装材料。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封装基板50是石英基底的情况下,其可以是厚度为20-300μm、与石英晶圆10的晶圆尺寸规格完全一致的石英晶圆。
如图8所示,第一封装基板50设置有第一封装基板导电通孔52,其与顶电极30的电极引出部电连接。
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一封装基板50与石英晶圆10之间以金属键合的情况下,第一封装基板50与石英晶圆10接合处还设置有金属键合层72A。
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第一封装基板50与石英晶圆10之间,在金属键合层72A的外侧与之间隔开的设置有填充金属层74A。如能够理解的,在后续的步骤11中设置外连接部的一侧才需要设置填充金属层74A。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金属键合层72A与填充金属层74A间隔开的距离在2-100微米的范围内。
如能够理解的,石英晶圆10与第一封装基板50接合,也可以在上述的步骤6之后、步骤7之前。
步骤9:测频与调频。测量所得的石英谐振器的谐振频率f,在测得的谐振频率小于预定谐振频率f0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可以利用例如粒子束的方式改变顶电极30的质量,以提升石英谐振器的谐振频率。如能够理解的,在测得的谐振频率符合设定频率的情况下,可以不用执行调频步骤。该流程可以参见图33。
步骤10:接合第二封装基板。如图10所示,将测频或调频后的上述石英晶圆10与石英晶圆或第二封装基板60对准。第二封装基板60与石英晶圆10可以利用金属扩散键合方式键合在一起,可以是金金、金锡、铜锡键合等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接合在一起,这里不做限定。第二封装基板60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封装材料。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二封装基板60是石英基底的情况下,其可以是厚度为20-300μm、与石英晶圆10的晶圆尺寸规格完全一致的石英晶圆。
如图10所示,第二封装基板60设置有第二封装基板导电通孔62,其与底电极40的电极引出部电连接。
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二封装基板60与石英晶圆10之间以金属键合的情况下,第二封装基板60与石英晶圆10接合处还设置有金属键合层72B。
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第二封装基板60与石英晶圆10之间,在金属键合层72B的外侧与之间隔开的设置有填充金属层74B。如能够理解的,在后续的步骤11中设置外连接部的一侧才需要设置填充金属层74B。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金属键合层72B与填充金属层74B间隔开的距离在2-200微米的范围内。
第一封装基板50和第二封装基板60分别设置在石英晶圆的两侧以形成复合结构,该复合结构为包括第一封装基板50、压电层、第二封装基板60的三明治结构。
步骤11:将复合结构分割或划片。以将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图10中的结构形成为单独的结构散粒,分割后的单独的结构散粒如图10所示。
步骤12:提供外连接部34。使得每个结构散粒的顶电极30的电极引出端包括外连接部34,所述外连接部34至少经由第一封装基板50和第二封装基板60的端面延伸到第二封装基板60的远离底电极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以金属溅射或者蒸镀的方式形成外连接部34。
如能够理解的,也可以底电极的电极引出端包括该外连接部,从而可以至少经由第二封装基板60和第一封装基板50的端面延伸到第一封装基板50的远离顶电极30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因为封装基底设置有导电通孔,从而外连接部34延伸过第一封装基板50和第二封装基板60的端面。不过,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在电极的电极引出部从封装基底与石英压电层之间引出的情况下,则存在仅覆盖两个封装基底中的一个封装基底的端面的情况,这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1所示,外连接部34与填充金属层74A以及填充金属层74B连接。因为填充金属层的存在,有利于保持复合结构在划片或者分割后的需要设置外连接部34的端面保持平整,从而有利于外连接部34的平整或平坦化以及电连接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中,封装基底可以是石英基底,也可以其他材料的基底,如硅、玻璃、蓝宝石等。在后面的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中,在为全石英封装的情况下,封装基底为透明材料。因此,调频也可以发生在封装完成之后,利用激光透过透明的石英封装盖直接调节频率,用来调整因为封装应力带来的频率变动。在后面的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中,在一个封装基底的同一侧同时设置了底电极和顶电极的电极引出部的端部。这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两个电极的引出部分别设置在压电层的两侧具有如下技术效果:减小封装复杂度;此外,这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一个电极的引出部经由压电层的边缘而到达压电层的另一侧从而与另一电极的引出部同面设置具有如下技术效果:减小/避免了电极跨越压电层时可能存在的电极阻值不稳定的问题。
本发明中,石英谐振器的谐振结构利用采用反高台的结构,这相比于压电层为平坦结构的实施例具有更好结构稳定性,提高了晶片抗冲击能力。
图12-图30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石英谐振器的制作过程的截面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可以适用于利用任何尺寸规的石英晶圆进行晶片制造。
下面参照图12-图30示例性说明石英谐振器的制作过程,其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1:制作掩膜20A。如图12所示,在石英晶圆(例如直径为1-8英寸,厚度为100μm至1mm)的一侧(例如正面)和另一侧(例如次面)制作掩膜20A,利用微/纳机电系统光刻的方式使得处于一侧的掩膜20A被图案化,以露出石英晶圆的谐振区域,而另一侧的第一掩膜20A没有被图案化。如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图案化后的掩膜20A为边框掩膜的形式。
这里,对于后续使用湿法刻蚀(例如图12-图30所示实施例的步骤2),掩膜可以是金属掩膜,例如铬金(上面一层金、下面一层铬),或者其他惰性金属;对于后续使用干法刻蚀(例如图12-图30所示实施例的步骤2),掩膜可以是SU-8胶,或者其他适合干法刻蚀的光刻胶。掩膜20A的材料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实施例,后面不再赘述。
步骤2:湿法刻蚀。如图13所示,以掩膜20A作为阻挡层,利用刻蚀液(例如温度高于20℃、浓度高于5%的HF刻蚀液、HF/NH4F混合刻蚀液)对上述石英晶圆10进行刻蚀。例如,在高温高浓度刻蚀液作用下,可以获得较高的刻蚀速率和较为陡峭的晶面坡度。
虽然没有示出,步骤2也可以用干法刻蚀代替,或者将湿法刻蚀与干法刻蚀结合。
步骤3:去除掩膜20A。如图14所示,上述石英晶圆10刻蚀之后,可以进行清洗、烘干,然后湿法刻蚀的方式去除掩膜20A。
步骤4:制作顶电极。如图15所示,利用金属溅射或者蒸镀的方式在上述石英晶圆10的一侧制作谐振器的顶电极30。顶电极30至少由一层金属构成,其中在石英晶圆10表面直接接触的金属可以为铬、钛钨、钼、金、银等。顶电极30覆盖了谐振区域12。
步骤5:接合第一封装基板。如图16所示,将制作了顶电极30的上述石英晶圆10与石英晶圆或第一封装基板50对准。第一封装基板50与石英晶圆10可以利用金属扩散键合方式键合在一起,可以是金金、金锡、铜锡键合等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接合在一起,这里不做限定。第一封装基板50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封装材料。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封装基板50是石英基底的情况下,其可以是厚度为20-300μm、与石英晶圆10的晶圆尺寸规格完全一致的石英晶圆。
如图16所示,第一封装基板50设置有用于第一封装基板导电通孔52的导电盲孔52’,其与顶电极30的电极引出部电连接。
如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一封装基板50与石英晶圆10之间以金属键合的情况下,第一封装基板50与石英晶圆10接合处还设置有金属键合层72A。
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在第一封装基板50与石英晶圆10之间,在金属键合层72A的外侧与之间隔开的设置有填充金属层74A。如能够理解的,在后续的步骤11中设置外连接部的一侧才需要设置填充金属层74A。
步骤6:对图16中的结构执行双面减薄。如图17所示,例如利用研磨和抛光工艺对第一封装基板50和石英晶圆10进行减薄,例如,至100μm以下。
如能够理解的,在石英晶圆10的厚度合适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执行减薄;在第一封装基板50的厚度也合适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执行减薄。
步骤7:制作掩膜20B。如图18所示,在石英晶圆的另一侧以及第一封装基板50的下侧制作掩膜20B,利用微/纳机电系统光刻的方式使得处于该侧的掩膜20B被图案化,以露出石英晶圆的谐振区域,而处于第一封装基板50下侧的掩膜20B则没有被图案化。如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图案化后的掩膜20B为边框掩膜的形式。
这里,对于后续使用湿法刻蚀(例如图12-图30所示实施例的步骤2),掩膜20B可以是金属掩膜,例如铬金(上面一层金、下面一层铬),或者其他惰性金属;对于后续使用干法刻蚀(例如图12-图30所示实施例的步骤2),掩膜20B可以是SU-8胶,或者其他光刻胶。
步骤8:湿法刻蚀。如图19所示,以掩膜20B作为阻挡层,利用刻蚀液(例如温度高于20℃、浓度高于5%的HF刻蚀液、HF/NH4F混合刻蚀液)对上述石英晶圆10的另一侧进行刻蚀。例如,在高温高浓度刻蚀液作用下,可以获得较高的刻蚀速率和较为陡峭的晶面坡度。
虽然没有示出,步骤8也可以用干法刻蚀代替,或者将湿法刻蚀与干法刻蚀结合。
步骤9:去除掩膜20B。如图20所示,上述石英晶圆10刻蚀之后,可以进行清洗、烘干,然后湿法刻蚀的方式去除掩膜20B。
步骤10:晶圆级膜厚测量。利用光学方法对研磨后的谐振区域石英厚度进行厚度测量。测量点必须选在石英薄膜另一面有顶电极的区域。如图21所示,利用光学测量透明薄膜厚度的方法对各个晶片的谐振区域石英薄膜厚度进行测量,并得到与设计值d0之间的差值,以为下一步逐个晶片进行膜厚调节提供依据。
步骤11:调节石英薄膜厚度。如图22所示,利用离子束刻蚀或者湿法刻蚀的方式对晶片谐振区域石英片进行二次刻蚀。重复图21和图22操作,对晶片进行多次厚度调节,最终获得精准的厚度。该流程可以参见图32。
步骤12:制作底电极。如图23所示,利用金属溅射或者蒸镀的方式在上述石英晶圆10的另一侧制作谐振器底电极40。底电极40至少由一层金属构成,其中在石英晶圆10表面直接接触的金属应为铬、钛钨、钼、金、银等。
步骤13:制作掩膜20C。如图24所示,在图24中第一封装基板50上制作掩膜20C,利用微/纳机电系统光刻的方式使得处于该侧的掩膜20C被图案化,以露出与导电盲孔52’对应的区域。
这里,对于后续使用干法刻蚀(例如图12-图30所示实施例的步骤14),掩膜20C可以是SU-8胶,或者其他适合干法刻蚀的光刻胶。
步骤14:干法刻蚀。如图25所示,以掩膜20C作为阻挡层,对上述第一封装基板50进行刻蚀,以露出所述导电盲孔52’。
步骤15:去除掩膜20C。如图26所示,上述干法刻蚀之后,可以用湿法刻蚀的方式去除掩膜20C。
步骤16:形成导电通孔。如图27所示,在第一封装基板50侧设置导电材料以与导电盲孔52’电连接而形成导电通孔52。
如能够理解的,在第一封装基板50与石英晶圆10接合之前已经设置有导电通孔52的情况下可以不需要上述的步骤13-步骤16。
如能够理解的,可以直接用例如研磨的减薄工艺以露出导电盲孔,然后执行步骤16以形成导电通孔52。
步骤17:测频与调频。测量所得的石英谐振器的谐振频率,在测得的谐振频率小于预定谐振频率的情况下,如图28所示,可以利用例如粒子束的方式改变顶电极30的质量,以提升石英谐振器的谐振频率。如能够理解的,在测得的谐振频率符合设定频率的情况下,可以不用执行调频步骤。该流程可以参见图33。
步骤18:接合第二封装基板。如图29所示,将测频或调频后的上述石英晶圆10与石英晶圆或第二封装基板60对准。第二封装基板60与石英晶圆10可以利用金属扩散键合方式键合在一起,可以是金金、金锡、铜锡键合等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接合在一起,这里不做限定。第二封装基板60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封装材料。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二封装基板60是石英基底的情况下,其可以是厚度为20-300μm、与石英晶圆10的晶圆尺寸规格完全一致的石英晶圆。
如图29所示,第二封装基板60设置有第二封装基板导电通孔62,其与底电极40的电极引出部电连接。
如图29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二封装基板60与石英晶圆10之间以金属键合的情况下,第二封装基板60与石英晶圆10接合处还设置有金属键合层72B。
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在第二封装基板60与石英晶圆10之间,在金属键合层72B的外侧与之间隔开的设置有填充金属层74B。如能够理解的,在后续的步骤11中设置外连接部的一侧才需要设置填充金属层74B。
第一封装基板50和第二封装基板60分别设置在石英晶圆的两侧以形成复合结构,该复合结构为包括第一封装基板50、压电层、第二封装基板60的三明治结构。
步骤19:将复合结构分割或划片。以将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图29中的结构形成为单独的结构散粒,分割后的单独的结构散粒如图29所示。
步骤20:提供外连接部34。如图30所示,使得每个结构散粒的顶电极30的电极引出端包括外连接部34,所述外连接部34至少经由第一封装基板50和第二封装基板60的端面延伸到第二封装基板60的远离底电极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以金属溅射或者蒸镀的方式形成外连接部34。
如能够理解的,也可以底电极的电极引出端包括该外连接部,从而可以至少经由第二封装基板60和第一封装基板50的端面延伸到第一封装基板50的远离顶电极30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因为封装基底设置有导电通孔,从而外连接部34延伸过第一封装基板50和第二封装基板60的端面。不过,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在电极的电极引出部从封装基底与石英压电层之间引出的情况下,则存在仅覆盖两个封装基底中的一个封装基底的端面的情况,这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30所示,外连接部34与填充金属层74A以及填充金属层74B连接。因为填充金属层的存在,有利于保持复合结构在划片或者分割后的需要设置外连接部34的端面保持平整,从而有利于外连接部34的平整或平坦化以及电连接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微/纳机电系统(M/NEMS)光刻技术与湿法刻蚀/干法刻蚀相结合,可以:使得散粒的尺寸小于1mm×1mm;和/或使得散粒的谐振区域的厚度小于40μm或者基于该散粒形成的谐振器的基频在40MHz以上。具体的,基于微/纳机电系统光刻技术,可以获得用于后续刻蚀的、便于形成小于1mm×1mm的散粒尺寸的精细图案,而基于湿法刻蚀/干法刻蚀,则可以获得小于1mm×1mm尺寸的散粒;基于湿法刻蚀/干法刻蚀,可以替代机械掩膜获得小于40μm的石英压电层厚度。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石英谐振器的顶电极的电极引出部和底电极的电极引出部处于封装基底的同一侧,这有利于:减小/避免了电极跨越压电层时可能存在的电极阻值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石英谐振器的谐振结构利用采用反高台的结构,该结构提高了晶片抗冲击能力,另外该结构可以改善晶片谐振区域的边界,减少声波横向泄露;并且,反高台结构为振动区域提供了空间,可以避免在封装盖上挖槽,有助于晶片的薄型化。
在本发明中,谐振区域是指在形成的石英谐振器中,顶电极、底电极、压电层以及空腔或空隙在压电层的厚度方向上的重合区域。在本发明中,晶圆的谐振区域对应于在晶圆中需要形成为谐振器的谐振区域的区域;压电层的谐振区域对应于在压电层中需要形成为谐振器的谐振区域的区域。在本发明中,非谐振区域是谐振区域之外的部分,对于压电层的非谐振区域,指的是在压电层的谐振区域在水平方向或横向方向外侧的区域。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发明中,各个数值范围,除了明确指出不包含端点值之外,除了可以为端点值,还可以为各个数值范围的中值,这些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根据本发明的石英谐振器可以用于形成石英晶振芯片或包括石英谐振器的电子器件。这里的电子器件,可以是例如振荡器等电子元件,也可以例如对讲机、手机等的通信设备,还可以是汽车等应用了石英谐振器的大型产品。
基于以上,本发明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
1、一种石英谐振器,包括:
石英压电层;
底电极和顶电极,顶电极和底电极中的一个电极为第一电极、另一个为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处于压电层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处于压电层的另一侧;
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分别设置在压电层的一侧和另一侧,第一封装基板与第一电极相对,第二封装基板与第二电极相对,
其中:
第一电极的电极引出端包括至少经由第二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的第一外连接部,或者第二电极的电极引出端包括至少经由第一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的第二外连接部。
2、根据1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第一外连接部至少经由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或者第二外连接部至少经由第二封装基板和第一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
3、根据2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第一封装基板设置有第一封装基板导电通孔,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导电通孔与第一电极的电极引出部电连接,第二封装基板设置有第二封装基板导电通孔,所述第二封装基板导电通孔与第二电极的电极引出部电连接;
所述第一外连接部在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与第一封装基板导电通孔电连接且延伸过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的端面而延伸到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二外连接部在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与第二封装基板导电通孔电连接且延伸过第二封装基板与第一封装基板的端面而延伸到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
4、根据3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和所述第二封装基板分别在所述压电层的两侧与所述压电层接合以形成三明治结构。
5、根据4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所述压电层为包括凸台的反高台结构,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和所述第二封装基板分别在所述石英压电层的两侧与所述凸台接合以形成所述三明治结构。
6、根据5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所述压电层为双面反高台结构;或者
所述压电层为单面反高台结构;或者
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中面对所述凸台的一侧为平坦面;或者
第一封装基板和/或第二封装基板面对所述凸台的一侧设置有空腔,所述谐振器的谐振区域在厚度方向上的投影落入所述空腔内。
7、根据4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和所述第二封装基板分别在所述压电层的两侧与所述压电层基于金属键合层接合以形成三明治结构;
所述谐振器还包括在金属键合层的外侧而与金属键合层分隔开的填充金属层,所述填充金属层与所述外连接部相接。
8、根据7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所述金属键合层与所述填充金属层间隔开的距离在2-200微米的范围内。
9、根据4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所述压电层为平坦结构;且
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面对所述压电层的一侧均设置有空腔,所述谐振器的谐振区域在厚度方向上的投影落入所述空腔内。
10、根据9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所述谐振器为悬臂结构。
11、根据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均为石英基底。
12、根据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所述压电层的尺寸小于1mm×1mm;和/或
所述压电层的谐振区域的厚度小于40μm或者所述谐振器的基频在40MHz以上。
13、一种电子器件,包括根据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石英谐振器。
14、一种石英谐振器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
提供石英晶圆;
以石英晶圆形成谐振结构,包括步骤:至少利用微/纳机电系统光刻技术在石英晶圆上形成与多个石英谐振器对应的石英压电层,在石英压电层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设置包括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层和包括第二电极的第二电极层;
提供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和所述第二封装基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石英压电层的两侧以形成复合结构,第一封装基板与第一电极层相对,第二封装基板与第二电极层相对;和
分割:至少将所述复合结构切割或者裂片,以形成机械分离的多个结构散粒;
为结构散粒提供外连接部,包括步骤:使得每个结构散粒的第一电极的电极引出端包括第一外连接部,所述第一外连接部至少经由第二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或者使得每个结构散粒的第二电极的电极引出端包括第二外连接部,所述第二外连接部至少经由第一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
15、根据14所述的方法,其中:
为结构散粒提供外连接部的步骤中,第一外连接部至少经由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或者第二外连接部至少经由第二封装基板和第一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
16、根据14所述的方法,其中:
在提供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的步骤中,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和所述第二封装基板分别在所述压电层的两侧与所述压电层接合以形成的复合结构为三明治结构。
17、根据14所述的方法,其中:
为结构散粒提供外连接部的步骤包括:以金属溅射或者蒸镀的方式形成外连接部。
18、根据17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和所述第二封装基板分别在所述压电层的两侧与所述压电层以金属键合的方式接合以形成的复合结构为包括第一封装基板、压电层、第二封装基板的三明治结构;
在提供外连接部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在以金属键合形成的键合层的外侧设置与键合层间隔开的填充金属层;且
在提供外连接部的步骤中,所述外连接部与所述填充金属层接触以便于在三明治结构的端面的外连接部平坦化。
19、根据14所述的方法,其中,以石英晶圆形成谐振结构的步骤包括:
设置第一掩膜及图案化:在石英晶圆的两侧设置第一掩膜,以及在两侧中的一侧或两侧至少利用微/纳机电系统光刻技术对第一掩膜图案化以露出对应于谐振器的谐振区域的区域;
一次减薄:利用湿法刻蚀和/或干法刻蚀对石英晶圆的露出的区域予以刻蚀以在石英晶圆的露出的区域所在的一侧形成反高台结构;
移除第一掩膜;
设置第一电极层:在形成反高台结构的石英晶圆的一侧设置第一电极层;
测量或者二次减薄:利用光学方法在石英晶圆的另一侧测量石英晶圆的谐振区域的厚度是否达到预定厚度,以及在没有达到预定厚度的情况下在石英晶圆的另一侧对石英晶圆执行二次减薄以使得石英晶圆在谐振区域的厚度达到预定厚度;
设置第二电极层:在执行了测量或者二次减薄步骤后的石英晶圆的另一侧设置第二电极层。
20、根据19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步骤:
测量或者调频:测量设置了第二电极层的谐振区域的谐振频率,在测得的谐振频率小于预定谐振频率的情况下,提升谐振区域的谐振频率到预定谐振频率。
21、根据19所述的方法,其中:
设置第一掩膜及图案化的步骤中,在石英晶圆的两侧设置第一掩膜以及仅在石英晶圆的一侧至少利用微/纳机电系统光刻技术对第一掩膜图案化以露出对应于谐振器的谐振区域的区域;
提供第一封装基板的步骤中,将设置了第一电极层的石英晶圆密封接合到第一封装基板的一侧;
在设置第一电极层之后以及测量或者二次减薄之前,还包括步骤:在石英晶圆的另一侧设置第二掩膜并对其图案化以在石英晶圆的另一侧露出石英晶圆的谐振区域,对石英晶圆的另一侧的谐振区域执行刻蚀可以在石英晶圆的另一侧形成反高台结构,以及移除第二掩膜。
22、根据21所述的方法,其中:
在石英晶圆的另一侧设置第二掩膜之前,还包括步骤:对石英晶圆的另一侧整体执行减薄工艺。
23、根据21所述的方法,其中,提供第一封装基板或第二封装基板的步骤包括:
在基底的一侧设置有导电盲孔,所述导电盲孔适于与对应电极的电极引出部电连接;以及
在基板的另一侧设置第三掩膜,对第三掩膜图案化以露出对应于所述导电盲孔的位置,对第一封装基板刻蚀以露出导电盲孔,移除第三掩膜,在第一封装基板的另一侧设置导电通孔,所述导电通孔与所述导电盲孔电连接;或者
在基底的另一侧执行减薄工艺以露出导电盲孔,在基底的另一侧设置导电通孔,所述导电通孔与所述导电盲孔电连接。
24、根据14-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第一封装基板设置有第一封装基板导电通孔,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导电通孔与第一电极的电极引出部电连接,第二封装基板设置有第二封装基板导电通孔,所述第二封装基板导电通孔与第二电极的电极引出部电连接;
为结构散粒提供外连接部的步骤中,所述第一外连接部在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与第一封装基板导电通孔电连接且延伸过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的端面而延伸到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二外连接部在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与第二封装基板导电通孔电连接且延伸过第二封装基板与第一封装基板的端面而延伸到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变化,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4)

1.一种石英谐振器,包括:
石英压电层;
底电极和顶电极,顶电极和底电极中的一个电极为第一电极、另一个为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处于压电层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处于压电层的另一侧;
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分别设置在压电层的一侧和另一侧,第一封装基板与第一电极相对,第二封装基板与第二电极相对,
其中:
第一电极的电极引出端包括至少经由第二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的第一外连接部,或者第二电极的电极引出端包括至少经由第一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的第二外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第一外连接部至少经由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或者第二外连接部至少经由第二封装基板和第一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第一封装基板设置有第一封装基板导电通孔,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导电通孔与第一电极的电极引出部电连接,第二封装基板设置有第二封装基板导电通孔,所述第二封装基板导电通孔与第二电极的电极引出部电连接;
所述第一外连接部在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与第一封装基板导电通孔电连接且延伸过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的端面而延伸到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二外连接部在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与第二封装基板导电通孔电连接且延伸过第二封装基板与第一封装基板的端面而延伸到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和所述第二封装基板分别在所述压电层的两侧与所述压电层接合以形成三明治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所述压电层为包括凸台的反高台结构,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和所述第二封装基板分别在所述石英压电层的两侧与所述凸台接合以形成所述三明治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所述压电层为双面反高台结构;或者
所述压电层为单面反高台结构;或者
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中面对所述凸台的一侧为平坦面;或者
第一封装基板和/或第二封装基板面对所述凸台的一侧设置有空腔,所述谐振器的谐振区域在厚度方向上的投影落入所述空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和所述第二封装基板分别在所述压电层的两侧与所述压电层基于金属键合层接合以形成三明治结构;
所述谐振器还包括在金属键合层的外侧而与金属键合层分隔开的填充金属层,所述填充金属层与所述外连接部相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所述金属键合层与所述填充金属层间隔开的距离在2-200微米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所述压电层为平坦结构;且
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面对所述压电层的一侧均设置有空腔,所述谐振器的谐振区域在厚度方向上的投影落入所述空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所述谐振器为悬臂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均为石英基底。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谐振器,其中:
所述压电层的尺寸小于1mm×1mm;和/或
所述压电层的谐振区域的厚度小于40μm或者所述谐振器的基频在40MHz以上。
13.一种电子器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石英谐振器。
14.一种石英谐振器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
提供石英晶圆;
以石英晶圆形成谐振结构,包括步骤:至少利用微/纳机电系统光刻技术在石英晶圆上形成与多个石英谐振器对应的石英压电层,在石英压电层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设置包括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层和包括第二电极的第二电极层;
提供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和所述第二封装基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石英压电层的两侧以形成复合结构,第一封装基板与第一电极层相对,第二封装基板与第二电极层相对;和
分割:至少将所述复合结构切割或者裂片,以形成机械分离的多个结构散粒;
为结构散粒提供外连接部,包括步骤:使得每个结构散粒的第一电极的电极引出端包括第一外连接部,所述第一外连接部至少经由第二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或者使得每个结构散粒的第二电极的电极引出端包括第二外连接部,所述第二外连接部至少经由第一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
为结构散粒提供外连接部的步骤中,第一外连接部至少经由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或者第二外连接部至少经由第二封装基板和第一封装基板的端面延伸到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
在提供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的步骤中,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和所述第二封装基板分别在所述压电层的两侧与所述压电层接合以形成的复合结构为三明治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
为结构散粒提供外连接部的步骤包括:以金属溅射或者蒸镀的方式形成外连接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和所述第二封装基板分别在所述压电层的两侧与所述压电层以金属键合的方式接合以形成的复合结构为包括第一封装基板、压电层、第二封装基板的三明治结构;
在提供外连接部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在以金属键合形成的键合层的外侧设置与键合层间隔开的填充金属层;且
在提供外连接部的步骤中,所述外连接部与所述填充金属层接触以便于在三明治结构的端面的外连接部平坦化。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以石英晶圆形成谐振结构的步骤包括:
设置第一掩膜及图案化:在石英晶圆的两侧设置第一掩膜,以及在两侧中的一侧或两侧至少利用微/纳机电系统光刻技术对第一掩膜图案化以露出对应于谐振器的谐振区域的区域;
一次减薄:利用湿法刻蚀和/或干法刻蚀对石英晶圆的露出的区域予以刻蚀以在石英晶圆的露出的区域所在的一侧形成反高台结构;
移除第一掩膜;
设置第一电极层:在形成反高台结构的石英晶圆的一侧设置第一电极层;
测量或者二次减薄:利用光学方法在石英晶圆的另一侧测量石英晶圆的谐振区域的厚度是否达到预定厚度,以及在没有达到预定厚度的情况下在石英晶圆的另一侧对石英晶圆执行二次减薄以使得石英晶圆在谐振区域的厚度达到预定厚度;
设置第二电极层:在执行了测量或者二次减薄步骤后的石英晶圆的另一侧设置第二电极层。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步骤:
测量或者调频:测量设置了第二电极层的谐振区域的谐振频率,在测得的谐振频率小于预定谐振频率的情况下,提升谐振区域的谐振频率到预定谐振频率。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
设置第一掩膜及图案化的步骤中,在石英晶圆的两侧设置第一掩膜以及仅在石英晶圆的一侧至少利用微/纳机电系统光刻技术对第一掩膜图案化以露出对应于谐振器的谐振区域的区域;
提供第一封装基板的步骤中,将设置了第一电极层的石英晶圆密封接合到第一封装基板的一侧;
在设置第一电极层之后以及测量或者二次减薄之前,还包括步骤:在石英晶圆的另一侧设置第二掩膜并对其图案化以在石英晶圆的另一侧露出石英晶圆的谐振区域,对石英晶圆的另一侧的谐振区域执行刻蚀可以在石英晶圆的另一侧形成反高台结构,以及移除第二掩膜。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
在石英晶圆的另一侧设置第二掩膜之前,还包括步骤:对石英晶圆的另一侧整体执行减薄工艺。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提供第一封装基板或第二封装基板的步骤包括:
在基底的一侧设置有导电盲孔,所述导电盲孔适于与对应电极的电极引出部电连接;以及
在基板的另一侧设置第三掩膜,对第三掩膜图案化以露出对应于所述导电盲孔的位置,对第一封装基板刻蚀以露出导电盲孔,移除第三掩膜,在第一封装基板的另一侧设置导电通孔,所述导电通孔与所述导电盲孔电连接;或者
在基底的另一侧执行减薄工艺以露出导电盲孔,在基底的另一侧设置导电通孔,所述导电通孔与所述导电盲孔电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14-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第一封装基板设置有第一封装基板导电通孔,所述第一封装基板导电通孔与第一电极的电极引出部电连接,第二封装基板设置有第二封装基板导电通孔,所述第二封装基板导电通孔与第二电极的电极引出部电连接;
为结构散粒提供外连接部的步骤中,所述第一外连接部在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与第一封装基板导电通孔电连接且延伸过第一封装基板和第二封装基板的端面而延伸到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二外连接部在第二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二电极的一侧与第二封装基板导电通孔电连接且延伸过第二封装基板与第一封装基板的端面而延伸到第一封装基板的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
CN202210959240.9A 2022-08-05 2022-08-05 封装基底的端面设置外连接部石英谐振器及其制造方法、电子器件 Pending CN1175599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59240.9A CN117559942A (zh) 2022-08-05 2022-08-05 封装基底的端面设置外连接部石英谐振器及其制造方法、电子器件
PCT/CN2023/110649 WO2024027735A1 (zh) 2022-08-05 2023-08-02 封装基底的端面设置外连接部石英谐振器及其制造方法、电子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59240.9A CN117559942A (zh) 2022-08-05 2022-08-05 封装基底的端面设置外连接部石英谐振器及其制造方法、电子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59942A true CN117559942A (zh) 2024-02-13

Family

ID=89811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59240.9A Pending CN117559942A (zh) 2022-08-05 2022-08-05 封装基底的端面设置外连接部石英谐振器及其制造方法、电子器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59942A (zh)
WO (1) WO202402773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08347B2 (ja) * 2012-04-05 2016-10-19 ロー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ヘッ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432172B2 (en) * 2016-09-01 2019-10-01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Bulk acoustic filte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80234075A1 (en) * 2017-02-14 2018-08-1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Bulk acoustic wave resonator
CN209787129U (zh) * 2019-06-20 2019-12-13 杭州左蓝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声波器件及一种声波器件温度控制装置
CN216531264U (zh) * 2021-12-10 2022-05-13 武汉敏声新技术有限公司 薄膜体声波谐振器及滤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27735A1 (zh) 2024-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29716B2 (en) Acoustic resona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0401428B (zh) 薄膜体声波谐振器及其制造方法
JP4071213B2 (ja) カンチレバー状の圧電薄膜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039461B (zh) 体声波谐振器的制造方法
US20080283944A1 (en) PHOTOSTRUCTURABLE GLASS MICROELECTROMECHANICAL (MEMs)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US20200382091A1 (en) Bulk acoustic wave resonators having convex surface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CN112039458B (zh) 体声波谐振器的封装方法及封装结构
JP4395892B2 (ja) 圧電薄膜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156626A (ja) 弾性波素子、分波器および通信装置
CN112039464A (zh) Baw谐振器的封装模块及封装方法
JP5278044B2 (ja) パッケージ部材および該パッケージ部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パッケージ部材を用いた圧電振動デバイス
US9711707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JPH0964675A (ja) 密閉空洞上の圧電共振器および製造方法
WO2022205150A1 (zh) 具有加固结构的石英谐振器及其形成方法、电子设备
CN117277985A (zh) 体声波谐振器和制造体声波谐振器的方法
US9985198B1 (en) High Q quartz-based MEMS resonator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same
JP2010147874A (ja) Baw共振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7559942A (zh) 封装基底的端面设置外连接部石英谐振器及其制造方法、电子器件
US20230037168A1 (en) Metal cavity for transversely-excited 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 (xbar)
CN109891744B (zh) 压电振动器件的频率调整方法
CN117795848A (zh) 横向激励薄膜体声学谐振器(xbar)
US10141906B1 (en) High Q quartz-based MEMS resonator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same
CN117559943A (zh) 双基板和压电层形成三明治结构的石英谐振器及电子器件
WO2024027734A1 (zh) 电极引出部处于同侧的石英谐振器及其制造方法、电子器件
CN117559948A (zh) 压电层设置导电通孔的石英谐振器及其制造方法、电子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