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29722A - 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信息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信息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29722A
CN117529722A CN202280041676.8A CN202280041676A CN117529722A CN 117529722 A CN117529722 A CN 117529722A CN 202280041676 A CN202280041676 A CN 202280041676A CN 117529722 A CN117529722 A CN 1175297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ility
ai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heat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167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虞江鹏
室直树
长浜英雄
刘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297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297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目的是使得能够平滑地继续进行设施的空气调节设计。该信息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作为建筑物或移动运载工具的设施的室内中的设置温度与室外气温之间的差、所述设施的外壁的面积以及所述外壁的热透射率相乘在一起,以计算作为所述外壁处的所述设施整体的热损失的外壁热损失;以及针对所述设施的多个分区中的各分区执行用于将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关注分区的大小相对于所述设施的大小的比率与所述外壁热损失相乘在一起的处理,以计算作为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各分区中的热负荷的个体热负荷。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信息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信息处理系统,并且具体涉及使用与设施的热负荷有关的信息的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信息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描述了一种自动空气调节设计设备,其包括处理控制器、诸如空气调节装置产品存储部等的多个产品存储部、以及显示输出部。为了创建建筑物的空气调节设计,处理控制器顺次执行建筑物设计步骤,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处理控制器读出多个产品存储部中的各产品存储部中所存储的信息,并且将该信息的一般值作为图像显示在显示输出部中。操作者可以根据图像显示部中所显示的内容来顺次地设置所需的数据。例如,设置建筑物的结构和室内布局。基于各个设置,处理控制器的热负荷计算部计算空气调节设计所需的热负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94150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信息处理系统,其被配置为平滑地继续进行设施的空气调节设计。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作为建筑物或移动运载工具的设施的室内中的设置温度与室外气温之间的差、所述设施的外壁的面积以及所述外壁的热透射率相乘在一起,以计算作为所述外壁处的所述设施整体的热损失的外壁热损失;以及针对所述设施的多个分区中的各分区,执行用于将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关注分区的大小相对于所述设施的大小的比率与所述外壁热损失相乘在一起的处理,以计算作为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各分区中的热负荷的个体热负荷。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的程序是一种程序,其被配置为使得计算机系统的一个或多于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信息处理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的信息处理系统包括第一计算部和第二计算部。所述第一计算部被配置为将作为建筑物或移动运载工具的设施的室内中的设置温度与室外气温之间的差、所述设施的外壁的面积以及所述外壁的热透射率相乘在一起,以计算作为所述外壁处的所述设施整体的热损失的外壁热损失。所述第二计算部被配置为针对所述设施的多个分区中的各分区,执行用于将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关注分区的大小相对于所述设施的大小的比率与所述外壁热损失相乘在一起的处理,以计算作为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各分区中的热负荷的个体热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序列图;
图2是应用该信息处理方法的设施的楼层平面图;以及
图3是被配置为实现该信息处理方法的系统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说明根据实施例的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信息处理系统。注意,以下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示例。可以对以下所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只要实现本公开的目的即可。
(1)概述
本实施例的信息处理方法用于创建与设施5(参见图2)中的空气调节有关的设计。更具体地,信息处理方法用于选择要安装在设施5中的空气调节装置并确定空气调节装置的布置。各空气调节装置是被配置为通过热交换来调整室内中的温度的装置。空气调节装置的示例包括空调和热管。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信息处理方法包括:用于将作为建筑物或移动运载工具的设施5的室内中的设置温度与室外气温之间的差、设施5的外壁E1的面积、以及外壁E1的热透射率相乘在一起以计算外壁热损失的步骤,该外壁热损失是外壁E1处的设施5整体的热损失;以及用于针对设施5的多个分区50(参见图2)中的各分区执行将多个分区50中的关注分区50的大小相对于设施5的大小的比率与外壁热损失相乘在一起的处理、以计算个体热负荷的步骤,该个体热负荷是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中的热负荷。
本实施例的信息处理方法使得能够计算个体热负荷。个体热负荷与设施5的各分区50所需的空气调节容量的大小(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相对应。因此,计算个体热负荷使得设计者能够知晓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并且平滑地继续进行设施5的空气调节设计。例如,设计者至少选择一个或多于一个空气调节装置,使得要安装在分区50中的一个或多于一个空气调节装置的空气调节容量的总和近似等于分区50的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或者大于分区50的个体热负荷。
根据一方面的程序是被配置为使得计算机系统的一个或多于一个处理器执行信息处理方法的程序。程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非暂态记录介质中。
作为设施5的建筑物的示例包括住宅、办公楼、工厂、商业综合体、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游乐设施、主题公园、公园、机场、铁路站、棒球场、旅馆和医院。作为设施5的移动运载工具的示例包括船舶、铁路列车和飞行器。
设施5的一个室内可以与一个分区50相对应,或者一个室内可以包括两个或多于两个分区50。可替代地,两个或多于两个室内中的各室内的至少部分空间可以包括在一个分区50中。将假定一个室内与一个分区50相对应来说明本实施例。
在图2中,设施5包括三个分区50(三个室内)。彼此相邻的分区50由内壁I1分隔。此外,设施5的内部空间(屋内空间)由外壁E1(图2中的粗线部分)与设施5外部的室外空间分隔。外壁E1包括沿着重力方向的侧壁以及天花板。三个分区50各自与室外空间相邻,并且三个分区50由外壁E1的一部分与室外空间分隔。
(2)信息处理系统
信息处理方法由信息处理系统1(参见图3)实现。本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包括第一计算部21和第二计算部22。第一计算部21将作为建筑物或移动运载工具的设施5的室内中的设置温度与室外气温之间的差、设施5的外壁E1的面积、以及外壁E1的热透射率相乘在一起,以计算外壁热损失,该外壁热损失是外壁E1处的设施5整体的热损失。第二计算部22针对设施5的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执行将多个分区50中的关注分区50的大小相对于设施5的大小的比率与外壁热损失相乘在一起的处理,以计算个体热负荷,该个体热负荷是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中的热负荷。
更具体地,信息处理系统1包括处理器2、通信接口31、存储部32、操作构件33和显示构件34。处理器2包括第一计算部21、第二计算部22、第三计算部23、选择处理器24、分析部25和BIM数据生成部26。
处理器2包括包含一个或多于一个处理器以及存储器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的(一个或多于一个)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器中所存储的程序,由此实现作为处理器2的功能。程序可以存储在存储器中,可以通过诸如因特网等的电信网络提供,或者可以作为存储有程序的非暂态记录介质(诸如存储卡等)提供。
第一计算部21、第二计算部22、第三计算部23、选择处理器24、分析部25和BIM数据生成部26仅仅表示由处理器2实现的功能,并且不必一定表示有形组件。
信息处理系统1例如与数据服务器一起使用。数据服务器包括用于保持库4的存储部。信息处理系统1与数据服务器进行通信以接收库4中所包括的数据并且向库4提供数据。注意,库4可以包括在信息处理系统1中。
信息处理系统1的通信接口31包括用于与数据服务器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装置。通信接口31被配置为经由通信接口装置与数据服务器进行通信。如本公开中所使用的,“被配置为进行通信”意味着组件可以基于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的适当通信方案直接地或经由网络或中继器间接地发送和接收信号。
存储部32存储与在信息处理系统1中执行的处理有关的信息。
操作构件33是被配置为接收由用户给予的操作的输入接口。操作构件33例如包括诸如鼠标等的指点装置、以及键盘。用户对操作构件33给予操作,由此输入用于计算个体热负荷的环境信息(其将在后面说明)并选择要安装在设施5中的空气调节装置。
显示构件34是被配置为显示与在信息处理系统1中执行的处理有关的信息的显示器。
如上所述,处理器2的第一计算部21计算外壁热损失。第二计算部22计算个体热负荷。
第三计算部23计算通风热负荷。通风热负荷表示通过通风装置的每单位时间流入和流出的热量。
选择处理器24根据对操作构件33给予的操作来进行用于确定要安装在设施5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处理。
分析部25模拟在空气调节装置安装在设施5中的情况下的设施5的环境。
BIM数据生成部26执行用于将与要安装在设施5中的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建筑信息建模(BIM)数据添加到与设施5有关的BIM数据的处理,与设施5有关的BIM数据是预先准备的。
(3)信息处理方法的详情
参考图1,以下将说明信息处理方法的详情。注意,图1所示的顺序仅仅是根据本公开的信息处理方法的示例。可以相应地改变处理的顺序,或者可以相应地添加或省略(一个或多于一个)处理。
(3.1)环境信息的输入
首先,将环境信息输入到信息处理系统1(步骤ST1)。环境信息是与设施5的空气调节环境有关的信息。环境信息包括与例如设施5的外壁E1的面积、外壁E1的热透射率、以及设施5的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的大小有关的信息。将该环境信息中的一些作为一些BIM数据提供到信息处理系统1。
更具体地,库4包括与设施5有关的BIM数据41(参见图3),并且BIM数据41被提供到信息处理系统1。BIM数据41包括与设施5有关的三维模型数据以及与构成设施5的各个构件的材料有关的数据。信息处理系统1被配置为例如基于与外壁E1的材料有关的数据来计算外壁E1的热透射率。可替代地,可以从库4提供与外壁E1的热透射率有关的信息。
环境信息还包括与设施5的室内中的设置温度有关的信息以及与室外气温有关的信息。例如,信息处理系统1使用通过由用户对操作构件33给予的操作所指定的温度作为设置温度。对于室外气温,例如,用户对操作构件33给予操作以选择存在设施5的区域,并且由此从存储部32读出该区域中的特定季节(例如,夏季或冬季)中的平均温度,并且信息处理系统1使用如此读出的温度作为室外气温。
环境信息还包括与要安装在设施5中的通风装置有关的信息。与通风装置有关的信息的示例包括与通风装置的安装场所、通风装置的流量、以及通风装置的换热器效能有关的信息。
此外,设施5的热损失包括除由于热通过外壁E1而引起的热损失和由于热通过通风装置而引起的热损失以外的热损失。环境信息还包括与各种类型的热损失有关的信息。具体地,环境信息包括与以下项有关的信息:来自各分区50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于一个)人体的热生成量、来自各分区50中所安装的(一个或多于一个)装置的热生成量、以及与通过各分区50中所安装的(一个或多于一个)窗的日照量相对应的热量。
(3.2)外壁热损失的计算
在将环境信息输入到信息处理系统1之后,第一计算部21计算外壁热损失(步骤ST2)。当外壁热损失由Qi(其单位是[W])表示、室外气温由Te(其单位是[℃])表示、设施5的室内中的设置温度由Tr(其单位是[℃])表示、外壁E1的面积由Ae(其单位是[m2])表示、并且外壁E1的热透射率由K(其单位是[W/(m2·K)])表示时,通过式1获得外壁热损失Qi。
[式1]
Qi=K×Ae×(Te-Tr)
当Rο、Rw和Ri(其单位是[m2·K/W])分别表示外壁E1的外表面的热阻、外壁E1的热阻、以及外壁E1的内表面的热阻时,通过式2获得热透射率K。
[式2]
K=1/(Rο+Rw+Ri)
设置温度Tr可以是所有分区50共同的温度。例如,可以使用分区50中的设置温度的平均值作为设置温度Tr以代入式1。此外,外壁E1的面积可以是近似获得的面积。例如,可以使用通过图2中表示外壁E1的粗线的长度乘以一定高度所获得的值作为外壁E1的侧壁的面积,并且可以使用侧壁的面积与天花板的面积的总和作为外壁E1的面积。
(3.3)个体热负荷的计算
<<3.3.1>>第一示例
然后,第二计算部22计算个体热负荷(步骤ST3)。在第一示例中,将说明用于计算个体热负荷的最低限度的处理。
第二计算部22针对设施5的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执行将多个分区50中的关注分区50的大小相对于设施5的大小的比率与外壁热损失相乘在一起的处理。这样,第二计算部22计算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中的热负荷(个体热负荷)。
关于设施5和分区50,“大小”可以是体积或楼板面积。此外,当“大小”是体积时,通过将楼板面积乘以一定高度所获得的值可以近似用作体积。在本实施例中,假定“大小”是楼板面积。
例如,在构成设施5的三个分区50中,第一分区50具有占三个分区50的总楼板面积的20%的楼板面积。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一分区50相对应的个体热负荷是外壁热损失0.2倍的值。第二分区50和第三分区50的个体热负荷也是以类似的方式计算出的。
在以下的说明中,通过将外壁热损失乘以分区50的大小的比率所获得的值被称为个体外壁热损失。如上所述,个体热负荷是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中的热负荷。个体外壁热损失和个体热负荷在第一示例中彼此相对应,但在以下的第二示例和第三示例中彼此不对应。
<<3.3.2>>第二示例
以下将说明用于计算个体热负荷的附加处理。
第三计算部23针对各分区50计算通风热负荷。通风热负荷是通过通风装置的每单位时间流入和流出的热量。第三计算部23将室温的设置温度与室外气温之间的差、设施5中所安装的通风装置处的流量、以及预定系数相乘在一起,以计算通风热负荷。第二计算部22将第三计算部23所计算出的通风热负荷与多个分区50中的安装有通风装置的分区50中的第一示例的个体热负荷相加。也就是说,个体外壁热损失和通风热负荷的总和是第二示例中的个体热负荷。
当通风热负荷由Qv(其单位是[W])表示、通风装置处的流量由q(其单位是[m3/s])表示、空气的密度由ρ(=1.18[kg/m3])表示、并且空气的恒压比热由c(=1005[J/(kg·K)])表示时,通过式3获得通风热负荷Qv。
[式3]
Qv=ρ×c×q×(Te-Tr)
其中:ρ×c是上述的预定系数。该预定系数可以相应地改变。
<<3.3.3>>第三示例
以下将说明用于计算个体热负荷的进一步的附加处理。
第二计算部22获取与要相加到第一示例的个体热负荷的值有关的信息。该信息包括在步骤ST1中所获取到的环境信息中。该信息例如是基于通过由用户对操作构件33给予的操作所输入的信息而生成的。
要相加到第一示例的个体热负荷的值是来自人体的热生成量、来自装置的热生成量以及与日照量相对应的热量中的至少一个。也就是说,第二计算部22将如下项中的至少一个相加到第一示例的个体热负荷,由此计算第三示例的个体热负荷:来自多个分区50中的关注分区50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于一个)人体的每单位时间的热生成量(第一热生成量)、来自关注分区50中所安装的(一个或多于一个)装置的每单位时间的热生成量(第二热生成量)、以及与通过关注分区50中所安装的(一个或多于一个)窗的日照量相对应的每单位时间的热量(第三热生成量)。
例如,假定第一分区50中的人的容量或逗留者的数量为4个,该逗留者的数量是通过由用户对操作构件33给予的操作所设置的。每单位时间的每人的热生成量预先存储在存储部32中。第二计算部22使用通过将每人的热生成量乘以人数(4个)所获得的值作为第一分区50中的第一热生成量。
此外,例如,来自第一分区50中所安装的(一个或多于一个)装置的每单位时间的热生成量(第二热生成量)是例如通过由用户对操作构件33给予的操作所设置的、或者包括在从库4提供的与设施5有关的BIM数据41中的信息。装置的示例包括照明装置、个人计算机和打印机。
此外,例如,用户对操作构件33给予操作以选择存在设施5的区域。这指定了区域的日照量。此外,从库4提供的与设施5有关的BIM数据41包括与设施5的窗的面积、窗的朝向和窗的透光率有关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第二计算部22获得通过第一分区50中所安装的(一个或多于一个)窗的日照量。第二计算部22还获得与日照量相对应的每单位时间的热量(第三热生成量)。
当窗表面上的日照量(入射光量)由I(其单位是[W/m2])表示、窗的面积由Aw(其单位是[m2])表示、并且窗的透光率由τ表示时,通过式4获得第三热生成量Qw。
[式4]
Qw=I×Aw×τ
第二计算部22使用第一分区50的第一热生成量、第二热生成量、第三热生成量、通风热负荷和个体外壁热损失的合计作为第一分区50中的个体热负荷。对于第二分区50和第三分区50,第二计算部22以类似的方式获取第一热生成量、第二热生成量、第三热生成量和通风热负荷,然后这四者被相加到第一示例的个体热负荷(个体外壁热损失)。
注意,相加到第一示例的个体热负荷的值不必一定是第一热生成量、第二热生成量、第三热生成量和通风热负荷中的全部。也就是说,针对各分区50,可以使用通过将第一热生成量、第二热生成量、第三热生成量和通风热负荷中的至少一个相加到个体外壁热损失所获得的值作为第三示例的个体热负荷。
(3.4)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
此外,本实施例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用于基于个体热负荷来计算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的步骤。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是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中的空气调节装置所需的空气调节容量的大小。在本实施例中,个体热负荷等于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
(3.5)确定要安装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候选的处理
在计算出个体热负荷(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之后,信息处理系统1将表示个体热负荷的数值信息提供到数据服务器(步骤ST4)。在数据服务器的库4中,登记了可以安装在设施5中的各种类型的空气调节装置,并且库4包括与各个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信息。数据服务器在库4中所登记的空气调节装置中搜索与条件匹配的空气调节装置(步骤ST5)。将与条件匹配的空气调节装置作为要安装在设施5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候选进行处理。条件例如包括如下的条件:当要安装在分区50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数量为N个(其中N是自然数)的情况下,N个空气调节装置的空气调节容量的总和大于或等于个体热负荷。因此,本实施例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选择步骤(步骤ST5),该选择步骤用于基于个体热负荷来确定要安装在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中的(一个或多于一个)空气调节装置的(一个或多于一个)候选。选择步骤包括从库4中所登记的多个空气调节装置中确定要安装在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中的(一个或多于一个)空气调节装置的(一个或多于一个)候选。
将与被确定为候选的各个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信息从库4提供到信息处理系统1。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步骤ST6,该步骤ST6用于从库4获取与各个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信息。与各个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信息包括与空气调节装置的产品编号、大小、额定制冷量和额定制热量中的至少一个、针对各个气流设置值的气流、以及气流方向范围有关的信息。
与空气调节装置的大小有关的信息包括例如与空气调节装置整体的尺寸(即,宽度、高度和深度)、以及空气调节装置的吸气口和出气口的尺寸有关的信息。额定制冷量和额定制热量各自表示每单位时间的由空气调节装置移动的热量的额定值(其单位是[W])。气流设置值例如是与“高”、“中”和“低”相对应的三个级别。气流方向范围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气流方向可改变的范围,并且气流方向范围的单位是弧度。气流方向范围可以是表示气流方向围绕一个轴可改变的范围的一个范围,或者气流方向范围可以是表示气流方向分别围绕两个或三个轴可改变的范围的两个或三个范围。
与各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信息还包括例如与以下项有关的信息:可从其下载与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产品信息的网站的统一资源定位符(URL)、空气调节装置的安装方法、以及空气调节装置的特殊功能(例如,除菌功能或除臭功能)。与各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信息附加地包括例如与以下项有关的信息:空气调节装置的马力、制热性能系数(能量消耗效率:COP)、制冷COP、外部静压、可用电源的类型、操作电流、额定电力消耗、功率因数、声压级(SPL)、以及空气调节装置的质量。
(3.6)选择v布置
在步骤ST6中信息处理系统1获取与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信息之后,选择处理器24(参见图3)根据由用户给予的操作来执行用于选择空气调节装置的处理以及用于将空气调节装置布置在与设施5有关的BIM数据上的处理(步骤ST7)。
更具体地,首先,显示构件34显示表示多个分区50的图像。用户对操作构件33给予操作,由此选择要创建空气调节设计的分区50。然后,显示构件34显示与作为要安装在分区50中的(一个或多于一个)空气调节装置的候选的一个或多于一个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一个或多于一个信息。与各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信息包括例如与以下项有关的信息:空气调节装置的产品编号、大小、额定制冷量和额定制热量中的至少一个、针对各个气流设置值的气流、以及气流方向范围、以及空气调节装置的图像(照片)。用户对操作构件33给予操作,由此选择要安装在分区50中的(一个或多于一个)空气调节装置。然后,用户对操作构件33给予操作,从而将(一个或多于一个)空气调节装置布置在与设施5有关的BIM数据上的(一个或多于一个)期望位置处。因此,选择处理器24执行用于确认要安装在分区50中的(一个或多于一个)空气调节装置的选择和布置的处理。
用户针对所有分区50进行要安装的(一个或多于一个)空气调节装置的选择和布置。
(3.7)环境模拟
然后,分析部25(参见图3)基于步骤ST7中用户所设置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布置、各个空气调节装置的空气调节容量(额定制冷量和额定制热量)和气流方向范围、以及与设施5有关的BIM数据等,来运行环境模拟(步骤ST8)。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步骤ST8,该步骤ST8用于基于与各个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信息以及与设施5有关的结构数据(BIM数据),来模拟在空气调节装置安装在设施5中的情况下的设施5的环境。
具体地,首先,用户设置各分区50所需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的示例包括最大气流速度、平均气流速度、各分区50中的预定位置处的气流方向、预测平均投票(PMV)和预测不满意百分比(PPD)。环境条件还包括与步骤ST1中所获取到的环境信息中的分区50中的设置温度有关的信息。针对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分析部25在提供了(一个或多于一个)空气调节装置的各种设置以接近环境条件的前提下执行环境模拟。
分析部25所执行的环境模拟是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作为环境模拟的结果,例如,生成与各分区50中的温度分布和气流分布有关的信息。温度分布通过例如根据温度对表示各分区50的三维图像进行颜色编码来表示。此外,气流分布通过例如根据气流级别对表示各分区50的三维图像进行颜色编码来表示。此外,作为环境模拟的结果,例如,生成各分区50中的PMV和PPD的预测值。
用户查看显示构件34中所显示的环境模拟的结果。如果环境模拟的结果令人满意,则用户对操作构件33给予操作以批准各分区50中的(一个或多于一个)空气调节装置的选择和布置(步骤ST9中为“是”)。相反,如果环境模拟的结果不令人满意(步骤ST9中为“否”),则用户再次进行(一个或多于一个)空气调节装置的选择和布置。也就是说,方法返回到步骤ST7。
(3.8)BIM数据创建
当用户批准各分区50中的(一个或多于一个)空气调节装置的选择和布置、并且对操作构件33给予操作以确认该选择和布置时,BIM数据生成部26(参见图3)生成包括与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BIM数据的与设施5有关的BIM数据。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步骤ST10,该步骤ST10用于将与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BIM数据添加到与设施5有关的BIM数据,以生成BIM数据。如此生成的BIM数据包括与设施5的结构部分有关的三维模型数据以及与结构部分(例如,壁)中所安装的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三维模型数据。BIM数据还包括与各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信息(例如,与空气调节容量和气流方向范围有关的信息)。用户对操作构件33给予操作,由此从BIM数据获取与各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信息。
信息处理系统1向库4提供步骤ST10中所生成的BIM数据41(参见图3)以及步骤ST8中执行的环境模拟的结果(分析数据42)(步骤ST11)。库4保持BIM数据41和分析数据42。
设施5的管理员可以参考库4所保持的BIM数据41来管理设施5。例如,管理员参考BIM数据41,由此知晓空气调节装置的布置和规格等。此外,管理员参考库4所保持的分析数据42,由此知晓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的空气调节环境(温度分布和气流分布等)。
(第一变形例)
以下将说明根据第一变形例的信息处理方法。与实施例中的组件类似的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例中,例如,用户对操作构件33给予操作以选择存在设施5的区域,并由此从存储部32读出该区域中的特定季节(例如,夏季或冬季)中的平均温度,并且信息处理系统1使用如此读出的温度用作室外气温Te。然后,基于式1,通过使用室外气温Te来获得外壁热损失Qi。在第一变形例中,用于确定室外气温Te的方法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操作和制热操作之间不同。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冷操作还是制热操作是通过由用户对操作构件33给予的操作指定的。
在第一变形例中,从存储部32读出的温度被称为实际室外气温t0(其单位是[℃])。外壁E1的表面的太阳吸收率由a0表示,外壁E1的表面上的日照量(入射光量)由Ie(其单位是[W/m2])表示,并且外壁E1的表面处的总传热系数由α(其单位是[W/(m2·K)])表示。此外,从外壁E1的外表面的天空视图的构形因子(在沿着重力方向的侧壁处为0.4并且在天花板处为1)由F表示,黑体的辐射常数由σ(=5.67×10-8[W/(m2·K4)])表示,并且通过将实际室外气温t0换算成绝对温度所获得的值由T0表示。
通过式5获得在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冷操作的情况下的室外气温Te。
[式5]
Te=t0+a0×Ie/α
通过式6获得在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热操作的情况下的室外气温Te。
[式6]
Te=t0-F×σ×T0 4
也就是说,在第一变形例中,在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冷操作的情况下,室外气温Te升高了与太阳日照量的影响相对应的温度,而在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热操作的情况下,室外气温Te降低了与设施5的黑体辐射相对应的温度。因此,可以以进一步增加的准确度创建设施5的空气调节设计。
将通过式5或式6所获得的室外气温Te代入式1,由此获得外壁热损失Qi。
(实施例的其他变形例)
以下将说明实施例的其他变形例。以下所述的变形例可以相应地彼此组合。此外,以下所述的变形例可以相应地与第一变形例组合。
可以从计算个体热负荷所针对的对象中排除不安装空气调节装置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作为计算个体热负荷所针对的对象的各分区50,可以将由热在分区50与不安装空气调节装置的空间之间的传递而引起的热损失与分区50中的个体热负荷相加。
通过内壁I1将设施5中彼此相邻的分区50分隔不是必要结构。
多个分区50中的一些分区50不必一定与室外空间相邻。
除了空气调节装置的选择和布置之外,通风装置的选择和布置可以由信息处理系统1实现。例如,数据库在库4中搜索与条件匹配的通风装置,并且使用与条件匹配的通风装置作为要安装在设施5中的通风装置的候选。将与通风装置的候选有关的信息提供到信息处理系统1,并且用户可以从通风装置的候选中选择要实际安装的通风装置并确定该通风装置的布置。
信息处理系统1可以执行用于向用户呈现选择步骤中所确定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值得推荐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处理。此外,信息处理系统1可以执行用于向用户呈现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值得推荐的布置的处理。例如,信息处理系统1可以确定并向用户呈现带来最大空气调节效率的空气调节装置及其布置。
本公开中的信息处理系统1包括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作为其主要硬件组件。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器中所存储的程序,由此实现本公开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至少一些功能。程序可以预先存储在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器中,可以经由电信网络提供,或者可以经由存储该程序的非暂态记录介质(诸如计算机系统可读存储卡、光盘或硬盘驱动器等)提供。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器可以由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IC)或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的单个或多个电子电路构成。本文提及的诸如IC或LSI等的集成电路根据集成的程度可以用另一方式提及,并且包括被称为系统LSI、超大规模集成(VLSI)或特大规模集成(ULSI)的集成电路。可选地,还可以采用在制造了LSI之后要编程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允许重新配置LSI内部的连接或电路区段的可重新配置的逻辑器件作为处理器。这些电子电路可以一起集成在单个芯片上或分布在多个芯片上,而没有限制。多个芯片可以集成在一个装置中,或者可以分布在多个装置中。如本文所述,计算机系统包括包含一个或多于一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于一个存储器的微控制器。因此,微控制器还由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或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一个或多于一个电子电路构成。
将信息处理系统1中的多个功能集成在单个装置中不是信息处理系统1的必要结构,并且信息处理系统1的组件可以分布在多个装置中。还可替代地,信息处理系统1的功能中的至少一些(例如,分析部25的功能中的一些)也可以被实现为云(云计算)系统。
(概括)
根据上述的实施例等,公开了以下的方面。
第一方面的信息处理方法包括:用于将作为建筑物或移动运载工具的设施(5)的室内中的设置温度与室外气温之间的差、设施(5)的外壁(E1)的面积以及外壁(E1)的热透射率相乘在一起以计算外壁热损失的步骤,该外壁热损失是外壁(E1)处的设施(5)整体的热损失;以及用于针对设施(5)的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执行用于将多个分区(50)中的关注分区(50)的大小相对于设施(5)的大小的比率与外壁热损失相乘在一起的处理、以计算个体热负荷的步骤,该个体热负荷是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中的热负荷。
该配置使得能够计算个体热负荷。个体热负荷与设施(5)的各分区(50)所需的空气调节容量的大小(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相对应。因此,计算个体热负荷使得设计者能够知晓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并且平滑地继续进行设施(5)的空气调节设计。
参考第一方面的第二方面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用于将设置温度和室外气温之间的差、设施(5)中所安装的通风装置处的流量以及预定系数相乘在一起以计算通风热负荷的步骤,该通风热负荷是通过通风装置的每单位时间流入和流出的热量;以及用于将通风热负荷与多个分区(50)中的安装有通风装置的分区(50)中的个体热负荷相加以计算新的个体热负荷的步骤。
该配置使得能够考虑到通过通风装置流入和流出的热量来创建空气调节设计。
参考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三方面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如下的步骤,该步骤用于将以下项中的至少一个与个体热负荷相加以计算新的个体热负荷:来自多个分区(50)中的关注分区(50)中存在的人体的每单位时间的热生成量、来自关注分区(50)中所安装的装置的每单位时间的热生成量、以及与通过关注分区(50)中所安装的窗的日照量相对应的每单位时间段的热量。
该配置使得能够考虑到来自人体的热生成量等来创建空气调节设计。
参考第一方面的第四方面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如下的步骤,该步骤用于基于个体热负荷来计算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是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中的空气调节装置所需的空气调节容量的大小。
该配置使得能够计算出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也就是说,可以计算出设施(5)的各个分区(50)所需的空气调节容量的大小。
参考第一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五方面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选择步骤,该选择步骤用于基于个体热负荷来确定要安装在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候选。
该配置使得能够向设计者呈现空气调节装置的候选。
参考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六方面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如下的步骤,该步骤用于基于新的个体热负荷来计算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是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中的空气调节装置所需的空气调节容量的大小。
该配置使得能够计算出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也就是说,可以计算出设施(5)的各个分区(50)所需的空气调节容量的大小。
参考第二方面、第三方面和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第七方面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选择步骤,该选择步骤用于基于新的个体热负荷来确定要安装在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候选。
该配置使得能够向设计者呈现空气调节装置的候选。
参考第五方面或第七方面的第八方面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如下的步骤,该步骤用于基于与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信息和与设施(5)有关的结构数据,来模拟在空气调节装置安装在设施(5)中的情况下的设施(5)的环境。
该配置使得能够在无需实际安装空气调节装置的情况下检查在空气调节装置安装在特定设施(5)的特定分区(50)中的情况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效果。
在参考第五方面、第七方面和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第九方面的信息处理方法中,选择步骤包括:从库(4)中所登记的多个空气调节装置中确定要安装在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候选。
在该配置中,与多个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数据登记在库(4)中,因此与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数据不再必须预先存储在实际使用这样的数据的装置中,由此减少该装置所需的存储容量。
参考第九方面的第十方面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如下的步骤,该步骤用于从库(4)获取与以下项有关的信息作为与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信息:产品编号、大小、额定制冷量和额定制热量中的至少一个、针对各个气流设置值的气流、以及气流方向范围。
该配置使得能够获取与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各种信息。
参考第五方面以及第七方面至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第十一方面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如下的步骤,该步骤用于将与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BIM数据添加到与设施(5)有关的BIM数据。
该配置使得能够创建表示空气调节装置安装在设施(5)中的状态的BIM数据。
除第一方面的配置以外的配置不是本公开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必要配置,因此相应地可省略。
第十二方面的程序是被配置为使得计算机系统的一个或多于一个处理器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信息处理方法的程序。
该配置使得设施(5)的空气调节设计能够平滑地继续进行。
第十三方面的信息处理系统(1)包括第一计算部(21)和第二计算部(22)。第一计算部(21)被配置为将作为建筑物或移动运载工具的设施(5)的室内中的设置温度与室外气温之间的差、设施(5)的外壁(E1)的面积以及外壁(E1)的热透射率相乘在一起,以计算外壁热损失,该外壁热损失是外壁(E1)处的设施(5)整体的热损失。第二计算部(22)被配置为针对设施(5)的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执行用于将多个分区(50)中的关注分区(50)的大小相对于设施(5)的大小的比率与外壁热损失相乘在一起的处理,以计算个体热负荷,该个体热负荷是多个分区(50)中的各分区中的热负荷。
该配置使得设施(5)的空气调节设计能够平滑地继续进行。
上述方面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性的。根据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各种配置(变形例)可以通过信息处理方法、(计算机)程序或者记录有该程序的非暂态记录介质来实现。
附图标记说明
1 信息处理系统
4 库
5 设施
21 第一计算部
22 第二计算部
50 分区
E1 外壁

Claims (13)

1.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作为建筑物或移动运载工具的设施的室内中的设置温度与室外气温之间的差、所述设施的外壁的面积以及所述外壁的热透射率相乘在一起,以计算作为所述外壁处的所述设施整体的热损失的外壁热损失;以及
针对所述设施的多个分区中的各分区,执行用于将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关注分区的大小相对于所述设施的大小的比率与所述外壁热损失相乘在一起的处理,以计算作为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各分区中的热负荷的个体热负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设置温度与所述室外气温的差、所述设施中所安装的通风装置处的流量以及预定系数相乘在一起,以计算作为通过所述通风装置的每单位时间流入和流出的热量的通风热负荷;以及
将所述通风热负荷与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安装有所述通风装置的分区中的个体热负荷相加,以计算新的个体热负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如下项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个体热负荷相加,以计算新的个体热负荷:来自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关注分区中存在的人体的每单位时间的热生成量;来自所述关注分区中所安装的装置的每单位时间的热生成量;以及与通过所述关注分区中所安装的窗的日照量相对应的每单位时间的热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个体热负荷来计算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所述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是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各分区中的空气调节装置所需的空气调节容量的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选择步骤,所述选择步骤用于基于所述个体热负荷来确定要安装在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各分区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候选。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新的个体热负荷来计算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所述个体空气调节热负荷是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各分区中的空气调节装置所需的空气调节容量的大小。
7.根据权利要求2、3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选择步骤,所述选择步骤用于基于所述新的个体热负荷来确定要安装在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各分区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候选。
8.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信息和与所述设施有关的结构数据,来模拟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安装在所述设施中的情况下的所述设施的环境。
9.根据权利要求5、7和8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中,
所述选择步骤用于从库中所登记的多个空气调节装置中确定要安装在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各分区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候选。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从所述库获取与以下项有关的信息作为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信息:产品编号;大小;额定制冷量和额定制热量中的至少一个;针对各个气流设置值的气流;以及气流方向范围。
11.根据权利要求5以及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有关的建筑信息建模数据添加到与所述设施有关的建筑信息建模数据。
12.一种程序,其被配置为使得计算机系统的一个或多于一个处理器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13.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第一计算部,其被配置为将作为建筑物或移动运载工具的设施的室内中的设置温度与室外气温之间的差、所述设施的外壁的面积以及所述外壁的热透射率相乘在一起,以计算作为所述外壁处的所述设施整体的热损失的外壁热损失;以及
第二计算部,其被配置为针对所述设施的多个分区中的各分区,执行用于将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关注分区的大小相对于所述设施的大小的比率与所述外壁热损失相乘在一起的处理,以计算作为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各分区中的热负荷的个体热负荷。
CN202280041676.8A 2021-06-11 2022-03-04 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信息处理系统 Pending CN1175297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8309 2021-06-11
JP2021-098309 2021-06-11
PCT/JP2022/009549 WO2022259657A1 (ja) 2021-06-11 2022-03-04 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29722A true CN117529722A (zh) 2024-02-06

Family

ID=84425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1676.8A Pending CN117529722A (zh) 2021-06-11 2022-03-04 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信息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259657A1 (zh)
CN (1) CN117529722A (zh)
WO (1) WO202225965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06893A (ja) * 2000-04-21 2001-11-0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商品選定支援システム
JP2002150051A (ja) * 2000-11-07 2002-05-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調機購入支援システム
JP6021966B2 (ja) * 2015-02-17 2016-11-09 株式会社 参創ハウテック 空調機の選定方法
JP6763202B2 (ja) * 2016-06-13 2020-09-30 株式会社大林組 処理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259657A1 (zh) 2022-12-15
WO2022259657A1 (ja) 2022-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uo et al. Coupling indoor airflow, HVAC, control and building envelope heat transfer in the Modelica Buildings library
Yang et al. Building occupancy diversity and HVAC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energy efficiency
Shan et al. Coupling CFD and building energy modelling to optimize the operation of a large open office space for occupant comfort
Zhang et al. Building energy simulation considering spati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for nonuniform indoor environment
Beausoleil-Morrison The adaptive coupling of heat and air flow modelling within dynamic whole-building simulation
Crawley et al. Energy plus: energy simulation program
Crawley et al. EnergyPlus: creating a new-generation building energy simulation program
Chen et al. 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rmal comfort for impinging jet ventilation
Jin et al. Simulating natural ventilation in and around buildings by fast fluid dynamics
Al Ka’bi Comparison of energy simulation applications used in green building
Sun et al. Prototype energy models for data centers
CN104374043A (zh) 空调控制装置以及方法
Ghofrani et al. Prediction of building indoor temperature response in variable air volume systems
O'Neill et al. Modeling and Calibration of Energy Models for a DoD Building.
Bhalerao et al. Rapid prediction of exergy destruction in data centers due to airflow mixing
Li et a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HVAC system using NSPSO and Kriging algorithms—A case study
Filipsson et al. A thermal model of an active chilled beam
Song et al. A compact thermal model for data center analysis using the zonal method
Papakonstantinou et al.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thermal comfort: the case of the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Athens
Berquist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generative design for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Zhang et al. Fully mixed air model based cooling load estimation method for both stratum ventilation and displacement ventilation
Choi et al. Design framework for variable refrigerant flow systems with enhancement of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BIM and energy simulation
Xue et al. Thermal environment in indoor spaces with under-floor air distribution systems: Part 2. Determination of design parameters (1522-RP)
Novoselac Combined airflow and energy simulation program for building mechanical system design
CN117529722A (zh) 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信息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