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45696A - 捆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捆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45696A
CN117545696A CN202280039076.8A CN202280039076A CN117545696A CN 117545696 A CN117545696 A CN 117545696A CN 202280039076 A CN202280039076 A CN 202280039076A CN 117545696 A CN117545696 A CN 1175456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pressing
arm
belt
tape
bund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907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正则
久保田一也
菅井重岳
大胜崇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Nichib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Nichib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Nichib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456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456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2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捆束装置。由于将带按压组件100的主体101以在带压接机构51的带加压部59的下方(压接面的背侧)从带加压部59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在臂部主体11的安装部14内,所以第2臂部5的顶端部(臂部主体11)不会朝向外侧(作业人员进行观察时的前方)突出。另外,由于将带按压组件100的主体101倾斜地配置,所以能够使第2臂部5的顶端部(臂部主体11)细长化,从而容易地在狭小的场所中进行处理。因此,能够实现捆束作业的高效化。

Description

捆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握紧一对手柄(handle)时利用在一对臂部之间被拉紧的捆束带对被诱导至一对臂部之间的被捆束物进行捆束的捆束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钳式捆束装置,通过握紧一对杆,使一对臂部以支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利用在一对臂部之间被拉紧的捆束带对被诱导至一对臂部之间的被捆束物进行捆束。而且,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第2臂部(另一个臂部)的顶端部设置有带按压机构(带按压组件)的捆束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2268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捆束装置(以下称为“以往的捆束装置”)中,由于带按压机构(带按压组件)配置于带压接机构的第2压接板(带加压部)的外侧,所以带按压机构的收容空间向第2臂部的顶端部外侧突出。由此,在以往的捆束装置中,第2臂部的顶端部遮挡作业人员的视野。另外,在将被捆束物诱导至一对臂部之间时第2臂部的顶端部成为阻碍,因此在狭小的场所中作业非常困难,作业效率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作业高效化的捆束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捆束装置,其包括:一对臂部,其通过握紧一对杆而以支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带支承机构,其将捆束带以能够拉出的方式支承;带送出机构,其设置于一个臂部,将从所述带支承机构拉出的捆束带送出;带保持机构,其设置于另一个臂部,用于保持从所述带送出机构被送出的捆束带的端部;以及带压接机构,其压接从所述带送出机构被送出的捆束带的接合部,捆束装置利用在所述一对臂部之间被拉紧的捆束带对被诱导至所述一对臂部之间的被捆束物进行捆束,所述捆束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带压接机构包括:可动部,其设置于所述一个臂部的顶端部,被朝向带加压方向施力;以及带加压部,其设置于所述另一个臂部的顶端部,接收所述捆束带的接合部,所述带保持机构包括:操作部,其设置于一个臂部的顶端部;以及带按压组件,其设置于另一个臂部的顶端部,与所述操作部进行协同动作,所述带按压组件包括:可动部件,其被所述操作部压入;带按压部件,其以与该可动部件联动的方式进行动作;以及主体,其收容机构部,所述带按压组件的主体从所述带压接机构的带加压部的外侧向内侧延伸,以倾斜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另一个臂部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使用捆束装置的作业高效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束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束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在第1臂部的顶端部形成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第1臂部的顶端部的立体图。
图5是带按压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保持力调整部件的说明图。
图7是带按压组件的说明图,是表示带按压部件位于带按压位置(前进端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8是带按压组件的说明图,是表示带按压部件位于待机位置(后退端位置)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捆束装置;2第1杆;3第2杆;4第1臂部;5第2臂部;6支轴;21带支承机构;41带送出机构;51带压接机构;52可动部;59带加压部;71带保持机构;72操作部;100带按压组件;101主体;111可动部件;121带按压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束装置1是钳式捆束装置,通过握紧一对杆2、3(第1杆2、第2杆3)使一对臂部4、5(第1臂部4,第2臂部5)围绕支轴6转动,利用在一对臂部4、5之间被拉紧的捆束带7(参照图2)将诱导至一对臂部4、5之间的被捆束物(省略图示)捆束。
如图1、图2所示,捆束装置1包括:带支承机构21,其将卷绕于带卷盘(省略图示)的捆束带7以能够拉出的方式支承;带送出机构41,其将由带导向板28引导的捆束带7送出;带压接机构51,其对捆束带7的接合部(省略图示)加压来进行压接(参照图3、图4);带切断机构61,其将卷绕于被捆束物的捆束带7的接合部附近切断;带保持机构71,其保持从带卷盘拉出的捆束带7的端部;以及带限制机构91,其限制从带卷盘拉出的捆束带7的回卷。
带支承机构21包括:带收容部22,其在第1杆2与第1臂部4之间形成;线轴(省略图示),其设置于带收容部22内,用于安装卷绕于带卷盘的捆束带7;带罩23,其在将卷绕于带卷盘的捆束带7安装于线轴时开口。此外,带罩23例如使用聚碳酸酯等透明度较高的塑料。
如图2所示,在第1臂部4安装有上部侧板24。上部侧板24是沿着第1臂部4延伸的板金部件,在第1臂部4的支轴6侧的端部设置有第1辊25(参照图3),该第1辊25支承从卷绕于带卷盘的捆束带7中拉出的捆束带7(以下称为“从带卷盘拉出的捆束带7”)的非粘接面。第1辊25是塑料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第1轴26(参照图3)支承。第1轴26的两端部被上部侧板24支承。在第1轴26的两端部安装有垫片27、27(参照图3),该垫片27、27抑制第1轴26相对于上部侧板24朝向轴线方向的移动。
在上部侧板24的顶端侧(图2中的近前侧)的端部设置有带导向板28,该带导向板28对从带卷盘拉出的捆束带7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进行引导。带导向板28由螺钉29、29固定于上部侧板24。在带导向板28的顶端部设置有第2辊30(参照图3),该第2辊30支承从带卷盘拉出的捆束带7的非粘接面。第2辊30是与第1辊25相同的塑料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第2轴31(参照图3)支承。第2轴31的两端部被上部侧板24支承。在第2轴31的两端部安装有垫片(省略图示),该垫片抑制第2轴31相对于上部侧板24朝向轴线方向的移动。
如图3、图4所示,带送出机构41构成为被安装于上部侧板24的机构安装部件42(参照图3)。带送出机构41包括:第1引导部43,其对捆束带7的非粘接面进行引导;以及第2引导部44,其对由第1引导部43引导的捆束带7的粘接面进行引导。此外,通过用手指对捆束带7进行操作使其向侧方滑动,能够将捆束带7从第1引导部43与第2引导部44之间插入到带送出机构41内。
机构安装部件42是板金部件,由螺钉29、29和螺钉45、45(螺钉45在图3中仅示出1个)固定于上部侧板24。第1引导部43是板金部件,与形成有引导面的侧壁43A相向的侧壁43B由螺钉54固定于后述的可动部52。第2引导部44是塑料部件,由螺钉46固定于第1引导部43。此外,在使作为塑料部件的可动部52的相对的突起53、53与设置于侧壁43B的孔47、47(图3中仅示出1个)嵌合之后,通过使突起53、53热熔融,第1引导部43被定位(止转)于可动部52。
带压接机构51包括:上部单元(省略附图标记),其设置于第1臂部4(一个臂部)的顶端部;以及下部单元(省略附图标记),其设置于第2臂部5(另一个臂部)的顶端部。上部单元包括:上述的可动部52;支承导向件56,其由螺钉57、57固定于机构安装板42,将可动部52以能够朝向带加压方向(图3中的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以及压缩螺旋弹簧58,其对可动部52相对于上部侧板24(导向件56)朝向下部单元侧(向图3中的下方向)进行施力。在可动部52的下端形成有带按压部55。
通过一对臂部4、5以支轴6为中心转动,上部单元的带按压部55从捆束带7的接合部的上方下降,突入到形成于下部单元的带加压部59的方孔60(参照图2)中,保持捆束带7的接合部。此外,带按压部55对捆束带7的接合部的保持力能够通过压缩螺旋弹簧58的弹簧力进行调节。另外,上部单元具有用于使带压接机构51功能性地工作的压接部件66。
带切断机构61在顶端具有形成有锯齿刃的刀刃62。刀刃62由螺钉63、63固定于上部侧板24的顶端。而且,通过使刀刃62与带压接机构51的带支承部65(参照图2)在带加压方向(是与带加压部59垂直的方向并且是图1中的轴线L3方向)上交错,由带按压部55保持的捆束带7的接合部附近被刀刃62切断。
带保持机构71包括:操作部72,其被安装于第1臂部4的顶端部;以及带按压组件100,其设置于第2臂部5的顶端部,与操作部72协同动作。操作部72由螺钉73、73固定于机构安装部件42的前端。带按压组件100被带压接机构51的带加压部59和带支承部65抑制朝向图1中的轴线L3方向的移动。
带按压组件100中,在捆束时,通过第1臂部4侧的操作部72将可动部件111压入主体101时,这成为触发事件,使带按压部件121与可动部件111联动地进行动作。由此,带按压部件121的头顶端部122突入到带支承部65的缝隙(省略图示)中,保持带支承部65与带按压部件121之间的捆束带7的端部。另一方面,在切断捆束带7时,在由操作部72将可动部件111压入主体101时,这成为触发事件,使带按压部件121与可动部件111联动地进行动作,将带按压部件121的头顶端部122从带支承部65的缝隙中拔出。
如图5所示,主体101分割为一侧(图5中的“下侧”)的第1罩102和另一侧的第2罩103,在内部收容有带按压组件100的机构部。第1罩102与可动部件111相向,第2罩103与带按压部件121相向。引导部件131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在可动部件111与带按压部件121之间。
在带按压部件121的基部(与头顶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有供销123穿插的长孔124。销123被穿插在形成于引导部件131的销穿插孔132和形成于可动部件111的长孔112中,一端(图5中的“下端”)与形成于第1罩102的销嵌合孔104嵌合。另一方面,销123的另一端与形成于第2罩103的销嵌合孔105嵌合。
在销123的带按压部件121与第2罩103之间的部分的外周设置有圆筒形的套环125。套环125的一端面由带按压部件121支承,另一端面由第2罩103支承。在套环125的外周设置有扭力螺旋弹簧141的螺旋部142。
如图6所示,扭力螺旋弹簧141中,第1腕部143(一个腕部)的顶端部144由形成于第1罩102的弹簧支承部106支承,第1腕部143的基端部145由带按压部件121的基部支承。另一方面,扭力螺旋弹簧141的第2腕部146由形成于带按压部件121的肋形的弹簧支承部126支承。第1罩102的弹簧支承部106包括:第1支承部107,其剖面形成倒L形,从第1罩102的侧壁朝向第2罩103侧突出;以及第2支承部108,其从第1支承部107的端部向内侧突出。为了便于说明,图6示出了第2腕部146未被弹簧支承部126支承的状态。
带按压组件100具有保持力调整部件,该保持力调整部件对在可动部件111被压入之后因螺旋弹簧114的弹簧力使可动部件111返回时将带按压部件121保持在待机位置(后退端位置,参照图8)的力进行调整。保持力调整部件通过对弹簧支承部106的第2支承部108的板厚进行调整,进而对第2支承部108与带按压部件121的另一侧面(弹簧支承部126突出的一侧的面)的间隔进行调整,对将扭力螺旋弹簧141的第1腕部143的基端部145压紧于带按压部件121的基部的力进行调整。
如图5所示,在带按压部件121的一侧面(与弹簧支承部126突出的一侧相反一侧的面)的、头顶端部122与长孔124之间设置有朝向第1罩102(引导部件131)侧突出的轴127。轴127穿过形成于引导部件131的L形的轴卡合部133,与形成于可动部件111的轴卡合部115卡合。
在第1罩102的与形成有弹簧支承部106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图6中的“左侧”)设置有收容螺旋弹簧114的弹簧收容部109。螺旋弹簧114在第1罩102的侧壁与可动部件111的弹簧支承部113之间被压缩,将可动部件111朝向从主体101突出的方向施力。
如图3、图4所示,带限制机构91具有形成于操作部72的肋部92。肋部92形成为大致直角三角形,具有与第2引导部44的非引导面48相向的限制部93。而且,在捆束带7的接合部的压接时,肋部92相对于第2引导部44朝向带加压方向相对移动,在与第2引导部44的相对移动的过程中,一边使限制部93沿着第2引导部44的非引导面48滑动,一边将第2引导部44朝向第1引导部43侧压入。由此,第1引导部43与第2引导部44的间隙消失,第1引导部43与第2引导部44之间的捆束带7的粘接面与第2引导部44的引导面(与非引导面48相向的面)粘贴。此外,第2引导部44的非引导面48中的、与肋部92的滑动部由与肋部92的限制部93对应的斜面或曲面形成。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捆束装置1具有保护机构部件免于因落下而与地平面发生碰撞(撞击)的保护部件95。保护部件95以覆盖在捆束装置1以设想的落下姿态落下时捆束装置1中的与地平面发生碰撞的部位的方式设置。保护部件95形成为大致L形,例如使用聚碳酸酯等耐撞击性能和撞击缓冲性能较高的塑料。保护部件95包括:固定部96,其固定在设置于臂部4的顶端部的上部侧板24;以及保护部97,其以与设置于臂部4的顶端部的机构部件之间隔开一定间隔的方式配置。
另外,如图1、图2所示,捆束装置1具有上部罩35,该上部罩35将在第1臂部4的开口部8、即带支承机构21的第1辊25与第2辊30之间延伸的捆束带7遮蔽。上部罩35的顶端部36将设置于第1臂部4的顶端部的机构部的侧面遮蔽。上部罩35经由铰链37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被安装于第1臂部4。上部罩35例如使用聚碳酸酯等透明度较高的塑料。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臂部5包括:金属制的基部9,其从支轴6延伸;以及臂部主体11,其在顶端部安装有机构部件。第2臂部5的臂部主体11例如使用聚碳酸酯等透明度和耐撞击性能较高的塑料。臂部主体11包括:固定部12,其由螺钉10、10固定于第2臂部5的基部9;安装部14,其供带压接机构51的带加压部59和带支承部65、以及带保持机构71的带按压组件100安装;以及连接部13,其将固定部12和安装部14呈L形连接。
如图1所示,臂部主体11配置成,安装部14的轴线L2相对于固定部12的轴线L1(穿过支轴6的中心的第2臂部5的基部9的轴线L1)成大致直角。另一方面,与带压接机构51的带加压部59垂直的轴线L3、即朝向带加压方向延伸的直线以相对于安装部14的轴线L2向支轴6侧(内侧)倾斜的方式配置。换言之,安装部14的轴线L2以相对于与带加压部59垂直的轴线L3朝向与支轴6相反的一侧(外侧)倾斜的方式配置。
而且,带按压组件100的主体101在臂部主体11的安装部14内沿着轴线L2配置。由此,带按压组件100的主体101以在带压接机构51的带加压部59的下方(压接面的背侧)从带加压部59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方式配置于臂部主体11的安装部14内。
此外,在带按压组件100的可动部件111的上端形成有抵接部119,该抵接部119朝向内侧(支轴6侧)延伸而与带保持机构71的操作部72抵接。另外,在带按压组件100的主体101和臂部主体11的安装部14设置有导向机构110,该导向机构110在组装时将带按压组件100朝向组装方向(轴线L3方向)引导,并且通过抑制带按压组件100相对于带支承部65朝向远离方向的移动来确保捆束带7的保持力。
接着,对上述的捆束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将捆束带7从卷带拉出,穿过带送出机构41的第1引导部43与第2引导部44之间之后,握紧一对杆2、3使一对臂部4、5围绕支轴6转动(闭合动作)。在使一对臂部4、5闭合之后稍微返回时,带按压组件100的带按压部件121前进,带按压部件121的头顶端部122从捆束带7的上方突入到带支承部65的缝隙(省略图示)中。由此,从带送出机构41突出的捆束带7的端部被保持在带支承部65与带按压部件121之间。
接着,在返回到将一对杆2、3完全打开的位置时,从卷带拉出的捆束带7在一对臂部4、5之间被拉紧。在这种状态下,使捆束装置1朝向被捆束物(省略图示)移动,在一对臂部4、5之间被拉紧的捆束带7由被捆束物朝向支轴6侧压入。由此,将被捆束物诱导至一对臂部4、5之间,捆束带7从卷带中被拉出。
接着,在握紧一对杆2、3时,带压接机构51的带按压部55从捆束带7的接合部的上方突入到带压接机构51的方孔60中,保持被卷绕于被捆束物的捆束带7的接合部。与此同时,带按压组件100的带按压部件121后退,带按压部件121的头顶端部122从带支承部65的缝隙(省略图示)中被拔出。而且,在一对臂部4、5完全闭合的时刻,捆束带7的接合部被带压接机构51压接,并且由带压接机构51的带按压部55保持的捆束带7的接合部附近由带切断机构61的刀刃62切断。
另一方面,带限制机构91中,在捆束带7的接合部由带压接机构51压接的过程中,通过肋部92将带送出机构41的第2引导部44压紧时,第1引导部43与第2引导部44的间隙变窄。由此,位于第1引导部43与第2引导部44之间的捆束带7的粘接面与第2引导部44的引导面粘贴,捆束带7在端部(带按压部件121的按压余量)从带送出机构41突出的状态下被保持在带送出机构41内。
而且,为了连续地进行捆束作业,在对一对杆2、3进行操作而由带保持机构71保持捆束带7的端部时,捆束带7的端部位于与带支承部65的缝隙(省略图示)相向的位置。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使带按压部件121的头顶端部122突入到带支承部65的缝隙中,从带卷盘中拉出的捆束带7的端部被可靠地保持在带支承部65与带按压部件121之间。而且,由于通过带限制机构91使第1引导部43与第2引导部44的间隙变窄,所以在切断捆束带7时捆束带7被压紧并牢固地固定在第1引导部43与第2引导部44之间。
这里,在以往的捆束装置中,由于带按压组件配置在带压接机构的带加压部的外侧(作业人员进行观察时的前方),所以第2臂部中的带按压组件的收容空间朝向第2臂部的顶端部外侧突出,遮挡作业人员的视野。另外,在将被捆束物诱导至一对臂部之间时,朝向外侧突出的第2臂部的顶端部成为阻碍,因此存在在狭小的场所中作业非常困难而使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带按压组件100的主体101以在带压接机构51的带加压部59的下方(压接面的背侧)从带加压部59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在臂部主体11的安装部14内,所以第2臂部5的顶端部(臂部主体11)不会朝向外侧(作业人员进行观察时的前方)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2臂部5的顶端部不会遮挡作业人员的视野,所以能够高效地进行捆束作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臂部主体11和上部罩35使用透明度较高的塑料,所以能够提高被捆束物的视认性,能够使捆束作业高效化。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带罩23也使用透明度较高的塑料,所以能够视认捆束带7的残量,能够提高使用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带按压组件100的主体101倾斜地配置,所以能够使第2臂部5的顶端部(臂部主体11)细长化。由此,能够在狭小的场所中容易地处理捆束装置1,能够实现捆束作业的高效化。
另一方面,参照图7,在带按压组件100处于带按压状态时,带按压部件121位于带按压位置(前进端位置),带按压部件121的轴127位于可动部件111的轴卡合部115的第1槽116内。在这种状态下,在可动部件111被压入时,轴卡合部115的引导部117被压紧于轴127,轴127沿着引导部117移动。由此,带按压部件121以销123为中心朝向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移动至待机位置(后退端位置,参照图8)。
参照图8,在可动部件111被压入之后因螺旋弹簧114的弹簧力而返回时,作用于轴127的扭力螺旋弹簧141(参照图5)的弹簧力的图8中的水平方向分量(以下称为“弹簧力A”)作用于带按压部件121。另一方面,将上述的带按压部件121保持于待机位置(后退端位置)的力、即作用于轴127的扭力螺旋弹簧141的弹簧力的图8中的垂直方向分量、以及与引导部件131之间的摩擦阻力(以下称为“保持力B”)作用于带按压部件121。
这里,在带按压部件121的保持力B大于弹簧力A的情况下,带按压部件121的轴127不会朝向第1槽116侧(前进侧)移动,通过使可动部件111返回,轴127朝向可动部件111的轴卡合部115的第2槽118移动。由此,带按压部件121被保持在待机位置,带按压组件100正常地进行动作。
与此相对,在带按压部件121的保持力B小于弹簧力A的情况下,带按压部件121的轴127朝向第1槽116侧(前进侧)移动。由此,带按压部件121前进移动至带按压位置,带按压组件100产生不返回待机位置的动作不良。
因此,以往为了使带按压部件的保持力B大于弹簧力A,所以在主体罩设置肋部,对肋部与引导部件的间隙进行管理,来控制带按压组件与引导部件之间的摩擦阻力。在该以往技术中,由于摩擦力受到肋部的形状(尺寸)的影响,所以难以产生稳定的保持力B。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通过对将扭力螺旋弹簧141的基端部145压紧于带按压部件121的力进行调整来调节带按压部件121的保持力B的保持力调整部件,所以能够更直接地控制摩擦力来产生稳定的保持力B,能够抑制带按压组件100中的不返回待机位置的动作不良。另外,通过使第1罩102的弹簧支承部106的第2支承部107的板厚可变,能够容易且以较高的自由度对保持力B(摩擦力)进行控制。
这里,参照图5,带按压组件100在作为板金部件的带按压部件121、引导部件131和可动部件111的板厚的公差为负公差时良好地发挥功能。但是,在该公差为正公差时,作用于部件间的摩擦力过大,会成为动作不良的原因。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再使用连结主体101的第1罩102和第2罩103的螺钉,通过使第1罩102和第2罩103弯曲,以吸收板金部件的正公差的方式构成带按压组件100。
由此,无论板金部件的板厚的公差是正公差还是负公差,都能够确保带按压组件100的稳定的动作。

Claims (3)

1.一种捆束装置,其包括:一对臂部,其通过握紧一对杆而以支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带支承机构,其将捆束带以能够拉出的方式支承;带送出机构,其设置于一个臂部,将被从所述带支承机构拉出的捆束带送出;带保持机构,其设置于另一个臂部,用于保持被从所述带送出机构送出的捆束带的端部;以及带压接机构,其将被从所述带送出机构送出的捆束带的接合部压接,所述捆束装置利用在所述一对臂部之间被拉紧的捆束带对被诱导至所述一对臂部之间的被捆束物进行捆束,所述捆束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带压接机构包括:可动部,其设置于所述一个臂部的顶端部,被朝向带加压方向施力;以及带加压部,其设置于所述另一个臂部的顶端部,接收所述捆束带的接合部,
所述带保持机构包括:操作部,其设置于一个臂部的顶端部;以及带按压组件,其设置于另一个臂部的顶端部,与所述操作部进行协同动作,
所述带按压组件包括:可动部件,其被所述操作部压入;带按压部件,其以与该可动部件联动的方式在待机位置和带按压位置之间移动;以及主体,其收容机构部,
所述带按压组件的主体从所述带压接机构的带加压部的外侧向内侧延伸,以倾斜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另一个臂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捆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按压组件包括:扭力螺旋弹簧,其对所述带按压部件朝向所述带按压位置施力;以及保持力调整部件,其对在所述可动部件被压入之后返回时将所述带按压部件保持在待机位置的力进行调整,
所述保持力调整部件通过对将所述扭力螺旋弹簧的一个腕部压紧于所述带按压部件的力进行调整,来调整所述带按压部件的保持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捆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臂部或所述带支承机构的至少一部分采用透明的材料形成。
CN202280039076.8A 2021-07-16 2022-06-20 捆束装置 Pending CN1175456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18122A JP2023013733A (ja) 2021-07-16 2021-07-16 結束装置
JP2021-118122 2021-07-16
PCT/JP2022/024538 WO2023286529A1 (ja) 2021-07-16 2022-06-20 結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45696A true CN117545696A (zh) 2024-02-09

Family

ID=84919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9076.8A Pending CN117545696A (zh) 2021-07-16 2022-06-20 捆束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13733A (zh)
CN (1) CN117545696A (zh)
WO (1) WO202328652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84205A1 (ja) * 2012-11-29 2014-06-05 ニチバン株式会社 結束装置
JP7020647B2 (ja) * 2018-02-23 2022-02-16 ニチバン株式会社 結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86529A1 (ja) 2023-01-19
JP2023013733A (ja) 2023-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139805A1 (en) Power Tool for Stainless Steel Metal Locking Ties
EP1878563A1 (en) Tow catch for fiber placement head
CN107517774B (zh) 园艺用捆扎机
CN107517773B (zh) 园艺用捆扎机
JPWO2014084205A1 (ja) 結束装置
US10787282B2 (en) Cap and cap unit
TWI672093B (zh) 園藝用綑紮機
EP2025633A1 (en) A tape dispenser and a method of taping
US11338598B2 (en) Cartridge
CN117545696A (zh) 捆束装置
EP3696344A1 (en) Binding machine
CN111757834B (zh) 捆束装置
US5417252A (en) Tool for binding an object, by means of a strip
CN110656779A (zh) 捆扎机
EP3858774A1 (en) Yarn joining device, winding unit,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15992602A (zh) 捆扎机
CN115675986A (zh) 捆扎机
CN114286787A (zh) 钢筋捆扎机
EP1160162A2 (en) Band tightening and cutting device
JP6319884B2 (ja) 結束装置におけるテープ巻戻り防止機構
JP3197409U (ja) 結束装置の保護具
US20230129360A1 (en) Taping head
US20220259875A1 (en) Binding machine
KR20240019782A (ko) 광 파이버 커터
CN118498728A (zh) 钢筋捆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10659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