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08145A - 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及动力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及动力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08145A
CN117508145A CN202410009063.7A CN202410009063A CN117508145A CN 117508145 A CN117508145 A CN 117508145A CN 202410009063 A CN202410009063 A CN 202410009063A CN 117508145 A CN117508145 A CN 1175081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hybrid vehicle
hybrid
current
power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0906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508145B (zh
Inventor
康志军
解瑞
齐家兴
屠有余
倪家傲
樊雪来
毛泽贤
赵健涛
宋建军
金星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41000906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08145B/zh
Publication of CN117508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81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5081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81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0/00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 B60W20/10Controlling the power contribution of each of the prime movers to meet required power demand
    • B60W20/15Control strateg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effe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04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W10/06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including control of combustion eng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04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W10/08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including control of electric propulsion units, e.g. motors or gene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1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change-speed gea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710/00Output or targe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a particular sub-units
    • B60W2710/06Combustion engines, Gas turbines
    • B60W2710/0644Engine sp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710/00Output or targe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a particular sub-units
    • B60W2710/08Electric propulsion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710/00Output or targe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a particular sub-units
    • B60W2710/10Change speed gearings
    • B60W2710/1005Transmission ratio engag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及动力控制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响应第一驱动模式切换请求,获取混合动力车辆中发动机的当前工况信息;基于当前工况信息确定发动机起机后的目标转速;根据目标转速,控制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启动以将发动机与连接装置连通,并控制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连接装置运行,以使得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目标转速运行,其中,连接装置包括:离合器以及结合齿。本申请采用发动机联合调速,并通过连接装置中的离合器和结合齿传递扭矩,使发动机转速达到目标转速,进而实现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在参与驱动时的动力连接过程控制,提高了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的平稳性。

Description

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及动力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控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及动力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针对混合动力车辆,现有的基于车辆混动系统的动力控制方法大多是基于电机、变速器、发动机和离合器实现的。在动力控制过程中,扭矩传递完全依赖于离合器,不仅需要离合器具有滑磨功能,且对离合器的扭矩容量具有较高要求。此外,由于发动机的启动依赖于电机驱动,所以电机功率存在部分动力会因发动机启动而被分流,影响了对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进行动力控制的平顺性。
因此,如何提高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动力控制的平稳性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及动力控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动力控制的平稳性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应用于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动力控制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第一驱动模式切换请求,获取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发动机的当前工况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模式切换请求用于请求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以混动驱动模式运行;
基于所述当前工况信息确定所述发动机起机后的目标转速;
根据所述目标转速,控制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启动以将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连接装置连通,并控制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连接装置运行,以使得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所述目标转速运行,其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离合器以及结合齿。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基于所述当前工况信息确定所述发动机起机后的目标转速,包括:
根据所述当前工况信息和预设的驱动模式切换时间,确定驱动模式切换时间内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车速变化信息,所述驱动模式切换时间为驱动模式开始切换至切换完成的时间;
根据所述车速变化信息、预设的变速器输出转速与车速转化比例系数以及预设的当前变速器传递动力挡位速比,确定所述目标转速。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根据所述当前工况信息和预设的驱动模式切换时间,确定驱动模式切换时间内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车速变化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当前工况信息中的车辆当前驱动力和车辆当前阻力,确定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当前加速度;
根据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当前加速度、所述驱动模式切换时间和所述当前工况信息中的车辆当前车速,确定所述车速变化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控制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启动以将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连接装置连通,包括:
通过所述动力控制系统中的发动机控制单元启动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起动机,所述起动机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上;
通过所述起动机带动所述发动机启动,以使得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连接装置连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控制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连接装置运行,以使得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所述目标转速运行,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转速,调整所述离合器的开合度以及所述结合齿的啮合度,以使得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所述目标转速运行。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转速,调整所述离合器的开合度以及所述结合齿的啮合度,以使得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所述目标转速运行,包括:
将所述离合器的开合度调整至第一开合度,以使得所述发动机的转速达到第一预设转速;
根据所述目标转速与所述第一预设转速之间的转速差,将所述结合齿的啮合度调整到第一啮合度,以使得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所述目标转速运行。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将所述离合器的开合度调整至第一开合度,包括:
按照预设的第一电流增加值,以电流递增方式向所述离合器对应的电磁线圈供电,直至所述离合器的开合度调整至所述第一开合度。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转速与所述第一预设转速之间的转速差,将所述结合齿的啮合度调整到第一啮合度,包括:
按照预设的第二电流增加值,以电流递增方式向所述结合齿对应的电磁线圈供电,推动所述结合齿的主动端与从动端啮合,直至所述结合齿的啮合度调整至所述第一啮合度。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第二驱动模式切换请求,控制所述发动机降扭至零扭矩输出状态,其中,所述第二驱动模式切换请求用于请求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以纯电驱动模式运行;
控制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连接装置与所述发动机断开。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控制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连接装置与所述发动机断开,包括:
按照预设的第一电流减少值,以电流递减方式降低所述离合器对应的电磁线圈的电流值,直至所述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
按照预设的第二电流减少值,以电流递减方式降低所述结合齿对应的电磁线圈的电流值,直至所述结合齿退出啮合位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控制系统,所述动力控制系统包括混合动力控制单元、发动机控制单元、电机控制单元、变速器控制单元和控制器;
所述混合动力控制单元通过预设通讯协议分别与所述发动机控制单元、所述电机控制单元、所述变速器控制单元和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混合动力控制单元用于向所述控制器发送第一驱动模式切换请求,所述第一驱动模式切换请求用于请求混合动力车辆以混动驱动模式运行;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连接装置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响应所述第一驱动模式切换请求,获取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发动机的当前工况信息,以及基于所述当前工况信息确定所述发动机起机后的目标转速;
所述发动机控制单元与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连接,所述发动机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启动以将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连接装置连通;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控制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连接装置运行,以使得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所述目标转速运行;
所述电机控制单元与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混动驱动电机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混动驱动电机;
所述变速器控制单元与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变速器连接,所述变速器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变速器。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包括:处理器、存储介质和总线,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在混合动力车辆运行时,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介质之间通过总线通信,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机器可读指令,以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及动力控制系统,响应第一驱动模式切换请求,获取混合动力车辆中发动机的当前工况信息,基于当前工况信息确定发动机起机后的目标转速,并根据目标转速,控制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启动以将发动机与连接装置连通,并控制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连接装置运行,以使得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目标转速运行。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控制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发动机联合调速,并通过连接装置中的离合器和结合齿传递扭矩,使发动机转速达到目标转速,进而实现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在参与驱动时的动力连接过程控制,提高了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的平稳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标转速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调速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动力接入控制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动机动力接入控制的流程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动力退出控制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动机动力退出控制的流程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当理解,本申请中附图仅起到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另外,应当理解,示意性的附图并未按实物比例绘制。本申请中使用的流程图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实现的操作。 应该理解,流程图的操作可以不按顺序实现,没有逻辑的上下文关系的步骤可以反转顺序或者同时实施。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内容的指引下,可以向流程图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操作,也可以从流程图中移除一个或多个操作。
另外,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使用本申请内容,结合特定应用场景“混合动力车辆”,给出以下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这里定义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其他实施例和应用场景。虽然本申请主要围绕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进行描述,但是应该理解,这仅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会用到术语“包括”,用于指出其后所声明的特征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增加其它的特征。
对于单电机的混合动力系统,根据电机相对于传统动力系统的位置,可以把单电机混动方案分为五大类,分别以P0、P1、P2、P3、P4命名。其中,P0模式是指电机置于变速箱之前,且电机为利用皮带传动兼顾启动和发电的一体电机,P0模式混动集成了起动机的功能,使得整个发动机更为紧凑,再配合较大的蓄电池,便能实现在等待红绿灯等发动机停机的时候,带动空调的机械压缩机运转,从而做到了一定的省油作用,但由于皮带属于软性连接,发动机加力还是回收动能的功率都有限,且受限于皮带传动,发动机和皮带必须保持步调一致,因此也无法独立运行提供纯电形式。
P1模式是指电机置于变速箱之前,且安装在发动机曲轴上,由于电机与发动机采用了刚性连接,所以P1模式可以实现动力辅助,让车辆保持动力输出与节油性的高度平衡,但由于电机需要有比较大的扭矩和体积,同时还需要将电机做得比较薄,以使得能将电机放到原来飞轮的位置,所以实现成本较高。
P2模式是指电机置于变速箱的输入端,且在离合器之后,P2模式可以单独驱动车轮,在动能回收时也可以切断与发动机的连接。并且电机和轴之间具有传动比,因此不需要太大的扭矩,能够降低成本和减小电机体积,但在电机驱动车辆时无法同时回收电能。
P3模式是指电机置于变速箱的输出端,与发动机分享同一根轴,同源输出,由此车辆进行纯电驱动更为直接、高效,且动能回收的效率较高,但由于P3模式中电机必须与车轴连接,所以电机无法用于启动发动机,且电机无法与变速器或发动机进行整合,需要占用额外的体积。
P4模式是指电机置于变速箱之后,与发动机的输出轴分离,轮边驱动也属于P4模式,由于P4模式是将电机放在了驱动桥上,可直接驱动车轮,所以车辆转弯的性能更好。并且由于P4模式下电机与发动机不驱动同一轴,所以车辆可实现四驱,但不能随意在纯电驱和纯发动机驱动之间切换,不利于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用于上述P2模式下的混合动力车辆,旨在解决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在参与驱动时的动力连接过程控制,采用发动机联合调速,并通过连接装置中的离合器和结合齿传递扭矩,使发动机转速达到目标转速,实现发动机动力接入平稳,无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等综合性问题。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11、起动机12、连接装置13、混动驱动电机14和变速器15。混合动力车辆在纯电行驶时,通过混动驱动电机14驱动车辆,连接装置13断开动力连接,发动机11熄火转速降为零。在纯电动工况切换为并联驱动模式时,由起动机12带动发动机11启动成功,再依靠发动机11转速调节功能,调节发动机11的转速至目标转速,满足混动驱动电机14转速以及转速差时,连接装置13执行闭合动作,将发动机11动力接入,与混动驱动电机14一起共同驱动混合动力车辆行驶。
基于此,相比传统车辆的动力系统,由起动机拖动发动机启动,驱动混动驱动电机功率没有分流损失,保障车辆平顺性良好。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参照图2所示,该动力控制系统包括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Hybrid Control Unit,HCU)、发动机控制单元22(Engine Control Unit,ECU)、控制器23、电机控制单元24(MotorControl Unit,MCU)和变速器控制单元25(Transmission Control Unit,TCU)。示例性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与发动机控制单元22、控制器23、电机控制单元24和变速器控制单元25之间分别通过CAN总线连接,发动机控制单元22通过控制线束分别与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11和起动机12连接,控制器23通过控制线束与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连接装置13连接,电机控制单元24通过控制线束与混合动力车辆中的混动驱动电机14连接,变速器控制单元25通过控制线束与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变速器15连接。
其中,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主要用于监控混合动力车辆的驾驶模式和动力需求,决定内燃机和混动驱动电机14之间的切换和功率分配,以实现优异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控制。发动机控制单元22主要负责管理和控制发动机11的运行,通过传感器获取发动机11的各种数据,例如转速、温度、氧气含量等,并根据上述数据来调整燃油喷射、点火时机、气门开闭等参数,以确保发动机11能够高效稳定地工作。电机控制单元24主要负责混动驱动电机14的管理和控制,接收来自电池和混动驱动电机14的数据,根据混合动力车辆的需求和驾驶员的输入,控制混动驱动电机14的转速和扭矩输出,从而实现混合动力车辆的加速、制动和行驶等功能。变速器控制单元25通过收集来自各类传感器以及发动机11的相关信息决定变速器何时换挡以及如何换挡,以提高混合动力车辆的性能,使得混合动力车辆换挡平稳,并节约燃油使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控制系统,基于动力控制系统的各个控制单元、各控制单元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各控制单元与混合动力车辆中各部件的连接关系,通过CAN通讯协议采集发动机控制单元22发出的发动机11的工作状态,例如起机、怠速、当前转速、燃烧扭矩、扭矩损失等,并对发动机11进行相应控制,例如起机、转速控制、扭矩控制、停机等,进而再通过电机控制单元24采集混动驱动电机14的工作状态,例如转速、扭矩、以及按照变速器控制单元25所控制的变速器的内部齿轮结构计算输出端转速等,并结合控制器23控制连接装置13断开或者执行结合,以此实现对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
下面结合上述图1示出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系统以及图2示出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系统中描述的内容,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动力控制系统。参照图3所示,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301、响应第一驱动模式切换请求,获取混合动力车辆中发动机的当前工况信息,其中,第一驱动模式切换请求用于请求混合动力车辆以混动驱动模式运行。
可选地,第一驱动模式切换请求用于请求混合动力车辆以混动驱动模式运行,也即发动机11动力接入的过程。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依据整车动力需求、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驾驶员扭矩需求等要素判断开始进行混合动力车辆的混动驱动模式的切换。
可选地,在需要将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模式由纯电驱动模式切换为混动驱动模式时,由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下发第一驱动模式切换请求,控制器23响应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下发的第一驱动模式切换请求,通过CAN总线采集混合动力车辆中发动机11的当前工况信息,示例性地,当前工况信息包括当前挡位、车辆当前速度、混动驱动电机转速、驱动扭矩、变速器油温、车辆当前驱动力、车辆当前阻力等。
S302、基于当前工况信息确定发动机起机后的目标转速。
可选地,控制器23获取到混合动力车辆中发动机11的当前工况信息后,根据上述当前工况信息计算发动机11的目标转速,该目标转速即为发动机11起机后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模式成功切换为混动驱动模式下的运行转速。具体地,确定发动机11的目标转速需要根据车辆行驶动力学方程确定混合动力车辆的加速度,并结合从驱动模式切换开始时刻至驱动模式切换完成时刻的驱动模式切换时间,确定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模式切换完成后的车速,进而确定发动机11起机后的目标转速。
S303、根据目标转速,控制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启动以将发动机与连接装置连通,并控制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连接装置运行,以使得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目标转速运行,其中,连接装置包括:离合器以及结合齿。
可选地,确定发动机11起机后的目标转速后,控制器23通过CAN总线向发动机控制单元22发送控制指令和调速指令,发动机控制单元22响应控制指令控制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起动机12拖动发动机11起机,并响应调速指令将发动机11的转速调整至目标转速。并且,发动机11的转速达到目标转速时,发动机11相应的进入扭矩控制模式,也即零扭矩输出状态。
可选地,控制器23基于控制指令控制发动机11起机的同时控制发动机11与连接装置13连通,进而控制连接装置13运行,以使得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11按照目标转速运行。其中,连接装置13包括离合器和结合齿,在将发动机11的转速调整至目标转速的过程中,通过离合器先调节部分转速,当发动机11的转速通过离合器滑磨同步到一定范围时,通过结合齿的再结合,推动混合动力车辆中的滑动齿套快速啮合挂入,实现完全传扭,并且随着发动机11扭矩的增加,混合动力车辆开始驱动。
此外,当混合动力车辆中的滑动齿套挂入后,控制器23向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反馈混合动力车辆的接合状态,当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接收到控制器23发送的混合动力车辆的接合状态信号后,控制发动机11进入混动驱动模式,至此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模式切换完成,具体由纯电驱动模式切换为混动驱动模式。
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响应第一驱动模式切换请求,获取混合动力车辆中发动机的当前工况信息,基于当前工况信息确定发动机起机后的目标转速,并根据目标转速,控制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启动以将发动机与连接装置连通,并控制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连接装置运行,以使得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目标转速运行。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控制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发动机联合调速,并通过连接装置中的离合器和结合齿传递扭矩,使发动机转速达到目标转速,进而实现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在参与驱动时的动力连接过程控制,提高了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的平稳性。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上述S302基于当前工况信息确定发动机起机后的目标转速,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401、根据当前工况信息和预设的驱动模式切换时间,确定驱动模式切换时间内混合动力车辆的车速变化信息,驱动模式切换时间为驱动模式开始切换至切换完成的时间。
可选地,根据当前工况信息中的车辆当前驱动力和车辆当前阻力,确定混合动力车辆的当前加速度;根据混合动力车辆的当前加速度、驱动模式切换时间和当前工况信息中的车辆当前车速,确定车速变化信息。
示例性地,混合动力车辆的当前加速度是基于汽车行驶动力学方程,并接合当前工况信息中的车辆当前驱动力和车辆当前阻力确定的。其中,汽车行驶动力学方程如下公式(1)所示:
(1)
其中,表示驱动模式切换时间,/>表示滚动阻力,/>表示空气阻力,/>表示坡度阻力,/>表示加速阻力。
示例性的,对上述汽车行驶动力学方程进行具象化处理,得到如下公式(2),并基于该公式(2)确定车辆的当前加速度。
(2)
其中,表示发动机输出扭矩,/>表示变速器传动比,/>表示主减速器传动比,/>表示传动系机械效率,r表示车轮滚动半径,G表示车辆重量,f表示滚动阻力系数,i表示道路坡度,/>表示空气阻力系数,A表示迎风面积,/>表示车速,/>表示车辆旋转质量换算系数,m表示车辆质量,/>表示车辆当前加速度。
示例性的,基于上述公式(2)确定混合动力车辆的当前加速度后,基于如下公式(3),以及驱动模式切换时间和当前工况信息中的车辆当前车速,确定车速变化信息。
(3)
其中,v表示车速变化信息,表示车辆当前车速,/>表示混合动力车辆的当前加速度,t表示驱动模式切换时间。
S402、根据车速变化信息、预设的变速器输出转速与车速转化比例系数以及预设的当前变速器传递动力挡位速比,确定目标转速。
示例性地,基于上述公式(3)确定混合动力车辆的车速变化信息后,根据如下公式(4)确定发动机11的目标转速。
(4)
其中,w表示发动机的目标转速,K表示变速器输出转速与车速转化比例系数,i表示当前变速器传递动力挡位速比,v表示车速变化信息。
其中,上述变速器输出转速与车速转化比例系数K可根据混合动力车辆的后驱速比和轮胎滚动半径计算。
基于此,利用控制器采集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当前工况信息,具体基于汽车行驶动力学方程,结合当前工况信息中的车辆当前驱动力和车辆当前阻力,确定混合动力车辆的当前加速度,进而利用混合动力车辆的当前加速度确定发动机的目标转速,并通过发动机控制单元将发动机的转速调整至目标转速,以将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模式由纯电驱动模式切换为混动驱动模式。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步骤S303控制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启动以将发动机与连接装置连通,包括:
通过动力控制系统中的发动机控制单元启动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起动机,起动机设置在发动机上;通过起动机带动发动机启动,以使得发动机与连接装置连通。
示例性地,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动机11并非直接由电机驱动启动,而是由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起动机12拖动发动机11启动,以带动发动机11以目标转速运行。具体地,确定发动机11起机后的目标转速后,控制器23向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进行反馈,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向发动机控制单元22下发控制指令,发动机控制单元22响应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下发的控制指令,先控制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起动机12启动,进而由起动机12带动发动机11启动,并在发动机11启动的同时控制发动机11与连接装置13连通。
传统依靠电机驱动启动发动机的方式,电机功率会有部分动力因发动机的启动被分流,从而影响了车辆动力控制的平顺性。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并非由混动驱动电机驱动发动机启动,而是通过起动机带动发动机启动,由此不会对混动驱动电机造成分流损失,进而能够提高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的平顺性。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步骤S303控制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连接装置运行,以使得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目标转速运行,包括:
根据目标转速,调整离合器的开合度以及结合齿的啮合度,以使得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目标转速运行。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在将发动机11的转速调整至目标转速时,相比传统完全依靠离合器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离合器先调节,再基于结合齿再调节的方式对发动机11进行转速调整。具体地,当发动机11的转速通过离合器滑磨同步到一定范围时,通过结合齿的再结合,推动混合动力车辆中的滑动齿套快速啮合挂入。
示例性地,结合图3和图5所示,上述步骤根据目标转速,调整离合器的开合度以及结合齿的啮合度,以使得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目标转速运行,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501、将离合器的开合度调整至第一开合度,以使得发动机的转速达到第一预设转速。
可选地,按照预设的第一电流增加值,以电流递增方式向离合器对应的电磁线圈供电,直至离合器的开合度调整至第一开合度。
示例性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连接装置13中除包括离合器和结合齿之外,还包括电磁线圈控制装置,发动机11与连接装置13连通的同时,电磁线圈控制装置也被接通用于动力传递。具体地,离合器和结合齿各对应一个电磁线圈,控制器23通过控制电磁线圈的电流值的大小对离合器的开合度和结合齿的啮合度进行控制。其中,离合器部分仅为滑磨缩小转速差,考虑发动机11转动惯量和转速差,且离合器滑磨时间很短,可满足大扭矩发动机,例如扭矩大于800Nm的混动系统设计,进而也解决了传统动力控制系统中并无800Nm多片离合器资源的问题。
具体地,控制器23按照预设的第一电流增加值,并以电流递增的方式向离合器对应的电磁线圈供电,将离合器的开合度调整至第一开合度,同时,通过离合器滑磨同步发动机11的转速,使得发动机11的转速达到第一预设转速。
S502、根据目标转速与第一预设转速之间的转速差,将结合齿的啮合度调整到第一啮合度,以使得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目标转速运行。
可选地,按照预设的第二电流增加值,以电流递增方式向结合齿对应的电磁线圈供电,推动结合齿的主动端与从动端啮合,直至结合齿的啮合度调整至第一啮合度。
示例性地,当发动机11的转速通过离合器滑磨到第一预设转速时,控制器23可通过控制结合齿对应的电磁线圈的电流值的大小,将结合齿的啮合度调整到第一啮合度。
具体地,根据目标转速与第一预设转速之间的转速差确定第二电流增加值,并以电流递增方式向结合齿对应的电磁线圈供电,通过结合齿对应的电磁线圈推动结合齿的主动端与从动端啮合,以将结合齿的啮合度调整到第一啮合度,以使得混合动力车辆中的滑动齿套快速啮合挂入。结合图1和图6所示,混合动力车辆中的滑动齿套快速啮合挂入后,发动机11的动力接入控制过程完成。
此外,结合图2所示,在滑动齿套挂入后,控制器23向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反馈混合动力车辆的接合状态, 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在接收到控制器23发送的接合状态信号后,向发动机控制单元22下发指令,由发动机控制单元22控制发动机11进入混动驱动模式,以此完成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模式的切换,即实现发动机11的动力接入控制。
示例性地,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动机动力接入控制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各步骤的实现过程与上述内容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基于此,通过对发动机的目标转速的预估,可以保证发动机动力接入后混合动力车辆动力衔接的平顺性,且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离合器和结合齿对发动机的转速进行调整,克服发动机调速精度差的缺点,使得发动机调速在相对较大的速差时即可,由离合器滑磨完成转速调整,且通过离合器调速不需要实现完全转速同步,留有少量转速差基于结合齿进行调速,保证混合动力车辆中的滑动齿套顺利挂入。在此过程中,利用CAN总线进行通讯监控,无需增加额外的传感器。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方法还包括:
S801、响应第二驱动模式切换请求,控制发动机降扭至零扭矩输出状态,其中,第二驱动模式切换请求用于请求混合动力车辆以纯电驱动模式运行。
可选地,第二驱动模式切换请求用于请求混合动力车辆以纯电驱动模式运行,也即如图9所示的发动机11动力退出的控制过程,参照图9所示,其中虚线1、虚线2和虚线3之间的过程表示发动机11动力退出过程中的动力交换过程,虚线4表示动力退出过程中发动机转速最终会降为0,虚线5表示动力退出过程中发动机扭矩最终会降为0、虚线6表示动力退出过程中混动驱动电机扭矩最终会降为0,虚线7表示动力退出过程中控制电流最终会降为0。进而结合图2所示,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依据整车动力需求、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Charge,SOC)、驾驶员扭矩需求等要素判断开始进行混合动力车辆的纯电驱动模式的切换。
示例性地,在需要将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模式由混动驱动模式切换为纯电驱动模式时,结合图2所示,由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下发第二驱动模式切换请求,控制器23响应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下发的第二驱动模式切换请求,通过CAN总线向发动机控制单元22下发降扭指令,由发动机控制单元22控制发动机11降扭至零扭矩输出状态。
S802、控制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连接装置与发动机断开。
可选地,按照预设的第一电流减少值,以电流递减方式降低离合器对应的电磁线圈的电流值,直至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按照预设的第二电流减少值,以电流递减方式降低结合齿对应的电磁线圈的电流值,直至结合齿退出啮合位置。
示例性地,结合图2所示,控制器23按照预设的第一电流减少值,并以电流递减的方式降低离合器对应的电磁线圈的电流值,使离合器保持分离状态。同时,控制器23按照预设的第二电流减少值,并以电流递减方式降低结合齿对应的电磁线圈的电流值,使得混合动力车辆中的滑动齿套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滑动退出啮合位置,进而使得结合齿也退出啮合位置。
此外,结合图2所示,控制器23向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反馈连接装置13的断开工作状态,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接收到控制器23反馈的连接装置13的工作状态信息后,向发动机控制单元22下发停机指令,发动机控制单元22响应混合动力控制单元21发送的停机指令,控制发动机11断油停机,使得混合动力车辆的模式由混动驱动模式切换为纯电驱动模式,完成发动机11的动力退出控制。
示例性地,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动力退出控制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各步骤的实现过程与上述内容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基于此,发动机动力退出过程可以不需要快速响应,响应弹簧刚度和预紧力降低,降低电磁线圈工作电流,进而降低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系统的能耗。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控制系统所使用的信号均为CAN通讯转速信号,控制信号的精度可满足控制需求,也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硬件电气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如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车辆1100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处理器1101、存储器1102,可选的,还可以包括总线1103。所述存储器1102存储有所述处理器1101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混合动力车辆1100运行时,所述处理器1101与所述存储器1102之间通过总线1103通信,所述机器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1101执行时执行如上任一项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上任一项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的步骤。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和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本申请中不再赘述。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动力控制系统,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第一驱动模式切换请求,获取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发动机的当前工况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模式切换请求用于请求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以混动驱动模式运行;
基于所述当前工况信息确定所述发动机起机后的目标转速;
根据所述目标转速,控制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启动以将所述发动机与连接装置连通,并控制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连接装置运行,以使得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所述目标转速运行,其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离合器以及结合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当前工况信息确定所述发动机起机后的目标转速,包括:
根据所述当前工况信息和预设的驱动模式切换时间,确定驱动模式切换时间内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车速变化信息,所述驱动模式切换时间为驱动模式开始切换至切换完成的时间;
根据所述车速变化信息、预设的变速器输出转速与车速转化比例系数以及预设的当前变速器传递动力挡位速比,确定所述目标转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当前工况信息和预设的驱动模式切换时间,确定驱动模式切换时间内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车速变化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当前工况信息中的车辆当前驱动力和车辆当前阻力,确定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当前加速度;
根据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当前加速度、所述驱动模式切换时间和所述当前工况信息中的车辆当前车速,确定所述车速变化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启动以将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连接装置连通,包括:
通过所述动力控制系统中的发动机控制单元启动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起动机,所述起动机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上;
通过所述起动机带动所述发动机启动,以使得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连接装置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连接装置运行,以使得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所述目标转速运行,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转速,调整所述离合器的开合度以及所述结合齿的啮合度,以使得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所述目标转速运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转速,调整所述离合器的开合度以及所述结合齿的啮合度,以使得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所述目标转速运行,包括:
将所述离合器的开合度调整至第一开合度,以使得所述发动机的转速达到第一预设转速;
根据所述目标转速与所述第一预设转速之间的转速差,将所述结合齿的啮合度调整到第一啮合度,以使得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所述目标转速运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离合器的开合度调整至第一开合度,包括:
按照预设的第一电流增加值,以电流递增方式向所述离合器对应的电磁线圈供电,直至所述离合器的开合度调整至所述第一开合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转速与所述第一预设转速之间的转速差,将所述结合齿的啮合度调整到第一啮合度,包括:
按照预设的第二电流增加值,以电流递增方式向所述结合齿对应的电磁线圈供电,推动所述结合齿的主动端与从动端啮合,直至所述结合齿的啮合度调整至所述第一啮合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还包括:
响应第二驱动模式切换请求,控制所述发动机降扭至零扭矩输出状态,其中,所述第二驱动模式切换请求用于请求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以纯电驱动模式运行;
控制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连接装置与所述发动机断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连接装置与所述发动机断开,包括:
按照预设的第一电流减少值,以电流递减方式降低所述离合器对应的电磁线圈的电流值,直至所述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
按照预设的第二电流减少值,以电流递减方式降低所述结合齿对应的电磁线圈的电流值,直至所述结合齿退出啮合位置。
11.一种动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控制系统包括混合动力控制单元、发动机控制单元、电机控制单元、变速器控制单元和控制器;
所述混合动力控制单元通过预设通讯协议分别与所述发动机控制单元、所述电机控制单元、所述变速器控制单元和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混合动力控制单元用于向所述控制器发送第一驱动模式切换请求,所述第一驱动模式切换请求用于请求混合动力车辆以混动驱动模式运行;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连接装置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响应所述第一驱动模式切换请求,获取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发动机的当前工况信息,以及基于所述当前工况信息确定所述发动机起机后的目标转速;
所述发动机控制单元与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连接,所述发动机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启动以将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连接装置连通;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控制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连接装置运行,以使得所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发动机按照所述目标转速运行;
所述电机控制单元与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混动驱动电机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混动驱动电机;
所述变速器控制单元与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变速器连接,所述变速器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变速器。
12.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混合动力车辆运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机器可读指令,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的步骤。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410009063.7A 2024-01-04 2024-01-04 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及动力控制系统 Active CN1175081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09063.7A CN117508145B (zh) 2024-01-04 2024-01-04 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及动力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09063.7A CN117508145B (zh) 2024-01-04 2024-01-04 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及动力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08145A true CN117508145A (zh) 2024-02-06
CN117508145B CN117508145B (zh) 2024-05-14

Family

ID=89753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09063.7A Active CN117508145B (zh) 2024-01-04 2024-01-04 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及动力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08145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200456B (de) * 1957-02-06 1958-11-10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Elektromagnetisch betätigbare Klauenkupplung, insbesondere Gangschlatkupplung für Kraftfahrzeuge und Schienentriebwagen
CH352200A (de) * 1957-02-07 1961-02-15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Kupplungsvorrichtung mit elektromagnetisch zu betätigender Klauenkupplung
CN101344128A (zh) * 2007-07-12 2009-01-14 任明琪 滑行节油离合器
JP2012245833A (ja) * 2011-05-26 2012-12-13 Fuji Heavy Ind Ltd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DE102012015377B3 (de) * 2012-08-03 2013-12-12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Nutzfahrzeuge GmbH Verfahren zum Steuern einer elektrischen Belagverschleissnach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 Scheibenbremsenanordnung, Scheibenbremsenanordnung und Scheibenbremse
CN106335500A (zh) * 2016-10-08 2017-01-18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加速过程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混合动力汽车
CN108437973A (zh) * 2018-02-11 2018-08-24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商用车行车起机控制方法
CN113771832A (zh) * 2020-06-10 2021-12-10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车辆起动发动机控制方法
CN115217958A (zh) * 2021-12-03 2022-10-2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升挡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200456B (de) * 1957-02-06 1958-11-10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Elektromagnetisch betätigbare Klauenkupplung, insbesondere Gangschlatkupplung für Kraftfahrzeuge und Schienentriebwagen
CH352200A (de) * 1957-02-07 1961-02-15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Kupplungsvorrichtung mit elektromagnetisch zu betätigender Klauenkupplung
CN101344128A (zh) * 2007-07-12 2009-01-14 任明琪 滑行节油离合器
JP2012245833A (ja) * 2011-05-26 2012-12-13 Fuji Heavy Ind Ltd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DE102012015377B3 (de) * 2012-08-03 2013-12-12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Nutzfahrzeuge GmbH Verfahren zum Steuern einer elektrischen Belagverschleissnach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 Scheibenbremsenanordnung, Scheibenbremsenanordnung und Scheibenbremse
CN106335500A (zh) * 2016-10-08 2017-01-18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加速过程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混合动力汽车
CN108437973A (zh) * 2018-02-11 2018-08-24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商用车行车起机控制方法
CN113771832A (zh) * 2020-06-10 2021-12-10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车辆起动发动机控制方法
CN115217958A (zh) * 2021-12-03 2022-10-2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升挡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08145B (zh) 2024-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32816B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启动控制方法
JP5373371B2 (ja) ハイブリッド電気自動車の制御装置
CN108382187B (zh) 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349369B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设备的运行和混合动力车辆
US7493980B2 (en) Mode transition control system for hybrid vehicle
CN108382188B (zh)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847533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 creep mode of a vehicle having a hybrid drive system
US7874956B2 (en) Engine start control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hybrid vehicle
JP5382223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JP2006188223A (ja) 車両、車両のエンジン始動方法及び、車両のエンジン始動制御用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US2011004594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 creep mode of a vehicle comprising a hybrid drive
US9381910B2 (e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control device
EP3305614B1 (en) Power generation control system for hybrid vehicle
JP2014196101A (ja) 制御装置
US9676292B2 (en) Hybrid vehicle control device
EP3604011A1 (e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power system thereof, and power generation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4010873A (zh) 车辆的控制系统
JP6492908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KR102648823B1 (ko) 하이브리드 차량의 엔진 시동 방법 및 장치
CN117508145B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及动力控制系统
CN113879275B (zh) 发动机启动方法及装置
JP5601964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JP2004142590A (ja) 動力出力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JP2016008015A (ja) 車両の発進制御装置
JP6824768B2 (ja) 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