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07261A - 双色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双色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07261A
CN117507261A CN202311761380.6A CN202311761380A CN117507261A CN 117507261 A CN117507261 A CN 117507261A CN 202311761380 A CN202311761380 A CN 202311761380A CN 117507261 A CN117507261 A CN 1175072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switching
channel
gas cap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6138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平
叶飞
何思宽
蔡达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glida Mould Science & Technology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glida Mould Science & Technology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glida Mould Science & Technology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glida Mould Science & Technology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6138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0726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072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72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6Making multilayered or multicolour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0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 B29C45/4005Ejector constructions; Ejector operating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29C2045/2683Plurality of independent mould cavities in a single moul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双色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具组件和下模具组件,上模具组件限定出至少一个第一型腔,下模具组件限定出多个第二型腔,多个第一型腔间通过第一进料流道连通,多个第二型腔间通过第二进料流道连通;转动座;下模具组件内设有气顶机构,气顶机构包括多个气顶组件,下模具组件的进气口与多个气顶组件均连通,每个气顶组件均与其中一个第二进料流道相对,气顶组件适于伸入第二进料流道内。由此,通过使多个气顶组件根据上模具组件和下模具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与进气口连通或阻断,以将双色塑料产品从内双色注塑模具内顶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气顶机构的控制无需通过继电器实现,可以降低双色注塑模具的调试难度。

Description

双色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色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双色注塑模具在加工双色塑料产品的过程中,双色塑料产品的不同物料部分分别在双色注塑模具不同的型腔内形成,当双色塑料产品的两种物料部分均成型后,双色塑料产品需要从型腔内取出。
相关技术中,双色注塑模具内设置有多个顶出机构,每个顶出机构均用于将双色塑料产品从双色注塑模具的型腔中顶出,多个顶出机构的顶出动作均通过继电器进行控制,在双色注塑模具完成对双色塑料产品的注塑加工后,继电器控制对应顶出机构将双色塑料产品从双色注塑模具的型腔中顶出。然而,对于不同型号的产品,双色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的工作步骤不同,工作人员需要对继电器的电路进行调整,继电器的电路调整难度较高,且安全性低,导致双色注塑模具的使用成本提高。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双色注塑模具的调试难度,降低双色注塑模具的使用成本,本申请提供一种双色注塑模具。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具组件和下模具组件,所述上模具组件与所述下模具组件适于沿所述双色注塑模具的高度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上模具组件限定出至少一个第一型腔,所述下模具组件限定出多个第二型腔,所述第一型腔适于与所述第二型腔相对且连通,多个所述第一型腔间通过第一进料流道连通,多个所述第二型腔间通过第二进料流道连通,且所述进料流道外侧设有加热件;转动座,所述转动座固定于所述下模具组件远离所述上模具组件的一端,所述转动座被注塑设备驱动时适于带动所述下模具组件绕所述转动座的中心轴线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型腔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型腔正对;其中,所述下模具组件内设有气顶机构,所述气顶机构包括多个气顶组件,且所述下模具组件设有与多个所述气顶组件均连通的进气口,气体介质适于从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气顶机构内,每个所述气顶组件均与其中一个第二进料流道相对,所述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连通时对应的所述气顶组件被气体介质驱动时适于伸入所述第二进料流道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双色注塑模具加工物料的过程中,通过使多个气顶组件根据上模具组件和下模具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与进气口连通或阻断,以将双色塑料产品从内双色注塑模具内顶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气顶机构的控制无需通过继电器实现,可以降低双色注塑模具的调试难度。
优选的,多个所述气顶组件包括第一气顶组件和第二气顶组件,每个所述气顶组件均包括顶撑活塞、气缸、支撑杆和子进气通道,所述活塞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下模具组件内限定出所述气缸和所述子进气通道,所述活塞活动设置于所述气缸内,以带动所述支撑杆伸入或移出所述第二进料流道,所述子进气通道位于所述活塞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气顶组件与上模具组件和下模具组件配合,使两种物料结合形成双色塑料产品,并且通过气顶组件将双色塑料产品从双色注塑模具内分离,可以达到注塑设备自动生产的效果,从而可以提高注塑设备的生产效率。
优选的,所述气顶机构还包括进气通道和切换通道,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切换通道均由所述下模具组件限定出,所述进气通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进气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切换通道连通,所述切换通道内活动设置有切换件,所述切换件适于相对所述切换流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运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切换件封闭所述切换通道的连通所述第二气顶组件和所述进气通道的部分通道,且使所述切换通道的另外部分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气顶组件和所述进气流路;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切换件封闭所述切换通道的连通所述第一气顶组件和所述进气通道的部分通道,且使所述切换通道的另外部分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气顶组件和所述进气流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切换件在第一位置时,气体介质不能通过进气通道进入第二子进气通道,从而达到切换件阻断第二气顶组件和进气通道间流路的效果,并且切换通道的另外部分通道连通第一气顶组件和进气流路,以使第一气顶组件能够驱动双色塑料产品从与第一气顶组件配合的第二型腔内脱离。同样的,当切换件在第二位置时,切换件能够密封切换通道的连通第一气顶组件和进气通道的部分通道,当切换件在第二位置时,气体介质不能通过进气通道进入第一子进气通道,从而达到切换件阻断第一气顶组件和进气通道间流路的效果,并且切换通道的另外部分通道连接第二气顶组件和进气流路,以使第一气顶组件能够驱动双色塑料产品从与第二气顶组件配合的第二型腔内脱离。
优选的,所述上模具组件设有驱动杆,所述切换件具有从动部,通过所述下模具组件靠近所述上模具组件运动,所述驱动杆伸入所述下模具组件内以与所述切换件止抵,所述驱动杆适于驱动所述切换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或驱动所述切换件从所述第二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注塑设备驱动下模具组件沿双色注塑模具的高度方向靠近上模具组件,以使与上模具组件固定连接的驱动杆伸入下模具组件内,从而使驱动杆与切换件的从动部止抵接触,达到驱动杆驱动切换件沿切换件的轴向方向运动的效果,从而可以实现驱动杆能够驱动切换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驱动杆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切换件的中心轴线间具有夹角,所述驱动杆设有第一导向斜面,所述切换件设有第二导向斜面,所述第一导向斜面与所述第二导向斜面止抵配合以推动所述切换件相对所述切换通道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注塑设备驱动下模具组件沿双色注塑模具的高度方向靠近上模具组件时,第一导向斜面与第二导向斜面止抵接触,第一导向斜面沿第二导向斜面运动,第一导向斜面和第二导向斜面配合可以调节驱动件产生的推力作用于切换件的方向,从而使驱动杆能够驱动切换件沿切换件的轴向方向运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杆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杆分别为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所述转动座被所述注塑设备驱动时适于转动至所述第一驱动杆与所述切换件的一端相对,或转动至所述第二驱动杆与所述切换件的另一端相对,所述第一驱动杆适于驱动所述切换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驱动杆适于驱动所述切换件从所述第二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驱动切换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以使第一气顶组件和第二气顶组件能够根据对应的第二型腔位置与进气口连通或阻断,第一气顶组件和第二气顶组件的顶出动作不需要通过继电器电路实现,从而可以降低控制第一气顶组件和第二气顶组件的难度。
优选的,所述下模具组件还设有避让孔,所述第一驱动杆和所述第二驱动杆中的一个与所述切换件止抵配合时,所述第一驱动杆和所述第二驱动杆中的另一个插入所述避让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下模具组件设置避让孔,在上模具组件和下模具组件闭合时,尽量防止第一驱动杆或第二驱动杆与下模具组件压抵,从而尽量防止上模具组件和下模具组件闭合时第一驱动杆或第二驱动杆与下模具组件过度压抵,导致第一驱动杆或第二驱动杆和下模具组件损坏。
优选的,所述切换件的外侧套设有密封圈,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切换通道的内壁止抵,以封闭所述切换通道的连通所述第二气顶组件和所述进气通道的部分通道;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切换通道的内壁止抵,以封闭所述切换通道的连通所述第一气顶组件和所述进气通道的部分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切换件的外侧设置密封圈,当第一驱动杆驱动切换件运动至第一位置时,达到切换件阻止气体介质通入第二气顶组件的效果,同样的,当第二驱动杆驱动切换件运动至第二位置时,达到切换件阻止气体介质通入第一气顶组件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下模具组件包括下模具和下安装座,所述下模具和所述下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下安装座限定出所述进气通道、所述子进气通道和所述切换通道,所述下模具限定出所述第一型腔,所述支撑杆设于所述下安装座内,且所述支撑杆穿过所述下模具后伸入所述第二进料流道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种物料通过第二进料通道注入下模具的第二型腔后,注塑设备同时驱动下模具和下安装座旋转,使第二型腔与第一型腔连通,当第二种物料通过第一进料流道注入第一型腔且两种物料凝固于一体后,气体介质依次通过进气通道、切换通道和其中一个子进气通道进入第一气顶组件或第二气顶组件,以使第一支撑杆或第二支撑杆将双色塑料产品从第二型腔内分离。
优选的,所述气顶机构还包括:锁止件,锁止件设于所述下模具组件,所述锁止件用于将所述切换件锁止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或将所述切换件锁止于所述第二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进气机构进气时,通过利用锁止件对切换件锁止,可以尽量防止切换件沿切换件的轴向方向位移,从而可以提高密封件密封切换通道一侧通道的可靠性,进而可以避免气体介质同时向两个气顶组件供气,可以避免两个气顶组件同时将成型的双色塑料产品和单色塑料产品顶出对应的第二型腔外,从而可以提高双色注塑模具的产品品质。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在双色注塑模具加工物料的过程中,通过使多个气顶组件根据上模具组件和下模具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与进气口连通或阻断,以将双色塑料产品从内双色注塑模具内顶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气顶机构的控制无需通过继电器实现,可以降低双色注塑模具的调试难度;
2.当切换件在第一位置时,气体介质不能通过进气通道进入第二子进气通道,从而达到切换件阻断第二气顶组件和进气通道间流路的效果,并且切换通道的另外部分通道连通第一气顶组件和进气流路,以使第一气顶组件能够驱动双色塑料产品从与第一气顶组件配合的第二型腔内脱离。同样的,当切换件在第二位置时,切换件能够密封切换通道的连通第一气顶组件和进气通道的部分通道,当切换件在第二位置时,气体介质不能通过进气通道进入第一子进气通道,从而达到切换件阻断第一气顶组件和进气通道间流路的效果,并且切换通道的另外部分通道连接第二气顶组件和进气流路,以使第一气顶组件能够驱动双色塑料产品从与第二气顶组件配合的第二型腔内脱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双色注塑模具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双色注塑模具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双色注塑模具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双色注塑模具的正视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双色注塑模具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双色注塑模具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双色注塑模具的部分结构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0、双色注塑模具;100、上模具组件;101、第一型腔;102、第二型腔;103、第一进料流道;104、第二进料流道;105、上模具;106、上安装座;107、第一定位件;10、第一进料口;11、第二进料口;
200、下模具组件;201、气顶机构;20、气顶组件;202、进气口;203、第一气顶组件;21、第一顶撑活塞;23、第一支撑杆;24、第一子进气通道;204、第二气顶组件;25、第二顶撑活塞;27、第二支撑杆;28、第二子进气通道;205、进气通道;206、切换通道;207、切换件;208、第一驱动杆;209、第二驱动杆;210、第一导向斜面;211、第二导向斜面;212、避让孔;214、密封圈;215、下模具;216、下安装座;217、第二定位件;219、锁止件;
300、转动座;301、冷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图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双色注塑模具1000,双色注塑模具1000具用于对多种不同物料分层定型以形成双色塑料产品,物料可以为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ABS塑料(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聚合物)。
参照图1-图7,双色注塑模具1000包括上模具组件100、下模具组件200和转动座300。上模具组件100和下模具组件200适于沿双色注塑模具1000的高度方向互相靠近或远离,需要说明的是,双色注塑模具1000的高度方向指图2中的上下方向,上模具组件100限定出至少一个第一型腔101,下模具组件200限定出多个第二型腔102,第一型腔101适于与第二型腔102相对连通,当第一型腔101不与第二型腔102连通时,第二型腔102内可以注塑有第一物料,当第一型腔101与第二型腔102连通时,第二型腔102内存在第一物料,且第一型腔101内可以注塑有第二物料。进一步地,多个第二型腔102可以循环与对应的第一型腔101连通,从而实现双色注塑模具1000对双色塑料产品的连续加工。
多个第一型腔101之间通过第一进料流道103连通,多个第二型腔102之间通过第二进料流道104连通,上模具组件100具有第一进料口10和第二进料口11,第一进料口10与第一进料流道103连通,第二进料口11与第二进料流道104连通,第二物料可以通过第一进料口10注入第一进料流道103内,然后第一进料流道103可以将第二物料导流至第一型腔101内。第一物料可以通过第二进料口11注入第二进料流道104内,然后第二进料流道104可以将第一物料导流至第二型腔102内。
并且,第一进料流道103和第二进料流道104外侧均设置有冷却件,冷却件能够对第一型腔101或第二型腔102内的物料进行冷却定型,冷却件可以构造为冷却流道,换热介质能够在冷却流道内与第一型腔101或第二型腔102内的物料进行换热。
旋转座固定于下模具组件200远离上模具组件100的一端,注塑设备能够驱动旋转座沿旋转座的中心轴线转动,旋转座能够带动下模具组件200沿旋转座的中心轴线旋转,以使第一型腔101能够与多个第二型腔102的其中一个第二型腔102正对,并且,注塑设备能够通过旋转座带动下模具组件200沿双色注塑模具1000的高度方向移动,具体来说,上模具组件100设置有第一定位件107,下模具组件200设置有第二定位件217,第一定位件107设置为定位轴,第二定位件217设置为定位轴套,第一定位件107适于伸入第二定位件217,通过第一定位件107和第二定位件217配合使第一型腔101与第二型腔102正对。
当双色注塑模具1000注塑物料时,注塑设备通过旋转座驱动下模具组件200沿双色注塑模具1000的高度方向向上移动,使第二定位件217沿双色注塑模具1000的高度靠近第一定位件107,从而使第一型腔101与部分第二型腔102连通,且使另外部分第二型腔102不与第一型腔101连通。其中,注塑设备能够同时向第一型腔101内注入第二物料,以及向不与第一型腔101连通的第二型腔102内注入第一物料,当第一型腔101和第二型腔102内均注入物料后,下模具组件200与上模具组件100分离,已成型的双色塑料产品从下模具组件200内取出,且旋转座驱动注塑有第一物料的第二型腔102与第一型腔101相对,从而实现双色注塑模具1000连续成型双色塑料产品的技术效果。进一步地,旋转座具有冷却槽301,通过在旋转座上设置冷却槽301,冷却槽301内流动有换热介质,可以尽量防止物料的热量通过下模具组件200传递到注塑设备,从而尽量防止注塑设备损坏。
同时,在下模具组件200内设置有气顶机构201,气顶机构201包括多个气顶组件20,下模具组件200还设置有进气口202,进气口202与多个气顶组件20均连通,气体介质能够从进气口202进入气顶机构201内,每个气顶组件20均能够与其中一个第二进料流道104相对,当注塑模具完成两种物料注塑且两种物料冷却成型后,注塑设备驱动下模具组件200沿双色注塑模具1000的高度方向向下移动,并且气体介质通过进气口202进入气顶机构201内,气顶组件20被气体介质驱动时适于伸入第二进料流道104内,气顶组件20通过顶升双色塑料产品的位于第二进料流道104内的水口料以将双色塑料产品顶出,注塑有两种物料的双色塑料产品可以被对应的气顶组件20顶出,从而便于机械臂将双色塑料产品从双色注塑模具1000内取出。
由此,在双色注塑模具1000加工物料的过程中,通过使多个气顶组件20根据上模具组件100和下模具组件200之间的相对位置与进气口202连通或阻断,以将双色塑料产品从内双色注塑模具1000内顶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气顶机构201的控制无需通过继电器实现,可以降低双色注塑模具1000的调试难度。
参见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气顶组件20包括第一气顶组件203和第二气顶组件204,第一气顶组件203包括第一顶撑活塞21、第一气缸、第一支撑杆23和第一子进气通道24,第二气顶组件204包括第二顶撑活塞25、第二气缸、第二支撑杆27和第二子进气通道28,第一活塞与第一支撑杆23固定连接,下模具组件200内限定出第一气缸和第一子进气通道24,第一活塞活动设置于第一气缸内,第一活塞适于带动第一支撑杆23伸入或移出第二进料流道104,第一子进气通道24位于第一活塞远离第一支撑杆23的一侧,同样的,第二活塞与第二支撑杆27固定连接,下模具组件200内限定出第二气缸和第二子进气通道28,第二活塞活动设置于第二气缸内,第二活塞适于带动第二支撑杆27伸入或移出第二进料流道104,第二子进气通道28位于第二活塞远离第二支撑杆27的一侧。
具体而言,多个第二型腔102可以被分为两组,每组第二型腔102均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型腔102,第一组的第二型腔102与第二支撑杆27对应,第二组的第二型腔102与第一支撑杆23对应。当第一物料通过第二进料流道104注入到第一组的第二型腔102时,第二活塞靠近第二气缸内侧设置,并且第一物料在第一组的第二型腔102凝固,同时,一部分第一物料在与第一组第二型腔102连通的第二进料流道104内凝固形成水口料,水口料与第一支撑杆23接触。
进一步的,转动座300带动下模具组件200远离上模具组件100并且转动座300带动下模具215旋转,以使第一组第二型腔102正对于对应的第一型腔101,在第一组的第二型腔102与第一型腔101连通后,第二物料通过第一进料流道103注入第一型腔10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进料流道103可以为多条,多条第一进料流道103与多个第一型腔101连通,并且第一材料通过第二进料流道104注入第二组第二型腔102,当冷却件对第一型腔101和第二型腔102内的物料冷却后,注塑设备驱动下模具组件200远离上模具组件100,此时,第二组第二型腔102内凝固有第一物料,并且,一部分第一物料在与第二组第二型腔102连通的第二进料流道104内凝固形成水口料,水口料与第一支撑杆23接触。
同时,气体介质通过第二子进气通道28进入第二气缸内,气体介质可以使第一气缸内的气压增大,以使第二顶撑活塞25驱动第二支撑杆27沿双色注塑模具1000的高度方向向上运动,第二支撑杆27通过水口料驱动第一组的第二型腔102内的塑料产品沿双色注塑模具1000的高度方向向上运动,达到气顶机构201驱动成型的双色塑料产品从下模具组件200中被顶出的技术效果。同样的,转动座300带动第二组的第二型腔102绕转动座300的中心轴线反向旋转,以使第二组的第二型腔102正对于对应的第一型腔101,并且第一组的第二型腔102返回初始位置,当第二物料通过第一进料流道103注入第一型腔101、且第二物料冷却成型后,注塑设备驱动下模具组件200远离上模具组件100,气体介质通过第一进气通道205进入第一气缸内,以使第一气缸内的气压增大,从而使第一顶撑活塞21驱动第一支撑杆23沿双色注塑模具1000的高度方向向上运动,进而使双色塑料产品从第二组的第二型腔102内被顶出。
由此,通过气顶组件20与上模具组件100和下模具组件200配合,使两种物料结合形成双色塑料产品,并且通过气顶组件20将双色塑料产品从双色注塑模具1000内分离,可以达到注塑设备自动生产的效果,从而可以提高注塑设备的生产效率。
参见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气顶机构201还包括进气通道205和切换通道206,进气通道205和切换通道206均由下模具组件200限定出,进气通道205的一端与进气口202连通,进气通道205的另一端与切换通道206连通,切换通道206内活动设置有切换件207,切换件207适于相对切换流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切换件207在第一位置时,切换件207能够封闭切换通道206的连通第二气顶组件204和进气通道205的部分通道,具体而言,当切换件207在第一位置时,气体介质不能通过进气通道205进入第二子进气通道28,从而达到切换件207阻断第二气顶组件204和进气通道205间流路的效果,并且切换通道206的另外部分通道连通第一气顶组件203和进气流路,以使第一气顶组件203能够驱动双色塑料产品从与第一气顶组件203配合的第二型腔102内脱离。
同样的,当切换件207在第二位置时,切换件207能够密封切换通道206的连通第一气顶组件203和进气通道205的部分通道,气体介质不能通过进气通道205进入第一子进气通道24,从而达到切换件207阻断第一气顶组件203和进气通道205间流路的效果,并且切换通道206的另外部分通道连接第二气顶组件204和进气流路,以使第二气顶组件204能够驱动双色塑料产品从与第二气顶组件204配合的第二型腔102内脱离。
参见图3-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模具组件100设置有驱动杆,切换件207具有从动部,通过下模具组件200靠近上模具组件100运动,驱动杆伸入下模具组件200内以与切换件207止抵接触,驱动杆能够驱动切换件207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同样的,当下模具组件200相对上模具组件100转动一次后,下模具组件200再次靠近上模具组件100运动时,驱动杆能够驱动切换件207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通过注塑设备驱动下模具组件200沿双色注塑模具1000的高度方向靠近上模具组件100,以使与上模具组件100固定连接的驱动杆伸入下模具组件200内,从而使驱动杆与切换件207的从动部止抵接触,达到驱动杆驱动切换件207沿切换件207的轴向方向运动的效果,从而可以实现驱动杆驱动切换件207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效果。
参见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杆的中心轴线与切换件207的中心轴线具有夹角,具体而言,驱动杆与切换件207之间相互垂直设置,驱动杆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210,切换件207的从动部设置有第二导向斜面211,并且第一导向斜面210与第二导向斜面211能够止抵接触,当注塑设备驱动下模具组件200沿双色注塑模具1000的高度方向靠近上模具组件100时,第一导向斜面210与第二导向斜面211止抵接触,第一导向斜面210沿第二导向斜面211运动,第一导向斜面210和第二导向斜面211配合可以调节驱动件产生的推力作用于切换件207的方向,从而使驱动杆能够驱动切换件207沿切换件207的轴向方向运动。
参见图3-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双色注塑模具1000设置有两个驱动杆,两个驱动杆分别为第一驱动杆208和第二驱动杆209,注塑设备通过旋转座驱动切换件207的一端与第一驱动杆208相对,当第一驱动杆208与切换件207的一端止抵接触时,切换件207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此时切换件207封闭第二气顶组件204和进气通道205,并且切换件207连通第一气顶组件203和进气通道205。
同样的,注塑设备通过转动旋转座以驱动切换件207的另一端与第二驱动杆209相对,当第二驱动杆209与切换件207的另一端止抵接触时,切换件207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切换件207阻断第一进气通道205和进气通道205,并且切换件207连通第二气顶组件204和进气通道205,通过设置第一驱动杆208和第二驱动杆209驱动切换件207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以使第一气顶组件203和第二气顶组件204能够根据对应的第二型腔102位置与进气口202连通或阻断,第一气顶组件203和第二气顶组件204的顶出动作不需要通过继电器电路实现,从而可以降低控制第一气顶组件203和第二气顶组件204的难度。
参见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下模具组件200还设置有避让孔212,第一驱动杆208和第二驱动杆209的其中一个与切换件207止抵配合时,第一驱动杆208和第二驱动杆209的另一个插入避让孔212内,具体而言,在双色注塑模具1000注塑的过程中且第一驱动杆208与切换件207止抵配合时,切换件207处于第一位置,并且第二驱动杆209伸入避让孔212内,同样的,在双色注塑模具1000注塑的过程中且第二驱动杆209与切换件207止抵配合时,切换件207处于第而位置,并且第一驱动杆208伸入避让孔212内。由此,通过在下模具组件200设置避让孔212,在上模具组件100和下模具组件200闭合时,尽量防止第一驱动杆208或第二驱动杆209与下模具组件200压抵,从而尽量防止上模具组件100和下模具组件200闭合时第一驱动杆208或第二驱动杆209与下模具组件200过度压抵,导致第一驱动杆208或第二驱动杆209和下模具组件200损坏。
参见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切换件207的外轴套设置有密封圈214,密封圈214能够与切换通道206的内壁止抵接触,密封圈214用于阻断进气通道205与第一子进气通道24或第二子进气通道28,当切换件207在第一位置时,密封圈214阻断进气通道205和第二子进气通道28,同样的,当切换件207在第二位置时,密封圈214阻断进气通道205和第一子进气通道24。通过切换件207的外侧设置密封圈214,当第一驱动杆208驱动切换件207运动至第一位置时,达到切换件207阻止气体介质通入第二气顶组件204的效果,同样的,当第二驱动杆209驱动切换件207运动至第二位置时,达到切换件207阻止气体介质通入第一气顶组件203的效果。
参见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下模具组件200包括下模具215和下安装座216,下模具215和下安装座216固定连接,下安装座216限定出进气通道205、子进气通道205和切换通道206,下模具215限定出第二型腔102,第一支撑杆23和第二支撑杆27设于下安装座216内,且第一支撑杆23和第二支撑杆27能够穿过下模具215后伸入第二进料流道104内,下安装座216与旋转盘固定连接,具体而言,下安装座216设置于旋转盘与下模具215之间。当第一物料通过第二进料通道注入下模具215的第二型腔102后,注塑设备同时驱动下模具215和下安装座216旋转,使第二型腔102与第一型腔101连通,当第二物料通过第一进料流道103注入第一型腔101且两种物料凝固于一体后,气体介质依次通过进气通道205、切换通道206和其中一个子进气通道205进入第一气顶组件203或第二气顶组件204,以使第一支撑杆23或第二支撑杆27将双色塑料产品从第二型腔102内分离。
参见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气顶机构201还包括锁止件219,锁止件219设置于下模具组件200,锁止件219用于将切换件207锁止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具体而言,定位结构可以包括收纳件、弹性件和顶珠,收纳件具有收纳槽,顶珠安装于收纳槽内,顶珠适于伸入或移出收纳件内,且弹性件设于收纳件的内底壁和顶珠之间。下安装座216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安装收纳件的安装孔,切换件207具有锁止槽,顶珠适于伸入锁止槽内以使顶珠与锁止槽定位配合,从而将切换件207锁止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当进气机构进气时,通过利用锁止件219对切换件207锁止,可以尽量防止切换件207沿切换件207的轴向方向位移,从而可以提高密封件密封切换通道206一侧通道的可靠性,进而可以避免气体介质同时向两个气顶组件20供气,可以避免两个气顶组件20同时将成型的双色塑料产品和单色塑料产品顶出对应的第二型腔102外,从而可以提高双色注塑模具1000的产品品质。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模具组件(100)和下模具组件(200),所述上模具组件(100)与所述下模具组件(200)适于沿所述双色注塑模具(1000)的高度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上模具组件(100)限定出至少一个第一型腔(101),所述下模具组件(200)限定出多个第二型腔(102),所述第一型腔(101)适于与所述第二型腔(102)相对且连通,多个所述第一型腔(101)间通过第一进料流道(103)连通,多个所述第二型腔(102)间通过第二进料流道(104)连通,且所述进料流道外侧设有冷却件;
转动座(300),所述转动座(300)固定于所述下模具组件(200)远离所述上模具组件(100)的一端,所述转动座(300)被注塑设备驱动时适于带动所述下模具组件(200)绕所述转动座(300)的中心轴线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型腔(101)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型腔(102)正对;
其中,所述下模具组件(200)内设有气顶机构(201),所述气顶机构(201)包括多个气顶组件(20),且所述下模具组件(200)设有与多个所述气顶组件(20)均连通的进气口(202),气体介质适于从所述进气口(202)进入所述气顶机构(201)内,每个所述气顶组件(20)均与其中一个第二进料流道(104)相对,所述第一型腔(101)与第二型腔(102)连通时对应的所述气顶组件(20)被气体介质驱动时适于伸入所述第二进料流道(10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气顶组件(20)包括第一气顶组件(203)和第二气顶组件(204),每个所述气顶组件(20)均包括顶撑活塞、气缸、支撑杆和子进气通道(205),所述活塞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下模具组件(200)内限定出所述气缸和所述子进气通道(205),所述活塞活动设置于所述气缸内,以带动所述支撑杆伸入或移出所述第二进料流道(104),所述子进气通道(205)位于所述活塞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顶机构(201)还包括进气通道(205)和切换通道(206),所述进气通道(205)和所述切换通道(206)均由所述下模具组件(200)限定出,所述进气通道(205)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202)连通,所述进气通道(205)的另一端与所述切换通道(206)连通,所述切换通道(206)内活动设置有切换件(207),所述切换件(207)适于相对所述切换流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运动;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切换件(207)封闭所述切换通道(206)的连通所述第二气顶组件(204)和所述进气通道(205)的部分通道,且使所述切换通道(206)的另外部分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气顶组件(203)和所述进气流路;
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切换件(207)封闭所述切换通道(206)的连通所述第一气顶组件(203)和所述进气通道(205)的部分通道,且使所述切换通道(206)的另外部分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气顶组件(204)和所述进气流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组件(100)设有驱动杆,所述切换件(207)具有从动部,通过所述下模具组件(200)靠近所述上模具组件(100)运动,所述驱动杆伸入所述下模具组件(200)内以与所述切换件(207)止抵,所述驱动杆适于驱动所述切换件(207)从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或驱动所述切换件(207)从所述第二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切换件(207)的中心轴线间具有夹角,所述驱动杆设有第一导向斜面(210),所述切换件(207)设有第二导向斜面(211),所述第一导向斜面(210)与所述第二导向斜面(211)止抵配合以推动所述切换件(207)相对所述切换通道(206)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杆分别为第一驱动杆(208)和第二驱动杆(209),所述转动座(300)被所述注塑设备驱动时适于转动至所述第一驱动杆(208)与所述切换件(207)的一端相对,或转动至所述第二驱动杆(209)与所述切换件(207)的另一端相对,所述第一驱动杆(208)适于驱动所述切换件(207)从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驱动杆(209)适于驱动所述切换件(207)从所述第二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组件(200)还设有避让孔(212),所述第一驱动杆(208)和所述第二驱动杆(209)中的一个与所述切换件(207)止抵配合时,所述第一驱动杆(208)和所述第二驱动杆(209)中的另一个插入所述避让孔(212)内。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件(207)的外侧套设有密封圈(214),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密封圈(214)与所述切换通道(206)的内壁止抵,以封闭所述切换通道(206)的连通所述第二气顶组件(204)和所述进气通道(205)的部分通道;
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密封圈(214)与所述切换通道(206)的内壁止抵,以封闭所述切换通道(206)的连通所述第一气顶组件(203)和所述进气通道(205)的部分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组件(200)包括下模具(215)和下安装座(216),所述下模具(215)和所述下安装座(216)固定连接,所述下安装座(216)限定出所述进气通道(205)、所述子进气通道(205)和所述切换通道(206),所述下模具(215)限定出所述第一型腔(101),所述支撑杆设于所述下安装座(216)内,且所述支撑杆穿过所述下模具(215)后伸入所述第二进料流道(104)内。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顶机构(201)还包括:锁止件(219),锁止件(219)设于所述下模具组件(200),所述锁止件(219)用于将所述切换件(207)锁止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或将所述切换件(207)锁止于所述第二位置。
CN202311761380.6A 2023-12-19 2023-12-19 双色注塑模具 Pending CN1175072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61380.6A CN117507261A (zh) 2023-12-19 2023-12-19 双色注塑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61380.6A CN117507261A (zh) 2023-12-19 2023-12-19 双色注塑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07261A true CN117507261A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47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61380.6A Pending CN117507261A (zh) 2023-12-19 2023-12-19 双色注塑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0726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97834B2 (en) Rotary molding machine
CN112060474B (zh) 一种模具可更换的自动脱模型注塑模具的工作方法
CA2644229C (en) Integrated system for producing composites
EP203234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lding and assembling plural-part plastic assemblies
CN102189635A (zh) 多轴注射模塑设备
CN112060475B (zh) 一种模具可更换的自动脱模型注塑模具
CN117507261A (zh) 双色注塑模具
CN211994061U (zh) 一种注塑机双锁模装置
EP1247633B1 (en) Injection moulding machine and moulding method
KR100966877B1 (ko) 핫 러너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사출 성형 방법
CN216423227U (zh) 多向在线群注成型自动化设备
CN113650229B (zh) 一种注塑装置的注塑控制方法
CN215661548U (zh) 一种驱动器壳体注塑成型系统
KR102407725B1 (ko) 금형 장치
US7661952B2 (en) Hot runner device and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EP1504871B1 (en) Machine for the injection-molding of soles, technical articles and the like
CN212021460U (zh) 一种用于双色、包胶类滑板式注塑机
CN220864594U (zh) 高效双色模具
JP2000301570A (ja) 射出成形機
CN220763348U (zh) 一种具有转盘的手套注塑机
CN217257868U (zh) 一种双色注塑模具
CN214448250U (zh) 一种注塑机开模机构
CN221022134U (zh) 一种斜顶大行程注塑模具
CN221233073U (zh) 一种外层渐变专用塑料中空成型机
KR102569859B1 (ko) 사출성형기용 이젝트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