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05687A - 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05687A
CN117505687A CN202210905227.5A CN202210905227A CN117505687A CN 117505687 A CN117505687 A CN 117505687A CN 202210905227 A CN202210905227 A CN 202210905227A CN 117505687 A CN117505687 A CN 1175056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file
ribbed
rib plate
groove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0522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晓龙
黄志斌
孙小峰
何雪婷
郭永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ircraft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ircraf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ircraft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ircraf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0522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0568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056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56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9/00Application of procedures in order to connect objects or parts, e.g. coating with sheet metal otherwise than by plating; Tube expa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7/00Tools as parts of machin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B21D37/16Heating or coo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型材制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带筋型材包括型材和筋板,型材与筋板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凸起,另一个上设置有供凸起插设的凹槽;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和加压组件,加热组件用于加热凸起至设定温度;加压组件用于向筋板和/或型材施加压力,使筋板与型材之间通过凸起塑性连接。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型材与筋板;加热组件加热凸起至设定温度;将加热后的凸起插入凹槽中;加压组件向筋板和/或型材施加压力,使筋板与型材之间通过凸起塑性连接。本发明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且型材与筋板为塑性连接,使得带筋型材在使用时不易产生裂纹。

Description

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型材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带筋型材是一种具有局部加强筋结构的型材构件,其是通过在普通型材上加设多条筋板得到,因此带筋型材的强度较高,在飞机制造等领域中应用广泛。
现有技术中,带筋型材的加工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利用机床直接将轧制坯料切削成所需规格的带筋型材构件;二、在型材的局部区域直接打印成型所需尺寸的筋板;三、在型材的局部区域焊接上所需尺寸的筋板。然而,第一种方法对材料的利用率低,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均属于冶金结合,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夹杂氧化物、产生气泡,导致带筋型材在使用时筋板和型材的连接处容易萌生裂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提高材料利用率的同时,可以避免筋板与型材连接处产生裂纹,保证带筋型材的强度。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带筋型材包括型材和筋板,所述型材与所述筋板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凸起,另一个上设置有供所述凸起插设的凹槽;
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包括:
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所述凸起至设定温度;
加压组件,用于向所述筋板和/或所述型材施加压力,使所述筋板与所述型材之间通过所述凸起塑性连接。
可选地,所述型材包括成夹角的第一型材部和第二型材部,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型材部上,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型材部上;
所述凸起包括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插设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凸起插设所述第二凹槽;
所述加压组件包括第一加压组件和第二加压组件,所述第一加压组件的施力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加压组件的施力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
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凸起的插设方向相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二凸起的插设方向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二加压组件与所述第一加压组件联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压组件包括支架、滑动件和第一施力件,所述滑动件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施力件设置于所述滑动件上,并在所述滑动件的带动下向所述带筋型材施加压力。
可选地,所述滑动件包括配合面,所述第二加压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二施力件和联动件,所述滑动件通过所述配合面与所述联动件滑动配合,所述滑动件朝向所述带筋型材滑动时,能够通过所述联动件带动所述第二施力件向所述带筋型材施加压力。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方法,采用上述的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型材与筋板,所述型材与所述筋板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凸起,另一个上设置有供所述凸起插设的凹槽;
加热组件加热所述凸起至设定温度;
将加热后的所述凸起插入所述凹槽中;
加压组件向所述筋板和/或所述型材施加压力,使所述筋板与所述型材之间通过所述凸起塑性连接。
可选地,所述型材包括成夹角的第一型材部和第二型材部,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型材部上,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型材部上;
所述凸起包括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插设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凸起插设所述第二凹槽;
所述加压组件包括第一加压组件和第二加压组件,所述第一加压组件沿第一方向向所述筋板和/或所述型材施加压力,所述第二加压组件沿第二方向向所述筋板和/或所述型材施加压力,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
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凸起的插设方向相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二凸起的插设方向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压组件向所述带筋型材施加压力时,带动所述第二加压组件同时向所述带筋型材施加压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和加压组件。带筋型材包括型材和筋板,型材与筋板通过凸起和凹槽配合连接。加热组件用于加热凸起至设定温度。在该设定温度下,凸起软化,凸起的强度降低、塑性变形能力更好。将加热后的凸起插设于凹槽中。接着,加压组件向筋板和/或型材施加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凸起与型材或筋板塑性连接,从而筋板与型材连接成为带筋型材。该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直接将所需的型材和筋板连接,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避免了材料的浪费。同时,由于型材与筋板的连接处为塑性连接,连接处的晶粒得到细化,组织细密,带筋型材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产生裂纹,使得筋板与型材的连接强度大。
本发明提供的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方法,先提供设置有凸起和凹槽的筋板和型材;然后加热组件将凸起加热至设定温度,使其软化,塑性变形能力更好;再将加热后的凸起插设于凹槽中;最后加压组件向筋板和/或型材施加压力,使得加热后的凸起在压力的作用下产生局部塑性变形,筋板与型材之间通过凸起塑性连接,成为带筋型材。该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方法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且使得带筋型材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产生裂纹,保证了筋板与型材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加热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示意图。
图中:
1、底座;
2、第一加压组件;21、滑动件;211、第二连接部;212、配合面;22、第一施力件;221、第一杆部;222、头部;223、第一连接部;23、支架;
3、第二加压组件;31、联动件;32、第二施力件;321、压抵部;322、伸缩件;33、安装部;
4、加热组件;41、接线部;42、加热部;
5、带筋型材;51、型材;511、第一型材部;5111、第一凹槽;512、第二型材部;5121、第二凹槽;52、筋板;521、第一凸起;522、第二凸起;
6、顶抵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带筋型材在加工时,需要将型材与筋板连接,从而使得带筋型材具有较高强度。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带筋型材5包括型材51和筋板52,筋板52上设置有凸起,型材51上设置有供凸起插设的凹槽。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型材51上设置凸起,筋板52上设置相对应的凹槽。型材51与筋板52通过凸起和凹槽的配合进行连接。该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包括加热组件4和加压组件。如图3所示,加热组件4用于加热凸起至设定温度。在该设定温度下,凸起软化,凸起的强度降低、塑性变形能力更好。加压组件用于向筋板52施加压力,使筋板52与型材51之间通过凸起塑性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压组件也可以向型材51施加压力或同时向型材51与筋板52施加压力。
在加工过程中,加热组件4加热凸起至设定温度,然后将加热后的凸起插设于凹槽中,接着,加压组件向筋板52施加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筋板52上的凸起与型材51塑性连接,从而筋板52与型材51连接成为带筋型材5。该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直接将所需的型材51和筋板52连接,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避免了材料的浪费。同时,由于型材51与筋板52的连接处为塑性连接,连接处的晶粒得到细化,组织细密,带筋型材5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产生裂纹,使得筋板52与型材51的连接强度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加热组件4包括加热部42、接线部41和温控部(图中未画出)。加热部42为内部包含电热丝的金属套管,两端均连接在接线部41上,中部围成贴合凸起形状的圈,使得加热凸起时,凸起受热均匀。接线部41为接线柱,外接电源。当接线部41通电后,电流导入加热部42内的电热丝,电热丝产生热量加热凸起。温控部包括热敏电阻,一端与待加热的凸起连接,另一端与接线部41连接。温控部检测到凸起加热到设定温度后能够将电路断开。示例性地,对于铝合金材质的凸起,设定温度为300-500℃。
如图1所示,凹槽为燕尾槽。在加压时,凸起与凹槽槽底接触的部分优先发生变形,且变形量较其他部分大。燕尾槽使得塑性变形后的凸起与型材51配合紧密,从而使得筋板52与型材51的连接强度大。
可选地,该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还包括底座1。型材51安装在底座1上,便于加压组件向筋板52施加压力使得筋板52与型材51连接。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底座1为长条板状,中部设有沉槽,型材51沿宽度方向刚好可以卡设在该沉槽中,使得型材51的位置固定。
可选地,型材51包括成夹角的第一型材部511和第二型材部512,凹槽包括第一凹槽5111和第二凹槽5121,第一凹槽5111设置于第一型材部511上,第二凹槽5121设置于第二型材部512上。凸起包括第一凸起521和第二凸起522,第一凸起521插设第一凹槽5111,第二凸起522插设第二凹槽5121。筋板52上的凸起与型材51上的凹槽一一配合。型材51与筋板52通过多处凸起连接,连接强度大。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型材51呈“T”形,第二型材部512垂直连接于第一型材部511的中部。第一型材部511为长条板状,第二型材部512也为长条板状。筋板52设置有两个,两个筋板52分设于第二型材部512的两侧。
如图3所示,筋板52呈板状,第一凸起521设置于筋板52的第一侧面,第二凸起522设置于与第一侧面相邻的第二侧面。相应的,用于加热凸起的加热组件4设置有两个,使得两凸起可以同时加热,软化程度相同。
当第一凸起521插设于第一凹槽5111内,第二凸起522插设于第二凹槽5121内时,筋板52能够平稳地放置在筋板52上。示例性地,筋板52同时与第一型材部511和第二型材部512垂直。
如图1所示,加压组件包括第一加压组件2和第二加压组件3,第一加压组件2的施力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二加压组件3的施力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夹角。加压组件沿两个方向施压,使得两个凸起的塑性变形充分,筋板52与型材51的连接牢固。
可选地,第一方向与第一凸起521的插设方向相同,第二方向与第二凸起522的插设方向相同,使得加压组件施加压力时,凸起产生变形的速度更快,施加的压力更加有效。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型材部511,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二型材部512。
可选地,第二加压组件3与第一加压组件2联动,使得加压自动化程度高,两个方向的加压能够快速完成,操作方便快捷。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加压组件2向筋板52施加压力时,带动第二加压组件3同时向筋板52施加压力。
可选地,第一加压组件2包括支架23、滑动件21和第一施力件22,滑动件21滑动设置于支架23上,第一施力件22设置于滑动件21上,并在滑动件21的带动下向带筋型材5施加压力。滑动件21在支架23上滑动时,就可以带动第一施力件22靠近或远离带筋型材5,完成向带筋型材5加压或回收加压组件,操作便捷。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支架23垂直设置在底座1上,并设置有两个。滑动件2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支架23上,使得滑动件21的滑动更加平稳。
可选地,第一加压组件2还包括压力机,压力机的输入端带动滑动件21在支架23上朝向或背离带筋型材5滑动,使得滑动件21靠近或远离带筋型材5。
可选地,滑动件21包括配合面212,第二加压组件3包括相连的第二施力件32和联动件31,滑动件21通过配合面212与联动件31滑动配合,滑动件21朝向带筋型材5滑动时,能够通过联动件31带动第二施力件32向带筋型材5施加压力。第一加压组件2和第二加压组件3间通过配合面212与联动件31完成联动配合。具体地,如图1所示,滑动件21在朝向带筋型材5的一端设有近似“U”形的缺口,且越靠近带筋型材5,缺口的宽度越大。缺口处形成上述配合面212。当滑动件21朝向带筋型材5滑动时,联动件31沿配合面212滑动,从而带动第二施力件32向带筋型材5施加压力,联动过程流畅快速。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联动件31为一滚筒,为圆柱体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不同截面的型材51和不同尺寸的筋板52,通过计算得到联动件31的滚筒直径。
“U”形缺口所形成的配合面212的弧度遵循抛物线的变化规律。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不同截面的型材51和不同尺寸的筋板52,通过计算设计出合理的配合面212的弧度。
可选地,第一施力件22包括相连的第一杆部221和头部22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头部222设有卡槽,卡槽呈“U”形,且卡槽的宽度与筋板52的厚度相同,使得第一施力件22在施压时,头部222可以夹持筋板52,筋板52更加稳固。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头部222为薄块状,加工简便,不受筋板52的厚度限制。
可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沿第二型材部512的厚度方向第一施力件22在滑动件21上的位置可调。位置可调的第一施力件22使得该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可以用于加工不同尺寸的筋板52或型材51。具体地,第一施力件22还包括第一连接部223,第一连接部223设置于第一杆部221远离头部222的一端,滑动件21还包括第二连接部211,第二连接部211位于“U”形缺口的底部。第一连接部223与第二连接部211滑动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施力件22的位置调节。
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二施力件32包括伸缩件322、压抵部321和连接杆。连接杆设置于压抵部321上。联动件31上设有第一安装孔,连接杆穿设于该第一安装孔内,使得联动件31能够以连接杆为转动轴进行转动。伸缩件322的一端设置于支架23上,另一端与压抵部321相连。联动件31在配合面212上滑动时,带动压抵部321向带筋型材5的方向运动,伸缩件322的长度随之变长;加压完成后,伸缩件322的长度变短,压抵部321向背离带筋型材5的方向运动,并逐渐回复到初始位置。
可选地,如图1所示,伸缩件322包括套筒、弹性件和第二杆部。第二杆部滑动伸入套筒内。弹性件设置于套筒内,并连接套筒与第二杆部。当压抵部321朝向带筋型材5的方向运动时,第二杆部伸出套筒,并带动弹性件变形,伸缩件322长度变长。当压抵部321向远离带筋型材5的方向运动时,弹性件回复变形并带动第二杆部伸入套筒,伸缩件322长度变短。示例性地,弹性件为氮气弹簧或液压杆。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施力件32中包括两个伸缩件322。压抵部321为一“U”形板,两个伸缩件322分别连接于“U”形板的两端。
当滑动件21在支架23上朝向带筋型材5的方向滑动时,上述“U”形缺口一侧的滑动件21端部刚好可以插入支架23、联动件31与两伸缩件322所围成的空隙中。
当型材51与筋板52连接成为带筋型材5后,滑动件21向背离带筋型材5的方向滑动,以拿取加工好的带筋型材5。此时,弹性件回复变形并带动第二杆部伸入套筒,压抵部321也回复到初始位置。
可选地,沿第二型材部512的宽度方向第二加压组件3位置可调地设置于支架23上。位置可调的第二加压组件3使得该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可以用于加工不同尺寸的筋板52或型材51。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二加压组件3还包括安装部33,安装部33与伸缩件322远离压抵部321的一端相连,用于将伸缩件322固定在支架23上。安装部33上设有第二安装孔,螺栓穿设于第二安装孔内。将螺栓旋拧到位时,螺栓的端部能够抵紧支架23表面,从而将安装部33固定在支架23上。第二加压组件3在调节时,沿第一方向旋拧螺栓,将安装部33从支架23上拆卸,接着移动安装部33至支架23上的适当位置,再向第二方向(第一方向的反方向)旋拧螺栓,直至安装部33位置固定。
可选地,第一施力件22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压组件3设置有多个,使得该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能够同时向多个筋板52或同一筋板52的多处施加压力,使得筋板52与型材51的连接牢固快速。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施力件22设置有两个。第二加压组件3设置有两个。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筋板52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T”形型材51中第二型材部512的两侧。两个第一施力件22和两个第二加压组件3能够同时向两个筋板52施加压力。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筋板52数量为一个,位于第二型材部512的一侧,另一侧设置有顶抵部6,顶抵部6为一立方体块,同时与第一型材部511和第二型材部512贴合,用于压抵第二型材部512,使得第二加压组件3向筋板52施压时,筋板52与第二型材部512的连接能够更加牢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方法,采用上述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型材51与筋板52,筋板52上设置有凸起,型材51上设置有供凸起插设的凹槽;
S2:加热组件4加热凸起至设定温度,使其软化,塑性变形能力更好;
S3:将加热后的凸起插入凹槽中;
S4:加压组件向筋板52施加压力,使得加热后的凸起在压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筋板52与型材51之间通过凸起塑性连接。
该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方法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且使得带筋型材5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产生裂纹,保证了筋板52与型材51的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加热组件4包括加热部42、接线部41和温控部(图中未画出)。将接线部41接通电源,设定好加热温度,再将加热部42中部的圈套设在凸起上,待温控部将电路断开后,取下加热组件4。
可选地,将型材51安装在底座1上,便于加压组件向筋板52施加压力使得筋板52与型材51连接。
可选地,型材51包括成夹角的第一型材部511和第二型材部512。凹槽包括第一凹槽5111和第二凹槽5121,第一凹槽5111设置于第一型材部511上,第二凹槽5121设置于第二型材部512上。凸起包括第一凸起521和第二凸起522,第一凸起521插设第一凹槽5111,第二凸起522插设第二凹槽5121。当第一凸起521插设于第一凹槽5111内,第二凸起522插设于第二凹槽5121内时,筋板52能够平稳地放置在筋板52上。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型材51呈“T”形,第二型材部512垂直连接于第一型材部511的中部。筋板52设置有两个,两个筋板52分设于第二型材部512的两侧。筋板52同时与第一型材部511和第二型材部512垂直。
如图1所示,加压组件包括第一加压组件2和第二加压组件3,第一加压组件2沿第一方向向筋板52施加压力,第二加压组件3沿第二方向向筋板52施加压力,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夹角。加压组件沿两个方向施压,使得两个凸起的塑性变形充分,筋板52与型材51的连接牢固。
可选地,第一方向与第一凸起521的插设方向相同,第二方向与第二凸起522的插设方向相同。使得加压组件施加压力时,凸起产生变形的速度更快,施加的压力更加有效。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型材部511,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二型材部512。
可选地,第一加压组件2向筋板52施加压力时,带动第二加压组件3同时向筋板52施加压力。使得加压自动化程度高,两个方向的加压能够快速完成,操作方便快捷。
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加压组件2包括支架23、滑动件21和第一施力件22,滑动件21能够在支架23上滑动,并且带动第一施力件22靠近或远离带筋型材5,完成向带筋型材5加压或回收加压组件,操作便捷。
可选地,如图1所示,支架23垂直设置在底座1上,并设置有两个,滑动件2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支架23上,使得滑动件21的滑动更加平稳。
可选地,第一加压组件2还包括压力机,压力机的输入端带动滑动件21在支架23上朝向或背离带筋型材5滑动,使得滑动件21靠近或远离带筋型材5。
可选地,滑动件21包括配合面212,第二加压组件3包括相连的第二施力件32和联动件31,滑动件21通过配合面212与联动件31滑动配合,滑动件21朝向带筋型材5运动时,能够通过联动件31带动第二施力件32向带筋型材5施加压力。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当滑动件21朝向带筋型材5运动时,联动件31沿配合面212滑动,从而带动第二施力件32向带筋型材5施加压力,联动过程流畅快速。
可选地,第一施力件22包括相连的第一杆部221和头部22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头部222的卡槽使得第一施力件22在施压时,头部222可以夹持筋板52,筋板52更加稳固。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头部222的薄块直接压抵筋板52,无需对准,效率更高。
可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沿第二型材部512的厚度方向第一施力件22在滑动件21上的位置可调。在加工不同尺寸的筋板52和型材51时,能够通过调节第一施力件22的位置来压抵型材51或筋板52,从而方便施加压力。具体地,第一施力件22还包括第一连接部223,滑动件21还包括第二连接部211,第一连接部223与第二连接部211滑动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施力件22的位置调节。
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二施力件32包括伸缩件322、压抵部321和连接杆。联动件31在配合面212上滑动时,带动压抵部321向带筋型材5的方向运动,从而向筋板52加压,伸缩件322的长度随之变长;加压完成后,伸缩件322的长度变短,压抵部321向背离带筋型材5的方向运动,并逐渐回复到初始位置。
可选地,沿第二型材部512的宽度方向第二加压组件3在支架23上位置可调。在加工不同尺寸的筋板52和型材51时,能够通过调节第二加压组件3的位置来压抵型材51或筋板52,从而方便施加压力。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二加压组件3还包括安装部33,安装部33上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内穿设有螺栓。第二加压组件3在调节时,沿第一方向旋拧螺栓,将安装部33从支架23上拆卸,接着移动安装部33至支架23上的适当位置,再向第二方向(第一方向的反方向)旋拧螺栓,直至安装部33位置固定。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带筋型材(5)包括型材(51)和筋板(52),所述型材(51)与所述筋板(52)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凸起,另一个上设置有供所述凸起插设的凹槽;
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包括:
加热组件(4),用于加热所述凸起至设定温度;
加压组件,用于向所述筋板(52)和/或所述型材(51)施加压力,使所述筋板(52)与所述型材(51)之间通过所述凸起塑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型材(51)包括成夹角的第一型材部(511)和第二型材部(512),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凹槽(5111)和第二凹槽(5121),所述第一凹槽(5111)设置于所述第一型材部(511)上,所述第二凹槽(5121)设置于所述第二型材部(512)上;
所述凸起包括第一凸起(521)和第二凸起(522),所述第一凸起(521)插设所述第一凹槽(5111),所述第二凸起(522)插设所述第二凹槽(5121);
所述加压组件包括第一加压组件(2)和第二加压组件(3),所述第一加压组件(2)的施力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加压组件(3)的施力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凸起(521)的插设方向相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二凸起(522)的插设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压组件(3)与所述第一加压组件(2)联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压组件(2)包括支架(23)、滑动件(21)和第一施力件(22),所述滑动件(21)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架(23)上,所述第一施力件(22)设置于所述滑动件(21)上,并在所述滑动件(21)的带动下向所述带筋型材(5)施加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21)包括配合面(212),所述第二加压组件(3)包括相连的第二施力件(32)和联动件(31),所述滑动件(21)通过所述配合面(212)与所述联动件(31)滑动配合,所述滑动件(21)朝向所述带筋型材(5)滑动时,能够通过所述联动件(31)带动所述第二施力件(32)向所述带筋型材(5)施加压力。
7.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型材(51)与筋板(52),所述型材(51)与所述筋板(52)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凸起,另一个上设置有供所述凸起插设的凹槽;
加热组件(4)加热所述凸起至设定温度;
将加热后的所述凸起插入所述凹槽中;
加压组件向所述筋板(52)和/或所述型材(51)施加压力,使所述筋板(52)与所述型材(51)之间通过所述凸起塑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型材(51)包括成夹角的第一型材部(511)和第二型材部(512),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凹槽(5111)和第二凹槽(5121),所述第一凹槽(5111)设置于所述第一型材部(511)上,所述第二凹槽(5121)设置于所述第二型材部(512)上;
所述凸起包括第一凸起(521)和第二凸起(522),所述第一凸起(521)插设所述第一凹槽(5111),所述第二凸起(522)插设所述第二凹槽(5121);
所述加压组件包括第一加压组件(2)和第二加压组件(3),所述第一加压组件(2)沿第一方向向所述筋板(52)和/或所述型材(51)施加压力,所述第二加压组件(3)沿第二方向向所述筋板(52)和/或所述型材(51)施加压力,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凸起(521)的插设方向相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二凸起(522)的插设方向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压组件(2)向所述带筋型材(5)施加压力时,带动所述第二加压组件(3)同时向所述带筋型材(5)施加压力。
CN202210905227.5A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Pending CN1175056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05227.5A CN117505687A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05227.5A CN117505687A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05687A true CN117505687A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59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05227.5A Pending CN117505687A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0568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43857B1 (ko) 금속판 소성유동 압출점접합장치 및 압출점접합방법
KR101286673B1 (ko) 진동 스폿 용접 장치 및 방법
CN102049646A (zh) 工装支撑板、正装焊接工装及弧度型材焊接方法
CN104797372A (zh) 焊接辅助结合零件和用该零件连接元件的方法
KR20090035502A (ko) 부분품의 정면을 연결시키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11940638A (zh) 一种可调式通用元器件引线批量成型工装及成型方法
CN117505687A (zh) 一种带筋型材的塑性连接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JP2018126752A (ja) リベットを用いた接合方法とその実施に使用する装置
CN101396761A (zh) 用于使用突出的边缘焊接的系统和方法
CN210676616U (zh) 一种折弯板材的压扁成型模具
JP2019531210A (ja) 側壁接着機および側壁を熱可塑性ベルトに接着するための方法
CN100586702C (zh) 拼卷机及使用该拼卷机的加工方法
KR100851277B1 (ko) 너트의 자동인서트장치
CN114226946A (zh) 超声波焊接装置及焊接方法
JP2005095938A (ja) 溶接装置と溶接方法及びせん断補強筋の作製方法
CN105817820A (zh) 一种伸缩式柔性侧板组件装焊定位、防变形装置及方法
JPH09155979A (ja) 高周波加熱を用いた溶着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201895172U (zh) 一种闪光对焊机的夹具快换装置
JP3419697B2 (ja) 壁面材の製造法
KR101678497B1 (ko) 진동 융착기의 접합 면 가열장치
JPH0751749A (ja) 厚板金属材の折曲げ方法
CN219007084U (zh) 高频感应焊接装置
CN108941872B (zh) 电阻焊接设备及其焊接方法
CN217168357U (zh) 用于反射镜和衬板的压接装置
CN217258351U (zh) 一种车载背光源包边热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